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教育(精选11篇)
农业科技教育 篇1
农业部于2012年5月31日~6月1日在安徽省合肥市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他强调, 要深入贯彻落实201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 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 加快改革步伐, 加强统筹协调, 推动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提升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推广服务能力, 着力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科技教育发展之路。一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宗旨, 切实把握好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和重点, 力争在核心关键、基础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 当务之急是要攻克种业难关,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二是以主体多元化、服务优质化为方向, 充分调动各类农技服务主体的积极性, 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共同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实用的农技服务, 合力破解“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三是以科技资源整合为重点,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创新, 加强统筹协调, 优化布局结构, 强化协同创新, 完善评价机制, 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 不断提高农业科研产出效率。四是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 全面振兴农业教育, 努力提高高等农业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提升农业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 吸引优秀中学生学农, 鼓励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创业。五是以保障农业后继有人为目标, 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和培训工程的实施力度, 强化政策引导, 创新培训模式, 通过技能培训、产业带动、创业扶持等多种途径, 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带头人。六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导, 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力度, 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教育, 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农业科技教育投入格局。七是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实现在更高起点上的自主创新和跨越发展。八是以多方协同参与为核心, 建立富有效率的协作配合机制, 弘扬科学精神, 创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 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环境。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会议并作工作报告。他指出, 201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农业科技创新, 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打基础管长远的政策措施, 当前要着力抓好8件实事。一是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 要实施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条件建设规划, 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和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二是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加快建设1万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示范基地, 集成示范150项农业轻简实用技术, 培训好10万名基层骨干农技人员, 促进农业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三是加快优势区种子基地建设, 制定实施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在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育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四是着力推广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 建立稳产高产技术体系。五是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菜篮子”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 2012年中央财政初步安排高产创建资金20亿元, 支持建设12 500个粮棉油糖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 让农民群众学会新技术、用好新技术, 学会集成运用技术。六是不折不扣落实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 要推动落实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 提高待遇水平。七是抓紧推进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乡镇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工作, 规范选拔程序, 保证聘用人员素质和工作质量, 落实工资待遇、社会保障等优惠政策。八是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试点, 抓紧筹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 重点扶持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立志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 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 2012年首先在有条件的省、市、县开展试点, 摸索经验, 逐步推行。
农业科技教育 篇2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和农业教育经费。
国家鼓励、吸引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举办农业科技、教育事业。
第四十九条 国家保护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鼓励和引导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播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
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农业重大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国家采取措施促进国际农业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第五十条 国家扶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建立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促使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
第五十一条 国家设立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承担公共所需的关键性技术的推广和示范工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稳定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工作经费。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按照国家规定保障和改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专业科技人员的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鼓励他们为农业服务。
第五十二条 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科技人员,根据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需要,可以提供无偿服务,也可以通过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提供有偿服务,取得合法收益。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以及科技人员应当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
对农业科研单位、有关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举办的为农业服务的企业,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
国家鼓励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供销合作社、企业事业单位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第五十三条 国家建立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五十四条 国家在农村依法实施义务教育,并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国家在农村举办的普通中小学校教职工工资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发放,校舍等教学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经费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统一安排。
第五十五条 国家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规定,开展农业行业的职业分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管理农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农业科技教育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2-01
一、前言
当前,很多地区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做好农业科技教育服务工作,就必须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
二、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的特征
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具有以下六个鲜明的特征:
1.行业综合性
农业是一项庞大的行业产业,涉及农、林、水、牧、副、渔等多个行业和领域,从客观上看,它还跟科技、教育、财政、税务、金融等多个部门联系紧密,尤其是在当前产学研、政金介相结合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成果必然涉及到各个关联行业,成为一项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地域差异性
我国地大物博,东西地区、南北地区地域差别较大。由于各地域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科技信息需求、农技推广服务也相应的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成果时效性
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普及,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必须在农时季节及时进行推广应用,才能发挥科技成果的最大作用。如果延误了农时,就必然导致农业科技成果的经济、社会效益“打折”。
4.工作实用性
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科技成果具有社会性和公益性的特征,它们不以“物”的形式出现,不可能直接进入市场,只有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农村和产业种植领域大规模地加以推广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需求多样化
由于受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民的科技需求表现出多元性的结构特征,并普遍存在于国内外。主要表现为不同目标、不同持续时间、不同学科的信息需求同时存在。
三、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农户现有技术来源于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农户对政府推广技术的满意程度较低,这与当地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联,但侧面也反映出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有效的满足当地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2.农业科技宣传的实效较低
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做的不到位,所在地的农业科技宣传与推广范围不够。再加上农业科技信息的时效性,农户文化水平的限制,对农业科技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
3.农业科技服务各方面不能满足农户需求
随着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科学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强,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农户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渴求不断增加,而技术推广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网络式的、服务功能齐全的服务体系。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有其自己的特色,但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在技术宣传上不到位,推广内容不全面。
四、构建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的对策
1.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首先要求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其进行机构改革,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机构要构进一步健全,使得上下沟通流畅,管理体制更加顺畅,保障更为有力,使农业技术服务与农业生产需求形成有机结合。对各级农技推广机构要稳定人员,稳定队伍、稳定经费渠道,积极引进大中专毕业生,提高农技推广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农业厅提出的改革目标、要求,在政府领导下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机构编制部门核定某一区域内(场)农技人员、编制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统一实行实名制管理,做到专人专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各乡镇农作物种类和种植面积,本着保障公益性职能履行的原则,公开、公正、公平统一调配各级农技推广技术人员,并负责提供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农业科技教育体系改革要围绕实施“组织、技术、知识”三大工程进行,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调整、转换机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活力作为改革深化目标完成。
2.完善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
进一步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组织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培训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对农牧技术人员进行竞争上岗,实行农业科技教育服务推广责任制度、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人员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人员管理度。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人员聘用制度。采取竞聘上岗方式,择优聘用,聘用期限不超过三年的办法,聘期满后根据工作情况续聘或解聘,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基层农业科技教育服务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建立农业科技教育服务责任制度与考评制度,根据量化考核内容,实行动态管理。确定考核工作由县市农业局、乡镇场、农民三方共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进行公示;农科技教育服务人员的工资报酬、晋职晋级、业务培训等与年度考核结果挂钩。三是制定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人员工作绩效考评制度,实行农民、主管部门、乡镇政府三方共同考核。四是探索农业科技教育推广服务多元制度,形成了基层乡镇、农民双向选择与科技特派员选送、有偿服务相适应的新机制。
3.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
根据农业发展需要,各地都已建立了相应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但是作用不明显。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应围绕优势农产品和特色产业需要,依托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示范基地由种植大户承包土地,生产资料及生产费用由农户投入,通过项目补助生产资料及技术应用,生产收入归农户所有。示范基地对作物要求实施精量播种、滴水、滴肥、病虫害统一防治等各项最新技术,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农业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最新标准,并配套使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栽培最新技术,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示范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严格按配方施肥,降低农田有毒物质,提高示范基地作物品质。依托示范基地举办田间地头现场讲座,组织各乡镇农民代表到示范基地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观摩,培训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法人等。以此辐射带动农业实用新技术推广,农民整体种植水平提高。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必须要深入分析如何构建,构建的方法有哪些,存在哪些问题,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对策,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教育服务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白天志.构建甘肃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的研究[J].草业科学,2015,06:163-167.
农业科技教育 篇4
【本刊讯】世界的教育科技市场到底有多大, 哪些技术将引领并重构教育的未来发展?2015年12月4日, 由芥末堆主办的GET教育科技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大会以“重构·科技融合教育”为主题, 与现在火爆的“互联网+教育”的概念不谋而合。
会上, 来自数十家教育公司的大佬们齐聚一堂, 分享了传统教育企业如何搭上互联网科技快车的经验与理念, 也分享了用科技重构教育的经验与教训。
此外, 中国首个教育科技产业的《2015中国教育科技蓝皮书》 (以下简称《蓝皮书》) 在本次大会上发布, 该《蓝皮书》由芥末堆、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未来工场五家联手推出, 这也是首次BAT三方同时公开自己在教育领域的具体数据。《蓝皮书》从体制内、体制外两个方向, 以及教育科技的职业、K12、幼教等多个领域全面梳理了中国的教育科技产业, 而且详细梳理了关于国家推动“教育信息化”政策的相关解读。从政策、产业、商业模式、资本、全球视角等多个维度, 以翔实的数据来呈现教育科技产业的变革与创新。
农业科技教育 篇5
[关键词]科技教育 特色 育人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9-074
我校创建于1979年,现有18个教学班,师生1000多人。建校以来,学校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育质量整体提高,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实验小学”“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为了全面提高师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校大胆摸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富有特色、实效性强的科技教育新路子,全面提升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育人水平。
一、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坚持科技育人理念
为了提升学生现代科技教育素养,学校领导班子专门成立了由毛校长亲自挂帅的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把科技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学校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探讨工作思路,并由教导处负责研究和督查。学校还聘请了校外优秀科技辅导员现场指导,并将成功教育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教育活动纵向发展。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制定了科技教育培训计划。为了进一步提高科学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学校先后购买了科技教育方面的书籍和一些视频资料。除了学校安排的培训和自身学习之外,学校每学期还要选送一批优秀的科学教师参加省、市级专项培训,广大科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仅如此,学校不断完善科技教育工作的奖励机制。在此促动下,学校逐步形成了人人关心科技教育,人人为科技教育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
二、增大科教硬件投入,开发学校科学教材
历年来,学校加大了对科技教育硬件投入的力度,逐步完善各项基础教育设施,不断改善科技办学条件。目前,学校已拥有标准的图书室、科学实验室、师生机房等先进的教学设备,基本实现了信息技术条件下科技教育的现代化。
学校积极开发科学教材。首先,学校把地方区域性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资源。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也为校本课程的开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次,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把他们的经验、爱好和特长作为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来源。如今,学校已经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爱科学》等课程,拓宽了学习科学知识的渠道。
三、注重科技课堂教学,拓宽科学学习领域
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学校从来没有去搞一些花架子。一方面,学校全面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本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有机渗透科学教育。学校教研组认真分析各科教材,适当归纳整理科技方面的内容,并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进行科技教育渗透教学。“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节节科学渗透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在抓好课堂主阵地的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课外科技教育途径的开拓与利用。本着以“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宗旨,学校定期组织学生阅读科技书籍、动手设计实验、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等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农村劳动、开展零食调查等校外的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去年,针对本市争创全国卫生城市这一主题,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发动科技兴趣小组深入农村、工厂调查环境卫生现状。在分析焚烧秸秆、排放污水等一个个鲜活的科学教育案例中,学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增强了环保方面的意识。
四、精心组织科技竞赛,提升师生科学素养
从2009年开始,我校坚持定期举办科技教育系列活动。在科普宣传活动中,学校鼓励每一位学生必须做到三个“一”,即“读一读”“讲一讲”和“做一做”。其中,“读”是指读一本科普书,“讲”是指讲科学家成才的故事,“做”是指做科学小试验。学校还通过科学小论文、科学幻想画、科技手抄报展览、航模图片展示、实验技能比赛等不同形式来丰富学生的科技文化生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在学校开展的各类科技教育活动中,全校师生的科技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在省、市各类科技竞赛中顽强拼搏、大显身手,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其中,陈佳璐、何晗玉、杨琪等同学分别荣获江苏省金钥匙竞赛一、二等奖。季成钢、冯春祥和张亚琴等教师在市级科学课比赛中分别荣获一、二等奖。陈高武的《“玩”中学科学》、丁春林的《改进科学教育方法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等科学论文发表在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上。科学教师和学生的辛勤劳动为学校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
科学精神是人类科学文化素质的灵魂。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积极营造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谱写出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新篇章,让科技教育开出更加鲜艳的校园之花。
农业科技教育 篇6
参考文献
[1]莫云山,周组流.创新培训模式打造高素质村干部队伍[J].当代广西,2011,(1):33.
[2]黄国清,宋心果,邱波.高等农业院校主导型科技推广典型模式分析[J].农机化研究,2010,(12):244-247.
[3]张世和.加快西部山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路径[J].湖北农机化,2011,(1):54.
[4]王艳杰,孙养学.基于特性分析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2):62-64.
[5]黄革新.切实抓好村干部培训,促进农民致富增收[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04,(3):57-59.
精细农业体系下的农业工程教育 篇7
“精细农业” (Precision Agriculture) 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农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处方农作”,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农田信息的获取、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决策的田间实施。其中准确可靠的农田信息是精细农业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而精细农业控制中心获取农田信息的关键是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之后的及时传输。
精细农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国际上, 围绕精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农田土壤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与生理参数、病虫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上, 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据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农田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离线田间取样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和遥感方式。
2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
精细农业中的“精细”源于根据田块条件的不同而所实施的变量投入。变量投入的依据则是各种影响具体作物生长因素的空间差异, 而差异的取得要通过实际信息和样木信息的比较。通常将GPS接收设备安装在采样车、施肥机械、农药喷撒设备和收割机等设备上配合数据采集, 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种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 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以决定对每一具体田块的投入方案。这就是按田间具体情况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统SCM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 , 它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由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处方调控3个环节组成。其中包含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决策支持系统 (DDS) , 遥感技术 (RS) 和管能控制系统 (ICS) 等技术内容和环节。各环节共同配合, 方可完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精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性。整个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流, 它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信息高新技术设备。
(2) 系统性。实现精细作业的每一技术环节和作业过程都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 以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 学科整合性。精细农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及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和门类, 它是多学科技术的大融合。
3 精细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精细农业是用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精细农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找到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 开辟了创新的空间, 并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既是新时代条件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又是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细作”到定量生产的质的飞跃。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促进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此, 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4 农业工程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精细农业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思想和技术的普及过程。作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对农业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式进行调整, 加强信息高新技术和自控技术的教育, 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 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使之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并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农业工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工程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村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4个木科专业, 其中前两个专业和精细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突出了计算机方而的内容, 但系统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载体和明确的定位;教材内容陈旧, 联系实际不够, 无法反映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 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 在教学内容中加进了精细农业的学校为数不多。
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生产服务应该是所有科研学术活动的目的。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目标的最大化却要依赖于学科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经历了由学科一分为二的漫长发展过程之后, 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也迎来了合二为一的时刻。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细农业就是农业类学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载体, 是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细农业以各种信息高科技为手段, 强调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 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 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目前, 精细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 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发展领域就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劳动生产率低卜, 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农业领域逐步开放, 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将而临巨大的压力。因此, 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差距, 以此提高其竞争力。
4.2 改革现行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
(1) 成立相应的精细农业的科研机构, 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传播工作, 随时了解精细农业的最新进展情况。
(2) 根据农业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 相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凸显时代特色。
(3) 组织力量对教材进行修订或重新编纂, 使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 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 在学科内实行选课学分制, 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
(5)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精细农业的课程, 普及精细农业的思想和理念, 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工程观念, 并通过学生的几何辐射作用来推动农业及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6) 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调整, 适当增加专业数, 必须与生产实际的发展相符, 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
(7) 针对精细农业的高新技术特点,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8) 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 为科研和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 以促进教学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进行创新的动手能力, 用现代的农业理念来武装学生, 给他们提供进行创新的载体, 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2) 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精细农业又可称为数字农业, 与卫星、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新技术紧密相系, 这样可使学生有走进了新时代的感觉。
(3) 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另一方而, 改革可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 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 以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之, 精细农业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促进学科之间的调整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成果在高等学校的普及和应用, 以全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冯雷, 何勇.“精细农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0.
[2]董美对, 何勇.精确农业—21世纪的农业工程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农生版, 2000, 8.
农业科技教育 篇8
一、基于“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职能
高等农业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有关农业及相关行业的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形式,高等农业院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中世纪以来,大学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逐步具备和发展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等农业教育的载体,同样具备这三大职能。
高等农业教育以“三农”为其发展的起点和终点,对农业技术系统的影响很大。高等农业教育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通过合格人才的培养为农业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智力和人才流动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与农业技术进步;通过直接的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高等农业院校三大职能的发挥也是历史的、具体的,是有条件的、不尽均衡的。从当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看,三大职能中,科学研究的作用较大,一批重要的农业科技成果已转化成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但科学研究中重理论、轻实际,重成果、轻转化的问题还很突出;从人才培养看,社会发展的高要求与人才培养的不适应的矛盾依然存在,面向农业、农村的人才就业机制亟待建立;就直接服务社会而言,还缺乏高效快捷的通道、模式和适宜的机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新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兴起,大学逐渐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了社会的中心,日益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大学的三大职能也随之发展。但由于长久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大学布局和功能辐射主要还是瞄准城市,面向“三农”的高等教育资源十分稀缺,服务“三农”的大学职能也十分有限。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背景下,调整和加强三大职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是高等农业院校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所处的现实情景
1、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上世纪六七十代年起,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工程技术、新能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新农业科技革命在全球方兴未艾,且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其综合化程度越来越强,成果产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产业升级越来越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农业科技革命对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已经对大学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加剧了高等农业教育的竞争,也凸显出了高等农业教育的价值。
新时期,高等农业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农”的神圣使命。在追赶新的农业科技方面,我国高等农业院校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多个领域都获得了领先的地位,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新科技的产业化程度还很低,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还不高,农业高新技术对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还不明显等。应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挑战,加速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是增强农业竞争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
2、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农业产业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愈加明显。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全球产业的重新分工和全球资源、知识、技术、商品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的特征是从大车间经济向服务业迈进。参与国际竞争和以国际市场为参照进行农业产业的结构性调整,是中国农业面临的首要问题。
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结构变迁的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出车间经济阶段,走向市场,延伸闭合农业产业链条,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经济中第一、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这是改变我国农业弱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回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变化调整的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与学科设置,变革人才培养方式。特别是应大力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研究,培养与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接的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服务农业变革。
3、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已经来临。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学生规模还不到全国高等教育总规模的10%,高等农业教育的规模与农业人口的状况极不相称。另一方面,从上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教育的竞争不仅表现在国内人才、资源的竞争,而且已成为国际间的一种竞争。
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既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等学校的重新定位、理念更新、战略重构成为了一种必然。而从目前情况看,高等农业院校在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中处于一种比较不利的地位,主要表现为学科综合化、国际化、结构化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的近亲繁殖导致结构不尽合理,生源与就业渠道不畅,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因此,要适应大众化、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要求,就必须面向“三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高等农业院校的基础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
4、“三农”困境。
“三农”困境在我国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高等农业教育不能回避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现实背景。
在农民问题中即有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在目前我国社会各阶层中,占整个社会人口半数以上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仍未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其辈出率远远低于社会其他阶层,即使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另一方面,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太少,不到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的3%,每万亩土地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足1人,每万亩森林仅有0.53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要实现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农民要实现小康目标、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于面向“三农”的人力资本开发,而目前存在的困境症结之一即在于教育。
三、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1、加快高等农业院校发展,满足“三农”发展的要求。
高等农业院校要对国家、社会、人民有所作为,就必须坚定不移加快发展,这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趋势,更是“三农”发展的新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即使到2020年实现55%以上城市化率以后,我国仍将有近7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就业人口存量仍然有4亿之多。
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再到普及阶段转变的同时,质的变化亦很明显,其中高等教育的功能也从塑造人的心智和个性、培养官吏与学术人才发展为传授技术与培养能力、培养技术与经济专家,再发展为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造就现代社会公民。面向“三农”的高等农业教育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业技术与经济人才,造就众多的现代社会高素质的公民,对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本开发,只有加快发展,方能实现。因而“三农”发展对高等农业教育的外在要求与高等农业院校发展不够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要满足“三农”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就必须实现办学体制与机制的创新,整合配置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渠道的办学资源,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首先应以扩张农业院校办学规模为基础。
2、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
服务“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必须瞄准农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方向,紧跟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展步伐,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长农业整体效益为目标。农业技术进步既是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也是管理、决策和智力等软技术的进步;既包括知识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资源开发创新,也包括市场创新与组织管理创新。因此,高等农业院校要按照“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学科布局上应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理、工、商以及传统的农学学科间建立新的平衡关系,组建起富有特色的学科群,以此为基础构建农业院校基础竞争力,发展核心竞争力,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特别要适应世界经济新一轮结构变迁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过去农业院校学科专业片面注重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围绕农业内第一、二产业培养人才、组织科研、提供服务的模式,大力加强农业第三产业学科专业建设,组织科学研究,培养运销、仓储、加工、交易等农用商业人才,培养农业经济中的EMBA。要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趋势,瞄准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整合学科专业。
3、改革人才培养方式,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
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人的发展。这就要求立足于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方式。要大力加强农业院校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内在的)和文化世界(外在的)的观照,其核心是根源于人的精神需要的价值和价值体系,对于做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中国农业振兴、农村现代化的希望,没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底蕴是不能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加强农业院校的通识教育。因为,通识在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是对常识、对科学的超越,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层面,通识是对人的生命本然、终极目的与理想等意义世界的观照。而通识教育正是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要更新教学内容,着眼于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改善高等农业教育结构。
4、创新服务社会机制,增强辐射“三农”的功能。
高等农业院校要通过寻求科技和经济结合的最佳切入点,打通科技通向农业经济、进入市场的渠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实现开门办学,为“三农”发展提供经济技术服务、信息服务、成果孵化服务和技术培训服务;要协调学校、企业、市场、政府间的关系,整合各种资源,增强大学辐射“三农”的功能。要通过兴办农业科技园、组建各种咨询服务机构、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实现学、研、厂(场)一体化发展,构建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综上所述,“三农”问题的解决和高等农业教育发展是紧密相关、密切相连,二者良性互动必将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和农业高等教育发展、农业院校竞争实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都市型现代农业与都市农业学科群建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年。
②王涛、刘拥军、王秀清:《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与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
农业科技教育 篇9
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的农业教育对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对日本农业教育的的研究不仅有益于我国的农业发展,也有益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这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的。本文在综述日本农业教育的基础上对此进行借鉴,以有利于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增转添瓦,走出一条新型化的农村教育之路。
一、日本农业教育
(一)日本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日本农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日本文部省(教育部)规定,农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习有关农业各个分支的基础知识,技术,理解农业的意义和任务,同时培养主题农业发展的能力和态度。”日本农业教育很有特色,它除了正式的农业教育如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之外,还包括一些如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国民教养等一系列具有培训性质的交叉教育任务。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因为从地方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具有培训性质的农业教育对于地方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日本农业教育除了培养一些专门的农业人才之外,还具有培养农业后继人才的性质。培养具有正确的农业观和劳动观,能够从农业体验中感悟到农业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农业学习能够体验生命的喜悦,富有同情心,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观。提高国民对于农业的认识和理解,在城市和农村界限模糊的今天,为非农业人口提供了一种接受农业教育的机会。
(二)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
日本的农业教育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属于文部科学省系统(教育部)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部分是属于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文部科学省(教育部)的农业教育主要针对高中和大学教育进行。日本文部科学省(教育部)所管辖的大学包括国立大学,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在这三种学校中都设置了农业教育,主要指各个大学的农学部。高中也有相关的农业教育,主要指农业高中和普通高中里面的农业课程。
农林水产系统(农业部)和各县管辖的农业大学校主要指一些农业研修机构和培训部门。农林水产省农业者大学校主要招生对象是一些高中毕业后具有一年的农业实践经历的学生。各县管辖的县立农业大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私立农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这些农业学校为初次从事农业者讲授一些必要的农业管理和经营知识。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而言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县立农业大学校
日本农业教育体系如上所述,具有与日本国情相适应的教育特色,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农业教育体系中的县立农业大学校。因为县立农业大学校最具有特色,对于我国的农村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县立农业大学校的服务宗旨是培养具有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的人才,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类农业学校主要开设关于现代农业技术,农业经营以及农业管理知识的课程,是进行农业实践的培训和进修机构。农业大学校中主要设立三类部门,分别是“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这三类部门具有不同的作用,“培养部门”对高中毕业生实施两年制的实践性的进修教育,学习期间采取全部寄宿制管理。“研究部门”的教育对象是“培养部门”的毕业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培养能够适应灵活变化的经营环境,具有良好的经营能力的人才。学习时间一般为1-2年。“进修部门”根据农业工作者在农业实践中的具体实际需要进行短期的培训教育,学习时间一般较短。学校的招生人数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培养部门”,“研究部门”和“进修部门”一起构成了对农业工作者实施终身教育的培训场所。这是农业大学校对社区开放的一种途径,在当今提倡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这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教育培训机构,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日本农业教育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启示
(一)在农村开展学前教育培训
我国存在着城乡二元化结构,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别。也就是说从学前教育开始就存在着差别。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没有机会接受比较正规的,良好的学前教育,所以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教育在一开始就存在着差拒。因此在农村开展学期教育培训就显得很有必要。可以在农村开设像日本的农业大学校那样的培训机构,召集育龄妇女进行培训,讲授基本的学前教育知识。这样农村母亲便可以较好地对孩子实施学前教育。缩短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所接受的学前教育的差距。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就如日本县立农业大学校的实施一样,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调整招生对象和招生专业。所以农村学前教育培训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加以调整。由村来负责这样的培训项目会更具有灵活性,可以详细统计育龄妇女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加以调整培训项目,从而更好的实施学前教育培训。
(二)在农村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培训
中国的农村建设之所以发展缓慢,依然处于落后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农村人口不具有自我建设的能力。政府投资农村建设是必要的,但是积极开发当地的建设潜力也很关键。所以对农村人口实施全面教育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农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能起到开发农村自我建设能力的作用。
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中就有关于农业技能的培训机构。上文所述的县立农业大学校便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教育经验,在我国农村开设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当然,这种进修机构不只进行农业培训,而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各个方面的知识技能实施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现代养殖业,现代种植业,以及基本的法律培训等。因为农村要开展自我建设,便需要建设的知识和能力,这些知识在农村建设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眼下有很多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以此维持生计,因此导致很多农业人口脱离了农村建设。所以要对农村人口进行正确的指导教育,通过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了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以此推动家乡的建设发展。而不是脱离了本行,外出务工,使农村由于缺乏建设人才而更加落后。正所谓“人才辈出,山河依旧”。
(三)农村青年的继续教育
日本农业教育中除了包括一些正规的农业教育之外,还承担着实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国民教养的交叉任务。因此,我国的农村教育也可以担负起农村青年接受继续教育的任务。在提倡终身教育的今天,很多城市都建立了成人教育学院,老年大学。很多大学也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是农村青年却很少有机会接受这样的教育。因为很多农村青年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因此实施农村继续教育势在必行。
眼下我国提出了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新型农民即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从经济学角度看,新型农民就是“农商”。也就是说,新型农民不仅会生产,而且懂得如何经营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的教育目标是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提出来的。因为不管现代的农业技术多么发达,农业生产率多么高,如果农民自己不能掌握这些生产技术,自己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自己的农业事业,那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在农村继续教育的进程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的步伐,让我国的农民真正变成农村的自我建设者。
以县为单位,尽可能在每个县设立青年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政府应该积极扶持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建设,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同时也应该尽可能获得当地企业的支持。继续教育机构中所设课程既有公共课程,也有专业课程。要根据每个县的不同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课程,并尽可能的降低学费标准,努力扩大农村继续教育机构的可行性,使之能够真正的发挥出一定的作用。
摘要:日本是一个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的国家,日本农业教育在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体系等方面都很具有特色。本文介绍了日本农业教育的特点,并将日本农业教育的办学经验和我国农村教育积极的联系在了一起,希望能够从日本农业教育中得到启发,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转添瓦。
关键词:日本,农业,农业教育,农村教育
参考文献
[1]闻竟.日本农村义务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2).
[2]陈君.日本农业普及教育的发展及其借鉴.[J]日本问题研究,2009(1).
依托学历教育探索农业远程教育 篇10
一、农业远程教育的优势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推进,要求农业系统的农技人员掌握更多的新知识。远程教育网络的建立,可使学员不脱产,每年集中两次短期在教学点接受辅导。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信息传递反馈相当快,学员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通过网络可及时得到解答。主考学院教师在有计划的安排下,到各市县教学点面授辅导。这样,远程教育网络、信息、教师相结合,减少学员的路途时间,充分利用节假日,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也节省了费用。农业远程教育充分利用各市县农业局培训中心办学的现有条件,组建教学点。现在,各行政村开展党组织基层网络,就地开教学班,有利于教学的管理及组织招生。农业远程教育网络与全国自学考试相联系,免试入学,年龄不限,自考助学,可使农业第一线有志向的青年得到学习机会。
二、农业远程学历教育的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推进,新品种、新肥药、新技术将会不断涌现,并在农业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广东省农广校根据当前农技人员的需求特点,及时调整教育方向,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教育新路。在办好中专班基础上,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作用,依托华南农业大学师资力量,向高等学历教育拓宽和延伸。
2003年3月以来,广东省农广校组织举办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班,累计招收学员4439名,其中大专学员3957名,本科482名,分布在全省18个市县、38个教学点。学员大多为长期工作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技人员,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所学专业理论又能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经两年半的刻苦学习,第一批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毕业文凭的学员有782名。省考试中心、省农业厅与高等学校共同努力,扎实开展农业远程教育,赢得了各级领导的信赖、重视和支持,为继续完善办学和远程教育网络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广东省连山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9万多人,一连开办三期农业与农业管理专业自考大专班和一期本科班,共有236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和考试。该县农业局及场所站干部职工、各乡镇主要领导未达到大专学历的都参加了学习考试,在县农业系统内自觉形成了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梅州市七市县也都开办了大专班,还办了三个本科班,全市农技人员就读大专、本科的学员有922名,第一批获国家承认学历的毕业生有270名,全市农技干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了16.8%。2006年8月,广东省教育厅、农业厅、农广校又在广东省新兴县开展面向农村自考工作,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主考学院,开设畜牧兽医与管理专业专科,畜牧管理专业本科。2007年又增设园艺专业专科,农村财会与审计专业本科。主考学校增加仲恺农业学院,使农业远程教育的网络分布全省各市县,为全省培养有知识、有学历的实用人才,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骨干作用。
三、农业远程教育的思考
当前,市、县的农业部门经费短缺,不可能投入大笔的资金选送大批在职青年干部到高等学校进修、全面开展干部队伍的知识更新和深化。农业部门应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师资力量,依托学历教育,发挥农业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以自考助学为形式,让学员不但不脱产,还可学到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取得国家承认学历文凭,可极大调动学员积极性和自觉性。与农村经济同步发展,农业远程教育今后应多设置一些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专业,让农业系统能有更多的人参加远程教育,使农技人员的知识面和学历层次得到更快提升。
农业科技教育 篇11
1 对学校教师和科技馆教师的差异正确理解
一般情况下, 对于学校教师来讲, 教学活动的开展, 需要严格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和教学计划来进行, 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而科技馆的作用则是将科学知识普及给社会大众, 对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大力传播;科技馆辅导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时, 可以将启发式教学模式给应用过来, 通过辅助指导, 在掌握理论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大力培养;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 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例如, 任务式教学就是非常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仅仅将一个任务交给学生, 然后准备多种材料, 让学生对适当的材料合理选择, 自己动脑思考设定方案, 然后动手完成。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需要进行讲解, 仅仅给予一定的指导, 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着差异, 那么在任务完成过程中, 会采取不同的方案;之后, 依据相关标准, 采取科学方法, 来公正评价, 将几种方案选出来, 保证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青少年在这个过程中互相交流, 不断实践, 就可以将活动中蕴含的科学道理给掌握到。
2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需要对参与者的知识程度和年龄特征进行把握
对于科技辅导老师来讲, 需要将参与者的年龄跨度和知识水平给纳入考虑范围, 以便对科技活动科学设计;为了保证足够合理, 科技辅导老师需要对各个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进行了解, 在调研基础上, 对科普活动准确设计, 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青少年都可以在科技馆中获得相关知识和实践经验。通常情况下, 对于学龄前儿童, 年龄较小, 那么对其要求是跟随老师来完成相关任务, 低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需要将相应任务完成, 并且对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进行掌握, 对高年级学生有着较高要求, 需要自己努力, 结合教师布置的任务, 将实验活动动手开展下去。
3 可以设计一些游戏和故事场景, 在其中融入相关的科学原理
相较于学校课堂来讲, 科技馆的科普教育更加的轻松和快乐, 很多科学原理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容易失去探索的欲望和兴趣;那么在科技馆的科技教育活动中, 就可以将其设置成一个个小故事或者好玩的游戏, 让学生在完成游戏的过程中, 掌握这些科学道理, 激发青少年科学探究的欲望, 科技馆也可以吸引到更多的青少年。
此外, 在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 虽然大多采用的都是比较简单实验材料, 但是在具体实践中, 却可以有机结合科技馆的精密展品, 那么可以让青少年更加积极的动脑思考, 大力创新, 将差异化的方法措施给应用过来, 学生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 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并且还可以大力推广和拓展科学知识。
为了更加有效的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 还需要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充分应用起来;科技教师需要与科技馆的工作人员仔细讨论, 科学确定活动选题;也可以将馆外人力资源给利用起来, 如身边的教师朋友、大学生朋友和科技工作人员等等, 对于各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程度等情况, 中小学教师最为了解, 因此, 借助于他们的力量, 可以将科技教育活动给更好的开展下去。
4 青少年科技活动要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首先, 可以开展假日技能乐园, 学生将双休日和节假日等充分利用起来, 在选择活动类型时, 可以充分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来进行, 独立进行思考和实践, 在这个过程中, 科技馆老师需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但是并不能干涉学生的思路。
其次, 将一些科学家、专家以及科技辅导老师给邀请过来, 经常开展一些报告会或者讲座等, 以便比较深入的剖析科技方面的热点和趋势, 大力培训学生们的科技技巧与思维能力等, 这样青少年的科学视野也可以得到拓展, 将青少年的求知欲望给充分激发出来。
然后, 将科技夏令营给定期开展下去。调查研究发现, 广大青少年比较喜爱科技夏令营, 在在这个活动中, 学生们能够离开喧嚣的大都市, 与大自然亲近, 接触到的事物和环境都是新奇的, 从多个科学领域来选取主题, 采取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以便对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趣能力进行大力培养, 青少年的科学知识也可以得到丰富, 如举办生物夏令营、天文夏令营等。某科技馆在一年内举办了多次科技教育活动, 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知识, 如生物、天文、生态环境调研等, 学生在这短短几天的时间内, 对大自然亲密接触, 过得非常快乐, 并且相应的科学知识也得到了有效掌握。
最后, 将各类科技竞赛给举办下去。对各种类型的科技竞赛活动积极组织, 如三模、生物等, 涵盖不同的级别, 包括校级、区级、市级等;通过参与这些竞赛活动, 可以将青少年的竞争欲望给激发出来, 强化其自信, 在这些活动中, 需要自己动脑思考和动手实践, 那么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如某科技馆举办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 如遥控车模竞赛、野生动物图片收集交换活动等, 在市教育局的倡导下, 各个学校积极参与了初赛和复赛, 有优秀的学生进入到了决赛, 学生为了成功, 有着较高的参与积极性, 这些活动有着较为广泛的涉及面, 实践研究表明,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5 青少年科技活动开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首先, 对活动的普及性充分重视,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竞赛并不是科技活动的目的, 而是作为一种手段, 来将科技活动给推动和普及下去, 借助于这种手段, 学生的科学水平能够得到提升, 为社会培养出较多的人才。科技活动的开展, 不能够仅仅为了满足个别人的爱好需求, 并不是为了对几个优秀生进行培养, 而是要大力提升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 因此, 就需要统筹考虑, 将广大青少年作为出发点, 在普及的基础上, 来适当提高。
其次, 对活动的趣味性充分重视, 要依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增强活动的趣味性, 科技活动只有具备了较强的趣味, 青少年放回关注和探索。
6 结论
综上所述, 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是科技馆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一系列科技教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知识, 培养青少年的探索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 从而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在具体实践中, 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注意, 如强调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广泛性等, 这样才能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作用给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李志坤.浅谈科技馆教育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J].科技风, 2013 (19) .
[2]王磊.关于创新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科协论坛, 2013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