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2024-09-12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通用8篇)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篇1

中风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中风是以猝然昏迷, 半身不遂或偏身麻木、痰涎壅盛, 语言蹇涩或见魂仆而以突发口舌歪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因具起病急, 变化快、见证多, 而且病情重, 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 加强护理是提高临床治愈率, 减少合并症, 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的重要环节。所以, 要特别重视辨证护理。

1 辨病位, 分型施护

对中风患者首先应辨别是中脏腑, 还是中经络。

1.1 中经络

中经络患者是以半身不遂、口舌歪邪、偏身麻木、舌强、言蹇或不语为主症, 各分症的辨证护理如下。

1.1.1 肝阳暴亢, 风火上扰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眩晕头痛、面红耳赤、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尿赤便干等症, 舌质红或红绛, 舌苔薄黄脉弦有利。

护理原则:平肝熄风泻火, 方选天麻勾藤饮加减。

1.1.2 疼痰瘀血, 痹阻脉络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眩晕、舌质暗淡、苔薄黄或白腻、脉玄滑等。

护理原则:祛风化痰通络, 方选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

1.1.3 痰热腑实, 风痰上扰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便秘、腹胀、头晕、谈多等症, 舌质红或暗淡。

护理原则:通腑化痰, 方选大承气汤。

1.1.4 气虚血瘀

症候除见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汗出、法力、气短、便溏、手足肿胀等, 舌质暗淡, 苔薄或白腻、脉细弦或弦滑。

护理原则:益气活血, 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1.1.5 阴虚风动

症候除半身不遂主症外, 兼见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等症, 舌质红降火暗红、少苔或无苔, 脉细弦或细数。

护理原则:育阴熄风活络, 方选增液汤加减。

1.2 中脏腑

中脏腑患者是以突然昏迷半身不遂为主症, 各分症的辨证护理如下。

1.2.1 风火上扰清窍

症候除见主症外, 兼见烦躁不安, 肢体强痉拘挛, 便干便秘等症, 舌质红降, 苔黄腻而博士干, 脉弦滑细数。

护理原则:泻火熄风, 平肝宣巧。方选羚羊钩藤汤加减。

1.2.2 痰湿蒙赛心神

除见主症外, 兼见四肢松弛瘫软, 肢体不滑、面白昏暗等症, 舌质暗苔腻、脉沉弦滑。

护理原则:涤痰化湿开窍。方选导痰汤加减。

1.2.3 痰热内闭心窍

除见主症外, 兼见偏瘫, 肢体强痉拘挛, 面红耳赤、烦躁、身热躁扰不宁, 甚至四肢厥冷, 频繁呕逆或呕血等症, 舌质红降, 苔褐黄而干, 脉弦滑。

1.2.4 元气败脱, 心神散乱

除见主症外兼见手散遗尿、目合口开、四肢厥冷、遍身冷汗等。苔白水滑, 脉沉缓或沉微欲绝。

治疗护理原则:大补元气, 四阳救逆。应积极采用中西医综合措施抢救, 中药可用参附汤鼻饲获生脉注射液静脉滴注, 以回阳固脱。

2 注意情志变化, 做好精神护理和心理护理

中风的发作与情志因素十分密切, 心火暴盛, 暴怒伤肝, 肝阳暴涨, 风火相扇, 血气并走于上发生本病, 不但中风的发病与情志有关, 而且已中风的患者也应注意情志变化, 做好精神护理, 无论中经络患者和中肝腹患者神志回复后都十分注意七情变化,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 避免暴怒、过喜或过悲。因此, 我们应深入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给予精神安慰, 这样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中风急性期, 意识清楚的患者, 因中风病死率高, 患者承担着巨大得心理压力如悲观、抑郁、孤独消沉, 他们往往被恐惧感所笼罩。由于紧张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中儿茶酚胺增高, 血压、心律改变使病情加重, 所以护士应及时深入病房, 经常与患者交谈, 敏锐细心地体察患者的心理反应, 以良好的医德、精湛得技术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痛苦, 帮助他们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同时做好家属的心理护理, 使亲属不在患者面前惊慌哭啼, 争得家属和患者的配合, 安全渡过急性期。

3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3.1 压疮

中风偏瘫的患者, 由于局部受到压迫久, 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易形成压疮。施护中应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 保持床褥的清洁干燥。

3.2 预防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同时注意避免空气对流, 勿使患者受凉。寒冷季节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 鼓励患者经常变换体位, 每次翻身时轻叩背部, 以利痰液排出。

4 加强饮食护理和功能锻炼

4.1 饮食护理

中风发作与饮食关系十分密切, 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由肝旺乘脾,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瘀化热, 阻滞经络, 蒙蔽清窍, 而发生中风。因此, 不但对有中风先兆的患者或中风患者要注意饮食护理, 而且对中风后遗症的患者也应予注意。中风患者应少食辛辣、戒除烟酒。因辛辣之品和烟酒之类皆能助热生火, 导致肝火或心火抗盛而发病, 而都食辛味又能伤睥生痰, 痰浊抗盛会引起痰浊, 蒙蔽清窍或痰火扰心之症, 食咸过多会伤肾, 肾阴不足则肝阴自亏。肝阴亏则肝阳偏亢, 肝火扰动, 肝风又起, 会加重病情。因此中风患者在饮食上宜忌过辣、过甜、过咸之食, 而以清淡饮食为主。

4.2 注意功能锻炼, 促进患者康复

患者病情缓解后, 应帮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 中风患者的功能锻炼应以越早恢复越好, 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心功能不全的情况下, 即可指导肢体功能锻炼。以健带患, 以上带下, 从床上到床下, 从室内到室外, 逐步加大运动量;发生语言障碍的患者情绪急躁, 对于运动型失语的患者可用手势、表情、体态方式交谈, 有书写能力者可进行笔谈, 若为理解性失语患者, 则尽量用动作示范, 多次重复、强化, 已建立某种关系, 经常让患者听广播, 练习发音, 应先练唇喉音, 进而舌齿音、卷舌音。

总之, 功能锻炼要做到早、勤,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并可以配合针刺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护士应耐心做好心理疏导, 积极介绍中风康复期功能锻炼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加强功能锻炼对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疗效具有重大意义。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篇2

【摘 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对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时间为1个月,对实验组患者采取多种中医护理干预,对照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结合对临床资料回顾和出院后跟踪治疗,分析中医护理干预在促进偏瘫患者康复方面的效果。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对促进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显著。

关键词:中风;偏瘫;中医护理

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之一,在临床上以中老年患者较为常见,其发病急、复发率高、病死率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给生活带来不便,所以对中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是非常重要的[1]。本文对中风偏瘫的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对促进患者康复,降低复发率,取得满意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月~7月患者120例,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诊断标准,均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且无早期康复治疗禁忌,经内科或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本科。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57±6.5)岁;对照组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55±7.5)岁。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内科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内科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按摩、推拿、针灸等中医疗法,具体措施如下。

1.2.1 肢体功能锻炼:

1.2.1.1 急性期,鼓励患者用健肢带动患肢运动,做双手交叉上举训练;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避免足下垂内翻;每天活动关节2~3次,每次活动5~10下;定期变换体位,不能自行翻身的患者每2小时翻身1次;每天常规按摩患肢2~3次。

1.2.1.2 恢复期 ①床上被动锻炼:按摩、揉捏瘫痪肢体,做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如屈曲与伸展、内收与外展等,活动度由小到大,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宜。②翻身锻炼:协助、鼓励患者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运动,逐渐从被动运动过渡到自主运动。③下床主动锻炼:病情稳定后应尽早下床主动活动。让患者在护士或家属搀扶下进行下床、坐下、站立,上下楼梯等训练,循序渐进,提高正立位置的`耐受。④日常生活能力训练:鼓励患者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穿衣、吃饭、写字等基本生活训练,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训练中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2]。

1.2.2 中医特色技术:特色中医护理技术运用具有简便易行、直观安全、对人体损伤小的特点,如穴位针灸、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拨罐疗法、推拿按摩、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熏蒸、中药灌肠、艾条灸、手指点穴、耳穴贴压等特色中医护理技术,在中风康复中效果显著。现介绍我院临床常用几种特色技术。

1.2.2.1 穴位按摩:常用手法有揉、按、搓、拿、滚等,以患侧面、背部、肢体为重点,。方法:风池、肩井,拿捏,每次1~2min;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按揉,每次3~5min;肩背、臀及四肢肌肉较丰厚部位运用滚、推法,每次5~10min,用力应持久、柔和、均匀。

1.2.2.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中风因气血受损,血脉痹阻致半身不遂,一般上肢瘫痪取外关、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下肢瘫痪取环跳、昆仑、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等穴[3]。采用平补平泻或补患侧、泻健侧的手法,每次取3~4个穴位交替使用。针灸时刺激量要大,捻转速度较快,或采用重插轻提的方法,同时可采用电针或艾灸加强刺激。

1.2.2.3. 艾条灸,艾条灸疗法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和补中益气之功效。患侧上肢取穴:极泉、尺泽、肩髃、合谷等;患侧下肢取穴:委中、阳陵泉、足三里等。

1.2.2.4. 中药熏洗:将中药煎汤,乘热,熏洗患处的方法,称熏洗疗法。药液成分为红花、伸筋草、海桐皮、桑枝等多种草药,有行气活血化瘀的作用。药液刚煎好时利用热力先熏蒸,待水温降低至40℃时再熏洗。熏洗时掌握药液温度,随时询问患者感觉,避免烫伤;熏洗过程中注意室内避风,洗毕应及时擦干患处,防止受凉,每日早晚各1次,一次20min。

1.2.2.5 穴位敷贴,患侧上肢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等;患侧下肢取穴:足三里、上巨虚、悬钟等。

1.2.2.6 手指点穴,患侧上肢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等;患侧下肢取穴:足三里、上巨虚、悬钟等。

1.2.2.7 耳穴贴压,取穴:肝、肾、脑等。

1.2.3 饮食护理:中医长期以来以“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的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进行饮食护理。对于气血亏虚患者,应多进食益气补血之品(红枣、山药、赤小豆等);对于痰多患者,应多进食清火利痰之品(萝卜、冬瓜、丝瓜等);对于肝阳上亢、肝火旺盛的患者,应多进食蔬菜、水果类,多素少荤素搭配饮食,对于便秘患者,告知患者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复和维生素等,使其大便保持通畅,腑气通畅,促进康复。不能吞咽者可经鼻饲进流质饮食,每隔2h进行一次,每次200mL,温度保持在38℃左右,同时注意防止呛咳。

1.2.4 情志护理:中风患者往往恢复缓慢,生活不便,故多出现肝气郁结、心烦易急等情志变化[4],這些变化不仅不利于康复,而且常使病情加重或反复,所以应通过暗示、鼓励和谈心、娱乐等手段改变上述消极心理,加快康复进程。

1.3 效果 经过我们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并经过后续跟踪观察,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4.3%,实验组的治疗效果远远高于对照组。中医特色护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2 小结

临床护理实践证明,对中风偏瘫患者介入中医护理技术,可减少致残率,有效缩短康复期。针对瘫痪肢体的针灸治疗,可增强正气、疏通气血、化瘀通络,促进肌肉群的运动协调。穴位按摩、中药熏蒸、中药离子导入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促进瘫痪肢体的气血运行,使肢体血液循环加剧,肌肉松弛,解除瘫痪肢体的疼痛与痉挛,促使病人最大限度地恢复肢体功能。中医护理技术对康复促进作用显著。

参考文献

朱萍, 中医特色护理对中风患者康复的促进作用,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第8卷第2期,1月。

梁桂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肢体康复护理,现代护理204月第7卷第11期。

中风患者便秘的中医辨证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60例中风患者均为我院脑病科住院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3例;年龄最大83岁, 最小45岁。根据临床表现将60例中风便秘患者分成实秘、虚秘两种类型, 实秘表现为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 欲便不出, 腹胀、腹痛, 口干、口臭, 面红心烦, 小便短赤, 苔黄燥, 脉滑数;虚秘表现为大便困难或干结难下, 用力努挣则汗出气短, 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懒言, 舌淡苔白、脉细弱。

2 便秘病因病机分析

便秘是中风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便秘原因考虑为多数患者伴有偏瘫, 且出血性中风后卧床休息, 4周内不能下床活动。长期卧床减弱了胃肠蠕动, 导致发生便秘。祖国医学认为便秘多因患者体燥热内蕴胃肠, 灼伤津液;或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使肠道传导失司而导致实秘。或因年老体虚、久病之后气、血、阴、阳虚弱而致无水舟停或肠道传导无力而导致虚秘。

3 护理及治疗措施

3.1 饮食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 每日清晨饮一杯温开水润滑肠道, 刺激肠蠕动;多进新鲜水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的食物, 以促进肠蠕动, 预防大便干结, 保持大便通畅。如患者血糖不高, 建议患者适当饮用蜂蜜也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的有效措施。清淡易消化新鲜开胃营养的蔬菜、水果能改善胃肠功能, 增加肠蠕动, 减少便秘的发生。

实秘饮食调理主要以清热、润肠、行气导滞等为主, 建议多饮水、多活动、多食富含粗纤维之新鲜水果、蔬菜及一定量的粗粮,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饮酒。

虚秘饮食调理主要以补气、温阳、滋阴养血、润肠通便等为主。禁食生冷瓜果, 宜热饮。

3.2 情志护理

中风偏瘫患者由于长期活动不便, 易对生活产生悲观情绪, 常常变得性情暴躁、心情郁闷, 致使气机郁滞, 不能宣畅, 胃肠功能失常, 糟粕内停, 不得下行而引起便秘。故应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保持大便通畅的意义, 注意调节患者情志, 避免忧怒思虑, 解除抑郁, 可积极动员患者听音乐、读书看报, 培养乐观积极的精神面貌, 注意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从而达到或减少便秘或排除便秘的目的。

3.3 生活护理

中风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活动, 定时翻身、叩背及按摩腹部。按摩时可用双手食、中、无名指重叠, 在腹部依结肠走行方向, 由升结肠向横结肠、降结肠至乙状结肠做环行按摩, 起到刺激肠蠕动、帮助排便的作用。早期活动也有利于出血性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防止压疮的发生,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可加强床上、床下活动, 活动次数由少到多, 强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 另外, 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3.4 药物通便

(1) 实秘可用番泻叶10 g或生大黄10 g泡水代茶饮或用生大黄6 g、枳实6 g开水泡代茶饮; (2) 虚秘肛门纳入甘油栓或1%肥皂水灌肠, 不宜用峻泻药物。用蜂蜜10~20 m L温开水冲服, 或用草决明15 g开水泡代茶饮, 或用黑芝麻、核桃仁 (去皮) 各等份炒熟捣烂成末, 每早10 g开水或牛奶冲服。

3.5 针灸按摩

针灸实秘主穴加合谷、曲池, 针用泻法, 留针30 min;虚秘主穴加脾俞、胃俞, 针用补法, 留针30 min.按摩由患者或家属用手指围绕肚脐为中心, 顺时针方向10圈, 逆时针方向10圈, 以加强肠蠕动, 促进胃肠功能, 以利排便。

中风病的中医辨证治疗及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中风,护理体会,中医辨证治疗

中风病有称为“脑卒中”, 发病比较急骤, 临床症状也变化多端, 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反复无常, 与风的善行数变特点比较相似, 因此才名为“中风”。中风常常会留下肢体偏瘫、感觉麻木、言语困难、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近些年来其发病年龄也趋向年轻化,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从西医角度分析, 中风包括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急性脑血管疾病, 中风也可以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 其中长时间的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等可能会造成缺血性中风, 而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畸形, 脑动脉瘤等易造成出血性中风。中风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症候, 当人体气血内虚的情况下, 长期的忧思恼怒、劳倦内伤、过度饮酒、饮食肥甘、起居不慎都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从中医范畴分析, 中风又有中经络与中脏腑之分。依据中医辨证治疗的基本原理, 对于中风患者, 一般常采用标本兼治、内外兼顾的方法, 另外, 在临床中医辨证治疗的过程中,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1,2,3,4,5,6,7]。近两年来, 笔者所在的医院为了探讨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回礼措施及意义, 针对患者相关临床症状和中医症候, 采取中医辨证治疗方法和相应护理措施, 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现将69例中风病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和护理体会简单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组中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中风病患者共有69例, 其中男性患者有42例, 女性患者有27例, 年龄47~82岁, 平均年龄为63.7岁, 病程为3~27d。在上述患者中, 中经络患者有52例, 其中风阳上扰型的患者有17例, 风痰阻络型的患者有29例, 气虚血瘀型的患者有6例;而中脏腑患者有17例, 其中痰热内闭窍型的患者有9例, 痰热腑实型的患者有8例。若按照西医病的诊断标准, 其中脑出血患者有13例, 脑血栓形成患者有37例, 脑出血患者有11例,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有8例。所有的患者都符合中风病的诊断标准, 并且已经排除由于各种血液病、脑底异常血管网、动脉炎以及肿瘤卒中等疾病导致的脑出血患者, 以及深度昏迷的患者, 同时还已排除严重的肝、肾、心功能障碍等方面的疾病情况。

1.2 方法

1.2.1 中医辩证治疗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及病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 (1) 风阳上扰型。治疗药物组成:其中石决明15g (先煎) , 生牡蛎15g, 生龙骨15g, 天麻8g, 栀子6g, 牛膝12g, 钩藤15g (后下) ; (2) 风痰阻络型。治疗药物组成:其中半夏10g, 杜仲8g, 天麻10g, 胆星12g, 泽泻12g, 白术10g; (3) 气虚血瘀型。治疗药物组成:其中当归8g, 川芎6g, 地龙8g, 赤芍8g, 牡丹皮6g, 丹参6g, 黄芪20g; (4) 痰热内闭窍型。治疗药物组成:其中天麻8g, 半夏10g, 胆星8g, 泽泻10g, 郁金8g, 白术9g, 鲜竹沥15g; (5) 痰热腑实型。治疗药物组成:其中大黄8g, 黄芪9g, 麦冬12g, 玄参8g, 胆星9g, 芒硝8g, 牛膝12g, 栀子6g。上述方剂都加水400mL, 用水煎服, 每天一剂, 可分早晚两次服用。

1.2.2 护理措施

(1) 情志护理。所谓情志护理也就是心理护理。大多数中风患者由于发病突然, 因此发病之后将会出现一列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不安、悲伤等, 这些不良情绪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如果未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还会造成恶性循环。所以护理人员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状态, 根据其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 分别进行相应的护理。一般对于中经络患者, 主要应该向患者介绍疾病的诱发因素、治疗方案及其有效性;对于中脏腑患者, 护理人员主要应该进行开导、安慰, 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在中医辨证治疗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乐观、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 (2) 常规性基础护理。首先应该保证中风患者病房内的清洁、干燥;同时注意每天要定时开窗, 以保持空气的流通;尽量不要拉开窗帘, 以避免强光的照射;另外, 还应该保证病房内以及走廊的安静, 为中风患者提供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休养环境。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呼吸状态、舌象、脉象、神志情况及四肢活动情况, 定时为患者做好体温、心率、血压、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血糖等指标的测量。对于中脏腑患者 (包括痰热内闭窍型、痰热腑实型) , 护理人员应该特别注意瞳孔的变化情况以及是否有肢体抽搐、鼻鼾、面部赤红等临床症状;对于中经络患者 (包括风阳上扰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 , 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尽量不要频繁搬动患者的被褥, 而对于风阳上扰型患者;护理人员还应该定期帮助其剪指甲, 并指导其用双手握紧软物, 如果此类患者出现肢体痉挛等临床症状, 护理人员应该在患者痉挛处轻轻地按摩, 同时嘱咐患者不能够用力拉伸。另外, 护理人员还应该每天定期对患者进行皮肤、口腔以及眼睛等护理, 一般情况可以采用生姜水为患者擦洗皮肤, 采用甘草水和金银花水混合后帮助患者清洗口腔, 以保持口腔的清洁, 常采用菊花水为患者清洗双眼;还可以采用2%的含有红花的酒精为患者关节、骨骼等突出部位进行按摩, 防止褥疮的出现。 (3) 临床症状护理。大多数患者中风后会出现严重的脑水肿, 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快速帮助患者建立起静脉通道;对于出现尿失禁或者尿潴留的患者, 不要拔出导尿管, 每天都对患者进行会阴和膀胱的护理, 做好尿量、水及电解质的测量, 以避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有便秘症状的患者, 还应该让其服用番泻叶水以减轻便秘, 若患者不能进食, 则可以采用大黄水灌肠的方法;对于出现肢体瘫痪或者半身不遂的患者, 护理人员可以采用三角布吊起肢体, 以避免患者出现肢体的脱臼。 (4) 康复训练的护理。中风往往会留下肢体偏瘫、感觉麻木、言语困难、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所以要加强中风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不可训练过度, 在中风发生4~5d后, 可以在患者在平躺的情况下, 帮助其进行肢体的伸展;一周之后, 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下床走路训练, 之后还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进行室外的康复训练, 肢体功能锻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康复训练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一定要能保持足够的耐心, 同时还应该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 使其能够坚持语言及肢体功能恢复锻炼。

2 结果

本组中风病患者共有69例, 经过中医辨证治疗和精心的护理, 已经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其中显效41例, 有效21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高达89.86%。

3 小结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加, 中风病的发病率已经呈上升的趋势, 并逐渐呈年轻化。目前, 西医上治疗中风的效果并不够明确, 因此临床上主要采用中医辨证的方法进行治疗。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首先依据临床症状、体征、病因及病情对中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 虽然中风病是一种本虚标实的症候, 然而在临床上虚实夹杂的患者却很常见, 所以辨证分型的同时还应该辨清虚实。然后要针对患者的不同辨证分型, 应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如果未能采取精心的护理措施, 中风患者还会留下言语困难、肢体偏瘫等后遗症, 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还应该从常规性基础、临床症状、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护理与指导, 另外在护理过程中要积极、仔细观察患者的状态, 鼓励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保持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心态。总之,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与精心护理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明显提高中风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效果, 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对促进患者语言及肢体功能的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春风.中医辨证治疗中风病128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8, 2 (16) :67.

[2]张福存, 杨翠凤.中风病的辨证治疗及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9) :71.

[3]洪秀珍, 袁洛平.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辨证治疗99例[J].现代中医药, 2009, 29 (5) :5-6.

[4]武亚丽, 段瑞, 陈美纯.缺血中风病人的辨证施护[J].全科护理, 2010, 8 (36) :3310-3311.

[5]陈美云, 陈世耕.中风 (中经络) 后遗症期的辨证施护临床护理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 5 (11) :241-242.

[6]李云飞.中风病的中西医结合辨治思路与方法[J].中国中医急症, 2008, 15 (7) :749.

中风的中医辨证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9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22例, 女68例;年龄55~82岁, 平均 (66.3±6.5) 岁;病程2周至3个月, 平均 (25.4±9.2) 天。将其分为观察组116例和对照组7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2]中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排除标准: (1) 由脑肿瘤、脑外伤、心脏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梗死、脑出血; (2) 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器官功能损害者; (3) 入组后未按照要求用药退出治疗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给予脑细胞保护剂、钙离子拮抗剂、抗血小板聚集药, 如尼莫地平、阿司匹林等;活血化瘀、平肝熄风类中成药, 如脑塞通、天龙熄风颗粒、心脑舒通胶囊等进行治疗, 同时配合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肝肾阴虚4种类型并给予相应中药。

1.2.1 气虚血瘀型

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或伴有身体麻木、口角流涎、面色苍白、心悸自汗、肢体乏力等症状, 舌质暗淡, 苔薄白, 脉弦滑或沉细。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用:黄芪、归尾、赤芍、丹参、川芎、桃仁、桂枝、红花、地龙、牛膝、甘草等。气虚重者重用黄芪;血瘀重者加三棱、三七;上肢偏瘫者加桑枝、蜈蚣;下肢无力者加独活、续断;口眼歪斜者加僵蚕、全蝎;言语謇涩者加远志、石菖蒲;便秘者加大黄、火麻仁;小便失禁者加熟地、益智仁;病程久者加骨碎补、桑寄生。

1.2.2 肝阳上亢型

症见半身不遂、心烦易怒、言语不利, 或伴有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脉弦而有力。治宜熄风通络、平肝泻火, 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药用: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玄参、牛膝、生麦芽、茵陈、川楝子、甘草等。头痛头晕者加石决明、菊花、钩藤;言语不利者加石菖蒲、天竺黄;肢体麻木、屈伸不利者加蜈蚣、全蝎;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瓜蒌。

1.2.3风痰阻络型

症见半身不遂、肢体强痉, 或伴有口眼歪斜、喉间痰鸣、胸脘痞闷、腹胀便秘、面红烦热等, 舌质红, 苔黄腻, 脉弦滑。治宜祛风、通络、化痰,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药用:法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川芎、地龙、甘草等。气虚重者加黄芪;痰湿重者加苍术、泽泻;血瘀者加红花、川芎;头晕明显者加钩藤、石决明;肢体屈伸不利者加鸡血藤、络石藤;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夜交藤。

1.2.4 肝肾阴虚型

症见半身不遂、耳鸣目弦、头痛头晕, 或伴有言语不利、面色无华、神志呆痴等, 舌质红, 苔黄, 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生津养阴, 方用地黄饮子加减, 药用:熟地、石菖蒲、远志、巴戟天、肉苁蓉、茯苓、麦冬、附子、五味子、石斛、官桂等。气虚重者加党参、黄芪;血瘀明显者加水蛭、地龙;痰热重者加川贝、胆南星。

以上药方, 每日1剂, 水煎2次合并药液后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期间保持心情舒畅,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宜清淡饮食, 并进行功能锻炼。两组患者均已10天为1个疗程, 3~4个疗程后评价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3]。基本治愈:症状基本消失, 能独立行走, 生活可以完全自理;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 能独立生活, 但仍有小部分活动需要他人帮助;有效:症状有所减轻, 扶持可站立或能坐, 意识清醒, 大部分生活需要他人帮助;无效:偏瘫、神志、语言等未见改善, 肢体功能受限或恶化, 生活完全需要照顾。总有效=基本治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 (110/116) ,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8% (45/74) ,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0.832, P<0.01) 。观察组患者可分为4种类型, 其中风痰阻络型患者最多, 占40.5% (47/116) , 肝阳上亢、气虚血瘀以及肝肾阴虚型患者比例相当。4种类型患者中, 气虚血瘀和风痰阻络型患者基本治愈率最高, 分别为47.8%和38.3%, 其他两种类型均较低, 但四种类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3 讨论

中风是一种急危重症, 发病突然, 患者出现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语言不利等诸多症状, 不利于自救, 也容易使周围的人紧张混乱、不知所措, 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经过西医对症治疗后, 患者症状可得到一定缓解, 但相当一部分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文献报道[3]称, 我国的中风发病率仅次于前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 位居世界第2位, 60%~80%的中风患者存在功能障碍, 这其中又有10%~15%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中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杨利等[4]通过研究分析1 400多例中风患者后认为, 痰证和血瘀证是中风的两大病理因素, 两者通常相兼为患, 痰瘀互结并贯穿疾病始终。部分学者认为[5,6],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多为虚瘀夹杂, 虚主要为气虚、阴虚, 瘀主要为痰瘀、血瘀。中风患者多为老年人, 素有肝肾亏虚病史, 自身精血衰少, 中风发病后气血亏虚以及心肝肾三脏的阴阳失调加重, 使虚证更为明显。

本研究从中风后遗症的病机出发, 结合临床实际, 在西医常规治疗、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气虚血瘀、肝阳上亢、风痰阻络、肝肾阴虚4种类型, 分别给予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半夏白术天麻汤以及地黄饮子等方剂加减治疗。结果表明,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8%,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0.8%, 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但观察组四种类型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中风后遗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 提高其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忠荣.辨证治疗中风后遗证100例[J].陕西中医, 2012, 33 (7) :812-813.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19 (1) :55.

[3]费利军.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近况[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7 (2) :51-53.

[4]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13 (6) :459-460.

[5]王进学.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遗症80例临床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2270-2271.

中风的辨证施护与康复护理进展 篇6

1 机理

发生中风的主要因素在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与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 加之忧思恼怒, 饮酒饱食, 房室劳累, 或外邪侵袭等诱因, 以致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 或阴亏于下, 肝阳暴张, 阳化风动, 血随气进, 抉痰抉火, 横窜经隧, 蒙蔽清窍, 而形成上实下虚, 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证候。病机较为复杂, 有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 此六端在一定条件下, 互相影响, 相互作用而突然发病。中风多见于老人, 一旦发病, 大多难以治疗。因此, 在未发病之前而有中风预兆者, 必须加强预治, 特别是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的。

2 一般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搬动, 床边加床栏, 以防跌扑。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志、血压等的变化。若神志渐清, 血压稳定为17.3~20/12~13.3kPa (130~150/90~100mmHg) , 说明病情趋向好转;反之, 血压过高或过低, 病情仍属危重, 应报告医生。昏迷者给予鼻饲, 定时注入足够的水分和清淡流质。神志久清尚能进食者, 可喂服易消化的半流质, 喂食时动作要轻稳, 少量频频喂服, 防止引起呕吐、呛咳等。神志清楚、口不能言、手足不能动者, 除了生活上耐心照顾外, 须多做思想工作, 安慰患者, 消除顾虑, 安心休养, 配合治疗。卧床日久者, 要协助翻身, 受压部位用温水或红花油揉擦按摩, 床铺要平坦整洁, 防止发生褥疮。

3 辨证施护

3.1 辨病位深浅, 分型施护

中风病人病位的深或浅, 往往是病情表现的轻重程度, 同时意味着预后的好坏, 在临床上应辨别清楚。中经络者病位轻浅, 表现意识清醒, 临床上除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外, 应着重病人的肢体功能和言语功能康复。平素及发病前常有眩晕, 突然口眼歪斜, 口角流涎, 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挛, 或语言蹇涩, 苔薄白, 脉弦滑。施护要点: (1) 初病时应卧床休息, 一周后病情趋向稳定, 可加强偏瘫侧肢体被动活动, 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如保健操、太极拳、散步, 并配合针灸、推拿、理疗、按摩, 以促进肌力恢复。 (2) 半身不遂严重者, 除给予合适的卧位外, 可使用被架支撑, 不使患肢受压, 防止肢体变形。 (3) 语言不利者, 配合针灸治疗, 加强语言训练, 劝导患者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4) 饮食宜清淡, 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食或普食, 但忌烟酒及辛辣、肥厚、过甜食物。急性期膳食原则以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为原则,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 (5) 进入恢复期仍应继续观察血压情况, 平时保持二便通畅, 加强营养, 预防褥疮及其它并发症发生。

中脏腑病人则病位深, 表现为神志昏蒙, 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面红目赤, 口噤, 肢体偏瘫或兼拘急, 舌红苔黄, 脉滑数。又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闭、脱两证。闭证表现为牙关紧闭, 口嘴不开, 两手握固, 大小便闭, 痰声流流。若兼见面彝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 舌降苔黄腻、脉弦滑则为阳闭;护理上予针刺人中、涌泉穴、痰多加丰隆穴, 予强刺激泻法, 遵医嘱灌服生大黄粉, 以泻热通腑, 豁痰开窍。若兼见面白唇暗, 静卧不烦, 因肢不温, 脉沉滑缓, 苔白腻, 则为阴闭;此时, 护理上用针刺人中、内关穴, 灸百会以开窍醒神, 同时灌服苏合香丸以豁痰熄风, 辛温开窍。若见病人目合口开, 鼻奸息微, 手撒肢冷, 汗多, 二便自遗, 脉沉细或脉微欲绝, 则为脱证;护理上要守护床边, 注意观察呼吸、汗出、肢温、血压等的变化, 以防随时有脱亡的可能。遵医嘱频频喂服中药, 注意病情变化, 若汗止、肢温渐复是为佳象, 应做好记录。灌服参附汤以回阳救逆, 同时灸关元、气海、神胭穴以益气回阳, 并配以西药治疗。

3.2 察证候, 辨病势顺逆

病人神志由昏迷渐渐转清, 则病势为顺, 预后多好。若见呃逆频作, 或突然神昏, 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灼热而四肢发凉及至手足厥逆, 或见呕血证及戴阳证, 均属病势为逆, 预后不良。对此类病人, 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和用药后反应, 详细记录病情,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3 情志调护

中风的发病与情志关系甚为密切。凡心火暴亢, 暴怒伤肝等五志过极原因皆可致中风发生, 但切不可忽视中风后的情志护理。内经云:“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愈”, 指出精神状态与疾病的关系。对于中风初期, 要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痛苦, 消除焦虑、悲观情绪;中期, 要让患者有接受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 注意体察病人的情绪;恢复期, 医护人员言行要谨慎, 不可刺激伤害病人的自尊心。

3.4 饮食调护

中经络病人以低盐、低脂的清淡饮食为主,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等含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食或普食, 但忌烟酒及辛辣、肥厚、过甜食物。急性期膳食原则以清内热、化痰湿、散瘀血为原则,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助湿助火之品, 如绿豆汤、莲子汤、豆浆、米粥、藕粉、果汁等, 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冬瓜、黄瓜等甘寒之物为主菜进行调配;恢复期则以清热育阴、健脾和胃为主, 如稀饭、米粥、绿豆汤、莲子粥、素馅水饺等, 蔬菜中可加入瘦猪肉和鸡蛋等, 并戒酒。

中脏腑病人以鼻饲流质饮食为主, 要给病人喂服米汤、菜汤、鲤鱼汤, 有条件者还可服甲鱼汤。对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病人, 应喂服冷流质食物, 如冷米汤、冷牛奶, 避免刺激性食物。中风初愈病人脾胃功能尚弱, 切不可饮食肥甘厚味、硬固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以免湿热内生, 郁遏气机而加重病情。饮食上先给予清淡、易消化、助胃之品, 如薏米、红枣等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 如香蕉等以利大便通畅, 待脾胃功能恢复后, 再逐渐给予瘦肉、鸡、鸭、鱼等营养丰富的食物。每次食量不能过多, 忌因谷气馨香而暴饮暴食。对面瘫、咀嚼功能失调, 舌体活动不利者, 应协助进稀软饮食, 动作宜慢, 量要适当减少, 避免发生呛咳或食物阻塞呼吸道而窒息。少食辛辣、戒除烟酒, 以防助火生热, 更应禁食公鸡、鹅头等动风之品, 防止加重病情。

3.5 预防并发症

重症中风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生活不能自理, 容易并发褥疮, 肺部、口腔、泌尿系统感染等症。护理上应每2h予翻身、拍背一次, 及时清除呼吸道痰液, 有条件的使用气垫床, 使病人舒适且有效减轻局部受压。每日用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水清洗口腔, 长期使用抗生素时, 观察口腔有无霉菌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 保留导尿病人每日行膀胱冲洗一次。

3.6 早期锻炼, 促进康复

中风病人待病情稳定后即可行康复训练。急性期为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翻身时病人常采用仰卧或健侧卧位, 将肢体置于功能位。早期帮助病人被动活动患肢, 包括大、小关节, 配合针灸、推拿, 逐步进行主动运动, 循序渐进, 再练习坐起、站立直至扶拐行走再独立行步。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如帮助患者瘫痪肢体做被动运动, 进行肢体按摩, 同时进行大小关节屈伸及各种活动, 以促进气血运行, 增加肌力。当瘫痪肢体恢复至可以抬举时, 尽量加强自主运动, 帮助患者锻炼肌力;当患者能立起时, 尽早搀扶患者锻炼走路, 但要注意姿势、速度及安全。对言语障碍病人, 根据不同失语类型分别训练指导, 耐心教患者锻炼发音, 以逐步恢复语言功能。情志护理方面, 应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 如郁怒过度可致肝阳暴亢, 化火生风, 迫血上涌, 致病情加重;过度忧思可致气虚运行无力而致血行阻滞, 患侧功能难以恢复。由于病后多虚, 极易被外感病邪所侵袭, 故应注意保暖, 避风寒, 并随气候变化而增减衣被和调节室内温度。护理操作中, 尽量减少掀动衣被和裸露肢体。早期康复对提高中风病人的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 护理体会

中风一症系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较高, 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因此, 施行正确护理方法, 对于减轻、减少病情危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健康教育, 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可使病人消除悲观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缩短病程, 减少病残率, 促使病情痊愈, 提高治疗效果。另外, 一定要科学的调配饮食, 严格做到低脂、低盐、清淡饮食, 戒烟戒酒, 精细兼配。

护理中要热情周到, 抢救中沉着冷静、忙而不乱, 操作认真准确, 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 并做好情志疏导, 使患者情绪稳定, 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经临床实践证明, 在加强护理和功能锻炼的情况下, 大部分病人能够重新行走, 生活自理, 其中部分病人尚可恢复工作。所以, 康复治疗护理对提高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特色, 也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开展“辨证施护”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科结合责任制护理和辨证施护的特色做了初步的尝试, 要求对所有入院患者制订出辨证施护计划, 根据计划实施护理病人, 以达到临床中医护理质量的提高, 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及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中风患者便秘的辨证施膳与护理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150例中风便秘患者, 男100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 (75±6) 岁。其中缺血性中风120例, 出血性中风30例。出现昏迷者6例 (阳闭型) , 无意识障碍者144例 (风火上扰、风痰阻络、气虚血瘀型) 。全部病例经病史、体征、脑脊液和CT检查已确诊为缺血中风或出血中风, 且均在急性期或康复期伴有便秘症状。

1.2方法

1.2.1饮食护理应用中医知识, 正确辨证, 引用中医食疗整体观, 给予平衡饮食, 合理利用药膳疗法, 鼓励患者宜食新鲜柔滑的蔬菜水果, 如菠菜、胡萝卜、木耳、香蕉、无花果、桃等;和润唇膏润肠通便食物, 如芝麻、蜂蜜、松子仁等, 一般忌食辛辣刺激煎炸之品, 通过饮食调理能改善脾胃的功能, 增强肠蠕动, 以解除或减少便秘之疾。

1.2.1.1热秘症见大便干结, 腹胀腹痛, 口干口臭, 面红心烦, 或有身热,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燥, 脉滑数[3]。饮食调理主要是清热润肠、通便。首先, 病情允许每天保证有充足的饮水量 (约>2000 ml) , 其中晨起与睡前1 h各喝温开水150~200 ml左右。可进食芝麻桃仁粥, 隔天1次;或食用生地玄参麦冬瘦肉汤;蔬菜落葵各250 g煮汤加芝麻油适量等。饮食以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含多纤维的食物为宜, 宜食蜂蜜、芝麻、杏仁、核桃等, 忌用辛辣刺激煎炸之品, 戒烟酒。

1.2.1.2虚秘多存在气虚、阴虚、阳虚、血虚津亏几个原因, 或四种因素合并, 以气虚者为多。虚秘多因久病体虚元气未复, 或年老体衰。气血亏耗。饮食调理主要是补血益气、润肠通便。 (1) 气虚秘:症见是大便并不干硬, 虽有便意, 但排便困难, 用力努挣则汗出短气, 便后乏力, 面白神疲, 肢倦懒言, 舌淡苔白, 脉弱。食疗应宜益气润肠, 如黄芪15 g陈皮5 g火麻仁10 g共煎取汁加蜂蜜100 g作饮料, 1次/d;党参黄芪扁豆鸡汤;小麦山药胡萝卜香菇粥, 苏子10 g、陈皮5 g、火麻仁15 g、粳米100 g煲粥等。宜多吃补气、富营养、易消化之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之品。 (2) 血虚秘:症见大便干结, 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 失眠多梦, 健忘, 口唇色淡, 舌淡苔白, 脉细[4]。食疗宜养血润燥通便, 如生地、桃仁、瘦肉汤;元肉、山药、黑豆、枸杞、蜜枣鸡汤;玄参、何首乌、枸杞子、瘦肉汤等。血虚者应多吃补血养肝、补血益气养心健脾之品。如:龙眼肉、枸杞子、山药、黑木耳鱼肉、瘦肉等。忌食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3) 阴虚秘: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 形体消瘦, 头晕耳鸣。两颧红赤, 心烦少眠, 潮热盗汗, 腰膝酸软, 舌红少苔, 脉细数[5]。食疗宜滋阴通便。如:玄参、麦冬、生地、瘦肉汤;当归、石斛、沙参、蜜枣兔肉汤;沙参、玉竹、生鱼汤;阴虚秘患者宜多食清润滋补食品。如:芝麻、梨、银耳、龟肉、兔肉等。少进食性凉或性平食物。如:黄豆、绿豆、芹菜、苦瓜、薏苡仁等。忌温燥、辛辣、香浓之品。 (4) 阳虚秘:症见大便干或不干, 排出困难, 小便清长, 面色恍白, 四肢不温, 腹中冷痛, 或腰膝冷痛, 舌淡苔白, 脉沉迟。食疗宜温阳通便[6]。如:肉苁蓉牛膝火麻仁羊肉汤;当归杏仁大枣羊肉汤;核桃仁、杏仁、栗子、香菇鸡汤等。可多进食壮阳温热类食品。如:虾仁、鲫鱼、羊肉、牛肉、荔枝、龙眼、洋葱、生姜、胡椒等。忌食生冷、苦寒、粘腻之品。如:绿豆、芹菜、西瓜、鸭肉、绿茶等。

1.2.2生活护理

1.2.2.1提供舒适隐蔽的排便环境, 需在床上排便者, 应用屏风遮挡, 有异性应请出异性随员。

1.2.2.2根据病情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中风患者应在病情允许时, 可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运动。健侧肢体可以自由活动, 患肢可由护士或家人协助下进行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被动活动, 并争取早日进行患肢主动的运动或下床活动。活动次数应由少到多, 强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要劳逸结合, 以免发生意外。另外, 应嘱咐患者, 不论有无便意, 均应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大便时不宜用力过猛, 避免用力过度而复中。

1.2.2.3 (1) 针刺:热秘者, 可选:大肠俞、支沟、天枢、合谷、曲池, 用泻法;气虚秘可选大肠俞、天枢、脾俞、中脘、胃俞;针用补法;冷秘可针刺肾俞、大肠俞、上巨虚、神阙、气海等穴。 (2) 按摩:a.腹部按摩:予患者平卧, 用摩法和推法由中脘穴顺时针推至对侧天枢穴到气海穴到进侧天枢穴, 再回到中脘穴, 环形按摩约5 min。手按压的力量以患者能忍受为度, 2~3次/d, 忌饥饿或饱餐后进行, 通过按摩可加强胃肠功能活动, 调整气机, 从而达到健脾助运的目的。b.穴位按摩:用揉法分别按摩中脘穴, 两侧天枢穴, 气海穴各30次。用按法按压上巨虚穴约3 s, 再用揉法顺时针按摩30次。热秘者加揉支沟, 擦章门, 拿阴、阳陵泉, 点按太冲;虚秘者加擦大椎, 揉气海, 按揉三阴交。c.走罐:热秘者可结合走罐泻热法。取背部太阳膀胱经来回推罐10~20 min, 至皮肤潮红, 1~2次/d。忌饥饿或饱餐后进行, 属脱证或形体消瘦忌用此法。

1.2.3情志护理医护人员要了解患者心理动态, 多与家属和患者沟通, 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 关心体贴,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保持心情平和, 避免七情刺激, 消除忧郁, 从而使气血运行通畅, 利于机体康复。

2结果

经辨证施膳和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其中缺血性中风2例及出血性中风昏迷5例患者效果不明显, 须配合药物导泻, 其余143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有效率达95.3%。

3小结

在临床中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对中风患者便秘进行辨证施膳, 用中医食疗予调补, 加强对患者的情志护理和生活护理, 功能锻炼, 配合中医特色疗法 (走罐、穴位按摩等) 及医生的药物治疗, 使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大大的提高了中风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便秘的辨证施膳与护理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中风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 饮食调护, 并观察效果。结果 经辨证施膳和采用中医特色治疗与护理, 其中缺血性中风2例及出血性中风昏迷5例患者效果不明显, 须配合药物导泻, 其余143均取得良好效果, 总有效率达95.3%。结论 在治疗中风便秘患者中, 根据中医辨证论治, 密切配合相应中医护理技术等护理措施的应用, 收到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风,便秘,辨证施膳,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广清.彭刚艺.中医护理技术.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2:51-54.

[2]闫力.内科护理学 (上册)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55-161.

[3]钱芳.护理干预对高龄老人便秘情况的影响研究.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2, 3 (29) :23.

[4]周菁菁.缺血性脑中风的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 13 (1) :109-111.

[5]刘继林.中医食疗.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122.

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人均为2009年3月—2009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病房收治的中风恢复期病人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40岁~77岁(59.3岁±11.5岁),其中40岁~50岁6例,51岁~60岁4例,61岁~70岁6例,71岁~77岁4例;病程:<3个月14例,3个月~6个月6例;住院时间为30.7 d±11.87 d,其中<1个月10例,1个月~2个月9例,2个月~3个月 1例。

1.2 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评定

ADL评定方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入院时ADL评分为41.80分±14.44分,其中基本能完成(>60分)1例,需要帮助(40分~60分)10例,需要很大帮助(20分~40分)7例,完全需要帮助(<20分)2例。出院时ADL评分为56.30分±17.23分,其中基本能完成11例,需要帮助5例,需要很大帮助3例,完全需要帮助1例。

2 中医康复护理

病人入院第1天由责任护士填写入院评估表及Barthel指数表,制订护理计划,每日上午进行常规护理工作,下午统一进行康复训练。出院当天填写Barthel指数表。

2.1 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

训练总原则是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无自主活动能力的卧床病人,由陪护人员帮助做肢体被动活动或循经按摩,推拿肩、肘、膝、手足等部位,从远端到近端,幅度由小到大,每日2次或3次,每次20 min~30 min。功能锻炼时,上肢应多做前臂、腕、指的伸展动作;下肢应多做伸屈、外展动作。出现自主运动后,以自主运动为主、被动运动为辅,由健肢带动患肢,可根据自身情况选做脚踩木板、手指爬杆、手搓核桃等活动[3]。

2.1.1 良肢位摆放

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的一种治疗体位。正确的肢体摆放对预防和缓解痉挛至关重要。①健侧卧位。健侧肩在下面,处于舒适体位,躯干与床面成直角,患侧肩在上面,上肢前屈80°~90°,肩前伸,肘、腕、指关节伸展放于胸前的枕垫上,健侧上肢自然屈曲放在胸腹前面,健侧下肢稍后伸,患侧膝屈曲放在健侧下肢前,保持屈髋、屈膝,踝中立位,足不要内翻。健侧卧位有对抗偏瘫上肢屈肌痉挛和下肢伸肌作用。②患侧卧位。将患侧置于高度适中的枕头上。上颈段稍微屈曲,躯干稍向后旋,后背用枕头稳定支持。患肩前伸,肘关节伸直,前臂后旋,掌心向上,手指伸展散开,患侧下肢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然放在身上,避免前伸引起患侧肩胛骨相对后缩。健侧下肢呈迈步位,膝向前屈曲置于体前放好的枕上。患侧体位是偏瘫的第一体位,也是最有治疗意义的体位,该体位可以牵拉整个偏瘫肢体有助于防止痉挛,从而有利于恢复期的站立训练。③仰卧位。头在枕头上呈正中位或稍转向患侧,躯干平直,患侧肩下放一枕头使其前

1) 为北京市科技计划课题,编号:Z08050703080801。

伸,上肢放在体侧的枕头上,远端比近端略抬高。保持伸肘、腕背伸和伸指的姿势。患侧臀部和大腿下面放一长枕头,使骨盆向前并防患腿外旋。膝下放一小枕头令其微屈。足底避免接触任何支撑物,预防正性支撑反射所引起的足下垂。该体位异常反射非常活跃,容易引起病理反射,因此偏瘫病人应以侧卧位为主。

2.1.2 坐位

护理人员通过手法操作,使病人采取正确的坐位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肌张力,引出或促进正常的肌张力,姿势反射和平衡反应可以降低躯干肌肉的痉挛。

2.1.3 被动运动

偏瘫病人除了定期翻身外,由近到远的肢体按摩可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由远及近的按摩则可促进血液循环。被动运动用于四肢各关节,根据关节的功能确定活动的方向,根据病情确定活动幅度和频度,起到放松痉挛肌肉,防止肌腱韧带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等作用。

2.2 语言功能的康复护理

语言训练要教会病人通过口形及声音支配,控制唇舌运动,练习发音,由简入繁,逐渐强化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4];指导练习舌及口腔肌肉的协调运动,如反复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以促进病人发音。

2.2.1 早期训练

语言功能的训练越早越好,先采用最小的交流渠道和病人建立感情关系,如病人不能讲话,可用一些病人能利用来表达需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病人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一两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每次训练都应耐心反复示范,并尽可能采取相同的方式,尽力避免因开始的几次失败而放弃训练,要使病人保持积极的态度。

2.2.2 根据失语类型分别训练

对不同类型的失语病人,训练的侧重点亦不同。命名性失语主要为遗忘症,护理时应有意识地反复说出有关事物的名称,强化记忆。运动性失语主要是构音困难,应着重给病人示范口型,面对面地教。

2.2.3 家庭成员参与

家庭成员与病人接触时间较长,许多后序工作主要由家庭承担,因此要告知病人家属、朋友、同事多与病人进行言语交流,为病人创造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多听、多说,才能使发音、说话能力尽快恢复。

2.3 情志护理

脑卒中病人常伴有心理障碍,特别是焦虑和抑郁,严重影响了病人疾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5]。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与病人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体贴病人,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因人制宜,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解除病人的不良情绪。可采用倾听、暗示解惑、以情胜情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

2.3.1 倾听法

倾听是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护士要善于抓住时机,激发病人的谈话兴趣,耐心倾听病人的诉说,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症结所在,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

2.3.2 以情胜情法

创自于《内经》,是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是有意识地采取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和控制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治愈疾病的方法。护士可采取“喜伤悲”法,利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笑话以及听相声等促使病人出现好动、好笑、高兴的欣喜状态,从而使心情舒畅。

2.3.3 暗示解惑法

暗示解惑法是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通过语言动作表情或一定的药物或物品进行暗示,以解除病人的疑虑,改善其不良的情绪状态,诱导病人在无形中接受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6,7]。护士要鼓励、安慰病人、及时解释病人的疑问,解除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适用于易受暗示的病人。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与脏腑功能失调、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只有通过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病人的不同问题、不同证型对其饮食起居、治疗、康复给予全方位护理与指导,并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医整体治疗的优势,才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以达到促进疾病康复,减低致残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风的种类、部位、严重程度以及肌肉瘫痪特点等因素与预后和康复都有关系。如金代名医刘完素所说“筋挛虽势恶而易愈,诸筋缓难以平复也”。护理人员在为病人制订康复护理计划时,应遵循调和阴阳、以平为期、顺应四时、五方制宜的原则,鼓励、帮助病人持之以恒地进行康复训练,从而促进机能的尽快恢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同时,加强对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家属认识到其在康复中的重要角色,尽可能多陪伴病人,给予病人支持与信心,帮助病人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中医学强调情志因素与中风的发病关系较为密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资料显示,卒中后抑郁发病率25%~60%[8,9]。有调查显示,病人抑郁程度越重其生活自理能力越差[10,11]。抑郁情绪和心理及其外在行为的变化使卒中病人治疗和康复的积极性降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有重要影响,因而直接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和功能康复[12]。因此,情志护理是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主要护理措施。

上一篇:《诗经》中的玉饰意象下一篇: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