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共12篇)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1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为了给患者提供舒适满意的医疗服务, 将急救医学分为3个阶段, 分别为“院前急救”阶段、“急诊处置”阶段以及“ICU观察”阶段。其中院前急救阶段主要是指从第1个医疗救援工作者到达现场, 并且在此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 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进行治疗之间的整个过程。其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同时也是评价医疗活动的重要内容。院前急救是关系到患者整个救治过程是否成功, 以及患者是否满意的重要阶段。院前急救的产生和开展, 给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为其工作开辟了新的领域。有研究显示, 加强急救人员的技术培训、组织管理以及医疗急救药品、设备的正确使用, 是院前急救工作能够得到圆满成功的重要保证[1]。鉴于此, 本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重点关注急救护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管理和各种急救药品和设备的使用,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将具体操作和结果报道如下, 以期为基层医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提供帮助和资料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的患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肿瘤患者。观察组中男11例, 女7例;年龄24~56岁。对照组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5~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培训和学习。首先对护士进行集中思想培训, 让护士从思想上开始转变, 自身主动重视院前急救护理学, 加强知识的积累;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抢救体系培训和管理, 采用模拟患者的方法进行现场抢救和护理措施, 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 在发生院前急救工作时, 护士能够在接到紧急任务后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实施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手术室治疗, 在整个过程中有条不紊, 帮助医生救治。 (2) 信息及时掌握。护理站工作人员应该24h值班,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患者所在区域和大致情况, 同时第一时间通知医院相应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并且调派人员出发去现场, 抢救患者。 (3) 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护士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挪用或者损毁急救设备和药品, 保证设备和药品的齐全, 平时应该有专人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定期查看设备和药品是否出现问题, 以期能够在第一时间整理所需设备和物品, 出发去现场进行急救, 在去现场的途中, 保证和医院本部的联系, 能够双管齐下, 充分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4) 规范现场急救制度。鉴于平时急救培训获得一定经验, 要求急救护士在进入现场时, 能够保持冷静客观, 对患者进行迅速诊断, 保证患者从头到脚, 没有一丝遗漏, 之后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救治, 如患者有骨折或者肢体实质性损伤时, 应该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尽快止血。实施心肺复苏时, 开放患者气道, 并且保证患者处于平躺地位。另外, 对于平时身体素质较高, 遭遇特殊状况下受伤, 抢救应该有足够时间, 一般而言, 心肺复苏的时间需要持续30min以上。 (5) 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院前急救患者应该秉持先救治后送回的原则,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人员和设备的调配, 在患者脱离危险时, 尽可能让患者自行就医, 将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将患者运送到医院时, 应该小心搬动,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2]。
1.3 评价指标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伴随而来的医学也有了长足地进步, 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能够和国际上接轨, 医院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 更加容易引起关注。特别是院前急救护理, 关系到患者生命存亡, 更需要引起重视。国际研究表明, 猝死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min, 严重伤员的黄金抢救时间为60min, 白金抢救时间为10min, 由此可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重伤患者, 院前急救及时与否, 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本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内容重点包括加强培训和学习、信息及时掌握、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规范现场急救制度以及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等内容, 并与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后, 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所需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等院前急救护理效果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宗旨, 具有深远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研究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给予观察组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救护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护理管理研究,护理
参考文献
[1] 冯晓薇, 吴仙蓉, 向美焕, 等.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71.
[2] 张美芳, 田丹.护理程序在院前急救危重症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 (7) :36.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2
作者:作者:关若珊
作者单位:淄博矿业集团公司中心医院急诊科,山东 淄博 255120 来源:医学期
刊 / 护理学与医疗保健收藏本文章
【关键词】
院前急救 特点 护理
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院前急救的特点
1.1 突发性
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
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
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
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
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更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首先,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的人,何谈救人呢?最后,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如果身体条件较差,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2.2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1.1 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所患疾病或外伤情况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又能备齐所需物品。不知道患者情况而盲目出诊,会因为延迟到达而失去抢救时机,或物品准备不全而无法实施抢救。例如,仅知道患者的地理位置而不知其病情,只带常用抢救药品,到达现场才知道患者是从高空坠落,因不备有夹板、颈托等物品,就无法保证将患者安全转运。所以,出诊前要尽可能地了解患者的情况。
2.2.2 配备必要的通讯设备
以便在途中与患者联系,发现意外情况与医院联系,或者接到比较特殊的病人可通知医院相关科室预先做好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
2.3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要程序化、规范化
到达现场首先要了解环境及患者情况,先确定患者最需要什么样的急救措施,再进行有序的急救护理措施。
2.3.1 体位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要协助患者将其放置成舒适的体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这种体位可以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放松,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的发生,尤其在处理成批伤员,对轻症或重症患者不能照顾周全时,这种体位具有最大的安全性。放置好患者体位后,要注意给予保暖,如无必要,不要对清醒患者反复提问,要尽量使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心理压力。
2.3.2 开放气道
当患者意识丧失后,舌根或会厌部肌肉松弛阻塞气道,应立即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使患者头向后仰,抬起下颌,清除口内异物(包括义齿)。如患者呼吸暂停,应立即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器或呼吸机辅助呼吸。
2.3.3 心肺复苏
遇心跳、呼吸停止患者,应立即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必须与人工呼吸同时进行,1人急救按压与呼吸之比为15∶2,2人急救为5∶1。同时,建立并维护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继续进一步的生命抢救。
2.3.4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对于所有需要建立静脉通路的院前急救患者,如有可能,均选用静脉留置针,可保障快速而通畅的液体流速,对抢救创伤出血、休克等危重患者在短时间内扩充血容量极为有利,并且在患者躁动、体位改变和转运中均不易脱出血管外或刺破血管。
2.3.5 院前急救用药的护理
医生只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即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要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用过的安瓿应暂保留,以便核对。
2.3.6 松解或去除患者衣服
需要在院前现场中处理的猝死、创伤、烧伤等患者,为便于抢救和治疗,均需适当地去除患者的某些衣物,尤其是创伤、烧伤等患者,衣服不仅可以掩盖真实的创口或出血,且有直接的污染作用。
2.3.7 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迅速为患者做好初步处理,如给药、清创、加压包扎和止血等。一旦病情允许,应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就近的医院接受继续治疗。
2.3.8 心理护理
大多数院前急救,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的心态和求医心理复杂多样,最突出和常见的心理反应是焦虑和恐慌,此时患者及家属视医护人员为救星。因此,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首先,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同时快速实施抢救,避免慌乱给患者以不良刺激,对极度恐慌患者可以给予适当安抚及语言安慰,以缓解其紧张。同时,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克服场地、设备以及各种不利于抢救的困难,使患者尽快安全到达院内实施急救。
2.3.9 在转运途中的护理
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护理人员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在转运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搬运体位不当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颈椎骨折的患者搬运体位不当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2.3.10 转送患者后的交班
要对院前采取的急救措施、患者所用药物、各种管道以及目前状况等做好详细交班,以便院内医护人员有的放矢,争取时间进行处理。
2.4 保证院前急救护理文件的质量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是非常重要的文书,要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准确、及时地记录治疗所用的药物、采取的护理措施及详细的病情发展过程,不出现遗漏、涂改现象,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完整的护理文件记录会给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一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例如,在院前急救中用过的药物,当患者入院后再次使用时要考虑使用的剂量问题等。护理记录会给医生提供参考的数据信息,护理文件也会成为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问题与管理对策 篇3
关键词 院前急救 护理安全 管理对策
临床资料
2000~2010年院前急救患者1262例,其中投诉出诊不及时19例,护患沟通不到位8例,医护技术不熟练7例,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3例。
院前急救安全隐患的相关因素
院前急救的特点所致的安全隐患:①院前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流动性大,如值班人员接电话不及时,未询问清除地点及伤亡的人数,救护车空跑或少派车,延误患者的抢救,引起家属的不满而引起患者的投诉。②院前急救充分体现时间就是生命,患者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恐惧,要求迅速送往医院的心理十分迫切,出诊人员出诊不及时,司机对交通路况不熟悉等,必然会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③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导致医护人员的压力加大,在抢救过程中不能沉着冷静,也易遭到患者的投诉。④院前急救的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学科,急救人员经验不足,急救技能掌握不熟練,都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护理行为所致的安全隐患:①护患沟通不畅导致的安全隐患:由于患者与家属接触时间短,多数病情急,危重,变化迅速,患者及家属表现很不冷静,在这种情况下,护士缺乏耐心与同情心,沟通解释不到位,患者和家属易将不冷静的情绪转移到医务人员身上而发生纠纷。②护士应急能力差,责任心不强所致的安全隐患:急诊人员年轻化,护理经验不足,安全隐患预见性差,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不扎实。③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交接班制度不认真,造成在出诊过程中,物品准备不齐全,不充分,不适用,如氧气瓶无氧,晚间出诊电筒电源不充足。④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护士未对患者和家属在转运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交代清楚,也未让家属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院前急诊记录单的记录不详细,不规范,送达患者的科室无医护人员的接收签名等。
安全管理对策
加强急诊护士的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在抢救患者时应机智、冷静、迅速、准确、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变,医护密切配合,不失时机地抢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救成功率。
强化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教育,严格贯彻核心制度的落实。落实交接班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出诊制度,对病员履行告知义务,加强安全防范意识,避免纠纷及事故。
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对急诊护士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程序。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护士长利用晨会提问和定期对她们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每位急诊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吸引器、CPR等,为抢救工作赢得宝贵时间。
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在接待患者时,态度诚恳,语言文明。患者和家属出现焦虑、恐惧、痛苦时,作好安慰工作,当患者或家属表现出急躁情绪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避免使用生、冷、硬的语言。
详细记录护理病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性: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通顺易懂,字迹清楚,出诊记录单上出诊时间,到达现场时间要准确,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代理人在风险告知书上签字。
加强医护人员自身安全防护: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排险,后救治。医护人员在急救中一定要树立自身安全意识[1]。首先确认急救环境有无危险性及危险性的大小,然后决定是否进入现场。在接触患者体液,血液时,一定要带好手套。与患者接触要带好口罩,操作中要忙而不乱,避免针头扎伤自己,勤洗手,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根据临床出诊1262例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对护士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风险意识教育、护患沟通技巧、医疗护理安全性及自身安全防护等管理对策后,出诊不及时无投诉,转运途中观察不仔细无,院前急救护患沟通不到位无,医护技术不熟练1例。
讨 论
院前急救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人员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监护转运到医院的过程。人们越来越渴求在发病的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患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稍有疏忽,即可导致护理纠纷的发生。护士必须不断学习,扩大知识面,练就过硬的急救技术,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4
1 识别和评估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连续性识别和归类分析, 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和护士两方面的因素。
1.1 病人因素
发病突然, 病史不详, 缺乏客观资料, 病情复杂, 变化各异, 时间紧迫, 在抢救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家属在已知病人死亡的情况下拨打120呼救。一旦救护人员没有按时到达现场或行为稍有过错, 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1.2 护士因素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因此担负院前急救的护士多为年轻护士, 但年轻护士由于技术不熟练, 缺乏临床经验, 易慌张, 为急救工作或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技术操作不熟练, 如在急救过程中不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以至延误静脉给药和抢救的时机。骨折固定不妥当、搬运方式不当等导致病情加重。年轻护士应急能力低下, 在大型事故的院前急救时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 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 甚至把院前急救当成特殊转运任务来完成, 错过抢救时机。在病人转运之前对病情估计不充分, 忽视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的风险, 未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以致途中病情发生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执行口头医嘱时未按要求复述核实就用药, 抢救完毕也未与医生核对和补开医嘱。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或未处于备用状态, 在抢救中不能得心应手。到基层卫生院接诊病人时交接不清, 未仔细检查而只听卫生院的口述就将病人转到救护车上, 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不清。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对病人病情发生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由于急救现场忙于抢救, 转运途中汽车颠簸, 护士无法记录, 到达医院后未及时补记, 或抢救用药登记使用时间不准确, 一旦引发纠纷, 就缺乏书面证据。
2 控制护理风险的措施
2.1 加强护士院前急救和安全意识, 提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院前急救理论知识, 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培养护士学会对院前急救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接听120电话时应详细询问和评估病情, 针对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品, 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人取得联系, 了解病人情况并做好解释和临时急救指导, 以稳定呼救方的焦急情绪。
2.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将常见病、多发病抢救预案按计划组织学习考核, 对意外事故进行实地演练。通过对护士进行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静脉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确保在紧急复杂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工作。对出诊护士分别在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骨科进行轮转培训, 熟悉各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 提高专科应急处理能力。严密观察, 确保转运途中病人安全, 转运途中医生护士必须守护在病人身边,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3 强化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现场急救及转运中, 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在病人或家属面前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 不谈笑风生, 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时告知家属, 使家属对病情有所了解并有心理准备。规范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抢救记录, 对急诊抢救记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评价分析, 使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文件, 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认真执行抢救时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医生在下达口头医嘱时必须讲清药名、浓度、剂量及用法, 护士进行复述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所使用的空安瓿集中保留, 抢救结束后或到达医院后与医生再次核对后双方签字。到乡镇卫生院接病人时, 必须测量生命体征, 查看病情、皮肤状况及用药情况, 并做好记录, 到达急诊科后将病情及用药情况详细交班后双方签字。加强急救药品及物品管理, 做到“四定”, 班班交接, 并建立抢救用药登记本, 使用后及时补充归位。
3 体会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5
金堂县中医院董 俊
有机磷农药中毒是内科常见急、危、重症之一,发病急、病情重、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院前急救原则接到电话后,立即派出救护小组乘救护车前去急救。出车即用电话与现场联系,指导家属立即脱去患者被污染的衣服,用清水进行皮肤清洗、换衣。口服中毒神志清醒患者饮清水后压舌根催吐,昏迷者取左侧卧位,头偏向左侧,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并且有利于口腔分泌物流出。若路途较远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采用必要的急救措施。总之尽可能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反对机械等车延误抢救时间。
到达现场后,迅速将患者放在宽敞通风,便于抢救的地方。首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管,给予面罩吸氧。呼吸微弱者,立即予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为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选用粗大而且直的正中静脉,采用静脉留置针,胶布固定,便于静脉给药及搬运时不易脱出外渗。如诊断明确,根据医属及时使用特效解毒药物治疗。如阿托品,胆碱酯酶复能剂氯磷啶。院前急救是短暂的应急,经过简单的救治后患者还要转到医院救治。院前有效的急救是为了争取有效的抢救时机,保证患者运送到医院后得到更好的治疗。因此,以对症处理为主,保持生命体征稳定为首要任务。休克者用升压药物,脑水肿者用脱水剂。心跳骤停者立即行心肺复苏术等抢救措施。
经过现场救治后患者病情趋于平稳时,即可前往转送医院。若频繁呕吐而且意识不清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而窒息。同时可以延缓胃内容物向肠道排空,减少毒物吸收。确保呼吸道、静脉通路畅通,准备好吸引器,随时吸出口腔及气管分泌物。给予高流量吸氧(4-6L/分),利用车载设备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心电变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采集、携带送检标本,以便于进行毒物分析,明确诊断。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尤以基层医院为甚,要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必须争分夺秒争取宝贵的抢救时机。当然,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切勿一味追求院前救治,院前救治应充分体现短时、迅速,保全生命、缓解症状的原则,只有在正确的院前急救决策的指导下,确保人力、物力完善,才能为抢救争取宝贵时间,夺回比时间更宝贵的生命,目前我院急救设备相对陈旧和落后,急救系统还远远不能适应时代进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还必须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院前急救网络,加强知识、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院前急救系统,可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浅谈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375-02
院前急救是指危重病人到达医院前的医疗救护,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突发事件现场抢救危重伤员非常重要。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所承担的职责是配合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做出初步的诊断、处理致命的伤情或症状,并将伤员迅速安全地转运、快速而有效的治疗[1]。院前急救对挽救病人的生命、降低病人的伤残率和死亡率及保障院内后确定性治疗方面互关重要。现对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的接诊120例多发外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在现场及转运途中得到有效的处置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接诊多发外伤患者120例,颅脑损伤64例,骨折42例,胸腹部损伤14例。均符合多发性损伤的诊断标准,急救检查结果:胸部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10例,腹部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10例,颅脑损伤合并其它部位伤36例;骨盆多发性骨折合并尿道断裂或膀胱破裂30例;四肢骨折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撕裂10例;颅脑、胸、腹严重符合伤22例。
1.2 急救要点
1.2.1出车前的准备
良好的准备是急救单元快速出动先决条件,院前急救最关键的是时间效率,猝死病人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分钟,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到达时间、抢救时间、回院时间等。必要时电话指导现场人员在救护车到达之前采取一些简单有效的救治措施,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2]。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担架员,在2~3 min内出车。急救车的急救药物,器械按要求配置,保证急救器械完好率达100%。
1.2.2现场病情评估及处理
1.2.2.1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与意识状态:病人意识是否清楚、气道是否通畅,呼吸是否存在,心跳是否停止,瞳孔是否正常,体表有无伤口,四肢有无骨折。首先去除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地因素如搬开压在病人身上的重物,撤离中毒现场,及时清除病人口鼻腔血块、呕吐物等其他异物,保持气道通畅,昏迷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缺氧者给予高流量吸氧。
1.2.2.2对并发心搏骤停的病人应迅速在现场施行心肺复苏术,及早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急救药物并与相关医院联系,求得援助,一方面尽快送往能作决定性处置的医院。
1.2.3处理活动性出血
1.2.3.1加压加扎止血带,在损伤部位上下10厘米用敷料绷带加压包扎,并将患肢抬高,此方法最安全有效。
1.2.3.2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其它止血方法无效的四肢严重创伤、上止血带不宜过紧过久,每小时放松一次直到伤口稍有渗血再结扎,不能直接扎在皮肤上,应垫以布料或扎在衣服外面,上臂中段不能扎止血带,以免损伤绕神经引起爪手。
1.2.4固定与搬运
搬运时注意患者体位,以免加重伤情,一般病人均采取仰卧位,颅脑损伤,颌面部损伤侧卧头偏向一侧,胸部损伤应采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腹部损伤膝下垫软枕,使腹壁松弛,休克患者采用中凹位,心衰病人取半卧位、下肢下垂,有骨折血管、神经、肌腱损伤患者可选用绷带夹板等制动,颈椎损伤保持头部与躯干成直线的位置,用沙袋或毛巾塞于病人的双侧颈部,胸腰椎背柱骨折病人,仰臥于硬板车车上,腰下垫10公分高的小垫,禁止屈身或坐起。担架放置稳妥,避免转运途中剧烈颠簸加重患者的损伤。
1.2.5途中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转运前先与医院取得联系,做好病床及医师的准备,并做好病情估计及解释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和各种管道通畅,及有效地药物治疗。
1.2.6重视心理护理
为重病人普遍有一种恐惧心理,护士要正确对待病人及家属的要求、态度和蔼可亲,及时提供抢救信息以减轻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理解与支持、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1.2.7重视护理文书
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时非常重要的文书,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地记录治疗有用的药物,护理措施及病情变化,完整的护理记录给下一步抢救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也是处理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注重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避免出现遗漏、涂改、潦草等现象。
2 结果
本组120例患者,由我院救护车经医护人员现场处理后接诊入院后,包扎止血74例,骨折固定36例,输液110例,吸氧28例,人工呼吸18例,当场死亡12例。
3 讨论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
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车载呼吸机以及除颤监护仪,监测血氧饱和度,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3]。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反流引起气道阻塞。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
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 mm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总之,科学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各系统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可确保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宝贵时间。护士敏捷的应急能力和熟练的抢救技术是确保成功的基础 。
参考文献:
[1] 王晓菊;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J];包头医学;2010年01期
[2] 王端华;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J];西部医学;2007年05期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7
1 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
1.1 人员配置因素
由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量极大, 专职的院前护理人员工作繁重, 且人员并不充足, 如遇到大规模突发事件、特紧急事件, 还需抽调其他科室人员补充, 由于其相关专业知识欠缺, 容易造成一定的风险[3]。而由于其流动性, 系统化管理工作不便, 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素[4]。
1.2 安全制度
我院十分注重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 同时设置考核, 并制定相应的安全制度与应急预案。但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培训不系统、考核过于形式化则会造成护理人员风险意识薄弱, 对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 执业知识掌握不够, 带来一定的风险[5]。
1.3 心理素质
院前救护重在及时、科学, 许多疾病抢救时间只有数分钟, 因此护理人员工作、精神压力巨大。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面对紧急情况时能牢记操作规范采用正确的方式处理是摆在护理人员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旦在一个环节有所疏忽, 可能会错过抢救机会, 造成严重后果。
1.4 护患沟通
院前急救护理的病人大多有焦虑、恐慌、悲观等负面情绪, 如不能与病人有效沟通, 很可能造成潜在的危险因素爆发。
2 降低风险因素的护理管理模式
2.1 科学的人员配置
为应付大规模突发情况造成的人员不足, 适量地增加护理人员的编制是必要的, 管理人员应当在人员与待遇上寻找平衡点, 提高现有护理人员待遇, 提升其工作热情, 增加新进人员, 预防医疗资源紧张。施行分组制度, 对新进人员和有一定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进行混编, 使其更快地提高执业知识和技术水平, 形成稳定高效的护理团队, 使病人得到高效及时的院前急救护理[6]。
2.2 制定科学的制度和规范
由于无法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高学历人才, 护理人员学历普遍较低, 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缺乏给护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 应当贯彻岗上学习的理念, 定期外派护理人员至兄弟医院学习, 并请专家前来我院指导是增加护理人员从业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一个重要环节为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应当注意的是培训尽量系统化, 其目的在于需要院前急救的病人所患的疾病类型不同且繁多, 一味地灌输知识不利于记忆和使用, 管理以及培训人员应当尽量地使知识归类系统化, 并定量、定期的教导护理人员, 增加其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7]。在日常工作中应专注、有耐心地的指导护理人员, 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风险意识为目的, 针对年轻人可塑性较强的特性进行辅导。另外, 为了解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 应严格考核制度, 拒绝形式化, 务必使教导的知识能被每一名护理人员牢记并使用。
2.3 改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
合理的安排工作, 使其有充足的时间自我放松是释放工作压力的好方法。工作过于繁重不能提升工作效率, 反而会使其产生抵触情绪, 造成工作热情消退, 形成恶性循环, 在护理工作中产生风险[8]。而采用分组、轮班等工作方式, 可以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娱乐, 提高工作效率。由于急诊科护士工作待遇并不高, 适当地提高其待遇, 给予困难家庭适当补助, 可能带来良好的工作积极性。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人文关怀, 切忌强调相互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十分重要, 多与护理人员沟通, 了解其最近的工作情况、想法、情绪、困难等, 并针对性的辅导, 以期最大化地降低护理人员的压力, 全身心的投入工作, 应付突发情况, 提高病人存活及治愈率。
2.4 加强护患沟通
指导护理人员与病人沟通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突发性疾病给病人带来的恐慌、悲观等严重负面情绪可能使其消极被动地接受治疗, 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 应当尽量开导、鼓励病人, 将自己了解的相关知识向病人讲解, 维持病人入院时的良好心态以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避免因护患关系紧张带来的各种问题[9]。
3 小结
综上所述,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量大、风险因素多, 如何通过有限的现有资源降低风险发生率是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关键。通过整合资源, 合理分配人员, 能使护理更高效;制定科学的制度及规范能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及从业知识, 避免因误操作发生的风险;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明显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保证护患关系良好能提高病人对治疗的配合程度, 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发生。所以, 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模式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其对护理工作有积极意义。
摘要:对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探讨其护理管理模式。认为系统、科学的护理管理模式对于提高护士执业技能以及风险意识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基层医院,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蓉.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的分析及防范措施[J].内蒙古中医药, 2011, 30 (9) :172-173.
[2]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0-71.
[3]任惠英, 王芳.护理学会介入基层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3) :2151-2153.
[4]邬丹丹.护理安全综合量化管理模式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13 (13) :83-84.
[5]王龙凤.绩效考核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3, 19 (4) :487-489.
[6]Das S.Commentary regarding Severinsson E.discovering the value of research supervision[J].Nursing&Health Sciences, 2011, 13 (1) :9.
[7]Struksnes S, Engelien RI, Bogsti WB, et al.Nurses’conceptions of how an alternative supervision model influences their competence in assessment of nursing students in clinical practice[J].Nurse Education in Practice, 2012, 12 (2) :83-88.
[8]魏建风.提高基层医院护理管理执行力的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15) :72-73.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属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负责院前急救的急诊科医务人员共有28人,其中医生11人,护士11人,司机6人,救护车5辆,车上备有便携式监护仪、简易呼吸机、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心电机、快速血糖监护仪、便携式氧气、简易担架、敷料箱、气管插管箱、急救箱(内放各类急救药品及物品)等。
1.2 方法
1.2.1 质量控制路径实施方法
由护理部组织,急诊科护士长制订质量控制路径小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控制效果。
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1)政治思想素质:院前急救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情操,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树立“以患者为中心,服务患者、奉献社会”的良好职业形象。(2)业务素质:重点加强急救知识学术讲座和业务学习,定期学习培训(侧重于医德医风的学习、医疗护理纠纷的防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急救仪器设备、药物质量控制路径首先对救护车上所有仪器、药品、物品造册登记,定点安置,标志醒目,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一是每班对药品、物品的清点及仪器性能检查的交接,确保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并有记录;二是设专人每周对所有药品、物品、器械的全面检查保养,确保四无、五定,并认真记录;三是护士长每周随机抽查救护车的药品、物品及器械质量及各班的记录情况。
1.2.2 评价方法
取质量控制路径实施前与实施后的院前急救护理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差错发生率.
2 结果
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前后急救护理服务质量比较,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有较明显的提高。
3 讨论
院前急救最大特点是情况紧急,有呼救立即出车,到现场立即抢救,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迫性,而制定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护理路径是使救护工作达到迅速、准确、高效安全的有力措施。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反应能力及急救技术水平。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及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使急救护理工作规范化、程序化,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准确、及时处理威胁患者生命、影响患者健康的护理问题,为后续治疗赢得宝贵时间,提高院前急救质量。
急救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忙乱、无序。为此,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过去急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隐患,加强了出诊前准备工作的管理,对急救药品、物品及器械实行三级质量控制路径,人人参与管理,有效地避免了由于药物器械准备不全、摆放位置不熟悉或对药物性能不熟悉等导致的紧张、慌乱或差错。将急救护理路径作为新入科人员的培训教材,使其在短期内掌握急救护理规范,避免处置失当[3]。实行质量控制路径后,有效增强了护士的工作责任感,差错的发生率显著下降,患者及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显著上升。因为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工作模式已不再是盲目机械地执行医嘱或等待医生指示,而是主动地按照路径内容和程序有计划、有预见性地实施治疗护理工作,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满足了患者及其家属紧急求救的心理需求。
摘要:目的探讨质量控制新方法,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方法由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出院前急救人员综合质量控制路径、急救仪器设备及药物质量控制路径、常见急危重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等质量控制路径,科护士长负责组织实施及监督,并定期总结反馈质量效果。结果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显著提高,差错发生率显著减少。结论实施质量控制路径使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规范化、具体化、程序化,增强了护士工作责任感及积极主动性,有效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最。
关键词:院前,急救,质量控制,路径管理,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参考文献
[1]肖晓玲,胡秋秋,唐唯佳.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结合运用于临床[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6):16~18.
[2]严翎,毕勤奋.推行护理质量控制路径,实现持续护理质量改进[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9):804~806.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9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质量的高低对抢救工作开展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对抢救病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近些年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但是在对该类物品的管理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院前急救, 必须保证管理的常态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1]。PDCA循环管理理论具体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方面, 其中P (Plan) 表示计划, D (Do) 表示执行, C (Check) 表示检查, A (Action) 表示处理。PDCA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目的使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当前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理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 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观察组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院前急救物品进行管理, 两组均随机选取15 000件物品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观察组选择PDCA模式进行管理。
1.2.1 目标设置
首先调查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情况,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管理目标的设定:物品使用有效率必须在98%以上, 物品复核差错率不能超过1%, 物品去向明确率必须超过98%, 不合格报损率不能高出30%。
1.2.2 制订管理方案
(1) 开展准入管理:对医院原有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目录进行进一步完善, 规范物品的临床使用, 开展统一的物品采购及物品管理。对新上市的物品以及急需的物品, 首先要由护士长进行具体数量的计算, 由科室主任签字后上交到设备科审批, 经主管以及院长签字后才能进行常规采购。 (2) 对采购人员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人员职称在主管医师以上, 对药品管理法规非常熟悉, 掌握该类物品的市场情况, 了解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方法,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3) 对供应商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必须选择正规渠道的供应商, 供应商必须一照三证配备齐全, 还要按照规定进行法人委托书、廉政协议、质保协议的签署[3]。 (4) 做好物品入库管理:物品入库时要遵照票货同行的原则, 供应商必须依据规定提交物品的出库清单以及发票, 对物品的各类信息进行核对, 包括有效期、名称、单价、规格、数量、批号、金额等内容。填写好物品入库验收单, 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5) 实现库房完善管理:做好库房仓位管理工作, 按照具体情况对设置冷库、阴凉库、常温库进行设置。院前急救物品在出库前, 要确定出库的先后顺序, 对物品的库房存量、价格、使用频率、有效期等进行充分考虑, 保证估算的正确。
1.2.3 实施方法
对院前急救物品入库管理制度确保严格执行,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采购人员以及物品供货商的选择, 对院前急救物品出入库登记制度确保严格执行。每个月开展1次定期检查以及多次随机抽查, 确保对设备科管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及时完善管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复核差错率、去向明确率、不合格报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 对涉及的计数数据进行统计时, 采用χ2检验;客观对照分析两组入选对象的临床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件 (%)
3 讨论
院前急救物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缺乏细化的流程以及明确的责任分工, 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 无法实现院前急救物品的精细化管理, 从而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4]。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循环, 永不停歇的过程,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其循环的顺序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计划阶段需要做到分析现状、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执行阶段需要执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检查阶段需要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处理阶段需要巩固成绩, 进行标准化。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目的都是使管理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得到提升[5],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于制订质量计划以及计划的组织实施非常适用。如果一项工作需要多次反复开展, 该工作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通过在医院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 能够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改进, 实现物品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保证管理质量, 避免出现医患纠纷, 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对比分析常规管理以及PDCA管理院前急救物品的结果发现, PDCA管理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为99.21%, 去向明确率为99.47%, 均高于常规管理组使用有效率9 6.7 3%, 去向明确率90.45%;PDCA管理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常规管理组2.92%、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管理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进行分组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常规管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对照组,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PDCA护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去向明确率分别为99.21%、99.47%, 均高于对照组使用有效率9 6.73%, 去向明确率90.4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对照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2.92%、1.4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管理效果。
关键词:院前急救物品管理,PDCA护理模式,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春爱, 杨裕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1) :3338-3340.
[2]张利平.院前急救物品应用“五常法”管理与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2, 24 (7) :1434, 1436.
[3]赵玉冰, 庄东明, 江景怡, 等.目视管理在救护车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0) :175-176.
[4]谭承雯.系统追踪法在院前急救抢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 26 (3) :149-151.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10
关键词:质量控制路径,院前急救,护理管理
为了适应新世纪护理工作发展的需要, 我院护理部实行了由护理部主任、护理质量督导、病区护士长、病区质控员、护士组成的护理质量控制路径, 使护理质量在科学管理体制上有了新的突破, 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 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a间选院前急救100例, 随机平分为A, B两组, A组给予质量控制路径, B组不给予,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与差错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a间选院前急救100例。急救患者年龄介于21~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8±10.84) 岁, 其中男性患者60例, 女性患者40例, 性别比为1.5:1。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入选的100例, 随机平分为A, B两组, 每组患者50例。A组患者年龄介于21~6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62±10.84) 岁,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B组患者年龄介于21~6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4.08±10.05) 岁, 其中男性患者30例, 女性患者20例, 性别比为1.5:1。两组患者年龄特征, 性别与病情轻重无差别 (P>0.05) .
1.2.2 试验方法
A组给予质量控制路径, B组不给予,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与差错发生率,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质量控制路径的内容参考文献[1]。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数据采用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 当P<0.05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效果的统计结果
A组出诊到达现场时间为 (15.62±5.81) min、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80%、患者及家属满意率94%, 差错发生率6%;B组出诊到达现场时间为 (25.28±6.76) min、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62%、患者及家属满意率60%, 差错发生率18%;两组患者指标各自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见表1。
(例)
注:两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所谓"院前急救"阶段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开始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 至关重要, 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3a间选院前急救100例, 随机平分为A, B两组, A组给予质量控制路径, B组不给予, 观察两组患者实施质量控制路径后出诊速度、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率与差错发生率, 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组出诊到达现场时间为 (15.62±5.81) min、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80%、患者及家属满意率94%, 差错发生率6%;B组出诊到达现场时间为 (25.28±6.76) min、急救技术实施成功率62%、患者及家属满意率60%, 差错发生率18%;两组患者四指标各自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临床护理路径已被确认为一种高效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 不仅规范了常规进行的护理操作, 减少了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护理行为, 而且保证了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使患者获得最佳服务[2]。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小兰.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21) :12~13.
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护理 篇11
【关键词】 心肌梗塞;急救;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急诊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急性、持续性的缺血缺氧所致的心肌坏死1。临床上主要的表现为胸骨后持续剧烈的疼痛,经过服药或休息不能缓解2。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若抢救不及时,就可能并发心衰、休克等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命。急性心肌梗塞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在发病后30—45min猝死率较高,发病初期早发现、早治疗是急救关键所在,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抢救率。因此,院前急救护理占重要地位,现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28例心肌梗塞的患者给予有效的急救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2010年5月—2011年8月收治的28例心肌梗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2—80岁;主要病变的部位:6例前间壁,8例广泛前臂,4例正后壁,7例下壁,3例心内膜。既往史:高血压4例,冠心病8例,糖尿病2例,其他2例。
2 急救护理
2.1 院前预见性指导自救、助救 急诊医务人员携带好急救物品,在出诊的途中立即拨打患者家属的电话,了解患者实际情况,并指导家属简单的自救方法。若是患者有无病史,嘱咐家属不要乱动患者,让患者就地平卧,不能擅自挪动,并叮嘱家属保持镇定。若是家里有硝酸甘油,可以立即给患者在舌下含服一粒。家中有氧气装置,及时吸氧。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赶到现场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现场急救。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急诊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是抢救心肌梗塞患者的基础措施之一。通过有效的吸氧,可以提高动脉血氧分压,纠正心肌氧合,改善缺氧症状,把梗塞的范围缩小,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一般吸氧流量为6L—8Lmin3。
2.3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立即为患者行心电图检查,了解患者的心电情况,准确判断病变位置、程度、性质,为医生诊断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根据医嘱适当给予患者镇静剂(如吗啡)与扩冠药物(硝酸甘油)。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及疼痛程度、位置,若有异常症状及时告知并对症处理;针对有并发症的患者适当给予抗休克、胸外心脏按压以及人工呼吸等协助治疗,减少猝死率。
2.4 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立即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是抢救的关键所在。一般情况下在院前急救中使用的是浅静脉留置针,在上肢近心端或颈外静脉穿刺,链接好三通管,通常建立2—3条静脉通道。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搬运方便,能保持静脉通畅,而且给药、调节滴速方便。
2.5 心理护理 不良情绪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甚至加重病情,因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对于意识清醒的患者做好心理指导,多与患者沟通,转移患者的视线。急救人员持着耐心、热情的态度,给予患者鼓励,让患者保持心静平和,从而减少患者痛苦,积极的配合治疗。
2.6 转运 经过有效的急救护理后,待患者情绪好转,生命体征稳定后,在考虑转运。在转运过程需谨慎:利用担架把患者抬上救护车上,不可让患者自己走动上车,转运途中继续吸氧,确保静脉通畅。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意识,并通知医院做好相关准确工作。
2.7 入院基础护理 对患者做好全身检查工作,对症治疗。协助家属办理入院指导,安排患者入住安静、清洁病房,指导日常生活护理。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脏负压,降低心肌耗氧耗氧量。入院期間养成床上进餐与排便习惯,定时翻身避免压疮。对于便秘的患者适当给予缓泻剂或低压盐水灌肠,排便时避免用力过猛,日常生活中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减少便秘发生率。指导家属合理安排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患者对疾病知晓度以及防治措施。
3 结 果
全部患者经过有效的急救护理,均全部抢救成功,脱离生命危险,未发生1例猝死,抢救成功率为95.8%。
4 讨 论
急性心肌梗塞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发病后不及时治疗,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院前急救逐渐成为急诊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院前急救大大提高治愈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健康。若是没有院前急救护理,错过黄金抢救时间,不管医术再高、设备再先进,抢救效果也不理想。院前急救护理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有效的施救,降低死亡率,确保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1] 叶桂芹.2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08).
[2] 颜黎新.102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急救与护理[J].当代医学,2009(02).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2年5月通过院前急救转运转入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的危重患者共计15批次, 278例, 其中男150例, 女128例;以2008年6月~2010年5月的145例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为对照组, 男92例, 女53例, 平均年龄 (45±7) 岁;以2010年6月~2012年5月的133例院前急救转运患者为观察组, 男84例, 女49例, 平均年龄 (46±5) 岁;两组均为高原高寒地区常见的急诊危重患者, 包括高原心脏病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猝死、颅脑外伤、呼吸衰竭、复合伤、食物中毒、刀刺伤、宫外孕大出血及休克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平均年龄、病情危急程度等相关基础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危重患者主要是由平车或担架等工具运送, 运送时要求护士在旁, 对患者浅静脉做穿刺补液, 心电监护仪对患者心功能进行监测, 缺氧患者氧袋给氧。对观察组危重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护理组织管理, 其主要内容如下:
1.2.1 增强安全意识、完善转运流程
定期对我院急诊转运中心的相关医疗及护理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的主要内容, 并制定《院前急救转运救护知情同意书》及《院前急救转运记录》等文件, 以加快改善转运流程、提高院前急救转运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安全法律意识, 定期有专人检查急诊仪器及用品, 急救药品应注意有效期, 对运输工具进行定期的检修与保养。
1.2.2 提高准入标准
提高急救医护人员的准入标准, 不符合要求者不得进行院前急救转运工作。对经常出诊的医护人员定期作技能考核和培训, 有针对性的对高原地区危、重、急症的抢救及护理方法进行考核。加强并提高出诊人员的急救知识、水平及意识, 定期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参与气管插管、心电监护、心肺复苏、人工给养、电击除颤及外伤包扎等救护技能的培训[4]。
1.2.3 急诊转运前应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做仔细评估
我院专门有负责接线的医护人员, 对呼救来电中所述患者的病情危急程度及时作出评估, 并记下联系人地址及联系方式等, 立刻做出判断, 及时通知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司机、担架员在3 min内出诊, 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转运记录》。对休克、呼吸骤停的危重患者应立刻出诊, 对病情较为特殊的危重患者需填备充足的抢救药品及器材, 及时与患者家属或现场人员联系, 必要时应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作必要的现场抢救, 以待急救人员到达。
1.2.4 急诊转运前及转运过程中的准备
在转运前检查并清理残存于患者的口腔、鼻咽部的黏性分泌物, 对血氧饱和度低或呼吸微弱的危重患者应及时插管或使用便携式呼吸机以确保其呼吸顺畅;患者伤口出现大出血, 应先对其作有效止血包扎;对于因失血过多而休克的患者应补液扩容;对于颅内高压或颅内出血的危重患者应使用脱水降压药物如甘露醇等以减轻病情, 患者出现烦躁时应先将其妥善的约束固定好, 必要时使用镇静剂;气促患者需先平喘吸氧, 高血压患者应先做降压处理等等。在转运前准备工作中使用弹力绷带将安全型留置针固定在患者粗大的浅静脉中, 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并作出准确评估, 填写《危重患者转运评估护理单》, 总得分低于30分的患者, 提示其病情危重、转移风险高, 在于医生协商后将风险告知患者家属, 双方签订《院前急救转运救护知情同意书》, 院方做好救护的准备以保证医疗及护理安全, 进而减少纠纷的发生次数。参与急救转运的医护人员同坐在救护车辆中, 注意力应高度集中, 一旦患者生命体征或其神智状况发生异常时应立即作出反应予以抢救, 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转运记录》, 包括抢救患者过程及患者的遵医行为及相关检测指标等, 以助于了解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 以减少不良事件的突然发生。
1.2.5 规范救护人员言行
医护人员在救护车上尽量不要讨论与患者无关的话题, 也不能讨论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下级医院的过与失;应主动关心并询问患者病情[5];在转运时及时通知本院相关急诊科室做好接收并医治患者的准备, 提前通知专科医师, 为危重患者的抢救尽量争取宝贵时间。
1.3 评价指标
以患者在院前急救转运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死亡率、患者及其家属对急救的投诉率来评价我科实施护理组织管理措施的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 两组频数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意外分布比较及意外情况发生率、护理投诉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意外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意外事件总发生率为12例 (9.0%) ,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例 (33.1%)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360, P=0.000) ;观察组收到的投诉率 (5.3%) 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17.9%)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急救转运过程的死亡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转运过程中因心跳呼吸骤停死亡1例 (0.8%) , 对照组因心跳呼吸骤停及休克各死亡4例, 心肌梗死而出现室颤最终死亡者2例, 因窒息而死亡者1例, 共计11例 (7.6%) , 两组死亡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701, P=0.017) 。
3 讨论
院前急救转运是当前急救急诊医学的重要构成, 受关注度日益提高, 该过程具有不可预测性、复杂性及紧张性等特点, 极易引发医疗纠纷[6]。西部高原高寒地区, 自然灾害多发且多数地区医疗水平有限, 随着人们急救意识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需急救转运的患者与日俱增, 随之而来的还有因急救未能成功而引起的纠纷案例报道不断增多。政府文件《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生效使医疗纠纷发生时的诉讼举证权产生倒置, 使已发生的纠纷更难于调解[7]。在患者院前急救转运的过程中, 除了患者的病情可能会突然发生变化外, 相关急救设备及交通工具等硬件设备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操守、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责任心等每一个细节均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本研究自从在院前急救转运中建立护理组织管理措施以来, 明显降低了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大大提高了转运的安全性。护理组织管理在更新护理人员急救转运的观念和常识的同时还使其保持高度的护理安全意识, 改善了院前急救转运的救治体系, 显著降低了转运过程中的死亡事件发生率。在转运途中急救设备及药品齐全, 医护人员一直陪伴患者, 危急事件发生时可及时作出反应。此外, 应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信任关系, 急救转运工作的护患关系的特点是时间仓促、矛盾多、要求高, 因此双方应多沟通, 共同关系患者, 对患者的任何不适或是不满都应给予积极回应, 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8]。
总之, 高原高寒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批量性、环境条件恶劣、伤情危重且复杂的特点, 急救转运的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及护理风险也较东部沿海地区高。只有进一步加强护理组织管理, 提升出诊护士的专业技能、应变应急能力及处理风险的能力, 方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控意外事件风险的发生, 使院前急救转运护理质量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9 (8) :30.
[2]滕倩倩, 黄咏梅, 李丰琴, 等.地震灾区危重伤员的急救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5 (8A) :7-9.
[3]李春玲.护理安全管理在危重患者院前转运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11, (11) :79-81.
[4]Santos MC, Tesser CD.A method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of access to comprehensive and complementary primary health-care practices[J].Cien Saude Colet, 2012, 17 (11) :3011-3024.
[5]唐静.护理质控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5) :143-144.
[6]刘晓楠.急诊与院前急救护理衔接的现状与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36) :4428-4429.
[7]Comino EJ, Davies GP, Krastev Y, 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inter-ventions to enhance access to best practice primary health care for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prevention and episodic care[J].BMCHealth Serv Res, 2012, 12 (1) :415.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推荐阅读:
院前急救护理的体会05-14
院前急救的护理隐患10-02
院前急救与护理09-07
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07-22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09-11
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11-01
院前急救的救治措施06-07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07-09
急性中毒的院前急救08-12
院前急救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