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科技

2024-06-01

教育与科技(共12篇)

教育与科技 篇1

如果现在去参观美国的教育机构或科技中心,我们可能会看见5岁的儿童正在学习使用地理信息系统方面计算机软件来了解美国及其他国家的地理知识;6岁的儿童正在一边摆弄智能教具,一边听老师用先进的科学知识讲解“飓风”形成过程及飓风来临时的自救方法;6年级的孩子正在通过做实验来了解混凝土的制作方法并尝试制作符合特定目的的混凝土模块。一些新的学习工具如神经科学感受器(如基于皮肤电流反应的“情绪手镯”)、学习状态下生物反馈仪或实现教学同步录播的设备都正在进入中小学的课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及时反馈。在2013年的TED教育周上,比尔•盖茨承诺投入50亿美元用于增加美国学校教室中的教师教学录播设备。当前,基于最新的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智能教具正大踏步地为美国基础教育发展新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提供支持。从2000年到2015年,美国使一半的学校所教的科学知识都基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聚合的原则。在此原则指引下,美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美国基础教育领域新变革的基础是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这两大新科技方向的建立。

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心理学、语言学、语言哲学、信息科学和脑与神经科学几乎同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1]到20世纪70年代中叶,这种革命性的学科变化使得认知科学横空出世。2000年,一个更大的综合科学研究计划于美国诞生,它就是聚合科技(converging technologies),包括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认知科学(cognitive science)[2]。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的诞生,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一系列革命性影响。反观我国,对认知科学的深入研究时间尚短,而对聚合科技的关注还主要处在引介和科普的初步阶段,如何正确认识这两大综合学科的发展及其对世界主要国家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战略的影响,是一个关于我国未来基础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一、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在国内外的发展

(一)认知科学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

1975年,由于美国著名的斯隆基金投入,美国学者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整合在一起,研究“在认识过程中,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个研究计划的结果产生了一个新兴学科——认知科学[3]。当前国际公认的认知科学学科结构如图1所示。

认知科学的发展首先在原来6个支撑学科内部产生了6个新的发展方向,这就是心智哲学、认知心理学、认知语言学(或称语言与认知)、认知人类学(或称文化、进化与认知)、人工智能和认知神经科学。这6个新兴学科是认知科学的6大学科分支。这6个支撑学科之间互相交叉,又产生出11个新兴交叉学科,分别是控制论、神经语言学、神经心理学、认知过程仿真、计算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哲学、语言哲学、人类学语言学、认知人类学和脑进化。

认知科学要揭开人类心智发展的奥秘,同时会促进一大批相关学科的发展。认知是脑和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和活动。一般而言,有脑和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具备某种程度的心智。认知科学就是以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认知涉及学习、记忆、思维、理解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发生的其他行为。因此,语言和心理、脑和神经是认知科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就人类心智而言,由于人是社会性动物,语言和哲学、文化和进化以及人所特有的工具——计算机及其科学理论也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对象。40多年来,认知科学的重要进展得益于脑科学的发展,而脑科学的发展又得益于脑成像技术的长足进步。

在我国,认知科学近年来也得到高度重视,但主要处于引介、消化欧美认知科学成果和初步的深化研究阶段。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脑科学与认知科学”被列为我国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八大前沿科学领域之一。科技部在2005年批准成立两大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在2006年4月建成教育部“985工程”认知科学研究基地——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又过10年,直到2015年12月26日,我国首家包含“认知科学”名称的学院——民族文化与认知科学学院——终于在贵州民族大学成立。可以说,无论是从体量上还是从研究的纵深程度上,我国认知科学的发展水平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经过40多年的发展,认知科学已经从理论扩展深入到技术层次,形成认知科学、认知技术和认知产品的完整系列。如何将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实质性地服务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持续的基础教育创新,对我国认知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二)聚合科技的发展

1.聚合科技在美国的发展简况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于2000年共同资助一项旨在弄清哪些学科是新世纪的带头学科的研究。70多位美国一流的科学家参加了这项研究工作并形成一份460多页的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Converging Technologies for Improving Human Performance:Nanotechnology,Bio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人们又以这四大科技的首字母“NBIC”(NBIC,可音译为“恩贝克”,在本文中“聚合科技”与“恩贝克”为同义语,下同)来作为本研究报告的简称。

在这份“21世纪科学技术的纲领性文献”中,科学家预言:“在21世纪,或者在大约五代人的时期之内,一些突破会出现在纳米技术(消弭了自然的和人造的分子系统之间的界限)、信息科学(导向更加自主、智能的机器)、生物科学(通过基因学和蛋白学来延长人类生命)、认知和神经科学(创造出人工神经网络并破译人类认知)和社会科学(理解文化媒母,驾驭集体智商)领域。”[2]该报告称:“聚合科技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规划和设计技术需要从如何、为何、何处、何时四个层次来理解思维。这样,我们就可以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使它工作。”[2]研究报告断言,这四大科学技术聚合所产生的能力,将会“加快技术进步的速度,并可能会再一次改变我们的物种,其深远意义可以媲美数十万代人以前人类首次学会口头语言”[2]。

2013年7月,恩贝克进入2.0版本时代,新报告《聚合知识、技术和社会:超越纳米—生物—信息—认知技术的聚合》(Convergence of Knowledge,Technology,and Society:Beyond Convergence of Nano-Bio-Info-Cognitive Technologies),吸取了来自巴西、欧盟、中国、比利时、韩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报告指出,在恩贝克的基础上,符合社会利益的知识与技术的聚合(convergence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CKTS)代表了21世纪的核心发展方向,CKTS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传统分析时代所培养的能力所能解决的,它要求我们培养具有新的复合型素养的人才来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此外,聚合科技将成为未来知识社会的基石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引擎,它主要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累积在基础性的新兴技术领域的进步,并在经济、人类—尺度、地球—尺度和社会—尺度创造新的工业和工作机会;二是通过聚合来提升社会创造创新能力和经济繁荣,包括发展旨在促进信息交流和互动的统一平台;三是挖掘人类潜力,促进人类终身幸福,包括升级认知化的社会、取得个体化和整合性的高质量的健康保健与教育。

2.中国对聚合科技的引介和初步探索

研究报告《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中国学者的高度重视,部分科研院所开始小范围地翻译和引介这一新的科技发展方向。后来,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团队精心组织,历经三年时间,翻译出版了这份反映世界最新科技走向的研究报告。该书的翻译出版对促进我国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的发展,促进四大科技领域的交叉合作研究,促进学科综合发展和人才培养,促进我国的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及促进我国教育体制的变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同时,于2011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的陕西师范大学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2011年获准建设的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正是以认知科学尤其是以聚合科技的核心思想为指导的,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实验室力争在学习机制、教学规律、创新素质和教师发展四大领域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实验室是陕西师范大学代表教育部完成的国家“985”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重点项目,包括各类实验室25个,这些实验室已经初步实现了将四大科技聚合起来,为教育创新尤其是基础教育领域创新提供研究支撑与服务的功能。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来自生命科学、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三大学科背景,实验室将代表分子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不同研究范式的硬件相整合,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见图2)。

2012年,实验室研究人员在《细胞》(Cell)杂志上发表有关星型胶质细胞与工作记忆的高水平论文,是该杂志2012年的最佳论文之一。此外,在创新教育研究方面,实验室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的《创造力研究杂志》(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创造性行为杂志》(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思维技能和创造力》(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发表了系列论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验室研究人员还参与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将减负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相结合,为我国深化教育改革做了有益探索。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实验室已经为来自北京、深圳、陕西、山西和甘肃等地的数千名在职教师提供了高质量的培训,大大提升了参训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实验室还与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等机构合作,面向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儿童实施培养创新思维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心和实验室研究人员正在研发基于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相聚合的智能教具、虚拟实验室和教材。

二、认知科学、聚合科技及欧美的基础教育创新

恩贝克不仅将极大地促进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而且还将把这两个方面的发展结合起来。《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一书的研究者认为,社会的未来依靠科技的持续进步,而持续的科技进步又依赖于先进的科技教育。恩贝克的提出者认为,以下四种因素会使未来美国的教育发生根本改变:一是在教育系统中存在许多关于社会因素的反科学理解,要运用恩贝克的取向来对抗这些反科学势力;二是认知、生物、信息和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将对个体如何学习提供新的洞察,这会有效地变革美国中小学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估形式和组织建制方式;三是通过恩贝克,新的教育技术和智能教具将在中小学得以运用,美国将会投入巨资开展这些新技术和新的智能教具的研发;四是很少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科学家能够有机会在其科研生涯中转行到专门的恩贝克聚合研究和教育传播领域,因此,恩贝克必须在美国基础教育阶段大规模地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对美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众多研究机构和实验室的研究计划和研究成果中,而且也反映在美国各州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和各级各类教育过程中。恩贝克为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内容、过程和工具方面的支持。内容方面,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成果将全面改进现有基础教育生物课程内容,同时在基础教育阶段将体现跨学科教育方式。过程方面,目前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已经开发出以认知物理和生物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绘制各种儿童的学习模式,并给教师提供相应的教育建议,同时运用测量大脑活动和评估认知功能的技术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基于计算机认知恢复基础的注意和记忆增强技术、脑波和自动神经系统生物反馈技术等已被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压力管理能力。工具方面,远程呈现和智能代理使得学生通过在线的实验室和高可靠性的模拟来理解基本的科学问题,生理监测和虚拟现实技术被用于指导复杂认知和浸入式学习。同时,美国各州开发出一系列针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估体系和测试体系。上述内容对于大学研究内容的扩充和课程的开发,尤其是美国大学的师范专业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除此之外,世界知名大学都已经开展了认知科学和恩贝克相关学科的研究,并在研究如何将各相关学科的成果进一步研发,使之具有服务于基础教育的特点。例如,哈佛大学将心智与身体、社会、地球、太空、技术并列为六大研究分类。麻省理工学院将“神经与认知科学”作为重要研究领域,并强调“神经科学与认知科学已被广泛认为是未来几十年内最令人兴奋的研究领域,也是麻省理工学院未来10~20年内最重要的增长领域”。麻省理工学院设有“脑与认知科学系”“麻省脑科学研究所”等机构,并出版杂志《认知神经科学》(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认知科学系主要从事脑、行为和计算三个领域的研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认知研究所主要研究实际生活中的认知活动,并试图对这些现象给予理论上的说明。柏林自由大学是德国精英大学,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物理教学论和计算机专家的联合攻关下,研制出虚拟实验室和虚拟教材系统。该系统遵循了基于物理理论教学、计算机模拟仿真和实验视频等内容的聚合原则。参加实验的人员轻轻点击屏幕就可以进入实验室,他们只需要在触摸屏上作出一定的手势便可完成实验,虚拟空间里的科学家还能点评学习者的“研究成果”。这种互动式屏幕实验和虚拟实验室已经用于德国中小学的真实课堂。该虚拟实验室还建立了学习者之间的联系平台,让他们可以共同实验并进行讨论。

在恩贝克促进教育创新方面,国际材料学会原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张邦衡教授率领团队于1994年开始研发的材料世界模块(Materials World Modules,MWM)项目是个典范。该项目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0万美元的研发资助,项目所包括的中学创新教育课程以探究和设计为指导方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科学技术实验。该课程是专门为中学各科目,包括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以及其他科目的课内和课后学习而研发的。张邦衡教授所率领的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材料研究人员和来自美国中学的科学课教师依据人们日常的材料使用研发出16个课程模块,致力于应对各种全球挑战,如再生能源、环境保护、医药以及信息系统与安全等。

MWM所包括的16个模块分别是生物传感器、混凝土、瓷器制品、合成材料、聚合物、智能传感器、运动材料、食品包装、生物可降解材料、纳米概览、纳米技术、纳米世界中的光线处理、太阳能电池、环境催化、纳米模式和纳米级药物注射。所有模块的教学活动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其次,探索活动要能够引出有关中心话题的背景知识;最后,设计项目通过利用现有的材料制作实用模型产品来激励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16个模块代表了纳米技术最前沿的研究,同时与STEM课程以及科学标准紧密联系,而且其课程模块的设计贴近中学生实际,是全世界基于恩贝克设计创新教育课程的典范。

三、对我国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启示

综上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先后创立了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两个跨学科的综合学科群体,他们试图利用多学科综合的优势来解决与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两大新的科技研究方向给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战略带来启发和宝贵的发展机遇。

(一)应认真评估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在认知科学方面只有10年左右的国家层面正式的、成建制研究的历史。对我国中小学产生实质影响的认知科学研究成果还非常少见。而在聚合科技方面,我国不应像在认知科学方面那样落后美国至少30年才建立专门的国家实验和研究机构。如果再等20年,到2036年的时候才开始研究聚合科技及其相关的教育问题,那将更加落后于美欧等国家。同时,应该指出,整体意义上的聚合科技的发展理念还远未进入我国最高决策层的视野,也未被写入我国的中长期教育和科技、人才等发展规划。发达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已倾注全力开展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到基础教育阶段,而认知科学至今并未被纳入我国的学科目录。因此,我国必须对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的发展及其对未来发展的影响作出认真的评估。

(二)进一步更新中小学现有学科和课程设置

在课改过程中,我国中小学的学科和课程已经有较大完善,目前已经逐步进入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开展新一轮课改的阶段。但要认识到,认知科学是六大学科的综合,聚合科技则是包含认知科学在内的更大的综合,这种综合的趋势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科学基础、学科框架和发展前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中小学现有的学科和课程设置可能还要继续作出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修正和完善。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学习的内容和上课的方法以及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还停留在工业革命以前或工业革命的水准,那么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拿什么跟那些从小就浸润了认知科学、恩贝克等现代科技素养的人们竞争?

我国如果想要在21世纪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在就必须大踏步地赶上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的发展浪潮。反观目前我国中小学的学科、课程和专业设置,还很少有从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等角度作出因应时代的必要调整,若不改变这一状况,就很难打破原有的学科藩篱,很难实现有效的知识综合与创新。众所周知,新领域的开拓、新方法的应用、新观点的提出和新理论的建立是环环相扣和层层递进的,否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5]

(三)反思现有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制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并先后推出《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少大学已经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开展了多年的探索,但还未见哪种培养模式真正“打造”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学术大师”来,这是值得深入反思的。

首先,在遴选原则方面,不少大学都以入学成绩或智力表现为第一衡量标准,集中优质师资、人力和物力资源,为这些少数稀有的“明日之星”量身“打造”课程内容、培养模式和发展计划,开设实验班。但不少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叫苦不迭,因为他们发现在看似光鲜的项目之下有大量不堪忍受的训练内容,从而纷纷想转到商学院、经管学院这些离“人间烟火”更近的学院或专业。

其次,在课程内容方面,许多大学推崇“宽基础”的培养模式,大学低年级不分专业、力图实现综合培养。但这个基础应该是什么样的基础,大学对此并没有实质的研究和考虑。阅读和熟记人文、社科或理科领域的经典名著,可以算作基础的一部分,但这些基础不会自然地引导学生往一个创新型研究方向去。究其实质,这些“打造”创新人才的计划是用生产机器零件的思维来做教育,没有从创新人才成长规律、评价模式,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制订培养计划,也并未借鉴聚合科技提供的、新的知识综合创新的国际经验。

我们要看到一个严峻的现实,就在美国大踏步地将当代核心科技整合进中小学课程和课堂时,我国举国上下仍然在为孩子过重的课业负担殚精竭虑、奔走呼号。如果我们加强对恩贝克等相关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的研究,开发出以儿童为本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减负”可能就不再是教育难题。

(四)高等教育要加强对基础教育的关注

加强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与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息息相关。那些想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高校,尤其是像已经进入“2011计划”或“985”“211”层次的高校,一定要对基础教育保持足够的关注。高等教育从业人员要认识到,人的创造性思维、导致高创造力的动机、问题发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等心理品质最关键的发展阶段其实并不在高等教育阶段。如果大学教师不关注基础教育,不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儿童青少年的创造力发展是越来越被阻碍和扼杀还是越来越被保护和促进,就很难在大学阶段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因为大学生不是空着脑袋来上大学的,他们上大学之前已经有了一系列比较成熟和固定的思维方式及人格特征。通过“宽基础”和“实验班”的方法,可能会使大学生从知识的存量上有所增加,但能否触及大学生内心深处、打破其可能存在的消极的思维定势,使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实现有效的创新,就很难说了。同时,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者不能一切向高考看齐,甚至为了激励学生,时时告诫学生“现在吃点苦,好好学,将来上大学就轻松了”,要知道大学并不轻松,最应该轻松的是中小学。

我国应认真借鉴美国和欧洲一流大学对于认知科学和恩贝克的做法,要将大学研究出的成熟的恩贝克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如人类基因组计划或纳米技术的成果,系统、有效地融入基础教育的课程内容。同时,大学应该为基础教育阶段的跨学科培育提供榜样和解决方案,并实现大学与周边社区基础教育学校的良好互动,如德国的大学经常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举办“科技长夜”“儿童大学”等活动。另外,大学应探索诸如测量大脑活动和评估认知功能的技术、注意和记忆增强技术、脑波和自动神经系统生物反馈技术等,用以提升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注意力和压力管理能力;中小学要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高科技教育教学手段的应用之道,实现与大学研究人员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2):25-38.

[2]米黑尔·罗科,威廉·班布里奇.聚合四大科技,提高人类能力: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M].蔡曙山,王志栋,周允程,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蔡曙山.认知科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7(4):243-248.

[4]PYLYSHYN W Z.Computation and cognition:Toward a foundation for cognitive science[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MTT Press,1984:76.

[5]衣新发,蔡曙山.创新人才所需的六种心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31-40.

教育与科技 篇2

亚洲教育论坛由博鳌亚洲论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共同主办,于底由菲律宾前总统拉莫斯、韩国前总理李寿成等七位发起者倡议建立。

“科技飞速发展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过去仅仅是一场伟大变革的开端,今后二三十年才会迎来伟大变革真正的高潮。”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澳门基金会认为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将科技创新和传统教育融合,为此该基金会每年都会组织澳门青少年来酒泉、西昌等内地航空基地参观,以培养青少年科技世界观。

波兰驻华大使林誉平指出,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使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挑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创新的投入,以给年轻人更好的未来。

“中国有谚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交流与分享对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巴基斯坦前科技部部长斯瓦蒂指出,只有交流与分享才能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需要对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投入更多资源。

论坛期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成都宣言》,提出创立丝绸之路高校留学奖学金、设立“一带一路”建设教师交流互访项目等倡议,以推动交流与合作。

教育与科技 篇3

一、洋务派融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思想

1.政治主张——“自强”和“求富”

“自强”即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应付西方;“求富”即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改变中国落后的现状。该政治主张的本质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李鸿章认识到惟有借西方国家之法,也就是办洋务,中国才能图强。因此他大力提倡和推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张之洞则在文章中说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1]

2.思想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政府统治的基础是传统的封建专制体制,因此必须重“道”,必须以中学为体。李鸿章变“器”而不变“道”的根本思想是很明确的,他只承认西方的“技艺”,而否定西方的制度和思想[2],他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纲常名教不必变,因为中国的礼仪教化远胜于西洋诸国。张之洞则认为中学为“体”对西学为“用”具有主导和导向作用。他认为通“中学”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本条件,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对国家、民族和祖国文明的情感。因此,学者必须在通“中学”的基础上,“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阕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

二、洋务派融合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实践尝试

洋务派在现实中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教育的缺陷在于“务虚”,“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礼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礼为轻。”[3]洋务派看到西学之长在于科学技术,中国要摆脱危机走上自强之路,就必须尽快学习西方科技。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两个途径:一是学堂传授,二是留学教育。

1.开办洋务学堂

兴办洋务需要大批洋务人才,而这种人才又是科举制度培养不出来的,因此,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新式学校。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门人才,教学内容以“西学”和“西艺”为主。[4]大体有三类:外国语学堂、技术学堂和军事学堂,现以这三类学校的典型进行阐述。

首先,外国语学堂的典型是京师同文馆。它最初是作为外国语学校设立的,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它典型地体现了洋务派的办学思想和改革中国传统教育的努力尝试。京师同文馆创建之初旨在培养“认识外国文字,通解外国语言之人”的“译才”。[5]随着各地洋务事业的开展,洋务官员们越来越感到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便有人倡议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兼学西洋格致之学。[6]奕忻等人上奏朝廷,请求添设天文、算学馆,认为“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从天文、算学中来”。[7]这一请求遭到守旧派士大夫的公开抵制和攻击,引发了近代以来关于教育改革问题的第一场争论,即“义礼”之学与“技艺”之学的争论。守旧派反对学习西方科技,他们认为科技不足为立国之本,“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8]而洋务派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祖宗之法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学习西方科技,自强之道不仅在“义理”,更在学习“技艺”。[9]在一番历时半年之久的争论后,1867年,天文、算学馆终于成立,1869年京师同文馆又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逐渐扩大了课程范围。从1876年拟订的京师同文馆分年课程计划中可以看出,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已成为除外语以外最主要的教学内容。

第二,技术学堂的代表是福建船政学堂。洋务派主张“师其所能,夺其所恃”,[10]并大量购买和制造轮船、枪炮,从而建立制造军火的兵工厂。洋务派兴办了大量技术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武备学堂等,在这些学校里,主要学习西方的实用科技知识。如福建船政学堂的课程主要有:英文、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动静重学、水重学、电磁学、光学、化学、地质学、天文学、航海术等,由此可见这些学校基本上都是将实用科技知识列为最主要的学习课程。尽管如此,这些实业学校里仍始终保留着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要求他们学习中国经史之学,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培养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

第三,军事学堂的典型是天津水师学堂。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的打击,一些封建官僚更进一步地认识到发展军事力量对稳固封建政权的重要意义。因此,洋务派设立了军事学堂以培养军事人才,如天津水师学堂,学堂内开设英语、地舆图书、算学、几何、代数、驾驶诸法、重学等课;但同时,学堂很注重“教之经俾明大义,课以文俾知论文;瀹其灵明,即以培其根本。”[11]又如广东水师学堂“限定每日清晨先读四书五经数刻,以端其本。”

综上所述,这三类学堂具有以下四个共同点:一是它们都是职业、技术学校;二是它们都以“中体西用”作为基本方针和指导思想;三是它们都以西方近代科技文化为主要课程;四是它们都重视“固本”教育。洋务派办西学,接受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是要用西方的“长技”武装自己,以更好地巩固封建统治,因此无论哪种学习西方的学堂,都规定学生必须要读“四书五经”,必须要接受正统的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教育,传统人文教育占很大比重,只不过洋务派出于现实的考虑,已经将实用的科技知识的教学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教学的重点明显倾向于实用科技知识。无论如何,西方近代的科技知识已经正式成为学堂的教学内容,并逐渐为社会广泛接受,这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化大大迈出了一步。西方科技教育和中国传统的人文教育在学堂中杂和、并存的局面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12]

2.洋务留学教育

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人士认识到,要全面深入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仅仅靠国内创办的洋务学堂,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远远不够的,国内的学堂存在师资、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局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入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必须向西方派遣留学生。于是,洋务留学教育得到很大发展,这一时期的留学教育主要是派遣留美幼童和留欧学生。

以派遣留美幼童为例。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对留学生的教学内容和管理人员上作了精心地安排,有中文和经学老师随行,不中断“中学”的学习,管理人员也以陈兰彬等守旧派人物为主。[13]学生到美国后除学习西学外,仍要兼讲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以及《国朝律例》等。而且“每遇房、虚、昂、星等日”,还要“传集各童宣讲《圣谕广训》,示以尊君亲上之义”。[14]更有甚者,当时在旧学派与新学派之间产生了留学教育之争,旧学派官员陈兰彬以容闳“偏重西学,导致中学荒疏”为由,增加留学生诵读儒经的时间和内容。

虽然洋务留学教育规模小、人数少,但它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进程中最名副其实的一步。就引进“西学”而言,洋务学堂固然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留学于西方国家、直接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却是一条更为彻底的途径。虽然清政府及守旧派在教学内容、管理上作了精心安排,后又将留美幼童撤回,但从客观上来说,派遣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也是将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融合起来的探索与尝试。

三、现代启示

1.适应多元文化必须防止文化封闭和全盘照搬

当今世界的开放性是以文化的多元性为前提的,而多元文化的存在又使得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与合作成为时代发展的特征。时代的发展要求开放和交流,因此既不能自我封闭,也不能全盘接受。正如冯骥才先生说过的:“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文化封闭起来,但也不能因此丢掉自己的文化。”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在资本主义国家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闭关锁国的清政府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因此导致了在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一步拉大了近代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并阻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应该意识到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融入世界,并在交流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借鉴、吸收别国经验的同时还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有区别、有选择地引用才能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实际情况、发展水平和目的,因此只有将别人的先进经验与自身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借鉴,而不是照搬。

2.建构现代教育要求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并重

洋务运动以来,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就作为教育的两个对立面而存在,二者相互冲突又相互融合。科技教育的发展依赖人文教育,同时也促进着人文教育的发展;而人文教育的发展也依赖于科技教育,同时也促进着科技教育的发展。制约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就是重科技轻人文,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的同时,需要加强人文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同时具有人文精神与科技精神的人,因此在建构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通过教育活动将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价值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精神,使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下(设学第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2]秦君英.科学乎?人文乎?-中国近代以来文化取向之两难[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十八)[M].刻本.杨书霖编.1890(清光绪十六年).

[4][6][7][1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14]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高时良.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洋务运动时期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9]何志魁.从科学与人文之争看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思想中的文化心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10]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

[1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湖南教育改革与科技进步探析 篇4

在人类发展史中, 教育和科技一直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两大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而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又必须依靠教育来实现。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 资源环境约束强化, 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 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 利益主体多元现象日益显现, 社会矛盾明显增多。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过渡, 一种新的以科技发展为主体特征的社会形态逐步形成, 中国也不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当今世界的各个方面。二十一世纪与其说是知识经济的时代, 还不如说就是科技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基因组图谱, 对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将产生重要影响, 它就像基因一样决定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各个方面。

其实对科技与教育关系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因此无论在国外, 还是在国内, 都成立了很多相关的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研究的内容基本上比较一致, 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社会、经济、管理、政策、法律等等方面, 只是各学科侧重点不一样而已。特别是有几门学科已经嵌入研究如科学技术史学、科技哲学、科学技术学等, 并且科学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以上的学科和方面, 同时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也日益被重视。特别是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教育被日益提上研究进程和发展进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都在教育学科上出现一种倾斜, 那就是与科技直接相关的教育学科发展远比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要大得多、快得多。如计算机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等一大批理工科专业在高校专业中占据绝大部分比例。

2 教育改革为科技进步提供人力资本

1999年湖南按照国家的精神指示开始大幅度扩招, 湖南的科技进步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基础得到大幅度夯实。1999年湖南的高科技企业和人才极度缺乏, 而目前已经非常充裕。特别是几次教育改革和专科升本科教育改革, 使得与科技进步相关的直接院校大幅度增加, 相对应的教师和学生更是大比例增多。据不完全统计, 10年来湖南专升本、中专升高职大概升了50多所, 相对应的专业多了1 000多个, 学生更多了。湖南在这种教育背景下, 逐渐开始了产业转型, 高科技产业逐渐成为湖南的一个主导产业。

根据指标体系的统计分析, 如表1所示, 目前湖南省在教育方面状况较好。教育方面共有专任教师55.42万人, 较2000年有大幅度增长, 而且结构更合理;在校学生的人数也是大幅度增加, 目前在校生887.22万人;教育事业费用更是达到了529.88亿元, 比去年增长25.4%, 并且教育事业费用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也逐步增加, 由2000年的1.38%, 增加到2008年的4.24%, 2010年的4.59%, 2012年的4.74%。这说明了湖南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为科技进步奠定了一定的人力基础。

此外, 湖南科技方面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数102.70万人, 技术市场技术交易成交额为20.19亿元, 分别为上一年的86.1%、115.9%。这明显是教育提供的创新科技人才发挥的作用增强了。相比较而言, 虽然成交额上升了, 但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却减少了, 如比上一年减少16.53万人, 就连与2000年相比都减少了6.64万人, 可见湖南的科技人员在逐年向外流失。如果教育改革不实行本土化, 这种状况将更严重。

3 教育改革为科技进步提供专业人才

据统计目前湖南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达15.12万人, 比上年增长11.3%, 是1996年的1.64倍。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29万人, 是1996年的1.9倍, 比2001年增长51.3%。每万人口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由上年的20.01人增加到22.16人, 每万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数由上年的13.64人提高到15.10人。从事R&D (科技研究与发展) 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5.20万人年, 是1996年的2.81倍, 比上年增加0.71万人年, 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8.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3.96万人年, 比上年增加0.38万人年, 增长10.6%。

另外, 如表2所显示, 湖南省各类相关的专业科技人员更多。据统计, 2012年湖南各类专业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的有74542人, 中级职称的有42541人, 均比2010年有所增加。特别是女性专业科技人员比2010年增加1187人, 达到447732人之多, 约占各类总人数的43%, 这个比例在专业科技服务领域和地方事业单位更高。并且目前湖南科技相关的专业人员中, 在地方国有和集体企业各行业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仅有53406人, 而在地方事业单位各行业自然科学技术人员达845532人, 是企业的近16倍, 而且绝大部分集中在教育等事业单位。根据统计数据还可以明确发现湖南的教育单位本身取得的科技项目占很大一部分比例, 直接支援了科技进步的贡献。

注:此表为包括国家机关与人民团体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本表数据不包含中央在湘单位。2012年起, 国有单位改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 集体单位改为事业单位。

4 科技进步影响教育改革

科技进步对教育改革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 二是对学生就业结构的影响。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的作用越大, 其对教育改革的反作用影响就越大。在科技进步作用上升的情况下, 学校教育专业开始实现大倾斜, 更多与科技进步直接相关的专业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学生选择科技相关专业的愿望和比例也增多, 因而造成了与科技进步关系弱或者科技进步服务专业比例就下降。特别是在高职院校, 一些服务科技进步的其它专业基本被砍掉, 与科技进步直接关联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自动化、医学等专业却占据大量高职院校, 甚至每一个高职都有差不多的专业。

同时, 科技进步造成就业机构大变化。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 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必然现象。科技进步在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将推动劳动力结构的重大调整。比如在美国科技进步过程中, 据美国兰德公司预测, 到2020年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比例, 将下降到5%左右, 而服务业就业人口将占到90%以上, 并且其中绝大多数将在各种知识服务业领域工作。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 湖南目前各类型的产业中, 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仅为18%, 而第二、三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分别为44.2%和37.8%。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调整着人力资源的流动, 从业人员逐步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如表3所示, 从2000年到2012年, 湖南省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逐步减少, 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保持微增,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增长较快。2012年湖南全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仅为1 720.44万人, 比2000年减少400.54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为875.84万人, 比2000年增长35.32万人;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 313.78万人, 比2000年增加697.7万人, 并且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由2000年的17.2%上升到33.6%。

科技活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篇5

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吴良英

内容摘要: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巩固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科技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活动科学文化

生物课按教学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有关知识,这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教学活动。而课外科技活动是生物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特点是不受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约束,不受传统教学程序的约束,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自己设计,教师只处于指导和辅助的地位。因此,在培养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素质教育就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各种能力,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教育,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课外 1

科技活动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1、开展科技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外科技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选择生物科技活动的课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力求做到课题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如水口乡镇的高鸟村山海拔较高,山上生长着一种罕见植物,听当地人喊叫“肥根”,它的肉质根可重达20kg,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为了弄清它是一种什么样的植物,我们学校的生物教师带领科技活动小组,跋山涉水,对“肥根”进行了几次考察,详细记录了它的生态环境及茎、叶、花的形态特点,并将其移栽到生物园地观察实验,同学们还撰写了《高山探寻“肥根”》的小论文。

针对当地鼠害比较严重,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如何灭鼠”的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自制“铁猫”捕鼠,有的同学用酒泡大米灭鼠,夜里进行连续观察,随后总结成了《酒泡大米灭鼠》的论文。这项活动对消灭当地鼠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校与德凤镇中学联合起来,针对生物课的教学,在全县开展“普实”阶段联合开展课外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同学们兴趣高涨,积极参与。两年来他们因陋就简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200多件。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科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加乐于探索自然界的无穷奥秘。

2、开展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生物科技活动是需要动脑、动眼、动手的活动。通过科技活动可使

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知识,提高多种能力,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锤炼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南泉山山高林密,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我们每年6月份都要组织学生到南泉山采集植物标本。同学们兴趣盎然,路边、山脚的小草,山坡上的参天林木,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他们细心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环境,认真研究植物各个器官的形态、结构,并与课堂上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加深理解。将采集的标本经过整形、压干、上台纸等一系列过程,切实掌握了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技术,提高了动手能力。生物科技小组同学制作的标本,作为直观教具在课堂上运用,也促进了课堂教学。

学校附近的前南泉村是我县实施生态农业的典型,于是教师便组织学生到此参观考察,了解荒山绿化治理带来的变化,并撰写考察报告。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还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后认真整理材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学小论文。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如针对“叶绿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步骤多、难度大的特点,教师组织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同学们自行设计,分成A、B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对比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制取滤液时用纱布代替脱脂棉,加快了过滤的速度,在层析时用刻上小口的透明胶片代替培养皿盖,既可固定滤纸条,又便于观察。由于个别学生对实验的科学性不够重视,粗心大意,导致实验失败,教师可借此引导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分析找出失败的原因。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受到了科学方法的训练,学会了观察、对比、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

独立搞科学实验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以及不怕挫折、勇于战胜困难的科学精神。

3、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

课外科技活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野外实习和参加生产劳动,学习一些实用技术,使学生在实习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感。接受义务教育后的农村青少年,大多数将直接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后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县地处湘、黔、桂三省交界处,属于深山区,昼夜温差大。该乡出产的柿饼柿霜洁白,柿肉透红爽口,但近几年由于柿树的老龄化和柿疯病的肆虐,很多树一个果也不挂。针对这一现状,白岸乡中学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的学生学习柿树嫁接技术,他们选择黑枣树作为嫁接树,教师向学生传授嫁接苗的削法,怎样在嫁接树上切口,怎样插嫁接苗,怎样包裹等一系列的操作过程,然后学生在教师选择好的黑枣树上进行实际操作,以后每个星期都要去观察,打掉黑枣树的芽。经过统计嫁接的成活率为81。学生学到技术后,利用星期天帮助家长或乡亲们嫁接柿树,3年来共嫁接成活1000多棵柿树。这些柿树抗病性强,长势喜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黎平职中是一所农林技术学校,有农场、林场、食用菌厂。课余时间我校与他们学校的教师一起带领科技兴趣小组学生学习苹果树、板栗树的修剪技术以及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等,有些学生还帮助家长走上了科技致富的道路。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有了一技之长,而且也使他们看到了生物科技在农业、林业生产上大有用武之地,更加激发了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他们从自己的劳动成果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到劳动的光荣,受到了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教育;进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情感,以及改变家乡面貌的强烈责任感。

4、开展科技活动,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课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我县西部地处太行山区,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很多学校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如教师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对学校周围植物资源的调查活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利用星期天、节假日走遍了学校附近的山山水水,观察、记录,采集标本,整理成了《我县经济林木调查》《主要果树种类及生长状况》等调查报告,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参考。德凤镇中学组织学生对当地的经济树种——漆树进行了多次考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到割过漆的村民那儿了解漆树及有关割漆的知识,由学生撰写的小论文《怪漆树》发表在一省级刊物上。他们还对当地的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教给学生如何从叶和根上辨认药用植物,组织学生挖药材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学们看到了家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植物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了解自然资源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国情教育: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意识,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实践表明: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对巩固加深理解课堂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面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协作精神,锻炼了学生勤奋刻苦、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科技活动中,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发展个性特长,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美珍等:《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李长看:《生物学教学》。

教育与科技 篇6

《中小学校园环境管理的暂行规定》中指出:“学校是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应做到环境整洁优美,风气积极向上,设施完好,秩序正常,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校园绿化是校园美化的基石,是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在我县教育局暨环保局提出的大力开展创建环境优美校园活动中,我校科技普及小组以此为契机,将科技知识的普及与我校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有机的加以结合,通过在科学课、班队活动课和美术课等中开展一些有益于激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技能力的活动,尝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1 以教材为本,讲授校园绿化知识,激发学生环保兴趣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科学基本素养和科学研究基本能力的一门学科,其中有许多知识与校园绿色工程有关。为此,备课时我们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绿化园因素,找准教材与校园“绿色工程”建设的渗透点。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也知道一些“绿色工程”建设的理论,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绿色工程”建设的参与意识。如讲营养繁殖时,伺机插入植物分株,分根,压条扦插、嫁接等原理,同时,适时适量渗透我国古人以树喻人,以树喻情,赞扬种树的光荣,讽刺鞭挞毁树的可耻的故事,借以使学生知道植树造林,绿化江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美术教学中涉及到所有学科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培养环境道德观念里具有绝对的优势。在教学中我们努力挖掘美术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美术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美术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激发学生对环保的兴趣。开展有益的活动:如环保时装秀、环保海报设计、环保黑板报、可爱的家园绘画、给垃圾箱穿上美丽的衣裳等……通过组织和参与,让学生留意身边一草一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接受环境意识的渗透,由意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2 以校园为依托,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绿色工程”建设的实施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实验对学生有很强的诱惑力,教学中我们除指导学生本着“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斗斗作实验”的原则,千方百计地完成课标所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利用课余以兴趣小组为龙头,进行校园绿色工程的实践,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如一串红盆栽矮化,盆栽花木控高,花木嫁接等,他们在教师和花工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从播种,移栽,水肥管理定期观察记载到收获,历经一次花卉栽培的全过程,认识一粒种子变成美丽的花朵或丰硕的果实,是途经怎样一个植物学和园艺学过程,同时也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提高了科学素质,还培养了爱劳动、爱自然、爱校园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操。教学中我们根据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应具幽雅、安静、卫生的教学环境,组织学生根据校内自然地理条件、建筑物的分布、用途等进行树种塔配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根据要求纷纷行动,有的翻书查报,有的访问花卉种植专业户,有的请教园林管理所的能工巧匠。半个月功夫,学生们提出了种种与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有关的树种搭配方案,有的从观赏游憩着眼提出:在道路两旁、操场四周、教室附近相间种植树形优美、花香色艳的乔木(如玉兰、桂花、香樟、银桦等)和灌木(杜鹃、海桐、迎春、茶花等)并配以四季有花的草本花卉(如一月腊梅霜傲雪;二月梅花怒放争春;三月迎春花报春风;九月菊花争艳;八月桂花吐馥芬芳;十月芙蓉花争放异彩;冬月翠竹苍松傲骨)使之形成立体景观,四季花繁叶茂;有的学生从思想教育出发提出选用祖国的珍稀树种,如水杉、珙桐、银杏、鹅掌揪等孓遗植物,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从知识性着手提出选用科学教材和语文课本中涉及的树种,如语文课本中多次提到了海棠、松、竹、梅等;有的从净化环境着想提出选用抗污力强的树种,如夹竹桃、龙柏、无花果等;还有的从经济价值着手,选用桃、梨、苹、桑等树种,通过划规、设计,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了思维能力,还为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3 设牌挂签,普及绿化知识

根据科学课程标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我们对校园的主要植物设牌挂签,以便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类群,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挂牌上的内容主要有:(1)教学类:如在雪松牌上这样写实:雪松,裸子植物,松科,幼叶多白色,远眺,象覆盖着一层白雪。这样学生看后倍感亲切和实际;(2)联系实际类:如银杏牌上写道:银杏,裸子植物,银杏科,种子供药用,食用,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物资,树形美观,叶具特色。夹竹桃牌写着:花美,但茎叶有毒,鱼塘边不宜栽植;(3)抓特征区别相似树种:如女贞和冬青牌可这样写:女贞双子叶植物、木犀科、叶卵圆形,对生;冬青双子叶植物、冬青科、叶长椭圆形,互生;又如圆柏与刺柏牌上可这样写:圆柏,裸子植物,柏科,叶有鳞形和刺形两种;刺柏,裸子植物,柏科,叶全为刺形;(4)实用技术类:如月季牌写着:月季花、双子叶、蔷薇科,可用分株压条、扦插,嫁接等方法繁殖;一串红,双子叶植物,唇形花科、花期长、多用种子繁殖。这样,对校园植物挂牌设签,展示它们的名称,科属及特征,对学生认识植物,理解教材内容,激发他们参与校园“绿色工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4 在校园“绿色工程”建设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在校园“绿色工程”建设的实验活动中,我们着意将心理学原理和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其中,以指导他们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在绿化校园中,我们发现有学生常因成功与失败而自傲或自卑;有的因缺少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孤独;有的因自己不诚实或蛮干而追悔莫及;有的会因心理不平衡而产生嫉妒和怨恨等等,针对这些我们以班队活动课为载体,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人,以实现与学生心与心默契、情与情相融,对学生建设校园绿色工程美好愿望、真诚态度,在情感上我们投以期待的目光、满面的笑容,由衷的喜悦;在行为上,我们颔首赞许,促膝谈心,深情抚慰;在语言上,我们充满同情、体现尊重、热情鼓励,公正严明,以此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合作共事,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拼搏,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从而提高受挫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进展,为他们成功地渡过中学时期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为他们充满信心搞好校园“绿色工程”建设夯实地基。

5 校园“绿色工程”建设初露端貌,学生科技能力逐步提高

近年来我们根据教学内容,以乡土树种为主,并适当引种一些外地树种,先后种植的品种达40多科70多种。其中有乔木40多种;灌木20多种,还有不少藤本及草本植物等。有盆栽花卉人均1.5盆。四季繁花似锦,常年草木葱绿,花的馥郁芳香随风阵阵飘来,使人心旷神怡,在这样的校园里,教师教的舒心,学生学得专心,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文明习惯得到了培养。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仅本期学生以校园“绿色工程”为素材写的小论文达50多篇,以校园花木为素材作的画有200多幅。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 篇7

一、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

构建校本新课程首先必须要遵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同时要从学校自身的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学资源出发。基于这种认识, 我们在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方面提出了如下基本思路:

(1)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定位。科技创新教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中学在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 设置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等课程, 这些课程的开设与教学,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我校教师主要以科技创新案例教学、科技竞赛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特色, 并且形成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特色教学资源。2007年, 湖南省科协决定在我校建立“湖南省青少年科技活动示范基地”, 并建议我校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进行新的探索。于是, 我校萌发了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创意。我们认为该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补充与完善, 是富有校本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进入学校教学课堂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在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选择上必须遵循中学生心身发展的规律, 认真考虑其认知结构的特殊性。该课程的开发应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贯彻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则, 并协调好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使之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2)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特点。构建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其一, 该课程是以科技创新知识传授、科技创新活动体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综合主题的校本课程, 其课程目的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 其课程内容是贴近社会生活。

其二, 该课程注意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双重价值导向要求,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性课程。

其三, 该课程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 是有利于学生在科技创新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体验的主体性课程。

其四,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式, 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 是一种开放性的课程。

二、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基本形态

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大部分。显性课程由《科技创新方法》《科技创新案例》和《科技创新活动》组成, 其中《科技创新方法》为基础, 《科技创新案例》为桥梁, 《科技创新活动》为核心, 集学习、认知和体验为一体。对于显性课程, 需要编写课程教学标准 (基本要求) 和校本教材, 安排专职教师进行教学实践。隐性课程以构建校园科技创新文化为主, 通过环境、校风、学风, 对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陶冶 (如所示图) 。

其中, 《科技创新方法》课程, 重点涉及常用的科技创新原理与技法, 对于提高学习水平、培养高中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过程与特点具有知识奠基作用。

《科技创新方法》课程的开发实践形成了相应的教材, 该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材结构模式, 采用了集“案例导读”“方法点拨”和“思考训练”为一体的结构, 是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中的基础性校本教材。

学习科技创新, 往往是一种借鉴、类比, 进而到自主探索的过程。为了借鉴与类比, 学校曾经以建立科技成果展览室或活动室为载体, 这对提高学生自信和兴趣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的《科技创新案例》课程, 比传统的展示更具教学目的性和思维的启发性。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 而是以学生历届科技创新获奖作品为主要案例的“实物教材”, 该教材主要由案例教学综述、案例材料阅读、典型案例讲解、案例讨论等内容组成。

实践出真知。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让学生自己体验科技创新过程, 进行自主实践, 对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过去常将其归属于“第二课堂”活动, 从课程论的观点看, 则是一门有特定目标与内容的课程。为了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课程化, 我们开发了《科技创新活动》这本校本教材, 该教材也不是传统的用来上课的教科书, 而是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一种任务设计和实践提示, 或者说是一本活动指南。

三、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范式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相应的教学范式。一般说来, 目前中学常用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范式原则上都能适应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但是, 考虑到传统教学范式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局限性, 有必要探索与科技创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范式。在近几年的课程教学中, 我校形成了以下几种常用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教学范式。

(1) 案例教学。该教学范式是《科技创新案例》课程的基本教学范式, 也适用于《科技创新方法》课程, 但是, 前者更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系统性、理解性和可分析性, 我们认为选用本校、本地区的现实案例, 效果更好。

(2) 竞赛体验。该教学范式强调让学生参加各种课内外科技竞赛和科技节的相关竞赛活动, 获得自主体验、团队协作。

(3) 基地调研。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是一门开放性课程, 通过基地调研是实现课程环境和内容开放的重要举措。我校依托依托本地区中小企业 (特别是小五金企业) 和特色市场 (例如药材市场) 的优势, 创建校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校外基地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社会调查、科技创新成果认知以及自主探索的课题调研。

(4) 主题综合。科技创新实践必须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多元智能, 采用科技创新主题教学, 可以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所选择的主题可以参考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模式。但是, 实现主题综合必须以现实问题的创造性求解为基本要求。

四、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提出后, 于2007年9月由学校教科室进行了专题论证, 得到认可后, 报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实施。经过五年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发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 (特别是发散思维) 的发展。我校通过借鉴《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试量表》, 自主研制的《中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评价量表》, 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测试, 对比分析得出结论:经过一年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学习, 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特别是发散思维) 有极其显著的提高。

(2) 学生参加各类科技比赛成果斐然。随着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 我校科技创新教育已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 人人参与”的特点, 掀起了我校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一个又一个热潮,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以及热爱科学、向往科学的情感, 培养了学生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取得了丰富的活动成果。几年来, 我校学生参加各种竞赛, 连连获奖:2005~2012年, 我校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县各类科技比赛, 获一等奖50余项, 二、三等奖120多项。2006年, 在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 我校高二学生的发明创造参赛项目《内河水波能量转换式航标》荣获全国一等奖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双重大奖。

(3) 促进了教育者的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提高, 教改教研成果突出。近五年的课程教学与实践, 使从事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加深了对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 提高了他们的科技创新教学、辅导和管理水平。其中, 教科室组织撰写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经验文章。在各级刊物发表论文13篇。在省科技教育协会2009~2011年连续三年的年会上, 有13名教师的论文获奖。其中, 与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相关的科研课题《高中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第二届“湖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课程实践成果取得的辐射效果。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与教学, 在校内实施过程中, 同时向校外辐射, 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到目前为止, 学校共接待了来校参观交流的师生及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士一万余人次。应各地学校的邀请, 学校还派遣多名优秀科技教育工作者和辅导员到外校、外地作科技创新教育的经验介绍。他们先后借鉴我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成功经验, 建设各自的省、市“科技活动示范基地”。

开县农村科技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篇8

开县地处渝西北地区, 教学条件本身就比较差, 而对于地处农村的中小学条件就更为艰苦。农村与城市人口的经济状况、社会环境、生活质量的反差;“升学”、“跳农门”与“新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意识的影响, 现行教学内容与新农村对未来建设者知识架构需求的反差;现行教学内容与农村青少年改善生活条件、改变生活质量需求的反差;导致了农村与城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水平的差距。城市青少年在保证了基本生活条件与质量的基础上, 受到科技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体现生存价值、实现人生梦想上, 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因此, 大多数的城市青少年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类科技教育活动, 农村青少年则注重书本的学习。

农村与城市经济条件的差异, 导致了教学条件与设施、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差异。在多数城市的中学, 由于行政部门教育经费的不断注入, 反映科技原理的教学设备得到了不断更新, 体现教育理念的教学手段亦在不断完善, 开拓青少年视野的图书、器材和科技教育活动场所逐步得到了开发与利用, 启迪青少年科学思想的科技教育活动得到了普及与发展, 青少年在各类科技教育环境中领悟科学技术的核心内容, 感悟科学精神与思想, 形成了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学条件与社会环境;而在农村中学, 教育经费则捉襟见肘, 甚至有的地方连“普九”教室的建设、危房改造的资金都缺乏, 更何谈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完善。有的中学有些科技原理教学, 是通过科技教师的板书, 青少年的死记硬背而实现, 青少年很难真正领悟科学技术的魅力, 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技素养与创新能力。

农村经济条件, 决定了在农村从事教学任务的教师, 特别是科技教育教师的基本经济状况。城市教师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 主要精力用于教学工作与业务进修, 思考着教育的改革, 思考着科技教育的发展, 而农村教师工资低、福利少, 生活质量远远低于城市教师, 使得农村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较弱的情况下, 面对科技教育这一门综合科技素养要求较高, 在师范院校时从未接触过的新课程时, 一方面为形势所逼, 不知从何着手;一方面在结合当地的特点, 利用当地的具体条件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发挥得较差。“师”者的能力, 决定教学的质量, 决定着教育的水平, 同样决定着科技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因农村科技教育的环境、理念与教育工作者队伍的差异, 导致了农村科技教育工作与城市科技教育工作的差异, 形成了教育“产品”的差异, 即农村与城市青少年在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上的差异。

二、改变农村科技教育的现状的具体措施

(一) 转变教育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观念落后, 这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弊病, 只是在农村显得尤为突出而已。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通过行政领导和教育专家传播的新的教育观念被接受和采纳的过程是缓慢的, 这是因为:一方面, 农村学校接触先进文化不及城市学校那么快而明显;另一方面, 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氛围又无形中束缚着人的头脑和手脚, 在环境恶劣的农村, “跳出农门”是多年以来形成的现实而有效地办法, 包括我们现阶段教师队伍里的主力军, 大都受到过这种思想的影响, 并且是由此而走向了教育的工作岗位, 因此转变旧的教育观念、吸纳先进教育观念的任务必须是全员的, 必须从老师开始, 转变教育观念, 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中教师的观念, 否则, 科技教育的阳光雨露是不会洒向农村的中小学生的。

(二) 建设科技辅导员队伍, 全面推进农村科技教育工作。

科技教育是利用教育的方式、方法, 向青少年有效传播的科技知识, 启迪青少年的科学精神, 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全面推进科技教育, 普及科普知识, 每一个科技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开县科技教育的相对滞后, 与科技辅导员本身有极大的关系。纵观全县的科技教师队伍, 基本上没有专职的科技辅导员, 基本上都是由其他相关科目的教师兼任, 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 操作性不强, 效果当然不佳。为此, 我们应该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 努力提高自己的科技教育水平, 为开县的科技教育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做相应的能力储备。我们必须切实提升现有科技辅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真正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 并且努力在先进理念指导下, 不倦地进行科技教育探索的教师队伍, 全面推进农村科技教育事业, 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建设者所需的智力支撑和人力保障。

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育理念, 从师资上为农村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我们相信, 开县农村科技教育的落后现状一定会得到改变, 并为推动我国科技教育前进的步伐, 最终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伟大构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为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市举行了首届科技之星创新大赛, 面对开县的科技教育现状, 特别是亟待提高的农村科技教育水平, 迫切需要教育者去深刻思考, 并付诸行动。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现状,提高措施

参考文献

[1]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国务院2006年2月6日发布;

教育与科技 篇9

1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定义

科技馆教育项目是指以科普教育为手段和突破口, 带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任务。因此, 我们策划和开发此类教育项目时应当立足于是否能够带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 是否能够赢得科技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是一门新兴的策划学, 以具体的科普教育项目活动为对象, 体现一定的功利性、社会性、创造性、时效性的特点。

2.1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功利性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功利性是指策划能给科技馆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上的满足和愉悦。功利性也是项目策划要实现的目标, 是策划的基本功能之一。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一个重要的作用, 就是使科技馆更好地得到实际利益。

2.2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社会性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要依据国家、地区的具体实情来进行, 它不仅注重本身的经济效益, 更应关注它的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功利性的真正意义所在, 因此说,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要体现相当的社会性, 只有这样, 才能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2.3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创造性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作为一门新兴的策划学, 也应该具备策划学的共性——创造性。新旧的更替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发展, 因此策划要想达到策划客体的发展时, 必须要有创造性的新思路、新创意、新策划。《孙子兵法》中有言:“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应随具体情况而发生改变。即使曾经成功的模式, 我们也不要生搬硬套, 要善于依据客观变化了的条件点来努力创新, 只有这样, 策划才能别具一格, 与众不同, 吸引人打动人, 更能取得成效。

2.4 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的时效性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有许多传统或新兴的节假日和纪念日。因此, 我们在进行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时, 绝对不能不根据传统习惯盲目策划。而是要针对不同的特定时间能够策划出相应的科普教育项目如在儿童节时可以策划以亲子为主题的科普活动, 讲座等等。

3 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的方向

科技馆教育项目按项目利用的资源不同, 可以分为立足科技馆内资源开发以及科技馆内资源与社会可利用资源相结合开发两类开发方向。

3.1 科技馆已有资源开发

科技馆已有资源包括科技馆的人员、展品、展项、场地等资源, 此类教育项目的开发简单易操作, 能够充分利用科技馆已经拥有的各种资源, 并加以整合。既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馆内资源, 又可以减轻项目运作的难度。以江苏科技馆为例, 该馆组织的立足现有展区的科普讲座、科普临时展览, 亲子活动都属于此类教育项目。此类项目以社会效益为主, 经济效益为辅。

3.2 科技馆已有资源与社会可利用资源相结合开发

科技馆已有资源与社会可利用资源相结合开发的教育项目是在科技馆已有资源开发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和吸收科技馆外的一切可利用资源 (如其他科普场馆, 学校, 旅社, 相关政府机构等等) , 加以整合, 从而使科技馆教育项目的形式更加多样。

4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思路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要求发挥自己的专长从事科技馆教育项目的规划、监控、跟踪, 并为科技馆教育项目组织人员、安排时间、做出预算及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的风格是主动性强, 谈判技巧、善于沟通以及分析能力, 这是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的风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1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是科技馆为了有效地管理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开发和实施而制定的一整套原则、方法、辅助手段和技巧。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全过程包括以下这些工作。

(1) 组建科技馆教育项目组, 该项目组必须具有实施项目的专长。

(2) 确定科技馆教育项目开发目标。

(3) 制订科技馆教育项目计划。

(4) 处理科技馆教育项目策划、开发中可能出现的变化。

(5) 控制教育项目策划开发的实际进展, 使之能按期完成。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工作是进展性的, 它将生产出最终教育项目的过程与计划。

4.2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与日常工作活动管理的区别

项目管理不是为科技馆内非教育项目的日常工作活动的管理而设计的。日常的计划、工作及人员管理是科技馆部门管理者 (部长) 的事, 是在现有规章制度下完成的。真正对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负责的应是项目经理或项目主管, 他既是项目管理的负责人, 又是项目策划开发的组成部分, 因此, 教育项目有一个精于此类项目并能够统筹管理的项目主管是尤为重要的。

4.3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之所以被看作一门科学是因为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是以精密的测算, 统筹规划为依据的。提供这些规划需要管理该项目的专业技能或特长。但是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也受到政治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以及组织因素的制约, 因而就有项目管理的“艺术”。与科技馆内外相互沟通、协商谈判及解决矛盾等即为项目科技馆教育项目管理艺术所运用的一部分软技术。

5 结语

综上所述, 科技馆教育项目的策划、开发与管理是新型的策划学、管理学的综合产物。只有立足于科技馆科普教育, 并合理利用项目策划、开发和管理的相关理论, 才能产生化学效应, 生产出好的科技馆教育项目产品。

参考文献

[1]林永匡.弘扬优秀文化, 强化阵地意识[J].中国旅游报, 2000.

[2]马克义.再谈“管理”——“管理”是一种艺术——为什么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J].论文网, 2003.

[3]王恒, 朱幼文.开展公益性科普活动是科技馆的方向[J].学会, 1998, 9.

历史教学活动与科技教育的整合 篇10

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科技教育

在中学历史课中有很多科技教育的素材, 教师可以以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以不断发展的生产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以科学家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以研究性学习体验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第一, 通过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讲解,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从而培养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上述讲解, 说明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 并对世界发展作出贡献, 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 通过生产技术的进步作用, 让学生认识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春秋战国时期, 耕犁的出现、牛耕的运用, 铁农具的使用。这些生产技术的出现和新工具的发明,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公田外产生私田, 从而产生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封建制度逐渐建立起来。又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中, 新技术新发明不断:1785年, 瓦特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 进入“蒸汽时代”;1807年, 美国富尔顿的汽船试航成功;1814年,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并于1825年试车成功。这些新机器与技术的出现,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成为当时世界的三大进步潮流。

第三, 通过科学家的事迹讲解,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如通过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钻研精神;通过讲述华佗发明麻沸散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创新精神;通过讲述布鲁诺牺牲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坚持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求索与创新精神;通过讲述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 让学生体会科学家大胆实践与独立创新精神。

第四, 通过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体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高中初中课本中, 均有研究性学习 (活动课) 的安排。如高一的“新中国社会生活变化调查”、高二的“如何评价拿破仑”、初一的“学写历史小论文”等。历史教师结合研究性学习, 让学生体会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在这些活动中, 学生查找资料、提炼论点、撰写论文、修改论文, 是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 与平时接受性的学习是迥然不同的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进行历史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二组建兴趣小组, 开展更有深度和难度的历史科学研究活动

仅靠课堂教学想让学生开始历史科学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可以选择成立历史兴趣小组, 开展更有深度和难度的历史科研活动。历史课外兴趣小组以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 对历史成绩优良的部分同学做好思想工作, 让他们坚持参加小组活动, 且发挥骨干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到有趣则来, 无味则去, 兴趣小组自然要有趣味。为了保持组员稳定, 达到活动预期目标, 只有准备充分, 才能效果良好。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 活动形式应多种多样:听教师讲解、讲故事比赛、看历史资料、出历史园地、听戏剧录音、看幻灯投影、看录像放映、搞外出活动。学生兴趣盎然, 活动秩序井然。在现有的情况下, 教师的讲解是主要形式, 讲课前应了解学生兴趣爱好, 从长期积累的资料中, 事先确定讲课内容。

三开设历史讲座

在全国和当地有重大庆祝或纪念活动时, 向学生开设历史讲座, 以普及历史知识。在国庆到来之际, 就可以开设“共和国的生日”等历史讲座, 既可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印象, 还可开阔他们的眼界, 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学校的科技活动周期间还可以以“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发明大王爱迪生”等为题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四开展学写历史小论文活动和外出考察活动

普洱地处中国南疆交通要道, 是普洱茶的故乡, 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茶马古道, 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学生虽不可能像宋朝学者刘彝说的那样“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在班主任的配合下组织全班学生外出活动, 或者组织历史兴趣小组外出活动。我们还可深入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 了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建筑、原始信息传递方式等。在外出考察后, 可引导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 小论文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 注重选题新颖, 不必要写得很深, 但要完整。

五整合课外科技活动

当今社会, 随着对学生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视, 各类全国、全省、全市等各种级别的科技竞赛活动层出不穷,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科技创新大赛, 在积极培养学生科技能力的同时, 教师还应积极动员、辅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大赛。这样作为学生的展示平台, 他们可以把辛辛苦苦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拿出来展示, 体验科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 他们还可以通过大赛, 不断完善自己, 认知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 为其科学家之路迈出第一步。

计算机科技教育的思考与研究 篇11

技工教育中的计算机教育是一项从实际需要出发、面相社会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教育,为各个专业的学生打造一个计算机基础平台,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后,学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进一步学习、解决本专业上的疑难问题。使学生更好的运用计算机去衔接自己专业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计算机课程做为技工的-f3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一、计算机教育在离职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技工院校是着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工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技术人才。计算机课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的位置,体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具体途径,就是在培养技工学生的具体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目前市场需求方向,以实践性和技能性为基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的教学思想。目前的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是一个计算机化的社会,使得计算机这门学科在技工教育中显的尤为重要。技工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大多在社会一线从事具体业务工作。

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大多离不开计算机的参与,计算机在社会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使计算机这门课程在技工教育更是举足轻重。国家在“十二五”中也强调了计算机技术对国家的重要性。由于技工教育的主要目标和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及它在信息技术中所占的比重,我们要更加重视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计算机基育对提高技工整体教育质量、增加技工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技工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变化、改进。

技工教育中,许多专业均以计算机为基础工具或辅助工具,如电算化会计、建筑中的制图和设计、图书管理等等。由于初中、高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或涉及,并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展,技工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也需要不断的变化。部分小学、中学和高中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方面的课程,有些学生从小学就接受过计算机相关教育,有些学生初中就开始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部分学生高中就开始学习如何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如何应用。伍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又由于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在这样家庭里的学生,至少会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如开、关计算机、听音乐、看电影、QQ聊天等等),社会网吧的普及,中小学假期电脑学习班的开设,使得技工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已经不需要很详细的从零开始讲授。大部分学生对使用和操作计算机的知识已经不是一无所知、从头学起,而是变成了有备而来。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学习到理论知识,还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知识。让学生来到高校后,再从头开始学习以前早已经学过或已经能操作的很熟悉的知识,会大大消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也浪费了他们的时间。由于这些原因,我们需要更深一层的研究如何面对不同时代的入校学生到底应该怎么样去教授知识,教学内容应该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根据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特点,在确定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内容时,应根据社会的需要定内容。换句话说,就是选择社会上各个岗位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作为教学基本方向,通过这个方向选择授课内容。要想搞准社会到底需要什么,就必去进行社会调查,我认为最好的调查方法就是校企联合。通过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供求联合,弄清社会对目前计算机技术的需要方向;通过学校与企)事业的研讨,弄清社会对来来计算机技术的需求可能。这样,就可以很明确的确定教育计划和教学方向了。

三、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与普遍的先学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开始发生分歧。

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先理论后实践,有的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先实践后理论。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关系与普遍的先学理论再实践的传统模式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计算机专业与医学专业就大不相同,医学专业需要很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些理论基础才能进行实践,这些理论基础是治病救人的根本保证。没有这些理论,治病救人就是空谈。没有一个大夫是先实践救人,发现问题后再学习救这个人相关的理论知识的。计算机基础以及计算机专业的教育以前走的就是这条路线——先理论后实践,但是这种教学方法适合部分专业,而不适合计算机专业。医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有着很大的不同,医学专业是大到性命攸关,小到头痛闹热的学科。如果先去实践,乱试验,人就变成了标本了。达不到治病救人的效果,还把别人给害了。而计算机专业大到大型程序,小到日常操作,在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就算他们一点都不会,也可以先进行实践,当在实践中遇到问题、难题的时候,他们可以回过头来再进行相关理论内容的学习,然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校企结合不但对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有很大的益处,而且校企结合为实现先实践再理论这种教学方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相互联系,互通有无,使学生不但在学校进行实践和理论学习,还让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就可以参加社会工作。通过在企业的锻炼,使学生更适应社会。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协作、沟通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树立了他们的良好工作作风。具体方法是:企业先给学生下发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学生直接去完成工作,当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后,根据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然后解决问题,继续工作。

四、结束语。

教育与科技 篇12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 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是, 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 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 呈现“三无”状况 (无专职科技教师、无固定科技课程、无科技教育经费保障) , 民办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相当落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据厦门市有关部门了解, 厦门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 民办学校均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状况。可以说科技教育在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之间构筑了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追赶的数字鸿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 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和公办学校的孩子一样, 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 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 (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 在科技教育上进行了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具体做法

云顶学校是一所由市关工委、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 非营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市关工委 (促进会) 和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 在市科协、市老科协的支持下, 学校建起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近两年来, 学校依托这些科技设备及活动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朝着良好发展方向发展。

1.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校各种教育最基本的途径, 科技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途径。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信息课教学, 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 仍然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这两门课。学校把科学课与实验、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等相结合, 信息课与编程、设计相结合,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 巩固课堂学习成效, 拓展课外实践能力, 学校创造条件, 安排科技教师专门进行课外辅导。在课余时间, 组织学生到戴尔学习中心学习编程和设计、到机器人活动室组装及调试机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积木、到科技阅览室学习科普知识等。机器人教育是学校起点较早的项目, 目前, 学校拥有戴尔公司赠送的25套乐高9797机器人和8箱9648配件设备, 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扩大受教育面, 科技组教师把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 通过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机器人训练;同时开辟第二课堂, 在中午和傍晚时间增设两节兴趣课, 学生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截至2012年9月, 学校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和训练。课内知识课外巩固, 课外实践课内消化。课内外有效结合, 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2.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 校内资源。学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教师力量, 同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 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 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近两年来, 学校先后派了四位教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FLL机器人比赛程序设计;2012年暑假, 又组织了六名科技教师参加由厦门市老科协举办的民办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到外地学校学习和参加培训, 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目前, 学校拥有机器人专职教练2名、科幻画指导教师2名、课题指导教师1名、科技小制作指导教师1名, 科技教师配备基本齐全。

(2) 校外资源。 (1) 厦门市老科协拥有一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 他们非常热心到学校开展科技辅导, 针对学校FLL机器人训练、课题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专家进行指导。例如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物理系、生物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厦门疾病控制中心张群主任来校指导训练, 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叶青老师多次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指导工作。 (2) 市关工委老领导拥有崇高的威望, 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 特别是热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 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 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如2010年4月, 学校科技课题小组深入殿前路口, 对这一带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调查, 搜集了高峰时间车流量情况, 走访了摩的司机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 课题组深入中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调查, 了解台湾水果销售集和散存在的问题。2011年4月, 课题组深入厦门登特口腔医院, 了解儿童龋齿的有关问题。2011年5月, 课题组到厦门科宏眼科医院, 了解青少年近视的有关知识。这些课题调查和研究的顺利进行都得益于市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协助, 得益于市关工委丰富的社会资源。

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 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3. 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学科活动。每年12月, 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各个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绝活展现出来, 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学校在开展好校内科技活动的同时,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非常关心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从2003年暑假开始, 少儿图书馆都为学校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举办计算机培训。截止2012年暑假, 已有200位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一些参加培训的学生在word运用、电子板报设计、网页制作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本领。2012年7月, 市老科协、市科技馆与学校共同举办了首届“农民工子女机器人夏令营活动”。包括学校在内的20名农民工子女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在竞赛方面, 学校在校内搭建平台, 创设竞赛舞台,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 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使学校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活动成果

1. 比赛成绩突出

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 以近两年为例, 学校参加全国以及市级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

2. 学科学的氛围浓厚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 在几次重大的比赛中学生都能载誉而归, 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学习科学、尊重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在学校蔚然成风。课堂上, 做做小实验、搞搞小发明;课间里, 玩玩纸飞机、做做小风筝;放学后, 做做小调查、翻翻科技书……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强了, 科学兴趣更浓厚了, 动手实践机会多了, “为什么”的疑问增多了。

3. 社会影响力增强

(1) 媒体的关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 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 引起了广大社会媒体的关注。《海峡导报》《厦门晚报》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2012年暑假, 在四川省成都市比赛期间, 《光明日报》记者报道了学校参赛情况。新闻媒体的报道, 使学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厦门市关工委还特别向市领导汇报了学校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 社会的关心。2010年10月, 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 与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科协和厦门市老科协四家单位在学校联合创办了“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拟以基地为载体, 推动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科普知识活动的开展。接着, 2010年12月, 市关工委和市科协斥资6万多元人民币在学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青少年科普基地。至此, 学校拥有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等科普活动基地。

2010年10月, 在厦门市关爱联盟大会上, 学校参加比赛的两个团队共8名学生每人获得了500元的奖金。2012年9月26日, 厦门国贸集团得知学校学生参加FLL机器人比赛再获佳绩, 特地来学校为10名参赛学生及10名优秀学生每人颁发了500元的奖励金。

(3) 领导的关怀。2011年5月26日, 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一行在厦门市调研期间, 来到学校参观科普基地, 听完学校领导关于开展科技教育情况的汇报后说:“你们在办学条件这么简陋的情况下, 还那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 而且成果那么丰硕, 非常了不起呀!你们的经验值得向其他民办学校推广。”

(4) 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 起初来自家长的阻力相当大, 一部分家长科技意识淡薄, 只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 对于文体及科技活动却漠不关心, 甚至剥夺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 科技教师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长工作, 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 通过比赛成绩来感染家长, 转变家长的观念。从2010年至今, 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大赛, 均取得了好成绩, 给家长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特别是厦门市关爱联盟、厦门国贸集团给予参赛学生丰厚奖励之后, 家长更是为之振奋!现在, 家长十分乐意支持孩子参加诸如机器人训练、科技小课题研究、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2012年4月份, 外出作课题调查时, 一些孩子的家长义务开车接送。2012年8月, 学生从成都比赛归来, 不少家长组成了阵容庞大的亲友团, 在机场等候。家长们从原先的反对到现在义务帮忙, 不仅是想法的改变, 更是观念的转变。家长的这种转变增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四、实践启示

厦门市云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 生源素质偏低, 在办学条件这么困难的情况下, 学校依然坚持走科技兴校的道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观念才是落后的根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技知识和能力整体落后, 归根到底是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线低, 并非先天的科学素养不如公办学校的孩子。随着公办民办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时, 千万别忽视了民工子女。要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科技教育给予物质和人力、政策的支持, 实现科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上一篇:外覆盖件下一篇:制药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