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运时间(精选3篇)
转运时间 篇1
严重烧伤常需要转运到专科医院治疗, 而长时间颠簸与不及时治疗可诱发或加重休克, 进而影响预后。正确评估伤员的伤情、伤势及耐受性, 准确控制转运时间对伤员安全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对入院晚的324例烧伤进行分析, 以期对转运时间及安全性、可行性评估有所裨益。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观察组病例:
烧伤面积>30%, 无中、重度吸入伤, 转运途中输液总量<2000ml;符合条件者共计671例。按烧伤面积大小和转运时间长短分为3组, 第1组烧伤面积为31%~50%, 第2组为51%~80%, 第3组>80%;其对应转运时间分别为8~10、6~8和2~4h。为使病例伤情符合本科同期收治伤员的伤情自然分布, 随机抽取第1组183例作为A1组, 第2组105例作为B1组, 第3组36例作为C1组, 共计324例, 作为观察组。
1.1.2 对照组病例:
为排除伤情以及不同年代治疗水平等造成的差异因素, 选择伤后3h内入院的同期、同等伤情病例1065例作对照组, 对应分为A2组604例、B2组342例和C2组119例。
1.2 方法
对2组并发休克、感染和预后情况进行分析, 总结延长转运时间的可能性与安全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总治愈率及其各分组治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总并发休克率为54.63%, 高于对照组的47.2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各分组对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观察组总并发感染率为46.30%, 高于对照组的24.04%, 且A1组与A2组、B1组与B2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但C1组与C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及其对应分组比较, *P<0.05, #P<0.01
3讨论
严重烧伤转运问题不能回避, 因涉及面宽, 迄今未得到很好解决。本组资料转运时间延长未显示出对治愈率的影响;但总体休克发生率增高 (P<0.05) , 各分组休克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 (P>0.05) ;总体感染发生率和烧伤面积31%~50%组及51%~80%组感染率显著增高 (P<0.01) ;烧伤面积>80%组转运时间与对照组相近, 感染率也相近 (P>0.05) , 提示休克期长时间颠簸和不及时治疗可诱发或加重休克、延长休克时间, 进而增加感染发生率, 加大治疗难度[1]。平时严重烧伤可在就近医院进行抗休克治疗, 待病情平稳或度过休克期后再向专科医院转送;当就近医院不具备救治技术时, 可通过专科技术延伸来解决;确需转送时, 可参考如下估算法:转运时间 (h) = (1-烧伤面积%) ×10+ (2~4) , 以控制转运时间[2]。
战时救治环境恶劣, 设备简陋, 器械、药品供应不济, 一线救治力量薄弱, 专科技术难以前延, 往往休克伤员也被迫后送[2,3,4]。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 有学者以临床伤情分类为基础, 推荐:战时重度烧伤4h到团, 6~8h到师, 10~12h到野战医院或专科医院;特重烧伤2h到团, 4h到师, 6~8h到野战医院或专科医院;否则应就地抗休克治疗[5]。1979年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113例烧伤到达团、师及后方医院的时间分别为10.5、16.7和53.1h, 是推荐后送时间的2.1~4.4倍[6]。未来现代战争以立体战、全天候、全时段、超视距、多战心、精确打击为特征, 瞬间可发生大批伤员, 且伤情复杂、伤势严重;分布点多、线长、面宽;救治任务重、时间紧、困难多, 技术要求高;后送转运更加艰难, 客观上难以在上述推荐时间内送达各救治机构。本组资料和113例战时烧伤的救治成功, 说明:休克并非转运的禁忌证, 当无条件进行抗休克治疗, 尤其在战时, 可边复苏边后送;随着烧伤救治技术的提高和运输工具、通讯条件的改善, 适当放宽转运时间是可能的。
烧伤转运过程存在诸多因素影响伤情, 如转运工具、速度、路况、路程、颠簸情况, 并与伤员伤情及其耐受性有关, 转运时间长短只是因素之一, 尽量缩短转运时间和尽早进行液体复苏是伤后早期处置应遵守的基本原则。本组资料虽未显示延长转运时间影响预后, 但其休克、感染率增加, 尤其是感染为主要致死原因, 随着细菌耐药率攀高, 感染对预后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 战时情况复杂多变, 且伤员伤情复杂, 很难确保转运途中的治疗质量, 应从严估算后送转运时间, 各级救治机构之间转运时间也应从严控制[2,3,4]。
参考文献
[1]张宏, 高增寿.烧伤复菌败血症203例临床分析[J].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1994, (3) :3-5.
[2]张宏.战时成批烧伤的特点与组织救治[J].人民军医, 2006, 49 (10) :580-582.
[3]张宏.战时成批烧伤伤员的后送转运[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7) :77.
[4]张宏.战时成批烧伤伤员后送与救治的组织实施[J].实用医药杂志, 2007, 24 (11) :1362-1363.
[5]方之杨, 吴中立, 高学书, 等.烧伤理论与实践[M].1版.沈阳: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263-264.
[6]张宏, 常明, 拜和平.火线烧伤113例分析[J].人民军医, 2001, 44 (7) :374.
转运时间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2007年3月-2008年5月间做胶囊内镜的患者, 入选标准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 无法解释的腹痛、腹泻, 经上下消化道内镜检查无阳性发现者;其他检查提示的小肠影像学异常者。排除标准:怀疑肠梗阻及肠狭窄者, 服用影响胃肠运动功能药物者。共70例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患者, 男46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为45.46岁 (23岁~77岁) 。受试者主要症状有:腹痛、腹胀、腹泻、便秘、便血、消瘦等[1]。
1.2 仪器与试剂
重庆金山科技 (集团) 有限公司生产的OMOM智能胶囊消化道内窥镜检测系统 (简称“胶囊内镜”) ;莫沙比利为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3 研究方法
入选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 随机进入用药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所有患者检查前3 d禁用影响胃肠动力的药物和刺激性食物, 检查前均禁食12 h, 禁饮8 h, 检查前1 d下午口服20%甘露醇250 ml, 并饮水2 000 ml。用药组在检查前晚睡前和服用胶囊前1 h各口服莫沙比利10 mg, 对照组检查前不服任何药物。吞服胶囊后2 h可进水, 4 h后方可进食无刺激性食物。患者吞服胶囊内镜后, 允许自由走动, 检查结束后, 取下患者身上的传感器和记录仪, 医师从记录仪下载图像数据至工作站进行处理[2]。
1.4 判断标准
胃排空时间为从吞服胶囊开始到胶囊通过幽门所经过的时间, 小肠通过时间为胶囊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的时间减去胃排空的时间, 胶囊排出时间为从吞服胶囊开始到胶囊排出体外的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1.5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根据实验性质,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2组间的均数比较运用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 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70例受检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 无明显并发症和不适, 除1例未服药患者在第6天排出胶囊外, 其余患者均在4 d内排出胶囊。所有患者均获完整资料。63例胶囊顺利通过回盲瓣进入结肠, 7例在胶囊电量耗尽后, 胶囊仍停留在小肠 (其中服药组2例, 对照组5例) 。胶囊平均工作时间为7.35 h (6.48 h~8.45 h) , 平均记录图像56 923帧。
2.2 胶囊通过时间
服药组胃排空时间为 (32±23.36) min, 对照组为 (51±36.57) min, 2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对完成全小肠检查的患者进行统计, 服药组小肠通过时间为 (236±85.44) min, 对照组为 (268±91.53) min, 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服药组与对照组胶囊排出体外的时间分别为 (35±19.63) h和 (48±22.74) h,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长期以来, 在消化道检查中, 小肠病变的检查一直是个难题, 通过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向胃肠道中投入放射性标志物或动脉造影检查等, 得到的都是间接数据, 且有相当一部分病变漏诊, 近年来推进式小肠镜检查所带来的痛苦又使大部分患者难以忍受。胶囊内镜的出现填补了小肠可视性检查的空白, 它使用方便, 无刺激性, 随消化道生理蠕动前行, 连续拍摄消化道图片, 直接观察黏膜情况, 同时可精确计算通过各段消化道的时间, 明显优于其他传统检查方法[3]。
但是有研究显示, 胶囊内镜在8 h的电池寿命中约有20%患者的视频胶囊内镜 (VCE) 不能到达盲肠。应用促胃肠运动药物能否提高内镜到达盲肠的几率尚不清楚。澳大利亚墨尔本的St.Vincent医院进行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显示:应用红霉素并不能显著提高胶囊到达盲肠的几率[4]。国内的一些研究也显示, 年龄以及小肠克罗恩病、小肠新生物等因素为影响胶囊内镜无法完成全小肠检查的危险因素[5]。
本研究结果表明, 服用全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虽然对小肠通过时间未有影响, 但它可以明显缩短胃排空时间, 这样在电池耗尽前, 相应地增加了小肠的检查时间, 间接地提高了胶囊到达盲肠的几率, 从而增加胶囊完成全小肠的检查率, 进而提高胶囊内镜的检查率。同时莫沙比利还可以加快胶囊内镜的排出时间, 这样也减少了患者的一些心理负担, 毕竟胶囊是一个异物, 在体内不被消化, 能尽早排出对患者的焦虑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
本研究中, 莫沙比利虽然是全胃肠动力药, 但对小肠通过时间却没有明显影响, 这可能和小肠5-HT4受体分布不均[6]、小肠肠腔较窄、不利胶囊运行有关。但在小肠通过时间问题上, 有的研究也表明胃肠动力药可以缩短通过的时间[7], 目前的研究说法不一, 尤其是在小肠出血患者, 小肠通过时间明显缩短, 这可能和出血的血液刺激肠道的迷走神经反射, 加快了胃肠道的蠕动, 使肠道动力增加所致。
总之, 胶囊内镜检查前服用全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无明显并发症和不适, 能明显缩短胃排空时间和胶囊排出时间, 延长了胶囊内镜的小肠检查时间, 提高了小肠的检查率, 也可以间接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所以, 我们建议在胶囊内镜检查前给予患者服用全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 对小肠疾病的检查还是有帮助的。
摘要:目的探讨检查前口服莫沙比利对胶囊内镜检查中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及胶囊排出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7年3月-2008年5月间做胶囊内镜患者70例纳入本研究, 随机分为2组, 每组35例。服药组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促胃肠动力药莫沙比利10mg, 对照组则不服药物, 记录胶囊内镜检查中的胃排空时间、小肠通过时间及胶囊排出时间。结果服药组平均胃排空时间和胶囊排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2min vs 51minP, <0.05) , (35h vs 48hP, <0.05) 。2组小肠通过时间 (236min vs 268min)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前口服莫沙比利能缩短胃排空时间和胶囊排出体外的时间。
关键词:莫沙比利,胶囊内镜,胃肠道转运时间
参考文献
[1]张齐联, 年卫东, 王化红, 等.OMOM胶囊内镜临床应用的初步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2) :86~89
[2]史芸, 钟惠闽.胶囊内镜的临床应用与评价[J].中国医师杂志, 2007, 9 (4) :460~462
[3] Velayos Jimenez B, Fernandez Salazar L, et al.Study of gastrointestin-al transit times with capsule endoscopy[J].Gastroenterol Hepatol, 2005, 28 (6) :315~320
[4] Caddy GR, Moran L, Chong AK, et al.The effect of erythromycin on video capsule endoscopy intestinal-transit time[J].Gastrointest Endosc, 2006, 2 (5) :262~266
[5]卫炜, 戈之铮, 高云杰, 等.胶囊内镜检查对消化道转运时间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6, 26 (5) :519~522
[6] Mine Y, Yoshikawa T, Oku S, et al.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osapride citrate and existing5-HT4receptor agonists on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in vivo and in vitro[J].J Pharmacol Exp Ther, 1997, 283 (3) :1000
转运时间 篇3
现代战争中,参战人员在战斗中受到伤害的可能性和伤害程度都有大幅升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居住方式逐步由散居向聚居转化,大批人口的涌入,使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高密度的聚居人口易发生突发性的群伤事件。在战斗或灾害、事故中伤员的伤情以运动伤、骨外伤、颅脑及脊柱等神经系统外伤为主[1],如何对伤员进行有效的救治是摆在卫勤、抢险救灾和救援人员面前的首要问题。现场对外伤进行紧急处理的一个关键措施就是包扎、制动、复位和固定等,而有效、安全、快速的后送转运则是避免伤员的二次损伤、为伤员争得宝贵的治疗时机的保障[2]。
目前,比较专业的现场急救固定器械包括常用的普通石膏绷带以及少量高分子塑性材料和绷带等。普通石膏绷带存在可塑性小,固化时间较长,组织相容性差,自重较大,操作难度大等缺点,高分子塑性材料和绷带则存在对使用操作条件与环境要求较高(比如要求加热到一定的塑形温度)等缺点,它们均不适合于现场的急救。为了适应现场急救的需要,克服普通外伤固定和伤员转运器材的不足,我们研制了可快速成型的异氰酸酯基高分子材料现场创伤急救器械[3,4,5]。
异氰酸酯基高分子材料固定和转运器械在贮运时为液体。现场使用时,将不同组分的液体混合,混合液体发生反应,经塑形后固化,制成固定或转运器械[6]。固定和转运器械的固化成形时间影响着现场的抢救效率,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控制的研究也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2 异氰酸酯基高分子材料的化学基础
液态的异氰酸酯基高分子材料在塑造固定和转运器械时,材料的组成成分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发生反应的高分子材料主要包括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另外还有少量的多胺基化合物、白炭黑、活性炭酸钙、多巯基与氨基化合物等[6]。
异氰酸酯的分子式为C9H6O2N2,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74.16。它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中间体,常用来生产合成聚氨树脂,其中大部分用于生产软质聚氨酯发泡制品[7,8]。异氰酸酯常温下为无色黏稠透明液体,通常是多种异构体组成的混合物,其异氰酸酯根(-NCO)平均值为30.3±3。
聚醚多元醇属于芳烃聚酯多元醇,是以苯二甲酸酐、二乙二醇己二醇与新戊二醇等经催化酯化反应而成[9]。聚醚多元醇按羟值分类,一般聚醚多元醇随着相对分子质量提高、羟值降低,其泡沫产品的强度降低,但由于其羟值低可以减少聚合介质的用量,同时由于其苯环含量高,产品硬度不受损失,且产生的泡沫具有细腻、韧性好、强度高、自结皮性能好等特点,在小型塑形产品中用途更加广泛。
异氰酸酯基高分子材料的发泡固化反应主要发生在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根(-NCO)和聚醚多元醇的羟基(-OH)之间,通过聚合反应,不断加大聚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再在少量的水参与下发泡、塑形,最终固化[7]。异氰酸酯根和聚醚多元醇之间的聚合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热量也不断地释放,反应温度也不断升高;反应温度越高,聚合反应的速度越快,热量产生也越多,进而使反应温度更高,固化程度不断加剧。
异氰酸酯根和聚醚多元醇之间的聚合反应程度(固化程度)可以通过反应物的颜色和反应物的物理状态来评估。由于聚合反应在水参与下产生微气泡,反应物间微气泡随着聚合反应的开始骤然增多,反应物的颜色也骤然乳白化。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物变成乳白色的这段时间,叫乳白时间,它代表聚合反应的开始。随着聚合反应的不断进行,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根(-NCO)和聚醚多元醇的羟基(-OH)不断聚合交联,反应物的物理状态发生变化,由反应前的清亮稀薄的清油状逐渐变成黏稠的凝胶状,可以轻易拉成细长柔韧的丝。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物变成黏稠凝胶状态的这段时间,叫凝胶时间。最后,随着聚合反应程度的加深,参与聚合交联的有机高分子越来越多,反应物逐渐固化,在物理状态上的表现是反应物不再黏稠,触之不黏,也逐渐无法拉成细丝。从反应开始到反应物变成不黏状态的这段时间,叫不黏时间。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反映了异氰酸酯根和聚醚多元醇之间的聚合反应程度(固化程度)与时间的关系[10]。
在反应过程中,少量的多胺基化合物充当催化剂,调节反应速度;多巯基、氨基化合物充当交联剂,改善聚合反应质量;白炭黑具有良好的活性和吸附率,填充于泡沫制剂中能明显提高其物理性能,可极大提升创伤急救固定器械的抗冲击强度;活性炭酸钙是用表面改性剂对轻质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而制得,颗粒形状为单分散粉体,粒度分布较窄,粒径小,平均粒径一般为1~3μm,具有外强作用[6]。
3 影响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诸因素的实验研究
影响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诸因素主要包括材料内因和环境外因。根据急救现场条件,环境外因包括环境温度、湿度等;材料内因主要包括异氰酸酯和聚醚多元醇的配比、催化剂的剂量、聚合反应的温度等。由于白炭黑、活性炭酸钙、多巯基、氨基化合物等成分添加量非常少,且仅起到机械性能改良作用,它们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影响忽略不计。
3.1 实验设计
由于异氰酸酯根和聚醚多元醇之间的聚合反应程度(固化程度)可以用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来评价,因此,测定这3个时间参数,即可间接测得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固化阶段与对应时间的关系,从而推算出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与控制因素之间的关系。
实验在特制的无色玻璃皿中进行。玻璃皿为扁平长方形,高5 cm,宽3 cm,厚度分别为1 mm、3 mm、5 mm、1 cm、2 cm和5 cm,上部敞开,底部封闭,在底部一边留一宽1 mm、长3 mm的开口,用于反应物的注入。玻璃皿制作材料为石英玻璃,壁厚0.5 mm,平整光滑,无色透明,视物无畸形,方便观察。
实验时,将实验材料的各组分按比例适量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充分搅拌(<10 s),然后用10、20或100 ml注射空针将搅拌器中混合物快速从玻璃皿底部开口注入并充满玻璃皿,透过玻璃皿壁观察,并用牙签从玻璃皿上部敞开口检测反应物的物理性质。从混合物移出搅拌器时开始计时,测定反应的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
3.2 催化剂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影响
在室温为20℃,相对湿度为60%环境下,取标准组方异氰酸酯基材料(按聚酯多元醇75%,交联剂5%,匀泡剂5%,碳酸钙5%,白炭黑5%,催化剂0.1%,其他填料5%比例组方,再按2∶1的比例取适量异氰酸酯[6])适量,放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充分搅拌,移入厚度为1 cm的玻璃皿中观察;改变催化剂的比例到0.2%、0.5%和1%,以及不添加催化剂,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催化剂的剂量对乳白时间密切相关,随着催化剂剂量的加大,乳白时间加速缩短;催化剂的剂量对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影响不大,随着催化剂剂量的加大,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几乎没什么变化。由于乳白时间与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相比要短得多,因此,催化剂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影响不大。
3.3 环境温度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影响
实验分别在在总后军交运输研究所热区适应性试验室(高温实验室)和冬季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进行。
在室温20℃,相对湿度60%环境下,取标准组方异氰酸酯基材料适量放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充分搅拌,移入厚度为1 cm的玻璃皿中观察;改变室温为40、60℃和-10、-20℃,保持相对湿度60%不变,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环境温度对乳白时间和凝胶时间存在影响,但对不黏时间影响并不十分明显,表现为:随着温度的下降,乳白时间和凝胶时间明显延长,不黏时间几乎没什么变化。由于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相比要短得多,因此,环境温度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影响不大。
3.4 环境湿度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影响
在室温20℃,相对湿度60%环境下,取标准组方异氰酸酯基材料适量放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充分搅拌,移入厚度为1 cm的玻璃皿中观察;改变环境相对湿度为20%、40%、80%、100%(结露),保持室温不变,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实验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环境湿度对乳白时间和凝胶时间影响不明显,但对不黏时间影响相对显著,特别是在湿度达100%结露的情况下,不黏时间大大缩短。
3.5 异氰酸酯基材料混合程度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在室温20℃,相对湿度60%环境下,取标准组方异氰酸酯基材料适量放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搅拌5 s,移入厚度为1cm的玻璃皿中观察;改变搅拌时间为0(即将材料各组分简单混合,不搅拌)、2、8 s,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并记录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搅拌时间对乳白时间影响较大,材料如果不搅拌,乳白时间将大大延长,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当然也相应延长。搅拌得越充分,乳白时间越短,但搅拌时间对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影响不显著,特别是对不黏时间几乎没什么影响。
3.6 异氰酸酯基材料厚度对固化时间的影响
在室温20℃,相对湿度60%环境下,取标准组方异氰酸酯基材料适量放在小型搅拌器中快速充分搅拌,分别移入厚度为1 mm、3 mm、5 mm、1 cm、2 cm和5 cm的玻璃皿中观察,记录乳白时间、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异氰酸酯基材料厚度对凝胶时间和不黏时间均存在较大影响,特别是对不黏时间的影响十分明显。表现为: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不黏时间急剧缩短,而对乳白时间几乎没什么影响。
4 结果
通过影响化学反应诸因素对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控制的实验可以看出,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受材料厚度和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特别是材料厚度的影响最大,它们是控制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决定因素;催化剂的剂量、环境温度和材料的混合程度对固化时间影响十分有限,可以忽略,不予考虑。在实验中发现,材料混合在一起后必须给予一定程度的搅拌混合,否则,固化时间将大大延长,甚至不能良好地固化,但过多的混合操作并不能有效缩短固化时间。
5 讨论
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固化时间受环境温度和催化剂的影响较小,因此,催化剂不能作为控制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因素和方法。但也正是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固化时间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研制的伤员固定、转运器材的适应地域才比较广泛。异氰酸酯基材料的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在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根(-NCO)和聚醚多元醇的羟基(-OH)之间,-NCO和-OH的聚合反应极易发生且受温度影响较大,并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几何级数加快。在反应的初始阶段,由于反应物温度较低,-NCO和-OH的聚合反应相对较慢,这时需要催化剂参与,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使得反应在较低温度下能够快速进行,从而有效缩短乳白时间;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乳白时间后),反应释放的热量使得反应物的温度迅速升高,反应在此温度下快速进行,这时反应便完全不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乳白时间较短,即使在极限冷环境下乳白时间也不超过0.5 min,它的影响可以忽略,不予考虑。
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固化时间受环境湿度的影响较大。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异氰酸酯根(-NCO)和聚醚多元醇的羟基(-OH)发生聚合反应时,在水的作用下,反应物发泡并快速固化。反应需要的水主要靠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汽,因此空气中水蒸汽的含量(空气湿度)成为影响材料的固化时间的重要因素。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材料的固化时间明显缩短。但由于人为调节湿度的困难较大,所以它不能作为控制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因素和方法;也由于通常情况下环境湿度变化对固化时间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所以环境湿度对材料固化时间的影响也可以忽略,不予考虑,伤员固定和转运器材的适用地域也因此基本不受制约。
异氰酸酯基材料的固化时间受材料混合程度的影响较小,因此,材料的混合程度也不能作为控制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因素和方法。使用异氰酸酯基材料制作伤员固定、转运器械时,将各种材料加在一起并给予适当的混合,聚合反应即能发生。随着聚合反应的进行,在水的作用下,反应物发泡,发泡过程使得反应物不断地得到搅拌和充分混合,聚合反应也得以不断地顺利进行。
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受材料的厚度的影响最大,它是控制异氰酸酯基材料固化时间的常用方法。异氰酸酯基材料的聚合反应一方面受温度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呈几何级数加快,另一方面它又是释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会使反应的温度不断升高。一般环境下,反应物表面温度可达35~45℃,其中心温度随着材料厚度的增加而增加,厚度1 cm的材料,中心温度达50~60℃,较高的反应温度促使反应速度进一步加快,有效地缩短材料的固化时间。现场用异氰酸酯基材料制作伤员固定、转运器械时,应迅速调节材料的厚度以控制材料的固化时间,从而获得合适的塑形操作时间。通常,材料的最佳厚度为1 mm,其固化时间大约为20 min,无论固化强度或固化时间均满足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国斌,张艳梅,姚兵,等.116名四川地震伤员心理学情况调查与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7):745-746,749.
[2]汪春晖,杨国斌,干振华,等.后方医院收治地震伤员需处理好的六个关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7):750-751,754.
[3]汤黎明,刘铁兵,陈锐华,等.野战快速固定后送担架的研究与制作[J].医疗卫生装备,2008,29(4):12-13.
[4]汤黎明,戚仕涛,仝青英.新型骨伤科固定材料的研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8,21(7):738-741.
[5]汤黎明,刘铁兵.新式野战轻便担架的研究与制作[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7):1-2,5.
[6]汤黎明,戚仕涛,陈锐华,等.应用高分子化学材料研制可拆卸型的骨科固定夹板[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48):9756-9758.
[7]翁汉元.聚氨酯工业发展状况和技术进展[J].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08,6(1):1-7.
[8]刘琳,赵磊,赵彩霞.一种封闭型多异氰酸酯树脂的合成[J].塑料工业,2008,36(B06):62-65.
[9]浦鸿汀,刘泰,杨正龙,等.聚脲的合成与应用[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2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