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教学

2024-06-09

针灸学教学(精选12篇)

针灸学教学 篇1

摘要:《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 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能否将传统教学法融入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中, 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关键词:协同教学法,针灸学,教学,设想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 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 课程的目标是在大量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熟练运用针灸的各种操作方法, 对适应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施治。但是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针灸学, 且在实习阶段也只有一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 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以往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改进教材、如何加强临床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师的授课模式上, 进而提出了诸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小班实训教学、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当前研究多重点强调了“教”的一面, 沿用的是传统的“输灌式”教育, 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的一面, 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或许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协同是一个过程, 通过它, 几个独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比各方面单独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们作为一个集体一起工作, 协作就成了他们的特点。协同教学是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因而将协同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中, 是否可以寓“教”与“学”一体。

故拟将单纯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 比较两类教学方法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经络腧穴的掌握度 (定位、点示、归经) 、刺灸法的熟练度及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 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一、设想目标

通过观察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应用, 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 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二、设想观察内容

1.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兴趣的影响。

2.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掌握度 (定位、点示、归经) 的影响。

3.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刺灸法的熟练度的影响。

4. 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影响。

三、设想方案

1. 分组。

选取同批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班级6个班级, 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3个班级, 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 考查方法。

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法, 主要以授课老师讲授为主, 刺灸法部分辅以实践操作;观察组进行协同教学法, 根据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教学形式, 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 (1) 经络腧穴总论部分, 授课老师只讲授原则性的东西, 其他由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 扩展相关知识; (2) 经络腧穴各论部分, 授课老师示范经络腧穴各论讲授的通用方法, 并以肺经为例重点讲授并加以点穴演示与指导, 剩下的经络腧穴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 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 授课老师给以指正和精确; (3) 刺灸法部分, 授课老师讲授临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领及重点注意事项, 学生分成小组内部练习, 组间纠错和竞赛; (4) 临床治疗部分, 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分析, 老师只讲授总论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的配穴原则等原则性的东西, 其他各论部分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 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 授课老师最终以病案分析于以论证学习效果。

授课时间为一学期, 每个章节结束以后, 均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 (1)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问答及扩张性问答; (2) 经络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点示、归经随机抽查行问答; (3) 针灸学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竞赛; (4) 病案分析中的辩证论治的精确度、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考核; (5) 总理论考试;并对两组的学生的成绩与兴趣 (分为有兴趣、无兴趣、其他三等) 进行比较, 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I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

[3]常小荣, 赵钊, 潘思安, 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34 (7) :1-4.

[4]李鑫辉, 喻嵘, 何宜荣, 等.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启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5, 35 (10) :70-72.

[5]刘密, 潘思安, 张国山, 等.《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9) :84-86.

[6]马睿杰, 林咸明, 方剑乔, 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6) :816-818.

[7]郑胜英.协同教学在国际货运代理课程中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2, 21 (5) :132-134.

针灸学教学 篇2

针 灸 学

教 学 大 纲

(适用专业:临床五年制、八年制本科)

中医学教研室 修订日期: 2015年 2月

一、中医养生文化介绍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中医养生学、天年的概念 2.中医养生的特点 了解内容:

1.中医养生之道

2.在中医原则指导下的四时养生规律 3.睡眠养生、饮食养生

二、教学时数

讲授: 4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中医养生学、天年的概念 2.中医养生的特点 3.中医养生之道

4.在中医原则指导下的四时养生规律 5.睡眠养生、饮食养生

二、经络学研究进展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循经感传现象概念及规律特征 了解内容:

经络现代研究的主要假说观点

二、教学时数

讲授: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循经感传现象 2.循经感传现象规律特征 3.可视经络现象 4.经络检测研究

5.经络现代研究的主要假说观点 6.经络研究的评述与展望

三、腧穴研究进展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腧穴、腧穴学概念 了解内容:

腧穴学现代研究进展

几个基础腧穴的临床运用与现代研究进展

二、教学时数

讲授: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腧穴、腧穴学、特效穴概念 2.特效穴运用实例

3.几个基础腧穴/特效穴的临床运用与现代研究进展 4.腧穴学现代研究进展

四、针灸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针灸对大脑皮层的调节 2.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了解内容:

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

二、教学时数

讲授: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针灸对神经系统的调节:针灸对大脑皮层的调节;针灸对周围神经的调节

2.神经系统疾病的针灸治疗原则

3.神经系统疾病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

五、现代针法的临床研究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现代针法的概念 2.头针疗法 3.针刺的镇痛作用 了解内容:

1.现代针法发展

2.头针的操作方法、机理探讨 3.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 4.针刺麻醉 起源、发展

5.针刺麻醉的一般特点、临床特点,针刺麻醉的范围,影响因素,挑战

二、教学时数

讲授: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传统针刺原理的研究,新的针刺理论的出现 2.现代针法的概念,现代针法发展 3.头针疗法,头针的操作方法、机理探讨

4.针刺镇痛与针刺麻醉:痛觉学说,针刺的镇痛作用、镇痛机制 5.针刺麻醉 起源、发展,针刺麻醉的一般特点,针刺麻醉的临床特点,针刺麻醉的范围,针刺效果的术前预测、影响因素,挑战

六、针灸推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概念 2.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

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推拿治疗 了解内容:

腰椎间盘突出症解剖基础、病因病理、临床症状、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鉴别诊断、治疗,传统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的作用机制

二、教学时数

讲授: 2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腰椎间盘突出症概述、概念 2.解剖基础 3.病因病理 4.临床症状 5.临床检查 6.影像学检查

7.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鉴别诊断

8.治疗:传统疗法:推拿疗法、针灸疗法、封闭疗法及其作用机制

七、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1.小儿的生理 2.小儿的病理特点 3.小儿治疗特点 了解内容:

小儿常见疾病厌食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针灸推拿治疗、外治疗法、药膳、预防与调护

二、教学时数

讲授: 1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小儿的生理特点 2.小儿的病理特点 3.小儿治疗特点

4.小儿常见疾病厌食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针灸推拿治疗、外治疗法、药膳、预防与调护

八、妇科中医生理病理、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认识和治疗

一、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掌握内容:

妇科中医生理认识:脏腑在女性生理中的作用 熟悉内容:

妇科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了解内容:

妇科常见疾病痛经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施治、针灸推拿治疗、外治疗法、药膳、预防与调护

二、教学时数 讲授: 1 学时

三、教学内容

1.妇科中医生理认识:脏腑在女性生理中的作用

2.妇科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寒、热、湿邪(含内生五邪);七情内伤;生活失度;体质因素;病理产物致病

3.妇科中医病机认识: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针灸推拿教学强化策略

在针灸推拿专业中,针灸推拿技能是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其直接的关系到了学生对针灸推拿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众多的医学院都受到了生源扩招、设备更新等方面的影响,因此就导致了针灸推拿这一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在教学上产生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同时,由于针灸推拿技能的广泛应用,很多的高校也都纷纷的开设了针灸推拿专业课程,受教学方法、教学经验等方面的影响,新开课针灸推拿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偏低,在此背景下,对针灸推拿技能技能的教学强化方法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以此作为选题背景,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

作为一项专业技能,针灸推拿的手法至关重要,其直接的关系到了针灸推拿的效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当前很多的针灸推拿教学中,都将理论作为课程重点,例如穴位、化经等,忽视了基本手法的训练。因此,笔者认为,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中,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强化学生基本手法的训练,要将“摩擦”和“摆动”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两种手法是基本手法中的重点,属于针灸推拿手法中的“核心”,并且在临床实际的操作中也极为的常用。同时,这两种手法对训练的要求比较高,实际的操作难度也较大,和其他手法之间的关联性较强,将此两种手法作为核心训练的基本手法能够让学生掌握扎实的针灸推拿手法基础,进而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二、改进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针灸推拿技能教学中,通常都是以书本作为基础的,在书本中,包含了大量的经络图和穴位图,这些图的表现形式过于抽象,难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记忆,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因此,则需要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来改进教学方法,笔者认为,可以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让针灸推拿的理论知识更加的具有直观性和可操作性。例如穴位演示,传统教材中的穴位演示为普通图片,通过多媒体则可以以3D、旋转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全身穴位的展示,更加方便學生的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动画等还可以分步骤的对学生展示针灸推拿的技能,方便复杂手法的深度讲解,这样更加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对针刺安全性较高的穴位时例如晴明穴等,通过动画技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来进行针刺演示,告别传统书本及口头讲解的弊端,更好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三、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

学生受年龄的影响,竞争心里较强,通过竞赛的形式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方法中,也可以通过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来进行。

笔者认为,针灸推拿技能竞赛要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层次的设计。对低年级的学生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针灸推拿技能,所以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技能都存在不足,因此,对低年级学生竞赛主要是掌握学生基础知识及实践技能掌握情况,在竞赛的过程中,可以为基础手法的米袋操作和简单的理论答题形式进行。对高年级的学生中,则可以结合其特点,以人体模拟进行操作,主要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技能运用程度,以动作、熟练度、时间、顺序等作为考核指标。

通过针灸推拿竞赛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针灸推拿技能的熟练程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针灸推拿技能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

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针灸推拿专业评价都是以考试的形式来进行的,考试的内容也都主要集中在经络认知、穴位认知等理论知识上,对针灸推拿技能的评价比例较少,学生受成绩的影响,也都将学习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这就极大程度上的影响了学生对针灸推拿技能的掌握,因此,要灵活的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的评价方式可以为:

第一,实践评价。以某项知识点作为考核内容,检验学生的实践技能。

第二,学生互评。将学生进行分组,采取组内相互考核的形式进行互评。

通过这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的发展学生在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在评价后,教师要进行积极的反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的教学和指导,让整体的学生都得以全面的提升。

五、积极参加课外实践

作为一名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要想真正的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那么就必须要让学生积极的参加课外实践。笔者认为,课外实践要由学校或教师进行统一设计,实践地点可以选择敬老院、社区等公共机构,在进行课外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沟通。在实践前要与实践地点或机构进行沟通,明确实践的目的。

第二,准备。在实践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了解每名学生的能力,为实践的安全进行打下基础。

第三,监督。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督,一旦发现错误,要及时的进行纠正。

第四,总结。在实践后,要及时的了解参与实践人员的情况,这里的参与实践人员主要是指学生针灸推拿技能的锻炼者,例如敬老院的老人,社区的志愿者等,通过他们的切身体验来了解学生的针灸推拿技能掌握情况。

总结:

总而言之,在当前针灸推拿专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并强化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有着很强的必要性,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强化基本手法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举办针灸推拿竞技比赛、灵活对学生进行评价、积极参加课外实践五点强化针灸推拿技能教学的方法,希望可以为针灸推拿技能的教学及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漫荻,翟双庆,顺应时代发展·推进中医药课程改革[J]中医教育,2014(01)

[2]范炳华,徐丽,张海东,现代医学院内推拿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创新思考[J]北京中医药,2011(03)

[3]赵东海,探究医学高等教育内针灸推拿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3)

独立学院针灸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篇4

针灸是中医治病救人的重要手段, 在基础医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针灸学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课程, 是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必考内容。而当前独立学院针灸学多是沿袭母体院校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未按照独立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改革创新, 实训时间不足、方式单一, 加之学生缺乏主动性, 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 针灸学教学应以面向一线临床医疗工作为导向, 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 对实践教学进行创新和改革, 探索并建立既符合当代国情又具有独立院校自身特点的针灸学实训教学模式。

1 当前针灸学实践教学的不足

1.1 教学模式陈旧

针灸学教学内容主要是经络腧穴篇、刺法灸法篇和针灸治疗篇, 这三部分内容都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目前大部分中医院校经络腧穴篇与刺法灸法篇的实践教学依然是传统的“三段式”模式。所谓“三段式”, 即首先观看教学影片, 之后教师进行示范, 然后学生自己操作以及同学间互相演练, 教师从旁指导。这种早期总结的“三段式”模式在培养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方面有其可取之处, 但对提升学生中医原始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医患沟通技巧及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帮助甚微。

针灸临床治疗是经络、腧穴、针灸手法和中医药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知识量大, 涉及范围广, 目前多是“填鸭式”的理论讲解, 枯燥乏味, 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学效果尚可, 但是年轻教师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2 针灸治疗实践脱离临床

目前本科阶段针灸学实践教学用于针灸治疗学部分的时间非常少, 甚至不安排实践教学, 即使安排了实践教学大多也是脱离临床实际的。针灸治疗篇通篇以内科病症划分, 套用中医内科学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方法, 这种完全照搬中医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针灸诊疗理论与针灸临床实践是脱节的。如目前颈椎病的针灸, 临床多按西医分型论治, 医生在详细询问完病史后, 需要做相应体格检查, 如椎间盘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等, 根据诊断确定不同取穴以及刺灸方案。以“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为例, 颈椎病这一临床常见病是以落枕的附属内容出现的, 内容简单, 虽然对颈椎病的分型进行了简单比较, 但是病因病机依然按照中医内科的病因病机, 并未涉及临床实用的神经病学、解剖学内容。关于颈椎病分型的神经病学知识及相应体格检查内容又散见于其他学科, 学生学习不系统, 实践与临床脱节。之后学生进入临床实践就会陷入“所学内容用不上、实用的技能又不会”的尴尬境地[2]。

2 我院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

2.1 创新教学模式

“十二五”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沿袭了传统教材编排模式, 即先介绍经络、腧穴, 后介绍刺灸技能, 最后为针灸治疗。经络腧穴部分的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十四经与腧穴的相关理论知识, 学生学习记忆压力较大, 往往会产生畏难情绪, 失去学习针灸学的热情。为使学生能够早日动手操作, 激发其学习兴趣, 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 创新针灸学教学模式, 即先讲刺灸技术, 再讲经络理论, 最后讲针灸治疗。

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效果良好[3]。先讲授“毫针刺法”, 让学生先熟悉针具, 及早进行手法训练, 然后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各种操作手法。这样, 讲到经络理论、腧穴各论时, 手法的练习已经基本熟练, 在讲授理论课时可以将实践穿插其中, 增加实践教学时间,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有颈椎病、落枕、感冒、踝关节扭伤等病的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边讲边治,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诊疗过程与效果[4]。鼓励学生将所学的技能应用于实践, 真正做到经络腧穴理论、刺灸方法和针灸治疗相互融合, 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对于针灸学系统性教学大有裨益。

此外, 我们在进行十四经划线定经和定取腧穴实训之前, 首先开设骨度分寸法和体表标志法的实训课程, 强化训练, 为后续划经和点穴的实训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调整针灸学教学顺序, 使实践贯穿课程的始终,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2 强化实训

实践能力是衡量针灸学教学质量与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 各医疗单位对毕业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 要求学生具有诊疗常见疾病的基本能力[5], 这就要求在针灸学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积极探索、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强化实践训练, 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中医本科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2.2.1 充分发挥实训中心作用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中医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院制订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中医学专业针灸学实践教学大纲。根据大纲要求, 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建立了针灸实训室, 配备人体针灸模型、穴位探测仪、针灸点穴测试仪、针刺手法操作仪、多功能电针仪、多功能艾灸仪等多种实验教学仪器。实训室为学生实践提供了场所, 相关仪器的使用有利于客观化地规范学生识穴、点穴和手法的操作。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实践大纲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此外, 实训中心定期对学生开放, 学生可结合自身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操作训练, 并配备专业教师进行答疑指导。

我院依托临床技能实训中心实施实训教学, 积极构建以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 操作技能更加熟练、规范, 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2 模拟医院

为拓宽学生的实践平台, 我院组建了精诚模拟医院, 以学生自主管理、非营利的形式运营, 服务于全校师生, 配备指导教师, 以针、灸、推拿为主要服务方式。学生需通过考核方能进入模拟医院值班, 对于实践技能不过关的学生则以集中练习、定期考核的办法激励其进步。考核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 (由专业教师培训高年级学生来扮演) , 尽量模拟临床真实情况, 以此考查学生的综合临床实践能力。

精诚模拟医院的设立,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条件的不足、设备的紧张、师资配备的不足, 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机会, 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水平。

2.2.3 以赛促学

为了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 也为了激励学生进步, 我院每年都会举办临床知识与技能大赛, 大赛设立组委会, 全院统筹组织, 聘请各个教研室主任与临床一线专家担任评委。针灸模块作为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赛内容参照实践教学大纲, 并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职场面试要求, 主要通过点穴、归经、毫针刺法、灸法等现场操作及问题答辩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场发挥能力, 学生两人一组, 抽签决定考试顺序与内容。

一方面, 大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学生未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就业面试打下了基础, 实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另一方面, 来自一线的专家带来了临床前沿知识, 且结合临床对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 使针灸学教学紧贴临床实际, 实现以赛促教, 推动针灸学学科发展。

2.2.4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学院定期招聘学生作为实验室助理, 参与教师科研和实验室日常工作, 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查阅文献、提出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课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配备本科生导师, 指导其更好地进行学习研究。学生通过参与科研活动, 激发了创新热情, 培养了创新能力,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实践教学。

2.2.5 强化“三基培训”中医学专业学生在第七学期有为期两个月的临床见习, 见习结束后, 学院对其进行“三基培训”, 即对学生薄弱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集中培训。针灸学作为重要内容, 在夯实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以强化技能为主, 重点强化学生的针刺手法、灸法、罐法、其他针法及针灸配穴能力。此阶段的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查漏补缺, 对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予以更多关注,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针灸学理论与实践技能上得到提升。

2.2.6 实习前、毕业前强化针灸学技能训练

我校中医学专业学生在入学第九、十学期, 安排10个月的时间到定点教学医院进行毕业实习, 在实习之前集中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这一阶段的针灸学培训以临床最为实用的内容为主, 使学生熟练掌握针灸技能, 以便快速适应临床。

此外, 毕业前将再次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 并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毕业技能考核成绩。此时学生已有初步的临床经验, 针灸学实践教学主要针对学生临床实习反馈的信息进行安排, 围绕学生感兴趣、基础薄弱的内容进行教学, 针对性强。考核更加注重综合性, 参照教学大纲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和形式, 考查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求学生两人一组, 抽签决定考试内容, 考题兼顾针法、灸法、罐法及其他常用针灸学技能, 要求学生3分钟内完成操作, 考官参照评分细则进行打分。这种方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对操作细节把握准确, 同时也考验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临场应变能力。

2.3 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应用案例教学法

我院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临床问题。在实践教学中, 我们将临床真实案例或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可信度高、内容全面的案例引入课堂, 将学生每3~5人分为一组, 就所给案例的诊断、病因病机、治疗原则、腧穴配伍和刺灸法等内容进行讨论, 并在模拟人或同学身上进行定穴和手法操作演示, 教师予以点评。此外, 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和教师中的典型案例, 如牙痛、胃痛、痛经等常见病, 通过真实案例的诊疗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选择腧穴的依据、能否优化配穴方案等问题。通过对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启发性[6]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7]。

2.4 改革考核办法

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很难全面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因此, 在本课程中采用更加符合实际的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形式, 更加重视技能考核。

为使针灸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结果更客观、准确, 我们采用开放式评价模式, 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测评, 注重因材施教, 通过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知识与技能上获得一定的提高[8]。形成性考核主要包括平时表现、期中技能考核、期末技能考核和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10%, 期中、期末技能考核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技能考核为现场考核, 采用随机抽取考题的形式。期中考核偏重于考查学生对重点腧穴的掌握情况, 学生两人一组, 抽取题签, 题签内容是5个重点腧穴, 要求学生现场口答腧穴归经、定位、主治, 并在同学身上进行点穴操作。期末技能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考查内容包括针刺手法、灸法、拔罐疗法和其他针法, 引入标准化病人, 要求学生根据“病人”主诉, 四诊合参, 给出诊断和治疗方案, 并实际操作。需要注意的是, 每一次实践课, 教师都应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 并作为平时成绩和技能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

此外,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提高其综合素质, 在针灸学教学过程中, 我们采用翻转课堂理念, 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例如, 在点穴实训课上尝试让学生自己讲解某些腧穴定位;在灸法部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资料, 以PPT的形式汇报灸法适应证和保健灸的应用等。教师提前告知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 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 这种方式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 而且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了阅读文献的好习惯。同时, 将此部分的学生表现计入形成性评价成绩。

针灸学课程形成性考核实施以来, 以往授课形式单一、考核形式单一的不足得到了极大改善, 激发了学生学习针灸学的热情, 学生对于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大大增加, 课堂参与度明显提升。形成性考核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学习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不足, 从而改进学习方法;另外, 形成性考核结果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 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安排, 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设计都大有裨益[9]。

通过以上实践教学改革方法的实施, 提高了学生学习针灸学的热情, 学生更加重视针灸技能训练, 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提升, 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为实现优秀应用型中医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

摘要:在当前高等教育的格局下, 独立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和服务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实践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改革针灸学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独立院校,针灸学,教学改革,中医学专业

参考文献

[1]姜光铭, 张继河.规模与转型:独立院校的应用型发展之路——以江西省独立院校发展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1) :12-14.

[2]胡蓉.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针灸, 2012, 32 (1) :75-77.

[3]徐彦飞, 张彦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创新针灸学教学模式[J].国医论坛, 2012, 27 (5) :49-50.

[4]沈菁, 石佳, 张亮, 等.针灸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的难题与对策[J].光明中医, 2015, 30 (6) :1363-1364.

[5]王珑, 邹伟, 于学平.浅谈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在针灸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针灸, 2008, 28 (12) :923.

[6]张伟, 王娟.案例分析法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4) :101-102.

[7]刘世红.创新针灸学实践教学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24) :91-92.

[8]周艳丽, 郭现辉.形成性考核在针灸学课程中的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7) :154.

针灸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文版 篇5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的方式介绍经络、腧穴、刺灸法三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提高中医专业英语的水平,达到能够运用常用针灸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针灸学(英语)》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和英语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本课程共计40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并用英语表达,针灸疗法的特点,明确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学科的意义。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

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4.掌握针灸发展简史中有关专著名称的英文表达。【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概念

2.针灸疗法的特点: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3.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从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的概况,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从古到今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

4.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及方法: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治疗;学习目的即掌握运用针灸学理论指导临床,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学习方法即熟记基本知识,反复练习操作技术,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等,加深学生对针灸学的了解,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及英语表达。

2、掌握经气概念及英语表达。

3、掌握经络系统组成及英语表达。

4、掌握十二经脉的英语名称、体表分布规律及其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英语表达循行。

5、熟悉奇经八脉的英语表达、分布特点及作用。

6、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的概念、作用、英语表达。

7、了解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及英语表达。

8、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含义及英语表达与分布特点。【教学内容】

1、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

2、经气的概念。

3、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皮部。

4、十二经脉的名称、体表循行特点、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交接规律及气血循环流注规律。

5、奇经八脉的组成、分布特点及作用。

6、十五络脉的组成、分布特点及作用。7.十二经别的概念、分布特点及作用。

8、十二经筋的概念、分布特点及作用。

9、十二皮部的概念、分布特点及作用。

10、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含义及英语表达与分布特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目的要求】

熟悉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内容】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授课比例占80%。第二章腧穴总论

第一节腧穴的发展、分类和命名 【目的要求】

1、用英语方式掌握腧穴的概念。

2、了解腧穴的发展概况。

3、用英语方式掌握腧穴的分类。【教学内容】

1、腧穴的概念

2、腧穴的发展。

3、腧穴的分类

4、腧穴的命名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授课比例占100%。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目的要求】

1、应用英语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

2、熟悉经穴的主治规律,并会应用英语描述。【教学内容】

1、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

2、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

(2)分部主治规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授课比例占80%。第三节特定穴 【目的要求】

以英语方式掌握特定穴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内容】

1、特定穴的概念。

2、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授课比例占80%。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目的要求】

应用英语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

1、骨度分寸定位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4、简便定位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可结合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及CAI课件等。英语授课比例占80%。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掌握静脉与脏腑、组织器官的联系。

2、熟悉十四经脉各经的腧穴主治概要。

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及奇穴,并用英语掌握其中168个重点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ll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髎*、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医、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郗*、神门*、少府、少冲。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大抒、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盲*、神堂、臆喜、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附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侮*、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

手厥阴心包经(9穴):天池、天泉、曲泽*、郗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手少阴三焦经(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烁、*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厥阴肝经(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督脉(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跟交。

任脉(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36穴)

1、头颈部(12穴):四神聪*、印堂*、鱼腰、上明、太阳*、球后*、鼻通、金津、玉液、夹承浆、牵正*、翳明*、安眠*。

2、躯干部(8穴):三角灸、提托、子宫穴、定喘穴*、夹脊*、痞根、腰眼*。

3、四肢部(16穴):十宣*、四缝*、中魁、八邪*、落枕穴*、腰痛穴*、中泉、二白、肘尖、环中、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八风*。

(划 *者为重点穴位,其余为一般穴位)【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幻灯,可放映经穴的录像或电影。

2、实验室示教,学生分小组反复点穴。

3、英语教学比例占100%。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第一节刺法的源流与发展 【目的要求】

1、英语方式掌握刺法的概念。

2、了解针具的起源和发展。

3、了解刺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

1、刺法的概念

2、针具的起源与发展

3、刺法的起源发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辅以图表,可放映幻灯、录像或电影,结合针具的实物或模型。

第二节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目的要求】

1、英语方式掌握灸法的概念。

2、了解灸法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内容】

1、灸法的概念

2、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三节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素 【目的要求】

熟悉针刺手法和灸法的量学要素。

【教学内容】

1、刺法的量学要素:刺激强度、刺激时间。

2、灸法的量学要素:艾炷的大小、壮数;艾条施灸距离、时间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第一节毫针刺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毫针的构造、规格,熟悉毫针的检查和保藏。

2、掌握毫针刺法的练习要领,熟悉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3、熟悉体位的选择。

4、应用英语方式掌握毫针刺法的进针法、针刺角度与深度和行针基本手法,了解辅助手法的英语描述。

5、英语方式掌握得气的概念、表现和临床意义,了解候气、催气、守气的概念和意义会用英语叙述。

6、掌握捻转、提插补泻和平补平泻手法,了解其他补泻手法、影响补泻效应的因素。

7、应用英语掌握留针和出针方法。

8、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教学肉容】

1、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

2、毫针刺法的练习:包括指力练习、手法练习和自身练习。3.毫针的选择和消毒

4、体位的选择

5、毫针刺法(1)毫针进针法

(2)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6、行针手法(1)基本手法(2)辅助手法

7、得气的概念、表现和临床意义

8、候气、催气、守气的概念和意义

9、针刺补泻手法:有单式补泻手法和复式补泻手法两类。

10、留针与出针

11、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2、针刺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英语授课比例占100%。第二节灸法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熟悉灸法的作用和种类。

2、掌握各种灸法的操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灸法的作用: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防病保健的作用。

2、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

3、灸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授课比例占100%,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

第三节拔罐法 【目的要求】

1、了解拔罐法的起源和发展。

2、了解罐的种类,掌握罐的吸附方法和拔罐方法并用英语表达。

3、熟悉拔罐的作用。

4、掌握起罐的方法、注意事项,并会用英语方式描述。【教学内容】

1、拔罐法的起源和发展

2、罐的种类

3、拔罐方法

4、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

5、起罐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方式授课80%,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

第四节三棱针法皮肤针法皮内针法电针法穴位注射 【目的要求】

1、掌握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英语概念。

2、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2、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3、皮内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注意事项。

4、电针法的操作方法、电针作用和适应范围、电针的刺激参数及注意事项。

5、穴位注射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常用药物及注意事项。【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方式授课80%, 实际操作练习和门诊见习,充分利用图表、录像,尤其是实际操作示范。第五节头针 【目的要求】

1、应用英语掌握头针的概念。

2、熟悉头针的理论依据。

3、掌握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

4、了解头针法的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教学内容】

1、头针的概念

2、头针的理论依据

3、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及操作方法

4、头针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教学方法】

自学、答疑。第六节耳针 【目的要求】

1、了解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熟悉耳廓的表面解剖。

3、掌握耳穴的分布规律。

4、掌握常用耳穴的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会使用英语描述。

5、熟悉耳针的选穴原则和适应证。【教学内容】

1、耳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2、耳廓表面解剖

3、耳穴的分布规律

4、常用耳穴部位和主治及操作方法

5、耳针适应证

6、选穴原则 【教学方法】

针灸学教学 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经络腧穴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24-02

经络腧穴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是针灸推拿专业各项技能的实训及临床治疗的基础,只有熟练掌握经络的循行和腧穴的定位,才能准确地在相应部位进行相应手段的操作。这部分内容的实训教学由于有一定的枯燥性,需要死记硬背,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实专业教师实踐教学水平,提高实训效果,是专业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就我们在实际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些体会,进行阐述。

1思想上高度重视

教高2006第16号文件的发布,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第一线高技能人才,而医学类高专培养的学生走上岗位后服务对象是一个个具体的人,这就要求熟练掌握相关医疗技术,需要加强在校时的实践训练,特别是针灸临床操作更加精细,要求将毫针准确刺进穴位。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提高学生的针灸技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经络腧穴又是专业教学的基础。因此要高度重视经络腧穴实训课,丝毫不能懈怠,为学生打好基础。对于学生而言,则需要教师不断强调这部分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比如学好经络腧穴有益于后面刺法灸法、针灸治疗课程的学习,同时经络腧穴又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必考内容,让学生也认识到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以我校安徽中医药高专为例,针对经络腧穴课程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软件,比如多媒体电子发光模型、电子针灸点穴模型等,这些现代化设备在实训课上都会充分向学生展示,演练。理论课上教师会讲到腧穴局部解剖知识,而学生由于专业局限,没有感性认识,只能死记硬背,那么在实践课上,教师通过这些教学软件和设备,向学生清楚地展示腧穴局部解剖结构、周围深层浅层的组织、神经、肌腱、韧带等,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另外有的软件将位置相近的穴位综合在一起,展示相关穴位的位置关系,比如肘关节的尺泽、曲泽、曲池位置接近,学生经常混淆,把三个放在一起展示出来,有助于比较记忆,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吸引学生兴趣,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

3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以往实训教学流程基本上是多媒体展示→实体示范点穴→学生自学、教师个别答疑→教师抽查,教师的讲授内容主要集中在前两步,但是由于往往有部分学生理论课后不复习,实训课前不预习,对上课内容比较陌生,对于老师实体示范讲解的内容不能一下子接受,在自学阶段往往似懂非懂模棱两可,再碰上害羞的学生,又不举手提问,不会找腧穴的还是不会,影响学习效果。通过改进,将流程稍作调整,在多媒体展示后增加一个十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学环节,一方面先熟悉内容,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探索:我是通过什么方法依据什么解剖标志找到这个穴位的,尝试自己解决难点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师实体示范讲解过程中就可以带着疑问,看看老师的方法和自己的是否一样,或者自己不会找的穴位,老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的,通过这种方式的改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4开设小班实训

由于临床医学类学生的服务对象是人,所以对于实训课的教学要注重细致专一,如果还是大班的话,每次上课一百来位学生,教师实体示范时学生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还有部分学生挤在后面看不到,而且学生自学阶段教师要为百来位学生辅导答疑,受教学时间限制,往往难以面面俱到,而采用小班教学,每个小班三十位学生,有专门教师辅导,这样讲解更透彻,演示更清晰,辅导更细致,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

5开展集体备课

实训课是由理论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因此需要教师集体备课,保证授课内容的一致性、协调性。通过集体备课将教学中的重难点拿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共同研究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在集体备课中,除针灸推拿专业教师外,同时邀请相关专业课程,如解剖学、神经病学、生理学、病理学及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师一起参加,在解决专业课程的教学链接、跨学科的教学难点问题等,在交流学习中得以解决,同时增进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中的内容互动,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开放专业实训室

由于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因此学校要为学生充分创造实践条件,开放实训室是其中重要一环。我校针灸推拿实训中心五六年来在课外活动时间一直向学生开放,在开放时间内有专门教师管理,提供教学设备,比如多媒体电脑、模型等,并辅导学生。通过这个方式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只要学生没课,就鼓励他们过来学习实践,实训课上没弄清楚的解剖标志,不会找的穴位可以再请教老师,巩固知识,打好基础。

7开展技能竞赛

开展技能竞赛并且给予优秀者一定的表彰是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一个好方法。通过这个方法给学生压力和动力,督促他们巩固知识,激发荣誉感,自信心,积极性。以我校为例,我校已成功举办了九届点穴大赛和第一届全国中医药职业教育技能大赛(针灸推拿技能大赛),我校学生通过勤学苦练取得了优异成绩,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在学生中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8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由于经络腧穴课程的内容相对固定,不少教师的备课笔记十几年不变,而这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显然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需要教师不断的进修学习,自我完善。可以多去去外校考察交流,看看兄弟院校采用哪些先进实用的教学设备,他们的实训课是如何教学,开拓视野,取长补短。前面所述集体备课,多学科教师在一起交流也是提高业务水平的好方法。

9加强实训室建设

这里说的建设主要是设备的引进和使用方面。由于大多数医学类高职高专是由老中专职高升格而来,教学设备陈旧老化,损坏率高,随着学校的发展,招生人数增加,对于实训教学的投入越来越大,以往落伍损坏的东西可以适当报废,引进新的仪器设备。例如我校即将引进多媒人体针灸穴位交互数字平台、光电感应多媒体人体针灸穴位发光模型等大型仪器,通过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外还可以大量添置小型的针灸穴位模型,针推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开学初向学生收取押金,每人发放一个,期末归还退押金,这样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只要是经络腧穴课,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把模型带着,在老师讲解时可以随时对照模型,有直观认识;而对于非针推专业的学生要做到实训课上每两人一组,使用一个模型,互相点穴[2],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提高了仪器设备使用率,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也是尽可能给学生创造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对优秀针灸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我们要适应社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培养出掌握丰富理论知识和熟练技能的针灸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沈洁,沈梅红.浅谈点穴实训课的教与学[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7):52

针灸学教学 篇7

1 项目的研究意义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 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基础上, 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现行针灸学的传统教学模式特点是:由理论到实践, 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模式。由于经络循行复杂, 腧穴内容繁多, 刺灸手法各异, 治病机理深奥, 在教学中学生有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如何使学生对针灸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较轻松地掌握针灸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以及其治病的科学规律, 是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3]。本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

2 针灸学教学体系的现状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基础学科, 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体观念为基础思想, 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 经穴刺灸为防治手段, 良性调节为作用机理, 这也是传统针灸学精髓所在。现行《针灸学》教材中经络、腧穴、刺灸、治疗四部分的内容基本独立讲授。讲经络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挂图;讲腧穴时学生听到的是腧穴诸多主治;讲刺灸手法操作时学生感到难于操作;讲病证治疗时学生苦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针灸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如何让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充分运用针灸治疗规律及特点, 结合本专业疾病特点开展临床治疗, 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提高临床疗效, 才是针灸学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和要求。

3 具体研究内容

3.1 经络部分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研究

3.1.1 建立富有中医针灸特色的现代化模拟经络实训教室

以本学科的“针灸学教学实验室”为基地, 是全国第一家也是唯一的一家针灸陈列馆。

3.1.2 研制具有动态循行特点的《十四经络课件》

运用具有动态循行特点的“针灸学十四经络”教学软件。“针灸学十四经络”教学软件是本课题组在2005年集体研制的音像电子教材。《针灸学》课程教学中, 经络内容是主要核心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就是一张挂图、一支粉笔, 学生们学起来没有兴趣, 而且不能直观地看见和了解经络的整个循行过程。“针灸学十四经络”软件是运用Flash动画软件研制而成[4]。笔者将固定不动的只能用挂图展示的经络动起来了, 而且设计了在经脉循行的过程中经过和联系的脏腑、组织器官等, 使其都亮起来和动起来了,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5]。

3.1.3 将现代研究内容引入课堂

关于经络循经感传的观察;经络电学特性的测定;灸性感传的观察;合谷穴气至病所效应性观察;足三里穴针刺后的感觉传导等内容均可以引入课堂。使学生对经络的理解不光是在客观上可以直观地看见经脉的动态循行, 还可以从现代实验研究角度进一步了解经脉循行的一些特征, 加深学生对经络的理解和掌握[6]。同时, 一定要启发诱导学生去寻找规律并掌握运用规律, 提高学习效果如讲授经脉循行时, 强调学生掌握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胸) , 交手三阴经。分布规律:太阴阳明在前, 厥阴少阳在中, 少阴太阳在后;交接规律:阳经与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阴经与阳经交接在四肢末端, 阴经与阴经交接在胸腹部[7]。

3.2 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

3.2.1“二看三点一习”法的运用

在《腧穴学》的实践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思维联想能力的培养来帮助腧穴的定位。为了加强这一实践环节, 应采用“二看三点一习”法。二看:即“理论课堂结合多媒体教学, 观看动态的腧穴的定位图;实验课堂先观看教学录像, 复习加强理论课堂所学的知识, 为腧穴的点穴实验作铺垫”。三点:即“师点”、“互点”、“考点”。“师点”指将学生集中在一起, 由教师亲自在学生身上划出经脉循行路线及做点取穴位的示范动作。“互点”是指在“师点”之后, 让学生两两结合, 彼此在对方身上定取穴位。教师则巡回检查, 指导并纠正学生在点取穴位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考点”是实际定取穴位的能力测试。每位学生采取抽签的方式, 抽取一份印有10个不同穴名的试卷, 要求学生准确说出腧穴的归经、定位, 然后在另一位同学身上具体定取每个穴位的位置, 考点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8]。“一习”是在学习腧穴学理论的过程中, 安排临床见习。这种方法, 不但可以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从而使理论和实践达到了统一。

3.2.2 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

在同学们正确掌握了腧穴的定位后, 笔者将实验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引入课堂。一是腧穴与非腧穴之间的效应不同。当刺激腧穴与非腧穴时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腧穴作用大, 非腧穴大多无作用或作用很小。如针刺合谷、足三里后, 白细胞吞噬指数明显提高, 针刺非腧穴时这种作用不明显。二是不同腧穴常常引起不同效应, 或对不同部位产生影响。如针刺胃经的足三里、上巨虚和天枢, 使肠鸣音增加的效应比足少阳胆经的足临泣、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手少阳三焦经的中渚等穴强。即使是同一条经脉的腧穴其作用也有差异, 如上述足阳明胃经的腧穴, 对肠鸣音的影响较其他经脉强, 而在胃经腧穴中又以足三里的作用最强。三是有些腧穴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如针刺心经的神门穴, 对实验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效应, 针刺肝经的大敦穴有加强神门降压效应的作用。通过将腧穴的特异性规律研究引入课堂之后, 使学生们对腧穴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具科学性、系统性。

3.3 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研究

本《针灸学》教学的重要实训内容,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笔者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3.3.1 研制具有直接动态演示的《毫针补泻手法》的教学课件

运用具有直接动态演示的“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软件, 这是本课题组集体研制的音像电子教材。《针灸学》课程教学中, 针刺手法的操作是本教学中的难点[9]。怎样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针刺的各种不同手法教学, 也是笔者多年来的教改重点。因为针刺入人体后, 老师在讲解针刺手法的动作和针在人体内的动作过程, 学生是无法看见的。笔者开发研制的《毫针补泻手法》教学软件, 整个课件将针刺的各种不同手法操作过程都可演示出来, 学生能看见针刺手法的演示, 老师根据课件的内容一步一步深入的讲解, 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针刺各种不同手法的操作[10]。

3.3.2 研制具有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的手法模拟仪器

针法灸法学手法是一门操作性特强的课程, 其中的针刺手法是本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从进针到出针是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针刺手法复杂微妙, 仅凭老师的一张嘴是很难讲清楚的。如何客观地评价学生针刺手法是否规范, 是所有针法灸法学课程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本教研室老师们经多方努力, 研制了以示波形式反应针刺的提、插、捻、转等手法, 通过对示波频率和波幅的分析, 可以客观评价学生针刺手法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以及它们之间参数的差异性, 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针灸操作技能训练中的关键问题, 使刺法灸法的教学处于国内领先地位[11]。

3.4 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研究

3.4.1 模拟临床直观教学

针对本课程的特点, 使用模拟临床教学,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模拟病例由教师事先建立卡片模拟患者, 将2名学生编为一组, 其中一名扮演患者, 另一名为医生。根据卡片要求, 由“医生”向“患者”提出各种所需要了解的问题, 采集病史, 并由“医生”自己进行综合、分析、诊断和施治[12]。这种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临床教学中的“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法,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观能动性,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教学效果[13]。为使学生真正熟练地掌握针灸操作技术, 检验其实际动手能力。笔者设立了严格的考试制度, 除理论考试 (占70分) 外, 还进行了技能操作考试 (占30分) , 即将学生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组, 每2名为一组, 然后再抽题回答问题, 抽到哪种操作方法或病证, 要求学生从辨证分型、立法处方、选穴操作等步骤, 一步步讲解清楚, 并进行实际操作, 由两名监考老师同时打分。这种考试方法也是提高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14]。

3.4.2 将“标准化患者”引入课堂

这是本课题组在2009年进行针灸学教学改革时一个校级立项课题。就是专门招收了三个标准化患者的模特, 进行了专门的职业培训后, 投入到课堂的一个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 将预约的模拟患者带到教室, 由模拟患者叙述病史病情, 学生做出诊断, 并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取穴, 讨论行针手法, 最后由带教老师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治疗方案。这样, 学生就能亲身体验针灸治病整个过程,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采集病史的能力[15]。

3.4.3 将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性研究内容引入课堂

将科学研究内容通过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引入课堂教学是本教研室的一大亮点和特点。比如说在讲授针灸治疗“中风”病时, 笔者就将在科学研究中证实的针灸治疗“中风”的病理机制结果, 通过网络平台由学生自己点击展示出来, 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针灸治病的科学性。还有“足三里”为什么能治疗胃肠疾病;“内关”为什么能调节心率;“委中”为什么能治疗急性扭伤等等。用科学的依据来告诉学生, 针灸治病的科学性, 使学生由衷地对这门学科产生了一种信任感和崇拜感, 从而对针灸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 结语

本课题首次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网络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临床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 并在针灸学教学中引入实验针灸学系列中的研究内容, 将现代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充实和丰富了本科教材中的内容不足。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 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 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 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 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摘要:本研究主要是针对《针灸学》教学中, 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难点疑点问题进行研究和实践。课题组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法, 即经络内容教学。它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客观存在的动态特性, 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特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特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特性。将四特性教学法引入到《针灸学》教学中后, 使得抽象难讲的经络循行一目了然, 功能难明的腧穴特性得以佐证, 手法难显的刺灸补泻客观呈现, 玄妙难释的治病机理诠释尽然。

针灸学教学 篇8

1 信息素质的培养

“实验针灸学”是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 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 通过实验手段来研究针灸学术理论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4]。然而, 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无法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应有的作用。故笔者建议, 变“填鸭式”为“自助式”, 在大二阶段开展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同时也进行信息获取、评估、分析、处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即信息素质培养, 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精湛的专业知识, 而且具备有利于将来专业发展、可以终身受益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法, 为后期学习甚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信息素质培养的内容上, 除了为学生开展“走进图书馆”等相关讲座、开设“文献信息检索”等相关课程外[5], 更注重综合训练, 提供实习机会, 检验实习成果。首先, 要求每组学生采用自由讨论的形式, 选择一个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题目, 研究类型不限。导师对题目的性质、难度、分量、综合训练程度等进行全面衡量, 选题总的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其次, 小组成员根据文献检索课所学知识进行文献检索、归纳和分析, 并将检索成果梳理整合为文献综述。然后, 导师针对检索流程、文献整理、综述的内容与结构等提出修改意见, 并要求学生根据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检索流程和文献综述。最后, 将修改好的文献综述进行投稿、发表。在反复“提出意见-修改完善”的互动过程中, 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文献检索流程, 提高了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为“实验针灸学”的设计性实验奠定基础, 而且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能力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为学位论文写作提供契机。

2 实践能力的提高

根据教学大纲安排, 实验教学是“实验针灸学”教学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2],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 由于学时、条件、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 教学安排内的实验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故笔者建议, 在大三阶段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 并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从而在培养学生的科研理论、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6]的同时, 着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题研究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外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教学形式, 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行之有效的途径[7]。我校校园网每年定期公布导师的课题名称, 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报名参加。在筛选课题组成员的过程中, 导师可合理组织研究队伍, 每个课题组既安排2-3名有实验经验的高年级学生, 也安排2-3名无实验经验的低年级学生, 更可跨专业跨学科组建团队。如此, 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既可以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 也可以启示小组成员多学科合作研究的重要性, 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互相尊重、不断进取的团队精神的同时, 也大大减轻了导师的教学负担。此外, 学校要求课题组严格按照科研基金课题的一般流程, 在中期及实验结束时提交书面工作总结, 以及提交1篇以上的文章作为课题研究成果, 学校将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及成果审核对课题组提供一定金额的科研资助。由此, 以大学优良的课外课题研究平台为依托, 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科研课题的申请、准备、实施、中期汇报、实验完成、总结形成文字等各个环节, 在实际学习中真正提高了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从而弥补传统的课堂实验教学的不足。

3 创新思维的培育

3.1 理论教学与创新思维培育

“实验针灸学”将理论部分归纳为基本研究方法、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针灸效应机理和现代应用技术研究4个部分。由于现代的科学研究内容和方法日新月异, 现版的“实验针灸学”在机理相关研究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因此, 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营造使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教学环境, 授课老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采用先进教材, 参考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 着重介绍我校老师带领学生参与的一些最新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的再创作, 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在某些章节提出了自成体系的研究途径, 最终形成有特色的课程体系。例如, 讲授“经络现象”时, 特别介绍了我校原林教授的“973计划———筋膜的研究”;在讲授“穴位功能与结构”时, 详细讲解了针灸推拿教研室老师参与的“973计划———腧穴特异性研究”, 等等。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 既可让学生切实了解身边的老师和同学为这些最新研究做出的贡献,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又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始终保持在研究、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点上。

3.2 实验教学与创新思维培育

实验教学既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掌握分析、研究、判断、推理的科学方法和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理论课教学效果, 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8]。然而, 以往的实验教学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学生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提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实验教学应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主, 一方面促进学生积极掌握和运用综合理论知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一方面也促进导师不断拓宽知识面, 加强本门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并提高从事科研全过程的能力, 以满足学生完成自主设计性实验的需要。

在应用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过程中, 导师明确给出实验目的, 要求学生团队自行确定研究内容, 查阅实验原理, 制定实验方案, 确定实验步骤, 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选择适当器材, 完成实验的具体步骤, 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是以学生团队为实验主体, 教师为主导, 重视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淡化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模式[4]。实践表明, 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培育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3], 更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所述, 通过三阶段教学模式的培养, 学生搭建了信息素质、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三大平台, “实验针灸学”教学始终贯穿其中, 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多年的教学实践证实, 这一教学改革方式不仅让学生乐于接受, 而且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 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思辨、科研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针灸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及科研。

参考文献

[1]余曙光, 郭义.实验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1.

[2]李梦.基于TBL教学法及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实验针灸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9 (161) :69-70.

[3]嵇波, 张露芬, 任晓暄, 等.实验针灸学自主设计性实验教学方法探析[J].中医教育ECM, 2013, 30 (1) :48-49.

[4]徐秋玲, 刘涛.实验针灸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 15 (167) :89-90.

[5]刘正华.本科教学中的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3, 31 (5) :19-23.

[6]王丽, 陈江博, 苏雪琼, 等.科研融入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8) :112-114.

[7]崔淑贞, 刘继伟, 李建华.以课题研究促进素质教育及创新能力的培养[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6, 10:82-83.

针灸学教学 篇9

一、针灸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的临床主干课程之一, 也是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之一, 我校中医学本科专业 《针灸学》总学时为90 学时, 其中理论讲授66 学时, 实验学时16 学时, 见习学时8 学时。该课程包含上、中、下三篇, 分针灸基础理论 ( 经络、腧穴部分) 、针灸技术、针灸治疗三大块, 教材选用王华、杜元灏主编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十二五规划教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1. 课程讲授重理论, 轻经典背诵。

我校中医学专业的 《针灸学》的课程设置为90 学时, 实验见习为24 学时, 在授课形式上以理论讲授为主, 很多教师对理论的讲授占用大量课时, 将大量精力放在理论课上。要学习记忆的内容多、学时少, 大多学生学习后不注重针灸经典的记忆学习难以形成批判性思维, 临床工作适应性较弱。

2. 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形式单一。

教学方式方面, 主要停留在以教师为主体的 “灌输式” 模式上, 忽视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教学过程中缺少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

3. 教学内容有待改革, 内容次序安排欠妥当。

经过多年的教学发展, 《针灸学》教学有了很大进步, 但在先进的教学中, 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仍然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发现 《针灸学》讲授在经络和腧穴中应注意的问题、上篇和中篇教学次序的安排、特定穴的概念和治疗作用、临床上已淘汰的治疗工具的讲述课时等内容值得改革, 才能更好地适应培养卓越中医师的培养, 让学习者对 《针灸学》的掌握更加容易和全面。

4. 考试评价体系有待提升完善。

考核方式不合理, 实践操作部分附属于理论考试,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在课程考核中得不到反应,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课不够重视。

5. 情感设计和医患沟通技巧缺失。

课程缺少情感设计, 当前的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讲授, 且不知当今社会千变万化, 经济飞速发展, 医患矛盾突出, 稍有不慎, 便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改革建议

1. 结合卓越医师培养目标, 打造未来中医学领军人物和卓越人才。

突出中医经典, 注重中医传统思维。诵读经典, 做到 “读经典, 做临床”,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渗透针灸经典理论 《灵枢》、 《难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的学习诵读记忆。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资源, 与老师和同学合作,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成绩。

2. 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SP教学法、PBL教学法、故事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 含古代经典医案)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让学生较早地接触临床, 切实地认识到针灸对于很多疾病都是有效的, 同时也认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 不忘举例讲解各个穴位的作用, 如天枢穴治疗便秘和腹泻, 大椎穴退热等, 以及目前针灸研究的新进展。同时也鼓励学生相互实验, 对常见病如感冒, 失眠、便秘等可以用针灸来治疗, 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在实验课堂中表现得更加积极。

3. 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在多年的 《针灸学》教学实践中, 发现 《针灸学》, 通过对针灸学经络理论部分要学生全部背诵记忆下来, 这是学习 《针灸学》必经之路, 也是为后面学习经络腧穴各论打下基础。整体讲述特定穴及作用并结合临床, 将特定穴的作用提到腧穴总论来讲解。合理安排 “经络腧穴各论”与 “ 刺灸法”的教学先后顺序。巧妙讲述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针刺的补泻手法是从进针到出针的整个过程, 要给学生讲清楚, 行针过程主要是提插补泻, 进针和出针主要是针对疾徐补泻的这两个不同阶段, 学生就会把指力和速度区分开来思考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 这样就容易掌握提插补泻和疾徐补泻。拔罐工具讲解详略得当。重点讲述临床常用的玻璃罐、竹罐、抽气罐即可, 不必赘述陶罐等。

4.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

进行考评方式改革, 加强过程性考试, 提倡 “做中考”, 实施“教、做、学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考核分3 部分, 第1 部分是基础理论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笔试。第2 部分是临床技能的考试, 考试形式为实践操作。主要内容为点穴、进针、针刺意外的处理、拔罐法和灸法。以上操作在同学之间或患者身上 ( 必须征得患者同意) 进行。第3 部分是临床应用的考试。考试形式为笔试和口试及实践相结合。技能考试模拟执业医 “三站式”技能考核方法, 即现场划经点穴、现场针灸技术操作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临床技能考试办法为随机抽取门诊初诊患者 ( 征得患者同意) , 让学生完成问诊, 体检和病历的书写, 针灸处方的制定。最后做出考试成绩形成性评价, 并对考试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有针对性地进行考试反馈, 含教研室集体反馈、班级反馈、学生个体反馈。尝试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 OSCE) 考核方式评价临床应用能力。

5.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培养学生医德教育, 医患沟通技巧。

对课程进行情感设计,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 想成为合格的临床中医师, 须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即 “为事先为人”。因此, 在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 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比如廉洁行医、强烈责任感、敬业务实、勤奋进取、吃苦奉献、团队精神。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正确处理医患关系。作为未来的医生, 需精湛的医术, 更要有高尚的医德, 正如 “大医精诚”。临床上, 一些病人没有接受过针灸治疗, 会对针刺有着恐惧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应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转告学生进针前要注意安抚病人, 缓解紧张的情绪, 治疗中态度和蔼, 专心致志, 让病人对医生有信任感,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小结

在高等教育全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推进素质教育, 卓越中医师培养背景下, 进行 《针灸学》 教学实践活动, 对于促进和提升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全面进行 《针灸学》 教学方法、内容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变我校 《针灸学》 教学的现状, 提高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率, 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5], 培养卓越中医专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课题名称:

1. 基于第二课堂的卓越中医人才培养研究;

2. 中医学专业临床课集中+ 自主见习模式探索与实践

3. 《针灸学》 课程综合改革。

摘要:目的:满足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改革《针灸学》教学, 为社会培养具有良好针灸技能的卓越中医师;方法:通过对针灸经典的记忆背诵,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对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情感设计, 传授医患沟通技巧等多种方式进行针灸学教学研究;结果:针灸学教学研究, 是培养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需要, 顺应未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出发;结论:基于卓越中医师培养下的《针灸学》教学研究能够取得一定成效, 但关于全面实施卓越中医师针灸技能的培养还需要不断地改进, 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卓越中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卓越中医师,人才培养,针灸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卫娟, 史宏灿, 王劲松, 等.省属综合性大学卓越医师培养的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 2013, 15 (6) :652-654.

[2]张潜, 薛黔, 罗军敏, 等.卓越医师班人体结构学课程体系中系统解剖学授课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 2014, 16 (9) :687-689.

[3]边敏佳, 董正华, 陈苏静, 等.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探索[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9) :40-43.

[4]边敏佳, 边艳峰, 郑旭锐.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本科生导师制探索分析[J].西部中医药, 2014, 27 (4) :40-42.

针灸学教学 篇10

1 实施有效教学的意义

有效教学不仅是教学活动, 更是持续发展的、高质量的合作学习过程,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建学习共同体,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促进教师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 学会发现问题、创新实践、积累经验, 不断提高有效教学能力, 使教师专业素质得到提高。

2 针灸学有效教学方法的优化

2.1 项目导学

项目导学主要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倡个性化的学习, 它是以某一个项目为对象, 先由教师对该项目进行分解并示范, 然后让学生分组围绕各自的项目进行讨论和协作学习。如针灸操作技术中的三棱针法, 实施项目教学时, 采取的一般程序是: (1) 教师先将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进行分解并现场示教; (2) 学生讨论三棱针法的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3) 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相互练习; (4) 教师巡回指导; (5) 教师答疑; (6)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综合测评。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实施项目导向为主的教学, 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

2.2 工学结合

为了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课题组加强了工学交替教学, 与相关医院深度融合, 鼓励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一是在校内学习期间, 先由带教教师按照实践教学要求强化实训;二是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到学校附属医院、社区医院、针灸推拿诊所等进行临床见习;三是按照针灸临床工作岗位要求, 在实习前一周按照“三站式”技能考核模式进行综合实训;四是在入学第5、6学期, 安排10个月的时间到学校定点的教学医院进行毕业实习, 形成了校内实训、校外见习、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相结合的能力培养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 促进了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做到了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零距离对接。

2.3 以赛促学

每学年我校中医药系针灸推拿教研室都会举办以教学班为单位的针灸理论知识竞赛和针灸技能操作竞赛, 竞赛由学校针推协会组织, 评委由针推教研室的教师担任。理论知识竞赛主要通过闭卷笔试和现场抢答的方式考查学生经络腧穴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技能操作竞赛主要通过毫针刺法、穴位注射法及留针拔罐法的现场操作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临场发挥能力。鼓励学生踊跃报名、积极参与。通过竞赛, 不仅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达到了以赛促学的目的。

2.4 实训教学

在高职高专教学的诸多环节中, 实训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把课堂搬到实训室, 让教师在“做中教”, 让学生在“做中学”, 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2.4.1“做中教”教师对不同的实训操作内容进行现场演示, 边做边教, 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教学中直观地领悟知识。教师在现场演示中, 除了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和注意事项外, 还要对关键步骤及难度大的操作向学生进行反复演示。如眼区睛明等穴的针灸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 教师在演示时,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取穴、进针及出针的方法等, 认真领会操作要领, 掌握注意事项, 避免针刺异常情况的发生。通过示范教学, 使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学习兴趣更浓厚。

2.4.2“做中学”针灸的操作技术部分, 如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和电针法等, 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与临床接轨, 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我们在教学中模拟临床针灸岗位工作情景, 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 一名学生扮演医生, 一名学生扮演患者, 在教师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角色互换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针灸的常用操作技术, 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及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互动式教学

2.5.1 问题式互动

(1) 问题设置。 (1) 教师设置问题。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引入不同的问题。如学习足少阴肾经的经脉循行及腧穴时, 教师首先结合临床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中老年人会出现足跟疼痛?为什么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可以治疗哮喘? (2) 学生提出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可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如学习督脉腧穴时, 常有学生问到:为什么督脉的大椎穴既能治疗风寒感冒, 又能治疗风热感冒? (2) 时间保证。为了让师生或生生之间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 我们根据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尽量安排10~15分钟时间提问、讨论和交流。 (3) 组织有序。 (1) 生生讨论。学生与学生之间自由组合, 相互讨论。 (2) 师生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与学生一起互动互学。 (3) 教师解惑。教师先挑选2~3名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 无论对与错都给予肯定;然后, 教师针对不同的问题做出相应解答。如针对“为什么有些中老年人会出现足跟疼痛”这个问题, 教师可根据经脉循行规律和腧穴特点向学生解惑:因肾经的循行为“循内踝之后, 别入跟中”, 且中医基础理论有“肾主骨”的特点, 故常有中老年人因肾亏出现足跟疼痛。通过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交流,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提高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5.2 案例式互动

(1) 教师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向学生展示案例, 让学生了解案例。 (2) 教师根据案例, 提出相应的问题或要求, 如疾病的诊断、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处方等, 让学生独立思考, 分析案例。 (3) 将学生每3~5人分为一组, 分析讨论案例。 (4) 各组推出代表, 汇报不同的分析结果。 (5)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不同结果点评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 网络教学

近年来, 我校针灸学课程组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直观教学, 一是利用网络资源, 精选部分教学光盘, 充实课堂教学,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二是利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源。我校针灸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省级精品课程, 教学资源丰富, 已全面上网, 包括特色教学资源 (如项目教学、技能考核和角色互换训练等) 、基本教学资源 (如授课录像、多媒体课件、习题和模拟试卷等) 以及实践教学资源 (如实训指导和实训大纲等) , 还通过在线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针灸学有效教学质量的评价

3.1 制订有效教学考核评价方案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改革考试方法, 除笔试外, 还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考试形式,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指示精神, 我校针灸学课程组制订了针灸学有效教学考核评价方案, 见表1。在制订考核评价方案的过程中, 一是扩大了实训考核范围, 在原来只有单项针灸操作技术实训考核的基础上, 增加了现场画经和点穴考核以及“三站式”技能考核;二是加大了实训考核比重, 将原来的实训考核成绩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10%提高到现在的60%。

3.2 落实有效教学考核评价方案

在考核方案实施过程中, 突出“做中考”, 根据不同的考核项目, 制订不同的考核评分标准, 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核内容, 监考教师针对考生的考核情况现场酌情评定给分。如“三站式”技能考核, 要求学生自带“患者”, 从现场6~8个临床常见不同疾病的案例题签中抽取一个, 然后根据题签上的案例要求, 模拟临床诊疗过程, 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能正确采集病史并完成门诊病历的书写;二是能熟练完成中医“四诊”、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等中医基本操作;三是能对所采集的病史进行中医诊断及针灸辨证施治。监考教师针对考生的综合考核结果现场酌情评定给分。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能参加实习, 必须安排时间强化训练后重新测试, 合格后方能实习。

4 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为临床工作岗位培养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课程组教师在针灸学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 始终以临床工作岗位需要为依据, 以学生为主体, 实施以赛促学、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为导向,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将“教、学、做、考”融为一体, 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 强化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得到了明显提高, 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在今后的针灸学教学改革中, 我们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加大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力度,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针灸学教学 篇11

关键词:针灸推拿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5-02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教思想。它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能极大提高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先学理论知识,后集中时间安排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的内容与实践环节脱开,这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职高专院校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差。“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进行组合教学,形象、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能极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高职高专中医类院校主要为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因此,在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需具有工学结合的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面向临床一线的应用型人才。《针灸推拿技术》是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是面向针灸推拿医师、针灸推拿师、保健按摩师、足疗师、反射疗法师等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培训及考证的重要综合性专业技术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常用的针灸、推拿技能,具备保健以及准确地处理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学好《针灸推拿技术》课对培养高技能针灸推拿人才,起着支撑和决定作用。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是:紧紧围绕农村和社区实用型人才的需要,狠抓三基(基础理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培训,注重能力培养。针灸推拿技术在这一点上真正发挥了它的简、便、验、廉的学科优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掌握临床常用的毫针刺法、三棱针刺法、拔罐法、皮肤针、电针、头针、耳针以及成人、小儿推拿手法,能够熟练地运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我们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邀请医院、保健康复类企业专家共同参与课程整体设计和建设,对教学方案重新进行规划和设计,整合和完善了教学内容,修订了考核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针灸推拿行业发展对人才职业素养、专业技能要求的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紧跟针灸推拿行业发展的趋势,教学内容上加强实训教学环节,优化项目设计,在项目教学过程中,理论基础培养、职业能力培训一体化进行,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综合能力的需求。满足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与医院、保健康复类企业专家合作,以培养兴趣,授学结合,学用并重为教学理念,坚持以学为本,学以致用为教学原则,选取的教学内容理论上以基本理论为主,以培养临床和保健的基本能力为主要目的,体现了高职高专层次“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表现为“4+1”的内容结构。“4”即四大教学模块,具体内容为:划经点穴技能、针刺技能、推拿技能、针推治疗技能。“1”即针灸推拿基础知识。对于针灸推拿基础知识的安排,我们是安排在四大教学模块的教学训练中完成的,对于在能力训练项目中未涉及到而学生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则安排在每一个能力训练项目训练前的教学中完成。在四大教学模块之下,设计了针灸推拿岗位的32个教学训练项目,与基础知识构成了全部教学内容。在教学模式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三化、四结合”教学模式。模块化——课程分为划经点穴、针灸技能、推拿技能、针推治疗技能4大模块。4个模块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循序渐进。体系化——总体设计,分项实施,分步执行,分块运作。动态化——及时结合社会和市场的变化,适当增加需要的技能,如刮痧技能、足疗技能等。“四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了“理论教学-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实训、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演示与学生模拟相结合:采取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相互模拟练习,做到了理论实训一体化。录像观摩与课堂仿真模拟相结合:充分应用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开展课堂模拟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与理论探讨相结合: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使用了理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即在教学中即时引入病案,从实际问题入手,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书本知识与经验积累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课程建设中,我们制作了系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问题实时解答等丰富的网络资源。既利于任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由地进行备课和修改、添加、更新资料;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是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教学环节相对集中。它强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设定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丰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细化成技能目标,根据技能目标确定实训项目,然后围绕这个实训项目进行分析,确定完成这一项目所需理论知识,将实践技术技能和理论知识相整合,针灸技术、推拿技术的理论教学内容在实训室通过讲解、示教、练习一体完成“理实一体化”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过程的效率。传统的教学是先理论后实践,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时,对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减少,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理实一体化”教学使教学信息的传递具有同步性,“理实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设计的实训情境,让学生自己来实际验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理实一体化可以及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减少实训中的盲目性和机械性,使实训不仅能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也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实践水平的增长对相关理论的掌握也有深化和巩固作用,理论知识因为实训建立感性认识而不易被遗忘。这样以项目来整合理论与实践,突出了专业特色,实现了专业学习对综合能力培养的服务功能。

针灸学教学 篇12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模型,藏医,中医针灸学,教学模式

针灸学是我院培养藏中医复合型人才、藏医专业学生必修的中医课程之一,理论与实践并重;其中理论是基础,是学好针灸的前提,动手实践更是必要环节[1]。笔者在多年的藏医班教学中体会到,我院藏医本科生以藏语授课为主,汉语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增加了汉语教师的教学难度,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藏医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针灸相关知识,还要学习汉语知识。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笔者结合学生实际和课程特点,将美国学者爱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的学习金字塔模型(见图1)引入教学,该模型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教学方式后学习者在两周之后记住所学内容(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的多少[2]。现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整群抽样选取藏医学院2011级藏医本科1班学生(48人)为对照组,藏医本科2班学生(48人)为实验组。两班学生在入学成绩、汉语水平、年龄、性别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

1.2.1教学内容及计划两组均选用学校统一征订的《针灸学》教材[3],设置相同教学目标、教学进度,由同一名教师授课。

1.2.2教学时间大三第二学期,共17教学周。

1.2.3教学过程将两组学生按学号编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6人。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练习式教学法,即板书讲解理论→示教选穴、进针方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抽查点评。实验组采用基于学习金字塔模型的板书、多媒体讲解理论→示教选穴、进针方法→学生分组练习→小组成员轮流示范、讲解→教师抽查点评的教学方法。

1.2.4教学评价学期末,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测评两组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理论考核统一命题,满分100分;实践考核随机选择5个穴位进行针刺同时口述选穴、进针方法,操作及口述满分各100分。

1.2.5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经统一编码录入,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 18.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成绩采用频数、均数、百分比、及格(≥60分)率,优秀(≥80分)率进行描述统计;其次,对两组学生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均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

表1显示,实验组成绩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2.2两组实践考核成绩比较(见表2)

表2显示,实验组操作、口述成绩及优秀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2.3两组各项成绩t检验分析(见表3)

表3显示,两组学生理论、操作、口述成绩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3讨论

3.1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

将学习金字塔模型应用于藏医专业针灸学教学中,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及实践考核成绩,提高了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应用学习金字塔模型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实践证明,应用金字塔模型,更适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时代要求[4,5]。

3.2提高了藏医学生的汉语水平

由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口述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学习金字塔模型塔底的“教授给他人”这一学习方法,能很大程度地督促以藏语为母语的藏医学生学习汉语,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为今后以汉语授课的课程学习储备良好的语言条件;同时也能提高藏医学生阅读、理解汉语教材的能力,从而为藏医学生全面发展及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

3.3增强了藏医学生学习中医针灸的兴趣

首先,通过实践考核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汉语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为学生学习汉语课程消除了语言壁垒,为他们阅读、理解汉语教材做了无形的铺垫,降低了学习难度。其次,学生相互示教、讲解,不仅能督促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锻炼汉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平台,使学生短时间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内驱力,进而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最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本身就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求知识,符合大学生求知心理,也顺应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共同参与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另外,教师在实践训练时从操作准备、内容、流程及语言表达等各方面点评,既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的不足,又能实事求是地指出学生的可取之处,这样既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又能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使其更专注地投入以后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这与赵慧杰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应用学习金字塔模型能提高藏医专业中医针灸学教学内容平均留存率及藏医学生汉语水平,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应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利用该模型,提高课堂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邹燕齐,黄泳,陈俊琦.探讨针灸教学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6):985-986.

[2]韩玮,程琦.“学习金字塔理论”在高校教学模式改革实践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5(7):110-111.

[3]汪安宁.针灸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金建国.学习金字塔模型在“汽轮机原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34):140.

[5]李仲平,张维西,王成梁.针灸教学中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法探索[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63-64.

上一篇:耦合数值计算下一篇:计算机设计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