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2024-09-10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共8篇)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篇1

深圳市未来产业发展政策

为积极培育和发展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军民

融合深度发展,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

系,形成梯次发展的产业结构和新的竞争优势,实现有质量的稳

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特制订本政策。

一、政策目标与发展重点

(一)贯彻实施深圳市生命健康、海洋、航空航天等产业(以 下简称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自主创新

能力,引导产业高端发展,培育企业主体,加速人才集聚,优化

空间布局,完善支撑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养老服务等生命健康产业领域,海洋电子

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邮轮游艇以及海洋资源利用等

海洋产业领域,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卫星研制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

二、加强组织领导

(三)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未 来产业发展工作,日常协调工作由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

组办公室承担。

— 2

(四)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编制各类未来

产业项目扶持计划、落实项目优惠政策,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

联席会议负责各类未来产业扶持计划的综合协调工作。

三、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

(五)设立专项资金。自2014年起至2020年,连续7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

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加大市科技研发资金、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会展资金、拓展海外市场专项资金及其他专项资金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四、大力促进自主创新

(六)促进创新能力提升。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市级 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

心,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 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任务并在深圳实施的,专项资金予以

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加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 应用示范力度。对开放式、专业化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

(七)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对开展自主创新产品研发、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等项目,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

— 3 —持。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和

863等各类国家科技计划及项目并在深圳建设实施的,专项资金

予以最高800万元配套支持。

(八)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产业化,以及新服务模式应用与示范推广,专项资金予以

最高5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承担国

家产业化项目,专项资金予以最高1500万元配套支持。

(九)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市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重点向未来 产业倾斜,支持未来产业领域专利池建设、专利申报、基础性专

利研究与分析、专利预警报告发布等,重点支持企事业单位申报

国内外发明专利。

(十)实施标准化战略。市标准化专项资金重点向未来产业 倾斜,支持推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未来产业领

域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建立研发与标准化同步机制、制定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五、培育发展企业主体

(十一)培育和引进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较强创新 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向未来产

业领域转型发展。未来产业重点企业纳入全市大企业直通车服务 体系。

支持跨国企业、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市设立总部,市总部经济

— 4发展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科技 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市民营与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予以支持。

(十二)支持企业开拓市场。企业申请并获得国内外市场准 入认证的,专项资金予以最高500万元支持。包括: 生命健康企业获得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证、欧

盟cGMP(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和CE(欧洲统一)认证、世界卫生组织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

涉海企业获得ABS(美国船级社)、DNV(挪威船级社)、CCS

(中国船级社)等国际认证及其他国际市场准入认证等。航空航天企业获得美国FAA(联邦航空管理局)、EASA(欧洲 航空安全管理局)和中国民用航空局的适航认证等。

(十三)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品牌 培育项目扶持计划,对自主品牌企业的品牌宣传、推广,专项资

金予以支持。

六、积极规划建设重大项目

(十四)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积极规划 布局一批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可适当加大支持力度。

(十五)对投资额超过1亿元的未来产业项目,优先列入市 重大项目计划,享受“绿色通道”待遇,优先保障项目用地和海

域使用需求。

未来产业项目用地宗地地价测算,参照战略性新兴产业测算

— 5 —标准执行。

七、加强产业空间保障

(十六)未来产业用房纳入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划。优先保障 符合条件的企业入驻政府投融资园区,并予以租金减免支持。

(十七)鼓励各区(新区)根据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 区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布局,积极引进未来产业项目。支持

建设专业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等产业化平台,以及研发、检验检

测、专利、标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专项资金 予以支持。

八、引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

(十八)吸引高层次人才。将未来产业纳入我市高层次专业 人才认定范围,符合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

重点引进未来产业领域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海外 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专项资金予以支持。

未来产业领域经认定的创新人才,根据其贡献程度,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励资金予以相应支持。

(十九)加强人才住房保障。按照《深圳市人才认定办法》 认定的各类人才,优先享受《深圳市人才安居暂行办法》规定的

优惠政策。经市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审定的未来产业龙

头企业纳入我市人才安居试点企业名录。

(二十)支持未来产业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博士

— 6后工作站、流动站或创新基地,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支持。

(二十一)吸引创业人才和团队。鼓励未来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深圳创业,参加我市举办的全国性创业大赛。专项资

金每年安排1000万元支持竞赛优胜者在深圳实施竞赛优胜项目

或者创办企业,并可优先入驻创新型产业用房。鼓励和支持未来

产业企业在前海注册,积极利用前海政策,吸引高端人才。(二十二)逐步建立未来产业人才支撑体系。鼓励在未来产 业领域创建特色学院,支持在深院校设立未来产业相关学科,通

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强化人才培养,建立未来产业专业人才库和专 家库。

九、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二十三)通过项目资助、贷款贴息、股权投资、风险补偿 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未来产业。

(二十四)鼓励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未来产业投 资基金和机构。加大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对未来产业的支持力

度,吸引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初创期的未来产业企业。

(二十五)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未来产业发展。支持商 业银行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鼓

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二十六)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未来产业企业通过上市、发 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集

— 7 —合票据等方式融资。

(二十七)支持金融机构和企业综合运用融资租赁、出口信 贷等方式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十、创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二十八)扶持培育应用市场。积极开展未来产业新技术、新产品示范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市场推广。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等方式,加大政府对未来产业自主 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

(二十九)充分发挥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的平台、窗口作用,加大对未来产业发展环境的宣传推广力度,提升深圳

未来产业国际知名度,促进项目、资金、人才聚集深圳。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支持深圳企业参

加未来产业领域国内外知名展会,以及在深圳举办高水平的国际 性展会。

(三十)推动产业联盟发展。支持组建未来产业联盟,鼓励 提供公共技术研发、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与标准化等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建设公 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

流等产业服务工作,专项资金予以一定支持。

(三十一)支持对外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 在技术研发、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对外合作,在海外

建立研发中心或生产基地。鼓励和支持深港共建未来产业科技、— 8 —产业创新基地及人才交流平台。

(三十二)建立未来产业统计分析监测制度,及时跟踪产业 发展动态。

(三十三)本政策专项资金不重复支持已获得市政府投资或 其他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支持的相同内容项目。(三十四)本政策自公布之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0年12 月31日。

— 9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篇2

目前,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各项制度正逐步建立, 相关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工业化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日趋完善, 成品住宅推动力度加大, 以保障性住房为载体的试点示范项目日益增多, 住宅产业现代化集成技术系统不断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作用逐渐凸显。基于上述分析, 深圳市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现在需要理顺思路, 发掘出一条住宅产业化政策的落实路径,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不断发展, 更好地为深圳市住宅行业服务。

一、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工作现状

政府层面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深圳市政府日益高度重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载体的试点示范项目日益增多。

2002年成立了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建设领域的副市长任组长, 市政府的14个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 成立住宅产业协会, 加强住宅产业化技术推广、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2009年深圳实施大部制改革, 由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拟定住宅产业化的重大政策和标准, 市住房建设局负责住宅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工作。

2013年建立住宅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市住宅产业化工作, 成立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 规范深圳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工作, 充分发挥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论证和技术咨询服务的作用, 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市政府组织召开住宅产业化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深圳市应把住宅产业化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高度, 是深圳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一是通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升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住房;二是通过推广应用工业化技术, 有利于培育新型住宅产业链,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房地产、建筑业、建材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推广应用, 有利于节水、节能、节材, 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除了上述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之外, 深圳市政府还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 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这些法规和政策为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1万美元是住宅产业化的门槛, 达到这个门槛之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均有趋同的发展轨迹, 目前, 深圳市已进入这一行列, 需要通过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生产方式的转型。同时, “刘易斯”现象导致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 人口红利淡出引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而发展住宅产业化可以节约人力资源,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应对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调整,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社会节约人力资源, 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人居环境保护发展形势要求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建筑能耗的要求, 民用建筑在建材生产、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9.5%, 居所有行业之首, 推动住宅产业化可以促进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2012年深圳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为3125万平方米计算, 假设50%的住宅产业化方式进行建设, 可以节约用电2842万千瓦时,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装机容量均为90万千瓦, 90万千瓦*1*24=2160万千瓦时=2160万度。节水213.5万立方米, 梅林水库总库容1309万立方米。节约木材28.75万立方米, 3500公顷森林, 梧桐山林地面积1933公顷。

住宅开发总量的现实支持。未来5年深圳市住宅建筑面积的发展趋势, 保持3000万平方米。这部分住宅开发总量为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房项目实施, 而保障房项目又为实施住宅产业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保障平台。

基于此, 深圳市政府重点开展“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工作, 其研究成果包括:入户调查报告, 总结现存问题、标准设计图集, 五个专题报告:《保障性住房居住功能需求和空间高效利用研究报告》《保障性住房模数化和模块化设计研究报告》《厨房卫生间标准化精细化设计研究报告》《BIM设计研究报告》《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 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及技术标准建议的研究报告》。这些专题研究成果都是对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科技进步的技术性保障。深圳市众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部品企业、施工企业等已经积极投身到产业化方式建造住宅这项工作中, 已经可以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型保障。目前, 深圳市建立了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和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2013年有8个项目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施工方式。“开展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工作, 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 至少占50%价值, 其目的是“技术前移、管理前移、价值前移”, 深圳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 在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试点建设, 力争形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第一代产品。下一步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住宅市场层面: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住宅产业化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 截止到2013年, 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了“十年九调”的情况, 这些政策一部分属于控制性调控, 另一部分属于刺激性调控。因此, 消费者和开发商对待住宅产业化技术更多的是观望态度。房地产开发热的降温的大环境及调控政策的不断延续, 一方面使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因考虑企业经营问题而无力投入住宅产业化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能够更多的选择将住宅产业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予以重视。

现阶段企业缺乏参与住宅产业化的积极性。当前的住宅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主体结构的产业化层面为主, 而基础、装修、设备等配套工程仍处于“手工作业”, 但恰恰是这些配套工程的周期长、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大, 致使住宅建设周期缩短有限, 产业化的高效率无法真实有效发挥。

融资、拿地、销售等环节直接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房地产企业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予以关注。但是这些客观原因都对企业参与住宅产业化的积极性造成了消极方面的影响, 也阻碍了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的认同度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短期内靠的是政策的推动, 但最终是需要被市场所接受, 被消费者所认同, 即消费者愿意为产业化住宅支付相应的成本。消费者是否选购住宅, 无非是要看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五个方面的性能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和程度, 与消费者所需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住宅的价格能否一致, 是消费者对住宅价值的判断。

住宅产业化技术方面:

住宅产业化相关标准尚未确立。模数化是标准化生产和住宅产业化的基础, 目前使用的是1986年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数协调TC95文件原则修订和扩充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体系 (例如,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GBJZ—86) ) , 但是仍有缺陷。设计、材料、建筑暂时没有模数协调标准体系, 这也造成建筑材料浪费;这种基本建造方式, 需要更多地现场施工, 影响了施工效率;给建筑成品质量带来隐患, 无法体现规模经济。

住宅部品生产跟不上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住宅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能力协调和配合。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住宅部件是保证住宅最终产品实现居住环境合适性、居住安全性、住宅的耐久性等综合性能和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当前的住宅部品大都品种单一, 产品集成程度低, 难以按照标准系列开发和批量化生产, 更新的速度达也不适应新的建筑体系的推广使用速度。

三、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实施机制和路径

为了应对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问题, 越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实现深圳市住宅产业化更好、更好地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政府职能实施机制:

(1) 在组织协调工作中, 明确人员配置, 要求参与单位配置专项管理人员, 理顺管理思路, 实现协同管理, 稳步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2) 在培育企业工作中, 给予住宅产业化企业优先服务, 并辅助奖补资金等方法, 培育市场主体尽快发展。

(3) 在外部合作工作中, 技术方面与住建部接轨, 扩大技术影响力, 金融方面与国内外金融机构 (如世界银行、国开行等) 加强联系, 借助外力拓展融资渠道。

(4) 在宣传交流工作中, 加强技术合作, 举办住宅产业化技术评比会议, 优秀技术得到奖励, 在以后的工程应用中, 给予较大的技术奖励。

(5) 在科技创新工作中,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 对住宅产业化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针对性工作促进相关项目顺利实施, 并引导上下游产业转型, 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进一步发展。

住宅产业化落实发展的实施路径:

(1) 在项目落实工作中, 明确工作的时间点和线路图, 时间点明确, 确定2014年、2014-2016年, 2016-2020年的发展时间段。实施目标要明确, 对于住宅产业化面积、住宅产业化面积占比、企业产值、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明确规定。

(2) 在发展规划工作中, 建立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 对于近期、中期的新建装配式建筑的比例, 进行明确的限定要求, 进一步完善项目落地制度。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区域, 借力绿色建筑, 设定住宅产业化重点发展区域, 对于深圳市发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进行区域性引导, 促成相关工作尽快开展。

(3) 在相关奖励工作中, 开展建筑面积奖励、容积率奖励, 鼓励企业自愿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进行资金补贴奖励, 对于符合要求项目, 进行资金补贴, 减低建造成本, 保障相关项目的可持续性;借力绿色建筑, 对于符合节能项目, 优先纳入专项扶持资金补贴范围。

深圳: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稳经济 篇3

GDP贡献率已达35%

深圳于2009年开始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并出台相应的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和政策。2011年,深圳市政府又确定了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4年,深圳市政府新增节能环保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使得深圳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升至7个。与此同时,2013年至今,深圳又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未来产业。

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深圳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0月下发了《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实现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的跨越。

然而,从速度向质量转变,可能在短期内出现GDP增速下滑的问题,给政府带来执政压力。

对此,深圳市市长许勤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面对新的竞争形势,深圳已处在新的拐点上。过去那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一种更有效益、更高质量的发展。为了让深圳在今后的竞争中继续保持优势,必须进行调整,很多产业需要放弃,“作为市长,GDP增速只要能确保在6%以上,我就能承受(这个调整带来的压力)”。

事实证明,虽然速度向质量转变,可能短期内产生经济下行风险,但处理得当,经济增速仍可保证。深圳市政府提出“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变的2010年,深圳的GDP增速为12%。开始转型后,2011年至2013年,深圳GDP增速都保持在10%的水平;2014年GDP增速为8.8%,2015年前三季度GDP增速8.7%。

经过多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持续走高。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5645.33亿元,占GDP比重超过3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五年年均增长20%以上。

根据《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2016)》,“十二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增加值增速将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两倍以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新产业带来新机遇

按照国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分类统计,在深圳市整体外贸下滑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保持逆势增长。深圳海关数据显示,2015年前11个月,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1.4万亿元,增长3.4%,占同期深圳市进出口总值的59.1%,比重较2014年提升5.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366.5亿元,增长2%,占同期深圳市出口总值的44.4%。

深圳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2015年深圳外贸增速同比下降,但大型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相关产业成为了新亮点,而这些变化和亮点有可能就是今后深圳继续保持外贸高速增长的关键点所在。

该负责人说,通过对民营企业和龙头企业的进出口数据进行再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电子通讯、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优势才是上述企业逆势增长的最大原因。例如从大型龙头企业的进出口数据中可以看出,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华为、中兴通讯、联想等3家企业进出口增速明显高于作为其他代工装配企业,说明了核心科技力量的推动作用之大。

从深圳的经济整体看,在创新驱动推动下,华为、中兴、TCL、大疆等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借助“一带一路”拓展国际市场,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深圳外贸增长的信心支撑。

经济转型要耐得住寂寞

深圳近年来的经济表现得益于布局新兴产业、加大研发投入、扶持创新创业,从而率先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深圳政府官员看来,经济转型需要敢于投入,并“耐得住寂寞”。

为实现质量发展,在本身拥有华为、中兴、迈瑞、研祥、大族激光等一系列高科技企业的情况下,深圳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引入华大基因、光启等高科技企业,并大力扶持创新创业。连续三年举办制汇节(Maker Faire),引入国际微观装配实验室(Fab Lab),吸引和成就了很多创新创业团队,例如火爆全球市场的无人机厂商大疆。

深圳市发改委副主任吴优认为,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实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这三化。“深圳对此的意识和行动是比较超前的。最先进入新常态,最先有所意识,有所动作。从政府层面到企业层面乃至全社会层面,意志与意识都统一了。归根结底就是以创新为最主要的动力或者牵引力,以创新发展带动其他发展。”

数据显示,2014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640亿元以上,是五年前的2.3倍,占GDP比重约达4.02%,占比相当于世界第二的韩国水平。2015年上半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305亿元,增长17.8%,占GDP比重超4%。

吴优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他说:“政府有意识地超前布局、超前引导创新,各个产业、企业、相关单位的研发活动,使整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发展。各种各样的产业规划,各个层次的支持政策,含金量也都很高。”

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主任陆健告诉记者,政府对整个创新的架构、顶层设计形成了大量细致的文件。与创新驱动有关的要素,都以条例、规章固化下来。条例,以立法层面推进;规章,以市委市政府决定推进;措施,以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规划落实。

在陆健看来,深圳创新创业效果显著不仅源于制度设计,更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能够处理好长短期利益。

在财政支持上,深圳每年统筹3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每年统筹15亿元选择基础较好并具备优势的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军工产业以及机器人、可穿戴设备、智能装备等领域,作为深圳重点培育发展的未来产业。

“科技解决的问题都是远期的,当期一般是产业问题。深圳基本上都是通过技术问题的解决,推动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简单重复购置生产线。当前投入到科技里面看不到产出,而政府敢于投入到看不见、下一任领导才能收到回报的领域,是需要有远见、耐得住寂寞的。”陆健说。

相关链接

深圳高新技术产业成效喜人

深圳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成效:近三年其产品进出口中,出口比重保持在50%左右。其中:

航天航空技术产品出口增速逐年加快,增幅从2013年的17.1%提升至2014年的67.3%,2015年前11个月更是猛增97.7%。

2014年生物技术产品出口改变了2013年的降势,转而增长1.3倍,2015年前11个月达到2068万元,仍保持94.7%的迅猛增势。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篇4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生命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为改善和提高人的 身心健康水平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当前,全民健康需求迅猛增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 术取得重大突破,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不断加速,新产品、新应用、新业态层出不穷,生命 健康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抢占高端、面向未来,加快发展生命健康 产业,是培育未来经济增长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 造深圳质量、促进民生幸福的战略行动,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转变发展方 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路径。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深圳市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和 《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 》 等, 编制 《深 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

本规划所述生命健康产业包括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 休闲等领域的生命健康服务业以及为其提供支撑的生命信息设备、数字化健康设备和产品、养老 康复设备、新型保健品、健身休闲用品等生命健康制造业。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产业支撑条件优越。近年来,深圳在全国率先出台系列规划和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 新兴产业,为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增量。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 信息产业基地,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突出, 超级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能力国内领先, 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作为国家首批生物产业基地,生物产业规模全 国居前,生命科学研究和生

物技术研发不断突破,深圳国家基因库建设有序推进,为发展生命健 康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技术储备。生物与信息技术不断融合,孕育和催生了健康新服务 和新模式,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创造了良好的产业生态。

优势行业引领全国。当前,我市生命健康制造业率先发展,生命健康服务业蓄势待发,生命 信息、高端医疗等行业具有全球竞争力,在全国处于引领地位, 2012年我市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约

250亿元。新一代测序能力与超大规模生物信息计算与分析能力位居世界第一, 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疾病筛查等示范应用有序推进,华大基因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与科技服务机构。干细胞 和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生物医疗产业发展基础较好,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北 科生物建成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干细胞库群和全球首个通过美国血库协会(AABB 认证的综合干细 胞库群,涌现赛百诺、博泰生物等一批知名企业。营养保健起步较早,健康管理不断突破,中医 养生独具特色,健身休闲快速发展,拥有健康元、第一健康、中航健身会等一批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深圳创新发展环境较为优越,自主创新体系日益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 断提升, 201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达 3.81%, 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 40.3%。截至 2012年底,深圳在生命健康相关领域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118家,工程实验室 57家,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3家,孵化器 20家。以深圳大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清华大学深 圳研究生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生命 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支撑体系初步建立。深圳国家基因库基础性支撑作用日益完善,国家超级计 算深圳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肿瘤基因组临床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化学基因 组学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下一代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基因组学、生物治疗、超级计算、云计算等领域掌握了一批核心技术。

产业发展环境良好。深圳地处珠三角地区,岭南养生文化历史悠久,养生保健氛围浓厚,随 着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公众生命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生命健康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深圳毗邻 香港,开放合作空间广阔。深圳是我国南部美丽的滨海城市,山

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 备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良好自然条件。深圳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政策上具有独特的先 行先试优势,率先出台了《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08-2015》、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 术等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整体而言,深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发展基础比较扎实,但仍面临着产业规模 与发展水平尚需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与全民健康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企业梯队建设与产业集群发 展有待完善,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仍需增强,政策突破及先行先试任重道远等突出问题,急需在 发展过程中着力加以解决。

(二面临形势

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孕育生命健康产业新机遇。进入新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生物技术发展 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全基因组检测与基因治疗、干细胞治疗、3D 细胞打印技术等有望率先实现产 业化,并将为新阶段人类生命健康需求提供新手段、新途径。信息技术继续保持加速发展态势, 云计算、超级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为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技术支 撑。随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融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突破,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 体化治疗等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 生命健康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生命健康产业新需求。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健康意识的整体 增强、生活方式的全面改进以及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速, 人们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当前,美国、法国和德国的健康消费支出占 GDP 比重均超过 10%,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在 10%左 右。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健康产业规模仍然较小, 占 GDP 比重不足 5%, 健康需求正由 “温饱型” 向“小康型”加速转变,生命健康产业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全球未来竞争新领域。生命健康产业正在成为全球备受关注的焦点,世界 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部署发展生命健康产业,从战略层面强力推动生物经济与健康产 业发展。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关战略规划、行动计划, 推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提升国民健康水平。我国“十二五”规划

明确提出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发布《“健康中 国 2020”战略研究报告》,制定 10项直接相关行动计划。近年来,国内诸多省市也竞相开展生命 健康产业战略布局,努力抢占发展先机。

生命健康产业成为深圳科学发展新举措。在推动我市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 需要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及早启动生命健康产业培育计划,掌握发展主动权,打造可持续的 产业发展竞争力,实现超越、持续、创新发展。健康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生命健康产业具有知识 密集、技术先进、绿色低碳、前景广阔等特点,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是实现我市经济由内需和 外需共同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重要路径,是满足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 健康需求、建设美丽幸福深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

把握生物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新趋势,研究全球生命健康产业新态势,着眼促进全民健康和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以前沿生命科学发现为基础, 以先进生物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支撑, 充分发掘深圳国家基因库生物信息资源,有效利用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大数据处理能力,强化 健康制造基础作用,培育健康服务新兴业态,广聚优质创新资源,完善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探索 先行先试,促进科技引领、产业发展与普惠民生良性互动,将深圳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的生命健康 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立足民生,着眼长远。立足全民健康需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着眼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 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全面提升社会幸福水平。

创新引领,突出特色。完善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资介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差 异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做优做精细分领域,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开放合作,广聚资源。优化合作环境,积极吸引国际领先技术、专业人才等高端要素集聚, 引进国际新型健康服务业态,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有效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

优化布局,协同发展。整合空间资源,引导企业聚集,优化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分工,推动 企业协作,形成协同发展、创新高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

到 2015年,产业发展环境较为优越,产业支撑体系初步构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综合 实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生命健康产业体系 , 成为国际知 名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重要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努力将我市打造 成为我国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领先城市。

——产业发展:重点发展领域实现快速增长,优势特色领域不断拓宽,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 用日益增强。产业规模超过 5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龙头企业 3-5家,超亿元企业 50家 以上。

——创新能力:培育发展若干自主创新能力强、在国际上具有科技引领作用的知名企业和研 究机构,国家基因库一期建成,新建一批国家、省市级创新载体。在生命信息、个体化治疗、数 字化健康管理等领域实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重大突破。

——空间布局:整合空间资源,依托深圳国际生物谷、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圳国 际低碳城等区域,进行生命健康产业“一核、两区、多中心”的规划布局。

——示范突破:争取国家在我市先行先试一批产业扶持政策,在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等领 域率先实现突破,大力推广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 示范应用。

到 2020年,产业体系基本完善,将我市建成全球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际领先的生命 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三、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一生命信息领域

主动把握后基因组时代战略机遇,充分开发和利用深圳国家基因库人类遗传资源及基因信息 大数据,整合产学研资力量,着眼前沿科学研究,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提升生命信息大数据的采 集、挖掘、整合、分析、应用能力,支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命信息采集、计算、分析等 关键设备与产品,增强对生命健康产业的基础性支撑作用。重点推进新一代生命信息测量技术、分析技术与现代专业服务的深度融合,支持发展生命科学合同研发服务等新业态,提供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等跨组学生命信息服务,全面实现生命信息服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规 模化发展。

(二高端医疗领域

以技术、政策、资本和人才的有效整合为核心,重点发展干细胞治疗、肿瘤免疫治疗、基因 治疗等个体化治疗和第三方医学检测等领域的高端技术、新型服务、新兴业态,支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企业向高端医疗服务领域拓展延伸,鼓励企业参与和承担制定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及政 策法规,加快建设高端医疗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打造以个体化治疗技术为核心的国际高端医疗产 业集群,提供个体化、规范

化、高质量、一站式的高端医疗技术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 样化的医疗需求。

1.个体化治疗

支持基因诊断与靶向治疗相结合的高端个体化治疗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有利于国际先进医 疗技术快速落地转化的产业政策,积极培育创新医疗服务模式,在全球个体化治疗技术产业化进

程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鼓励企业引进和转化国际先进的个体化生物治疗技术,把深圳建设成为 集个体化治疗、养生、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中心。

2.第三方医学检测

支持新型第三方医学检测技术开发和服务模式创新,培育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优化配置医 学检测技术、设备以及人员等资源,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先进性和精确性,健全深圳市医学检测 报告互认制度, 加强医学检测数据管理, 促进第三方医学检测行业规范化、标准化、市场化发展。(三健康管理领域

鼓励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相结合,推广应用移动健康终端产品,构建数字化、网络化的生命 健康信息平台,实现本地和远程相结合的健康信息管理,培育差异化的健康管理服务项目,逐步 推广应用分级式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推动健康管理产业向新型 化、个体化、网络化、社会化发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

1.个性化健康管理

面向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健康管理需求,探索集预防、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教育与促进为一体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培育一批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企业,发展家庭医

生、个性化体检、疾病筛查、保健指导、健康干 预、慢病管理、心理健康咨询等特色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服务质量。

2.数字化健康管理

充分发挥健康大数据的基础支撑作用,加快发展数字化健康管理设备和产品,鼓励开发和应 用健康管理软件,建立数字化健康信息系统,整合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实现本地和远程的健康信 息管理互联互通,提升健康管理服务水平。

(四照护康复领域

满足不断增长的照护康复需求,加快推进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的集成应用,培育一批具有高 科技含量的照护康复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强行业规范,完善管理体制,重点发展养老服 务、专业母婴护理、康复服务等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护理服务,提高相关设备和产品研发制造能 力,推进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推动照护康复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

1.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和自然环境等综合优 势,培育一批社会化、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完善老龄健康支持体系,立足本地、服务周边、辐 射全国,推进老龄用品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积极创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 试点城市。

2.专业母婴护理

针对我国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满足多层次母婴健康服务的需求,发挥我市专业母婴护理 行业的先发优势,重点开展专业化、一体化的母婴护理服务和女性产后修复服务,充分整合服务 资源,加快制订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监管体制,强化专业人才培训,促进专业母婴护理行业 快速发展。

3.康复服务

整合康复医疗资源,鼓励民营机构进入康复服务行业,建设专业化、规范化的康复咨询、治 疗、辅导等服务机构,加强专业护理人才教育与培训,提升服务品质,支持特定群体康复、专业 康复等新型康复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五养生保健领域

开展生命理学模型、特色养生保健的新技术和新理论研究,建立健全养生保健标准和规范, 推动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中开展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 完善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重点发展中医养生、医疗美容、亚健康人群保健及相关产品制造业,探索发展养生保健新业态,全面推进养生保健行 业发展。

1.中医养生

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推广中医传统疗法,发展中医营养 饮食、按摩保健、调理保健、慢病预防等特色养生服务,支持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繁荣中医养生文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中医养生行业科学、健康发展。

2.新型保健品

充分发挥岭南特有动植物资源、我市先进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等综合优势,建设一批技术创 新和产业化平台,积极推广先进的生产管理规范,完善国际认证体系,大力推进新型保健品研发 和应用,优化产品结构,引导行业集聚,促进新型保健品行业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推动保健品 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3.医疗美容

以安全可靠和政策法规允许为必要前提,发展以个性化订制为特色的医疗美容项目,支持开 发和应用医疗美容新材料、新仪器、新技术,探索医疗美容保险服务,培育一批医疗美容硬件设 备制造和特色服务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六健身休闲领域

为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健身休闲需求,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自然资源、都市型体育健身和休 闲娱乐的良好基础,重点发展体育运动设备、健身器械研发制造和健身休闲服务,促进健身休闲 与医疗、养生、美容等产业的互动协同发展。

1.体育健身

充分发挥我市体育健身行业紧跟国际前沿、引领国内潮流、品牌知名度高、时尚氛围浓郁的 特点,鼓励各类大型综合健身俱乐部开展多元化的健身服务项目,支持企业承办商业性的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拓展新兴都市体育健身项目和特色体育运动培训,大力发展高科技、高品质、高 附加值的体育用品制造,培育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2.健康休闲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山海资源,整合养生保健、文化、体育健身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运动 体验游、养生文化游、山水休闲游等休闲旅游服务,建设集娱乐、健身、文化、自然体验等于一 体的多功能健身休闲区,促进健康休闲产业科学化经营和规范化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确保规划落实

深圳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我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工作。建立、健全主 管部门负责制,切实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组建生命健

康产业专家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鼓励行业协会等机构参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研 究咨询、标准制定、平台建设、技术和产品推广等工作。

(二争取国家支持,开展先行先试

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我市先行先试, 借鉴国际成熟的管理体系与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认证体系, 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争取放宽境外医、护等专业人士在我 市的执业许可,积极试点“医师多点执业”等。进一步推进将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等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率先建立 健全生命健康产业的行业监管体系。探索将健康检测、健康促进等服务纳入医保覆盖范围,支持 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深圳医疗保障制度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变。

(三完善人才梯队,强化智力支撑

将生命健康产业专业人才纳入我市人才管理体系。与现有国家、省、市人才引进计划相衔接, 引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流科研团队和高层次人才。鼓励与国际知名院校、研究机构合作,加 快培养生命健康产业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支持建设相关领域特色学院和研究机构,争取国家 支持赋予特色学院学位授予权。支持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鼓励院校及培 训机构开设相关专业或课程,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加快培养照护康复、养生保健、体育健 身等专业技能人才。

(四加大资金投入,增强发展动力

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生命健康公共服务的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生命健康产业利用外资方式。鼓励创业投资机构和产 业投资基金投资生命健康产业项目,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发展,支持信用担保 机构对生命健康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在生命健康 领域提供创新型产品,支持生命健康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五整合优势资源,完善空间布局

加强统筹规划,整合空间资源,打造“一核、两区、多中心”的产业布局。“一核”,依托 深圳国际生物谷,重点发展生命信息、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等产业,打造深圳生

命健康产业发展 的核心引擎。“两区” , 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引进一批国内外生命健康企业和机构总部, 打造生命健康产业总部集聚区;在深圳国际低碳城规划布局一批生命健康设备与产品的研发及产 业化项目,推进生命健康服务示范应用,打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城。“多中心”,结合城市规划 和功能布局,对接市民需求,科学布局一批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各具特色的生命健康产业服务 和制造中心。

(六创造良好环境,促进产业发展

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政策 篇5

为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引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创造深圳质量,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更好地满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根据《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特制定本政策。一 产业定义及发展重点

(一)产业定义。本政策所称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以高新技术为重要支撑,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

(二)发展重点。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重点发展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二 加强组织保障

(三)领导机构。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工作,市委宣传部、文体旅游局、统计局等部门作为领导小组新增成员单位参加涉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四)协调机制。建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具体负责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协调工作,组织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进行沟通和协调,提出计划等。联席会议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科工贸信委、财政委、文体旅游局等部门参加,根据议题可邀请其他部门参加联席会议。三 加大财政投入

(五)增加市级财政投入。2011-2015年,每年市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安排1亿元、市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基金安排0.8亿元、原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安排1.2亿元,共安排3亿元,市财政新增2亿元,集中5亿元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获得国家、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资助的,专项资金给予配套支持。

相同内容的项目已经获得市政府投资或我市其他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资助或奖励的,本专项资金不再资助或奖励。

(六)鼓励设立区级专项资金。鼓励各区及新区按照《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对各区域的产业布局,设立区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与市级专项资金形成配套。获得市级专项资金资助的,各区和新区可按比例给予相应的配套资助。四 发展内容产业

(七)扶持原创动漫产品。我市原创影视动画片在中央台主要频道、省级上星频道、省级少儿动画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获得国际知名动漫节展、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或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八)鼓励原创影视产品。我市原创影视产品在中央台主要频道、省级上星频道黄金时段首轮播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主要奖项、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同一产品在多个电视台播出或获得多个奖项的,按从高不重复原则给予奖励。

(九)培育原创舞台演出剧。我市原创舞台演出剧进行符合规定条件的商业演出的,演出场次超过50场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进行境外商业演出的,按20000元/场的标准给予奖励。

(十)鼓励原创出版精品。对我市数字出版、图书报刊出版、音像出版等企业出版的产品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政府类重大奖项的,专项资金给予一次性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

(十一)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支持全国各地国家级、省级和我市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深圳进行产业化合理开发,按项目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评审条件,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研发资助。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落户我市进行传承活动的,按照我市相关标准给予资助。五 促进自主创新

(十二)支持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研发。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支持领域内具有发展前景和导向意义、自主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文化创意项目,经认定的,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配套资助等方式,按项目创新程度、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评审条件,给予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研发资助。

(十三)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建立符合规定条件的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资助。

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任务的,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1500万元配套资助。

(十四)落实文化创意产业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国家有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创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国家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的具体范围按相关文件执行。

(十五)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业态。鼓励文化与科技融合等新兴业态的文化创意企业发展,经领导小组审定,每年发布10家优秀新兴业态文化创意企业,专项资金给予每家最高不超过50万元创新奖励。

(十六)鼓励分离发展创意设计服务。引导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领军企业将创意设计环节分离,设立独立的创意设计企业,为全行业和全社会提供服务。经认定为分离设立的创意设计企业,按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专项资金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资助。

(十七)设立深圳创意设计奖。围绕“设计之都”建设,提升我市创意设计业的影响力,设立深圳创意设计奖,每年举办一届,安排专项资金奖励为我市做出突出贡献的设计企业、设计师及设计作品。

六 培育产业主体

(十八)提高国有文化集团竞争力。支持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电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发展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投资者,打造现代大型文化传媒集团。

(十九)鼓励领军企业加快发展。建立“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发布制度,发挥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领军企业的示范、表率和带动作用。对上一工业增加值或服务业增加值增速达到30%以上的文化创意产业百强企业,专项资金按企业对地方财力的贡献程度给予奖励,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十)引进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企业在深圳设立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总部,按照我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二十一)降低中小文化创意企业运营成本。经认定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入驻政府投资建设的创新型产业用房,首3年给予500平方米以下部分免房租、500-1000平方米部分房租减半资助。

鼓励各区和新区对入驻经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中小文化创意企业给予房租补贴,专项资金可给予相应配套。

(二十二)鼓励创办文化创意企业。进一步降低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准入门槛,强化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法律和政策许可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

(二十三)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鼓励各区、新区和企业通过收购、升级改造旧城区、旧村、旧工业区等方式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的,优先纳入到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和计划。

获得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类园区(基地)的,专项资金给予奖励。七 鼓励拓展市场

(二十四)培育骨干文化出口企业。建立“深圳市文化出口企业10强”发布制度,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出口规模大、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符合文化出口导向的骨干文化出口企业。

(二十五)加强国际市场开拓服务。发挥我市境外经贸代表机构的作用,积极举办文化创意产业投资贸易推介活动,帮助文化创意企业了解境外市场信息、投资贸易环境及有关政策法规,推动文化创意企业开展国际间合作。

(二十六)组织参加境内外专业展会。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组织和支持我市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国家重点支持的文化创意产业展会,支持我市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企业参加境外艺术节、动漫展、影视展、演艺展、游艺游戏设备展览等国际大型展会和文化活动。

(二十七)加强区域文化创意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传媒等产业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吸引国内外文化创意企业总部、知名设计机构、文化中介服务机构、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入驻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

(二十八)发展文化消费市场。加快发展书报刊、电子音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艺术培训等市场,支持文化创意企业建立新型文化产品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和电影、剧院院线等现代流通体系。八 构建服务平台

(二十九)大力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开放式、专业化公共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三十)支持文博会发展。将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打造成为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国际知名品牌,每年安排专项扶持经费给予资助。

(三十一)支持深圳文交所发展。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打造成为国家级的文化创意产业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评估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2011年至2014年,专项资金每年给予专项扶持经费和办公场地房租补贴。(三十二)支持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按照《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对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落户深圳给予优惠政策支持。九 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十三)引导风险投资资金进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团体、个人依法发起组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基金和机构。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可安排一定引导资金,用于吸引其他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机构投资种子期和起步期的文化创意企业。

(三十四)支持商业银行创新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服务。支持我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或以知识产权质押作为主要担保方式的组合贷款、信用贷款以及其他非抵押类创新模式贷款。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以上述方式获得银行贷款的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后,给予贷款贴息资助,每年贴息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十五)引导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担保服务。支持我市担保机构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担保支持力度,将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纳入到本市再担保体系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再担保风险分担比例最高和再担保费率最低的政策倾斜。

(三十六)支持开展文化创意产业保险服务。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展适合文化创意企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和各种保险业务,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对在文化部和保监会认定的试点保险公司投保试点险种并已支付保险费的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的,给予保险费资助,每年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三十七)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在境内上市企业向中国证监会提交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申请并取得《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在境外上市企业与券商签订有关上市协议、且其有关上市申请已被境外证券交易所受理的,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专项资金优先给予资助。十 优化发展环境

(三十八)保障土地资源供给。市土地使用计划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优先安排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在供地安排上予以倾斜。

新建或通过城市更新建设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按照市政府制定的产业扶持政策给予优惠地价。(三十九)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将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人才纳入到我市高层次人才支持体系,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标准,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文化创意企业登记著作权,对属于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重点支持领域作品的著作权登记,专项资金给予资助。

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服务体系,专项资金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用于支持数字著作权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版权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知识产权预警报告发布。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利,建立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版权法律援助和版权纠纷行业调解机制。

(四十一)支持举办文化创意活动。鼓励行业协会和有关组织举办对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活动,经领导小组审定,专项资金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引进经市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的国内外高雅艺术和优秀民族文化艺术的演出,专项资金给予适当的票房补贴。

(四十二)完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资助等方式,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组织,组建中介机构联合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研究、政府决策咨询、人才培养与交流等产业服务工作。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篇6

《规划》明确指出了深圳文化产业今后5年的发展目标,即“2011年至2015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5%左右,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出超过5800亿元,使文化产业成为深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规划》,未来5年,深圳市政府每年将集中5亿元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相应管理办法,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深圳将强化文化创意支撑和科技创新支撑,重点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出版、影视演艺等十大产业,努力形成新的特色优势领域,不断提高产业综合实力。

据统计,深圳自2003年提出“文化立市”战略以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年均增长率接近25%,201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高达726亿元。2004年至2010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由4.6%提高到7.8%,成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规划》要求,深圳将实施会展平台、技术支撑、产业集聚、文化金融、传播推广五大工程,以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其中,会展平台工程明确了“将文博会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目标,提出“到2015年,展会总成交额达到1800亿元以上,出口额超过30亿美元”。文化金融工程则提出,将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力争10家左右的文化企业实现上市目标。

深圳市产业经济发展 篇7

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

经过马歇尔、熊彼特、韦伯、波特等经济学家的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成为了政府规划产业发展的指导理论。通过集群内的分工、竞争和协作, 产业集群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 能起到盘活存量资产、减低成本和交易费用、激励企业创新、有利于功能互补和构造社会网络等作用。刘保昌 (2008) 概括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功能。他认为, 文化产业集群具备资源重组功能、规模放大功能、技术竞争功能和人才聚集功能等四种功能。迈克尔·波特 (Porter, 1998) 对产业集群作出的经典的定义, 反复被学界引用。他认为, 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既包括了下游产业的企业、互补产品的供应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技术支持的其它机构 (例如大学、智囊团和技术标准机构等) , 有的产业集群还包括了商会和涵盖集群成员的其它集体组织。

集群发展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所普遍采用的产业组织形式。从历史来看, 创意集群或文化园区远可追溯到19-20世纪之交波西米亚巴黎艺术社区。英国伦敦的SOHO多媒体集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好莱坞”电影及多媒体产业集群、日本东京的多媒体产业集群等文化产业集群是当今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典范。当前, 文化产业集群研究成为了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定义文化产业集群时, 学术界吸收了波特的产业集群思想。Pratt (2004) 认为, 文化产业集群就是波特所定义的产业集群的分支。所谓文化产业集群, 就是在文化产业领域中, 由众多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 根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建立起来的, 并在一定区域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链条上所有的上下游企业。文化产业集群包括了文化产业的五大主体, 即创意主体、制作主体、传播主体、服务主体和延伸主体。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 产业集群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验区, 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地区, 具有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明显优势。首先, 深圳有全国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和高端服务业, 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城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经验,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配套产业基础。其次, 深圳旺盛的文化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文化产业集群提供了发展的温床。1990年-2007年, 深圳市的常住人口由167.78万人增加到861.55万人, 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深圳职工1990-2006年的年平均工资由4304元提高到35107元。最后, 深圳在发展高科技、物流等优势产业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产业集群发展经验。深圳充分利用这三个优势, 出台优惠政策, 积极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深圳积极改造旧城区、旧工业区、旧厂房, 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 文化产业集群获得了迅速发展。刘展展 (2009) 采用arcgis密度分析工具分析了深圳市846家文化企业的分布密度。通过分析得知, 深圳文化企业主要聚集在泰然科技园片区、景田片区、福田中心区CBD片区、华强北片区、八卦岭片区、金三角片区等经济繁荣的中心区域。深圳文化产业中的动漫业、文化工艺品业、印刷业、商品油画业等行业主要遵循中集群发展模式。以广告业为例, 深圳的广告企业形成了罗湖国贸片区、八卦岭片区、华强北片区、车公庙-天安数码城片区、报业集团片区、联合广场片区等6大广告产业集聚区。

(二) 打造出了一批品牌文化产业集群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2004年, 深圳市和上海同年在国内领先建立文化产业基地, 目前已建和在建了大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2008年8月, 深圳市认定了首批1家园区 (华侨城) 和22家基地, 全市已建、在建、规划待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54个 (其中建成36个) , 先后产生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深圳市各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福田区在创意设计、工艺美术、会展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罗湖区在动漫游戏、黄金珠宝和古玩为主的工艺美术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优势, 南山区在数字影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方面集聚了较强的发展潜力;盐田、宝安、龙岗区在休闲旅游、创意设计、工艺美术等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新兴文化产业集聚区。在这些文化产业集群中, 经过精心打造, 深圳创建了数个在业内影响重大的品牌文化产业集群。例如, 华侨城文化产业园荣获了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殊荣;田面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吸引了40多家国内外顶尖级的创意企业入驻, 世界创意之父——英国的约翰·霍金斯先生的中国总部选择落户其中;大芬油画村现被国家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省及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等单位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版权兴业示范基地;怡景动漫基地是国家动画产业基地。此外, 深圳三联水晶玉石文化村、南岭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水贝珠宝产业集群区域、黄贝古玩产业集群区域等近年来新建的文化产业集群在国内也声誉日隆。

(三) 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带动了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通过多措并举,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迅速强化。例如, 自2007年5月开园以来, 中国 (深圳) 设计之都创意产业园以吸引了68家创意设计企业进驻, 其中包括澳大利亚DETEKT、嘉兰图、拓腾等18家外国企业;怡景动漫基地已进驻国内外动漫企业61家;大芬油画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00多名画工画师和画商, 村内的书画、工艺等经营门店、画廊和油画工作室多达800多家, 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业务主要向国外拓展, 辐射范围不断扩大。据统计, 深圳大芬油画村2006年的销售额达3.4亿元, 2007年增至4.3亿元。而据世界行画批发商麦克维达的调查, 大芬生产的油画占据了全球油画市场份额的60%。水贝珠宝集聚地内进驻了1500多家黄金珠宝类生产经营单位, 产销值为750多亿元人民币, 占国内市场份额的50%左右。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 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深圳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近5年来,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20%。2008年, 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约550亿元, 占全市GDP的比重约7%。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

北京大学教授王辑慈认为, 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自发形成;第二是人为促进;第三则是自发和人为共同促进。深圳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三者兼而有之, 但大多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人为形成的。由于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时间不长, 从整体上看, 目前还处在形成期,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 集群创新能力不足, 产业加工性明显, 价值链缺失

深圳由于具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较好的产业基础和相对宽松的产业政策, 承接了香港的文化产业转移。为了降低成本, 一批香港印刷企业、动漫企业、文化工艺企业等文化产业企业迁居深圳, 并在相应的产业集群中充当了龙头作用。这些港资文化企业大多采用“两头在外”的生产模式, 深圳主要是充当加工作用。其他大多数民营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更加低下, 大多靠“代工”生存。深圳的文化产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 产业链条短, 利润微薄。例如, 大芬油画村的原创画家极少, 绝大部分画师和画工从事油画的行画生产, 只能获得15%左右的加工制作收入, 大部分利润流入香港和国外油画经销商手中。深圳怡景动漫基地主要承接迪斯尼等国外动画企业巨头的动画加工业务, 原创动画比例很低。据统计, 2005年, 深圳动画制作企业完成原创动画连续剧204集 (计2563分钟) , 加工动画连续剧2410分钟, 动画加工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8.46%;2006年制作完成动画电影1部 (90分钟) , 完成原创动画连续剧23部共400集 (计6125分钟, 包括2005年立项的片子) , 加工动画连续剧4220分钟, 动画加工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40.65%。港资动漫企业比如环球数码、翡翠动画等大型企业, 动画加工的收入占据这些企业收入的80%以上。动画加工目前是大多数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企业一般依靠动画加工收入来对原创动画制作进行投入。

(二) 互补性资产不足, 配套支撑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互补性资产对文化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具有关键的作用, 充足的互补性资产是文化企业实现创新利润的保障。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互补性资产不足, 影响和制约了集群的发展。互补性资产相对于企业内部的核心能力和专有资产, 是企业实现创新到利润转换所必需的其它能力和资产。北京大学王辑慈教授利用内部和外部互补性资产的概念, 分析了深圳动漫产业互补性资产缺乏及其对深圳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王教授认为, 与美国、日本的动漫产业相比, 正是因为深圳动漫产业集群缺乏制造、营销、顾客服务、财务资源等众多特质互异的企业内部互补性资产和衍生性产品研发、制造和营销等企业外在互补性资产, 深圳动漫产业才只能集中在动漫生产价值链的制造环节, 其中的市场策划和衍生产品开发环节都在国外完成。此外, 深圳个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不排除其目的是为了圈地以发展房地产, 或者追求政绩, 集群内企业的关联性很低。这种文化产业园区被学者批评为只有势能的园区。深圳大部分文化产业集群内部的教育培训、研究机构、协会、中介机构等配套支撑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缺乏公共服务平台, 导致企业难以获得政策、市场和行业信息, 也难以开展同上下游企业和平行企业的交流, 物流、服务、技术等资源无法共享。

(三) 内部分工协作不足, 人才缺乏, 集群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方面, 因为文化产业集群相关支撑机构和服务尚未完备, 良好的集群生态没有形成, 导致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内部企业彼此之间联系不密切, 没有形成分工合作网络。例如, 深圳印刷企业大多呈集中分布, 但顶多只是集群的初级形态——产业集聚, 这些印刷企业追求“大而全”或“小而全”, 除了在业务繁忙时存在的业务分包合作外, 几乎没有其他生产和创新联系。另一方面, 在深圳文化产业集群蓬勃发展的同时, 创意人才缺乏成了制约集群发展的瓶颈。尽管在与香港和国外文化企业开展代工合作的过程中, 培养了一些熟悉国际行情的高级人才, 但从整体上来看, 深圳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目前, 深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整体偏低 (见表1) , 学历结构集中在大学本科学历以下。与此同时, 由于深圳房价高企, 消费指数相对较高, 现有的文化产业人才流失严重, 许多动漫、设计等方面的人才流向别处, 这进一步降低了深圳的人才存量。人才缺乏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内部分工协作不足以及人才缺乏, 影响了集群效应的充分发挥。

资料来源: 深圳市统计局 (2006)

文化产业集群的提升对策思考

《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20) 》把集群发展战略明确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之一。文化产业集群的建设既要从深圳市情出发, 也要有理论的指导。Porter在分析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因素时提出了钻石模型 (Diamond model) , 这一模型适用于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从Porter的模型中可以分析出, 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因素包括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等多种因素。Pratt (2004) 提出, 文化产业是一个由教育培训机构、中介机构、支撑机构、创意个人、创意企业等构成的相互联系的网状产业生态系统。结合Porter、Pratt的理论分析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的提升应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 加强公共平台和产业配套支撑体系建设

深圳应该向韩国、美国学习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韩国非常重视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平台和文化支撑体系的建设, 并在其《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中规定, 文化产业园区应该是产、学、研联姻、融研究开发、技术训练、信息交流、生产制作为一体的“集合体”。美国百老汇戏剧产业园区基于产业链建设具备创意、制作、表演、售票、投融资、法律服务、人才培训、行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深圳市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群所需的各种中介机构, 如企业家协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 形成有利于企业分工和协作的联系网络, 构建物质、信息保障系统和以共享机制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同时, 要吸引跟集群主导产业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的生产、供应、服务等文化企业进驻, 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二) 鼓励创新,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延长价值链

熊彼特 (Joseph Alois Schumpeter) 比较彻底地论述了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工业相比, 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以创新为生命力和核心价值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创新集中体现在内容的创新上,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意。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 创新能力是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跟国外著名的文化产业集群相比,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目前的核心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具有明显的业务加工特征。因此, 深圳要采取有效措施, 鼓励创新,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延长价值链。一方面, 政府要制度优惠政策, 对集群内文化企业的创新成本实行抵税, 并建立创新基金进行奖励。另一方面, 要加强对集群内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为创新提供资金服务, 解决融资困难的局面。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 深圳文化产业集群才能占据价值链的高端, 实现高附加值的发展。

(三) 创造宽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Florida认为, 文化经济 (或者创意经济) 发展的关键在于在于3T, 即技术 (Technology) 、人才 (Talent) 和宽容 (Tolerance) 。他认为富有创意头脑的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和文化经济发展的主导, 而宽容的环境生活工作环境能增加对创意人才的吸引力。Florida在他的名作《创意阶层》中指出, 文化产业需要三种类型的人才:在文化产业领域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专业型人才;拥有两个以上领域的教育背景或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所需的经管理、营销经纪人才等经营性人才。国内外文化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但竞争也在加剧。文化产业集群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尤其经验丰富的高端领军人才人才。深圳要在充分发挥已有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培养后备人才之外, 还要面向国内外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在园区和基地内创造宽容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降低因为高房价和高生活成本所带来的生活压力。

参考文献

【1】PORTER.Cluster and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M].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Granham D.This Place Gives Me Space:Place and Creativity in the Creative Industries[M].Geoforum, 2003

【3】吕挺琳.自组织视角下文化产业集群的优越性与演进[J].经济经纬.2008 (6) :34-36.

【4】罗佳.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5】胡军.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 2007年。

深圳:乘上文化产业快车 篇8

近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文化市场主体,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十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4%,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8%提高到6.1%,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82亿元,占全市GDP的6.7%。2007年达到460.05亿元,占全市GDP的6.8%。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文化产业经营单位超过1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5万人。

自“十五”中后期开始,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文化产业领域不断拓宽,创新气氛日益浓厚,文化创意产业逐渐成为产业发展的热点、亮点,文化产业集聚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发展中的深圳文化产业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深圳文化产业已经形成了以相关层为主体,核心层和外围层为新兴增长点的产业结构体系。

2006年,全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6%。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外围层产业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2.6%;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等相关层产业增加值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9.8%。核心层的增长速度快于外围层和相关层。

其次,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新兴产业门类发展潜力较强。

文化产业中的传统优势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文化产品制造和销售、出版和版权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三大传统优势行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要支撑力量。

知识密集型的新兴文化产业门类发展迅速,逐步显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动漫游戏行业营业收入已超过10亿元,经营动漫游戏类企业近400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游戏经营企业10余家,另有复合经营类别的企业约40余家。深圳已是中国的设计重镇和现代设计的核心城市之一。

第三,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园区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土地等资源紧的特殊市情使深圳的文化产业呈现集群发展的模式,不仅一定程度地缓解了土地资源紧缺与产业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如田面设计之都、怡景动漫基地、华侨城的LOFT创意园区、南山动漫产业园、F518创意产业园、蛇口创意文化产业园等,并充分发挥了区域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带动作用。

第四,中国(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交易会等国际性文化产业交易平台的建立,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文博会在深圳的创立和举办,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五,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文化消费对文化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

由于深圳市场经济发育较早,不少民营企业和个人将文化产业作为主要投资方向,涌现出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良好的民营文化企业。由于毗邻香港,港资投入深圳文化产业的比重较大。目前,深圳文化产业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基本形成,呈现出国家、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及中外合作、深港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发展格局。

目前,深圳人均GDP已率先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大城市名列前茅。从1990年到2006年,深圳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支出从140.8元上升到500元左右。2007年,全市文化办公、体育娱乐用品类分别增长2.5和2.0倍,显示出强劲的文化消费能力。

第六,管理体制改革的先发优势初步确立,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3年,深圳市被中央确立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深圳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成立了市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的经济政策,以及提供协调、管理、行业指导和相关的公共服务。经过着力培育和发展,深圳市文化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演出、娱乐、出版、图书、广告等各类文化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和规范,形成一批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批发市场。

此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相关法规、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深圳先后完成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和《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20)》的编制工作,制定了《深圳市文化产业促进条例》,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设立并运作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营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形式下,深圳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比照国际国内先进城市的标准,全面实施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以建立文化产权交易市场和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为突破口,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快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园区基地、重点项目、知名品牌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一五”末实现“12351”战略的目标,即到2010年重点建成10个文化产业创意研发中心和公共服务平台,培育20个文化产品和服务知名品牌,扶植30个在国内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龙头和重点企业,建成50个特色产业园区和基地,培养或引进100名文化产业领域领军人物和高端人才。同时,城市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性支出的比重达到20%左右,文化服务业对文化产业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使深圳成为华南地区的文化产业中心城市、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锋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现代文化名城。

落实到具体方面,首先要重点实施六大发展战略:

创新引领战略。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强化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大力培育高端创意产业,增强深度开发能力、价值增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化管理网络化、文化事业信息化、文化产业市场化。

产业集聚战略。新建园区和鼓励旧工业区、旧村和旧城区改造建设成文化产业园区相结合,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相结合,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推动创建创意产业孵化器,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形成新的文化产业发展集群,实现集约化发展。

项目拉动战略。以重点文化项目为支撑,引进和发展有利于完善产业链的关键项目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好的产业项目,鼓励国内、国际知名文化企业(集团)、文化中介组织和研究培训机构把地区总部、高附加值的制造环节、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服务外包基地设在深圳。

品牌带动战略。充分利用深圳在设计领域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促进创意设计与制造业、服务业的链接,培育一批具有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及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

外向发展战略。利用毗邻港澳的优势,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地区的文化产业合作,构筑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增强文化产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支持和鼓励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高深圳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

人才支撑战略。加大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力度,积极创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的国际化平台,提高人才素质和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建立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造就一支适应深圳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文化创意创作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队伍。

其次,大力支持文化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大众传媒、现代印刷、娱乐、工艺美术、文化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艺术服务等核心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认真梳理和扶持现有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引进一批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培育和发展一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对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企业和重大项目实行一对一的跟踪服务。

在大力的战略支持之下,还要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合作。加强与香港文化产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利用香港的资金、影视制作、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的优势,依据市场需求实行互补性发展,努力实现互惠双赢。推进深港文博会合作,充分利用香港国际辐射范围广、中介机构力量强大的优势,推动文博会再上新台阶。积极探索珠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合作机制,依托珠三角区域的广阔市场和资源空间,努力实现深圳与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严格、科学地组织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评选、认定、授牌和命名工作,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管理。落实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的有关政策,加大力度鼓励文化产业项目进驻“三旧”改造类园区。加强对园区和基地的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相应办法或政策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导园区和基地健康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尽快出台专项配套政策,全力落实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运作,创新资金管理模式,重点体现扶持创意及其成果的产业化等。结合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行业规划,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最后,要加快完善文化投融资体制。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推动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版权、创意等无形资产的评估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产权交易,为中小创业型文化企业、成长性文化项目以及创意成果转化提供融资渠道,促进文化资源与资本的高效结合。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服务体系,为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提供文化市场进入与退出渠道,提高各类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

上一篇:网格化管理 零距离的贴心服务下一篇:诱狼观后感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