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的辨证护理

2024-10-19

胃痛的辨证护理(共11篇)

胃痛的辨证护理 篇1

胃痛的辨证护理

[摘要]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常伴有嗳气、吞酸、呕吐等症状的病症,亦称胃脘痛。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饮食不调,情志刺激,素体阳虚和复感外寒等因素而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均可导致胃痛。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因气滞郁热血瘀所致者多属实,脾胃阳虚或伤及胃阴者则属虚证。虚实每易兼夹或相互转化,导致疾病反复迁延不愈。

[关键词]胃痛;辨证施护;证型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胃心痛也。”这里的心痛都是指胃脘痛,胃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对胃痛患者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该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胃痛患者在调护方面必须弄清致病因素,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护理效果。现将临床护理分述如下:

1 一般护理

1.1作息及饮食

胃脘痛剧烈或伴有出血症状者应卧床休息,一般胃脘痛可适当活动。饮食以软、烂、热及少食多餐为原则,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和坚硬不消化食物[1]。

1.2心理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精神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治疗信心。

1.3观察体征、症状

注意全身情况,如剧烈胃痛突然减轻而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细弱者应首先考虑有无胃穿孔、大出血导致休克的可能,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急救处理。

2 辨证施护

2.1寒邪客胃

2.1.1症状胃痛暴作,恶寒喜暖,脘腹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口和不渴,喜热饮,苔薄白,脉弦紧。

2.1.2症候分析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致气机阻滞,故胃痛暴作,寒邪得阳则散,遇阴则凝,所以得温则痛减,遇寒则痛增,胃无热邪,故口和不渴[2]。

2.1.3治法散寒止痛。

2.1.4方药轻症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止痛;较重者可用良附丸加味;寒甚者可加吴茱萸、陈皮等加强散寒理气之力,若见胸脘痞闷、不食、嗳气或呕吐者是为寒挟食滞,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等以消食导滞,温胃降逆。

2.2饮食停滞

2.2.1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吐不消化食物,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2.2.2症候分析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中气机阻塞,故胃痛脘腹胀满;健运失司,腐熟无权,谷浊之气不得下行而上逆,所以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胃中饮食停滞,导致肠道传导受限,故大便不爽,苔厚腻为食滞之象;脉滑为宿食之征。

2.2.3治法消食导滞。

2.2.4方药保和丸加减,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积;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连翘散结清热;若脘腹气多胀甚者,可加枳实、砂仁、槟榔等行气消滞;胃脘痛胀而便闭者,可合用小承气汤加木香、香附等以通腑行气;或胃痛急剧而据按,伴见苔黄燥便秘者,为食积化热为燥,则合用大承气汤以泄热解燥,通腑荡积。

2.3肝气犯胃

2.3.1症状 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苔多薄白,脉沉弦。

2.3.2症候分析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胁乃肝之分野,而气多走窜游移,故疼痛攻撑连胁;气机不利,肝胃气逆,故脘胀嗳气;气滞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3]。

2.3.3治法疏肝理气为主。

2.3.4方药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方中以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甘草理气和中,共奏理气止痛之功。疼痛较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加强理气止痛。延胡索能活血祛瘀,孕妇慎用。

2.4脾胃虚寒

2.4.1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2.4.2症候分析脾胃虚寒,病属正虚,故胃痛隐隐,寒得温而散,气得按而行,所以喜温喜按,脾虚中寒,水不运化而上逆,故泛吐清水,脾胃虚寒,则受纳运化失常,故食纳较差。

2.4.3治法温中健脾。

2.4.4方药 黄芪建中汤为主,方中黄芪益气补中;小建中汤温脾散寒,缓急止痛;若泛酸者可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再加椒目、防己则化饮之功更大。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到对胃痛患者的辨证护理,要根据不同时期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饮食、起居等方面的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33-137.

[2]王义烈.中医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88-90.

[3]黄俭,王丽平.许彭龄胃脘痛治验[J].中国现代医生,,46(21):73.

[4]杨玉红,张淑华.胃脘痛的辨证施护[J].中国医药导报,,6(10):222-223.

胃痛的辨证护理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治疗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的胃痛患者50例, 其基本临床资料如下: (1) 观察组:观察组研究对象25例, 男14例, 女11例;年龄在21-58岁之间, 平均年龄42.4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例, 复合型胃溃疡3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3例, 十二指肠溃疡8例, 胃溃疡7例; (2) 对照组:对照组研究对象25例, 男13例, 女12例;年龄在20-60岁之间, 平均年龄42.6岁;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5例, 复合型胃溃疡2例, 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4例, 十二指肠溃疡6例, 胃溃疡8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病型及治疗方法等基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 西药治疗:按奥美拉唑20 mg/d;克拉霉素片0.5g/d;阿莫西林胶囊1.0g/d的剂量联合用药, 口服给药; (2) 中药:以黄芪建中汤为基础方, 结合辨证加减; (3) 随证治疗:伴有消化性溃疡者给予20 mg/d法莫替丁进行配合治疗。

1.2.2 护理方法

根据分组分别采取两种护理方式, 具体内容如下:

对照组:本组研究对象采用胃痛常规护理, (1) 监测护理:对研究对象疼痛的位置、性质、时间、程度及诱发和缓解原因进行检测, 同时观察研究对象大便和呕吐物的性状和颜色, 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 (2) 心理护理: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 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 消除其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的信心; (3) 饮食指导:给予研究对象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食物, 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进食。

观察组:观察组研究对象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护理, 具体如下: (1) 情志护理:根据中医学“思伤脾、怒伤肝”的理论加强患者的情志护理。因该病具有病程长, 反复发作等特点, 患者常伴有焦虑、烦躁的心理。护理人员应有针对性的进行情志护理,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起居护理:注意生活起居, 防止受凉, 注意休息。注意锻炼, 可以进行太极拳、气功等锻炼; (3) 饮食调护:忌食生冷, 多食用健脾和胃、温运脾阳的食物, 必要时可以配合相应的中药; (4) 针灸治疗:取研究对象一侧的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内关等腧穴, 针刺补法, 得气后, 温针灸, 每日1次, 留针20 min, 两侧交替取穴; (5) 药物贴敷:取香附10g、肉桂10 g、高良姜30 g、附子10 g、花椒20 g、元胡10 g、当归10 g、藿香10 g等药物, 捣碎, 包裹加热后热熨胃脘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临床经验及相关研究数据, 制定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 具体如下: (1) 治愈:疼痛完全消失, 其他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 (2) 有效:胃痛明显缓解, 其他症状有所缓解; (3) 无效:疼痛及其他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研究对象数×100%[2]。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 并使用SPSS15.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当P<0.05时,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按照分组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护理操作, 护理15日后按疗效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价。观察组研究对象的护理有效率为96.0% (24/25) 优于对照组88.0% (22/25) 的护理有效率, 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注:*P<0.05

3 讨论

胃疼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 是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典型症状[3], 属于中医胃脘痛的范畴。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效果显著。近年来有研究证实, 护理操作对胃疼的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辨证护理, 对提高胃痛的临床疗效具有重要的价值[4]。

辩证施护体现了中医辩证的特点, 对患者的护理更具针对性, 因此临床效果更为显著。通过情志、起居、饮食护理可以确保治疗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物和针灸调理, 不仅可以缓解的疼痛, 同时对胃痛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因此辩证施护较常规护理具有更高的有效率。

综上所述, 在脾胃虚寒型胃痛患者的护理中, 辨证施护较常规护理具有优势, 能显著的提高临床疗效, 适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春玲, 田禾.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23 (17) :256-257.

[2]戴美兰.胃脘痛脾胃虚寒型3理体会[J].河北中医, 2010, 18 (1) :345-346.

[3]黄希翘, 林惠玲.胃脘痛从肝论治55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1, 17 (1) :5-6.

胃痛的中医辨证治疗初探 篇3

【关键词】 胃痛;中医;辨证治疗

胃痛是由于胃气阻滞,胃络瘀阻,胃失所养,不通则痛导致的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一种脾胃肠病证。某患者胃脘部不规则胀痛2年,一个月前做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试验阳性,某西医医师认为是细菌感染,给予奥美拉唑、甲硝唑和克拉霉素后,患者的胃脘胀痛仍然不见好转,反而出现了恶心、呕吐、饮食减退等现象,故欲尝试中医治疗。笔者认为,该患者胃脘痛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所致的糜烂性胃炎,诊断是很明确的,因为有纤维胃镜及HP试验阳性的支持。余认为该患者久治不愈,是因难以耐受西药的治疗而已。西医从病源学角度出发做出很有针对性的治疗,往往收效快捷,但也常出现缺乏个性化的不足,中医则不然,着重在于辩证,有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之妙。

1 辨证要点

1.1 辨寒热。寒证胃痛多见胃脘冷痛,因饮冷受寒而发作或加重,得热则痛减,遇寒则痛增,伴有面色苍白,舌淡,苔白等症;热证胃痛多见胃脘灼热疼痛,进食辛辣燥热食物易于诱发或加重,喜冷恶热,胃脘得凉则舒,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数等症。

1.2 辨虚实。虚证胃痛多见于久病体虚者,其胃痛隐隐,痛势徐缓而无定处,或摸之莫得其所,时作时止,痛而不胀或胀而时减,饥饿或过劳时易诱发疼痛或致疼痛加重,揉按或得食则疼痛减轻,伴有食少乏力,脉虚等症;实证胃痛多见于新病体壮者,其胃痛兼胀,表现胀痛、刺痛,痛势急剧而拒按,痛有定处,食后痛甚,伴有大便秘结,脉实等症。

1.3 辨气血。初痛在气,久痛在血。胃痛且胀,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痛时止,常由情志不舒引起,伴胸脘痞满,喜叹息,得嗳气或矢气则痛减者,多属气分;胃痛久延不愈,其痛如刺如锥,持续不解,痛有定处,痛而拒按,伴食后痛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紫暗迂曲者,多属血分。

2 治疗原则

胃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基本原则。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胃痛属实者,治以祛邪为主,根据寒凝、食停、气滞、郁热、血瘀、湿热之不同,分别用温胃散寒、消食导滞、疏肝理气、泄热和胃、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诸法;属虚者,治以扶正为主,根据虚寒、阴虚之异,分别用温中益气、养阴益胃之法。虚实并见者,则扶正祛邪之法兼而用之

2.1 脾胃湿热型 胸脘痞满胀痛,口苦口腻,纳呆头昏,四肢重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处方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 6g、半夏 10g、茯苓 10g、积壳 10g、米仁 30g、石菖蒲 10g、胆星 10g、佩兰 10g、黄芩 10g。方中黄连、黃芩、茯苓、石菖蒲、陈皮、甘草经国内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均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2.2 肝胃郁热型 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疏肝泄热和胃为主。处方给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蛇舌草30g、青陈皮10g、白芍20g、甘草10g、山栀10g、黄连6g、吴茱萸2g。方中黄连、吴茱萸、蛇舌草、白芍、陈皮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并抑制其繁殖。

2.3 胃阴亏虚型 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以养阴益胃为主。处方给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枸杞子30g、当归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6g、佛手10g、乌梅10g。方中乌梅、川楝子、当归、白芍均有杀菌作用。

2.4 脾胃虚弱型 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糖薄,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治疗以温中健脾为主。处方给予黄芪建中汤:黄芪20g、白芍10g、桂枝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方中黄芪、半夏、茯苓、甘草、白芍、桂枝有杀菌作用。

2.5 瘀血停滞型 胃脘疼痛,痛有定处而拒按,或痛有针刺感,食后痛甚,或有胃出血,舌质紫暗或瘀斑,脉涩。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处方给予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生蒲黄10g、五灵脂10g、丹参10g、砂仁5g、大黄10g、甘草10g、三七5g。方中三七、大黄、丹参、砂仁有杀菌作用。

3 体会

确立主证,执简奴繁 胃脘痛是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胃阴不足三型最具有代表性,故在诊治过程中,按其主要的、基本的病理变化,本着“执简奴繁”的原则,确立三个主要证型,而将寒凝、热郁、湿阻、饮停、血瘀、食滞等作为兼证处理。要重视生活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可减轻胃痛和减少胃痛发作,进而达到预防胃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宋雅红;按摩治疗胃脘痛3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年08期

[2] 赵艳;王海军;孙英霞;张惠云;乔明琦;胃脘痛与情志病因研究进展与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4期

[3] 黄加元;中医辨证治疗胃脘痛7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年12期

[4] 郝俊良;慢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冯海鹏;论胃脘痛从肝论治六法[J];光明中医;2011年07期

[6] 周赛男;杨赛;经方在胃脘痛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1年06期

胃痛的穴位疗法 篇4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胃痛的辨证护理 篇5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病例,并按其证候分类。①湿热蕴肤:皮损处呈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脱落,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②热毒入营:皮疹鲜红或呈紫斑、血疱。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③气阴两虚:皮疹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1.2 一般资料 我们按就诊顺序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辨证施护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0~63岁,平均37.6岁。病程最短10 min,最长18 d,平均7.3 d.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4 d,平均6.6 d.中医证候分类:辨证施护组和对照组湿热蕴肤证分别为36、19例;热毒入营证分别为6、2例;气阴两虚证分别为18、9例。

2 方法

2.1 辨证施护组

2.1.1 一般护理 居室安静,床铺整洁,被褥常洗晒,勤换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限制患部运动,避免碰触皮损而引起继发感染。瘙痒时涂药止痒,勿用热水烫洗或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2.1.2 饮食护理 宋*陈自明《外科精要》云:“畜、禽、菜粮等,宜者制造如法,勿令太饱;忌者慎勿尝啖”。指出于疾病有益者如法食之;对疾病有碍者应忌食。①湿热蕴肤证: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进食苦瓜、马齿苋、丝瓜、芹菜、冬瓜等,以清热祛湿;常食解毒、健脾、利湿、清火的绿豆粥、薏苡仁粥、赤小豆汤及西瓜等。因证属湿热为患,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防其助湿生热。②热毒入营证:多饮开水,用鲜茅根、鲜生地煎水代茶;食用橄榄、莲藕、荸荠、鲜梨、西瓜等清凉多汁果品以解热除烦止渴;忌食酒类及辛辣鱼腥发物或油腻之品,防其助热生火。③气阴两虚证:食大枣、核桃、蜂蜜、肉皮冻及冰糖、梨汁等益气养阴食物及果品;常食百合粥、银耳羹等富有营养且又养阴润燥食品以调养之。

2.1.3 证候观察护理 本病病情较重,变化迅速,尤其是热毒入营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住单人病房,谢绝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定时测量t、p、r、bp,如高热神昏时要降温输液,使用醒脑开窍药物。保持皮肤清洁,五官、外阴、肛门等部位及皮损处用黄连液轻擦,以预防感染。长期卧床者,2 h翻身1次,防止褥疮。

2.1.4 局部换药护理 ①湿热蕴肤证:红斑、水疱者用黄连粉、麻油调涂,1/d;糜烂渗液者用鲜公英或鲜地丁或鲜野菊花煎水湿敷,3~5/d,每次30 min,敷后用黄连粉干扑。②热毒入营证:用生地膏或黄连膏等凉血清热解毒药膏贴敷。有大疱者,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疱液,保留疱壁,以免继发感染。③气阴两虚证:用消毒麻油或黄连膏少许润泽皮肤。对尚未脱落的皮屑涂少许麻油后待其自落,勿用手剥脱,以防损伤新生上皮或继发感染。皮损处勿搔抓,勿水洗。

2.2 对照组

一般常规护理,不要求饮食宜忌。皮损呈红斑、水疱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2~3 /d.糜烂渗液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3~5/d,每次30 min.有大疱者抽取疱液后涂以龙胆紫药水。皮损干燥者涂以尿素软膏。

3 结果

3.1 护理观察标准 依据《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好转:皮疹和临床体征消退30%以上。未愈:皮疹及体征未缓解,甚至加重。

3.2 结果 辨证施护组治愈49例,占81.68%;好转7例,占11.66%;未愈4例,占6.66%;总有效率93.34%.疗程3~23 d,平均7.6 d.对照组治愈14例,占46.67%;好转10例,占33.33%;未愈6例,占20.00%.总有效率80.00%.疗程4~29 d,平均11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且辨证施护组比对照组平均疗程缩短3.4 d. 4 讨论

《医学源流》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故这里只讨论辨证施护组中的局部换药护理。

4.1 辨证敷药,因证组方 内服药讲究辨证论治,据证配伍组方;外用药也应辨证敷药,因证组方,根据药物性皮炎的不同证型和阶段而灵活运用。如湿热蕴肤证初起红斑、水疱为血热毒盛,用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敷后红斑消退,水疱干枯;若病情继续发展,患处糜烂、渗液较多则为湿毒重,则重用清热解毒的鲜品湿敷,能迅速控制病情。

治胃痛的快速方法有哪些 篇6

治胃痛的快速方法有哪些

1.按揉背腰镇痛法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泄泻的辨证护理 篇7

关键词:泄泻,辨证护理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粪便稀薄, 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涉及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疾病。泄泻的主要病变在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 有感受外邪, 饮食所伤, 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 但关键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 有外邪影响, 脾胃本身虚弱, 肝脾不和以及肾阳不足等, 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 而发生泄泻。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使我们体会到对泄泻病人在护理上除做好一般护理外, 更应重视辨证护理, 对每一位泄泻的病人, 在调护方面, 必须弄清致病原因, 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才能取得好的护理效果。现在将临床护理分述一下。

1 一般护理

1.1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 无外感发热者, 可开边窗通风。污染的

衣裤、被褥, 随时更换。排泄物及时倒入厕所。急性泄泻, 次多发热者者, 应卧床休息;慢性久病, 次数不多者, 可以适当活动和参加体育锻炼, 以增强体质。具有传染性者, 执行消化道隔离。长期卧床者, 应定时翻身, 泄泻后清洁肛门。遵医嘱及时、准确地留取大便标本送检。

1.2 病情观察, 做好护理记录

观察大便的量、色、质、气味及次数, 有无里急后重等情况;观察体温、脉搏、舌苔、口渴、饮水、尿量和皮肤弹性等变化;泄泻严重、眼窝凹陷、口干舌燥、皮肤干枯无弹性、腹胀无力时,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呼吸深长、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四肢忽冷、尿少或无尿时, 报告医师, 并配合处理。

1.3 护理方式

(1) 给药护理, 中药汤剂趁热服用, 服后盖被静卧。 (2) 饮食护理, 饮食以清淡、易消化、无渣及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3) 情志护理, 慢性泄泻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 给予安慰, 消除疑虑, 保持心情愉快[2]。 (4) 健康指导, 注意饮食清洁、有节;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持心情舒畅;指导患者遵医嘱正确服药。

2 辨证护理

2.1 暴泻

2.1.1 寒湿证

泄泻稀薄多水, 腹部胀满, 肠鸣, 或兼寒热、头痛、肢体酸痛、口淡不渴, 苔薄白, 脉浮。治宜疏表散寒、芳化湿浊。方选藿香正气散加减。护理上注意保暖, 尤其脐腹部用毛巾被裹紧, 加用热敷。泄泻量次较多者, 增加饮水量, 如生姜红糖水、浓茶等。痛泻剧, 临时给服纯阳正气丸3g或藿香正气水10~20m L。艾灸中脘、关元、天枢、气海、足三里等穴。

2.1.2 湿热证

泻下急迫, 势如水注, 粪色黄褐而臭, 肛门灼热, 心烦口渴, 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 脉濡滑而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护理上本证多发于炎暑盛夏季节, 病情急者, 先用刮痧、针刺法, 并多饮浓茶和淡盐水。腹痛泄泻剧烈, 临时给服红灵丹0.3~0.6g, 或黄连粉1.5g、木香粉1.5g, 温开水调服。宜素全流或素半流饮食, 清淡少油。忌肥甘厚味甜腻之品。

2.1.3 伤食证

腹部胀痛拒按, 泻下粪便臭如败卵, 泻后痛减, 胸脘痞闷, 嗳腐吞酸, 舌苔垢浊, 脉滑而数。《景岳全书·泄泻》篇说:“若饮食失节, 起居不时,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2]。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护理上应控制饮食, 以焦米汤或锅巴稀饭, 酱姜、酱菜等为宜。病情好转后, 渐增饮食。腹胀痛, 给予山楂炭、鸡金粉各1.5g, 水调服。大便泻下不畅, 服大黄粉1.5g通腑导滞。

2.2 久泻

2.2.1 脾虚证

病程较长, 大便时溏时泻, 内夹不消化食物, 腹胀鸣响, 纳谷不香, 面色淡黄少华, 舌淡苔白, 脉缓。治宜补脾运中。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护理上本病每因饮食不当或受凉而反复发作, 平时应多注意饮食调理。宜食温热柔软而易消化的食物, 如莲子、芡实、扁豆、苡仁等煮粥, 蒸蛋, 瘦肉;忌水果及生冷拌菜、苋菜、芝麻、核桃仁等。腹部注意保暖, 冷痛者可给予艾灸、隔姜灸或热敷, 临时吞服附子理中丸5g。

2.2.2 肾虚证

肠鸣腹泻, 完谷不化, 腹部喜按, 食欲不振, 腰酸膝软, 形寒怕冷, 舌苔薄白, 脉沉细。治宜温肾运脾、涩肠止泻。方用四神丸、附子理中汤加减。护理上同脾虚证, 本证泄泻多在黎明前, 上厕所时注意保暖, 尤其在冬季要穿好衣裤, 避免着凉。腹痛甚, 用肉桂、川椒粉各0.5g, 纳入脐中, 并用暖脐膏或胶布外贴。

综上所述, 对泄泻病人的护理, 要跟据不同的证型,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 给予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护理, 才能取得好的护理效果, 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义烈.中医护理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6, 91.

[2]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27.

饭前胃痛是什么原因 篇8

1、睡眠不足

工作生活压力大,或是熬夜,导致睡眠休息不足,身体疲劳,早上起来就可能出现胃不舒服的症状,产生胃疼、胃胀气等不适现象。

2、血液循环慢

早上起来后胃不舒服,可能是因为睡觉时身体保持一个姿势,机体血液流通不畅,新陈代谢缓慢,胃的气血不足所导致的。

3、睡觉姿势不对

睡觉时,长期的保持一个姿势,像蜷缩成一团和其他对胃部有一定压迫的姿势,肠胃不好的人是容易因此导致胃疼发生的。

4、胃酸分泌过多

经过了一晚上的睡眠时间,胃酸一直在分泌,但是胃部已经没有食物可以给其消化,会增加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从而发生早上醒来胃不适的情况。

5、不良饮食习惯导致

前一天吃过多冷饮或刺激性食物,也是可能导致第二天起来发生胃疼、胃胀等不适的情况的;或者是前一天晚上暴饮暴食,吃难消化的食物,都是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适的。

6、患有胃部疾病

本身患有胃炎、胃溃疡等肠胃疾病的人群,在早上起床时也是容易出现胃部不适,甚至是反胃呕吐、严重胃疼的情况发生的。

胃痛怎么办:

1、最养胃的,是面条;米中含酸多,所以少吃米饭。

2、如果熬粥,少放点苏打进去,对胃有好处。

3、小米粥就馒头(不是包子),可以养胃。

4、有两种饮料应该多喝,一是牛奶,二是热水。不要早晨空腹喝牛奶,而是改在早饭后1-2小时后喝牛奶,胃中有食物防止了空腹喝牛奶的缺点;二是喝奶前先吃一些含淀粉较多的食物,如馒头等;三是早晨喝牛奶时要同时吃些馍、米饭、面包、饼干、点心等含淀粉的食物,这样可使牛奶在人胃中停留时间较长,牛奶与胃液能够充分发生酶解作用,使蛋白质能够很好的消化吸收。

5、胃不好,要少食多餐。

6、花生,生吃最好,饭前吃个4到6粒,吃太多反而伤胃。

7、大枣、豆腐、白菜、牛奶、胡萝卜、健脾和胃。

8、苹果、柚子、葡萄、桔子、风梨,防脂肪积聚,补心益气生津止津。

9、核桃、榛子、松子、桂圆、花生等坚果食品可及时补给微量元素益骨质健康。

10、花生,蜂蜜都是养胃的。

胃痛定说明书 篇9

通用名:胃痛定

生产厂家: 江苏健民制药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780

药品规格:12片

药品价格:¥14.95元

胃痛定说明书

【通用名称】胃痛定

【商品名称】胃痛定片(健民)

【拼音全码】WeiTongDingPian(JianMin)

【主要成份】肉桂、红花、沉香、五灵脂、豆蔻、雄黄、人参、白胡椒、枳壳、巴豆霜、高良姜、丁香、木香。

【性状】胃痛定片(健民)为棕褐色;气香,味辛。

【适应症/功能主治】舒气,化郁,逐寒止痛。用于胃寒痛,胃气痛,食积疼。

【规格型号】12s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片,一日2次;重症一次2片。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勿食生冷及不易消化之食物,孕妇忌服。

【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用可能发生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包装】12片/盒。

【有效期】24月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32020780

【生产企业】江苏健民制药有限公司

胃痛定片(健民)的功效与作用胃痛定片(健民)舒气,化郁,逐寒止痛。用于胃寒痛,胃气痛,食积疼。

胃痛定服用常见问题

问:胃痛定片的主治功能是什么?

骨折患者术后便秘的辨证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2月80例骨折术后便秘患者, 男43例, 女37例, 年龄20岁~86岁, 平均年龄46.3岁;四肢骨折患者35例, 脊柱骨折患者38例, 其他骨折患者7例。患者术后均表现为排便时间延长, 大于3 d以上1次。所有患者均排除肠道疾病。

1.2 方法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对患者便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辨证护理。

1.2.1 便秘是指大便不通畅, 2次排便的时间间隔比以前

有所延长, 或是想排便但排不出来的一种病症。便秘的发生, 除肠蠕动较前减慢以外, 脾脏、胃、肾脏、肺脏等器官的功能紊乱也是重要原因。骨科患者术后长期卧床, 其便秘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 1 燥热内结型

其属于实秘的一种, 因为骨科患者大多为青壮年, 男性本属阳, 所以为实秘。如果患者平素饮食不太注意, 生活不规律, 喜食一些辛辣、味重的食物, 就会导致肠胃积热, 化燥伤津;骨科患者术后先禁食6 h~12 h, 饮水量较前减少, 必然导致津液不足, 致使肠道干燥, 起不到润滑的作用, 而使大便干燥形成热秘。其主要临床表现:大便干燥, 术后多日不解大便。有的患者因为患肢疼痛, 也不敢用力大便, 大便如球状, 积聚于直肠。有的患者主诉腹部胀满或疼痛, 有的患者会出现口臭症状, 小便的颜色发黄。治疗主要以清热润肠为主, 常用药物为麻仁丸。

1.2.1. 2 气机郁滞型

骨科患者大多数为青壮年, 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 当由于受伤而住院时, 患者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而产生思虑过度, 想到家庭可能会因此失去经济来源, 患者就会有焦虑情绪。同时, 患者术后会卧床一段时间, 如果在床上活动量减少, 会引起气机郁滞不畅, 肠蠕动较前减慢而形成便秘。其临床表现为嗳气频作, 腹胀腹痛, 饮食较前减少, 大便秘结, 排便困难。主要治疗以顺气行滞为主, 常用药物为六磨汤。

1.2.1. 3 血虚肠燥型

属虚秘的一种。骨科有一些是老年患者或平素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如合并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等。患者术后失血过多, 导致血虚则肠道失润, 排便困难而成便秘。主要临床表现:大便燥结, 有的患者会出现头晕目眩, 面色发白。治疗以养血润燥为主, 常用药物有润肠丸。

1.2.1. 4 气虚不运型

属虚秘一种。患者饮食劳倦长期卧床, 致气血两亏, 脾胃功能失常, 日久则致脾虚气弱, 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而导致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不畅, 虽有便意, 但患者大多卧床, 排便习惯不同于以往, 所以即使努力排便, 也未必能通畅排便。有的患者排便时出汗很多, 面色发白, 但气虚不运, 不能排便。治疗以益气润肠为主, 常用药为黄芪汤。

1.2.1. 5 阴寒凝结型

属于冷秘。病因在于肾阳虚弱, 阴寒内生, 留于肠胃, 阴气郁结, 使肠道传送不利而排便困难。其主要表现为大便艰涩难下, 干或不干均可;小便清长, 面色青白, 手足不温。治疗以温通开秘为主, 常用药物为半流丸。

1.2.2 辨证施护

从辨证施护方面而言, 首先要分清虚实, 燥热, 气滞不行为实, 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 津液不足或不行, 采用调理气机, 滋润肠道之法。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 否则津液愈伤, 复下复结。具体措施如下:

1.2.2. 1 燥热内结型

对于此型患者, 要保持病室的通风, 责任护士晨间护理时先开窗通风, 保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注意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患者排便时尽量保证其隐私。饮食宜清淡, 偏凉润为主, 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等, 忌辛辣厚味, 烟酒油腻的食物。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 以泻热而通利小便。针灸治疗:针刺天枢、支沟、合谷、曲池等穴, 每日1次, 每次留针30 min, 10次为1个疗程[1], 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必要时给予患者肥皂水灌肠。

1.2.2. 2 气机郁滞证

针对此类患者, 要合理调整其心理, 减少焦虑抑郁情绪, 可以让患者了解便秘的基础知识, 并让家属做好患者的陪护工作。饮食上予以多渣食物和调气之品, 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 忌食产气的食物如牛奶、土豆等, 还要禁忌甜黏生冷油腻不易消化之品。卧床患者要协助床上翻身, 定时按摩患者下腹部, 促进肠蠕动, 促进气机通畅。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1.2.2. 3 血虚肠燥型

对于此类患者, 要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骨科患者术后大多有失眠现象, 可以在睡前给患者口服安定片以促进睡眠, 改善睡眠质量。术后牵引的患者要保证牵引的有效性, 减轻患者疼痛, 充分休息, 以养心血。饮食予以易消化, 清淡, 补气之品, 如饴糖、大枣、花生等, 并尽可能地补充一些油脂。如有需要可以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 如蜂蜜水, 或用番泻叶3~6 g泡水饮。虚证患者,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做腹部肌肉锻炼, 以加强腹肌, 有助于排便。

1.2.2. 4 气虚不运证

此证的患者要适当锻炼, 每日进行床上腹部按摩。具体方法如下: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 顺时针方向按摩, 每日2~3次, 每次10~20下[2]。饮食以柴胡、香附、陈皮等煲粥, 忌食刺激性食物[3], 可增加脂肪的摄入。还可用温热疗法, 如腹部热敷、艾灸、熨贴等。如用开塞露等药物, 要及时观察排便情况, 如有不适, 及时通知医生。

1.2.2. 5 阴寒凝滞证

对于此证患者, 要注意防寒保暖。骨科患者术后长期卧床, 活动量减少, 如有可能, 尽量给患者选择能够晒到太阳的病房。饮食应予以营养丰富、高热量之补益之物, 如牛羊肉、鸡蛋、牛奶、胡萝卜、鲫鱼、鲜虾等, 患者不能多食寒凉食物, 以免耗伤正气。对些此类患者, 要益气养阴, 润肠通便[4]。不主张过多的运动, 但要养成每日1次的排便习惯。

1.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能自行排便;好转:患者主诉排便费力程度减轻;未愈:患者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治愈68例, 占85%;好转9例, 占11%;未愈3例, 占4%。

3 讨论

骨折患者手术以后, 大多需要卧床休息, 而骨科卧床患者的便秘发生率为50%~70%[5]。便秘的治疗不是单纯靠通下就能完全解决的, 必须根据不同的原因, 分别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便秘的原因有时是单一的, 也有时相兼并见, 所以治疗时要根据气血偏虚程度, 采用益气养血, 润肠通便之法。要对骨折受伤后:便秘的证候类型加以了解, 并根据不同的证型配合饮食、情志、服药及起居等施护, 同时给予针灸治疗, 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便秘而且降低便秘的复发率[6]。所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辨证施护的方法, 既可减轻患者痛苦, 也能提高护理质量,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117.

[2]周泽敬, 王玉丽.老年便秘患者45例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 2011, 17 (2) :248-249.

[3]林梅, 钟佩珍.中医辩证施膳在骨折卧床便秘的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15) :121-122.

[4]章淑萍.功能性便秘的饮食和生活指导[J].甘肃中医, 2006, 19 (7) :42-43.

[5]阳庆伟, 罗静.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5) :331-332.

中风的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进展 篇11

1 机理

发生中风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加之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 房室劳累, 或外邪侵袭等诱因, 以致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 或阴亏于下, 肝阳暴张, 阳化风动, 血随气进, 抉痰抉火, 横窜经隧, 蒙蔽清窍, 而形成上实下虚, 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较为复杂, 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 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中风多见于老人, 一旦发病, 大多难以治疗。因此, 在未发病之前而有中风预兆者, 必须加强预治,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的。

2 一般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搬动, 床边加床栏, 以防跌扑。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志、血压等的变化。若神志渐清, 血压稳定为17.3~20/12~13.3kPa (130~150/90~100mmHg) , 说明病情趋向好转;反之, 血压过高或过低, 病情仍属危重, 应报告医生。昏迷者给予鼻饲, 定时注入足够的水分和清淡流质。神志久清尚能进食者, 可喂服易消化的半流质, 喂食时动作要轻稳, 少量频频喂服, 防止引起呕吐、呛咳等。神志清楚、口不能言、手足不能动者, 除了生活上耐心照顾外, 须多做思想工作, 安慰患者, 消除顾虑, 安心休养, 配合治疗。卧床日久者, 要协助翻身, 受压部位用温水或红花油揉擦按摩, 床铺要平坦整洁, 防止发生褥疮。

3 辨证施护

3.1 辨病位深浅, 分型施护

中风病人病位的深或浅, 往往是病情表现的轻重程度, 同时意味着预后的好坏, 在临床上应辨别清楚。中经络者病位轻浅, 表现意识清醒, 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外, 应着重病人的肢体功能和言语功能康复。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 突然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 或语言蹇涩, 苔薄白, 脉弦滑。施护要点: (1) 初病时应卧床休息, 一周后病情趋向稳定, 可加强偏瘫侧肢体被动活动, 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如保健操、太极拳、散步, 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 以促进肌力恢复。 (2) 半身不遂严重者, 除给予合适的卧位外, 可使用被架支撑, 不使患肢受压, 防止肢体变形。 (3) 语言不利者, 配合针灸治疗, 加强语言训练, 劝导患者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4) 饮食宜清淡, 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食或普食, 但忌烟酒及辛辣、肥厚、过甜食物。急性期膳食原则以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为原则,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 (5) 进入恢复期仍应继续观察血压情况, 平时保持二便通畅, 加强营养, 预防褥疮及其它并发症发生。

中脏腑病人则病位深, 表现为神志昏蒙,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面红目赤, 口噤, 肢体偏瘫或兼拘急, 舌红苔黄, 脉滑数。又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闭、脱两证。闭证表现为牙关紧闭, 口嘴不开, 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 痰声流流。若兼见面彝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降苔黄腻、脉弦滑则为阳闭;护理上予针刺人中、涌泉穴、痰多加丰隆穴, 予强刺激泻法, 遵医嘱灌服生大黄粉, 以泻热通腑, 豁痰开窍。若兼见面白唇暗, 静卧不烦, 因肢不温, 脉沉滑缓, 苔白腻, 则为阴闭;此时, 护理上用针刺人中、内关穴, 灸百会以开窍醒神, 同时灌服苏合香丸以豁痰熄风, 辛温开窍。若见病人目合口开, 鼻奸息微, 手撒肢冷, 汗多, 二便自遗, 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则为脱证;护理上要守护床边, 注意观察呼吸、汗出、肢温、血压等的变化, 以防随时有脱亡的可能。遵医嘱频频喂服中药, 注意病情变化, 若汗止、肢温渐复是为佳象, 应做好记录。灌服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同时灸关元、气海、神胭穴以益气回阳, 并配以西药治疗。

3.2 察证候, 辨病势顺逆

病人神志由昏迷渐渐转清, 则病势为顺, 预后多好。若见呃逆频作, 或突然神昏, 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 或见呕血证及戴阳证, 均属病势为逆, 预后不良。对此类病人,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用药后反应, 详细记录病情,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3 情志调护

中风的发病与情志关系甚为密切。凡心火暴亢, 暴怒伤肝等五志过极原因皆可致中风发生, 但切不可忽视中风后的情志护理。内经云:“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愈”, 指出精神状态与疾病的关系。对于中风初期, 要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痛苦, 消除焦虑、悲观情绪;中期, 要让患者有接受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注意体察病人的情绪;恢复期, 医护人员言行要谨慎, 不可刺激伤害病人的自尊心。

3.4 饮食调护

中经络病人以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食或普食, 但忌烟酒及辛辣、肥厚、过甜食物。急性期膳食原则以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为原则,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 如绿豆汤、莲子汤、豆浆、米粥、藕粉、果汁等, 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冬瓜、黄瓜等甘寒之物为主菜进行调配;恢复期则以清热育阴、健脾和胃为主, 如稀饭、米粥、绿豆汤、莲子粥、素馅水饺等, 蔬菜中可加入瘦猪肉和鸡蛋等, 并戒酒。

中脏腑病人以鼻饲流质饮食为主, 要给病人喂服米汤、菜汤、鲤鱼汤, 有条件者还可服甲鱼汤。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应喂服冷流质食物, 如冷米汤、冷牛奶, 避免刺激性食物。中风初愈病人脾胃功能尚弱, 切不可饮食肥甘厚味、硬固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以免湿热内生, 郁遏气机而加重病情。饮食上先给予清淡、易消化、助胃之品, 如薏米、红枣等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 如香蕉等以利大便通畅, 待脾胃功能恢复后, 再逐渐给予瘦肉、鸡、鸭、鱼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每次食量不能过多, 忌因谷气馨香而暴饮暴食。对面瘫、咀嚼功能失调, 舌体活动不利者, 应协助进稀软饮食, 动作宜慢, 量要适当减少, 避免发生呛咳或食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少食辛辣、戒除烟酒, 以防助火生热, 更应禁食公鸡、鹅头等动风之品, 防止加重病情。

3.5 预防并发症

重症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容易并发褥疮, 肺部、口腔、泌尿系统感染等症。护理上应每2h予翻身、拍背一次, 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 有条件的使用气垫床, 使病人舒适且有效减轻局部受压。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清洗口腔, 长期使用抗生素时, 观察口腔有无霉菌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保留导尿病人每日行膀胱冲洗一次。

3.6 早期锻炼, 促进康复

中风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即可行康复训练。急性期为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翻身时病人常采用仰卧或健侧卧位,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早期帮助病人被动活动患肢, 包括大、小关节, 配合针灸、推拿, 逐步进行主动运动, 循序渐进, 再练习坐起、站立直至扶拐行走再独立行步。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帮助患者瘫痪肢体做被动运动, 进行肢体按摩, 同时进行大小关节屈伸及各种活动, 以促进气血运行, 增加肌力。当瘫痪肢体恢复至可以抬举时, 尽量加强自主运动, 帮助患者锻炼肌力;当患者能立起时, 尽早搀扶患者锻炼走路, 但要注意姿势、速度及安全。对言语障碍病人, 根据不同失语类型分别训练指导, 耐心教患者锻炼发音, 以逐步恢复语言功能。情志护理方面, 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 如郁怒过度可致肝阳暴亢, 化火生风, 迫血上涌, 致病情加重;过度忧思可致气虚运行无力而致血行阻滞, 患侧功能难以恢复。由于病后多虚, 极易被外感病邪所侵袭, 故应注意保暖, 避风寒, 并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和调节室内温度。护理操作中, 尽量减少掀动衣被和裸露肢体。早期康复对提高中风病人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护理体会

中风一症系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较高, 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因此, 施行正确护理方法, 对于减轻、减少病情危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使病人消除悲观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缩短病程, 减少病残率, 促使病情痊愈, 提高治疗效果。另外, 一定要科学的调配饮食, 严格做到低脂、低盐、清淡饮食, 戒烟戒酒, 精细兼配。

护理中要热情周到, 抢救中沉着冷静、忙而不乱, 操作认真准确, 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并做好情志疏导, 使患者情绪稳定,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经临床实践证明, 在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情况下, 大部分病人能够重新行走, 生活自理, 其中部分病人尚可恢复工作。所以, 康复治疗护理对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色, 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辨证施护”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科结合责任制护理和辨证施护的特色做了初步的尝试, 要求对所有入院患者制订出辨证施护计划, 根据计划实施护理病人, 以达到临床中医护理质量的提高, 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及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我的家乡作文300字左右-三年级作文下一篇: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