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算数据

2024-10-13

核算数据(精选9篇)

核算数据 篇1

我国季度GDP核算方法是科学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

季度G D P数据是分析经济形势、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我国季度GDP核算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方法,用于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在不断提高,核算过程规范,核算数据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一、我国季度GDP核算方法是科学规范的

我国从1992年开始核算季度GDP,主要从生产角度,也就是从各行业增加值的角度进行核算。核算过程包括初步核算、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三个步骤。其中初步核算数于季后15日左右公布,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是在年度GDP核算初步核实数和最终核实数确定之后所进行的一致性修订。

季度GDP核算在基本概念、基本核算范围和原则方面与年度GDP核算是一致的。但是,受可获得性和时效性的限制,各国季度核算的基础数据在详细和完整程度方面都不如年度核算。根据基础数据情况,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作法,即季度现价GDP核算主要采用增加值率法和相关价值量指标外推法,季度不变价GDP核算主要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相关物量指数外推法。

为了准确及时地核算季度GDP数据,我国依据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国民账户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制定的《季度国民经济核算手册》,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季度GDP核算方法, 并根据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我国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不断修订,以确保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为了确保季度GDP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统计局还利用多种方法对基础数据和核算结果进行反复审核。核算前,要对专业统计数据和行政记录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进行核查,确保这些数据符合GDP核算的概念和要求,并能够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实际。核算时,要对季度GDP及分行业增加值数据与相关专业、部门统计数据的协调性进行检验,保证季度GDP数据与其他宏观经济数据相互协调和匹配。

因此,我国季度GDP核算方法是科学规范的,符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的。

二、我国季度GDP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季度GDP核算需要大量基础数据。一是国家统计局通过联网直报方式获得的规模以上企业数据;二是国家统计局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取得的小微企业统计数据和价格调查数据;三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利用行政记录加工整理的统计数据和有关统计调查数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统计法》,大力推进统计改革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努力保障统计数据真实可靠,用于季度GDP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在不断提高。

全力推进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制度,努力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为了避免中间环节的干扰,提高统计数据质量,2012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规模以上企业一套表联网直报统计制度。目前,除农业和金融业外的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包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企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共90多万家通过国家联网直报平台填写电子报表,国家统计局直接掌握原始数据,各级政府统计机构在线共享数据。这使得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的采集、处理、传输、存储和发布等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基本上杜绝了中间环节对统计数据干扰行为。同时,通过技术手段和法治方式努力保障源头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保障了占GDP主体的规模以上企业基础数据的可靠性。

改进抽样调查方式,努力提高价格统计和规模以下企业统计数据质量。全国500个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市县,2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价格调查县,6.3万个调查网点,全部实现手持电子终端采集数据并实时上报国家统计局,价格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下工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的抽样调查方式也不断改进,数据质量有新的提高。

国务院有关部门为季度GDP核算提供了大量高质量的基础数据。 银行、证券、保险主管部门的金融统计数据比较好地反映了金融业的发展情况;财政部门的分行业财政支出数据比较好地反映了公共管理服务活动的发展情况;邮政部门的邮政业务总量数据比较好地反映了邮政业的发展情况;工信、交通等部门的业务数据,比较好地反映了所监管行业的发展情况。国务院有关部门提供的这些统计数据,时效性强,可靠性高,对季度GDP核算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总体而言,我国用于季度GDP核算的基础数据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季度GDP核算的数据基础是比较可靠的。

三、今年上半年核算数据客观反映了我国当前经济增长

国家统计局按照国际通行的季度GDP核算方法,根据比较扎实的基础数据,核算出今年上半年我国GD P同比增长7 . 0 % 。这个速度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分季度看,一季度和二季度同比增长均为7 .0%,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

从三次产业看,第三产业平稳较快发展是支撑上半年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上半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3.5%,较一季度提高了0.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6.1 %, 较一季度回落了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8 . 4 % ,较一季度提高了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中, 第一、第三产业增速提高,抵消了第二产业增速下降所产生的影响,因此,上半年GDP增长总体保持稳定。

从第三产业内部看,与一季度相比,上半年分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增有减,尽管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和其他服务业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同比增速均有所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更快发展。其中,金融业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由于上半年股票成交额同比增长5.4倍,金融业增加值上半年同比增长17.4%,比一季度提高了1.5个百分点。由于房地产市场回暖,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由负转正,为2014年以来的首次正增长,上半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 . 3 % ,比一季度提高了1.3个百分点。此外,上半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1~5月,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7.1%,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2.5%; 上半年,互联网零售额增长39.1%, 邮政业务总量增长32.1%,其中快递业务量增长43.3%。这些新兴服务业为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是党中央、国务院科学精准实施宏观调控,坚定不移推进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的结果,是改革红利、市场活力、创新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

(本文节选自国家统计局公开发布资料)

核算数据 篇2

以电子政务为核心的政务信息化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关键,而政务信息化是一项全国范围的、异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近日,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就电子政务系列标准召开的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标准化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是确保电子政务各功能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协调运作、安全可靠的基础;统一标准能够减少电子政务建设中不必要的重复和盲目性。标准先行,必须成为政务信息化的首要任务!

信息化监管的基础

以即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例,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向记者解释了标准先行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审计应用,审计应用的重点是开展计算机审计,包括现场审计和联网审计。开展计算机审计,首先要获得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然后才能进行相关的检查分析。然而,目前审计人员所面对的是上百个版本且数据结构各不相同的会计核算软件,这就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刚刚发布的.《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规定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接口要求,包括会计核算数据元素、数据接口输出文件的内容和格式要求;提出了数据元素和辅助核算的概念,为标准使用者理解会计核算的数据概念奠定了基础;规范了文本格式和XML格式的数据接口,为会计核算软件与其他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创造了条件。

“标准化是政务信息化的基础。《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的出台,是国家通过制定标准来规范企业行为的重大举措,将大大提高审计、财政、税务、工商等经济管理部门的信息化监管水平”石爱中副审计长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对政务信息化有三大作用

谈到标准化在规范和促进政务信息化中的具体作用,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着重给记者归纳了三点:

第一,标准化是实现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业务协作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各行业、各地方已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网络平台和业务系统。由于政府部门之间缺少一致的数据共享手段和有效的业务协作机制,导致信息资源利用率差、办公效率低、业务部门信息沟通困难,通过相关标准的统一,可以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第二,标准化是规范政府职能和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的重要手段。政务信息化直接涉及各级政府的核心政务,要求电子政务的实施过程始终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信息安全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保证业务正常运转和系统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标准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第三,标准化是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政务信息化建设必将给众多的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厂商创造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通过标准化的手段来进一步规范电子政务相关产品的开发,对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政务信息化必须标准先行

“标准不是简单的文字工作,标准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政务信息化必须标准先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忠海对记者强调。据李忠海主任介绍,从1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批准成立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到现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根据应用需求,组织专家编写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共六个分册,启动了六项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的制定工作。今年4月,《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电子政务业务流程设计方法》、《电子政务数据元》三项国家标准已经发布,为统筹规划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打下了基础。

核算数据 篇3

关键词:集中化;银行;会计

一、数据集中化提高了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的管理效能

1.银行账务体系发生了变化。在传统操作模式下,银行会计核算划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大系统。两大系统自成体系,相互印证,既便于账务核对,又实现了相互制约与控制。如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总账与分户账或余额表核对余额,综合核算是明细核算的概括和综合,对明细核算起着控制的作用。当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电子处理系统是建立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基础上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全部由系统自动生成,科目日结单只需根据明细核算时录入的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数据中心对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并检验会计账务平衡。

2.会计管理模式的变化。首先,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是密切相关的,由于货币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在管理上必须有严密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其次,商业银行的传统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业务运行的全过程,从会计账务处理的角度讲,就有账、钱分管;账、表、凭证换人复核;账折见面、当日记账、当日结账;现金收入先收款后记账、现金付出先记账后付款、转账业务先记付后记收、代收他行票据先收妥再进账;总分核对、内外对账,做到账账、账款、账据、账实、账表、内外账务“六相符”等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第三,数据集中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将高度集中,总行或一级分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及时将全行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使商业银行具备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的条件,管理日趋扁平化,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可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二级分行以下经营性分支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其主要职能将转变为营销客户,会计管理的职能明显弱化。

3.银行柜面人员职责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柜面人员所从事的业务活动和会计核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柜面人员会计核算知识方面的要求较高。例如,在客户的存款业务中,从客户提交存款凭单、接单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薄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过程,又是会计核算过程。会计处理集中后,由于将核算功能统一定义并固化在电子处理系统中,柜面人员在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提示和用户要求在终端中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系统就会自动将有关账务数据过渡到相应的会计科目上,并生成账簿。会计柜面人员只须知道业务的交易代码,就可以在系统的提示下完成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柜面人员的主要职责就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核实。但从银行业务发展的角度看,银行柜面人员必须在熟练掌握各种业务处理规章和电子处理系统使用技能的基础上,具备和金融相关的多学科特别是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能够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提出咨询建议,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成功营销各种金融产品。

二、数据集中化对商业银行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制度建设滞后。银行临柜业务综合化以后,临柜业务风险增加,如现金支付业务,以前要经过记账、复核及出纳三个环节,现在临柜人员一人就能完成,同时银行因配备摄像监控设施以及相应的系统授权控制等制度,对可能发生的人为风险估计不足,对操作人员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同时,相关性的制度建设未及时跟上。有的银行因对账制度不完善,内部授权制度未落实,发生了临柜人员作案现象。

2.业务复杂,有关人员素质不适应需求。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全功能综合业务系统,且软件升级换代快,业务项目多,分工细,操作规程复杂,业务人员很难系统地掌握,造成业务生疏,容易出差错。另外,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并要善于利用信息进行分析,为创新产品,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但由于管理人员既不从事柜台操作,也与市场营销严重脱节,思想意识和业务素质都不能完全符合有效管理的需求,仅仅起着监督辅导的作用,会计管理的职能未充分发挥,银行无法对客户情况加以全面了解,无法设计面向客户的新业务,无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水准,无法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控制,白白浪费了信息资源。

3.技术依赖性强,系统维护难度增加。当前的管理模式建立在机和基础上,管理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系统和网络的稳定性。但目前系统与网络也都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可测因素,因此技术故障较多,有时会导致错账,甚至导致业务暂停。由于网点自身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只能依靠市分行技术部门,有的甚至要省分行才能解决,特别是遇到网络故障还可能要依赖电信等服务商的服务质量,因此系统维护效率不高,影响了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同时,计算机联网运行使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作案成为可能,增加了网络风险。

三、加强数据集中化后商业银行会计核算风险防范措施

1.加强系统控制,防范技术风险。信息技术的应用增加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潜在风险。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控制。一是提高系统稳定性。程序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不能急于求成,运行前要进行充分测试,并经权威机构的认证,尽可能减少系统故障,而且要建立与运行维护、数据处理过程、硬件设备等相关的可靠性控制制度,建立应急预案。二是增强系统实时监控功能,控制操作权限,对营业网点的异常操作作出预警,及时发现违规行为或业务差错。

2.加强管理控制,防范人为风险。防范人为风险要从多方面着手,一是制度防范,运用现代管的组织规划、资源使用限制等原理,制定诸如业务流程、工作程序、岗位设置、职责分工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使其能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适应,使先进的管理模式发挥最大的效能。因此要加强技术变革可能引发的人为风险研究,并尽可能地事先建立制度,使内部管理制度符合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二是加强检查监督,会计管理部门要采取不定期的突击检查措施,提高检查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促使制度得到落实。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使会计人员自觉增强自律意识,做到不违规,不违章,并提高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要使监测预警与会计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对会计核算进行全程监控,发现问题适时预警。要将监测预警的重心前移,预警系统要能够及时进行会计操作信息的跟踪分析,并对重要日志进行必要的记载与备份。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会计分析自动拟合预测模型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4.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我国的金融电子化是在没有统一规划和标准的情况下起步的,目前还存在规划不统一、商业银行技术标准不统一、技术规范不统一、商业银行之间使用的安全协议各不相同等问题。为此,央行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实现各商业银行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增强各商业银行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减少支付结算风险。

5.再造业务处理流程,提高银行会计业务处理效率。首先,加强培训。随着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模式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商业银行的会计工作岗位及人员要求。同样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人员由操作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将不可避免。在电子化、网络化的工作环境下,无论是高级会计人员还是一般会计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必备的会计基础知识。其次,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集中到专门设置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同时,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改变目前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四、结束语

核算数据 篇4

根据我国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制度, 中央和地方分级核算GDP。国家统计局根据掌握的基础数据, 独立核算全国GDP数据, 而不是对地方GDP数据进行加权汇总, 即国家数据不是地方数据层层加总得来的。对于地方核算的GDP数据, 国家统计局要进行审核, 认为不匹配或有问题的会要求地方重新核实。

在技术层面, 重复统计、统计资料来源和系数不一致等问题会造成一定出入。地方GDP加总数与全国核算数有些出入是正常的, 但地方数据长期单向偏高较多的状况就不正常了。随着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经济, 在全球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上升, 我国经济数据日益成为全社会乃至海外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国家核算还是地方核算, 都是统计系统产生的数据, 差距长期偏大, 对统计数据的公信力会产生负面影响。

地方GDP之和高出国家核算数据由来已久, 2004年高出差率达19.3%。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获得较全面的数据后, 当年差率缩小到4.8%, 随后差率又逐步攀升。今年上半年, 全国GDP同比增长7.1%。而各地数据显示, 只有5个省份低于全国速度, 1个持平, 1个未最后核定, 24个省份高于全国速度, 其中15个省份的增速超过10%。各地数据加总后, 高出全国数据近1成。

核算数据 篇5

经济利润不同于会计利润之处在于它充分考虑了实际发生的和隐含的成本, 它要求经营者在做出任何一项决策时都充分考虑资本的成本, 力求以最小的代价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因此, 充分理解和运用基于经济利润的EVA价值管理体系下的资本增值, 将使企业走出传统的以会计指标衡量业绩的误区, 更真实地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从会计学角度定义:

1 EVA核算模型的财务调整

针对会计信息失真以及以利润为中心评价与考核业绩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EVA引入了会计调整事项, 这些调整事项使EVA超越了财务指标的范畴,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指标。

1.1 研发费用

由于研发的投入会造成当期利润的减少, 一些管理者会因此而减少关系到企业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此类费用的投入, 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2]。EVA核算时, 将企业研发过程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 如果开发费用已经资本化了, 那么企业就不需要再进行调整, 只需要把研究费进行资本化处理[3]。税后净营业利润的处理, 根据资本化金额和当期摊销额调整。

1.2 商誉

会计上处理商誉的做法是将其计入当期损益或者在受益年限内进行摊销。EVA核算时, 对商誉不进行摊销, 而将它作为企业的资产, 将过去各年份中已经被摊销的商誉重新并入资本成本中, 在税后净经营利润中并入当前已经摊销的商誉。这种做法可以使经营者将重心放在企业并购后能否获得超出资本成本的收益上, 而不是仅考虑企业的利润。

1.3 资产减值准备

从影响层面来看, 资产减值准备既不能对经营者业绩进行考核, 又会对企业经营利润有影响, 因此, EVA核算调整税后营业净利润时, 将当期提取的准备金加回税前营业利润。这种调整方法使得管理者能够对存货、应收款等资金效益问题时刻保持警惕, 使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会因此而出现下滑和缩水。

1.4 递延税款

为了保证企业的持续性发展, 公司在经营阶段会根据需要更新设备并进行适当的投资, 递延税款将始终存在余额, 因而企业需要进行递延所得税的调整。根据EVA的思想, 应把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并入资本总额中, 同时将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剔除, 在税后净营业利润中增加当期递延税款的变化项。

1.5 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一般认为与企业正常业务发生没有直接关系, 属于资本成本, 为了避免资本成本和费用的重复计算, 不应计入期间费用, 通常先从税后净营业利润中扣除, 在计算EVA指标时, 再统一计入资本成本。汇兑损益是企业正常经营以外, 因为某些不可控的因素而产生的的损失或收益, 在计算EVA时, 如果不将其剔除, 则会对EVA业绩评价的公正性产生很大的影响[4]。

1.6 营业外收支

营业外收支能够作为企业净利润反映经营成果, 但无法反映经营者的正常经营业绩, EVA的理念强调企业应关注其主营业务的经营成果。例如, 企业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财政补贴获得营业外收入, 由于这部分利润的非连续性和偶发性, 不能成为企业价值的经常性来源, 因此在计算EVA时应剔除这些不具有持续性的收益以及不可抗力带来的损失。

2 案例分析

云南迪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云南铜业 (集团) 有限公司二级单位, 主要对羊拉矿山的铜矿资源进行开发。该公司是采用会计利润指标对企业的价值进行核算, 也就导致股东的权益资本成本长期被忽略, 公司的价值创造、财富创造的能力以及经济竞争能力无法真实反映。

2.1 资本总额 (TC) 的计算

我们将企业扣除免息负债后的资产负债表所记录的所有的资金来源称为资本总额, 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根据前文介绍的调整事项以及迪庆矿业的实际情况, 对财务项目进行适当调整后, 通过EVA核算的资本总额的公式, 计算出的资本总额、债务资本比重、权益资本比重, 如表1所示。

资本总额 (TC)

=债务资本+股权资本+投资资本调整额-在建工程净值 (2)

=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普通股权益+少数股东权益+坏帐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递延税贷方余额-递延税借方余客+累计商誉摊销+研发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在建工程净值[5]

2.2 加权资本成本 (CC)

2.2.1 债务资本成本 (rd)

考虑到我国大部分企业通过银行短期贷款实现融资, 我们选取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3~5年中长期银行贷款利率作为本文的税前债务成本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的税前债务资本成本扣除所得税后得出的就是EVA值计算要求的税后资本成本, 2007~2010年计算结果分别为7.03 (注:2007年税前债务资本成本=6.48×3/12+6.75×2/12+6.93×2/12+7.2×1/12+7.38×1/12+7.65×3/12=7.03) ;7.53;5.76;5.79。根据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 将所得税税率设为15%。

2.2.2 权益资本成本 (re)

考虑到我国的国债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银行存款是城乡居民的无风险投资的主要选择, 本文的最低无风险收益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三个月整存整取的年利率, 2007~2010年无风险利率分别为2.26 (注:2007年无风险利率=1.8×3/12+1.98×2/12+2.07×2/12+2.34×1/12+2.61×1/12+2.88×3/12=2.26) ;2.93;1.71;1.97。

风险测度系数β的测算方法是通过选取一些相似对标企业, 计算对标企业的无杠杆β值, 以此来代替非上市企业承担的业务风险, 如果非上市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已知的, 我们就可计算出相应的β值。本项计算暂定β=1。

市场组合的风险溢价是对整体证券市场相对于无风险收益率溢价的反映。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存在很多投机现象并且每年的收益指数相差很大。参考国内大多数学者选取GDP增长率来表示市场组合风险溢价, 2007~2010年GDP增长率分别为13.04;9.6;9.2;10.3。

由此可计算出各年的权益资本成本分别为15.3%;12.53%;10.91%;12.27%。根据公式3, 在确定了公式中的各参数后, 便可计算加权资本成本, 2007~2010年计算结果分别为7.03%;6.1%;5.99%;6.24%。

2.3 税后净经营利润 (NOPAT) 的计算

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是销售收入扣除除利息支出以外的所有的经营成本和所有费用的净值。它表现为在不涉及资本结构的前提下, 企业在某一生产经营期内所获得的税后利润, 是能充分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指标。本文针对矿山企业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某些财务数据, 利用公式5计算出2007~2010年税后净经营利润分别为4208064.86元、47789729.71元、47575223.35元、102969588.60元。

2.4 EVA的计算

根据公式1, 利用之前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计算出2007~2010年迪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EVA值分别为-3378582329.42 (注:2007年EVA=4208064.86-481193512.707.03%=-3378582329.42) ;13243567.87;-1725682.94;39138183.65。

运用EVA核算模型进行业绩评价的判断基础是看EVA是否大于0, 只有当EVA大于0, 即企业的利润总额高于全部的投资成本时, 企业才增加了股东的原有价值, 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盈利。迪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2007~2010年的税后净经营利润持续为正值并逐年有所增长, 但EVA值仅在2008年及2010年得到正值, 二者体现了以会计利润为指标其实并没有反映企业真实的盈利能力, 只有在2008和2010年企业才为股东真正创造了价值, 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才是应该得到高度评价的。

3 结语

本文在对迪庆矿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调整后, 根据符合企业实际的EVA核算模型得出迪庆矿业2007~2010年的EVA值后发现, 考虑到现阶段我国的市场条件和各矿山企业发展状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将EVA广泛应用, 但推广和施行EVA价值管理体系仍是合理且可行的。经营者在进行决策时, 能够站在股东的角度进行思考, 致力于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真正做到为股东创造价值。例如经营者减少研究和开发费用这类为谋求短期利益而损失企业长期利益的行为是EVA理念所反对的, 这一点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周树长.浅谈国有企业计算经济增加值 (EVA) 过程中的会计调整问题[J].会计师, 2009 (4) .

[2]翟华明, 李莉莉.基于新会计准则的EVA计算方法研究[J].商业会计, 2009 (17) .

[3]余莉, 吴虹.央企经济增加值 (EVA) 考核下的会计调整[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12) .

[4]刘丽.试谈EVA计算调整事项[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05) .

[5]马宏鸣.基于EVA的兖州煤矿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07.

[6]孙玉红.EVA对煤炭上市公司业绩评价的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6.

医疗设备单机核算数据关联性探讨 篇6

本文就大型医疗设备的单机核算数据关联性进行研究, 将医疗设备的检查项目信息、收费项目信息、治疗项目信息、设备成本消耗信息、采购折旧信息以及人工成本和房屋折旧数据等信息通过各个子软件包将数据进行关联, 得出每台设备的收入数据、折旧数据、消耗数据、业务量数据等, 测算出设备的运行核算数据资料, 提供决策参考。

1 医疗设备单机核算要求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展开, 医疗管理部门对医院大型设备的效应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目前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 (HIS) 中普遍缺少大型设备单机核算 (account cost of medical equipment) 的模块, 即使设计了成本核算模块也只是具备一个成本核算的概率, 缺乏可操作性, 无法满足医院的实际需要, 不能为决策者提供真实可靠的管理信息。

下面以我院磁共振设备为例分解单机核算数据的关联性, 其中所涉及的各关联数据分别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 PACS LIS, 医院设备台账包含购置价格、月折旧、耗电量、维修费用、操作人员数、房屋折旧等信息。将这些信息做月度汇总, 编制相应软件, 将每台仪器的收益率计算出来, 提供给医院领导, 进行决策指导。

2 医疗信息系统数据关联性实施方案

HIS系统数据关联:通过病人姓名、费用项目与对应的检查项目收费。通过检查设备与检查项目、设备成本、设备耗材明细关联。通过医院HIS系统将病人姓名、检查项目与费用关联。通过病人姓名、检查项目与设备成本、操作人员成本、房屋折成本、水电成本关联。通过图文报告将病人姓名、收费明细与检查仪器 (针对同型号多台设备) 关联。

(1) 影像检查分类:如表1~3所示, CT费 (不同仪器分解) 对应多台CT的医院, 要求分解到对应的设备上, 通过PACS报告系统, 由病人姓名与设备明细, 并通过病人姓名、分解费用, 使设备明细与该设备收费关联。

(2) 化验检查分类:如表4所示, 各种医疗检验项目被分解到不同的检验设备上实施, 首先将病人姓名与费用关联, 但检验项目分解到仪器必须由检验项目名称分解到对应仪器。对于同一姓名及同一化验费无法将收费项目分解到对应的仪器上, 现可以通过所有的化验项目, 按项目名称分解到对应设备上。血细胞分析归类血球记数仪, 血球计数仪的成本消耗由设备管理清单体现。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归类生化分析仪, 生化分析仪的成本消耗也由设备管理清单体现。

(3) 物理检查、超声检查分类, 如表5~6所示。

3 数据汇总

根据图1所示, 数据汇总系统首先由医院HIS系统中的收费系统提取病人姓名与收费及检查项目的关联并得出收入数据;再由病人姓名与检查项目关联得出检查设备信息、检查耗材信息、检查医师信息等得出支出信息;但还有一种情况, 检查项目无法通过收费系统与检查设备关联, 就需要通过PACS系统和LIS系统将病人姓名检查项目、检查设备进行关联而得出检查设备的支出信息。同时检查设备信息中还可以提取到设备水电消耗和房屋折旧信息。通过上述各系统, 可以将医院医疗服务中的每台设备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分解汇总, 对设备的经济效益进行合理分析, 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降低医疗成本和病人负担, 以便更好的为临床服务。

4 总结

每年医院年度财务检查中, 对大型医疗设备单机核算工作都作为检查的重点项目, 但各家医院多数还是采用手工填写的方式完成, 其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总是受到质疑。我们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不断的摸索, 通过医院的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 初步得到了一些相对可靠、准确的设备使用成本数据, 得出的每台设备在临床使用中的经济信息, 为医疗机构的诊疗及临床服务工作带来了有一定价值的贡献, 也为医疗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

摘要: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工作一直是困扰医疗主管部门、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及医院财务科、设备科的一个核心难题。多年来各方一直在寻求一个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降低医疗服务成本, 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付出了不懈的努力。随着医院HIS系统水平的提升, 也为医疗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本文结合医院的HIS系统、医疗收费系统、LIS系统、PACS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进行数据整合, 得出部分真实可靠的医疗设备成本数据, 为医院医疗成本核算提供决策参考, 为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单机核算,数据关联性,设备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洁, 武雅俐, 戴捷, 等.浅谈如何做好医疗器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J].医疗装备, 2012, 12.

[2]耿韬, 吕军.医院医疗服务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2.

[3]王树明.浅谈医院全成本核算的实施[J].医疗装备, 2011, 11.

[4]胡良勇, 吴峰, 武平阳.谈医疗设备单机核算[J].医疗设备信息, 2001, 9.

[5]陈方源.以全成本管理为纽带提升医院经营管理效益[J].中国医院, 2004, 12.

[6]刘岩, 周嫱.加强医疗设备的经济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05.

[7]蔡欣芸, 但秀娟, 苑萍, 等.医用耗材价格管理在物价政策执行中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05.

[8]刘芳.分布式医疗信息系统互联技术[J].中国医疗设备, 2012, 27:05.

[9]苑萍, 但秀梅.军队医院医疗设备实现单机核算问题的探讨[J].科学管理, 2009, 04.

核算数据 篇7

关键词:数据集中,会计核算,会计管理

从手工核算、计算机单机版核算到计算机网络版会计核算数据大集中 (TCBSTIPSTMIS) , 国库业务处理和国库会计核算工作日趋集中化和自动化。数据集中后, 基层国库在整个业务处理流程中一般只需负责少量外来凭证数据的手工录入, 绝大部分业务处理需对电子信息进行审核和提交, 账务处理全部由计算机系统后台集中自动处理, 自动账务平衡。国库会计数据集中为国库实现高效统一的业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核算标准化管理奠定基础, 国库风险防范效果显著增强, 国库核算效率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国库数据集中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数据集中处理使国库会计核算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国库会计核算业务从设计理念到处理模式均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具体如下:

(一) 对会计核算方法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核算采取“单讫记账”原则, 将国库业务划分为资金和收支明细信息的两种核算内容, 并先后对国库资金往来和国库收支信息进行分岗位的核算处理。

数据集中后, 国库核算采取“一记双讫”原则, 国库业务的资金往来与国库收支信息“被统一”进行录入操作, 取消资金岗和收支明细核算的业务分工, 简化了业务处理过程。

(二) 对国库资金清算方式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资金清算采取“行库往来”, 或以省库为单位直接加入支付系统的“多点接入”、“非集中”方式进行处理。总库和省库资金以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清算;区县级等基层国库以支付系统间接参与者的身份, 通过省库 (清算国库) 进行清算;区县级等基层国库与省库之间通过“国库内部往来”的方式进行清算。

数据集中后, 国库资金以总行“一点接入”支付系统的方式进行清算。总库资金为清算国库资金, 以支付系统直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清算;省库、区县级基层国库以支付系统间接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清算;总库、省库和区县级基层国库之间的资金清算都通过“国库内部往来”的方式进行清算。

(三) 对会计账务体系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会计核算分为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部分。其中, 明细核算包括凭证———分户账 (登记簿) ———余额表;综合核算包括凭证———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记表。

数据集中后, 会计账务处理全部由系统根据录入的收支业务初始数据自动汇总而成, 所有加工和处理完的数据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检验和自动会计账务平衡, 自动产生分户账和总账, 无需进行手工生成科目结单等会计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的分工处理操作。

(四) 对业务处理模式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业务基本使用单机版的国库会计核算系统进行处理。所有的收支业务数据必须通过手工原始录入或数据导入方式输入核算系统, 自动化程度不高。

数据集中后, 国库业务由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 (TCBS) 进行处理。TCBS是网络版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具有强大的网络数据传输与接收功能, 便于国库实现信息化的业务处理模式。数据集中后, 国库业务处理的信息化程序越来越高, 手工劳动强度越来越低。以海南为例, 90%的国库收入业务和100%的财政支出业务实现联网方式处理, 预算收入退库业务的电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五) 对业务处理内容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处理国库业务既需要完成对收支业务信息的录入处理, 还需要对国库会计分录、国库会计试算平衡、国库资金与业务对账等会计账务流程进行分开核算。

数据集中后, 国库业务处理只需将收支业务信息录入国库系统终端即可, 相应的会计账务处理全部由国库核算系统自动完成。

二、国库数据集中对国库会计管理的影响

国库会计核算数据集中后, 基层国库在日常工作中, 作为分散网点只负责业务受理、数据提交工作, 账务处理集中由TCBS、TIPS和TIMS中心系统后台自动完成, 数据集中存储总行数据中心, 会计机构趋于扁平化, 会计管理趋于标准化、高效化。

(一) 对国库系统管理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系统基本采取用户单一审核、单一检验、系统软硬件本地化维护的管理方式。数据集中后, 国库系统用户管理实行双签制, 系统参数实行审批制。设置系统用户时, 国库会计主管和系统管理员由上一级的国库系统管理员维护, 上一级会计主管审批;操作员用户由本级国库系统管理员设置, 本级会计主管审批;设置业务参数时, 由本级系统管理员维护, 本级会计主管审批。用户登录系统时, 系统需要对用户登录密码和用户CA证书密码进行双重身份验证。数据集中后, 系统软件升级、服务器硬件的维护管理、业务数据的存储和备份都由总行数据中心集中处理。业务系统中财政体制等重要参数设置权限上收TCBS中心, 由中心相关人员设置并审批。

(二) 对人员素质管理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收支业务和会计账务核算被“分割”, 且两者均需完全手工处理或部分手工处理, 要求国库业务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核算能力和理论水平。数据集中后, 业务处理人员办理业务时只要按照系统界面要求在终端中简单录入必要的原始信息, 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账簿并产生会计结果。会计核算业务人员的主要职责变成了原始信息的录入和核实, 相应的素质要求只需具备相对简单的系统录入技能即可。数据集中后, 国库职能发生较大变化, 国库重点工作向国库风险管理和数据管理逐渐转变, 要求国库管理人员和国库数据分析人员具备更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

(三) 对国库岗位管理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根据国库系统用户的权限分工不同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国库部门设置国库主任、会计主管、明细核算员、资金清算员、综合核算员、系统维护员等岗位。其中在系统中设置的岗位用户包括:会计主管、明细核算员、资金清算员、综合核算员、系统维护员等。数据集中后, 为满足新环境下国库业务处理和国库风险管理的需要, 国库部门设有岗位包括国库主任、国库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系统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5类, 在国库系统设置的岗位用户有会计主管、系统管理员和系统操作员3大类。根据岗位职责管理需要, 系统操作员还可根据收支业务类型进行权限再细分, 设置更明细的操作员岗。

(四) 对国库风险管理的影响。

数据集中前, 国库系统由各地独自管理、业务处理和会计账务独自核算, 其系统运行风险由各级国库自身负担;数据集中后, 国库环境发生变化, 国库风险发生转变或转移, 具体情况如下:

1、系统风险。

一方面数据集中后, 业务处理及存储后台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 系统风险集中在人民银行总行, 一旦系统运行出现故障, 应急管理难度增大, 直接影响全国各级国库、财政和征收机关的业务处理, 影响巨大;另一方面数据集中后, 国库业务处理模式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 国库系统直接连接财政、税务、商业银行等多个部门系统, 增加了对外部系统的依存度, 增加了外部转嫁风险和网络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

数据集中后, 国库业务流程、国库资金清算方式、国库业务处理模式和主要处理内容的变化使国库会计核算风险也发生改变。如TCBS日终汇总凭证是由TCBS数据后台根据全国业务发生和各地系统自行设置情况自动产生, 容易导致TCBS汇总凭证编号存在跳号现象, 无法对凭证是否漏打和缺失进行控制。

3、事后监督风险。

数据集中后, 事后监督方式、流程都没有随国库业务操作方式和流程的变化进行同步相应的调整, 监督仍以手工方式为主, 监督效果不明显。

三、加强国库数据集中后国库会计核算与管理的建议

(一)

切实加强国库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外在风险、计算机硬件风险、计算机软件风险、计算机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的认定与评估, 采取合理的控制手段, 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二) 加强国库会计核算与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制定与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事后监督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 针对数据集中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结合业务发展中的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等实际情况,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国库会计制度和相关规定, 明确各类国库业务的操作流程, 增强业务的规范性、操作性和程序性, 使国库业务管理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从制度法规上为国库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三) 加强对会计核算的监测预警。

及时对会计操作信息进行跟踪分析, 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 对产生的会计业务异常处理和会计差错及时做出反应、及时采取纠正处理, 确保各项内部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 各项国库业务处理结果准确无误。

(四) 对各种国库岗位人员应进行区别管理。

根据不同的职责分工有针对性地加强专项培训, 同时将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道德素质提高有机结合, 使每个员工成为国库工作的行家里手时, 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 能有效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五) 针对环境的变化, 强化国库风险管理。

数据集中后, 应针对系统功能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隐患, 完善内控, 加强管理。在日常业务管理中, 要更加强调业务环节之间的衔接和制约, 保证各个业务管理环节的无缝连接和相互监督。

参考文献

核算数据 篇8

医院全成本核算体系主要是指对服务项目、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的全成本核算,其基本内容包括科室核算、病种核算、医疗项目核算、固定资产成本核算和人力资源成本核算等,为经营决策提供多角度的成本数据[1]。我院推行全成本核算的目的是通过对医院和医疗服务成本的核算与管理,更新医院经济管理的理念,促进医院加强成本管控、合理配置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源节流、优化成本、增收节支,进一步注重成本效益、质量效益分析,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医疗保障服务的质量效益,使医院更加适应医疗市场发展需要,最终实现医院经营成本化、核算精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质量化的目标[2]。我院借鉴了解放军第455医院实施成本核算的成功经验[3],并结合自身实际,以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挖潜改造、节能降耗、减员增效为基本途径,健全管理机制、改进管理手段,促进医院建设由“规模扩张型”向“节约效益型”转变。我院在推行全成本核算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全成本核算的网络化管理,使科室收支项目更透明、更合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专门从计算机网络管理中心、卫生经济科、财务供应科抽调技术骨干成立了成本核算办公室,完善了《医院全成本核算实施办法》,建立了以医疗为主的数字化采集、传输、储存和处理系统,网络涵盖科室、后勤部门、实物管理库房、收费结账网点,并根据全成本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在总后下发的“军卫一号”工程基础上开发设计了“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全成本管理所需各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评估,为全成本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3]。系统的开发彻底摒弃了过去手工报单计算成本的做法,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图1为我院成本核算总体框架结构图,图中除了收入数据和成本数据表示数据存储之外,其他每个图标都代表了一个或一系列的程序。

2 系统需求分析

由于医疗服务涉及面广,专业分工细,各科室和保障部门之间的联系密切复杂,加上医疗服务是按项目计费,成本核算数据庞杂,若用手工统计核算,工作量大且不准确,无法满足全成本核算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全成本管理的要求[4]。过去,我院的成本数据采集基本上依赖于各相关科室手工报单,物品库存数量、积压物资须等到季度盘点后才能清楚,科室领用、升溢损耗等情况不能实时掌握,造成领用物资无法控制,物品积压、资金周转不力等现象的发生,这样既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统计,也不利于数据的公开透明及合理分析。为了更好地完善成本采集系统的功能,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开发人员首先通过与不同职能部门负责人积极沟通的方式来充分了解成本核算数据的性质和属性,并据此将这些成本数据按采集方式来划分,主要分为直接数据采集方式(通过本系统采集数据)和间接数据采集方式(提取从其他系统采集的数据)[5]。其中直接数据采集主要针对以往手工采集的数据,如:营房部门提供的水电费、财务部门提供的人力成本等;而间接数据采集主要针对现有各系统提供的成本数据,主要包括军卫HIS提供的医疗成本、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供的设备折旧费、物资管理系统提供的消耗品成本等,如图2所示。按照不同的计费方式,还可划分为一次性计入(小额项目一次性计入科室成本,如水电费等)和按月分摊计入(大额项目按月分摊计入科室成本,如营房大修费)。为了方便科室操作,该系统除了数据录入、查询、提取、修改、删除等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字典维护的功能,如:项目价格字典、科室参数设置、成本项目字典、核算单元字典等,并根据职能需求设定相应的使用权限。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医院成本核算归集、分摊计算数据繁杂,核算要求全面、严密。有些成本数据需要核算到科室,有些甚至要核算到人,而且成本核算也是奖金分配的一项重要依据,每个医院对此要求不一,其复杂性决定了医院必须按需求开发并完善出适合自己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软件[6]。

3.1 开发平台介绍

为了建立计算机核算系统,争取最大限度地实现成本核算数据收集、传输、汇总和分析的及时、准确与简便,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和效率,本系统采用的开发工具是Sybase公司推出的PowerBuilder产品,它是目前快速应用开发(RAD)工具中的佼佼者。PowerBuilder是一个客户/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工具,它不仅能够很好地支持当前流行的各种数据库产品,包括IBM、DB2、Oracle、Microsoft SOL Server、Informix和Sybase等,而且支持面向对象编程,具有强大的、易于使用的第四代编程语言(4GL)特性[7]。

3.2 系统设计

本系统主要包含5个功能模块:用户权限管理模块、成本录入模块、成本提取模块、成本查询模块与系统维护模块,如图3所示。

3.2.1 用户权限管理

我们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设定了不同的使用权限,主要可划分为:

(1)超级管理员权限:享有整个系统的所有功能,包括用户权限分配、数据的删除、修改等。每月主要负责监督各部门管理员成本数据录入情况,并定期提取数据和维护公共字典。

(2)部门管理员权限:享有数据的添加、保存、查询和修改等功能,每月负责录入数据和维护部分公共字典,如营房科每月负责录入水电费、取暖费、制冷费、营房维修管理费等数据,并根据需要维护科室面积字典、维修价格字典等。

(3)录入用户权限:享有数据的添加、保存和查询功能,每月负责录入数据,如军需办每月录入科室被服洗涤费等。

(4)查询用户权限:仅享有数据的查询功能,如效益科室只能查询本科室领用消耗的医疗成本及后勤物资成本明细情况,而机关领导可以查询全院的成本数据。

根据不同的权限,系统为每个成本相关管理部门都分配了一个用户名和密码,通过用户登陆界面可以进入成本数据采集系统并享用相应的模块功能。

3.2.2 成本录入

系统根据成本费用是否需要分摊,建立了2个不同的成本录入界面:一次性计入和按月分摊。这些数据也分别存放在数据库中不同的表中,以方便查询和统计。主要参考依据由各管理部门协商订立标准,如对于营房小修费采用一次性计入科室当月成本,而对于营房大修费采用按合同逐月计入科室成本,达到减轻科室负担的目的。其中按月分摊(表cost_proportion_by_month)设计方法如下:

字段设置:项目类别item_class(F9选择),科室名称dept_name(F9选择),项目名称item_name(用户输入),项目金额total_cost(用户输入),分摊月数use_month(用户输入),月分摊金额month_cos(系统自动计算),执行时间start_date(yyyy-mm-dd),截止时间stop_date(yyyy-mm-dd),录入时间enter_date(系统时间),操作员operator。

功能设置:查询、添加、修改、删除、保存、退出。

适用项目:营房大修费、专项维保费及其他需要分摊的项目。

提取方式:根据用户录入数据的时间结点,系统每月从该表中提取固定分摊费用。

3.2.3 成本提取

根据前面所述,本系统除了直接采集录入到本系统的成本数据外,还具备从其他系统录入的成本数据中提取并汇总到科室成本明细表中的功能,以方便所有成本数据的汇总和查询统计。这些间接数据主要包括从物资管理系统提取的消毒药品(药剂科)、卫生材料(医学工程)、低值易耗品(消毒供应室),从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提取的医疗设备折旧(医学工程),从药品管理系统提取的摆药、处方、出库(药剂科)等。数据的提取按照事先设定好的成本核算单元,直接将各二级科室产生的成本数据归类汇总到一级科室,而对于不同科室共同消耗的成本(如1个病区中2个科室共同消耗的低值易耗品),则按照当月科室占用床位总日数比例进行分摊。这些都是通过在数据窗口中描写相应的SQL语句实现的。这一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提取、保存、生成报表、打印、退出等。

3.2.4 成本查询

成本查询的范围包括科室领用药品、化学试剂、血费、医疗耗材、低值易耗品、医疗设备折旧等医疗成本,人力成本,以及科室使用的水电气暖、房屋、营具、通讯、被服、办公用品、卫生等后勤保障成本。为了方便查询,系统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建立了不同的查询条件,如按科室、类别、时间和库房查询成本数据,同时也可以实时查询项目的价格和科室相关参数(如面积)。这样既增加了数据的透明度,也方便生成各种经济报表。该模块的功能主要包括查询、打印、生成Excel表格、退出等。

3.2.5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实际上是由多个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字典组成的,主要包括:

(1)科室核算单元:主要是设置一级科室和二级科室的对应关系,以方便费用的汇总。

(2)成本项目字典:主要是为所有成本设置相应的成本类别,如营房维修费、设备折旧费等。

(3)成本价格字典:主要记录科室发生成本的收费标准,如:科室维修费涉及的材料价格、水电费、被服洗涤收费标准等。

(4)科室参数设置:主要记录科室成本核算涉及到的参数,如:各科室医疗用房面积及系数、办公用房面积及系数、辅助面积及系数、公摊面积及系数等。这样可以方便系统计算出以科室面积为收费依据的成本项目,如:取暖费、制冷费等。

3.3 系统实现

系统实现的重点主要包括应用程序界面的设计、数据库的连接、数据表的创建、数据的存储等,具体过程包括用户登录验证界面的实现、主菜单及子菜单项对应的功能界面实现、数据窗口的实现及添加、保存、删除、修改、查询、打印、退出等功能键的实现。例如,当用户在进入该程序时会弹出一个用户登录界面,只有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密码时才能登录到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界面,否则会提示“用户名或密码错误,请重新输入”。系统主菜单栏包括项目录入、查询统计、成本提取、系统维护和退出等项目,每一项主菜单下又包含多个子菜单项,如图4展示的是查询统计菜单项下库房出库查询子菜单对应的功能界面。对于普通用户而言,他只能查询本科室领用消耗的后勤物资成本明细,图4展示的是四病区医生登录系统后查询2008年1月该科室办公用品的领用情况时的结果显示。这样可以方便科室领导及时掌握本科室当月成本消耗情况,对于科室控制成本具有积极意义[8]。

4 结论

成本数据采集系统的运用改变了医院的传统管理模式,通过各报表数据的内在关系分析资源配置、资金运作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掌握医院收支情况,加强院、科两级成本核算。对各部门的成本进行有效分析、过程监控,制定各部门合理成本,使成本控制由事后控制提前为事中、事前控制,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了真实、科学的财务信息,也为今后奖金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随着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人员工资、设备折旧及其他间接成本分摊等核算功能将逐步实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并为“数字化”医院打下坚实基础。但是由于程序是基于C/S结构的,安装和维护都比较麻烦,同时还受到开发平台的限制,界面不够美观,功能也不够完善[9]。作者未来的主要努力方向是建立基于B/S结构的ASP.NET平台的网上数据采集系统,以使程序界面更加人性化、功能更加强大。

摘要:目的:对旧的成本数据采集模式进行改进,提高成本核算数据管理的效率,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法:在原有HIS基础上自主开发“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对成本核算数据实现从手工采集到系统采集的转变。结果:实现了全成本管理所需各项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评估,为全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结论:该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对节能降耗、减员增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全成本核算,数据采集系统,存储,分析,评估

参考文献

[1]李勇,李卫平.我国医院成本核算研究的演进与展望[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4):247-249.

[2]赵亮.全成本核算系统指导医院管理工作[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1):62-63.

[3]徐祖铭,刘立伟,王苏励.我院推进全成本核算工作的做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6):389-390.

[4]陈小玲.对医院全成本管理的思考[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3):68-70.

[5]张宗然,张光志,李超华,等.科级成本核算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1):42-43.

[6]张颖.对医院成本管理和核算相关问题的思考[J].医院经营,2007(6):41-43.

[7]王雪聪,麻书城,聂胜才.PowerBuilder7彻底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8]程德松.论医疗器械库房的经济效益管理[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56-57.

核算数据 篇9

电力系统中, 农电系统由于其自身的特性, 具有用户分散, 工作量大且电费的集中核算十分困难, 为了提高效率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在农电系统中开始推广县级电业局和乡级供电所之间的MODEM抄表数据的低成本远程传输, 这套系统专为农电管理而设计, 数据通过计算机实现实时的传输而省去了很多奔波的时间, 这样一来就解决了农电系统中长期存在的抄核周期过长, 信息时效性差等问题。实践是检验方法是否可行的标准, 实际上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很多地方的县级电力局广泛应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 采用的自动抄表系统的特点

1.1首先就是自动化, 不需要人工的定时定点抄表, 整个抄表过程由新型电能表实现, 而且抄表可在同一时间在多个电能表上进行, 相比而言具有很大的便捷性。

1.2控制方便:通过技术手段进行电能表的控制可以实现不到现场对表内的数据进行核对, 冻结, 实现数据分析。这样一来实现了主站与各个分站的紧密衔接。

1.3实时性:这项技术的应用的最大意义在于能够实时的对各个电能表的数据进行核对, 从而针对用电需求做出调整, 可以说, 实时性为电力调节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1.4可扩展性:自动化的流程使数据得以能够及时的传递到数据中心, 为电力调节做出数据支持, 而数据库的形成能够为电费的核算, 电费的缴纳提供更为详实的依据。整个操作过程能够实现现代化的无笔化, 方便快捷且准确。

1.5系统化的结果就是高效, 准确, 便捷成本的降低。原来繁杂的工作需要的人工, 时间在很大幅度上得到了缩减, 在这个意义上, 更少的人在更短的时间内做了更多的事情, 且效率极高, 也为电力部门的裁减人员提供了技术依据。

1.6相对于其他的投资, 这项系统能够基于原有的电力网络进行数据传输比用另外再进行信道铺设。这样投资的成本降低很多。

1.7数据更为具体, 系统的时效性与可操作性决定了这一系统能够更为具体的记录电能表的每天每星期的用电数据, 这样一来详细的数据为管理带来很大的便捷性, 能够及时的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

1.8系统自身具有对时功能, 每一次记录能够标记出具体的时间, 数据更具有时效性, 计算出来的数据就更为准确。

1.9窃电一直是让电力系统比较头痛的难题, 而台区线损考核功能能够及时的通过对台区内的线损进行计算得出线损数据, 这些数据能够成为监视用户电表运行状态有无窃电现象的重要依据。

1.10管理的时效性能够带来很多便捷, 比如催缴电费, 在远程停送电功能中不需要人工催缴, 而可靠性的供电能够统计到户满足企业和个人的要求。

2 远程自动抄表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由于电能自动抄表技术并不是一项不可复制的技术, 导致存在很多的自动抄表电能表厂商, 他们生产出来的电能表虽然都具有此项技术但是由于规格不一样, 造成系统维护困难, 应用分散, 使用不充分的现象, 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管理平台, 整个系统的优势得不到最大的发挥, 造成资源的浪费。

解决方案:一旦确定使用管理系统就应该确定主流系统与分支系统, 做到主流系统整合分支系统, 分支为主流系统服务, 这样一来形成的自动抄表系统能够跟营销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连接, 从而实现整体数据的综合分析, 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浪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尽最大可能的选择同一厂商的电能表, 且是能够达到相关国家标准的仪器。

2.2工作环境的限制。因为根据行业标准, 这种电能表的最高工作温度不超过六十度而最低温度不低于零下二十五度, 在常规情况下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不会超过摄氏六十度, 但是在冬季一些北部地区的最低温度远远超过零下二十五度, 在超过电能表的极限工作温度时, 电能表的各部件功能都会受到损害, 有些电子元器件甚至会因为低温而坏掉。而为了方便安装和调试很多的电能表是安装到室外的, 室外环境更加复杂多变, 影响到电能表的外界因素更多。这些都是系统推广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在选择电能表供应厂商时一定要结合电能表使用当地的情况进行资质考核, 一定要使用符合当地温度环境的产品, 在极限的温度下也能够正常的运转并进行数据记录。第二, 在电力系统对仪器进行安装的时候要做好隔热防寒措施, 为电能表的运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一来从产品和环境上防止出现电能表损坏的现象。

2.3每一项技术的运用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 使得通信方式各具特点。整个通信系统主要分为光纤传输、电话传输、无线传输和低压电力传输。几种通信方式所应用的范围不一样, 根据自身特性, 光纤通信主要应用于上层通信网, 这种通信方式传送快距离远但是成本高, 而无线通信适合分散客户, 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但是需要统筹安排才能做到信道互不影响。为了能够使自动抄表技术更为广泛的应用很多厂商都在研究制造出应用环境更多且速率更快成本更低的仪器, 这一工作任重道远。

2.4新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金钱时间人力上的投入, 要想使整个系统的全部功能完全发挥出来就需要对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组织相应的维护队伍。

3 前景

从长远看来, 仪器的使用是一种趋势,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就需要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创新。计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是抄表系统的重中之重和存在的最大意义。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这项技术已经有了很广泛的应用, 而一向技术能不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又在于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市场竞争会衍生出更为符合实际实用的产品, 直读式抄表系统就是技术创新的一种, 这项技术代表了抄表系统的发展趋势, 主要有以下优势: (1) 不需脉冲转换, 没有计算误差。 (2) 计算精度更加准确, 这主要得益于表具内的电子模块与计度器等装置不产生接触。 (3) 使用寿命更长, 直读装置只在抄表的瞬间工作, 功耗大大的降低, 使用时间更长。

4 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 科技上的创新又为经济发展更好的服务, 这是一项良好的循环。在国家电网的大力支持与推广之下, 民用计量表的智能化进程从未停止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抄表系统会更加的完善, 得到的数据会更加的准确, 能够为电力管理和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捷。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用电的总量在不断的增长, 人们需要更便捷的服务, 更简单的流程来为用电个体服务, 自动化的流程管理省去繁琐的人工, 提升办事效率, 能够更好的提供用电体验, 可以说自动化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并且是一种大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人工抄表,办事效率,核算数据

参考文献

[1]黄平, 孙德宝.基于低压电力载波远程集中抄表系统的研制与实现[J].交通与计算机, 2004 (01) .

[2]王振.远程抄表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3 (03) .

上一篇:高职机械制造下一篇:旅游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