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治疗(通用12篇)
辨证治疗 篇1
虚热多由于阴虚所致。各脏元阴亏损, 或血虚津枯, 均可引起阴虚生内热。本病多发于女性, 体温常在37.5℃~38℃之间, 夏季较高, 冬季亦不退;多数病例清晨无低热, 卧床休息时, 亦无低热, 而活动或紧张后, 即可出现。类似现代医学植物神经紊乱。现将笔者论治虚热经验介绍如下。
1 血虚
是指体内血液不足所出现的病理现象, 主要是由于失血过多, 或生血不足所致。各种失血后, 血去过多, 新血一时未能补充, 或消化吸收机能减退, “气化”功能不足, 发生障碍, 致食物中精华不能吸收以化生血液, 以及慢性病迁延不愈等, 均可导致血虚。血属阴, 血虚则阴不护阳, 其发热多以下午为多, 其特征为稍有烦劳, 即可引起低热, 常伴有头晕、心悸、出汗、手足心烦热、体力疲乏、舌质淡白, 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之法。选用归脾汤、养血胜风汤加减。
举例:王某, 女32岁, 200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诉近2个月来反复低热, 头晕, 目眩, 神疲乏力, 畏风汗出。曾服西药治疗, 效果欠佳。体温37.5℃ (上午) 、37.8℃ (下午) , 面色白光白, 舌苔薄白, 质淡, 脉沉细数。辨证为血虚气弱。治宜补气养血, 和胃调营。方药:党参20g, 黄芪15g, 当归15g, 白芍20g, 川芎10g, 白术10g, 地骨皮15g, 炙甘草20g。服药1周, 自觉精神好转;上方去党参, 加何首乌20g。继服15剂, 低热全退。
2 气虚
是指全身或某一内脏机能衰退的病理现象。在某些慢性病患者, 老年性疾病恢复期, 以及体质虚弱者, 常可见到气虚低热。气虚, 卫气不固, 易为外邪所凑。气虚的证候, 发热一般无定时, 但多在上午, 伴形寒恶风, 神疲懒言, 饮食少味, 舌质淡胖, 脉大无力。治宜甘温退热。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举例:张某, 女24岁, 2006年5月13日就诊。患者诉半年来低热, 头痛, 眩晕, 劳则汗出, 心悸气短。曾在某医院住院治疗, 进行基础代谢试验, 血检抗“O”、血常规及肝功均属正常。查体温37.8℃, 体质消瘦, 面色萎黄, 精神抑郁, 懒言少语, 舌淡红, 苔白, 脉无力。辨证为正气虚弱, 营卫失调。治宜补中益气, 调和营卫。方药:黄芪30g, 党参15g, 白术10g, 桔梗10g, 茯苓20g, 酸枣仁15g, 大枣10枚, 炙甘草20g。服药5剂, 精神好转。上方去桔梗、茯苓、酸枣仁, 加五味子10g, 桑椹15g, 牡蛎20g, 浮小麦15g。继服10剂, 热退病愈。
3 阴虚
是指体内或某脏阴液损耗, 不能济火, 而出现火亢的病理现象, 即“阴虚生内热”。由于久热稽留不退, 灼烁津液, 耗伤元气, 因而在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过程中, 往往出现阴津和阳气均受耗损的现象, 程度较轻为气阴不足, 较重者为气阴两虚。阴虚发热的证候与血虚相似, 亦以下午为多, 自觉热自肌肉蒸发, 面潮红, 五心烦灼, 形体消瘦, 盗汗咽干, 舌质红绛, 脉细数。治宜滋水济火, 养阴泄热。选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加减。
举例:代某, 女25岁, 2007年6月12日就诊。自诉半年来低热, 尤以午后明显, 伴头晕、心悸、神疲咽干、食欲减退、睡眠欠佳、体重渐减。曾反复治疗, 均未获效。查体温37.6℃ (上午) , 心率100次/min。X光胸透心肺未见异常。血检:抗“O”1:333u, 血沉14mm/h, 血红蛋白120g/L, 红血球4.9×1012/L, 白血球5×109/L, 各项检查未见异常。体型消瘦, 面色潮红, 唇红, 舌苔薄白, 舌尖红, 脉细数。辨证为肝肾不足, 阴虚火旺。治宜滋阴清热。方药:熟地20g, 知母15g, 龟板20g, 山茱萸肉15g, 丹皮15g, 茯苓20g, 黄芩10g, 甘草5g。服药10剂, 热退, 心率显著下降80次/min, 仍感头晕, 不寐, 劳则心悸, 咽干。改用生地20g, 麦冬15g, 龟板20g, 鳖甲20g, 牡蛎20g, 龙齿20g, 珍珠壳20g, 白芍20g, 甘草5g。调治2周, 诸症消失。
4 阳虚
是指人体生理机能低下。组织活动和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现象。即“阳虚生内寒”。临床上很少见到发热的证候, 大都与气虚有相似之处, 由于气属“阳”的范畴, 主要不同点, 阳虚则生寒, 出现寒象。其次虚的症状, 也更为突出。至于阳虚发热, 临床多为阴寒内盛, 阳虚格拒于外, 所出现的浮热 (真寒假热) 。发热多见于上午, 微热恶寒, 神疲肢冷, 下痢, 舌苔白, 质淡嫩, 脉微等。治宜回阳救逆。选用四逆汤, 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举例:刘某, 女27岁, 2008年3月13日就诊。经产2胎, 1周前进行人工流产, 术前已低热1月余, 伴恶寒, 周身困倦, 纳差, 未得彻底治愈, 但患者急于流产, 术后低热未减, 面背冷尤甚, 伴小腹胀痛, 腿酸乏力。查体温37.4℃, 体型肥胖, 肌肉松弛, 面色白光白, 神疲肢冷汗出, 舌苔白滑, 舌质淡嫩, 脉微尺弱。辨证为脾肾阳虚, 阳气外越。治宜益火助阳, 调和营卫, 使阳气敷布, 则寒热自除。方药:熟地15g, 淮山15g, 枸杞15g, 山茱萸肉15g, 附子6g, 肉桂6g, 杜仲1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生姜3片。服药1周, 寒热症状消失。继服补中益气汤加减, 调理20剂, 诸症消失。
虚热的治疗, 应详细辨证, 必须排除外感邪气和脏腑病变以后, 可考虑为血虚、气虚、阴虚或阳虚而导致的发热, 按照不同的证候和临床的特点, 加以辨证论治。
辨证治疗 篇2
在此选择字体:大 中 小来源:中医看病网 作者:健康专家 时间:2009-11-28 点击:155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
中医博大精神,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也有其独特的方法。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有关肺结核的中医治疗。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咳嗽、胸痛、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主要原因是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虽然感染后并非立即发病,但一旦感染,终生有发病危险。
本病属中医学“肺痨”、“痨瘵”、“肺疳”等范畴。先天禀赋不强、正气亏耗为其内因,外受“痨虫”所染,邪乘虚而入,而致发病。本病一般分4型治疗:
1.肺阴亏损型
症见干咳,声音嘶哑,痰中带血丝,胸部隐痛,骨蒸潮热与手足心热,两颧发红午后更著,盗汗,形体消瘦,口干喜冷饮,舌红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
方药:沙参12g,麦冬12g,天冬10g,生地18g,百部15g,白及20g,山药30g,云苓15g,川贝12g,菊花10g,阿胶15g(烊化),三七3g(冲服)。
2.阴虚火旺型
症见咳嗽气急,痰粘而少,颧红潮热,盗汗少寐,胸疼咯血,遗精,月经不调,消瘦乏力,舌绛苔剥,脉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
方药:龟板10g,阿胶12g(烊化),冬虫夏草12g,胡黄连10g,银柴胡10g,百合30g,生地20g,麦冬12g,桔梗12g,贝母12g,当归12g,青蒿15g,知母12g。
3.气阴耗伤型
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体软,咳语声微,纳呆便溏,痰多清稀,畏风自汗与颧红盗汗并见,舌淡苔白有齿痕,脉沉细而少力。治宜益肺健脾。
方药:太子参15g,云苓15g,白术15g,山药30g,桔梗12g,百合30g,大枣10g,黄芪20g,莲子15g,当归12g,白及20g,功劳叶12g。
4.阴阳两虚型
症见少气无力,消瘦面黄,声音嘶哑,潮热盗汗,骨蒸痨热,泄溏便急,痰白沫状或血痰,心悸气短,寡言少欲,纳呆,自汗,滑精,闭经,苔黄燥,脉微细或虚大无力。治宜滋阴补阳。
方药:太子参15g,白术15g,山药30g,茯苓20g,黄芪30g,紫河车15g,当归15g,鹿角胶10g,龟板12g,白芍12g,白及30g,功劳叶12g。
肾炎病辨证治疗 篇3
[关键词]肾炎;病因;辨证治疗
[中图分类号]R6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一(2010)05-08-02
1肾盂肾炎
病因:细菌感染。通常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占到70%;其他如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感染途径:逆行感染占绝大多数,血行和淋巴感染也有可能。
易感人群:女性多见。
临床表现:发热、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膀胱刺激征,如尿频、尿急、尿痛和腰部叩击痛等。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检查。白细胞增多…。
治疗:(1)抗感染治疗是对因治疗,如果能找到致病菌,选择敏感性抗生素是最好的方法。头孢类、奎诺酮类是比较常用的抗生素;(2)全身支持:急性期卧床休息,防止劳累,加强营养。
预防:(1)多喝水。每天要喝一定量的水,以一升为宜,不要等渴了再喝,不渴就不喝。同时还要定时排尿,2~3 h排尿一次,这对尿道有冲洗清洁的作用;(2)注意全身保暖,尤其是下肢保暖,因为身体受凉后抵抗力下降,极易患病;(3)保持会阴部清洁。每日用清水清洁,不提倡用洗液,因为洗液会影响局部防御功能。性生活前要做好清洁工作,之后应该及时排尿。怀孕期及月经期更应该注意外阴清洁。更年期可以服用尼尔雌醇1—2mg,每月1—2次,以增强局部抵抗力;(4)消除各种诱因如糖尿病、肾结石及尿路梗阻等。积极寻找并去除炎性病灶,如男性的前列腺炎,女性的尿道旁腺炎、阴道炎及宫颈炎等;(5)减少不必要的导尿及泌尿道器械操作,如必需保留导尿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肾小球肾炎
病因:大部分难以明确病因,少部分继发于链球菌感染。
病理: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免疫机制的紊乱和失调引起的。通常有诱发因素,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认为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大多在寒冷、潮湿、天气易变的季节;偶见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因过度劳累而诱致急性发作。
高发人群:可见于任何年龄,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6:4。
临床表现:水肿、高血压、血尿、轻度蛋白尿,当出现一过性肾功能改变时,可能出现氮质血症。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尿里有红细胞,可能有少量蛋白。血液检查可有氮质血症。肾活体组织穿刺检查,也是鉴别肾病的有效方法。
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要用青霉素10~14d,消灭潜在的感染灶,避免产生更多的免疫反应,与肾小球本身无关。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是对症治疗,降压、利尿、合理使用免疫制剂,联合使用中药。主要目的是保护肾单位,保护肾功能,延缓病程。
预防:(1)防止链球菌感染;(2)肾性水肿是早晨起来颜面、眼睑的水肿,下午下肢也可能有水肿。当觉得疲劳并有水肿的时候,查尿很有必要。
3间质性肾炎
病因:与肾毒性药物、环境中的毒素等有关。比如中药中的关木通、广防己、天仙藤,西药中的解热镇痛药和抗风湿药物等都对肾脏有损害。
病理:主要病变在肾小管,肾小管的浓缩功能受损,肾小管萎缩,间质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以慢性较多见,发病率较低。
表现:最常见的是夜尿增多。后期可能导致肾功能不全和肾衰。伴有恶心、呕吐、消瘦、腹痛、疲乏无力、发热、皮疹、关节痛等。
实验室检查:尿比重降低,尿渗透压降低。
治疗:除对症治疗外,应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或脱离对肾脏有损害的环境。
痹症的辨证治疗 篇4
风寒湿三者是形成痹症的主要因素, 三种邪气性质不同, 对人体的危害和各个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风:即《金匮》所说的:“风能生万物”。非时之风则能害万物, 因为非时之风杂有寒、热、湿之邪, 即“贼风”。是能触及也能感到的无形之邪气, 风本身就是寒、热、湿等复杂的区分, 同时也有应付之和风, 是万物的一个动力;寒:是一种属性, 能使人感到而不能触及, 所能触及者, 是被寒邪侵袭职务;湿:是有形之物, 能看到能触及, 也可同风寒相兼为病, 可积久化热。风寒湿三者入侵人体, 有偏轻或偏重。所以痹症的表现也有所不同, 且要看病人的体质和季节, 全面分析和检查才能拟定适当的治疗方法。正如《金匮》风湿一症云:“风湿相等一身尽痛, 法当汗出而解, 值天阴雨不止, 医云:此可发其汗, 汗出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 汗大出者, 但风气出, 湿气在, 是故不愈也。若湿气者, 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风湿俱去也”。也有单一湿邪为病者, 多始发在阴雨湿盛之季或雾露之湿邪侵犯人体而形成。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即《内经》所言:“风雨寒热不得虚, 邪不能独伤人”。及“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由于人体正气虚弱致使风、寒、湿、乘虚侵入机体, 留滞经络、肌肉、关节, 引起气血闭阻, 环流不畅, 而出现疼痛、酸楚、麻木、沉重无力、关节肿大、屈伸不利等症状。久则导致气滞血凝形成痹证。痹有渐进性及反复发作的特点。以风寒湿邪为主, 临床以四肢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无力、屈伸不利等为其主要表现的叫风寒湿痹证, 也叫寒痹。临床上比较多见。其病程长, 有渐进性, 时轻时重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往往波及四肢躯干等肌肉关节。
治疗上应详细检查分析三邪侵犯人体的偏胜, 做出正确结论, 才能拟定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剂。要注意患者体质的强弱, 有无其他的并病, 应先扫除兼症并审明患病之新久、部位及体质等详细情况临床以风湿和而为病者多见以益气祛风除湿, 祛寒活络, 通痹止痛为大法。临床可以运用的方剂很多比如:羌活胜湿汤, 独活寄生汤、蠲痹汤、二妙散、木瓜丸、活络丹等等都是治疗痹症的有效方剂, 但有偏风、偏寒、偏湿的不同, 临床再对症加减, 如见气虚可加白术黄芪等等, 黄芪可补气活血, 白术有益气健脾除湿的功能;久病邪深瘀重剧痛者, 可加姜黄、赤芍、红花、鸡血藤等通络化瘀行血。若湿邪积久化热, 可加入茵陈, 黄柏等。热痹是以积湿化热, 应禁用滋阴生津药, 以爆湿清热或利湿清热为佳。“劳则气耗”, 过度劳累亦是痹证的病因之一, 即所谓脾虚生湿, 又可加重痹证的病情, 所以在治疗用药的同时要嘱咐患者避免过度劳累, 要饮食有常, 房事有节, 还应避免再度感触风寒及潮湿, 即预防汗出当风、汗出入水。
辨证治疗 篇5
小道按
张淑华,“盲校派张氏小儿推拿第三代传人,现任青岛华康小儿推拿研究院院长
想获取更多访谈精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中国的传统瑰宝----小儿推拿通过合理配穴,运用纯物理的手疗法激发人体的自愈机能,有病治病,无病强身,以达到少生病、不生病的效果,深受大家的喜爱!盲校派张氏小儿推拿第三代传人,现任青岛华康小儿推拿研究院院长---张淑华医生”将带领大家一起领略小儿推拿别样的风采,分享张老师原创的“清水理论和二元辨证法在小儿推拿中的应用”,不再让中医零基础的家长们担忧学不好小儿推拿,与张老师携手,一同敲开中医的大门,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这种绿色健康疗法,远离疾病!是否在好奇,什么是“清水理论?” 什么是“二元辨证法?”
是否还在为孩子的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遗尿、夜啼、厌食、鼻炎等常见病而焦头烂额?..........不要担忧,不要着急,让我们跟随张老师的脚步,一同开启“小儿推拿之旅”学习“小儿推拿之法!”张淑华医师于2001年开始开展小儿推拿培训,前来学习的学者来自全国各地。在培训过程中张医师全程授课,讲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常见病的预防、治疗和日常保健,小儿推拿的手法操作,常用穴位及特定穴位的应用,传授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及手疗法新技术等。理论结合临床,现场病例操作。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手把手的操作,让每位学习者能学得会、用的上,真正掌握手疗法这种有效的特色、特效治疗技术,能独立解决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哮喘、鼻炎、厌食、腹泻、便秘、遗尿、夜啼、口疮、青少年近视等常见病症。【前言:张淑华自述】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跟人体感受的细菌病毒很相像:池塘或河里的水脏了,成为蚊子滋生的温床。有了蚊子,那就用灭蚊药,蚊子死了,水依然是脏的,过一段时间会不会再滋生蚊子呢?蚊子药对水会不会造成新的污染?水的自律功能,水的自我更新功能是否会受到影响?想必流水不腐的道理大家都懂,那么我们让这些脏了的水循环起来,蚊子还会有那么好的生存空间吗?水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清澈,势必蚊子会越来越少,或者没有。这样看来,不用灭蚊药也可以让蚊子不再生存。回过头来我们看人哪?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也就是说人体抵抗力强(正气足),外来的邪气很难入侵。如何达到抵抗力强(正气足)?那就需要脏腑之间功能和谐,经络畅通。邪气侵袭人体的时候,那就是肌体抵抗力差(正气不足),导致抵抗力差(正气不足),那肯定是脏腑功能不和谐,经络某个环节出问题。我们利用小儿推拿这种传统疗法,通过适当的手法跟合理的穴位配伍,来疏通经络,调理脏腑机能,是否可以理解为利用循环的理论让池塘里的脏水变成好的呢?那么水里的蚊子(人体内的致病细菌、病毒)还会不会长期生存?您担心的问题还有没有必要?运用小儿推拿,通过手法跟穴位的正确操作,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理脏腑机能、平衡阴阳,也就是阴平阳密,增强机体抵抗力的作用。让孩子在健康中成长,在快乐中去病!二元辨证在众多的咨询学习者中,很多人提高小儿推拿辨证很难,不知道从何入手。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教学中提出了“二元辨证”,让学员能够准确、容易地掌握好辨证的要点。二元辨证是以八纲辨证为基础,核心是把每位就诊的孩子归到阳证和阴证的范畴中。通过辨别表里、寒热、虚实,分清阴阳。比如表证和里证,治疗原则分别是解表和攻里。在这里先抓住表证的特征性症状,表证是外感病邪侵袭体表的呼吸道,所出现的证候,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在儿科疾病中,外感病症较常见,我们先来看看特征性症状都有哪些主要表现,如恶寒(恶风)、发热、喷嚏、流涕、咳嗽、咽痛、舌淡苔白、脉浮等,表证又分为风寒和风热,风寒证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浮紧、周身关节疼痛等;风热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恶风、微汗出、疼痛、咽痛、咽红、舌淡、苔薄白(薄黄)而干、脉浮数等。通过这些特征性的症状,加之病程较短、病位较浅、病情相对较轻,我们可以做出表证的诊断,并明确分出是风寒还是风热,确定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还是散寒解表。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主要就是这些,里证的症状相对较为复杂,它是相对表证而言的,脏腑机能失调所表现的症状都可归为里证的范畴,我们又可根据它表现的寒热虚实的不同采取温阳散寒、补虚泻实等治疗原则。在临床中,又可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不同见到表里同病的现象,这种情况可根据症状的主次采取以解表为主或调理里证为主(如消导利湿、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等)。再比如寒证和热证,寒证的特点是:冷、白、痛、迟、蜷;热证的特点是:热、红(黄)、干、数、乱,在临床操作中把所有收集到的症状进行分类对比,清除干扰项,确定出主要症状,从而分清是寒证还是热证,或者寒热往来的是以寒证为主还是热证为主,从而确定治疗原则,举个例子:凡是出现面红、颧红、目赤、唇红、舌红、苔黄、痰黄、鼻涕黄、小便黄的这些症状,我们就可以归结为热证中“红”(黄)的特点,从而很容易区分出是寒证还是热证,治疗起来就更有针对性。虚实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疼痛剧烈、咽喉肿痛、舌红、苔黄、腹痛拒按、大便干、小便短赤、咳嗽剧烈等就属于实证,虚证又分为气虚、阳虚、血虚和阴虚,其临床表现也是不同的,根据其特定的表现很容易就能区分了。“二元辨证”的临床广泛应用,是通过寒热虚实分清阴阳。阴证时(寒相对偏盛)热相对不足,穴位配伍以益气温阳散寒为主,阳证时(热相对偏盛)阴相对不足,穴位配伍以清热泻火滋阴为主,学会这种二元辨证的方法,在小儿推拿临证中,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小儿推拿从业者,都可以达到简单辨证有效配穴的目的。小儿推拿的意义作为一位优秀的小儿推拿师,一位优秀的爸爸妈妈,实际上不只以小儿推拿治疗疾病为主,平时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包括饮食的护理、衣物的加减,情绪的管理等,这是我们提出“大小儿推拿”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一、小儿推拿穴位配伍注重整体观念。在穴位配伍中不仅用前臂及手部的穴位,包括胸腹部的墓穴,腰背部的背腧穴,四肢的五腧穴都可以涉及,可以提高小儿推拿的疗效和治疗范围。
二、小儿推拿的年龄范围广。小儿推拿的年龄层次得到极大的拓展,以前古人提出小儿推拿只适用于0-12岁儿童,现在我们用临床事实证明小儿推拿不仅适用于较大的孩子还适用于成人,甚至是老年人。只要辨证清晰,穴位配伍准确,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三、小儿推拿激发了孩子的自我免疫机能,而且这种免疫机能对于孩子乃至孩子未来几十年的人生意义更加深远。我用"清水理论"来解释其中的因由。小儿推拿以手代针,以手代药,无创伤的促进气血精液的运行,把精微物质输送全身,调节各脏腑功能,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抗病能力,以达到和谐的最佳状态。这种理论在美国华裔科学家研究的基础免疫学中也得到解释和充分认可。自身的免疫力比化学药品要强,一些药物无法治愈的疾病,我们人体的免疫系统却会将其治愈。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对人本身是一种良性的循环。通过临床实践验证,经常推拿或者推拿保健的孩子,生病频率大大降低,并且有病也能较短时间内治愈。由此我们可以预见经过推拿调理的孩子未来的体质是乐观的,有好身体才有好未来!
四、小儿推拿不仅服务于一个孩子,还服务于一个家庭。大多数父母孩子生病时候的心理状态是极度焦虑的。还有一个现状是年轻父母对于育儿知识的渴求,急需一个在儿童健康,儿童营养、儿童心理、儿童行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出现对他们进行科学的指导。现在越来越多6 1模式和6 2模式家庭组合,让孩子们的成长牵动着一个大家庭的心。孩子健康全家乐,所以小儿推拿的意义延升到一个家庭,乃至几代人的群体。
五、通过小儿推拿可以建立良性的医疗保健氛围。小儿推拿可以改善现代医学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帮助一个孩子,拯救一个家庭,从而建立整个社会良性的医疗保健氛围。基于以上几点,我提出一个“大小儿推拿”的概念。即小儿推拿师从事小儿推拿工作不仅需要过硬的业务知识,而且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在用手法给孩子调理身体的同时能系统地指导家长建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对孩子的日常饮食、行为、情绪等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从而提升小儿推拿疗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以达到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目的。“大小儿推拿”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囊括之前我提出的几方面内容,提高我们小儿推拿师的全面业务水平,也为今后小儿推拿的拓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机遇,为小儿推拿产业链的扩大开拓了更大的前景!使小儿推拿师们在积累功德的同时,取得更好的事业发展。利国利民,何乐而不为!自身过敏现在给大家解答关于过敏性疾病的认识:现在我们在临床中遇到的所谓的过敏性疾病非常多,比如说过敏性咳嗽、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炎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从中医认识这个方面来说还是脏腑机能造成的,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有的的孩子过敏,有的孩子没事,应该跟孩子的体质和饮食结构是息息相关的,过敏性疾病在临床中要分清孩子体质属寒还是属热,属实证还是虚证,属气虚还是阴虚,只有辨证准确,治则恰当,穴位配伍精确,才会取得好的疗效!免疫加强我们现在好多家长都在纠结一个问题:比如孩子突然出现咳嗽或者腹泻,总会想到细菌感染。有些肺炎或者支气管炎更是担心通过推拿有没有效果。那么我们通过清水理论完全可以给家长一个非常明晰的回答。有些孩子为什么通过推拿一段时间以后生病频率明显减少,反复用药孩子生病频率反而升高,通过清水理论也可以得到答案。我们小儿推拿疗法大多数流派以前臂和手上的穴位为主,我们张氏小儿推拿除了重视这些特定穴位外,还对胸腹部及腰背部的穴位以及十二经脉都非常重视,通过手法,作用到穴位和经络上,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作用,调理脏腑机能,从而达到平衡阴阳的目的!【访谈精华】【基础理论】问:保健推拿是什么概念,大概多久一次,包括哪些手法?
答:【辨证】保健推拿是以调理孩子身体为主,建议每周推拿1-2次,穴位要根据孩子体质来定,你可以把孩子的具体情况发给我,线下给你具体指导,要分清寒热、虚实。【临床案例】问:请问三岁半小孩坐车就晕,出一身冷汗,特别是头上汗特多,是因为虚的事吗?
答:【晕车】你好,把孩子其他的症状具体描述一下,晕车的话可以清胃、平肝、揉内关。问:孩子1岁,感觉她阴虚阳虚气虚的症状都存在,最近自汗盗汗都有,晚上睡觉翻滚易醒,很少能睡整休觉,平时爱感冒,如何保健?捏脊是正捏还是倒捏?孩子之前大便一直羊粪球,最近喝了罗大伦的滋阴健脾的汤最近大便有所改善,基本不太干,后面还有些稀,食欲太好,一天到晚要吃的,手心平时比较容易热,睡觉易醒爱翻滚,爱感冒,这几天起了很多痱子,之前牛妈给过清内热的方子,我做的比较频繁,最近出汗严重,自汗盗汗都有,脸色黄,舌苔薄白,舌质淡红,下焦很容易上火,不太敢清内热了。不知这种如何调理才好?
答:【捏脊】可以以清热滋阴加上健脾,平时捏脊以正捏脊为主。问:蚊子咬了后起硬包,红肿奇痒,还有淤青就跟中毒的皮肤一样,一周都不见好,是不是也是体内湿热重的原因,需要怎么处理呢?
答:【清湿热】有体内湿热的这个表现,推拿要清大小肠、清脾胃、揉阴陵泉、血海、曲池。
问:我是上一期北京妈妈班的学员,上了您的课才知道孩子可能有腺样体肥大的征兆。按照您当时配的穴方,隔三差五地揉,孩子目前手心和小腿皮肤光滑了,睡觉打呼噜不严重了,真的很感谢您!什么时候可以判断停止治疗推拿? 答:【中病即止】孩子只要不打呼,睡觉时能闭上嘴巴,就可以用保健的方法推拿就可以了
问:我家孩子现在五个月,从第四个月开始,发现偶尔在吃奶快要睡着的时候,头部和胳膊同时抖动持续五六秒,这种情况到现在为止出现过6次,请问这个症状正常吗? 答:【风动】这个症状是不正常的表现,应该是肝血不足、肝阴不足造成的,推拿应该补脾、补肾阴、平肝、揉总筋、拨揉肝经为主。
问:对于脾胃比较弱,平时容易有积食内热的宝宝,可以做哪些保健手法呢?】
答:【饮食积热】推拿的话应该揉板门、平肝、清大肠、清胃补脾、搓四横纹、足三里、太冲、顺摸腹。
问:从小就爱趴着睡,睡觉爱翻滚,大便臭,最近大便不成形,是什么原因?需要怎么治疗好呢?推哪里?
答:【疏肝健脾】从中医分析还是肝旺脾虚,治疗原则以疏肝、健脾和胃为主。推拿以平肝、揉板门、清大肠、清胃补脾、搓四横纹、足三里、太冲、顺摸腹,下推龟尾七节骨。
问:我家孩子小儿推拿过一段时间,梁丘穴一直按了就疼,是不是还是脾胃不好?她小时候常吐奶,长大后吃饭稍多也容易呕。
答:【脾胃虚弱】考虑脾胃有问题,建议多揉足三里、梁丘、板门、平肝、清胃、补脾、揉中脘。问:孩子4岁,从出生一直到现在大便都不是每天有,普遍开始是羊粪球状,后面稍软。但有时四五天上出来也不是特别干,脾气特别大,每天说肚子疼,运动后手是凉的。请问主要是什么原因? 答:【脾虚肝旺】每天说肚子痛,现代医学认为有可能是肠系膜淋巴炎,看孩子的整体症状描述,还是脾虚肝旺为主的症状,出现的大便异常可以考虑跟脾的运化失司有关系,加之胃肠积热,推拿处方:平肝、清胃、清大肠、补脾、清天河、取天河、运水入胃、清大肠、揉足三里、顺摸腹,揉天枢、下推龟尾七节骨、正捏脊。问:能不能分享一下小孩子咳嗽的推拿方法呢?比如食积咳嗽,感冒发烧以后的咳嗽该怎么处理?
答:【咳嗽】咳嗽我们一般分为外感和内伤,小儿疾病中外感咳嗽较多,出现外感的基础应该还是阴阳的失调,内经中提到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刚才你提到的问题很好,实际上现在孩子生病,并不单纯是因为气虚,很多孩子生病是因为食积引起的,食积之后出现的症状非常繁杂,可直接导致咳嗽,也可又加外感而致咳嗽,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也很多。一般咳嗽的治疗我们还是着眼于中医的整体观念,从脏腑气机调理入手,经常谈到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对于咳嗽的治疗从调畅气机、调理脏腑机能、祛痰几个方面入手是非常关键的。问:过敏体质孩子推拿多久可以改善体质?比如牛奶过敏的孩子,通过推拿能不过敏吗?
答:【改善体质】一般建议推拿2-3个疗程,一个疗程12次,可以通过推拿改善脏腑机能,过敏症状可以改善或者消失。问:治疗白癜风可以用推拿吗?
答:【改善症状】这种在临床上没有治疗过!但是可以根据当前的具体症状,推过推拿调理可以起到改善的作用。问:我通过牛妈的介绍认识了您的张氏手法推拿,目前在威海的 一家张氏手法的推拿馆给孩子推拿已经有三个月,我家孩子现在30个月,去年11月的一次感冒,医生说是哮喘和腺样体肥大,后来一感冒就爱咳嗽带喘,曾经吃过两个三天的头孢,雾化过半个月,吃了顺尔宁一个月,灌肠过六次,这之后出现的问题就是爱生病,便秘还总撑破肛门,吹风、出汗就爱咳嗽,推拿了之后好很多但也没有根治,期间也有生病但一点都没有用药,请问怎么根治这种咳嗽?是体虚造成的吗?可以一直推拿保健吗?我们饮食很注意忌口,每天都捏脊七遍或九遍,现在天天在推拿。
答:【持之以恒】通过推拿保健完全可以把孩子体质调理好,推拿保健治疗期间需要专业小儿推拿师推拿治疗,保健时建议推拿每周1-2次。
问:我家宝宝11个月,母乳加辅食。月子里拉稀半个月,之后住院吃药折腾一个月时好时坏,到现在脾胃都很弱,容易积食。舌头粉色,薄白苔,有点水水的,大便前面羊粪球,后面是糊状,小便微黄。下眼袋紫红色,手足心热,口水拉丝,有眼屎,头上出汗多,都是豆大的汗珠,睡觉的时候尤其严重。晚上睡眠不好,爱翻身,经常隔一两个小时醒一次。这些都是脾虚和内热的症状吗,我该怎么推呢?
答:【脾虚和内热】推拿的话用清大肠、清脾胃、补脾、平肝、清肺、运水入胃、清大肠、揉阴陵泉。问:张老师,我的孩子4岁半,从3岁半的夏天,大概在7月左右,只要一感冒或者发烧就会咳嗽,市面的化痰止咳药都不管用,必须喝中药,而且始终除不了根儿,总是到最后是一天会有那么一两声的咳嗽,我该怎么做呢?
2、孩子去年7月和今年7月前后都咳得比较厉害,半个月或者一个月时间,和节气有关么?
3、我已经不给孩子吃肉、蛋奶甚至酸奶、水果,平时的生活中,是否一直都不吃这些东西?
4、孩子基本每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会发烧或者感冒一次,然后咳嗽,每次都是食积,我平时应该给他做些什么呢?
答:1.多拨揉肺经,效果还是比较好的,也可以揉太渊和太溪。2.这个和节气有关系,湿热较重,估计孩子应该属于湿热体质。
3、可以适量少吃。
4、经常揉板门、顺摸腹、清大肠问:儿子这2天大便有点干,小便次数少,有点黄,昨天还爱摸小鸡,这是下焦有热么?舌头屁眼不红,该怎么推呢?
答:可以清大小肠、清脾胃、平肝清肺、取天河、运水入胃、清大肠。问:孩子下眼睑处就像大人似的有黑眼圈,吃饭还好,不喝水的话尿是黄的,大便一天一次或两次成型的,舌头颜色淡,苔淡白,有时候不睡午觉,晚上睡觉乱翻,脾气急,爱生气,人瘦小,体重一直不达标,13个月是支原体肺炎,用过抗生素阿奇霉素,不爱生病,发烧的话也是38度左右,不会高烧,得怎么推拿调理让他长点肉,增强体制呢? 答:可以用揉板门、平肝、补心、补肾阳、补脾、搓四横纹、正捏脊、足三里。问:7个月宝宝一直睡眠不安怎么回事?不缺钙没有受惊吓,精神、食欲和二便都还好,就睡觉总爱翻来覆去,易醒,有时睡着突然大哭。通过小儿推拿可以改善吗?用什么样的穴方和手法?
答:通过小儿推拿可以改善。可以用揉小天心、神门、平肝、清心、清肺、补脾、取天河、补肾阴、分阴阳、逆运内八卦、退六腑。问:我家检查出右侧腹股沟囊性肿块(所谓小肠疝气)49*15mm,我家才23个月,不想手术想保守治疗,我家现在症状,食欲一般,睡眠趴睡左右翻,长期都这样,刚睡着头部后背出汗多,擦过两遍汗就少了。夜奶一次相当于喝水最多八十ml,戒奶失败过。尿淡黄,大便不是很干成型,白天也出汗多,尤其头部,比其他小朋友汗多了,中医诊断我家脾肺不足,舌质淡粉色舌苔根部白,该如何调理?
编辑:任圣 姚霁云
如何辨证治疗血脂异常 篇6
1.肝阳上亢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脑涨、耳鸣、面色潮红、易怒、口苦、失眠多梦、便秘尿赤、舌红、苔黄和脉弦数等症状,可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天麻12克,钩藤、石决明、益母草、夜交藤各20克,牛膝、桑寄生、茯苓、何首乌、菊花、蔓荆子各15克,黄芩、山栀子各10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平肝潜阳的功效。
2.痰浊内蕴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体形肥胖的高血压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重眩晕、胸闷恶心、痰多、倦怠、少食多寐、舌苔白腻和脉弦滑等症状,可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半夏、白术、生姜、代赭石各12克,白芥子、石菖蒲、泽泻、瓜蒌、茯苓各15克,天麻、陈皮、胆南星各10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祛痰化浊的功效。
3.肝胆湿热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可伴有发热、口干烦渴、尿少便秘、头晕脑涨、血压偏高、心悸、浮肿、舌红、舌苔黄腻和脉滑数等症状,可使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龙胆草12克,栀子、黄芩各10克,玉米须50克,草决明、夏枯草各20克,蔓荆子、泽泻各18克,车前子、菊花、地龙、虎杖各15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
4.阴血不足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发生过脑出血、脑血栓等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半身不遂、手足颤抖、语言蹇涩、舌红和脉弦滑等症状,可使用加味补阳还五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黄芪60克,地龙30克,钩藤、山楂、石决明各20克,川芎、丹参、生地各15克,赤芍12克,当归尾、红花各10克,全蝎、甘草各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
5.心气虚寒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冠心病或心梗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胸痛胸闷、气短、出虚汗、心悸、四肢厥冷、舌苔白和脉沉细等症状,可使用加味瓜蒌薤(xie)白半夏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瓜蒌、薤白、半夏、丹参、苏梗、川芎、枣仁各15克,黄芪30克,桂枝、厚朴各12克,当归10克,炙甘草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温经通阳的功效。
6.瘀血阻络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冠心病或心梗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或唇色紫暗、舌上有紫斑或瘀点、脉弦涩或细涩等症状,可使用加味血府逐瘀汤进行治疗。其药物组成是:瓜蒌、生地、赤芍各15克,桃仁、红花、枳壳、五灵脂各12克,当归、人参、水蛭、土鳖虫、炙甘草各10克,全蝎8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用。此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7.肾精不足型血脂异常。此型血脂异常患者多为糖尿病患者。此类患者可伴有小便频数、腰膝酸软、阳痿、舌淡、舌苔白和脉沉细无力等症状,可使用河车大造丸加减进行治疗。其药组成是:菟丝子、枸杞子各20克,银杏叶18克,党参、茯苓、熟地、杜仲、牛膝、制首乌各15克,山萸肉、紫河车各12克,肉桂8克,甘草6克。将上述药物水煎后服用,每日服1剂,分2次服完。此方具有温肾益阳的功效。
痛经的辨证与治疗 篇7
痛经的辨证一般以经前腹痛属实,经后腹痛属虚;腹痛拒按属实,腹痛喜按属虚;喜暖属寒,恶热属热;绞痛冷痛属寒,刺痛属热属瘀;胀甚于痛属气滞,痛甚于胀属血瘀。绕脐疼痛多属寒症。痛引两胁者多兼肝气郁滞,痛及脘腹者多兼胃气不健。少腹两侧痛及下腹掣痛或胀坠隐痛多见于盆腔炎患者。腹痛呈渐进性,从经前数天发生小腹疼痛,逐日加重,尤其是月经期第一天疼痛难忍,须注意子宫内膜异位。
引起本病的原因,大都系情志抑郁,精神精神、恐惧,或过食生冷酸涩,感受寒冷,或素体虚弱,气血两亏,或子宫发育不良,以及临经性交所致。更有剖宫手术后亦可以导致本病。总的说来,不外虚实两大类,但以实证较为多见,一般均由气滞、寒凝、瘀阻,致使经血不得畅流,排出困难所引起。
本病可分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两亏、湿热蕴结四种证型。
一、气滞血瘀证临床表现:
经前或经潮时小腹疼痛,经血量少而不畅,色紫暗有瘀块,血块排出后则腹痛减轻。精神紧张、恐惧。经前可出现乳房胀痛或下腹坠胀不适。舌质正常或紫暗,脉沉细或沉涩。其病因病机是:临经精神紧张,肝郁气滞,血行受阻;或子宫过度后倾,宫颈狭小,经血排出困难;或经血凝结成块,不易排出;或整块子宫内膜阻于宫口,不通则痛。治疗原则:活血理气。处方用药:当归10克,川芎10克,柴胡10克,生蒲黄10克,生五灵脂10克,枳壳10克,制香附10克,益母草15克,苏木10克。上方以活血理气为主,如子宫后倾加生艾叶5克;子宫内膜异位加血竭3克,三七粉3克;膜样痛经加丹参20克,庶虫10克;挟寒加肉桂心5克;体弱加党参15克。
二、寒湿凝滞证临床表现:
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冷痛或绞痛,喜暖喜按,得热较舒,畏寒肢冷,月经量少而不畅,色不鲜或似黑豆汁,夹有瘀块。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沉迟。其病因病机是:平素及临经过食生冷,或久居湿地,经行期间淋雨涉水,游泳及冷水洗足,寒气侵入胞宫,经血流通不畅,阻滞作痛。治疗原则:温经散寒。处方用药:肉桂5克,吴萸3克,生艾叶3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香附10克,甘草3克。上方以温经为主,如腹痛甚可增三七粉3克;畏寒肢冷严重者加干姜5克;便溏加炮姜3克。
三、气血两亏证临床表现:
经行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有下坠感,喜按喜暖,月经量少、色淡。面色苍白或萎黄,腰酸腿软。舌淡苔薄,脉细弱。其病因病机是:素体虚弱,气血两亏,经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营养不良,子宫发育欠佳。腹痛不随经净而缓解,有时反因血去而腹痛加剧。治疗原则:益气养血。处方用药: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熟地10克,川芎5克,肉桂3克,香附10克,甘草3克。上方以和血养血为主,如腰酸或腰胀甚者,可重用白术50克;虚甚恶寒者加鹿茸粉1克。
四、湿热蕴结证临床表现:
平日小腹疼痛与腰骶部酸痛,白带多,月经前后疼痛加剧。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色紫有块。苔薄黄舌红,脉细滑或弦滑。其病因病机是:房事不洁或产后感染,热结胞脉,蕴久生湿,致盆腔郁血,经血流通不畅,导致痛经。治疗原则: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处方用药:柴胡10克,枳实10克,赤芍10克,生甘草3克,丹参30克,三七粉2克,龙葵25克。上方以理气活血为主,如便秘增芦荟3克;尿热加黄柏10克;月经量多加阿胶10克。
以上各证方药于经前3~5天开始服用至经期,每日一剂,日服2次,连服3~4个周期。
痛经的证因脉治,历代医家叙述较详,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参合舌、脉及疼痛时间和性质,区分寒、热、虚、实常不困难。但临床上并非一成不变。试举经前痛属实,经后痛属虚为例:经前腹痛系经血排出困难,瘀血未下,不通则痛,待经血排出后,疼痛即减,是为实证。然有个别病例,经量虽多,依然腹痛,有时下瘀块后痛势略缓,少顷又剧,反复发作,甚至经血愈多腹痛愈甚,从症状看似痛在经血排出以后,但不能作经后痛属虚论,此症系宿瘀内结,随化随下,经血虽畅,瘀仍未清,是以经血虽下,疼痛不减,在治法上即使经血量多,仍当活血化瘀,从实论治,药后不但痛势缓解,经量亦可相应减少。如按对症治疗,用止血镇痛剂,非但不能止痛,相反在出血方面也越止越多,是形似通而实不通也。这是痛在经后属实异常辨证之一。
腹痛喜按属虚,拒按属实,也不尽然。不少病例,尽管经血不畅,里有瘀滞,往往腹痛喜按。盖痛而拒按,大都系瘀滞重证,如腹部胀硬,甚至灼热,一触即痛等。一般经行不畅,虽也有瘀,但不一定拒按,相反喜按喜温,盖按可促使瘀血排出,血得热则流畅,通则不痛。因此辨别虚实,不能一概以喜按拒按定论,可根据经血排出后或血块排出后腹痛是否减轻以分虚实。此外有素体怯弱,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致经来不畅,血滞作痛而拒按,是属挟虚挟实的证型。更有极个别患者,同时出现既喜按又拒按的现象。这种病例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轻按觉舒,重按即痛,多属挟寒夹瘀,寒轻瘀重;另一种轻按则痛,重按反舒,多属兼瘀兼虚,瘀少虚甚。
在临床上本病常虚实并兼,纯虚者少。如某些病例,平素体质虚弱,因经行期间,心情不快,或受风冷,致气滞寒凝,血行不畅,导致痛经。瘀血未下之前腹痛较剧,既下之后绵绵作痛,此种情况即同时包括虚实两个方面:说明剧痛时属血瘀实痛,隐痛时属血虚虚痛,故经行时应活血通经,从实论治,经血畅通之后,需养血益气,按虚证处理。同一病例,经前经后治法迥异。
辨证治疗“猪冬季拉稀病” 篇8
1 证候分型
根据病猪临床表现, 本病可分为3型。
1.1 寒湿型
患猪鼻寒耳冷, 四肢不温, 重者全身颤抖流涕清稀, 拱背缩腹, 食欲大减或废绝, 呕吐腹泻, 粪清稀, 体温正常或偏低, 口色青白, 口津滑利, 脉沉迟。
1.2 伤食型
外感症状轻, 寒热表现不明显, 食欲废绝, 腹胀, 时有肠鸣, 日泻数次, 完谷不化, 有时屁粪齐下, 有酸腐气味, 口色红, 脉洪有力。
1.3 湿热型
耳鼻四肢及全身皮肤发热,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脉洪数, 口渴贪饮, 肠鸣, 暴泻如注, 粪黄绿色, 恶臭。严重者脱水消瘦, 被毛干燥, 眼球下陷, 精神沉郁。
2 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表现有寒有热, 有滞有湿, 有的吐泻并见, 有的暴泻, 症状虽复杂, 但其病因病机是一致的。即在冬季猪感受寒邪, 正气下降, 时疫毒邪 (流行性腹泻病毒) 乘虚而入, 伤及脾胃, 升降失调, 肠道清浊难分, 故见肚腹胀满, 呕吐泄泻等。恶寒感受寒邪引起的, 完谷不化是伤食和过食不洁饲料的表现;发热则是疫毒化热或正邪相争所致。
3 治则和方药
燥湿健脾, 行气导滞, 利水。以二苓平胃散为基础, 随症加减。二苓平胃散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猪苓6味药组成, 寒重加干姜、紫苏、细辛、防风、羌活, 伤食加山楂、建曲、麦芽、莱菔子, 呕吐加藿香、半夏、生姜, 热重加葛根、黄芩、黄连等, 久泻不止加石榴皮、秦皮或乌梅、诃子等。
4 护理
加强护理, 是扶正祛邪、提高机体抵抗力、促进病情好转的辅助措施。食滞腹胀、吐泻症状减轻后, 给以易消化的饲料, 并要控制食量, 不宜喂饱。治疗中饮给足量加适量食盐的米汤, 顾护津液, 防止脱水, 促进痊愈。要定时清扫和冲洗圈舍, 并用碱性消毒药液消毒, 绝其疫源, 严防继续传染。
5 病例介绍
(1) 新营乡新吉村文某某同圈饲养3头重约35kg的架子猪, 2005年10月9日发病, 呕吐泄泻, 日泻10余次, 体温37.4~38.3℃, 脉浮紧, 畏寒发抖。处方:苍术60g、厚朴45g、陈皮60g、甘草15g、茯苓60g、猪苓60g、防风40g、荆芥30g、紫苏30g、生姜60g、半夏45g, 煎水灌服, 一剂痊愈。
(2) 2007年11月20日, 兴隆镇公易村单某某的两头重约95kg的肥猪就诊, 体温38.2℃和38.6℃, 食欲废绝, 肚腹胀满, 日泻数次, 屁粪酸臭。处方:苍术60g、厚朴60g、陈皮60g、甘草10g、云苓50g、猪苓45g、建曲60g、山楂60g、麦牙60g、莱菔子45g, 水煎服。痊愈。
中医辨证结合针灸治疗面瘫 篇9
1 临床资料
200例面瘫患者均为我科门诊收治的患者,发病7天以上。其中男性120例,女性80例,年龄3~80岁,以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为单侧发病,急性病例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纹消失,眉毛下垂,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平坦,人中沟及口眼歪向病侧[1]。
2 病因分型施治
2.1 风寒型
该类患者共125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且受寒淋雨,兼有舌淡、苔薄白,脉浮紧症状。
治疗:祛风散寒牵正,取穴以手足太阳、阳明经为主,针刺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风池、迎香、健侧合谷、列缺。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以附着皮肤即可,风池、合谷、列缺行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牵正散和葛根汤加味。处方包括小白附子、僵蚕、全虫、葛根、桂枝、白芍药、赤芍药、防风、白芷、当归、丝瓜络、甘草。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2 风热型
该类患者共40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感冒、发热、头痛、头晕、耳后疼痛,甚者见耳后疱疹及颈项部疱疹,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疏风散热牵正。取穴以手足阳明经为主,针刺患侧地仓、下关、四白、阳白、承浆、人中翳风、风池、健侧合谷、曲池、大椎、外关。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大椎、风池、合谷、外关行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银翘散和牵正散加味。处方包括银花、连翘、菊花、桑叶、柴胡、黄芩、芦根、白附子、僵蚕、全虫、甘草、当归。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3 体虚邪中型
该类患者共30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发病前大多有生产史、手术史,外伤史,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疗:益气养血牵正。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患侧地仓、颊车、阳白、四白、迎香、足三里、三阴交、健侧合谷、血海。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血海行补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足三里、三阴交行温和灸。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益气养血牵正,星附六君子汤加味。处方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制南星、白附子。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2.4 瘀血阻络型
该类患者共5例,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兼有乳突部外伤及颞骨岩部骨折史[2],舌质暗,苔薄,脉眩涩。
治疗:活血祛瘀牵正。患侧取穴地仓、颊车、下关、阳白、四白、风池、血海、足三里。针法:面部穴位行浅刺,平补平泻法;面部针刺行雀嘴灸,血海、足三里行补法。以上方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下一疗程间隔3天。
方药:通窍活血汤和牵正散加味,处方包括赤芍药、川芎、桃仁、红花、老葱、红枣、白附子、僵蚕、全虫、黄酒。根据患者体质、年龄调整剂量,每日1剂,随症加减。
3 结果
参照《临床常见病诊疗标准》与文献制定疗效标准。治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抬额皱眉与闭目正常,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笑时口角无歪斜,面部表情正常;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闭目欠实,鼓腮时略有漏气,进食时无食物残渣,笑时略有不对称;无效:未达上述标准。治疗2个疗程,即20天后观察疗效[3],病因分型治疗有效率达99.5%,治愈率达92.5%,结果见表1。
(n)
4 结语
《千金要方》中说:“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药,药而不针灸,亦非良医也[4]”,说明采用针灸结合药物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古代先贤有针、灸、药结合治疗疾病的先例,如《伤寒论》中记载“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复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并与桂枝汤则愈”,说明针药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中医认为,面瘫多由阳明经、少阳经空虚、风寒、风热、六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导致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此种分类虽然不能概括面瘫的全部病因,但根据本研究中200例患者的随机抽样比例来看,已经包括十之八九。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精髓,而针刺、艾灸、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法,二者相辅相成,补各自之不足。西医中面瘫的具体病因不明确,可能是由于面神经水肿,造成面神经缺血、缺氧,或由病毒感染、侵蚀而致面神经功能障碍。西医治疗的关键在于尽快消除面部水肿,改善缺血、缺氧,减轻病毒对面神经的侵蚀。中药具有抗病毒的作用,而针刺,艾灸通过热辐射作用,对人体的血液成分、血管状态、免疫等方面均有正面影响,可以快速改善面神经缺血、缺氧,减轻局部水肿,解除面神经压迫,进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疗程。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针、灸、药治疗面瘫,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根据中医病因对周围性面瘫进行分型,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结合针、药、灸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提高面瘫的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缩短治疗时间。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发病体质区别治疗,充分体现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辨证,针刺,雀啄灸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2]朱克,孙斌.新编神经系统疾病诊疗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21.
[3]张晓哲.不同疗法与急性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J].中国针灸,2005(5):320-322.
经方辨证应用治疗黄疸 篇10
关键词:黄疸,经方,方证
现存关于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 安卧者, 黄疸, …目黄者曰黄疸。”指出了黄疸的临床表现, 身目黄、小便黄。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根据黄疸的病因特点将其细分黄疸、谷疸、女劳疸、黑疸、酒疸五种, 并相应给出了有效方剂。此五种黄疸在临床上均可出现, 而如今黄疸的辨证治疗多以阴黄、阳黄区分, 治疗以茵陈蒿汤、茵陈术附汤为代表方, 缺乏对病因的仔细辨证分析, 处方缺乏灵活性, 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本文从原文、组成、方证、辨证、煎煮法方面归纳总结不同经方治疗黄疸的特点, 以飨同道。
1 历代黄疸名方
1.1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原文:伤寒, 瘀热在里, 身必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62) 《伤寒论》。组成:麻黄5~20g、连翘10~15g、赤小豆30~50g、桑白皮15~25g、杏仁10~20g、甘草10~15g、大枣 (掰) 5~12枚、生姜10g。方证:湿热黄疸, 发热, 恶风, 无汗, 身痒, 小便不利, 或伴浮肿, 或心烦, 脉浮。辨证:外有表寒, 内有湿热。煎服法:1日1剂或2剂, 药后覆被, 以汗出取效。
1.2 大柴胡汤
原文:诸黄, 腹痛而呕者, 宜大柴胡汤。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组成:柴胡10~15g、黄芩6~10g、芍药6~20g、半夏6~10g、生姜3~6g、枳实6~10g、大枣6~10枚、大黄5~10g。方证:身目尿黄, 大便秘结或量少、色浅, 发热, 或寒热往来, 口苦, 胸胁苦满, 伴见上腹部拘急疼痛, 局部肌紧张。舌苔黄且干燥, 脉滑数。辨证:少阳胆气不舒, 阳明腑气不通。煎服法:大黄同煎, 去渣再煎, 即浓缩。
1.3 栀子大黄汤
原文:阳明病, 身热, 发黄, 心中懊扰, 或热痛, 因于酒食者, 此名酒疸, 栀子大黄汤主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组成:栀子12~15g、大黄15g、枳实12g、豆鼓30g。方证:一身尽黄, 身热口渴, 心中热痛, 懊扰不宁, 不思饮食, 小便短数, 舌红, 苔黄腻, 脉沉数有力。辨证:阳明湿热之黄疸, 酒精性黄疸尤佳。煎服法:大黄同煎。
1.4 栀子柏皮汤
原文:伤寒, 身黄, 发热者, 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伤寒论》。组成:栀子12g、甘草10g、黄柏15g。方证:身黄较轻, 发热, 纳差, 心烦, 小便不利, 无恶寒、便秘。辨证:湿热发黄, 热重于湿而中气不足。煎服法:无特殊。
1.5 茵陈蒿汤
原文: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主之。 (260) 《伤寒论》。阳明病, 发热汗出者, 此为热越, 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 齐颈而还, 小便不利, 渴饮水浆, 此为瘀热在里, 身必发黄, 茵陈蒿汤主之。 (236) 《伤寒论》。组成:茵陈10~80g、栀子10~15g、大黄6~10g。方证:身目尽黄, 色鲜明如橘子, 小便色黄而短少, 心烦, 腹满, 舌苔黄腻, 脉滑数。辨证:阳明湿热瘀结。煎服法:先煎茵陈, 再下其余二味。
1.6 大黄硝石汤
原文:黄疸, 腹满, 小便不利而赤, 自汗出, 此为表和里实, 当下之, 宜大黄硝石汤。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组成:大黄10~15g、黄柏12~15g、芒硝12~15g、栀子10~15g。方证:身热发黄, 汗出, 小便涩赤, 大便难, 心胸结痛, 懊扰而口燥、苔黄、脉滑数。辨证:重度黄疸之湿热胶结, 里热熏蒸。煎服法:先煎煮三味, 纳芒硝, 以下为度。
1.7 茵陈五苓散
原文:阴黄之证, 身冷, 脉沉细, 乃太阴经中寒湿, 身如熏黄, 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问其小便利与不利, 小便不利宜本方。组成:茵陈蒿末4g、五苓散2g。用法:上二味和, 先食饮方寸匕6g, 日三服 (《金匮要略》) 。方证:身目黄染, 头重身困, 胸脘痞满, 食欲减退, 腹胀, 苔垢腻, 脉濡。辨证:阳黄之湿重于热。
1.8 茵陈术附汤
原文:伤寒, 发汗已, 身目发黄, 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 不解故也。不可汗也, 于寒湿中求之。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九·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阴黄之证, 身冷, 脉沉细, 乃太阴经中寒湿, 身如熏黄, 不若阳黄之明如橘子色也。当问其小便利与不利, …;小便自利宜茵陈术附汤主之。《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茵陈10g、白术20g、附子15g、干姜10g、甘草 (炙) 5g、肉桂 (去皮) 3g。方证:黄疸日久, 身目黄染, 色暗淡如烟熏, 恶寒无汗, 口不渴, 或渴喜热饮, 四末不温, 纳差, 舌淡, 苔腻, 脉沉细或濡缓。辨证:太阴寒湿发黄。
1.9 茵陈四逆汤
原文:阴黄。病人脉沉细迟, 肢体逆冷, 腰以上自汗出。阴黄。皮肤凉又烦热, 欲卧水中, 喘呕, 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冷, 心下硬, 按之痛, 身体重, 背恶寒, 目不欲开, 懒言语, 自汗, 小便利, 大便了而不了, 脉紧细而发黄。《伤寒微旨论》卷下。组成:干姜45g、甘草 (炙) 30g、熟附子30~120g、茵陈180g, 又名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方证:身目黄染日久如烟熏, 怕冷, 喜热饮, 神倦, 思睡, 纳差, 四肢不温, 舌淡, 苔白厚腻。辨证:太阴寒湿合少阴阳衰之发黄。煎服法:先煮茵陈、附子, 后下余药。
2 病案举隅
病例1:某男, 38岁, 2010年8月31日初诊于广东省中医院。黄疸2月, 于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摘除术后出现,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排除胆囊癌。全身皮肤黄暗如烟熏。皮肤瘙痒。胃口不好, 厌食油腻。小便黄绿色。大便每日一行, 偏干。睡眠不好, 入睡困难。每夜仅睡3、4个小时。无胸闷。形体瘦矮, 精神稍显萎靡。眼大, 双眼皮, 巩膜黄染, 秃发, 讲话时频频挤眼。上腹部压痛明显, 手术后之伤疤触痛明显。压舌反应大 (恶心) , 舌色紫, 舌下黏膜色黄, P72次/min。肝功能 (8月27日) :总胆红素509, 直接胆红素314.4, 谷丙60, 谷草86, 碱性磷酸酶151。处方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柴胡10g、枳壳10g、赤白芍各15g、半夏10g、黄芩10g、茵陈30g、栀子10g、大黄6g、生姜10g、大枣4枚、桂枝6g、丹皮10g、茯苓15g、桃仁10g。
2010年9月28日二诊。较上次精神好转, 诸症减轻。生化提示:总胆红素101.8μmol/L, 直接胆红素58.2μmol/L, 谷丙转氨酶77U/L, 谷草转氨酶90U/L。原方续服3周。
2010年10月19日三诊。皮肤黄染明显减轻, 无肤痒, 食欲恢复, 小便变清, 睡眠好转, 精神状态恢复正常, 按之心下无压痛。现觉药苦, 自己减量服用。生化提示:总胆红素47μmol/L, 直接胆红素32.3μmol/L, 谷丙转氨酶46U/L, 谷草转氨酶47U/L。原方10剂, 隔日服用。
病例2:片仓鹤陵治疗某男, 患黄疸, 更数医, 累月不见效, 发黄益甚, 周身如橘子色, 无光泽, 带暗黑, 眼黄如金色, 小便短少, 色如黄柏汁, 呼吸迫促, 起居不安。享和癸亥7月求治, 以指按胸胁上黄气不散, 此为胆症之极重者, 仍用茵陈蒿汤合大黄硝石汤做大剂, 日服三四剂。30日许, 黄色始散, 小便清利而痊愈。摘自《皇汉医学》。
3 讨论
根据黄疸的病因病机特点及经方组成, 归纳黄疸的治疗原则基本为发汗、利小便、通大便、活血化瘀。黄疸初期多以湿热阳黄为主, 后期迁延不愈常转化为湿重热轻兼阳虚血瘀之阴黄。早期治疗以祛邪为主兼顾中洲, 后期则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故治疗黄疸不可一方到底。
临床体会: (1) 大柴胡汤对于以直接胆红素升高、胆汁酸高为主的肝内瘀胆如果方证相符, 用之奇效。 (2) 大黄同煎, 可以减缓泻下作用同时又起到活血化瘀作用, 选择熟大黄更好。剂量上可用至15g, 保证每日大便不少于5次。同时嘱患者多饮水, 注意补液及补充电解质。 (3) 面色晦暗未必就是阴黄, 如果没有怕冷, 神倦, 舌淡, 喜热饮, 脉沉或细等症状, 应考虑为血瘀征象。此时活血化瘀药物配伍使用, 可以加强退黄作用, 如案1中合用桂枝茯苓丸, 也可用大剂量赤芍活血退黄。
参考文献
[1]熊曼琪.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0.
[3]张仲景, 著.何任, 整理.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4]程国彭, 著.田代华整理.医学心悟[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5]解缙.永乐大典·伤寒微旨论[M].北京:中华书局, 1998.
中风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篇11
关键词 中风;中医;辩证论治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轻者不经昏仆,仅以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此病多发于中年以上,好发于冬春季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重病。选取2010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22例,总结临床中医药方辨证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3月-12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最小者30岁,年龄最大者65岁,患者平均年龄55岁,患者临床表现符合下列标准,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舌强 语蹇,或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等症。
1.2方法 辨证论治:(1)中经络①经脉空虚,风邪入中,主症: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 、发热 、肢体拘急 、关节酸痛等症。苔薄白,脉浮数。病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治法:祛风养血,行血通络,主方:大秦艽汤加减处方举例:秦艽l0 g,羌活l0 g,防风l0 g,白芷l0 g,细辛3 g,生地 l0 g,当归l0 g,川芎l0 g,赤芍l0 g,白术12 g,茯苓15 g,白附子l0 g,全蝎6 g。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治法 :育阴潜阳,镇肝 息风[1] ,主方:镇肝熄风汤加减,处方举例:白芍12 g,玄参1 2 g,天冬15 g,煅龙骨30 g,煅牡蛎30 g,龟板10 g(先煎),代赭石l5 g,川牛膝l0 g,天麻l0 g,钩藤15 g,菊花l0 g。 (2)中脏腑,1)闭证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主方: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 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并用羚羊角汤 加减以清肝息风。处方举例:羚羊角处3g( 磨汁冲服 ),菊花10 g,夏枯草l5 g,蝉衣6 g,龟板处l5 g(磨汁冲服),白芍12 g,石决明l5 g,丹皮12 g,生地12 g。②阴闭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苔白腻,脉沉滑缓。病机:风夹痰湿,上壅清空 治法:辛溫开窍,豁痰息风 主方:先用苏合香丸以辛温开窍。再用涤痰汤加减以豁痰息风。处方举例:半夏12 g,橘红10 g,茯苓10 g,竹茹10 g,菖蒲10 g,胆南星l0 g,枳实10 g,天麻10 g,钩藤10 g。 (3)后遗症 1)半身不遂 ①气虚血瘀,脉络痹阻 主症: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蹇涩,口眼歪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苔薄白,舌淡紫,或舌体不正,脉细涩无力等[2]。病机:气虚血滞,脉络瘀阻 治法:益气活血,通经活络 主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处方举例:黄芪15 g,桃仁l0 g,红花l0 g,当归12 g,赤芍l0 g,地龙l0 g,全蝎5 g,乌梢蛇l0 g,川牛膝l0 g,桑枝l0 g,土鳖虫l0 g,川断l0 g。②肝阳上亢,脉络痹阻治法:平肝 潜阳,息风通络 处方举例:怀牛膝30 g,代赭石30 g,生龙骨l5 g,煅牡蛎l5 g,煅龟板15 g,白芍15 g,玄参l0 g,天冬15 g,川楝子l0 g,甘草6 g,地龙l0 g,僵蚕l0 g,桑枝l0 g,络石藤l5 g。
1.3 统计分析 利用spss19.0软件对临床数据进行统计,临床所有计量资料均用t检验,数据资料用均值与标准差方式表示,对比分析数据,结果显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经中医治疗后22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关节酸痛、肢体强痉症状评估,评估原则采用我院自行拟定的评估计划进行,评估分采用50分,治疗前患者关节酸痛症状评估为38-4.75,治疗后患者关节酸痛症状评估分为28.55-3.25,治疗后关节酸痛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患者肢体强痉症状评估为38-4.75,治疗后患者肢体强痉症状评估分为28.55-3.25,治疗后肢体强痉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 素问·脉要精微论 》说 :“ 头者,精明之府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亦指出脑为“ 元神之府 ”。“ 精明 ”、“ 元神 ”均指主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功能而言,因此可认为神明为心脑所主。中风的病理基础为肝肾阴虚。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致病之本,风 、火 、痰 、气 、瘀为发病之标,两者可互为因果[3]。发病之初,邪气鸱张,风阳痰火炽盛,气血上菀,故以标实为主;如病情剧变,在病邪的猛烈攻击下,正气急速溃败,可以正虚为主,甚则出现正气虚脱。而后期因正气未复而邪气独留,可后遗难症。
本文通过中医辨证论治从各个方面的病症引起的不同病症针对性用药,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通过本组22例患者的病例研究显示,经中医治疗后22例患者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1例。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患者关节酸痛、肢体强痉症状评估,治疗后关节酸痛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肢体强痉症状明显低于治疗前,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说明临床中医从经脉空虚,风邪入中、气虚血瘀,脉络痹阻、肝阳上亢,脉络痹阻、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等方面的病症引起的症状综合用药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明璋 .30例中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体会 . 医学信息 .2014,12: 166-167.
[2] 郭繁华 .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的临床观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0: 279-279.
宠物犬慢性口疮的辨证治疗 篇12
1 病因病机
现代兽医学认为口腔溃疡发生,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与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 内分泌紊乱, 精神因素, 遗传因素有关, 其他如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的缺乏亦有关系。这些因素导致患犬自身免疫力降低和衰退而发病。祖国传统兽医学称口腔溃疡为“口疮”, 并认为, 口疮虽发生于口腔, 但口腔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 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颊部及齿龈属胃及大肠, 牙齿属肾, 任督等经脉均上络口腔唇舌, 因此, 口腔溃疡应与整体的病变联系起来。其病因病机大体上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心脾积热:此为口腔溃疡的主要病机, 因为舌为心之苗, “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脾开窍于口, 脾脉挟舌本、散舌下, 故口疮之患, 与心脾之关系最为密切。饲养过盛、过食肥甘厚味等损伤脾胃, 致使心脾积热, 而成本证;或由于暑月炎天, 外感邪热或劳役过度, 心经积热上攻致舌体肿胀继而成疮而发病。
阴虚火旺:素体阴虚, 或久病阴亏, 或劳倦过度, 耗亏真阴, 均可至阴液不足, 而生内热, 热熏口腔致阴虚火旺, 虚火上炎亦可成疮。发为口疮。
2 辨证论治
口腔溃疡不只是局部病变, 常与心脾胃肠肺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 它常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而口疮的局部刺激, 也可以进一步促使内脏失调。所以治疗上必须内外结合, 局部与整体并重, 根据病因、病程及临床表现可分为实火 (心脾积热证) 和虚火 (虚火上炎证) 两类, 临床上以实火居多。
2.1 心脾积热证
主证:特点是起病急、多发、局部红肿, 患犬一般体质较好。舌尖、舌边、舌面, 或齿龈, 或两颊部口疮反复发作, 溃疡表面覆盖黄苔, 中间基底部凹陷, 四周隆起, 红肿热痛, 口气秽臭, 发热烦躁, 尿短赤, 粪便秘结。舌红苔黄, 脉弦滑。证属心脾热盛。
治则:清热泻火, 生肌疗疮。
方药:可用洗心汤加味, 以泻心脾之积热。方剂组成及用法:黄芩、牛蒡子各12 g, 黄连、天花粉、连翘、黄柏、栀子各8 g, 茯神、桔梗、木通各5 g, 白芷、黄芩、黄连、大黄、赤白芍各、虎杖、炒栀子、生甘草各3 g, 水煎服 (此为20 kg犬一次量) 。一日一剂, 连用5 d。10 d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治愈:口疮完全愈合, 且在1年内再未复发者。好转:口疮愈合在1年内即有复发, 但发作次数较原来明显减少, 溃疡个数明显减少, 疼痛程度减轻者。无效:口疮仍反复发生, 发作时疼痛、溃疡个数及发作间隙同前无明显变化者。
就临床所见, 本类证型较多。且治疗效果肯定。笔者曾治疗辨证为心脾积热证的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的病例11例, 以泻心汤加味治疗, 治愈8例, 好转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1%。
病例:2011年6月, 甘肃张掖市李某所饲养的一只牧羊犬来院就诊。据犬主反映, 该犬口疮反复发作4个月, 近1个月有所加重, 每天吃东西小心翼翼, 吃得很少。症见舌尖及口唇粘膜有散在分布豌豆大溃疡5~6个, 触摸有热痛感, 口腔干燥, 口气秽臭, 粪便干硬量少, 尿短赤灼热, 据反映, 平时排便亦是如此。舌质红, 苔黄, 脉弦滑。舌尖部有0.2 cm×0.6 cm溃疡2个, 四周红肿, 中间基底凹陷, 上下唇内侧有4个约0.3 cm×0.5 cm大小溃疡。辨证当属心火与脾胃积热邪循经上炎所致, 心脾积热, 熏蒸生疮。处方:黄芩、牛蒡子各12 g, 黄连、天花粉、连翘、黄柏、栀子各8 g, 茯神、桔梗、木通各5 g, 白芷、黄芩、黄连、大黄、赤白芍各、虎杖、炒栀子、生甘草各3 g, 水煎服。服药2剂后, 粪便较为通畅, 口疮疼痛减轻, 略能进食草料。服药5剂后复诊, 口疮疼痛已不明显, 症见:口腔溃疡面积缩小, 溃疡表面黄苔转为白苔。守上方去芩连、大黄, 加黄芪、当归、白及, 再服3剂而愈。
2.2 虚火上炎证
主证:特点是口疮反复发作, 日久不愈, 溃疡表浅、红肿不明显, 患犬一般体质较差。采食困难, 疼痛不堪, 溃疡表面覆盖白苔, 中间基底部凹陷, 四周略隆起, 色不红, 气短乏力, 低热, 口干不欲饮水, 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少或有裂纹, 脉略细数。证属肝肾不足, 虚火上扰。
治则:养阴生津, 滋阴降火。
方药: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味:生地、熟地、北沙参、丹皮、泽泻、茯苓、麦冬、黄芪各8 g, 山萸肉、山药、知母、黄柏、当归各5 g, 水煎服 (此为20 kg犬一次量) , 一日一剂, 连用5 d。10 d为1个疗程。
本类型的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多见于素体虚弱及老龄体衰患犬。笔者曾以知柏地黄汤加味治疗辨证为本型的患犬7例, 治愈5例, 好转1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85.71%。
病例:2011年8月, 甘肃张掖市周某所饲养的一只雪橇犬前来就诊。该犬年龄较大, 患口腔溃疡半年有余, 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曾经多方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满意。就诊时可见齿龈和舌边各有两个溃疡, 大的如蚕豆大, 小的如绿豆大小, 中间凹陷, 覆盖白膜, 四周隆起, 色淡红, 从患畜的采食情况看, 疼痛不是很剧烈, 触摸有灼热感, 口燥咽干, 长期低烧不退, 腰膝酸软, 自汗, 尿色黄, 粪便干燥。舌红少津, 苔薄黄, 脉细略数。证属阴津不足, 虚火上炎。治宜滋养阴津, 清降虚火。处方:生地、熟地、北沙参、丹皮、泽泻、茯苓、麦冬、黄芪各8 g, 山萸肉、山药、知母、黄柏、当归各5 g, 水煎服, 一日一剂, 连用10 d, 口疮愈合, 症状基本消失, 改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10 d, 以巩固疗效。
3 小结
治疗宠物犬慢性口疮, 首先应该认识到本病不只是局部病变, 常与心脾胃肠肺肾等脏腑有密切联系, 祖国传统兽医学认为, 脾开窍于口, 心开窍于舌, 肾脉连咽系舌本, 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 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 表明本病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但是应当明确, 口疮之火, 并不独责之于心。平时饲养过盛, 过食肥甘厚味加之运动不足, 均可致心脾积热等, 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 虚火上炎, 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 劳倦内伤, 损伤脾胃, 可致中焦气机失司, 以致心肾不交, 心火独盛, 循经上炎, 也可发为口疮, 此亦多为虚证。
洗心散来源于《元亨疗马集》, 是治疗心脾积热以致口舌生疮的常用方剂。心脾积热, 上攻于舌, 致使舌体肿胀, 破溃成疮, 治宜清热, 泻火, 解毒。方中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通泻三焦火, 导热下行, 为君药;臣以连翘助主药泻火解毒;牛蒡子、白芷消肿止痛, 茯神安心神, 天花粉清热生津, 木通清心火、利尿, 皆为佐药;桔梗排脓消肿, 并载药上达病所, 为使药。诸药合用, 共奏泻火解毒, 散瘀消肿之效, 用于心脾积热所致舌体肿胀或溃破成疮的病证有较好的疗效。临床上常与外用方冰硼散或青黛散配合应用, 疗效显著。
六味地黄汤来源于《小儿药证直诀》, 具有滋阴补肾之功效。肝肾阴虚, 虚火上炎所致的诸证均有较好的疗效, 本方以肾、肝、脾三阴并补, 重在补肾阴立法。方中熟地补肾滋阴, 养血生津, 为君药;山萸肉养肝肾而涩精, 山药补脾固精, 共为臣药。君臣配合, 肾、脾、肝三阴同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 称为“三补”, 是本方的主体部分。泽泻清泻肾火, 利水, 以防熟地之滋腻;丹皮凉血清肝, 泻伏火, 退骨蒸, 以制山萸肉之温;茯苓利脾除湿, 助山药以益脾;三药同用称为“三泻”, 共为佐使药。综观全方, “三补”、“三泻”, 以补为主, 肝、脾、肾三阴并补, 以补肾为主。合而用之, 补中有泻, 寓泻于补, 相辅相成, 共成通补开泻之剂。本方是滋阴补肾的代表方剂, 凡肝肾阴虚不足诸证, 均可加减应用, 对于虚火上炎引起的口疮有较好的疗效。
【辨证治疗】推荐阅读:
辨证分型治疗08-09
中医辨证综合治疗09-14
中医辨证治疗疗效09-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10-06
春季便秘的辨证治疗07-20
中医辨证配合针灸治疗07-07
中医药辨证治疗11-25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08-22
对症治疗辨证施治09-07
辨证治疗季节性过敏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