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2024-06-17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精选10篇)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1

“实验针灸学”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作用基础、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效应和机制的一门学科, 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1]。多年来, 为了提高“实验针灸学”的教学质量, 全国高校针灸同仁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令人瞩目的教研成果[2,3]。然而, 目前大部分高校连续扩招, 使得入学门槛大大降低, 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学生理论基础普遍薄弱。此外, 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部分高校拓宽专业面, 有关课程的加入更使得“实验针灸学”课程学时减少。因此, 为了减轻学时减缩的负面影响, 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笔者尝试在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的大二至大四阶段开展三阶段教学培养, 旨在让学生全面掌握针灸基础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思辨、科研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针灸实际问题的能力, 特别是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象选取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按每组7-10人进行分组, 引入导师制, 每组由1名导师负责。时间为大二至大四阶段。教学过程报道如下。

1 信息素质的培养

“实验针灸学”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 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针灸学术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然而,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故笔者建议, 变“填鸭式”为“自助式”, 在大二阶段开展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也进行信息获取、评估、分析、处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信息素质培养,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精湛的专业知识, 而且具备有利于将来专业发展、可以终身受益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法, 为后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上, 除了为学生开展“走进图书馆”等相关讲座、开设“文献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外[5], 更注重综合训练, 提供实习机会, 检验实习成果。首先, 要求每组学生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 选择一个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 研究类型不限。导师对题目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程度等进行全面衡量, 选题总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次, 小组成员根据文献检索课所学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归纳和分析, 并将检索成果梳理整合为文献综述。然后, 导师针对检索流程、文献整理、综述的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修改意见, 并要求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检索流程和文献综述。最后, 将修改好的文献综述进行投稿、发表。在反复“提出意见-修改完善”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文献检索流程, 提高了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为“实验针灸学”的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而且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能力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契机。

2 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 实验教学是“实验针灸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 由于学时、条件、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 教学安排内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故笔者建议, 在大三阶段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 并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从而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理论、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6]的同时, 着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外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形式, 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7]。我校校园网每年定期公布导师的课题名称, 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报名参加。在筛选课题组成员的过程中, 导师可合理组织研究队伍, 每个课题组既安排2-3名有实验经验的高年级学生, 也安排2-3名无实验经验的低年级学生, 更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如此,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既可以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也可以启示小组成员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互相尊重、不断进取的团队精神的同时, 也大大减轻了导师的教学负担。此外, 学校要求课题组严格按照科研基金课题的一般流程, 在中期及实验结束时提交书面工作总结, 以及提交1篇以上的文章作为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将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审核对课题组提供一定金额的科研资助。由此, 以大学优良的课外课题研究平台为依托, 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申请、准备、实施、中期汇报、实验完成、总结形成文字等各个环节, 在实际学习中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而弥补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

3 创新思维的培育

3.1 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培育

“实验针灸学”将理论部分归纳为基本研究方法、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针灸效应机理和现代应用技术研究4个部分。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日新月异, 现版的“实验针灸学”在机理相关研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因此, 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营造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教学环境, 授课老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教材, 参考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着重介绍我校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的一些最新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再创作,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某些章节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研究途径, 最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 讲授“经络现象”时, 特别介绍了我校原林教授的“973计划———筋膜的研究”;在讲授“穴位功能与结构”时, 详细讲解了针灸推拿教研室老师参与的“973计划———腧穴特异性研究”, 等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 既可让学生切实了解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为这些最新研究做出的贡献,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在研究、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

3.2 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培育

实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掌握分析、研究、判断、推理的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8]。然而,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验教学应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主, 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掌握和运用综合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也促进导师不断拓宽知识面, 加强本门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并提高从事科研全过程的能力, 以满足学生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的需要。

在应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导师明确给出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团队自行确定研究内容, 查阅实验原理, 制定实验方案, 确定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选择适当器材, 完成实验的具体步骤, 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团队为实验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重视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淡化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模式[4]。实践表明,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育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 更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所述, 通过三阶段教学模式的培养, 学生搭建了信息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三大平台, “实验针灸学”教学始终贯穿其中, 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 这一教学改革方式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 而且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思辨、科研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针灸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及科研。

参考文献

[1]余曙光, 郭义.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1.

[2]李梦.基于TBL教学法及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9 (161) :69-70.

[3]嵇波, 张露芬, 任晓暄, 等.实验针灸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探析[J].中医教育ECM, 2013, 30 (1) :48-49.

[4]徐秋玲, 刘涛.实验针灸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5 (167) :89-90.

[5]刘正华.本科教学中的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31 (5) :19-23.

[6]王丽, 陈江博, 苏雪琼, 等.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8) :112-114.

[7]崔淑贞, 刘继伟, 李建华.以课题研究促进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6, 10:82-83.

[8]魏建子, 孙平龙, 毛慧娟, 等.实验针灸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北京中医药, 2008, 27 (1) :74-75.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2

1.实验针灸学是在中西医学科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学

基础理论、刺灸效应和机理,探索针灸对人体生命活动影响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从“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过渡的重要标志。

2.实验针灸学的研究思路与科研设计:

一、选题

选题的范围、选题的种类、选题的原则(需求性、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

二、文献检索

三、假说建立

四、立题(简明、具体、新颖、醒目)

五、设计

对照:是在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过程中,确立可供相互比较的组别。

对照的方法: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标准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配对对照、历史对照、安慰对照。

随机化的意义和概念:在抽样研究中,抽取或分配样本时,每一个研究对象或观察单位都有完全均等的机会被抽取或分配到某一组,而不受研究者或研究对象主观意愿所左右 常用随机分配的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分层随机化

盲法的概念和意义:盲法是指临床研究过程中,指标的观测、数据的收集和结论的判断,应在不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前提下进行。

3.选题的种类包括:

基础研究:探索性强,自由度大,风险高

应用研究:实用性强,理论和方法比较成熟,风险较小

开发研究:风险低,成功率高,具有投资大,经济效益高的特点

4.设计的主要环节:

研究对象: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具有某种特征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是研究因素所作用的对象。

研究因素:包括单因素研究和多因素研究。

实验效应:关联性、客观性、精确性、灵敏性、特异性

5.设计的基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盲法。

6.临床研究的特点是具有较详细的临床资料,相对统一的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较固定的治疗方案,并对有关资料、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7.临床研究的分类: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回顾性临床研究

8.针灸学实验研究的对象包括两类,一是人,二是动物。

9.受试对象:可分为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高的敏感

性,容易显示效应;受试对象对被施加的处理因素应有较强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不易受非处理因素的干扰。作为受试对象的实验动物选择,应尽可能选择对处理因素的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同时还应考虑其可行性和经济性。研究的内容不同对动物的要求也不同。动物的选择除种类、品系外,动物的年龄、性别、体重、营养状态也应注意。如果受试对象是人,应考虑到人的心理和社会特征。

10.观察指标:处理因素作用于受试对象后出现实验效应。

11.经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

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感觉障碍和经物理、化学、组织学技术检测出的循经现象。

12.循经感传:出现率为12%~25%,表现特征包括感传路线、感传性质、感传速度

(10-20cm/s)、感传宽度(0.5-5cm之间)、感传深度、感传方向、感传的阻滞、感传的效应。其机理有四种观点包括中枢兴奋扩散观点、外周动因激发学说、外周-中枢综合说、脊髓α运动神经元兴奋传递说。

13.循经感传速度依次为:手法运针快于电针,电针快于压迫穴位,艾灸的传感较慢。

14.循经皮肤病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或内外环境的刺激,沿着经脉体表循行路线分布的呈

带状的皮肤病。

15.穴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感受刺激和反映病证。

16.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刺激引起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7.穴位的适应现象:当某一个恒定强度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

感受器对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18.感受阈:作用于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引起某种感

觉所需的最小强度称为感受阈。

19.穴位病理反应的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20.常用针感点标记法:蓝点法、改良蓝点法、美蓝法、墨汁法

21.铁离子-普鲁士蓝反应法:是根据普鲁士蓝反应原理,即铁离子遇到亚铁氰根会产生蓝

色的亚铁氰化铁沉淀,在需截除的肢体上,用尖端裸露的绝缘针测定得气感,然后向针尖通30-50μA直流电,起针后,针尖有部分铁离子电解出来并沉淀于针尖周围的组织中,待肢体被截下后,用1%亚铁氰化钾-甲醛溶液灌流,沉淀于局部,铁离子遇到亚铁氰化钾而形成蓝色颗粒,从而显示得气部位。

2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

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上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3.针刺效应的外周传入通路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电针感以兴奋Ⅱ类和Ⅲ类纤维为主,而

手法运针针刺的酸、麻、涨、重感则主要由Ⅲ类和Ⅳ类纤维传导。

24.得气的产生机理是:针刺肌肉丰厚处的穴位时,引起梭内肌收缩产生肌电,其继发冲动

传入中枢后形成针感,其局部的肌纤维收缩经针体传到针柄后引起捻针者的手下感。

25.得气:是指针灸穴位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受针者的针感和施针者的手下感两方面

内容。

26.穴位不仅是一个接受针刺刺激的感受装置,而且还可视为一个效应装置,可以在针刺或

内脏活动的影响下发生变化。针刺的机械刺激(或电针的电刺激)作用于穴位感受装置而产生针刺信号,后者由支配穴位区域的神经(主要是躯体神经)传入纤维进入脊髓背角。

27.脏腑病理或生理改变的体表反应:压痛与硬结、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电学性质变化、耳

郭皮肤导电量变化、牵涉痛。

28.牵涉痛: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

在远离该器官的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疼痛感觉过敏。

29.针灸作用的基本特点:

一.良性、双向性

二.整体性、综合性

三.功能性、早期性

30.影响针灸作用的因素:㈠腧穴特异性㈡得气㈢个体差异㈣心理因素㈤时间因素

31.腧穴特异性:是指穴位与非穴位、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所存在的差异,即某些

穴位对某病或某系统疾病具有明显疗效。

32.腧穴功能特异性包括:⑴穴位与非穴位功能作用的差异

⑵不同经脉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⑶同经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的差异。

33.针灸效应的时间分期:是指针灸效应的发生、发展过程,可根据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起

落消长规律划分为不同的针灸效应时间分期。根据针灸效应发生、发展的时间过程,可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

34.获得最佳针灸效应的两次施术间隔时间为3-6小时。

35.针灸效应潜伏期短者,称为针灸效应的速发性反应。潜伏期长者,称为针灸效应的迟发

性效应。

36.针灸即时效应:指针灸施术后的数分钟或到1次针灸施术停止即出现的治疗效应。

37.针灸后效应:指停止针灸施术后继续存在的针灸效应。

38.艾灸的量效:⑴温度幅值⑵温度升降速度⑶温度作用面积⑷艾灸壮数⑸每壮的持续时间

和间隔时间⑹灸质材料

39.针刺镇痛:是指用针刺方法防止和治疗疼痛的一种方法。

40.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

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针刺是通过调节内源性痛觉调制系统而起作用的。

41.疼痛包括痛感觉和痛反应两个成分,痛感觉是指人类对疼痛的感觉,是人类所特有的。

42.痛阈:是指引起人体知觉性痛觉最小刺激强度。

43.痛耐受阈:是指能耐受疼痛的最大刺激强度。

44.痛感受范围:是指痛耐受阈与痛阈的差值。

45.针刺麻醉术前准备:术前预测、试针、心理诱导。

46.针药复合麻醉:是只有以针刺为主,加上正常情况下不足以完成手术镇痛要求剂量的麻

醉药的麻醉,才可称之为针药复合麻醉。

47.研究者依据药物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一类是拮抗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

醉减效药,目前发现的有氯胺酮等6种;一类是能增加针刺镇痛效应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增效药,目前发现的有芬太尼等16种;一类是对针刺麻醉不产生影响的药物,称为针刺麻醉无影响药,已观察到的有舒必利等3种。

48.针灸对受损周围神经功能的调节与针灸的消炎镇痛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改善末梢神经

血液循环有关。

49.针灸对大脑皮质功能的调节作用:⑴对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⑵对运动从属时值的调整⑶

对大脑皮质生物电活动的调整⑷对大脑皮层局部血流量的调节

50.针刺能双向调节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条件反射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从而促使大脑

皮质病变部位功能的恢复。

51.细胞因子:细胞因子是由细胞分泌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的统称。

52.针灸对T细胞亚群的主要影响有以下几点:⑴针灸对T细胞的影响具有双向性和调整性,+ + 其效果与机体原有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⑵针灸对CD4T细胞的影响较大,而对CD8 T细

++ 胞的影响不太明显。⑶ 针灸可使紊乱的CD4/CD8比值趋于正常。

53.针灸确能提高哮喘患者的免疫功能,针灸能明显降低IgE和补体C3、C4 含量,而对IgM、IgG具有双向性良性调节作用

54.针灸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机制:⑴依赖于神经系统⑵内分泌系统⑶免疫活性因子

55.针灸可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且调节作用呈现双向性。

56.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调节作用包括:对心脏活动的调节作用(对心率和心律的调整作

用和对心脏功能的调节作用)、对血管功能的调节作用、对毛细血管和微循环功能的调节

57.针灸对胃液分泌具有明显的双向性调节作用。

58.针灸具有显著的调节胆囊功能,并可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59.针灸对胃肠道影响的传出途径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及一些体液因素有密切关系。

60.激光穴位照射和针刺治疗先兆流产和松弛子宫紧张的一个作用机理,可能是它提高了血

浆孕酮的浓度。

61.穴位探测是根据机体在生理及病理条件下,穴位部位具有某些生物物理特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客观显示穴位、辅助诊断疾病的检测技术。

62.影响穴位探测的因素:⑴不同生理状态下机体经穴皮肤电的差异⑵病理状态下机体经穴

皮肤电的变化⑶机体外环境变化对经穴皮肤电的影响

63.脉冲电是指在极短时间内出现电压或电流的突然变化,即电量的突然变化构成了电脉

冲。常用的频率调制脉冲波形有疏密波、断续波。不受频率调制的基本脉冲波形称为连续波。

64.脉冲电针仪的输出参数:⑴波形⑵脉冲幅度⑶脉冲宽度⑷脉冲的重复频率

65.连续波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对神经肌

肉瘫痪性疾病有良好的效果。

66.疏密波对一些软组织损伤、腰背筋膜劳损,以及一些神经肌肉麻痹等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3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小梁变细、断裂、数量减少,骨皮质多孔、变薄为特征,并由此导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已成为世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OP)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癥中最常见的一种,妇女由于生理原因,大约五分之一的绝经后妇女将会罹患与骨质疏松有关的骨折[2]。据调查我国妇女平均寿命已超过70岁,2000年我国50岁以上的妇女达1.2亿,2030年将达2.8亿,骨质疏松症和心血管疾病成为其常见病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骨质疏松的治疗花费高昂,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西药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主要包括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药物,以及促进骨形成药物,但总体来说,目前西医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存在着副作用或者价格昂贵的问题,一般人难以长期服用等缺点,因此寻找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的药物成为一个研究热点[3]。

中医学没有骨质疏松症的病名,一般将骨质疏松症纳入“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古老的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作用愈来愈受到重视[4],WHO也将针灸作为一种可以控制骨质疏松症疼痛,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疗法而加以推荐[5]。近年来,应用针灸治疗OP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6]。现将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的实验研究方面工作总结如下,以利于进一步的研究。

1 动物模型

建立一个理想的、同临床病理高度吻合的OP实验动物模型是实验研究的基础。目前,研究中普遍采用大鼠卵巢切除法进行复制。此模型于1969年由Saville用大鼠首先建立。具体步骤:选择合适月龄的雌性大鼠,进行无菌手术切除双侧卵巢,一定时间后处死,处死前后采取血液、尿液、骨或骨髓等标本,进行各项指标的检测。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4

1 对外周血细胞的影响

褚亚宁等[2]采用放血加限食疗法造大鼠血虚模型, 证实针刺大鼠足三里, 可以提高大鼠外周血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对于网织红细胞百分率的检测, 在造模结束后各组大鼠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明显升高, 而在针刺后第7、14、21天检测, 则各组同空白组比较大鼠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肖敏佳等[3]通过观测大鼠经放血加限食法制备血虚模型发现, 经针刺治疗后可以提高大鼠的红细胞、血红蛋白, 但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各组差异不明显。对网织红细胞的影响, 考虑到使用放血模型对骨髓造血机能的影响不明显, 故对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网织红细胞百分率与幼稚网织红细胞比率差异不明显。许安萍等[4]研究显示针刺处理后, 家兔外周血RBC和Hb均明显升高, 分别与针刺处理前比较,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针刺处理结束后第17天, 家兔外周血中MVC与针刺处理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凌兰兴等[5]使用阿霉素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模型, 通过针刺预防及治疗后, 发现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均得到提升, 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 同时也提高了骨髓中有核细胞数量, 说明针刺可以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有核细胞的数量。崔瑾等[6]观察针刺膈俞穴提升低白细胞数量模型大鼠白细胞和增强骨髓增殖功能的作用, 实验结果显示针刺大鼠膈俞在多个时间点可以不同程度提高白细胞计数和骨髓中有核细胞数量, 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候玉铎[7]研究显示, 足三里、三阴交、大椎配伍进行针灸治疗, 在肿瘤化疗过程中均可以有效升高小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等数目, 保护肿瘤小鼠的骨髓造血功能。

2 对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影响

崔瑾等[8]研究显示, 针刺或艾灸膈俞穴能增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增强化疗大鼠巨噬细胞诱生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的能力, 尤以艾灸膈俞穴效果为佳。路玫等[9,10]运用人工镜检及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观察环磷酰胺骨髓抑制小鼠模型, 发现针刺和艾灸大椎、膈俞、足三里和肾俞后, 可明显提高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及血清中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的含量, 促进骨髓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 从而再建骨髓造血功能, 减轻环磷酰胺造成的骨髓抑制。赵氏[11]运用生物培养法检测造血干/祖细胞数量、血清集落刺激因子的活性, 结果显示针刺及艾灸组提前1天外周血白细胞开始回升, 其中针灸促进中性粒细胞分裂增殖最明显。表明针灸抗化疗骨髓抑制, 提升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的机制可能与促进骨髓细胞向外周血中释放、延长白细胞寿命, 提高血清集落刺激因子的活性, 促使造血干/祖细胞尽快增殖, 从而减轻化疗药物对造血干/祖细胞的损伤等有关。

3 对骨髓细胞周期的影响

路玫等[12]使用免疫组化法观察环磷酰胺骨髓抑制模型小鼠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骨髓细胞百分率, 实验显示针灸可以上调环磷酰胺骨髓抑制模型小鼠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D1的表达, 针刺组、艾灸组G1期骨髓细胞百分率始终低于模型组, S期、G2-M期骨髓细胞百分率始终高于模型组, 表明针刺与艾灸可以促进骨髓细胞周期调节蛋白Cyclin D1表达。Cyclin D1是细胞周期启动因子, 主要作用于G1/S期转换过程, 促使细胞从G1向S期转变, 增强细胞DNA的合成, 同时利用细胞G2期阻滞的时机, 尽快修复受损细胞DNA, 加快细胞有丝分裂过程, 进入增殖状态, 提高骨髓细胞抗损伤和修复的能力, 改善骨髓抑制状态。

4 对骨髓细胞DNA修复的影响

张世敏等[13]观察针灸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的影响, 发现针灸可以降低因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骨髓有核细胞微核率的升高, 而细胞中含有微核比未含有微核的细胞更容易发生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死亡, 且细胞中所含有的微核越多, 引起细胞周期停滞和细胞死亡的效应就越强烈[14]。路玫等[15,16]研究发现针灸可以上调烷化剂环磷酰胺荷瘤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基因MGMT mRNA、POLβmRNA的表达, 可以明显上调环磷酰胺模型小鼠骨髓细胞DNA修复蛋白XPD、POLβ的表达, 其中MGMT在烷化剂所致的细胞DNA损伤中, 可以发挥高效直接的修复作用, 是机体修复烷化损伤的关键酶, POLβ是参与细胞修复的主要聚合酶之一, 可以特异性参与各种内源性、外源性DNA损伤碱基切除修复机制, 在DNA损伤修复中有重要的作用[17]。XPD是核苷酸切除修复中不可缺少的修复蛋白, 在细胞核转录及核苷酸切除修复中发挥必不可少的作用, DNA损伤后, XPD蛋白的解旋酶活性能解开DNA的双螺旋结构, 从而移除或切除损伤的DNA[18], 针灸通过上调骨髓细胞DNA修复基因MGMT mRNA、POLβmRNA及修复蛋白XPD、POLβ的表达, 作用于骨髓细胞DNA的直接快速修复、碱基切除修复和核苷酸切除修复, 改善骨髓抑制, 保护造血功能。

5 对骨髓细胞凋亡的影响

路玫等[19]从分子生物水平研究针灸减轻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骨髓抑制的作用机制, 结果显示针灸可以下调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骨髓有核细胞p53的蛋白表达, 恢复细胞周期, 减轻细胞凋亡;且能上调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 使Bax/Bcl-2比率降低, 抑制细胞凋亡, 提高细胞存活期。野生型p53具有增殖抑制, 抑制细胞DNA合成, 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Bcl家族参与造血干细胞维持、增殖和分化, 其中凋亡诱导基因Bax高表达则会促使造血细胞凋亡, 而凋亡抑制基因Bcl-2过度表达则抑制细胞凋亡[20]。

6 对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赵喜新等[21]研究表明针灸可以保护化疗时的骨髓基质细胞, 改善化疗后骨髓基质细胞支撑造血的功能, 艾灸组集落数量高于针刺组和对照组 (P<0.05、P<0.01) , 提示艾灸可以提高化疗后骨髓基质细胞支持造血的能力, 而且作用最强。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 尽管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 但从趋势可以看出, 针刺有一定作用, 考虑可能是样本太小, 可加大样本进一步证实。金玉晶等[22]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针灸对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骨髓造血微环境的影响, 实验显示针灸提高环磷酰胺化疗小鼠骨髓组织中黏附分子ICAM-1、VCAM-1蛋白表达, 从而有利于造血细胞与组织细胞之间的黏附和信息交换, 增强造血细胞对细胞因子反应的敏感性, 促进造血细胞的分裂、增殖、释放, 修复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损伤, 改善化疗后骨髓抑制。张丽繁[23]研究发现针刺和艾灸可以明显上调骨髓组织中MMP-2、MMP-9蛋白的表达, 表明针灸通过促进骨髓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增强、骨髓造血微环境中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升高, 进而引起ECM中或基质细胞膜上细胞因子的释放、骨髓微血管损伤的修复。

7 对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

研究显示Notch信号通路对造血细胞发育的各个阶段均有调节作用, 在调节造血中起着重要作用[24]。滕迎春[25]研究发现针刺与艾灸, 可以使骨髓组织中Numb蛋白 (numb1、numb2) 的含量上调, Notch2、Jagged1的蛋白含量下调, 抑制过度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 使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细胞增殖作用增强, 而分化细胞减少, 从而增加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 使骨髓造血功能增强。

8 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表明, 针刺对骨髓造血系统的实验室研究, 已经深入到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 从传统的形态学、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细胞周期、细胞凋亡、造血微环境、骨髓受损细胞基因的DNA修复、细胞信号转导等多个方面探索了针刺对造血系统的影响。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①针灸对红细胞、血小板等方面提升不如白细胞明显, 考虑可能与实验时间太短有关等。②目前研究显示针灸主要通过提升白细胞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 而对于针灸提升白细胞的机制研究深度不够, 如针灸是如何影响Notch通路来改善骨髓造血功能都可以进一步探讨。③对于针灸所选择的穴位及配伍和治疗时机等方面也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如:是否有固定穴位配伍能更好地改善骨髓抑制状态。总之, 现阶段针灸对改善骨髓造血系统功能的机制方面的研究正日益深入,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摘要:通过搜索针灸作用于造血系统的相关文献, 分析针灸对造血系统的实验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针灸对多种机体状况下的外周血细胞、造血干/祖细胞功能、骨髓细胞周期、DNA修复、细胞凋亡及相关信号通路等方面有不同的影响。系统阐释针灸治疗造血系统相关疾病的作用机制, 为针灸治疗造血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5

【关键词】高职 针灸治疗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36-01

1.教材分析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临床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我们在教学时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本教材的教学基本要求,对教材重新进行整合,把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论治作为重点,并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针灸操作技能水平。

2.学情分析

本专业第四学年开设本课程,此时学生生理、心理接近成熟,情绪渐趋稳定,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较强,由于即将走向实习岗位,对专业临床课有很强的学习欲望。

但随着学习课程的增多,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各学科的内容不能很好地区别,容易出现混淆,且缺少临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情感体验缺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主动把旧知识应用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的能力,突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教学法分析

建构主义学生观认为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协助学生建构意义[1]。根据“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教改理念,教学时以典型案例为主线,理实一体为平台,项目任务为驱动,采用直观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等多元化教法,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习团队的团结协作,指导学生采取问题探究、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并通过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活动中学习”的原则,以情境创设为基础,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

4.教学过程设计

4.1创设情境,揭示任务

上课伊始,创设情境,如面瘫,先播放面瘫图片,同时提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假如一个人口眼歪斜会怎样呢?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同时思考,体会面瘫病人的痛苦,产生学好面瘫基本知识以解决病人疾苦的愿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明确项目学习目标、过程、方法,初步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

4.2素材呈现,探究学习

此环节是重点,为了让学生掌握疾病的辨证论治,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典型案例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导入后,列举典型案例,在学习过程中紧扣此案例,由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然后与书本内容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并加深印象。最后总结评价时也选用典型案例,达到前后呼应。

(2)通过恰当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疾病的概念、复习旧知时通常采用提问的方式以激发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当然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生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如果总是提出过难的问题反而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

(3)通过图表、图片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教学中多次用到图片、图表,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助于重点、难点的解决,如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鉴别,先让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对面神经的起源、走向、分布等内容进行思考,完成两者的鉴别表格,从而解决难点。

(4)复习旧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针法灸法、经络腧穴等专业基础知识,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如通过对面瘫相关知识复习后,学生就能推出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如治则、处方、方义、刺灸法,从而解决重点。

(5)学生自学,培养阅读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针灸治疗中的其他疗法,采取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组织学生讨论、并适时点评、总结,以培养学生阅读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6)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中多次分组,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探究,以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

总之,教学中教师讲解演示使学生获得间接经验,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直接经验,两者有机结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4.3分组实训,掌握技能

在针灸临床实训室进行,五人一组,针对典型案例提出治则、确立处方、并进行操作。实训中,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分工,团结协作,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同时,特别要强调规范性,包括课堂纪律、操作规则和场地卫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动手操作前,设置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想法,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筛选或者形成本组要完成的总目标。通过分组实训深刻领会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感受合作完成任务的快乐,实训结束前要对操作情况做出评价。

4.4门诊见习,提高认识

实训结束后,到学校门诊部针灸科临床见习。准备四个病人,学生分四组由四个带教老师分别带教。老师介绍病人基本情况后,由学生进行望、闻、问、切四诊操作,做出诊断,确立治则、处方。老师公布标准答案,并进行操作示范,结束后四组轮换。课后学生写出门诊病历,请带教老师批改。典型病例较少时,可采用模拟病床,由学生模拟病人。通过接触临床真实环境,提高学生关心病人、爱护病人、尊重病人的职业素养及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4.5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贯穿于整个项目过程。融入过程的、持续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他们学到的知识。一方面进行过程考核,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问题、完成表格、上课表现、分组时在组内的表现等由老师抽查,学生反映等做出评价;另一方面进行终结性考核,即在课堂结束时做出总结性评价,以检查本次课教学情况,巩固所学新知识。学生要参与评价过程,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来构建三方评价,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当然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促进学生认真学习的手段,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有进步,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并给予肯定,来激励、鼓舞学生继续发展。

另外,教学中要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将互联网用于教学过程中,并通过指导学生自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及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6

平衡针是王文远教授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经过长期、反复的临床摸索,总结出来的一种全新的针刺方法,强调人体的自我平衡修复功能,最大的特点在于单穴治疗法[3,4,5,6,7],例如: 肩周炎的治疗采用肩痛穴,穴名通俗化,快速针刺3秒完成,强调针感的效应,并取得镇痛、改善肢体运动功能的即时效应[8],临床上深受肩周炎患者的好评。

本实验从这一角度出发,选用肩周炎家兔为模型,采用组织形态学和酶联免疫法、肌腱生化法等方法,观察平衡针干预对肩周炎模型兔的血浆和局部组织炎性因子,致痛因子和局部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等变化,试图探讨平衡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作用机理,为临床上平衡针治疗肩周炎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实验动物与分组

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体重2500±200 g,清洁级,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合格证号: SCXK( 京) 2010-0002],随机将家兔分为3组,每组10只。( 1) 空白对照组: 不做任何处理; ( 2) 模型组: 造肩周炎模型但不给予治疗处理; ( 3) 平衡针治疗组: 造成肩周炎模型后给予平衡针治疗处理。

1. 2 仪器与试剂

水平摇床( ZD-9556,江苏太仓市实验设备厂) ; 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 LH202H,北京华卫产业开发公司) ; 毫针( 规格: 0. 35 mm×25 mm,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 。

1. 3 家兔肩周炎模型复制

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家兔右肩部外侧脱毛,面积为6 cm×6 cm。家兔俯卧位固定,后肢和左前肢与兔台固定,右前肢上臂与水平摇床固定。摇床摇动频率为240次/分,振幅为1. 5 cm平行摇动肩关节。每天持续固定摇晃6小时,连续3天,每次摇晃后即刻用自制冰袋外敷家兔右肩部,将兔固定于兔盒中,冰块融化时及时更换新冰袋。每天持续6小时,连续3天[9,10,11]。

1. 4 治疗

平衡针治疗组: 平衡针治疗在造模结束后次日开始进行。每天1次,7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1天,共治疗3个疗程,于造模后第24天取材。家兔左侧“肩痛”穴( 注: 平衡针左病治右,右病治左,因而用的是左侧肩痛穴,此穴位于腓骨小头下1 cm处) ,针刺方法为: 先在施针处常规消毒,继以1寸针灸针 从“肩痛”穴直 刺进针,入针1 ~ 1. 5 cm,主要运用提插法,观察家兔腿部有强烈的触电样抽搐感时,迅速出针不留针[12],其余两组不做治疗同步饲养。

1. 5 取材

造模后第24天,用10% 水合氯醛将所有家兔麻醉,腹主动脉取血6 ~ 8 m L,离心,分离血浆, - 70℃冰箱保存,待测。剥取造模侧肩关节内滑膜, 取下肱二头肌、冈上肌、冈上肌肌腱、滑膜囊及周围组织,用生理盐水冲洗,20% 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1周,以做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

1. 6 指标检测

( 1) 局部肩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切片的制备与组织形态学观察; ( 2) 血浆和肌肉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 transformat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 ,前列腺素 ( prostaglandin E-2,PGE-2) 含量的测定( 双抗夹心ELISA法) ; ( 3) 肌腱生化法检测冈上肌腱羟脯氨酸 ( hydroxyproline,HYP) 。

1. 7 统计处理

用统计软件SPSS 17. 0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 one way ANOVA) ,组间比较采用LSD,以P < 0. 05为差异显著,以P < 0. 01为差异极显著。

2 实验结果

模型组和平衡针治疗组家兔在造模后第二天出现患侧肩关节轻微活动不利,之后肩关节受限情况日益加重,造模期间每次摇床捆绑、冰敷结束后, 呈“扒地”状态,不能直立。患侧肢体在造模后几小时内仍然不能恢复活动,呈“前肢外翻”状态,肩关节活动受限,其它肢体可在数分钟后迅速恢复直立和活动。

2. 1 肩周炎家兔肩关节周围组织形态学改变

2. 1. 1肩关节周围组织的肉眼观察空白组: 肩关节形态正常,未见肿胀及关节腔积液; 肩周炎模型组: 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肿胀明显,周围肌肉有肥厚、机化、黏连,打开关节腔时有大量黄色积液流出; 平衡针治疗组: 肩关节周围组织肿胀减轻,周围肌肉肥厚和黏连情况有所缓解,打开关节腔时见少量黄色积液流出。

2. 1. 2肩关节周围组织光镜下观察 ( 肩关节滑膜及冈山肌肌腱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空白对照组: 滑膜细胞多为1层,偶见2 ~ 3层,在皱襞较多处滑膜细胞可达5 ~ 6层。滑膜细胞深层结构疏松,可见少量毛细血管; 肌腱的外膜由结缔组织包绕,最外层上皮细胞为立方细胞1 ~ 2层,排列整齐,腱纤维排列整齐。肩周炎模型组: 滑膜细胞多为1 ~ 2层,毛细血管较多。肌腱的外膜上皮细胞排列不整齐,上皮细胞增多可达4 ~ 5层,上皮深层下行纤维增多,结构致密,滑膜和肌腱均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平衡针治疗组: 滑膜细胞排列基本同空白组。肌腱的外膜( 腱鞘脏层) 上皮细胞增生,但较模型组少,多为2 ~ 3层。上皮下结缔组织也较致密。

2. 2 TGF-β1 含量测定结果

2. 2. 1血浆中TGF-β1含量测定结果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空白组家兔血浆中TGF-β1有少量表达,模型组组家兔血浆中TGF-β1含量比空白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7,P < 0. 01) 。平衡针组家兔血浆中TGF-β1含量较模型组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

2. 2. 2肱二头肌中TGF-β1含量测定结果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空白组家兔肱二头肌中TGF-β1有少量表达, 模型组组家兔肱二头肌中TGF-β1含量比空白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3,P < 0. 01) 。平衡针组家兔肱二头肌中TGF-β1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5,P < 0. 01) , 详见表1。

注: 与空白组相比,aP < 0. 01,与模型组相比,bP < 0. 01

2. 3 PGE-2 含量测定结果

2. 3. 1血浆PGE-2含量测定结果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空白组家兔血浆中PGE-2有少量表达,模型组组家兔血浆中PGE-2含量比空白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3,P < 0. 01) 。而平衡针组家兔血浆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升高,无统计学差异,详见表2。

2. 3. 2冈上肌中PGE-2含量测定结果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空白组家兔冈上肌中PGE-2有少量表达,模型组组家兔冈上肌中PGE-2含量比空白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4,P < 0. 01) 。而平衡针组家兔冈上肌中PGE-2含量较模型组降低明显,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2,P < 0. 01) ,详见表2。

注: 与空白组相比,aP < 0. 01,与模型组相比,bP < 0. 01

2. 4 冈上肌腱的 HYP 含量测定结果

各组数据均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空白组家兔冈上肌腱中HYP正常表达,模型组组家兔冈上肌腱中HYP含量比空白组明显升高,统计学差异极显著( P = 0. 005,P < 0. 01) 。而平衡针组家兔冈上肌腱中HYP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显著( P = 0. 002,P < 0. 05) ,详见表3。

注: 与空白组相比,aP < 0. 01,与模型组相比,bP < 0. 05

3 讨论

本实验基本模拟了人体肩关节周围炎的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通过平衡针的治疗发现,平衡针组家兔在治疗一个疗程后关节受限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家兔活动能力增强,初步分析可能与平衡针对伴有疼痛的外伤性肩周炎治疗有关。

TGF-β[13,14,15]是一种高度多效性、多功能性的生长与分化因子,它广泛地调节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生长、发育、炎症、修复和免疫等许多生物学过程。在炎症与修复中的作用是TGF-β最重要的作用之一。PGE-2是重要的炎性致痛物质,炎症的全过程中都存在着PGE-2的合成与释放。肩周炎与局部组织的过度劳损有关,劳损过程中,局部组织的氧化代谢增强,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线粒体膨胀, 溶酶体释放大量的炎性致痛物质,如PGE-2,五羟色胺,缓激肽等,造成肩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和疼痛[9,11]。HYP和总蛋白等是参与胶原疤痕形成的主要物质[11],因此在此实验中选择了TGF-β1、PGE-2、HYP作为检测指标,来观察模型复制的情况和平衡针治疗后肩周炎家兔的抗炎能力的变化趋势。

本实验结果揭示: ( 1) 平衡针对肩周炎模型兔的炎症的改善主要集中在局部病变的组织,分析平衡针对全身和局部的炎症缓解的干预机制可能为: 通过减少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释放一定程度上抑制无菌炎症的发生,从而解除或减轻血管的痉挛程度,改善肩周炎模型兔局部组织的瘀血、充血状态。( 2) 平衡针对肩周炎模型兔的局部病变组织中的致痛因子的表达有显著抑制作用,因此平衡针对肩周炎模型兔的局部病变组织有良好的镇痛作用; 分析平衡针对局部组织镇痛效果的干预机制可能为: 可通过兴奋粗纤维、抑制PGE-2和其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的分泌和合成等来达到镇痛、消炎、消肿,促进血液循环的功用,对肩周炎模型兔治疗有积极作用。( 3) 平衡针治疗可明显缓解肩周炎模型兔的局部病变组织的机化和黏连; 分析平衡针改善局部组织的机化黏连的机制可能为: 通过抑制局部组织中HYP的分泌和合成使得参与胶原疤痕形成物质的减少从而使局部病理组织的持续机化和黏连有所减轻,改善肩周炎局部病理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和疼痛,进而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度。综上,平衡针能有效地改善肩周炎所导致的局部和全身的症状,并且在抑制局部致痛因子的表达和改善肩关节活动障碍方面效果较为突出。

摘要:目的 探讨平衡针对家兔肩关节周围炎症治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平衡针治疗组。采用持续机械劳损加冰敷造成肩周炎家兔模型,观察模型兔关节运动及患侧关节周围组织的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浆和患侧局部组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at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结果 采用单因素ANOVA,统计结果用LSD进行分析,得出平衡针组家兔肱二头肌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at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冈上肌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统计学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 平衡针通过降低模型兔肩关节周围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at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及炎性组织中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的含量,实现消除水肿、镇痛、抗炎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协同教学法,针灸学,教学,设想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 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课程的目标是在大量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熟练运用针灸的各种操作方法, 对适应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施治。但是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针灸学, 且在实习阶段也只有一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以往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改进教材、如何加强临床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师的授课模式上, 进而提出了诸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小班实训教学、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当前研究多重点强调了“教”的一面, 沿用的是传统的“输灌式”教育, 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的一面, 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或许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协同是一个过程, 通过它, 几个独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比各方面单独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们作为一个集体一起工作, 协作就成了他们的特点。协同教学是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因而将协同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中, 是否可以寓“教”与“学”一体。

故拟将单纯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 比较两类教学方法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经络腧穴的掌握度 (定位、点示、归经) 、刺灸法的熟练度及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 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一、设想目标

通过观察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应用, 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二、设想观察内容

1.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兴趣的影响。

2.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掌握度 (定位、点示、归经) 的影响。

3.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刺灸法的熟练度的影响。

4.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影响。

三、设想方案

1. 分组。

选取同批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班级6个班级,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个班级,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 考查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法, 主要以授课老师讲授为主, 刺灸法部分辅以实践操作;观察组进行协同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教学形式, 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 (1) 经络腧穴总论部分, 授课老师只讲授原则性的东西, 其他由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 扩展相关知识; (2) 经络腧穴各论部分, 授课老师示范经络腧穴各论讲授的通用方法, 并以肺经为例重点讲授并加以点穴演示与指导, 剩下的经络腧穴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 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 授课老师给以指正和精确; (3) 刺灸法部分, 授课老师讲授临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领及重点注意事项, 学生分成小组内部练习, 组间纠错和竞赛; (4) 临床治疗部分, 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分析, 老师只讲授总论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的配穴原则等原则性的东西, 其他各论部分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 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 授课老师最终以病案分析于以论证学习效果。

授课时间为一学期, 每个章节结束以后, 均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 (1)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问答及扩张性问答; (2) 经络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点示、归经随机抽查行问答; (3) 针灸学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竞赛; (4) 病案分析中的辩证论治的精确度、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考核; (5) 总理论考试;并对两组的学生的成绩与兴趣 (分为有兴趣、无兴趣、其他三等) 进行比较, 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I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

[3]常小荣, 赵钊, 潘思安, 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4 (7) :1-4.

[4]李鑫辉, 喻嵘, 何宜荣, 等.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启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10) :70-72.

[5]刘密, 潘思安, 张国山, 等.《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9) :84-86.

[6]马睿杰, 林咸明, 方剑乔, 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6) :816-818.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8

一、研究内容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的教学法。20世纪初, 哈佛大学创造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灌输式”理论教学模式, 把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 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传统的临床课程教学思路存在思维方式不协调、学习效率事倍功半的弊端, 它的主要特征是重思考过程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重传授终极真理及前人经验。案例教学需要课前花费大量时间精心选取, 撰写案例, 课堂上对于案例的分析把握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有效的案例教学应将案例的内容有机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用生动的案例教学法向学生全面系统地传授理论知识成为案例式教学成败的关键。在针灸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已学的中医基础等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针灸知识诊疗疾病的能力, 为学生临床实习和毕业后尽快适应针灸临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 PBL教学法。

PBL教学即问题式学习 (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 教学, 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1988年西太平洋医学教育会议和世界医学教育会议上学者们提出了推广PBL法的倡议。目前它已成为国内外医科教育中较流行的教学法, 而国内的针灸学相关课程上的应用已见报道, 并且效果良好。《针灸学》课程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上篇 (经络腧穴) 、中篇 (刺灸法) 、下篇 (针灸治疗) 三个部分。其中, 经络腧穴理论是基础, 刺灸法是临床治疗实践操作的手段, 针灸治疗学是在理论和技能基础上的综合应用。综合本课程具有知识点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等特点, 适合采用PBL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针对目前中医院校学生思维方式相对呆板、灵活性较差、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等现状, PBL教学模式正在因为需要而被引入。它对学生的思维大有启迪, 而学生文献查证、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等能力也将在这个过程得到提升, 对中医类本科学生针灸学教育将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3. 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灸学是一门既与多门基础学科广泛交叉, 又与临床学科紧密相联的学科, 使得针灸学这门学科课程内容繁杂, 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 针灸学具有开展PBL结合案例教学的良好基础。将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入针灸学教学, 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主线, 可将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教师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 进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 解决案例中提出的问题。通过这个启发式的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二、PBL结合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1. 结合教学大纲, 精心筛选教学案例。

在针灸学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通过不同的途径, 精心筛选典型案例充实课堂教学。选择具有真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的案例, 选择具有针对性、描述性、分析性的案例, 突出重点、难点和疑点, 由浅入深, 难易适度。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实例: (1) 在腧穴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 也是脏腑经络之病理反应处, 又是接受针灸刺激的部位。腧穴掌握得好与坏, 直接影响针灸的治疗效果。但学生感到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难记难辨, 容易混淆, 也不知道如何应用。教师在讲解时, 可结合临床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辅助教学,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介绍天枢穴时, 导入了以下案例:李××, 男, 32岁, 教师。慢性泄泻两年余。患者两年前, 因出现腹痛泄泻, 大便如水样, 混杂粘液, 曾使用中药和抗生素治疗无效, 现仍泄泻, 每日3~5次, 检查:面色恍白, 神志清, 食欲不振, 形体赢瘦, 行动自如, 舌淡, 苔薄白, 脉沉细。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为泄泻, 证属脾气虚弱。取穴:天枢、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均用艾条温灸, 每穴5~10 min, 脾俞穴用捏脊法, 上下提捏, 使局部皮肤略见出血为度。以上治疗每日1次, 治疗5次后, 由稀水样便转为条状软便, 苔薄白, 脉和缓, 效不更方, 仍宗原方治疗2次, 纳谷增加, 面色转为红润, 苔、脉、大便均属正常, 随访6个月, 未见复发。按:该例患者, 属脾虚泄泻, 故治以健脾补气, 调理升降入手。天枢为大肠之募穴, 为止泻要穴, 关元为小肠之募穴, 为足三阴以经与任脉之会, 又是三焦之气生发之处, 灸之有补气以壮元阳, 而温下焦之功;足三里、三阴交有健脾和胃助消化作用。配合捏脊疗法, 以理升降失调。以上两法互为应用, 故久泻应手而愈。 (2) 在针灸治疗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针灸治疗是经络、腧穴、针灸手法和中医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是灸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教师精心设计一些具有真实性、针对性和描述性、分析性的案例,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能力。如胃痛病, 笔者导入了以下临床典型案例:刘某, 男, 47岁, 工人。有胃痛史近6年。胃脘痛常因受寒、疲劳、饮食不慎、情志不和而时有发生。前天因过食冰西瓜而致胃痛急性发作, 表现为疼痛剧烈, 伴恶心、腹胀、纳少等症, 服药物效果不好, 遂来我科针治。检查:剑突下压痛, 无反跳痛, 患者呻吟, 表情痛苦, 舌淡红, 苔薄白, 脉弦紧。西医诊断为胃炎及胃溃疡急性发作, 中医诊断为胃痛, 证属寒邪犯胃。取穴:中脘、内关、梁丘、足三里;用提插捻转泻法, 中脘穴加温针灸。其他穴位轮流行针。针后15min, 疼痛稍缓, 留针至痛完全停止。然后, 再针胃俞、脾俞及后背部的压痛点, 针后拔罐。以上治疗每日1次, 2次治疗后, 疼痛基本消失, 嘱其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 连续治疗10次后, 症状完全消失, 终止治疗。案例中, 患者即为寒邪客胃, 其中, 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肚腑三里留”。中脘为腑会, 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 二者相合, 属募-下合配伍法, 可通调腑气, 清热化湿通滞止痛。天枢为大肠募穴, 可通调腑气。三阴交调理足三阴经之气血, 通调气机, 通则不痛。中脘施以温针灸, 以暖胃散寒, 行气止痛, 此寒者温之之法。其他诸穴遍施泻法, 以移神止痛, 故2次治疗后, 则疼痛基本消失。

2. 以问题为中心, 以案例为主线讲解理论知识。

围绕问题进行相关的理论知识讲授, 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情节和大量临床图片使案例生动展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前, 授课教师及全体学生都需要经过正规的PBL教学法培训, 统一思想认识, 深入了解该教学法的内容、原则、方法和预期效果, 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积极参与。教师选取内、妇、儿、外等典型案例的针灸治疗为题材, 编写包括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分型、理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针灸治疗思路 (针灸处方、方义分析、加减用穴、操作方法) 、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教案, 对学生进行引导。

3. 明确学习小组。

学生被随机分为数小组, 每组5~6人, 选出一名组长, 一名督导员;组长和督导员由小组成员分章节轮流担任。

4. 课前准备。

在授课前两周将相应案例资料发给学生, 各组学生针对每份案例资料分析、整理, 提出可能的问题假设, 包括病因病机分析、临床特点、辨证分型、诊断、针灸治疗等可能出现的问题, 由组长总结记录。

5. 明确“问题”。

各组集中讨论后确定“学习问题”, 由组长分工, 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收集的资料, 针对案例做出答案和总结, 形成讨论提纲或制作PPT幻灯片, 学生分工完成各自的搜证和解答任务。

6. 讨论和解决“问题”。

授课当日各组集中讨论。每次课每组由组长做主题发言, 其他同学、指导教师共同参加讨论, 讨论主持人由同学轮流担任。讨论后由学生针对本次内容的重点、难点作课程总结。指导教师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分析, 总结解决案例的思路、方法, 分析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 在总结中再次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和推理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体会

将PBL结合案例教学法引入针灸学教学, 同时辅以现代教学手段, 发挥多角度、大信息量、系统性和交互性等教学优势, 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针对性、实用性更强。PBL结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充分结合, 既可以促进教师自我完善, 又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PBL结合案例教学法既抛弃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 学生又能在教师引导或指导下进行主动的探索和进行医学专业能力的建构, 它是一种比较适合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实际的教学方法。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的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都是近年来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经常采用的两种新型教学方法。将“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法有机结合引入《针灸学》教学, 符合《针灸学》的学科特点,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育观念上更易于被医学生所接受, 因而适应对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9

1 项目的研究意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 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基础上, 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现行针灸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特点是:由理论到实践, 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模式。由于经络循行复杂, 腧穴内容繁多, 刺灸手法各异, 治病机理深奥, 在教学中学生有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如何使学生对针灸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轻松地掌握针灸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以及其治病的科学规律, 是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3]。本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

2 针灸学教学体系的现状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体观念为基础思想, 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 经穴刺灸为防治手段, 良性调节为作用机理, 这也是传统针灸学精髓所在。现行《针灸学》教材中经络、腧穴、刺灸、治疗四部分的内容基本独立讲授。讲经络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挂图;讲腧穴时学生听到的是腧穴诸多主治;讲刺灸手法操作时学生感到难于操作;讲病证治疗时学生苦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灸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如何让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充分运用针灸治疗规律及特点, 结合本专业疾病特点开展临床治疗, 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提高临床疗效, 才是针灸学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和要求。

3 具体研究内容

3.1 经络部分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研究

3.1.1 建立富有中医针灸特色的现代化模拟经络实训教室

以本学科的“针灸学教学实验室”为基地, 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针灸陈列馆。

3.1.2 研制具有动态循行特点的《十四经络课件》

运用具有动态循行特点的“针灸学十四经络”教学软件。“针灸学十四经络”教学软件是本课题组在2005年集体研制的音像电子教材。《针灸学》课程教学中, 经络内容是主要核心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就是一张挂图、一支粉笔, 学生们学起来没有兴趣, 而且不能直观地看见和了解经络的整个循行过程。“针灸学十四经络”软件是运用Flash动画软件研制而成[4]。笔者将固定不动的只能用挂图展示的经络动起来了, 而且设计了在经脉循行的过程中经过和联系的脏腑、组织器官等, 使其都亮起来和动起来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

3.1.3 将现代研究内容引入课堂

关于经络循经感传的观察;经络电学特性的测定;灸性感传的观察;合谷穴气至病所效应性观察;足三里穴针刺后的感觉传导等内容均可以引入课堂。使学生对经络的理解不光是在客观上可以直观地看见经脉的动态循行, 还可以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进一步了解经脉循行的一些特征, 加深学生对经络的理解和掌握[6]。同时, 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去寻找规律并掌握运用规律, 提高学习效果如讲授经脉循行时, 强调学生掌握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胸) , 交手三阴经。分布规律:太阴阳明在前, 厥阴少阳在中, 少阴太阳在后;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阴经与阳经交接在四肢末端, 阴经与阴经交接在胸腹部[7]。

3.2 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

3.2.1“二看三点一习”法的运用

在《腧穴学》的实践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的培养来帮助腧穴的定位。为了加强这一实践环节, 应采用“二看三点一习”法。二看:即“理论课堂结合多媒体教学, 观看动态的腧穴的定位图;实验课堂先观看教学录像, 复习加强理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为腧穴的点穴实验作铺垫”。三点:即“师点”、“互点”、“考点”。“师点”指将学生集中在一起, 由教师亲自在学生身上划出经脉循行路线及做点取穴位的示范动作。“互点”是指在“师点”之后, 让学生两两结合, 彼此在对方身上定取穴位。教师则巡回检查, 指导并纠正学生在点取穴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考点”是实际定取穴位的能力测试。每位学生采取抽签的方式, 抽取一份印有10个不同穴名的试卷, 要求学生准确说出腧穴的归经、定位, 然后在另一位同学身上具体定取每个穴位的位置, 考点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8]。“一习”是在学习腧穴学理论的过程中, 安排临床见习。这种方法, 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达到了统一。

3.2.2 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

在同学们正确掌握了腧穴的定位后, 笔者将实验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引入课堂。一是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效应不同。当刺激腧穴与非腧穴时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腧穴作用大, 非腧穴大多无作用或作用很小。如针刺合谷、足三里后, 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 针刺非腧穴时这种作用不明显。二是不同腧穴常常引起不同效应, 或对不同部位产生影响。如针刺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和天枢, 使肠鸣音增加的效应比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等穴强。即使是同一条经脉的腧穴其作用也有差异, 如上述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对肠鸣音的影响较其他经脉强, 而在胃经腧穴中又以足三里的作用最强。三是有些腧穴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如针刺心经的神门穴, 对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效应, 针刺肝经的大敦穴有加强神门降压效应的作用。通过将腧穴的特异性规律研究引入课堂之后, 使学生们对腧穴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3.3 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研究

本《针灸学》教学的重要实训内容,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3.1 研制具有直接动态演示的《毫针补泻手法》的教学课件

运用具有直接动态演示的“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软件, 这是本课题组集体研制的音像电子教材。《针灸学》课程教学中, 针刺手法的操作是本教学中的难点[9]。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针刺的各种不同手法教学, 也是笔者多年来的教改重点。因为针刺入人体后, 老师在讲解针刺手法的动作和针在人体内的动作过程, 学生是无法看见的。笔者开发研制的《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软件, 整个课件将针刺的各种不同手法操作过程都可演示出来, 学生能看见针刺手法的演示, 老师根据课件的内容一步一步深入的讲解, 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针刺各种不同手法的操作[10]。

3.3.2 研制具有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的手法模拟仪器

针法灸法学手法是一门操作性特强的课程, 其中的针刺手法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从进针到出针是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复杂微妙, 仅凭老师的一张嘴是很难讲清楚的。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针刺手法是否规范, 是所有针法灸法学课程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教研室老师们经多方努力, 研制了以示波形式反应针刺的提、插、捻、转等手法, 通过对示波频率和波幅的分析, 可以客观评价学生针刺手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以及它们之间参数的差异性,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针灸操作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问题, 使刺法灸法的教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1]。

3.4 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研究

3.4.1 模拟临床直观教学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使用模拟临床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病例由教师事先建立卡片模拟患者, 将2名学生编为一组, 其中一名扮演患者, 另一名为医生。根据卡片要求, 由“医生”向“患者”提出各种所需要了解的问题, 采集病史, 并由“医生”自己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施治[12]。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临床教学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法,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13]。为使学生真正熟练地掌握针灸操作技术, 检验其实际动手能力。笔者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除理论考试 (占70分) 外, 还进行了技能操作考试 (占30分) , 即将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 每2名为一组, 然后再抽题回答问题, 抽到哪种操作方法或病证, 要求学生从辨证分型、立法处方、选穴操作等步骤, 一步步讲解清楚, 并进行实际操作, 由两名监考老师同时打分。这种考试方法也是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14]。

3.4.2 将“标准化患者”引入课堂

这是本课题组在2009年进行针灸学教学改革时一个校级立项课题。就是专门招收了三个标准化患者的模特, 进行了专门的职业培训后, 投入到课堂的一个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 将预约的模拟患者带到教室, 由模拟患者叙述病史病情, 学生做出诊断, 并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取穴, 讨论行针手法, 最后由带教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治疗方案。这样, 学生就能亲身体验针灸治病整个过程,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采集病史的能力[15]。

3.4.3 将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性研究内容引入课堂

将科学研究内容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引入课堂教学是本教研室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比如说在讲授针灸治疗“中风”病时, 笔者就将在科学研究中证实的针灸治疗“中风”的病理机制结果, 通过网络平台由学生自己点击展示出来, 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针灸治病的科学性。还有“足三里”为什么能治疗胃肠疾病;“内关”为什么能调节心率;“委中”为什么能治疗急性扭伤等等。用科学的依据来告诉学生, 针灸治病的科学性, 使学生由衷地对这门学科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和崇拜感, 从而对针灸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结语

本课题首次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网络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 并在针灸学教学中引入实验针灸学系列中的研究内容, 将现代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充实和丰富了本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足。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 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 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 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 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针灸学》教学中, 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 即经络内容教学。它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 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 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 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 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 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 篇10

一、针灸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之一, 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 《针灸学》总学时为90 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66 学时, 实验学时16 学时, 见习学时8 学时。该课程包含上、中、下三篇, 分针灸基础理论 ( 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技术、针灸治疗三大块, 教材选用王华、杜元灏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 课程讲授重理论, 轻经典背诵。

我校中医学专业的 《针灸学》的课程设置为90 学时, 实验见习为24 学时, 在授课形式上以理论讲授为主, 很多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占用大量课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课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少, 大多学生学习后不注重针灸经典的记忆学习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弱。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教学方式方面, 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 “灌输式” 模式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缺少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内容次序安排欠妥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发现 《针灸学》讲授在经络和腧穴中应注意的问题、上篇和中篇教学次序的安排、特定穴的概念和治疗作用、临床上已淘汰的治疗工具的讲述课时等内容值得改革, 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让学习者对 《针灸学》的掌握更加容易和全面。

4. 考试评价体系有待提升完善。

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践操作部分附属于理论考试,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反应,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5. 情感设计和医患沟通技巧缺失。

课程缺少情感设计, 当前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讲授, 且不知当今社会千变万化, 经济飞速发展, 医患矛盾突出, 稍有不慎, 便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改革建议

1. 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 打造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

突出中医经典, 注重中医传统思维。诵读经典, 做到 “读经典, 做临床”,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针灸经典理论 《灵枢》、 《难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的学习诵读记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 与老师和同学合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SP教学法、PBL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 含古代经典医案)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 切实地认识到针灸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效的, 同时也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忘举例讲解各个穴位的作用, 如天枢穴治疗便秘和腹泻, 大椎穴退热等, 以及目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实验, 对常见病如感冒, 失眠、便秘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 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在实验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多年的 《针灸学》教学实践中, 发现 《针灸学》, 通过对针灸学经络理论部分要学生全部背诵记忆下来, 这是学习 《针灸学》必经之路, 也是为后面学习经络腧穴各论打下基础。整体讲述特定穴及作用并结合临床, 将特定穴的作用提到腧穴总论来讲解。合理安排 “经络腧穴各论”与 “ 刺灸法”的教学先后顺序。巧妙讲述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 要给学生讲清楚, 行针过程主要是提插补泻, 进针和出针主要是针对疾徐补泻的这两个不同阶段, 学生就会把指力和速度区分开来思考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这样就容易掌握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拔罐工具讲解详略得当。重点讲述临床常用的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即可, 不必赘述陶罐等。

4.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性考试, 提倡 “做中考”, 实施“教、做、学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3 部分, 第1 部分是基础理论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笔试。第2 部分是临床技能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实践操作。主要内容为点穴、进针、针刺意外的处理、拔罐法和灸法。以上操作在同学之间或患者身上 (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进行。第3 部分是临床应用的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及实践相结合。技能考试模拟执业医 “三站式”技能考核方法, 即现场划经点穴、现场针灸技术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考试办法为随机抽取门诊初诊患者 ( 征得患者同意) , 让学生完成问诊, 体检和病历的书写, 针灸处方的制定。最后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 并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反馈, 含教研室集体反馈、班级反馈、学生个体反馈。尝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OSCE) 考核方式评价临床应用能力。

5.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培养学生医德教育, 医患沟通技巧。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想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 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 “为事先为人”。因此, 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廉洁行医、强烈责任感、敬业务实、勤奋进取、吃苦奉献、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作为未来的医生, 需精湛的医术, 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正如 “大医精诚”。临床上, 一些病人没有接受过针灸治疗, 会对针刺有着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转告学生进针前要注意安抚病人, 缓解紧张的情绪, 治疗中态度和蔼, 专心致志, 让病人对医生有信任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推进素质教育, 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 进行 《针灸学》 教学实践活动, 对于促进和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全面进行 《针灸学》 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变我校 《针灸学》 教学的现状, 提高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 培养卓越中医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课题名称:

1. 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研究;

2.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集中+ 自主见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3. 《针灸学》 课程综合改革。

摘要:目的: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革《针灸学》教学,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针灸技能的卓越中医师;方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记忆背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情感设计, 传授医患沟通技巧等多种方式进行针灸学教学研究;结果:针灸学教学研究, 是培养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需要, 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出发;结论: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下的《针灸学》教学研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但关于全面实施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针灸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卫娟, 史宏灿, 王劲松, 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6) :652-654.

[2]张潜, 薛黔, 罗军敏, 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9) :687-689.

[3]边敏佳, 董正华, 陈苏静, 等.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9) :40-43.

[4]边敏佳, 边艳峰, 郑旭锐.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4) :40-42.

上一篇:海上油气田下一篇:清洁可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