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转运

2024-07-02

急救转运(共9篇)

急救转运 篇1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院外环境中对各种危重患者进行现场救护、转运及途中监护的通称。迅速、安全地运送患者是院前急救的重要环节, 长途转运是院前急救的职能之一, 具有患者病情危重多变、病种复杂、车程较长等特点, 抢救受环境、设备、时间、路程的限制, 抢救过程受患者家属的监督及其情绪的影响, 如何做好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 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是摆在急救专业人员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我院院前急救科承担着长途转运的主要任务。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转运患者346例, 死亡1例, 其余均安全送达目的地, 未发生医患纠纷, 急救途中死亡率为0.29%。因此, 先进的急救车载设备、充分的急救药品准备、精湛的急救技术, 是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的有力保障。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共转运危重患者346例。男性226例, 女性120例, 患者年龄2天~80岁, 平均年龄为41岁, 出车距离167~786 km, 平均478 km, 转运时间2~9 h。转运小儿气管异物患者3例, 主动脉夹层患者5例, 脊柱损伤患者24例, 心肌梗死患者28例, 脑血管病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3例,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39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例, 断肢、断指患者5例, 危重新生儿19例, 复合伤多发骨折患者95例, 其他危重患者13例。

2 转运准备

2.1 伤情评估

院前医护人员接到长途转运患者信息后, 立即到病区探视患者, 认真检查、评估患者伤情,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昏迷程度、生命体征、氧饱和度、心肺功能;判断、分析监测指数, 了解用药、出血伤口包扎、骨折固定等情况, 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告知转运的风险程度, 签订《院前病情告知书》及《长途转运协议书》, 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支持, 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

2.2 设备准备

根据患者伤情评估情况, 快速做好转运准备。首先, 检查救护车及车载设备, 准备监护仪、呼吸机、吸痰器、氧气、骨折固定包、气管插管喉镜、颈托、颈部固定器、脊柱板、担架推车、铲式担架、缝合包等;其次, 按病情需要准备充足的急救药物, 包括急救药品箱1个 (内备常规急救药物, 特殊患者根据病情需要准备药品) , 一次性中单, 一次性5 ml、10 ml、20 ml、50 ml注射器, 一次性输液器, 一次性输血器, 留置针, 消毒棉签, 绷带, 纱布, 三角巾和碘伏等急救消毒敷料及治疗用物。

2.3 患者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以留置针开辟2~3条静脉通道, 有外伤的包扎好伤口, 骨折患者用负压固定带固定患肢, 用止血带的患者注明包扎止血带的时间, 颈椎骨折患者用颈托固定后, 在脊椎板上用固定器固定头部, 用吸氧、监护仪进行监护, 固定好各种管路。只有做好充分准备, 才能保证安全、有效地转运患者, 提高急救护理服务质量。

3 急救护理

3.1 医护人员素质要求

要求护理人员要热爱急救专业, 工作责任心强,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急救护理知识、熟练的急救操作技术;经过急救专业培训, 熟悉急救药品的应用、急救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对待患者热情、真诚, 发现问题反应迅速, 处理问题沉着、果断。

3.2 合理放置患者体位

脑出血、颅脑损伤、昏迷等患者取头偏向一侧的平卧位;胸部创伤、呼吸困难的患者取半卧位;下肢骨折的患者进行牢固固定, 适当抬高患肢15°~20°, 颈椎损伤的患者应保持脊椎轴线稳定, 将身体固定于脊椎板上搬运, 防止因途中摩擦造成血管、神经的再损伤。

3.3 生命体征监测

使用心电监护仪对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特别是心功能的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 发现心律失常、室颤应及时进行处理。

3.4 保持呼吸道通畅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使其头转向一侧, 根据患者血氧饱和度调节吸氧流量;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要固定好管道, 及时吸出痰液,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患者呼吸频率的改变, 呼吸频率异常减慢 (<10次/分) 或异常增快 (>24次/分) 均是病情发生变化的标志, 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 辅助机械通气。

3.5 维持有效循环

转运患者前用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一般情况开辟1条静脉通道, 必要时可建立2~3条, 1条用作抢救药物通道, 其他通道给辅助药物。维持有效血液循环, 院前急救用药执行医生口头医嘱, 要求护士“三清、一复核”, “三清”即听清、问清、看清, “一复核”就是与医生复核药名、剂量、浓度, 使用后的安瓿应保留到患者转运任务完成, 以便核对。

3.6 加强各种管道的管理

患者转运前首先固定好各种管道, 注意保持各种管道的通畅, 如静脉输液管、吸氧管、气管插管、胸腔闭式引流管、导尿管等。

3.7 加强生命支持性措施的实施

护理人员要坚守在患者身边, 勤问、勤查, 安抚患者及其家属, 随时测量、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 及时实施必要的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注意患者面色、意识及血压的改变, 一旦发生异常, 途中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必要时停车抢救, 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术等, 并做好护理文件记录。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快速、安全地长途转运患者为挽救患者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为患者得到进一步抢救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在长途转运急救危重患者时, 要求必须做到院前认真评估患者病情, 充分准备急救器材药品, 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必要时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提高转运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长途转运,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秀华, 张静.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刘丹, 李宜, 林永顺.长途转运病人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急救医学, 2006, 30 (8) :766.

[3]王世文, 肖文.急诊护理学[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急救转运 篇2

摘要:目的:对急性创伤休克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有效降低死亡发生率。方法:随机对48例急性创伤性休克的病人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情况进行分析,在现场对48例患者的伤情及时评估并实施有效及时的救治方案,在转运病人的途中,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对病人病情变化进行严密监测,经过一系列院前急救措施后,对到达医院前病人具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院前及时急救和转运,48例病人中有41例被安全的送进医院治疗,43例脱险,其中7例发生死亡,2例在赶达现场前已经死亡,2例因在转运中循环衰竭死亡,3例因现场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急性创伤休克病人而言,有效及时的急救、转运过程中病情的监测和对病人合理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合理及时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使抢救急性创伤性休克病人的成功率大大提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急救转运 篇3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转运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供血区域的心肌产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心肌组织代谢和血液营养成分及氧的供需不平衡,形成不可逆坏死。该病发病急、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采取快速有效的院前救治措施,给予准确周到的治疗和护理,选择最佳转运时机,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出诊急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72例,其中男51例,女性21例,年龄43-85岁,多数患者有基础慢性病。其中前壁40例,后壁20例,下壁5例,前间壁7例。

2 院前急救护理

2.1 出诊前急救准备 出诊前需备齐抢救药品,准备心电图机、电除颤及心电监护仪。随时做好出诊准备,在接到电话后,立即出车,并嘱咐患者和家属要冷静,尽量保持病人平卧位,不要慌忙送往医院,让患者保持平卧,避免来回搬动,注意安慰患者及家属情绪。

2.2 现场急救

2.2.1 到现场迅速将患者置于硬板床或担架上,保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梗死范围扩大。

2.2.2 立即给予吸氧 吸氧是首要的抢救措施,可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可提高血氧浓度,改善心肌供氧,以减轻心肌的缺血损伤和缩小梗死范围[1]。给予氧流量2-4升/min,严重时面罩给氧。

2.2.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AMI患者病情重,病情变化快,现场最转运好采用静脉留置针,保证快速有效的输入药物,也有利于患者。遵医嘱给予扩冠、抗凝及镇静药物治疗,缓慢静脉滴注。

2.2.4 心电监护 病人确诊后应立即使用心电监护仪连续心电监护,固定好电极片位置,避开除颤部位,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护士对常见的心律失常要有识别能力,一旦出现室性心律失常首选利多卡因,常规静注利多卡因50-100mg,有效后以1-4mg的速度静滴维持[2]。要注意对血压的监测,当收缩压低于90mmhg时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判断是否休克,如果发生休克应积极抢救。

2.2.5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焦慮情绪主要是紧张、恐惧抑郁和依赖等心理[3],很难接受这一现实,情绪的波动对病情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抢救现场要善于观察患者心理反应,做好家属安抚工作,配合医护人员共同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2.3 转运 AMI患者在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方可转运,搬动病人注意平稳、动作轻柔、迅速将病人送达救护车内,一般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心电监护全程持续监测,备好抢救物品器械。

参考文献

[1] 傅红英,丁红.急性心肌梗塞急诊处理[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1):14.

[2] 宋静,刘静.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率失常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2,8(5):331.

院前急救中转运患者的体会 篇4

1 转运途中自身的安全保护

(1) 扩大自身在救护车中的支撑面。双手、双脚是4个支撑点, 坐位时臀部也是1个支撑点, 在车途中做任何操作均应尽量保持至少有3个支撑点, 双脚应分开与肩同宽。 (2) 绑好安全带, 防止急刹车、弯道时的意外伤害。 (3) 在车中行心肺复苏 (CPR) , 注意自身稳定, 可用膝盖靠于担架侧边, 也可用脚蹬住固定在车上的椅子脚;如果有条件, 由1个人坐在位置上绑好安全带, 抱住正做操作人员的腰部, 以增加操作者的稳定行, 效果更好。 (4) 在车中行走时, 双手应抓紧扶手, 双脚踏实地面, 保持自身的平衡, 在车里滑动行走。 (5) 救护车司机也要绑好安全带, 在途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开车, 防止疲劳驾驶,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打开警灯, 遇到危急情况时要及时打开应急灯;遇到道路不平或弯道过多, 司机应减缓速度, 并警告车上的人。

2 转运患者的方法

2.1 担架搬运

担架搬运法最常用, 适于病情重和运送远途的患者。担架搬运时患者头部在后, 脚在前, 抬担架的人脚步、行动要一致。向低处抬时 (下楼) , 前面的人要抬高, 后面的人要放低, 使患者保持在水平状态, 上台阶时则相反;医护人员守在担架后侧, 便于观察病情变化, 又不影响抬担架者的视线。担架上车时应让患者的头向前, 减少车途中的颠簸及对患者头部的影响, 病情允许可适当抬高头部, 减少急刹车时患者的恐惧。

2.2 救护车转运

用救护车转运患者, 要固定好车上的各种抢救设备, 放于正确的储藏位置, 以免救护车发生意外时对人体造成伤害。转运途中各种治疗措施都应继续实施, 车途的颠簸容易造成引流管、氧管、监护电极、输液管的脱落。因此要注意途中的检查, 注射针头应放在专门的利器盒里, 不要随意放于凳子上或地上, 防止意外受伤、感染。

2.3 转运途中患者的体位

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 (1) 一般患者取仰卧位, 孕妇尽量采用面朝前的位置, 以减少急刹车时对腹部的侧压力; (2) 颅脑损伤、脑中风、脑炎可采取头高足低位, 减轻脑充血; (3) 胸部外伤: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一侧肺炎、气胸、胸腔积液或积脓的患者可取侧卧位, 偏向患侧, 以减少对健侧肺部的压迫; (4) 腹部伤:仰卧位、屈曲下肢, 宜用担架或木板; (5) 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取坐位; (6) 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 头转向一侧或侧卧位; (7) 脑缺血、休克、低血压患者可取头低足高位; (8) 锁骨骨折患者:从伤情判断发生锁骨骨折后, 可用长布带或绷带横“8”字绑扎法将骨折的锁骨固定, 然后同三角巾或衣物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即可送往医院; (9) 脊柱损伤:采用硬担架, 3~4人同时同侧搬运, 分别固定头颈部、胸背部、臀部、膝踝部并保持脊柱水平, 颈部不能前屈、后伸、扭曲。

2.4 安全带

嘱患者系好安全带, 下胸部、膝部可用柔软的布带固定好, 忌固定手臂, 然后固定好担架, 以防止滑动、侧移。

2.5 约束带

按病情需要使用约束带, 这是自我保护最后使用的方法。在必须使用时应向家属讲解使用方法与用途, 以免引起误会。对有极度危险会挣脱约束带的患者可让其俯卧, 头偏向一侧, 用一副软担架覆盖于患者身体上, 再将2幅担架固定在一起, 确定患者的双臂已被固定好, 注意松紧适度, 避免误伤。

3 与患者的沟通

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 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在途中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如果需要患者严格协助治疗, 则应直视患者;如果是与患者平等交流, 应以患者的水平位置为准蹲下身体;要与患者更亲近的交流, 应该靠近患者, 用柔软、亲切的语气与患者沟通, 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作为沟通的主导者, 护士除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

院前急救中搬运是否得当, 对患者的生命、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科学、规范、合理地转运患者, 是急救人员科学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综合体现。护理人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 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急救转运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我院从2011年12月开始使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此前一直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对危重患儿进行转运, 现将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分做两组, 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2例 (设为A组) , 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67例 (设为B组) 。

1.2 判定标准

119例危重新生儿病例均具备需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的指征, 参照7版儿科学教材。

1.3 疾病构成

A组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1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1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 肺出血2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者2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包括复苏囊面罩加压供氧, 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 。B组的疾病构成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6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4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14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 肺出血3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4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气管插管连接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见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1.4 转运流程

我院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有专用急救救护车、新生儿转运暖箱、德国生产的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便携式脉氧仪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微量输液泵、车载吸痰器及新生儿转运急救箱等设备。接到转运电话后及时了解患儿病情、诊断及转诊理由, 征得家属理解并同意, 在1~3h内转运救护车到达基层医院。到达后医师详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设置脉氧监护仪, 必要时重新清理呼吸道、面罩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到达85%以上, 建立静脉通道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前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途中风险, 家属签字同意后即开始转运。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变化, 一旦经皮血氧饱和度<85%或心率<100次/min, 常压面罩给氧无效时, 根据患儿情况选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加压供氧, 若仍不能维持氧合, 则行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或气管插管连接车载呼吸机, 保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及脉率>100次/min。

1.5 观察指标

危重患儿到达我院NICU后立即拍摄胸片了解心肺情况, 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和稳定生命体征, 采取以下指标评定转运情况: (1) 转运成功率 (患儿到达NICU后2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2) 气漏发生率 (入院后胸片发现气漏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1.6 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结果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数据分析

见表2。

2 结果

A组中有50例成功转入我院NICU, 2例在转运后2h内死亡。B组中有63例成功转入, 2例转运后2h死亡, 2例转运后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两组在转运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119例危重病例转入我院NICU时立即行胸片检查, 在气漏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在基层医院摄片均无气漏发生, 因气漏转院者未纳入病例) 。

3 讨论

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过程中因简便、经济、实用已广泛使用, 但因操作者经验不同, 人工通气时输出的峰压不稳定, 容易造成新生儿气漏的发生, 尤其是在早产儿及气管插管的患儿, 且复苏囊正压通气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不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而车载急救呼吸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 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良好的转运措施及及时得当的院前急救措施是转运成功的必要前提。

危重新生儿转运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要有经验丰富的转运团队, 能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突发事件及时而准确的处理, 还要求有先进而齐全的设施设备, 转运呼吸机的应用能减少危重患儿并发症的发生, 并有可能直接影响转运效果。因此新生儿转运系统必须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收集新生儿转运服务的数据, 建立和共享规范的转运标准、实施连续的专业转运培训和健全的风险报告机制, 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以保证转运的质量与安全[1]。

摘要:目的 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 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关键词: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危重新生儿转运

参考文献

急救转运 篇6

关键词:长途转运,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长途转运是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抢救任务, 由于患者伤情较重, 长途奔波很容易增加患者的负担, 加之路途颠簸、药品有限、设备有限、患者病情变化无常等因素, 很容易导致抢救失败。因此, 在长途转运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长途转运37例危重患者, 对其院前急救护理方式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37例经长途转运的危重患者, 男19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8.2±14.3) 岁;其中有多发创伤5例, 颅脑创伤10例, 脑血管意外7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 产后大出血4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重度支气管哮喘1例。所有患者均来自我市下属乡镇医院, 患者均在当地进行对症治疗, 病情初步控制。

1.2 急救护理

1.2.1 转运监护

患者在转运途中要妥善安置体位, 并予以吸氧处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包括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开放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给予不同处理, 例如脑室引流、胸腔闭式引流、胃管、吸痰等[1]。

1.2.2 转运前准备

在转运前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家庭地址, 在救护车内配备急救专用电话, 随时与患者家属和医院进行联络。并告知患者家属救护车抵达的时间和位置, 方便患者进行转院[2]。在转运前要根据患者病情准备不同的急救设备和药物, 例如氧气瓶、急救箱、面罩、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止血用品等, 并要在救护车内摆放相关仪器和药物, 保证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注意保持救护车内空气清新, 在转运患者后要及时进行清扫、消毒。随车人员除了必要的医护人员外最多可跟随2名家属, 告知患者家属在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事件, 并征得家属的同意。

1.2.3 转运中护理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保证患者所有的管道通畅, 并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和呼吸通道,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管道是否存在堵塞、脱落状况。若静脉管道出现针头脱落或药液渗漏则要立刻停止输液, 并拔除针头[3]。同时要检查患者胃管、引流管、导尿管等是否固定妥当, 并检查其是否存在管道弯折、反流情况。对于吸氧的患者,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患者口鼻、气道中的分泌物, 并保持血氧浓度在85%以上。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出诊的医护人员务必须熟悉院前急救所有操作技术, 并要能够熟练使用所有急救设备[4]。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避免坐在车前座, 尽量坐在患者旁边, 以方便随时观察病情。此外, 在转运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护理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尽量鼓励患者, 帮助其建立治疗的信心, 切勿谈及预后效果差等内容[5]。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稳定自身情绪, 切不可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1.2.4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长途转运通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对护理人员的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对参加长途转运的人员要安排合理休息时间, 保证其在参与转运的过程中拥有充沛的体力进行治疗和护理。参与转运的司机切不可过度疲劳, 更不可饮酒、熬夜, 确保转运安全。

1.2.5 转运结束处理

院内急救是在院前急救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救治活动, 危重患者抵达医院后要及时转入急诊监护病房, 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订相关抢救方案。同时要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交接, 总结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提升长途转运质量。最后要清点急救车中的药品和仪器, 补充缺少物品, 为下次急救做好准备。

1.3 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调查患者到院后的情况。护理前后状况包括生命体征、心理状况两个指标, 情绪平稳无波动视为心理状态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状况比较

护理前生命体征平稳人数和心理状态良好人数与护理后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转运结果

37例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病例, 占2.7%。

3 讨论

基层医院设备有限, 且药品种类不全, 加之医资力量不足等因素, 导致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低下,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危重患者多需转入上一级医院救治。我中心在转运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评估,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备了不同治疗仪器,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不仅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救护措施, 同时实施了心理护理, 并在患者抵达医院后及时进行院内抢救。从本文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者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后, 生命体征明显平稳, 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说明我中心采取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有效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 能够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周建仪, 黄少娟, 冯有丽, 等.长途转诊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120-121.

[2]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急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69-1471.

[3]张青梅.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6) :143-144.

[4]易艳.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 (2) :120-122.

急救转运 篇7

1临床资料

我院主动接诊198例,男119例,年龄42~68岁;女79例,年龄46~75岁;接诊时间:发病并确诊时间<24 h,167例,途中死亡1例,死亡生存比为0.006;24~72 h,31例,途中2例死亡,死亡生存比为0.06。接诊转运成功率为98.1%;接诊超过24 h死亡比是24 h内接诊死亡生存比的10倍,χ2=9.034,P<0.01。

基层医院送诊127例,男79例,年龄44~69岁;女48例,年龄43~71岁;接诊时间:发病并确诊时间<24 h,122例,途中死亡3例,死亡生存比为0.025;24~72 h,5例,途中1例死亡,死亡生存比为0.25。送诊转运成功率为96.8%,送诊超过24 h死亡生存比是24 h内接诊死亡生存比的10倍χ2=4.147,P<0.05。

观察期间我院接诊的198例患者年龄在42岁~75岁,男女性别比约为1.5∶1。基层医院送诊127例患者年龄44~71岁,男女性别比约为1.6∶1。所有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发病前均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入院前血压170~220/110~130 mm Hg(1 mm Hg=0.133 k Pa),多数患者有明显胸痛或胸闷,少数人出现腰背痛或少尿。

接诊途中3例患者皆因瘤体破裂,抢救无效死亡。基层医院送诊死亡病例经电话追访确认,其中3例死于瘤体破裂,1例死于突发大面积心肌梗死。

2主动脉夹层患者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的危险因素

2.1患者因素:从患者角度分析:①高血压是瘤体继续扩大甚至发生破裂的主要危险因素;②瘤体的产生及发展过程中的疼痛使患者处于严重的焦虑状态,将进一步导致血压的上升,增加瘤体继续扩大或破裂的危险;③患者年龄多处于中老年段,是家庭的主要成员,对疾病治疗费用及对家庭成员带来的各种压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加重患者的焦虑;致使转运过程中出现严重危险因素。

2.2护理因素: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凶险程度和变化速度过程认识不足,观察不仔细,对病情变化处理不当,静脉通路维持不当,脱监护,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不到位。

2.3救护车司机因素:转运中从司机角度分析:①司机本人出车前血压,如出车前血压超过高血压临界,正常餐饮时间未饮食,出车前一天未休息好,可能造成行驶不平稳,可能造成患者瘤体出血增加;②司机受转运道路的熟悉程度及路程的远近影响,如果路程长、道路不熟,急转及急刹车,将增加瘤体内血液的离心力,进而增加瘤体增大及破裂的危险;急转及急刹车还可能造成患者生命支持通道的甩脱,增加护理难度,同时增加患者心理负担,加剧患者的焦虑情绪。

3转运危险因素的有效预防和处理措施

3.1针对患者:(1)首先了解患者意识、心率、心律、血压、尿量及疼痛的情况等基础病情资料。(2)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00~120/60~80 mm Hg,心率控制在60~70次/分钟,如果单药物血压控制困难,须联合降压,在降压的过程中注意心率的变化。(3)了解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情况。

3.2针对护理:(1)患者生命支持系统通路的安全连接;(2)监护系统的连接;(3)再次检查路途中各种治疗及抢救物品是否齐全;(4)与接诊医院特护沟通,详细了解患者在院内的诊断治疗情况(包括近几天的血压、心率、疼痛情况、饮食和睡眠等);(5)观察患者周围动脉循环情况,明确双侧肢体动脉搏动是否相同,特别应注意右上下肢血压、脉搏是否有明显差异,初步了解夹层撕裂波及的范围。(6)评估患者疼痛的程度和波及范围,便于在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比较。(7)与患者家属沟通,向家属讲清楚患者的病情(包括初步诊断及检查情况、路途可能发生的意外及收费标准),并征得理解和同意后填写转运协议书。(8)搬动患者时,应连同转运毯,动作尽量轻柔平稳。(9)加约束带,防止途中患者躁动导致生命支持系统脱管及陡坡滑动。

3.3针对司乘:转运距离超过300公里,应配双司机,同时要求救护车司机严格车辆保养,保证救护车处于随时待发的良好状态,包括备用胎、救护车铃、车载空调、随车通讯设备等,司机转运前要量血压,准备口服降压药和心绞痛药,防止司机紧张出现高血压和心绞痛等,转运的过程车速要均匀,平稳,切勿过激过快。

4转运过程中的护理

4.1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各项监测、监护护理指标设置报警值,重点是血压、心率变化;使用小流量吸氧、维护静脉留置套管针等生命支持系统的安全、有效;患者取头高脚低位或平卧位,把头偏向一侧,以免因车辆颠簸导致出现晕车,呕吐物吸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4.2镇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的发展是由于撕裂处不断延伸导致的,延伸中患者会感觉剧烈疼痛,可酌情使用度冷丁50~100 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 mg静注或静脉滴注,以达到镇静、止痛的效果,从而缓解患者的恐惧及焦虑心理,但该类药有抑制呼吸的作用,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转运途中,未使用镇痛剂而疼痛缓解,示夹层血肿停止伸延,如疼痛反复出现,应警惕夹层血肿扩展,应严密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时间、程度。使用强镇痛剂后,观察疼痛是否改善。同时注意鉴别如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急腹症等疼痛。剧烈的疼痛使患者容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心理,烦躁不安、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感受,及时评估患者的应激反应和情绪状态,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建立疾病治愈信心。

4.3控制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率加速,如心率>100次/分钟,及时处理,使心率保持60~70次/分钟。

4.4严密观察四肢血压变化并详细记录,在测量血压时应对上、下、左、右肢体同时进行测量,如血压升高者可用微量泵泵入硝普钠;如夹层血肿破裂出血或血容量不足致血压低于80/40 mm Hg,应及时加快输液速度以补充血容量,必要时适量使用多巴胺或阿拉明,保持收缩压维持在100~120 mm Hg,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基本正常。

5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手术治愈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基层医院多不具备手术条件和技术,为此主动脉夹层患者仍需到上级专科医院进行手术救治。转运时机的把握对主动脉夹层患者能否成功转运是至关重要的[2,3],从我们18个月的转运患者结果来分析,尽早转运可有效减少患者途中死亡。周密的转运车辆和司乘及物品准备是成功转运的基础保障[4,5],充分的镇静止痛,降压,心电、呼吸监护,对患者进行心理[6]支持是主动脉夹层患者急救转运过程中安全的重要措施。如何能够使夹层患者得到成功的转运,急救护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时刻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自我,完善自己的急救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良万.主动脉夹层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28-47.

[2]朱锡莲.主动脉夹层患者长途转诊的安全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6A):53-54.

[3]赵学军,戴红果.主动脉夹层13例转运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7):890-891.

[4]包巴根那,刘瑞.297例危重患者长途转运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12):2890-2891.

[5]粟英,张惠.山区危重患者长途转运的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6):145-146.

急救转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26例, 男23例, 女3例, 年龄20岁~68岁。分别因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感染、胆管感染、泌尿系感染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其中头孢哌酮类12例, 头孢曲松7例, 头孢唑啉3例, 头孢拉定3例, 头孢氨苄1例。均为常规治疗量, 其中用药2 h~5 h后饮酒2例, 6 h~10 h后饮酒3例, 12 h后饮酒6例, 停药后2 d~3 d饮酒5例, 4 d~5 d饮酒8例, 5 d~7 d饮酒2例。城区3例, 矿区4例, 郊区8例, 县区11例, 服务半径城区<10 km, 矿区10 km~15 km, 郊区15 km~30 km, 县区30 km~60 km。白酒10例, 红酒6例, 啤酒8例, 混合饮酒2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出现全身皮肤潮红, 尤以面、颈部为重, 眼结膜充血、心率增快、胸闷、气促、烦躁不安、全身乏力。16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 血压偏低2例, 胸痛伴心电图ST-T改变3例, 这些症状一般在饮酒后5 min~10 min出现, 以10 min~30 min为最多。病情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和饮酒量成正比, 老年人及体质差者反应较重, 不及时抢救有生命危险。

1.3 及时准确诊断

(1) 1周内应用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 (2) 食用酒类、含酒精的饮料、食物或使用某些以酒精为溶剂的药物 (如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酊剂等) 后, 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双硫仑样反应; (3) 有双硫仑样反应的临床表现, 注意与急性酒精中毒、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4) 经对症治疗后迅速好转。

1.4 现场急救治疗

急救医师到现场后, 迅速准确诊断, 立即给予平卧位, 吸氧, 心电监护, 开通静脉通路, 地塞米松入壶快速静点, 苯海拉明25~50 mg肌肉注射。对有低血压者快速补充晶体液, 必要时应用小剂量多巴胺;胸痛伴ST-T改变给予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对顽固性呕吐者甲氧氯普胺10 mg肌肉注射, 维生素B6静滴;室上性心动过速给予胺碘酮;对路途大于30 km, 不能及时送达医院的患者, 急救药品进入机体后, 可予维生素C 3~5 g静滴维持, 视情况对症治疗。

1.5 快速转运稳定病情

途中吸氧, 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 根据病情对症治疗, 同时安抚患者及家属, 消除他们紧张、恐惧的心理。尽快与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 扼要汇报患者病情、治疗经过、大约送达时间, 通知做好接诊准备。

2 结果

经过院前积极有效抢治, 26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好转, 安全转送至医院急诊科, 无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乙醇进入人体后, 先在肝脏内经乙醛脱氢酶的作用转化为乙醛, 乙醛再经过醛糖氧化还原酶作用转化为乙酸, 乙酸进入三羧酸循环最后转换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双硫仑结构中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 可抑制乙醇体内代谢途径中的乙醛脱氢酶, 使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为乙酸, 乙醛在体内蓄积, 血中乙醛浓度可升高5~10倍。乙醛可与机体蛋白、磷脂、核酸等结合, 使这些物质失去活性, 从而引起一系列血管运动性和神经精神症状[1]。因此当服用双硫仑后饮酒, 应用含酒精的食物、药物时, 可出现颜面潮红、恶心呕吐、头晕头痛、呼吸急促、胸痛心慌、血压下降, 严重者出现休克甚至死亡。

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头孢拉宗、头孢甲肟、头孢匹胺等化学分子结构中均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 其化学结构与双硫仑相似, 从而抑制乙醛的代谢。而没有甲硫四氮唑侧链者如:头孢曲松、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氨苄等, 也同样抑制体内乙醛代谢, 因其在体内产生的分子中含有与前类头孢菌素相似的产物, 在应用此类药物过程中饮酒、应用含酒精的食物或药物时, 则会抑制乙醛脱氢酶, 使乙醛在体内蓄积, 产生双硫仑样反应[2]。

本组26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 饮酒量均少于平时饮酒量, 出现全身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胸闷、心悸、气促、全身乏力, 心电图多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与乙醇中毒不同, 本组患者各种不适症状出现得非常快, 饮酒量明显与症状、体征不符。因双硫仑样反应误诊率相当高, 须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酒精中毒相鉴别。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出血、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所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3], 不同程度继发斑块出血、破裂、血栓形成而使患者出现胸痛等相应的临床症状, 病情进展凶险。因此在胸痛发作之初, 及时缓解疼痛, 合理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抗凝药物、钙通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积极介入治疗等, 病情可得到不同程度好转, 但疗程较双硫仑样反应时间长, 一般的对症治疗病情不会迅速好转。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 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由兴奋转为抑制的状态。当血中乙醇浓度达到11~22 mmol/L时, 患者出现头痛、兴奋、健谈、情绪波动、行为粗鲁等;血乙醇浓度达到33~43 mmol/L时, 患者出现言语含糊、视力模糊、步态不稳、明显共济失调;血中乙醇浓度达到54 mmol/L时, 患者进入昏迷状态, 严重中毒可危及生命。急性酒精中毒饮酒前无应用致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饮酒明显过量, 结合症状、体征很易鉴别。因此只要到达现场能确定发生的症状与用药和饮酒密切相关, 即可拟诊双硫仑样反应。

现场急救时快速静点地塞米松可提高乙醛脱氢酶活性, 加速乙醛分解, 迅速缓解症状。β-内啡肽 (β-EP) 在脑损伤、休克、急性中毒等应激疾病中的作用明显, 应用纳洛酮能够降低由乙醇介导而引起的β-EP升高, 缓解β-EP的各种抑制效应, 减少自由基生成所致的肝损伤。同时纳洛酮与粒细胞上的结合位点有机结合, 可以减少粒细胞对烃自由基的释放, 促进乙醇转化[4], 方法简便, 疗效明显。对路途较远的患者, 使用维生素C等保护肝脏, 促进乙醇代谢和排泄。转运途中心电监护仪监测对双硫仑样反应的病情判断尤为重要, 能为及时明确抢救措施, 积极抢救治疗提供依据。提前与医院急诊科联系使其做好抢救准备, 抢救环节紧密衔接, 可以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随着双硫仑样反应的逐年增多、发病急、病情重, 须加强院前急救医务人员对此病的重视, 提供有效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措施,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应加强双硫仑样反应的宣教工作, 可以减少不合理用药带来的不良后果。

摘要:目的 掌握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院前急救及转运方法, 准确处理, 迅速使患者脱离危险。方法对26例双硫仑样反应患者采取吸氧、心电监护、及时应用地塞米松、重症者静脉滴注纳洛酮等对症治疗,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结果 经院前急救后, 26例患者症状、体征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 顺利转至医院急诊科。结论 实施及时有效的救治措施是治疗双硫仑样反应的关键, 院前急救时做到早期准确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平稳转送医院可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关键词:双硫仑样反应,院前急救,转运,合理救治

参考文献

[1]李秀莲, 武建军, 陈东亮, 等.双硫醒样反应救治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 (30) :4243-4244.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637.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37.

急救转运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经以我院为中心的危重患儿转运系统转运的危重新生儿348例, 348例新生儿患儿中, 男187例, 女161例;出生时间20min~48h, 平均时间为 (2.4±0.4) h, 其中病重分类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113例, 新生儿胆红素血症81例, 新生儿窒息47例,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42例,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24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17例,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 颅内出血7例, 其他8例。

1.2转运网络与方法

我院担负全市五个城区及7个县多家医院, 以及其他地市部分医院的危重儿转运工作, 新生儿疾病转诊半径, 15公里内占65%, 16~250公里占35%, 提示我院多以中近距离转诊为主。救护人员全天待命, 接到抢救电话后能够迅速判断病情, 出诊地点, 并通知转诊人员5min出车, 及时达到救助地点。

1.3转运装备以及人员

常规救护车上包括吸痰器、微量输液泵、血氧心电监护仪以及急救箱等装备, 特殊救护车上还装备呼吸机、暖箱等设备, 由于需要转运的危重患儿多, 接到转运电话时询问患儿的病情作出评分, 并且根据转运距离选择何种救护车进行转运[2]。转运人员包括我院新生儿科主任在内的多名抢救经验丰富, 判断病情快、准, 技术高超的医生,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专职护士及司机组成的转运小组。

1.4转运过程

转运前注意事项:转运人员到达救助地点后, 立即询问患儿的病情以及治疗情况, 并且根据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采取转运前的抢救措施, 确保转运安全, 抢救措施包括清理患儿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气管插管后呼吸囊正压供氧或者呼吸机辅助呼吸, 置入胃管抽空胃内容物防止胃内容返流而导致患儿窒息, 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纠酸、纠正低血糖, 使用镇静药物以及其他抢救药。医务人员应向患儿家长解释病情, 转院的原因、转运途中可能的风险等, 患儿家属同意后签转运同意书。

转运时注意事项:在转运的途中患儿注意保暖, 必要时放入暖箱中, 根据患儿的病情保持患儿合适的体位, 防止因震荡而受到损伤。保证患儿呼吸道以及各种管道的通畅, 如输液管、氧气管。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以及重症新生儿常见的症状, 必要时进行血氧心电监测, 血糖测定等, 准切记录患儿的用药情况、操作情况、排尿、排便情况等。途中遇到危机情况时, 必须积极抢救, 并且电话通知转运网络中心, 做好接诊准备。

转运至医院时: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与值班医师交接, 详细介绍患儿转运过程中患儿的病情变化情况, 用药情况, 以及抢救处理后的状况等, 并提供转运记录单, 进而协助诊疗。

2结果

转运途中1例患儿死于肺出血, 其他患儿均转运成功。转运途中气管插管患儿15例, 其中5例因为路途远, 病情重, 气囊正压通气效果差, 而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56例患儿使用吸痰器;239例患儿吸氧, 大多数患儿建立静脉通路。

3讨论

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是新生儿急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降低重症新生儿病死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许多发达国家新生儿的转运系统比较完善, 新生儿的存活率明显上升。近几年,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建立, 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 国内为重而的转运系统不断完善, 对新生儿的诊治成功率明显提高[3]。因此建立、完善区域性新生儿转运网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改善患儿的预非常关键。

本研究中发现危重新生儿的疾病主要为以下几种;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颅内出血等, 通过了解疾病的主要种类进行专项培训有助于提高转运成功率, 并且进行宣传教育, 尽量避开导致患儿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4]。因此, 我院的转运小组每月进行培训1次, 主要为新生儿窒息心肺复苏, 气管插管, 呼吸机的应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滴入, 吸痰器的应用,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特殊的护理要求, 心电监护的应用, 静脉输液技术等;学习疾病的机理机制, 临床表现, 对疾病及时作出初步诊断, 采取治疗措施。

在转运过程中要注意影响新生儿转运效果的因素, 新生儿的转运是由转出医院, 目的医院, 患儿家属等多方参与的医疗救护过程, 需要协调工作, 才能达到转运目的。通过定期培训转运人员, 严格的组织管理, 保障设备的正常工作能有效的提高转运人员的责任感, 业务水平, 提高转运过程的稳定性, 有效性, 降低转运的危险性;在转运前稳定患儿的病情对转运成功非常重要, 使患儿病情稳定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保持患儿呼吸道的通畅, 及时清理呼吸道, 必要时正压通气或者应用呼吸机;维持血压正常范围内, 必要时应用升压药物;维持心率正常范围;维持患儿血糖水平, 预防低血糖, 必要时输注高糖等。新生儿转运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需要不断完善, 以及高超的诊疗技术, 都需要在实验中不断完善提高。

综上所述, 新生儿转运系统包括多个环节, 各个环节进展顺利才能保证转运成功, 本实验发现新生儿转运成功率将近100%, 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死亡率, 但是该项工作仍需不断完善,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提升各方面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赖剑蒲, 陈克正, 吕回, 等.新生儿危重评分在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小儿急救医学, 2001, (2) :55.

[2]李哲, 韩雪婷.危重新生儿急救转运网络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 2008 (6) :43.

[3]陈雄, 黄太伟, 谢克开, 等.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效果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0) :77-78.

上一篇:数据自动备份下一篇:HSE基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