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早期治疗

2024-05-15

ICU早期治疗(共11篇)

ICU早期治疗 篇1

危重患者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数呈现明显增加趋势, 采取外科手术的危重患者多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 包括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感染、休克等, 患者早期转入ICU病房给予多脏器功能支持, 包括:营养支持、感染控制、镇痛、补充蛋白、制酸、利尿、血液过滤等, 可有效逆转脏器功能不全, 协助患者度过不稳定生理状态, 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患者术后直接转入普通病房, 患者出现呼吸衰竭、循环障碍时进入ICU治疗, 可增加致死率[2], 影响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46例患者随机分组, 讨论ICU早期治疗对危重术后患者的重要意义, 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本院外科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3例。其中实验组男13例, 女10例, 年龄30~82岁, 平均年龄 (56.24±3.71) 岁,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肺癌患者4例, 肝癌患者5例, 脑出血患者4例, 胃癌患者7例, 急性胆囊炎患者3例, 患者术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Ⅱ评分) (19.42±6.13) 分;对照组男14例, 女9例, 年龄29~82岁, 平均年龄 (59.15±3.29) 岁, 按照疾病类型划分, 肺癌患者6例, 肝癌患者4例, 脑出血患者7例, 胃癌患者5例, 急性胆囊炎患者1例, 患者术后APACHEⅡ评分 (18.19±5.71) 分。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患者合并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脑梗死、感染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手术方式包括:肺叶切除术、肝癌切除术、脑血肿切除术、全胃切除术、胆囊切除术。对照组患者术后进入普通病房, 患者术后24 h出现呼吸及循环系统衰竭, 转入ICU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气管插管, 给予营养支持、利尿、制酸、镇痛、持续监护、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实验组患者术后即进入ICU进行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抗感染、血液过滤、镇痛镇静、持续监护、止血、补充蛋白、制酸等综合治疗。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差异。

1.4统计学方法数据资料利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 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 平均住院费用降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基础性危重疾病患者多接受外科治疗, 包括:老年患者、呼吸不全、肾功能不全、感染性休克、心功能不全、不稳定型心绞痛等因素的危重患者, 行心、脑、肾、肝、胆等重要脏器手术治疗[3], ICU动态生命支持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手术后护理, 尤其是手术后3 d内的护理对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是临床治疗过程的重点。常规的护理只是对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特征的监测, 在患者出现异常后进行治疗和护理, 但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并发症和感染等情况均不能得到有效控制。ICU病房多包括经验丰富工作人员、先进仪器设备, 在危重患者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CU监护应用监护设备和良好环境, 对患者实施实时的监护, ICU较普通病房卫生情况理想, 细菌相对降低, 减少患者感染和并发症发生几率。研究显示[4], 危重患者术后转入ICU治疗时机对预后产生巨大影响。患者术前即出现不稳定生理状态、脏器代偿性等。APACHEⅡ评分是用于评价患者危重程度, 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两组患者危重程度接近。患者经手术、麻醉、血液成分变化、应激反应等, 加重患者脏器功能不稳定状态[5]。患者术后早期进入ICU对多脏器给予支持, 给予呼吸支持、血液成分补充、镇痛、营养支持、利尿, 逆转早期脏器功能恶化, 帮助患者度过不稳定期, 当患者出现循环障碍时进入ICU治疗, 已错失最佳治疗时机, 或导致脏器功能进一步恶化, 增加治疗难度和病死率[6,7,8]。

本研究显示,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8.69%低于对照组47.82%;平均住院时间 (3.91±0.79) d明显低于对照组 (12.42±1.61) d;平均住院费用为 (16324.15±729.37) 元低于对照组 (54271.91±946.52) 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伴有多种基础性疾病的危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 早期进入ICU治疗, 可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病死率, 缩短住院时间, 降低住院费用,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ICU早期治疗对危重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外科手术治疗的46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 其中对照组患者进入普通病房24 h内转入ICU, 实验组患者术后直接进入ICU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ICU住院时间、ICU住院费用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8.69%低于对照组47.82%;平均住院时间 (3.91±0.79) d明显低于对照组 (12.42±1.61) d;平均住院费用为 (16324.15±729.37) 元低于对照组 (54271.91±946.52) 元,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针对危重术后患者采取ICU早期治疗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缩短ICU住院时间, 减少ICU住院费用, 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ICU早期治疗,危重,术后

参考文献

[1]吴名星, 黄河.阿托伐他汀早期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2) :311-313.

[2]熊旭东, 谢芳, 许秀华.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在危重病急救中的探索.医学综述, 2013, 19 (2) :323-325.

[3]党宗彦, 徐凌云, 刘小健, 等.无创呼吸机在急性左心衰竭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治疗和延迟治疗的对比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15) :69-71.

[4]郭利民.重症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 (22) :53-54.

[5]李波, 万娅莉, 唐忠志.重症蝮蛇咬伤患者在ICU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分析.临床急症杂志, 2013, 14 (11) :549-551.

[6]罗月荷.ICU早期预警评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护理的指导作用的研究.临床医学工程, 2013, 20 (6) :729-730.

[7]张国初.高压氧早期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观察.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二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论文汇编, 2013:192.

[8]李军利, 常双喜, 孟鹏飞.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43例临床分析.临床医学, 2014, 8 (7) :114-115.

ICU早期治疗 篇2

1.参加晨会,听取夜班病情报告。

2.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贵重药品、物品、器材及医疗仪器,并登记签名。

3.检查麻醉药空安培数与电脑处方、手工处方是否相符。

4.更换消毒灭菌物品(纱布罐)。

5.向供应室报更换消毒物品数。

6.配制上午治疗用药,处理临时治疗用药。

7.安排长期静脉执行单的执行时间。

8.核对口服药单、发口服药。

9.核对长期静脉用药并摆放在其对应的药蓝中。

10.配制下午治疗用药、处理临时治疗用药。

11.核对长期静脉输液单、贴水、摆药。

12.检查消耗物品、消耗药品、消毒液储备情况,及时领取补充。

13.核对大处方用药

14.核对口服药、发口服药

15.核对医嘱并签名

16.为晚夜班做好准备工作,做好治疗室的清洁、整理工作和交接工作。

1.参加晨会,听取夜班报告。2.检查晚夜班医嘱执行情况。

3.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掌握ICU内病人病情。

4.为准备转出ICU的病人或出院病人退掉剩余的小处方药。5.办理转科、出院收费结账手续并登记。

6.负责转科、出院、死亡病历的整理和护理文件的质控。7.处理当日医嘱。8.临时医嘱签字。

9.将预约好的检查单交待工人陪送病人检查。

10.督促外勤工人及时送会诊单、输血申请单、取血、取药、取X光片等。11.按常规进行收费。12.打印长期医嘱执行单。13.负责点收被服。

14.负责新入院病人的登记、信息维护、床头牌、体温单等填写。15.向家属宣教病房规章制度等。16.病人入院首次护理记录。17.打印、整理医嘱单。18.核对医嘱,并登记签名。

19.保持护士站整洁,负责电脑的维护、保养。20.护士长不在时处理有关事宜。

1.提前十分钟接换夜班。

2.阅读晚夜班护理记录,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及趋势回顾。3.与夜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4.协助白班护士做好清醒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5.检查床边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的性能。6.仪器设定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7.采集各种标本。

8.晨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9.做好穿刺置管处的消毒,更换敷料。

10.参加医生对所负责病人的查房,了解治疗方案及对护理工作的要求。11.翻身、拍背(Q2H或PRN)12.吸痰(PRN)

13.口腔护理和气切护理。

14.检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压力。

1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记录。16.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7.执行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18.为新病人准备床单位 19.清点用物。

20.与白班护士床旁交接班。

21.核对饮食牌、护理等级牌及其它付治疗。22.核对长期医嘱。

23.执行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并电子签名。24.测量14:00点钟体温。25.绘制10:00和14:00体温。26.及时倾倒引流液并定时夹闭尿管。27.做好病人床边的清洁卫生工作。28.与白班护士认真交接班。

1.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和抢救物品器材,并登记。2.阅读晚班护理记录,查看监护仪的监测参数及趋势回顾。3.与晚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4.检查床旁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性能。5.仪器设定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6.翻身、拍背(Q2H或PRN)7.湿化气道、吸痰(PRN)

8.检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气囊压力。

9.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和问题及时汇报和处理,并记录。10.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1.按时完成病人的各项护理、治疗及用药。12.执行电脑临时医嘱并签名。

13.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时倾倒引流液。14.采集血标本。

15.测量06:00体温,绘制体温单。16.协助病人进食、服药。17.保持病室整洁、安静。

18.总结24小时的液体出入量,书写交班报告。19.核对医嘱并签名。

20.保持床单位整洁,协助护工做好床上擦洗。21.为下一半做好有关准备工作。22.参加晨会交班,报告病情。23.与白班护士床边交接班。急诊ICU晚班护士工作流程

1.清点治疗用物、麻醉药品和抢救物品器材,并登记。2.与白班护士床边交接班,详细了解病情,做到七了解。3.向所负责的病人作自我介绍。

4.检查床边简易呼吸器、吸氧、吸引装置。5.设定仪器报警范围,打开报警开关。6.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7.测量18:00体温并绘制体温单。8.协助进食或鼻饲。

9.翻身、拍背(Q2H或PRN)10.气道湿化、吸痰(PRN)11.核对长期医嘱执行单。12.执行定点治疗。

13.协助病人服20:00口服药。

14.检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气囊压力。

1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和问题及时汇报处理,并记录。16.观察仪器运转情况,及时处理报警。17.执行临时医嘱并电子签名。

18.保持各引流管通畅,及时倾倒引流液并记录。19.保持病室整洁、安静。20.执行定点治疗。21.核对医嘱并登记。

ICU早期治疗 篇3

【摘 要】 目的:测定ICU的急性肾损伤(AKI)患者和ICU非 AKI 患者的血清胱抑素-C(Cys C)、尿素氮、肌酐及β2-MG 的水平,研究 Cys C在AKI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ICU AKI患者33例和ICU非AKI患者26例的Cys C、尿素、肌酐和β2-MG。结果:AKI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较ICU非AKI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ys C] -1与eGFR 呈正相关,(r=0.754, P<0.001);与AKI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 C可以做为ICU病人发生AKI的早期诊断指标,为AKI的及时诊断和肾功能的评估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有助于临床更好的把握治疗时机。

【关键词】 血清胱抑素C; 血清肌酐; 急性肾损伤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9-0089-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ed value of Cystatin C (Cys C) in acute kidney injury (AKI)with the detection of Cys C, BUN, Cr , and β2-MG in ICU AKI patients and ICU non-AKI patients.Methods In this study, 59 patients were col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cluding 33 cases with AKI and 26 cases without AKI as controls. The serum levels of Cys C, BUN, Cr , and β2-MG were measured by the Laboratory professionals by Hitachi 7060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The eGFR was estimated with MDRD equation. Then compared the levels of Cys C, BUN, Cr , and β2-MG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In AKI group, The serum level of Cys 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non-AKI group (P<0.05), it h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ree periods(P>0.05).[Cys C]-1was also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eGFR(r=0.754,P<0.001).Conclusions Cys C is a very useful diagnostic indicator in AKI, especially in the early diagnose AKI, it could provide a reliable assessment of renal function and grasp the right opportunity to better treatment.

Keywords:serum Cys C; Cr; acute kidney injury

急性腎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常见的致死性肾脏病变,外伤出血等原因导致的循环血容量不足、各种中毒以及心脏外科手术等为其发病常见原因。在普通住院病人中AKI的发生率大约为5%,但在ICU中AKI的发病率高达30%~50%,各种内科疾病导致AKI的死亡率约23%,如果是多脏器功能不全导致AKI患者的死亡率高达60%[1]。迄今为止,暂未发现治疗AKI的有效药物, AKI一旦发生,通常临床上只有给予支持治疗,并且等待肾功能的自行恢复。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是防治AKI 的最有效策略。本研究通过对重症监护病房AKI患者的尿素氮(BUN),血肌酐(Cr),β2-微球蛋白(β2-MG)及血清胱抑C(Cys C)的比较分析,探讨Cys C对AKI患者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ICU住院且发生AKI的患者33人作为AKI组,其中男18例,女15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2.3±17.51)岁,其中资料不完整及入住ICU未满24 h死亡的病例除外。非AKI组:选自同一时期入院ICU患者共26人(住院期间未发生AKI),其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19~77岁,平均年龄(49.5±14.8)岁。两组间年龄、性别等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AKI定义:由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变化的损伤在48h以内导致肾功能快速下降,主要表现为血清Cr绝对值上升26.4 mol/L,或者较基础增加50%,或者持续6h尿量<0.5ml/(kg·h)。AKI分期:1期血清Cr升高26.4 mol/L或增加50%~100%,持续6h尿量<0.5ml/(kg·h);2期血清Cr 增加100%~200%,持续12h 以上尿量<0.5ml/(kg h);3期血清Cr 增加200%或肌酐达354 mol/L(急性上升44.2mol/L以上),持续时间>24h,少尿(<0.3ml/kg h)或>12h无尿[2]。

1.2 研究方法

1.2.1 连续监测患者尿量,并留取静脉血分离血清,分离后血清留取2ml储存于-20℃保存以备用于β2-MG及Cys C测定,其余用于肾功能的生化检测。

1.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尿素氮、肌酐测定试剂盒(日本和光株式会社产品);Cys C测定试剂盒(四川迈克公司产品);β2-MG测定试剂盒(西班牙生产);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3 测定方法 肾功能、β2-MG及Cys C的检测采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GFR的估计采用 MDRD 公式 GFR=186×(Scr)-1.154×Age-0.203×(0.742),处理采用计算机软件[3]。

1.4 统计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表示以均数±标准差(x±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数据差异;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ICU 患者AKI组与非 AKI 组之间BUN、Cr、Cys C、β2-MG水平比较 所有研究对象的检测值如表1所示, AKI组BUN、Cr、Cys C、β2-MG 均明显高于非AKI组(P<0.05)。

2.2 Cys C水平与ICU患者AKI分期的关系比较 AKI 患者AKI各期发病人数以及Cys C水平,见表2。各组比较显示AKI 1、2和3期的Cys C水平较非AKI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AKI 1、2和3期的 Cys C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但组间无明显差异。

2.3 估计的GFR(eGFR)与[Cys C]-1相关关系 33例AKI的患者中,MDRD 估算的GFR(eGFR)与[Cys C]-1呈显著线性相关(r=0.754,P<0.01)。

3 讨论

AKI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常见严重疾病。有研究显示: AKI的患病率在ICU患者中高达31%,在严重疾病中,AKI的发生有可能成为影响ICU患者生存以及转归的重要因素[4]。Bagshaw等[5]研究结果显示,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1996年到2005年共10年间20个ICU患者AKI的发生率为52%,病死率高达40%,ICU患者合并AKI病死率近年来仅仅有轻微下降趋势,故AKI的早期發现并积极干预是改善AKI患者预后的重要一环,肾功能损害的早期发现有赖于反映肾功能损伤的敏感标志物。

AKI早期诊断的大量标志物近年来逐渐被发现[6],但是绝大多数指标仅仅处在动物研究阶段。Cys C是从血清中分离出来的新型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一种,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一员。Cys C的分子量为13359,共有120个氨基酸残基,是一种小分子蛋白,性状为椭圆形非糖基化[7-8],体内的有核细胞恒定产生Cys C,Cys C能够自由通过肾小球的滤过膜。但肾小管上皮细胞不能重吸收和分泌Cys C,其在体内的含量取决于肾小球滤过率的水平,而年龄、性别、肌肉、体重、溶血、胆红素、炎症及甘油三酯等因素并不影响其含量变化,是一个临床应用价值极高的指标[9]。本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ys C含量在ICU患者并发AKI的患者中明显高于未并发AKI的患者,有显著性差异,表明Cys C可作为判断AKI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根据指南本研究进一步把AKI患者分成三期,对AKI不同时期之间的Cys C进行比较并分析差异存在与否,目的是探讨Cys C在AKI的分期中具有何种临床意义。尽管研究结果提示1期AKI 患者Cys C的水平较2期低,2期AKI 患者Cys C的水平亦较3 期的低,但三组间Cys C的水平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笔者分析认为主要可能与样本例数较少有一定关系,所以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于大样本的实验来佐证和进一步的探讨。

有学者[10-13]采用MDRD公式对慢性肾脏病患者的Cys C与eGFR比较,结果表明使用Cys C来评价患者GFR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Cys C与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且患者血清肌酐与Cys C水平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患者eGFR与Cys C倒数亦呈现明显的线性相关,我们认为患者Cys C水平检测可用来评估AKI患者GFR水平。

在检测GFR方面Cys C比血清肌酐具有更高的特异性与敏感性, 有可能代替血清肌酐和肌酐清除率(Ccr )并应用于临床[14]。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GFR与Cys C水平有很强的相关性,Cys C比血清肌酐能更早发现肾脏功能的损害,这与Herget S等的研究成果相符[15]。综上所述,血清Cys C可以作为 ICU患者发生AKI 的一种早期诊断指标,血清Cys C水平检测对AKI的早期及时诊断及评估肾功能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肖燎原,孙丽君,梅长林,等.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3, 13(16):3183-3185.

[2] Molitoris BA, Levin A, Warnock DG, et al. Improving outcomes of acute kidney injury: report of an initiative [J]. Nat clin Pract Nephrol,2007, 3(8): 439-442.

[3] Sakaguchi S, Tanaka A, Kawanishi T,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serum cystatin C and estimation of GFR by the MDRD study equation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Nippon Jinzo Gakkai Shi, 2008, 50(8): 1101-1106.

[4] Weis bord SD, Palevsky PM . Acut e renal f ailur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 . Semin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6, 27(3) : 262.

[5] Bagshaw SM, George C, Bellomo R. Changes in the incidence and out com e f or early acute injury in a cohort of Australian intensive care unit s[J]. Crit Care, 2007, 11(3): 3-11.

[6] Cruz DN, Goh CY. Early biomarkersof renal injury[J] . Conqest Heart Fail, 2010, 16( 7) : S25-31.

[7] Christensson A, Eberg J, Grubba, et al. Serum cystatin C is a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accurate marker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than enzymatic measurements of creatinine in renal trans- plantation[J]. Nephron Physiol, 2003, 94(2):19- 29.

[8] Newman DJ, Thakkar H, Edwards RG, et al. Serum Cystatin C measured by automated immunoassay: a more sensitive marker of changes in GFR than serum creatinine[J]. Kidney Int, 1995, 47(1): 312- 318.

[9] Christensson A,Eberg J,Grubb A, et al. Serum cystatin C is a more sensitive and more accurate marker of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than enzymatic measurements of creatinine in renal trans-plantation [J].Nephron Physiol, 2003,94(2):19-29.

[10] Sakaguci S, Tanaka A, Kawanishi T, 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serum cystatin C and estimation of GFR by the MDRD study equation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J]. Nippon Jinzo Gakkai Shi, 2008, 50 (8):1011-1016.

[11] 方一卿,馬骏,沈汉超,等.血清胱抑素C评价慢性肾脏病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07,8(3):145-148.

[12] 马迎春,左力,王梅,等.肌酐清除率和 MDRD方程评估肾小球滤过率的比较[J].临床内科杂志, 2006, 23(1): 32-35.

[13] 李江涛,马宏星,马骏.校正后简化MDRD方程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的适用性评价[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4):404-408

[14] Dhamidharka VR, Kw on C, St evens G. Serum cyst at in Cis superior to serum creatinine as a marker of kidney function; a met analysis [J] . Am J Kidney Dis, 2002, 40: 221 -226.

[15] Herget S, Marggraf G, Hsing J , et al. Early detect ion of acute renal failure by serum cystatin C[J] . Kidney Int, 2004,66( 3) :1115-1122.

ICU早期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3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 男41例, 女27例, 年龄24~67 (平均38.7) 岁。两组患者均经CT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 患者在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为3~8分, 其中3~5分23例, 5~8分45例。致病原因:重物锐器击打11例, 高空坠落16例, 严重车祸32例, 其他原因9例。根据患者自身要求与经济状况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4例。两组患者均已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入院GCS评分上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展开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直接送至普通病房, 展开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直接送至ICU, 展开早期ICU监护治疗, 主要对患者重要脏器功能与生命体征进行监测,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展开开颅手术治疗、气管切口、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治疗。对于粉碎凹陷骨片进行清除时, 进行必要减压术。手术完成后进行脱水剂静脉滴注, 并给予患者对症支持性治疗, 避免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出现失衡问题。

1.3 疗效判定[2]

对两组患者静脉通道建立时间、人工气道建立所需时间、术前准备时间、病情变化时需进行CT复查时间、发现高热至进行降温时间进行观察, 治疗后3个月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 (GCS) 为标准对两组疗效进行判定, 其中1~3分为预后恶劣, 4~5分为预后良好。同时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5.0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s表示,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具体见附表。

2.2 两组GCS评分与病死率

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 对照组预后恶劣率为47.06% (16/34) , 预后良好率52.94% (18/34) 。观察组预后恶劣患者率29.41% (10/34) , 预后良好率70.59% (24/34) 。观察组预后恶劣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死亡5例, 病死率为14.71%;观察组1例死亡, 病死率为2.94%, 观察组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指的是在强大外力作用下患者头部颅脑组织结构发生严重损伤, 在早期时患者代谢频率会显著提高, 能量消耗不断加大, 导致机体处于负氮平衡状态, 很容易引发患者抵抗力下降、贫血与创面愈合缓慢, 病情进展迅速, 变化较快, 致残率与死亡率均较高, 在治疗中需对治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3]。

ICU这一监护室具有特殊性, 可将各种危急抢救集于一体, 不仅配备有先进仪器设备, 同时还有充足专业医护人员, 整个治疗过程更具整体性, 可对患者病情实现定量、动态与连续观察, 对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极为有利。

我院在对重型脑颅损伤患者进行治疗时, 分别采用早期ICU监护治疗和普通病房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 早期ICU监护治疗患者病死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患者, 在治疗中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常规治疗, 且其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这充分说明, 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 早期ICU监护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大大缩短患者治疗所用时间, 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提倡。

参考文献

[1]尚晨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5 (7) :90-91.

[2]郭利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U早期监护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22 (14) :53-54.

ICU早期治疗 篇5

【关键词】 镇静剂 机械通气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396-02

CU的危重病人多合并呼吸衰竭或存在潜在危险。在此类病人的治疗过程中,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去除诱因外,机械通气为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在进行机械通气时,由于疾病本身、人工气道建立以及精神因素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病人会出现烦躁不适,从而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加重病情,对这类病人常需给予镇静治疗,但在镇静治疗的过程中,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护理,防止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现对60例机械通气病人使用镇静治疗后的观察和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病人为2004年1月~2005年12月在ICU进行救治的50例机械通气危重病人,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14~86岁,平均57.8岁。其中气管插管42例,气管切开8例。基础疾病包括多发伤、颅脑伤、急性胰腺炎、COPD、胸肺疾病术后、腹部手术后、心脏术后、重症肌无力急性药物中毒等。

1.2治疗方法 积极治疗原发病,建立人工气道(经口或鼻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进行机械通气,静注咪达唑仑0.1~0.2mg/kg镇静诱导,起效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注射咪达唑仑,初始维持剂量0.1~0.15mg/(kg?h),后根据Ramsay评分监测镇静水平调节剂量使患者处于1.3结果 本组128例中,101例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7例发生肺部感染,经治疗好转,2例死亡。

2护理

2.1镇静效果观察 监测24小时心率、血压、呼吸及心电图,经皮血氧饱和度,依病情测动脉血气分析。镇静效果评估标准 按Ramsay分级为六级进行镇静效果评估:1级,清醒,焦虑烦躁不安;2级,清醒,安静合作,定向准确;3级,嗜睡,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反应灵敏(对轻度压眶反应迅速);5级,入睡,反应迟钝(对轻度压眶反应迟钝);6级,深睡,无反应。监护时每30~60分钟评估1次,使病人的镇静深度维持在3~5级。

2.2施行ICU常规监测,动态监测呼吸,循环功能,观察病人有无恶心、呕吐、头痛、瞻妄,皮肤红斑症状,并注意尿液颜色变化(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特别注意机械通气的管理,合理的调整各项工作参数,密切观察机械通气的正常运转和各项指标。注意通气机的报警。如有报警,应迅速查明原冈,给予及时排除故障.如故障不能立即排除,首先取下通气机,如病人无自主呼吸,应使用简易人工呼吸器维持通气和给氧,保证病人的安全。控制好剂量及注射时间,由于个体对疼痛刺激反应的不同,但护士在工作中还应客观地选择适合疼痛评估量表,同时加强医护的协作,使医生了解病人的实际需要量严格按医嘱给予病人合适的剂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尿潴留等,并结合病人的实际为病人提供个性化的镇痛护理。严格无操作:应用输液泵静注镇静,镇痛药时,输液管道每日更换(三通管、延长管、注射器等),防止输液管道连接部位的脱落,栓塞及深静脉感染

2.3皮肤护理:镇静的病人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刺激,减少大翻身次数,使用压力移动式气垫,分散病人体重,减轻局部受压,为防止剪切力,应尽可能把床置于水平位,如需抬高床头,一般不高于30°。每隔15~20min把手伸进病人身下轻轻按摩尤其骨隆突。保持床铺清洁、干燥、预防感染。

2.4呼吸道的管理 镇静病人的呼吸道纤毛运动消失,肺的自洁能力降低,肺部分分泌物不能及时排出,从而增加了呼吸道阻塞和肺部感染的机会,因而要加强气道护理和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尤其是吸痰时,必须戴无菌手套,一般每1~2小时吸痰1次,加强气道湿化,每2小时翻身拍背。保持呼吸机运转正常,及时处理报警信息,持续监测指脉氧,按医嘱定时监测血气。

2.5并发症的护理 使用镇静剂后病人处于被动体位,容易发生褥疮、静脉血栓、神经损伤等。因此,每2小时给病人翻身更换体位,肢体保持功能位,定时放松约束带,检查皮肤情况。每班帮病人局部按摩,进行被动肢体功能锻炼。

2.6心理护理:ICU病人由于病情危重,身体已处于应激状态,又与外界隔离,与家人交流减少,担心自己病情恶化、不能恢复,常常会产生恐惧、焦虑、压抑等情绪。①在病人清醒时期,加强护患沟通。向病人讲解各种插管、仪器、检查的作用及重要性,介绍病情以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在应用过程中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减少躁动的发生,提高病人的安全感,使病人能够积极主动的配合。如在插管处涂少量的凡士林,防止摩擦带来的不适;定时作口腔护理,防止口腔黏膜和嘴唇干燥。

3小结

机械通气是重要的临床救治手段,但有部分清醒患者因原发疾病、手术创伤、人工气道、正压通气和通气模式等一系列非正常生理狀态下的痛苦、不适等引起的紧张、烦躁等,使临床实际工作中“人机拮抗”、意外拔管和其他躁动应急意外等依从性问题时有发生。妨碍了机械通气治疗的及时有效进行,增加了病人的代谢及氧耗、加重了器官组织的缺氧,严重的甚至造成医疗意外危及生命。此种情形严重影响了原发疾病的及时处置,加重了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恶性循环,给抢救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为了避免此种情形的发生,减轻病人与呼吸机的对抗,降低气道阻力,控制烦躁及焦虑、减少氧耗,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正常进行。采用了镇静治疗,这已经成为重症监护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病人对镇静剂反应有个体差异,只能根据给药后的反应判断镇静水平和效果。而且镇静治疗后病人的各种反应也相应减弱,极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意外,因此必须加强这点针对性护理。

参考文献

[1]郭奕萍.咪唑安定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疗效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4):614-615

[2]熊健.咪唑安定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J].山东医药,2003,43(31):61.[3]Aitkenhead? Alam R,Peppernan Michael L,Willatts Sheila M,et al.Comparison of propofol and midazolam for sedation in aritically patients[J].Lancet,1989,232(8665):704-709.

[4]Somma J,Donner A,Zomirodi K,et al.Population phamacodynamics of midazolam administer- ed by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in SICU Patients after CABG Surgery[J]. Anesthesiology,1998,89(6):1430-1443.

ICU早期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ICU 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收治的86 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43 例, 年龄55~78 岁, 对照组43 例, 年龄57~80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体质指数、入院诊断、入院时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符合入住ICU标准, 即APACHEⅡ评分≥ 15 分, 且年龄>18 岁; (2) 发病24 h后患者生命体征在药物、仪器支持下稳定; (3) 脑卒中者为初次发作, 患者意识清楚, 无感觉性失语、认知障碍、耳聋; (4) 心功能Ⅰ~Ⅲ级 (NYHA分级) ; (5) 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恶性肿瘤晚期, 或近6 个月做过肿瘤的放化疗; (2) 四肢不健全或新发骨折未固定; (3) 发病前长期不能独立活动; (4) 因神经肌肉病变导致长期机械通气; (5) 患者及家属不同意。

1.3 方法

1.3.1常规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抗炎、补液、机械通气、营养、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对症支持治疗。采取绝对卧床, 良肢位摆放, 抬高床头15°~30°, 每2小时进行1次翻身拍背, 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1.3.2早期康复治疗 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康复组即开始进行床旁康复初评, 由专业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ICU医护人员共同参与, 全面评估患者病情,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制定个体化康复诊疗计划, 实施渐进性的早期康复干预,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耐受情况不同以及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康复治疗项目及强度, 如: (1) 患者意识模糊、认知差, 可进行床旁被动训练; (2) 患者意识清醒, 肌力在2级及2级以下以被动活动为主; (3) 肌力在2级以上, 认知好, 以主动训练为主。所有康复训练均在监护下实施。关节活动度及肌力训练以功能障碍部位为主, 同时包括机体其他关节部位, 如手部、腕部、髋部、膝部和躯干关节等部位。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针灸、心理疗法、理疗等康复治疗;整个过程均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患者需要应用镇静剂, 尽量夜间应用, 白天康复治疗前停用1~2 h, 利于患者更好地完成指令性动作;早期康复每次的持续时间从10 min起, 逐渐增至30 min, 2次/d, 连续治疗28 d, 离开ICU后仍由同组康复医师及治疗师对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1.3.3 康复治疗终止标准 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给予减慢活动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或暂停康复治疗, 恢复休息体位: (1) 心率增加> 安静平卧时的30%, 或心率<40 次/min、>110 次/min; (2) 血压> 安静平卧时的20%, 或平均动脉压<65 mmHg、>110 mmHg; (3) 呼吸频率<5 次/min或>40 次/min, SpO2<88%; (4) 出现心绞痛、恶性心律失常、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极度疲劳等症状; (5) 患者示意要求终止。

1.4 评价标准 主要观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采用改良巴氏 (Barthel) 评定表评定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修饰 (洗脸、梳头、刷牙、剃须) 、控制大便、控制小便、用厕、进食、床椅转移、行走、穿衣、上楼梯、洗澡10 个项目, 总分100 分。Barthel指数 (BI指数) 40 分以上者康复治疗意义较大。正常:100 分;轻度障碍:60~99 分, 生活基本可以自理;中度障碍:40~59 分, 生活需要帮助;重度障碍:0~39 分。

1.5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坠床、管路脱出、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 (包括转出ICU时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BI指数) 。

1.6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技术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第28 天两组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 康复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转出ICU时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康复组ICU住院时间、 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指主要生理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实施的康复治疗, 而不是转出ICU后。其目标是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肌肉力度、活动度、身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传统理念认为康复医学治疗只对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起作用[8]。而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 康复治疗不再局限于患者后期的功能恢复, 在ICU中早期开展康复治疗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医学专家的认可。董泽华等[9]的研究报道机械通气患者在ICU住院期间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预后。刘琴等[10]的研究报道急性脑卒中患者给予早期综合康复锻炼能明显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向连等[11]的研究表明早期康复训练能缩短生命体征稳定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住院天数, 而且是安全的。

早期康复训练可诱发运动感受器的传入活动和大脑皮层的传出活动, 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功能重建,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对促进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12]。Knecht等[13]的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开始的时间越早, 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程度越高, 预后也就越好。

COPD机械通气并发呼吸机依赖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激活特定生物化学通道, 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肌肉分解代谢增加, 损害微血管功能导致废用性肌萎缩和危重病神经肌肉病, 从而成为患者产生呼吸机依赖的重要原因。早期康复活动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废用性肌萎缩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脱机的成功率, 促进患者康复, 缩短住院时间。对ICU中生命体征稳定, 无严重并发症的COPD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可行的[14]。

早期定量运动可使机体的氧气摄取率上升, 增加机体能量的产生, 扩张冠状动脉, 从而增加心排出量, 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 增加心肌供血, 减慢心率, 降低动脉压, 有利于心功能恢复。研究表明, 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开展康复治疗并不增加再梗死、死亡、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11]。

ICU中导致继发性损害的最棘手的获得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挛缩, 而关节挛缩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早期关节活动训练可有效减少患者关节僵硬、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关节功能, 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5,16]。

本研究显示,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团队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并可缩短危重症患者ICU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使患者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综合ICU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综合ICU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ICU常规治疗, 康复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接受由专业康复团队进行的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不良事件 (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坠床、管路脱出、压疮、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生情况、28 d死亡情况、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APACHEⅡ评分及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采用BI指数评定) 。结果: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APACHEⅡ评分、28 d死亡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第28天两组BI指数均高于治疗前,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0) ;康复组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治疗后第28天BI指数均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综合ICU中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能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 提高危重症患者的基本生活能力, 由专业康复团队对重症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ICU早期治疗 篇7

关键词: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早期康复治疗,安全性,临床效果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脑实质的血管破裂出血, 脑内出血量在30 m L以下一般采取非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病情可趋平稳, 不再继续出血, 但经常残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导致其在感觉、运动、语言和认知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因此, 早期康复的介入极其重要, 随着康复治疗的发展, 临床对早期康复的认识逐渐加深。本研究是由本院的康复团队根据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病情, 在生命体征监护下, 对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以探讨在ICU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ICU病房2012年6月-2014年6月脑出血住院的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发病24 h内入院, 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 出血量在30 m L以下,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脑部器质性病变、凝血功能障碍、脑卒中再发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 早期康复治疗组42例, 其中男30例, 女12例, 年龄50~72岁, 平均 (58.45±10.25) 岁, 入院时GCS (glasgow coma scale) 评分 (9.12±1.25) 分;对照组41例, 其中男30例, 女11例, 年龄52~70岁, 平均 (56.46±11.64) 岁, 入院时GCS评分 (9.32±1.13) 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入院时GC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心电监护, 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非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保持患者绝对卧床, 抬高床头15°~30°, 按时翻身以及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实施早期康复治疗, 从发病第1天开始早期评价和干预, 康复治疗师、护士以及医生合作, 全面评估重症患者, 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制定个体化的活动训练方案, 尽早实施渐进性的早期活动干预, 并且每24小时共同评价患者活动力度和能力, 确定患者进一步的活动程度和运动量, 根据患者意识状态及耐受情况的不同, 在监护下实施床上或离床训练、精细动作训练、吞咽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心理疗法等;早期康复每次的持续时间从5 min起, 逐渐增加到10、20、30 min。康复治疗每天1次, 治疗时间最长45 d, 最短5 d, 平均11.1 d。治疗组早期康复治疗措施具体如下。

1.2.1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条件

实施早期康复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计算患者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中和康复治疗后的心率、血压、及血氧 (Sp O2) 的变异率, 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 给予减慢活动频率及持续时间或暂停康复治疗、恢复休息体位: (1) 心率增加>安静平卧时的30%; (2) 血压>安静平卧时的20%; (3) Sp O2<92%。

1.2.2 康复小组的组成

重症康复医疗强调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组合, 根据《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 (2011年版) 关于康复治疗训练人员应具备的相应资质的要求, 本院的康复治疗主要由本科以上学历的康复治疗师执行, 并与主管医生和护士商讨治疗安排, ICU护士协助并负责患者的宣教工作, 医生负责整体评估患者病情[2]。患者病情稳定转入康复病房时由康复治疗师负责继续跟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保证患者享有不间断的专业康复治疗。

1.2.3 床上及离床康复治疗流程

采用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治疗模式, 包括 (1) 床上运动, 昏迷患者保持良肢位, 略抬高患侧下肢远端, 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膝下避免垫枕及过度屈髋;指导患者采取正确的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及半卧位姿势;健、患侧翻身练习;患侧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重点训练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掌指关节、髋关节及膝关节等, 并逐步减少被动运动, 同时增加主动运动。每次体位变换后都要恢复良肢位, 特制的腕关节的指关节夹板以及足踝矫形器的应用能有效预防挛缩的发生。当患者的肌体没有肌力时, 关节的被动活动也可以防止关节挛缩和变形[3]。做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要轻巧、缓和, 用力要适中, 活动幅度由小逐渐变大, 保证所有关节全范围的活动, 避免用力过大或活动过度造成软组织损伤。 (2) 床上坐起及床边坐位训练,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床头从30°~45°开始, 逐日增加10°~20°, 直至抬高到90°, 并持续10~30 min, 适应后开始放平床头, 进行健、患侧起坐训练;床边坐位训练。 (3) 床-椅转移训练, 训练站起坐下功能。当要坐起来时, 选用支撑性座椅非常有助于良肢位, 但很多这样的座椅都很占空间, 让ICU的医护人员觉得妨碍工作进行, 康复小组成员应确保这种设施的重要作用得到认知。 (4) 站立平衡训练。 (5) 平地行走训练。

1.2.4 精细动作训练

(1) 捏皮球训练, 患者将一直径6~8 cm的皮球捏于患侧掌心并反复进行捏皮球动作; (2) 取物训练, 进行拾石头 (从拾大石头到小石子) 、拼图、取笔写字等训练; (3) 基本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如进行洗脸、梳头、吃饭、穿脱衣服、使用厕纸等训练。

1.2.5 心理疗法

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给予疏导、支持和鼓励, 帮助患者正视疾病、树立康复信心。争取患者合作, 培养“动”的意识, 并劝导患者及家属克服急躁情绪, 放松心态, 不急于求成。教会患者家属探视时增加患者治疗信心, 帮助患者消磨住院难熬的时间。还要让患者明白每项康复训练的目标, 知道治疗的必要性以及不治疗的后果。

1.2.6 吞咽功能训练及语言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包括进食前协助患者坐直, 尽可能接近90°进行喂食。对于不能采取坐位的患者, 一般至少取躯干30°仰卧位, 头部前屈。选用容量5~10 m L的勺子喂食, 指导患者每口摄入量不宜过多, 小口进食, 慎用吸管, 以免引起误吸。指导患者进食后保持半卧位或坐姿30 min。语言训练包括口语表达、朗读和交流能力训练等。对口齿不清或失语者, 需鼓励其表达自己, 积极行语言康复训练, 耐心纠正患者发音, 反复练习, 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4]。

1.2.7 早期康复的方式

(1) 没有严重并发症或脑水肿, 生命体征相对稳定的清醒患者, 直接介入主动康复, 循序渐进给予上述的主动康复流程。 (2) 病情不稳定的清醒患者:采用主动康复与被动康复相结合的方式, 协助患者床上健、患侧翻身练习, 床头抬高坐位练习, 肢体各关节主、被动运动。 (3) 昏迷或意识不清患者:采用被动康复, 如良肢位保持, 肢体关节被动运动, 胸肺部物理治疗, 预防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护理。

1.3 疗效评定

所有患者在监护下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时即进行首次功能评测, 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评定依据1995年我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评分结果正常为0分, 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最严重为45分[5]。基本生活活动能力 (BADL) 的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 评分结果:满分100分, <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生活完全依赖;20~40分为生活需要很大帮助;40~60分为生活需要帮助;>60分为生活基本自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后两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的基本生活活动能力恢复较快, 治疗第14天有28例 (66.67%)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其中有20例 (47.61%) 能独立步行;而对照组仅3例 (7.31%) 患者达到生活基本自理, 没有患者能独立步行。

2.2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第5天与第14天, 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 治疗第14天两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第5天, 治疗后, 治疗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同期对照组, 以上各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见表1。

3 讨论

“早期”康复是在主要生理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实施活动, 而不是转出ICU后。早期康复的目标是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肌肉力度、活动度及身体功能并减少ICU相关并发症, 增强患者对自身康复的信心, 尽早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本研究从发病第1天开始对42例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实施早期康复, 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有2例患者康复过程中出现心率增快>110次/min, 予以卧床休息、减慢康复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后缓解。入院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均随住院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有研究报道, 脑卒中后第5天已能相当准确地判断长期基本生活活动能力独立性的功能预后[7]。由此表明, 早期康复影响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本研究显示, 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从发病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而且能促进患者自理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实施早期康复治疗前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控制在以下范围:收缩压120~200 mm Hg, 心率50~100次/min, 氧饱和度>92%, 体温<38.5℃。若收缩压超过去200 mm Hg, 常易引起再出血等损害, 持续较高水平的血压也是颅内高压的一种表现[8]。一般认为, 收缩压控制在160 mm Hg较为适宜[9]。ICU中导致继发性损害的最棘手的获得性损害之一是关节挛缩, 挛缩可以发生在任何关节, 但最常见于上肢的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及下肢的距小腿关节。良好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的发生, 这需要在常规护理、日常治疗和操作之间寻求平衡。因此早期运动功能训练及良好的体位摆放对预后至关重要。

关于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何时开始早期康复治疗有不同的主张, 国外有研究主张从脑出血后第1天开始进行早期康复治疗, 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预防直立性低血压、便秘、压疮、深静脉血栓和继发性功能减退 (例如肌肉失用、平衡能力减退) 等并发症[7]。中国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 (2011完全版) 建议脑卒中急性期患者, 经急性期规范治疗, 生命体征平稳, 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 h以后, 进行脑卒中一级康复的初期康复评定[10]。国家卫计委临床路径管理要求脑出血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 卫办医政发[2009]17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内科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件强调脑出血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康复治疗。随着康复医疗的发展, 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病情不能限制ICU脑出血非手术治疗患者康复的介入, 也不决定患者早期康复的时间, 但患者的病情影响早期康复介入的方式, 决定患者采用主动康复或被动康复。重症康复必须有专业的康复团队, 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负责执行的重症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为保证早期康复的品质, 早期康复必须配备相关的辅助设施, 如助行器、足踝矫形器、下肢智能康复机等。本院的康复辅助设施由康复医学科统一管理, 更有利于康复治疗师全院调配使用。

重症康复目前在国内的三级医院虽然很受关注, 但仍开展得不够成熟, 很多医院缺乏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和规范的治疗流程。笔者2009年在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为期10个月的学习中发现, 香港的重症康复已经开展得很规范, 有系统的方案、制度和流程, 给医护人员很大的启示, 本院在ICU开展早期康复, 促进患者基本生活能力的恢复,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减少住院天数, 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宗彩霞, 付雪飞.5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非手术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9 (33) :3064.

[2]湖南省卫生厅.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考评办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3:158-159.

[3]张宪军, 慕会杰.脑出血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16) :18-19.

[4]李湘兰.脑出血与脑梗死急性期血压护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1) :71-72.

[5]王拥军, 张婧.脑血管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83-85.

[6]彭刚艺, 刘雪琴.临床护理技术规范[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13:81-83.

[7]励建安, 毕胜.急性医疗康复[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42-44.

[8]石小峰, 史克珊, 金虎, 等.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超早期急诊手术与监护[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5) :322-324.

[9]刘玉芬.急性脑出血的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8 (21) :139-140.

ICU早期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4月至2012年4月间于我院ICU治疗且IFI危险因素评分系统评估评分高于40的危重患者110例, 男63例, 女47例, 年龄为41-73岁, 平均年龄为 (61.12±3.15) 岁, 病因主要有COPD、肝硬化门脉高压、结肠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食管癌、肠结核、呼吸衰竭、脑梗死、急性白血病等。将以上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随机分配为对照组 (55例) 和观察组 (55例) , 两组间临床资料 (如年龄、性别、病因、病程、病情等) 差异不明显, 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

入组标准:体温38.5℃以上;广谱抗生素治疗3d以上无效;具有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患者本人或家属同意此项研究者;

排除标准:咪唑类、砒咯类药物过敏史;严重肝、肾等疾病;广谱抗生素应用周期不足;妊娠期、哺乳期妇女;HIV阳性;患者本人或家属不同意此项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当对照组患者通过其病史了解、临床表现, 生化检验等确诊为真菌感染时方行抗真菌治疗。

观察组治疗方法:给予患者氟康唑注射液 (河南华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00mg/100mL) 进行早期经验性治疗。剂量为400mg日一次静点, 用药期间定期检测肌酐清除率, 肌酐清除率在40mL/min以上改为200mg/d, 如肌酐清除率低于40mL/min则改为200mg/48h, 2周为一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指标:体温、症状、体征、相应感染器官、组织的排泄物或引流液等真菌检查, 胸片, 真菌清除率等。

疗效评价:痊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实验室检查及真菌病原学检查阴性;显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或体温降至38℃以下,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尚未全部恢复正常;有效:患者体温有所下降, 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有所好转, 但不明显;无效:患者病情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它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不明显, 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为差异明显, P<0.01为差异非常明显, 在统计学上具有意义。

2 结果

110例ICU患者经不同时期抗真菌治疗后, 共治疗痊愈45例, 显效27例, 有效14例, 无效24例, 治疗有效率为78.18%,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治疗效果详见附表。

观察组55例患者中尿液、痰液、引流液、粪便等生物标本经培养后共检出51例, 疗程结束后共清除40例, 真菌清除率为78.43%, 对照组患者中真菌共检出50例, 疗程结束后共清除28例, 真菌清除率为56.0%, 两组患者真菌清除率差异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患者往往病情危重, 年龄较大, 免疫力低下, 病理生理存在较明显的异常, 大多数情况下均会应用较强力的抗生素预防、治疗感染, 在此情况下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而真菌感染如治疗不及时, 则会危及患者生命。由附表可以看出, 经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后的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达90.90%, 而经确诊后再行抗真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则仅仅为67.45%,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间差异较明显,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同时发现, 观察组、对照组患者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2.72%、90.90%, 两者间差异不大, 而两组真菌清除率间差异则较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氟康唑早期经验性治疗能够明显提高ICU患者真菌感染治疗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 降低真菌感染造成的病死率, 改善患者病情, 促进其健康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上真菌培养需要一段时间, 而ICU内患者病情多比较危重, 患者状态较差, 人体免疫力低, 并且多伴有严重的基础疾病, 患者一旦发生真菌感染如不及时治疗, 将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3]。经本研究发现, 对具有真菌感染高位因素的ICU患者进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能够明显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因真菌感染导致患者病死率, 不仅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 而且对其病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裕洁, 吴海青.重症监护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6) :2830-2831.

[2]张国兴, 李秀江.ICU医院内真菌感染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10, 31 (1) :16-17.

ICU早期治疗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156例心脏手术术后患者, 男87例, 女69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两组, 临床路径组78例, 对照组78例,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术前心肺功能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制定临床路径表

根据我院心外科ICU监护室的监护管理情况, 设计心脏术后ICU监护期间的临床路径表, 以时间为横轴, 以诊疗、护理项目为纵轴。通过对我院调查心外科2009年1月至2009年5月接受心脏手术治疗后痊愈且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病例156例进行调查, 确定并循证最合适的ICU监护治疗时间, 得到平均入住ICU的时间为 (23.2±1.9) h, 确定ICU转出标准以及出院标准, 并同时确定行心脏手术日当天至术后ICU第6天的患者应接受的治疗、护理项目, 饮食、活动及休息时间安排, 患者恢复状况的评价, 常规生理指标检查, 健康教育以及ICU转出计划等临床路径。

1.2.2 临床实施

ICU监护人员应在临床评估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在规定的时间内和患者达到所要求的临床指标条件下对患者执行临床路径的内容, 并准确及时地记录患者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ICU监护时间、术后出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满意程度等各项临床指标值[3,5]。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 (x±s) 差表示, 不同组别计数资料的行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不同组间计量资料的行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法,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情况比较结果见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医疗费用以及满意度比较结果见表2。

3 讨论

在心脏术后早期ICU监护期间应用临床路径能具有良好的效果。临床路径的应用实现了心脏术后早期ICU监护期间的标准化处置模式, 有效避免了因医护人员主观原因造成的处理差异, 避免了治疗延误, 使医护人员能够及时有效地对患者实施诊治监护措施[6]。通过心脏术后早期ICU监护期间处置进程的加速, 减少无效服务项目, 来降低患者的住院天数, 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 同时使医疗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地利用, 大大提高现有医疗护理服务的质量, 也使患者及其家属在术后能够较早地体会到手术的疗效, 增加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因此, 借鉴国内外的有效经验, 结合国内医疗服务特点, 广泛开展临床路径在临床上的应用, 为心脏手术患者提供优质价廉的医疗护理服务, 对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红蕾, 吕探云, 陈霞.临床路径在我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护理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11B) :32-33.

[2]张伟英, 叶文琴, 赵继军.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术后监护期临床路径的应用与效果.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8) :11-12.

[3]吴永娟, 陈风屏, 冯佩兰.心脏介入手术在临床路径的应用及成本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8) :1315-1316.

[4]陈细秀, 冯小芳, 伊丽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ICU监护期临床路径的应用与效果.护理进修杂志, 2007, 22 (12) :1135-1136.

[5]张伟英, 叶文琴.临床路径在心脏术后ICU监护中的应用.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 20 (4) :45-46.

ICU早期治疗 篇10

【关键词】感染性休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436-01

感染性休克是常见临床急症之一,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多变,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应用泵驱动进行体外循环,通过高通量透析器进行缓慢的对流和弥散作用,清楚过多的水分和大、中、小分子溶质,维持身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替代受损的肾脏功能【1】。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危重症患者尤其是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ICU共收治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30例,给予CRRT治疗,并采取一系列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ICU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46.7±11.2)岁。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临床急救治疗的基础上家用CRRT治疗,CRRT机为Gambro公司生产的GRAMER,滤器型号为Prisma M100 pre set,通过股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建立血管通路,无出血倾向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有出血倾向者采用无肝素治疗,血流速度150-200mL/min,以前稀释方式输入置换液,置换速度4000mL/h,根据电解质和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电解质用量,治疗时间为8-12h/d,连续治疗3-10d,CRRT治疗过程中持续心电监护,记录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滤器压等指标。

2 护理体会

2.1 血液通路建立:血液通路的迅速建立是保障CRRT治疗成功的前提,临床一般选择深静脉双腔导管留置术,具有血流充足,插管迅速方便,安全性高等优点,静脉选取以股静脉和颈内静脉为主【2】。

2.2 预防感染:CRRT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感染,因此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导管接口严格消毒,穿刺部位每日碘伏消毒,更换无菌纱布,现配现用置换液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3】。

2.3 维持体外循环通畅:治疗过程中防止深静脉留置导管脱出、感染、阻塞和防止透析器凝血是CRRT治疗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无肝素治疗的患者,治疗前用稀释肝素对滤器和管路进行预充后再冲净即可减少凝血发生,又不增加出血倾向【4】。

2.4 出入量的护理:CRRT治疗过程中随时记录液体出入量,保持液体出入量平衡,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也是作为超滤量调整的依据。

2.5 并发症的护理:CRRT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因此加强对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成功率;对于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有無出血倾向;大量输入置换液可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诱发心力衰竭,因此应将置换液加热后使用,并注意患者保暖。

2.6 基础护理: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和适宜的温度,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流质饮食加强营养,及时为患者更换质地柔软的棉质衣物,定时为患者翻身预防褥疮。

3 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后,21例好转,好转率70%,3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6例死于心力衰竭、呼吸衰竭。

4 讨论

目前,CRRT作为一种新技术已广泛用于ICU患者的治疗,主要用于危重症患者的抢救,特别是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有效的清除过多水分和大、中、小分子溶质,维持机体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同时具有较好的血流稳定性。CRRT治疗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检测、维持体外循环通畅及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 艳.连续肾脏替代疗法治疗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J].透析与人工器官,2010,3(21):27.

[2]朱春芳,冯国和,冯亚萍,等.CRRT的护理问题分析与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0,5(9):841.

[3]吴碧金,张华瑜,孙香燕.30例ICU危重患者CRRT治疗的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2010,8(4):153.

ICU早期治疗 篇11

关键词:早期预警评分,ICU重症护理,作用分析

ICU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缩写, 病房内主要收治抢救后需要严格监护的危重患者, 因为患者病情复、多变, 其每一步的治疗与护理措施都关乎生死, 所以很好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 以此为依据指导接下来的护理工作可消除各种潜在威胁, 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1,2]。现研究心理护理在ICU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01~2014-10我院ICU重症病房内收治的92例患者, 其中男54例, 女38例;年龄31~68岁, 平均 (45.0±6.2) 岁;疾病类型包括:心肌梗死、慢阻肺、急性中毒、脑外伤等其他重大疾病;入住ICU均24h以上。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病史等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 (P>0.05) , 可对比分析。

1.2 方法

1.2.1 早期预警评分方法[3]

医护人员分别对患者5项生理指标 (脉搏、收缩压、呼吸频率、精神反应、体温) 进行评分, 体温为0~2分, 其余每项均为0~3分, 总分为14分, 分值越高表示病情越严重, 0分:正常;1~4分:轻度;5~8分:中度;≥9分:重度。其中, 通过多功能监护仪来测定患者呼吸、心率、血压指标。

1.2.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统一护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药物护理、体位护理、遵从医嘱、采取急救措施等其他基础护理项目;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

1.3 观察指标[4,5]

(1) 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及其住院时间。 (2) 并通过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对所护理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满分100分, 分为满意 (85分以上) 、较满意 (70~84分) 与不满意 (70分以下) , 总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 (%) 或例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住院时间分析

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早期预警评分 (EWS) 属于一种针对危重病人病情的简单、实用、可靠性评分系统, 其具有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准确率高、得出结论快、容易掌握等优点, 被广泛用于危重病人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6]。ICU患者病情变化极快, 很多患者经过救治看似病情已经稳定, 但可能存在各种潜在危险, 如果不及时诊断及预防, 会导致病情恶化, 严重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 而医护人员可以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干预, 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节省患者治疗费用, 更可以有效分配护理资源、节省医护成本、提高护理效率, 这对于患者、医院、医护人员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7,8]。EWS应用于护理中的具体操作步骤为: (1) 评分为0~3分的患者:其病情危险度较低, 在病床卡上使用蓝色进行标记, 护理人员根据标记颜色和具体评分给予患者对症性2级护理干预, 且每隔1个小时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并根据结果调整护理方案; (2) 评分为4~8分的患者:其病情危险度较高, 在病床卡上使用黄色进行标记, 护理人员根据标记颜色和具体评分给予患者对症性1级护理干预, 且每隔0.5个小时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并配合血氧饱和度、吸氧、心电图等急救护理, 及时搭建静脉通道, 由专门护理人员进行监护及检查工作, 并及时将病情反馈给医生, 做好相关急救准备, 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发生。 (3) 评分≥9分的患者, 必须加强护理和监护力度, 病人危险度极高, 病情相对危急、变化快, 随时存在生命危险, 在病床卡上使用红色进行标记, 并实施特别护理, 每隔5~10min就给予患者评分一次, 相关医护人员 (选择高年资、经验丰富、专业能力强的医护人员) 根据病情经过小组研究探讨制定出特别的护理方案, 做好各种急救准备工作 (如仪器、物品、相应应急措施等) , 并做好患者抢救记录, 以此作为评估病情和制定下一步护理计划的依据[9,10]。

本次选取我院ICU重症病房内收治的92例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结果显示: (1) 护理后观察组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2) 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3) 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 。可证实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运用早期预警评分得到的结果给予针对性的分级护理可有效减少ICU重症患者并发症:肺部感染、压疮、呼吸衰竭、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对于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还能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 早期预警评分在ICU重症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谢晓梅.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0, 10 (21) :162

[2]谭雯, 袁媛, 田华.急诊护理中应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的探讨[J].沈阳部队医药, 2010, 8 (6) :124

[3]谢晓梅, 孔悦, 杨大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急危重症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25 (1) :148

[4]谭雯, 侯丹, 沈毫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 26 (11) :50-51

[5]冯海丽.早期预警评分在ICU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0) :1029-1031

[6]冯震霞, 汪丽琴.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CCU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24) :3003-3005

[7]陈朝明, 王方, 钱传云.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的临床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 2013, 19 (8) :1450-1453

[8]王博, 王秀杰.英国早期预警评分 (NEWS) 评估急重症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14, 34 (10) :945-948

[9]刘新平, 左宝书, 李文红, 等.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制定ICU创伤患者护理干预措施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9) :2289-2291

上一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下一篇:NS2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