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与转运

2024-08-28

院前急救与转运(精选11篇)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与价值。方法 选择在我院院前急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根据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由急诊人员进行经验性处置,观察组给予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进行干预。结果 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5.39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改善急诊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院前急救,安全转运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展迅速的神经功能缺失为特点的急性脑血管疾病[1]。随着诊治技术的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病死率有明显下降,然而很多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并发症,已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相关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延迟就诊是影响患者病死率、致残率的主要因素,医院的院前急救和运转效果不佳导致患者就诊延迟普遍,严重影响预后[2,3]。而要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质量,就必须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4]。本文具体探讨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与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均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已排除有炎症的精神障碍类疾病、肾功能不全者,肺部感染者。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45.78±6.2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3.78±1.24)kg/m2;临床表现:神志不清34例,重度昏迷6例,口齿不清、头晕、呕吐22例;失语等45例。而对照组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47.56±5.11)岁;平均体质量指数为(24.34±1.56)kg/m2;临床表现:神志不清33例,重度昏迷9例,口齿不清、头晕、呕吐21例;失语等4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

对照组患者由急诊人员进行经验性处置,就地治疗。观察组给予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进行干预,根据患者、家属的主诉、病史及体格检查迅速做出判断,做好鉴别诊断;及时清理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到达现场后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控制脑水肿;稳定患者及家属情绪;及时控制血压。在转运中建立脑梗死绿色通道,进行现场急救措施,同时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做好接诊工作,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保持患者体位的平稳。

1.3 观察指标:

①转运情况: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在转运期间出现的情况,包括安全转运、病情加重、死亡等。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②观察与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4.0行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情况对比:

经过观察,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

经过观察,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98,P<0.05)。

3 讨论

我国每年新发脑梗死大约为200万人,给患者、家庭社会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5]。当前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院前延迟时间平均为8 h,发病3 h内到达医院的不到1/3,主要在于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效果不好。随着医学与护理观念的进步,院前急救医学得到了广泛重视,而安全转运已成为院前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在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中,需要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抢救性处置,并安全转送到医院。

当前创新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强调完整性及合作性,现目前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多个部门进行整合工作,治疗内容及执行时间由参与医疗服务的成员共同拟定,强调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对患者病情作出快速而准确判断,并给予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患者成功的关键一步,为此需要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临床表现进行初步诊断;也需要规范急救流程,争取抢救时间,减轻缺氧造成的损害,降低病死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安全转运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转运中病情加重与死亡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优化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中,要遵循抢救-诊断-治疗同时进行的原则,要加强途中心电监护,若有心搏骤停的患者应尽快除颤,血糖过高者避免使用葡萄糖液[7]。其中可放置口咽通气道,不仅可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还有利于吸痰。也需要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注重对患者情绪调控,保持气道通畅。急救医师需要加强培训,应有现场应变能力,积极、规范地做好院前处置、途中转运、途中监护。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为(2.11±0.45)h,而对照组为(3.76±0.52)h,观察组的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5.398,P<0.05)。同时呼吁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脑卒中患者发作的求救意识,让患者和家属懂得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救方法,并能及时向急救中心呼救。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优化的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方法能有效缩短发病至到达医院急诊时间,改善急诊效果,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瑛,田勇,叶丹.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保守治疗期间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17):2068-2070.

[2]孟亮亮,徐大伟,张敬.脑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机制的弥散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5,1(12):91-94.

[3]孙秀芳,马丽,赫文清,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临床综合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9(13):167-168.

[4]曹祝华,邝艳云,黄伟珠.临床护理途径在初次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对比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8(13):1100-1102.

[5]Wąsek WC,Samul W,Ryczek R,et al.Unique case of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lated to paradoxical embolization and simultaneous pulmonary embolization:clinical considerations on indications for patent foramen ovale closure in no-guidelines land[J].Circulation,2015,131(13):1214-1223.

[6]秦静,薛蓓蕾,马修堂,等.创伤康复专科护士工作体验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29-31.

[7]赵博,赵艺皓,武剑,等.北京地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延迟入院原因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6):684-687.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2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3

[关键词] 孕产妇;院前急救;转运;模式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3-0023-02

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是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举措之一,抢救成功与否与孕产妇是否得到及时救治有关,而后者又与孕产妇是否能被及时转运到孕产妇救治专科医院有关。因此,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多家医院都在探索适合实情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并取得了许多经验[1,2]。中山市博爱医院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于2011年开始进行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方法

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

1.2 危重症孕产妇范畴

从妊娠开始至产后42 d间所发生的威胁孕产妇及围产儿生命健康的病症。

1.3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经120指挥平台中山市博爱医院收治的危重症孕产妇600例。患者年龄20~45岁,平均27.8岁;孕周27~42周,平均38.2周,孕次1~3次,平均1.5次;其中产后出血32例,异位妊娠15例,胎盘原因150例,重度妊高征117例,合并内科疾病81例,羊水栓塞4例,子宫破裂2例。

1.4 院前急救方法及转运模式

中山市博爱医院急诊科接120指挥平台通知后,即视为启动该模式,孕产妇急救小组迅速出诊,并以最快速度赶到现场,保障孕产妇获得检查和初步诊断,并得到急救人员迅速制订现场救治方案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迅速实施院前抢救措施,待病情稳定后送入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流程详见图1。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及转运,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病例。所有孕产妇平安生产,成功率为100%。

3 讨论

孕产妇危重症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对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损伤严重,是导致孕产妇死亡最重要原因,孕产妇死亡率是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及卫生工作水平综合性指标之一[1,3]。有学者报道[4],到2008年,我国平均孕产妇死亡率已下降到34.2/10万,但在经济贫困、妇幼卫生服务能力较低、缺乏产科急救能力和交通不畅的一、二级医院,平均孕产妇死亡率为149.03/10万,远远高于平均水平。我国孕产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产科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羊水栓塞、妊娠合并内科疾病、产褥感染[3]。因此,及时对急危重症孕产妇进行院前急救、迅速向技术力量和设备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转运,是赢得宝贵抢救时机、成功救治、降低孕产妇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中山市博爱医院地处中山市城乡结合地带,面对乡镇医院及暂住人口较多,孕产妇发生危重症的因素较复杂。结合实际情况,医院较早建立了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制订了规范化的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流程。接诊时首先应详细询问孕产妇所处地点、孕产妇的具体情况、呼救原因,及时派出危重症孕产妇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评估孕产妇病情,建立静脉通道,对症治疗,告知病情,必要时通知手术室或ICU做好接诊准备,争分夺秒,保障母婴生命安全。经过及时的院前急救及转运,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成功率100%。本组未出现死亡病例。本组病因分布显示产后出血5.33%,异位妊娠2.50%,胎盘原因25.00%,重度妊高征19.5%,合并内科疾病13.50%,羊水栓塞0.67%,子宫破裂0.33%,结果与文献报道并不太一致[3,5],提示存在地区性差异。

在基于120指挥平台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开展及实施过程中,我们体会到,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应该注意孕产妇危重症的各种特点,针对病因、诊断、病情严重的程度,尤其是急救现场的条件,综合评估,实施积极、准确的现场救治,并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为后期的院内救治打下基础,以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提高抢救的效率和成功率。

综上所述,基于120指挥平台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模式安全可行,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Liu X,Yan H,Wang D. The evaluation of“Safe Motherhood”program on maternal care utilization in rural western China: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approach[J]. BMC Public Health,2010,22:566.

[2] Colboam T,Costello A,Pagel C. Matemal morlality for 181 countries 1980-2008[J]. Lancet,2010,375:1609-1623.

[3] 谢莉玲,余昕烊,朱建华. 351例重症孕产妇转诊病种和结局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1,27(5):385-388.

[4] 陈敦金,孟丽丽. 产科重症监护患者处置的新进展[J].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1):722-724.

[5] 秦敏,朱丽萍,张蕾,等. 上海市2000~2009年孕产妇死亡情况分析[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4):244-249.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NICU 2006年1月-2007年10月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其中男152例,占66.7%,女76例,占33.3%;日龄<24 h 186例,占81.6%,~3 d 32例,占14%,~7 d8例,占3.5%,>7 d 2例,占0.9%;胎龄:≤28周3例,占1.3%,~37周32例,占14%,~42周183例,占80.3%,>42周10例,占4.4%;出生体重:<1 000 g 2例,占0.9%,~1 500 g 25例,占11%,~2 500 g 40例,占17.5%,~4 000 g 149例,占65.4%,>4 000 g 12例,占5.3%。

1.2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构成

院前转运危重新生儿疾病名称前10位分别是:(1)吸入性肺炎(22.5%);(2)新生儿窒息(20.6%);(3)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17.8%);(4)早产儿(15.4%);(5)肺透明膜病(HMD)(10%);(6)胎粪吸入性肺炎(5.3%);(7)颅内出血(3.5%);(8)肺出血(2.2%);(9)心脏疾病(1.3%);(10)外科疾病(0.9%)。

1.3 转运方法

1.3.1 人员构成

由我院NICU专业医师和经过培训的新生儿护士和专业救护车司机组成救护和转运小组。

1.3.2 转运设备

专用救护车;转运温箱;多功能监护仪;血糖仪;微量注射泵;新生儿复苏器械(喉镜、气管插管、复苏囊);急救箱(急救药品等);氧气、吸痰器、随车通讯设备等。

1.3.3 转运网络

以阳江市妇幼保健院NICU为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中心,与阳江地区各级医疗机构的妇产科、儿科建立院前急救协作网络,方圆60 km范围内实施转运。

1.3.4 转运方式

NICU设24 h专线电话,结合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实践,我们按以下程序进行:(1)接到转诊电话后了解病情、转诊理由,并视病情在电话中帮助、指导求助医院医生尽当地条件所能稳定病情,做好充分准备;(2)做必要的处理以稳定病情,确定是否转运;(3)与求助医生共同向家属交待病情,签转运协议书;(4)转运途中加强监护,维护生命体征稳定,直到进入我院NICU;(5)转运后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转运质量。

2 结果

2.1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救治情况

转运前与转运途中的主要处理措施有:清理呼吸道184例,鼻导管吸氧170例,复苏囊加压给氧38例,气管插管12例,测定血糖55例,心肺复苏10例,给予肾上腺素2例,苯巴比妥钠62例,补碱32例,速尿12例,立止血15例,纳洛酮5例。所有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均置新生儿转运暖箱,建立静脉通道,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

2.2 转运里程

本组病例转运单程多在3 km~60 km,往返时间为0.5 h~2.0 h。

2.3 转归

参与院前急救与转运的228例危重新生儿转运至本院NICU时,病情稳定195例,33例恶化,途中无死亡病例,接回2 h内死亡5例[其中重度窒息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IE)2例,肺出血2例,原因不明1例]。转运成功率(指患儿安全到达NICU 2 h内病情未恶化或未死亡者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97.8%;转运途中病死率为0%;转运病死率(指转运途中及达NICU 2 h内死亡人数占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2.2%。本组228例中,除外放弃治疗和自动出院者32例,余下可统计病例为196例,痊愈175例,治愈率89.3%;死亡5例,病死率2.6%,放弃治疗10例,其中8例死亡,自动出院22例,新生儿病死率(指在院死亡人数和放弃治疗后死亡人数之和与转运总人数的百分比)为5.7%,外科病例2例,归自动出院病例,均转至小儿外科医院诊治。转运病例中有2例在分娩过程中处理不当,造成重度窒息合并重度HIE,家属不满,与出生医院引发医疗纠纷,经转运我院NICU治疗,痊愈出院后,这2起医疗纠纷才得到妥善化解。

2.4 2006年与2007年院前急救与转运危重新生儿情况2 0 0 7 年转运危重新生儿人数已占我院NICU住院人数的3 5.8%,见表1。

2.5 阳江地区不同年度新生儿死亡率比较

对阳江地区2005年-2007年新生儿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以前的2005年新生儿死亡率为8.26‰,此后逐年下降,2007年降至4.28‰,见表2。

3 讨论

随着我国新生儿急救医学快速发展,新生儿病死率逐年下降,以NICU为核心的地区性新生儿医疗救护网络的形成,是近代新生儿急救医学的重大发展[2]。

近10多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医院相继建立NICU,在此基础上建立NETS,一方面解决了基层医院转运质量差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患者来源,提高了NICU抢救设备使用率,有利于危重儿抢救,从而降低了新生儿病死率[3]。由于基层和部分医院缺乏新生儿专业技术人员、必要设备和抢救经验,将危重儿集中转运至有条件的医院,才能保证他们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我院于2006年1月成立了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系统(NETS),成为我市惟一开展此项工作的单位。与方圆60 km 20余家医疗单位建立转运网络,运用陆地双程主动转运。转运时间均在2 h内,结束了不专业的单程转运(由基层医疗保健单位直接转运病儿至NICU),大大降低了转运途中病死率(本组新生儿转运病死率为0),为危重患儿抢救、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及提供专业保障,开展此项工作2年来的情况证明NETS是适合本地区的危重新生儿的转运模式。

从院前转运的新生儿疾病构成分析,以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早产儿为主,占前10位疾病的76.3%,而围生期窒息合并症占49.4%,说明基层医务人员对窒息的防治及对早产儿的全面管理水平有待加强与提高;生后24 h内转运的危重新生儿占81.6%,说明这一时段新生儿发病相对多,所以实施危重新生儿转运,使危重新生儿获得及时、系统、全面的诊治与护理,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自2006年以来,我院NETS正常运转,转运的患儿人数逐年增加,2年来共转运危重新生儿228例,转运病死率2.2%,新生儿病死率5.7%,治愈率89.3%,使阳江地区新生儿死亡率由2005年的8.26‰下降到2007年的4.28‰,有效化解了2起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因此,通过院前急救与转运,为基层提供了高一级水平的医疗和急救技术平台;通过人员培训、临床指导,提高了危重新生儿的诊断、治疗及抢救水平;同时也减轻了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压力及风险,缓解和(或)避免了医疗纠纷和医患矛盾,对于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及致残率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容汉,赵国庆,罗先琼,等.广东省危重新生儿转运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6):708 ̄709

[2]陈克正.建立我国的新生儿转运系统[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8):527 ̄528

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现状与意义 篇5

夏利利王雪山陆群张威

(江苏省宿迁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江苏省宿迁市223800)

摘要:“院前急救”顾名思义,其最主要的就在于“急”和“救”,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复杂的情况频繁出现,这对院前急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明确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找准目前我国在院前急救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找准对策加以解决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院前急救的特点,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和院前急救规范化现状的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 急救知识;

“时间就是生命”,在院前急救这一情况下更是最好的印证。在急救设备差、时间紧急以及急救环境复杂、急救病症难以确认的情况下,院前急救无疑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院前急救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挽救病人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正确的认识到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培训现状,明确其重要意义所在。

一、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目前,在西欧以及许多的美洲发达国家,在院前急救方面是非常发达的,在急救方面的医疗体系也是相当完善的,并利用法律手段对于院前急救的规范化培训进行了一系列的规定。而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重视,但是我国对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现状确是不容乐观的:

(一)对于急救的基础知识在普通民众之中没有得到普及

通过以往的急救调查问卷以及对实施情况的统计,其掌握急救知识的普通大众所占的比例是十分小的,而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普通公民掌握急救知识的比例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而我国与这个比例的距离是十分遥远的,当然,由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区差异,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的某些地区经济是较发达的,因此,受此影响下,公众的急救能力也是有所差异的,这就更加的拉大了我国院前急救知识的差异性。所以,在我国,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普及程度是非常低的,需要在此方面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培训计划,极高普通大众的急救知识。

(二)院前急救缺乏规范化的培训

第一,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实行依法治国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完善法制的过程还是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之处,而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就[2][1]

是我国法治化过程之中还亟需完善的一个方面。在发达国家已经在此方面有了较完善的法律支持,而我国确实缺乏的,需要去完善的;第二,在我国,担负着这个规范化培训职责的主要是急救中心和红十字会这两个机构,在急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上没有统一的手段、专门的师资力量更没有专门用以培训的专业化教材,所以这会导致培训的随意性和非严格化。此外,在我国仍然还缺乏对于院前急救知识的考核方式甚至是没有诸如此类的考查。这几个方面是导致我国培训非规范化的重要因素。

(三)普通大众对于基本的急救知识缺乏

包扎、止血、晕倒或者是溺水、火灾等最基本的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十分缺乏的,据统计,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以及不同文化水平的大众,对于院前急救知识的掌握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整体上呈现出的水平也是很低的,尤其是在经济落后,且文化水平低的高龄人群中。通过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了在大学生人群之中,对于简单的止血急救、包扎、晕倒急救和火灾急救的院前急救知识掌握率分别是58.66%---45.51%---54.28%---21.09%,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我国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大学生尚且如此,对于其他的大众,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的。

(四)缺乏规范化的院前急救模式

一个国家的急救水平是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院前的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目前,院前急救人员多是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或者是刚刚参与工作的医护人员实行轮流在急救中心工作的人员,这使得缺乏专门性的急救人员,其急救方面的专业知识有所缺乏,并且对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急救专业知识缺乏适时的规范化培训和测评。因此,导致了从整体上的急救水平下降,尤其是在急救有疑难杂症的病人时救治能力有所欠缺。

二、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意义

(一)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是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病症出现,并且各种交通事故中人员的急救也越来越多,如何在经济的情况之下迅速的对病人的症状作出判定是非常重要的。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对于提高医护人员以及相关人员的急救医疗素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时代的需求。

(二)是一个国家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

院前急救是整个急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院前急救主要是拯救病人的生命特征、降低病人的致残率和降低病人的疼痛感等等,院前的急救是一个国家急救水平的重要体现,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重要标志,尤其是普通民众以及其他的工作者院前急救水平的提[3]

高更是尤其重要的。

(三)是保证病人生命安全的关键所在院前急救的特点就是在于“急”和“救”,每一分每一秒都紧紧和病人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经过调查发现,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院前急救中对病人的救治效果与没有经过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是相差甚远的。尤其是对于尤其复杂和危险的病人来说,受过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更能从容的去开展院前急救,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病人的生命。结束语:院前急救对于病人尤其是危急病症患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分分秒秒都十分的重要。因此,做好院前急救规范化培训应该提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尤其是社会对急救工作的需要上去,通过对民众急救知识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我国大众对急救知识的整体水平与能力,为院后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时间和机会,保障更多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及干预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7B):35-37.[2] 张雁,温新华,林长敏等.国内外公众基础生命支持技术培训现状及其差距[J].中国全科医学,2006(20):1668-1669.[3] 彭迎春,关丽征,刘兰秋等.公众急救知识培训的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2008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篇6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护理安全 管理对策

临床资料

2000~2010年院前急救患者1262例,其中投诉出诊不及时19例,护患沟通不到位8例,医护技术不熟练7例,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3例。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院前急救的特点所致的安全隐患:①院前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流动性大,如值班人员接电话不及时,未询问清除地点及伤亡的人数,救护车空跑或少派车,延误患者的抢救,引起家属的不满而引起患者的投诉。②院前急救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恐惧,要求迅速送往医院的心理十分迫切,出诊人员出诊不及时,司机对交通路况不熟悉等,必然会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③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导致医护人员的压力加大,在抢救过程中不能沉着冷静,也易遭到患者的投诉。④院前急救的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急救人员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掌握不熟練,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护理行为所致的安全隐患:①护患沟通不畅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患者与家属接触时间短,多数病情急,危重,变化迅速,患者及家属表现很不冷静,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缺乏耐心与同情心,沟通解释不到位,患者和家属易将不冷静的情绪转移到医务人员身上而发生纠纷。②护士应急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所致的安全隐患:急诊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隐患预见性差,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③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制度不认真,造成在出诊过程中,物品准备不齐全,不充分,不适用,如氧气瓶无氧,晚间出诊电筒电源不充足。④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士未对患者和家属在转运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交代清楚,也未让家属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院前急诊记录单的记录不详细,不规范,送达患者的科室无医护人员的接收签名等。

安全管理对策

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在抢救患者时应机智、冷静、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变,医护密切配合,不失时机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救成功率。

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严格贯彻核心制度的落实。落实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出诊制度,对病员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纠纷及事故。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和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每位急诊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吸引器、CPR等,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在接待患者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患者和家属出现焦虑、恐惧、痛苦时,作好安慰工作,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

详细记录护理病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通顺易懂,字迹清楚,出诊记录单上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要准确,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代理人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排险,后救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一定要树立自身安全意识[1]。首先确认急救环境有无危险性及危险性的大小,然后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一定要带好手套。与患者接触要带好口罩,操作中要忙而不乱,避免针头扎伤自己,勤洗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根据临床出诊1262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对护士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护患沟通技巧、医疗护理安全性及自身安全防护等管理对策后,出诊不及时无投诉,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无,院前急救护患沟通不到位无,医护技术不熟练1例。

讨 论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人员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到医院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渴求在发病的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护士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练就过硬的急救技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院前急救中转运患者的体会 篇7

1 转运途中自身的安全保护

(1) 扩大自身在救护车中的支撑面。双手、双脚是4个支撑点, 坐位时臀部也是1个支撑点, 在车途中做任何操作均应尽量保持至少有3个支撑点, 双脚应分开与肩同宽。 (2) 绑好安全带, 防止急刹车、弯道时的意外伤害。 (3) 在车中行心肺复苏 (CPR) , 注意自身稳定, 可用膝盖靠于担架侧边, 也可用脚蹬住固定在车上的椅子脚;如果有条件, 由1个人坐在位置上绑好安全带, 抱住正做操作人员的腰部, 以增加操作者的稳定行, 效果更好。 (4) 在车中行走时, 双手应抓紧扶手, 双脚踏实地面, 保持自身的平衡, 在车里滑动行走。 (5) 救护车司机也要绑好安全带, 在途中应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开车, 防止疲劳驾驶, 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要打开警灯, 遇到危急情况时要及时打开应急灯;遇到道路不平或弯道过多, 司机应减缓速度, 并警告车上的人。

2 转运患者的方法

2.1 担架搬运

担架搬运法最常用, 适于病情重和运送远途的患者。担架搬运时患者头部在后, 脚在前, 抬担架的人脚步、行动要一致。向低处抬时 (下楼) , 前面的人要抬高, 后面的人要放低, 使患者保持在水平状态, 上台阶时则相反;医护人员守在担架后侧, 便于观察病情变化, 又不影响抬担架者的视线。担架上车时应让患者的头向前, 减少车途中的颠簸及对患者头部的影响, 病情允许可适当抬高头部, 减少急刹车时患者的恐惧。

2.2 救护车转运

用救护车转运患者, 要固定好车上的各种抢救设备, 放于正确的储藏位置, 以免救护车发生意外时对人体造成伤害。转运途中各种治疗措施都应继续实施, 车途的颠簸容易造成引流管、氧管、监护电极、输液管的脱落。因此要注意途中的检查, 注射针头应放在专门的利器盒里, 不要随意放于凳子上或地上, 防止意外受伤、感染。

2.3 转运途中患者的体位

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 (1) 一般患者取仰卧位, 孕妇尽量采用面朝前的位置, 以减少急刹车时对腹部的侧压力; (2) 颅脑损伤、脑中风、脑炎可采取头高足低位, 减轻脑充血; (3) 胸部外伤:采取半卧位或坐位, 一侧肺炎、气胸、胸腔积液或积脓的患者可取侧卧位, 偏向患侧, 以减少对健侧肺部的压迫; (4) 腹部伤:仰卧位、屈曲下肢, 宜用担架或木板; (5) 心力衰竭或支气管哮喘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时取坐位; (6) 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 头转向一侧或侧卧位; (7) 脑缺血、休克、低血压患者可取头低足高位; (8) 锁骨骨折患者:从伤情判断发生锁骨骨折后, 可用长布带或绷带横“8”字绑扎法将骨折的锁骨固定, 然后同三角巾或衣物将前臂悬吊于胸前即可送往医院; (9) 脊柱损伤:采用硬担架, 3~4人同时同侧搬运, 分别固定头颈部、胸背部、臀部、膝踝部并保持脊柱水平, 颈部不能前屈、后伸、扭曲。

2.4 安全带

嘱患者系好安全带, 下胸部、膝部可用柔软的布带固定好, 忌固定手臂, 然后固定好担架, 以防止滑动、侧移。

2.5 约束带

按病情需要使用约束带, 这是自我保护最后使用的方法。在必须使用时应向家属讲解使用方法与用途, 以免引起误会。对有极度危险会挣脱约束带的患者可让其俯卧, 头偏向一侧, 用一副软担架覆盖于患者身体上, 再将2幅担架固定在一起, 确定患者的双臂已被固定好, 注意松紧适度, 避免误伤。

3 与患者的沟通

搬运前应向患者家属交待病情及风险, 征得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并根据病情备齐相应的急救药物和器材;在途中应多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 如果需要患者严格协助治疗, 则应直视患者;如果是与患者平等交流, 应以患者的水平位置为准蹲下身体;要与患者更亲近的交流, 应该靠近患者, 用柔软、亲切的语气与患者沟通, 增加与患者之间的信任;作为沟通的主导者, 护士除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外, 还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熟练掌握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缓解患者及家属紧张焦虑的情绪。

院前急救中搬运是否得当, 对患者的生命、疾病的转归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科学、规范、合理地转运患者, 是急救人员科学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综合体现。护理人员应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提高自身素养与技能, 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8

关键词:长途转运,危重患者,院前急救,护理

长途转运是急救医学中最重要的抢救任务, 由于患者伤情较重, 长途奔波很容易增加患者的负担, 加之路途颠簸、药品有限、设备有限、患者病情变化无常等因素, 很容易导致抢救失败。因此, 在长途转运的过程中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长途转运37例危重患者, 对其院前急救护理方式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中心2011年9月—2014年9月期间37例经长途转运的危重患者, 男19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 (58.2±14.3) 岁;其中有多发创伤5例, 颅脑创伤10例, 脑血管意外7例, 多脏器功能衰竭8例, 产后大出血4例, 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 重度支气管哮喘1例。所有患者均来自我市下属乡镇医院, 患者均在当地进行对症治疗, 病情初步控制。

1.2 急救护理

1.2.1 转运监护

患者在转运途中要妥善安置体位, 并予以吸氧处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包括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开放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给予不同处理, 例如脑室引流、胸腔闭式引流、胃管、吸痰等[1]。

1.2.2 转运前准备

在转运前要了解患者及其家属的姓名、联系方式以及家庭地址, 在救护车内配备急救专用电话, 随时与患者家属和医院进行联络。并告知患者家属救护车抵达的时间和位置, 方便患者进行转院[2]。在转运前要根据患者病情准备不同的急救设备和药物, 例如氧气瓶、急救箱、面罩、吸痰器、心电监护仪、止血用品等, 并要在救护车内摆放相关仪器和药物, 保证其随时处于备用状态。注意保持救护车内空气清新, 在转运患者后要及时进行清扫、消毒。随车人员除了必要的医护人员外最多可跟随2名家属, 告知患者家属在转运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事件, 并征得家属的同意。

1.2.3 转运中护理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保证患者所有的管道通畅, 并要为患者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和呼吸通道, 注意观察患者各种管道是否存在堵塞、脱落状况。若静脉管道出现针头脱落或药液渗漏则要立刻停止输液, 并拔除针头[3]。同时要检查患者胃管、引流管、导尿管等是否固定妥当, 并检查其是否存在管道弯折、反流情况。对于吸氧的患者, 在转运的过程中要及时清理患者口鼻、气道中的分泌物, 并保持血氧浓度在85%以上。护理人员要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并做好相关记录。出诊的医护人员务必须熟悉院前急救所有操作技术, 并要能够熟练使用所有急救设备[4]。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要避免坐在车前座, 尽量坐在患者旁边, 以方便随时观察病情。此外, 在转运的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很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 严重时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 护理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要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 尽量鼓励患者, 帮助其建立治疗的信心, 切勿谈及预后效果差等内容[5]。同时护理人员也要稳定自身情绪, 切不可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影响。

1.2.4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长途转运通常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 对护理人员的体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 对参加长途转运的人员要安排合理休息时间, 保证其在参与转运的过程中拥有充沛的体力进行治疗和护理。参与转运的司机切不可过度疲劳, 更不可饮酒、熬夜, 确保转运安全。

1.2.5 转运结束处理

院内急救是在院前急救的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救治活动, 危重患者抵达医院后要及时转入急诊监护病房, 并在第一时间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 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订相关抢救方案。同时要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交接, 总结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进一步提升长途转运质量。最后要清点急救车中的药品和仪器, 补充缺少物品, 为下次急救做好准备。

1.3 效果观察

对患者护理前后的状况进行调查, 并调查患者到院后的情况。护理前后状况包括生命体征、心理状况两个指标, 情绪平稳无波动视为心理状态良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护理前后状况比较

护理前生命体征平稳人数和心理状态良好人数与护理后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见表1。

2.2 转运结果

37例患者中仅有1例死亡病例, 占2.7%。

3 讨论

基层医院设备有限, 且药品种类不全, 加之医资力量不足等因素, 导致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低下,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率, 危重患者多需转入上一级医院救治。我中心在转运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评估, 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备了不同治疗仪器, 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不仅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救护措施, 同时实施了心理护理, 并在患者抵达医院后及时进行院内抢救。从本文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患者经过一系列护理干预后, 生命体征明显平稳, 心理状况明显改善, 说明我中心采取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有效。有效的长途转运急救护理措施, 能够降低危重患者病死率, 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周建仪, 黄少娟, 冯有丽, 等.长途转诊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14) :120-121.

[2]李红丽, 邵力伟, 刘国红.急危重患者转运的护理风险及管理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 2007, 22 (16) :1469-1471.

[3]张青梅.院前长途转运患者的急救护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6) :143-144.

[4]易艳.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长途转诊的探讨[J].临床急诊杂志, 2011, 12 (2) :120-122.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82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 均存在至少一种下列情况: (1) 自主呼吸消失; (2) 8次/分<呼吸频率<35次/分, 并伴有发绀和呼吸困难; (3) 血氧饱和度<85%。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41例, 男24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41.84±11.74) 岁;对照组41例, 男27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42.06±11.27) 岁, 其中外伤13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年龄和病因等方面差异不明显,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处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仰头举颌法开放气道, 将口腔、鼻腔和呼吸道内的异物清除干净, 并给予气囊面罩或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心电监护, 若需要可进行心脏按压以及电击除颤, 并给予阿托品、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利多卡因等进行对症处理。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滴注, 起始剂量为0.8mg, 维持剂量为0.01mg/min, 间隔时间为15~30min, 最大剂量不超过24mg。对照组予尼可刹米1.125g和洛贝林9mg溶入250ml5%葡萄糖溶液静滴, 间隔时间为15~30min。治疗前和治疗3h后经桡动脉采血1mL进行血气分析, 比较疗效。

1.3 评价标准

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等症状明显缓解为显效;治疗3h后, 患者由意识障碍转为清醒, 气喘和咳痰症状改善不明显为有效;不符合以上评价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检验水准设定为0.05, 当P<0.05时差异显著。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36例,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27例,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比较*P<0.05

3 讨论

急性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肺功能损伤, 在短时间对内气体交换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导致缺氧发生, 有时可伴二氧化碳潴留, 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窘迫和低氧血症[2]。其起病急, 病情进展快,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院前急救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较早接受的治疗, 对急性呼吸衰竭救治疗效和预后影响较大[3]。其主要方法有稳定病情、维持呼吸道畅通、建立静脉通道和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处理等。急性呼吸衰竭时, 在应激的状态下, 机体β-内啡肽合成和是否增加, 从而抑制呼吸中枢、减少呼吸冲动的发放, 导致呼吸困难和通气量下降, 这又进一步加重应激作用, 形成恶性循环[4]。纳洛酮属于β-内啡肽拮抗剂, 能有效的阻断机体内β-内啡肽的作用[5]。其他报道[5]研究表明,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中使用纳洛酮, 可迅速起效, 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本研究中, 观察组显效率为34.15%, 有效率为53.66%, 无效率为12.20%, 总有效率为87.80%;对照组显效率为21.95%, 有效率为43.90%, 无效率为34.15%, 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处理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无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表明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提高处理疗效。我们考虑这与纳洛酮可抑制β-内啡肽作用、兴奋呼吸中枢和促进自主呼吸功能恢复有关。

综上所述, 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纠正患者低氧血症, 提高处理疗效, 由此观察, 纳洛酮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都具有较好的疗效, 其具体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院前急救用药对急性呼吸衰竭转运中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4月至2012年3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8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给予纳洛酮治疗, 对照组给予尼可刹米和洛贝林治疗, 比较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5%,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急性呼吸衰竭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使用纳洛酮,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 改善肺功能, 提高处理疗效。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呼吸衰竭,纳洛酮

参考文献

[1]周芬, 陈一峰.丽江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当代医学, 2011, 17 (2) :62-63.

[2]王银彩.院前急救中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转运程序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12) :203-204.

[3]张巍, 李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31) :120-121.

[4]王丽春, 王康, 单志刚, 等.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院前急救的转运及护理[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145.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5月通过院前急救转运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危重患者共计15批次, 278例, 其中男150例, 女128例;以2008年6月~2010年5月的145例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为对照组, 男92例, 女53例, 平均年龄 (45±7) 岁;以2010年6月~2012年5月的133例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为观察组, 男84例, 女49例, 平均年龄 (46±5) 岁;两组均为高原高寒地区常见的急诊危重患者, 包括高原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颅脑外伤、呼吸衰竭、复合伤、食物中毒、刀刺伤、宫外孕大出血及休克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病情危急程度等相关基础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危重患者主要是由平车或担架等工具运送, 运送时要求护士在旁, 对患者浅静脉做穿刺补液, 心电监护仪对患者心功能进行监测, 缺氧患者氧袋给氧。对观察组危重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组织管理, 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 增强安全意识、完善转运流程

定期对我院急诊转运中心的相关医疗及护理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主要内容, 并制定《院前急救转运救护知情同意书》及《院前急救转运记录》等文件, 以加快改善转运流程、提高院前急救转运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安全法律意识, 定期有专人检查急诊仪器及用品, 急救药品应注意有效期, 对运输工具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

1.2.2 提高准入标准

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准入标准, 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行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对经常出诊的医护人员定期作技能考核和培训, 有针对性的对高原地区危、重、急症的抢救及护理方法进行考核。加强并提高出诊人员的急救知识、水平及意识, 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与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心肺复苏、人工给养、电击除颤及外伤包扎等救护技能的培训[4]。

1.2.3 急诊转运前应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做仔细评估

我院专门有负责接线的医护人员, 对呼救来电中所述患者的病情危急程度及时作出评估, 并记下联系人地址及联系方式等, 立刻做出判断, 及时通知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司机、担架员在3 min内出诊, 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转运记录》。对休克、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应立刻出诊, 对病情较为特殊的危重患者需填备充足的抢救药品及器材, 及时与患者家属或现场人员联系, 必要时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作必要的现场抢救, 以待急救人员到达。

1.2.4 急诊转运前及转运过程中的准备

在转运前检查并清理残存于患者的口腔、鼻咽部的黏性分泌物, 对血氧饱和度低或呼吸微弱的危重患者应及时插管或使用便携式呼吸机以确保其呼吸顺畅;患者伤口出现大出血, 应先对其作有效止血包扎;对于因失血过多而休克的患者应补液扩容;对于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的危重患者应使用脱水降压药物如甘露醇等以减轻病情, 患者出现烦躁时应先将其妥善的约束固定好,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气促患者需先平喘吸氧, 高血压患者应先做降压处理等等。在转运前准备工作中使用弹力绷带将安全型留置针固定在患者粗大的浅静脉中, 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作出准确评估, 填写《危重患者转运评估护理单》, 总得分低于30分的患者, 提示其病情危重、转移风险高, 在于医生协商后将风险告知患者家属, 双方签订《院前急救转运救护知情同意书》, 院方做好救护的准备以保证医疗及护理安全, 进而减少纠纷的发生次数。参与急救转运的医护人员同坐在救护车辆中, 注意力应高度集中, 一旦患者生命体征或其神智状况发生异常时应立即作出反应予以抢救, 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转运记录》, 包括抢救患者过程及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相关检测指标等, 以助于了解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以减少不良事件的突然发生。

1.2.5 规范救护人员言行

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尽量不要讨论与患者无关的话题, 也不能讨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下级医院的过与失;应主动关心并询问患者病情[5];在转运时及时通知本院相关急诊科室做好接收并医治患者的准备, 提前通知专科医师, 为危重患者的抢救尽量争取宝贵时间。

1.3 评价指标

以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的投诉率来评价我科实施护理组织管理措施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两组频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意外分布比较及意外情况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为12例 (9.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例 (33.1%)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60, P=0.000) ;观察组收到的投诉率 (5.3%) 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17.9%)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急救转运过程的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因心跳呼吸骤停死亡1例 (0.8%) , 对照组因心跳呼吸骤停及休克各死亡4例, 心肌梗死而出现室颤最终死亡者2例, 因窒息而死亡者1例, 共计11例 (7.6%) , 两组死亡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1, P=0.017) 。

3 讨论

院前急救转运是当前急救急诊医学的重要构成, 受关注度日益提高, 该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及紧张性等特点,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6]。西部高原高寒地区, 自然灾害多发且多数地区医疗水平有限, 随着人们急救意识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需急救转运的患者与日俱增, 随之而来的还有因急救未能成功而引起的纠纷案例报道不断增多。政府文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生效使医疗纠纷发生时的诉讼举证权产生倒置, 使已发生的纠纷更难于调解[7]。在患者院前急救转运的过程中, 除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外, 相关急救设备及交通工具等硬件设备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责任心等每一个细节均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本研究自从在院前急救转运中建立护理组织管理措施以来, 明显降低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大大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护理组织管理在更新护理人员急救转运的观念和常识的同时还使其保持高度的护理安全意识, 改善了院前急救转运的救治体系, 显著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死亡事件发生率。在转运途中急救设备及药品齐全, 医护人员一直陪伴患者, 危急事件发生时可及时作出反应。此外, 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任关系, 急救转运工作的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时间仓促、矛盾多、要求高, 因此双方应多沟通, 共同关系患者, 对患者的任何不适或是不满都应给予积极回应,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8]。

总之, 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批量性、环境条件恶劣、伤情危重且复杂的特点, 急救转运的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也较东部沿海地区高。只有进一步加强护理组织管理, 提升出诊护士的专业技能、应变应急能力及处理风险的能力, 方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意外事件风险的发生, 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9 (8) :30.

[2]滕倩倩, 黄咏梅, 李丰琴, 等.地震灾区危重伤员的急救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8A) :7-9.

[3]李春玲.护理安全管理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1, (11) :79-81.

[4]Santos MC, Tesser CD.A meth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mentary primary health-care practices[J].Cien Saude Colet, 2012, 17 (11) :3011-3024.

[5]唐静.护理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5) :143-144.

[6]刘晓楠.急诊与院前急救护理衔接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6) :4428-4429.

[7]Comino EJ, Davies GP, Krastev Y, 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access to best practice primary health care for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episodic care[J].BMCHealth Serv Res, 2012, 12 (1) :415.

院前急救与转运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男103例, 女83例, 年龄18~85岁, 平均年龄 (42±1.5) 岁, 根据前瞻性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均为98例, 且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 通过生命体征评估法, 对两组患者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给予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 根据前瞻法, 对患者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进行评估, 并在对照组对症处理的基础上, 给予对因处理措施。 (2) 实验组组建院前预报机制, 使院前与院内急救配合更具灵活性, 急救缝隙链接的更为紧密, 以此做好交接工作, 保证患者急时得到救治, 提升急救成功率。患者入院后, 观察对比两组急救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及住院患者病死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通过率 (%) 表示, 组间比较以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留观意外情况对比

两组患者均留观24h, 其中实验组患者有9例发生意外, 留观 (24h) 意外发生率为9.18%, 对照组有24例发生意外, 意外发生率为24.49%, 实验组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两组患者意外发生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 (30d内) 病死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30d内病死3例, 存活95例, 病死率 (30d内) 为3.06%, 对照组患者病死10例, 存活88例, 病死率为10.20%, 实验组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医疗急诊体系中的前沿阵地, 若院前急救未为患者争取到有效的救治时间, 院内医疗技术水平再高, 也无法使患者起死回生。因此, 对于意外或突发疾病的患者给予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至关重要, 同时优质的院前急救也是减少致残率, 提升救治成功率的关键[3]。

目前, 对于急救人员的水平资质, 我国还未做强制性规定, 这造成了部分医院院前急救的人员技术及设备水平低下, 甚至在院前急救中出现通讯中断的现象, 使急救人员因联系不畅, 无法掌握患者的病情, 错过急救的最佳时期。同时, 医护人员责任感不强、与患者沟通能力差等因素均可影响院前急救的进展。

意外及突发疾病都存在一定的“预警信息”, 发病前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某些特殊的病情恶化症状, 通常情况下可表现为部分生理参数的异常变化, 若医护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并判断此类“预警信息”, 并在早期对患者采取临床干预措施, 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恶化趋势。 (1) 当院前急救的医护人员到达指定位置时, 首先指挥现场秩序, 向知情人员询问患者病史, 待评估后给予初步诊断, 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救治期间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操作的目的及意义, 减轻患者疑虑, 使其能够充分的配合救治工作。 (2) 待处治完毕后, 通过预报制度与院内调度联系, 院内相关科室做好紧急接收准备。 (3) 在转运的途中, 注意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 保证转运途中的安全。 (4) 到院后与院内急救的医护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同时注意急救的速度及质量, 保证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链接的协调性与紧密性。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在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果提示, 通过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 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改善预后的康复质量。

总之, 临床中应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措施, 能够为急救患者搭建起一条畅通的生命安全通道, 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发生率, 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治疗及康复打好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98例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的应用。方法 选择我院救治的196患者, 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9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血压、脉搏及呼吸等指标评估。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体温、血氧饱和度、意识、血糖、心电图的评估, 同时组建院前预报机制。结果 实验组患者再进行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干预后, 留观 (24h) 意外的发生率为9.1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49%, P<0.05。实验组患者30d内的病死率为3.06%, 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 P<0.05。结论 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在临床中的应用, 能够使急救患者的救治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减少病死率及意外不良情况发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

参考文献

[1]蒋文钧.中医院5828例院前急救病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1, 5 (11) :142.

[2]张海涛, 吕传柱, 彭磊, 等.院前急救的进展与思考[J].中国急救医学, 2012, 7 (2) :254.

上一篇:合同订立下一篇:紫外分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