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辨证施护

2024-10-02

便秘的辨证施护(通用11篇)

便秘的辨证施护 篇1

便秘是一种可见于多种疾病的症状群, 是指大便秘结不通, 排便时间延长, 肛门坠胀, 排便不完或者手助排便等;大多数便秘者不进行合理的辨证施护, 而是随意选择泻药, 其结果只能治标不治本, 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和痛苦。中医通常将便秘按虚秘、冷秘, 热秘、气秘4种类型辨证论治, 笔者对习惯性便秘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护理, 按其分型辨证施护如下。

1 热秘

证见大便干结, 排便困难, 小便短赤, 面红身热, 或兼有腹胀纳呆, 口苦口臭口干, 舌质红苔黄, 心烦易怒, 脉滑数。

护理:病室应整洁, 通风, 干爽, 湿度偏高, 且要光线柔和, 避免噪音的刺激, 强光刺激, 治宜清热润肠, 由于肠胃之热与饮食有直接关系, 故在临床护理中, 特别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嘱患者饮食宜清淡, 多饮水, 多食新鲜粗纤维蔬菜及水果, 如芹菜、香蕉、蜂蜜、核桃仁、西瓜、雪梨, 苦瓜等, 禁食辛辣厚味, 忌烟酒。推荐汤料:红薯叶汤:取红薯叶300g, 开水烫熟加适量盐, 麻油, 做成菜汤。每天3次食用。鲜菠菜200g, 麻油14g, 将菠菜放沸水烫4min取出, 用麻油拌食, 每天3次;老年人排便无力时, 可用润滑性泻药剂, 如开塞露。针刺穴位取大肠俞、天枢、支沟、合谷、曲池用泻法, 以泄热通便。患者每天晨起睡前可顺时针按摩腹部10min。3d不排便, 应告诉医师处理。

2 气秘

气秘为气滞便秘实证, 均有气郁不畅, 忧愁思虑太多, 情志不舒的病史, 久卧少动, 慢性消耗性疾病, 瘫痪, 中风, 及手术等均可使气机郁滞, 大肠传导失职, 糟粕内停, 不能下行而致便秘。主证排便困难, 大便干结或不干结, 欲便不得, 排出不畅, 嗳气频作, 每于情绪不好时便秘加重, 便后汗出气短, 脘腹痞闷, 胀痛, 舌苔薄腻, 脉弦。

护理:气秘型的护理首先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 针对好生气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 给予解释和疏导, 调节情志, 讲明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解除思想顾虑, 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舒畅。宣肺降气, 使水道通调;服药护理, 宜用顺气行滞剂, 以六磨汤加味。多食佛手、荔枝, 萝卜、柑橘等调气之品, 饮食易消化, 软食为主, 如面条, 水饺等。食疗:槟榔粥 (粳米100g, 槟榔、郁李仁、火麻仁各15g, 蜂蜜15~20g) , 每天分2次服。有顺气行滞通便之功。忌煎炸、辛辣之品。多喝开水, 起居有规律, 养成定时的排便习惯, 不留宿便, 避免干结。学会正确的排便用力方法。用泻法, 针刺大肠俞、天枢、中脘。

3 虚秘

虚秘表现为虽有便意, 临厕努挣乏力, 大便并不干硬, 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神疲气怯, 心悸不寐, 气短乏力, 舌淡苔薄白, 脉虚。

护理:虚秘为肺脾功能受损, 肺气虚使大肠传导无力所致。因此施护原则为, 虚则补之, 以滋气血生化之源。益气润肠通便, 排便时可按摩 (双手重叠, 顺时针方向绕脐用力推按) 腹部。不宜用力过猛。选用坐便, 对于大便过于干硬的可采用外导法通便, 用甘油栓纳或开塞露入肛中, 也可戴手套将粪便掏出, 不宜用泻剂。应注意保暖, 充分休息, 勿过劳。让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 嘱患者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如太极拳、慢步行走等, 长期卧床患者腹肌无力, 嘱患者做腹肌锻炼、提肛肌的收缩锻炼和排便动作锻炼;食疗可适当地服用麻仁丸, 多食用核桃, 黑芝麻、、松子仁、红薯、蜂蜜等食物, 多喝开水,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 推荐:黄芪当归炖母鸡:当归9g, 生黄芪30g, 黄母鸡1只, 针灸疗法:取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关元、天枢均用补法。

4 冷秘

证见:大便坚涩, 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 面色清白, 四肢不温, 恶寒喜热, 腹中冷痛或腰脊酸冷, 苔白, 舌淡, 脉细沉或迟。

护理:此型便秘是由于阳气衰退, 阴寒内生致阳气不通, 多因常食寒冷, 生硬之品伐伤阴气, 肠道传送无力所致。或年老体弱, 脾肾阳气虚, 真阳不足, 温煦无权, 阴寒内结糟粕不能下行凝积肠道成便秘。冷秘的施护原则为:补益脾肾, 振奋阳气, 温润通便。阳虚则寒, 温化寒凝, 因而应注意保暖 (可用热水袋局部热敷, 可缓解腹痛, 温暖下焦) 平时不可过食寒冷生凉, 宜常食核桃仁、黑芝麻等油脂较丰富的食品。多食温热性食物, 如羊肉汤、胡椒粉, 以温补脾肾, 祛邪扶正。可适当的服用粥汤:附子狗肉汤:取狗肉450g, 熟附片15g, 炖烂食肉喝汤, 每天1~2次。应指导患者根据身体情况, 适当进行体育锻, 活动量循序渐进, 如打太极拳, 散步等不断增强机体的御寒抗病能力, 增加肠蠕动, 保证大肠传导功能正常, 使大便通畅。用补法, 针刺取肾俞、大肠俞、上巨虚, 并灸神阙、气漏以温通下焦。

5 讨论

便秘是常见的消化道运动功能紊乱, 与脾胃、肝肾的关系甚为密切。综上所述, 在护理便秘患者的过程中, 只要认真进行辨证, 根据病机, 辨证分证型, 正确施护, 定能取得满意效果。因此, 治疗时应加强护理, 叮嘱患者日常注意事项,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消除导致便秘的各种不良因素, 彻底消除便秘, 提高生活质量[1、2]。

关键词:便秘,辨证施护

参考文献

[1] 赵曦光, 杜玉奎.疗养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9.

[2] 冷方南.中华内科临床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7.

便秘的辨证施护 篇2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以下简称《标准》)选择病例,并按其证候分类。①湿热蕴肤:皮损处呈红斑、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脱落,伴剧痒,烦躁,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②热毒入营:皮疹鲜红或呈紫斑、血疱。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小便短赤。舌质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③气阴两虚:皮疹消退,伴低热,口渴,乏力,气短,大便干,尿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1.2 一般资料 我们按就诊顺序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辨证施护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0~63岁,平均37.6岁。病程最短10 min,最长18 d,平均7.3 d.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1 d,最长14 d,平均6.6 d.中医证候分类:辨证施护组和对照组湿热蕴肤证分别为36、19例;热毒入营证分别为6、2例;气阴两虚证分别为18、9例。

2 方法

2.1 辨证施护组

2.1.1 一般护理 居室安静,床铺整洁,被褥常洗晒,勤换衣服,保持全身皮肤清洁。限制患部运动,避免碰触皮损而引起继发感染。瘙痒时涂药止痒,勿用热水烫洗或搔抓,以免加重病情。

2.1.2 饮食护理 宋*陈自明《外科精要》云:“畜、禽、菜粮等,宜者制造如法,勿令太饱;忌者慎勿尝啖”。指出于疾病有益者如法食之;对疾病有碍者应忌食。①湿热蕴肤证:食物宜清淡,易于消化。进食苦瓜、马齿苋、丝瓜、芹菜、冬瓜等,以清热祛湿;常食解毒、健脾、利湿、清火的绿豆粥、薏苡仁粥、赤小豆汤及西瓜等。因证属湿热为患,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等,防其助湿生热。②热毒入营证:多饮开水,用鲜茅根、鲜生地煎水代茶;食用橄榄、莲藕、荸荠、鲜梨、西瓜等清凉多汁果品以解热除烦止渴;忌食酒类及辛辣鱼腥发物或油腻之品,防其助热生火。③气阴两虚证:食大枣、核桃、蜂蜜、肉皮冻及冰糖、梨汁等益气养阴食物及果品;常食百合粥、银耳羹等富有营养且又养阴润燥食品以调养之。

2.1.3 证候观察护理 本病病情较重,变化迅速,尤其是热毒入营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重点护理。绝对卧床休息,住单人病房,谢绝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定时测量t、p、r、bp,如高热神昏时要降温输液,使用醒脑开窍药物。保持皮肤清洁,五官、外阴、肛门等部位及皮损处用黄连液轻擦,以预防感染。长期卧床者,2 h翻身1次,防止褥疮。

2.1.4 局部换药护理 ①湿热蕴肤证:红斑、水疱者用黄连粉、麻油调涂,1/d;糜烂渗液者用鲜公英或鲜地丁或鲜野菊花煎水湿敷,3~5/d,每次30 min,敷后用黄连粉干扑。②热毒入营证:用生地膏或黄连膏等凉血清热解毒药膏贴敷。有大疱者,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取疱液,保留疱壁,以免继发感染。③气阴两虚证:用消毒麻油或黄连膏少许润泽皮肤。对尚未脱落的皮屑涂少许麻油后待其自落,勿用手剥脱,以防损伤新生上皮或继发感染。皮损处勿搔抓,勿水洗。

2.2 对照组

一般常规护理,不要求饮食宜忌。皮损呈红斑、水疱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2~3 /d.糜烂渗液者用1∶5 000高锰酸钾溶液湿敷,3~5/d,每次30 min.有大疱者抽取疱液后涂以龙胆紫药水。皮损干燥者涂以尿素软膏。

3 结果

3.1 护理观察标准 依据《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疹消退,临床症状消失。好转:皮疹和临床体征消退30%以上。未愈:皮疹及体征未缓解,甚至加重。

3.2 结果 辨证施护组治愈49例,占81.68%;好转7例,占11.66%;未愈4例,占6.66%;总有效率93.34%.疗程3~23 d,平均7.6 d.对照组治愈14例,占46.67%;好转10例,占33.33%;未愈6例,占20.00%.总有效率80.00%.疗程4~29 d,平均11 d.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且辨证施护组比对照组平均疗程缩短3.4 d. 4 讨论

《医学源流》云:“外科之法,最重外治”,故这里只讨论辨证施护组中的局部换药护理。

4.1 辨证敷药,因证组方 内服药讲究辨证论治,据证配伍组方;外用药也应辨证敷药,因证组方,根据药物性皮炎的不同证型和阶段而灵活运用。如湿热蕴肤证初起红斑、水疱为血热毒盛,用黄连粉清热燥湿解毒,敷后红斑消退,水疱干枯;若病情继续发展,患处糜烂、渗液较多则为湿毒重,则重用清热解毒的鲜品湿敷,能迅速控制病情。

浅析褥疮的辨证施护 篇3

长期卧床重病患者因局部受压,可并发褥疮。褥疮多发生于肩胛、腰骶、枕、肘、和足跟等处,虽病在局部,但与整体情况密切相关,如患者可能有高热昏迷,中风偏瘫或全身衰竭。故在护理褥疮是必须加强全身的护理,即根据不同病种采取措施,调整与改善机体的全身状况,以促进局部溃疡的痊愈。褥疮严重时亦可影响全身情况,临床上也曾经出现过原发病已治愈,但由于褥疮感染,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的事例[1]。因此又必须重视褥疮的局部护理。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2岁,中风浅昏迷,左侧肢偏瘫,大小便失禁。左肩胛有2×2cm褥疮,右骶部有3×3cm褥疮,均已溃烂,有白色稠浓,气腥,基底肉色淡紫,从气虚瘀腐、虚实夹杂辨证,先以1%矾水清洗创面,再用生理盐水,覆盖敷料,每日换药一次,同时内服补气化瘀之品。五日脓尽,疮面转红,再用生理盐水冲洗疮面,敷上生肌膏,每日一次。疮面渐愈,又五日痊愈。

2 对褥疮局部的辩证方法

2.1辨疮色:红泽为佳;绛红为郁热;色紫为淤;色淡为气虚;紫晦不泽为正虚瘀阻,预后较差。

2.2辨脓液:必须辨清浓之色、质、气。脓宜稠不宜清。稠为正气较充,稀为正气虚弱;若先出黄稠脓,次出黄滋水,为将敛之佳象;若脓转厚为体虚渐复;反之由厚转稀为体质渐衰,一时难敛;若脓如米泔,色晦腥臭,为气血衰竭之败象。脓宜明净不宜污浊。色绿黑而稀薄者,为蓄毒已久,有损及筋骨之虑。脓宜淹气而不宜滃气。略带腥气为顺象;秽臭不堪为逆象。此外,在褥疮护理过程中,或有局部奇痒者,多为护理不善,脓区不洁,或因药物致敏等所致。但褥疮收敛,皮肉间微痒则为正常现象[2]。

3 褥疮的辨证施护

3.1气滞血瘀证:病发部位之皮肤初为淡红色。大小随部位不同而异,隐于皮下,不痛,但局部皮肤感觉迟钝或麻木,继则肤色逐渐变紫。此多为褥疮之前驱期,因局部长期受压,影响气血运行所致。护理应予行气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如勤翻身,局部搽红花酒精、按摩、搽红花樟脑粉,局部垫以气圈、棉圈或泡沫塑料垫等。另外尚可采用艾条灸局部,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用白芷30g,山奈30g、徐长卿30g、川椒15g\,煎水取汁,浸湿毛巾,热熨局部,每日2次,每次5分钟。

3.1.1 瘀腐热郁证:局部皮肤紫色,渐趋溃破,浸及肌肉,腐烂坏死形成溃疡。

3.1.1.1皮损期:疮面色鲜红为正气尚充,内蕴热毒,可先以银花甘水草洗,再涂以白笈黄连液,每日2次;疮面紫红为气滞血瘀,可轻按摩疮面四周的正常皮肤、肌肉5分钟,再以红花甘水草冲洗皮损部分,最后涂以白芨黄连液,每日2次;疮面渗液多者为湿重,以1%矾水洗后涂以白芨黄连液,每日2次;疮面较干着为津亏,可用银花甘水草洗后,涂搽蛋黄油或麻油调青黛散,每日2次。

3.1.1.2肉损期:疮面稍凹边缘微肿,中央生黄、绿色脓液,质稠脓臭,为热毒蕴结,营血失清,先以1%矾水清洗疮面,以脓液清除,疮面微渗血为度;后撒以二宝丹盖以敷料,每日换药一次;若疮面深陷,则以二宝丹纱布填紧,再盖上敷料。若脓将尽,则清创后撒以“九一丹”;如脓已尽,则清创后涂以生肌玉红膏,再盖上敷料。

3.1.2气虚瘀腐证:

3.1.2.1虚实夹杂型:局部皮肤色淡紫,疮面塌陷,上盖稀白脓液,气腥或无臭,先以1%矾水清洗疮面,再敷以葱白糖泥,须使之布满疮面,周围较疮面大1cm,厚度约0.2cm,上面盖以敷料,每日一次。

3.1.2.2气虚挟湿型:疮面无脓,但多渗液,久不收口,先用绵白糖轻柔疮面至,微渗血,再用生理食盐水清洗,然后用凤凰衣盖贴疮面,注意将边缘处贴实,最后涂以生肌白玉膏,每二日换药一次。

3.1.2.3气虚寒淤型:疮面淡紫,有清稀滲液少许,同时患者有全身怯寒,四肢不温等。先以绵白糖轻柔疮面,微渗血,再用生理食盐水清洗,另加艾条灸疮面10分钟,最后敷以生肌白玉膏,覆盖敷料,每日换药一次。

3.1.2.4.气虚津亏型:疮面淡紫而较干,久不收口,先以生理食盐水清洗疮面,再涂以蛋黄油,覆盖敷料,每日换药1~2次。

4 总结

根据临床观察,褥疮的共性为瘀,瘀血贯穿整个发病的过程,故必须突出通瘀护理[3],如勤翻身、各种按摩、热熨以及外用搽敷之剂,内服化瘀之品等,皆为共同之措施,而保持床单平整、松软、干燥与清洁等则又是共同的预防措施。但由于致病因素、体机反应性以及部位等不同,褥疮表现亦有寒、热、虚、实之不同,必须辩证施护。

参考文献:

[1] 李浩然.对褥疮的辨证施护[J].中华护理杂志,1983,30(5):6.

[2] 祝佩伦,许素芹.褥疮的辨证施护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1998,14(12):15.

中老年人便秘的辨证施护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中老年人便秘患者中, 男19例, 女11例;年龄50~75岁。随机分为2组, 辨证施护组和常规护理组各15例;热秘5例, 冷秘3例, 气秘4例, 虚秘3例。2组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 (1) 4d内自行排便少于1次; (2) 病程1年以内; (3) 胃肠道无器质性病变; (4) 常规治疗15d未见缓解。

2 护理方法

2.1 辨证施护组15例

2.1.1 热秘5例

此型多是由于肠道内有燥热之邪, 消灼津液而致。取玄参30g、麦冬24g、生地24g煎水内服, 2次/d, 汤药宜偏凉;饮食以清淡为宜, 如豆类、薯类、谷类、麦片、洋葱、豆芽、韭菜、青菜, 香蕉、苹果、葡萄、鸭梨、西瓜等。忌用强烈调味品及饮料, 如辣椒、芥末、胡椒、浓茶、咖啡等食品。每天要有充分的饮水量, 至少8~10杯, 晨起饮一杯淡盐水或冷开水, 能刺激肠蠕动, 起到软化粪便的作用。

2.1.2 冷秘3例

由于寒凉之邪侵人胃腑, 寒凝收引而致。药用附子6g, 细辛3g, 乌药5g, 大黄10g煎水内服, 2次/d, 汤药宜热饮;注意防寒保暖, 每日腹部热敷和TDP照射1~2次, 每次30min;姜灸, 取食用姜榨汁放人肚脐, 再用艾条灸治, 每日1次, 每次8~10min;选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如芝麻、核桃、花生、坚果、瘦肉等食物, 可刺激肠蠕动, 促进排便。

2.1.3 气秘4例

情志不遂, 缺乏运动, 或中风偏瘫致气机不畅, 致大肠传导失职。药用大黄10g, 枳壳10g, 川朴6g, 木香10g煎水内服, 2次/d;多食柑橘, 佛手, 荔枝等调气之品, 选用润肠通便的食物, 如蜂蜜、酸牛奶等食物, 使粪便变软, 便于排泄。也可取萝卜500取汁再加蜂蜜2汤匙口服, 每日2次。应多开导安慰患者, 使其保持心情舒畅, 同时鼓励患者多运动, 以利促进胃肠蠕动;

注:经χ2检验, P<0.05

2.1.4 虚秘3例

气虚运仪失职, 大肠传导无力;血虚不能下润大肠。黄芪30g, 当归10g, 桃仁12g水煎内服, 阿胶3g捣碎中药冲服2次/d。食以芝麻, 胡桃肉, 松子仁, 大枣, 杏仁等;多食粥类, 如红枣莲子粥, 乌鸡当归粥等。也可推拿肺俞, 脾俞, 心俞, 内关, 足三里穴以益气养血[2]。对体质虚弱, 气短, 乏力者大便时要严密观察, 以防过度努挣虚脱晕倒。

同时引导各型便秘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和排便习惯, 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和生活规律。适当锻炼, 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 如散步、体操、打太极拳等。运动不便时, 每日2~3次腹部按摩 (顺时针按摩10min) , 行腹肌锻炼, 排便动作和提肛肌收缩锻炼, 以便增强腹肌张力及胃肠蠕动, 达到排便效果。坚持定时如厕, 可在清晨起床后进行, 每次10~15min为宜。秋冬之际, 卧床病人在床上排便时, 所用便器可加温后使用, 以免因便器低温而致会阴部及肛门肌肉紧张, 造成排便困难。

2.2 常规护理组

10例予果导片2片口服, 每日2次;或便塞停10mg口服, 每日1次。5例取番泻叶4g, 泡水代茶饮。排便动力不足时, 用润滑性药物, 如:甘油、开塞露等, 尽量不用石蜡油, 因石蜡油可由肠壁吸收而在身体各组织沉积。

3 结果

3.1 护理结果

2组护理结果见表1。

3.2 复发及药物依赖情况

停药1个月后, 辨证施护组1例需依赖药物排便;常规护理组4例出现便秘, 5例需依赖药物排便。

4 讨论

中老年人便秘由大肠传导失职而成, 中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加, 消化、吸收、代谢、排泄等和青壮年时代有着明显的差别, 便秘的发生也常和心理障碍, 情绪, 精神活动有密切关系, 在有思想矛盾, 精神负担重, 焦急状态, 恐病心理, 过度精神疲劳, 紧张失眠等情况下容易发生便秘。从本组疗效可以看出, 不经辨证随意选择泻药, 反复用导泻药灌肠来帮助排便, 致使肠道应急能力减弱, 加重便秘, 加重对药物导泻或对灌肠排便的依赖性, 不能从根本上纠正肠道功能紊乱, 甚至产生耐药性。而通过辨证施护, 不仅能有效地缓解便秘, 且其复发率和对药物的依赖性都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王颖.32例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辩证施护[J].现代护理, 2002, 8 (9) :723.

中医寒证的辨证施护 篇5

辨证求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人体的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寒、热”证上。这是由“寒、热、表、里、虚、实、阴、阳”这八纲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故临床在辨证施护过程中,寒证有实寒、虚寒之分,又有表寒,里寒之别。

寒证的病位在肾、脾、肺、胃、腠理等,这些部位以寒为主证的疾病皆属寒证,但症状不尽相同,故在了解这些及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后才可在辨证施护时有的放矢。寒热证的辨证关系在临床的寒证护理中最有意义的为:寒热错杂、寒热转化、真寒假热、真热假寒。只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了解寒证不同类型病人的症状,才能更好的为护理寒证患者服务。

辨证施护

在对寒证辨证施护的过程中,真寒假热与真热假寒这二者非常重要,前者应按寒证护理,后者则应按热证护理,可临床这两种情况极易混淆。真热假寒虽手足冷,但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而真寒假热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两者在鉴别上尤应注意“主症”。若辨证失误,则必贻误病情。

表寒证:寒邪袭于肌表之证,故治法上多用辛温解表法。在护理上服药应于药煎沸之后,温热服,并加盖衣被。但汗出不过,应随时擦拭,此时患者腠理开,卫气不固,故应避免风吹着凉,并及时更换寒湿衣服。如果病人体温高,可待汗出后体干再测,并详细记录。患者居室温度、湿度应适宜,病人宜饮红糖茶、葱白汁等。

里寒证:寒邪容于脏腑,或因阳气方虚所致之证,可分实寒证及虚寒证。①实寒证:阴盛所致之病,表示寒证病逝亢进。此时病人宜进热及易消化之品,如鸡、羊肉、虾、干姜汤等。水果宜食胡桃、栗子、龙眼、荔枝等。蔬菜可食温补之品,如茄子等,以扶助正气。病人尤應保温,并可自己姜葱热熨以助散寒和络。此时密切注意患者寒热之变化,避免寒凝气滞、寒凝血瘀、寒伤阳气而演变成虚寒证,甚至亡阳之逆证发生,使患者及早康复。②虚寒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而阴寒偏盛者。治疗上本着“寒者热之”的原则。故在护理上汤药及饮品宜温热入口,即使夏日,饮食亦热时进口。寒痛者可选电热毯、杯炉、暖水袋,同时配合艾灸、拔火罐、温灸、熨穴位、按摩等。室温在20~22℃适宜,衣被适当加厚。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总之,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以预见寒证的进退顺逆,以防变生他病。

痹症的辨证施护 篇6

关键词:痹症,辨证,护理

痹症是由风、寒、湿、热等引起的, 以皮肤、肌肉、血管、关节等损害为主的一类疾病, 表现为肌肉及肢体关节麻木、酸痛、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表现灼热肿大等[1]。现将我科对80例痹症患者给予辨证施护的临床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科收治的痹症患者80例, 按中医辨证分型, 风湿热痹者26例, 风寒湿痹者54例 (行痹者18例, 痛痹者21例, 着痹者15例) 。男48例, 女32例;年龄35~70岁, 平均年龄53岁。

1.2 护理方法

1.2.1 情志护理

由于痹症病程长, 反复发作的特点, 患者往往因肢体活动障碍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 易出现悲观失望, 焦虑抑郁的情绪。有的患者甚至会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而产生轻生之念, 病情亦随之加重, 导致治疗也难以奏效。因而对痹症患者进行护理首先要做好情志护理, 随时注意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 及时进行沟通, 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 辩证施护

1.2.2. 1 风湿热痹

临床表现:关节疼痛, 局部红肿灼热, 触之痛剧, 得热则重, 得冷稍缓, 并伴有口渴、发热、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表现, 脉滑数, 舌苔黄燥。施护原则:清热通络, 祛风利湿。护理措施:方药以白虎桂枝汤为主。病室光线柔和, 凉爽通风。关节局部红肿热痛者, 可将鲜芙蓉叶或鲜凤仙草捣泥局部外敷以通络清热消肿, 亦可用活地龙十多条加白糖适量捣烂局部外敷以解毒清热止痛。痛不可触者, 可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 然后将患处暴露以减少接触。饮食以清热除湿的食物为宜, 多食蔬菜、水果等, 忌烟酒和辛辣食物。

1.2.2. 2 风寒湿痹

风寒湿痹根据临床症状又分为行痹、痛痹和着痹。 (1) 行痹临床表现:关节屈伸不利、酸痛游走不定或有恶寒发热, 脉浮, 舌苔薄白。施护原则:祛风通脉, 驱寒利湿。护理措施:方药以防风汤为主加减, 可加黄酒为药引, 并趁热服用。病室环境要避风、避潮。指导患者注意避免受风寒。嘱其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气候变化间的关系, 做好保暖工作, 必要时加用护套。局部疼痛剧烈时可按医嘱服用止痛片, 或给予局部热敷、针灸、红外线照射等。饮食忌生冷、肥腻, 宜温热, 可多食阿胶、桑椹、荆芥粥等。 (2) 痛痹临床表现:关节屈伸不利, 局部痛处不温, 触之不热, 关节疼痛较剧烈, 痛有定处, 遇寒痛剧, 得热痛减, 脉弦紧, 舌苔薄白。施护原则:温经散寒, 祛风除湿。护理措施:方药以乌头汤为主加减, 可加少许黄酒以温经通络, 宜趁热服用。病室环境光线要充足, 避风、避潮。平时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局部疼痛严重时, 可服用止痛药, 配合局部热敷、理疗以及针灸治疗, 还可贴麝香止痛膏和伤湿止痛膏等。饮食忌生冷, 宜温热, 可多食狗肉、羊肉、乌头粥等。 (3) 着痹临床表现:手足沉重感, 活动不便, 肌肤麻木感, 关节重着, 肿胀, 酸痛, 痛在定处, 脉濡缓, 舌苔白腻。施护原则:祛风散寒, 通络利湿。护理措施:方药以薏苡仁汤为主进行加减, 宜温服。病室环境宜向阳, 通风干燥, 避免阴暗潮湿。平时注意局部保暖, 切忌淋雨受湿或吹风受寒。疼痛严重时可服用止痛药物, 配合针刺足三里、合谷、阳陵泉等穴位, 也可给予拔罐、艾灸、隔姜灸以祛风散寒, 还可外贴麝香虎骨膏或外搽风湿油膏。饮食忌生冷, 可多吃赤小豆、薏仁米、车前饮等。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或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通过对80例痹症患者的辨证施护, 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总体有效者74例 (92.50%) 。其中风湿热痹者26例中有效者24例 (92.31%) ;行痹者18例中有效者17例 (94.44%) ;痛痹者21例中有效者19例 (90.48%) , 着痹者15例中有效者14例 (93.33%) 。

3 讨论

痹症是人体受风、寒、湿、热的侵袭, 引起以关节、筋骨、肌肉酸痛麻木, 屈伸不利和关节红肿热痛等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临床上有反复发作、病程长的特点。其主要病机是气血运行不畅, 筋脉关节失于濡养所致[2]。因此在进行痹证的治疗时, 恰当的护理, 尤其是根据此病分型, 三因制宜原则进行辨证施护, 尤为重要。对于痹症的辨证首先要辨明寒热, 治以舒筋活络、散风、除湿, 随其寒热而行祛寒或清热。对于伴有脏腑亏虚、气血损伤的痹症患者, 应配合补益之法。同时必须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随时注意气候的变化, 及时采取有效的防寒、防湿、保暖措施。此外, 痹症患者因疼痛反复或肢体活动障碍而给生活带来各种不便, 使其心情抑郁, 常常对治疗失去信心,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加强对患者情志的疏导, 解除患者顾虑,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以利康复。

本研究中通过对80例痹症患者进行辨证施护, 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我们认为痹症发作时, 从情志、服药、生活、肢体功能锻炼等方面对不同病型患者进行因人而异地辨证护理, 不仅让患者从思想上能正确对待疾病, 而且相应的护理措施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症状, 促进痹症的全面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桂芬, 痹症的辨证施护[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 19 (23) :229.

消渴的辨证施护 篇7

通过多年的临床护理实践,笔者深切体会到对消渴患者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消渴患者,在调护方面,必须弄清致病因素,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临床护理分述如下:

1 一般护理

1.1 作息及饮食[2,3]

根据病情适当休息,不宜过度劳累,病重者卧床休息。

本病饮食护理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饮食一般限制在每日6~8两。适当增加蛋白质,督促患者严格控制饮食,饥饿明显者,可加新鲜蔬菜充饥,不可自行另加米面等主食。禁烟戒酒,忌食辛辣厚味,尤其禁食甜薯、藕、马铃薯及含淀粉较多的食物。轻型无合并症者,可单用饮食疗法,选是白菜、冬瓜、山药、豆类、鸡蛋、瘦肉等。平时可常用山药煮熟代食,具有养阴生津止渴的作用。

1.2 心理

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加强精神护理,消除患者顾虑,增强治疗信心[4]。

1.3 观察体征、症状

观察体重、尿量的变化,每周测体重一次,每日记录出入液量及小便次数,并注意尿的颜色、气味,随时留置标本,以备检查。

糖尿病患者应严格观察病情,如发现患者厌食、呕吐、腹痛、口内有苹果味等症状时,应警惕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及时报告医生准备抢救措施。

1.4 并发症

本病常易发生并发症,应多加注意有关兼证,若出现多发性创疔者,应指导患者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抓破皮肤发生感染。

1.5 服药

降糖药必须饭前给服,如需用胰岛素治疗者,按医嘱饭前半小时准量注射,并观察反应,防止过量后引起低血糖,如头昏、心悸、出汗、全身无力、脉细数等,严重者可以发生昏迷、抽搐等症。如有上述症状出现,应速喂糖水,并立即报告医生。

2 辨证施护

2.1 阴虚燥热证

消渴初起,口渴多饮,消谷善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炽盛,耗液伤津,故口干舌燥,烦渴多饮。肺主治节,燥热伤肺,治节失职,水不化津,直趋于下,故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是内热炽盛之象。宜养阴清热润燥。方用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护理上对于多饮多尿者每天记录水分进出量。多食易饥者应控制饮食,可参照一般护理的饮食。口渴患者可针刺肺腧、少商、鱼际等。严禁辛辣烟酒等助热生火刺激之品。避免情志刺激扰动五志之火。

2.2 气阴两虚证

病程较长,多饮多食多尿不若初起时严重,伴有汗多、气促、精神疲劳、脉重按无力。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用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加减。

护理上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疲劳。根据体力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每天坚持小步跑。经常观察患者的视力、皮肤以及全身症状,定期测血压,注意并发雀盲、白内障、痈疖、肺痨、眩晕等症。一旦发生,应结合有关病症护理。

2.3 阴阳两虚证

病延已久,口干舌燥,渴而多饮,尿量频多,畏寒肢冷,腰酸腿软,面色黧黑,消瘦,舌淡白,脉沉细无力。肾失固藏,肾气独浊,故小便频数,混浊如膏。下元虚备,约束无权,而致饮一溲一。水谷之精微随尿液下注,无以熏肤充身,残留之浊阴,未能排出,故面色黧黑不荣。肾主骨,开窍于耳,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耳轮焦干,腰膝痠软。命门火衰,宗筋弛缓,故见形寒畏冷,阳痿不举。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是阴阳俱虚之象。治宜滋阴温阳益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护理上以休息为宜,严重者卧床休息,禁忌房事。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出现酮症酸中毒以及卒中、水肿等并发症。可用枸杞子、鲜生地黄煎汤代茶饮;适当进食芡实、核桃、猪腰等补肾之品[5]。

综上所述,笔者体会到对消渴患者的辨证护理,要跟据上消、中消和下消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予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护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临床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儒门事亲·三消之说当从火断》篇说:“不减滋味,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病已而复作。能从此三者,消渴亦不足忧矣。”[1]

参考文献

[1]张伯臾.中医内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249-252.

[2]张云.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糖尿病[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8) :165-166.

[3]邱健力.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J].中国当代医药, 2008, 15 (22) :封面.

[4]孙琳, 杨本付, 耿厚法, 等.济宁市糖尿病人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5) :13-15.

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8

关键词:痛风患者,辨证施护,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取的8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分别为43例和37例;其年龄在28~79岁之间;其中包括19例肝肾阴虚和31例湿热蕴结以及18例痰浊阻滞还有12例瘀热阻滞。以下为本次治疗的观察要点: (1) 对患者的疼痛部位和持续时间以及关节红、肿、热、痛等情况进行观察。 (2) 对患者有无劳累、受冷和精神紧张以及感染还有饮酒等引发本病的诱因进行观察和分析。 (3) 观察患者是否有蛋白尿和血尿以及腰部酸痛等痛风性肾病的症状以及患者在排尿时是否有细小泥沙样的结石随尿液排除。 (4) 对患者的饮水量和排尿量进行观察。 (5) 在使用非糖皮质激素和甾体抗炎药时, 观察其是否有如胃溃疡和胃出血以及胃穿孔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以及肾脏毒性的表现。观察是否有脱发、腹泻、药疹以及肝酶升高等症状;对服用秋水仙碱和别嘌醇片的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的检查;检查血尿酸并使其保持在0.38 mmol/L。

1.2 方法

对照组:辨证施护, 不使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方案。观察组辨证施护, 并使用自行设计的专项护理方案。对其血尿酸进行检测并绘制曲线, 对患者的症候、饮食、每日用药及外治进行观察并作出详细记录, 对其饮食和起居进行严格指导。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疗效标准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均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研究的结果显示, 对照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明显比观察组患者的血尿酸恢复至正常的时间和临床治愈时间以及平均好转的时间长,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每周的血尿酸下降幅度明显小于观察组, 其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治疗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2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8例, 而观察组40例患者经治疗后其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39例, 其治疗效果为无效的有1例, 两组经比较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施护方法对于痛风患者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的治疗及护理及护理效果。

3 讨论

痛风是由于慢性嘌呤代谢障碍 (即:湿浊淤阻, 留滞关节经络, 气血不畅) 导致的一组异质性疾病, 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间质性肾炎、高尿酸血症以及痛风石等都是其临床特点, 关节红、肿、热、痛或伴不同程度发热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痛风严重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等症状, 这些临床特点及其他因痛风所致的症状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体上的痛苦以及精神上的负担。痛风是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近些年来, 根据我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的痛风病患病的几率正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关节炎患者中属于痛风病的患者约占其4.58%, 这大大的危害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痛风属于终身代谢性的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已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付出了代价, 痛风病的发生率不断上升。痛风病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极大地危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中医认为痛风病主要是以脏腑病变为主的由患者的脾和肝以及肾等脏腑功能失调而导致的湿浊和痰饮以及瘀血等病理产物在肢体关节和筋脉等处的停聚。由此可见, 医护人员在护理痛风患者时要仔细注意辨证的进行和关注患者痛处的处理。本次研究经过对在本院所选取的80例患者的护理, 作者得到的结论就是痛风患者的痛风病的发作有时会随着患者自身的饮食习惯的变化和气候的改变而发作, 所以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及饮食习惯, 避免食用易引起患者尿酸改变的食物是护理痛风患者主要的重点。痛风患者在痛风发作时为减少疼痛应当注意其疼痛部位的护理。当患者通风急性发作时要辨清患者的辨证分型, 对患者的症候护理和心理护理予以注意, 从而解决患者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除此之外患者还要注意保护其疼痛的关节与部位等, 同时又可教会患者有关痛风预防的知识。

参考文献

肺胀的辨证施护 篇9

1 痰浊壅肺

1. 1 主证咳嗽痰多, 色白黏腻或呈泡沫, 短气喘息, 稍劳即著, 怕风易汗, 脘痞纳少, 倦怠乏力, 舌质淡, 舌苔薄腻或浊腻, 脉小滑。

1. 2 辨证大病久病, 耗损肺气, 肺虚脾弱, 痰浊内生, 上逆于肺, 肺失宣降所致。

1. 3 护理问题咳嗽;痰黏难咯;怕风易汗。

1. 4 施护

1. 4. 1 患者适当卧床休息。劝导患者戒烟。病室内绝对禁止抽烟, 加强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新鲜。注意口腔清洁, 每日多次漱口[3]。

1. 4. 2 督促患者避免外感湿邪。汗出湿衣立即更换。

1. 4. 3 痰多尽量鼓励患者将痰排出。咳嗽无力者, 可翻身、拍背等以助痰排出, 必要时吸痰。

1. 4. 4 中药宜文武火煎, 并多服热饮。

1. 4. 5 饮食宜清淡, 易消化。忌生冷、肥甘厚味。

1. 4. 6 咳甚时可针刺合谷、曲池、脉俞穴位或进行背部拔罐。

2 痰热郁肺

2. 1 主症咳逆喘息气粗, 烦躁、胸满, 痰黄或白、黏稠难咯, 或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大便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 2 辨证痰浊内蕴化热, 痰热壅肺, 肺失清肃, 肺气上逆所致。

2. 3 护理问题心烦躁动;痰黏难咳;身热不爽;烦渴引饮;大便秘结。

2. 4 施护

2. 4. 1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病室光线稍暗。

2. 4. 2 保持镇静, 作好精神护理, 劝慰患者不要急躁。

2. 4. 3 口渴多饮开水, 或用玄参、麦冬、银花、芦根煎水代茶饮[3]。

2. 4. 4 咯热痰者, 鲜竹沥煎水代茶饮。

2. 4. 5 大便干燥者, 可服香蕉或麻油, 必要时番泻叶泡水服以泻热通便。

2. 4. 6 中药汤剂宜凉服, 多服。

2. 4. 7 饮食清淡易消化, 忌辛燥及肥甘厚味之品。

2. 4. 8 配合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膻中、曲池、大椎等穴位。

3 痰蒙神窍

3. 1 主证神志恍惚, 谵语, 烦躁不安, 撮空理线, 表情淡漠, 嗜睡, 昏迷, 或肢体蠕动, 抽搐, 咳逆喘促, 咯痰不爽, 舌质暗红, 舌苔白腻或淡黄腻, 脉细滑数。

3. 2 辨证痰浊壅肺, 肺气郁滞, 不能调节治理心血的运行, 痰迷心窍, 蒙蔽神机所致。

3. 3 护理问题呼吸不畅;潜在痰厥;有坠床的可能;潜在压疮的发生。

3. 4 施护

3. 4. 1 持续低流量给氧, 吸痰。痰多不易咯出者采用a- 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后吸痰。保持口腔清洁。

3. 4. 2 测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记录在特护记录单。严密观察, 视情况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器材。

3. 4. 3 遵医嘱口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

3. 4. 4 病室安静, 光线适宜, 避免躁声不良刺激, 通气良好。

3. 4. 5 抽搐甚者加床栏保护。遵医嘱冲服羚羊角粉或静脉滴注清开灵注射液。

3. 4. 6 配合针刺入中、十宣、合谷、涌泉穴位。

3. 4. 7 定时翻身, 按摩受压部, 补充营养。

4 肺肾气虚

4. 1 主症呼吸浅短难续, 声低, 气浊, 甚则张止抬肩, 倚息不能卧, 咯白色泡沫痰, 胸闷, 心慌, 形寒汗出, 舌质淡或黯紫, 脉沉细无力。

4. 2 辨证大病久病, 耗伤肺气, 由肺失宣降、肾不纳气所致辞。

4. 3 护理问题喘息不得卧;悲观、忧郁、恐惧、不寐, 对治疗缺乏信心;潜在喘脱;心悸不安。

4. 4 施护

4. 4. 1 间断低流量给氧。卧床休息, 取半坐卧床。密切观察咳喘情况, 根据病情准备抢救物品。

4. 4. 2 痰多黏稠不易咯出, 用 α- 糜蛋白酶蒸气雾化或给予吸痰。保持口腔清洁。

4. 4. 3 给予情志护理, 告知精神郁怒对疾病的影响, 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辅以精心的生活护理。

4. 4. 4 胸闷、心慌、汗出者, 红参煎水频服或遵医嘱静脉注射生脉液等。

4. 4. 5 配合针灸, 如灸肾俞、气海、关元、膻中等穴[4,5]。

4. 4. 6 低盐饮食, 中药宜热服。多食补益气血之品。

5 阳虚水泛

5. 1 主症面浮肿, 下肢浮肿, 甚则一身悉肿, 腹部胀满, 心悸, 咳喘, 咯痰清稀, 脘痞, 纳差, 尿少, 怕冷, 面唇青紫, 舌胖质黠, 舌苔白滑, 脉沉细。

5. 2 辨证大病久病, 肺脾肾阳气衰微, 气不化水, 水邪泛滥或水饮上凌心肺所致。

5. 3 护理问题畏寒肢冷;情志抑郁;悲观、恐惧或忧思不寐;水湿停留;潜在阳脱。

5. 4 施护

5. 4. 1 卧床休息, 注意保暖, 随气候增加衣被。

5. 4. 2 低盐饮食, 控制水饮, 必要时记录液体出入量。

5. 4. 3 中药宜热服。多进补益阳气之品或参附汤频服。食疗如黄芪粥、山药粥等。

5. 4. 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危险证候发生。根据病情备好抢救物品器材, 出现危象即告医生处理。

5. 4. 5 配合针灸百合、涌泉、肾俞、气海、膻中、关元等穴。

参考文献

[1]田玉美.肺胀病病因证治述要.湖北中医杂志, 1995, 17 (1) :32-33.

[2]焦卓维, 刘蓉芳.浅谈中医护理在现代护理中的作用.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3, 19 (12) :666.

[3]丁雨红, 兰智慧.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医药治法进展.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4 (13) :1645-1647.

[4]白红华.肺胀的辨证施护体会.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4, 25 (4) :47-48.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体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R2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3)05-0081-01

胃脘痛又称胃痛,因胃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共主升降,胃病涉于脾,脾病也涉于胃,又因胃属土,肝属木,肝胃之间木土相克,故病位虽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所以当外感寒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导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严重时影响患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按胃脘痛的证侯属性,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1 一般护理

1.1 生活起居护理 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虚寒型住向阳病房,阴虚型住室温略低病房。放置花草美化病室,让患者心情舒畅。

1.2 情志护理 本病反复发作,病程长,患者易产生悲观、急躁情绪,及时帮患者消除不良刺激,保持乐观态度,使气血流畅,增强脾胃功能。

1.3 饮食护理 饮食有节,少食多餐,定时定量,食软、烂、热、清淡易消化、富营养之品,疼痛剧烈时暂进食,忌煎炸、辛辣、刺激、厚味之品。寒邪犯胃型:食温热性的葱、姜、桂园为佐料的粥或煮汤饮;食滞内停型:食萝卜粥、山楂粥,消食化滞;肝气犯胃型:食大蒜、萝卜、柑橘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瘀血停滞型:食活血化瘀,和胃止痛的桃仁粥、鲫鱼丝瓜汤、三七藕蛋羹;脾胃虚寒型:食健脾温胃除寒的山药粥、生姜汤温;胃阴亏虚型:食新鲜蔬菜、水果、果汁,养阴生津。

1.4 服药护理 按时准确给药,中药浓煎,实证温服或凉服;虚证温服或热服;补益药、健脾胃药饭前温频服;伴高热、出血时宜稍凉服,服药后2 h忌食生冷、辛辣、油腻之品。

2 分型辨证施护

2.1 寒邪犯胃型 胃痛突发,怕寒喜暖,得暖痛减,遇寒痛加,喜热饮或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脉弦紧。隔姜灸足三里、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温胃散寒止痛中药封包或热奄包胃脘部,每日1次1~2 h;吴茱萸粉2份加胡椒粉1份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30 min。按摩腹部或按揉内关、足三里,每日2次。

2.2 食滞内停型 脘腹胀痛,拒按,不思饮食,嗳腐吞酸或呕吐腐臭不消化食物,呕后或矢气后或便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隔姜灸神阙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按揉上脘、中脘、内关穴,每日2;行气止痛中药封包或热奄包胃脘部每日1次1~2 h。

2.3 肝气犯胃型 胃脘和两胁胀痛,遇不良情绪发作或痛甚,嗳气吞酸或呕吐,嗳气或矢气后痛减,胸闷,喜长叹息,大便不爽,舌苔薄白,脉弦。隔姜灸足三里,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按揉足三里、章门穴、期门穴,每日2次;疏肝理气止痛中药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30 min。

2.4 瘀血停滞型 胃脘刺痛,似刀割,痛有定处、持久、拒按,食后或入夜痛甚,或呕血黑便,舌苔紫黯,脉涩。活血化瘀止痛中药封包或热奄包胃脘部,每日1次1~2 h;隔姜灸足三里、中脘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活血止痛中药三七粉1 g和白及粉3 g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30 min。

2.5 脾胃虚寒型 胃痛绵绵不休,空腹痛甚,得温或得食痛缓,劳累或受寒后发作或加剧,泛呕清水,神疲纳差,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隔姜灸胃俞、脾俞、内关穴,每日1次,每次15 min;按揉中脘、足三里、命门穴,每日2次;吴茱萸粉2份加胡椒粉1份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30 min;温中散寒止痛中药封包或热奄包胃脘部,每日1次1~2 h。

2.6 胃阴亏虚型 胃脘灼痛隐隐,似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口渴思饮,五心烦热,大便干结,乏力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按揉足三里、三阴交,每日2次;养阴益胃止痛中药敷贴神阙穴,每日1次30 min;按摩胃脘部,推中脘、气海、关元穴,每日2次。

3 健康教育

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睡眠,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及时处理疼痛的诱因,如胃脘保暖,防止受寒;避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等。鼓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学会松弛疗法,如听音乐、看电视、种植花草、练气功。饮食有节,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避免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调,气机不畅,加重疼痛。 定期随访和复查,久病、年老体弱者,鼓励坚持服中药。 教会患者指压止痛法,如按压足三里穴、内关穴镇痛。锻炼身体,量力而行,增强机体抵抗力。

4 体会

胃痛由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饮食伤胃,脾胃素虚,导致胃气阻止,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按中医护理学的基本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急则护其标”、“缓则护其本”等方法,按胃脘痛的证候属性,给予有效的辨证施护措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眩晕患者的辨证施护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察病情

严密观察眩晕的时间、程度、诱发因素、伴随症状、血压变化等。如患者出现头痛、剧烈呕吐、视物模糊、语蹇、肢体麻木不遂, 血压持续上升时, 应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2 适劳逸

轻症眩晕发作时, 可静坐闭目养神;如视物旋转、如坐舟中, 甚则有昏倒倾向, 则应卧床休息, 病室应保持安静, 光线柔和, 避免强光噪音刺激。床铺应固定避免晃动, 翻身改变体位时应动作缓慢, 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平素当避免剧烈体力活动, 避免高空作业。

1.3 调饮食

中医学素有“食治甚于药治, 药补不如食补”之说, 根据病情给予辨证饮食, 痰湿患者要少食鱼腥之品;火旺者忌食肥甘厚腻和辛辣之品, 饮食宜清淡, 忌辛辣、烟酒之品。宜多食蔬菜、水果、蜂蜜等。

1.4 畅情志

眩晕患者多因风阳上扰, 痰瘀内阻所致。故患者宜出现心烦易怒, 情绪激动。根据患者心理特点, 护士应多深入病房, 以亲切的语言, 和蔼的态度, 与患者促膝谈心, 消除患者不必要的思想顾虑使患者情绪稳定。俗话说:“三分靠医, 七分靠养”, 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使精神心态始终保持稳定状态, 将有利于疾病康复, 并动员家庭成员多关心体贴患者, 支持和理解患者, 良好的家庭、社会关系和融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身心健康。

2 辨证施护

2.1 肝阳上亢证

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遇烦劳弄而加重, 甚或仆倒, 急躁易怒, 舌红苔黄, 脉昡或数。治疗上以平肝潜阳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情志调节:做好心理护理非常必要。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应积极主动与患者交谈, 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关心、体贴、尊重患者, 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 帮助患者消除或缓解各种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2) 合理饮食:多食青绿色果蔬食品及滋阴潜阳之品[3], 如山药、薏米粥、鳖甲汤。忌辛辣肥甘、忌烟酒。平素用菊花、石决明冲茶代饮, 可起到平肝熄风之功效。 (3) 控制血压:遵医嘱按时服药, 测量血压, 使血压维持在理想水平。 (4) 起居有常:病室应安静, 空气流通, 按时睡眠, 外出带有色眼镜。 (5) 患者如出现眩晕头胀, 面赤头疼, 肢体震颤, 甚或昏倒。应警惕有发生中风之可能, 应严格观察血压、神智、肢体肌力、感觉等方面变化, 以防病情突变。

2.2 气血亏虚证

眩晕动者加剧, 劳累即发, 面色晄白, 神疲乏力, 倦怠懒言, 唇色不华, 发色不泽, 心悸少寐, 纳少腹胀, 舌淡苔薄白, 脉细。治疗上以补养气血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患者可卧床休息, 避免过劳, 协助其生活护理。 (2) 饮食应高营养易消化之品, 少食多餐, 忌生冷油炸之品, 可多食血肉有情之品[3], 如鸡肉、鸭肉等。大枣补血生血养心, 阿胶补血生血, 龙眼肉补益心脾, 养血安神, 平素可煲汤食用。 (3) 注意保暖, 病室温度应保持在22~24°C为宜。

2.3 肾精不足证

眩晕日久不愈, 精神萎靡, 少寐多梦, 健忘, 两目干涩, 视力下降, 或遗精滑泄, 耳鸣齿摇, 舌红少苔、脉细数, 或面色晄白、形寒肢冷, 舌淡苔白, 脉弱。治疗上以补肾益髓为其大法。护理要点: (1) 病室温度适宜, 适时增减衣被, 防外邪入侵。 (2) 注意休息, 劳逸适度, 勿过累。 (3) 护士和家属应关心、体贴患者, 协助患者生活护理。 (4) 因本证多属年老体衰, 脏腑运化无力, 故饮食应少食多餐滋阴益肾之品[3]。核桃是食疗佳品, 无论是配药用, 还是单独生吃、水煮、作糖蘸、烧菜, 均有以补血养气、补肾填精之功效。另外可食用肉桂、鸡子黄、鳖甲汤等。平素可用杞果、女贞子冲茶代饮。

2.4 痰湿中阻证

患者眩晕、头重、昏蒙, 或伴视物旋转, 胸闷恶心, 呕吐痰涎, 食少多寐, 舌苔白腻, 脉濡滑。治疗上以燥湿化痰为其大法[2]。护理要点: (1) 病室应保持空气清新, 避免潮湿。 (2) 呕吐者可用姜汁数滴滴舌面以镇逆止呕, 脘闷纳呆者可少食多餐易消化之品, 忌油腻肥甘厚味之品。陈皮行气化痰, 胆南星燥湿祛痰, 两者可冲茶代饮。 (3) 中药汤剂宜浓煎, 少量频服。

2.5 瘀血阻络证

眩晕、头痛、兼见健忘, 失眠、心悸, 精神不振, 耳鸣耳聋, 面唇紫暗, 舌暗有瘀斑, 脉涩或细涩。治疗上以活血通络为其大法。护理要点: (1) 病房保持温暖适宜, 防寒防冻。 (2) 心情保持开朗, 劳逸活动。 (3) 在饮食调理中, 可用丹参、当归、红花等冲茶。 (4) 中药以温热服。

眩晕患者在辨证施治过程中, 护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掌握病情的发展变化及转归, 提出正确的护理诊断, 给予不同的辨证施护, 加强与患者沟通, 增强患者自我防护意识, 让患者保持情绪乐观, 避免激燥恼怒, 促进眩晕的顺利康复, 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

关键词:眩晕,辨证护理,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瘀血阻络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

[2] 方明.中医辨证结合辨病治疗眩晕心得[J].河南中医, 2012, 32 (9) :1169.

上一篇:现代社会管理下一篇:小学美术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