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碱盐实验(通用11篇)
酸碱盐实验 篇1
在初中化学“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进行许多对比实验, 需要的试管较多。无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操作实验, 其准备和整理工作都非常麻烦。由于试管不能自立, 需要试管架支撑,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又携带不方便。我们通过实验会发现, 使用规格为直径2cm×高2cm×6 孔的透明“6 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进行实验, 比试管更具优势。
一、教科书实验设计存在的问题
1.试管太多, 携带不便
许多教科书设计“酸碱盐溶液的性质”实验时, 都用到了小试管。其中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设计之一是 (见图1) :将8 支试管分成两组, 每组4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向其中一组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向另一组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观察现象。
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还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 应该补上。由于对比实验内容多, 演示实验时, 教师要携带许多滴瓶、试管架、试管, 操作很不方便。
2.白色点滴板不利于演示观察
沪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是这样设计“溶液酸碱性”实验的 (见图2) :在白色点滴板的空穴 (或小试管) 里分别滴入几滴白醋、酸果汁、稀盐酸、纯碱溶液、肥皂水、石灰水、氨水、食盐水、蔗糖水, 再各滴加1~2 滴紫色石蕊试液, 观察其颜色变化,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再各滴加1 滴酚酞试液, 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我们认为该实验设计同样缺少了蒸馏水的对比实验, 应该补上。白色点滴板不透明, 教师演示实验时, 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二、溶液酸碱性实验
在有关溶液的酸碱性实验中, 仁爱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是这样设计的:
实验1 请从下列三组物质中选择两种溶液, 分别取少量加入小试管 (或白色点滴板的孔穴) 中, 再各滴加1~2滴紫色石蕊溶液, 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
第一组:白醋、柠檬汁、无色透明碳酸饮料。
第二组:食盐水、蔗糖水 (或蒸馏水) 。
第三组:石灰水、纯碱溶液、肥皂水。
实验2用无色酚酞溶液代替紫色石蕊溶液重复上述实验, 观察溶液呈现的颜色, 并将观察到的颜色变化填入下表 (见表1) 。
如果使用“6 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来操作仁爱版教科书的实验设计, 我们认为可以对原实验设计中的前两句话略作改动:用胶头滴管依次各取下列三组物质约2m L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的孔穴中;在第二组物质中增加蒸馏水即可形成新的实验设计。
仁爱版初中化学教科书的表头画线中角在左上角, 表头右上的说明用“试液”与实验说明不一致, 我们认为不恰当, 特作了改动。由于使用了“6 孔塑料点滴板”做反应容器, 每一组同时用三种溶液做实验是可以的, 在第二组溶液中应加入“蒸馏水”作对比, 这样教科书中的表就变成了上表。
三、金属与酸或盐溶液的反应
1.体现酸与金属反应
体现酸与金属反应的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 用胶头滴管各取约2 m L稀盐酸 (或稀硫酸)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依次分别放入1 根铁钉、1 粒锌粒、1 小块铝片, 观察金属表面和溶液的变化, 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从实验中可以看到:金属表面都有气泡产生。
2.体现金属的活泼性
体现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1 用胶头滴管各取约2 m L稀盐酸 (或稀硫酸)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两侧的6 个孔穴中, 在点滴板的孔穴里依次分别放入表面光亮的金属:银片、铜片、小铁钉、锌片、铝片、镁条, 观察反应现象, 比较其反应的剧烈程度 (见图3) 。
实验2 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硫酸亚铁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依次把绕成螺旋状的铜丝、铜丝、铁丝放入塑料点滴板孔穴里对应的上述三种溶液中, 观察反应现象 (见图4) 。
根据实验1 中反应的剧烈程度与实验2 中发生反应的情况, 推导上述6 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
学生从实验1 中可以得出:镁条与稀盐酸 (或稀硫酸) 反应最剧烈, 其次是铝, 再次是锌, 最后是铁, 而铜片和银片则没有产生现象。
学生从实验2 中可以得出:铜不能与硫酸亚铁反应, 铜能够把银置换出来, 铁能够把铜置换出来。
由于稀盐酸 (或稀硫酸) 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而放出氢气, 且金属的化学性质越活泼, 与酸反应越剧烈;只有活动性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活动性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 上述6 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为:镁、铝、锌、铁、铜、银。
四、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酸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实验,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实验用胶头滴管取约2 m L稀盐酸两次,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一头的2 个孔穴中, 再用胶头滴管取约2 m L稀硫酸两次, 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另一头的2 个孔穴中, 在点滴板一边的稀盐酸、稀硫酸里分别放入1颗生锈的小铁钉, 在另一边的稀盐酸、稀硫酸里分别放入少许氧化铜粉末, 观察并对比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可以得出:盐酸和稀硫酸溶液里铁钉表面的红色铁锈被除掉了, 溶液都变成了黄色。盐酸和稀硫酸溶液里黑色的氧化铜溶解了, 盐酸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了绿色, 硫酸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成了蓝色。
五、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
1.体现酸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碳酸钾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稀硫酸, 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有气泡产生, 溶液变浑浊, 溶液变浑浊。
2.体现碱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碳酸钠溶液、氯化铜溶液、硫酸石蕊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侧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钙溶液, 观察实验产生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溶液变浑浊、有蓝色沉淀产生、红色溶液变成紫色或蓝色。
3.体现盐的性质反应
实验用胶头滴管依次取约2 m L的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分别全部挤入6 孔塑料点滴板同一边的3 个孔穴中, 再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
通过实验,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依次是: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
六、使用塑料点滴板的优点
使用塑料点滴板作反应容器有许多突出的优点:
(1) 装置简单, 操作方便, 快速高效, 现象明显。
(2) 实验微型化, 节约药品, 降低实验成本,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可同时进行多个反应实验, 有利于对比。
(4) 清洗方便, 节省实验准备和整理的时间, 有利于教师准备实验。
(5) 能够自立, 不需要支撑的物品, 进行实验演示时方便教师携带。
(6) 方便学生进行课堂分组实验或课外探究实验。
(7) 实用性强, 只要是不需要加热的“固+液”反应或者“液+液”反应都能适用。
(8) 投资少, 又不容易损坏, 无论城市或农村学校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晶, 郑长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2]王祖浩, 王磊.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2.
[3]沈怡文, 陈德余.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12.
酸碱盐实验 篇2
酸碱盐是化学的重中之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学好了酸碱盐,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内涵,里顺了物质之间的关系,对于知识的掌握相当重要。因为酸碱盐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重难点也很多,怎样才能在一节课中将这些零散的知识有系统地串联起来?经与同组科学老师协商,决定这节课主要从三个方面复习:
一、酸碱盐的定义;
二、常见的酸碱盐的物理性质;
三、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同时在每个环节中穿插一组典型习题来巩固。考虑同学们对“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应用”这一部分理解不好,我决定补进“物质的推断”。
1.注重双基知识,能引领学生构建知识网络体系。首先让学生归纳知识点,教师再进行总结,然后进行相应的练习,通过边讲边练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
2.推敲精选习题,我所选的试题都是近几年的中考重点题,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自信心。
3.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读题、自己审题、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答题的习惯,每道题的答案都有学生说出答案,并且要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
4.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大课堂容量,设计的练习比较多,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充分调动绝大部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5.注重多种教学方法,本节课通过讲授式、小组合作探究式、讲练结合式的教学方法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效果。
不足有:
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显得过于正规,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的效果欠佳,教师走下讲台参与学生互动太少,具体给学生发现细节问题的时间太少。
2.回答问题时,给学生留得时间太少,探究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开始让学生解决。这样只照顾中上等的学生,而对学困生关注的不够。
总之,我要不断地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法,使“教者爱教,学生爱学”。
化学与生活教学反思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的制作 篇3
1 酸碱盐电解器教具结构示意图
图1为该教具结构示意图。图中,1—显示面板,12—指示灯,13—接线柱,2—电极插板,21—电极,31—前面板,32—上面板,33—固定孔,34—侧板,35—电极插板活动口,36—电源线穿孔,37—燕尾螺丝。
2 用途
1)此教具可用于演示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2)此教具可用于探究电解质的强弱实验。
3 制作材料及说明
1)箱体、显示面板、上面板、侧板和电极插板可用厚约1厘米的塑料板或三合板制作,前面板用玻璃。所述箱体长25厘米,高20厘米,宽15厘米,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所述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所述显示面板(1)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12)和至少2对接线柱(13);所述电极插板(2)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21);所述每个指示灯(12)与所述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36)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2)该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和电极插板;所述箱体的前面板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设有所述显示面板,其底板均匀设有至少2个固定孔,其两个侧板分别设有电极插板活动口,且其中的一个侧板上设有电源线穿孔;所述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之间设有所述电极插板,该电极插板的两端及所述电极插板活动口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所述显示面板上设有至少2个指示灯和至少2对接线柱;所述电极插板上设有至少2对电极;所述每个指示灯与所述一对接线柱、一对电极、一个固定孔一一对应;所述每个接线柱的正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所述接线柱的负极、指示灯、电极中的正电极相连;所述每个电极中的负电极通过所述电源线穿孔与所述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4 具体实施方式
以6种物质演示为例,如图1所示,一种酸碱盐电解器教具包括箱体、显示面板(1)和电极插板(2)。
箱体的前面板(31)呈透明状,其后面板设有合页门,其上面板(32)设有显示面板(1),其底板均匀设有6个固定孔(33),其两个侧板(34)分别設有电极插板活动口(35),且其中的一个侧板(34)上设有电源线穿孔(36);两个电极插板活动口(35)之间设有电极插板(2),该电极插板(2)的两端及电极插板活动口(35)外分别设有燕尾螺丝(37);显示面板(1)上设有6个指示灯(12)和6对接线柱(13);电极插板(2)上设有6对电极(21);每个指示灯(12)与一对接线柱(13)、一对电极(21)、一个固定孔(33)一一对应;每个接线柱(13)的正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并依次与与其相对应的接线柱(13)的负极、指示灯(12)、电极(21)中的正电极相连;每个电极(21)中的负电极通过电源线穿孔(36)与外接电源的负极相连。
演示时,首先,将6种物质分别放入6个烧杯中,物质的体积占烧杯体积的2/3,然后将6个烧杯放入固定孔(33)内;其次,调节燕尾螺丝(37),使得6对电极(21)均与物质相接触;最后接通外接电源,观察6个指示灯(12)。若指示灯(12)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具有导电性;若指示灯(12)不亮,则该烧杯中的物质不具有导电性。
5 优点
1)通过设有多对电极插板及与其相对应的指示灯和烧杯固定孔,实现了在实验中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的目的,因此,不但简化了实验操作,而且缩短了实验时间,有效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2)可同时演示多种物质导电性,因此,在教学中可实现对比教学,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酸碱盐常见题型及解析 篇4
1.酸的通性
(1)与指示剂作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金属+酸→盐+氢气(金属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H前面的金属,K、Ca、Na除外,酸一般为稀盐酸、稀硫酸)如:Zn+ 2HCl=ZnCl2+H2↑
(3)酸+碱性氧化物→盐+水,如:Fe2O3+6HCl=2FeCl3+3H2O
(4)酸+碱→盐+水,如:NaOH+HCl=NaCl+H2O(注:无色酚酞做中和反应的指示剂)
(5)酸+某些盐→新盐+新酸,如:
总结出凡碳酸盐与盐酸反应均能放出CO2,氯离子与银离子, 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作用生成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稀硝酸的AgCl、BaSO4。
2.碱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酸性氧化物→盐+水,如:CO2+Ca(OH)2=CaCO3↓+H2O
(3)碱+酸→盐+水,如:NaOH+HCl=NaCl+H2O
(4)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如:2NaOH+CuSO4=Cu (OH)2↓+Na2SO4
3.盐的通性
(1)金属(前)+盐(可溶)→另一种金属(后)+另一种盐
(2)酸+盐→新酸+新盐
(3)碱(可溶)+盐(可溶)→新盐+新碱
(4)盐(可溶)+盐(可溶)→两种新盐
以上三类物质的通性其实包含了两类反应,一是复分解反应, 二是置换反应。要求学生必须弄清楚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记忆并理解金属活动顺序表。
二、相关题型及解析
酸碱盐部分题型众多,主要有鉴别、推断、除杂等几个题型。
1.鉴别题
例:分别选用一种试剂鉴别以下溶液:
(1)NaOH、NaCl溶液、稀HCl( )
(2)Na2CO3、AgNO3溶液、KNO3溶液()
思路点拨:
鉴别题的原则是:抓住不同物质的主要特征,用最简单的方法、最少的试剂,以最明显的现象,达到鉴别的目的。(能用物理方法鉴别的就不要用化学方法鉴别;能一次鉴别的就不用多次鉴别。 能用一种试剂鉴别开来的就不要用多种试剂。所谓最明显的现象, 就是通过实验使各鉴别物质有明显不同的现象。)如:产生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解析:(1)通过物质分类,显然依次符合碱性、中性、酸性,当然加石蕊试液鉴别。(2)通过观察发现:Na2CO3遇酸(H+)产生气体, 而AgNO3遇Cl-产生沉淀,而KNO3遇盐酸无现象,故加盐酸来鉴别。
2.推断题
例:有一固体混合物,可能含有K2CO3、K2SO4、CuSO4、CaCl2、 KNO3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将混合物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当滴入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则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_______,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 可能含有_____________。
思路点拨:
推断题所用到的知识储备有如下几点:(1) 物质的特殊色态、 溶解性(包括物质在水或酸中的溶解性)。如:铜离子溶液为蓝色, 铁离子溶液为黄色等。(2)会判断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3)三种离子(硫酸根、碳酸根、氯离子)鉴定的正逆推理。(4)对于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如:“全部溶”“部分溶”“全不溶”等词的理解。一道好的推断题正是对于以上知识点掌握程度的综合性考查。
解析:推断题的解答依据是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典型的实验现象。此题由溶于水得到“无色溶液”可知:CuSO4(蓝色溶液)一定不存在,同时K2CO3、CaCl2由于相遇会产生沉淀,所以K2CO3、CaCl2或存其一或均不存在。由“滴加硝酸钡溶液时,有白色沉淀产生”可知:沉淀有可能来自硝酸钡与K2CO3或K2SO4反应生成的碳酸钡、 硫酸钡沉淀中的一者或两者。由“加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 可知:碳酸钡、硫酸钡均存在,进而推出K2CO3、K2SO4均存在。因为K2CO3存在,所以CaCl2一定不存在。而KNO3由于存在与否,均不会对以上鉴别推断造成影响,所以KNO3可能存在,也可以说可能不存在。
3.除杂题
例:选用合适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
(1)除去生石灰中的碳酸钙。
(2)除去氯化钾晶体中的碳酸钾。
思路点拨:
除杂的原则是:不增(不增加新杂质)、不减(不减少原物质的量)、不变(不改变原物质状态)、易分(除杂后易于分离)、先物后化(物理方法优先,其次化学方法)。应用中有转化法、沉淀法、吸收法、过滤法、溶解法等多种除杂方法。
解析:(1)通过高温加热或灼烧的方法,既能除去碳酸钙,又能得到更多生石灰。(2)可加入适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蒸发。
此外,酸碱盐部分的题型还有综合计算题、综合探究题,也应引起重视。
《酸碱盐复习》教学反思 篇5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知识网络,既注重了归纳总结与实际应用,又增大了课堂容量。
上复习课时,应少讲“点上”的知识,多讲“线上”和“面上”的知识,这“线”和“面”需要我们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我每次上复习课之前都要花很长时间收集资料,制作课件,把该线、面上的部分或全部知识加以串联、提炼、比较和分类,让充满凌乱感的知识能“站起来”、“排好队”,理顺它们的关系。课本在新课教学阶段并没有系统的对酸碱盐化学性质进行归纳,学生对酸碱盐的一些化学反应的了解也只停留在表面,及时让学生对酸碱盐知识进行复习归纳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反应;有利于学生更深一步理解复分解反应以及发生条件;有利于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迁移能力。
我还精选了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加以巩固。这些练习题切合中考实际,难易程度上恰如其分。在课堂上适时的利用多媒体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这样把理论与实例结合起来,不仅增加了课堂容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二、教会学生复习方法。
古人云“授鱼”不如“授渔”,授人一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对以后的学习将会受益匪浅。复习不能只停留在对原有知识的再认识上,尽可能使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认识。还要通过对各种题型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做进一步深化处理,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而这项工作不要由老师一手代办,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只需教给学生总结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总结。
三、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
任何一节复习课都应是由师生互动来完成的。这种互动要比上新课时还要多。教师讲是为了引出内容的主线和设计教学思路,这条线可时常让其断开,把连接的任务交给学生,但要把学生的思路打开,一方面要让其感到自己在知识的连接上的掌握点和欠缺点;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读”和“练”可让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哪方面存在问题,如何采取对策。但提出问题要选题得当,采用讲、读、练结合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我设计的知识点大部分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所以在课堂上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把紧张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愉快学习的过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到学习有趣味、有意思,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较容易的题目能够独立思考,认真做题,对于较难的题目,每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整节课以学生活动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让知识、方法、能力如泉水般流进每位学生的心田。
酸碱盐实验 篇6
[关键词] 松花蛋 载体 复习课 酸碱盐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20 0083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课的开放度较大,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复习课不同于新授课,新授课有具体的教材做载体,而复习课没有,完全靠教师自己去思考和挖掘。如果只是知识点的重复再现,外加题海战术,不仅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也让教师感觉疲惫不堪,而且这样复习的效果往往也不够理想。
酸碱盐的内容一直都是初中化学的重难点所在,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此分化得更为严重。如何上好这节复习课,值得化学教师认真探讨。以下是笔者就此所做的思考及实践案例。
二、教学设计
1.复习目标的制定
每节复习课复习目标的设立尤为重要。首先从教师的角度,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与环境的合理组合和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其次,从学生的角度,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时,明确告诉学生课堂复习目标,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和达到目标的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根据《化学课程标准》、教材,笔者制定了如下复习目标。
(1)掌握常见碱的制法、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的有关酸碱盐的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3)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掌握CO2-3、Cl-、Ca2+离子的检验方法。
(4)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5)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复习情境的设立
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线索,激发学生的兴趣,制造知识冲突,提高参与热情,促进学生自主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样的,最好从物质的应用角度出发,体现“让学生学习真实、有用的化学”理念。基于这样的想法。笔者以“松花蛋中的化学”作为本课的教学情境。
三、教学过程
总体来说,设计思路是:通过三个活动组织教学,做到讲练结合,小组成员合作讨论,提出各自疑难,倾听同伴讲解或教师点拨,重组知识结构,将分享、讨论、研究的知识以及思维方法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之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网络。
环节一:松花蛋制作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分析。
观看“松花蛋的制作”视频后,要求学生回忆视频中提到的物质,在学案中写出它们的化学式及物质类别。然后通过PPT图片重现,公布正确答案,由学生自我批改订正。这样的形式,还考查了学生的记忆力和专注力,大部分学生很感兴趣,虽然没有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可是学生自然而然地以一种比赛的心态来对待。
紧接着,提问这些物质混合在一起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笔者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基本类型,要求其他同学在学案上完成。然后请另一位同学上黑板批改,指出错误、讲解、订正。最后,请同学们结合今天酸碱盐的复习主题,归纳出相关知识点,建构出一个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整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笔者只是在最后强调只有部分金属氧化物可以和水反应生成碱。
【教学反思】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笔者注意到的一个细节问题,对笔者个人很有启发,现与大家分享。最初我的学案设计是: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笔者只是简单地留下空白,没想到这样的设计让一些学生无从下手,也跟着笔者“空白”起来。第二次的设计中,笔者增加表格和举例:
请写出原料中物质的化学式以及类别。
经过这样的修改后,这题留空的情况就没有了。教师总是希望课中能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这样小小的细节就是一种无形的帮助。
环节二:酸碱盐知识及应用分析。
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和酸碱盐的知识有关?请你举例说明。若能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写出来。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限时4分钟,要求小组讨论,选出一位同学负责记录,然后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答案,说出和酸碱盐有关的知识点,补充活动一中尚“不完整”的知识网络图。
【设计意图】
首先希望学生通过活动一的示范,举一反三,自己找出在生产生活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学会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生产中遇见的问题,真正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完成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构建 ”。其次,笔者希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展示、竞赛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环节三:松花蛋制作中变化实质分析。
活动内容:松花蛋的一种加工工艺的主要原料配方为:鸭蛋10kg、水10kg、生石灰1.2kg、纯碱0.53kg、食盐0.35kg。加工时,将纯碱、食盐加入容器中,加沸水溶解,再慢慢加入生石灰充分反应,冷却后得到料液,再加入鸭蛋浸渍。试猜想:原料充分混合后所得溶液(浸出液)中一定和可能含有的离子有哪些?并设计实验检验。
猜想:一定含有的离子_______;
可能含有的离子_______。
选择其中一种离子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化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建立物质微粒性认识,能从微观角度认识一些现象、事实,形成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认识。
【设计意图】
微粒观不只是记住“一切物质都是由相应的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微粒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等这些结论,也不可能单以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它是内隐于知识体系中并随知识层次推进而深化的一种观念。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微粒观的教学。
观念是化学知识的深层次凝聚物,是无形的,它不可以通过浅层次的思维活动和单一的学习方式来获得,只能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背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自己的头脑中沉淀下来的一种思维成果。笔者希望这一活动的设计呼应开头松花蛋的制作,让学生换个角度微眼看世界。
在这一块的设计中,最好能增加验证的演示实验,这样可以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有更强的直观感受,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
四、课后反思
怎样才能上好初三化学复习课?
让我们认真地对待每一节复习课,在预设情境中重现“知识点”;在主题探究中完善“知识链”;在交流、讨论中明晰“知识难点”;在问题解决中感悟“知识价值”,走出复习课的尴尬境地,向高效课堂更进一步。
教育和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共同活动。这一活动的实施过程,犹如一场演出,教师处在导演兼演员的角色地位。复习课教学给予教师以更加充分自由创造的天地,教师可以向艺术家一样,以独特的方式、才能,进行艺术性、创造性的劳动。每一次教学的成功,不是原有程式的简单重复,教师的劳动也许比艺术家的劳动更复杂、要求更高。只有课堂教学达到艺术的境界,教师和学生才能够真正的享受其中。
“酸碱盐溶解性表”的解读和应用 篇7
1. 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可以加深学生对酸、碱、盐的理解。
H+与酸根阴离子依次形成的除H2O外, 还形成HNO3, H2SO4等, 同理, OH-与每一行形成的除H2O外, 还形成NH4OH, KOH, NaOH等。所以酸就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是H+的化合物, 碱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盐则是电离时能生成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2. 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可以给盐进行分类。
如右表, 按酸根阴离子将盐分类:第三列与每一横行 (除第二行外) 交叉处形成的盐全是硝酸盐, 以此类推第四列形成盐酸盐, 第五列形成硫酸盐;若按阳离子分类:则第三行与第三列起每一列交叉处形成钾盐, 以此类推第四行形成钠盐, 第五行形成铵盐。
3. 结合“酸碱盐溶解性表”巧记溶解性。
碱中能溶NH4+, K+, Na+, Ba2+;硝酸盐全溶, 盐酸盐不溶Ag+;硫酸盐不溶Ba2+, Ca2+, Ag+;碳酸盐只溶NH4+, K+, Na+。在复分解反应中, 针对不同的反应, 对反应物、生成物都有一定的要求。如, 盐和盐的反应, 要求反应物都是可溶性盐, 而生成物中, 至少有一种盐不溶。那么怎样知道哪些盐可溶, 哪些盐不溶呢?可利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很快正确判断出到底能不能发生反应。如, 判断AgNO3和NaCl溶液间能否发生反应, 可采用复分解反应书写规则“双交换, 不变价”的方法, 假想可以生成, 那么就有生成物AgCI↓和NaNO3溶液, 发现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所以该反应可以发生。
4. 化学式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可以很快正确书写各物质的化学式。
酸碱盐实验 篇8
一、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 让学生熟悉酸碱盐的组成
我在教学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 设计了我自己喜欢用的教学模式, 那就是首先在轻松愉快当中,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什么事情, 由兴趣引起, 如果没有兴趣, 那干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没有结果。所以, 我在新授课前, 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你们能猜出这样一个谜语“重新解方程”吗?学生马上兴趣高涨, 交头接耳, 就是猜不出是什么物质来, 于是我让他们把书马上翻到第258页, 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过了一阵, 陆续有学生举手发言, 报告答案是复分解。在大多数学生都进入情绪高昂的时候, 我趁热打铁趁机问:复分解和那些物质有关呢!有的学生马上翻开书找答案, 细心的学生就能马上回答“酸碱盐”。至此, 将学生完全引入学习的氛围当中, 也引入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 这时需要老师把握教学的火候, 快了学生反应不过来, 慢了教学的内容就分散了,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接着问学生什么是酸碱盐?你如何根据化学式来判断的。这时学生的回答就水到渠成了, 书本上重难点内容就进入学生的视野, 有的学生答“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不甘寂寞的学生马上接龙回答“碱是由氢氧根离子和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组成的”;反应慢点的学生也能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这些书本知识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不一定能在书本上找见, 找见了不一定去理解。酸碱盐的组成既然大家都熟悉了, 那酸碱盐的组成的物质能不能写出几个呢?让学生把课本继续翻到258页, 在表中找到酸、碱、盐, 然后写出几个代表物质。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可内容的理解, 熟悉酸碱盐物质的组成, 我让学生从H、O、N、A、C几个元素中, 选择其中任何一个元素, 然后分别写出酸碱盐的化学式中的任意一个, 如果时间足的话, 可以让学生多写几个。课上到这个地方, 本课的难点基本上突破了, 学生掌握的效果也很好, 并且知道什么是酸碱盐, 能够把三者区分开来, 就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中, 让学生彻底了解酸碱盐
本章节的难点是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 了解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性质, 从中得出酸和碱的通性。这是本课所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 我想了好多的方法, 最后选择用不同的方法来鉴别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 然后总结归纳他们的性质。当然, 自己的观察和理解要和书本上的内容结合起来, 这个时候最好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有关酸的通性总结了五点:酸可以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酸可以和盐反应生成盐和酸。酸可以和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学生在说的时候, 不一定按书本的内容说出来, 可以想到一点说一点。然后老师归纳, 书本上的内容相对照。酸的通性学生能说出来, 那么碱的通性一样能总结好, 先对照酸的通性, 和指示剂有没有反应呢?回答是碱溶液可以和酸碱指示剂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能生成盐和水, 那么碱能不能呢?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碱溶液可以和一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这就是说酸碱的某些通性是相同的。当然了, 碱和酸能生成盐和水, 那么碱和酸发生中和反应也能生成盐和水;一样的结论, 碱溶液和盐溶液反一样应生成盐和碱。这样总结下来, 不同的地方就是酸可以和活泼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碱就没有这个能力了。看似十分复杂的酸碱通性, 一比较就简单容易多了,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碱、盐之间的反应大多数都属于复分解反应。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反应, 我们可以慢慢探讨什么是复分解反应, 用课本上的话就是两种物质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物质的反应就是复分解反应。这时我有意识的问学生:任何两种物质交换成分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这一问, 学生很可能说能, 也有可能说不能。这时老师要给肯定的答复, 不一定都能反应。那么像这样的反应一定会有条件的, 那条件是什么呢?通过看书研讨,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一般情况下, 一看反应物, 若反应物中无酸, 要求反应物都要溶于水;二看, 生成物, 生成物中要有沉淀、或水或气体中的至少一种。哪些我们可以凭肉眼能判断, 学生回答是气体和水。可是沉淀物该如何判断呢?学生回答, 看酸碱盐的溶解性。到底说的对不对呢!我让学生把书翻到第258页, 在书中找出物质溶解性的规律。学习好的学生不一会就回答“含有钾离子、钠离子、铵根离子、硝酸根离子的物质全溶于水”。老师紧跟着问, 看看哪几种物质不溶?学生马上找到“含有氯离子的物质只有氯化银不溶”和“含有硫酸根离子的物质只有硫酸钡不溶”。表中的内容很是不好分辨, 有的溶有的不溶, 学生很难一下子分辨清楚。这时候老师一定要放慢上课的节奏, 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分辨。像“含有碳酸根的物资只有钾、钠、铵溶, 碱只有钾钠钡钙铵溶”。因为前面讲的大多是能溶于水的, 现在又将不溶了, 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 所以, 老师一定要思维清楚。除此两种情况还有微溶于水的物质, 那就是氢氧化钙、硫酸银、硫酸钙、碳酸镁, 微溶是什么程度, 学生不一定能理解。这些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要想在这章突破重难点, 老师必须要耐着性子去教。如果急于求成那是不行的。
多优秀的教师, 如果不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那也是机械式的教学。好老师一定是在经验的积累中走出来的。由于篇幅的限制, 我就不多谈了, 总的一句话要少而精, 切记搞题海战术, 一定要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方面下工夫。
摘要:酸碱盐的教学, 是初中化学课的难点所在, 知识点繁多, 学生容易混淆相关的内容, 所以在涉及本章的教学中, 一定要分清物质种类和名称, 熟记各类物质的化学式、反应方程式, 只有熟练掌握了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才能明晰各种方程式的类型, 才能理清反应方程式各个元素之间的头绪。在本章的教学中,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 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 方能克服学习过程中带来的困难。本文就酸碱盐内容的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看法。
酸碱盐实验 篇9
那么, 究竟如何对本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教学呢?笔者曾做过如下调查:
同学们, 第七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已经结束, 不论你学习的好或差, 你可能都会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了解大家对本章知识学习的情况, 帮助大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故进行了本次调查, 希望大家把自己的真实学习情况反映给我们。
请你在后面的空格中画“√”。
调查八个班, 416人, 结果是:
可见, 虽然之前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差别不大, 但学习酸碱盐之后, 就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不少学生开始对化学学习束手无策、惧怕、厌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并与同行探讨, 总结了学生学习酸碱盐知识感觉困难的几点原因, 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没有吃透课程标准, 补讲的知识太多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酸碱知识的要求如下:
1. 知道常见酸碱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认识酸碱的腐蚀性。
2. 初步学会稀释常见的酸碱溶液。
3. 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4. 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5. 了解食盐、纯碱、小苏打、碳酸钙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6. 知道一些常用化肥的名称和作用。
7. 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8.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有些教师, 特别是使用过老教材的教师, 总认为新教材编写的不完整, 没有明确酸碱盐的一些性质。所以补讲酸碱盐的电离、定义时, 硬性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酸碱盐的溶解性,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这样对酸碱盐知识的要求就超出了课程标准, 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降低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所以教师要在课程标准上下功夫, 吃透课标,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好知识扩展的“度”, 对于学有余力, 有这方面钻研精神的同学可以适当补充, 绝不能全面要求, 搞一刀切。
二、教学没有结合生产生活, 学生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学习兴趣或求知欲强的人, 常会废寝忘食, 不知疲倦地学习, 把学习看成是内心满足而不是负担, 什么困难都能克服。酸碱盐知识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内含许多新奇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充满悬念的性质变化,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密切联系生产生活, 创设多样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明白:上课学好酸碱盐知识, 下课就能解决身边的问题, 即“化学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一般为:
第一步, 根据教学内容, 联系实际, 提出问题。
第二步, 结合相关知识, 探究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
第三步, 动手实验, 解决问题。
第四步, 总结方法, 上升为理论高度, 并推广使用。
例如, 在学习酸的性质时, 教师可以带几根生锈的铁钉、旧热水瓶到课堂上来, 拿着它们向学生提问:如何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讨论, 总结方法, 实验验证, 最后总结酸的性质。这样把生硬的化学知识软化了, 也让学生明白了酸碱盐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对知识掌握得也牢固了, 无形中也增大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巩固练习和测验试卷都偏难
纵观各省市历年的中考化学试题, 无不将酸碱盐知识作为考察的重中之重。所以各种课外练习集、AB卷中都汇编了大量此类习题, 但是有些习题太难、太繁、太偏, 没有多少实用意义。学生不会做或不能熟练判断, 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平时补入的课堂习题、单元检测等要简单, 让大多数学生都会做, 使他们感觉到酸碱盐知识好学、易学。综合性的习题复习时再慢慢加入, 学生会逐步适应,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比如:有四种物质的溶液:Ba (OH) 2Na2SO4HNO3FeCI3, 不用其他试剂就可以将它们逐一鉴别出来, 其鉴别顺序是:
第一个可判断出黄色溶液FeCI3;再用FeCI3来判断出Ba (OH) 2, 现象是生成红褐色沉淀;接着用Ba (OH) 2判断出Na2SO4, 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最后一个是HNO3。此题用到“红褐色沉淀”, 沪教版化学教材上是没有提到的;Ba (OH) 2与Na2SO4生成白色沉淀教材上也没有提到。此类习题, 不适合学习沪教版化学教材的学生使用, 只会让学生感到化学难学。
酸碱盐实验 篇10
总体来看, 对于中学化学中有关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认识和应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整个过程包括:初步接触识记, 初步应用, 加深记忆, 扩大应用, 全面理解几个过程。
最开始接触它是在初中化学酸碱盐部分的学习中。往往需要判断常见的酸碱盐之间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例如:下列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以上反应涉及到酸与碱的反应、酸与盐的反应, 碱与盐的反应和盐与盐的反应几类, 这些反应不一定都能进行。这几类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在初中教材中指出, 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中必须有沉淀析出或有气体放出或有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否则就不能发生。当然, 除此之外, 对具体反应物来说还应具备一些条件。即:酸跟碱、酸跟盐反应时, 反应物必须有一种是可溶物;碱跟盐、盐跟盐反应时, 反应物必须都溶于水, 而生成物中至少要有一种是沉淀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这就要求学生了解常见的酸、碱、盐的溶解性, 特别是盐的溶解性, 这就体现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重要性了。在新教材中, 复分解反应仍是重要内容, 要掌握它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必须记住反应的规律, 注意发生反应的条件, 所以也必须记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当我们记住了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就可以对以上习题进行判断, 其中的 (3) (4) (6) (7) 就不能发生。
如何才能才能记住这个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呢?许多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 总体来看, 一般都是先分析整个表, 重点记忆其中盐的溶解性, 按盐的类别, 先找出全部溶解的盐类, 再对于溶解种类多的记不溶的, 溶解种类少的记溶解的, 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记忆难度, 再编成顺口溜, 帮助学生记忆。常见的顺口溜有: (1) 全溶钾钠铵硝酸 (含以上离子的盐) , 氯 (化物) 银 (AgCl) 刘 (硫酸盐) 备 (BaSO4) 溶解难, 碳酸 (盐) 只溶钾钠铵。 (2) 酸一般都溶, 碱只记钾钠铵。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酸盐入水无影踪。盐酸盐除去AgCl。硫酸盐除去BaSO4, 碳酸盐只记钾钠铵。 (3) 钾钠铵盐水中溶, 硝盐入水无影踪, 难溶硫酸铅和钡, 还有氯化银亚汞, 至于磷酸碳酸盐, 绝大多数水不溶, 碳镁 (碳酸镁) 硫钙 (硫酸钙) 与硫银 (硫酸银) , 微微溶入清水中。 (4) 钾、钠、铵盐、硝酸盐, 都可溶解水中间。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 碳酸盐只溶钾、钠、铵。碱是除铵钾钠钡钙其他不溶 (5) 钾钠胺盐均可溶, 硝盐遇水影无踪。硫盐不溶铅和钡, 氯盐难溶银亚汞。钾钠钡碱水中溶, 钙碱微溶于水中。碳酸盐中沉淀多。当然, 这阶段更多时候是看物质溶与不溶, 而不太区分微溶, 更没分析有的物质为什么在水中不存在。
再次涉及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是在高一有关于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部分。关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许多学生容易在“拆”这个步骤上出错, 究尽哪些物质要拆成离子的形式, 哪些又要写成化学式, 许多学生容易混淆不清。
例如: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铁和盐酸H++OH-=H2O
B、锌和盐酸2H+=H2
C、稀硫酸和氢氧化钡H++OH-=H2O
C、三氧化硫与烧碱溶液SO3+2NaOH=2Na++SO42-+H2O
拆写是否正确:一般根据为“两强”物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时候要拆成离子形式。“两强”物质是指为强电解质和强溶解性的物质。对于我们常见的盐一般都是强电解质, 所以在离子方程式中只能把强酸、强碱、易溶盐这些强电解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须记住溶解性表中常见的难溶和易溶物质) 。上题中除了B不对外, A、C也不对, A是忽视了氢氧化铁是不溶性物质而将其拆开, C是没有记往硫酸钡是不溶物, 生成的有沉淀。
所以一般出现问题就是对物质的溶解性记忆不清楚。因此, 这阶段我们就要加强对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记忆。
另外, 这时候我们还得对表中的微溶物质加强记忆, 当然, 这种记忆是建立在初中对常见酸碱盐溶解性表的记忆的基础上, 也就只氢氧化钙、硫酸钙、硫酸银、碳酸镁这几种, 记忆难度也不大。对于这些微溶物, 如Ca (OH) 2、CaSO4这些物质在离子方程式是拆成离子还是仍然写化学式呢?我认为主要要看它们的存在形式, 完全以自由离子形式存在的就应拆成离子, 若以固体形式存在时应写化学式, 如:澄清的石灰水时应拆成离子, 而石灰乳、石灰浆, 或生成Ca (OH) 2较多时就应该当成不溶物处理, 写成化学式。所以在生成物中有微溶物析出时, 微溶物用化学式表示。如Na2S04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 2Ag++SO42-=Ag2SO4↓;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溶液状态 (稀溶液) , 应写成离子的形式。如CO2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当反应物里有微溶物处于悬浊液或固态时, 应写成化学式。如在石灰乳中加入Na2CO3溶液:Ca (OH) 2+CO32-=CaCO3↓+H2O。
当然记住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还有助于判断某些离子反应能否进行, 其典型题型就是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共存。在高三关于离子反应的实质时指出, 溶液中的离子反应能否进行可以看反应是否有利于离子浓度降低, 这在初中根据是否生成水、气体、沉淀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就有所拓展, 所以能发生离子反应的复分解反应类型不但有可溶性物质生成不溶性物质, 也可能是微溶性物质生成难溶性物质, 这在判断离子共存应常常考虑的。比如:2008年高考理综重庆卷化学中第9题:
下列各组离子在给定条件下能大量共存的是
A、在pH=1的溶液中:NH4+、K+、ClO-、Cl-
B、有SO2-4存在的溶液中:Na+、Mg2+、Ca2+、I-
C、有NO-3存在的强酸性溶液中:NH4+、Ba2+、Fe2+Br-
D、在c (H+) =1.0×10-13mol·L-1的溶液中:Na+、S2+、AlO2-、SO2+3
由于一些学生没有记住CaSO4是微溶物质, SO42-和Ca2+是不能大量存在于溶液中的而选择了B而痛失6分, 非常可惜。
另外还涉及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的是在讲盐类的水角中有关双水解知识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打开附录, 看到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表, 分析为什么在Al2 (CO3) 3、Fe2 (CO3) 3处打上了“—”, 是因为Al23+与CO32-在水溶液中要发生双水解, 生成了Al (OH) 3和CO2, 这样就使学生对溶解性表的理解加深, 使掌握的知识更加完善。该表中不但反映出物质的溶解性, 也体现出一些物质的挥发性, 比如:盐酸、硝酸、碳酸、氨水都是易挥发的。
酸碱盐实验 篇11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生分析
临沭县职业中业学生化学基础理论非常薄弱, 特别是有的学生初中化学下册一点没学, 所以很多学生学习《化学基础版》比较吃力。
2.教材分析
现在畜牧兽医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是化学专业 (硅酸盐工业) 的, 所以在校学生学起来觉得理论性很强, 教材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衔接还有待在具体的教学中强化。
3.专业需求分析
专业课中《畜禽营养与饲料》涉及化学知识最多, 氨基酸与蛋白质, 糖类的营养作用, 脂肪的营养作用, 饲料中的常规分析以及测定饲料中蛋白质的测定等。《禽病防治》中消毒法中的化学消毒法。《畜禽解剖生理》中化学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消毒法的使用。
本校学生的初中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畜牧兽医专业又需要一定的化学基础。所以如何在以后的化学具体教学中, 不断总结, 调整和完善,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策, 满足专业课的需求, 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采取的措施
(一) 课堂理论衔接探究
1. 化学课堂理论教学。化学课堂教学《酸、碱和盐》→分析与讨论→“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具体的操作流程如下:
(1) 课堂教学探究。师生互动探究《酸、碱和盐》的化学知识。
(2) 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3) 基础检测。测试《酸、碱和盐》的知识。 (4) 归纳总结。
2.《酸、碱和盐》与专业理论知识衔接
为了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更好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堂学习采取以下方式:
(1) 提出问题。《酸、碱和盐》与专业理论知识衔接的内容是什么。
(2) 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中《兽药与药理基础》自主寻找, 比赛看哪一个同学找的最多。
(3) 教师引导和点评。在畜牧兽医专业知识中《兽药与药理基础》是用到化学知识《酸碱盐》衔接最多。
(4) 师生共同归纳。衔接内容为联合用药与化学性配伍禁忌。
(二) 实验实训衔接探究
化学是一门实验为主的自然科学, 特别是在中职学校教育阶段, 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 形成能力具有特别的意义;化学实验中五彩缤纷的实验现象,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三) 实践衔接探究
课内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结合具体实例, 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适应社会的发展。主要采用基本技能考核的形式, 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比较临床中与理论上用药、选药的差异。这个探究包括以下的内容。
1. 基本技能考核项目
实验考核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和检验学生掌握知识及实验技能的有效手段。
(1) 考核内容5% (2) 课堂提问5%
(3) 操作评价40% (4) 指出错误10%
(5) 检查实验报告10% (6) 演示讲解30%
2. 调查本地养殖场或农户用药情况
结合本地养殖场或农户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及用药情况统计, 使学生对临床用药的程度达到熟悉的目的。
(三) 校外实习
1.到泰安实习, 向专家学习鸡的常见病及其治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达到学以致用, 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2.会结合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比较临床中与理论上用药、选药的差异。
总之, 在今后的具体的化学教学中, 不断总结, 调整和完善, 教学内容和教学对策, 满足专业课的需求, 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达到合理用药, 正确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减少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曹礼静, 古淑英, 主编.《兽医及药理基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剑春, 《新课程高初中学段化学衔接教学的研究》2009, (6) .
[3]程淑锋, 郑林, 林滔.中西药合用物理及化学性配伍禁忌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1, (7) .
【酸碱盐实验】推荐阅读:
酸碱盐知识梳理09-03
初中化学酸碱盐09-22
酸碱盐教学反思10-16
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06-01
《酸碱盐的鉴别》说课06-03
酸碱盐综合复习题07-02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教案09-06
酸碱盐的教学设计06-28
初三化学酸碱和盐会考知识点总结09-0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