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2024-08-22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精选6篇)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1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以腰骶、臀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属于“痹证”范畴,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后关节紊乱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等多种疾病[1]。本文将探讨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方法及取穴概况,旨在为临床治疗腰痛提供思路和方法。

1 针灸治疗腰痛的辨证方法

1.1 病因辨证

杨辉[2]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腰痛的通用穴为肾俞、委中、志室、腰阳关、环跳、秩边;督脉病证者加后溪,足太阳经证者加申脉;并将腰痛分为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雷鸣[3]则将腰痛辨证分为:肾精亏虚,选穴为肾俞、命门、大肠俞、关元、气海、大肠俞、三阴交;气滞血瘀,以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为主;寒湿内阻:强调针灸并用,选取肾俞、脾俞、胃俞、大肠俞、太溪、复溜、腰阳关等。陈冬[4]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血瘀证、湿热证、寒湿证、肾虚证,总有效率达100%。

1.2 经络辨证

陈贵珍等[5]运用传统经络辨证治疗腰痛取得了良好效果。曾庆荣等[6]把腰痛分为膀胱经型、督脉型、混合型,其中膀胱经型切诊时在一侧或双侧膀胱经上有明显压痛,甚则可扪及条索状物,取背部膀胱经相应穴位为主;督脉型切诊时在腰背部督脉(腰椎棘突上或棘突旁或棘突间)有压痛,取腰部相应华佗夹脊穴;混合型取膀胱经相应穴位及华佗夹脊穴。何扬子[7]、金普敬[8]从肝经论治腰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张党升[9]认为应多从带脉论治软组织损伤性腰痛,为治疗腰痛打开了一种新思路。

1.3 经筋辨证

李军霞等[10]根据经筋理论运用经筋手法联合经筋火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有效率为82.8%。潘春林[11]、陈东煜[12]根据经筋理论采用针刀疗法治疗腰痛取得了良好效果。邵志刚[13]运用电针足少阴经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优于普通针刺。何良志等[14]通过经筋理论运用圆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5例,有效率达94.3%。

1.4 脏腑辨证

古明高等[15]观察健脾益肾法针刺腰椎间盘突出症足部麻木的疗效,主穴取隐白、大都、然谷,足底麻木配太白,足跟或足麻木配太溪,小腿外侧麻木配三阴交,大腿后外侧麻木配髀关,总有效率达100%;孙晶晶等[16]运用补肾祛瘀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组取肾俞、太溪、命门,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为61.29%;臧明等[17]运用补肾温针法治疗老年肾阳虚腰痛,取肾俞、大肠俞、关元进行温针灸,对照组口服桂附八味丸,对照组有效率为65%,治疗组有效率为93%。

2 腰痛的取穴概况

2.1 针灸治疗腰痛的古代文献研究

周德祥等[18]检索起自《黄帝内经》、止于《医宗金鉴》,共查阅古籍32册,通读16个条目,发现古人关于针灸治疗腰痛的论述非常丰富,其辨证细致、用穴精炼,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总结出针灸治疗腰痛共用穴位78个、214穴次,其中被选用8次以上的穴位有委中(22次)、肾俞(21次)、环跳(16次)、昆仑(12次)、足三里(10次)、阳陵泉(8次);在对经络归经中发现所用经络有:足太阳膀胱经(82次)、足少阳胆经(32次)、督脉(26次)、足厥阴肝经(19次)、足阳明胃经(17次)、足少阴肾经(11次);穴位所在部位及次数为:腰骶部56次、臀及大腿61次、小腿及以下65次。刘立公等[19]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对62种古籍中采用针灸治疗腰痛的内容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共涉及文献433条、穴位175条,总计756穴次;并总结以下常用穴位及其次数:委中66次、肾俞38次、昆仑38次、腰俞20次、环跳19次、足三里16次、申脉15次、水沟15次、膀胱俞10次、,束骨10次、太溪10次、复溜10次、阳陵泉10次、行间10次、命门10次;常用经络及其次数为:膀胱经298次、胆经99次、督脉66次、肾经53次、肝经43次、胃经39次、脾经26次。

2.2 针灸治疗腰痛的现代取穴研究

杨启昭[20]选取2001年~2010年期间中国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针灸相关的国家及省级医学杂志,筛选出52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发现其中治疗腰痛所应用的具体腧穴有.,委中63次,环跳、阳陵泉各53次,夹脊穴52次,阿是穴46次,肾俞43次,大肠俞34次,秩边32次,昆仑25次,承山23次,悬钟21次,足三里19次,风市18次,腰阳关16次,关元俞14次,承扶、气海俞各12次,殷门11次,次髎10次,膈俞9次,命门、太冲、阴陵泉各8次,三阴交7次,小肠俞、血海、腰眼各6次,合谷、太溪、外丘各5次,八髎、后溪、侠溪、阳交各4次,志室3次,大椎、解溪、金门、梁丘、脾俞、委阳各2次,丘墟、三焦俞、阳辅、腰俞、整脊穴各1次;其中主穴有:夹脊穴50次,阿是穴43次,肾俞40次,委中37次,大肠俞、环跳各34次,阳陵泉26次。且通过对古代针灸文献和现代文献进行筛选归纳,将两者进行总结对比得出:①古代文献处方多以单穴为主,而现代文献以多穴为主,在古籍研究中多描述了腰痛取某穴为主。②古今应用高频腧穴相同的有委中、环跳、阳陵泉、肾俞、昆仑、足三里、风市、合谷,其余腧穴相差较大。③用穴归经均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为主;用穴类型均以特定穴为主,现代文献中同样注重阿是穴或夹脊穴的运用,用穴中均注重腰腿并治的规律,现代医家还注重辨证和辨经选穴和配穴规律。

3 小结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归纳总结,发现针灸是治疗腰痛的有效办法,古今最常用的穴位为委中,侧面体现了古今医家均较重视经络辨证,这也为临床提供了正确思路,从经络辨证着手,深刻理解经络辨证的精髓,对针灸治疗腰痛有重大意义。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2

关键词: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西医治疗;概况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1-0045-0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l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OISH)是引起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为老年人致残致死的首要原因Ⅲ。美国高血压监测和随访(HDFP)研究多元回归分析表明,60~69岁组除外其他危险因素,收缩压每升高1mmHg(0.133Kpa),年死亡率增加1%。加强对OISH的防治则可减少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并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中、西医学都有许多针对高血压病对应症治疗的有效方法。现就近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西医学认识

1.1概念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OISH)是指:年龄≥60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每次取>2个读数的平均值)。除外一些引起心排出量增高的疾病所致的收缩压增高。

1.2发病机制过去观点认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血压也增加,血压增高尤其是收缩压增高是老年生理过程,现在认为代表着心血管形态和功能的改变,最终表现为增加心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性改变,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加重、大动脉顺应性减退,管壁增厚、僵硬,管腔缩小甚至闭塞,血管平滑肌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而a受体的反应性无明显变化,导致血管收缩占优势,外周血管阻力升高;颈动脉窦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对血压波动的缓冲调节功能下降。其次老年人血流速度减缓,血小板释放功能增强,血栓素B2(TXB2),血栓球蛋白(β-TG),血小板F4(PF4)和五羟色胺(5-HT)等缩血管物质浓度升高可增强血管收缩反应,使动脉顺应性减退,呈现“浓、粘、凝、聚”等血液流变学变化。此外胰岛素抵抗使水钠潴留,使血管壁对缩血管物质敏感性增加且促进血管壁蛋白质、胶原合成、细胞增生,管壁增厚,弹性下降,血管阻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输出量增多,心率加快,收缩压增高。尚有认为血清瘦素、抵抗素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神经肽Y与OISH的发病有关。

1.3OISH特点①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舒张压可正常或降低。②不同程度脑、心、肾等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多且严重,病死率高。③血压波动大,易再成体位性低血压。④临床表现多样化,且多并存其他慢性病。⑤对治疗反映的个体差异大。

2中医学认识

中医无高血压的病名,历代医家多归结在“眩晕”、“肝风”、“头痛”、“风眩”等病证中,并与“心悸”、“胸痹”、“中风”等病证有一定关系。

2.1病因病机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老年高血压的病因在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高肾虚、内伤虚损、瘀血阻络、先天禀赋等。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就形成了以眩晕、头痛为主要表现的高血压病。病机分析为:①肝阳上亢:随增龄阴精渐损或因老年忧郁恼怒太过,肝失条达,久郁化火伤阴,肝阴暗耗而阴亏于下,阳亢于上;②阴虚阳亢:老年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风内动;或阴虚火旺,风火旋升而上盛下虚。③阴阳两虚:老年久病,阴损及阳可致阴阳两虚。④痰浊壅盛:老年人脾胃多有损伤,水谷精微不化,聚成痰浊。⑤瘀血内阻:气机不利或脏腑阴阳失调皆可引起血瘀。

2.2辨证分型 目前对高血压尚无统一的辨证分型。卫明等认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虚者居多,气虚阳衰为最多,主张分为中气不足、肝肾阴虚、命门火衰、肝阳上亢、心脾两虚、痰湿中阻、气滞血瘀等7型。《中医实用内科学》分为风邪上扰、肝阳上亢、痰浊中阻、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等6型。《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实用中医老年医学》则分为:①肝阳上亢;②阴虚阳亢;③阴阳两虚;④痰浊壅盛;⑤瘀血内阻。

3治疗

3.1西医治疗

3.1.1降压目标强调降压与靶器官保护并举,是高血压治疗的核心,两者必须兼顾。《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调整了OISH的降压目标值,确定为150/90mmHg以下。因舒张压<65mmHg时可能是影响冠状动脉灌注的不良因素,应维持≥65mmHg。

3.1.2治疗原则①首先非药物治疗,其次药物治疗。②联合用药。③降低总外周阻力,增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量,预防和逆转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脑、心、肾靶器官的重塑。④用药个体化,采取疗效最佳,副作用最少的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⑤选择药物种类尽量少而精。

3.1.3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作为基本的保健措施能够协助疗效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左心室肥厚以及长期精神过度紧张等。

3.1.4药物治疗JNCⅦ介绍的6大类降压药均可用于治疗。利尿剂尤其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因其影响血糖,血脂,血尿酸的代谢,应慎用。目前主张低剂量或与其他降压药物合用。新一类利尿剂吲哒帕胺(寿比山)对代谢影响相对较小。现有资料不能确定钙通道阻滞剂(CCBs)对冠心病、肿瘤及出血的影响。我国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而不是心肌梗死,故仍作为治疗老年高血压的一线药,尤其适合于OISH患者。β受体阻滞剂(β-B)降低交感活性,降低周围阻力,对合并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可能特别有益。应注意其潜在的负性肌力作用。醛固酮拮抗剂可有效减弱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加压反应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此外,硝酸酯在体内巯基的作用下可形成外源性NO,直接舒张大动脉血管平滑肌,改善大动脉弹性起到降压作用。他汀类药物上调eNOS表达,增加NO合成和释放,起改善动脉弹性的作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改善心室舒张功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及抗动脉粥样硬化,防止甚至逆转靶器官损害。还可通过抑制或拮抗血管组织局部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和促使血管内皮合成或释放NO,短期内可使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反应性与紧张度降低,扩张动脉腔径,增强动脉弹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作用与ACEI相类似。主要用于有ACEI适应证又不能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Y干扰素具有抗细胞增殖的作用,可用于防治血管狭窄。列酮类药物可通过增加NO的释放和生物利用度、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内皮及血管平滑肌的功能和改善脂质代谢来降低血压。

3.2中医治疗

3.2.1治则治法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多有病程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辨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为本,风、火、痰、瘀为标。针对病机特点,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原则。治标重在风、痰、瘀,治本重在肝、脾、肾。活血化瘀贯穿始终。一般论治以滋养肝肾,熄风潜阳为主。风、火、痰、虚、瘀证候明显则镇潜、清降、平肝、化瘀等法。

3.2.2辨证论治 临床通常按以下分型论治:①肝阳上亢: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阴虚阳亢:治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方用镇肝熄风汤加减。③阴阳两虚:治以滋阴助阳,平肝熄风,方用金匮肾气丸或二仙汤加减;④痰浊壅盛:治以健脾和胃,通阳祛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⑤瘀血内阻:治以活血化瘀,清经通窍。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3.2.3经验治法徐贵成等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兼以活血化瘀法(丹参、丹皮、赤芍、怀牛膝等)较单纯的辨证论治在降压、改善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及D-二聚体等指标方面更具优势(P<0.05)。黎鸿斌报报道对OISH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瘀阻脉络者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方用七味肾气丸加减,桃仁、川芎合用,活血行瘀,祛风止痛,疗效显著。

3.2.4 中成药吴玉平等用松龄血脉康治疗老年高血压病,对照组用波依定治疗40天后比较疗效,对照组部分患者头晕、胸闷症状依然存在,治疗组大多数患者上述症状消失,未见副作用。辛文华用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老年高血压性眩晕,治疗组67例采用天麻钩藤颗粒治疗。对照组56例用心脑舒通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2.5单味中药罗伟等观察葛根素对高血压患者血浆内皮素(ET)、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FGFIa)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结果运用葛根素治疗后ET含量很快下降,TXB2含量降低,6-K-PGFla显著提高。降压总有效率为9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王晓君等使用当归注射液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后发现当归可以明显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增加前列环素,推测当归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改善内皮功能,起协助降压的作用。

3.2.6外治法彭丽辉等报道以艾灸百会穴治疗48例高血压病病人,病人血压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自觉症状好转,总有效率达70.83%。骆传江等们将100例高血压患者随即分成推拿组和西药组。西药组口服盐酸贝那普利片。结果推拿组降压作用比西药组慢,但疗效巩固好,血压无大幅度波动,尤对伴有头晕、头痛、耳鸣等症状的老年体弱病人更为适宜。此外埋线、贴敷、鼻针、耳穴贴压等外治法皆有运用。

4结语

高血压患者常并发脑血管疾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左室肥厚、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或与其他慢性疾病并存,如糖尿病、胆囊炎、高脂血症等,使疾病的治疗更加复杂。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已有深入的研究,并有许多有效的降压药物,但其预防和对并发症,合并症的影响说法不一,长期服药存在耐药性及费用较高的问题。祖国医学治疗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与西医个体化治疗的趋势完全吻合。在西药降压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辨证论治,能明显改善病人自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亦有可能减少西医降压药的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3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高血压患者60例, 男38例, 女22例, 年龄60~78岁, 平均68.9岁, 病程2~30年。

方法:对60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治疗。中医临床分型共分为血瘀阻窍型、肝肾阴虚型、气血亏虚型、痰浊上蒙型、肝火上炎型和风火上扰型6种[1]。所有药物均水煎分2次服用, 早晚各1次。连续治疗1周。 (1) 血瘀阻窍型:患者主要表现头痛、眩晕、耳聋、耳鸣、胸闷, 舌色暗伴有瘀斑、脉细涩。治疗方剂:通窍活血汤进行加减。方药组成:郁金12 g, 菖蒲12 g, 老葱10 g, 红花12 g, 川芎12 g, 赤芍12 g, 桃仁12 g, 黄酒适量。本组有2例。 (2) 肝肾阴虚型:患者主要表现头晕眼花, 耳鸣, 失眠多梦, 夜晚尿繁, 苔白, 舌淡, 脉弱无力。治疗方剂左归丸进行加减。方药组成:龟板胶12 g, 旱莲草12 g, 川牛膝12 g, 白芍12 g, 鹿角胶10 g, 枸杞12 g, 山萸肉12 g, 菟丝子12 g, 熟地黄12 g, 山药15 g。本组4例。 (3) 气血亏虚型:患者主要表现:眩晕、面白、神疲、心悸、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方剂:归脾汤进行加减。方药组成:枸杞子12 g, 龟板胶12 g, 远志10 g, 当归12 g, 生地黄12 g, 木香10 g, 炙甘草6 g, 酸枣仁30 g, 党参15 g, 茯神15 g, 白术12 g, 龙眼肉12 g, 黄芪30 g。本组10例。 (4) 痰浊上蒙型:患者主要表现眩晕、视物模糊、恶心、呕吐、舌体胖大, 苔白、脉濡滑。治疗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药组成:枳实12 g, 竹茹12g, 瓜蒌12 g, 甘草6 g, 白术12 g, 天麻15 g, 茯苓30 g, 陈皮10 g, 半夏10 g。中成药可服用半夏天麻丸6 g, 3次/d。本组12例。 (5) 肝火上炎型:患者主要表现头晕、头痛、目赤舌红, 脉弦。治疗方剂胆泻肝汤。方药组成:灵磁石30 g, 泽泻12 g, 木通12 g, 柴胡10 g, 茯苓30 g, 当归12 g, 黄芩10 g, 车前子15 g, 龙胆草12 g, 生地黄12 g。本组16例。 (6) 风火上扰型:患者主要表现眩晕、耳鸣、头胀, 舌红、口苦、脉浮弦。治疗方剂:天麻钩藤饮。方药组成:黄芩10 g, 夏枯草15 g, 夜交藤20 g, 山栀子10 g, 桑寄生12 g, 杜仲12 g, 钩藤20 g, 龙齿30 g, 天麻15 g, 川牛膝12 g, 朱茯神30 g, 生石决明30 g。本组18例。

结果

60例患者经过治疗, 显效32例, 显效率53.3%, 有效23例, 有效率38.3%, 无效5例, 总有效率91.6%。其中血瘀阻窍型总有效率100.0%, 肝肾阴虚型总有效率75.0%, 气血亏虚型总有效率90.0%, 痰浊上蒙型总有效率91.7%, 肝火上炎型总有效率93.8%, 风火上扰型总有效率94.4%。各型治疗效果, 见表1。

讨论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本病与遗传、年龄、职业、环境以及高钠盐饮食、嗜烟、肥胖等因素有关[2]。高血压主要症状为眩晕、头痛、头胀, 或兼有耳鸣、心慌、四肢麻木、面赤、烦躁、失眠等。中医认为高血压的发病和肝肾有关, 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综上所述,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显著, 指导推广。

参考文献

[1]蒋卫民, 唐蜀华, 陈晓虎.高血压病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1998, 4 (11) :37.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治疗组男22例, 女18例, 病程2~10年, 平均6年;对照组男23例, 女17例, 病程0.8~20年, 平均6.23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 (即中医辨证治疗) +西药 (如瑞易宁、二甲双胍片、施慧达等) 降糖降压治疗+中药[1] (由丹参、丹皮、赤芍、生地、鬼箭羽、泽兰、天花粉等组成方剂) 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2组疗程均为2个月。

1.3 护理

1.3.1 心理护理:

由于该病是终身性疾病, 要控制血压, 同时又要调控血糖, 且无法根治, 需长期调养和护理, 确诊后患者会产生恐惧、悲观、忧虑、烦躁等情绪。因此,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变化, 做好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 正确面对疾病, 积极配合治疗。

1.3.2 饮食护理:

饮食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有密切关系, 所以护理人员在饮食方面必须嘱咐患者及其家属, 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摄入量。制定正确合理的饮食计划, 减轻患者的体质量和控制食盐的摄入[2]。嘱患者多食蔬菜、水果、优质蛋白, 做到“四低”:低脂肪、低糖类、低胆同醇、低钠;“三足”:充足的维生素、充足的纤维素和足够的蛋白质, 以增加食物纤维的摄入, 从而改善胆固醇和糖的代谢, 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1.3.3 药物治疗护理: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长期服药的重要性。目前生产的许多种降压药均对血糖、脂类代谢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所以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

1.3.4 调整生活方式:

经常做适量运动对高血压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如每天步行1000米, 可使患者体内肌糖原和血液中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还要进行科学运动, 如医护人员建议患者选择运动方式及运动量, 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且要持之以恒。这样不仅可以减轻体质量, 改善脂质代谢, 而且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还有利于缓解压力和保持心情舒畅。此外, 患者要戒烟戒酒, 形成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空腹血糖4.4~6.0mmol/L, 血压<130/80mm Hg;有效:空腹血糖6.1~7.0mm Hg, 血压130/80~140/90mm Hg;无效:空腹血糖>7.0mmol/L, 血压>140/90mm Hg。以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高于对照组的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讨论

糖尿病和高血压都是终身性疾病, 糖尿病并发高血压也较为常见。患者通常年龄大、肥胖、空腹血糖高, 发病时危险性成倍增长, 冠心病、猝死、脑血管病、心力衰竭、糖尿病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会明显上升,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3]。

笔者体会到系统护理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要广泛宣传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相关知识[4],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定期测量血压, 监测血糖。住院期间教会患者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等症状时的应急处理方法。同时注意调节患者的心理, 使其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 积极面对。向患者说明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以使血压接近正常水平, 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摘要: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对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8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 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西药降糖降压治疗+中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系统护理。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 高于对照组的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系统护理配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提高患者对高血压、高血糖的认识, 保持健康心态, 积极治疗, 使病情稳定。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系统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学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可能机制和降压药选择策略[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1 (6) :19-21.

[2]郭文敏, 罗艳红, 刘艳萍.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护理体会[J].宁夏医学杂志, 2005, 32 (11) :64.

[3]李红梅.57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59 (11) :113-114.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我院76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中男性50例, 女性26例;患者年龄20~65岁, 平均年龄 (42.9±6.7) 岁;病程5~84个月, 平均病程34个月。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6例, 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具体病情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根据中医辨证分型, 56例患者中有21例为肝火上炎型, 1 5例为肝阳上亢型, 1 3例为肝肾阴虚型, 4例为痰湿阻滞型, 3例为瘀血阻络型。根据患者分型的不同行对症治疗:①肝火上炎型:以龙胆泻肝方为主汤加减治疗, 栀子10g、龙胆草10g、黄芩10g、车前子12g、柴胡10g、泽泻12g、当归15g、生地15g、赤白芍各15g;②肝阳上亢型:采用口服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 天麻10g、丹皮10g、钩藤10g、益母草10g、石决明10g、黄芩10g、山栀子10g、川牛膝10g、生山楂10g、桑寄生10g、夜交藤10g、丹参10g、牡蛎先煎10g;③肝肾阴虚型:以左归丸加减治疗, 炒酸枣仁25g、菊花15g、熟地15g、山茱萸12g、川牛膝15g、山药12g、菟丝子10g、地龙15g、枸杞子10g、女贞子10g、龟胶10g、早莲草10g;④痰湿阻滞型:采用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茯苓15g、天麻15g、代赭石15g、白术15g、甘草6g、生姜6g、白蔻仁6g;⑤瘀血阻络型: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黄芪30g、赤芍10g、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0g、川芎10g、地龙10g、川牛膝15g、红花10g, 杜仲15g、寄生15g。一次250 m L, 一日2次, 15d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进行血压复查。对照组采用钙通道阻滞剂、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等常规西药治疗。硝苯地平片, 石药集团中诺药业 (石家庄) 有限公司生产, 10mg×100片, 一次10~30mg, 一日3次。卡托普利片,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2.5mg×25片, 一次12.5mg, 一日2~3次。美托洛尔片,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5mg×20片, 一次100mg, 一日1~2次。2周为1个疗程,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1.3 疗效判定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患者的血压等体征进行评分。疗效指数= (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 /治疗前积分×100%。疗效指数下降60%~89%记为显效, 疗效指数下降20%~59%记为有效, 疗效指数<20%记为无效。有效率为有效例数和显效例数加和与总例数的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组间采用χ2检验, 组间差异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56例患者中46例评估为显效, 7例评估为有效, 3例评估为无效;对照组20例患者中11例评估为显效, 3例评估为有效, 6例评估为无效;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4.6%, 远大于对照组70.0%,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χ2=16.622, P<0.05) 。

2.2 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观察组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 2例头晕, 改行其他药物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3个月观察组无复发, 对照组复发3例, 3例症状均较轻, 行中医辨证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

3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病, 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由于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发作、病因复杂、对患者影响大等特点, 治疗较为困难[2]。临床上运用传统降压药治疗高血压较为普遍。但高血压往往需要长期用药, 而长时间使用传统降压药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胃肠痉挛、腹胀、骨骼肌发炎、关节僵硬、肌肉痉挛、精神紧张、神经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和耐药、停药后反跳现象。随着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对高血压的认识不断更新。高血压不仅是血流动力学的病变, 同时也是代谢病, 它与脂肪、糖、蛋白质代谢紊乱同时存在, 更主要是伴随着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的损害, 因此治疗高血压的目的不仅是控制升高的血压, 改善上述代谢紊乱, 更重要的是减少危险因素,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中医认为, 高血压发病的原因, 主要是伤肾、郁怒伤肝造成的肝肾阴阳亏损,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对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往往是由素体阳盛, 肝阴不足, 合并气郁化火, 风阳升动, 发为眩晕引起的, 采用平肝潜阳法用天麻钩藤汤加减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 能够平肝潜阳, 滋补肝肾, 缓解高血压病交感神经亢奋的症候群[3]。对于痰湿阻络型高血压, 采用祛痰化湿法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能够平肝化痰, 和胃化湿。本文研究结果表明, 中医辨证治疗56例高血压, 其有效率远高于传统西药降压治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许嘉坤.中医辩证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321.

[2]毛敏华.中医辨证联用福辛普利治疗中年高血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7 (13) :2017-2017.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 篇6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辨证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在我国非常普遍, 具有患病率高、难以彻底治愈、病程漫长、并发症严重等特点。西医治疗见效快, 但长期服药副作用明显, 很少考虑患者病情的差异性。笔者拟从祖国医学辨证治疗理念出发,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给予辨证施治。现将181例患者的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0年3月到2012年8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8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无明显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 均为之前服用西药病情无明显改善者。病程 (5.3±1.6) 年, 年龄 (65.7±11.2) 岁。男123例, 女58例。轻度高血压90例 (49.7%) , 中度43例 (23.8%) , 重度48例 (26.5%) 。合并基础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例 (7.2%) , 糖尿病21例 (11.6%) , 哮喘8例 (4.4%) , 冠心病25例 (13.8%) 。中医分型:①痰湿内盛型45例 (24.9%) :肢体麻木, 胸闷腹胀, 舌淡、苔白腻, 头重如裹, 头晕目眩, 纳呆多寐, 脉濡或滑。②肝肾阴亏型46例 (2 5.4%) :头晕头痛, 心悸失眠, 脑中热痛, 腰膝酸软, 烦热面赤, 舌红少苔, 目胀耳鸣, 脉弦细而数。③瘀血留滞型44例 (24.3%) :舌淡红苔白, 心悸烦躁, 头胀痛, 胸胁胀痛, 脉弦。④肝阴偏亢型46例 (25.4%) :眩晕耳鸣, 口苦便秘, 舌红苔黄, 头痛目胀, 急躁易怒, 颜面潮红, 多梦失眠, 脉弦数。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西医常规治疗 (根据具体病情选用硝苯地平、依那普利、厄贝沙坦等) 的基础上, 给予中医辨证治疗。①痰湿内盛型:茱萸6g, 僵蚕、胆南星各8g, 半夏、橘红、天麻各10g, 决明子15g, 茯苓、白术各12g, 葛根20g、生龙牡30g。②肝肾阴亏型:罗布麻、枸杞子、炒麦芽、山萸肉各10g, 女贞子12g, 益母草、白芍、龟板各20g, 决明子、白蒺藜、川牛膝各15g, 龙骨30g, 磁石40g。③瘀血留滞型:辛夷6g, 红花8g, 罗布麻、菊花、桃仁、槐米各10g, 赤芍、川牛膝、葛根各15g, 益母草、丹参各20g, 珍珠母30g。④肝阴偏亢型:地龙6g, 山栀8g, 罗布麻、夜交藤、天麻、菊花、杜仲各10g, 桑寄生、川牛膝、钩藤各12g, 夏枯草、益母草各15g, 白芍、石决明各30g。均为水煎服, 每日一剂, 连服3个月。

1.3 效果评价[1]

显效:舒张压 (DBP) 和收缩压 (SBP) 均达到正常范围, 或DBP下降>20mm Hg, SBP下降>10mm Hg。有效: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DBP和 (或) SBP有明显下降, 但未达到正常范围, DBP下降 (l0~19) mm Hg, SBP下降 (5~9) mm Hg。无效:DBP和SBP均无明显改善, 或继续上升。显效加有效为总有效。

2 结果 (表1)

各型高血压治疗显效率均在80%以上, 总有效率均在90%以上。治疗期间未见明显药物副反应, 无效患者中, 均为病情继续保持稳定, 无病情恶化患者。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 高血压属于“头痛”、“眩晕”等范畴, 多从肝论治, 并涉及肾、脾等[2,3]。痰湿内盛型与肝脾失调有关, 肝禀风木之性, 脾为痰湿之源, 脾失健运, 风动于肝, 痰湿内生, 滞壅肝木;风阳内动, 卷痰涌动, 引起血压上升。根据笔者临床体会, 治宜平肝熄风, 燥湿化痰。肝脾同治, 重在化痰祛湿, 使气机升降舒利, 中州痰湿开豁, 外周阻力减轻, 促进血压下降。所用方剂中, 僵蚕化痰散结, 清热解毒;天麻熄风止痉, 祛风通络;生龙牡平肝潜阳, 镇惊安神。肝肾阴亏型与肝肾亏损有关, 阴精不恋潜肝阳, 肾水不涵养肝木, 肝虚木枯则厥阴化风, 风阳内动而致血压上升。治宜平熄肝风, 滋阴潜阳。肝肾同源于下焦肾水, 调整阴虚与阳亢回归平衡, 则肾水充足, 同时降泄上壅血热, 疏散上旋风阳, 则肝阳无动荡上亢之忧。所用方剂中, 山萸肉收敛固涩, 补益肝肾;川牛膝逐瘀通经, 利尿通淋;磁石平肝潜阳, 安神镇惊。瘀血留滞型与肝肾亏损和脑窍清阳闭遏有关。肝肾本亏于下, 风阳夹痰久旋于上, 气盘凝滞, 气血瘀滞, 上阻脑络, 横阻经络, 清阳闭遏, 导致头晕目眩, 血压上升[4]。治宜通窍平肝, 活血化瘀。瘀滞去则气血活, 气机通畅则经络无阻, 肝阳得以疏散, 从而使血压下降。所用方剂中, 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罗布麻清热平肝, 利水消肿;丹参活血通瘀, 凉血消肿。肝阴偏亢型与肝木风阳内动有关。肝为风木之脏, 木得风而易动, 五脏火气激发七情, 引起肝阳风火升动, 上窜于巅, 引起血压上升。治宜清化风火, 平潜肝阳。临床上要注意, 少用重镇潜降肝阳, 肝经风火性主升, 风阳萌动之势, 遏阳壅滞风火有时候效果并不佳。宜用辛凉顺其火性, 疏散风火, 发散肝经郁热。所用方剂中, 夜交藤安神养心, 通络祛风;钩藤清热平肝, 熄风止痉;石决明平肝清热, 明目去翳。

我们从发病人群中筛选出不同病型的患者, 给予更加针对性的治疗, 体现了治疗的个体性。具体到每位患者, 不仅仅局限于改善病情, 而是从改善机体的整体气血通畅出发给予治疗, 体现了整体性。本次观察结果可见, 在西医治疗的同时, 各型高血压的显效率均在80%以上, 总有效率在9 0%以上, 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飞.中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辨证治疗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318.

[2]许嘉坤.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影响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5) :321.

[3]胡嵘.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J].江苏中医药, 2004, 25 (7) :56.

上一篇:趣味性高中历史下一篇:散文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