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时间(精选7篇)
分娩时间 篇1
近年来, 全国各地的剖宫产率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这一现象无法完全用医学技术进步及医学指征的产妇数目增多来解释, 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 无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增多是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不少城市的剖宫产率已超过50%[1], 与WHO提出的应将剖宫产率控制在15%以下高出3倍多[2], 虽然剖宫产技术已经成熟, 但剖宫产术导致的母婴风险远较自然分娩多得多, 同时手术已造成了女性正常骨盆的破坏。因此, 为探讨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的有效措施, 通过在我站待产的产妇资料, 发现住院待产时间会明显影响剖宫产率。现资料统计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3至5月, 贵州省石阡县妇幼保健站住院的足月产妇115例, 年龄19~30岁, 孕周39~42周, 身高150~168cm, 均无妊娠合并症, 骨盆各条径线都在正常范围内。
1.2 方法
回顾性查阅115例产妇资料, 主要内容为分娩方式, 待产原因, 待产时间。分娩方式: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待产原因:有规律的子宫收缩、破膜、见红、预产期超过一周, 但无宫缩的。住院时间是指入院时间到分娩时间。
2 结果
2.1 分娩方式
阴道分娩65例, 剖宫产50例, 待产原因与分娩方式进行比较, 无论何种原因待产, 均不影响剖宫产率, 见表1。
2.2
组住院产妇待产时间, 65例阴道分娩产妇平均住院待产时间为 (20.31±15.42) h, 50例剖宫产产妇待时间为 (40.23±24.41) h, 对剖宫产与阴道分娩产妇住院待产时间进行比较见表1。
3 讨论
入院时间过早增加了剖宫产率, 有研究[3]提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是导致剖宫产增加的原因之一, 本组中有115例产妇中50例选择了剖宫产, 其中21例无剖宫产指征, 29例有剖宫指征。
3.1 心理因素
由于产妇对待产产程、住院病房及产房的环境不熟悉, 普遍存在着恐惧紧张、害怕与陌生的心理, 住院时间越长, 恐惧害怕心理越强。早住院待产的产妇看着同病房的产妇一批批的分娩、出院, 造成产妇对自己分娩过程的担忧越来越强烈, 在这种压力下, 产妇往往就以剖宫产方式来释放这种恐慌惧心理。
3.2 产前情绪障碍对分娩的影响
研究[4]发现, 焦虑的产妇产科出血量多且产程较长, 这是因为阴道分娩是一个较为漫长, 充满痛苦与不确定性的过程。有焦虑情绪的产妇更是难以忍受想象这种痛苦的心理煎熬, 为迅速终止这一痛苦, 自然会选择剖宫产这一“快捷”方式来终止妊娠。
3.3 不良事件的影响
住院待产时间越长, 遇到不良事件越多。在住院待产期间, 待产产妇在遇到许多强化其对分娩恐惧害怕心理的事件, 如产妇的痛苦叫声、阴道试产失败而转送剖宫产的产妇, 产妇分娩出血的抢救, 新生儿的抢救等。因恐惧自然分娩的疼痛, 担心婴儿的安危, 使长时间住房院待产无剖宫产指征的产妇选择剖宫产分娩方式。
3.4 住院费用
对待产过程中一些没有临产症状的待产妇, 住院时间表越长, 相应的医疗费用自然增加, 为尽快结束妊娠也选择分娩方式。
3.5 医疗干预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发展, 各种检测工具也越来越先进, 如B超、胎心监护等。过多的检查增加了医疗费用的同时, 更多的增加了假阳性病理情况的发生, 而产科医师风险的顾虑, 更多地让患者选择分娩方式, 因此也造成择期限剖宫产率的增加。
4 小结
建立良好的产前工作, 让产妇正确对待自然分娩过程, 减轻对剖宫产的误解和依赖, 消除不必要的心理负担, 提高产科门诊中检查的质量, 改善医患关系, 服务和技术更人性化, 建立其对自然分娩的信心。
参考文献
[1]胡林华, 叶俊花, 王丽萍, 等.分娩方式与待产时间的相关性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1) :35.
[2]贾万德.现代产科服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25.
[3]郭丽岳, 白炳清, 龙鲸.孕产妇的心里状况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5) :281.
[4]赵亚娟, 梁江红.初产妇产前焦虑相关因素分析与分娩方式的关系[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9) :2.
分娩时间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2月在我院阴道分娩的2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4 0 岁。②足月、头位、单胎阴道分娩。③既往身体健康,无家族性疾病。④无急慢性传染病。⑤无严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心理、精神疾病。⑥无生殖道炎症。⑦无产后大出血、宫缩乏力及胎盘粘连。⑧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⑨新生儿无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产后窒息,研究期间未出现严重疾病等。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有合并症者。②合并有肝肾、心血管、肺、造血系统、神经肌肉病变等严重疾病者。③有早产、急产、引产及盆腔手术史者。④新生儿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产后窒息及先天性疾病者,研究期间出现严重疾病。脱落及剔除标准:①依从性差,影响临床疗效研究者。②因某些原因受试者不适合继续参加本研究者。③自动退出者。共收集260例,随机分成3组,早喂养组(A组)85例,年龄18岁~35岁,平均年龄(28.65±5.32)岁;妊娠38周~42周,平均(39.79±1.87)周;孕次1~5次,平均(1.86±0.89)次;身高154 cm~172 cm,平均(159.35±6.45)cm;体质量58~82 kg,平均(62.21±10.84)kg。中喂养组(B组)88例,年龄18岁~36岁,平均年龄(28.97±5.95)岁;妊娠38周~42周,平均(39.8 3±1.81)周;孕次1~4次,平均(1.84±0.95)次;身高155 cm~176 cm,平均(159.75±6.42)cm;体质量55~8 kg,平均(62.46±10.57)kg。晚喂养组(C组)87例,年龄18岁~33岁,平均年龄(28.87±6.72)岁;妊娠38周~4 1 周,平均(39.35±1.94)周;孕次1~4次,平均(1.89±0.93)次;身高152 cm~178 cm,平均(159.67±6.96)cm;体质量58~8 3 kg,平均(62.57±11.44)kg。3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喂养方法
3组均实施24 h母婴同室制,A组采用新生儿出生后30 min内在助产士的协助下进行正确哺乳,培养新生儿有效吸吮产妇双侧乳房5 min~15 min,吮吸结束后,将新生儿置于母亲旁边的新生儿床上,分娩结束后2 h将产妇送回病房,新生儿与母亲同床休息;B组在产妇分娩结束后6 h在病房内首次开始让新生儿有效吸吮产妇双侧乳房5 min~15 min,吮吸结束后,新生儿与母亲同床休息;C组在产妇分娩结束后12 h内首次开始让新生儿有效吸吮产妇双侧乳房5 min~15 min,吮吸结束后,新生儿与母亲同床休息。3组产妇首次喂养后,以后每间隔3 h~4 h进行1次母乳喂养。
1.3 观察指标
①子宫复旧情况:3组产妇分娩后每24 h测量1次子宫底高度,连续测量4次。嘱咐产妇排空膀胱,测量耻骨联合上缘至子宫底的距离,单位cm。②产后蜕膜排出时间:3组产妇分娩后观察恶露气味、颜色及恶露量,详细记录,出院之后跟踪观察[4,5]。③乳房肿胀评分:3组产妇分娩后每24 h进行1次乳房肿胀评分,连续测量4次。a)乳房触之如额头,重度肿痛,影响休息,计3分;b)乳房触之如鼻尖,中度肿胀,尚能忍受,计2分;c)乳房触之如嘴唇,轻度肿痛,不影响主观感觉,计1分;d)乳房触之如嘴唇,无肿痛,无主观感觉,计0分。④产后抑郁评分:产后24 h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价3组产妇的抑郁情况。内容包括有罪感、入睡困难、自杀、抑郁情绪、迟滞、激越、躯体性焦虑等,采用0~4分法测定。按无、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评定,其相应的分值为0,1,2,3,4分。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产妇产后子宫底复旧情况比较
产后24 h,A组、B组和C组3组间子宫底复旧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8 h、72 h和96 h,A组产后子宫底复旧情况优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2 3组产妇产后蜕膜排出时间比较
A组产后红色恶露、浆液性恶露和白色恶露排除时间短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短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3 3组产妇产后不同时间乳房肿胀评分比较
产后24 h、48 h、72 h和96 h,A组乳房肿胀评分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2.4 3组产妇产后24 h HAMD评分比较
A组HAMD评分低于B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HAMD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注:q、P为A组与B组比较检验值;q1、P1为A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q2、P2为B组与C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期喂养组子宫底复旧时间、产后蜕膜排出时间短于中喂养组和晚期喂养组,提示不同母乳喂养时间对阴道分娩产妇的康复影响存在一定差别。早期喂养产妇子宫复旧时间、产后蜕膜排出时间短于中喂养和晚喂养者,其原因可能是新生儿早期吸吮乳头和乳晕,吮吸将刺激传入产妇的大脑皮质,刺激神经垂体释放缩宫素引起子宫肌肉收缩,减少产后出血,加速子宫复旧,促进产妇康复[6,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期喂养组乳房肿胀及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低于中喂养组和晚喂养组,表明早期母乳喂养能减少乳汁在乳房内的聚积,有效疏通了乳腺管,减少乳房胀痛;同时母亲与婴儿之间通过目光、语言的交流,肌肤的接触,产生心理满足感,增进了母子情感,对于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母乳喂养时间对阴道分娩产妇康复的影响。方法 260例阴道分娩产妇按照不同母乳喂养时间随机分成3组,A组85例、B组88例和C组87例,分别采用新生儿出生后30 min、6 h和12 h内吸吮母乳,3组均实行24 h母婴同室制,分别观察3组产妇子宫复旧情况、产后蜕膜排出时间、乳房肿胀及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 A组子宫复旧时间、产后蜕膜排出时间短于B组和C组(P<0.01);A组乳房肿胀及产后抑郁量表评分低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不同母乳喂养时间对阴道分娩产妇的康复存在一定影响,早期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的产后恢复,可减轻乳房肿胀,减少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生。
关键词:阴道分娩,母乳喂养时间,产妇康复,影响
参考文献
[1]JEURINK P V,AN BERGENHENEGOUWEN J,JIMENEZ E,et al.Human milk:a source of more life than we imagine[J].Benef Microbes,2013,4(1):17.
[2]于珊,杨秋红,郑晓霞.不同喂养方式对产后母婴健康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5):599.
[3]田滢.不同喂养方式对产科新生儿发育及产妇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4):127-129.
[4]董福梅,祝春红,郭会平.影响剖宫产产妇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J].家庭护士,2008,6(1):206-207.
[5]何小玲.母婴同室新生儿早期母乳喂养的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7):388-389.
[6]黄芳.早期母乳喂养对产妇康复及母乳喂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9):26.
分娩时间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足月PROM孕妇130例作为观察对象, 纳入的孕妇均为头位和单胎妊娠, 均符合乐杰主编的《妇产科学》 (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的PROM诊断标准, 排除具有妊娠并发症的孕妇。将纳入的孕妇中自破膜至出现规律性宫缩产程开始的时间短于12h者列为A组, 共纳入83例孕妇, 其中, 初产妇43例, 经产妇40例, 年龄19~34 (26.3±3.4) 岁, 体重为67.8±5.4kg, 身高159.2±4.1cm, 孕周37~42 (38.7±1.8) w;将纳入的孕妇中自破膜至出现规律性宫缩产程开始的时间达到及超过12h者列为B组, 共纳入47例孕妇, 其中, 初产妇25例, 经产妇22例, 年龄18~34 (25.7±3.6) 岁, 体重68.2±5.1kg, 身高158.6±3.9cm, 孕周37~41 (38.2±1.6) w。两组孕妇在年龄、初产妇和经产妇构成、体重、身高、孕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孕妇在入院时行B超检查了解羊水、胎儿及胎盘情况, 入院后均给予低流量吸氧、臀高位、卧床休息、定期会阴抹洗和胎心监测等常规处理方法并根据其病情给予PROM相关产科护理, 对于破膜时间超过12h的孕妇给予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预防感染, 对于破膜时间超过24h但仍未正式临产的孕妇给予催产素引产, 分娩后给予常规产科产后护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孕妇的分娩结局、产后情况和新生儿状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主要指标包括孕妇的阴道产率、剖宫产率及原因、产后24h出血量、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肺炎发病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 组间均数的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处理, 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分娩结局的比较
A组和B组孕妇的剖宫产率分别为26.5%和51.1%,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915, P<0.05) , 而且A组中因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原因导致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比例较高,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06、3.965,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和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的比较
两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5、1.017, P>0.05) , 经产后对胎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A组和B组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分别为10.8%和27.7%, 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36, P<0.05) , 见表2。
2.3 两组孕妇的新生儿状况比较
两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213、0.164, χ2=0.011, P>0.05) , 见表3。
3 讨论
PROM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对母儿结局可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相关统计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孕妇的PROM发病率显著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 而在全部PROM病例中, 足月PROM病例的占比较大, 生殖道感染、流产或引产史、巨大儿、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导致的宫腔内压力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均是与PROM相关的高危因素。有研究结果显示, 发生PROM的孕周越小, 围生儿和孕妇的预后就越差[3], 未足月PROM孕妇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高于足月PROM, 未足月PROM产妇早产儿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末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等指标也均可出现显著的下降, 阻力指数会出现显著的升高, 随着这些指标的进一步恶化, 患儿的脑损伤发生率会显著升高[4], 而足月PROM孕妇发生绒毛膜炎、羊膜感染及新生儿感染的风险则高于未足月PROM[5]。在孕晚期发生PROM的孕妇, 其新生儿的难产、头盆不称、胎位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的足月待产孕妇, 并且产褥感染、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等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剖宫产率也会显著增高[6,7]。本研究结果显示, B组孕妇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A组 (χ2=7.915, P<0.05) , 而且A组中因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原因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比例显著高于B组 (χ2=4.506、3.965, P<0.05) , 说明较长的破膜时间可导致足月PROM孕妇的剖宫产风险上升, 提升其剖宫产率, 此类孕妇行剖宫产术分娩的主要原因是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
PROM发生后, 胎膜对外界的屏障作用消失, 病原微生物很容易侵犯胎膜, 从而引发绒毛膜羊膜炎等感染性疾病, 针对足月PROM孕妇阴道分泌物的分析结果显示, 合并感染的孕妇阴道分泌物中的乳杆菌属检出率较低, 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 IL ̄6、TNF ̄α水平也会显著上升, 可见, 阴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导致PROM孕妇感染率上升的重要原因[8]。在临床上, 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PROM合并感染病例的诊断难度较低, 但是临床症状隐匿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一些亚临床的感染则难以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这也会对母婴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9]。而胎膜早破时间的差异也可导致足月PROM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的严重程度和发病率出现显著的差异, 同时, 还有研究证实, 临产前是否接受预防感染治疗对PROM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无显著影响, 只是可以降低其疾病严重程度、减轻其临床症状[10]。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5、1.017, P>0.05) , 而B组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χ2=6.036, P<0.05) , 说明较长的破膜时间可导致足月PROM孕妇发生绒毛膜羊膜炎的风险上升, 而对于分娩出血量无显著的不良影响。
PROM引发的新生儿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 PROM相关新生儿感染的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皮肤、眼部、胃肠道等, 特别是在PROM发生后行剖宫产术分娩的新生儿的感染概率更高, 其病原微生物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假丝酵母菌、溶血性链球菌等[11]。有的研究结果还显示, 发生PROM相关感染的新生儿在胎膜早破时间、胎盘病理、孕妇孕周、分娩方式、孕妇血清等生化指标方面均高于未发生感染的新生儿[12], 这提示了破膜时间与新生儿感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213、0.164, χ2=0.011, P>0.05) , 未能证明足月PROM孕妇破膜时间与新生儿结局和肺部感染具有相关性, 这可能与本研究的抽样偏倚有关, 需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的研究予以证实。总之, 针对足月PROM孕妇要尽快采取引产等主动处理方式, 其临床效果要优于采用等待自然分娩等被动处理方式, 可达到显著降低产妇和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的目标[13]。
综上所述, 较长的破膜时间可导致足月PROM产妇的剖宫产率上升, 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是其主要原因, 此类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也会出现上升, 临床医生应尽早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摘要:目的 观察和分析足月胎膜早破 (PROM) 孕妇的破膜时间长短与其分娩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足月PRO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 将其中破膜至产程发动时间间隔短于12h的孕妇列为A组, 共纳入83例孕妇;将其中破膜至产程发动时间间隔达到或超过12h的孕妇列为B组, 共纳入47例孕妇。对两组孕妇的阴道产率、剖宫产率及原因、产后24h出血量、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以及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肺炎发病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B组孕妇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A组 (χ2=7.915, P<0.05) , A组中因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原因行剖宫产术分娩的孕妇比例显著高于B组 (χ2=4.506、3.965, P<0.05) ;两组孕妇产后24h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35、1.017, P>0.05) , 而B组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显著高于A组 (χ2=6.036, P<0.05) ;两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后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病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213、0.164, χ2=0.011, P>0.05) 。结论较长的破膜时间可导致足月PROM产妇的剖宫产率上升, 头盆不称和胎儿窘迫是其主要原因, 此类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发病率也会出现上升, 临床医生应尽早采取积极主动的处理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病风险。
分娩时间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12月在笔者所在科住院、有药物流产史至足月妊娠经阴分娩的产妇98例为观察组,随机选择同期足月妊娠经阴分娩、无药物流产史的妇女100例为对照组。年龄:观察组(25.3±2.37)岁,对照组(24.78±2.16)岁。孕周:观察组(39.5±2.2)周,对照组(39.2±1.9)周。新生儿体重:观察组(3.58±0.32)kg,对照组(3.53±0.41)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两组孕周、年龄、胎儿体重、产后出血、第三产程及胎盘粘连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PEMS 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字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对第三产程的影响
药物流产后38例阴道出血时间<5 d,第三产程平均时间(8.7±3.2)min;5~10 d者22例,第三产程平均时间(9.1±3.5)min;10~15 d者18例,第三产程平均时间(11.5±2.7)min;20例≥15 d,第三产程平均时间(13.2±3.3)min。对照组第三产程平均时间(9.0±3.8)min。阴道出血持续时间<5 d、5~1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出血持续时间10~15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出血持续时间≥15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对产后出血的影响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5 d者,产后出血量平均(265.65±21.34)ml;5~10 d者,产后出血量平均(271.75±25.71)ml;10~15 d者,产后出血量平均(286.76±31.45)ml;≥15 d者,产后出血量平均(323.54±27.65)ml。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平均(271.43±29.72)ml。<5 d、5~10 d、10~15 d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 d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对胎盘粘连的影响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5 d者胎盘粘连0例;5~10 d者胎盘粘连0例;10~15 d者胎盘粘连1例;≥15 d者胎盘粘连3例;对照组胎盘粘连1例。≥15 d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米非司酮是受体水平的抗孕酮药物[1],主要作用于子宫内膜的孕酮受体,引起蜕膜和绒毛变性,导致出血,也可使子宫颈软化扩张,米索前列醇属于前列腺素类药物,可诱发宫缩,促使孕囊排出,米非司酮可提高子宫肌纤维对前列腺素的敏感性,两组协调可加强宫缩,提高流产的成功率。
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长短与早孕妇女体内孕酮的高低有关,孕酮较高的早孕妇女,服用米非司酮后,难以完全抵抗孕酮的作用,导致绒毛和蜕膜组织残留,引起出血量增加和出血时间延长[2]。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短对再次妊娠的影响鲜有报道,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的长短各研究报道有差异,国内外没有一个公认的出血时间延长的统一标准。韩向阳等认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5 d以上,一般应列为出血时间延长,其原因为很多药物流产妇女阴道出血时间长,为宫内感染提供条件,出血与感染相互影响,使子宫恢复较慢,甚至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出血增多[3]。夏妮娜报道,药物流产后会增加再次妊娠的并发症,如产后出血、胎盘粘连、先兆流产、第三产程延长等,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延长及蜕膜残留物增加感染机会,引起子宫内膜炎有关[4]。本文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长短,对再次妊娠分娩时胎盘粘连、第三产程延长及产后出血影响较为明显。
本文资料研究发现,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不超过10 d,其再次妊娠结局的并发症,同无药物流产史的再次妊娠的妇女相同。出血时间超过10 d,特别是超过15 d者,再次妊娠的并发症明显高于无药物流产史的妇女。阴道出血时间的延长可导致再次妊娠分娩时出血量增多,第三产程的平均时间延长,以超过15 d为明显。故笔者认为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时间的长短与再次妊娠分娩时的并发症相关。
由于药物流产后阴道出血的长短与再次妊娠分娩时的并发症有关,笔者建议,对药物流产的妇女,要及时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阴道出血时间超过10 d以上的妇女,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促子宫复旧药物,如生化颗粒、益母草冲剂等,及时进行B超检查,观察宫腔有无残留物、子宫内膜厚度、有无宫腔积血、子宫复旧情况,注意子宫壁回声是否均匀,确定有无宫体炎征象,及时检查血象,观察有无流产后感染。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清宫或给予抗生素系统治疗,减少药物流产后宫腔感染或宫体炎的发生率。采用中西医综合方法治疗,如肌肉注射催产素或口服米索前列醇,促使子宫恢复,减少再次妊娠分娩时的并发症。由于药物流产可导致阴道出血淋漓不断,增加再次妊娠分娩的并发症,故一定要加强对非孕妇女的避孕知识的宣传教育,尽量避免意外妊娠。
参考文献
[1]翁梨驹.米非司酮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0(9):565.
[2]周颖波.孕囊平均内径对药物流产效果和出血量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1995,15(5):397.
[3]韩向阳,孙敬霞,韩燕燕.药物流产并发症的种类处理和预防[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0):590-592.
分娩时间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产科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20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22~31岁, 平均年龄为 (26.3±1.6) 岁, 孕周为38~40周, 平均为 (39.1±0.3) 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和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 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 正常足月单胎妊娠; (2) 无孕期高危因素以及妊娠合并症; (3) 未使用催产素、人工破膜或镇痛药。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多胎妊娠者以及妊娠合并者。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在宫口开至3 cm后送入产房, 分娩第一产程, 产妇选择传统卧位、半卧位待产, 进入活跃期后指导产妇体位, 待宫口完全打开后指导产妇用力。观察组产妇给予临床产程早期体位干预联合分娩辅助设施进行分娩, 具体操作如下。 (1) 选择经过早期体位干预专题培训, 熟练掌握体位干预注意事项和技巧的助产师协助患者进行分娩。根据初产妇的具体情况, 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在第一产程中, 产妇采用站立以及行走等体位不仅能够提高舒适度, 还能有效分散其注意力, 减轻产痛;对于已入盆的产妇, 可以采取俯卧位、支撑式前倾坐位以及侧俯卧位等给予体位干预;对于未入盆或半入盆产妇, 可以采取托起腹部运动和上下单层楼梯运动等[3]。蹲位分娩体位符合日常排便习惯和产道生理, 能够有效利用宫缩及腹压作用, 轻松用力, 提高产妇舒适度, 促进胎儿胎头下降加快, 从而促进产程。待产妇出现宫缩时, 可以帮助产妇取支撑式坐位、站位以及手膝位, 临床早期产程体位干预过程中, 助产师可以指导其自行选择体位, 每个体位维持半小时后交替更换。若出现胎位异常的现象, 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2) 在产妇第一产程潜伏期宫口开始收缩时, 助产师应指导产妇坐在分娩球上并配合相应的呼吸方式, 待到活跃期时, 指导产妇跪在床上并趴在分娩球上, 这样会减轻会阴部及腰骶部神经带来的疼痛[4]。 (3) 临床中还可采用分娩产椅进行待产和分娩。这种分娩辅助设施能够增加产妇的舒适度, 缩短产程时间, 还能够降低产妇会阴部侧面裂伤的发生率。两组产妇临床分娩后均给予基础治疗与护理。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的疼痛程度、产程时间、产后2 h阴道出血量以及分娩方式。本研究中产妇疼痛程度根据WHO疼痛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共分为0级、Ⅰ级、Ⅱ级、Ⅲ级四个程度[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在分娩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1。
2.2 两组产妇产程时间、产后2 h阴道出血量比较
经早期体位干预联合分娩辅助设施助产后, 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和产后2 h阴道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表2) 。
2.3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
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5.00%, 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68.33%, 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0.05, 表3) 。
3 讨论
由于初产妇缺乏分娩经验, 加之分娩过程中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会导致产妇容易出现恐惧、焦虑及紧张等不良情绪, 从而影响分娩质量[6]。产程早期体位干预旨在通过对初产妇在分娩进程进行适当的体位干预, 促进规律宫缩, 增加骨盆入口程度, 从而改善分娩结局[7]。临床中可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 选择不同的体位, 主要包括坐式、侧卧位、仰卧位、蹲位、站立位、开放式膝卧位以及自由体位等[8]。每种体位均在助产师的指导下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促进产程正常进行, 使产妇从漫长、疲乏、痛苦的产程中解脱, 从而获得更安全和满意的围产结局。
临床研究显示, 分娩时的体位选择对围产结局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 助产师应充分了解产妇的身体状况及胎位情况, 选择合适的体位, 提高产妇的舒适度, 缩短产程, 提高顺产率, 促进安全有效的分娩[9]。在分娩过程中, 除了选择产妇最合适的体位, 还可以结合产妇体位状况, 联合使用分娩球和产椅等辅助设施, 以提高分娩质量。分娩球柔软的表面会减轻会阴及腰部的疼痛感, 提高产妇的舒适度;同时, 分娩球还能够保持体位平衡, 维持直立体位, 促进分娩[10]。产椅能够满足坐位分娩的需要, 从而提高产妇的舒适度和依存性, 减轻产妇的产痛, 提高分娩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和疼痛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为85.00%, 对照组的阴道分娩率为68.33%, 观察组的阴道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综上, 初产妇行产程早期体位干预联合分娩辅助设施的助产, 能够有效降低产妇的疼痛程度, 缩短产程时间, 提高自然分娩率, 进而促进安全有效分娩,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敏, 雪丽霜, 零恒莉, 等.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分娩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14, 49 (3) :297-300.
[2]曾霄芬, 古丽红, 刘火姐, 等.第一产程坐式体位配合分娩球对初产妇分娩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 (2) :63-64.
[3]刘征.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相关辅助设施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临床护理杂志, 2015, 14 (5) :2-4.
[4]李高振, 宋晓燕.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分娩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5, 19 (5) :688-691.
[5]唐秧玉.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产程及分娩结局影响的研究进展[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5) :688-690.
[6]萧慧娟, 魏穗英, 张莹, 等.分娩球运动方式待产对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现代医院, 2011, 11 (7) :87-88.
[7]程燏琦.产程早期体位干预对初产妇自我效能分娩控制感及分娩方式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5, 15 (8) :1166-1168.
[8]阮舜珊.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分娩的影响[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7 (25) :141-142.
[9]徐旭静.产程早期体位干预配合分娩辅助设施对分娩结局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 9 (18) :193.
分娩时间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出现初产胎膜早破产妇共200例。产妇年龄最大为38岁, 年龄最小为22岁, 平均年龄为27.5岁;孕周时间最长为42周, 最短为37周;产妇均为初产胎膜早破, 产儿头部先露且为单胎妊娠, 产妇经检查均无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并发症, 诸如:妊娠期高血压、妊娠合并感染性疾病或者妊娠期糖尿病等, 另没有在破水前已经接受引产的产妇。入院时所有产妇均没有临产, 对其阴道进行检查确认为破水。对其临床资料以回顾性的方法进行分析。以胎膜早破到临床时间距离为标准, 分为4个组别, 为A组、B组、C组与D组。A组产妇破水到分娩之间间隔不超过12 h;B组产妇破水到分娩之间间隔超过12 h, 在24 h之内;C组产妇破水到分娩之间间隔超过24 h, 在48 h之内;D组产妇破水到分娩之间间隔超过48 h。将A组再以随机的方式分为甲组与乙组, 每组各有产妇25例。其中甲组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乙组产妇不应用抗生素进行治疗。4组产妇之间在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所有入选本次研究对象产妇进行胎膜早破的传统常规护理, 具体如下:产妇保持卧床姿势并对其外阴定时清洁。A组当中甲组产妇以及余下3组 (B、C、D组) 产妇均接受抗生素进行治疗, A组中乙组产妇不接受抗生素治疗。胎膜早破之后24 h之内临产的产妇不对其进行引产处理, 胎膜早破之后24 h时还没有临产的, 则对其使用催产素, 如果产妇出现产科手术指征的则应立即转移进行剖宫产手术。产妇产后接受对应护理, 对其体温进行检测, 以及产后24 h产妇出血量检测等。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s) ,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所有产妇产后出血量平均值为271 m L, 其中出血量超过500 m L的产妇共有24例, 占据所有产妇比例12.0%。A组产妇产后出血共有5例, 占据比例为10.0%;B组产妇产后出血共有7例, 占据比例为14.0%;C组产妇产后出血共有7例, 占据比例为14.0%;D组产妇产后出血共有5例, 占据比例为10.0%。4组产妇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剖宫产分娩产妇共有52例, 占据所有产妇比例26.0%。其中A组接受剖宫产8例, 占据患者比例16.0%;B组接受剖宫产10例, 占据患者比例20.0%;C组接受剖宫产19例, 占据患者比例38.0%;D组接受剖宫产25例, 占据患者比例50.0%。A组相对于C组与D组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A组与B组产妇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P>0.05) 。
使用抗生素的甲组产妇有2例出现绒毛膜羊膜炎, 占据所有产妇比例4.0%, 而乙组产妇则无出现绒毛膜羊膜炎例数, 二者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3 讨论
当前我国出现胎膜早破的概率在2.7%~17%, 与西方发达国家的胎膜早破率对比极为接近, 而大部分胎膜早破的现象均是在初产妇身上发生。胎膜早破会出现的诱因多种多样, 当前临床认为较为主要的有以下几类:生殖道病原生物引发的感染、羊膜腔压力忽然增加以及胎膜自身受力面积不均匀等, 初产妇自身产力相对于经产妇更强, 而产道所产生的压力也更高, 产程时间长, 这都是导致初产妇胎膜早破概率更高的主要因素。
生殖道病原微生物上行感染, 是当前临床认为胎膜早破的主要因素之一, 产妇在出现胎膜早破之后会使得羊膜腔和外界有所接触, 而阴道之内的各种致病菌则在这个时候进入到产妇宫腔当中, 导致母儿均受到感染, 有相关研究报道显示产妇出现绒毛膜羊膜炎的概率达到6.6%左右[1]。
由于破膜之后产妇会出现感染症状, 因此有人认为应该在破膜后对产妇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的预防, 破水24 h后感染率倍增5~10倍, 破膜后12 h应预防感染治疗[2], 而12 h内预防感染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在本次研究当中有使用抗生素的甲组产妇相对于无使用抗生素的乙组产妇, 出现绒毛膜羊膜炎概率对比具有显著差异性 (P<0.05) , 破水后12 h内无需使用抗生素。
胎膜早破之后产妇羊水量会减少, 羊膜腔在产妇宫缩的时候对胎儿所起到的压力缓冲作用也会因此下降;这个时候宫壁和胎儿之间距离极近, 可能会导致胎盘或者脐带受到压迫, 使得胎儿的血循环受到影响, 另外宫缩的不协调也会使得胎儿有窘迫情况发生。少数胎膜早破的产妇本身还存在有盆骨狭窄、头盆不对称或者是胎位不正等情况, 则应该对其进行剖宫产手术。胎膜早破的产妇当前接受剖宫产手术的概率正在不断上升,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产妇自身对于引产、破水还有阴道分娩等有着较为明显的顾虑。由于对阴道分娩没有充足的认识, 很多产妇接受剖宫产, 需要对其进行健康宣教[3]。
综上所述, 对胎膜早破的产妇需要尽快使其分娩, 应争取在24 h内引产,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出现概率, 预计胎膜早破之后1 2 h之内能够分娩的产妇最好禁止使用抗生素, 减少抗生素耐药性, 最大程度的保障产妇与新生儿的健康。
参考文献
[1]顾宁, 王志群.破水至分娩时间间隔对母儿结局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1 (4) :114-115.
[2]乐杰.妇产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分娩时间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09年10月~2012年9月间来我院门诊行产前检查或入住我院分娩且具有VBAC意愿的孕妇119例, 年龄25~38岁 (29.6±5.6) , 所有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纳入标准: (1) 剖宫产史并知情同意; (2) 超声检查为单胎且无胎儿畸形; (3) 既往流产低于2次。排除标准: (1) 晚期流产、中期引产史和吸烟史; (2) 羊水过多、胎盘位置异常及产科并发症; (3) 宫颈锥形切除术史。
1.2 方法
1.2.1 队列研究
在孕妇产前检查时获取既往流产史、剖宫术史以及VBAC意愿等一般资料,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预约其在孕36~40周来院行超声检查子宫颈的变化并于分娩后告知临产时间等。
1.2.2 超声测量
采用美国飞利浦HD-11超声诊断仪6.5 MHz腔内探头, 嘱孕妇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后将探头放置于阴道后穹窿内, 接触宫颈并轻轻转动至子宫颈矢状切面, 待清楚显示宫颈内口、外口、全部宫颈管及前羊膜囊后, 沿子宫颈管测量宫颈内口至外口的距离则为宫颈的长度, 若内、外口之间的宫颈管明显不成一条直线, 则由转折点分段测量并相加, 反复测量3次取平均值, 为宫颈的长度。宫颈体积的测量则在3D模式下扫描[3], 所有操作与记录均固定由一人完成。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量数据以 (±s) 表示,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t-test分析并绘制ROC曲线,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不同宫颈长度和体积产妇的临产时间
在孕36~40周期间接受检查的119名孕妇中, 23名孕妇于评估后的7 d内临产, 临产时间在7 d及以上的产妇宫颈长度和体积高于7 d内临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 (P<0.05) 。见表1。
2.2 宫颈长度和体积预测临产时间的ROC曲线
ROC曲线表明, 宫颈长度和宫颈体积均可用于预测临产时间, 但前者的预测价值 (AUC:0.949) 高于后者0.768 (AUC:0.949) 。见附图。以较高的子宫长度作为临界值预测7 d内分娩的灵敏度越低。见表2。
3 讨论
3.1 VBAC临产时间预测值得重视
随着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 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必然增加, 多数国家常以再次剖宫产为该类孕妇的首选分娩方式[4], 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剖宫产后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 (VBAC) 也具备了确实的可行性, 剖宫产史并非是再次妊娠剖宫产的绝对指征[5]。鉴于VBAC的风险以及部分女性对于阴道分娩的意愿, 准确预测VBAC产妇的临产时间不仅有助于制订产科计划如避免不必要的引产, 而且可以降低产妇及家属的焦虑情绪, 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经阴道超声检测子宫颈的优越性
临床实践证明, 子宫颈的成熟度与是否临产直接关联[6]。目前临床上评价产妇子宫颈状况常采用基于阴道指检的Bishop评分, 该方法存在诸多缺点如主观性强、仅能触及宫颈阴道部、不能准确测量宫颈长度、无法评价宫颈内口的改变以及可刺激子宫收缩等, 而刺激子宫收缩可增大VBAC产妇的风险, 因而经阴道超声技术准确测量子宫颈长度和体积, 进而预测临产时间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
3.3 子宫颈长度对临产时间的预测价值
本研究表明, 不同子宫颈长度和体积产妇的临产时间存在差异, 子宫颈长度和宫颈体积都有助于预测临产时间, 但前者优于后者。结合临床资料以子宫颈长度2.3 cm为临界值, 其预测7 d内临产的敏感性为88.5%, 特异性为55.6%, 阳性预测值为92.5%, 阴性预测值为38.3%, 与同类研究结果相符[7]。综上可认为利用超声测量预测VBAC产妇的临产时间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但基于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背景, 再次分娩的对象不易获取, 因而子宫颈指数预测临界值的准确界定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RTIN JA, HAMILTON BE, VENTURA SJ, et al.Births:final data for 2001[J].Natl Vital Stat Rep, 2002, 51:1-102.
[2]李雪, 许培华, 张弘, 等.经阴道超声诊断宫颈机能不全探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2, 9 (9) :788-791.[2]LI X, XU PH, ZHANG H, et al.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in cervical incompetence patients[J].Chin J Med Ultrasound (Electronic Edition) , 2012, 9 (9) :788-791.Chinese
[3]FARRELL T, LESLIE JR, CHIEN PF, 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ree dimensional ultrasound volumetric measurements using an in vitro balloon and in vivo uterine model[J].BJOG, 2001, 108:573-582.
[4]沈敏红, 叶蕾, 丁燕琴.利用Smiths公式预测有剖宫产史孕妇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初步探索[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 4 (27) :288-290.[4]SHEN MH, YE L, DING YQ.Value od Smith’s prediction model used in probability of vaginal birth after caesarean[J].Journal of Practic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1, 4 (27) :288-290.Chinese
[5]黄丽丹, 狄文.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的现况[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0, 37 (6) :401-404.[5]HUANG LD, DI W.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vaginal birth after cesarean se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0, 37 (6) :401-404.Chinese
[6]陈玲, 胡继芬, 林新霖, 等.经阴道超声观察正常中晚期妊娠宫颈形态的变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6, 38 (1) :51-53.[6]CHEN L, HU JF, LIN XL, et al.Transvaginal ultrasonographic observation on the changes of cervix in normal middle or late pregnancy[J].Journ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2006, 38 (1) :51-53.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