制药创新(精选12篇)
制药创新 篇1
近年来, 医药安全成为社会诟病的主要对象, 劣质药品、假冒药品、违规药品等在市场的流通, 不仅造成消费者的重大经济损失, 甚至造成生命和健康的威胁, 是国家法律治理的重点对象。药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世界范围内对药品质量的监督管理都很严格。同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药品种类和产量的不断增多, 并作为一种常见商品在市场流通, 逐渐制药工业也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1 制药工程技术概述
实事求是地说, 我国的制药工业整体水平不高, 一方面制药技术、研发能力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尤其在药物合成技术方面 (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合成) ;另一方面, 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弊病, 限制了医药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积极开展制药工业技术创新, 对我国经济、民生、科技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 制药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即工艺和设备。
1.1 工艺分析
第一, 针对制药过程的技术分析。一般来说, 制药过程就是对药品生产流程的模拟, 其中涉及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等多种学科的应用, 通常一种药品的制造, 事先要按照其化学性质进行组合实验, 反复对比, 找出药品与疾病之间的关键要素, 减少风险和副作用, 最终才能批量生产。以合成药品为例, 当前已经进入了“科学设计时期”, 即“反合衬分析”, 从疾病特点与合成目标分子出发, 利用化学反应的逻辑知识进行分析, 并设计出科学的合成路线。
第二, 针对制药批量技术的优化。制药企业针对工艺特点建立生产线, 需要详细剖析各个流程的特点, 如高温处理、灭菌处理等,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精确无误。但随着技术的发展, 新的设备会不断投入使用, 就要进一步从产量和质量角度对工艺进行优化, 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 针对制药质量的监督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的底线, 尤其是制药企业, 其产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因此必须从制药工程技术角度入手, 建立一套完善的药品质量监督体系, 并按照国家规定开展审核工作。
1.2 设备分析
制药设备与制药工程技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特别针对药物合成方面, 发挥了很大的限制作用。近年来, 随着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GMP) 的推广, 制药设备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势。
第一, 从加大药物合成技术研究力度出发, 在设备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设备操作等方面加大投入, 一方面符合国内药品生产质量要求, 另一方面, 向国际高标准要求靠拢。
第二, 制药设备加大生产环节的管理。在药物合成技术的前提下, 需要对药品成分进行必要的分离、浓缩、还原、氧化、卤化等处理, 复杂的只要工业需求就决定了设备的多样性、综合性;因此, 开发易于清洗、便于灭菌消毒、方便保养维护的新型设备就成了必然需求, 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制药工业生产中的失误几率, 另一方面, 可以有效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2 制药工程技术创新
2.1 加强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培养
药物合成技术在整个制药工程技术体系中处于顶端位置, 具有复配型居多、药物更新快、工艺复杂、周期较长等特点, 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整体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 人员因素占据很大部分。现代制药工业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 国内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专业知识、理论较为缺乏, 尤其是涉及制药工业中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即缺乏理论方向, 也缺乏必要的实践环境;因此, 必须确立高新技术制药人才的重要地位, 积极构建培养的环境, 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药工程技术模式。
2.2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生产经验
进入21世纪,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任何产业之间都不是孤立的, 再合作范围上也从国内延伸到了国际。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制药工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以及化学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成果, 不断弥补我国制药工业的技术缺陷, 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进步, 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自身健康维护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药品安全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这直接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要不断完善,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国家法律要求和市场的认可, 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同时, 积极创新制药工程技术, 可以有效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摘要:制药工程不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也关系得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是我国现代前沿科技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事实上, 制药工程的技术发展是建立在化学工程、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等技术领域之上的, 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 由于所提供的产品与人类健康问题息息相关, 因此对技术创新的要求更加强烈。本文以下针对我国制药工程技术创新问题进行讨论, 结合现状分析, 提出合理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制药工程,医药工业,技术创新,药物合成
参考文献
[1]李华, 梁政勇, 胡国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培育制药工程技术人才[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1, 02:42-43.
[2]李贵森.制药工程技术是决定制药工业水平的关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05:94.
[3]蒋成君, 张培志, 周孝瑞, 叶春林.制药工程技术实习的实践与思考[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9, 01:72-74.
[4]张新.制药工程技术创新浅探[J].河南科技, 2014, 10:41.
[5]马芳芳.制药工程技术的创新与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3, 05:147.
制药创新 篇2
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浙江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经学校批准,“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协同中心”)现从浙江工业大学2011级本科学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协同中心学习,具体报名办法和要求参见学校教务处有关通知。此项工作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国际化从业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希望对绿色制药有浓厚兴趣,有志于今后从事与绿色制药相关工作的同学踊跃报名。先就同学比较关心的问题作如下说明:
1.入选协同中心培养的本科生其学籍隶属关系不变;原所学专业不变;日常学生管理仍归属其学籍所在学校。
2.根据学生兴趣和意愿,在协同中心范围内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和企业资深专家组成导师组指导学生的学习、科研和社会实践。
3.协同中心将聘请优秀教师为协同中心学生授课,在协同中心学习所获得的学分(包括创新学分)认定后将统一计入其总的毕业学分。
4.进入协同中心学习并经考核合格的学生,将获得中心提供的奖学金及课题资助经费,特别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海外交流学习和国内知名大学第二校园经历机会。
5.入选协同创新中心学习的本科生,一年后进行资格综合考核,凡通过资格综合考核者,继续培养;未通过资格考核者,经批准,退回原学院专业进行培养。
6.对于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达到培养要求的学生,除了授予原专业学历、学位证书外,还将授予《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拔尖创新人才荣誉证书》,并可被优先报送留在协同中心开展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制药创新 篇3
苗金(1988),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管理学硕士,单位:辽宁工业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创新管理。
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创新性的将知识协同概念引入到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中去,具体研究如何使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实现知识协同过程,为研究知识资源在生物制药产业上下游企业间如何流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生物制药;创新联盟;知识协同;实现机制
引言:目前国内外关于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展开,可以借鉴的理论成果少之又少。王聪颖、管晓东等指出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协同是一个知识发现、创新、传播、观察再到发现的循环过程。知识协同由“知识发现”开始,进而提出“创新”的方法,而后在更广的范围传播创新思想,使得集群对市场的观察和收集反馈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徐少同、孟玺将知识协同过程的要素分为了四个部分:知识协同的目标、知识协同的环境、知识协同的动态(整合、碰撞、共享等)和知识流转移(包括知识的传递、转化等)。曾德明等学者将供应链知识协同过程用三个部分描述:知识获取、知识传播与共享和创造新知识。
1.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主体协同机制
从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构成要素角度出发,将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的实现机制具体划分为三个: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主体协同机制、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转化机制和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环境保障机制。
1.1知識共享机制
知识共享机制下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内部知识协同主体会尽可能地公开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使联盟内部其他主体都能接受和运用,从而使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内的知识得到充分全面的运用,提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整体的知识资源运用效率。知识共享机制是整个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实现机制能够正常运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并通过知识共享平台实现。
1.2知识学习机制
知识学习机制是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实现机制的关键部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寻找学习机会。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内各协同主体自身的知识存量与联盟共有知识存量之间存在着差距,差距越大、知识的互补性就越强,潜在的学习机会就越多。第二步,找到学习机会后,结合自身现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互补知识的学习,创造新的知识,即发明新知识。联盟内部的各个协同主体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知识就越多。第三步,新知识发明后,发明新知识的协同主体对新知识进行执行和推广,并根据执行推广过程的效果来评价该新知识的有效性,最终对评判的结果进行反馈。如果效果较好,就将新知识收录到联盟共有知识平台之中,再供其它成员组织学习和试用,进一步更新联盟知识共享平台的知识存量。
1.3知识创新机制
知识协同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知识创新。不同的知识需求相同的目标,使得拥有不同知识的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主体贡献自己的核心知识,各协同主体之间进行知识共享,相互学习,进而相互探讨相互启发,产生新的联盟知识。创新的知识最终服务于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的生产实践,通过实践来检验创新知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知识创新机制的关键。
2.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转化机制
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主体拥有大量可供知识协同所用的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下面就生物制药产业S、H两个知识协同主体简单研究知识的转化机制,由于知识相互转化是可逆过程,所以仅研究S的知识转化为H的知识的过程。首先,S尽可能对自己要共享的知识进行编码、表述,将其转化成可共享的显性知识。然后被表述后的显性知识跟S原有的某些要共享的显性知识一起转移到H。另外,H通过不断的观察、学习、模仿和实践对S具有的那些无法编码表述的那部分共享隐性知识进行吸收,最后将其转化为自己的隐性知识。
3.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环境保障机制
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环境保障机制具体分为激励机制、信任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三个部分,对联盟内部环境起到保障的作用,使知识协同得以顺利进行。与上述主体协同机制、知识转化机制不同,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协同保障机制并不是独自进行的机制,它与上述两个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并行存在,为上述两个机制的运行提供支持。
3.1知识协同激励机制
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激励机制在开展过程中坚持公平性原则,首先,提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中各个主体以及联盟整体的知识增长率。其次,提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的知识收益率。知识收益率越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在开展的知识协同实践所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最后,提高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主体的附加利用率。
3.2知识协同信任机制
对于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而言,由于其自身行业特点,使得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主体间的相互信任是面对复杂竞争环境和市场机遇不确定情况下的信赖。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知识协同主体不仅存在合作关系,还会存在着竞争关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其相互信任程度。
3.3利益保障机制
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产业创新联盟稳定性的基础,是维系联盟主体间合作关系的重要纽带。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应在联盟组建初期就制定出有效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在分配利益过程中,生物制药产业创新联盟要充分考虑各联盟主体可承担风险的程度,并根据风险程度进行风险补偿,以确保联盟内部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
结论
为保证知识协同过程阶段顺利进行,配套建立了由主体协同机制、知识转化机制和协同环境保障机制构成的知识协同实现机制。其中,主体的协同机制包括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学习机制、知识创新机制;知识转化机制为实现机制的核心机制,是知识协同客体要素协同的实现机制;协同保障环境机制为保证实现联盟微观环境的协同。(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王聪颖,管晓东.基于市场导向的产业集群知识协同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69-71
[2]徐少同,孟玺.知识协同的内涵、要素与机制研究.科学学研究,2013,31(07):976-982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模式研究 篇4
1 文献综述
传统观念认为创新是在企业内部完成的[6], 但科技革新加快及其引起的技术不确定性增加, 使企业识别相关知识的成本大大提升, 获取创新能力变得困难[7]。很多企业开始重视利用外部的技术, 并将其视作一种重要的吸取能力来提升研发效率[8]。尤其当技术发展到S曲线的顶点后, 开放式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9]。
Chesbrough提出现代企业正从封闭式创新 (Closed Innovation) 走向开放式创新 (Open Innovation) , 企业竞争优势往往源于更有效地利用其他人的创新成果, 通过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推动内部研发[10]。企业通过获得技术许可、并购、与合作伙伴或竞争对手建立联盟等方式从外部吸收知识称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 通过知识产权出售、授权或免费释放专利将企业的知识输出而获得收益或增加产业整体竞争力属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11], 企业与外部组织间知识的双向交互被称为耦合的开放式创新[12]。Lichtenthaler提出外部知识的获取和挖掘是开放式创新的两个基本要素[13]。陈钰芬等指出开放式创新主要通过获取市场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提高创新绩效[14]。
开放创新模式不仅对于高技术路径的跨国公司适用, 对于中小企业也同样适用[15]。潘莹提出创新主体, 如企业、高校和政府等关注的重点和立场各不相同, 创新模式选择需符合主体行业特点和产业规模, 利用各主体既有优势达到共赢[16]。Laursen指出对外部资源开放度越高, 企业获得新技术的机会就越多, 创新绩效就越好[17]。Gassmann等认为, 企业需要平衡从外部知识资源获利的能力以及发展和挖掘内部知识的能力[18]。张钢等指出, 开放环境下创新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使企业经常在获取外部知识和保护核心知识之间陷入“两难”, 模块化开放创新模式有助于解决“创新悖论”[6]。陈劲等认为企业应该根据创新项目流程有选择性开放, 综合使用内向和外向开放式创新模式[19]。
在生物制药行业, 已有研究主要以开放式创新的作用为主, 提出其可以增加创新源, 分散创新风险, 强化研发联盟, 缩短研发时间, 降低研发成本[20], 促进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企业竞争力[21]。Bianchi认为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重点在于创新模式与合作伙伴匹配, 主要包括联盟、科学与技术服务和授权等模式[2]。总之, 开放式创新作为一种创新范式已被学术界和产业界普遍认可, 相关文献也佐证了其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应用, 但对于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运行机制、构建方式等深层次问题则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主要研究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 对于创新的架构、运行等其他问题将另文分析。
2.1生物制药创新
生物制药源于DNA重组技术[22], 运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方法分析和操纵与特定病症有关的代谢途径[23,24]。目前生物制药已成为由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科学、纳米技术等众多科学技术构成的复杂体系[23,24,25,26]。如图1所示, 一项生物制药创新依次需要经历基因功能研究、靶标识别与确认、主成分筛选优化、临床前研究、临床实验、监管部门审批、规模生产和营销等主要阶段, 需要数亿至十几亿美元的持续投资, 花费8-10年乃至更长时间, 而每10 000个筛选得到的化合物中最终只有一个能够变成新药上市, 这些还不包括初期进行基因功能研究等所面临的根本不确定性和无法预测的投资[4,27]。生物制药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能力的苛刻要求和提高效率的压力。一项生物技术药品从研发到推向市场要综合运用基础研究、组织柔性、临床资源网络、与监管部门交际和协调、战略管理、技术、生产和市场营销等一系列关键能力, 很少有一家企业能够同时具备如此复杂多样的异质性能力[28,29], 需要众多具有异质性优势能力的创新主体来共同参与完成。
2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参与主体
2.2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参与者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需要专家型公司、核心公司、大学和研究所等公共研究机构 (为简化叙述, 后文用“大学”替代公共研究机构) 、医院、合同研发组织 (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 、行业协会、技术中介、独立研究者、政府、资金提供者等一系列参与者共同完成。我们将主要参与者的性质及在开放式创新中的职能分工归纳如表1所示。
3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典型模式
生物制药创新总体上遵循开放式创新的基本原理, 但具体到创新的不同环节和不同参与者, 主要有图2中六种典型开放式创新模式。
3.1 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
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是指开放和共享潜力化合物的筛选资源, 为外部研发者提供化合物筛选的方便通道, 从而获得接触和掌控潜力化合物的先机, 解决公司内部创意局限和枯竭的问题。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生物制药创新前端的初期发现阶段, 筛选通道的提供者常为核心公司, 参与者主要包括大学、研究所、专家型公司乃至独立研发者。
3.1.1 形成机理
在生物制药研发前端, 根据药物作用靶标的特性设计潜力化合物是研发的关键, 而设计得到的化合物能否成为有效的先导化合物, 还需要通过生物学模型进行筛选验证。一般而言, 制药公司拥有化合物筛选验证的资源和能力, 但仅靠其内部创意却无法产生足够丰富的潜力化合物。很多外部研究者拥有新颖的化合物设计创意, 却不具备进行筛选验证的条件和资源, 导致大量潜在化合物的潜力得不到释放。
一些具备筛选资源的制药公司对外开放为潜力化合物建模和筛选验证的通道, 外部研究者 (如大学、研究所、生物技术公司、其他制药公司乃至独立研发者) 提交有关备选化合物分子结构的信息, 运用制药公司提供的模型进行化学信息筛选。如果确定化合物有潜力成为先导化合物, 制药公司可以邀请外部研究者提交化合物的实体样品, 进一步开展生物学实验测定。研究结束时, 制药公司会将测定研究数据反馈给外部研究者。作为回报, 制药公司通常可获得就筛选后具有进一步研发价值的化合物同外部研发者进行合作的优先权。
3.1.2 运作方式
礼来公司是对外开放绿色筛选通道的代表。2009年礼来启动表征型新药研发项目 (Phenotypic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简称PD2) , 2011年启动基于靶标的新药研发项目 (Target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简称TargetD2) 和结核病新药研发项目 (TB Drug Discovery Initiative) , 通过镶嵌在公司网站的网络平台, 为拥有潜在活性成分的机构和个人提供进一步筛选的绿色通道。外部研究者提交有关备选化合物分子结构信息, 运用礼来提供的计算机方法进行化学信息筛选, 如果筛选结果理想, 礼来则要求外部研究者提交化合物的实体样品, 以进行基于生物细胞的表型测定或基于靶的测定。每一个测定及相应后续测定被划为一个活性研究模块, 大量活性研究模块构成新药研发生物组。在研究结束时, 礼来会将活性研究模块或新药研发生物组的所有数据反馈给外部研究者, 显示化合物在四个化验模块 (阿尔兹海默氏症、癌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 中的完整生物活性测验图。这些数据经过复杂的系统生物学模型得出, 比其他学术或政府机构的实验室测试结果更加全面。作为回报, 就筛选后具有进一步研发价值的化合物, 礼来享有同外部研发者进行协商合作或签署技术转让协议的独家优先权。如果在规定期限内双方未能达成协议, 外部研发者可在无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 享有对数据报告的所有权。
通过开放绿色筛选通道, 礼来获得了一些优秀的备选化合物。截止2011年, PD2项目涉及了27个国家的252家机构, 包括大学和研究所174家, 生物技术公司78家, 中国有11家机构参与。通过化学信息筛选的115种潜在活性化合物中, 91种参与了样品提交和测定, 其中13种具有继续开发价值 (这个成功比例相对于生物制药研发的高失败率而言非常惊人) 。13种具有开发价值的化合物中有6种通过了双方商定, 分别来自5家大学和1家生物技术公司, 其中5种涉及肿瘤, 1种涉及糖尿病[30]。
3.1.3 对创新的作用
第一, 绿色通道吸引的研发者来自不同性质和领域的研发机构, 输送的创意丰富且新颖, 解决了制药公司因为长期封闭或思维固化等原因出现的创意局限甚至枯竭的问题, 扩大创新源的同时优化了创意。
第二, 绿色通道经筛选形成的数据报告反馈给外部研发者, 对研发者改进化合物设计提供有用信息并激发新的创意。经反馈信息获得优化的化合物可能再次进入筛选通道, 周而复始可以形成内外部研发的良性互动。
第三, 对外开放化合物筛选通道可以发挥因为条件限制而无法进一步研发的潜在化合物的潜力, 盘活了闲置的创意, 同时又增加了制药公司的筛选平台等资源的利用率。成功筛选的范例也激励更多大学和专家型公司等加入化合物设计, 增加产业创新的创意来源。
3.2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众包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众包是互联网交互作用下的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模式, 内外部研发者通过社会化媒体以多种方式开展协同合作、互动分享, 形成具有社会性的社交网络, 创造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和知识产生方式。在生物制药创新中这种模式通常发生在前端的基础研究环节及创新中段的实验室研究、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环节。参与者除了社会化媒体提供者外, 广泛涉及研发机构、大学、研究所、专家型公司甚至业余兴趣者。
3.2.1 形成机理
生物制药创新的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与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涉及众多复杂的知识和技术, 经常面临很多难度颇大、类型各异甚至意想不到的科学问题, 如治疗原理、试验方法、工艺路线等。仅凭一家或少数几家公司和大学一般很难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即便能够解决效率也是极低的。将纷繁复杂的科学难题以众包的形式分配给最合适的、非特定的、大量的研究者完成, 可以显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率, 降低成本。社会化媒体 (Social Media) 作为一种新型在线媒体, 给予使用者极大参与空间[31], 为信息流和创新源提供高效交互的载体[32]。基于Web2.0的信息技术平台具有参与、公开、交流、社区化、连通性、多平台等特性[33], 利用社会化媒体支撑生物制药研发的众包, 将过去由公司内部员工或少数几家公司及大学执行的, 以知识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研发任务, 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分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人员共同解决, 可以较好解决生物制药创新在基础研究、实验研究与中试发展及临床前研究等环节所面临的困难。
3.2.2 运作方式
社会化媒体众包的代表是InnoCentive (http://www.innocentive.com/) , 其为研发者提供社会性网络服务, 打开与外部研发者之间的沟通通道。这些外部研发者遍及大学、研究所、生物技术公司, 有的为业余兴趣者, 使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产业界的实践家在一个全球性科学社区内协作。研发机构被称为“搜索者”, 通过在网站公开发布信息寻求解决研发中遇到的某个问题, 并详细说明需要达到的目标。外部研发者被称为“解决者”, 在签订了保密协议后可以进入网站的秘密“项目室”了解与该问题有关的数据和产品说明。对于帮助解决了某个课题的“解决者”, “搜索者”通过InnoCentive给予最高10万美元的奖励, 而“搜索者”获得解决方案的知识产权。通过InnoCentive提出和解决的生物制药创新问题, 主要包括中后端的技术开发问题和临床前研究, 也包括一些最前端的科学发现问题, 其中科学发现问题通常要求解决者通过书面提议和方案设计来完成。
近年来社会化媒体众包的运作又有创新和延伸。2008年礼来通过Innocentive启动了Innocentive@Work作为开放式创新合作的通道, 并在礼来内部启动Innocentive@Lilly, 用于公司内部的“搜索者”和“解决者”进行知识和经验的匹配。2009年通过Innocentive@Lilly提出100多个内部研发问题, 80%得到了解决或显著进展, 同期通过Innocentive寻求的40多个外部问题, 也达到了80%的解决率[34]。类似的聚集生物制药研发者的社会化媒体众包网络平台还有YourEncore、NineSigma、Yet2.com等。此外, 其他的社会化媒体 (如微博、维基等) 也在研发者间建立非正式网络, 在实现众包式研发覆盖全球方面发挥作用。
3.2.3 在创新中的作用
第一, 发挥“集成多元化”优势。社会化媒体的众包倡导社会“多样化”、“差异化”所激发的创新潜力, 可以打破研发者边界, 不仅从正式的专业机构 (如大学、专家型公司) 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 还能从独特灵活的个体 (如交叉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和专家等) 获得创意来源和创意优化, 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开发外部资源和集体的智慧, 适合生物制药创新对复杂异质性的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第二, 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一是通过从众多解决方案中选取最优方案, 往往能从最擅长、最专业、最具创新灵感和创新资源的外部研发者处获取知识;二是通过互联网寻求研发问题解决, “用人不养人”[35], 运行成本分摊到众包网站和大众身上;三是众包式创新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固定奖金, 问题寻解方对固定奖金的设定默认了对此问题解决带来的价值大于奖金带来的成本, 在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的情况下, 问题寻解方也不会付出成本。众包征集的点子、创意、方案的费用只是咨询公司、专业服务机构报价的几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36]。
第三, 加速研发进程。研发者通常是通过自我激励、兴趣和爱好主动参与研发, 更具内在动力, 容易产生独特新颖的创意。社会化媒体的参与使内容创造、贡献、交流、反馈、协作等任务不受地理和时间限制, 以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容易形成社区交流, 且具有强连通性, 智力资源得到充分冲击与碰撞, 利于激发和传递创意。研发者参与其中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还获得高额酬劳, 自我实现和自我挑战容易获得满足, 有助于推进研发进程。
第四, 生物制药创新中的研发者, 特别是大学和研究所, 可以通过众包平台网站了解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现在最需要的技术和最难解决的问题, 从而明确科研方向, 也能了解到现进行的科研项目是否前沿, 降低了研发的不确定性, 避免重复劳动。
3.3 数据共享
数据共享是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不同的主体选择性开放研发数据, 满足彼此对海量数据的需要, 达到单独一个创新主体难以占有的数据水平。数据共享通常发生在对研发数据需求量巨大的环节, 主要是创新前端的基础研究和初期发现环节, 以及中后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环节。参与者主要是核心制药公司、专家型公司及大学等研究机构。
3.3.1 形成机理
虽然生物制药创新需要广泛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术, 但其研发的原理和过程却十分朴实, 就是以实验手段为基础, 并高度依赖对实验数据的精确分析。比如在基础研究、药物靶标发现、潜力化合物筛选等环节都需要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才能判断各个环节的研发是否达到预定目标;临床前研究对药物病理、毒理等进行分析, 临床试验对药物的效果和风险进行评价乃至于申报审批等都是建立在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拥有丰富、真实而有效的数据资源对于生物制药创新是极其关键的, 仅靠单一创新主体的能力很难获得足够多的实验数据, 即使能够获得, 在效率、成本和时间方面也是很不经济的。因此,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不同研发主体共享数据资源的需求就应运而生。
近年来, 生物制药数据共享和挖掘对创新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普遍认可[37,38], Vivien在2012年Nature Biotechnology中提出“数据共享不分彼此” (My data are your data) , 指出如果不彼此共享数据会导致重复研究等问题, 并会错过新的发现。随着语义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数据共享和挖掘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被广泛应用到创新过程中, 如瑞士Novartis生物技术研究院分子信息平台和英国De Novo制药公司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来快速发现先导化合物。PharmaDM公司使新药研发者通过DMaxTM (统一关系数据挖掘软件) 从生物、化学和临床数据信息中提取知识等。
3.3.2 运作方式
数据共享主要以开放式数据库的形式运作, 绝大多数数据库由政府、行业协会等建立和组织运行, 具体可细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临床数据共享。临床试验是生物制药创新中风险最大的环节, 共享临床试验数据一直受到各界强烈呼吁, 以核心公司主动开放和政府部门公开发布为主。2001年CEO肿瘤圆桌会议 (CEO Roundtable on Cancer) 针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数据创建了由制药公司、研究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万象数据库 (DataSphere) , 2004年礼来推出了临床试验在线网站 (www.lillytrials.com) , 将其所有上市产品从一期到三期的临床试验的结果公开发布, 同时包括试验方法、不支持所检验的假设或和预期相反的结果。GSK于2012年10月宣布将开放其临床试验得出的详细原始数据。欧洲医药管理局 (EMA) 于2012年也正式开放其数据库以供系统性审查, 允许独立研究员查阅数百万份的临床试验资料, 并承诺2013年将开放其收到的所有来自制药企业注册产品的新的临床试验数据。
二是基础数据共享。基础研究数据是生物制药创新的重要基础资源, 而生命科学领域拥有成千上万的数据库、300多个术语系统和120多种交换格式[37], 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共享和挖掘是有效利用知识资源的重要途径。如Medline数据库中有两篇文献“偏头疼和癫痫的关系”和“镁缺乏的大鼠作为癫痫模型的初步研究”, Swanson等通过数据挖掘对数据库中大量相关文献分析提出“镁可治疗偏头痛”的假设, 后来在临床上得到证实。重要的基础数据库来自于政府的直接资助, 如美国国家药学信息库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 等;也有来自政府主导的非盈利性合作项目, 如FDA发起的“安全性预测协作” (PSTC) 项目等;政府的研究机构也会参与基础数据的建设和运用, 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化学基因组学中心2011年公开了一个拥有8000多个含结构数据的药物数据库;研发者间的合作也会形成一些基础数据库, 如礼来、默克和辉瑞联合组建ACRG药物基因组癌症数据库, 目标是通过与科研界免费分享数据来增加亚洲常见癌症的知识资源并加快药物发现进程;一些商业项目也会涉及此类数据的开放共享, 如Thomson Reuters Integrity的生物医药信息综合数据库[39]。
三是废弃药物数据共享。废弃药物数据共享近年引人注目, 被废弃的候选药物如同宝藏可以经过挖掘获得新的发现, 废弃药物数据共享一定程度改变了新药研发的固有规则, 沙利度胺 (Thalidomide) 、叠氮胸苷 (AZT) 等创新药物都是通过对废弃药物的挖掘而研发成功的。2011年NIH提出“药物援救和新作用项目”倡议, 说服制药公司将其废弃药物数据库向学术界开放以寻找这些药物的新用途。2012年礼来、辉瑞及阿斯利康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共享二十余种药物研发废弃药物及其研发独占权, 这意味着各大学及医院的研究人员能参与这些药物的研发, 并可能为其找到对症。NIH还公开表示对未获批准的废弃药物, 正在设想一个可允许研究人员通过查看公共数据库而进行“橱窗浏览”的数据库系统。
3.3.3 在创新中的作用
第一, 数据共享使不同性质的创新主体从不同角度将共享数据转化为知识, 有利于产生新的药物研发方法、新的研发关键路径、新的药物开发技术和交叉学科研发方法。如通过安全性与有效性数据建立“纵向模型”, 跨越不同剂量数据建立“剂量响应与药动-药效模型”, 跨越不同临床试验数据建立“药物与疾病模型”, 为药物开发和监管提供定量基础。赛智生物网络研究中心 (Sage Bionetworks) 以平台整合全球生物领域一致化的实验数据来构建疾病网络模型, 从默克和辉瑞等制药公司和学术界收集数据创建人体化学的预测模型, 使全世界科学家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数据服务人类疾病研究。
第二, 研究者通过参照和对比其他研究者的数据, 可以直接运用或针对相应环节设计出更合理的研究方案。如2012年全球十大制药公司联合组建的非营利性公司TransCelerate, 主要任务就是对临床试验中数据记录方式进行标准化、使药品间临床试验数据易于比较、对监测方法标准化等。相类似的临床数据库还包括2012年强生、默克和礼来合作建立实验性全球“一站式”数据库等。
第三, 共享研发数据和药品信息有利于药物评价[40], 带来的结果是有利于潜力化合物“早期评价、早期淘汰”, 节约研发资源。共享废弃化合物数据对其进行“重新评价”也有利于从失败中寻找成功的线索, 促进“反馈-再创新”的良性循环。这种评价存在于创新链的各个环节, 获得数据来自各个创新主体乃至药物使用者, 2013年3月, 微软、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就开启一项新研究, 试图通过搜索引擎中用户的搜索结果来发现药物联合使用产生的副作用。
第四, 数据共享还有提前预知风险的功能。分析失败药物数据可以让研发者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主动共享研发数据也有可能让外部研发者帮助分析数据中隐藏的信息, 提前预知风险。2007年尼森博士分析了葛兰素-史克公司 (GSK) 糖尿病药物文迪雅 (Avandia) 的临床试验数据后, 提出对该药的心脏病发作风险的担忧, 到2010年FDA就因该药对心脏的副作用而严格限制使用, 在欧洲已被暂停使用。
3.4 并购、孵化、联盟和技术转移
并购、孵化、联盟和技术转移在很多行业中都被广泛采用,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运行原理和运作方式与其他行业并无本质差异。但生物制药创新中, 它们主要是作为开放式创新的一种模式存在的, 用来解决诸如产品线枯竭、拓展新业务、突破关键技术、补充候选药物、增加研发储备等问题, 而且其运作方式和创新作用也存在自身特性。
3.4.1 并购
并购在生物制药创新中主要是为获取被并购企业正在研发中或已准备上市的新药, 通常发生在创新链的中后端, 以核心公司并购专家型公司或相对弱势的生物制药公司为主。如礼来2006年以21亿美元并购Icos公司, 获得希爱力 (Cialis) 的全部所有权;2008年以65亿美元并购Imclone公司, 获得一款候选抗癌药 (现已上市) 及众多有潜力的研发产品线;2010年并购Alnara Pharmaceuticals Inc获得候选药liprotamase。辉瑞并购Warner-Lambert也主要为获得降血脂药立普妥;Pharmacia为获取COX-2抑制剂与Upjohn-Searle合并, 辉瑞又将其并购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
3.4.2 孵化
孵化是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综合实力的母体, 创立一个或多个新实体———“在孵企业”, 对其进行股权投资或给予一定的补贴和贷款, 让他们独立自主开展研发活动, 以充分发挥新创生物技术企业在创造性、敏捷性和成长性方面的突出优势。在新技术、新项目培育成功时通过有偿转让获得技术, 或者将这些企业吸收合并, 并且可以创造和行使推迟或提前投资、变革投资规模等灵活性期权和延续性期权, 实现动态调整的渐进式发展战略, 减少过早和过高投入的风险[41]。孵化通常发生在创新链不确定性高、风险大的中前端, 以核心公司孵化专家型公司为主, 如健赞公司 (Genzyme) 就孵化了很多与基因工程制药相关的生物技术公司, 大学和研究所也常孵化一些专家型公司。
3.4.3 联盟
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中的联盟主要发生在核心公司与专家型公司之间, 有两种典型情况:其一, 针对专家型公司技术研发还不完善却有潜力的情况, 通常在初期发现、实验室研究和中试阶段, 核心公司常对专家型公司进行风险投资, 专家型公司随研发进程逐步获得里程金和共享上市利润等。与金融机构风险投资追求高利润回报不同, 核心公司对专家型公司的投资通常是追求未来研发形成的产品开发权和销售权。如Novartis逐步支付6亿美元里程金与MorphoSys公司签订十年合作协议, 目的是针对多种靶标研制及优化抗体, Novartis获得潜在产品的开发权。其二, 新药初期和中期研究后研发结果相对明了的情况下, 特别是在商业化阶段常发生“授权+市场共享”式联盟。专家型公司将技术授权给核心公司, 核心公司利用其临床和市场等优势使药物上市, 双方在一定的时间、适应症和地域范围内对药物的潜在市场进行瓜分。安进在商品化促红细胞生长素 (EPO) 时, 与麒麟啤酒株式会社 (Kirin Breway) 共同投资组建合资企业, 授权强生在美国针对与血液透析不相关的贫血症、在欧洲针对其所有用途销售EPO。此外, 核心公司或专家型公司和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 大学及各类研究机构之间也会形成大量技术联盟, 通常是为了合作共同攻破某一研发问题, 主要类似于后面要讨论的共性问题合作研发。核心公司和CRO形成联盟也很普遍, 如旧金山“生物技术湾”等产业集聚地就有大量此类联盟。
3.4.4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在生物制药领域十分普遍, 如专家型公司直接将技术 (平台) 授权转让给核心公司获取利润或持续研发的资金, 大学和研究所也常常通过技术授权转让获取研究资金, 主要都发生在初期发现和技术开发阶段。
3.5 共性问题合作研发
大学、研究所、大型制药公司和生物技术公司等对共性问题进行合作研发[42], 历来是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模式。FierceBiotech2012年提出的最值得关注的十大新一代生物技术平台中, 至少有8个平台 (包括纳米抗体技术、装订肽、治疗性疫苗等) 都是通过合作来研发的[43]。共性问题合作研发的形成机理已经被一些文献所揭示 (如文献[42]等) , 本文主要分析其运行方式及对生物制药创新的作用。
3.5.1 运作方式
生物制药创新中共性问题合作研发主要具有如下应用。一是用来加速基础科学发现, 如人类基因组计划 (HGP) 中参与人类基因序列测定的就包括怀特黑德研究所、华盛顿大学、贝勒医学院、联合人类基因研究所和桑格研究所等5个核心机构和11个合作单位。二是催生新的工具和方法, 如辉瑞、默克和礼来三家制药公司与PureTech风险投资公司在波士顿共同成立Enlight生物科学公司, 主要开发新工具以更好确认可能在人体试验中成功的药物, 通过提供影像和生物标记等技术手段尽早发现那些不会成功的候选药物。三是平台技术研究, 如出于对诱导多能干细胞 (iPSC) 技术的共同期许, 2012年全球10大制药公司及23个学术机构由罗氏发起并协调, 由牛津大学管理建立StemBANCC联盟, 旨在以人诱导多能干细胞为研究工具用于药物发现, 目标是利用这种突破性的新技术开发人类疾病模型。四是需要横向对比分析的研发问题, 如MD安德森癌症中心曾同时研究过四种不同的肺癌药物, 分别与阿斯利康、罗氏、Onyx制药和卫材四家公司合作研究预测病人对哪种药物有反应, 这种合作产生的横向对比和规模效应有利于提高研发效率。
3.5.2 在创新中的作用
生物制药研发费用惊人, 尤其是很多共性技术研发难度高、投入大、不确定性高, 合作可以显著降低各研发机构的成本和不确定性, 在这方面, 生物制药创新与其他产业创新是相通的。但是,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共性问题合作研发还有如下两个突出的作用:第一, 带来协同效应, 制药公司, 大学和研究所等不同性质和领域的研发者优势集中、知识汇集、经验共享、信息互通、分工合作、能力互补, 通过资源整合和头脑风暴碰撞, 更好的满足生物制药创新对复杂性异质能力的严格要求, 有利于研发问题的成功解决和快速发展;第二, 对一些共性问题, 特别是基础科学问题和平台技术的共同研发, 有助于促进各自的创新发展。共性问题研发成功以后, 参与合作的研发者之间会展开对下一阶段问题的研发竞赛, 加速各自的研发进程, 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研发者构成联盟关系, 共同与其它外部研发者展开竞争, 用联盟竞争代替个体竞争, 显著提高竞争力。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发现在生物制药的关键路径问题上少有合作研发产生, 虽然政府极力倡议但难以实现, 这与其他行业存在一定区别 (如汽车公司经常合作研发发动机、变速器等关键技术) 。
3.6 研发外包
除上述五种典型模式外, 研发外包是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相对传统、但也是被广泛采用的模式, 在生物制药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环节最为显著。在其他阶段也可能发生, 如在初期研究中核心公司常通过外部的“化合物库”公司 (如Alanex、Arqule、Chembridge、Oxford Diversity) 为其合成有潜力的化合物用于筛选。研发外包业务还涉及药物基因学、药物安全性评价、数据管理与分析、信息学、政策法规咨询、产品注册等诸多领域[44]。研发外包需求者通常是核心公司, 参与者主要包括各类CRO, 有时大学、专业化研究所、独立研发者也提供一些合同研发服务。研发外包模式的原理已得到众多学者深入研究, 且各行业的基本形成机理有相似性, 本文不再讨论, 在此主要分析其运作方式及对生物制药创新的作用。
3.6.1 运作方式
在生物制药创新中, 研发外包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运作方式。有些核心公司通过单纯合同制和定制研发方式从多家CRO获得服务;而另一些核心公司则倾向与CRO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形成联盟, 在分担风险的同时也共享收益, 如辉瑞与Parexel和I-con, 赛诺菲 (Sanofi) 与科文斯 (Covance) 等。核心公司一般通过减少CRO的数量和专注于某一家或两家大型CRO的紧密合作来降低研发成本, 而CRO也从单纯提供合同制研发服务转换成“功能性服务提供者” (functional service provider, FSP) 。与其他产业中主要通过研发外包获取技术产品不同, 生物制药通过研发外包获取的通常是试验数据, 侧重数据管理和统计服务, 这需要核心公司和CRO的紧密沟通和协调, 因此核心公司和CRO的联盟在近年频繁发生。
3.6.2 在创新中的作用
相对其它行业, 生物制药创新面对更大的降低成本和提高速度的压力[45], 研发外包强调“专业化”, 而生物制药创新中CRO“专业化”表现为在特定领域具有专业性和优势资源, 如拥有稳定的临床试验基地及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实验患者资源、新药申报及与监管部门协调的经验, 有利于降低新药研发成本并快速上市。
4 对我国的启示
根据以上分析,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创新的相关参与者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及我国的实际情况, 灵活选择合适的模式参与开放式创新。
首先, 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所, 基础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成果转化不足, 可通过参与绿色筛选通道、共性问题合作研发、基于社交媒体的众包、联盟、技术转让等模式主动与核心公司及投融资机构建立联系, 获取资金和设施等资源, 推动基础研究进一步发展。
其次, 我国的生物技术公司从质和量上都相对薄弱, 生物技术公司可通过联盟、授权、转让等模式得到成长中必备的资源。我国虽然没有国际性的核心制药公司, 但一些制药公司也具备资金、市场等资源, 可通过数据共享和挖掘、共性问题合作研发、并购、技术引进、联盟、研发外包等模式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如先声制药“创新药物创业百家汇”项目, 以创新药创业孵化基地为平台, 接纳100家海外创业型小企业以获得国际先进技术。我国的医院具有优势明显的临床试验基地资源和市场资源, 可通过CRO研发外包、数据共享等模式参与到国际化开放式创新中。
再次, 我国的创新参与者需关注生物制药开放式创新对能力的新要求, 并有的放矢的发展新能力。比如快速从大量数据中挖掘转化知识的能力、社交媒体驾驭能力、现代网络技术运用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联盟管理能力、知识产权管理能力、高端人才管理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融资能力、创业综合能力等。
制药创新 篇5
伴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脚步,人类正在进入前所未有的大数据时代,智能技术和“云计算”给制药工程科技创新带来空前机会,制药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制药过程分析技术、过程参数在线检测技术以及制药过程装备都将发生重大革新。我们应抓住这一轮工业技术革命机遇,前瞻性布局,通过自主创新抢占制药技术战略制高点,实现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据此,笔者建议:①将中药质量控制由“平面控制”模式发展为“立体控制”模式,加大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改造力度,创建中药制药工艺品质优化、过程检测与过程质量控制集成一体化技术,从而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技术水平;②以PAT理念,创新发展中药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建立整个制药工艺链各单元环节质量风险预警机制,从原料到中间环节直至最终产品质量检测都追求高品质工艺水准,以精密工艺品质确保药品质量,由此打造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③促进中药制药设备从简单制造向复杂制造或高端制造转变,研发模块化、智能化、低碳化高效设备,从根本上改变中药工业装备技术落后局面;④将基础药学、工业药学与制药工程学交叉融合研究,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用合作共赢的无缝衔接模式,凝聚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力量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共同跨越科技成果向工业转化的“鸿沟”;⑤针对中药制药关键环节和技术难点,聚焦于能够引领中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性技术,以协同创新形式研发新一代中药制药核心技术,直接进行产业化应用。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深刻影响制药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走向,生产系统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将极大促进中药工业技术跨越式创新发展,实现中药制药技术升级换代,进而大幅度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水平,使中成药产品走向世界。
制药创新 篇6
关键词:制药工程 技术 工业 水平
制药工程技术的不断改革和创新是为了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在这一路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制药工程领域技术还存在很大的技術突破问题。大部分的药物品种的科技含量不高造成药品质量并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再加上强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得各大型制药企业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甚至处于停滞阶段。通过对制药工程工艺的创新与改革实现现代制药工业整体水品的提高,为将来制药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 制药工程技术的现状概括
近几年来我国药品质量问题频频上到各家媒体新闻版面,成为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药品质量的安全问题关系到人们自身的切身利益,必须引起制药企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药品质量的提升也会推动制药工程进一步的开发和创新。我国制药的工艺水平相对于国际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和不足,生产设备以及技术监控设施都相对落后,没有完整的智能化的制药装备,不能解决制药技术改革的问题。这些原因都制约着我国制药工程的发展和进步,在以技术为引导的产业结构中,制药企业不能达到质的飞跃,产品的质量自然而然的就不能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通过我国目前对制药工业所提出的要求和发展方向,需要在整个制药业制定一个科学的发展战略,改善制药工程的施工工艺和提高制药的技术水平,在推出新产品的领域上做出彻底的改变和创新,只有这样我国制药工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走上国际化的发展路线。
2 制药工程技术分析
2.1 技术工艺问题分析 ①制药过程分析技术,制药过程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化学、物理、生物、数学等领域的相关分析,通过这些综合因素的研究考虑,找出可能引起药品之间发生反应的一些关键因素,通过一些设计的过程降低这些风险的发生。②制药工艺优化技术,对制药工艺的各个技术进行深入剖析,解析制药工程中各个流程的具体操作步骤,在产品工艺上做到优化、精准、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满足检测的要求,使制药工艺有所提升。③质量控制技术,药品质量是药品企业最为关键的性质,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药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的合格要求。
2.2 装备技术问题分析 ①粉碎设备。粉碎设备能对药材中有效物质的溶出和浸出起到一个促进作用,也是制备胶囊、丸剂、散剂、混悬剂的基础设备。在药品制作过程会涉及到“水分”和“捣”这两个粉碎办法,这两种方法主要应用在一些矿物药、贵重药和特殊性质的药材当中。企业制药这样大规模的制药工程中这种方式不适合运用。②提取设备。许多制药企业制药提取设备比较落后,再加上生产的流程和管理措施存在不足导致成产工艺不能很好的实施,制药厂的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各大企业中,保证提取设备的标准与否,决定着制药企业能否做出合格的产品,关系到制药工业未来的发展。③浸提设备。这个过程的作用是用溶剂将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其中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关系到能否从药材中提取出有效成份;第二最大限度的获得有效成分,没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能否进入到提取液中;第三保证提取物尽量均一。
3 制药工程技术发展方向
3.1 生物技术方向 生物技术是新世纪的新型发展的关键领域,在医药行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未来制药业的发展起到一个方向指引的作用,其中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微生物工程都是比较前沿的技术科学领域。
3.2 材料技术方向 材料技术是制药工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科学的进步给现在制药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基础,让制药工程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而也产生了更多的研究方向,目前最常见的有复合材料、生物材料、药用高分子材料、新型药用包装材料等。
3.3 自动控制 与石油、化工的自动化相比,制药业的自动化存在更多的内容,之前的工艺流程的运用方法和策略有大量人工参与的环节,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满足企业的发展,因此,自动化控制的研究方向是制药工业一项重要工程。
3.4 信息化技术 自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制药工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在逐渐重视企业自动化过程和信心化建设的道路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建立一支高新技术的制药企业链是现在大多数制药企业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国外技术的学习和借鉴来实现我国制药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建设,推动我国整体制药工业进步和发展。
4 结束语
我国的制药工程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到一个比较成熟的地步,随着科学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也引领着制药工程不断发展壮大,但由于我国的制药工程产业发展的较晚以及技术的相对落后导致现在还有许多薄弱的环节。面对新时代对药品的巨大需求,应该立足于科技技术根本,大力提升制药业的工业水平,为迎接不断壮大的市场要求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王喜红.浅谈制药企业生产质量控制[J].价值工程,2011(03).
[2]王丽芬,李瑞民,刘风光.超微粉碎技术在制药行业的应用[J]. 价值工程,2013(05).
[3]雷兴翰.三十年来我国制药工业的成就和今后的展望[J].中国药学杂志,1979(08).
制药创新 篇7
这对于中国制药工业来说意义非同寻常。一方面, 更大规模、更加严格的生产线改造, 将为先进工程理念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另一方面, 新版GMP更加苛刻的要求也将给改造实施带来不小的难度。新版GMP附录的发布, 对无菌制剂生产与装备亦将是一次极大的挑战, 其生产过程能确保符合新版GMP要求, 在很大程度上还待依托新的制药装备产品, 特别是隔离化技术的应用。这对制药装备行业而言, 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尤其是粉针、冻干粉剂的装备。药品生产企业进行生产线改造无疑为制药装备生产企业提供了一次极好的市场机会。然而, 现在无论是药品生产企业还是制药装备生产企业都将面临无参照样板的问题, 虽说有国外制药装备产品可参照, 但在符合新版GMP下, 做到既适合国情又实用简便则是制药装备生产企业亟须应对的任务, 这就要求其产品必须创新。
可以说, 新版GMP将推动制药装备产品的创新发展。制药装备生产企业只有与药品生产企业加大协作与沟通, 在观念更新的同时, 不断创新产品技术, 把自己的产品做精、做好, 方可占领市场, 在新版GMP实施之时, 迎来下一个丰收之秋。
制药创新 篇8
网络能力是否有利于企业的研发创新演进呢?当许多企业只把基础和应用型研究投资作为企业的核心投资时(Pavitt),是很容易出现在进行商业管理时忽略了网络能力的职能的情况。然而,对于一个制药企业,如果要把制药创新提升一个层次,是必须要得到不同类型组织资源的支持帮助(Bower),这些组织资源包括了不同的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独立的财务支持等。企业的网络能力则被视为企业打破组织边界,整合不同组织间的资源,从而进行积极的相互合作创新的有效工具(Ritter 和Gemunden)。因此,企业应当在以技术为导向的战略基础上不断提高网络能力,并且促进各组织间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相互交流(Ritter),这将有利于企业研发创新的快速提升。 正是由于网络能力对于研发创新的积极意义,本文重点关注企业是如何科学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网络能力,以推进研发创新的演进。下面首先对有关网络能力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然后通过对一家中国制药企业所做的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其在新产品研发中的企业网络能力因素,最后对从网络能力视角推动企业研发创新演进展开讨论和总结。
1 相关理论回顾
1.1 网络能力的内涵
在一个行业里,企业是否可以长远发展并不是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是由整个行业里各组织间的活动和绩效决定的,因此,这种组织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的性质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里每一家家企业的未来(Batt和 Purchase)。但是,企业在处理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时,有些表现得游刃有余,相反,有些则十分外行(Hakansson),其差别就在于企业网络能力的高低。 网络能力,包括企业在进行网络管理时的资格条件和任务执行,具体表现为对企业特定关系(关系的发起、交换和协调)与多元关系(关系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和控制)的管理,所应具备的专业资格(如技术能力、法律知识、财务能力等)与社会资格(如沟通技巧、合作性、自律性等)条件(Ritter和 Gemunden)。
网络能力,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去细分理解:从战略层次,是对网络整体发展演化的识别、判断与预测,表现为网络愿景能力;从网络层次,是通过对整体网络的控制与协调,执行各种网络任务以获取网络优势,表现为网络管理能力;从介于关系与网络层次间,对外部组织如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顾客等关系组合的管理,表现为组合管理能力;从关系层次,处理与单个组织之间二元关系,表现为关系管理能力(邢小强和仝允桓)。然而,无论从企业的哪个层次的剖析,目的都是尽可能地去占据市场,因此,企业的行为活动就是要强化市场能力,提高与顾客及渠道商间的相互沟通联系(Bruni和 Verona)。
1.2 网络能力的培养
在以强化市场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上,网络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就是一把利刃,可是企业该如何打磨属于自己的“利刃”——如何培养企业网络能力,却是一大关键。企业网络能力的培养,当然得内外结合。
首先,了解企业的内部条件,可以从企业的知识层次分析,从对外部与内部的知识的获取能力开始,再通过整合能力、转移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演化路径,达到企业网络能力的不断螺旋演化(Zhao Shuang和 Xiao Hong-jun);再从企业的活动特性分析,企业获取网络资源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是需要企业从利益最大化出发,不断改进战略计划及决策制定,从而引导企业网络发展(Dyer和 Nobeoka)。
其次,企业的外部影响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从网络能力受组织因素的影响分析,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可获得性、以网络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的综合信息沟通结构和企业文化的开放性都会对企业的网络能力产生直接影响(Ritter);继续从网络能力影响因素分析,网络能力的培养主要受企业知识存量、网络地位、资源投入及组织因素影响(邢小强和仝允桓)。
企业通过内外兼修,从企业知识层次到活动特性,再到组织影响因素,克服种种硬软件阻碍,在不断强化企业资源异质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通过组织间依赖最终培养企业强大的网络能力目标(李玲),这样才利于企业去强化自身的市场能力,提高研发创新的效率。因此,探讨企业如何对网络能力进行管理从而推动企业的研发创新,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2 研究设计
研究领域的现存学术研究文献量及研究的性质是决定研究方法的关键(Harding和 Gantley),本文决定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制药企业在创新过程中是如何培养自身的网络能力,具体是通过对某一制药企业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分析其在进行新药开发时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网络能力,在网络内建立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并控制利用该合作关系进行新药开发的过程。而对企业的选择方法及标准则是:(1)该制药企业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建立的,并且总部是设在中国境内;(2)该制药企业必须是拥有自身的研发团队,并成功开发出新药的。 根据选取方法及标准,最终选择了广州中一药业有限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通过对中一药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研发部部长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以及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来获取详细信息,然后结合理论知识及案例实情,建立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见图1所示。
3 案例分析
广州中一药业是拥有300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大型现代中药生产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糖尿病中成药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基地,拥有科研创新、生产销售和药材基地建设为一体的全程价值产业链,属于国家重点新技术企业。今天,中一药业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生产6大剂型135个品种,其中独家品种21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3个,资产规模达5.5亿元,年销售额达8.8亿元,年利润总额达1.5亿元的大型现代化中成药制造企业。
3.1 企业战略制定及技术发展
在30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中一药业对于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十分明确的,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中一药业专注于中药市场,制定了明确的中成药发展战略。在当时,研发力量薄弱是中药发展的最大障碍,于是建立自身的中药研发团队就成为中一药业开拓中药市场的第一步。在1981年,中一药业成功建起了全国中药行业的第一所中药研究所,加速了新产品的开发和中药有效成份的研究。1981—1985年间,在研究所的努力下,中一药业拥有了10多个新药,一举改变中药科研空白的局面。到目前为止,中一药业已经成为一间取得了208项专利,其中有23项发明专利的大型研发企业。
中一药业最成功的产品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成药消渴丸。为了保证消渴丸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中一药业在2006年又成立了全国第一所糖尿病研究中心,并在2007年启动了与北京大学为主要合作伙伴,联合全国各主要大型临床医院及科研机构的消渴丸循证医学项目。
在与外部机构合作中,中一药业与包括高等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如SFDA、CAS、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及各类型医院开展合作。
3.2 网络能力的构建
中一药业在制定了战略和技术发展目标后,如何实现才是重点,再加上如今制药市场上的研发环境越来越趋向研发周期长、临床风险高和市场风险的不稳定性大,使得新药研发成为一项巨大风险的投资。目前,在全球范围下,没有多少家制药企业可以单独承受新药开发的巨大风险,而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就成为降低新药研发风险的一种有效方法(Narayanan、Colwell 和 Douglas),因此,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中一药业来说,谋求与外界的合作则变成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步了。所以,中一药业十分注重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医院间建立合作关系,包括高等院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科研机构(如SFDA、CAS、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等)及各类大型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南大学附属湘雅医院等)。
3.3 网络能力的利用
建立起与外界的合作关系后,如何最优化利用也是企业重视的问题。在研发过程中,利用外部机构的各种知识和专业技术是降低研发风险,推进研发工作的有效手段。企业通过整合网络内各组织间的资源,并协调为自身的研发力量,是目前制药行业的大趋势。在中一药业的新药开发过程中,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都是通过与不同的外部机构合作来成功开发的,例如消渴丸、便秘通、胃乃安胶囊、金佛止痛丸等。如表1描述了中一药业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新药的过程。
3.4 网络能力的维护
好的成果是需要系统的过程控制管理的。中一药业在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中,就是在利用自身的网络能力,不过同时还必须要注意对网络能力进行管理维护,这样方有长远的建树,因此,中一药业始终坚持着一套严谨的管理标准。首先,合作对象必须要有处方专利,例如,当中一药业准备开发某一新药时,选择的合作伙伴必须要有相关的专利技术;其次,为了确保研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中一药业会向每一个合作项目派一名监督人员,在监督研发进展的同时也参与到具体的研发工作里;然后,为了保证质量,同时根据SFDA的规定,临床试验的每一阶段都必须要有发票作保证;最后,中一药业拥有合作研发的成果使用权,以及专利的所有权归中一药业所有。图2具体描述了中一药业的控制管理过程。
4 讨论与总结
通过文献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中一药业在研发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了系列相关并且重要的特征:
(1)清晰的发展战略及强大的技术能力,使中一药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合作模式;
(2)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去降低新药研发风险,提高产品开发成功率;
(3)与外部机构的合作中,高强度的过程控制更利于相互间的交流,确保合作成功;
(4)对合作组织的高度正式研发管理,更能提高产出水平。 网络能力表现为对企业特定关系(关系的发起、交换和协调)与多元关系(关系的计划、组织、人员分配和控制)的管理,所应具备的专业资格(如技术能力、法律知识、财务能力等)与社会资格(如沟通技巧、合作性、自律性等)条件。中一药业研发创新演进上的这些特征恰好反映了企业在网络能力构建、利用和维护上的进步,可以看到制药企业是如何系统培养自身的网络能力,以促进研发创新的演进。中一药业在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后,第一步做的就是建立中国第一个中药研究所,提升专业资格条件;然后,积极与国内一流的科研机构、高校及医院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与每一组织间的特定关系管理;最后,充分利用资源,分工合作,推进新药研发创新工作,其中在对合作的管理上,中一药业通过专员监督的形式使得管理工作做得十分到位,这也使得中一药业有收获科研成果的同时,也维护了与各组织间的长远合作关系。从网络能力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中一药业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利用和维护网络能力的。
对于中国的制药企业来说,在培养网络能力的时候,可以大致分为四步:第一,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明确的方向尤如航海中的灯塔,免于在竞争中迷失;第二,在组织网络中积极寻求最优的资源组合,与包括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医院等作为互助合作伙伴;第三,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第四,有严格的合作管理规范。简单来说,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技术能力,明确发展战略,然后打破组织边界,寻求合作资源,促进研发创新,提升企业绩效。在当今网络经济时代里,企业间的动态网络不断复杂化,同时,新药开发对企业提出的挑战日见严峻,制药企业应当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技术能力,通过寻求网络内不同组织的资源整合来促进新药的研究开发。通过研究分析,企业的发展战略和技术能力对企业网络能力培养的影响最为显著,我们不仅要从个体层面去了解和建立网络能力,更应该从组织层面出发,打造企业强大的网络能力。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有必要对更多的中国制药企业进行深度访谈,结合企业网络能力框架,对本文所提出的网络能力利于企业研发创新演进进行更具体的实证分析。
制药创新 篇9
1 创新课程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专业性, 在对该课程展开教学的过程中, 过去主要采用的教育方式就是专业化教学, 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硬化的现象, 学生的知识结构往往过于专业化, 无法有效的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 同时, 专业化的教学模式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到生物技术制药教学质量的提升, 从而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高等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中,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属于选修专业课, 其在大三下学期开设, 在这门课程中, 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多, 而且就目前来说, 其还属于一种创新的课程。在这一课程体系中, 不仅需要对理论和实际应用相融合, 也需要对不同的专业知识进行充分的掌握, 以形成专业的知识结构。
另外, 这项课程的建设, 还需要考虑到趣味性, 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锻炼, 从而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这项课程在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到的元素较多, 因此, 就需要在原有的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构件出更加具有新意以及难度系数相对较大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从而实现课程建设的先进性以及科学性。
2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在创新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转变, 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评价以及内容、策略转化为主题、探究、表达以及交流, 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 可以充分的体现出选修课程所具有的多样性的特点。与其他的普通课程模式相比, 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上具有明显的不同, 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专业技能进行培养和提升, 这也课程充分的体现出了高等教学的特点, 也为社会大量培养了所需的人才, 满足了社会对于该类人才的需求。由于本门课程属于一个单独的课程体系, 因此, 在对其进行创新建设的时候, 要在现代教育平台的基础上, 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手段进行合理的建设。
2.1 制定教学大纲
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任务来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大纲。依据教学大纲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对教学大纲进行制定的过程中, 需要依据实际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相关工作的要求来进行合理的内容划分, 一般来说, 在教学大纲中, 所需要包含的内容主要知识技能培养计划、相关理论知识教学计划以及相应技术教学的具体要求等。
2.2 加强教材建设
在对创新课程进行建立的过程中, 需要包含课程标准以及相关的体系, 同时也要对相关的资源和评估等方法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改进。针对课程所需要的教材要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 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相联系, 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获取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打破其为既定知识的认识误区。除此之外, 教师在利用教材的时候, 也要从多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解析, 丰富教学的知识点, 从而有效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到见解, 使得学生能够发散思维, 这样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2.3 教学资源多样化的创新
要想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提升, 就要积极的收集各种教学资源包, 将这些教学资源包合理的应用到课程教学中, 并建立相应的课程资源包存储库, 不断的对课程资源包存储库进行更新和丰富, 对生物技术领域以及相关领域的学习资源进行充分的收集。同时, 通过先进网络课程将查询到的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与课程库进行整合, 加工形成新的课程。侧重于应用技能培养, 侧重于与职业设计相结合。
2.4 创新课程整合
总体上生物技术制药课程授课内容基本是按照不同生物技术领域来构建模块的, 每个模块中又是以工艺技术基础、具体操作部分基本原理、重要药品制备工艺等为主体线条的。对于典型的生物药物有不同的生物技术生产方法, 这时可以对比进行学习, 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生物技术制药工艺发展的历史过程, 具体某一种生物技术药物最初发明者的灵感, 以及在制备工艺发展过程中某些瓶颈的打破、关键生物技术的发展、具体操作细节中的优化改良等。在生物技术制药这门课程里会涉及到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的经典实验与伟大的发明非常具有启发与借鉴意义。
3 多媒体在创新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多媒体教学应用对创新课程的建设意义很大, 创新课程的建设离不开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的内容中涉及到的技术与理论大多涉及到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生物工程学等前沿学科, 深奥而抽象难懂, 如果仅依赖于一些图表式的技术路线, 学生是难以理解的。由于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 其中的某些技术、某些工艺流程, 必须借助多媒体、视频、动画幻灯片、图片、录像等辅助教学手段, 可以增强教学内容的真实性, 形象、直观、生动。对于课程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思维导图表达形式讲解, 构建创新课程知识体系。
4 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的考核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课堂讨论和学期论文。课堂讨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期末论文, 学生需经过查阅文献、制作PPT、讲解、讨论等环节, 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习兴趣非常浓厚的学生, 可以通过习题辅导和练习的形式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复习与巩固, 以备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
结束语
生物技术制药是一门创新课程,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不断创新教学手段, 形成生物制药工艺学完整的教学体系。生物技术制药创新课程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既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学科发展的需要, 将对生物技术制药课程建设的发展和深化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创新海洋生物制药核心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J].钦州学院学报, 2011 (10) :87—89.
[2]周晨妍, 郭伟云, 李端等.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制药工艺学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J].农技服务, 2010 (1) :169—170.
[3]宇光海.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初探[J].现代阅读, 2012 (8) :11.
制药创新 篇10
关键词: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是奠定在药学、生物技术、化学和工程学基础上的交叉的年轻专业, 具有较强工程技术特征, 是社会亟需并且最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之一[1],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工程素质尤其重要。制药学科所涉及的理论、设想和研究必须依赖实践来完成, 通过实验来验证;因此, 实践教学在制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是教学的关键环节, 具有其他任何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2]。
1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的实践教学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具体实施方面, 都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尽管很多高校经常谈到重视实践教学, 并结合各自的特色开展了一些实践教学活动, 但实际上多是停留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层面上, 而对实践教育的理性思考和系统研究不够, 实践教学呼声大, 实际效果小。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的实践教学也是如此, 还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1) 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大多实验课依然从属于理论教学的位置, “重理论、轻实践, 重课堂, 轻课外”现象普遍, 存在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建立[3];2)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实验项目多以演示性、验证性为主, 无法完成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的使命[4];3) “双师型”师资队伍比例太小, 指导实践教学的教师普遍缺乏工程经历和工程背景, 工程素质有待提高, 实践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与优化;4) 产学研合作力度太小, 承担社会服务课题太少, 稳定的校内外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有待加强;5) 实验室开放力不够, 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等。为贯彻落实《临沂大学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 笔者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构建与实践。
2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个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由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构成的完整体系[5]。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结合了专业的培养目标, 又结合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自身的办学特色。在研究中, 笔者紧紧围绕本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基本理论扎实, 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 系统掌握制药工程专业知识, 具有在动物保健行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坚持“注重基础、强化实践、培养能力”的原则, 以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为切入点, 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训练为基础,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构建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3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在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 笔者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比重 (占总学分的31%) , 打破原先分散、各自为营的实践教学模式, 按阶段分层次递进式地实施实践教学, 构建了三阶段、三层次的教学模式 (见图1) , 即实践教学体系整体设计分三个阶段三大模块实施:第一阶段, 专业基础技能训练模块。在大学一年级以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创新意识为目标。实验内容以基础单元操作实验为主, 大一第二学期安排学生下工厂见习 (认识实习) , 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 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巧和创新思维为主, 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程生产实习, 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 要求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阶段, 综合创新训练模块。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重点培养学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综合性实训、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设计实验、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科技能竞赛、到制药企业顶岗实习为主要内容, 以考取职业技能证书、撰写毕业论文为抓手, 对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教学质量进行最后把关。
3.1 按照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重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系
本校利用校区搬迁和实验室重新规划的机会, 彻底打破原先实验室设置, 将实验室按专业功能模块统一规划为化学 (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等) 、生物 (包括动物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化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 、动物机体机能 (包括动物解剖生理学、动物病理学、动物药理学、动物毒理学等) 、分析测试 (包括现代仪器分析、分析化学、兽医药物分析等) 、制药工程 (包括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分离工程、制药工程原理、制药设备与工程设计、兽医药剂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 五大课程群功能实验室, 改变了原先实验室建设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功能性不强的老大难问题, 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为实验教学方法、内容的深入改革和整体设计提供了良好平台。
3.2 优化实验教学项目, 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强化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项目设计上, 打破了依课而设的传统, 独立开设实验课, 让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专业教学活动中, 避免了实验项目的重复、不衔接。课题组统一组织编写了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综合性实训等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导书, 减少了验证性实验, 增设了综合性、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 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中药制药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了从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活性筛选、安全性评价到制剂生产, 一环扣一环地连续设计实验内容, 提高了学生系统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同时, 对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让学生实验前先预习或先设计, 提前1周把预习或设计报告交给教师评阅、指导, 上课时, 由学生讲授, 实验指导教师补充, 然后再进行实验, 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3 开放实验室, 改革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直接决定着实验室工作的成败和效率。建立现代化、资源共享、全面开放、服务高效、运行有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是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校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 在保证课程实验不受影响的前提下, 积极开放实验室, 吸引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自主创新性实验, 从而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和统筹安排的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 提高了实践能力。
3.4 加强学生实践与科研平台建设
在搞好实验教学的同时, 加大教授 (博士) 工作室、制药工程设计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现代中药研究所、临沂市兽药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鲁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生实践与科研平台的建设和开放力度, 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场所的有效补充。
3.5 校企合作, 加强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为满足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实践教学的需要, 建立了临沂金翠兽药有限公司、山东鲁港福友药业公司、山东春雨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5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共同实施培养过程, 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并在各基地分别聘请1~3名工程师, 作为学生见习、生产实习、毕业顶岗实习的兼职指导老师, 为学生进行定期的实习指导、专题讲座。如在2011版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培养方案中, 把兽药管理和法规、兽药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设置为校企共建课程, 一是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参与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案;二是把课堂设在制药生产车间, 由制药企业工程师上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素质, 2012年制药工程专业被学校列为校企共建专业重点建设。
3.6 注重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
本校根据制药工程专业教师的结构特点,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方式, 不断提高双师型师资水平和比例, 即每学期邀请1~2名制药企业的高级工程师给学生授课, 同时, 按照《实施意见》规定, 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实施青年教师到基层、到企业锻炼的制度, 即青年教师必须到基层、制药企业挂职实践锻炼1年, 并鼓励教师积极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从而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双师型教学师资队伍的比例。
4 小结
创新之根在实践,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的改革,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充分提高, 为培养制药工程专业 (兽药方向)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岚.培养制药工程类复合型人才的探讨[J].医药工程设计, 2010, 31 (6) :58-60.
[2]冯淑华, 林强, 李可意.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21 (4) :85-87.
[3]陈三宝, 朱智勇.制药工程专业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鲁药事, 2010, 29 (13) :185-186.
[4]祝诗平, 黄华, 张建军, 等.构建分层次按需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7 (6) :249-253.
一致药业:“卖药”+“制药” 篇11
面对包括年报和季报在内的庞杂市场信息,投资者若感觉无所适从,不妨用整理和统计的方法,来看看专业的分析,因为即便目标是一只“大象”,当有几十双眼睛从不同角度,透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时,它也将被看得通透。聪明的投资者会通过不同观察者的描述,绘就一幅完整的投资逻辑地图,并找到自己目前所在的投资方位。
一致药业便是这样一只被市场一致期许的积极成长股。2011年共有17家券商,超过30位分析师,发布了36篇关于一致药业的研究报告。虽然分析角度、方法和侧重点都不同,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却非常一致:一致药业将有继续积极成长的极大机会。
一致药店是全国连锁龙头
公司业务包括制药工业、医药批发、零售连锁,截至2011年上半年,公司医药商业(批发、零售)和医药工业(以头孢为主)营收占比分别为86%和13.%,营利占比分别为55%和41%。旗下拥有致君制药、万乐公司、一致药店等公司,其中一致药店为国内最大规模的连锁药店之一。公司是大股东在中国南区的医药分销、物流、生产、研发和投资中心公司,还承担深圳市政府的国家药品储备任务,并享有麻醉药品经营权及甘草、麻黄草专营权。
成长势头“一致”向前
2005年一致药业与国药控股的重组基本完成,公司成为国药控股南区商业整合平台,从一家地区性商业公司变成大型跨区域医药商业企业,业绩成长进入快车道。近4年的收入和利润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23%和32%,绝大多数的季度业绩均保持同比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11.22亿元,经营性净利润2.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17%和32.78%。
“卖药”+“制药”的内外动力
基于医药流通行业低毛利率的背景下,走外延式并购、行业高集中度发挥规模优势成为医药流通行业必然的发展方向。今年5月5日,商务部发布《全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了未来五年形成1-3家销售额超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商业集团。国药控股有望成为国内第一个销售收入达千亿的企业,一致药业作为其在两广地区的控股子公司仍拥有充足的扩张空间,今年3季度在广西再设立3个商业网点,延续稳定向前的步伐。未来将伴随国药控股向千亿俱乐部迈进的步伐加快自身的快速成长。
制药方面,公司现以小头孢和止咳露为主的产品线虽欠缺特色,但过去几年依靠质量优势和规模增长,也实现了持续性的较快增长。目前头孢原料药和中间体7-ACA 价格处于快速下降通道,业务毛利率应能维持稳定。同时,公司新药产品发展迅速。坪山基地将在年内开工建设,预计在2013年投入使用,主要为非头孢制剂的产能扩张。公司从韩国引进的专利胃药Revanex三期临床即将结束,明年有望获批。大健康产品辅酶Q10系列开始在深圳和广州试点销售,今年底开始大力铺货,这些产品有望在近几年为公司贡献利润。
估值依然合理
制药创新 篇12
1 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对药理学实验的感性认识
一门实验课的基本技能是实验课的精髓。从学生的专业特点、认识规律和实际水平出发,实验安排以培训实验技能为出发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实验教学掌握了基本实验操作方法,能够正确地使用仪器设备,准确地采集实验数据;使学生具有正确记录、处理数据和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判断、逻辑处理、做出结论的能力;为今后正确设计实验、选择实验方法、实验条件、仪器和试剂等打下坚实基础。
由于工科学生医药学的实验基础差,在课外,通过带领学生参观研究室,拍摄一些小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如小鼠的腹腔注射法、灌胃方法、家兔的耳缘静脉注射、气管插管、动脉插管等,放在网上,供学生课外学习。通过实验视频和典型的图片展现动物出现的药理学效应,提高学生对药理学实验的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小鼠的实验操作较为熟练,与小鼠的操作相比,家兔实验需要更多的练习,但研究团队多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因此学生对家兔实验操作较为生疏,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耳缘静脉注射需要多次进行,甚至失败,因此我们在实验结束以后让学生继续练习耳缘静脉注射、动脉插管,课外利用模型练习动脉插管、打结等基本操作,模拟实验过程,加强操作的熟练度。
2 在重视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寻求突破
现行的实验内容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这样的实验有利于巩固学生的基本理论,但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益处不大。因此,在验证性实验完成后,老师再给出一未知药物,观察其药效作用,并比较与已做的实验中药效的异同,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从作用器官、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等方面分析阐述不同药物在同一疾病模型的药效差异,从而使学生通过具体实验现象直观的感受药物的治疗效应。如:强心苷对蛙心收缩力影响的实验中,在应用2~3个洋地黄类药物后,我们让学生用相同的给药方式给未知药物(肾上腺素),让学生从强心和心率改变两方面比较药效学作用,最后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从作用模型、作用靶点及作用总体效应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未来的企业工程人员,所注重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药物在体内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制备高效、安全的药物。因此,实验内容增加了药物毒理学和药物代动力学实验内容,使学生全面了解了药物评价的内容及相关的实验原则及要求。
3 通过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科研基本素质和创新能力
开展药理学设计实验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的过程[2],开课初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从各研究团队、江苏省生物药物制造工程中心和联合办学企业(科研院所)征集药物评价实验项目,让学生从中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实验设计。学生可根据药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文献的阅读、专业指导教师指导等,开展自行设计实验工作。并结合仪器设备情况,选择适合开展和具备实施条件的项目作为实验内容并实施。从文献的检索、阅读、选题、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到对结果的总结分析,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提高了对药物评价的认识和能力。
另外,在药理学实验课程中,还开展了为前期课程自己合成或分离提取的药物设计药效、药理实验。通过与上游课程如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教师的沟通,并根据科研优势和仪器装备,选择药物前体或药物分子开展开放性设计创新项目,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而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做成一件事,有成就感,以此激发更高更深层次追求的学习欲望。如围绕中药合欢皮五类药物、干扰素基因工程重组药物生产过程体系设计了跨课程的创新实验,在药理学设计课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前期制备的药物进行实验设计,经过实验、总结及结果分析,撰写成的论文已发表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成药》、《毒理学》及《海峡药学》等杂志上。
4 注重实验考核,提高综合能力
通过预习,学生在进实验室之前就对实验的思路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讲课时教师可以着重讲解实验的重点难点,减少对实验操作过程的描述,从而提高上课效率,另一方面,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带着问题听课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学习内容[3]。
有些学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课前能够做到认真预习,对实验原理、流程都有很好的理解,一旦开始实验就袖手旁观,通过对实验操作的考核可以让学生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以家兔为对象的实验中,学生对耳缘静脉注射、动脉插管有畏惧心理,经常请老师代为操作,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能进行完整家兔实验的学生很少,改革过程中我们在第一次家兔实验中教会学生家兔的基本操以及信号采集系统的操作方法,在以后的实验中将关键步骤的操作打分,算作平时成绩。以耳缘静脉注射戊巴比妥钠麻醉为例:过去学生注射时会注射到血管外,导致家兔耳朵水肿,直接影响后续步骤的进行,实行打分制以后,几乎没有麻醉失败的。
一些学生认为实验报告就是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忽略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通过对实验报告的考核,要求学生按照正规论文的书写格式和要求书写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概括综合分析能力。
5 结 语
药理学实验课既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的型技术人才;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培养科学创新意识强、研究素质高的研究型人才。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高校的教师不懈的努力,不断完善,坚持长期进行,这样,才能为我国药学教育的发展和药学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延科.基于实验课全程质量保障的学生成绩考核[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5):47-48.
[2]张俊华,吕乃辉.药理学实验课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J].医学信息,2011,24(3):115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