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治疗时间

2024-07-20

ICU治疗时间(精选8篇)

ICU治疗时间 篇1

重症感染是临床诊断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而且此症患者在进行ICU治疗时, 病情极不稳定, 随时会发生变化, 所以需要医护人员密切注意他们的病情变化, 对能够影响他们病情变化的各种因素引起充分重视[1]。为了对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因素进行探索, 本院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的50例重症感染患者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所有ICU治疗重症感染患者中抽取50例, 并根据治疗的时间分为A、B两组。其中A组25例, 男13例, 女12例, 年龄48~78岁, 平均年龄 (52.21±4.7) 岁。B组25例,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42~80岁, 平均年龄 (53.6±5.3)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分析方法

A组患者为≥2 d的重症感染患者, B组患者为<2 d的重症感染患者, 对其ICU治疗时间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2]、乳酸水平、SOFA评分[3]、DIC[4]和MODS[5]的发生率等指标对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影响进行观察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研究发现, 两组患者在APACHEⅡ评分、乳酸水平、SOFA评分、DIC和MODS发生率等五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两组之间的五项指标比较, aP<0.05

3 讨论

重症感染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即MODS最常见, 也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其病死率高达50%[6]。近年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对重症感染患者的治疗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 ICU治疗手段在其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在对重症感染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时, ICU治疗的时间也是判断病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7]。在本次研究中, 将50例患者分成了≥2 d和<2 d的A、B两组, 对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通过一系列分析, 发现APACHEⅡ评分、乳酸水平、SOFA评分、DIC和MODS发生率是影响ICU治疗时间的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患者APACHEⅡ评分和患者的病死率呈正相关关系, 对于预测ICU患者的住院时间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除了本院的研究之外, 张琨[8]的研究也表明, 乳酸水平对于重症感染患者的ICU住院时间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而且对于患者的预后情况也有影响。本研究发现, DIC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发生DIC后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延长。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 注意重症感染患者ICU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 以期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ICU住院时间, 降低病死率。

综上所述, 重症感染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乳酸水平、SOFA评分、DIC和MODS发生率对其ICU治疗的时间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李耀森, 王子海, 侯亚伟, 等.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 2011, 02 (17) :102-103.

[2]刘星.ICU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时间的危险影响因素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09 (01) :1382-1383.

[3]贾红雨, 杨凤华, 仲素艳.重症感染患者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中国实用医药, 2013, 08 (22) :116-117.

[4]莫辉.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3) :125-126.

[5]潘少伦.影响重症感染患者ICU治疗时间的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2) :173-174.

[6]柯旭.关于重症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病人ICU治疗时间的影响因素分析.健康大视野 (医学版) , 2014 (2) :61-62.

[7]朱亚梅, 胡建明, 俞香宝, 等.重症感染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观察和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04 (10) :31-32.

[8]张琨.ICU综合症的常见原因及护理.中国保健营养, 2013, 08 (12) :1841-1842.

ICU治疗时间 篇2

1.参加晨会,听取夜班病情报告。

2.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贵重药品、物品、器材及医疗仪器,并登记签名。

3.检查麻醉药空安培数与电脑处方、手工处方是否相符。

4.更换消毒灭菌物品(纱布罐)。

5.向供应室报更换消毒物品数。

6.配制上午治疗用药,处理临时治疗用药。

7.安排长期静脉执行单的执行时间。

8.核对口服药单、发口服药。

9.核对长期静脉用药并摆放在其对应的药蓝中。

10.配制下午治疗用药、处理临时治疗用药。

11.核对长期静脉输液单、贴水、摆药。

12.检查消耗物品、消耗药品、消毒液储备情况,及时领取补充。

13.核对大处方用药

14.核对口服药、发口服药

15.核对医嘱并签名

16.为晚夜班做好准备工作,做好治疗室的清洁、整理工作和交接工作。

1.参加晨会,听取夜班报告。2.检查晚夜班医嘱执行情况。

3.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掌握ICU内病人病情。

4.为准备转出ICU的病人或出院病人退掉剩余的小处方药。5.办理转科、出院收费结账手续并登记。

6.负责转科、出院、死亡病历的整理和护理文件的质控。7.处理当日医嘱。8.临时医嘱签字。

9.将预约好的检查单交待工人陪送病人检查。

10.督促外勤工人及时送会诊单、输血申请单、取血、取药、取X光片等。11.按常规进行收费。12.打印长期医嘱执行单。13.负责点收被服。

14.负责新入院病人的登记、信息维护、床头牌、体温单等填写。15.向家属宣教病房规章制度等。16.病人入院首次护理记录。17.打印、整理医嘱单。18.核对医嘱,并登记签名。

19.保持护士站整洁,负责电脑的维护、保养。20.护士长不在时处理有关事宜。

1.提前十分钟接换夜班。

2.阅读晚夜班护理记录,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及趋势回顾。3.与夜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4.协助白班护士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5.检查床边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的性能。6.仪器设定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7.采集各种标本。

8.晨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9.做好穿刺置管处的消毒,更换敷料。

10.参加医生对所负责病人的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及对护理工作的要求。11.翻身、拍背(Q2H或PRN)12.吸痰(PRN)

13.口腔护理和气切护理。

14.检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压力。

1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记录。16.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7.执行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18.为新病人准备床单位 19.清点用物。

20.与白班护士床旁交接班。

21.核对饮食牌、护理等级牌及其它付治疗。22.核对长期医嘱。

23.执行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并电子签名。24.测量14:00点钟体温。25.绘制10:00和14:00体温。26.及时倾倒引流液并定时夹闭尿管。27.做好病人床边的清洁卫生工作。28.与白班护士认真交接班。

1.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和抢救物品器材,并登记。2.阅读晚班护理记录,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及趋势回顾。3.与晚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4.检查床旁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性能。5.仪器设定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6.翻身、拍背(Q2H或PRN)7.湿化气道、吸痰(PRN)

8.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压力。

9.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和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并记录。10.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1.按时完成病人的各项护理、治疗及用药。12.执行电脑临时医嘱并签名。

13.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时倾倒引流液。14.采集血标本。

15.测量06:00体温,绘制体温单。16.协助病人进食、服药。17.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18.总结24小时的液体出入量,书写交班报告。19.核对医嘱并签名。

20.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护工做好床上擦洗。21.为下一半做好有关准备工作。22.参加晨会交班,报告病情。23.与白班护士床边交接班。急诊ICU晚班护士工作流程

1.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和抢救物品器材,并登记。2.与白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3.向所负责的病人作自我介绍。

4.检查床边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5.设定仪器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6.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7.测量18:00体温并绘制体温单。8.协助进食或鼻饲。

9.翻身、拍背(Q2H或PRN)10.气道湿化、吸痰(PRN)11.核对长期医嘱执行单。12.执行定点治疗。

13.协助病人服20:00口服药。

14.检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压力。

1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和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记录。16.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7.执行临时医嘱并电子签名。

18.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时倾倒引流液并记录。19.保持病室整洁、安静。20.执行定点治疗。21.核对医嘱并登记。

ICU治疗时间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于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64.32±8.21)岁。呼吸衰竭诊断标准: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判断:(1)PaO2<60mmHg(8kPa),PaCO2正常或降低;(2)PaO2<60mm Hg(8k Pa),Pa CO2>50mm Hg(6.67k Pa)。

1.2 治疗方法

对选取的40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白天给予呼吸机,每天两次使用4h;治疗组为夜间持续8个小时给予呼吸机。通气模式采用同步或同步/定时,IPAP:(13~25)cm H2O,EPAP:(3~8)cm H2O,吸氧流量(3~10)L/min,开始后于24h内每隔(0.5~1)h复查一次动脉血气分析,依据血气分析的结果来调整Bi PAP呼吸机的参数。

1.3 疗效观察

对40例患者行持续心电、血压、体温、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监测,并取通气前及通气后24h、3d、10d的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包括p H、Pa O2、Pa CO2。在ICU中停留期间,使用Bi PAP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顺利脱机为治疗成功,病情恶化并行气管插管、切开者为治疗失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共4 0例患者,治疗前p H值分别为(7.23±0.03)vs.(7.22±0.04),P>0.05;PaCO2值分别为(71.79±7.41)vs.(72.65±6.52),P>0.05;PaO2值分别为(56.51±7.44)vs.(50.77±6.93),P>0.05,所有参数在治疗前均无显著性差异。经过BiPAP呼吸机治疗后血气指标见表1生命体征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HR、RR、MAP分别为(93±10)vs.(94±12),(23±5.2)vs.(23±5.1),(116±13)vs.(115±15),所有值比较均有P>0.05,监测治疗后对比见表2。

2.2 40例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ICU中停留期间,使用Bi PAP呼吸机辅助呼吸并顺利脱机者有27例,其中治疗组占18例,病情恶化并行气管插管、切开者有13例,其中治疗组占4例。

3 讨论

Bi PAP呼吸机的原理即为双相气道正压辅助通气,具有平均气道压低的特点[3]。有效地防止了气压伤以及肺的过度通气,并且有助于二氧化碳的排出。特别是对于治疗Ⅱ型呼吸衰竭,如果夜间使用可以较好纠正肺通气,并能较快地改善呼吸衰弱的情况[4]。有研究指出,BiPAP呼吸机的应用可以使30分钟时左室射血分数上升,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减少,即说明Bi PAP的应用能够使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较好地改善了气体交换的质量,如此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升高,因而缓解了心肌的缺血状况[5,6]。现已有文献报告,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夜间呼吸浅慢是由于迷走神经张力升高且辅助呼吸肌活动降低所导致的肺通气量下降,而根据Bi PAP呼吸机的原理可以帮助患者呼吸维持在正常水平,呼吸肌的双相气道正压可以通过一个较高的压力来克服病人吸气时肺的回缩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患者在夜间因为呼吸驱动力的下降所引起的上呼吸道阻力增加[7]。而给予患者以适当浓度的氧气也降低了患者在睡眠期时低氧环境对其的刺激性,另一方面还可以纠正患者的VA/Q比例,这个是通过提高其肺泡残气量实现的[8]。

本研究中,通过结果可以看出在进行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无论功能指标还是血气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所有患者在进入ICU前均接受过普通的氧疗,但都因为呼吸系统的功能都未能得到改善而导致进一步恶化因为必须进入ICU进行Bi PAP呼吸机治疗。而Bi PAP呼吸机通过面罩的通气,增加了呼吸衰竭患者的肺泡通气量,从而制止了肺的萎缩;另一方面它可以减轻呼吸肌的负担,可以避免因为建立人工气道而产生的众多并发症[9,10]。通过本研究可说明早期在合适的时间段合理地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ICU室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较为满意,值得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究BiPAP呼吸机在不同时段应用对ICU室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ICU室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为白天给予呼吸机,每天两次使用4h;治疗组为夜间持续8个小时给予呼吸机。并对所有患者行持续心电、血压、体温、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监测,并取通气前及通气后24h、3d、10d的动脉血做血气分析,包括pH、PaO2、PaCO2。结果:40例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治疗,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心电、血压、体温、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监测,动脉血血气分析(pH、PaO2、PaCO2),所有对比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夜间持续使用BiPAP呼吸机对治疗ICU室Ⅱ型呼吸衰竭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可以较好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情况。

关键词:BiPAP呼吸机,ICU,Ⅱ型呼吸衰竭

参考文献

[1]段崇浩.BiPAP呼吸机治疗COPDⅡ型呼吸衰竭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31):49~50

[2]李四翠,黄菜青.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湘南学院学报,2010;12(2):56~57

[3]潘彩霞,邹小英.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65例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4):622~623

[4]欧阳江英,吴瑜虹,黄晓燕,等.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2;10(9):774~775

[5]周玲英.家用BiPAP呼吸机气道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179~2182

[6]Michard F,Teboul JL.Using heart lung interactions to assess fluid responsiveness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J].Crit Care,2008;4:282~289

[7]Denauh AY,Gorcsan J 3rd,Pinsky MR.Dynamic effects of positive pressureventilation on canin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volume relations[J].J ApplPhysiol,2007;91:298~308

[8]范菁菁,胡红玲.BiPAP呼吸机辅助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52例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0):136~138

[9]夏文艳,郑微艳,范颖,等BiPAP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发生腹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12):37~39

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给予输血治疗的ICU患者48例, 其中男27例, 女21例, 年龄在23~74岁, 平均年龄为 (45.39±10.66) 岁;原发病为低血容量性休克13例, 严重创伤11例, 心力衰竭14例, 呼吸衰竭8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病程在2d~2月之间, 平均病程为 (12.37±5.28) d;内科患者在24~72h内血红蛋白将至<60g/L, 外科患者<90g/L, 符合输血指证[2]。

1.2 治疗方法

按比例输入成分血, 先给予滤白悬浮红细胞输入, 输注红细胞单位数的计算公式为[3]:[Wt×V× (期望Hb值-输注前Hb值) ]/每单位红细胞Hb。 (Wt:患者体质量 (kg) ;V:每公斤体质量的血容量, 成人以0.07L/kg体质量为准, 每单位红细胞Hb总量以24g计算) ;输注5u的滤白悬浮红细胞以上则考虑给予新鲜冰冻血浆输注, 以每1u滤白悬浮红细胞搭配100mL血浆的比例输入;如患者的血小板降至5×109/L以下, 给予血小板输注。

1.3 观察指标

输血前1h及输血后4h, 检测患者的血常规及凝血常规, 并着重观察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变化。

1.4 疗效判断标准

应用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Ⅱ) 分层[4]对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进行评价 (总分为32分) , 以上凝血功能观察指标恢复正常或较治疗前改善, 并且APACHEⅡ评分较治疗前提高即为好转, 未改善或患者死亡为无效。

2 结果

好转38例, 好转率为79.17%, 好转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凝血酶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 APACHEⅡ评分提高;无效10例, 死亡10例, 病死率为20.83%。见表1。

3 讨论

组织细胞正常代谢及器官功能的维持, 均依赖于充足的氧供及组织氧含量, 而危重患者常伴有贫血、血容量不足、组织灌流障碍等病理机制, 如不及时纠正, 可引起多个器官功能的衰竭, 威胁患者的生命[5]。及时有效的输血治疗可以提高动脉氧含量, 增加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排出量, 从而改善组织供氧及循环功能, 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表明, 输血治疗后患者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提高, 凝血功能显著改善。

有资料显示, 95%的危重患者在入住ICU3d可发生贫血。如贫血较为严重时, 会降低动脉血的携氧能力, 从而影响患者的组织血供, 输入红细胞可提高患者的氧输送而满足组织氧需量。传统观念认为, 提高患者的Hb至100g/L才能保证组织的正常氧供, 但是最新观点认为, 这一输血标准没有科学依据[6]。有研究表明[7], 危重患者可耐受较低的Hb, 但可耐受的最低血红蛋白水平还没有得到明确结论。有观点认为[8]内科患者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需的Hb、血小板、凝血因子等较低, Hb<60g/L为输血指标, 60~90g/L之间时可输可不输, 外科患者Hb<90g/L为输血指标, 在90~120g/L之间时可输可不输。本研究中以在24~72h内内科患者的血红蛋白将至<60g/L、外科患者<90g/L作为输血指证, 符合报道输血要求。另外ICU患者输血应以成分输血为主, 以减少输血副作用及传染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 输血治疗可以补充急危重症患者的血容量, 提高携氧能力, 增加血浆蛋白水平, 对循环有改善作用、增进凝血功能, 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摘要:目的 探讨ICU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给予输血治疗的48例ICU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治疗的好转率及病死率。结果 好转38例, 死亡10例, 好转率为79.17%, 病死率为20.83%, 好转患者的凝血机制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输血治疗可以补充急危重症患者的血容量, 提高携氧能力, 增加血浆蛋白水平, 对循环有改善作用、增进凝血功能, 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关键词:ICU,输血治疗,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拜合提尼沙吐尔地, 王在义, 于朝霞, 等.急危重症病人抢救时同种异型输血1例探讨[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6) :745.

[2]朱明艳, 冯虹, 任舒, 等.不同输血指征对重症监护病人预后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10) :1755-1757.

[3]徐文达, 陶国弟.成分输血对重症创伤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江西医药, 2011, 46 (1) :66-67.

[4]Friedman LM, Furberg CD, Demets DL.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trials[M].3rd ed, St.Louis:Mosby-Year Book, 1996:13-16.

[5]付祥林, 范士志.危重症病人优化输血治疗[J].创伤外科杂志, 1999, 1 (3) :186-188.

[6]杨素征, 常智忠.ICU病人的输血实践[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6, 16 (23) :3677-3678.

[7]HEBERT PC, WELLS G, BLAJCHMAN MA, et al.A multicenter, ra 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f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critical care[J].N Engl J Med, 1999, 340 (6) :409-417.

ICU呼吸衰竭患者营养支持治疗 篇5

关键词:ICU,重症监护,肠内营养,肠外营养

临床营养支持作为重症患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为预防呼吸衰竭患者营养不良, 及时发现营养不良并进行营养干预, 对机械通气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很重要。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从而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缩短, 死亡率下降, 预后改善。选取2009年以来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60例, 在入ICU后的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ICU的呼吸衰竭患者60例, 男32例, 女28例;平均年龄 (52.7±21.5) 岁。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除外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肝、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符合动脉血氧分压PaO2 < 60 mm Hg, 伴有 (或不伴有)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50 mm Hg。

1.2 营养方法

肠内营养:胃肠道功能正常者选用能全力, 经鼻胃/鼻空肠导管或胃/空肠造口途径, 鼻饲胃肠营养需置鼻胃管和小肠管, 推荐使用聚氨酯材料产品, 因其较传统的硅胶管质地柔软, 刺激性小, 可减少长期置管引起的黏膜糜烂出血和酸性胃液对管道的腐蚀。采用胃肠营养液或混合奶, 自制的食物需充分粉碎稀释, 以不堵塞鼻饲管出口小孔为宜。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10~100 ml/h, 从小剂量开始, 根据患者肠道耐受情况调整输注速度和数量, 推荐使用间隙滴注, 第一天开始滴速50 ml/h, 按25 ml/h递增速度逐步增加到100 ml/h, 每4 h滴一次, 每次125 ml, 每日共 6次725 ml。3 d后调整到每次250 ml, 滴速125 ml/h, 4 h一次, 每日共6次1500 ml。肠外营养 (PN) 在行人工呼吸24~48 h时经深静脉导管均匀滴注给予全合一静脉营养混合液.两组患者的蛋白质、脂肪及糖比例相等, 营养支持均持续1周以上。氮量供给0.1~0.25 g/ (kg·d) 根据每天检测结果及时补充电解质。同时常规供给维生素 (水乐维他和维他利匹特) 和微量元素 (安达美) 。

1.3 营养支持的监测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由于气道阻塞程度、感染严重程度以及应激反应强弱等不同, 每日需要的总热能和蛋白质差异很大, 公式计算常难以准确估计, 有必要对营养支持进行监测, 以便了解营养支持的效果, 反馈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2 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 (EN) 和肠外营养 (PN) 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中能耐受单纯EN途径占12.7%;EN联合补充的PN (EN+PN) 占75.8%;全肠外营养 (TPN) 占11.4%。

3 讨论

营养不良对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呼吸衰竭患者产生有害影响。在需要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中, 营养不良组的死亡率显著高于营养良好组。供给细胞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与营养底物, 维持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通过营养素的药理作用调理代谢紊乱, 调节免疫功能,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从而影响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这是实现重症患者营养支持的总目标。应该指出, 营养支持并不能完全阻止和逆转重症患者严重应激的分解代谢状态和人体组成改变。患者对于补充的蛋白质的保存能力很差, 但合理的营养支持, 可减少净蛋白的分解及增加其合成, 改善潜在的和已发生的营养不良状态, 防治其并发症。营养干预治疗可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从而使呼吸衰竭患者的病程缩短, 死亡率下降, 预后改善。

严重多发伤的ICU监护及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损伤严重度评分 (Injury Severity Seore, ISS) , ISS>16分, 属于严重多发伤。选择该院急诊收治并入院监护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4例, 其中男108例, 女26例, 男女比例4.15∶1。年龄16~69岁, 平均 (34.6±14.3) 岁。创伤原因:车祸伤:46例, 坠落伤25例, 工矿事故伤21例 (砸伤11例, 挤压伤10例) , 刀 (砍) 伤9例, 摔伤19例, 其他伤14例 (机器绞榨、群殴及爆炸等伤) 。创伤部位:头颈部伤为主68例, 多发性骨折24例, 胸、腹部伤为主42例。损伤部位2处43例, 3处26例, 4处35例, 5处及以上30例, 合并休克38例。

1.2 救治方法

1.2.1 急救措施

应立即评估患者伤情, 确定分类, 以抢救生命为首要目标, 采取急救措施, 对心跳骤停者立即予以有效的心脏按压, 必要时实施电除颤。对合并有开放性伤口者, 应迅速止血, 骨折处采用充分固定方式, 有手术适应症的应采用急诊手术治疗。在整个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和检测病情发展, 充分预见突发情况, 同时做好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或疏导。对暂无手术指征的严重患者送人ICU进行下一步的抢救治疗。

1.2.2 I CU监护及治疗

进入ICU的患者首先对于有大量体液损失的患者应补充液体, 进行积极容量复苏;然后立即进行心电、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及无创血压监测及必要的常规检测及分析, 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需要进一步进行手术治疗的积极安排实施手术。

1.3 数据记录

记录进入ICU监护及治疗患者与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患者的死亡、致残人数, 计算死亡率与致残率, 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IC U监测中出现的问题情况

通过分析, ICU监护和治疗组中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3例,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23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7例;对应的治愈率分别为76.9%、56.5%及82.4%。见表1。

2.2 IC U监护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统计发现, 进入ICU监护及治疗后 (ICU组) 发生死亡率为10.7%, 致残率为18.8%;而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 (非ICU组) 的死亡率为27.3%, 致残率为31.8%。见表2。

注:与非ICU组相比, *P<0.05。

3 讨论

对多发伤的定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 但对下列情况的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存在即可确定为多发伤:头颅伤、颈部伤、胸部伤、腹部伤、骨盆等多处骨折、软组织伤。但是, 对生命不构成严重威胁的伤情如单纯的四肢骨折不伴休克或单纯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等情况一般来说并不属于多发伤范畴。多发伤的主要特点是伤情变化快, 会导致生理紊乱的出现, 在超急性期常常伴有大出血、休克等情况, 非常危险。多发伤的临床特点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伤情变化快, 死亡率高。多发伤会严重影响机体生理功能, 易出现病情的突然恶化, 从而增加了死亡率, 死亡原因以严重的颅脑外伤和胸部损伤为主。 (2) 伤情严重, 休克率高。由于伤情严重, 伤处多, 且面积大, 易出血多等, 很容易引起休克。 (3) 伤情复杂, 容易漏诊。多发伤的伤情复杂, 数量多, 多数伤员不能述说伤情等原因导致漏诊概率加大。 (4) 伤情复杂导致处理矛盾。多处损伤往往导致手术次序上存在矛盾, 若无经验很容易弄错先后顺序从而错过抢救时机。 (5) 抵抗力低, 感染率高。多发伤员处于应激状况时易激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导致机体免疫功能, 特别是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机体易感性增高。且伤口多是开放性的, 更容易感染。由于伤情重、变化快, 如不及时得到正确全面的诊断和处理, 易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严重多发伤在ICU监护及治疗中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严重多发伤由于致伤因子可同时或先后作用于人体多个部位、不同系统、多个器官, 易出现SIRS情况, 严重休克还可发展为MODS乃至死亡。除SIRS与MODS, 常见的内脏并发症还有应激性溃疡伴出血。该研究统计发现, 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13例,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 (SIRS) 23例, 应激性溃疡伴出血17例;对应的治愈率分别为76.9%、56.5%及82.4%。可见一旦发生上述情况, 其治愈情况不容乐观, 所以早期的干预治疗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ICU应加强与创伤外科医生的协作, 更重要的是维护重要脏器功能, 减少内脏并发症等的发生。同时还应该防治伤后继发感染。严重多发伤伤后继发性感染不但加重病情, 而且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ICU监护和治疗对严重多发伤的治疗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在ICU可以争取到最佳的手术时机, 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病人度过术后危险期, 并能够通过监测而及早发现和治疗并发症。这比在普通病房要有很大优势, 能够提高伤员的治愈率, 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该研究结果发现, 进入ICU监护及治疗后 (ICU组) 发生死亡率为10.7%, 致残率为18.8%;而未采取ICU监护及治疗 (非ICU组) 的死亡率为27.3%, 致残率为31.8%。在ICU监护及治疗的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低于未进入ICU监护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ICU监护及治疗对严重多发伤的治疗及预后都产生重要作用, 可以有效提高伤员的救治效果, 从而产生满意结果。

参考文献

[1]杨维泽.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手术的评估与护理[J].急救护理, 2012 (9) :70-71.

[2]齐志伟, 于学中.多发伤的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3) :208-210.

[3]Pate1R V, Delong W Jr, Vresilovie E J.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spinal injuries in the patientwith polytrauma[J].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 (429) :348-349.

[4]刘向东.严重多发伤在ICU的诊治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11 (4B) :108-109.

[5]吴文友, 郑捍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ICU监护及治疗[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7, 5 (30) :429-430.

ICU治疗时间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2例, 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41例, 对照组41例患者在普通病房住院治疗, 治疗组41例患者在ICU接受治疗。其中, 对照组41例患者中男25例, 女16例, 年龄13~61岁, 平均 (41.3±6.9) 岁, 损伤原因:21例因车祸致颅脑损伤, 9例由于高处坠落致颅脑损伤, 6例因暴力冲突致颅脑损伤, 5例由于挤压致颅脑损伤。经颅脑CT证实, 损伤类型包括13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11例硬脑膜外血肿, 及8例硬脑膜下血肿、6例脑挫裂伤、3例脑干损伤。患者入院后, 均经拉哥昏迷评分 (GCS) , 均<8分, 22例3~5分, 19例5~8分。治疗组41例患者, 男27例, 女14例, 年龄13~62岁, 平均 (42.1±7.1) 岁, 颅脑损伤原因:22例因车祸损伤, 8例由于高处坠落损伤, 7例因暴力冲突损伤, 4例因挤压受伤。损伤类型:12例为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 10例为硬膜外血肿, 9例为硬脑膜下血肿, 以及6例脑挫裂伤和4例脑干损伤。入院时, 患者的GCS评分, 均<8分, 包括23例3~5分, 18例5~8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原因及GCS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1例患者, 给予内科常规治疗, 即给予营养支持、止血、糖皮质激素, 以及应用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脑神经及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等[2]。而治疗组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颅内压监测、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机循环支持等临床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3]。

1.3 疗效评价标准

经6个月治疗后, 对患者行GCS评分, 标准为, 死亡:1分;植物生存状态, 2分;意识清醒, 但为重度残疾, 生活无法自理, 3分;治疗后为轻度、中度病残, 生活可基本自理, 4分;恢复良好, 生活能力恢复, 5分[4,5]。总有效率为得4分、5分患者之和占组内患者数的比例。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6个月的治疗, 治疗组治疗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及植物生存分别为15、6、5、8例, 死亡7例, 总有效率为51.2% (21/41) ;治疗组41例患者, 治疗后恢复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植物生存分别为23、8、6和3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75.6% (31/41) ,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长, 且病情发展迅速, 颅脑损伤的常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暴力冲突、高空坠落伤及事故伤等, 临床的治疗难度比较大, 且致残率、死亡率均比较高[6]。因此, 早期的诊断与治疗是抢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的关键。患者进入ICU后, 行多系统监护, 维持基本的生命所需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在最短时间内, 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脏器功能, 可为后期处理创造机会。

3.1 机械通气

对于重度颅脑损伤, 尤其是存在呼吸障碍的患者, 在ICU治疗时, 需先行建立正确的通气方式, 为患者提供供养, 缓解脑缺氧状态。同时, 按照患者的病情, 并结合PUO2、Sp O2等指标, 合理选择呼吸机通气方式, 及确定呼吸机参数[7]。开颅手术后, 由于患者呼吸功能尚未恢复正常, 可用容量控制通气, 并设定VT、呼吸频率等, 并根据Sp O2合理设置给氧浓度, 通常低于50%。如患者呼吸功能恢复后, 可及时调整通气方式, 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对于重度颅脑损伤及呼吸衰竭患者, 给予间歇正压通气 (IPPV) 潮气量6~8 ml, 吸入氧气浓度提升至50%后, 应将Sp O2控制在8 k Pa以下, 并使用PEEP, 通常不超过1.471 k Pa, 能避免呼吸中肺泡的萎缩, 提高FRC, 有效改善肺的顺应性。

在机械通气过程中, 密切观察血气生化电解质指标, 为及时、准确判断患者病情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通气时, 将Pa CO2的值控制在3~5 k Pa[8]。由于呼吸性碱中毒, 可导致颅内血管收缩, 降低血管的血容量, 所以对于降低脑肿胀及颅内压,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撤离呼吸机时, 不能急于操作, 应在患者血气回归正常水平后方可撤离, 在拔管后, 做ABG以建立新的基线值, 并判断通气及氧合是否充足。

3.2 循环支持

重度颅脑损伤常见的合并创伤为失血性休克或创伤性休克, 重症脑疝晚期患者, 由于血液循环出现障碍, 导致血压下降, 在抢救过程中, 维持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抢救是否成功, 主要是对患者病情的认识与把握, 可为实施治疗提供必要的指导[9]。所以, 在治疗中必须对血流动力学持续监测血气分析, 并根据监测参数, 合理调整输液数量和速度, 在监测过程中, 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甲床颜色、出血部位及血压情况。在分析血气时同步进行心电图监测, 方能提高抢救的针对性。在抢救过程中, 尽早快速扩溶, 及时纠正休克, 并保持平均动脉压>12 k Pa, 不然会加重脑缺血, 同时补液以晶体胶体为主, 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3.3 颅内压监测及亚低温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高颅内压造成的脑损伤。患者颅脑损伤后, 及时、准确了解颅内压的变化情况, 对于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治疗中, 仅仅根据临床症状、经验来判断, 无法准确把握颅内压的变化情况, 高颅内压症状明显后, 继发性脑损伤已经造成, 抢救成功率大幅降低[10]。所以, 在颅脑损伤诊断治疗中, 监测颅内压对于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治疗组41例患者, 均行颅内压监测, 监测设备采用的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生产的LCY-III颅压监护仪, 采用硬膜下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脱水剂剂量, 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对于重度颅脑患者的治疗来说, 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颅内压, 有效保护血脑屏障, 并降低弥漫性轴索损伤, 提高脑灌注压, 对于脑外伤后组织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治疗方法是指通过冰帽降温的方式, 降低患者局部或全身温度。其中, 全身降温疗法可靠性高, 患者平躺于降温冰毯上, 使体表温度降低, 一般情况下降到32℃~35℃, 并维持2~7 d, 而为了避免在降温过程中患者发生寒战, 可适当给予患者镇静剂、肌肉松弛剂等。本研究治疗组的41例患者均给予亚低温治疗, 治疗效果显著。亚低温疗法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GCS评分低于5分的患者, 且存在广泛的脑挫伤、脑水肿, 以及继发性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 将体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通过减少脑耗氧量来提高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治疗中的41例患者, 在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均接受了机械通气、循环支持、亚低温及颅内压监测, 经过6个月的ICU治疗, 对照组恢复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及植物生存患者分别为15、6、5、8例, 死亡7例, 总有效率为51.2% (21/41) ;而治疗组41例患者, 经6个月治疗, 恢复良好、中度病残、重度病残、植物生存的患者, 分别为23、8、6和3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75.6% (31/41)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1.2% (21/4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ICU治疗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重度颅脑损伤由于病情危急, 致残率、致死率高等, 及时诊断、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而ICU治疗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对于降低致残率、致死率有重要作用,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临床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2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41例, 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营养支持、止血、采用脱水降颅压, 以及改善脑循环、糖皮质激素与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应用抗生素等, 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给予颅内压监测、机械通气、循环支持及亚低温治疗等, 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1例患者, 治疗良好23例, 中度病残、重度病残及植物生存分别为8例、6例及3例, 死亡1例, 总有效率为75.6%, 对照组41例患者治疗良好15例, 中度病残、重度病残及植物生存分别为6例、5例和8例, 死亡7例, 总有效率为51.2%, 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来说, 尽早诊断及治疗, 并在ICU内综合治疗, 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ICU,临床治疗,观察

参考文献

[1]柴淑霞, 王朝霞, 张凯, 等.重度颅脑损伤ICU治疗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4, 21 (1) :47-48.

[2]白奎, 许宏侠.重度颅脑损伤患者ICU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25 (9) :74-75.

[3]颜清平, 陈岁英.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J].湘南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3, 11 (1) :69-70.

[4]方阿琴.高压氧治疗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33 (7) :925.

[5]陈秀杰, 单际翠, 杨培珂.高压氧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疗效观察[J].青岛医药卫生, 2007, 22 (2) :103-104.

[6]赵见云.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临床观察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9) :50-51.

[7]池京洋, 王维平, 张建生, 等.亚低温对颅内压较低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12 (8) :1126-1127.

[8]王玉胜, 李宗敏, 刘光磊, 等.改良标准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4, 33 (2) :199-200.

[9]王凤.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护理[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23 (6) :3876-3877.

ICU治疗时间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外科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其中实验组男13例, 女10例, 年龄30~82岁, 平均年龄 (56.24±3.71) 岁,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肺癌患者4例, 肝癌患者5例, 脑出血患者4例, 胃癌患者7例, 急性胆囊炎患者3例, 患者术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评分) (19.42±6.13) 分;对照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29~82岁, 平均年龄 (59.15±3.29) 岁,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肺癌患者6例, 肝癌患者4例, 脑出血患者7例, 胃癌患者5例, 急性胆囊炎患者1例, 患者术后APACHEⅡ评分 (18.19±5.71) 分。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梗死、感染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肝癌切除术、脑血肿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术后进入普通病房, 患者术后24 h出现呼吸及循环系统衰竭, 转入ICU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气管插管, 给予营养支持、利尿、制酸、镇痛、持续监护、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后即进入ICU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抗感染、血液过滤、镇痛镇静、持续监护、止血、补充蛋白、制酸等综合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平均住院费用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性危重疾病患者多接受外科治疗, 包括:老年患者、呼吸不全、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因素的危重患者, 行心、脑、肾、肝、胆等重要脏器手术治疗[3], ICU动态生命支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后护理, 尤其是手术后3 d内的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临床治疗过程的重点。常规的护理只是对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特征的监测, 在患者出现异常后进行治疗和护理, 但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并发症和感染等情况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ICU病房多包括经验丰富工作人员、先进仪器设备, 在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CU监护应用监护设备和良好环境, 对患者实施实时的监护, ICU较普通病房卫生情况理想, 细菌相对降低, 减少患者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研究显示[4], 危重患者术后转入ICU治疗时机对预后产生巨大影响。患者术前即出现不稳定生理状态、脏器代偿性等。APACHEⅡ评分是用于评价患者危重程度,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危重程度接近。患者经手术、麻醉、血液成分变化、应激反应等, 加重患者脏器功能不稳定状态[5]。患者术后早期进入ICU对多脏器给予支持, 给予呼吸支持、血液成分补充、镇痛、营养支持、利尿, 逆转早期脏器功能恶化, 帮助患者度过不稳定期, 当患者出现循环障碍时进入ICU治疗, 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或导致脏器功能进一步恶化, 增加治疗难度和病死率[6,7,8]。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8.69%低于对照组47.82%;平均住院时间 (3.91±0.79) d明显低于对照组 (12.42±1.61) d;平均住院费用为 (16324.15±729.37) 元低于对照组 (54271.91±946.52) 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危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早期进入ICU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ICU早期治疗对危重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其中对照组患者进入普通病房24 h内转入ICU, 实验组患者术后直接进入ICU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8.69%低于对照组47.82%;平均住院时间 (3.91±0.79) d明显低于对照组 (12.42±1.61) d;平均住院费用为 (16324.15±729.37) 元低于对照组 (54271.91±946.52) 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危重术后患者采取ICU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缩短ICU住院时间, 减少ICU住院费用,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早期治疗,危重,术后

参考文献

[1]吴名星, 黄河.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2) :311-313.

[2]熊旭东, 谢芳, 许秀华.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在危重病急救中的探索.医学综述, 2013, 19 (2) :323-325.

[3]党宗彦, 徐凌云, 刘小健, 等.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5) :69-71.

[4]郭利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2) :53-54.

[5]李波, 万娅莉, 唐忠志.重症蝮蛇咬伤患者在ICU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分析.临床急症杂志, 2013, 14 (11) :549-551.

[6]罗月荷.ICU早期预警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指导作用的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6) :729-730.

[7]张国初.高压氧早期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论文汇编, 2013:192.

上一篇:数据遮蔽下一篇:课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