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2024-07-07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共7篇)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1

面瘫是神经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早已被公认,但单一的针灸疗法或中药辨证施治均略显不足,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面瘫类型。笔者在20年的针灸临床实践中,深感单一针刺治疗或中药治疗效果均不甚理想,后尝试根据中医病因分型辨证取穴,针刺配合雀嘴灸治疗200例面瘫患者,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例面瘫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收治的患者,发病7天以上。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3~80岁,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为单侧发病,急性病例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眉毛下垂,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平坦,人中沟及口眼歪向病侧[1]。

2 病因分型施治

2.1 风寒型

该类患者共125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且受寒淋雨,兼有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症状。

治疗:祛风散寒牵正,取穴以手足太阳、阳明经为主,针刺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风池、迎香、健侧合谷、列缺。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以附着皮肤即可,风池、合谷、列缺行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牵正散和葛根汤加味。处方包括小白附子、僵蚕、全虫、葛根、桂枝、白芍药、赤芍药、防风、白芷、当归、丝瓜络、甘草。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2 风热型

该类患者共40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感冒、发热、头痛、头晕、耳后疼痛,甚者见耳后疱疹及颈项部疱疹,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疏风散热牵正。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针刺患侧地仓、下关、四白、阳白、承浆、人中翳风、风池、健侧合谷、曲池、大椎、外关。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大椎、风池、合谷、外关行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银翘散和牵正散加味。处方包括银花、连翘、菊花、桑叶、柴胡、黄芩、芦根、白附子、僵蚕、全虫、甘草、当归。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3 体虚邪中型

该类患者共30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发病前大多有生产史、手术史,外伤史,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益气养血牵正。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迎香、足三里、三阴交、健侧合谷、血海。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血海行补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足三里、三阴交行温和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益气养血牵正,星附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制南星、白附子。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4 瘀血阻络型

该类患者共5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乳突部外伤及颞骨岩部骨折史[2],舌质暗,苔薄,脉眩涩。

治疗:活血祛瘀牵正。患侧取穴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风池、血海、足三里。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平补平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血海、足三里行补法。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通窍活血汤和牵正散加味,处方包括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红枣、白附子、僵蚕、全虫、黄酒。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3 结果

参照《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与文献制定疗效标准。治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抬额皱眉与闭目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笑时口角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目欠实,鼓腮时略有漏气,进食时无食物残渣,笑时略有不对称;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治疗2个疗程,即20天后观察疗效[3],病因分型治疗有效率达99.5%,治愈率达92.5%,结果见表1。

(n)

4 结语

《千金要方》中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4]”,说明采用针灸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古代先贤有针、灸、药结合治疗疾病的先例,如《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复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并与桂枝汤则愈”,说明针药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认为,面瘫多由阳明经、少阳经空虚、风寒、风热、六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此种分类虽然不能概括面瘫的全部病因,但根据本研究中200例患者的随机抽样比例来看,已经包括十之八九。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而针刺、艾灸、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法,二者相辅相成,补各自之不足。西医中面瘫的具体病因不明确,可能是由于面神经水肿,造成面神经缺血、缺氧,或由病毒感染、侵蚀而致面神经功能障碍。西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消除面部水肿,改善缺血、缺氧,减轻病毒对面神经的侵蚀。中药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而针刺,艾灸通过热辐射作用,对人体的血液成分、血管状态、免疫等方面均有正面影响,可以快速改善面神经缺血、缺氧,减轻局部水肿,解除面神经压迫,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疗程。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针、灸、药治疗面瘫,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根据中医病因对周围性面瘫进行分型,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针、药、灸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缩短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发病体质区别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辨证,针刺,雀啄灸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朱克,孙斌.新编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21.

[3]张晓哲.不同疗法与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5(5):320-322.

[4]杨中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6:736-738.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笔者近年来应用中医辨证针灸治疗5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 患者以头晕、头胀、口苦、腰酸;舌质红, 苔薄黄;脉细弦为主要表现。患者中男性21例, 女性29例;年龄在28~78岁, 中位年龄为63岁;从病史看, 合并高血压者38例, 低血压者3例。

1.2 辨证类型及其治疗:

临床主要辨证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类型, 进行随症加减针灸治疗。

2 辨证类型的主证、治则和治法

2.1 气血亏虚:

患者表现为动则眩晕加剧, 劳累即发, 面色咣白, 唇甲不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神疲懒语, 饮食减少;舌质淡, 脉细弱。

治则:补益气血, 健运脾胃。取穴:百会, 脾俞, 关元, 足三里, 三阴交。随症加减:心悸失眠甚者加心俞, 肝俞。针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

2.2 肝阳上亢:

患者表现为眩晕耳鸣, 头痛且胀, 烦劳或恼怒家具头晕头痛, 面色潮红, 急躁易怒, 少寐多梦, 口苦;舌质红, 脉弦或脉弦细数。

治则:平肝潜阳, 滋养肝肾。取穴:凤池, 肝俞, 肾俞, 三阴交, 太冲, 侠溪。随症加减:阴虚甚者加京门、太溪。针灸方法:肝俞、肾俞、三阴交、京门、太溪施补法, 凤池、太冲、侠溪施泻法。2.3肾精不足:患者表现为头晕眼花, 耳鸣, 精神萎靡, 健忘, 腰膝酸软, 性欲减低;舌体瘦小, 舌质淡红, 脉沉细或细弱[1]。

治则:壮腰补肾, 填精补髓。取穴:肾俞, 太溪, 绝骨, 脾俞, 足三里, 命门, 百会。随症加减:偏阴虚且心悸失眠者加神门, 偏阳虚下肢浮肿者加复溜。针灸方法:诸穴均用补法。

2.4 痰浊中阻:

患者表现为眩晕头痛, 头胀如蒙, 胸脘痞满, 呕恶痰涎, 纳呆, 肢体困重;舌苔白腻, 脉弦滑。

治则:健脾涤痰, 和中化湿。取穴:百会, 凤池, 中脘, 丰隆, 太白, 太渊。随症加减:兼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 胸脘痞满者加内关。针灸方法:诸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2.5 其他:

头针取穴晕听区。操作:取坐位或仰卧位, 快速进针, 施用捻转手法, 每分钟200次左右, 捻转2~3 min, 留针5~10 min;留针期间再捻转2~3次, 每日或隔日针灸1次。

耳针取穴降压沟、神门、下角端、心、枕。操作:每次选用3~5个穴位, 中等刺激, 留针20~30 min, 每日1次[2]。或埋揿针, 夏季2~3d, 冬季5~7 d。放血取穴耳尖或降压沟。操作:先轻轻揉搓患者耳尖或耳背, 局部用75%酒精消毒, 用三棱针直刺耳尖或降压沟约1分深, 并挤压针眼, 令其出血。

3 结果

将50例患者辨证分型, 采用以上方法治疗, 24 h内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72 h内2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7 d内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0 d内7例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

4 讨论

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神经官能症、耳源性眩晕、颈源性眩晕、贫血等疾病均属于中医学之眩晕范畴。本病以虚者多见, 阴虚致肝内风动, 血少则脑失所养, 精亏则髓海不足, 易致眩晕的发生[3]。属实者多因素体阳盛, 肝阳上亢, 凤阳上扰清空或痰浊壅遏, 清阳不升, 浊阳不降, 亦可形成眩晕。

眩晕多见虚证或本虚标实证, 辨证治疗有从标从本之不同。缓者多偏虚, 当用补养气血、健脾、养肝、益肾等法, 以治本为主。急者多偏实, 可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 以治标为主。

西医内科疾病所致眩晕, 大多无真正旋转感, 有原发疾病的证候以资鉴别。内耳眩晕症呈阵发性, 有严重外景旋转或自身摇晃感, 不能坐立, 改变体位时加重, 伴有耳鸣、听力减退、眼球震颤等表现。因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中毒引起的眩晕症, 以失听耳鸣为主证, 若严重损害听神经, 针灸效果多不理想。

作者将眩晕症辨证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进行针灸治疗。

气血亏虚型眩晕取百会、脾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 心悸失眠甚者加心俞和肝俞。其中百会为诸阳之会, 针灸具有调神生发阳气之作用;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针脾俞配合三阴交和胃经之合穴足三里, 有培补脾土、强气血之源的功效;关元为益气强身之穴位;心主血咏, 肝藏血, 针心俞、针肝俞可使气血运行调达, 补益脑海。诸穴合用, 共奏补益气血、健运脾胃之功效。

肝阳上亢型眩晕取凤池、肝俞、肾俞、三阴交、太冲、侠溪等穴位, 阴虚甚者加京门、太溪。其中针凤池、侠溪有泻胆火, 潜阳止晕之功效;肝俞、太冲具有平肝潜阳, 降逆止晕之功效;肾俞、京门为肾之俞募穴,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 相伍有滋肾补水涵木之功效;三阴交具有益阴补肾、调和精血之功效。诸穴配合针灸, 共奏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功效[4]。

肾精不足型眩晕取肾俞、太溪、绝骨、脾俞、足三里、命门、百会等穴位, 偏阴虚心悸失眠者加神门, 偏阳虚下肢浮肿者加复溜。其中, 肾俞、太溪分别为足少阴肾经之腧穴和原穴, 绝骨为髓之会穴, 命门属督脉, 功专补肾, 四穴合用有益精补髓之功效;脾俞、足三里主健运, 有补后天济先天之效;百会健脑安神定眩, 神门调养心神, 复溜温肾利水消肿。诸穴合用针灸, 共奏壮腰补肾、填精补髓之功效。

痰浊中阻型眩晕取百会、凤池、中脘、丰隆、太白、太渊等穴位, 兼恶心呕吐者加足三里, 胸脘痞满者加内关。其中, 百会、凤池具有调达经气, 安脑定眩之功效;中脘为胃之募穴, 丰隆、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络穴, 针之具有健运脾胃、调达阳明经气、化痰祛浊之功效;太白、太渊为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之原穴,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储痰之器, 针两穴可标本兼顾;内关有宽胸理气之作用。诸穴合用针灸, 共奏健脾涤痰、和中化湿之功效。

针灸治疗眩晕症应在西医查明原因并作出诊断, 有利于中医辨证治疗。头晕发作时, 可令患者闭目, 安卧或坐, 做均匀呼吸, 并嘱以双手的食指和中指轻柔双眼球, 或以指尖按压印堂和太阳穴, 使头面部经气疏通, 可减轻头晕眼花。

作者辨证针灸治疗50例眩晕症患者, 24 h内8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72 h内2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7 d内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10 d内7例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 疗效较为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辨证,针灸治疗,眩晕症,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学军.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3) :88-89.

[2]唐琼.中西药加针灸治疗眩晕症的临床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 2012, 4 (5) :70-7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48例, 均系门诊病人, 临床符合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 且排除器质性病变经期腹痛, 子宫发育正常;年龄15~45岁, 其中15~26岁者35例, 26岁以上者13例;病程2d~10年。

1.2 治疗方法

根据中医临床辨证分为气滞血瘀型, 寒湿阻滞型和气血虚弱型。具体症状及取穴治疗如下。

气滞血瘀, 经前或者行经时小腹胀痛, 拒按, 经量少或行而不畅, 经色紫黯有血块, 血块排出后则痛减, 或伴有胸胁肋痛, 舌质紫暗或有瘀点, 脉沉弦或沉涩, 取气海, 中极, 归来, 三阴交穴治疗;寒湿阻滞, 经前或经期中, 小腹疼痛, 经量少, 色黯红或紫, 手足不温, 苔白润或腻, 脉沉紧, 取关元, 归来, 大赫, 足三里穴治疗;气血虚弱, 月经量少色淡, 质稀薄, 经后少腹隐隐作痛, 神疲乏力, 面色苍白, 舌质淡, 脉虚弱, 取气海, 秩边, 八髎, 关元, 足三里穴治疗。取穴时应注意:气海穴:注意感应上升情况, 勿使感应放散至胸腹部, 以免产生胸闷, 中极穴:放散到会阴部。归来穴:小腹两侧及腹股沟会阴部均有感应。三阴交穴:局部酸胀或向下放散。足三里穴:局部酸胀或放射至足趾部。关元穴:身体虚弱者, 可先针后灸。大赫穴:下腹部或泌尿系有放射。八髎穴:多同时应用, 小腹及肛门有麻胀感, 亦可放射到下肢。秩边穴:放射到会阴部。在月经来潮前1周治疗2次, 以后每月在月经前治疗两次, 连续治疗3个月共6次为1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治愈:行经腹痛消失, 且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者为痊愈;好转:行经腹痛减轻或消失;有效:行经腹痛减轻或者消失, 但不能维持3个月者;无效:痛经无任何改善者。

2 结果

48例, 1个疗程后观察3个月, 其中痊愈37例, 占77.83%, 好转8例, 占16.67%, 有效3例, 占6.25%,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原发性痛经多发于青少年妇女, 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中医认为痛经多由贪凉饮冷或经期冒雨涉水等, 致寒湿客于胞脉, 血遇寒则凝, 胞脉不畅, 不通则痛, 症见少腹冷痛, 经量不多, 疼痛遇寒则甚, 得温则减, 痛时手足冰凉, 或见大便溏泻, 带下量增多, 呕恶, 舌质紫暗, 脉细或沉紧。从临床观察青少年妇女, 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先天禀赋不足, 肾气欠盛, 娇生惯养, 嗜食生冷, 涉水着凉, 或情志不畅, 致寒湿客于冲任、胞中, 与经血搏结, 经血运行不畅, “不通则痛”此是其主要病因病机[1]。

现代医学认为, 痛经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 导致组织缺血而引起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子宫内膜合成和分泌PGF2α过度增加导致子宫平滑肌异常收缩, 引起子宫压力升高和缺血缺氧, 造成厌氧代谢物的堆积, 刺激疼痛神经元, 从而产生疼痛症状[2~3]。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选穴配方“少而精”的原则, 痛经[4]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原则养血和理气, 经前以理气为主, 辅以养血, 经后以养血为主, 辅以理气。虚、寒、温三者均可以针后加灸, 气海穴可实施补法或平补平泄, 随证应变加减, 秩边深刺透向少腹。笔者采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痛经期间, 嘱患者经期注意保暖, 避免寒冷, 双足勿下冷水。注意经期卫生, 适当休息, 不要过度疲劳, 情绪安逸, 避免暴躁和忧郁, 勿食生冷, 勿食酸醋海鲜等食物。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针灸辨证取穴治疗。结果48例患者中, 痊愈37例, 好转8例, 有效3例, 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灸辨证取穴治疗原发性痛经, 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辨证,原发性痛经,针灸疗法

参考文献

[1]刘敏如, 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323.

[2]williamson A, Hoggart B, Pain.A review of three com m omly used pain rating scales[J].J Clin Nurs, 2005, 14 (7) :798~804.

[3]Dawood MY, Khan-Dawood FS.Clinical efficacy and differential inhibition of menstrual fluid prostaglangin F2aipha i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rosssover treatment with placebo acetaminophen, and ibuprofen in primary dysmenorrhea[J].Am Jostet Gynecol2007, 196 (1) :35.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4

关键词:中医辨证,化疗,晚期肺癌,临床效果

肺癌全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属于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1],在男性肿瘤患者中其发病率占据首位,而在女性肿瘤患者中发病率大约在第二或第三位。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多以化疗为主,但其副作用较大,若患者无法忍受,那么治疗效果也不理想[2]。随着研究越来越深入,目前已经采用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本院对此进行了研究,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3例晚期肺癌患者,全部符合1997年肺癌分期法[4]标准,经病理、CT检查后确诊为晚期肺癌。所有患者入选的标准为:晚期患者;不能进行手术;年龄较高不愿手术。53例患者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47~79岁,平均为(60.3±5.8)岁。经过分类诊断可知,包括37例腺癌、9例鳞癌及7例腺鳞癌。将53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27例,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化疗的方式治疗,具体为:第1、8天静脉注长春瑞滨(25mg·m-2),第1~3天静脉滴注顺铂(25mg·m-2)。化疗以四周作为一个周期,而2~3个周期则为一个疗程。研究组则在对照组治疗方法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具体为:①对于阴虚毒热型患者,采用加减沙参麦冬汤合百合固金汤治疗,其中药剂包括麦冬、北沙参、天冬、百合、生地、浙贝母及云参各15g,地骨皮、黄芩、马兜铃及桃仁各10g,全瓜篓、龙葵、半枝莲、鱼腥草、山海螺、石见穿、夏枯草、徐长卿及白花蛇舌草各30g;②对于肺脾气虚型患者,采用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治疗,其中药剂包括茯苓、太子参、紫河车、黄芪及黄精各15g,五味子、白术、桔梗、法半夏、制香附及橘皮各10g,炙甘草及砂仁各6g;③对于痰湿壅肺型患者,采用加减导痰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其中药剂包括陈皮、法半夏、白术、制南星、枳实、杏仁、葶苈子及桃仁各10g,半枝莲、茯苓、薏苡仁及白花蛇舌草各30g,以及10枚大枣;④对于气滞血瘀型患者,采用加减桃红四物汤合五灵散治疗,其中药剂包括红花、桃仁、当归、熟地、五灵脂、蒲黄、川贝母、三七粉、枳实及陈皮各10g,赤芍、夏枯草及全瓜萎各15g;⑤;于气阴两亏型的患者,采用加减四君子汤合清燥救肺汤治疗,其中药剂包括沙参、太子参、白术、生地、麦冬及玉竹各15g,芦根、石解、鱼腥草、花粉、半枝莲及夏枯草各30g,炙甘草与砂仁各6g。中医辨证治疗每日1剂,水煎分为两次服用,以两个月作为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定标准

本次研究的疗效评定标准是RECIST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3],疗效分为四个层次,包括CR(完全缓解)、PR(部分缓解)、NC(稳定)、PD(进展或恶化)。其中,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采用t检验与卡方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采用Karnofsky评分对患者评分,研究组治疗前平均分为58.45分,治疗后为71.35分,对照组治疗前平均分为58.13分,治疗后为49.63分;研究组27例患者半年的生存率为81.48%,一年的生存率为48.15%,对照组26例患者半年生存率为46.15%,一年生存率为15.38%;治疗效果上,研究组总有效率为40.7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5.38%,经统计学分析可知,差异性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分析详见表1所示)。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肺癌属于常见的一种肿瘤疾病,并且属于恶性肿瘤,在各大类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往往高居首位,因此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加强对该类疾病的重视。对于肺癌的治疗,除了化疗还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生物治疗等,但是每种治疗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所以效果不如人意,甚至出现一些副作用[4]。随着研究更加深入,发现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化疗的耐受性,并且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中医辨证治疗,对不同类型的肺癌病症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具有针对性,加上化疗的作用,对于晚期肺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采用化疗治疗。近年来,一些化疗新药逐渐出现,如吉西他滨、长春瑞滨及紫杉类等,它们同铂类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治疗质量。但是化疗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大,且会出现一些副作用,这就使得一些患者难以忍受,因此治疗上依然存在瓶颈[5]。而中医辨证治疗,使得前述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得以减缓或消失,减轻了患者的治疗痛苦,提高其生存质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院进行了研究,两组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药方剂中的当归等药物有补气升血的效果,能减轻化疗药物进入骨髓时的痛苦及减少不良反应;陈皮、半夏及甘草等有化痰理气的效果,可有效减缓化疗造成的消化道反应。总之,对于晚期肺癌患者而言,采用中医辨证配合西医化疗治疗,除了可以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以外,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当属一种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靳凤娟,颜敏,朱莉英,等.甲地孕酮在晚期肺癌化疗中应用的临床观察[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685-686.

[2]周晓红.艾迪注射液联合放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40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5):284-286.

[3]丁瑞飞.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2012,24(5):170-171.

[4]吾麦尔江玉素甫.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52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84.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痛经患者, 年龄15~28 (21.45±2.26) 岁, 病程0.25~3 (1.75±0.21) 年, 其中轻度痛经患者45例, 中度痛经患者57例, 重度痛经患者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患者平均年龄 (22.17±1.93) 岁, 平均病程 (1.67±0.32) 年;轻度痛经22例, 中度痛经29例, 重度痛经9例。对照组患者平均年龄 (21.01±2.71) 岁, 平均病程 (1.79±0.18) 年;轻度痛经23例, 中度痛经28例, 重度痛经9例。2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在痛经发生后给予患者元胡止痛片治疗。用法:经前5d开始服用, 每次4片, 每天3次, 7d为1个疗程。

1.2.2试验组

患者给予针灸疗法并联合中医护理进行治疗: (1) 针灸疗法:安置患者于俯卧位, 寻找足三里、地机、三阴交等穴位, 确定后, 给穿刺部位消毒, 完成后, 选择28号毫针, 刺入深度为1.5~2寸, 适当捻转, 直至患者感觉小腹发胀或发麻感, 然后留针约30min, 在此期间, 每10分钟行针1次, 每天1次, 经前3d开始, 7d为1疗程。 (2) 中医护理: (1) 针灸护理:给患者取合适体位, 施针前向患者介绍针灸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 消除患者疑虑, 并告知患者排空膀胱;施针过程中, 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 掌握好施针力度和时间;施针后查看穿刺部位, 评估患者状态等。 (2) 加强心理护理:患者由于长期受痛经影响, 容易出现紧张、焦虑心理, 护理人员应和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其心理状态, 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开导患者, 保持五脏安和、心情舒畅, 调畅气机, 增加信心, 促进恢复。 (3)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痛经发生多和患者心志、情绪、身体状态息息相关。因此, 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平时注意劳逸结合, 增加休息时间;坦然面对学习和工作压力, 寻找正确发泄途径;饮食加强管理, 辨证施食, 如气血虚弱型患者切忌辛辣伤气类食物、寒冷保中型患者切忌性寒生冷性食物等。 (4) 加强健康教育:从中医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讲解痛经的病因、表现、治疗方法和原理等, 尤其注重解释患者月经期间的相关注意事项, 避免痛经的加重, 减轻患者痛苦。

1.3 疗效评价指标

2组患者连续治疗4个月经周期, 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1) 治愈:痛经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6个月未复发; (2) 显效:痛经症状明显好转, 疼痛等不良症状减少≥60%; (3) 有效:痛经症状好转, 但不良症状减少<60%; (4) 无效:痛经未见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经期出现小腹疼痛甚至痛引腰骶的临床症状[2]。中医认为此病发生多与气血两虚、冲任瘀阻、寒凝经脉, 胞宫气血不畅, 血流受阻, 从而引发疼痛。通过中医针灸, 调节气血, 调理冲任, 达到陪肾固本、元气大补的目的, 从而化解瘀滞, 消除疼痛。另外, 痛经多和起居不慎、情志所伤、六淫为害息息相关[3]。因此, 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配以中医护理, 纠正患者不良生活方式, 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增加健康保健知识, 降低痛经诱发因素, 全面控制痛经的发生发展, 从而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再发。

综上所述, 在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实施针灸联合中医护理措施,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恢复,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少宗, 卜彦青, 侯文静, 等.针刺三阴交等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时效规律的初步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 2009, 25 (10) :1.

[2] 陆波, 金颢璇.针灸配合中医护理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29) :63-64.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男22例, 女18例, 病程2~10年, 平均6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病程0.8~20年, 平均6.23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即中医辨证治疗) +西药 (如瑞易宁、二甲双胍片、施慧达等) 降糖降压治疗+中药[1] (由丹参、丹皮、赤芍、生地、鬼箭羽、泽兰、天花粉等组成方剂) 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2组疗程均为2个月。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是终身性疾病, 要控制血压, 同时又要调控血糖, 且无法根治, 需长期调养和护理, 确诊后患者会产生恐惧、悲观、忧虑、烦躁等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做好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1.3.2 饮食护理:

饮食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所以护理人员在饮食方面必须嘱咐患者及其家属, 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制定正确合理的饮食计划, 减轻患者的体质量和控制食盐的摄入[2]。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优质蛋白, 做到“四低”:低脂肪、低糖类、低胆同醇、低钠;“三足”:充足的维生素、充足的纤维素和足够的蛋白质, 以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 从而改善胆固醇和糖的代谢, 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1.3.3 药物治疗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目前生产的许多种降压药均对血糖、脂类代谢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所以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

1.3.4 调整生活方式:

经常做适量运动对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如每天步行1000米, 可使患者体内肌糖原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还要进行科学运动, 如医护人员建议患者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且要持之以恒。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体质量, 改善脂质代谢, 而且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还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此外, 患者要戒烟戒酒, 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4.4~6.0mmol/L, 血压<130/80mm Hg;有效:空腹血糖6.1~7.0mm Hg, 血压130/80~140/90mm Hg;无效:空腹血糖>7.0mmol/L, 血压>140/90mm Hg。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高于对照组的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也较为常见。患者通常年龄大、肥胖、空腹血糖高, 发病时危险性成倍增长, 冠心病、猝死、脑血管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会明显上升,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3]。

笔者体会到系统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要广泛宣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知识[4],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定期测量血压, 监测血糖。住院期间教会患者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等症状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同时注意调节患者的心理, 使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积极面对。向患者说明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以使血压接近正常水平, 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对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西药降糖降压治疗+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高于对照组的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系统护理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高血糖的认识, 保持健康心态, 积极治疗, 使病情稳定。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系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学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1 (6) :19-21.

[2]郭文敏, 罗艳红, 刘艳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 2005, 32 (11) :64.

[3]李红梅.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59 (11) :113-114.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0例, 其中男性患者55例, 女性患者45例, 年龄45~58岁, 平均年龄54.6岁。病程1~11年, 平均病程6.2年。将患者按照50:50的比例依照入院的顺序随机分配到药物组和观察组, 所采用的依据分别为《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以及《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疗后通过颈性眩晕所是否得到改善、经治疗后是否还伴有猝倒发生, 颈旋实验是否呈阳性、经X射线显示是否有节段性不稳定发生、钩椎关节是否有增生情况发生、交感神经症状发生程度等来判断治疗效果。选患者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别, 具有对比研究价值。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以滋肝补肾为基本原则, 选择“杞菊地黄丸合桃红”汤进行治疗, 2周为1个疗程。

1.2.2 治疗组:

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配合推拿手法进行治疗。其针灸治疗方法如下:取穴风池、大椎、四神聪、百会、率谷、完骨、天柱、配颈2~7夹脊穴。针灸时应选用一次性针灸针进行针灸。首先选取风池穴进行进针, 具体方法为保持针尖方向向脊柱倾斜, 斜刺刺入0.5~1寸。除头部外, 其他穴位采用直刺、行平补平泻手法, 针进入穴位后保持30 min, 每次运针时间间隔为10 min, 头部则以平刺手法向前刺入。治疗期间患者需每日行针1次, 10次作为1个治疗周期。

患者的推拿按摩治疗应按不同的身体位置采用不同手法逐一进行。首先按摩时患者应保持坐立姿势, 术者位于患者身后, 用大鱼标、掌根、指面在患者颈部自上至下做回旋揉捻, 以保证患者颈部肌肉及软组织放松。治疗时患者会有轻微的酸痛, 术者应根据患者自身的感受适当改变手法及力度。按摩时应注意术者手指或手掌应紧贴患者皮肤, 以保证术者在移动手指或手掌时患者的皮下软组织随其滑动, 保证按摩有效作用于较为深层的皮下组织。按摩时要保持一定的节奏, 不应过快或者过慢, 其频率最好保持在50~100次/分。按摩时如某点疼痛较他处剧烈, 应在该点使用相同按摩手法适当延长时间进行揉捻。

为配合进一步的按摩治疗, 术者可在患者的太阳、百会、风池、风府、天鼎、缺盆、极泉、内关、肩井、肩俞天宗、合谷等穴以拇指或其他手指进行重点点按。在上述穴位进行点按之后, 术者应让患者再次保持坐立姿势, 术者位于其后, 使手呈半握拳状, 依靠手背的掌指及指间关节在患者颈部进行按摩。其主要手法为是手指保持自然弯曲, 腕关节主动作屈腕外旋, 伸腕还原, 带动前臂作旋前旋后的运动, 掌背或掌指关节在颈肩部位上来回摆动, 来完成滚动的动作[2]。

另外由于颈椎病患者颈肩部疼痛往往十分剧烈, 骨按摩时应在保证较深的着力点的同时尽量保证用力均匀、柔和, 滚动速度一般应保持在60~100次/分, 不宜过快或过慢。滚动手法后术者应采用旋转手法进行治疗。以右旋为例, 患者坐正后微微侧身, 术者于其后右肘置于患者领下, 左手托扶枕部, 在保证牵引力的同时轻轻摇晃患者颈部, 以保证患者颈部肌肉得到充分放松, 当术者感到有固定感时, 术者以右肘锁定患者颈部, 在保证牵引力同时使患者腰部旋转带动右臂向斜上方用力突然右旋颈部, 此时常伴有弹响声。在手法治疗的最后, 术者应先以劈法, 即双手保持放松, 呈五指伸开姿势, 以手掌尺侧对双肩及背部进行反复拍打。然后在两侧颈部肌肉处交替使用散法手法, 而肩部的散法需使用手掌侧完成同时保证患者的两侧肩背部肌肉也被散到, 重复此手法2~3遍。再在患者肩部使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在肩部进行拿捏, 最后双手交叉并以两手大小鱼至患者颈部及肩部相对归挤, 进行此手法时需秉承由上至下原则, 每日做1~2遍[3]。

1.3 治疗效果判定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 身体功能趋于正常, 能正常参加劳动和工作, 并且在治疗之后的一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逐渐减少, 不影响身体自主活动。有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但并未完全消失, 仍然不能正常劳动。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身体状况在治疗前后没有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 x c e l表中, 再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资料比较是采用t检验, 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法, P<0.05表示样本数据有明显差异, 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50例患者中, 痊愈的有30例, 显效的有11例, 有效ā有4例, 无效5例, 总的有效率为90%, 痊愈率为60%;对照组中痊愈为10例, 显效为12例, 有效为5例, 无效为23例, 总的有效率为54%, 痊愈率为20%。

在这两项的比较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同时,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不适反应, 观察实验进行较为顺利, 结果真实可靠。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骨质方面疾病, 其特点表现在疾病周期较长, 不易完全治愈, 并且并发症较多, 比如眩晕, 头痛, 肩颈部位酸痛无力, 严重可能导致高血压, 心脏病等, 严重时可能会导致昏厥甚至猝死。在中医理论中, 将其归类为眩晕症的范围, 传统中医学认为颈椎病导致的颈肩部的酸痛、麻木为气血阻滞, 经络不通引起的究其根本原因, 为肾虚所致。而在西医的认识中, 它是由于颈椎的退行性病变, 颈椎间盘退变, 及颈肩部的软组织受到病变性的破坏而被损坏而引发的炎症性病变。颈椎病经过长年累月可形成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正常来讲, 当一侧的颈动脉受到压迫, 可以通过代偿作用进行调节, 但是, 当颈椎压迫颈动脉, 使其腔内变窄, 血管壁变薄变脆, 甚至出现痉挛现象, 则会出现出汗, 视物不清, 血压改变等植物神经性紊乱。由于近些年来患者年龄结构逐渐趋于年轻化, 而不定时感到眩晕给年轻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不仅可能造成二次伤害, 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工作及生活, 放眼社会, 这种疾病的普遍给社会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颈椎病地的病因很复杂多样, 一般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 其发病常常与患者的职业以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采用针灸的方法缓解肌肉及血管的痉挛, 配合推拿手法改善增生组织, 缓解血管的曲张, 使颈肩部及脑部的血液循环畅通, 减轻神经压迫, 推拿手法促进椎体的物理恢复, 二者共同作用, 从而起到治疗颈椎病的作用。本研究显示,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4%, 二者的有效率比较, 差异显著 (P<0.05) , 有统计学意义, 可见中医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所受痛苦, 改善其临床病症, 增加其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4]。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2年6月到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随机选取50例采用中医针灸配合手法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 同时随机选取50例给予常规药物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其治疗情况进行观察, 对比其治疗效果并进行记录同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愈率方面, 观察组治愈率为60%, 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20%。而在有效率方面, 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0%,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4%。在这两项的比较中, 观察组和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相对常规药物治疗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中医针灸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能够明显减轻患者所受痛苦, 改善其临床病症, 增加其治愈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针灸,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参考文献

[1]李文江, 张冠红, 卞阿辉, 等.针灸配合推拿治疗颈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 20l2, 8 (10) :60-62.

[2]刘光, 杨圆, 陈武杰, 等.温针灸合中药辨证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1 (4) :53-55.

[3]全香爱, 赵树军, 于涛, 等.手法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27 (3) :449-450.

上一篇:工序流程下一篇:混凝土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