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加针灸(精选10篇)
中药加针灸 篇1
摘要:用酸脂清胶囊配合火针放血疗法治疗痛风, 可较好地进行病因治疗, 控制病情发展, 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关键词:痛风,中药加针灸,临床观察
1 资料与诊断方法
2007年9月至2009年3月在我院附院治疗痛风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最小30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年。
临床诊断:(1)突然发作的单个趾(指)关节剧痛,伴红、肿、发热,逐渐疼痛剧烈难忍,症状一天内达到高峰。一般患者都有反复发作病史,常伴发热、头痛、厌食、口干、烦躁等症状。(2)多见于青、中年男性,可有家族史。常因暴饮暴食、劳累、创伤、外感风寒等诱发,尤其多发于高嘌呤食物及饮酒(啤酒)后。(3)初起一般单只关节,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多见,继则累及踝、跖跗、膝、指间、腕、肘等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出现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耳壳等出现痛风石沉积。(4)双肾及膀胱B超常可显示有痛风石形成;X线检查可显示关节软骨缘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缺损。(5)可排除假性痛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6)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7)给予秋水仙碱治疗后,症状能迅速缓解。(8)关节液检查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活检有尿酸盐结晶存在。
凡具备(1)至(5)项中2项及(6)至(8)项中1项即可确诊。
2 治疗方法及疗效判定标准
(1)中药治疗。服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功效的酸脂清胶囊(主要成分:大黄40%、姜黄33%、土茯苓27%等按比例配成),每次3粒,每日3次,饭后口服,服药30天。
(2)针灸治疗。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地五会等,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为患侧。操作: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病变部位,穴位常规消毒,后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转白亮后对准穴位速刺疾出。针刺深度一般以0.3~1寸为宜,每次选2~3穴,每次总出血量在100毫升以内,每3~7天治疗1次。注意事项: (1) 出血初为暗红色,待血色由暗转淡时会自行止血,若血不止者可加压止血。 (2) 术后,嘱患者48小时内保持针刺部位清洁和针孔干燥,防止针刺部位感染。 (3) 对血友病等凝血机制障碍患者禁用此法。
(3)疗效判定标准。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关节肿胀减退,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3 结果
17例痛风患者中治愈12例(70.6%),显效4例(23.5%),无效1例(5.9%),总有效率94.1%。
4 讨论
痛风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本病属于中医“痹证”范围,与古代的“痛风”、“历节风”等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善、平均寿命的延长、人类对痛风的认识和诊断水平的提高,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呈现低龄化。高尿酸血症是痛风的重要生化基础,约有5.0%~12.0%高尿酸血症最终可发展为痛风,痛风患者在病程中某一阶段也必有高尿酸血症存在。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一种内源性嘌呤代谢紊乱性疾病,多发生在30~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1]。起病急骤,常在半夜突感关节剧痛。体胖的中老年人,遇有突然发生的关节剧痛,应警惕是否患有痛风,并及时到医院检查。
酸脂清胶囊由大黄、姜黄、土茯苓等按比例配成,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之功效[2]。其中,大黄有泻下、降脂、活血、祛痰、镇痛、抗炎、利尿之功,并且其主要成分大黄素可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力,因而可影响尿酸的生成,为临床治疗痛风提供了理论依据。姜黄降血脂、活血化瘀、抗炎效果明显。土茯苓具有解毒、除湿、利关节之效。临床疗效观察证实,酸脂清胶囊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之作用,不仅有明显的降血尿酸之功,而且有较好的降血脂之效。该药为胶囊剂型,便于患者长期服用,以有效控制血尿酸和血脂,对高尿酸血症伴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有较好疗效。
选用行间、内庭、太冲、照海、丘墟、陷谷、地五会、足临泣及足背部瘀阻比较明显的络脉(阿是穴)。其中,主穴行间、内庭为荥穴,“荥主身热”;太冲、陷谷为输穴,“输主体重节痛”。采用火针放血疗法进行治疗,能迅速消除或改善局部组织水肿、充血、渗出、粘连、钙化、挛缩、缺血等病理变化,从而加快循环,促进代谢,使受损组织和神经重新恢复;具有消坚散肿、促进慢性炎症吸收作用,可破坏病变组织,激发自身对坏死组织的吸收。尤其用火针放血,速度快、皮损小、疼痛轻,可达到要求的深度,且针孔通畅,能放出治疗所需血量,是其他方法所不能代替的。
运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功效的中药制剂酸脂清胶囊,并配合火针放血疗法,可明显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降低血尿酸和血脂值,具有延缓或阻止病情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进军, 张荒生.张荒生治疗痛风经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6, 20 (1) :23.
[2]文绍敦.酸脂清胶囊治疗痛风高尿酸伴高脂血症107例[J].陕西中医, 2006, 27 (2) :181~182.
针灸加火罐治疗带状疱疹30例 篇2
关键词 带状疱疹 梅花针 体针 火罐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207
带状疱疹又称缠腰火丹,如果治疗不及时易后遗神经痛,患者非常痛苦。2009年3月~2011年10月运用针灸加火罐治疗带状疱疹30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1~75岁;病程3~5天。对照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39~76岁;病程2~5天。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首先选用梅花针叩刺加火罐治疗带状疱疹。具体治疗方法,将患处皮损区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依次将所有皮疹区以较轻手法快速叩刺1遍,然后视皮疹区域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火罐拔在患处,留罐时间10分钟,慢慢起罐,将吸出的瘀血用消毒棉球擦净,患处不用再做其他处理,并嘱患者保持其局部清洁。每日治疗1次。注意面部、胸肋部留罐时间<5分钟,否则时间长容易起水泡,尤其是在夏天。然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择体针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内庭、太冲等穴。多采用快速进针,提插捻转泻法,一般不留针。本组经治疗,最快者2次而愈。治愈病例3个月后随访均无遗留神经痛等症状。对照组肌肉注射维生素B1 100mg,维生素B12 500μg,每日1次;聚肌胞注射液,每次2ml,肌肉注射,日1次;静脉输液用5%葡萄糖250ml+阿昔洛韦250mg,2次/日;外用药物为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按1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进行[1]。①治愈:皮疹全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不留任何后遗症;②好转:皮疹大部分消退,自觉症状减轻;③无效:经治疗1周后,皮疹及自觉症状均不见好转者。
结果
60例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于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患者常先感局部灼热疼痛,很快出现红斑,继而成簇性丘疹、丘疱疹,迅即成水疱,疱壁紧张、疱周红晕。水疱簇集成群,沿一侧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一般不超过体表正中线。常见于胸腹、腰背及颜面部,局部皮肤有灼热感,伴有神经痛[2]。《医宗金鉴》有“缠腰火丹”记载,《外科启玄》又称“蜘蛛疮”,俗名为“蛇串疮”。中医认为缠腰火丹多是情志抑郁,肝气郁结,久而化火,循经而发;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内蕴,复因外感毒邪,以致湿热火毒蕴积肌肤而生。本法应用梅花针先去其局部壅滞之邪气,再加火罐吸之,使湿热毒邪祛除;再加体针足三里健脾培元、通经活络;三阴交健脾化湿、疏肝益肾;内庭清泄湿热、理气镇痛;阳陵泉清肝利胆、舒筋活络;太冲平肝泄热、清利头目。具有平肝泻火、健脾化湿、通经活络、消炎镇痛的作用,脉络得以通畅,以达“通则不痛”之功,本法具有操作简便,止痛快捷,尤其是初期带状疱疹,治疗时间短,治愈率高,不易遗留后遗神经痛等优点,并且非常适合在基层社区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619.
2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63-255.
中药加针灸 篇3
15例均为门诊病人, 排除有先天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和器质性损伤而闭经者。年龄在20~41岁。平均30.9岁。病程3个月~1年, 平均病程7.5个月。其中因肝气郁积造成气滞血瘀而闭经的2例;体质瘦弱, 月经逐渐减少而至停闭, 伴有神疲乏力, 头昏心烦, 脉细舌淡的虚证1例;其余的均为形体肥胖, 痰湿阻滞, 冲任壅塞的12例患者。
2治疗方法
①针刺取穴:以关元、气海、归来、子宫、三阴交为主穴, 肝郁气滞者加曲泉、太冲、支沟、合谷;气血亏虚者加足三里、血海及肝俞、脾俞、肾俞等;痰湿阻滞者加中脘、梁门、水分、天枢、大横、阴陵泉、丰隆。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 选用0.25mm×40mm毫针, 根据虚实采用相应补泻手法, 肝郁气滞、痰湿阻滞者用泻法, 气血亏虚者用补法, 得气后关元、气海、归来、子宫等穴接上G6805-C电针, 中频连续波中等刺激40分钟。隔日1次。②灸神阙穴:在针刺的同时, 选神阙穴采用艾炷隔姜灸, 每次2~3壮。③中药:卵泡期方药:当归12g、熟地12g、菟丝子15g、淫羊藿15g、山茱萸15g、杜仲15g、枸杞子12g、白术12g、茯苓12g、绿梅花5g, 每天1剂, 水煎2次分服, 连服10~14天。黄体期方药:当归12g、枸杞子12g、菟丝子15g、仙茅15g、仙灵脾15g、红花5g、赤芍15g、丹参15g、绿梅花5g, 每天1剂, 水煎2次分服, 连服14天。月经期方药:当归12g、益母草15g、赤芍15g、红花5g、丹参15g、川芎10g、泽兰10g、炙甘草5g, 每天1剂, 水煎2次分服, 服3~5天。痰湿阻滞型上述3期方药中加决明子30g、莱菔子15g、生山楂15g、大腹皮15g、薏苡仁30g;肝郁气滞型加柴胡10g、枳壳10g、香附10g、青皮10g;气血亏虚加黄芪30g、党参15g、白芍10g、陈皮10g、赤小豆15g、大枣15g。在治疗过程中, 上述3种方法同时使用, 30天为1周期, 循环治疗, 直至月经来潮。然后继续巩固疗效3~5个月, 巩固期间月经来潮时, 可停用针灸。特别肥胖的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还可加用二甲双呱片, 每次500mg, 每天2次口服。
3治疗结果
15例中气血亏虚者治疗3个月后月经来潮, 肝郁气滞型的2例患者治疗后当月月经来潮, 痰湿阻滞型的9例1~3个月治愈, 未治愈3例。有效率为80%。
4体会
中药结合针灸治胃瘫 篇4
胃癌及各种腹部疾病的病人在接受手术后,经常会发生胃肠动力紊乱综合征。可导致胃排空延缓,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称为“胃排空延迟症”,即“胃瘫”。腹部肿瘤特别是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结肠癌等术后最易发生“胃瘫”。
呕吐为“胃瘫”的主要表现,日夜均可发生,一天一至数次。呕吐物常为宿食,一般不含胆汁。上腹饱胀和疼痛亦多见。腹痛可为钝痛、绞痛或烧灼痛。呕吐后症状可以暂时获得缓解。急性患者可致脱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慢性患者则可有营养不良和体重减轻。严重或长期呕吐者,因胃酸和钾离子的大量丢失,可引起碱中毒,并致手足抽搐。
治疗胃潴留的常规方法包括,一般治疗给予少渣饮食,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对症治疗,给予胃复安、吗丁啉等促进胃动力药物。
中医治疗,根据手术后胃瘫病人的病情虚实,胃潴留时的舌象、脉象进行辨证施治。针灸采用补泻手法,选取曲池、内关、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10余个腧穴,并配合电针予以一定强度的刺激。在此基础上,针对病人的不同症状,辨证的分为脾胃瘀滞、胃气上逆、气滞血瘀、气血不足等多种证型,调配不同中药进行口服,改善胃瘫症状。
张先生经过针灸和中药汤剂治疗半个多月,胃气逐渐通畅,病、呕、胀症状也明显改善,顺利拔除胃肠减压管。终于在术后1个月,重新品尝到久违的饭莱。
中药加针灸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74例急性期面瘫患者,患者均有发病突然、听觉障碍、鼻唇沟变浅、侧眼裂变大、口角歪斜以及额纹消失等症状,排除了其他原因造成面部神经麻痹的可能。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观察组采用中药配合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对照组只采用中药治疗。对照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12~85岁,平均年龄(42.15±4.54)岁;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12~84岁,平均年龄(42.55±2.36)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中药治疗,观察组在采取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进行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中药组方:全蝎、白附子以及僵蚕各20g。将这三味药放在一起研磨,平均分成30包,每天口服3包。
观察组患者在采用中药治疗的同时还要结合毫针针刺治疗。选取穴位的原则是循经远端选穴位[1]。下关、攒竹、合谷、地仓、太冲、风池、阳百以及鱼腰为主穴位;人中、迎香、四白、承浆等为配穴位。刺法:选取直径为0.25mm,长度为25mm或40mm的毫针,浅刺与透刺相结合,一穴三针,于阳白、丝竹、攒竹、鱼腰穴位进行透刺;地仓透颊车,浅刺余穴[2]。以上穴位针刺完成后停留30min,加刺络放血治疗,分别选择耳尖、合谷穴位放血。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疗程[3]。
1.3 疗效标准
治愈:体征以及症状完全消失,同时露齿、闭眼以及鼓腮等动作正常;好转:体征以及症状基本消失,同时露齿、闭眼以及鼓腮等动作有所改善;无效:以上症状均未出现好转,甚至病情加重。
总有效率=(治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n)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出现急性期面瘫与患者的遇冷刺激有关,面部神经血管限制以及面部神经水肿等导致面部神经压迫,影响反射性血管循环出现障碍最终引起局部的神经血管麻痹。在治疗当中选取正确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可以祛散风寒[4]。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穴位选择为循经远端选穴位[1]。下关、攒竹、合谷、地仓、太冲、风池、阳百以及鱼腰为主穴位;人中、迎香、四白、承浆等为配穴位。刺法:选取直径为0.25mm,长度为25mm或40mm的毫针,浅刺与透刺相结合,一穴三针,于阳白、丝竹、攒竹、鱼腰穴位进行透刺;地仓透颊车;与此同时配合中药治疗将20g全蝎、20g白附子以及20g僵蚕,放在一起进行研磨治疗,服用以上药物可以在短期内进行消毒、消肿化解内部淤血[5]。综上所述,中药配合针灸加刺络放血治疗急性期面瘫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楼志勇.温针灸配合刺络放血治疗周围性面瘫8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53.
[2]梁修深.针灸配合放血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J].内科,2011,6(6):573-574.
[3]梁洁玲.刺络放血治疗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4):65-66.
中药加针灸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我科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 均经皮肤科确诊, 发病部位在腰背部、胸腹部。最大面积可以前正中线过腋部至正中线两侧, 在这些部位上可出现多片簇集串状疱疹[3]。疱疹的形状是小米粒状或绿豆大小的透明丘疹, 其基底发红, 灼痛难忍。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40例, 男14例, 女26例;对照组40例, 男18例, 女2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符合以下相关标准: (1) 皮损呈群集的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疱疹, 疱壁紧张, 基底色红, 常呈带状排列, 单侧分布。皮损严重者可有血疱、糜烂、坏死等改变; (2) 皮损出现前, 常先有皮肤刺痛或烧灼感, 可伴有发热、疲乏无力, 全身不适; (3) 自觉疼痛明显, 可有难以忍受的剧痛, 或疱疹消退后遗留疼痛。
1.3 治疗方法
(1) 对照组。根据临床分型使用中药内服, 每日1剂, 水煎400 ml, 分2次口服, 同时配合西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静脉滴注或口服, 并用阿昔洛韦软膏外涂。 (2) 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 先采用普通针刺相应胸、腰部夹脊穴, 在皮损周围进行围刺, 留针20 min。取针后在皮损处或疼痛处拔罐2~4个, 留罐30~60 min, 达到出水泡, 有黄水, 瘀血流出的程度, 然后取罐, 用针刺破水泡, 让水湿、瘀血排出体外, 把消毒棉及纱布盖在创面, 胶布固定。隔日治疗1次, 5次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皮疹完全消退, 疼痛消失。显效:皮疹消退大于等于75%, 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小于50%, 疼痛无明显减轻。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2个疗程后,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 (P<0.01) , 见表1。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1
3 讨论
中医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肝胆火盛及脾湿郁久、感毒邪而发。临床以红斑水疱, 累累如串珠, 痛如火燎为特征。属中医“缠腰火丹”“蜘蛛疮”“蛇串疮”等范畴。在本病初期、急性期和后期多出现神经痛症状, 老年患者一般留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而且自身有慢性病的患者疼痛更为严重。带状疱疹因其常呈簇集疱疹沿身体的一侧呈带状分布, 宛如蛇行, 缠腰胁而发, 故而名曰“带状疱疹”, 中医归为疮疡科, 有甑带疮、火带疮、蜘蛛疮、蛇窼疮之称, 中医对此病的认识, 最早的记载见于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甑带疮者缠腰生, 状如甑带, 因以为名”。明·王肯堂《疡医准绳》曰:“或问缠腰生疮, 累累如珠, 何如?曰是名火带, 亦缠腰火丹”[4]。其描述的临床症状及易发病的部位均相同, 本病特点在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 累累如串状疱疹, 沿身体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 伴有神经痛而且疼痛非常剧烈, 病程也比较缠绵。本病多因风火之邪客于少阳、阳明经脉, 或因感染湿毒之气, 留滞于太阴、厥阴经络, 或因情志内伤, 肝胆火盛, 阻滞经络, 均可导致肌肤营卫壅滞, 发为疱疹[5]。在发病前有轻度发热、疲倦不适, 食欲不振, 口苦心烦, 先感到刺痛, 几天后起疱, 也有疼痛和水疱同时出现, 也有先起水疱, 而后疼痛的, 少数患者局部灼痛无皮疹, 几天后方出现疱疹 (这是本病与其他皮肤病的区别点) 。临床上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 用止痛药往往难以奏效。所以治疗本病关键是解除患者疼痛之苦, 消除疱疹退后神经痛并发症的根本所在。运用针刺拔罐发泡佐治带状疱疹, 止痛快, 疗效好[6]。患者通常反映, 在一、二次治疗后疼痛就有明显减轻, 皮损结痂时间也明显缩短, 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开始前与患者充分沟通, 预先告知患者拔罐后皮肤上可能出现水泡、流黄水、瘀血等,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该法见效快, 疗程短,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针灸加拔罐佐治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发病部位在腰背、胸腹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每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试验组加用针灸加拔罐疗法, 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 高于对照组的6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针灸加拔罐佐治带状疱疹疗效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带状疱疹,针灸,拔罐
参考文献
[1]陈楚云, 钟振民, 李丽霞, 等.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疗效与时程的关系[J].新中医, 2012, 44 (4) :92-95.
[2]陈顺荣.针灸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观察[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2014年年会暨第二十一次全国针灸临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分会, 2014:2.
[3]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刘冠军.针灸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5]黄国付, 张红星, 徐祖森, 等.不同针灸方法治疗带状疱疹 (急性期) 疗效的比较[J].针刺研究, 2012, 37 (5) :403-408.
中药针灸治疗弱视的研究进展 篇7
1 针刺治疗
张彬[3]介绍治疗弱视应用主穴为:承泣、攒竹、太阳、风池, 配穴:下睛明、肾俞、太溪, 手法:攒竹向鱼腰方向平刺1寸 (1寸=3.33cm) ;承泣:左手拇指向上固定眼睑, 右手将针缓慢直刺1.5寸;风池向鼻尖方向直刺1.2寸。太阳斜刺0.5寸, 下睛明左手向外侧固定眼球, 右手靠眶缘缓慢直刺1寸, 肾俞斜刺0.8寸, 太溪直刺1寸。
张秋雨等[4]采用深刺下关穴治疗儿童弱视64例, 先刺睛明穴, 后刺下关穴, 直刺2.5寸左右 (儿童酌情缩短) , 患者局部即刻有放电、喷水或齿痛感并向周围放射, 行捻转及震颤刺激后, 即可出针, 不留针, 每次两侧分别针刺。2穴每周针刺1次, 3次为1个疗程, 治疗1~3个疗程统计疗效。结果64例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例 (4.7%) , 显效32例 (50.0%) , 无效29例 (45.3%) 。显效及无效患者继续治疗第2个疗程, 治愈20例 (32.8%) , 显效16例 (26.2%) , 无效25例 (41.0%) 。显效及无效患者继续治疗第3个疗程, 治愈16例 (39.0%) , 显效10例 (24.4%) , 无效15例 (36.6%) 。表明采用下关、睛明两穴同用, 临床对提高患者视力收到较好疗效。
葛惠玲等[5]采用针刺治疗弱视患儿90例。对照组 (80眼) 用常规戴镜、遮盖、弱视治疗仪治疗;治疗组 (86眼) 用针刺加常规治疗, 取穴:百会、睛明、承泣、丝竹空、太阳、风池等, 隔日1次, 留针40min,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3个月为1个疗程, 连续4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各类型引起的弱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尤其是对白内障术后弱视、屈光参差弱视, 总有效率为100%,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针刺使神经元的营养和保护作用加强, 从而促进神经元和突触的发育, 建立良好的视觉发育模式。
葛惠玲等[6]采用针灸治疗难治性弱视60例, 治疗组采用针刺百会、睛明、承泣、丝竹空、太阳、风池等, 隔日1次, 留针60min, 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 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6个疗程, 配以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戴镜、遮盖等常规方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各类型引起的弱视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尤其是对白内障术后弱视、屈光参差弱视, 其总有效率达100%。表明针刺可明显改善眼周局部的血液循环, 加快弱视的治愈。
2 针药结合
曹中兵等[7]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儿童弱视62例, 针灸取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风池、承泣、光明、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 以毫针平补平泻法, 得气后接风池为电极一端接电针治疗, 每天1次, 留针20min/次, 12次为1个疗程。同时选耳穴:眼、目1、目2、肝、肾。令患者自行按压每天3~4穴, 每穴3~5min/次。中药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治则, 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丹参、川芎、陈皮、熟地、炙甘草为基本方。脾虚食滞者去熟地, 加神曲、麦芽、山楂、枳壳;脾肾不足者, 加枸杞、黄精、鹿茸。每天1剂, 水煎服。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无效4例。表明针刺与中药结合协同调节, 疗效显著。
闫兆[8]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12~17岁青少年弱视63例 (126眼) , 予补中益气汤 (黄芪10g, 白术10g, 陈皮10g, 升麻6g, 柴胡6g, 人参10g, 当归身6g, 甘草3g) 加减, 体质较差者加阿胶6g, 人参15g;食欲较差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各10g。每袋150ml, 每次1袋, 每天2次。针灸取攒竹和翳明、丝竹空和太阳、瞳子髎和鱼腰三组穴位交替针刺, 隔日1次, 留针40min, 10d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1次, 以6个疗程为限。结果:好转102眼, 无效24眼, 总有效率为81.0%。表明中医药治疗12~17岁青少年弱视有效。
郭建玲等[9]采用槐杞黄颗粒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弱视54例, 治疗组54例 (88眼) 用槐杞黄颗粒 (槐耳菌质、枸杞子、黄精) , 每天2次, 早晚服用。3个月为1个疗程。同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 取特定组穴 (眼、脾、肾、肝、心、目1、目2、) , 每次选穴5个, 嘱患者每天按压穴位6次, 每次每穴按压30次, 连续30d为1个疗程。对照组46例 (76眼) , 采用左旋多巴联合同视机治疗。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65.9%、95.5%, 对照组基本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50.0%、84.2%。2组比较, 治疗组的基本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明槐杞黄颗粒合耳穴贴压为中医治疗弱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且具有使用方便、疗效显著、起效快的特点。
宋润清[10]采用贴压耳穴配合煎服中药治疗弱视, 耳穴取肝、肾、脾为主穴, 眼、目1、目2为配穴, 每次双耳各耳穴4个, 每天按压各贴穴5次, 每次3min, 隔5d换贴1次。配合中药予怡视汤 (自拟方) :生黄芪、远志、茯神、石菖、肉苁蓉、五味子、菟丝子、茺蔚子、枸杞子、益智仁、苍术、全蝎、僵蚕等, 每天1剂, 水煎服, 20d为1个疗程。结果:与对照组 (遵照传统遮盖法加精细目力训练治疗) 相比, 观察组基本痊愈和痊愈者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贴压耳穴配合煎服中药是治疗儿童弱视较理理的方法。
3 中西药结合
李迎舒[11]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弱视, 西医疗法:戴镜、遮盖治疗、增视训练 (CAM视觉刺激、红光闪烁、海丁格刷、后像治疗等) , 每天1次, 每次20min, 10d为1个疗程。联合耳穴压迫:贴按眼穴、目1、目2、神门、心、肝、肾、脾、皮质下等穴, 每次5~10min, 3d更换1次, 两耳交替使用, 15d为1个疗程;同时口服中药近视康 (川芎10g, 牡丹皮12g, 当归10g, 熟地黄18g, 五味子6g, 枸杞子20g, 柴胡10g, 白芍12g, 菟丝子15g。) 。结果:与单纯西药治疗组相比,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疗法的优势。
崔庆霞[1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弱视, 治疗组用遮盖法、闪烁红光刺激法、后像疗法、压抑疗法等治疗的基础上加用 (1) 中药内服:四物五子胶囊 (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车前子、覆盆子、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 , 每次1粒, 每天3次, 1个月为1个疗程, 共治疗3~5个疗程; (2) 针刺 (翳明、风池、光明、足三里、合谷) , 每天1次, 留针20min/次, 12次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5个疗程; (3) 耳穴贴压 (神门、新眼、肝、心、肾、眼、枕、目1、目2、屏间前、屏间后) , 每次1~2min, 连续10d, 1个疗程休息3~7d继续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5.3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弱视有着较好的疗效。
郝小波[13]采用中药补气充血, 健脾和胃为治则, 选用党参、白术、茯苓、当归、丹参、川芎、陈皮、熟地等为基本方, 辨症加减, 每天1剂, 早晚分服, 1个月为1个疗程。中药治疗期间联合光学矫正和华亚闪烁增视仪SZS一3B型家庭训练治疗弱视儿童230例。结果:总有效率95%, 其中基本痊愈176眼, 进步44眼, 无效10眼。说明中药及华亚增视仪有改善弱视患者视功能的作用。
刘爱英等[14]治疗小儿弱视108例, 采用传统治疗方法 (配镜、精细家庭作业、光栅疗法及后像疗法等) 配合针刺及推拿, 针刺选穴:以内关、睛明、光明为主穴, 配以风池、翳明、攒竹、照海、四关穴、太阳穴。推拿以点按眼周穴位为主, 针刺及推拿每天1次, 10d为1个疗程, 一般治疗3~10个疗程。结果:与传统治疗方法的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综合疗法治疗弱视起效快, 疗效明显提高, 起效时间明显缩短。
吴琳等[15]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弱视72例, 常规治疗措施: (1) 遮盖法; (2) 闪烁红光刺激疗法; (3) 后像疗法; (4) 压抑疗法; (5) 精细目力训练等。以上每项训练每天1次, 连续治疗30d为1个疗程。同时结合中西医治疗, 方法如下: (1) 灸疗:灸炷, 置于眼前lcm处, 患儿闭目接受治疗; (2) 针灸治疗:取丝竹空、攒竹、晴明、四白、风池、承泣、光明、三阴交、太溪、肝俞、肾俞, 每天1次, 12次为1个疗程; (3) 耳穴压贴治疗:取特定穴 (神门、新眼、肝、心、肾、眼、枕、目1、目2、屏间前、屏间后) , 2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 (4) 西药:口服左旋多巴1~2片, 维生素B1片1~3片, 均每天2~3次, 4周为1个疗程。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弱视疗效可靠。
林静兰[16]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弱视儿童75例, 针刺主穴取双侧睛明、攒竹、承泣、球后、丝竹空、太阳, 配穴取双侧合谷、风池、百会、翳风, 每天1次, 每次30min, 15min行针1次, 20d为1个疗程, 配合综合疗法: (1) 散瞳检查; (2) 遮盖治疗; (3) 增视仪治疗; (4) 精细作业训练。结果:针刺加综合疗法组有效率为91.37%高于单纯综合疗法组的80.3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明显提高弱视患者的视力。
宋兰香[17]采用传统综合训练法 (遮盖、红光闪烁刺激, 三色光刺激, 精细目力训练等) 配合药物口服左旋多巴及针灸, 选穴:攒竹、鱼腰、丝竹、太阳、合谷, 治疗儿童弱视, 4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与药物组和单纯训练组相比, 视力有明显改善。
李艳[18]采用耳穴按摩及压豆治疗小儿弱视, 在综合疗法 (配镜、遮盖、光刷治疗、光栅治疗仪治疗、家庭精细作业等) 基础上配合耳穴按摩及压豆治疗, 先按摩后压豆。耳部主穴:肾、肝、眼、目1、目2、太阳;配穴:攒竹、丝竹空。结果:总有效率96.19%, 比单纯综合疗法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费传统等[19]采用同视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 观察组用同视机配合耳穴贴压, 取穴:肝、肾、眼、屏间前、屏间后、心、肾上腺。连续治疗20d为1个疗程, 共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用同视机进行治疗, 20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P<0.05) 。说明耳穴贴压结合同视机治疗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显著。
4 其他
刘伟哲等[20]采用梅花针叩刺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弱视224例, 梅花针叩刺百会、承光、翳明、风池、合谷、外关、颈夹脊穴和视区, 每个治疗穴位或部位叩刺200~300次左右, 以局部出现潮红为度, 每天1次, 10次为1个疗程。同时, 配合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 每周1次 (主穴:新眼1, 新眼2;配穴:新眼3, 新眼4, 肝, 肾, 眼, 枕, 明亮, 后眼1, 后眼2, 后眼, 额, 屏间前, 屏间后。以上穴位组成4组, 交替使用。每天每穴至少按压4组, 每组20次左右, 治疗6个疗程。结果:411眼中基本治愈291眼 (70.80%) , 进步102眼 (24.82%) , 无效18眼 (4.38%) , 总有效率为95.62%。表明梅花针结合耳穴贴压治疗儿童弱视远期疗效可靠。
刘伟哲[21]采用梅花针治疗儿童弱视, 取穴:百会、风池、翳明、合谷、外关、颈夹脊区, 采用轻度或中度刺激, 每穴位叩刺200次, 以局部潮红为度。每周治疗5次, 10次为1个疗程, 6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90例137眼, 基本痊愈85眼 (62.04%) , 进步42眼 (30.66%) , 无效10眼 (7.30%) 。
5 展望
通过针刺、梅花针、中药、耳穴贴压及中西医结合等方法, 对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弱视治疗均能达到预期效果, 而我国应用针灸治疗眼部疾病具有悠久的历史, 其通过疏通经络气血, 调和脏腑阴阳,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献资料表明针灸疗法能有效治疗弱视, 操作简单, 安全无不良反应, 配合遮盖疗法、仪器治疗、常规训练等疗法综合应用时, 效果更明显, 能显著缩短疗程。但当前针灸治疗弱视的临床研究资料中, 存在样本量不均匀, 临床设计不规范等问题, 导致研究的可信度降低, 影响了中医药针灸治疗弱视疗效的提高和推广应用。因此, 中医药针灸治疗弱视应是今后值得进一步重视的问题。
中药加针灸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 实验组男20例, 女17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5岁, 平均病程7天;脑出血患者25例, 脑梗死患者12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8例, 年龄54~80岁, 平均年龄67岁, 平均病程为6.8天;脑出血患者20例, 脑梗死患者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采用Bobath疗法, 具体包括平衡、行走、坐位及上下楼梯等训练。实验组患者加用针灸疗法, 具体的操作为:上肢瘫痪患者主要取大椎、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后溪、养老穴等穴;下肢瘫痪患者主要取风市、足三里、环跳、伏兔、太冲、三阴交、解溪、阳陵泉等穴。
1.3 诊断标准
治疗3个月后, 观察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r评价法:严重运动功能障碍:分数<50分;明显运动障碍:分数为50~84分;中度运动障碍:分数为85~95分;轻度运动障碍:分数为96~99。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3个月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 (72±20)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2±1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外界因素刺激作用下引起的一种脑部功能障碍疾病, 临床又称为中风, 该疾病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血管意外可分为脑溢血和脑血栓, 引发脑溢血主要因素有患者情绪、大量饮酒、极度劳累等, 造成血压升高, 从而引起脑血管的破裂。脑溢血主要发生于患者活动期间, 也就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发生, 少部分人会出现一些预兆, 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预兆, 在活动过程中突然昏倒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2]。脑血栓一般是在患者沉睡过程中发生, 发作前有明显的预兆, 如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短暂不良反应, 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长期不良反应就会引起更大的功能障碍。由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脑部功能障碍疾病, 一旦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就可能会造成患者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较严重的为运动功能障碍, 即偏瘫, 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肢体瘫痪或下肢体瘫痪, 临床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治疗[3]。除常规药物治疗外, 常采用针灸方法, 治疗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4]。
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 (72±20)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2±1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后偏瘫,针灸,康复训练,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8) :728-729.
[2]张丽霞, 孟殿怀, 沈光宇, 等.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12) :1179-1181.
[3]韩娟, 何玉仁, 刘凤琴, 等.将息疗法结合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2) :1429-1431.
中药加针灸 篇9
关键词:针灸;中药;咳嗽
0引言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一般由于感受外邪引起的咳嗽,称为外感咳嗽;因脏腑功能失调,波及于肺以致的咳嗽,称之内伤咳嗽。本文对中医治疗咳嗽的主要方法针灸和中药的临床效果做具体分析,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30例临床病例,分组进行针灸和中药治疗,比较其临床效果。其中男性病例15例,平均年龄30.6岁;女性病例15例,平均年龄34.3.岁。
1.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1]:外感咳嗽选取处方三拗汤加减或桑杏汤加减;内伤咳嗽采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针灸治疗组:外感咳嗽选穴:肺俞,列缺,合谷。方法: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强刺,风寒留针或另炙。内伤咳嗽选穴:肺俞,大渊,章门;肝火犯肺者选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方法:毫针刺用平补泻法,或加灸。肝火犯肺者不加灸。
1.3 疗效评估
有效:患者咳嗽症状消失,无痰,不再发热
无效:咳嗽剧烈,头痛、畏寒,脉浮或浮紧。
2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不良反应及观察
基本无不良反应, 但针灸组痊愈较慢。
3讨论[2]
咳嗽主要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因于风寒者,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因于风热者,热蒸液聚为痰;因于风燥者,燥邪灼津生痰,痰邪壅阻肺气,则发为咳嗽。若外邪未能及时解散,还可发生演变转化。如风寒久郁化热;风热灼津化燥;肺热蒸液成痰等。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肺脏自病者,多因虚致实。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气不化津,津聚成痰,甚则痰从寒化为饮。他脏有病而及肺者,多因实致虚。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从热化,则易耗伤肺阴。此外,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为病。外感咳嗽如迁延失治,邪伤肺气,更易反复感邪,而致咳嗽屡作,肺脏益伤,逐渐转为内伤咳嗽。内伤咳嗽,肺脏有病,卫外不强,易受外邪引发或加重,在气候转冷时尤为明显。久则肺脏虚弱,阴伤气耗,由实转虚。
临床上初期表现为鼻塞、流涕、咽痛、头痛、畏寒、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为主要症状,开始为干咳,过l~2天后有痰。慢性者每年发病超过二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或一年发病连续三个月以上。胸部听诊可闻及呼吸音粗糙,甚至可闻及干湿哕音。慢性支气管炎长期发作者可有肺气肿体征。
中药治疗对于外感咳嗽针对其病理不同主要分为:风寒袭肺即风寒袭肺,肺气失宣,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色白稀薄,咽痒,可伴鼻塞流涕、发热、头痛、畏寒等症。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通常采用主方:三拗汤加味。处方举例:麻黄6g,杏仁l0g,荆芥l0g,前胡l0g,桔梗6g,陈皮6g,甘草6g。加减: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9g,厚朴6g,茯苓12g;热为寒遏,咳嗽声嘎,气急似喘,痰黏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30g,黄芩12g,桑白皮l2g,以解表清里。风燥伤肺即风燥伤肺,肺失清润。表现为于咳作呛,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采用主方:桑杏汤加减。处方举例:桑叶l0g,杏仁l0g,淡豆豉l0g,南沙参l2g,川贝l0g,杏仁l0g,瓜蒌皮l2g,栀子l0g,黄芩l0g,梨皮l0g。加减:热重者,酌加石膏30g,知母12g,以清肺泄热;津伤较重者,加麦冬12g,玉竹12g,以滋养肺阴;痰中夹血者,可配白茅根30g,以清热止血。
内伤咳嗽[3]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痰多色白,咯痰黏稠,胸闷脘痞,纳差腹胀。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濡滑。一般采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处方举例:半夏l0g,茯苓12g,陈皮6g,厚朴6g,甘草6g,苍术6g,苏子l0g,白芥子l0g,莱菔子l2g。加减:寒痰较重,痰白腻如沫,怕冷者,加干姜6g,细辛6g,以温肺化痰;久病脾虚,神倦者,酌加党参12g,白术12g,炙甘草6g,以益气健脾。
针灸治疗外感咳嗽选穴:肺俞,列缺,合谷。方法:毫针浅刺用泻法,风热可强刺,风寒留针或另炙。内伤咳嗽选穴:肺俞,大渊,章门;肝火犯肺者选肺俞,尺泽,阳陵泉,太冲。方法:毫针刺用平补泻法,或加灸。肝火犯肺者不加灸
參考文献
[1] 杨淑荣.转移兴奋灶"针灸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研究 [J].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8届学术交流会暨世界中联耳鼻喉口腔专业委员会第4届学术年会 2012.
[2] 杨洁.补肺止咳方预防咳嗽变异性哮喘复发作用研究 [J].中医临床研究, 2014,22; 50-51.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腿痛临床观察 篇10
腰腿痛病因复杂, 有先天性的, 有创伤引起的, 有身体机能退变造成的, 还有一些内脏疾病也可表现为腰腿痛, 近年来研究发现心理因素也可引起腰腿痛。损伤如骨折、脱位、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退变如骨质疏松, 腰椎管狭窄等;炎症如脊柱结核、化脓性骨髓炎、神经炎、脊髓炎、尿路结石等;还有个别肿瘤也同样会引起腰腿痛。所以腰腿痛虽然不是大病, 但需引起重视。其各阶段表现也有差异, 在临床治疗时, 应从整体把握, 重视疾病间的相关性。此外更应该体现中医的辨证论治, “证同治亦同, 证异治亦异”, 是非常重要的。腰腿痛的基本治则是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中医目前治疗腰腿痛有诸多方法, 近年来除了采用传统的口服汤药和体针外, 还采用了电针、耳针、水针、穴位埋线、小针刀、按摩、刮痧、拔罐等方法。笔者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腿痛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5例患者, 男60例, 女105例, 年龄30岁~60岁, 病程3个月~2年。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
取穴以通络止痛为原则。循经取穴与局部取穴为治疗大法, 取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 肾腧、大肠腧、膀胱腧、环跳、秩边、足三里、阳陵泉、绝谷为主穴交替使用, 取患侧, 相对固定[1]。原发性病例取三阴交、秩边、京骨、大钟、委中、阳陵泉、风市;继发性病例取L2~5华陀夹脊[2]。急性腰扭伤远道取穴比局部取穴重要, 可选的穴位有合谷、落枕、中渚、八邪、孔最、后溪、腰痛穴、悬钟穴。对坐骨神经痛, 根性的配肾腧、大肠腧、L3~5夹脊, 干性的足太阳型配殷门、委中、承山, 足少阳型配阳陵泉、绝骨。属寒湿盛者, 加丰隆、阴陵泉, 并可用艾条灸或温针;气滞血瘀加太冲、肝腧, 局部加火罐, 时间为10 min~15 min。体虚加关元、气海、足三里, 取患侧, 相对固定。手法:针刺加用电针治疗仪, 采用连续波或疏密波, 刺激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 每日1次, 每次20 min~40 min, 10 d为1个疗程。
1.2.2 内服中药
基础方药如下:熟地12 g、地龙15 g、续断15 g、杜仲20 g、川牛膝20 g、桃仁12 g、狗脊15 g、甘草6 g。寒甚者加附子、肉桂;痛甚者加乳香、川乌, 疼痛游走不定者加威灵仙、全蝎;瘀者加三七、桃仁、红花;兼气血虚者加党参、黄芪、鸡血藤、当归;肝肾亏虚者加淫羊藿、桑寄生、枸杞、锁阳、巴戟天。服法:每日1剂, 1 d 2次, 水煎服10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优:腰腿痛症状完全消失, 功能完全恢复;良:腰腿痛症状消失, 但劳累后仍有疼痛, 功能部分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本组患者经3个疗程治疗, 优116例, 占70.30%;良40例, 占24.24%;无效9例, 占5.46%。
3 讨论
腰腿痛的机制不外乎是感受外邪, 肾虚精亏, 腰失所养而导致。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感受外邪的分类有寒湿腰痛, 瘀血腰痛, 以及湿热腰痛;内伤分类主要是肾阴虚和肾阳虚, 所以作为医者一定要牢记, 做到因人而异, 辨证论治, 对证下药, 才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提醒广大患者, 得了病不可怕, 关键是要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锻炼, 即可很快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5例腰腿痛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针灸治疗。结果 本组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 优116例, 占70.30%;良40例, 占24.24%;无效9例, 占5.46%。结论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腰腿痛有显著疗效。
关键词:腰腿痛,中医治疗,针灸,中药
参考文献
[1]孙国杰.在阿尔及利亚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257例临床观察报告[J].湖北中医杂志, 1979, 13 (1)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