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遮蔽

2024-07-20

数据遮蔽(共6篇)

数据遮蔽 篇1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各企业都掌握了大量真实数据, 为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和运用提供了有力支撑。但在实际工作中, 真实数据有很高的保密性, 使用场合与时间受限, 难以贯穿信息系统开发、测试、培训、推广的整个流程。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采用虚拟数据, 一种是采用将真实数据进行数据遮蔽降低保密等级的仿真数据。第一种方法生成的数据安全性好, 基本满足信息系统开发与测试的要求, 但由于与真实数据在逻辑和合理性方面相差较大, 很难满足信息系统推广和培训的要求。如果采用第二种方法, 用一套完整性好、质量和数据量都满足需求的真实数据集进行数据遮蔽, 能够弥补第一种方法的缺陷。基于第二种方法, 我们开发了一个“数据遮蔽系统”, 用于自动遮蔽数据, 目前使用效果较好。本文将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提供给大家共同探讨。

1 系统组成及框架

“数据遮蔽系统”的基本架构及连接关系如图1所示。系统采用三层体架构, 由数据支撑层、系统支撑层、系统应用层组成。

数据支撑层为系统支撑层和系统应用层提供数据支撑, 包括样本数据库、系统字典数据库、规则数据库、数据库产品库。样本数据库为包含真实数据的信息系统数据库, 拥有数据库结构、字典类数据等, 是整个仿真数据生成的模板和来源;系统字典数据库包含常用的字典类数据如地名字典、通信类型字典等;规则数据库包含数据生成规则的生产算法, 该算法用于数据的生产;数据库产品库与源数据库结构相同, 系统最终生成的数据存放于此。

系统支撑层为系统应用层提供后台软件支撑, 包括元数据管理、系统字典数据管理、规则数据管理、仿真数据产品生成4个子模块。元数据管理子模块用于从源数据库中读取描述数据特征的结构化元数据, 如数据的长度、类型、格式等, 作为生成仿真数据的基本标准;系统字典数据管理用于对系统常用字典数据的维护;仿真数据产品生成子模块根据仿真数据遮蔽规则和数据需求 (如生成仿真数据数量等) 生成数据产品。

系统应用层面向用户, 包括数据遮蔽规则设置、数据需求设置两个子模块。数据遮蔽规则设置子模块将辅助用户, 在元数据描述特征的基础上, 设置数据遮蔽规则。在数据需求设置子模块中, 用户录入生成数据量、遮蔽等级等用户对数据的整体需求。

仿真数据产品生成子模块是系统的核心部分, 本文将重点讨论它的实现方法和具体步骤。

2 仿真数据实现方法

仿真数据要代替真实数据, 必然是与其相似度越高越好, 但基于安全考虑两者又不能完全相同, 这就产生了一对矛盾。在实际工程中要兼顾两者, 达到内容上不尽相同, 但在结构和反映事物特征上相同的目标。本文尝试以数据建模理论为基础, 结合工程实践, 通过分析数据特征, 提出仿真数据的实现方法。

描述实体的数据有以下2 个主要特征:实体属性特征、实体关系特征。下面针对这两种特征分别采用各种遮蔽方式。

2.1 实体属性特征遮蔽方法

实体属性特征描述时除了数据所在字段的类型, 如字段长度、类型、格式等, 还包括真实实体自定义的特征。针对真实数据的字段类型通常较好处理, 只要仿真数据符合类型要求即可。仿真数据要能满足真实实体自定义的特征, 需要对真实实体特征仔细分析, 利用不同途径实现遮蔽。下面尝试几种处理方式:

2.1.1 替代生成法

替代生成法主要用于生成格式固定数据。这类数据的数值可变, 但格式固定, 例如“单位名称”字段的基本格式为“第XX公司XXX部门”。针对这类数据的特点将它分段为固定格式部分和动态数值部分, 固定格式部分的内容保持不变, 动态数值部分调用相关随机函数实现, 最后合并各段得到虚拟数据。如前例, “X”为随机部分, 其它为固定部分, 处理时调用数字随机函数生成一个十位整数替换“第XX单位”中的“XX”随机部分, 一个小于1 000的整数代替“第XXX部门”中的“XXX”随机部分, 然后合并固定和动态部分数值生成仿真数据。

替代生成法是基础方法, 因为大多数数据的数值都有一定的格式规范, 即使没有格式规范的数据, 也可以认为该数据动态数值部分为数据本身, 固定格式部分为空, 如果不必考虑该数据的逻辑关系, 该算法适合生成绝大多数仿真数据。当然, 由于替代生成法是采用随机方式生成数据的, 因此遇到需要考验数据间的拓扑、逻辑、关联信息时, 该方式并不适用。

2.1.2 组合法

将一个字段的值设定为几个特定值的组合。组合规则可以由多个参数组成, 各组合参数可以从系统数据字典和样本数据库中取值, 也可以从目标数据库中其它表中取值, 还可以是固定的一个词。比如“公司名称”字段的值可以设定为“地名”+“通信责任有限公司”, 其中“地名”可以从基础数据库的地名表中取值, “通信责任有限公司”为一个固定词组。

2.1.3 参照法

参照法主要用于数据的值为有限集且值域较小的情况。例如“性别”、“学历”等字段数值。针对这类数据的处理方法是, 首先根据数据包括的集合与集合中数据出现的概率生成参照集。在数据库设计中针对值域有限的数据, 通常采用字典方式进行规范, 因此字典表可以直接作为参照集使用。但如果对数据的取值分布有要求, 如符合正态分布等, 就需要在字典表中增加数据分布的概率信息生成参照集。设计好参照集后, 可按照表中的概率随机抽取数值作为仿真数据。

参照法适合仿真有限数据集的数据, 如果数据分布信息设计成熟, 还能确保仿真数据的逻辑分布信息, 在实际运用中仿真度高, 可用性较强。

2.1.4 偏移生成法

偏移生成法是利用一定数量的真实数据, 按照设定的偏移规则进行随机偏移, 从而遮蔽数据的真实性, 生成类似真实数据的仿真数据。仿真数据生成法实际上就是以真实数据作为基础数据, 并根据字符、数字或日期等类型的字段整体进行偏移规则设置, 也可以对以上字段类型的字段单独进行偏移规则设置。

偏移生成法主要工作是对偏移规则的设计, 配置简单;生成数据时进行偏移运算即可, 数据生成速度较快, 且生成的仿真数据与真实数据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物理意义明确, 逻辑关系清晰, 可理解性更强。偏移生成法的局限性在于该方法的基础是真实数据, 因此必须有真实数据才可进行。另外, 在偏移规则的设定上要着重斟酌, 因为偏移量过大, 将造成数据失真, 过小又不足以遮蔽数据的真实性。

2.1.5 混淆生成法

混淆生成法是对真实数据的属性进行随机交换, 从而实现真实数据的遮蔽。真实数据中常有这样的属性, 将其单个取出, 难以表达明确的含义, 需要多个组合才能包含足够的信息量。混淆生成法是将数据中这类组合属性打散进行重新随机组合, 获取仿真数据的方法。比如, 对于“人员信息表”, 单独获取“姓名”并没有多大意义, 但当“姓名”和“职位”组合就成为描述个人情况的关键信息。利用混淆生成法将“姓名”与“职位”在表中进行重新随机组合, 即可生成仿真数据。与替换生成法相比, 不但确保了“姓名”的质量 (不会出现由于随机而生成的奇怪人名) , “职位”的布局结构也与真实的拓扑情况基本相同, 从而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同时, 遮蔽了数据的真实性。

混淆生成法生成的仿真数据与真实数据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能很好地保存真实数据的拓扑结构和逻辑关系, 数据质量高。混淆生成法要考虑哪些属性的组织包含关键信息, 而不需要过多考虑数据的逻辑关系和拓扑结构等, 因此设置规则更加简便。由于该方法的基础是真实数据, 必须有真实数据才可进行, 并且如果数据的逻辑关系和拓扑结构也是需要遮蔽的信息, 就要酌情使用该方法。

2.2 实体关系特征遮蔽方法

对真实数据的遮蔽除了属性值外, 还应当包括数据间的关联关系。本文针对不同关联关系, 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2.2.1 关联关系生成法

实体间的关联关系落到物理模型层次, 表现为表与表间的外键关系, 在该关系中作为主键存在, 提供数据的表将之称为字典表, 在处理时随机抽取字典表中的数据直接放入到虚拟表中对应字段即可。但在实际工程中, 存在大量和外键关系类似, 但并非严格符合数据建模的关系, 例如虚拟表A中有“通信地址”字段, 那么它与地名字典表存在类似外键关联的关系。对该数据的处理, 不是简单的直接抽取, 而是对抽取数据经过一定的规则转换后, 生成仿真数据, 本文称这种转换后引用的关系为“外键关联关系”。如上例 “通信地址”中的数据“XX市XX区XX街道XXX号”、“XX市XX区XX街道”部分从地名字典表获得, 而“XXX号”可以随机生成, 然后将两者结合, 就生成了虚拟的“通信地址”数据。

关联关系生成法适合于有主外键关系, 或者隐含主外键关系的仿真数据生成。配置完整字典表, 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规则是确保本方法成功的两大关键, 因此一旦做好这两个主要工作, 系统就可以很方便地生成高质量的仿真数据。

实体间的关联关系有分类关系和自反关系这两种特殊形式, 对这两种形式的处理方式与一般关联关系的处理相比有其特殊之处。

(1) 分类关系:分类关系是关联关系中特殊的一类, 考虑到独立实体上有被称为超类实体的一个高层实体, 因此在生成独立实体的特有数据时, 要首先生成超类实体的共同属性数据。比如“工程字典表”就可以视为“通信工程字典表”、“港口工程字典表”、“机场工程字典表”等独立实体的超类实体, 因此在仿真该关系类型的数据时, 应首先仿真独立实体所属的超类实体数据, 然后再生成对应的独立实体数据。

分类关系生成法本身不是生成仿真数据的方法, 而应当认为是针对包含超类实体关系的仿真数据的一种处理流程。实际数据处理时, 遵循本方法的流程进程, 对具体的数据仿真可以使用前面提供的生成法进行处理, 从而确保仿真数据的逻辑结构完整。

(2) 自反关系:自反关系是关联关系中特殊的一类, 由于关系中该表字段的数据被本表其它字段引用, 因此在实体属性间存在依赖关系, 即表自身是自己的字典表。比如“部门字典表”中包含的“上级部门”字段, 就是引用于本表的“部门内码”字段。实际工程中, 可以将这种关系进行扩展, 字段间不仅仅只是引用, 还包括相互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人员表”中“工作时间”字段中的数据应当早于“现岗时间”字段的数据。

自反关系生成法适用于在同一张表中不同记录间存在引用或者逻辑关联关系的仿真数据生成。该方法与关联关系生成法近似, 但因为在数据的生成过程中存在自依赖关系, 因此在某个数据生成时要对依赖的记录是否存在进行判断, 判断存在才能生成。

2.2.2 关联组关系生成法

外键组关系是指虚拟表中一组字段来自于字典表中对应的一组字段的数据。这个概念与前面描述的外键关系相似, 只是对应的字段从一对一变为了多对多。下面给出一个实例来说明外键组关系的含义, 并给出处理方式。

假设某“台站”表中有“台站名称”字段格式为“XXX短波站” (“XXX”为地名) , “台站经度”字段格式为“XXX.XXXXXX” (小数点后取6位的浮点数) , “台站纬度”字段格式同经度字段。3个字段的虚拟数据可以通过读取“地址字典表”中地名、经度、纬度3个字段的数据获取。但如果这三个字段分别随机获取, 会出现地名与经纬度不一致的情况, 如台站名称为“北京短波站”的经纬度可能偏移到广州一带, 这种虚拟数据合格但不合理, 不可用。因此要将地址字典表中的3个字段的数据看成一组, 从一条记录中读取。

关联组关系生成法适合于有主外键关系, 或者隐含主外键关系的一组仿真数据生成。关联组关系生成法是关联关系生成法的加强, 在使用该方法之前要依据元数据的描述信息对需要成组生成的数据进行提取并规范, 一旦设计完成后, 具体实现与关联组关系生成法近似。

3 结语

采用本文论述的架构和方法设计的数据遮蔽辅助工具, 在实际运用中对某信息系统提供支撑的数据进行数据遮蔽,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运行速度来看, 500万条记录实现数据遮蔽, 大约需要8分钟。从遮蔽效果来看, 在基本遮蔽了原有数据真实性的同时, 保存了数据的层次结构和拓扑结构, 能够满足信息系统对数据的需求, 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有力保障了信息系统的测试、开发和培训。

参考文献

[1]LANNES L MORRIS-MURPHY.Oracle9iSQL与PL/SQL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杨国强, 路萍, 张志军.Erwin数据建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

丝绸之路:被遮蔽的政治 篇2

明了这一点十分重要。在我看来, 与“丝绸之路”这一概念相关的种种误解,大多都是由此伴生而来的。这些似是而非的“常识”包括:“丝绸之路” 是一条笔直的商路;它由中国通往欧洲;丝路富有异域情调;其存在主要是为了经济和文化交流;丝绸是其间主要的贸易货物;存在某种象征开放、和平交流的 “ 丝路精神” , 如此等等。 “丝”比“路”更容易引人误解,因为丝绸只是丝路货物中的一种而已,矿物、香料、金属、马具及皮革制品、玻璃和纸都很常见。用“丝绸之路”为它命名,推想起来本身就是因为“丝绸” 是罗马帝国时代对东方最感兴趣的商品,虽然要论对文明交流的贡献,它远不及纸的传播。

由于讨论丝绸之路的许多著作都出自欧美学者手笔,而且在近代以来中国的语境中,东西方并举时的“西方”经常是指欧洲,因而当人们谈到丝路的对外交流中,其中的“西方”经常被置换为欧洲,仿佛丝绸之路是从洛阳或长安笔直通向罗马的高速公路,虽然在汉唐时代的中国人心目中,“西方”分明是指西域、波斯和印度,当时的人们如果知道“丝绸之路”,也不可能将其终点设定在欧洲或罗马。在真实历史中,罗马并非中国的直接贸易伙伴,其中真正起到重要作用的是中亚粟特、波斯商人,几乎找不到什么证据表明当时的罗马帝国参与了丝绸之路贸易——当然,这也取决于人们如何界定“丝绸之路”。不过这是一种有用的虚构,在当下几乎所有关于“新丝绸之路”的报道和讨论中,“东西方交流”的“西方”一词,都确定无疑指的是欧洲,尤其是西欧。

因此,在“丝绸之路”的概念之上,投射着许多后人,尤其是现代西方人的观念。“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洲的一条直线”的潜在设想影响深远, 但李希霍芬提出这一设想不是偶然的。 在他所生活的19世纪中后期,美国、加拿大先后完成横贯北美大陆的铁路通道,美国铁路大亨爱德华·哈里曼甚至设想了一条环绕世界的铁路,各欧洲帝国也都在设想贯通非洲或亚洲大陆的铁路线,以强化自己的势力范围;而李希霍芬当时在华调查多年,目的之一就是设计一条从山东出发,一路穿越亚洲内陆并最终通向德国本土的铁路线。这就不奇怪,在他标列出来的地图上,中国和罗马时代欧洲之间的道路被描绘成一条笔直的大道,“在很多方面,他的丝绸之路都像是一条横贯欧洲的铁路线”。

韩森的《丝绸之路新史》当然不是一部观念史,不过她在系统整理前人研究并结合新出土文献的基础上,对许多这类早先的理念提出了挑战。首先, “丝绸之路”不是一条高速公路,而是一个道路网络,一个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即便是中国长城、罗马边墙之类看起来是防御职能的边界“线”,其实也是由堡垒、营地、后勤支援和道路网构成的纵深防御体系和复杂网络,那就更不用说开放流通的商路网络了,那会包含着无数节点、干道和支流。

韩森真正具有挑战性的观点是:她虽然赞成丝路文化交流的国际化,但与流行的观念中那种西域胡人商队驱赶着驮运昂贵货物的骆驼、穿越沙漠远道跋涉而来的“标准丝路印象”不同,她坚持认为丝路经济活动主要并非长途贸易。她举出许多敦煌、吐鲁番文献,认为丝路上“实际的贸易额相当小”,那些绿洲聚落大多以农业而非商业维生, “贸易大多发生在当地,而且多以物易物而不是用货币交易”,而唐代时丝路经济也主要依赖中国中央政府投入布帛财物的强力刺激,并非源于活跃的国际物资交流,因此“丝路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唐朝政府支出的副产品,并非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民间商人长途贸易的结果”。当然,在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唐军撤离西域,流入当地的钱币戛然而止,这种状况就更糟糕了,贸易对于当地人的影响微乎其微, 他们继续在自给自足的经济中生活”。

在此,她否定了丝路作为国际贸易商道的重要性(“丝路在很大程度上并非一条商业道路”),转而肯定它作为宗教、艺术、语言和新技术交流方面的意义。这无疑是个颠覆性的观点,因为以往的“丝路形象”,主要便是奠基于长途贸易的经济活动之上的,而现在所说的 “新丝绸之路”“丝路精神”其实也特指那种经济货物的流通以及由此而来的开放性。在某种程度上,她所说的当然是对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本身是政治、外交和国家安全,而非重视贸易, 汉唐中国对丝绸之路也不大可能从经济收益和对外开放的意义上去理解,而当地那些绿洲城镇毕竟也不是香港或新加坡,其经济活动不大可能那么依赖外贸。

但要论证这一观点也非常困难。韩森教授的证据, 说到底是 “ 没有证据”——也就是说,出土文书只能证明当地存在小规模经济活动,而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远距离国际贸易。然而,证其有易,证其无难。我们很难设想,一个自给自足经济下的封闭农业社区,其文化交流却是国际化的。的确,关于远途奢侈品贸易的文书极为罕见,但在中国境内的那么多波斯、粟特人的墓地和文献记载却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有着巨额利润的可能,又是什么驱动着这些逐利的商人长途跋涉呢?在中国传统文学文献中,“胡商”的形象通常都与珠宝有关,这恐非偶然,因为高利润高风险的长距离贸易大多以高价值的商品为主。

早在2004年时,韩森已提出这样的观点,因为她在检查高昌国正税之外一个单独税所留下的三十七笔税收记录时发现,“这些文书让我们最吃惊的是, 居然没有一个商人购买丝绸织物!”但她随后自己给出解释:“因为丝绸是按长度而非重量出售的,所以不列于称价钱文书。”实际上,这些文书记载常常也不包括丝路上最频繁的两项贸易:动物或奴隶买卖。即便我们假定这些商人都会像现代人一样忠实地过关申报,文书也不可能忠实地记下所有的过境贸易,因为它本身就只记载部分信息。韩森的基本假定是:如果存在长途奢侈品贸易,那它至少应该留下证据,但说实话,唐代中央政府每年投入西域90万匹绢帛(据《通典》),又留下多少实物或当地文书能证明这一文献记载呢?而长距离贸易也不是没有证据,现在对粟特文古信札的解读已证实:在这4世纪的信札中,寄信的商人叮嘱对方如果从中国到楼兰,一定要买丝织品或樟脑, 然后“带回来给我”。

在前现代文化中,“经济”或“贸易”不是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下那种已分化的、自我规范的领域,因此人们长途跋涉往往并不是纯商业目的,但无论如何,有组织商队的存在、沿丝路沿线的移民聚落,这些本身意味着对人们而言,存在着刺激他们远距离流动的机会,而如果没有一个商贸网络的存在, 他们也不会知道远方存在那些对奢侈品的需求。当然,丝路也经历了诸多变迁,在汉唐的和平年代,长途贸易可能更多(因为这本身要求安全的环境); 而韩森用以否定丝路国际贸易活跃度的文书,本身就有很多是出自那些长途贸易已经衰落的年代。安史之乱后,陆路通道长期经历战乱,到最后连长安也被毁弃,而海上的新航路又已开辟,以至于繁荣的长途贸易衰落了。但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一个对外贸易活跃的社区, 它的经济活动必然仍有大量是本地性的。如果一千年后,人们根据出土的某些菜市场、商店的文献来推断当下上海的经济生活,说不定也以为这个城市没多少外贸活动。

韩森的论述无疑是实证主义的,她一如既往地强调以最日常的文书为主, 这和她在《传统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协商》等书中展现出来的风格一致:注重日常生活以及最原始的材料所呈现的真实,并往往由此对传统的历史认识提出质疑和挑战。在《开放的帝国》中,她认为中国不是世人眼里“封闭、停滞” 的帝国,并关注趋势性因素;但在《丝绸之路新史》中,她又认为丝路的经济生活并没有那么开放,对一些潜移默化中推动历史变化的趋势性因素又提出了怀疑。

“开放”和“封闭”也许本身只是一个程度问题,过分执其一端难免有些偏颇,会给自己带来不少难以解释的压力。丝绸之路本身是否像我们想像中的那样“开放”和国际化,当然值得讨论,在历史中也一直变迁不定,韩森的质疑无疑是有价值的。也许正因现代社会特别关注经济,人们的脑海里就存在着某种商品货物流动、流通网络的图景, 才使得我们确信“国际化”“多元化” 和“开放”都是好事,说实话,“开放” “流动”本身就是现代的隐喻,当我们将这些投射在丝绸之路上时,我们也许只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影像。那就是真实的丝绸之路吗?还是一个我们按自己的期望设想出来的、位于历史长河中的乌托邦?那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丝绸之路的认识、以及重新认识我们自己是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

摘自《经济观察报·书评》

相关链接:

教师德性的时代遮蔽与回归 篇3

一教师德性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德”等同于“得”,获得与把握的意思。“性”即本性,指事物的本质,《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到,修道之谓教。在“性”、“道”与“教”中,“性”处于最高位置。在西方哲学中,德性也备受关注与推崇,柏拉图曾说过“德性是心灵的秩序”,他把德性看成与天赋相对应。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德性是一种用来使个性达到善福的性质”。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则认为:“德性是人的一种获得性的品质,拥有并运用这种品质将使我们获得对实践具有内在意义的利益,但若缺乏这种品质则会妨碍我们获得利益。”本文以麦金泰尔的定义为基础,综合其他学者对德性的认识,来阐述教师德性。教师德性可理解成个体的德性在教师这一职业领域内的具体实现,教师的德性是一种个体内在的,是外界环境与个体内心体验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品性,是内在于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个体人格品质,既是教师个体内在的人格品德,也是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品质。教师的德性能够确保教育实践内在利益的获得,它在教育实践中具有稳定性、必然性和普遍性等特征。

教育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者必须敬畏和呵护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发展的可能性。教师德性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教师作为个体所具有的基本德性;二是教师个体在教师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德性,它是教师作为教育职业活动的主体,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担当起教师角色需要的优良道德品质。首先,教师德性与教师个体的基本德性间的关系密切。一方面,教师的基本德性,是教师做人、做事的基本品质,是教师职业德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德性也是教师基本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德性又有其特殊性,与教师的职业和专业密切相关,它与教师对待知识的态度与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与方式和对待教育工作的态度与方式直接相关,教师德性是优化教育质量的重要参数。

二教师道德问题分析

目前,社会上常常认为,教师道德出现了问题,人们经常指责教师的责任感不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对教育能力水平偏低、对学生缺乏关爱等。我国的教师道德面临着困境,分析其主要表现,这个困境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师道德平庸,二是教师道德失范。

1教师道德平庸

现代社会以来,教育发展成为一项公共事业,人们对教育进行了制度化的设计,教育制度化后,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严密的制度规定。同样也对教育的组织与实施者———教师提出了相应的、普遍一致的要求,并确立相应的基本惩罚措施,这样教师职业道德诞生了。但社会却试图用原来的个别道德高尚的教师来作标准要求全体教师,可这种标准却很难让所有的教师达到,这一来大部分教师都是不合格的,这样道德底线就应运而生。

教师道德底线相对于传统道德而言,传统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圣人道德、精英道德,而这种道德具有较高的标准。作为道德底线的教师职业道德应是绝大多数从事教育职业的教师应都能达到的一种群体道德标准,这类标准则失去了古代先贤给教师道德标准留下的光环,教师在这类道德标准前变成了忠实的执行者,教师成为了不再追求个体道德提升和人格完满的群体。因此,在社会上出现了普遍对教师的成见:现今的教师没有以前的教师素质高,道德水平整体下滑,没有为师所应具用的样子。这些都显示出教师道德平庸问题。

2教师道德失范

此外,教师道德问题还表现为教师道德失范。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政治、社会经济和道德生活的演变,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在这一时期,在部分教师身上则出现了厌岗怠业、为师不廉、非人道对待学生等各类道德失范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1)师爱失范,有失公允。老师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在热爱学生方面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和性别差异上有所偏爱和歧视;二是不尊重学生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挖苦讽刺学生,甚至出现侮辱和谩骂学生的行为;三是不能公平、公正和全面地评价学生,按学生考评成绩排名、选座位、表扬,仅从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主体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则从不评判;四是不能公平地对待学生“因个别学生的错误而批评处罚全体学生”。

(2)违法执教,任意而行。依法执教是教师职业道德底线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有部分教师依法执教观念淡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随意而行,存在着种种违法行为: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力,侵害学生隐私权。

(3)为师不廉,以职谋私。受金钱至上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中有部分教师产生了一些道德失范行为。如在正常教学中不进行规定内容的教学,课余则对学生进行收费性辅导,向学生推销课外书籍、让其购买额外学习用品或其他商品,逢年过节变相接受学生、家长送的各类卡、物甚至出现索要财物,利用学生、家长为己办事等现象。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造成了人际关系的恶化和消极教学氛围的出现,并直接导致了教师形象的丑化。教师在学生、家长的面前因职业崇高所带来的那种“文化威信”和“神圣形象”日益丧失,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和社会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

三教师德性回归的措施

教师德性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天性基础之上,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符合教师职业需要和本质要求的精神品质。在教师德性的形成过程上,需要教师自觉地去内化和表现教师道德,以达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的境界,这也是良好教师德性的最佳境界。当然,这并非短期内所能够实现的,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

1教育教学实践是养成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先期条件

培养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途径虽然很多,但作为专业性的内在精神品性,教师德性的形成始终离不开教师个体的专业实践活动。这主要是因为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将外在的专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专业道德观念、信仰并形成教师德性的人格,通过对专业道德规范的认同和体验,教师才能形成对专业道德规范所产生的真正认同感,从而将其内化并转化为自身的品性。

2自我修养是良好教师德性形成的基本方法

教师德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制度化手段是专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但如没有提升道德需要的自我修养作用,制度化在道德教育的形成过程中影响也是极小的。自我修养充分体现了在形成德性过程中教师个体的道德主体意识和能力。不同的教师个体,在自我修养这一过程中其主体作用发挥程度不同,其所具有的德性境界也不一样。

自我修养包括读书、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与接受、向楷模榜样学习以及自我行为的反思。读书特别是阅读各类经典著作,对教师德性的养成大有裨益,而教育类名著则直接有利于促进教师德性的养成。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与接受是教师充实自身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有利于教师对外界优质资源的学习,也利于教师德性的养成。教师德性境界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反思来提升和完成。

3加强师德教育是促进教师良好德性形成的有利因素

教师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师德性的形成与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加强师德教育对教师德性的形成意义更为重要。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社会中形成的统一价值观、道德观将会被打破,新的价值观、道德观尚待形成,社会上出现了价值多元和道德失范现象。在这一社会背景下,通过加强师德教育,引导教师正确理解和掌握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教师道德规范,将能促使其产生信服感,并主动自觉地去应用,最终形成一种道德行为习惯和信念。

4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对养成教师良好德性提供了环境保障

现实社会生活中,个人道德来源于整体的社会道德。如果一个社会整体本身就是不道德的,那么它就无权要求于个人道德。在一个充满不道德的社会里,也很难培养出有道德的个体。因此,个体道德的培养离不开有道德的外部环境保障,所以良好的教师德性培育也需要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

因此,在教师德性形成与培养的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通过优化管理和改进教育措施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这是良好教师德性养成的直接环境保障。

总之,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社会物质条件的提高,教师德性正出现下滑与倒退。要想提高教师德性修养,就必须构建市场经济下的教师德性伦理体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优化与促进教师德性提升的方法与手段,进而促进教师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回归,真正地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教师德性,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道德品质,主要是教师在处理各种关系时所体现出的相关行为,教师德性会对教育的实践产生直接影响,缺乏德性或德性修养不够的教师常常做出违背教育价值、损害学生健全发展的教育行为。通过对教师德性概念内涵、缺失表现及原因、教师德性培育路径几个方面的探讨,旨在加强指导教师道德的自我实现和重构。

关键词:教师德性,教师道德

参考文献

[1]杨建朝,易连云.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J].中小学德育,2014(1).

[2]郭清丽.教师德性的自我培育[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8(3).

底层现代性的话语遮蔽 篇4

关于“现代性”, 虽然使用得非常多, 但其确切定义并不清晰。至于内在的含义以及所折射出的张力关系, 也没很好地理清, 甚至很多学者常常把它与“现代主义”, “现代化”等概念混淆。“尽管三者有一定联系, 却绝不能等同。一个概念之所以能够成立, 重要的恰恰是它自身的特质与差异性。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即‘成为现代的’之意, 它主要指人类走向现代性的过程, 侧重于科技、政治、经济等方面, 而‘现代性’指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各种性质和状态, 侧重于生活方式、生存体验、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等方面。而现代主义是西方以批判现代性的姿态出现的‘审美现代性’在文学艺术上的表现。” (1) 然而不管怎么说, 现代性的起缘与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密切相关的, 它不仅预示社会化的组织结构发生转型, 而且是社会伦理、思想文化及知识体系发展到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当它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遇时, 必然存在许多矛盾冲突以及磨合。在这个过程中, 它自始自终寻求自身的现代性道路。“自现代以来, 中国知识分子就在寻求追赶西方的现代性之路。开始是拒斥, 随后则是急迫追赶。这使中国与自身的历史, 与传统社会的关系趋于决裂。现代以来的中国一直为一种不断激进化的社会变革所支配, 社会的进步最终选择了暴力革命, 彻底推翻了传统的社会制度和秩序。很显然, ‘断裂’在中国的现代性发展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和彻底。由此也就不难理解, 现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中, 充满了那么多的结束和开始。一个时代结束, 另一个时代重新开始, 这不仅表现在大的社会变迁方面, 即使在那些阶段性的政治变动, 也经常被叙述为 (宣布为)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急迫地抛弃过去, 与过去决裂, 追求变迁的速度, 以至于人们只有时刻生活在‘新的’状态中, 才能体会到社会的前进。这一切当然都导源于‘落后’的焦虑情结, 都来自渴求超越历史、迅速自我更新的理想。” (2) 因而, 这种现代焦虑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内心, 渐渐成为一种生存的必须。对财富与欲望的追求也渐渐地合法化, 而且我们众多的传播媒体大多宣传的是“成功人士”、“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生活方式, 媒体主流都是建议人们如何消费得更奢华更体面更现代, 现代社会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受“金钱之上”的诱导, 笼罩在全球消费的网络中。可人们的精神极度空虚, 过去民间的天神玉皇大帝观音菩萨等被社会主义打倒了, 社会主义自造的“人神”又被现实攻破了。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东西作为支撑, 拿来敬畏, 自身就成了唯一的信仰, 崇拜的偶像就只剩自己,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自我。而在整个现代性的语境下, 证明自我的价值只有一个东西, 那就是金钱。美女只嫁给富翁, 审美完全金钱化;学生选择专业, 也只选毕业后能挣钱多的专业, 教育理念完全金钱化;就连买东西也应该只买名牌也就是说只买贵的, 让物品的价格决定了价值, 颠倒了是非。诚如上文所说, 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很自我, 实际上是丧失了自我, 成为金钱的俘虏。金钱成了大家的共同想象, 无论底层还是中上层, 都被集合在金钱之下, 金钱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这种金钱至上的观念, 到了九十年代, 在中国的大众媒体宣传下, 渐渐成为社会上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它又逢迎和利用公众摆脱物质贫困的普遍欲望, 说除了眼前的物质利益, 其他一切都是空虚, 是文化人的胡诌, 都不妨‘去他妈的’;它全力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鸣锣开道, 吆喝说这就是‘进步’, 就是‘发展’, 一切都很合理, 没有什么可怀疑的;它更着意抹平阶层、地区、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的深刻差异, 断定所有人都一齐正在奔向‘小康’, 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成功’;它时刻不忘记表白自己与旧意识形态的区别, 甚至披挂上形形色色的‘现代化’符号:‘市场’‘世俗化’‘消费时代’等等等等;它甚至有意夸大旧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力, 硬将那虚壳子继续按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座位上, 它因此能以‘民间’、‘边缘’自居, 甚至还想以‘前卫’‘另类’自诩;但它非常小心地绕开一切真正令人不快的问题:‘精神自由’‘公民权力’、普通人的生活保障、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新‘权力—资本’集团对社会的掠夺……” (3) 这种意识形态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仅对于底层来说, 其所处的地理空间和所占有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可是在这种意识的号召下, 即使出身底层的人, 也会无视或者说忘记这种差距, 努力地去“奋斗”去“拼搏”, 梦寐以求过上富人的生活, 甚至往往不择手段, 这样当然无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底层悲剧。甚至还会产生另一个更深层的悲剧, 那就是底层以外的人会产生思维定势, 理所当然地认为所有底层人都是这样的卑鄙这样的肮脏这样的可怕。这给他们歧视仇视敌视底层一个很好的借口, 这样就更恶化了底层的生存环境。山东作家尤凤伟的长篇小说《泥鳅》, 小说的名字就给人种种暗示, 似乎在诉说农民工这个群体的形象。小说中的蔡毅江当搬工被挤破命根到医院求治, 可一个原本可以得到救治的民工在诸多因素阴差阳错的作用下却丧失了治疗的良机, 最终丧失了性功能。文中的女医生黄群, 脱口而出“我见了你们这号人就犯恶心”, 直言不讳地表露了她对农民工所怀的深重偏见。更悲哀的是, 这种歧视是都市人普遍心态的一种折射。而我们的媒体, 还将底层苦难的原因简单化线条化单一化, 认为底层的苦就是贫穷, 底层就是没文化没素质不上进就是有“病”就是需要“启蒙”就是需要“教化”, 而且还很“崇高”地指出底层的出路就是“奋斗”就是“现代化”。可以说, 很少有人指出, 底层贫困的源头究竟在哪里, 底层到底有没有这种奋斗的资本。媒体对这种出路的渲染和上文所说的媒体宣传的全民金钱想象是如出一辙的, 而且一样都给底层带来了伤害。

二.底层话语权的遮蔽

中国的现实是不仅社会底层数目很庞大, 而且底层的苦难也是无穷无尽的。但是, 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底层以及底层的苦难, 媒体大众基本都是视而不见的, 很少有媒体反映底层的生活, 更别提为他们如何生活得舒适幸福而出谋划策, 即使偶尔有对底层的反映, 也是被严格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的。媒体刻意抹杀社会阶层、地区、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同时也逃避当今权力和金钱在经济下的合谋的现实。“社会空间的政治性综合体被固定于传播的空间中, 这就是为什么传播工业已经取得如此的中心位置。传播不仅在新的规模上组织了生产, 并加上了适合全球空间的新结构, 传播也使生产的合理化理由成为内在的权力, 当它生产时, 它进行组织。当它组织时, 它陈述意见并将其自身表达为权威。语言, 当它沟通时, 它生产商品, 但此外还创造出各种主观性, 将主观性置于关系之中, 并安排它们。传播工业在生物政治的组织构造内整合了幻象与象征, 不仅使幻象与象征为权力服务, 也实际将它们整合入权力的作用之中。” (4) 一方面, 政府不喜欢太多的社会阴暗面被披露, 即使被披露, 政府也是以伸张正义者的身份存在。而对底层生存的艰难的报道, 也是以政府的深切关怀为闪光点。在这样的报道中, 媒体是展示政府为民做主实绩的平台, 而底层的艰难都只是陪衬, 媒体和底层都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例如著名节目《焦点访谈》就是典型。另一方面, 对底层的报道没有市场, 是赚不到钱的。拥有众多财富的人, 他们花钱愿意消费的是帅哥美女饮食房产名车这样的新闻, 而不是关于苦难关于打工关于失学关于穷人治病难等类似的报道。可以说, 富人的“爱好”是社会的风向标。那么, 为底层说话, 效益是零还可能引起官司以及各种麻烦, 进而产生负的效益。

因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 “在被金钱渗透的这个领域之外, 没有任何事物, 没有‘赤裸裸的生命’, 没有外部的观点能够被提出:没有事物能够逃离金钱。生产与再生产被披上了货币的外衣。事实上, 在全球的舞台上, 所有生物政治的形貌都是以货币的装束而出现的。‘积累, 积累!这就是摩西和先知!’” (5) 底层因为没有钱而成为社会的包袱, 理应被人踢来踢去, 大众媒体有充分理由放弃言说底层的权利。现代性话语的复杂却非常有效的意识形态, 让底层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这不得不使我们认识到底层叙述的困难与必要。

参考文献

[1]张光芒:《混沌的现代性》,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18页.

[2]陈晓明主编:《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10页.

[3]王晓明:《在新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导言》,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第18页.

[4]迈克·哈特、安东尼奥·内格里著, 韦本、李尚远译《帝国》, 商周出版社2002年版, 第91页.

燃烧型炭黑烟幕红外遮蔽性能研究 篇5

1 炭黑烟幕机理及生成特性

1.1 炭黑形成机理

炭黑是由富碳化合物在不完全燃烧或在无氧条件下热裂解生成的。富碳化合物在一定的高温条件下裂解、脱氢、聚合和环化凝聚, 生成炭黑晶核, 由于表面的聚集或附聚作用, 晶核通过极小炭黑粒子的表面沉积过程以及小颗粒的联结或合并过程, 最终熔结成长度约100~1 000 nm并具有一定密度的链状炭黑聚集体。炭黑形成过程是一个包括自由基、离子向分子转化进而生成还有数万个原子和氢碳比 (H/C) 高的大粒子过程。炭黑生成后存在有大量的分子混合物、基团和离子。例如以烃类原料脱氢后再聚合, 或先聚合为多环芳香烃再脱氢, 生成炭黑, 其生成路径如图1所示。

1.2 生成特性

炭黑型发烟剂的组成成分, 从体系上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炭黑生成剂、能量供给剂、粘合剂、附加物。其中炭黑生成剂主要采用富碳型化合物, 通过烟火燃烧反应脱碳、脱氧, 随即转化成脱氢苯, 脱氢苯在重新排列成苯的二价自由基, 继而聚合成纤维型结构的炭黑聚集体。根据炭黑的形成机理, 富碳化合物在燃烧反应中生成炭黑的热力学方程为

由炭黑生成的热力学方程可知, 仅在m>2n时才能生成炭黑, 亦即C/H比必须大于1。

炭黑聚集体质地疏松, 带有裂缝, 比表面积和粒径均比较大, 因此有较好的消光性能。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 文中选取了2种高分子有机物作为炭黑生成剂[1], 主要为芳香族衍生物, 其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或O、N等杂原子, 在不完全燃烧时能释放出较多炭黑粒子。

能量供给剂是用于提供富碳化合物炭化形成炭黑粒子时提供温度和能量, 一般由可燃剂和氧化剂组成, 是发烟剂的基础。可燃剂需要具有足够的热效应, 其燃烧热对于发烟剂燃烧时达到的温度影响很大, 且发烟剂在燃烧温度下产物的状态是由可燃剂的氧化生成物决定的。粘合剂的使用目的是使发烟剂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 减缓药剂的燃烧速度, 降低药剂机械感度, 改善发烟剂的安定性, 而附加物的作用是增加发烟剂的各种性能, 如增强特种效应, 降低感度, 增加安定性, 一般根据发烟剂的不同用途, 不同配方, 选择合适的附加物。

以金属粉和氧化剂作为能量供给剂, 燃烧反应可产生超过1 000℃的高温, 其热量可以保证富碳化合物炭化形成炭黑聚集体粒子。添加物选取具有吸热能力的材料, 主要用于平衡炭黑生成剂和能量供给剂之间的能量平衡, 保证炭黑生成剂能稳定形成高浓度的炭黑聚集体烟幕。

2 实验与分析

炭黑型烟幕对红外辐射的衰减主要表现为对吸收衰减, 其遮蔽效果可由烟幕对某一波长 (或波段) 的红外辐射遮蔽率进行评价, 烟幕的红外遮蔽率可通过烟幕遮蔽前后的热图像分析计算获得[2,3]。

2.1 测试图像

将两种富碳化合物 (A与B) 与能量供给剂、粘合剂、附加物按照不同配比均匀混合后, 经过过筛、干燥后压制成200 g样品, 在自然环境中燃烧形成烟幕, 利用热像仪和靶标系统记录炭黑烟幕的红外图像, 通过测试距离、环境温度、被观测目标发射率等参数及内部校正参数进行补偿计算, 可求得视场内各点的视在温度值T。红外测试图像如图2所示, 热源温度测试结果见图3~图5。

2.2 烟幕遮蔽率

根据红外热像仪获得的视场内各点的视在温度, 通过温度对比法可以得出炭黑烟幕在对应波段的遮蔽率, 遮蔽率η的计算公式为

2.3 影响因素分析

2.3.1 富碳化合物

以两种富碳化合物 (A和B) 为炭黑生成剂的发烟剂材料均可通过燃烧形成炭黑烟幕并有效遮蔽3~5μm和8~12μm波段的红外辐射, 但在同等条件下, B型发烟剂的烟幕效果优于A型发烟剂, B型发烟剂燃烧形成的烟幕中炭黑含量更高, 遮蔽率也更高, 烟幕持续时间更长。这是因为富碳化合物B的分子式中碳氢比更高, 而在燃烧反应过程中, 碳与氢与氧发生反应的速度相同。因此, 含碳量高的富碳化合物在燃烧过程中析出的碳也更多, 炭黑生成量也更高。

2.3.2 燃烧速度和温度

在炭黑生成剂相同的条件下, 样品1的成烟时间更快, 但在燃烧反应后期, 出现烟幕变为灰白, 遮蔽率下降, 表明烟幕中炭黑含量降低。这是因为样品1的发烟剂配方中能量供给剂含量较高, 因此在燃烧反应初期可以较快地达到富碳化合物的析碳温度, 烟幕形成时间更短, 但燃烧型炭黑烟幕的形成过程是一个自供热的链式反应, 在反应过程中多余的热量会导致反应温度升高, 反应加快, 燃烧温度也随之升高, 导致反应中生成的炭黑在较高温度下继续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CO和CO2, 使烟幕中的含碳量降低。

因此要保证发烟剂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炭黑粒子, 必须保证发烟剂燃烧过程中有适当的燃烧速度和温度, 保证燃烧温度在富碳化合物的析碳点附近, 并在燃烧过程中的热量平衡及稳定燃烧。

3 结论

富碳化合物燃烧形成的炭黑烟幕在中、远红外波段的遮蔽率可达80%以上。在富碳化合物燃烧形成烟幕的过程中, 燃烧反应温度和速度是影响最终炭黑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整富碳化合物与能量供给剂的配比, 可有效控制燃烧温度和速度, 从而提高烟幕的炭黑生成效率和持续时间。

摘要:简要介绍了燃烧型炭黑烟幕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成特性, 并对几种红外发烟剂形成的红外烟幕进行了热图像测试、对比和分析, 证明了其对35μm、812μm波段具有良好的遮蔽性能, 同时化合物含碳量、燃烧速度及温度又是影响炭黑生成量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炭黑,红外烟幕,遮蔽性能

参考文献

[1]刘泽龙, 郭建广, 缪云坤, 等.几种燃烧型有机类干扰烟幕的红外干扰性能比较[J].红外技术, 2006, 28 (2) :116-119.

[2]阎俊宏, 高磊, 闵江.烟幕红外消光系数的热像仪测试[J].光电技术应用, 2012, 27 (2) :79-82.

[3]朱晨光.红外烟幕遮蔽率测试方法研究[J].红外技术, 2004, 26 (4) :81-84.

[4]张建奇, 方小平.红外物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9-10.

[5]陈衡.红外物理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5.

[6]宋东明, 刘顺民, 王乃岩, 等.原材料粒径对烟幕红外消光能力影响的研究[J].火工品, 2005 (2) :6-9.

[7]姚禄玖.烟幕理论与测试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

[8]胡碧茹, 吴文健, 满亚辉, 等.红外热像仪定性评判烟幕的遮蔽效果[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04, 26 (4) :90-92.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篇6

1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技术动作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篮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改善和运动技能的提升, 一方面需要对篮球运动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 另一方面需要在持续不断的篮球训练中加深对篮球知识的理解, 并在持续不断的篮球训练之后让动作成型。可以说, 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形成, 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学习、认识、理解、巩固的过程, 此时选择科学的训练方式与训练方法至关重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的应用, 在前期训练中的应用比较少, 通常是在运动员的投篮技术动作相对成型之后再开展视觉遮蔽训练, 所以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篮球投篮技术成熟后的提升阶段应用得比较多, 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由巩固到自动化阶段的转化能够形成有效的促进, 是促使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记忆形成的有力手段[1]。借助视觉遮蔽投篮训练, 可以进一步提升运动员对篮球投篮技术的发挥, 能够根据不同的防守变化作出准确投篮选择的判断, 从而形成对投篮技术动作完成过程的控制力。同时, 遮蔽投篮训练可以让运动员借助本体感觉提高对球的控制能力, 然后在做出投篮技术动作的时候, 可以不断地改进技术动作, 这样就渐渐地形成了正确而又稳定的投篮技能和投篮感觉, 从而提高投篮的动作技术水平, 确保了篮球比赛进程中的投篮效率。由此可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的应用, 是符合篮球投篮技术训练客观规律和动作原理的, 其在投篮技术训练的高级阶段能够发挥显著作用和效能。

2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心理训练的作用及价值

篮球运动中投篮技能的训练与提升, 需要运动员在持续不断的运动技能训练中逐渐形成, 投篮技能需要建立在本体感觉的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有效控制篮球投篮技术动作完成时对肌肉、肌腱、关节、韧带等的有效支配, 确保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2]。但是在高强度的个人防守或集体防守之下, 或者在篮球比赛中处于比分落后时, 心理因素很容易对投篮者的投篮技术动作和投篮命中率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到篮球比赛的过程和结果。因此, 在篮球投篮训练过程中, 心理因素是必须考虑的一个环节, 这关系到篮球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训练心理, 篮球运动员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投篮心理, 才能逐渐对投篮技术动作形成理性认识, 在篮球场上更好地完善完成技术动作。

视觉遮蔽投篮在篮球投篮训练中的有效运用, 能够对运动员的投篮心理训练产生积极作用并施加积极影响, 这是因为在失去视觉的情况下, 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更多地是要依靠本体感觉, 心理上对投篮的支配压力会随之增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投篮遮蔽训练之后, 运动员心理上的感知力和控制力会得到增强, 进而对投篮技术动作产生积极作用, 促使篮球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与技能的提高。由此可见,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方法的有效运用, 会对投篮运动员的投篮心理感知能力和心理控制力形成有效的促进, 进而对投篮稳定性和投篮命中率的提升提供更多保障。

3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球感、手感训练的积极作用与价值

运动员的球感、手感, 是本体感觉的重要体现。而运动员的球感、手感会受到外在事物的作用与影响, 运动员的身体需要大脑对事物单个属性的直接反应与控制, 然后才能通过感觉作出相应的投篮判断。可以说, 篮球运动员的球感、手感, 在比赛中更多地是体现出一种对篮球理解后的本体感觉, 而这种感觉在平时的篮球训练中常常不受重视, 所以关于投篮本体感觉的训练技术和训练方法也相对较少, 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出现训练成效[3]。

为了更好的培养篮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本体感觉, 借助良好的球感、手感来提升投篮命中率, 要格外重视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与价值。一方面,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 这是因为很多投篮技术动作都是通过投篮动作技能记忆来完成的, 在这个过程中对篮球运动员球感、手感等本体感觉的依赖性比较大。通过视觉遮蔽的方式进行训练, 可以促使运动员对篮球感觉有一个更加充分的理解, 提升个人在做出投篮动作时的运动知觉、距离知觉和时间知觉。另一方面, 借助遮蔽投篮训练, 可以有效增强运动员的空间投篮手感, 提高运动员在各个球场位置的投篮手感和投篮适应能力, 减少对于定点投篮的依赖, 这对于运动员投篮技术动作的进步与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4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对投篮动作记忆形成的作用及价值

现代篮球投篮技术训练, 基本都是以篮球投篮命中率的提升为标志的,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篮球“运动记忆”的重要性。在对抗激烈的篮球比赛赛场上, 投篮技术动作的完成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依靠运动记忆去完成的, 运动记忆是指运动员在学习动作技能的时候, 要运用身体的运动状态, 并且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 依靠大脑对动作过程的记忆[4]。可以说, 篮球投篮的动作记忆, 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作记忆过程, 正常情况下主要依赖运动员的听觉、视觉、触觉来完成, 但是在篮球技术动作成型之后, 或者在对抗激烈、防守强硬的篮球赛场上, 仅仅依靠听觉、视觉、触觉来完成投篮技术动作就显得捉襟见肘, 篮球运动员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本体感觉、球场感觉以及阅读防守的感觉。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与价值, 可以更好地加深运动员对篮球技术的动作记忆, 这是因为在视觉遮蔽的投篮训练实践中, 相当于放弃了视觉感知力, 篮球运动员需要更多依靠本体感觉来加深对篮球投篮技术动作的记忆与理解, 这样一方面强化了运动员在各种情况下投篮时的本体感觉, 另一方面也强化了运动员投篮动作技能的学习、改进, 形成了投篮技术动作的稳定性和适应力, 这对篮球运动员投篮命中率的稳定与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5 结语

总之, 随着篮球运动的发展, 篮球比赛的防守面积和防守强度在不断加大, 个人防守意识和集体防守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这无疑增加了篮球运动员的投篮难度, 除了要努力寻找投篮空间之外, 运动员还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篮球空间意识和投篮时的球感, 以便保证和提高篮球投篮命中率。视觉遮蔽投篮训练在篮球投篮训练中的应用, 不仅丰富了篮球投篮训练的方式与方法, 而且体现出了很好的训练作用与价值, 如改善运动员的投篮心理、提升投篮手感、增强投篮本体感觉和形成投篮动作记忆等, 所以值得在投篮训练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摘要:在篮球运动训练中, 投篮训练无疑是最核心的环节, 对于投篮训练方法的选择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和投篮训练技术的进步, 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而且能够实现很好的训练结果。接下来将结合篮球训练的实践, 就视觉遮蔽投篮训练的作用及价值进行有效探讨。

关键词:篮球运动,视觉遮蔽,投篮训练,作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柴立森.篮球投篮技术教学控制系统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7) :110-111.

[2]潘俊勇.“意练”在中学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应用探究[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8) :168.

上一篇:继电保护技术问题下一篇:ICU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