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精选5篇)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 篇1
附件1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发展,健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规范院前医疗急救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能力和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特区的院前医疗急救活动。
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是指急、危、重伤病员送达医疗机构救治前,在医疗机构外开展的对伤病员以现场抢救、转运途中紧急救治以及监护为主的医疗及救护活动。
第三条【性质和原则】院前医疗急救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事业,是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医疗急救遵循统一指挥、快速救治的原则,倡导公众参与,鼓励自救互救。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区人民政府(含新区管理机构,下同)应当把院前医疗急救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和增长机制、人员和物资保障机制,保障院前医疗急救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疗服务需求相适应。
第五条【部门职责】卫生行政部门是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主管部门。
发展改革、财政、规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交通、公安、教育、通信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院前医疗急救工作。
第六条【宣传和培训】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增强公众医疗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公益宣传,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宣传救死扶伤精神。
第七条【社会参与】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事业。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需求,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部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交由社会力量承担。
鼓励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院前医疗急救事业进行捐赠。
鼓励有资质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培训。鼓励有资质的公民参与院前急救志愿服务。
社会力量参与院前医疗急救的,应当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管理。
第二章
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
第八条【院前医疗急救网络组成】特区建立由市急救中心和急救站共同组成的院前医疗急救网络。
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区域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急救需求等因素,制定急救站布局规划,并向社会公布。
各区卫生计生部门应当按照急救站布局规划落实、保障急救站的建设。
除特殊行业急救站外,急救站由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建设和管理的急救站不能满足需要时,市急救中心可以直接建设管理急救站。
第九条【医疗急救指挥机构】市急救中心是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机构,对特区内的院前医疗急救集中受理、统一调度,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特区院前医疗急救的组织、指挥、调度及实施,通过院前医疗急救呼救专用电话二十四小时接受呼救;
(二)建立、健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加强急救网络运行管理;
(三)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库,收集、贮存、统计和报送院前医疗急救信息;
(四)组织开展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考核,急救医学科研教学及学术交流;
(五)接受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派,组织、参与大型活动的院前医疗急救保障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医疗救援;
(六)建立、管理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
(七)招募、培训、指导院前医疗急救志愿者;
(八)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急救网络医院】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可向市急救中心申请成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
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急救站布局规划的需要,指定医疗机构作为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建设管理急救站。
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标准。
第十一条【网络医院协议】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与市急救中心签订加入急救网络的协议,接受市急救中心的统一指挥调度和业务管理。
第十二条【急救网络医院职责】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急救站建设标准建设急救站,并负责急救站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急救站建设标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第十三条【急救站的职责】急救站主要履行下列职责:
(一)服从市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实行二十四小时应诊,承担院前医疗急救任务;
(二)按规定做好院前医疗急救信息的登记、汇总、统计、贮存和报告工作;
(三)对急救车辆及医疗急救药品、器械、急救设备等进行日常管理;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急救知识普及】市急救中心、红十字会应当向社会提供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人民警察、消防队员、保安人员、教师、导游以及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员、乘务员应当参加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学校应当开设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课程,培训小学及小学以上学生正确使用120”呼救电话,培训中学以上学生掌握初级急救技能。
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规范和标准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第十五条【比例要求】鼓励各级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组织其员工参加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
下列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员工参加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组织其员工参加市急救中心组织的考核,取得救护员证。
(一)公安机关;
(二)学校、公园、机场、客运站、火车站、地铁站、大型商场、体育场馆、会展场馆、大型农贸市场、风景旅游区、宾馆等人群密集场所单位;
(三)从事高危作业、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事业单位。前款第(一)、(二)项单位员工人数少于150人的,取得初级以上有效救护员证书的员工不得少于1名;员工人数150人以上的,取得初级以上有效救护员证书的人数应达到其员工总人数的2%以上。
前款第(三)项单位员工人数少于150人的,取得初级以上有效救护员证书的员工不得少于5名;员工人数150人以上的,取得初级以上有效救护员证书的人数应达到其员工总人数的5%以上。
第三章
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管理
第十六条【120号码专用性】院前医疗急救呼救电话为“120”。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擅自设立院前医疗急救呼救电话或者假冒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院、急救站以及“120”的名称、标识。
市急救中心不得拖延、拒绝接听呼救电话。
第十七条【呼救要求】发现需要急救的伤病员时,现场人员应当及时拨打“120”呼救电话。
拨打“120”呼救电话应准确告知伤病员主要症状、救援地址、联系方式等关键信息。第十八条【受理呼叫信息】市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后,应当对伤病员进行登记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按照就近、就急原则,及时向急救站发出分级调度指令。分级调度的具体办法由市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在受理医疗急救呼救时,调度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对伤病员或者现场其他人员给予必要的自救、互救指导。
第十九条【出车要求】急救站接到市急救中心的分级调度指令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调度指令派出急救车辆和医师、护士或医疗救护员等院前医疗急救人员。
急救站不得拒绝出诊或者拒治、拒运伤病员。第二十条【医疗救护员】医疗救护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培训考试合格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上岗前,应当经市急救中心培训考核合格。
医疗救护员可以从事下列医疗救护工作:
(一)对常见急症进行现场初步处理;
(二)对患者进行通气、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初步救治;
(三)搬运、护送患者;
(四)现场心肺复苏;
(五)在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
第二十一条【赶赴急救现场要求】急救车辆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尽快到达急救现场,接到调度指令后二十分钟没有到达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向市急救中心报告。
市急救中心应当向伤病员或者呼救者说明原因,并给予必要的急救指导;如遇道路交通拥堵等特殊情况,可调整调度指令或者请求相关部门协助疏导交通。
第二十二条【现场救护】鼓励现场人员实施紧急救护。在急救车辆及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之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组织取得救护员证的人员对伤病员实施紧急救护。
现场施救者对伤病员实施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造成被救护者民事损害的,其责任可予以免除。
第二十三条【现场急救要求】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在确保现场环境可正常作业和人身安全情况下,对伤病员进行救治。
需要送至医疗机构救治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兼顾伤病员或其亲属、监护人意愿,将伤病员转运至医疗机构及时救治。病情危重需要抢救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提前通知接诊医疗机构做好院内抢救准备。
接诊医疗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推诿。
第二十四条【医疗机构的选择】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将伤病员就近送往有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伤病员或其亲属、监护人要求送往其指定医疗机构的,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告知其存在的风险,经伤病员或其亲属、监护人签字确认,可将其送往其指定的医疗机构,并立即向市急救中心报告。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病员或其亲属、监护人不得指定医疗机构:
(一)伤病员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
(二)其指定的医疗机构与急救现场路程距离超过十公里;
(三)其指定的医疗机构不具备救治该伤病员条件;
(四)应对突发事件或灾害事故由政府统一指定医疗机构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对伤病员进行隔离治疗的。第二十五条【死亡病人处理】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到达急救现场后,经医师确诊伤病员现场死亡的,可以停止抢救,并通知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特殊患者处理】对因疑似传染病、精神病或职业病等需要急救的病人,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及时将其送往相关专科医疗机构或具有相关专科救治能力的综合医疗机构。
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发现患者存在伤害或者潜在伤害他人、自身以及财产安全的情形,请求公安机关协助运送的,公安机关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七条【交接要求】伤病员被送到医疗机构后,接诊医疗机构应当在十五分钟内与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完成交接手续,不得滞留急救车辆及车载设备、设施。
第二十八条【急救收费管理】院前医疗急救的出车、出诊、抢救、治疗等收费,应当按照价格主管部门核定的项目和标准收取,收费标准应当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九条【资料记录及保存】“120”呼救电话录音、电子派车记录、急救车辆的视频监控资料等应当由市急救中心保存至少两年。
第三十条【检查考核】市急救中心应当按照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急救站建设标准和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定期对急救站进行监督、评估,评估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四章
院前医疗急救保障
第三十一条【经费保障】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专项、足额用于下列院前医疗急救事项:
(一)急救中心和急救站的建设和运营;
(二)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设备更新;
(三)急救车辆、车载设备、安全设施的配置与更新;
(四)应急药品和其他急救物资的储备;
(五)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和其他救护人员的配置、培训和演练;
(六)专业从事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岗位津贴;
(七)大型活动和突发事件的医疗急救保障;
(八)向社会提供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培训、考核;
(九)其他院前医疗急救事项。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承担院前医疗急救的非公立医疗机构给予补助,具体办法由市财政部门会同卫生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交通保障】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享有道路优先通行权,在确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在禁停路段可以临时停车。
行人和行驶中的车辆遇到执行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和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应当主动避让。因避让导致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免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三条【信息保障】卫生、公安、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气象、海事等部门应当建立急救信息交换和联动救援机制。
第三十四条【供电保障】供电企业应当保障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及急救站的安全稳定供电。
第三十五条【通讯保障】电信运营企业应当保障“120”呼救电话通讯畅通,及时向市急救中心提供呼救者位置、用户信息等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所需的信息、资料和技术服务。
第三十六条【急救队伍保障】急救网络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保证急救队伍满足院前医疗急救工作需要。
医疗机构在职称评聘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晋升从事过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
第三十七条【急救技术保障】市急救中心应当定期组织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第(二)、(三)项规定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开展院前医疗急救演练。
第三十八条【急救设施配置】鼓励大型公共场所配置自动除颤器等医疗急救设施、急救药品和器械。
第三十九条【急救车辆报停】急救站应当保障急救车辆24小时待命,除需要年审、维修、保养以及消毒外,急救站不得申请报停急救车辆。
第四十条【禁止随意调用急救车辆】未经市急救中心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调用急救车辆。
第四十一条【禁止扰乱医疗急救秩序的行为】禁止下列扰乱院前医疗急救秩序的行为:
(一)不需要医疗急救服务,故意拨打“120”呼救电话;
(二)拒不避让或者阻碍执行医疗急救任务的急救车辆通行;
(三)敲诈、勒索、辱骂、殴打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和其他救护人员,或者妨碍实施救护;
(四)扣留、抢夺、损毁急救车辆、急救设备设施、病历资料;
(五)其他扰乱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秩序的行为。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医院建设管理急救站的违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指定为急救网络的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万元罚款,对其法定代表人处以一万元的罚款:
未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承担急救网络医疗机构职责的;
(二)未按标准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急救站的。第四十三条【比例不达标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取得初级以上有效救护员证书的人数未达要求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罚款,并通知公共征信机构,纳入信用监管体系。
第四十四条【冒用标志、擅自服务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擅自设立院前急救呼救电话或者冒用市急救中心、急救网络医疗机构、急救站或者“120”的名称、标识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十万元罚款。第四十五条【急救中心未及时接听呼救电话】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市急救中心拖延、拒绝接听“120”呼救电话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罚款。
第四十六条【急救站拒绝急救服务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急救站拒绝出诊或者拒治、拒运伤病员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急救站的运行管理单位改正,处以五万元罚款。
第四十七条【医疗机构拒绝救治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医疗机构拒绝、推诿救治伤病员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万元罚款。
第四十八条【公安机关拒绝协助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公安机关拒绝、推诿协助运送患者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第四十九条【占用急救车担架床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医疗机构滞留急救车辆或车载设备、设施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三万元罚款,对其法定代表人处以五千元罚款。
第五十条【违反急救收费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超出收费项目或标准收取院前医疗急救费用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五十一条【违反资料保存规定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按照规定保存呼救电话录音、电子派车单记录、急救车的视频监控资料等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以五千元罚款。
第五十二条【擅自报停急救车的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九条规定,擅自停用或者调用急救车辆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该急救站的运行管理单位处以三万元罚款,对其法定代表人处以五千元罚款。
第五十三条【扰乱急救秩序的处罚】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并通知公共征信机构,纳入信用监管体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五十四条【救护人员】本条例所称院前医疗急救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和医疗救护员。
第五十五条【急救车定义】本条例所称急救车辆,是指符合救护车卫生行业标准、用于院前医疗急救的特种车辆。
第五十六条【施行时间】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在本条例实施前已经成立的,应当自本条例实施之日起一年内;实施后新成立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一年内,符合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三、四款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 篇2
担架究竟谁来抬?
救护车人员要具备搬抬能力
家属和现场人员应予以配合
病人究竟谁来抬,这个问题一直是关注焦点。《条例》在“搬抬服务”方面,此次给出明确规定: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为有需要的急、危、重患者提供搬抬服务,患者家属和现场相关人员应当予以配合。这一规定明确了搬抬服务的责任主体和救护车搬抬病人的义务。
同时,《条例》还明确了每辆院前救护车应当配齐包括驾驶员、医师、护士、担架员等急救人员。
由于现实操作中,患者的急救存在多种形式,这一变化较之前4名急救人员的规定更为灵活机动,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上述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条例》规定,不按照规定配备急救人员的,将由市或者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5000元以下罚款。
120、999是否合并?
120为院前医疗急救专用呼叫号码
999协助提供部分院前急救服务
为实现对紧缺的院前医疗急救资源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方便社会,《条例》对120和999两个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网络实行统一调度,独立管理。
120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专用呼叫号码,专门用于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根据红十字会法的规定,《条例》进一步明确了999在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中的职责。999为市红十字会履行“救护、救助、救灾”职责的呼叫号码,可以协助政府提供部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同时,市红十字会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应当按照全市统一的规划设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及其急救工作站,遵守统一的服务规范,并接受卫生计生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
《条例》进一步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恶意拨打、占用急救呼叫号码和线路。
往哪儿送谁来定?
患者及家属意愿列入转运原则
有生命危险的由急救机构决定
《条例》明确,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应当根据患者情况,遵循就近、救急、满足专业需要、兼顾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原则,将患者及时转运至具有相应急诊抢救能力的院内医疗急救机构。
不过以下三种特殊情况,则必须由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决定运送目的地:一是病情危急、有生命危险的;二是疑似突发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的;三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有特殊规定的。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和急救人员不得为谋取本单位利益或者个人利益,违反患者转运原则。
违反转运原则的机构、人员将面临最高10万元的罚款。
费用如何收取?
急救车应当安装计价器
收费标准向社会公布
《条例》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组织制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市发展改革委应当会同卫计、人力社保部门确定院前医疗急救服务收费项目和标准,并向社会公布。
院前救护车应当安装计价器,并在明显位置粘贴价格公示,标明收费项目名称、标准及价格举报电话。
另外,本市将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产生的医疗服务费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范围。
最终通过的《条例》还对此前欠缺的有关急救信息管理的内容进行了补充。规定市卫生计生部门应当建立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平台,实现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共享互通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 篇3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畜禽屠宰管理,保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公众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畜禽屠宰活动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畜禽,是指猪、牛、羊、鸡。
本条例所称畜禽产品,是指畜禽屠宰后未经加工的肉、脂、脏器、血液、骨、头、蹄、皮。
第三条 国家实行畜禽定点屠宰制度。
未经定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但农村地区不以销售为目的、仅供家庭成员食用的自宰自食行为除外。
在边远和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可以设臵仅限于向本地市场供应畜禽产品的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畜禽屠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工作机制,加强畜禽屠宰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畜禽屠宰监督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第五条 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屠宰的行业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屠宰活动的监督执法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畜禽屠宰活动相关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 国家根据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规模、生产和技术条件以及质量安全管理状况,推行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分级管理制度,鼓励、引导、扶持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改善生产和技术条件,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点)应当对畜禽屠宰活动和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负责,是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
第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符合良好生产管理规范,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建立畜禽收购、屠宰、加工、贮存、运输等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第九条 国家支持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技术创新,促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
国家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实行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十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成员和行业利益。
第十一条 对在畜禽屠宰管理和屠宰技术研究、推广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设立
第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合理布局、适当集中、有利流通、方便群众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设臵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二)依法取得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手续;
(三)有水质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水源条件;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待宰间、屠宰间、急宰间、检验室以及畜禽屠宰设备和运载工具;
(五)有依法取得健康证明、符合岗位要求的屠宰技术人员;
(六)有符合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条件、经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员;
(七)有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检验设备、消毒设施和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污染防治设施;
(八)具备病害畜禽及畜禽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前款第三项至第八项所列条件应当与屠宰规模相适应。第十四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根据设置规划,组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的条件进行审查,经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意见后,确定并颁发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
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其确定的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名单及时向社会公布,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备案。
第十五条 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应当具备与其屠宰规模、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相适应的条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服务和统一规划,改善生产经营环境,鼓励和支持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
第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应当载明屠宰厂(场)名称、地点、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等事项。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变更屠宰厂(场)地点的,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重新申请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应当在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后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原发证机关申请办理变更手续。
第十七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将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悬挂于厂区的显著位置。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不得出租、出借、转让、伪造或者变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使用违法取得的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
第三章 畜禽屠宰
第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制定的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
第十九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畜禽,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畜禽屠宰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采用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屠宰方式。第二十条 进入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屠宰的畜禽应当附有动物检疫证明,并佩带畜禽标识。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畜禽进厂查验登记制度,查验动物检疫证明、畜禽标识,并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如实记录查验结果。
第二十一条 禁止屠宰下列畜禽:
(一)未附有动物检疫证明、佩戴畜禽标识的;
(二)在用药期、休药期内的;
(三)使用有休药期规定的兽药,未提供准确、真实的用药记录的;
(四)兽药等化学物质残留或者含有的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五)含有的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生物毒素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
(六)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
(七)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
(八)其他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的。
第二十二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以及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未经定点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畜禽屠宰场所或者畜禽产品贮存设施,不得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场所。
第二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对未能及时销售或者及时出厂(场)的畜禽产品,应当采取冷冻或者冷藏等必要措施予以贮存。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畜禽骨、血及脏器等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第二十五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病害畜禽及畜禽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无害化处理的费用和损失,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的规定,由国家财政予以适当补助。第二十六条 国家建立畜禽屠宰统计监测制度。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时报送畜禽收购、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
第四章 兽医食品卫生检验
第二十七条 国家实行畜禽屠宰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对屠宰畜禽产品的肉品品质、动物疫病状况、有毒有害物质等进行检验。
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对屠宰畜禽及其产品的兽医食品卫生状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调整兽医食品卫生检验项目和检验规程。
第二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派驻的官方兽医的监督下,按照国家兽医食品卫生检验项目和检验规程,对屠宰畜禽实施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并如实记录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过程和结果。经检验合格的,加盖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验讫印章或者附具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标志;检验不合格的,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小型畜禽定点屠宰场点可以委托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员具体实施兽医食品卫生检验。
第二十九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应当结合日常监管、抽样监测,查验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记录,必要时采取采样、抽检或者复检等措施,对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过程和结果予以确认。确认合格的,出具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证书;确认不合格的,监督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畜禽产品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不得出厂(场)。
第三十一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畜禽来源、畜禽产品流向、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和无害化处理等内容。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两年。
鼓励畜禽定点屠宰厂(场)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第三十二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发现其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通知销售者和消费者,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畜禽产品,并记录召回和通知情况。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对召回的畜禽产品应当采取无害化处理措施,防止该畜禽产品再次流入市场。
第三十三条 从事畜禽产品销售、肉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体伙食单位销售、使用的畜禽产品,应当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
第三十四条 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限制外地畜禽定点屠宰厂(场)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的畜禽产品进入本地市场。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根据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结果和不同规模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确定畜禽屠宰监督管理的重点、方式和频次,实施风险分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对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是否符合畜禽屠宰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监督检查,并按照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公布检查结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屠宰环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年度抽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三十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畜禽屠宰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畜禽屠宰等有关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取证;
(三)查阅、复制有关记录、票据以及其他资料;
(四)对畜禽、畜禽产品按照规定采样、留验、抽检;
(五)对监督抽检过程中发现的含有或者疑似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畜禽、畜禽产品采取查封、扣押措施;
(六)对与违法畜禽屠宰活动有关的场所、设施、畜禽、畜禽产品以及屠宰工具和设备进行查封、扣押和处理。对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每年1月底前将上一年的畜禽屠宰情况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执行情况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
第三十九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畜禽定点屠宰厂(场)不再具备本条例规定条件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本条例规定条件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收回并注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连续停业两年以上的,或连续两年未按规定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告畜禽屠宰情况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执行情况的,由发证机关收回、注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条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发现畜禽屠宰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在侦办畜禽屠宰案件过程中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轻微,不需要追求追究刑事责任,但依法应予行政处罚的,应当及时移送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公安机关在侦办畜禽屠宰案件过程中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给予检验、鉴定、认定等协助的,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地方人民政府、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二条 未经定点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畜禽、畜禽产品、屠宰工具和设备以及违法所得;畜禽、畜禽产品的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
使用违法获取的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出租、出借、转让、伪造或者变造畜禽定点屠宰证书和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出租、出借、转让的,由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吊销其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三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限期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对其主要负责人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屠宰畜禽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操作规程和技术要求的;
(二)未如实记录其屠宰的畜禽来源和畜禽产品流向的;
(三)未执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制度的;
(四)对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不合格的畜禽产品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并如实记录处理情况的;
(五)未按规定报告畜禽收购、屠宰、销售等相关信息的。第四十四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出厂(场)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畜禽产品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停业整顿,没收畜禽产品和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屠宰畜禽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畜禽、畜禽产品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没收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畜禽、畜禽产品、注水工具和设备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第四十七条 为未经定点违法从事畜禽屠宰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畜禽屠宰场所或者畜禽产品贮存设施,或者为对畜禽、畜禽产品注水或者注入其他物质的单位或者个人提供场所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发现其畜禽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没有采取停止生产、召回措施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责令畜禽定点屠宰厂(场)召回产品,停止生产,处货值金额三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
第四十九条 从事畜禽产品经营、贮存、肉食品生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餐饮服务经营者、集体伙食单位,经营、贮存、使用未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经兽医食品卫生检验未经确认或者经检验确认不合格的畜禽产品的,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依据职责,没收尚未销售、使用的相关畜禽产品以及违法所得;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五倍以上三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照)机关吊销有关证照。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被吊销畜禽定点屠宰证书的,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终身不得从事畜禽屠宰活动。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货值金额按照同类检验合格的畜禽、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计算。
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参照本条例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其他畜禽的屠宰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 从事清真畜禽屠宰活动的,除应当符合本条例的规定外,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清真食品管理的规定和少数民族食用清真食品的习俗。
第五十五条 本条例施行前设立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应当在两年内达到本条例规定的条件。逾期未达到规定条件的,由原发证机关予以取缔。
牛、羊、鸡定点屠宰的具体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确定。
第五十六条 畜禽定点屠宰证书、畜禽定点屠宰标志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证书以及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验讫印章和兽医食品卫生检验合格标志的式样,由国务院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统一规定。
第五十七条 本条例自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 篇4
经过认真研究论证,反复斟酌修改,现就《茂名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条例》)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制定的原则
(一)遵循上位法,突出地方特色
《立法法》第73条第二款规定,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对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法律对设区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属于环境保护范畴,属于《立法法》规定的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内容。《立法法》规定,地方性立法的环境保护事项,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上位法有规定的,应当依据上位法的规定。但是对于上位法没有规定的,属于环境保护事项的,可通过地方性法规予以具体与细化。畜禽养殖,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是对规模养殖的规定,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是对畜禽养殖某方面内容的规定。
茂名市的情况是规模养殖与非规模养殖各占一半,对于非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没有专门的规定,但是非规模养殖在污染方面更加难以处理,因此需要地方立法。在畜禽养殖的执法方面,农业、住建、卫生等部门对非规模养殖户的管理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实施源头管理的重要执法措施,而对于如何实施源头控制的执法,上位法没有规定,可以在地方立法中予以明确。环保部门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是事后的管理,需要细化该管理权限。
(二)明确权力分工,细化执法标准 涉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部门很多,各部门应当在既有权限范围内,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管理,做到分工明确,执法有力。
(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标准与方案具体化
对于养殖场、专业养殖户、散养户、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污染防治标准、排放标准、分类管理、分区治理等内容予以明确。
(四)规划、执行与考核结合
通过设定规划明确年度污染防治的任务,在年度规划确定的目标下,通过各权力部门的执法,完成年度污染防治任务,通过考核方式确定完成效果。
二、制定的必要性
近年来,茂名市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业逐渐成为我市各县区的重要产业,先后建成了近2000家畜禽养殖场,但均以中、小型规模为主,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且养殖场大多在建设初期没有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由于当前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措施建设严重滞后,导致局部区域的环境质量逐步恶化。为防治畜禽养殖污染,保护水体和自然生态环境,减少畜禽养殖污染物的排放,改善辖区环境质量,实现畜禽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特制定本条例。
按照《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规定,确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是:山东、黑龙江、河北、辽宁、河南、内蒙古、湖南、四川、吉林、广东、安徽、江苏、湖北、江西、山西、云南等16个省(区)和其他省区的畜禽养殖大县(市、区)。茂名是广东省畜禽养殖的重点地区,因此,畜禽污染防治任务非常突出。
茂名市畜禽养殖业规模结构主要由规模化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组成,参考2016年茂名市污染源普查数据,畜禽养殖水污染物主要排放量由猪和肉鸡养殖业产生。据调查,目前茂名市区域内多数的养殖场没 有粪便、污水处理设备。大部分养殖场主都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上,而往往忽视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污染防治措施严重滞后的现象。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三个方面:污水、粪便和恶臭。调查显示,茂名市的大部分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污水和粪便由于未经有效处理而排放,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致使周边农田肥力过剩,或排入附近水体,造成附近河流、地下水等水质恶化,影响较大。
根据国家和广东省对畜禽污染防治的要求以及茂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三、主要内容和依据
本条例共五章三十六条,第一章为总则,包括制定目的和依据、适用范围、责任主体、主管部门与执法部门、执法部门的权限分工、自治组织的监督与诚信建设、养殖主体的分类管理、养殖区域的分区治理、提高畜禽养殖技术、全民防污治污。第二章是预防制度,包括防污治污规划、备案与信息化管理、污染防治标准、污染防治的环评制度、污染处理措施、未经处理不得直排的规定。第三章是关于综合利用与治理的规定,包括养殖主体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养殖区域分区治理的具体措施、无害化处理、污染防治备案制度、监督监测制度、综合治理制度、土地整治制度。第四章是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包括监管失职的法律责任、禁养区违法养殖的法律责任、未按规定环评的法律责任、无害化处理未实施或未合理实施的法律责任、违法养殖行为污染环境的法律责任、超标排放的法律责任、抗拒检查等的法律责任。第五章附则是关于畜禽养殖主体标准的认定以及生效日期的规定。
制定本条例的主要依据有:
1、国家层面:(1)《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令第四十五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一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七号);(5)《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7月2日修订);(6)《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7)《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8)《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HJ/T 81-2001)(环保部2002年四月一日实施);(9)《“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1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环保部、农业部2012年制定);(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12)《“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国发【2016】65号);(13)《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14)《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 99号)。
2、广东省:(1)广东省《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3-2009);(2)《广东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实施方案》;(3)《广东省2012年第一批污染减排重点项目》;(4)《广东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指南》。
3、茂名市:(1)《茂名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2)《茂名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3)《茂名市畜禽养殖划定方案》;(4)《茂名市河流两侧畜禽养殖场整治工作实施方案》。
四、需要说明的问题
(一)总则部分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关于适用范围,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主要针对规模养殖的问题进行规定,而茂名市的情况是规模养殖与养殖户的养殖,在存栏量以及污染程度上各占一半,而上位法没有针对养殖户的污染防治 规定,因此在地方立法时,提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规则和制度。本条例的适用主体除了规模的养殖场外,主要调整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
2、责任主体。本条例是茂名市地方立法,适用对象主要是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特别是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如果不用立法的方式明确规定责任主体,他们不明白也不接受养殖畜禽需要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污染防治。因此,条例需要特别规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在执法过程中做到有法可依。
3、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执法主体。第一,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执法主体众多,但是农牧部门是畜禽养殖管理的主要部门,畜禽养殖管理的日常监督、许可证的发放、动物防疫检验检疫,都是农业(畜牧)部门的监管范围。因此,按照《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从源头控制畜禽养殖的污染,农牧部门应当成为控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龙头部门,因此,农牧部门应当从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动物防疫许可证》的发放、检查环节开始,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起到龙头作用,从源头上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其次,农牧部门应当按照茂名市的规划,编制畜禽养殖总量控制目标,根据畜禽养殖总量控制目标发放许可。第二,环保部门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管部门并负责畜禽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排污许可工作。因此,环保部门对畜禽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防治进行全面的监管,并根据茂名市的规划和排放标准发放合格的排污许可证。第三,林业部门、卫生部门、住建部门、国土规划部门、财政部门等部门对畜禽养殖的规划、防疫、土地以及设施的合标准性负有监管责任,因此,也应当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职能部门。
4、养殖主体的分类管理原则。此原则是《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式。按照规模养殖场(小区)、散养密集区、养殖户的规模,对畜禽养殖污染设施和污染防治办法分类规定,达到畜禽养殖根据不同主体和规模分类管理的目的。养殖场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标准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执行,散养密集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在资金成本压力下,可以通过“规划”指引的规则实施有条件的污染防治,但是都需要根据本地区环境承受能力进行污染防治。
5、养殖区域的分区治理原则。按照《全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强化分区分类管理和源头控制,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根据规划的要求,《茂名市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确定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茂名市下设的区县也分别制定了本辖区的污染防治的分区治理范围。因此,本条例依照各区县制定的三区划分范围,划分禁养区、限养与适养区。需要调整的,根据本条例第八条确立的基本原则进行适度调整。
6、推动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的原则。茂名市是广东省畜禽养殖大市,畜禽养殖给环境污染带来较大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立法确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措施。但是,除了控制畜禽养殖污染之外,还需要从畜禽养殖技术提高的角度改善与提高畜禽养殖技术,从畜禽养殖的源头控制污染,这样才能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起到源头控制的目的。因此,在防治畜禽养殖污染的同时,需要提高畜禽养殖技术,从源头和防治两方面治理畜禽养殖污染。
(二)预防部分需要说明的问题
1、防污治污规划的说明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除了由责任主体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按照防污治污的标准实施污染防治外,还需要监管部门定期(一年或三年)制定防污规 划,根据以往年度污染防治的具体情况,提出防污治污的规划,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做到事前的预防。
农牧部门应当每年向环保部门提供畜禽养殖规模与数量等畜禽养殖情况,环保部门要按照国家总体工作部署和要求,编制本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或方案,明确本地区工作目标、治理重点、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茂名市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重点地区,因此更加需要细化年度实施计划,将治理任务分解到县(市、区),结合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督促落实。
2、备案制度的说明
在以往的行政工作中,农牧部门负责登记备案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养殖规模、种类和数量等养殖情况,掌握畜禽养殖的基本情况。环保部门负责了解与备案畜禽养殖废弃物的产生、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等情况,但是需要根据农牧部门提供的畜禽养殖基本情况进行污染防治。因此,环保部门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除了需要了解具体的污染情况之外,还需要向农牧部门和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了解畜禽养殖的具体情况,对环保部门的工作带来不便,更加重了环保部门不该承受的工作内容。
为了缓解并解决环保部门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难题,特制定本条例第十二条,将畜禽养殖的情况与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情况统一在环保部门备案,并实施动态管理,使环保部门掌握第一手资料,减少环保部门的额外工作压力。
3、防污治污标准的说明
环保部《“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细则》(环发„2011‟148号)对畜禽养殖业污染物减排制定了具体的标准,广东省根据本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广东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主要污染物减排技术指南》。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根据减排指南 的要求和具体的畜禽养殖的情况,制定污染防治方案,并按照方案实施污染防治工作,最终接受环保部门的监督检查。
对禁养区的养殖防治标准,根据《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执行。限养区需要根据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养殖规模与标准,对超过养殖规模与标准的,引导其迁往适养区或采取其他手段达到养殖标准。适养区的养殖场与养殖户也要达到污染治理标准。
4、环评制度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当符合畜牧业发展规划、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满足动物防疫条件,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国务院的条例对环评的对象仅限于养殖场、养殖小区,没有规定养殖户是否需要环评。依据茂名的具体情况,养殖场、养殖小区属于中小规模,如果仅规定只有养殖场、养殖小区需要环评,对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防治工作无法做到有效监控,因此考虑将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不要纳入环评的范围,而是对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实施《环境影响登记表》备案管理制度。
对于环评需要评价的内容,依据的是《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 151号。可以根据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和具体情况,根据该技术政策予以变通适用。
环保合格是否是取得合法养殖的前置条件之一,上位法有冲突。环保部门与最高院对此问题有不同看法,而《行政许可法》第15条规定:“本法第十二条所列事项,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的,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行政许可;尚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因行政管理的需要,确需立即实施行政许可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章可以设定临时性的行政许可。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一年需要继续实施的,应 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于茂名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有上位法规定的是《环境影响评价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畜禽养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643号)规定的主体主要是规模的养殖场,养殖户很难达到该条例的要求。这两部法律法规分别对畜禽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规模养殖作出规定。但是,对于养殖场达不到环评的就不发《排污许可证》在实践中很难做到,因此可以考虑在发放、检查《排污许可证》时同时检查畜禽养殖场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与要求。作为变通处理,对养殖户不能将环评条件作为证照发放的前置程序。但是农牧部门可以在发放、检查证照的同时要求养殖主体满足环保要求,此做法与《行政许可法》不冲突,也能够解决养殖过程中的环保达标问题。
对于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直接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在实践中很难实施,因此在环保部门备案《环境影响登记表》的方式代替环评是比较现实的做法。
5、污染处理设施的说明
畜禽养殖污染处理设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修正)的规定,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防止污染环境。茂名市除了规模养殖场需要按照规定设置污染处理设施,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也需要按照规定设置污染处理设施。而茂名市的情况是,养殖场的污染处理设施需要改进提升,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污染处理设施需要根据养殖规模、养殖地区的具体情况推动散养户按照标准建设污染防治设施。散养户如果不能达到条例规定的养殖场污染防治设施标准的,可以联合或者委托专业的污染防治公司收集养殖废物,实施无害化处理。这样 变通的做法既可以实现污染防治的目的,又对养殖场、养殖户的污染防治起到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6、不得直排规定的说明
根据对茂名市养殖情况的调研,养殖场基本实现不直排的污染防治措施。直排主要出现在养殖户中,因此如何防止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直排应当是条例重点关注的。对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直排的情况,通过强制推行污染防止设施的办法可以解决,或者引导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联合建设污染防治设施,鼓励将废弃物、废水等污染物集中处理,并鼓励环保公司参与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与管理。通过疏导的方式可以化解直排的问题,但是如果直排,导致污染问题频发,则需要环保部门严格按照条例执法,除了罚款等措施外,不发放排污许可等方式也可以在一定情况下执行。
(三)关于综合利用与治理部分需要说明的问题
1、养殖主体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
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除了需要治理污染之外,还需要对现有的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养殖行为进行规范。要实现从源头控制污染的目标,需要对现有的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进行分类管理,具体措施需要从土地规划、土地承受能力、养殖规模、养殖种类、环保评估等方面予以分类管理。分类管理的目的不是要消灭小规模的养殖户,也不是要推广大规模的养殖场,而是根据土地承受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制定区域养殖规划,在养殖规划范围内对现有的养殖场、养殖户予以规范。经验标明,大规模的养殖场并不是最佳的养殖方式,对水土、环境的污染会产生较大影响。小规模的养殖户没有规范的污染治理措施,对环境和水土造成持续的污染。而最佳的畜禽养殖方式应当是根据水土、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与制定畜禽的养殖规模、种类和污染防治措施。因此,条例规定了畜禽养殖分类管理的具体措施,通过引导等方式对现有的将有的畜禽养殖场、养 殖户逐步予以规范,实现养殖与治污双赢。
2、养殖区域分区治理的具体措施
茂名市的畜禽养殖需要根据三区划定方案进行整治。根据《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环办水体[2016]99号),禁养区并禁止养殖,在禁养区之外的限养区和适养区,不是随意饲养,而是需要根据水土承载能力、环境承受能力,在养殖的同时实施污染防治。因此,根据茂名市现有的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的养殖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分区治理措施,通过引导等方式实现畜禽养殖的规范化。
3、无害化处理问题的说明
畜禽养殖不仅涉及活体畜禽的污染防治,对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也是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重要的一环。因此,条例针对畜禽养殖无害化处理的措施予以具体规定,从畜禽养殖源头对各种污染行为进行防控,做到畜禽养殖全程的合规。
4、土地整治制度的说明
农业特别是畜禽养殖是茂名市的重要产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除了需要农业局、环保局从源头实施污染防治之外,还需要通过土地整治等措施对畜禽养殖实施整体规划,因此需要对土地规划作出规定。如果有充足的土地储备,可以逐步规范畜禽养殖,实现畜禽养殖按照土地功能实施养殖。
(四)关于法律责任部分需要说明的问题
对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以引导为主要方式,但是涉及到人民群众饮水安全等的基本生活保障时,畜禽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和散养户不能按照规范的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实施养殖,达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通过处罚的方式予以制裁。制裁的手段可以多样化,但是处罚金额需要根据畜禽养殖的产业能力制定具体的处罚标准,达到既惩罚违法,实施教育的目的,又不 对畜禽养殖造成破坏性的打击的目的。
本条例对禁养区违法养殖的法律责任,特别是对水源的污染处罚作出详细规定,体现茂名市畜禽养殖污染的特色,主要是对水体造成污染,影响居民基本的饮水安全,导致水体不达标,因此通过细致的处罚标准对污染水体的违法养殖行为予以处罚。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 篇5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促进新型建设工程材料的推广应用,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材料的生产、经营、使用活动以及监督检查,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建设工程材料,是指用于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的各类材料、建筑构配件和相关设备。
第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工作。具体工作由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机构承担。
各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建设工程材料的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质监、交通、水利、市政公用、国土房管和环保等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建设工程材料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鼓励和扶持新型建设工程材料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新型建设工程材料。
第二章建设工程材料的生产
第六条 在本市设立建设工程材料生产企业,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三十日内到所在地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企业备案手续。
第七条 质监部门应当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建设工程材料实行生产许可管理;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建设工程材料,不得生产、销售。
生产企业生产的建设工程材料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地方标准,出厂时应当附具质量保证书和使用说明书。
第八条 生产企业生产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新型建设工程材料,可以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新型建设工程材料认定。
第九条 申请新型建设工程材料认定的,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采用的产品标准和施工工艺;
(三)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合格证明;
(四)质量保证管理体系证明材料。
第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三个月内审核完毕。符合要求的,发放新型建设工程材料认定证书;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证,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一条 鼓励和扶持企业对建筑固体废弃物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利用建筑固体废弃物生产建设工程材料应当符合有关标准。
第十二条 建设工程应当使用商品混凝土和干混砂浆,推广使用混凝土用成型钢筋。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商品混凝土企业、干混砂浆企业及混凝土用成型钢筋企业布点规划。设立商品混凝土企业、干混砂浆企业及混凝土用成型钢筋企业应当符合布点规划。第十三条 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污染环境、能耗高、生产工艺落后的建设工程材料。
禁止或者限制生产和使用的用于建设工程的材料目录,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出,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
第三章建设工程材料的经营
第十四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规划、国土房管等部门编制建设工程材料市场发展专项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材料市场建设应当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符合建材市场发展专项规划,并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报建。
第十六条 建设工程材料市场建设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市场建筑的设计应当符合商店建筑设计规范;
(二)建筑防火设计应当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三)应当配建专用机动车停车场;
(四)按规定建设无障碍设施、公共厕所等相关配套设施;
(五)市场内、外各种标识应当齐全、明确,且符合公共信息图形标志标识规范;
(六)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要求。
第十七条 建设工程材料在本市销售前应当到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机构备案。备案时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建设工程材料备案申请表;
(二)生产企业营业执照;
(三)产品合格证;
(四)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施工工艺要求,检验、调试、验收方法和标准,保管使用安全措施等材料;
(五)具有相应资质的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
(六)依法应当具备的产品生产许可、国家强制性认证等证书。
第十八条 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机构收到备案申请后,应当进行材料审核、现场勘查、产品抽测。符合要求的,发放产品备案证;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发证,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建设工程材料经营者,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登记后三十日内,到所在地区(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经营备案手续。
第二十条 建设工程材料经营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经营的产品已经备案并取得产品备案证;
(二)建立索证索票制度;
(三)建立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
(四)销售合同使用统一的格式文本;
(五)向采购人出具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和使用说明书。
第二十一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流通环节的建设工程材料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
建设工程材料经营者应当对其销售的建设工程材料真实标注生产企业、商标标识、原产地等内容,并对经营的产品质量负责。
第四章建设工程材料的使用
第二十二条 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中应当选用符合标准的建设工程材料,并注明规格、型号、性能等技术指标。除有特殊要求的建设工程材料外,设计单位不得指定生产厂家或者供应商。
第二十三条 建设工程材料的采购单位应当按照设计文件和合同要求,采购具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
第二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使用具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使用前应当查验产品备案证,并按照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对建设工程材料进行检验检测。未取得产品备案证、未经检验检测或者检验检测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五条 建设单位应当对建设工程中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进行查验,发现使用没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的,应当督促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合格的,不得组织阶段性验收。
第二十六条 监理单位应当执行进场验收、检验和旁站监理等各项规定,对没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不得签字。未经监理工程师签字,不得在工程上使用,施工单位不得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第二十七条 下列建设项目中的建设工程材料采购,单项采购合同估算价在100万人民币以上的,采购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投标方式进行:
(一)大型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众安全的项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财政性资金投资及政府融资的项目;
(三)使用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贷款、援助资金的项目;
(四)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二十八条 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屋,应当向购买人明示所售房屋的建设工程主要材料明细、品牌、生产厂家等信息,并在商品房买卖合同的附件中载明。
第二十九条 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优先选用推广应用的新型建设工程材料,并按照其配套应用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
采购单位应当优先采购使用新型建设工程材料、混凝土用成型钢筋及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产品。
施工单位应当掌握新型建设工程材料的施工工艺,并按照新型建设工程材料的施工工艺制定操作规程。
第三十条 单体工程建筑幕墙面积300平方米以上、最大标高大于24米或者在人流密集区上方的,幕墙制作安装单位在上墙安装前应当委托检测机构进行空气渗透性能、雨水渗漏性能、风压变形性能、平面内变形性能检测,同一工程项目的幕墙由不同制作安装单位制作安装的,应当分别选取一组进行足尺检测。
第三十一条 建筑幕墙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产权单位应当每五年组织一次安全隐患排查;除明框幕墙外,使用期满十年后的半年内及以后的每三年,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幕墙工程进行安全性能检查。
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性能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需要加固改造的,产权单位应当委托有资质的幕墙施工单位进行加固改造。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及施工单位在使用建设工程材料前,应当进行自行检测或者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验检测合格的,方可使用。
第三十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建设工程材料组织抽样检验,建设工程材料受检者对按照规定进行的抽样检验结论有异议的,可以申请复检。
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不一致的,复检费用由抽样检验的部门承担;复检结论与初检结论一致的,复检费用由受检者承担。
第三十四条 建设工程材料的检测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出具检测报告,并对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建设、质监、工商等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加强对建设工程材料的生产、经营和使用中相关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六条 建设、质监、工商等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检查的单位提供有关文件和资料;
(二)进入被检查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或者施工现场进行检查;
(三)发现建设工程材料在生产、经营或者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依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 建设、质监、工商等部门应当对下列建设工程材料进行重点监督检查:
(一)用于承重结构的混凝土试块、钢筋及连接接头试件、混凝土中使用的掺加剂;
(二)用于承重墙体的砌筑砂浆试块、砖和混凝土小型砌块;
(三)用于商品混凝土和砌筑砂浆的水泥;
(四)用于承重的钢结构试件;
(五)建筑门窗和墙体保温材料;
(六)地下、屋面、厕浴间等使用的防水材料;
(七)市政道路、桥梁、市政地下管线、附属构筑物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主要材料及构配件;
(八)管道、阀门、管件、散热器片、地板、涂料、电线、电器开关等装饰装修材料。
第三十八条 交通、水利部门按照职责对交通、水利工程中使用的建设工程材料进行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发挥建设工程材料行业协会的作用,规范和引导建设工程材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建设工程材料行业协会应当组织会员单位开展信息交流、技术咨询、评比推介活动,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
第四十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材料企业诚信档案,并进行动态监管。对违法行为除依法处罚外,应当予以通报和公开曝光并记入诚信档案。
第四十一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工程材料统计制度,分析研究建设工程材料生产经营使用状况。生产经营使用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机构报送统计数据。
第四十二条 建立投诉举报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举报建设工程材料的质量问题,受理部门应当自接到投诉举报之日起七日内,查处违反建设工程材料管理的行为,并将处理情况反馈投诉举报人。
第四十三条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市建设工程材料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发布生产企业目录、备案产品目录、新型材料推广目录、经营者备案目录及相关统计数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十九条规定,在本市新设立建设工程材料生产企业未按规定办理企业备案手续的,或者建设工程材料的经营者未按规定办理经营备案手续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建设工程材料市场建设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规定之一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建设工程材料在本市销售前未办理产品备案证的,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建设工程材料经营者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建设工程材料采购单位采购不具备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处以采购额百分之三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施工单位使用不具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的;
(二)建设单位对使用没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进行阶段性验收的;
(三)监理单位对没有产品备案证的建设工程材料进行进场签字的。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采购单位未通过招投标方式采购建设工程材料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单项采购合同估算价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三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未在商品房买卖合同附件中载明所销售房屋的主要材料信息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建筑幕墙制作安装单位未按照规定委托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就进行安装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三条 建筑幕墙产权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由国土房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按照以下规定处罚:
(一)未按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的,处以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未按规定进行全面安全性能检查的,处以十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
(三)发现存在安全隐患未按照规定加固改造的,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规章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五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深圳经济特区院前医疗急救条例征求意见稿】推荐阅读: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11-07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转移条例09-13
深圳经济特区食品安全条例07-05
深圳经济特区住宅区物业管理条例09-03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08-27
深圳经济特区技术规范08-31
深圳经济特区金融学会章程07-25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09-10
深圳市医疗事故赔偿标准有哪些05-22
深圳市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定点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