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2024-06-03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精选4篇)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篇1

随着危重新生儿转运工作的全面发展, 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 (NETS) 在全国各大医院不断完善, 基层医院的危重患儿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极大的降低了危重新生儿的病死率。近几年车载转运呼吸机的应用, 为患有呼吸系统等疾病的患儿开辟了绿色通道, 很好地完成了危重患儿从基层医院到NICU的过度, 对其疾病的恢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临床对象

我院从2011年12月开始使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此前一直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对危重患儿进行转运, 现将2011年6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分做两组, 2011年6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52例 (设为A组) , 2011年12月1日至2012年5月31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67例 (设为B组) 。

1.2 判定标准

119例危重新生儿病例均具备需气管插管进行辅助通气的指征, 参照7版儿科学教材。

1.3 疾病构成

A组第一诊断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1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1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9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 肺出血2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者2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自动充气式复苏囊 (包括复苏囊面罩加压供氧, 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 。B组的疾病构成为早产儿合并肺透明膜病26例, 新生儿重度窒息14例, 胎粪吸入综合症14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6例, 肺出血3例, 重症肺炎需机械通气4例, 均在转运前或转运途中根据病情实施了气管插管连接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 。见表1。

两组的一般情况无统计学意义

1.4 转运流程

我院新生儿转运系统配备有专用急救救护车、新生儿转运暖箱、德国生产的急救转运呼吸机 (stephan F120) 、便携式脉氧仪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微量输液泵、车载吸痰器及新生儿转运急救箱等设备。接到转运电话后及时了解患儿病情、诊断及转诊理由, 征得家属理解并同意, 在1~3h内转运救护车到达基层医院。到达后医师详细检查患儿生命体征、设置脉氧监护仪, 必要时重新清理呼吸道、面罩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加压给氧, 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到达85%以上, 建立静脉通道后即可开始转运。转运前向家属交代病情及途中风险, 家属签字同意后即开始转运。转运途中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等的变化, 一旦经皮血氧饱和度<85%或心率<100次/min, 常压面罩给氧无效时, 根据患儿情况选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加压供氧, 若仍不能维持氧合, 则行气管插管复苏囊加压供氧或气管插管连接车载呼吸机, 保证经皮血氧饱和度>85%及脉率>100次/min。

1.5 观察指标

危重患儿到达我院NICU后立即拍摄胸片了解心肺情况, 并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包括呼吸机的使用和稳定生命体征, 采取以下指标评定转运情况: (1) 转运成功率 (患儿到达NICU后2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2) 气漏发生率 (入院后胸片发现气漏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 。

1.6 统计学处理

定性资料结果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7 数据分析

见表2。

2 结果

A组中有50例成功转入我院NICU, 2例在转运后2h内死亡。B组中有63例成功转入, 2例转运后2h死亡, 2例转运后病情加重放弃治疗, 两组在转运成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119例危重病例转入我院NICU时立即行胸片检查, 在气漏发生率方面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在基层医院摄片均无气漏发生, 因气漏转院者未纳入病例) 。

3 讨论

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的转运过程中因简便、经济、实用已广泛使用, 但因操作者经验不同, 人工通气时输出的峰压不稳定, 容易造成新生儿气漏的发生, 尤其是在早产儿及气管插管的患儿, 且复苏囊正压通气不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不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无法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而车载急救呼吸机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 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良好的转运措施及及时得当的院前急救措施是转运成功的必要前提。

危重新生儿转运要求较高, 不仅要求要有经验丰富的转运团队, 能对转运过程中出现的紧急突发事件及时而准确的处理, 还要求有先进而齐全的设施设备, 转运呼吸机的应用能减少危重患儿并发症的发生, 并有可能直接影响转运效果。因此新生儿转运系统必须以循证医学为基础, 收集新生儿转运服务的数据, 建立和共享规范的转运标准、实施连续的专业转运培训和健全的风险报告机制, 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评估并持续改进, 以保证转运的质量与安全[1]。

摘要:目的 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 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 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 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 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 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 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关键词: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危重新生儿转运

参考文献

[1]邵肖梅, 叶鸿瑁, 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61-164.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3年6月-2015年6月我院车载呼吸机转运早产儿80例, 根据时间段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例。对照组, 男22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20.4±2.5) h。试验组, 男21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21.6±3.2) h。2组早产儿的转运距离均在1h路程之内。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征特征方面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医院在接到转运电话之后, 医护人员及时了解患儿病情, 并及时进行确切诊断, 说明转诊理由, 告诉家属, 并得到家属同意后, 派出转运救护车至基层医院。在转运救护车到达医院后, 医护人员应该对患儿的生命体征进行检查, 包括患儿的体温、心率及呼吸频率的检查, 并且进行详细记录。设置多参数监护仪PM-7000, 若患儿的呼吸极其困难, 则对患儿的呼吸道进行清理, 并用插管的方法给患儿提供足够氧气。等到患儿的呼吸频率平稳, 各项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可以开始建立静脉通道[3], 对患儿进行转运。对照组患儿在转运途中采用持续低至中流量给氧, 可使用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进行转运, 如若自动式复苏囊不足以供给患儿氧气, 则采用气管插管式复苏囊进行加压供氧。试验组患儿采用车载纽邦H70呼吸机, 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连接车载呼吸机, 提供氧气。并设置车载暖箱, 保证患儿的体温不受影响。所采用的设备为:采用车载呼吸机美国纽邦医学仪器有限公司H7O便控携式血气分析仪、美国雅培公司i-ST对照T300多参数监护仪、迈瑞公司MIndr对照y PM-7000血糖血糖机、台湾华广公司瑞特Rig Htext GM300运输用培养箱、宁波戴维医疗公司T 12000使携式吸痰机及血跃医疗公司Suction7E-实验, 对患儿在转运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体温心率等进行密切观察。

1.3评价指标测量并记录2组患儿的各项体格特征, 采用呼吸频率监测器监测呼吸频率, 采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检测血氧饱和度[4], 转运过程中泄气、漏气、气胸肺出血并发症发生情况, 及患儿的转运有效率之间的对比。将转运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4,5], 显效:患儿的各项体格检查在转运后均在参考范围值之内, 转运的呼吸状态良好, 患儿心率正常, 呼吸平稳。有效:患儿的各项体格检查在转运后基本正常, 呼吸基本平稳。无效:患儿的各项体格检查在转运后, 较转运前明显加重, 呼吸频率紊乱, 心率过速。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转运后总有效率试验组的转运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的转运有效率为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转运气囊过程中的漏气、气胸肺出血并发症试验组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结论

近年来, 车载呼吸机的转运得到广泛应用, 为呼吸疾病患儿的有效转运提供有效通道[6], 提高了患儿转运的生存率, 对患儿疾病的有效恢复提供绝大帮助。虽然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呼吸疾病患儿的转运过程中, 操作简便, 经济[7], 但是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患儿的转运过程中危险性较大, 漏气等并发症极易发生。特别是对于肺出血患儿, 不能很好的维持呼吸末正压[8], 很容易导致患儿的气胸肺出血。而车载呼吸机不仅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转运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的40例患儿转运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结果有效证明, 采用车载呼吸机转运早产儿的转运效果显著, 可减少漏气、气胸肺出血并发症等现象的发生, 保证患儿在转运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 很好地稳定患儿的呼吸频率, 保证患者心率正常, 为患儿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提供了坚实保障。有研究证明, 患儿的转运过程中使用车载呼吸机和鼻塞式给氧的效果比较, 使用车载呼吸机的那一组, 转运后的各项指标均恢复正常, 明显优于鼻塞式给氧。由此可见, 车载呼吸机转运患儿可以有效控制患儿的呼吸频率, 改善患儿的呼吸管道, 为患儿的后期治疗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 车载呼吸机转运早产儿, 可以提高转运效率, 减少漏气现象的发生, 有效控制患儿在转运过程中的呼吸频率及心率, 可以保障早产儿的安全性, 为早产儿在后期的治疗中做好铺垫, 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陈兰珍.危重早产儿院外转运的护理[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4) :161-162.

[2]毛劲, 栗燕, 雷巧玲.车载危急转运呼吸机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237-238.

[3]梁冰, 覃小兰, 汤华波, 等.小儿危重症院前急救转运684例患儿疾病谱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4, 15 (12) :756-757.

[4]吴江红, 汤文决, 肖志辉.新生儿重度窒息复苏后转运与监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8) :71-72.

[5]尹毅霞, 林栩, 区凌冰.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 加强医院应急管理[J].右江医学, 2013, 41 (1) :126-127.

[6]李彦嵩, 马俊敏.心力衰竭药物药物治疗研究新进展[J].右江医学, 2012, 40 (1) :98-99.

[7]黄海燕.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病因分类、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内科, 2014, 9 (6) :732-734.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篇3

关键词:急救呼吸机,转运呼吸机,工作环境,危险输出,数据准确性,气道压力,潮气量,吸呼比,检测

0 引言

急救呼吸机,是指在急救场合下使用的呼吸机,其操作原理与ICU呼吸机的设计原理相同。急救呼吸机与其他种类呼吸机相比优点在于:操作方便、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能与氧气瓶一起使用,可轻松放置于便携箱内,适用于针对术后、急救部门、医院内转运以及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计生站等多种场合。当前,在院前急救和转运过程中,此类便携式呼吸机的使用对呼吸衰竭、呼吸困难患者维持有效的通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在争取宝贵时间、挽救危重病人生命的紧急关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7年1月31日发布了YY 0600.3-2007《医用呼吸机基本安全和主要性能专用要求第3部分:急救和转运用呼吸设备》,已于2008年2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 10651-3,标志着我国关于急救和转用呼吸机的行业要求已同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内此类产品的进一步规范化,使得该类产品的基本应用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随着新标准的实施,作为生产企业,应正确理解标准条款的要求和内涵,用行业标准作为生产依据,作为国家医疗器械检验部门的检验技术人员,也面临着对新标准的理解与实施检验的挑战,正确地理解标准中的要求是生产和检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针对YY0600.3-2007标准中相关条款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解读,不妥之处还请专家和读者拨冗指正。

1 YY0600.3-2007标准中相关条款解读

1.1 急救和转运呼吸机使用环境(YY 0600.3-2007中10)

急救呼吸机可能应用的环境要恶劣得多,不能像治疗呼吸机那样在一个有着空调、安静和洁净的病房内使用。它所应用的环境可能是在奔驰的急救车上,万米高空中飞行的飞机上,也可能是嘈杂的矿难现场,它所面临的应用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急救呼吸机适用的运行环境应更宽泛,要求其在更恶劣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使用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抗击电源的波动范围较大,交流电压、交流电频率、直流电压等允许的波动范围也更大。而一般的治疗呼吸机的运行环境就是采用通用标准GB 9706.1-2007中医用电气设备运行最基本的环境要求,二者区别如下:

急救呼吸机在使用中通常会安装到急救车、飞机,担架上,用于野外、矿山、急救车以及直升机上的救援,很多情况下是以动态的形式在进行工作,而且还有可能在运输过程中出现坠落、碰撞等多种意外情况。出现意外情况时,不允许中断对患者的辅助呼吸,实际情况中也不可能有备用机进行更换,必须保证急救呼吸机在以上所述情况下都能够正常使用。因此标准对急救呼吸机的结构强度提出“具有良好的抗跌抗振能力”的更高要求,具体措施上就是规定急救呼吸机必须进行“振动”、“宽频带随机振动”、“碰撞”和“自由落体”四项测试,必须符合GB/T 2423.10-1995、IEC68-2-36、GB/T 2423.6-1995以及GB/T 2423.8-1995的试验要求,通过这四项测试来验证急救呼吸机能否在实际应用中满足运动中正常工作及坠落、碰撞时不出现损坏的要求。

此外,急救和转运呼吸机应具有IPX4级的防溅水能力,防止在使用中因异常的气候等原因造成设备浸水导致不能正常工作。

除了环境要求、机械强度、防浸液等章节提出的高要求外,其他章节的一些条款要求也体现出对于急救呼吸机的特殊要求,如标准正文51.108报警(a)中的注解(报警的性能应该适合预期的使用场合,比如在救护车上、在医院的科室之间、在直升机上等),其实也要求急救呼吸机的报警类型、噪声水平等要适应其所声明的应用环境。

1.2 危险输出的防止(YY 0600.3-2007中51)

急救呼吸机的安全、有效使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设备的安全性能就更加重要,设备在使用中的报警功能也就凸现出来。

1.2.1 能源故障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1.1)

标准要求“当电动或者气动能源的供给没有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数值时,呼吸机的能源故障报警应该发出符合YY 0574.2要求的、至少长达7秒的声音报警信号”。

当急救呼吸机为气动能源,一般会采用储气气容作为报警的能源,气容的容量决定了报警信号的长短,太小的气容可能导致其信号的时间很短,不能起到有效提醒的作用。标准提出了能源故障报警时间至少为7秒的限制条件,可以及时提醒医务人员,排除故障原因,更换备用能源,以防止对患者病情造成贻误。

1.2.2 压力限制(YY 0600.3-2007中51.102)

标准要求“无论是在正常使用状态下还是在单一故障状态下,病人连接口处的最大极限压力不能大于10kPa(100 cmH2O)或者最大工作压力的120%”。

呼吸机使用时,如果气道压力过高,容易引起患者肺部积压伤,因此对呼吸机提供一个极限压力保护措施是非常必要的。急救呼吸机的压力限制的指标是区别于治疗型呼吸机及麻醉机的,后二者的压力限制是12.5kPa。但是原理都是规定一个释放压力,到达压力限制前要有一个释放动作,也是气道压力高报警之外的另一重保护措施。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检测时,除考虑释放压力值外,还应考虑这个释放压力是在什么流量情况下测试出来的,要结合急救呼吸机的正常使用状态和单一故障状态,做出相应的模拟试验;同时还应屏蔽好气道压力高报警功能,排除报警对此测试的影响。

1.2.3 高压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4)

标准要求“呼吸机应提供高压报警。当吸气压力达到报警值时,应该发出声音报警信号。压力报警值的设定不应大于压力限制所允许的最大限制压力”。

尽管呼吸机提供了压力限制措施,但是如果气道压力真的要达到限制值,患者肺部受损伤的风险还是比较大的;另外,患者的情况也各不相同,提供高压报警设置和高压报警,可以在气道出现高压时及时提醒医务工作人员注意,关注患者情况。通常提供高压报警的同时,呼吸机应具备主动卸压的功能,防止患者发生意外。

1.2.4 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6)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它应该能够产生符合YY 0574.2规定的声音报警信号”。

呼吸系统完整性报警并非强制性报警,但是管路脱落或者漏气会导致患者潮气量支持不够,影响氧合,甚至缺氧。通常呼吸机系统必须具备直接或间接检测呼吸机管路连接是否正常的能力,并在可允许的时间范围内发出报警,提醒医务人员小心看护患者,避免患者受到伤害。

1.2.5 高、低氧浓度报警(YY 0600.3-2007中51.107)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高、低氧浓度报警,应该符合ISO 7767的要求”。

YY 0600.3标准要求急救和转运呼吸机传输的氧气浓度应至少能够达到85%O2(V/V)。通常急救呼吸机多采用文丘里的原理进行混氧,氧浓度从45%可达100%。由于文丘里输出容易受患者肺的特性改变而发生影响,实时监测呼吸机传输的氧气浓度可以保证患者得到合理的氧气支持。长期低氧浓度容易造成患者缺氧甚至发生脑死亡,长期高氧浓度通气也容易造成患者氧气依赖甚至氧中毒,因此提供高、低氧浓度报警功能能保障患者得到合适治疗。

1.2.6 防止错误调节(YY 0600.3-2007中51.109)

标准要求“应该提供防止可能产生危险输出的错误调节的方法”。

急救和转运呼吸机被广泛使用在转用场合,如果没有相应的防护设计,旋钮、按键和其他控制元件容易被触碰而产生错误命令,导致呼吸机输出意外方式,造成患者的伤害。通常的防护方式有机械控制技术,例如锁紧、屏蔽、阻尼加载和制动。对于压力敏感的触摸屏、电容触摸开关和带有微处理器的“软”控制器,可以制定特定的开关操作顺序,避免设置直接生效。

1.3 工作数据的准确性(YY 0600.3-2007中50)

1.3.1 监测数据的显示(YY 0600.3-2007中50.101)

标准要求“当急救呼吸机正常使用且在适用的工作条件下测试时,所有监测数据的显示都应该在制造商所规定的精确度范围内”。

在适用的工作条件下(包括使用温度范围、大气压强范围、湿度范围等),急救呼吸机的性能必须能够保持一致性,监测数据的误差应该满足规定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基本满足用械的有效性。由于急救呼吸机的使用特点,其监测功能不及治疗呼吸机全面,显示的不如治疗呼吸机的项目多。因此,设备能显示的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对治疗的意义更加重要了。

1.3.2 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YY 0600.3-2007中51.103)

标准要求“急救转运用呼吸机应该提供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操作人员从设备读出的数值的精确度应该在±(满刻度读数的2%+实际读数的8%)之内”。

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可以包括压力表和压力传感器,前者通过指针很直观地显示压力值,后者必须通过信号处理转换成数字显示供参考。满刻度是指测量呼吸压力的设备的满量程,实际读数是指当前的测定值。压力监测的准确性对指导医护人员监测气道压力水平,保证急救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1.3.3 呼气量测量设备(YY 0600.3-2007中51.105)

标准要求“如果提供测量呼出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的设备,当潮气量大于100 ml或分钟通气量大于2l/min时,准确性要求应该在实际读数的±20%以内。潮气量小于100 ml时的准确性应该在使用说明书中说明”。

在呼吸机检测中,关于呼气量(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一般有两方面的检测,一个是输出准确性的检测,通过对呼吸机的呼气量的设置(多为机械控制调节,目前只有部分治疗呼吸机做成电子控制潮气量的输出),进行气体输出;另一个是呼吸机本身有一个呼气量测量装置,能反馈使用者当前监测到的呼吸量。一些简单的产品并不都具有这样的装置,所以这个条款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急救呼吸机。考虑到急救呼吸机的特点,在潮气量精度上较一般的治疗型呼吸机降低了要求(治疗型呼吸机精度一般为±15%),所以急救呼吸机测试的重点应该在其对于应用环境的适应上。

2 总结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8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均存在至少一种下列情况: (1) 自主呼吸消失; (2) 8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 并伴有发绀和呼吸困难; (3) 血氧饱和度<85%。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1例, 男2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1.84±11.74) 岁;对照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42.06±11.27) 岁, 其中外伤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因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 将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干净, 并给予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电监护, 若需要可进行心脏按压以及电击除颤, 并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利多卡因等进行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滴注, 起始剂量为0.8mg, 维持剂量为0.01mg/min, 间隔时间为15~30min, 最大剂量不超过24mg。对照组予尼可刹米1.125g和洛贝林9mg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静滴, 间隔时间为15~30min。治疗前和治疗3h后经桡动脉采血1mL进行血气分析, 比较疗效。

1.3 评价标准

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有效;不符合以上评价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当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36例,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7例,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功能损伤, 在短时间对内气体交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缺氧发生, 有时可伴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2]。其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院前急救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较早接受的治疗, 对急性呼吸衰竭救治疗效和预后影响较大[3]。其主要方法有稳定病情、维持呼吸道畅通、建立静脉通道和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处理等。急性呼吸衰竭时, 在应激的状态下, 机体β-内啡肽合成和是否增加, 从而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的发放, 导致呼吸困难和通气量下降, 这又进一步加重应激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4]。纳洛酮属于β-内啡肽拮抗剂, 能有效的阻断机体内β-内啡肽的作用[5]。其他报道[5]研究表明,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 可迅速起效, 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显效率为34.15%, 有效率为53.66%, 无效率为12.20%,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显效率为21.95%, 有效率为43.90%, 无效率为34.15%,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处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提高处理疗效。我们考虑这与纳洛酮可抑制β-内啡肽作用、兴奋呼吸中枢和促进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有关。

综上所述,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纠正患者低氧血症, 提高处理疗效, 由此观察, 纳洛酮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具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院前急救用药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 对照组给予尼可刹米和洛贝林治疗, 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改善肺功能, 提高处理疗效。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纳洛酮

参考文献

[1]周芬, 陈一峰.丽江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 :62-63.

[2]王银彩.院前急救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203-204.

[3]张巍, 李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31) :120-121.

[4]王丽春, 王康, 单志刚, 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转运及护理[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145.

【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推荐阅读:

急救转运07-02

院前急救与转运08-28

急救呼吸机09-04

车载电子07-19

车载信息07-20

车载雷达05-14

车载产品06-01

车载导航06-30

车载电源05-15

车载移动视频05-24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读书活动下一篇:NGB接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