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论治疗效(通用11篇)
辨证论治疗效 篇1
消渴, 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糖尿病, 主要是指一组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其宗旨是强调人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 要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将辨病与辨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 “四诊-八纲-辨证”是中医辩证思维的基本程序, 所以找出疾病的本质至关重要, 我们要熟练掌握中医理论和辨证分型的具体方法来为论治提供正确的依据。本文研究通过对消渴患者进行六经津液辨证论治,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消渴病患者136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8例, 男30例, 女36例, 年龄38~78岁, 平均52岁, 其中1型糖尿病29例, 2型糖尿病37例;对照组68例, 男33例, 女35例, 年龄36~79, 平均49岁, 其中1型糖尿病27例, 2型糖尿病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的差异 (P>0.05) , 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采用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治疗 (治疗组)
治疗组患者采用六经津液辨证论治, 主要从三阴消渴和三阳消渴两方面着手。三阴消渴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1]: (1) 厥阴消渴。选用乌梅丸加减, 以乌梅、花粉生津止渴, 以黄柏、黄连、知母清降相火, 以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细辛等温扶阳气, 若偏寒偏热则增损方中寒热药物。 (2) 少阴消渴。主要包括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病因在于影响津液生理而致少阴消渴。加入葛根、苍术、佩兰、鸡内金、荷叶等以醒脾升清。少阴热化消渴选用黄连阿胶汤、沙参麦冬汤、麦味地黄丸、增液汤等加减, 若阴精不固可合用固肾之品。少阴寒化消渴选用四逆汤、右归丸、金匮肾气丸等, 以温固为要法。 (3) 太阴消渴。其原因不外脾不生津与脾不运津, 健脾生津选用参苓白术散、七味白术散等;健脾运津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为主。三阳消渴主要包括以下3种情况: (1) 阳明消渴。可采用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若见瘀血内蓄者可给予桃核承气汤, 若阳明消渴热盛津亏而见阴虚征象者可给予玉女煎加减, 若阳明消渴热盛燥实大便干结者可给予增液承气汤等。 (2) 少阳消渴。可采用小柴胡汤为主加减, 加木香、香附、陈皮以行气, 加益母草、丹参、赤芍以活血, 加桑白皮、僵蚕、温胆汤以化痰, 加知母、桑叶、黄连、花粉以合清解热。 (3) 太阳消渴。可采用予苍术、桂枝、苏叶、葛根等开通腠理, 散布津液, 若消渴见太阳蓄血, 可给予其桃核承气汤合丹参、益母草、地龙等。以上治疗药量均为一般常规用量, 每天l剂, 2次分服, 以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2.2 采用传统的三消论治治疗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按脏腑辨证分为3种类型, 即上消、中消以及下消, 分别具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上消也称肺热津伤型, 为渴而多饮, 即经谓膈消, 方用消渴丸加减, 治疗原则为益气养阴、清肺润燥;中消为消谷善饥, 即经谓消中, 方用白虎人参汤或白术散加减, 治疗原则为健脾摄精、泻火清胃;下消为审而便数有膏, 即经谓肾消, 方用八味丸或左归丸加减, 治疗原则为滋肾降火、补肾固精。每天l剂, 2次分服, 以1个月为1个治疗周期。
1.3 疗效判定标准[2]
显效:中医的体征、症状完全消失, 血糖比治疗前下降超过3 0%;有效:中医体征、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血糖比治疗前下降10%~29%;无效:中医体征、症状无明显的改善, 血糖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显效与有效合计算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方法方案所得到的数据, 并且对显效率、无效率、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然后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到P<0.05, 即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 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两组数据经比较和处理后, 对显效率、无效率和总有效率进行卡方检验, 最终得*P<0.05, 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差异有显著性, 因此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六经消渴以阴阳为纲, 其中三阳消渴多见热证和实证, 而三阴消渴多见寒证和虚证, 故实热证、虚热证的消渴即为阳消, 虚寒证消渴即为阴消。消渴的发病率很高, 病因比较复杂, 或因肝气郁结、情志失调、郁久化火等而致消灼阴津、损伤肺胃;或因素体阴虚、肾精亏损、虚火内旺等而致肾虚肺燥、胃热伤脾;或因饮食失节、禀赋不足、劳欲过度、厚味醇酒、过食肥甘、香燥辛辣等而致积热内蕴、消谷灼液、伤津化燥。消渴的病变部位以肾为主, 主要病机为阴津亏损、燥热偏盛, 且以阴虚为本, 以燥热为标, 阴愈虚则燥热甚, 燥热甚则阴愈虚, 二者互为因果, 互相影响。总之, 采用六经津液辨证论治消渴疗效显著, 具有执简驭繁、条分缕析的特点, 将六经辨治和津液辨证合用, 更能弥补六经辨证的不足,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连建共, 廖辉陵.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糖尿病[J].中国中医药, 2012, 21 (10) :183-185.
[2]焦晓明.从气血津液辨证论治糖尿病8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 2013, 35 (2) :18-20.
辨证论治疗效 篇2
一、慢支(久咳、咳嗽、喘证)
(一)实证(多见于急性发作期)
1.风寒犯肺证————宣肺散寒,化痰止咳————三拗汤加减
2.风热犯肺证————清热解表,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燥湿化痰,降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4.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止咳————桑白皮汤加减
5.寒饮伏肺证————温肺化饮,散寒止咳————小青龙汤加减
(二)虚证(多见于缓解期及慢性迁延期)
1.肺气虚证————补肺益气,化痰止咳————补肺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
2.肺脾气虚证——补肺健脾,止咳化痰——玉屏风散合六君子汤加减
3.肺肾阴虚证——滋阴补肾,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二、支气管哮喘(哮病)
(一)发作期
1.寒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加减
2.热哮证————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加减
2.脾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3.肾虚证————补肾纳气————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加减
三、肺炎球菌肺炎(咳嗽、喘证、肺炎喘嗽)
1.邪犯肺卫证——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三拗汤或桑菊饮加减
2.痰热壅肺证——清热化痰,宽胸止咳——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3.热闭心神证——清热解毒,化痰开窍——清营汤加减
4.阴竭阳脱证——益气养阴,回阳固脱——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益气养阴,润肺止咳——竹叶石膏汤加减
四、肺结核(肺痨)
1.肺阴亏损证————滋阴润肺————月华丸加减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3.气阴耗伤证——益气养阴————保真汤加减
4.阴阳两虚证——滋阴补阳————补天大造丸加减
五、肺癌(肺癌、肺积、息贲)
1.气滞血郁证——活血散瘀,行气化滞——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湿毒蕴证——祛湿化痰,清热解毒——导痰汤加减
3.阴虚毒热证——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化痰散结——沙参麦冬汤加减
六、肺心病(心悸、肺胀、喘证、水肿)1.急性期
1)痰浊壅肺证——健脾益肺,化痰降气——苏子降气汤加减 2)痰热郁肺证——清肺化痰,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痰蒙神窍证——涤痰开窍,息风止痉——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4)阳虚水泛证——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2.缓解期
1)肺肾气虚证——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肺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止咳化痰——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七、心衰(心悸、喘证、水肿)
1.心肺气虚证——补益心肺——养心汤合补肺汤加减 2.气阴亏虚证——益气养阴——生脉散加减
3.心肾阳虚证——温补心肾——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金贵肾气丸加减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人参养荣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5.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真武汤加减 6.痰饮阻肺证——泻肺化痰——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八、原发性高血压(风眩、眩晕、头痛、中风)1.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天麻钩藤饮加减 2.痰湿内盛证——祛痰降浊——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3.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4.肝肾阴虚证——温补肾阳——济生肾气丸加减
九、冠心病
(一)心绞痛(心痛、厥心痛)
转自医学教育网()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2.痰浊内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3.阴寒凝滞证——辛温通阳,开痹散寒——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通脉止痛——补阳还五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炙甘草汤
6.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丸加减
7.心肾阳虚证——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丸
(二)心肌梗死(真心痛)
1.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寒凝心脉证——散寒宣痹,芳香温通——当归四逆汤合苏合香丸加减
3.痰瘀互结证——豁痰活血,理气止痛——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止痛——补阳还五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滋阴,通脉止痛——生脉散合左归饮加减
6.阳虚水泛证——温阳利水,通脉止痛——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7.心阳欲脱证——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参附龙牡汤加减
十、慢性胃炎(胃痛)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2.脾胃虚弱证——健脾益气,温中和胃——四君子汤加减 3.脾胃湿热证——清利湿热,醒脾化浊——三仁汤加减 4.胃阴不足证——养阴益胃,和中止痛——益胃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5.胃络瘀血证——化瘀通络,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
十一、消化性溃疡(胃脘痛)
1.肝胃不和证——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
2.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健脾和胃——黄芪建中汤加减 3.胃阴不足证——健脾养阴,益胃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4.肝胃郁热证——清胃泄热,疏肝理气——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 5.胃络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
十二、胃癌(胃痛、反胃、积聚)
1.痰气交阻证——理气化痰,消食散结——海藻玉壶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疏肝和胃,降逆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 3.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健脾益气——理中汤合四君子汤加减 4.胃热伤阴证——清热和胃,养阴润燥——玉女煎加减 5.瘀毒内阻证——理气活血,软坚消积——膈下逐瘀汤加减 6.痰湿阻胃证——燥湿健脾,消痰和胃——开郁二陈汤加减 7.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健脾和营——八珍汤加减
十三、肝硬化(水臌、单腹胀、鼓胀)
1.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健脾利湿——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寒湿困脾证——温中散寒,行气利水——实脾饮加减
3.湿热蕴脾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
4.肝脾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加减
5.脾肾阳虚证——温肾补脾,化气利水——附子理中汤合五苓散加减 6.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化气利水——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加减
十四、原发性肝癌(肝积、徵瘕、肥气、鼓胀、癖黄)
1.气滞血郁证——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2.湿热瘀毒证——清利湿热,化瘀解毒——茵陈蒿汤合鳖甲煎丸加减 3.肝肾阴虚证——养阴柔肝,软坚散结——滋水清肝饮合鳖甲煎丸加减
十五、急性胰腺炎(腹痛)
1.肝郁气滞证——疏肝利胆,行气止痛——小柴胡汤加减 2.肝胆湿热证——清利肝胆湿热——清胰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3.肠胃热结正——通腑泄热,行气止痛——大承气汤加减
十六、急性肾小球肾炎(水肿、尿血)
(一)急性期
转自医学教育网()1.风寒束肺,风水相搏证——疏风散寒,宣肺行水——麻黄汤合五苓散加减
2.风热犯肺,水邪内停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3.热毒内归,湿热蕴结证——清热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
五味消毒饮加减
4.脾肾亏虚,水气泛溢证——健脾渗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五苓散加减
5.肺肾不足,水湿停滞证——益气扶正,利水消肿——防己黄芪汤加减
(二)恢复期
1.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肺肾气阴两虚证——补肺肾,益气阴——参芪地黄汤加减
十七、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一)本证
1.脾肾气虚证——补气健脾益肾——异功散加味
2.肺肾气虚证——补益肺肾——玉屏风散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附子理中丸或济生肾气丸加减 4.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加减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参芪地黄汤加减
(二)标证:
1.水湿证——利水消肿——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 2.湿热证——清热利湿——三仁汤加减 3.血瘀证——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加减 4.湿浊证——健脾化湿泻浊——胃苓汤加减
十八、肾病综合症:(水肿、腰痛、虚劳)
1.风水相搏证——疏风解表 宣肺利水——越婢加术汤加减
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 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证——健脾化湿 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4.湿热内蕴证——清热利湿 利水消肿——疏凿饮子加减 5.脾虚湿困证——温运脾阳 利水消肿——实脾饮加减 6.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 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7.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 兼利水湿——左归丸加泽泻、茯苓、冬葵子
十九、尿路感染:(淋证、热淋、劳淋、虚劳)1.膀胱湿热证——清利湿热通淋——八正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疏肝理气 ——丹栀逍遥散加减 3.脾肾亏虚 湿热屡犯证——健脾补肾——无比山药丸加减
4.肾阴不足 湿热留恋证——滋阴益肾 清热通淋——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十、慢性肾功能不全(癃闭、关格、肾劳、溺毒)1.本虚证
1)脾肾气虚证——补气健脾益肾——六君子汤加减 2)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济生肾气丸加减 3)气阴两虚证——滋肾平肝——杞菊地黄丸加减 4)阴阳两虚证——温扶元阳,补益真阴——全鹿丸加减 2.标实证
转自医学教育网()1)湿浊证——和中降逆,化湿泄浊——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湿热证——清热和中(中焦),清利湿热(下焦)——(中焦)黄连温胆汤加减,(下焦)知柏地黄丸或二妙丸加减 3)水气证——利水消肿——五皮饮或五苓散加减 4)血瘀证——活血化瘀——桃红四物汤或当归芍药散加减 5)肝风证——镇肝息风——天麻钩藤汤加减 二
十一、缺铁性贫血:(虚劳、血劳、萎黄、黄胖)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 益气养血——香砂六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2.心脾两虚证——益气补血 养心安神——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3.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八珍汤合无比山药丸加减 4.虫积证——杀虫消积 补益气血——化虫丸合八珍汤加减 二
十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虚劳、髓劳、血虚、血证)
1.肾阴虚证——滋阴补肾 益气养血——左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2.肾阳亏虚证——补肾助阳 益气养血——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3.肾阴阳两虚证——滋阴助阳 益气补血——左归丸、右归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4.肾虚血瘀证——补肾活血——六味地黄丸或金匮肾气丸合桃红四
转自医学教育网()物汤加减
5.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6.热毒壅盛证——清热凉血 解毒养阴——清瘟败毒饮加减 二
十三、急性白血病(急劳、热劳、血证、瘟毒、虚劳、徵积)1.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黄连解毒汤合清营汤加减 2.痰热瘀阻证——清热化痰,活血散瘀——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凉血解毒——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五阴煎加味 5.湿热内蕴证——清热解毒,利湿化浊——葛根芩连汤加味
二十四、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劳、热劳、血证、瘟毒、虚劳、徵积)1.阴虚内热证——滋阴清热,解毒祛瘀——青蒿鳖甲汤加减 2.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膈下逐瘀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4.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扶正祛邪——清营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二
十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紫癜、紫斑、阴阳毒)1.血热妄行证——清热凉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2.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 清热止血——茜根散或玉女煎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3.气不摄血证——益气摄血 健脾养血——归脾汤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止血——桃红四物汤加减 二
十六、甲亢(瘿气、瘿病、瘿瘤)
1.气滞痰凝证——疏肝理气,化痰散结——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2.肝火旺盛证——清肝泻火,消瘿散结——龙胆泻肝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消瘿散结——天王补心丹加减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消瘿散结——生脉散加味 二
十七、糖尿病(消渴)
(一)无症状期——滋养肾阴——麦味地黄汤加减
(二)症状期: 1.阴虚燥热证:
1)上消(肺热伤津正)——清热润肺 生津止渴——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 养阴增液——玉女煎加减 3)下消(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益气健脾 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加减 3.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 补肾固摄——金匮肾气丸加减 4.痰瘀互结证——活血化瘀祛痰——平胃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5.脉络瘀阻证——活血通络——血府逐瘀汤加减
(三)并发症:
1.疮痈——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芪六一散加减
2.白内障、雀目、耳聋——滋补肝肾 益精养血——杞菊地黄丸、羊肝汤、磁朱丸
二十八、风湿热(痹症)
1.风寒湿阻证——祛风化湿,散寒宣痹——蠲痹汤加减 2.热邪痹阻证——清热宣痹——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证——温补气血,宣痹止痛——独活寄生汤加减
4.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宣痹止痛——五阴煎加减 二
十九、类风湿性关节炎(痹证、痛痹、痛风、历节)
(一)活动期:
1.湿热痹阻证——清热利湿 祛风通络——四妙丸加减 2.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 祛风通络——丁氏清络饮加减 3.寒热错杂症——祛风散寒 清热化湿——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二)缓解期:
1.痰瘀互结,经脉痹阻证—活血化瘀 祛痰通络——身痛逐瘀汤合指
转自医学教育网()迷茯苓丸加减
2.肝肾亏虚,邪痹筋骨证——益肝肾 补气血 祛风湿 通经络——独活寄生汤加减
三
十、癫痫(痫证、癫痫)
1.风痰上扰证——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加减 2.痰热内扰证——清热化痰,息风定痫——黄连温胆汤加减 3.肝郁痰火证——清肝泻火,化痰息风——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 4.瘀阻清窍证——活血化瘀,通络息风——通窍活血汤加减 5.脾虚痰湿证——健脾和胃,化痰息风——醒脾汤加减 6.肝肾阴虚证——补益肝肾,育阴息风——左归丸 三
十一、急性脑血管病(中风)
(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眩晕、中风)
1.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证——平肝熄风,育阴潜阳——镇肝息风汤加减
2.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补气养血,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3.痰瘀互结,阻滞脉络证——豁痰化瘀,通经活络——黄连温胆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
(二)脑血栓形成
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天麻钩藤饮加减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祛风化痰通络——真方白丸子加减 3.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星蒌承气汤加减
4.气虚血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加减 5.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镇肝息风——镇肝息风汤加减 6.脉络空虚,风邪入中证——祛风通络,养血和营——大秦艽汤加减
7.痰热内闭清窍证——清热化痰,醒神开窍——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以辛凉开窍 继以羚羊角汤加减
8.痰湿壅闭心神证——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急用苏合香丸灌服,继用涤痰汤加减
9.元气败脱,心神涣散证——益气回阳,救阴固脱——立即用大剂量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
(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辨证论治部分参阅“脑血栓形成”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外科学辨证论治总结
转自医学教育网()
一、休克
1.热伤气阴————益气固脱,清热解毒养阴————生脉散加清热解毒养阴之品
2.热伤营血————气血两清,益气生阴————清营汤加减
3.阴厥————益气固脱,养血育阴————人参养营汤加减
4.寒厥————回阳救逆————回味四阳饮加减
5.厥逆————益气固脱,阴阳双补————保元汤合固阳汤加减
6.阴脱————益气固脱,养阴育阴————独参汤合四逆汤加减
7.阳脱————益气固脱————独参汤合四逆汤频服
二、疖(疖)
1.暑疖————清热利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2.蝼蛄疖————补益气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3.疖病————祛风清热利湿————防风通圣散加减 1)阴虚染毒————养阴清热解毒————六味地黄汤加减 2)脾虚染毒————健脾和胃,清化湿热————四君子汤加味
三、痈(有头疽)
1.热毒蕴结证————和营托毒,清热利湿————仙方活命饮加减
2.阴虚火盛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
3.气血两虚证————调补气血————十全大补汤加减
四、急性蜂窝型组织炎(发)
1.锁喉痈————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腓*发————清热解毒,和营利湿————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3.手发背————清热解毒和营————仙方活命饮加减
4.足发背————清热解毒,和营化湿————仙方活命饮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五、丹毒(丹毒)
转自医学教育网()
1.风热化火证————散风清火解毒————普济消毒饮加减
2.肝胆湿热证————清肝泄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或柴胡清肝汤加减
3.湿热化火证————利湿清热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4.胎火胎毒证————凉营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加减
5.毒邪内攻证————凉营泻火解毒————清瘟败毒饮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六、急性淋巴结炎(外痈)
1.颈痈————散风清热,化痰消肿————牛蒡解肌汤加减
2.腋痈————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柴胡清肝汤加减
3.胯腹痈————清热利湿解毒————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4.委中毒————和营祛瘀,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
七、急性淋巴管炎(红丝疔)————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八、脓肿(外痈、流注)
1.余毒流注证————清热解毒,凉血通络————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2.火毒结聚证————清火解毒透脓————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3.瘀血流注证————和营祛瘀通滞,清热化湿————活血散瘀汤加减
4.暑湿流注证————清热解毒化湿————清暑汤加减 5.正虚邪恋证————益气补血,清热托毒————托里透脓散加减
九、脓性指头炎、急性化脓性腱鞘炎、掌深部间隙感染(蛇肚疔、托盘疔)
1.热毒结聚————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
2.热盛肉腐————泻火解毒,透脓止痛————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十、全身性感染
1.疔疮走黄————凉血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
转自医学教育网()汤加减
2.火陷————凉血解毒,泄热养阴,清心开窍————清营汤加减
3.干陷————补养气血,托毒透邪,清心安神————托里消毒散加减
4.虚陷————温补脾肾————附子理中汤加减
十一、破伤风
1.风毒入络(轻证)————疏风解表,解毒镇痉————玉真散加减
2.风毒入经(较重型)————祛风镇痉,化痰通络————五虎追风散加减
3.风毒入脏(重症)————祛风化痰,解毒镇痉————存命汤加减
4.风毒深陷,正气衰微(极重症)————扶正救脱,回阳固阴———生脉散加附子
十二、头皮血肿
瘀血内聚————活血化瘀,行气消肿————通窍活血汤加减
十三、头皮裂伤
1.外伤出血————益气止血,祛瘀宁心————当归补血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气血双脱————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独参汤合参附龙牡汤加减
十四、头皮撕脱伤
1.气虚血脱证————益气摄血,回阳固脱————益气摄血汤加减
2.气滞血瘀证————养血活血,理气止痛————和营止血汤加减
3.气血虚亏证————补气养血————归脾汤加减
十五、脑震荡
1.昏迷期————开窍通闭————苏合香丸合至宝丹 2.苏醒期————疏肝活血安神————柴胡细辛汤加减 3.恢复期————益气补肾,养血健脑————可保立苏汤、归脾丸
十六、肋骨骨折
1.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复元活血汤加减
2.肺络损伤证————宁络止血,止咳平喘————十灰散合止嗽散加减
3.筋骨不续证————续筋接骨,理气止痛————接骨紫金丹加减
4.肝肾不足证————调补肝肾,强筋壮骨————六味地黄丸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5.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八珍汤加减
十七、烧伤
1.热伤营卫证————轻度烧伤,无需内治
2.火毒伤津证(渗出休克期)————清热解毒,益气养阴
————黄连解毒汤、银花甘草汤、犀角地黄汤或清营汤加减 3.阴伤阳脱证(渗出休克期出现休克)————回阳救逆,益气护阴
————四逆汤、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
4.火毒炽盛证(感染期)————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 5.火毒内陷证(全身性感染)————清营凉血解毒
————清营汤或黄连解毒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减
6.气血两虚证————补气养血,兼清余毒————托里消毒散或八珍汤加减
7.脾虚阴伤证————补气健脾,益胃养阴————益胃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十八、急性阑尾炎(肠痈)
1.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泄热————大黄牡丹皮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湿热证————通腑泄热,利湿解毒————大黄牡丹皮汤合红藤煎剂加
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
3.热毒证————通腑排毒,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
转自医学教育网()脓散加减
十九、急性胰腺炎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清热燥湿通便———柴胡清肝饮、大柴胡汤、清胰汤I号
2.脾胃实热证——清热泻火,通里逐积,活血化瘀——大陷胸汤、大柴胡汤
3.脾胃湿热证————清热利湿,行气通下————龙胆泻肝汤、清胰汤I号
4.蛔虫上扰证————清热通里,制蛔驱虫————清胰汤II号、乌梅汤
二十、急性胆囊炎
1.蕴热证————疏肝清热,通下利胆————金铃子散合大柴胡汤加减
2.湿热证————清胆利湿,通气通腑————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
3.毒热证————泻火解毒,通腑救逆————黄连解毒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二
十一、肠梗阻
1.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腑攻下————桃仁承气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加减
2.肠腑热结证————活血清热,通里攻下————复方大承气汤加减
3.肠腑寒凝证————温中散寒,通里攻下————温脾汤加减 4.水结湿阻证————理气通下,攻逐水饮————甘遂通结汤加减
5.虫积阻滞证————消导积滞,驱蛔杀虫————驱蛔承气汤加减
二十二、单纯性甲状腺肿(瘿病)
1.肝郁脾虚证————疏肝解郁,健脾益气————四海舒郁丸加减
2.肝郁肾虚证————疏肝补肾,调摄冲任————四海舒郁丸合右归丸加减 二
十三、甲状腺腺瘤
1.肝郁气滞————疏肝解郁,软坚化痰————逍遥散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2.痰凝血瘀————活血化瘀,软坚化痰————海藻玉壶汤合神效瓜蒌散加减
3.肝肾亏虚————养阴清火,软坚散结————知柏地黄丸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二十四、甲状腺癌(石瘿)
1.气郁痰凝证————理气开郁,化痰消坚————海藻玉壶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合逍遥散加减
2.气血郁滞证————理气化痰,活血散结————桃红四物汤合海藻玉壶汤加减
3.瘀热伤阴证————养阴和营,化痰散结————通窍活血汤合养阴清肺汤加减 二
十五、急性乳腺炎
1.肝胃郁热证————疏肝清胃,通乳散结————瓜蒌牛蒡汤加减
2.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托里透脓————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
3.正虚邪恋证————益气养营活血,清热解毒————托里消毒散加减
二十六、乳腺增生病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散结止痛————逍遥散加减 2.痰瘀凝结证————活血化瘀,软坚祛痰————失笑散合开郁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散瘀止痛————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
4.冲任失调证————调理冲任,温阳化痰,活血散结————二仙汤加减
二十七、胃和十二指肠急性穿孔 1.第一期(穿孔期)
转自医学教育网()气滞血瘀型————清热解毒,通里攻下,疏通气血————复方大承气汤加减
2.第二期(闭孔期)
毒热炽盛证————清热解毒,疏肝利气,泻下湿热————复方大承气汤加减
3.第三期(康复期)
1)脾胃虚寒证————温中散寒,调理脾胃————黄芪建中汤加减
2)胃腑血瘀证————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加减 3)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和胃————化肝煎加减 二
十八、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
1.胃热内盛————清泄胃火,凉血止血————泻心汤加茜草根、侧柏叶、白芨、石斛、乌贼骨、仙鹤草等
2.肝火犯胃————泻肝清热,降逆止血————龙胆泻肝汤加丹皮、白芍、生大黄、乌贼骨、藕节炭等
3.脾虚不摄————益气健脾,温中止血————黄土汤加地榆炭、乌贼骨、黄芪
党参、仙鹤草等 二
十九、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湿热蕴结证————清热燥湿,调和气血————芍药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肝脾不和证————调和肝脾,止泻缓急————痛泻药方加减
3.脾胃虚弱证————益气健脾,除湿升阳————参苓白术散加减
4.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5.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三
十、泌尿系结石
1.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通淋排石————八正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淋排石————金铃子散合石苇散加减
3.肾气不足证————补肾益气,通淋排石————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
十一、睾丸炎及附睾炎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解毒消肿————龙胆泻肝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清火解毒,活血透脓————仙方活命饮加减
3.脓出毒泄证————益气养阴,清热除湿————滋阴除湿汤加减
4.寒湿凝滞证————温经散寒止痛————暖肝煎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三
十二、前列腺炎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2.气滞血瘀证————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前列腺汤加减
3.阴虚火旺证————滋阴降火————知柏地黄汤加减 4.肾阳虚衰证————温补肾阳————济生肾气丸加减 三
十三、前列腺增生病
1.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通闭利尿————八正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通窍利尿————沉香散加减 3.脾肾气虚证————健脾温肾,益气利尿————补中益气汤加减
4.肾阳衰微证————温补肾阳,行气化水————济生肾气丸加减
5.肾阴亏虚证————滋补肾阴,清利小便————知柏地黄丸加减 三
十四、肾癌
1.脾肾两虚证————健脾益肾,软坚散结————四物汤合右归饮加减
2.肾阴亏虚证————养阴清热凉血————知柏地黄汤加减 3.湿热蕴结证————清热利湿,解毒化瘀————八正散加减 4.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理气散结————桃红四物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加减
5.气血两虚证————补益气血————八珍汤加减 三
十五、膀胱癌
1.肝气郁滞证————疏肝解郁,通利小便————沉香散加减 2.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加减 3.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通利小便————四君子汤合四物汤加减
三
十六、肛门直肠疾病
1.风热肠燥便血,血栓性外痔初起——清热凉血——凉血地黄汤或槐角丸加减
2.肛周脓肿实证————清热利湿————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
3.肛周脓肿实证,外痔肿痛——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4.气血虚弱————补气养血————八珍汤或十全大补汤加减 5.热结肠燥便秘————泄热通腑————大承气汤或脾约麻仁丸加减
6.血虚津乏便秘————生津润燥————润肠丸或五仁汤加减 7.气虚下陷————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
十七、痔
1.风伤肠络证————清热凉血祛风————凉血地黄汤或槐花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湿热下注证————清热渗湿止血————脏连丸加减 3.气滞血瘀证————清热利湿,祛风活血————止痛如神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补气升提————补中益气汤加减 三
十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寒湿证————温阳通脉,祛寒化湿————阳和汤加减 2.血瘀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桃红四物汤加减 3.热毒证————清热解毒,化瘀止痛————四妙勇安汤加减 4.气血两虚证————补养气血,益气通络————十全大补丸加减 5.肾虚证
1)肾阳虚————温补肾阳————附桂八味丸加减 2)肾阴虚————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加减 三
十九、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湿热蕴阻,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清热利湿————桃红四物汤合
萆薢渗湿汤加减
2.气虚血瘀,寒湿凝滞证——益气活血,通阳利水——补阳还五汤合阳和汤加减
四
十、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
1.气血瘀滞证————行气活血,祛瘀除滞————柴胡疏肝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2.湿热瘀阻证————清热利湿,活血祛瘀——萆薢渗湿汤合大黄蛰虫丸加减
中西医结合妇科病中医辨证论治总结(附趣味记忆法)
一、妊娠剧吐(恶阻、子病、病儿、阻病)————脾肝痰气,香橘小生。
1.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肝胃不和证——清肝和胃,降逆止呕——橘皮竹茹汤加减 3.痰湿阻滞证——化痰除湿,降逆止呕——小半夏加茯苓汤 4.气阴两亏——益气养阴,和胃止呕——生脉散合增液汤
二、流产(胎漏、胎动不安、堕胎、小产、胎堕难留、胎死不下、滑胎)
(一)先兆流产————肾气血血伤,寿胎保桂汤。1.肾虚——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 3.血热——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
4.血瘀——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 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圣愈汤
(二)难免流产、不全流产、稽留流产————太太学,托生人。1.胎动欲堕——祛瘀下胎——脱花煎
2.胎堕不全——活血祛瘀,佐以益气——生化汤 3.血虚气脱——益气固脱——人参黄芪汤
(三)习惯性流产————甚气人,补胎假。
转自医学教育网()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固摄冲任——补肾固冲丸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固冲安胎——泰山磐石散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凉血安胎——加减一阴煎
(四)流产感染——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流产感染,勿打。
三、异位妊娠(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徵积)
(一)未破损型——活血化瘀,消徵杀胚——宫外孕II号方
(二)已破损型
1.休克型——回阳救脱,活血祛瘀——生脉散合宫外孕I号方 2.不稳定型——活血祛瘀——宫外孕I号方
3.包块型——活血化瘀,消徵散结——宫外孕II号方
四、妊高症(子肿、子晕、子痫)————屁,甚气人,屁干谈;白,真正气,瞎叫牛。
1.脾虚——健脾渗湿,行水消肿——白术散 2.肾虚——温肾扶阳,化气行水——真武汤 3.气滞——理气行滞,除湿消肿——正气天香散 4.阴虚肝旺——滋阴养血,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 5.脾虚肝旺——健脾利湿,平肝潜阳——半夏白术天麻汤 6.肝风内动——滋阴清热,平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7.痰火上扰——清热豁痰,熄风开窍——牛黄清心丸
五、胎儿生长受限(胎萎不长、妊娠胎萎燥、胎弱证、胎不长)————肾气因饱,瘦与太瘦保长胎。
转自医学教育网()1.肾气亏虚——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合温土毓麟汤 2.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滋养胎元——胎元饮合寿胎丸 3.阴虚内热——清热凉血,养阴安胎——保阴煎 4.胞宫虚寒——温肾扶阳,养血安胎——长胎白术散
六、妊娠合并疾病
(一)心脏病————心心洋气,养龟三五篓。1.心气虚——益气养血,宁心安胎——养心汤加减 2.心血虚——养血益气,宁心安胎——归脾汤
3.阳虚水泛——温阳化气,行气安胎——真武汤合五苓散
4.气虚血瘀——益气化瘀,通阳安胎——补阳还五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
(二)糖尿病————三消加阴阳,小女六金。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2.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3.肾阴亏虚——滋阴益肾——六味地黄丸 4.阴阳两虚——滋阴助阳——金贵肾气丸
(三)急性肾盂肾炎————因心事,知道佳。1.阴虚火旺——滋阴清热通淋,佐以安胎——知柏地黄丸 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散 3.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通淋——加味五淋散
七、产时并发症
产后出血(产后血晕)————血瘀,甚多。
转自医学教育网()1.血虚气脱——益气固脱——参附汤
2.瘀阻气闭——行气逐瘀——夺命散加当归、川芎
八、产后病
(一)晚期产后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产后血崩)————去学学,不生宝。
1.气虚——补脾益气,固冲摄血——补中益气汤 2.血瘀——活血化瘀,调冲止血——生化汤合失笑散 3.血热——养阴清热,安冲止血——保阴煎
(二)产褥感染————敢惹惹,吾请缨。
1.感染邪毒——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2.热入营血——清营解毒,散瘀 泄热——清营汤
3.热陷心包——清心开窍——清营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三)产后缺乳————岂敢通下。
1.气血虚弱——补气养血,佐以通乳——通乳丹 2.肝郁气滞——疏肝解郁,通络下乳——下乳涌泉散
九、产后并发症
(一)产后关节痛(产后身痛、产后痹症、产后遍身疼痛、产后风)————学学外伸,黄花独养。
1.血虚——养血益气,温经通络——黄芪桂枝五物汤 2.血瘀——养血活络,行瘀止痛——生化汤 3.外感——养血祛风,散寒除湿——独活寄生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4.肾虚——补肾强腰,壮筋骨——养荣壮骨汤
(二)产后排尿异常
1.产后小便不通————去伸去学,补济木物。1)气虚——益气生津,宣肺利水——补气通脬饮 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 3)气滞——理气行滞,行气利尿——木通散 4)血瘀——养血活血,祛瘀利尿——加味四物汤 2.产后小便频数与失禁————去伸,黄甚 1)气虚——益气固摄——黄芪当归散 2)肾虚——温阳化气,补肾固脬——肾气丸
十、外阴瘙痒————是肾血,必知归。
1.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杀虫止痒——萆薢渗湿汤 2.肾阴虚——滋阴降火,调补肝肾——知柏地黄丸 3.血虚生风——养血祛风,活血止痒——当归饮子
十一、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一)外阴炎————试试,龙胆无味。1.湿热下注——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 2.湿毒浸渍——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二)前庭大腺炎————热喊仙羊
1.热毒蕴结——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仙方活命饮 2.寒凝瘀滞——温经散寒,化湿涤痰,和营散结——阳和汤
(三)阴道炎(带下病)
转自医学教育网()1.滴虫性阴道炎————湿甚,龙胆金币
1)湿热下注——清利湿热,杀虫止痒——龙胆泻肝汤 2)肾虚湿盛——补肾利腰,清热利湿——肾气丸合萆薢渗湿汤 2.念珠菌阴道炎————脾肾,碗内
1)脾虚湿盛——健脾燥湿,杀虫止痒——完带汤 2)肾虚湿阻——温肾燥湿,固涩止带——内补丸 3.细菌性阴道炎————湿湿,止无 1)湿热——清热利湿止带——止带方 2)湿毒——清热解毒除湿——五味消毒饮 4.老年性阴道炎————甚湿,止一止
1)肾阴亏损——滋阴降火,固涩止带——知柏地黄汤 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滋阴补肾——易黄汤合知柏地黄汤
(四)宫颈炎(带下病)————试试,龙胆之五;脾肾,碗内。1.湿热内蕴——疏肝清热,利湿止带——龙胆泻肝汤 2.湿毒内侵——清热泄毒,燥湿止带——止带方合五味消毒饮 3.脾虚——健脾利湿——完带汤 4.肾虚——补肾固涩——内补丸
(五)盆腔炎
1.急性盆腔炎————热毒勿打,湿热活命。
1)热毒壅盛——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五味消毒饮合大黄牡丹皮汤
2)湿热瘀结——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仙方活命饮
转自医学教育网()2.慢性盆腔炎————试喊奇奇,人少学(校)里 1)湿热壅阻——清热利湿,祛瘀散结——银甲丸 2)寒湿凝滞——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3)气滞血瘀——理气活血,消徵散结——血府逐瘀汤 4)气虚血瘀——益气健脾,化瘀散结——理冲汤
十二、月经病
(一)功血
1.无排卵型功血(崩漏)1)血热————虚实保清。
(1)虚热——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保阴煎合生脉散(2)实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热固经汤 2)肾虚————阳右阴左。
(1)偏肾阳虚——温肾固冲,止血调经——右归丸(2)偏肾阴虚——滋肾养阴,调经止血——左归丸合二至丸 3)脾虚——补气摄血,固冲调经——固本止崩汤合举元煎————脾虚固举
4)血瘀——活血化瘀,止血调经——四物汤合失笑散————血瘀四笑
2.排卵型功血(月经失调)
1)子宫内膜修复期延长(卵泡期出血)————气虚失学,举两古桃笑。
(1)气虚——补气摄血,调经固冲——举元煎
转自医学教育网()(2)虚热——滋阴清热,调经止血——两地汤(3)湿热——清热利湿,止血调经——固经丸
(4)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止血——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 2)黄体功能不足————脾肾阳肝阴,补柜清单两(张)。(1)脾气虚弱——健脾益气,固冲调经——补中益气汤(2)肾气不固——补肾调冲——归肾丸
(3)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清经散(4)肝郁血热——疏肝解郁,清热调经——丹栀逍遥散(5)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凉血固冲——两地汤 3)黄体萎缩不全————脾湿气,归四血。(1)脾虚气弱——健脾益气,调经止血——归脾汤(2)湿热蕴结——清热利湿,调经止血——四妙丸(3)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调经止血——血府逐瘀汤 4)排卵期出血(经间期出血)————婶婶使竿,两建清单。(1)肾阴虚——滋肾养阴,凉血止血——两地汤合二至丸(2)肾阳虚——补肾助阳,益气止血——健固汤(3)湿热——清热利湿,调经止血——清肝止淋汤(4)肝郁气滞——疏肝清热,化瘀止血——丹栀逍遥散
(二)闭经(闭经、女子不月、经水断绝、经闭)————敢气人,去还谈;贵人加血温仓。
1.肝肾不足——滋肾柔肝,调补冲任——归肾丸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调经——人参养荣汤
转自医学教育网()3.阴虚血燥——养阴清热,凉血调经——加减一阴煎 4.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调经——血府逐瘀汤 5.寒凝血瘀——温经祛寒,活血化瘀——温经汤 6.痰湿阻滞——燥湿化痰,活血调经——苍附导痰丸
(三)痛经(痛经、经行腹痛)气寒湿气肝,各少清八条。1.气滞血瘀——理气行滞,逐瘀止痛——膈下逐淤汤 2.寒湿凝滞——温经祛寒,活血止痛——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阻——清热利湿,祛瘀止痛——清热调血汤 4.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活血止痛——八珍益母汤 5.肝肾亏虚——滋肾养肝——调肝汤
(四)经前期综合症(经行头痛、经行发热、经行身痛、经行泄泻、经行浮肿)————敢干屁信誉,才知见鬼痛。1.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2.肝肾阴虚——滋肾养肝,清热降火——知柏地黄汤 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健固汤合四神丸 4.心脾气虚——健脾升阳,益气固表——归脾汤 5.淤血阻滞——温经通络,活血散瘀——趁痛散
(五)围绝经期综合症(经断前后诸证)————阴阳两虚,左右二至。
1.肾阴虚——滋肾养阴,佐以潜阳——左归饮 2.肾阳虚——温肾扶阳——右归丸
3.肾阴阳两虚——益阴扶阳——二仙汤合二至丸
转自医学教育网()
十三、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一)宫颈癌————敢干屁事,但知儿真玩黄毒。1.肝郁化火——疏肝理气,解毒散结——丹栀逍遥散 2.肝肾阴虚——滋补肝肾,解毒清热——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 3.脾肾阳虚——健脾温肾,化湿止带——真武汤合完带汤 4.湿热瘀毒——清热利湿,解毒化瘀散结——黄连解毒汤
(二)子宫肌瘤————气寒痰是因,各少开清清。1.气滞血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膈下逐淤汤 2.寒湿凝滞——温经散寒,活血消徵——少腹逐瘀汤 3.痰湿瘀阻——化痰理气,活血消徵——开郁二陈汤 4.湿热夹瘀——清热利湿,活血消徵——清宫消徵汤 5.阴虚内热——养阴清热,凉血止血——青海丸
十四、子宫内膜异位症————气寒是痰气甚,哥少清单桃李归。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化瘀止痛——膈下逐淤汤 2.寒凝血瘀——温经散寒,活血祛瘀——少腹逐瘀汤 3.湿热瘀结——清热利湿,活血祛瘀——清热调血汤
4.痰瘀互结——化痰散结,活血逐瘀——丹溪痰湿方合桃红四物汤 5.气虚血瘀——益气化瘀——理冲汤
6.肾虚血瘀——益肾调经,活血祛瘀——归肾丸合桃红四物汤
十五、子宫脱垂————气甚湿,不大胆。1.气虚——补益中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 2.肾虚——补肾固脱,益气升提——大补元煎
转自医学教育网()3.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
十六、不孕症————肾气养人敢于谈,于文让开少苍。1.肾虚
1)肾气虚——补益肾气,填精益髓——毓麟珠 2)肾阳虚——温肾助阳,化湿固精——温胞饮 3)肾阴虚——滋肾养血,调补冲任——养精种玉汤 2.肝郁——疏肝解郁,养血理脾——开郁种玉汤 3.淤血阻滞——活血化瘀,温经通络——少腹逐瘀汤 4.痰湿内阻——燥湿化痰,调理冲任——苍附导痰丸
十七、***产并发症
(一)***不全————赶阴气,输两步。
1.肝郁血热——清热解郁,凉血止血——舒郁清肝饮 2.阴虚血热——滋阴清热,止血固冲——两地汤和二至丸 3.气虚——补气摄血固冲——补中益气汤
(二)宫腔或宫颈内口粘连————血瘀不甚。血瘀——活血化瘀,益气补肾——补肾化瘀汤 三)***术后感染————邪毒勿笑。
邪毒壅盛——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五味消毒饮合失笑散
中西医结合助理医师儿科学辨证论治总结
一、新生儿黄疸
转自医学教育网()
1.湿热熏蒸————清热利湿退黄————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温中化湿退黄————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化瘀消积退黄————血府逐瘀汤加减
二、上感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银翘散加减
3.暑邪感冒————清暑解表————新加香薷饮加减
三、急支
1.风寒咳嗽————解表散寒,宣肺止咳————杏苏散加减
2.肺热咳嗽————辛凉解表,宣肺止咳————桑菊饮加减
3.痰热咳嗽————清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加减
4.阴虚咳嗽————养阴润肺,兼清余热————沙参麦冬汤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
四、肺炎
1.风热闭肺————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2.痰热闭肺————清热宣肺,涤痰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五、病毒性心肌炎
1.邪毒犯心————清热解毒,宁心安神————银翘散加减
2.湿热侵心————清热化湿,宁心安神————葛根芩连汤加减
3.痰瘀阻络————豁痰活血,化瘀通络————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
4.气阴亏虚————益气养阴,宁心安神————炙甘草汤合生脉散加减
5.心阳虚弱————温振心阳,宁心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
六、鹅口疮
转自医学教育网()
1.心脾积热————清心泻脾,解毒泻火————清热泻脾散加减
2.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汤加肉桂
七、疱疹性口炎
1.风热乘脾————疏风清热,泻火解毒————凉膈散加减
2.心火上炎————清心泻火————泻心导赤汤加减
3.虚火上炎————滋阴降火,引火归元————六味地黄丸加肉桂
八、小儿腹泻
(一)、常证
1.湿热泻————清肠解热,化湿止泻————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2.风寒泻————疏风散寒,化湿和中————藿香正气散加减
3.伤食泻————运脾和胃,消食化滞————保和丸加减
4.脾虚泻————健脾益气,助运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5.脾肾阳虚泻————温补脾肾,固涩止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加减
(二)、变证
1.气阴两伤————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人参乌梅汤加减
2.阴竭阳脱————挽阴回阳,救逆固脱————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九、急性肾小球肾炎
1.风水相搏————疏风利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2.湿热内蕴————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三仁汤加减
3.水气上凌心肺————泻肺逐水,宁心安神————己椒苈黄丸
4.水毒内闭————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
十、肾病综合征
1.脾虚湿困————益气健脾,利水消肿————参苓白术散合五苓
转自医学教育网()散
2.脾肾阳虚————温肾健脾,化气行水————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十一、多发性抽动症
1.肝亢风动————清肝泻火,熄风镇惊————千金龙胆汤加减
2.痰火扰心————泻火涤痰,清心安神————礞石滚痰丸加减
3.脾虚肝旺————益气健脾,平肝熄风————醒脾散加减
4.阴虚风动————滋阴潜阳,柔肝熄风————大定风珠加减
十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1.脾胃虚弱————健运脾胃,益气养血————参苓白术散或异功散加味
2.心脾两虚————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益精生血————左归丸加减
转自医学教育网()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益精养血————右归丸加减
十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血热伤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加减
2.气不摄血————益气健脾,摄血养血————归脾汤加减
3.阴虚火旺————滋阴清热,凉血宁络————大补阴丸合茜根散
4.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理气止血————桃仁汤加减
十四、支气管哮喘
(一)发作期
1.寒性哮喘————温肺散寒,化痰定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
2.热性哮喘————清热化痰,止咳定喘————麻杏石甘汤或定喘汤加减
(二)缓解期
1.肺气虚弱————补肺固表————玉屏风散加减 2.脾气虚弱————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 3.肾气不纳————补肾固本————金贵肾气丸加减
十五、风湿热
辨证论治疗效 篇3
【关键词】中草药; 中医辨证; 慢性胃炎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14-02
慢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胃粘膜的炎性病变,也是消化科常见疾病,好发于各种人群,给人们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80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探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对此做如下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180例,其中男性患者95例,女性患者85例,年龄在21~68岁之间,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痛、饱胀以及进食后更为明显的腹部饱胀,嗳气、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胃肠反应。其中医辩证分型为脾胃湿热型、脾胃虚寒型、肝胃气滞型、胃阴不足型以及胃络血瘀型五大类[2],本研究的180例患者的五类分型分别为脾胃湿热型30例、脾胃虚寒型32例、肝胃气滞型45例、胃阴不足型38例以及胃络血瘀型35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9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其中医分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临床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西医治疗,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进行口服,对于有腹胀的患者则加用潘立酮,以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则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合治疗。对于脾胃湿热型患者进行清热解燥、清脾和胃治疗,采用白术、茯苓、半夏、厚朴、藿香、佩兰、黄连、黄芩、陈皮、菖蒲以及干姜和连翘辅以山楂或竹茄进行加减治疗。脾胃虚寒性患者则采用黄芪、当陈、茯苓、白术、生姜、半夏、木香、陈皮、吴茱萸、炙甘草、大枣和柴胡辅以桂枝、香附进行加减水煎服治疗[3]。肝胃气滞型患者则采用党参、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川芎、川楝子、当归、吴茱萸、乌药、藿香、佛手、枳壳、黄连和甘草辅以荔核或菖蒲进行加减水煎服治疗。胃阴不足型则采用:生地、枸杞、石斛、玉竹、白芍、丹皮、乌梅、麦冬、栀子、黄连、吴茱萸和甘草辅以麦芽或芦根进行加减治疗。胃络血瘀型则采用:赤芍、丹参、白术、丹参、柴胡、生地、当归、炒蒲黄、大黄、枳壳、香附辅以阿胶或蒲公英进行加减水煎服治疗。中药每天煎服400ml,分三次口服,持续服用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数据用SPSS14.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单位采用均值表示,计数单位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2.2%(83/90),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療有效率为76.7%(69/9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详细数据分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分组n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902821202176.7(69/90)治疗组90432317792.2(83/90)P值 <0.053 讨论
传统中医认为慢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胃痞等范畴,多是由情志不遂、劳逸失调、外邪侵扰、饮食不节制、肝胃不和以及脾虚导致,其有病程长、治愈效果不佳、以及进食后症状更为明显,是消化科常见疾病[4]。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根据患者的辩证分型进行中医辨证治疗。西医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并抗感染,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很好的缓解作用[5],但是西医不能从去除病根,因此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从根本上达到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中医辨证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总之,在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宪鑫. 基于浊毒学说应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探讨[D].河北医科大学,2014.
[2]吴咏红,王苹,黄木宝.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0,20(08):211-212.
[3]郎建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08(21):110-111.
[4]董昌山,郑平荣.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2013,07(11):17.
辨证论治女性黄褐斑的临床疗效 篇4
黄褐斑中医称黧黑斑, 是颜面部出现局限性淡褐色改变。现代医学将其定为面部黑色素沉积病, 属于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一般认为与内分泌有关。中医认为黄褐斑是肝郁气结, 肾阴不足, 气血失和所致。黄褐斑多见于女性, 是一种常见病, 又是一个在短期内难以治愈的疑难病。我科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女性黄褐斑患者110例, 取得较好效果,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0例均为我科2008年6月-2009年5月门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肝郁气滞型73例占66.36%;脾虚湿盛型17例占15.46%;肝肾不足型20例占18.18%。发病年龄27~48岁, 就诊年龄27~48岁, 病程30d~20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皮肤科学》[1]关于黄褐斑的诊断标准制定:皮损呈指盖至钱币大小或呈儿掌大小, 形状不规则的淡黄褐色或暗褐色色素斑, 境界明显或模糊不清, 倾向融合成大片;对称性分布于颜面、额、两颊、鼻、唇周围、下颌等处;无自觉症状, 慢性经过, 日晒后加重。纳入标准: (1) 符合黄褐斑诊断标准; (2) 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 (1)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 伴有心脑血管, 肝, 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或精神病患者。
1.3 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基础方药:丹参30g, 当归15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6g, 白芍10g, 山茱萸10g, 甘草6g。
1.3.1 肝郁气滞型:
主症:皮损为浅褐色斑片, 大小不一, 伴烦躁易怒, 情志不遂;月经先后无定期, 经色暗紫, 经前乳胀, 舌质暗红, 苔薄黄, 脉弦。治法:疏肝理气, 解郁调经。基础方药加柴胡、郁金、枳壳、泽兰、丹皮、赤芍、制香附、青陈皮各10g。
1.3.2 脾虚湿盛型:
主症:皮损呈黄褐色斑片, 边缘欠清楚, 面色少华或萎黄, 胸脘痞闷, 神疲嗜睡, 乏力, 纳呆, 月经后期, 经血色淡, 舌淡苔白, 边有齿痕, 脉细。治法:健脾利湿, 活血养血。基础方药加黄芪30g, 白术10g, 茯苓15g, 党参10g, 木香 (后下) 10g。
1.3.3 肝肾不足型:
主症:皮损成深褐色或灰暗斑片, 伴腰膝酸痛, 畏寒肢冷, 经血量少, 舌淡苔白, 脉沉迟;或月经先期量少, 口干不欲饮, 虚烦不得眠, 舌红少苔, 脉细数。治法:滋补肝肾, 养血活血。基础方药加熟地20g, 菟丝子15g, 仙灵脾10g, 枸杞子10g, 巴戟天10g, 制附子10g, 其中以虚火旺明显者, 则不加菟丝子、制附子, 改为加知母10g, 生地20g。
上述各证型辨证施方, 每天1剂, 早晚分服。另外各证型患者均使用以下中药面膜配方:党参、白芨、白僵蚕、大黄各等份, 焙干后研末过筛, 经紫外线消毒后装入瓶内备用。患者待清洁面部后用离子喷雾器行面部热喷10~15min, 然后取适量上述配方调配成软膜敷于面部, 30min后去除, 每周3次。治疗30d为1个疗程, 连用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4 疗效判定标准
自拟疗效判断标准。痊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 皮肤色泽正常或基本正常;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 色斑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 色斑颜色变淡;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 色斑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痊愈+显效。
2结果
1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 痊愈36例 (32.73%) ;显效57例 (51.82%) ;有效14例 (12.73%) ;无效3例 (2.72%) , 总有效率97.28%。
3讨论
3.1 根据中医蔵象理论, 陈氏认为黄褐斑的病机为肝, 脾, 肾3脏功能失调导致气血瘀滞, 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 使颜面失于荣养是发生本病的病机关键。提出“有斑必有瘀, 无斑不成瘀”的学说[2]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强调无论病在何脏都要“治斑不离血”常使用行气活血, 化斑消瘀的中药治疗黄褐斑[3]。笔者认为基础方药以丹参、当归、川芎活血补血, 行气调经为主;辅以桃仁, 通血络而祛色斑, 红花以活血祛瘀, 恶血去, 新血生, 白芍敛阴凉血, 柔肝祛瘀;佐以山茱萸补益肝肾, 甘草健脾益气, 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随证加减, 诸药合用以达行气活血, 祛瘀消斑之功效。结合面部外用中药面膜, 达到消除黄褐斑的目的。
3.2 现代医学研究显示酪氨酸酶是黑色素产生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 抑制其活性则可以控制黑素的产生, 丹参、当归、川芎可抑制酪氨酸酶的作用及其参加的酶促反应;山茱萸有抗氧化作用, 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大黄除了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外, 还可抑制色素的生成。
3.3 采用中药“内服外用”治疗黄褐斑, 其核心是辨证施治, 标本兼治。因此治疗时应注意以下4个方面: (1) 辨证要准确, 在活血祛瘀的治疗基础上进行疏肝、补肾、健脾, 因人而宜, 辨证加减; (2) 做面膜前应进行面部热喷, 以便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3) 要持之以恒, 不可急于求成; (4) 解除病因, 尤其是要注重心理疏导, 争取患者的配合, 也是治疗黄褐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刘辅仁.实用皮肤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145.
[2]陈勇, 曲建华, 陈彤云.陈彤云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J].中国美容医学, 2005, 2 (1) :99-100.
辨证论治疗效 篇5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施治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500-01
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上一般分为糜烂型、出血型及单纯型三种类型[1],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大约有50%的慢性胃炎患者为此病。在临床上,常用西医对疾病进行治疗,药物主要用于抗幽门螺杆菌,但效果不佳[2]。慢性浅表性胃炎应及时处理,否则对疾病预后有严重影响,甚至会发生癌变,因此在发病初期应及时治疗。我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归纳分为气滞胃寒、气虚胃寒及胃阴不足三大类型,针对患者的病型进行中医辩证施治,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其中男96例,女90例。患者病程为4个月~17年,平均年龄44.7岁,年龄分布在21~65岁。所有就诊患者均有胃痛、胃胀、呃逆、食欲不振及嗳气症状,行电子胃镜检查均符合中国中西医学会诊断标准[3]。排除哺乳及妊娠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消化性溃疡、合并胃粘膜重度异型增生、合并造血、心、肝、肾及精神疾病患者。患者来我院就诊前,均接受其他治疗但未痊愈。我院对就诊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分型结果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93例。分型与分组结果如下:气滞胃寒型患者75例,其中治疗组39例,对照组36例;气虚胃寒型患者63例,其中治疗组33例,对照组30例;胃阴不足型患者48例,其中治疗组21例,对照组2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分型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患者口服瑞巴派特100mg/次,每日3次,硫糖铝片,1g,每日3次,每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患者根据分型进行中医治疗,将中药用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取汁400ml,每日二次,每次200ml温服,每30天为一疗程。(1)证型:气滞胃寒型,多由于气候寒冷或暑日暴食生冷,寒邪袭胃,胃阳被困,气机郁滞,寒积于内,寒凝气滞。患者表现为胃脘冷痛,伴腹胀、呃逆。治宜温胃散寒,行气止痛。方用良附丸加味:香附15g,良姜l0g,苏梗15g,砂仁20g,元胡10g,川楝子10g吴茱萸9g,干姜10g,白芍30g,甘草9g。(2)证型:气虚胃寒型,多由于素体脾胃虚弱,阴寒内生,或过食生冷,阴寒内盛所致。患者表现为胃痛,腹泻。制宜温中散寒,补脾益气。方用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白术15g干姜10g香附15g,荜茇15g,草豆蔻10g,苏梗15g,砂仁10g,佛手15g,山药15g黄芪30g鸡内金20g,炙甘草9g。(3)证型:胃阴不足型,多由于久病胃阴耗损,胃失滋润所致,患者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口燥咽干、消瘦乏力。治疗以酸甘化阴及养阴益胃为主,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15g,,麦冬15g,玉竹15g,花粉15g,枸杞子12g,石斛12g,白扁豆15g,生地12g,知母8g,太子参15g。
1.3 疗效判定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判定。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无改变,胃镜检查胃粘膜炎症无好转为无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有所改善,检查胃粘膜炎症范围缩小为有效;患者经过治疗后主要病征基本消失、胃镜检查胃出血消失但胃粘膜仍糜烂者为显效;患者经过治疗后病征全部消失,胃粘膜无炎症为痊愈。
1.4 统计学分析
对所得数据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疗效分析
将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后,按照各类型疾病特点对治疗组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其中治疗组中气滞胃寒型患者共39例,有效例数为39例,总有效率100%;治疗组中气虚胃寒型患者共33例,总有效例数为30例,总有效率为90.90%治疗组中胃阴不足型患者共21例,总有效例数为18例,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各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进行中医辨证施治,对照组进行常規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93例治疗组患者总有效87例,总有效率为93.54%;而93例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为66例,总有效率70.97%,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基本病变是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与固有膜内炎性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到表面上皮及小凹上皮的肠上皮化生,不伴固有腺体的减少。病变部位常以胃窦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镜检查为胃黏膜充血、水肿及点状出血与糜烂或伴有黄白色黏液性渗出物。目前国内按炎性细胞浸润黏膜层的深浅,将本病分为轻、中、重三度。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多能痊愈;若失于治疗,则可进一步发展,固有腺体因炎症破坏而减少,可以转化为萎缩性胃炎[4]。祖国传统医学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为“胃脘痛”,患者由于肝郁气滞而引起胃脘痞满及嗳气呃逆等症状,主要反映在肠胃功能紊乱方面。浅表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高,一般认为与目前生活节奏快,饮酒,饮食无规律,偏食、营养失衡等有密切关系。
本研究自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就诊186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患者进行中医分型治疗,对气滞胃寒型患者以暖胃理气,敛酸止痛为主,对气虚胃寒型患者以理气暖胃,消胀止痛为主,对胃阴不足型患者以甘化滋阴及养阴益胃为主。治疗组患者经过中医辩证施治后,气滞胃寒型总有效率100%,气虚胃寒型总有效率为90.90%,胃阴不足型总有效率85.71%,各组治疗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87例,总有效率为93.54%;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例为66例,总有效率70.97%,两组比较,治疗组临床疗效显著,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综上所述,按照中医分型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行辩证施治,治愈率高[5],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陈丽凤.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2):62-64.
[2] 付培权.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选择方法[J].中国社区医师,2011,7(3):4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7-128.
[4] 朱慧渊.中医辨证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心得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28-129.
辨证论治疗效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病例均来自我院心血管内科2009年3月~2010年6月住院病人, 共56例。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8例。两组证型分布情况见表1。
1.2 对象选择标准
1.2.1 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西医诊断标准:心房颤动诊断标准:参照ACCAHC《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05版) 进行诊断, 非瓣膜性房颤则是指符合以上房颤的诊断标准, 经临床及心脏彩超除外风湿性心脏病, 人工瓣膜置换或瓣膜修补术后引发的心房颤动。
1.2.2 心房颤动的辨证标准
把入选病人按照各自的主症和次症特征, 按照心脉瘀阻证、痰湿痹阻证、气阴两虚证、阴虚阳亢证4个证型进行辨证。同时具备4项或4项以上症状者即可诊断。
1.2.3 纳入病例标准
中医诊断为心悸, 符合西医诊断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1.2.4 排除标准
除外瓣膜性心脏病所致房颤, 有严重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 近期出血性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病人各28例, 按照4种证型分别给予针对性方药治疗。心脉瘀阻证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湿痹阻证选用六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 气阴两虚证选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 阴虚阳亢证选用三甲复脉汤加减。对照组病人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或盐酸胺碘酮片, 治疗组采用中药汤剂+西药口服+针灸 (以内关、通里为主穴, 酌选神门、心俞等穴, 交替针刺, qd) 治疗。4周为1疗程, 观察1个疗程, 随访2个月, 服药过程中对纳入病人治疗前后做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 心电图, 心脏彩超检查。
1.4 观察指标
根据国家十一五心血管重点专科心悸 (心房颤动) 诊疗方案的验证方案中各证型中医症状积分表, 对治疗前后的积分进行统计。
1.5 疗效评定标准
1.5.1 中医疗效判断标准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参照1993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规定制定, 采用尼莫地平法, 计算公式:[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 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 证候积分减少<30%。
1.5.2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常见心律失常病因、严重程度及疗效判断标准》制定。显效:阵发性房颤完全不发作或偶有发作 (≤1次/3个月, ≤1h/次) ;持续性房颤转为并维持窦性心律或变为偶有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有效: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60%以上 (时间和次数) , 持续性房颤转为阵发性房颤。无效:达不到显效或有效标准者。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积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治疗后积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05) 。具体见表2。
2.2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Z=-3.213, P=0.000) 。详见表3。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共有40例表现为持续性房颤, 16例表现为阵发性房颤;治疗后14例表现为窦性心律, 13例表现为持续性房颤, 29例表现为阵发性房颤。详见表4。
2.5不良反应治疗组服药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均显示正常。
3 讨论
中医认为心房颤动属于“心悸病”的范畴。目前对于心房颤动的中医治疗, 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提倡优化诊疗组合, 实行技术规范, 所以针对心房颤动进行辨证规范化治疗势在必行。疗效评判的技术规范, 需要现代的临床观察分析方法, 有可靠的临床和实验数据为依据, 这样既能体现中医的理法方药特色, 又能反映出现代科学进步的具体内容。
根据国家“十一五”心血管重点专科心悸 (心房颤动) 诊疗方案的验证方案, 针对每个证型提供针对性选方治疗, 而且在确定治疗方案的时候, 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原则, 通过辨病辨证分型论治, 我们的研究发现整个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05) , 在改善心电图方面, 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不仅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心房颤动的优势, 也更体现了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的优势。但本临床观察样本量偏少, 需行大样本的临床观察, 为进一步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233-237.
[2]黄崇先.辨证治疗冠心病快速房颤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 1 (24) :9.
[3]徐明扬.心房颤动的辨证论治[J].光明中医杂志, 1997, 4 (12) :25-27.
[4]陈大舜.中医辨病论治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思路方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9, 19 (4) :39-41.
辨证论治疗效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中随机选择40例进行研究, 这40例患者全部接受了脑血流图检查, 并经该院脑内科确诊患有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诊断时均排除由于上呼吸道感染、鼻窦炎、高血压病所引起的头痛, 颈头部CT扫描排除器质性病变。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 每组各20例。其中, 对照组的20例患者中, 男性13例, 女性7例, 年龄分布13~67岁, 病程最长20年, 最短3个月;观察组的20例患者中, 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分布15~68岁, 病程最长17年, 最短2个月。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内伤头痛: (1) 脑脉瘀阻型:化瘀通络、活血行气。用药:生地和山楂各15 g, 桃仁和天麻各12 g, 红花8 g, 当归尾和赤芍、川芎、香附各10 g, 丹参和葛根各20 g, 甘草5 g, 蜈蚣2条。 (2) 阴虚阳亢型:养阴活血、平肝熄风。用药:天麻15 g, 石决明15 g, 勾藤和桑寄生各10 g, 牛膝和杜仲各15 g, 生地和何首乌、枸杞子、旱莲草各10g。 (3) 寒凝气滞型:行气活血、温阳散寒。用药:当归和赤芍、附片, 以及白芷和香附、桂枝各10 g、麻黄8 g、甘草5 g、枳实12 g、丹参15 g、北辛3 g、葛根20 g。 (4) 气虚血瘀型:用补中益气、活血化瘀, 自拟益气化瘀汤加味。用药:熟地和白芍各20 g, 黄芪和党参各15 g, 当归20 g, 川芎20 g, 生地15 g, 甘草10 g, 何首乌15 g, 黄精和酸枣仁各10 g。外感头痛:用川芎茶调散加减治疗。基本方:川芎、荆芥、防风、细辛、白芷、芜活、薄荷、甘草各10 g。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10 g, 辛夷花10 g;颈项痛明显者加葛根20 g;身痛明显者加独活10 g;咳嗽者加杏仁、桔梗各10 g;咽痛者加射干10 g。
1.2.2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医对症治疗。给予所有患者每晚1次口服盐酸氟桂利嗪10 mg, 3次/d口服尼莫地平片20mg, 2周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 对症治疗联合使用芬必得来改善患者的头痛症状。
1.3 观察指标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 以及最终的总有效率。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的头痛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 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恢复至正常水平, 且半年内未出现复发情况;有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了一半以上,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 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基本恢复至正常水平, 但停止用药后仍出现头痛;无效:患者的症状、体征消失在一半以下, 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 检测, 大脑中动脉及双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没有出现显著的改善[2]。
在最后的统计中, 将治愈和有效均计入总有效率中。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在经过治疗之后, 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的差异较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即说明, 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比较
该研究中观察组20例, 治愈12例, 有效6例, 总有效率90%;对照组治6例, 有效7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6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即说明,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注:*表示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脑血管痉挛和脑血流量减少, 以及微小血栓形成等原因会引发头痛。如果人体的血管舒缩功能发生了紊乱、血管失去原有的弹性, 便会引发血管痉挛, 导致脑供血不足, 从而出现而疼痛[3]。而中医理论认为, 头痛即为“头风”, 血管性头痛大多是风邪入侵引起脑络失和经气逆乱, 所以导致气血凝滞, 阻遏了络道而导致头痛是出现。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大多病程较长, 含有一部分患者标新出较为复杂多变的临床症状, 所以, 中医提倡在辨证中抓住主证头痛, 并深入分析病因, 采取辨证论治的方式进行治疗[4]。该研究中, 对观察组的50例患者即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进行治疗, 立足调节患者体内的阴阳平衡, 并做到标本兼治, 辩证用药, 药方中含有的多种中药成分可以积极的发挥作用, 有效的增加了患者脑部的血流量, 有效解决或者缓解头痛症状。例如, 桑寄生补肝肾;当归和川芎、白芍等具有养血调血的效果;而黄芪和何首乌、党参则可以气血双补;酸枣仁可以发挥出养心安神以助补血的功效;川芎茶调散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该研究的结果还显示, 在经过治疗之后, 与对照组相比, 采用中医中药辫证论治治疗的观察组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西医疗法的对照组。即说明, 采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疗效显著。所以, 在临床治疗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时候, 医生可以积极的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方式, 辨别寒热虚实, 开具针对性的药方[5,6]。
综上, 采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能取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谷艳双, 高广萍.中医辨证治疗头痛的临床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8) :172-173.
[2]张守运.中医辨证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对照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2, 26 (17) :64-65.
[3]于少萍.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2) :2000-2001.
[4]张伟.头痛的中医辨证治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9) :69-70.
[5]王兆荣.自拟五虫通络汤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7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3, 14 (6) :101-102.
辨证治疗崩漏128例疗效观察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年龄青春期14~18岁33例, 生育期19~45岁35例, 更年期46~52岁60例。病史程3个月以内59例, 3~6个月52例, 6~12个月13例, 12个月以上4例 。不同年龄阶段与证型分布见表1。表1不同年龄阶段与证型分布
1.2 诊断标准月经周期紊乱, 行经时间超过半月以上, 甚或数月断续不止;或数月不潮又突然暴下不止或淋沥不尽。
1.3 排除标准生殖系肿瘤、息肉、炎症、外伤出血, 内科血液病 (如再障、血小板减少等) 引起的阴道出血。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月经先后无定期, 经间期出血, 赤带, 胎产出血。
2 临床辨证
2.1 脾虚证经血非时暴下不止, 或淋沥日久不尽, 血色淡, 质清稀;面色白光白, 神疲气短, 或面浮肢肿 , 小腹空坠, 四肢不温, 纳呆便溏;舌质淡胖, 边有 齿印, 苔白, 脉沉弱。
2.2 肾虚证
2.2.1 肾气虚多见青春期少女或更年期妇女经乱无期, 出血量多势如急崩, 或淋沥日久不净, 色淡红或淡黯, 质清稀;面色晦暗, 眼眶黯, 小腹空坠, 腰脊酸软;舌淡黯, 苔白润, 脉沉弱。
2.2.2 肾阳虚经乱无期, 出血量多或淋沥不尽, 或停经数月后又暴下不止, 血色淡红或淡黯质稀;面色晦暗, 肢冷畏寒, 腰膝酸软, 小便清长, 夜尿多;眼眶黯, 舌淡黯, 苔白润, 脉沉细无力。
2.2.3 肾阴虚经乱无期, 出血量少, 淋沥累月不止, 或停闭数月后又暴崩下血, 血色鲜红, 质稍稠;头晕耳鸣, 腰膝酸软, 五心烦热, 夜寐不宁;舌红, 苔少或有裂纹, 脉细数。
2.3 血热证
2.3.1 虚热证经来无期, 量少淋沥不尽或量多势急, 血色鲜红;面颊潮红, 烦热少寐, 咽干口燥, 便结, 舌红少苔, 脉细数。
2.3.2 实热证经来无期, 经血突然暴崩如注, 或淋沥日久难止, 血色深红, 质稠;口渴烦热, 便秘溺黄;舌红, 苔黄, 脉滑数。
2.4 血瘀证经血非时而下, 量时多时少, 时出时止, 或淋沥不断, 或停经数月又崩中, 继之漏下, 经色紫暗有血块;小腹疼痛或胀痛, 舌质紫暗或尖边有瘀点, 脉弦细或涩。
3 治疗方法崩漏属血证、急证
治疗遵循“塞流、澄源、复旧”的总原则。
3.1 暴崩之际根据“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的原则, 当塞流止崩, 以防厥脱。补气摄血止崩, 方选独参汤;温阳止崩, 方选参附汤;益气养阴止崩, 方选生脉散;祛瘀止崩, 方选云南白药或田七末。
3.2 出血期以塞流、澄源为主。临床须辨证论治。
3.2.1 脾虚证方选固本止崩汤, 人参10 g, 黄芪20 g, 白术10 g, 熟地10 g, 当归15 g, 黑姜6 g。
3.2.2 肾气虚证方选加减苁蓉菟丝子丸, 肉苁蓉10 g, 菟丝子10 g, 覆盆子10 g, 枸杞子20 g, 熟地10 g, 当归15 g, 桑寄生10 g, 艾叶6 g, 人参10 g, 黄芪20 g, 阿胶10 g。
3.2.3 肾阳虚证方选右归丸加减, 制附子10 g, 肉桂6 g, 熟地10 g, 山药20 g, 山萸肉10 g, 菟丝子10 g, 枸杞子20 g, 当归15 g, 杜仲10 g, 鹿角胶10 g, 人参10 g, 黄芪20 g, 田七末6 g。
3.2.4 肾阴虚证方选左归丸合二至丸, 熟地10 g, 山药20 g, 山萸肉10 g, 菟丝子10 g, 枸杞子20 g, 鹿角胶10 g, 龟版胶10 g, 川牛膝10 g, 女贞子10 g, 旱莲草10 g。
3.2.5 虚热证方选上下相资汤, 熟地10 g, 山萸肉10 g, 人参10 g, 沙参10 g, 玄参10 g, 麦冬10 g, 玉竹10 g, 五味子5 g, 川牛膝10 g, 车前子10 g。
3.2.6 实热证方选清热固经汤, 黄芩10 g, 焦栀子10 g, 生地10 g, 地骨皮6 g, 地榆10 g, 生藕节10 g, 阿胶10 g, 陈棕炭10 g, 龟版30 g, 牡蛎20 g, 生甘草10 g。
3.2.7 血瘀证方选逐瘀止血汤, 生地10 g, 大黄10 g, 赤芍10 g, 丹皮10 g, 当归尾10 g, 枳壳10 g, 龟版30 g, 桃仁10 g。
3.3 止血后针对病因病机, 参照出血期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结合澄源, 以复旧为主, 停用止血药。
4 结果
4.1 疗效标准治愈 经治疗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正常, 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者。更年期妇女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正常, 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或绝经者。好转: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正常, 但不能维持3个正常月经周期以上;或周期正常、经量减少、经期缩短。更年期妇女月经的经期缩短、经量减少, 持续3个月经以上者。无效:连续治疗3个月无好转者。
4.2 治疗结果治愈92例, 好转34例, 无效2例, 有效率98.4%。
5 讨论
中医辨证治疗声带病疗效观察 篇9
多数病例曾经在门诊经多次西药治疗, 疗效不够满意, 或手术后音哑不见改善而改服中药者。100例中男性37例, 女性63例。年龄最大64岁, 最小21岁, 平均年龄为40岁。病程1个月以内11例, 1~6个月41例, 6个月以上48例。声带检查:充血肿胀2例, 息肉39例, 增厚突起23例, 小结10例, 白斑3例, 干燥结痂3例, 闭合不良2例;其中14例作过声带息肉或声带小结摘除, 音哑未愈。2例声带活检为慢性炎症。
2 辨证分型和治法
2.1 辨证分型
声带病变引起嘶哑, 祖国医学称之谓“音瘖”。大都认为与病邪入侵结于咽喉有关, 且病邪中以热邪为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 古代医学家未能看到声带局部病变, 而仅停留于全身辨证的水平。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全身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的特点, 利用现代的医疗器械, 根据所见声带之色泽、质地及活动情况, 结合全身情况分为下述四型:
2.1.1 风热恋肺型
多见于感冒后, 发热虽退, 音哑未愈, 声带充血、肿胀。
2.1.2 湿热阻滞型
声带充血肿胀或有水肿样息肉形成, 有时可兼有口干不欲饮、乏力、肢重、胸闷、苔腻、脉濡。
2.1.3 血热瘀滞型
声带充血瘀紫、增厚、小结或坚实型息肉。
2.1.4 气阴两虚型
声带干燥少津, 有痂皮附着或闭合无力。
在100例中, 风热恋肺型3例, 湿热阻滞型42例, 血热瘀滞型50例, 气阴两虚型5例。声带病变与辨证分型关系, 见表1。
在湿热阻滞和血热瘀滞型中, 我们亦发现有不少病例有阴虚及气阴两虚的兼证, 但我们认为只要声带上有息肉、红肿、小结等病变, 局部仍为有邪实的见证, 应属本虚标实之证。
2.2 治疗方法
风热恋肺、湿热阻滞、血热瘀滞三型应以祛邪为主, 即使本虚标实, 补虚亦只能为辅。气阴两虚型应治以益气滋阴, 清热开音。因引起音瘖的病邪中以热邪为主, 而热邪久留可使阴液暗耗, 易出现阴虚症状, 故生地、玄参、石斛等滋阴药使用较多, 而益气药则以太子参、黄精等偏凉者为佳, 过于温热者慎用。蝉衣、木蝴蝶系轻清之品, 能宣扬透达, 宣肺开音;胖大海能开肺气, 清肺热, 故此三者为治疗音瘖中必用之药。薏仁、泽泻、车前草系甘淡之品, 利水而不伤阴, 对声带能起到内消退肿之效, 除湿热阻滞型必用外, 其它各型亦常使用。
声带病变辨证分型的基本治法如下:
(1) 风热恋肺型:治以疏风清热, 宣肺开音。桑叶、菊花、银花、牛蒡子、前胡、杏仁、僵蛹、泽泻、蝉衣、木蝴蝶、胖大海。
(2) 湿热阻滞型:治以清热利湿, 内消退肿。玄参、黄芩、赤芍、丹皮、僵蛹、薏仁、茯苓、泽泻、车前草、蝉衣、木蝴蝶。
(3) 血热瘀滞型:治以益气滋阴, 清热开音。太子参、黄精、山药、生地、玄参、石斛、赤白芍、银花、泽泻、蝉衣、木蝴蝶。
病变坚实者加夏枯草、昆布、海藻、珍珠母、牡蛎;痰粘不畅, 加瓜萎、川贝、冬瓜子、蛤壳;肝气上逆加海浮石、代赭石、八月扎;胃痛嗳酸者加瓦楞、乌贼骨;夜眠不安加合欢皮、夜交藤、远志;大便干结加花粉、火麻仁。
3 疗效分析
3.1 疗效标准
(1) 基本痊愈:发音正常, 声带红肿、息肉、小结等病变消失或仅留痕迹。
(2) 显效:发音基本恢复, 声带病变减少2/3以上。
(3) 有效:发音及检查均有好转。
(4) 无效:用药1个月以上发音如前或发音略有好转, 声带检查无改变或有反复者。
3.2 治疗效果
100例中基本痊愈者20例 (疗程最短5d, 最长120d, 平均48d) , 显效者28例, 有效者45例, 无效者7例。总有效率为93%, 显效率为48%。
从声带病变类型看, 红肿疗效最好, 息肉次之, 增厚及小结疗效较差。从辨证分型看, 风热恋肺型效果最好, 血热瘀滞型次之, 湿热阻滞型较差。声带病变类型和辨证分型的疗效见表2、3。
4 体会
中医文献很早就有“无音”“音瘖”“重言”的记载, 古代医家也曾推测到声带的水肿、增厚、息肉对发音的严重影响。但古人因时代的局限, 缺乏检查声带技术, 无法详细窥见声带的变化, 只能笼统地用“厌大而厚” (《灵枢·忧恚无言篇》) 一词来概括声带的病变。
辨证论治疗效 篇10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中医中药治疗;吉西他滨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A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篇1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内科门诊及住院病人98例, 所有病人均结合胃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且均自愿参加本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其中研究组患者男性29例, 女性20例, 年龄16~53岁, 平均年龄38.5岁, 病程1~5年;对照组患者男性27例, 女性22例, 年龄15~51岁, 平均年龄39.0岁, 病程1~6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治疗:使用胃黏膜保护药物硫糖铝咀嚼片、抑酸药物奥美拉唑肠溶胶囊, 有腹胀表现的患者加用潘立酮[3]。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 2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研究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①瘀血停胃型:丹参饮和失笑散加减, 药物包括丹参、檀香、木香、黄芪、蒲黄、五灵脂、郁金。②肝胃不和型:柴胡舒肝散加减, 药物包括柴胡、川芎、香附、半夏、枳壳、佛手、吴茱萸、白术、黄连、青皮、蒲公英。③胃阴不足型:芍药甘草汤和一贯煎加减, 药物包括沙参、麦冬、枸杞子、生地、当归、玉竹、石斛、甘草、山楂。④脾胃虚寒型:香砂理中汤加减, 药物包括木香、大枣、黄芪、砂仁、甘草、法夏、党参、白术、干姜。⑤胃热炽盛型:左金丸和《金匮》泻心汤加减, 药物包括黄芩、大黄、香附、吴茱萸、黄连、莱菔子、青皮[4]。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5]判定临床疗效。①显效: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②有效: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 临床症状基本消失。③无效:胃镜检查未见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 临床症状减轻不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显效率为89.79%, 总有效率95.91%, 对照组的显效率为75.51%, 总有效率89.80%, 两组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以上腹部反复疼痛、胀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发性疾病, 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发, 包括遗传、饮食、感染及免疫因素等, 也可由急性胃炎转化为慢性胃炎, 西医多认为该病与幽门螺杆菌有关[6]。临床上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 有症状者表现为上腹痛或者不适、上腹胀、恶心、嗳气、早饱等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在临床上迁延难愈, 反复发作[7], 胃窦部为主要病变部位, 一般呈弥漫性, 胃镜检查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糜烂, 并伴有黄色黏液渗出[8]。慢性胃炎病变初期都为浅表性胃炎, 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而萎缩性胃炎在病理生理学及病因上都与胃癌有一定联系[9], 所以及时有效治疗慢性胃炎十分重要。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纳呆”“吞酸”“痞满”“嘈杂”等范畴。中医认为, 慢性胃炎多因长期情志不遂、劳逸失常、饮食不节, 导致肝气郁结、胃脘失和、脾失健运, 日久中气亏虚, 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10], 临床上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辨证施治。本研究中, 根据国家中医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临床常分五型论治:瘀血停胃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寒型、胃热炽盛型[5]。针对不同证型, 使用不同药方分别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9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7%,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慢性胃炎患者98例, 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研究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37例, 有效7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为89.80%;研究组显效44例, 有效3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5.91%。研究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且副作用小,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咏红, 王苹, 黄木宝.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20) :211-212.
[2]宋振建, 王蕾.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J].中医中药, 2011, 1 (18) :79-80.
[3]谭宗和.8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2, 18 (28) :148-149.
[4]陈玉萍, 陈翠杰, 娄丽艳, 等.慢性胃炎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2 (2) :228-229.
[5]马洁.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6) :89-90.
[6]王计划.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106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25-26.
[7]张满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 2009, 24 (3) :528-529.
[8]黄宗良, 邱圣红, 梁志娴.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9, 14 (2) :116-118.
[9]曾童童, 李桂贤, 谭启佳, 等.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J].中医中药, 2011, 18 (10) :1480-1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