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共10篇)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1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是有目的地择时用药疗法, 无论是否运用特殊的药物释放技术, 使药物浓度与疾病一天中变化规律相配合, 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降压不仅要达标, 而且还要平稳血压, 以有效防治靶器官损害。现临床上多主张用长效降压药在早晨一次性服用。由于目前大部分长效降压药并不能如商家宣称的那样24 h平稳降压, 使得药物作用的最后几个小时出现降压作用下降现象, 特别是夜间血压控制不良, 晨冲现象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进一步加重了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本研究通过探讨联合用药的高血压病人, 实行不同时间服药方法对高血压降压疗效的有效性、平稳性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1999年WHO/ISH的血压水平定义及分类标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2级及3级以上原发性高血压病人90例, 其中男52例, 女38例, 年龄 (55.3±8.9) 岁。随机分为3组, A组30例, 男18例, 女12例;B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C组30例, 男17例, 女13例。所有研究对象均未经治疗或者未规律用药。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严重肝、肾损害者。
1.2 方法
A组每天早07:00服用厄贝沙坦胶囊 (商品名:伊泰青, 珠海润都民彤制药有限公司) 150 mg和氨氯地平片 (商品名:络活喜, 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5 mg。B组每天早07:00服用厄贝沙坦胶囊150 mg, 晚07:00服用氨氯地平片5 mg。C组每天早07:00服用氨氯地平片5 mg, 晚07:00服用厄贝沙坦胶囊150 mg。如果3 d后病人血压仍不达标 (140/90 mmHg以下) , A组、B组早晨加服厄贝沙坦胶囊150 mg, C组早晨加服氨氯地平片5 mg, 若仍不达标, 各组可加用美托洛尔12.5 mg~25.0 mg。以上疗程共2周。治疗期内每日07:00、08:00、11:00、15:00、22:00测量血压。测压时, 病人先休息15 min, 采用水银袖带血压计测量, 至少测量2次。间隔1 min~2 min, 若2次读数相差5 mmHg以上, 应再次测量。病人于服药前及服药2周后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血压, 设定白天 (06:00~22:00) , 夜间 (22:01~05:59) , 每30 min自动测血压及心率1次。
1.3 观察指标
24 h平均收缩压 (24 hSBP) , 24 h平均舒张压 (24 hDBP) , 白昼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 (dSBP及dDBP) , 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 (nSBP及nDBP) , 平均动脉压 (MABP) =舒张压+ (收缩压-舒张压) /3。计算24 h平均动脉压 (24 hMABP) ;白昼平均动脉压 (dMABP) 和夜间平均动脉压 (nMABP)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因降压未达标需要增加降压首剂量情况
A组晨服厄贝沙坦至300 mg者8例, B组晨服厄贝沙坦至300 mg者10例, C组晨服氨氯地平至10 mg者9例,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加用美托洛尔2例, B组、C组加用美托洛尔各3例。
2.2 各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 (见表1)
A组与其余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nMABP、24 hMABP下降值A组小于B组和C组 (P<0.01) , B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B组、C组夜间血压控制优于A组。dSBP、dDBP、MABP、24 hDBP下降值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有证据显示在预测心血管疾病病死率方面, 动态血压要优于诊室血压, 与24 h和白天血压均值相比, 夜间血压更具有重要意义[1]。非杓型血压是心血管危险性的判断指标, 与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直接相关, 是独立于血压负荷的危险因素[2]。有研究显示非杓型血压正常血压对照人群, 其靶器官的损害程度甚至高于杓型高血压病人[1]。因此, 夜间血压水平及血压模式是药物治疗控制的主要目标, 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观念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识。
在本研究中, 使用降压药都是长效缓释制剂, 厄贝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氨氯地平是一种长效的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 三个实验组服药后与服药前相比, 收缩压、舒张压、MABP均降低, 降压治疗有效。nSBP、nDBP、24 hSBP、nMABP、24 hMABP早晨顿服组下降值小于分开早晚服药组, 表明早晚分次给药、在控制夜间血压方面明显优于早晨顿服。dSBP、dDBP、MABP、24 hDBP下降值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对于2级以上高血压, 两种降压药物联合能很好控制白昼血压, 服药时间的改变对白昼血压控制的效果影响不大。
本研究发现顿服与分次服药比较, 顿服夜间血压降低数值明显小于分次服药, 且顿服药血压波动较大。推测可能与早上服药后, 降压药物日间可以维持很高的血药浓度, 药物经过自身衰减, 到了夜间血药浓度降得过低, 不能起到很好的降压效果。夜间血压再次升高有关。夜间服药可以使清晨时段仍有较高的血药浓度, 能更为有效地抑制或延缓清晨时段血压的迅速上升。从而降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有研究表明一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在夜间的降压作用优于日间。有助于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3]并且夜间服药亦不会引起夜间血压过低[4]。Hermida等[5]研究了123例难治性高血压病人 (均于早上同时服用三种降压药) , 将这些病人分为两组, 一组为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和钙通道阻断剂进行调换, 但服药时间仍为早晨。另一组病人仅将调换的药物改为睡前服用, 治疗3个月后结果显示:第一组病人血压没有影响, 但杓型高血压比例有所下降 (22% vs 15%) ;睡前服用的病人中, 不仅血压明显下降, 且杓型高血压的比例明显上升 (13% vs 53%) ;第一组中仅1例病人血压得到控制。睡前服用药物的病人血压得到控制的比例高达40%。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运用时间治疗学将高血压的昼夜模式纠正为杓型是可以获益的[6]。
本研究提示, 应用24 h长效降压制剂时, 不同服药时间对降低白昼时段血压的效果无明显影响。在控制夜间血压方面早晚分次服药效果优于顿服, 有利于避免凌晨血压骤升, 以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早晚分次服与一次顿服相比, 夜间及24 h的血压波动相对更小, 降压更趋平稳, 更有利于防止高血压对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
参考文献
[1]Qiu YG, Zhu J H, Tao QM.et al.Captopril administered at night restores the diurnal blood pressure rhythm in adequately con.trolled, nondipping hypertensives[J].Cardiovasc Drugs Ther, 2005, 19:189.195.
[2]Hassler C, Burnier M.Circadian Variations in blood pressure:I m.plications for chronotherapeuties[J].Am J Cardiovasc Drugs, 2005, 5:7.15.
[3]Morgan To, Anderson AE.Different drug classes have variable effects depending on the ti me of day[J].AmJ Hypertens, 2003, 16:46.50.
[4]Kuroda T, Kario K, Hoshide S, et al.Effects of bedti me vs morn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long.acting lipophilic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trandolapril on morning blood pressur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 Res, 2004, 27:15.20.
[5]Hermida RC, Ayala DE, Calvoc, et al.Chronotherapy of hyperten.sion:Administration.ti me.dependent effects of treat ment on the circadian pattern of blood pressure[J].Adv Drug Deliv Rev, 2007, 59:923.939.
[6]Hermide RC.Ambl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inthe predic.tion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effects of chronotherapy:Rationa.le and design of the MAPEC study[J].Chronobiol Int, 2007, 24:749.775.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时间给药法及护理干预对控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效果。方法将64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时间治疗护理组32例(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2例。实验组根据患者的生理及病理时间规律特点调整服药时间及护理干预,对照组按传统时间给药及常规护理。比较在干预前、干预后4w及出院后随访1年时两组患者血压情况及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4w和出院后1年时,实验组患者血压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0.9%)明显低于对照组(40.6%),两组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掌握人体生理病理的时间节律特点,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实施时间给药法及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患者疗效及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关键词】难治性高血压;时间治疗法;护理干预
难治性高血压又称抵抗性高血压,是指高血压患者应用改善生活方式和至少3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仍不能将血压控制在目标水平(140/90mmHg)以下[1]。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较高,病程较长,心脑血管并发症较多。其是引起高血压患者人群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最危险因素之一[2]。时间护理是护理人员利用机体本身存在的生理节律,对患者心理因素、用药时间、生理病理等方面进行护理的一门新兴学科。掌握人体在不同周期内对各种疾病影响的一般规律及药物的药理作用,则能更好地为治疗服务,提高护理质量。为此,我们应用时间给药法及护理干预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将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6月本科室收治的64例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39例,女25例;年龄32-86岁,平均(61.4±11.3)岁;病程11-82个月,平均(37.5±5.1)月;文化程度:小学6例,初中10例,高中9例,中专12例,大专12例,本科及以上1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时间治疗护理组32例(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治疗等方面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①服药指导按生理节律采用最佳用药时间给药,即根据患者每天服药次数的不同给予服药。每天3次者,时间为7:00时,15:00时,22:00时;每天2次者,时间为7:00时,22:00时;每天1次者,时间为7:00时。②运动指导指导患者选择温和的体育活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等。体育活动时间根据昼夜变化规律,避免血压高峰时间,一般选择6:00-7:00时间段,14:00-16:00时间段,19:00-21:00时间段,血压高峰期减少活动,适度增加休息,防止因活动后血压进一步升高而诱发脑血管意外。③饮食指导晚餐最好安排在18:00时左右,餐量相对减少,为午餐量的70%-80%,坚持低脂、低钠饮食习惯。④睡眠指导根据中医的子午流注学说,21:00-5:00时是人睡眠的良辰,因此在该时间段建议患者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能入睡者建议应用放松疗法等。⑤随访出院后由专人加强患者随访督导,特别是了解服药及生活方式的坚持情况,时间为1年。
1.2.2对照组
①服药指导采用传统时间给药法,服药时间每天3次者,时间为8:00时,12:00时,16:00时;每天2次者,时间为8:00时,16:00时;每天1次者,时间为8:00时。②护理指导出院时给予常规运动及睡眠、饮食生活知识指导。③随访出院后由专人随访1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4w及出院后1年时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变化情况。为避免人为因素对血压的影响,固定专人测量血压,并做到定测量部位、定时间、定血压计和定体位。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特点,选择每天的血压高峰和低谷时间段,一般在7:00-8:00、12:00-13:00、16:00-18:00和晚上入睡前在病房测量血压,出院患者在家中测量血压。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1年内血压情况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1年内血压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1年内血压情况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干预后4w与1年时两组患者血压情况比较,均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
2.2两组患者脑血管意外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因脑血管意外事件复发再入院3例,占0.9%(3/32),对照组13例,占40.6%(13/32),两组比较,χ2=8.30,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3.1控制血压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
难治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它涉及精神紧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体液容量系统等多个方面。国内研究表明,人群中79.7%的脑卒中事件和36.7%的冠心病事件均归因于血压的升高,因此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控制血压是关键。
3.2时间给药法及护理有利于控制难治性高血压水平
随着现代时间医学的发展及其对护理学科的渗透与促进,时间护理赋予了现代护理较强的时代特征。其研究目的在于依照生理病理节律以调整给药时间及给药剂量,结合患者的生物周期和疾病节律变化特点展开护理。有调查显示,国内护理人员对生物节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然而掌握人体生理时间节律及药物治疗时间节律,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时间护理,全程平稳降压,提高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效果以及减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体一天中血压的变化规律,在血压波动高峰前给予降压药,可及时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遏制患者病情恶化。血压昼夜变化规律在24h中有2个峰值(10:00及18:00)和2个谷值(14:00及3:00)。据文献报道,一天中冠心病的发作时间以21:00-1:00时间段为最多,5:00-3:00时间段最少;脑出血以0:00-12:00时间段为高发,脑血栓以0:00-6:00时间段为高发,午后12:00-18:00时间段为次高发。根据这一疾病的发生规律,适当调整降压药、扩张冠状动脉药的给药时间,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时间用药法正是根据这一规律而调整实施的。其根据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采用新的给药方法用药,使患者体内药物蓄积稳态浓度更加稳定,符合降压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及高血压患者的合理用药原则。同时配合对患者进行进食、睡眠及体育锻炼等护理干预,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时间治疗护理组患者在干预后4w血压及1年时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患者因脑血管意外事件复发再入院(0.9%)较对照组(40.6%)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见,时间用药法及护理干预能明显地提高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疗效及减少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4小结
本研究表明,对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时间给药法配合护理干预,能提高治疗的效果,明显控制患者血压水平,从而减少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连友.难治性高血压诊断和治疗的现代概念[J].继续医学教育,2008,21(1):25-27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准:
1999年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未对老年人高血压特别分类,诊断标准与普通成人相同,即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非同时3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者[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称之为老年性高血压。
1.2 患者资料:
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52例,经WHO/ISH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诊断后确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病、糖尿病、肾病及心房颤动或其他心律失常患者。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2例,平均年龄(70.1±3.9)岁,病程3~12年。
1.3 治疗方法:
在医嘱指导下,对照组和实验组服用药物均为左旋氨氯地平。实验组向患者和家属进行知识普及,反复宣讲按时、按量和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根据“时间治疗学”原则,采取最佳用药时间点给药,服药时间根据每天服药次数的不同分为3次(6:00、15:00、22:00)。
1.4 疗效评定:
采用袖带式水银柱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每天测3次,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参照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标准[4],疗效标准分3级:1显效:舒张压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2有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 mm Hg,但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3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1.5 时间治疗法满意度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征询意见,评估患者满意度,共有10个调查项目,每个项目总分为10分,其中满意:>8分;一般:6~8分;不满意:<6分。
1.6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病例资料: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平均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方面没有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降压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2.3 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降压幅度比较:
经过时间疗法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对照组降低幅度较低,两组降压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2.4 患者对时间疗法满意度调查:在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之后,时间疗法顺利开展,患者积极配合,没有1例患者不满意,见表4。
3 讨论
时间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其治疗措施建立在人体生命活动节律变化的基础上[5]。时间治疗学对疾病采取择时治疗从而促进疗效[6]。人体的血压昼夜节律变化为日间达高峰,午夜降至最低点,晨起血压突然上升。动态血压波动曲线呈双峰即8:00~9:00主峰,17:00~18:00次峰,2:00~3:00低谷[4]。我们的研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对患者进行血压常规治疗,发现接受时间疗法的患者降压疗效比常规给药患者的疗效明显。目前已有临床用药采用与血压波动相对应的峰值时间给药,并开发定时释药系统[7]。但是对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的研究,需要着重阐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生物学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临床工作中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给药时间,对缓释药物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另外本研究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在时间疗法开始前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充分解释,取得了患者的支持。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心态平和,避免激动,远离烦恼,患者保持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治疗结束后进行的满意度调查,全体患者均表示满意。总之,本研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血压,同时做到了患者在身心愉快的情况下接受治疗,为以后的治疗工作提供了经验。
摘要:目的 观察时间疗法改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血压状况。方法 选择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5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用药,而实验组根据“时间治疗学”原则,采取最佳用药时间点给药。结果实验组患者显效16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9%。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78.6%。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时间疗法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均显著降低。对照组降低幅度较低,两组降压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我们的研究根据血压昼夜节律对患者进行血压治疗,结果发现接受时间疗法的患者降压疗效比常规给药患者的疗效明显,我们认为该法可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老年性高血压,时间治疗学,人文关怀,内科护理
参考文献
[1]Wang J,Xiong X,Yang X.Is it a new approach for treating senile hype-rtension with kidney-tonifying chinese herbal formula?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4,2014:473038.
[2]Hu J,Zhu F,Xie J,et al.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nge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in elderly senile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Mol Med Rep,2013,8(5):1385-1389.
[3]Singh RB,Cornelissen G.Can Halberg's approach to chronotherapy improve world health?[J].Arch Med Sci,2015,11(4):911-9113.
[4]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心血管药物临床试验评价方法的建议II抗高血压药[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8,26(1):5-11.
[5]Dulong S.Identif ication of circadian deter minants of cancer ch ronot her apy t h roug h i n v it ro ch ronopha r macolog y a nd mathematical modeling[J].Mol Cancer Ther,2015,14(9):2154-2164.
[6]Li J.Cisplatin-based chronotherapy for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and its pharmacokinetics analysis[J].Cancer Chemother Pharmacol,2015,76(3):651.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 篇4
患者刘某,女,52岁。
初诊:2015年1月21日。患者血压高,为150/80毫米汞柱,头晕伴记忆力下降,阵发性心慌气短,双手水肿,易燥热出汗、怕冷,膝关节酸沉,口黏,舌淡苔薄暗,脉沉细。心电图提示ST段改变。
治疗方案:方用青娥丸合大补阴丸加减。
方药:续断20克,杜仲炭15克,桑寄生30克,骨碎补10克,地鳖虫10克,钩藤30克,天麻12克,五味子1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生地黄12克,泽泻30克,茯苓30克,白术10克。共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10剂后,患者头晕减轻,燥热出汗消失,其他症状皆减轻。舌红,苔薄,脉沉细。上方去五味子。共20剂。
三诊:服药20剂后,患者血压平稳,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笔者让患者停服药物,并嘱咐患者注意休息,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保持情绪平稳,定期复诊。
按语:肾藏真阴而寓元阳。文中患者肾气虚弱,不能固藏精气,髓海失养,则头晕,记忆力下降,膝关节酸沉。心肾相济,元阳不足,心阳乏源,心失温养,鼓动无力,则心慌气短、怕冷。笔者用青娥丸合大补阴丸加减以益气养阴,填精益髓;辅以天麻、钩藤平肝熄风;茯苓、泽泻利水消肿;久病多瘀,以地鳖虫逐瘀通络。方证对应,血压得控,也体现了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优势。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校门诊及教学医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选择同时符合如下标准的患者: (1) 血压达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诊断标准[2]; (2) 24 h动态血压监测 (ABPM) 确定为非杓型高血压 (SBP昼夜差值百分比<10%) [3]; (3)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合并有明显心、脑、肝、肾损害及糖尿病; (4) 排除对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产品中任何成分及磺胺类药物过敏者。入选对象80例, 其中, 男49例, 女31例, 年龄43~71岁。均获得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诊室血压测量与24 h ABPM 8:00~10:00测量诊室血压, 患者坐位休息15 min后测量其左侧肱动脉血压3次, 每次间隔2 min以上, 其平均值即为该患者诊室血压值。应用美国伟伦动态血压ABPM 6100监护仪进行24 h血压监测 (6:00~22:00为白昼、22:00~次日6:00为夜间) , 袖带缚于患者左上臂, 设置每30 min自动测压1次, 维持日常活动与工作, 全天有效血压度数须>85%, 每小时区间血压读数无遗漏[3]。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正常值均参照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
1.2.2分组采用随机、单盲和自身对照与分组对照的研究方法, 运用随机排列表将8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各40例) , 治疗前均测量体重、身高 (计算体重指数) 并进行血尿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验以及胸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眼底检查。两组之间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病程、高血压分级等一般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3治疗所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7 d后入组开始治疗。A组每晨7: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每粒含厄贝沙坦150 mg, 氢氯噻嗪12.5 mg, 内蒙古元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811) ;B组每晚19:00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剂量均为1粒/d。治疗随访6个月, 此过程中不合并使用其他降压药物。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以收缩压 (SBP) 为观察指标, 包括治疗后8周和6个月时的诊室SBP下降值、白昼SBP下降值、夜间SBP下降值 (前3项均与治疗前比较) 、谷峰比值 (T/P, 给药前的平均动脉压下降值/给药后平均动脉压最大下降值) [4]、平滑指数 (SI, 药物治疗后24 h每小时血压下降的均值与其标准差的比值) [5]、24 h SBP达标率 (24 h平均SBP<130 mm Hg者所占比例, 1 mm Hg=0.133 k Pa) 、白昼SBP达标率 (白昼平均SBP<135 mm Hg者所占比例) 和夜间SBP达标率 (夜间平均SBP<125 mm Hg者所占比例) 、杓型血压转变率 (由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的百分率) 等9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对象均完成治疗及随访。 (1) 治疗后各时点两组的诊室SBP、白昼SBP、夜间SBP均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2) 两组各时点谷峰比值均>70%;平滑指数均>1; (3) 两组比较:各指标中B组夜间SBP血压下降值、夜间SBP达标率及杓型血压转变率高于A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两组之间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注:与A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由于非杓型高血压具有更大的靶器官损害和临床事件的风险, 因此针对非杓型高血压的治疗, 不仅要求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水平, 而且还要尽量地使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恢复正常, 这就需要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理来应用降压药物。
T/P是反映药物作用维持时间、平稳程度及评价降压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SI则是一项反映药物平稳降压新指标, 平滑指数越高, 血压波动性越小, 降压越平稳;两项指数相结合能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药物降压的平稳性。目前认为T/P≥0.5的降压药物能更好控制24 h血压而又能保持血压的昼夜节律[6,7], 本研究结果显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的T/P无论是晨间或晚间用药均大于0.7, 同时SI均大于1, 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应该在治疗效果方面基本一致。但实际上晚间用药者夜间SBP血压下降值、夜间SBP达标率及杓型血压转变率高于晨间用药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无论何时用药均能平稳有效降压, 但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晚间给药效果更佳, 更有利于控制夜间血压水平, 并使其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纠正为正常的杓型。其原因可能在于夜间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主要因素, 在降压药物剂量不变的条件下, 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有意识地给予晚间用药, 能使其药物浓度峰值在夜间出现, 可以有效控制夜间平均动脉压, 而使其恢复杓型血压昼夜节律, 亦能降低一天中总的血压水平[8]。
参考文献
[1]Eguchi K, Kario K, Shimada K.Comparison of candesartan with lisino-pril on ambulatory BP and morning surge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hy-pertension[J].Am J Cardiol, 2003, 92 (5) :621-624.
[2]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24.
[3]孙宁玲, 喜杨, 荆珊, 等.左旋氨氯地平的时间药理学对纠正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作用[J].中华高血压杂志, 2007, 15 (1) :26-29.
[4]余振球, 赵连友, 洪昭光, 等.实用高血压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288-293.
[5]刘艳阳.24 h动态血压检测在诊治高血压中的作用[J].实用临床医学, 2007, 8 (12) :120-126.
[6]罗雪琚.24小时控制血压的重要性[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3, 24 (6) :405-407.
[7]刘宏.动态血压监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J].中国当代医药, 2011, 18 (2) :48-49.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0年2月~2011年4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01例,男51例,女50例,年龄46~72岁。入选标准,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或者以前未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患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晨服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晚服组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血糖、血脂、体质量指数、血压升高程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
1.2 诊断和排除标准
依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在门急诊测量收缩压(SBP)≥140 mm Hg(1 mm Hg=0.133 k Pa),<180 mm 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 Hg,<110 mm Hg,非杓型高血压的诊断标准。采用夜间血压下降率(NRR)表示,即(白昼均值-夜间均值)/白昼均值,以NRR<10%定义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即“非杓型”,而NRR≥10%定义为“杓型”[4]。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重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严重肺部疾病,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肾动脉狭窄,高钾血症,妊娠哺乳期女性,精神障碍及对坎地沙坦酯过敏的患者,患者只要符合任何一项排除标准,均不能参加本实验。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服用坎地沙坦酯(商品名:必洛斯,天津武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晨服组于早7∶00,晚服组于晚7∶00服用坎地沙坦酯4 mg,若不达标,则加至8 mg;若仍不达标,两组不达标患者均于早7∶00加服氢氯噻嗪12.5 mg,连续服药12周。诊室随机血压采用水银柱袖带血压计,患者坐位静息15 min后,联测右上臂肱动脉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24 h动态血压监测采用德国席勒无创动态血压监测仪,袖带缚于右上臂。日间(6∶00~20∶00)每30分钟自动测量血压1次;夜间(20∶00~6∶00)每60分钟自动测量血压1次。24 h有效血压读数>85%,每小时区间有效读数无缺漏。踝臂指数(ABI)的测量,采用患者平卧休息15 min后,测量其双上肢肱动脉及下肢胫后动脉和或足背动脉收缩压,连测3次,下肢收缩压的最低值与上肢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即为ABI。观察前后测诊室随机血压、24 h动态血压、ABI。ABI≥1.0为正常,ABI≤0.9为异常[5]。
1.4 观察指标
监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诊室随机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24 h平均值、晨峰血压、ABI、非杓型率及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 h平均值、日间平均值、夜间平均值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24 h平均值,日间平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同时间给药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晚服组将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58.8%;晨服组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诊室随机血压比较
晚服组及晨服组均能降低患者诊室随机血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踝臂指数比较
晨服组及晚服组均能提高ABI,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晨峰血压比较
晚服组比晨服组明显降低患者晨峰血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不良反应
不同给药时间对患者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晨服组2例、晚服组3例出现头痛、乏力,药物减量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人体正常血压存在昼夜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型,白天血压比夜间血压偏低,上午8∶00~10∶00,下午16∶00~18∶00有两个峰;夜间3∶00~5∶00有一明显的低谷。而非杓型高血压双峰一谷的形态消失,夜间血压升高。清晨阶段是心脑血管病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脑卒中等)的高发期,研究发现,这一现象可能与该时段内血压、心率的陡升有密切关系[7]。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非杓型高血压和血压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有明显的相关性[8],所以降压治疗不再是单纯降低血压,除了个体化制订目标血压外,还需注重血压的平稳控制[9],要求24 h平稳降压,降低血压的波动性,改善动脉弹性,以降低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
注:与晨服组比较,*P<0.05
注:与晨服组比较,*P<0.05
注:与晨服组比较,*P<0.05
ABI作为评价动脉弹性的指标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血压的波动与动脉弹性有很大的相关性。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延长,动脉弹性弥漫性降低,脉压逐渐增大,心脑肾等靶器官缺血加重,HOPE研究结果也表明,ABI异常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的预测因子[10,11]。
坎地沙坦西酯在体内被水解成活性代谢物坎地沙坦,坎地沙坦为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拮抗剂,通过与血管平滑肌AT1受体多位点结合而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血管收缩作用,从而降低末梢血管阻力;坎地沙坦可通过抑制肾上腺分泌醛固酮而发挥一定的降压作用[12]。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7
1.1 入选标准
(1) 年龄在40~70岁; (2) 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在2010年颁布的诊断标准, 以及夜间血压下降不超过10%, 同时对患有继发性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肌病以及其他严重肝心肾疾病予以排除, 均无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禁忌证, 能坚持服药并按时接受复查的患者。 (3) 高血压急症须静脉用药血压平稳后人选。
1.2 一般资料
2010年11月至2012年11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共110例, 其中男71例, 女49例, 服用培哚普利4 mg, 2周后无效及未达显效者, 随机分为晨服组、分开服组两组, 两组各55例, 晨服组男3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63.22±8.4) 岁, 晚服组男39例, 女16例, 平均年龄 (64.32±8.8) 岁,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 以及体质量指数和高血压分级等一般资料上的比较, 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3 方法
两组均采取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 开始时两组均给予培哚普利4 mg, 每日一次于早晨7点服用, 服用2周后无效及未达显效者, 晨服组晨7点增加施慧达到5 mg, 分开服药组于早晚7点分别加服施慧达2.5 mg, 两组疗程均为4周。
1.4 观察指标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系统 (CONTECA BP-1型) , 白天时间规定在凌晨6点至晚间10:00, 血压测量15 min一次;夜间时间规定在晚间10:00~次日6:00, 血压测量同样为15 min一次。白天与夜间的总测量时间为24 h。有效测定指标以有效血压测量的次数达到总测量次数的80%为判定标准, 否则视为无效。采用专业软件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取总测量时间 (24 h) 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 以及白天与夜间各自的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总测量时间 (24 h) 平均血压, 以及白天与夜间各自的平均血压、降压有效率等进行比较。
1.5 疗效判定
标准参照卫生部《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降压药物的疗效判定, 显效:血压降至正常 (140/90 mm Hg) 以下, 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 或收缩压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0 mm Hg, 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 mm Hg;无效:未达上述水平者。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 在24 h平均血压下降幅度方面, 两组比较差异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P>0.05) ;另外, 在白天收缩压及舒张压下降幅度两方面, 发现晨服组明显优于分开服药组, 比较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在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幅度方面的比较, 分开服药组要高于晨服组, 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临床证实, 正常人血压在昼夜阶段波动明显, 在动态血压波动曲线上显示为“双峰一谷”。而且, 研究发现, 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波动的模式与正常人相一致, 均表现为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相对于白天明显, 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 (白天平均值一夜间平均值) /白天平均值, 10%~20%:称为杓型, <10%:非杓型[2]。在本研究中, 虽然服用的培哚普利及施慧达都是长效制剂, 施慧达的半衰期甚至可达49.6 h, 但对于非杓性高血压患者, 早晚分次给药在控制夜间血压尤其收缩压方面明显优于晨服组。分析原因:晨服组降压药物的日间血药浓度相对较高, 经过自身一段时间的衰减后, 夜间血药浓度明显下降, 无法达到很好的降压目的, 导致患者血压在夜间再次提升, 出现血压晨峰。国内外研究表明, 血压晨峰与夜间血压高关系密切。综上所述, 对于杓型高血压, 因其夜间血压相对处于较低水平, 晨醒立即服用长效制剂, 对于控制白天血压高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非杓性高血压, 早晚分次给药可纠正紊乱的昼夜节律, 有利于平稳降压、减少心脑肾等靶器官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委员会[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1, 39 (7) :579-615.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8
关键词:替米沙坦,高血压,疗效,安全性,不同时间
近年来, 高血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发病年龄逐渐趋于低龄化, 该病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同时可诱发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 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死亡。因此, 对于高血压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1]。替米沙坦作为临床上一类应用范围较广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对于原发性的轻度、中度高血压均可起到显著的临床疗效[2]。但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不同时间段给予替米沙坦治疗高血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临床疗效, 现本文针对此类问题展开分析, 将研究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患者, 全部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 的诊断标准, 并签署了关于本次试验的知情同意书, 排除了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服用降压药物的患者, 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合并糖尿病等严重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间服药组与晚间服药组, 每组各30例。早间服药组男18例, 女12例, 年龄48~74岁, 平均 (56.7±2.4) 岁, 病程2~4年, 平均 (3.5±0.3) 年。晚间服药组男17例, 女13例, 年龄54~73岁, 平均 (58.5±2.8) 岁, 病程1~3年, 平均 (3.2±0.1)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替米沙坦治疗, 服用方法为1次/d, 80 mg/次, 早间服药组在早晨8∶00点服用, 晚间服药组在晚上20∶00点服用, 保证两组患者的用药原则一致, 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则停止给药[3]。
1.3 疗效评价标准
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3个等级, 患者在服药24 h内平均舒张压下降了20 mm Hg以上或24 h内平均舒张压下降10 mm Hg以上同时保证正常的血压水平评为显效;将患者在服药24 h内平均舒张压下降范围在10~19 mm Hg或24 h内平均舒张压下降程度在10 mm Hg以内同时保证正常血压水平评为有效;将未能达到上述两项标注的评为无效, 以显效及有效之和作为总有效[4,5]。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白天、夜间及24 h的血压平均值,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 包括恶心、头痛、头晕等。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早间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0.00%, 晚间服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1.78,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患者白天、夜间及24 h血压平均值比较
两组白天收缩压与舒张压平均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夜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4 h比较, 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mm Hg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西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篇9
【关键词】西药治疗法;高血压;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52-02
近年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升高,日常饮食习惯逐渐变得高脂肪、高糖分以及高盐分,这都是导致人们患得高血压的主要原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在本文中主要探讨了采用西医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并分析了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从而寻找到治疗高血压的理想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了我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有100例,其中男性患者有55例,女性患者有45例,年龄范围在4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岁,病程为0.5-40年,平均病程为12.5年,所有病患者在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上不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5%)
1.2研究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诊断、治疗前后的血压水平、西药降压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用药起止时间以及联合用药的情况等等。
1.3疗效判断指标
显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检查指标显示正常;
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有所改善,检查指标出现好转;
无效:患者临床症状、生命体征没有任何改善的情况,检查指标没有好转。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了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采用了n值、百分比(%)作为表示,采用了t值检验,P<5%表示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
2、结果
2.1西药降压药物的使用种类与使用频率
药物种类药物名称病例
钙离子拮抗剂
B-受体阻滞剂
a-B受体阻滞剂
ACEI
利尿剂
ARB拜新同
得高宁
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非洛地平缓释片
美托洛尔片
比索洛尔胶囊
盐酸阿罗洛尔片
卡维地洛片
依那普利片
卡托普利片
贝那普利片
培朵普利片
吲达帕胺缓释片
氢氯噻嗪片
安体舒通片
呋塞米片
坎地沙坦片
厄贝沙坦片
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片19
1
38
8
27
7
4
3
1
0
9
35
2
10
6
3
6
6
3
(P<5%)
2.2联合用药的具体情况
共有病例为100例,其中单独用药的患者共有27例,联合用药两种或者两种药物以上的患者共有73例,联合用药率达到了73%。
2.3西药治疗效果
共有病例为10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6.8天,其中显效的患者达到了47%,有效地患者达到了52%,总有效率达到99%。
2.4西药用药合理性
共有病例为100例,其中违反用药禁忌症使用药物的患者有1例,不符合指南进行联合用药的患者有1例,没有按照指南选择药物的患者有40例,用药合理率达到了58%。
3、结论
3.1高血压用药种类与用药频率分析
高血压疾病属于常见慢性疾病之一,动脉压的升高是其主要特征,同时高血压病患者还会出现心脏、血管、肾脏以及脑部等等多种器官的功能性或者器质性的病变,也属于一种全身性的疾病。该疾病需要终身治疗,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包括了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等六大类。在西药降压用药方面,比较容易接受新兴的药物与剂型。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见,钙离子拮抗剂在高血压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使用率。与硝苯地平缓释片相对比,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具有更加高的使用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具有的降压作用比较慢、温和,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降压效果,每天口服一次,具有较高的治疗依从性。与硝苯地平的使用相对比,得高宁和拜新同具有更高的使用率。拜新同主要通过膜调控的渗透泵原理发挥作用,在24小时内,可以保持恒速释放硝苯地平,起效慢,作用时间比得高宁的更长,也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保持更为稳定的血浆药物浓度。得高宁每天需要口服两次,而拜新同只需要每天口服一次,具有更高的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吲达帕胺属于噻嗪类利尿的降压药物,在服药的过程中,患者尿中所含有的钾离子会有所增加,所以,长时间服用该类药物容易导致患者出现低钾血症,该症状是吲达帕胺的禁忌症。比索洛尔属于B受体阻滞剂的一种,对于支气管哮喘以及肺功能不全患者禁止使用该药物。尼莫地平片,主要的作用部位在于脑血管平滑肌,对于脑血管具有扩张的作用,可以增加脑血流量,并且减少因血管痙挛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生,因此对于该种药物,不建议单独用来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
3.2西药降压药物联合用药分析
通常情况下,临床治疗高血压病患者采用联合用药方案,主要的作用在于提高患者的降压达标率,并且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进行预防,保护患者的靶器官,减少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多数高血压患者所使用的降压药物都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在西药联合治疗方案中,具有更高的疗效与合理性,同时也可以缩短了病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治疗费用,提高了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在西医治疗高血压中,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的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有利于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具有更好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赵晓静,牛小麟. 降压谷∶峰比值及其临床应用[J]. 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9(06)
[2] 张维忠. 2004年高血压研究的循证医学新进展[J].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05(03)
[3] 王凤楼,周桂芳,王建英,江静. 2001~2003年我院抗高血压药物利用情况分析[J]. 药学实践杂志. 2004(01)
[4] 程宇甫,郭晓平,王桂英,周健,田沛文,邢建东. 西尼地平对糖尿病早期肾病病人血压及UAER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4(12)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0例高血压鼻出血患者中, 男性33例, 女性17例。均为自发性鼻出血, 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病史, 发病年龄在59~68岁之间, 其中59岁的有5例、60岁的有13例、62岁的有5例、63岁的有10例、65岁的有9例、68岁的有8例。
1.2 发病的季节
50例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发生鼻出血的季节为:1月份有10例、2月份有15例、11月份有15例、12月份有10例。从中可以看出:发生鼻出血的季节多在1~2月份及11~12月份。
1.3 高血压的分级
50例高血压患者中, 一级高血压的有16例、二级高血压的有24例、三级高血压的有10例。
1.4 鼻出血的部位
出血多为单侧动脉性, 出血部位在鼻腔后部者有20例, 主要位于下鼻道后段、下鼻甲后段以及嗅裂区。出血部位在鼻腔前部者有30例, 主要位于鼻中隔前下方 (即黎氏区) 。
1.5 患者心态情况
50例高血压鼻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害怕。经过精神及心理护理, 使他们都镇静下来。
2 结果
通过对50例高血压鼻出血患者的特殊观察和护理, 基本掌握了高血压鼻出血的发生时间规律及护理对策。及时有效处置和药物治疗, 50例患者均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
3 讨论
3.1 高血压鼻出血发生时间的规律性老年人高血压并鼻出血是非常严重的, 临床表现出血量多而不易自止, 并止血后还易复发。这与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及出血原因密切相关, 老年人鼻出血的常见原因为高血压动脉硬化[1]。其出血部位多在鼻腔后部, 与本文报道相符。高血压鼻出血多发生在凌晨1~4时的1~2月份和11~12月份, 原因在于下鼻道外侧壁后方有一鼻咽血管丛, 是由怒张的鼻咽静脉和蝶腭动脉的分支构成。老年人尤为显著。而高血压患者易出现动脉硬化使此处动脉管缺氧变性, 弹性变差, 收缩力下降, 静脉表浅, 璧薄而导致出血不止。本组50例鼻出血患者均发生在秋冬季节, 这可能是秋冬季节气候干燥, 加重老年人鼻腔粘膜萎缩, 纤毛功能降低, 腺体分泌减少, 血管脆性增加而易导致出血, 表现出有明显的季节性[2]。鼻出血好发于凌晨1~4时, 可能与这段时间气温较低, 粘膜萎缩更明显, 再加上平卧位时血流量增多致压力增高及夜间长时间的呼吸致鼻粘膜血管极易破裂[3,4]。鼻出血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极度紧张。本组50例鼻出血患者中精神紧张的有21例, 精神极度紧张的有29例。同时要特别注意, 情绪紧张可诱发血压升高导致出血不止。
3.2 护理对策经观察结果表明, 高血压并鼻出血多发生于凌晨1~4时, 要求护理人员在凌晨气温最低时, 可打开空调将温度保持18~20℃为宜。适当增减衣被, 减少患者自身多温度调节的能量消耗。多注意监测患者的血压变化。对睡眠不佳、精神紧张焦虑者, 应适当使用镇静剂、抗抑郁药等。护理人员应多巡视, 安慰和帮助患者, 切不可因治疗任务重而忽视了对患者的精神支持。注意患者的鼻出血量及可能出现的失血休克。鼻腔填塞可致血氧分压降低和二氧分压升高。
3.3 故对老年人应给予血氧饱和度及心电监测, 防止可能出现的心、肺、脑并发症及窒息。部分患者可因后鼻孔填塞引起软腭水肿或大量出血致血块脱落, 阻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吞咽反射迟钝者出血时血液吸入气管也可造成窒息、死亡。
应注意床边要备吸痰器, 避免意外发生。对鼻出血已止住者, 应预防再次出血。应做好患者的应教工作, 平时要避免挖鼻、擤鼻和打激烈喷嚏, 要经常用一些软膏来滋润鼻腔粘膜防止鼻腔干燥。坚持服用降压药, 防止血压升高.
治疗经验证明:把血压控制住, 是避免高血压鼻出血的可靠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高血压鼻出血发生时间的规律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高血压患者鼻出血发生时间的规律性及护理对策的全部临床资料, 根据资料所示, 进一步掌握了高血压鼻出血发生时间的规律及护理对策。结果 掌握了50例高血压鼻出血的发生时间, 多为凌晨1时至4时。鼻出血季节多为秋冬。结论 掌握了高血压鼻出血的发病时间、季节及护理对策, 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鼻出血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鼻出血,护理
参考文献
[1]黄毅平, 等.临床耳鼻喉科杂志, 2000, 8 (8) :379~380.
[2]王沁等.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0.6 (3) :147~148.
[3]田勇泉等.耳鼻喉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1:67~70.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论文】推荐阅读:
高血压与时间治疗学06-13
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论文05-09
中医怎样治疗高血压论文06-28
高血压药物治疗体会论文07-01
高血压病的治疗07-02
高血压病治疗的体会05-13
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06-12
高血压病及药物治疗07-23
高血压病辨证治疗概况08-22
老年高血压病治疗分析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