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2024-06-03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共8篇)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篇1

电话录音

深圳建节水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情况分析

从市节水办获悉,自2004年年底,深圳市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近六年来,经过几个阶段的持续创建工作,深圳目前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自评得分已达到104分,圆满完成了各项创建任务,为全面达标通过国家验收奠定了扎实基础。经我市自查,已达到申报要求,深圳决定正式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

市水务局、市节水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既是响应国家活动号召,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建设部、发改委《关于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也是深圳自身发展的需要,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意义深远,影响重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经过近几年创建工作的全面发动,持续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广泛而深入开展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节水创建活动,节约用水已形成了气候,达成了共识,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响应。

如今,深圳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的基本条件已全部满足要求,法规制度基本完善,城市节水管理机构健全,重视节水投入,节水统计制度已建立,并已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和全面开展创建活动,收效显著。在法规方面,我市陆续出台了《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深圳市计划用水办法》、《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管理办法》、《深圳市

电话录音

节水专项资金管理若干规定》、《深圳市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奖励办法》等法律法规,起草了《深圳市雨水再生水利用条例》和《深圳市节约用水奖励办法》、《深圳市居民生活用水定额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随着节水法规的不断完善,单位用户计划用水、水量平衡测试、建设项目节水“三同时”工作的深入开展,初步形成了覆盖节水各环节,法规、规章与规范性文件互为补充的水资源统一管理法规体系,为节水型城市建设提供了较完备的法律保障。我市一直重视节水工作的资金投入。根据有关规定,2009年,市水务局和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印发深圳市节水专项资金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从而为我市的节水专项资金的管理提供法律保障。2008、2009年节水资金分别投入2.45亿元和2.96亿元,主要用于节水宣传、节水奖励、节水科研、以及再生水利用以及水质改善工程项目建设等。

基础管理指标全面达标。规范了节水业务管理,完善节水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节水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全面提升节水服务保障水平。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市组织完成了《深圳市行业用水定额》、《深圳市水量平衡测试技术指南》、《深圳市再生水水质利用规范》、《深圳市雨水利用设计规范》和《深圳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报告编制规范》等标准规范的编制工作,完成了建设部《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南方地区用水定额的参编工作。节水管理规范化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市基础管理指标已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技术考核指标基本达标。通过近几年的专项行动,我市重点、难点技术考核指标已经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其他技术管理指标也已达到国家考

电话录音

核要求,特别是综合类技术指标是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基础和亮点。我市万元GDP取水量指标连续五年下降率接近10%,目前我市万元GDP取水量指标是21.89立方米/万元,居国内领先水平。我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指标是14.36立方米/万元,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国家严控的重点行业,我市仅有啤酒和纺织两个,其工业取水量指标也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鼓励性考核指标也是全部达标。全市居民生活用水已全部实行阶梯水价;非常规水资源替代率已经达标;节水专项资金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在1%。以上,均已达标。按照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关于全面开展创建节水型城市活动的通知》以及《关于印发<节水型城市申报与考核办法>和<节水型城市考核标准>的通知》(建城〔2006〕140号)的要求,深圳市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指标自查评分中,基础管理指标40分,技术考核指标58分,鼓励性指标6分,总计104分,已超过国家节水型城市考核申报要求。

通过对创建节水型城市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市创建节水型城市工作已初见成效。自2004年我市全面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全市每年新增节水规模1亿多立方米,供水增幅由10%以上大幅回落至3%-

5%;2009年,全市万元GDP耗水量21.89立方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2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市民节水认知率达90%;各行业用水、节水、排水行为日益规范,市民更加关注节水工作,节水意识不断增强,节水型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

电话录音

改革开放30年来,深圳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史上的奇迹。

30年来,作为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七成以上饮用水源来自市外的深圳,不但以充足可靠的水源供应为深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持续、坚强的用水支撑,同时,也以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万元GDP水耗连年下降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道路,不断迈向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

今年以来,深圳已积极开展申报国家节水型城市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市检相关工作,自查已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现正接受省级考核验收。省检验收合格后,将向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申请进行最终验收。

电话录音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篇2

城市公园是城市的组成部分, 它和城市一样, 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并且永远不会结束。公园在形成初期与城市之间处于对立关系, 是作为抵消城市不良影响的一种手段, 对公园的主要需求放在了让城市劳动者恢复体力、舒缓精神压力上。这时期的公园作为公共空间是与日常城市生活脱离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公园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的内涵在演变。公园的规划和被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 公园与城市的关系也重新定义。现如今, 城市公园不单单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也是一种积极影响现代城市生活的工具, 更是城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角色。

二、规划背景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破坏, 全球出现了温室效应、资源枯竭、公害频发、物种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环境问题, 且日益严重,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的推动下, 作为城市中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场所, 公园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前沿阵地。

与此同时,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 公园和城市建立了一种不可分割的互联发展关系。因此, 公园相对于城市需要被重新解释, 以适应当前居民对城市的需求。为此, 本文以深圳市光明新区牛山城市公园的规划为例, 浅议开放性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如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

三、项目概况

牛山城市公园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光明街道光侨路西侧, 新区管委会以东, 与光明中心区最南端接壤, 与郊野公园隔路相连, 面积约55.93公顷。基地所辖用地为牛山及周边用地, 用地内建设量少, 基本由荔枝经济林、菜地、林地组成。公园周边产业发展齐全, 主要为办公、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将来建设有敬老院、老年人服务及护理中心、游泳池、综合市场、图书馆、影剧院、政府综合办公等公共设施。

四、设计原理

公园的规划设计, 既要使公园所在地“符合自然”, 又要使公园满足人们的需要。牛山城市公园通过可持续发展策略应对城市对自然的需求, 通过公园的开放性及防灾功能的规划设计满足市民使用的需要。两种需求的延伸交错, 最终使公园形成适应城市发展并与之互动的联合体。

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与城市其他用地形成生态格局, 贯彻低碳设计的理念。

开放性:深化公园的开放性, 让公园与城市发展紧密联系。

防灾功能:具备防灾公园的功能。

五、规划策略与方法

(一) 可持续发展策略

1.生态格局

城市公园是生物恢复和动植物栖息地变化的场所, 是生态环境改善的基地。它是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绿色生态斑块, 与城市其他斑块、廊道、基质组成生态安全格局, 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

牛山城市公园与未来将建设成大面积生态公园的郊野公园隔城市道路相接, 连接面宽450m。规划在充分考虑了周边用地发展情况后, 确定通过预留或者建设绿地带、景观带、慢行交通设施连接周边用地内的绿地, 使区域之间的绿地相连接, 以便把公园的生态活力引入其他绿色空间;另外, 公园在与郊野公园连接处设置大型生态通廊。通廊全长超过200m, 采用道路高架和地面沉降的方式将竖向空间高度增至10m, 形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具备真正生态桥功能的通廊空间, 为动物迁徙提供无障碍通道, 实现城市绿色地毯的无缝联结、区域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 丰富公园物种的多样性。

2.低碳设计

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城市产生并排放出大量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 导致地球气候迅速变暖, 引发了极端气候频频发生。公园作为城市改善生态环境的先锋地, 更应贯彻低碳要求, 从设计、材料、施工、项目维护和更新中控制、减少其二氧化碳排放量。

牛山城市公园通过选择低成本、适合粗放管理的造景材料和合理的景观规划方式, 创造低碳的开放性公园景观。

植物作为城市公园主要自然元素, 是公园实施低碳设计的主体, 因此设计重点放在植物上。植物能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于植物根际或土壤中, 达到减碳作用。在低碳景观的营造中充分利用绿色植物的碳汇功能, 多建生态景观, 少建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 多营造林荫地等, 并保留现状水塘建设为湿地, 借此增强碳汇能力, 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在植物品种组合上, 根据群落原理、生态位原则、互惠共生原则等将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进行植物配置, 建立一种生态型植物景观。这样的植物群落自身修复能力较强, 即使有轻微的破坏, 也能自我恢复, 不影响整体的景观性和植物生长。另外, 植物的生长有时效性, 为了保有现状的生态兼顾景观需要, 将植物分“临时”、“长期”两类进行种植。“临时”指的是速生树种及现状将被替换的树种, 它保护现有生态环境、给“长期”树种的初期生长提供必要的庇护, 当它经历了生长历程后被砍伐掉来确保长期树种的生长。这样既保证公园建设初期的生态环境, 又增加了公园多层次的景观。

另外, 对植物材料的选择, 坚持以经济性、实用性、景观性为原则, 在满足其景观性的前提下, 优先选择一些耐践踏、成本低、适合粗放式管理、节约用水的植物品种。植物材料采用生态效益大、省水、游人可以进入活动的高大乔木为主。树木优先选用具有本地特色、易成活、无需精心养护、成本低而观赏价值高的乡土树种, 创造出具地方性特色的景观;在一些设计有草坪的地方, 铺设耐践踏的“实用型”草坪而不是“观赏型”草坪, 以供人们进行聚餐、嬉戏等活动。同时还注意优先使用一些如野牛草、结缕草和高羊茅等省水的草种。

(二) 公园开放性设计方法

我国城市公园由于种种原因,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 城市公园都被围墙围合、保护着, 与城市发展脱离。直到近十年, 在经济快速发展下, 人们对生活品质的强烈追求, 我国城市公园才逐渐免费开放。

公园的开放是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前提。

1.公园边界的开放性

开放性公园由于边界的消失, 公园与城市之间的隔阂消失了。基地周边用地不再只是公园借景的目标, 而是与公园的景观互相渗透, 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品牌, 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市民的文化品位。如今, 公园与周边地块在空间、用地性质上的连通也是公园整体性考虑的内容, 不再局限于公园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牛山城市公园根据基地周边用地人流量分析进行功能分区:公园南面与北面是居民集聚的区域, 为了服务周边居民, 布置了锻炼所需的设施, 形成康体活动健身区;公园东北面有一个轨道站, 规划建设为综合服务娱乐区;公园东北面的出入口, 是公园主要客源的疏散地等。

2.公园内部空间的开放性

公园的服务对象是人, 非开放式公园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以公园的场地、设施或者提供的活动内容为特定目标的人群———游人, 开放性公园除了考虑游人还要关注那些利用公园的步行系统穿越公园的人群———过客。过客要求的步行系统若太过迂回, 会不人性化, 不符合过客的需求。

牛山城市公园周边公共设施密集, 在东北角有轨道站点, 这将会造成很多过客从公园穿越, 形成比专门来公园游玩的游人数目大得多的人群。出于这一需求的考虑, 规划设计多条纵横交错的步行道使过客方便、快速地穿过公园, 设置下穿通道与轨道交通牛山公园站相结合, 为游人提供安全、便捷的道路横跨通道。这样既直接扩大了公园的受益人群, 也增加了公园的利用率。

3.城市公园的功能内涵的开放性

城市公园从产生至今, 经历了几次大变革, 从最初的田园风格模式到几何布局, 到加入“娱乐设施”的实用主义设计, 再到运动休闲观念的贯彻和露天场所体系的形成等, 城市公园的功能内涵越来越丰富。但是这些功能也只是公园内部的系统, 未能与城市生活功能融合。现如今, 国内出现一种新的趋势, 一些城市将公园和城市、城市生活紧密相连, 在保证公园绿地率的前提下, 对城市其他公共项目开放, 强调城市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建在提供“公共空间”方面的一致性, 共同打造城市的“公共生活走廊”。

牛山城市公园在规划设计中加入可以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的功能设施:餐厅、咖啡厅、酒吧、公园纪念品和城市其他文化产品的展示与销售场地等, 给市民提供一片风光独好的绿地上文化和休闲生活密切相关的交往空间。

4.开放性公园的管理模式

公园属于公益性项目, 它是政府为市民提供的公共物品。长期以来, 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经营的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但都无法满足公园多元化的建设需要。城市公园建设资金不足及经济合理性问题, 成为了城市公园经营中遇到的主要难题。再则, 政府作为公园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 公园的管理将出现改革, 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现今, 针对城市公园在资金来源、管理体制等方面社会上提出一些方案:

资金来源:多渠道。最基本的政府财政支出+灵活多样的市场化融资+运营公园收益资金。

管理体制:多形式。城市公园的公益性决定其公用事业体制短期内很难实现突破, 那么, 我们就要寻求事业管理体制之下的市场化之路。实行管理和运营整体外包、管理外包, 运营自主, 引入社区管理。

牛山城市公园的资金来源由专项基金+公园经营+社会资金捐赠组成。公园有提高房地产、周边的土地价值的作用, 建议政府划拨一部分因公园建设而增加的土地收益建立绿化专项基金;对公园设计时增加了一部分公共项目, 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经营管理增加公园的收益;另外, 可在公园内部设施中研究设计植入企业或产品广告, 既可达到提升企业形象、宣传企业产品的目的, 又为公园创造广告收益, 还会起到提升和丰富城市公园景观的作用。

牛山城市公园的管理策略是引入社区管理。公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公园周边的居民, 他们是公园的主人, 对公园有使命感。由居民管理公园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社区居民爱护公园和支持公园管理的积极性, 可以顺理成章地使居民成为公园的志愿者, 产生新的文化生活。

(三) 防灾功能

“防灾公园”是指发生灾害时作为避难场所和避难通道的城市公园。防灾公园在发生大地震等严重灾害时将会发挥如下的功能:防止火灾发生和延缓火势蔓延, 减轻或防止因爆炸而产生的损害, 成为临时避难场所 (紧急避难场所、发生大火时的暂时集合场所、避难中转地点等) 、最终避难场所、避难通道、急救场所、临时生活的场所, 作为修复家园和复兴城市的据点, 平时则作为学习有关防灾知识的场所等。

在极端气候频繁发生的今天, 我们认识到防灾意识的提高以及防灾、避难场所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 而具备防灾和避难能力的城市公园对于多灾国家的城市居民来说, 公园的首要功能与其说是供休憩游览, 倒不如说是防灾减灾。因此, 公园规划时必须平灾结合, 布置防灾公园所需内容。

我们参考日本的防灾公园的理念, 注意公园绿地的布置, 以形成有阻滞火灾作用的公园。牛山城市公园为50公顷以上的大型公园, 作为减灾据点公园它将作为灾时紧急救援、灾后重建家园等各种减灾活动的根据地, 设立指挥机构、放置救灾设备、组织营救后援力量等。

六、结语

21世纪, 在地球环境不断恶化和城市化人口急速增加的情况下, 城市面临着诸多问题。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矛盾的调和剂, 通过开放逐渐深化与城市的融合发展, 最终城市公园延伸式的开放性或许使城市立于公园中。

参考文献

[1]艾仑.泰特.城市公园设计[M].周玉鹏, 肖季川, 朱青模,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詹姆士.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 韩晓晔,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赵鹏, 李永红.归位城市进入生活——城市公园“开放性”的达成[J].中国园林, 2005, 21 (6) .

[4]刘辉.创造城市开放性公园景观设计的解决方案[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2, 8 (4) .

[5]曹世焕.风景园林与城市的融合:对未来公园城市的提议[J].刘一虹, 译.中国园林, 2010, (4) .

[6]王贞, 万敏.低碳风景园林营造的功能特点及要则探讨[J].中国园林, 2010, (6) .

[7]麦华.广州城市公园问题思考[J].南方建筑, 2006, (7) .

深圳市城市花文化发展策略探讨 篇3

关键词:深圳市;城市文化建设;城市花文化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55-04

收稿日期:2013-11-21

修回日期:2014-03-03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advantage of developing urban flower culture in Shenzhen.meanwhile, the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Shenzhen flower culture is putting forward to recent research, including developing culture principle system, communication system, industrial system, and flowermaterial system.

Key words :Shenzhen City; Urban culture construction; Urban flower culture

深圳市的气候适宜花卉生长,同时又拥有“国际花园城市”的美誉,整合深圳花卉资源,提炼和建立具有独特城市魅力的花文化,是巩固城市优势资源、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深圳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举措。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提升城市软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深圳具有建设城市花文化的良好条件。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深圳市花文化建设的基础,并提出深圳市花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花文化

1.1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文化不仅包括城市中的艺术与文化,还包括生活方式、人的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和信仰,它是一个城市生存的基础和市民生活的精神支柱[1]。城市文化包括城市公益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娱乐文化、节庆文化、休闲文化、群体文化、科普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2]。城市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聚集性、多元性、地域性及辐射性的特征[3]。城市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整体性,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其次,特色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要挖掘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展现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个性及受众普遍接受的城市名称和标记,是人们对城市整体的最直观感受和印象。城市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4]。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软实力已经成为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对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1.2城市花文化

城市花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分支,花文化是基于对花卉生物学特性和生态习性的认识,由对花的物态的观赏和应用上升到精神层面,进而形成社会普遍认同的一种观念[5]。王烈则认为花文化的产生是由于花卉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因而不断地被注入人们的思想和情感,融进文化与生活中,从而形成了一种与花卉相关的文化现象和以花卉为中心的文化体系[6]。关于花文化的这两个概念描述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包含了同样的内涵,即花文化包括了与花卉有关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花卉的自然属性、人类对花卉的审美需求及移情作用是花文化形成的基础,而花卉的应用价值是花文化形成的重要推动力[5]。花卉的自然属性是物质层面的,人类的审美需求以及对花卉的移情作用都是精神层面的表达。花卉的应用价值跟人类生活关系密切,这对花文化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中国名花中的梅花最初是取其果实食用的,荷花在3 000年前是作为蔬菜栽培的,而牡丹文化的发展也与其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分不开。

岭南花文化是中国花文化的重要分支,广州的“花城”品牌是岭南花文化中最重要的品牌,也是花与城市的完美交融。广州的花文化具有寓意直白、简洁明快的吉祥文化内涵,先义后利、和气生财的商业文化内涵,秉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和谐文化内涵,以及海纳百川、中西交融的海洋文化内涵[7]。与广州相比,深圳是一座只有30余年历史的新城市,其花文化受广州的影响很大。例如,深圳早期的花卉生产者多半来自广州和附近的顺德。深圳90年代开始举办的迎春花展和花市,也有着很明显的“岭南特征”。由于缺乏历史积淀,深圳的花文化有着明显的舶来特征,同时也具有更大的创新发展空间。

2 深圳城市花文化建设优势

2.1优越的气候地理条件利于创造“四季有花”的城市景观

深圳,又称为“鹏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岸,与香港一水之隔。是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和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创造过“深圳速度”,中国政府将其视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及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深圳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最高气温约32.2℃,最低气温约11.5℃,年平均气温22.4℃。日照2 120.5 h,适合各类花卉常年生长。

2.2 发达的公园体系是花文化发展的优质载体

深圳公园有 684个,种类繁多,分类明确,使深圳好像一座“建在公园里的城市”,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荣誉,并于2006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确定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示范城市。

如今,深圳“公园之城”已初步建成。到2013年,深圳市就已建成各类公园684个,其中综合公园94个、社区公园561个、森林公园13个、其它公园11个(表1)。

nlc202309051303

2.3 花卉市场前景看好

由于深圳建市比较晚,建市前花卉业是一片空白。建市后,市委、市政府对花卉、园林绿化苗木生产非常重视,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先后成立了深圳市园林公司及深圳农业科学研究中心,并建立一批国有的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场(圃)。外商也开始投资深圳的花卉业,主要是生产鲜切花剑兰(唐菖蒲)、菊花、玫瑰、富贵竹及园林绿化苗木,其中剑兰出口占了香港六成市场。与此同时,广州、顺德、肇庆等地花农开始看好深圳的花卉及园林绿化苗木市场,纷纷到深圳建花场。近年来,受到城市快速扩张的影响,传统的花卉生产场地受到挤压,已逐步外迁。但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市民对花卉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2004年深圳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后,深圳已没有农村和农民,致力发展现代化都市农业。“十二五”期间,深圳把发展创意农业和生态旅游列入农业重点项目,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都市农业,为花卉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近期,深圳光明新区利用农业用地整备的契机,建设容纳苗木花卉交易市场、生态休闲旅游景区、花卉园林科研教学机构等多项设施的“深圳绿谷”项目,发展高新园林花卉和生态旅游产业,将为深圳市和光明新区带来生态巨变,并显著促进深圳的花文化建设。

2.4花卉资源丰富,科研能力雄厚

深圳有国内发展最快的仙湖植物园,有国际知名的“中国兰科植物种质资源保存中心——中国兰谷”,还有从事基因技术的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华大基因研究院。这些机构在植物种质资源收集和研究利用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能够为花卉的引种、栽培和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2.5文化创意产业为花文化产业化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2012年,在国际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背景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仍保持了快速发展。据测算,全市全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150亿元,同比增长25%,占GDP 9%。

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集聚效应正逐步凸显。截止2013年2月已认定了四批共计53家市级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涵盖了创意设计、文化软件、动漫游戏、新媒体和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出版等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有着比较明显的“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的特色,具有良好的成长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十分突出。同时,“美丽深圳”“文化深圳”的提出也为花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6会展之都为举办大型主题花卉展览提供了场地条件

深圳是中国内地著名会展城市。钟表展已成为全球第三大钟表专业展,家具、珠宝首饰等传统产业产品展会日趋规模化、国际化。总投资25亿元、占地22万m2、总计建筑面积28万m2的深圳会议展览中心于2004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在170余家展览企业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有25家。成熟的会展经验为深圳市花卉展览、花卉节的举办奠定了基础。

2.7注重市花发展

簕杜鹃Bougainvillea glabra属于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宝巾花属(Bougainvillea)植物,别名:九重葛、三叶梅、毛宝巾、三角花、叶子花、叶子梅、纸花、南美紫茉莉等。1986年,簕杜鹃被评为深圳市市花。由于簕杜鹃有耐修剪的特点,其在园林中应用广而易见。在深圳市的工厂、庭院、干道、绿道、立交桥、街心公园、公园等处广为运用。在深圳市东湖公园、儿童公园、红荔路小游园等均可见,起到了丰富街景、增添园林景色、增加园林绿地覆盖面积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园林的艺术水平。在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中,深圳“市花园”以深圳“市花”簕杜鹃为主题植物,并从簕杜鹃的变态叶造型中抽象和提炼出三叶风车型的平面主体构图。深圳市区有28 429m2的立交桥悬挂簕杜鹃作为绿化植物,盛花时节,立交桥上鲜艳的簕杜鹃就像一条条彩虹悬挂在空中,仅在深南大道就有18.9km的簕杜鹃花坛用作分车带,既避免了用建筑材料所产生的呆板感,又可增加绿量。

为了发展市花文化,近期,深圳已经规划了市花展、市花公园和市花基地“三位一体”的市花发展体系,力争用3~5年的时间,在簕杜鹃品种收集、栽培应用和举办簕杜鹃主题花展等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通过深入挖掘市花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密切簕杜鹃与城市的文化联系,使簕杜鹃在城市发展的更多领域发挥作用。

3 深圳发展城市花文化的必要性

3.1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一座约有1 5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由于地域面积有限,深圳的人口密度之高居全国前列,加之现代城市的工作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市民希望城市能够提供良好的休闲空间和活动。现代城市人群渴望回归自然,如若利用花卉这一自然材料来营造景观和举办花文化活动,自然是市民喜闻乐见的。

3.2提升城市品质

建市以来,深圳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成绩卓著,赢得了“中国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等一系列荣誉。中国传统花文化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还有着高度的多样性,建设花文化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内涵,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发展创意产业

中国花文化是一座宝库,能够为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素材。

4深圳市花文化发展策略

花文化体系分为花文化理念系统、花文化基础环境、花文化传播途径以及花文化产业体系四个层次。

4.1 构建花文化理念系统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开放、创新”是深圳的城市精神。同时,由于深圳市民来自国内各省市,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其城市文化又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以发展城市主题文化、丰富城市休闲生活为目标,构建融合深圳城市精神和文化特征的花文化理念系统,有助于深圳形成本土花文化特色。

nlc202309051303

4.2 培育花文化基础环境

花文化形成的基础是人们对花卉自然属性的关注,因此,规模化的花卉种植是花文化形成的基本物质基础。

4.2.1公园主题花卉规划 确立公园的主题花卉,建立花卉主题公园。花卉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花卉主题、展示花卉景观的独特魅力、以人工配置的植物景观作为旅游亮点吸引游客的休闲娱乐空间。深圳市规划设计了14个公园和风景区,如人民公园、深圳湾、洪湖公园、东湖公园,确定了月季、簕杜鹃、木槿、杜鹃、紫薇、菊花等16种主题花卉。

4.2.2城市园艺专项规划 规划大型苗圃设施,建成城市花圃,为花卉发展提供基地;利用公园组成的大型城市绿带,确定主题花卉,增加花卉数量和品种,建成独特的城市花廊。例如:“笔架山公园——中心公园城市花廊”,主题花卉为“紫荆(乔木)——杜鹃(灌木)”,长度约2km。

4.2.3城市花展规划 目前深圳市花展有簕杜鹃展、菊花展、荷花展、月季展和茶花展。近年来,对原有主题花展进行了丰富、提高,实现花卉展览的系列化、综合化,力争在“十二五”期间达到每月一展。

4.3 构建花文化传播体系

4.3.1赏花资讯发布系统与互动平台通过建立赏花资讯系统引导市民的赏花活动,培育市民赏花文化。2012年,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建立了“赏花月历”发布系统,每月末向市民发布下月的赏花资讯,包括花卉品种、赏花时间和观赏地点等信息,受到市民的广泛欢迎。近期,该中心又开通了“深圳公园赏花”专题网站,设置了“深圳花展、赏花月历、花卉摄影、花卉欣赏、即时花讯、互动交流”等栏目,在专业工作者和市民之间搭起花文化交流互动平台。

4.3.2建立花卉植物科普系统 以二维码技术为载体,为公园植物挂牌,宣传植物科普知识,传播花卉文化知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近期,深圳主要市属公园将逐步采用二维码植物标牌,举办主题花展时也将为每个花卉品种设置二维码品种标牌,为市民提供更为丰富的花卉知识。

4.4 构建花文化产业体系

4.4.1打造亚热带主题花卉休闲旅游以亚热带风情花卉为主题,如紫荆、玉叶金花、姜科植物、棕榈类植物、凤凰木等作为展示对象,配合资源规模化收集、引种培育、精品展示,打造一条独具特色的休闲旅游线路,吸引游客。

4.4.2建立更加丰富的花卉产业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花卉产业在中国极具发展潜力[8]。充分利用深圳具有优势的创意产业和电子商务技术,深入挖掘花卉的应用价值,有望在花卉的食用、保健功能和文化衍生品开发方面实现突破。

与国内的洛阳、广州相比,深圳在城市花文化建设方面仍较为落后。洛阳以牡丹文化为内核、以牡丹花会为平台,借展示国家文化的机遇,步入了以花文化推动城市发展的良性轨道,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花文化发展的领军城市。深圳应当以洛阳为榜样,主动出击,以现代经营的思路整合国内外花文化资源,创造性开展花文化活动,改善城市景观、丰富市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冷云生,杨中楷. 城市文化建设的系统性思考[J]. 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10(1): 50-53.

[2]向德平,田北海.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6(2):252-256.

[3]汪寿松. 论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建设[J].南方论丛,2006(3):101-105.

[4]龚娜,罗芳洲.“城市软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评价方法[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8(6):28-31.

[5]张启翔. 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研究(一)——人类关于花卉审美意识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园林,2001(1):73-76.

[6]王烈.中国自然疗法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袁征博. “花城”广州花文化和谐理念内涵浅析[J].大众文艺,2011(15):270-271.

[8]成卓. 文化因素与云南花卉产业发展模式的塑造[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53-55,107.

作者简介:

张元燕(1984- ),四川西昌人博士,研究方向植物学

E-mail:308229228@qq.com

*通讯作者:

王辉

E-mail: wanghfp@126.com

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 篇4

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

二、城市职能

1.国家经济特区,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的示范城市。

2.国家支持香港繁荣稳定的服务基地,深港共建的国际性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3.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文化产业基地。

4.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边境口岸。

5.具有滨海特色的国际著名旅游地。

三、城市发展总目标

1.充分发挥改革开放与自主创新的优势,担当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先锋城市。

2.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建设经济发达、社会和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城市。

3.依托华南,立足珠三角,加强深港合作,共同构建世界级都市区。

四、城市发展分目标

1.区域协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和区域地位

提高深圳国际化水平,加强深港合作,加强与珠三角及内地城市的联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社会和谐——推动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经济转型政策:

一、继续强化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提高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定鼓励支柱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和用地政策,优先保障支柱产业用地需求。建设总部基地、专业化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2.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鼓励自主创新研发,加快发展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3.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深化地方金融体系创新,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市场发展。

4.引进国内外一流物流企业,形成产业高效供应链。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

二、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1.制定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政策,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提高地均税收和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为目标,提高产业准入标准,整合优化传统工业区,合理引导和控制工业用地功能置换,促进产业平稳转型升级。

三、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

1.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等内容的“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将其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

2.有效运用价格、税收、许可证等多种经济手段,推广万元GDP水耗和能耗的政府考核机制。设立环境准入门槛与产业退出机制。

3.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海洋等未来优势产业。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空间结构

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二、城市空间布局策略

1.外协内连——加强深圳与香港和广州、东莞、惠州及珠江西岸城市的联系,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特区内外一体化建设,调整城市空间布局。

2.重组预控——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行政管理等各项资源,调整城市分区,重组发展格局;预留城市远景发展用地,控制并引导区域性重要发展走廊和战略性节点地区的建设,优先配置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

3.增心改点——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增加发展极核,建设多个城市高端服务职能集聚点,推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由点突破,在城市发展矛盾突出的旧工业区和城中村率先进行示范性城市更新改造。

4.加密提升——适度提高适宜地区的开发强度,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紧凑发展,推动土地功能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以重要节点地区的新建和改造,强化城市特色,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和空间环境质量。

第一节 城市轴带结构

三、面向区域的城市轴带结构

1.南北贯通。通过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区域城际线的建设与完善,贯通与南部的香港,北部的广州、东莞、惠州等城市的联系,构建三条面向区域的城市发展轴,强化珠三角区域发展的“脊梁”。

2.西联东拓。通过跨珠江通道和厦深铁路的建设,建设城市东西向发展带,加强与珠江西岸地区,以及惠州、粤东北等地区的社会和经济联系,扩大深圳的经济腹地。

四、西部发展轴

1.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海中心,使其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点。

3.建设沙井西部沿江地区、航空城和南山硅谷,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快线、穗深港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五、中部发展轴

1.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龙华新城、光明新城,以及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六、东部发展轴

1.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

2.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新城,以及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大工业区发展水平。

七、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粤东地区城市的社会经济联系,构筑联系城市的东西向发展带,重点推进机荷高速公路跨珠江通道及厦深铁路西延线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八、南部发展带

加强深圳与珠江西岸滨海地区和大亚湾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共同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协调旅游资源开发,重点推进盐坝高速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远期建设深珠跨珠江联系通道。

第二节 城市分区与组团

九、城市分区与组团

全市划分为5个分区,即中心城区、西部滨海分区、中部分区、东部分区和东部滨海分区。分区由组团组成,全市共有11个组团。

十、中心城区

1.范围包括福田、罗湖和南山3个行政区。划分为2个组团,即福田-罗湖组团和南山组团。

2.功能定位为全市的行政、文化、金融与商业中心。

十一、西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新安、西乡、福永、沙井、松岗、公明、光明和石岩街道。划分为3个组团,即宝安中心组团、西部工业组团和西部高新组团。

2.功能定位为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中心、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十二、中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华、民治、大浪、观澜、平湖、布吉、坂田和南湾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中部综合组团和中部物流组团。

2.功能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三、东部分区

1.范围包括龙城、龙岗、横岗、坪地、坪山和坑梓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龙岗中心组团和东部工业组团。

2.功能定位为东部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十四、东部滨海分区

1.范围包括盐田区及葵涌、大鹏和南澳街道。划分为2个组团,即盐田组团和东部生态组团。

2.功能定位为自然生态保护与国际性滨海旅游度假区,重要的海港物流基地和创意文化产业园区。

第三节 城市中心体系

十五、城市中心体系

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

十六、城市中心

2个城市中心,即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强化福田中心全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上,推进前海中心的建设,积极承接区域性高端服务业的转移,构筑区域性高端服务业集聚区。逐步形成发展有序、功能互补、区域辐射功能强大的双中心结构。

1.福田中心,包括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

2.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

十七、城市副中心

5个城市副中心,即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1.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成为深圳东部地区及辐射粤东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2.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是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3.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4.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5.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十八、城市组团中心

8个城市组团中心,即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是城市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第四部分 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支撑体系

------------------

第十三章 产业发展与布局

第81条 产业转型发展目标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适度重型化制造业为重点,高端服务业为支撑,构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

第82条 产业转型发展策略

建设具有区域价值的战略性节点地区,不断壮大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目标产业集群,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产要素市场化,逐步置换低端产业,为高端产业释放空间,实现产业渐进式转型。

第一节 工业发展与布局

第83条 工业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业根植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自主创新、工业品牌竞争力,促进由“规模工业”向“效益工业”转变。将工业园区整合为三类52个,其中9个重点发展园区,20个重点培育园区,23个功能提升园区。

第84条 工业用地规模

工业用地面积212.8平方公里,占建设用地比例23.6%。

第85条 工业布局

遵循“特区内外产业链上下衔接,特区外西、中、东差异化发展”的总体布局思路,依托西、中、东发展轴,逐步形成一核、三片、九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

1.一核: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包括福田、罗湖、南山及新安、西乡。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研发、设计、高端生产及企业总部为主,以无污染的服装、钟表、黄金珠宝、工艺礼品等都市型工业为辅,形成区域的研发、总部及创意设计中心。

2.三片:先进制造业片区

(1)西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西部滨海分区主要交通设施走廊,建设前海地区国际性生产服务业中心,形成以电子及新材料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片区。

(2)中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梅观高速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福龙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通讯电子设备产业集群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东部先进制造业片区

依托深惠公路、深汕公路、机荷高速公路等交通廊道,形成以电子装备制造及精细化工主导的先进制造业片区。

3.九基地

(1)福永—沙井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沙井西部沿江地区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建设,发展计算机及其配件、通信设备、电子元件、电气机械、文化办公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及化学原料等产业。

(2)光明—石岩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光明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域性服务中心的建设,以新材料-化合物半导体为龙头,发展计算机及其外围设备、电子器件、电子照明、平板显示、生物制药等产业。

(3)龙华—坂雪岗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强化龙华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及技术、多媒体系统结构、ATM技术、光交换机、移动通信与卫星通信、软件开发等产业。

(4)宝龙—碧岭—大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高科技研发与孵化、计算机与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大型先进装备制造等产业。

(5)公明—松岗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化工、内衣、钟表、模具等优势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6)观澜—大浪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汽车整车制造、汽车电子及配件等产业,发展家私、服装、塑胶、五金、专用仪表制造等相关配套产业及优势传统产业。

(7)布吉—横岗—平湖优势传统产业制造基地

发展家电、眼镜制造等优势传统产业及高新技术配套产业。

(8)龙城—坪地新兴产业制造基地

依托坪山新城中心和龙岗中心的建设,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文化与体育休闲产业,建设新型显示器及相关配套产品、半导体照明、生物工程等产业基地。

(9)葵涌—大鹏新兴产业研发基地

依托新大—龙岐湾地区影视创意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影视文化、教育培训、高科技

研发等生态环保和智力密集型新兴科技产业。

第二节 物流业发展与布局

第86条 物流业发展目标

依托区位优势,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城市经济的促进作用,把深圳建设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供应链管理基地和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

第87条 物流业布局

1.港口物流:盐田港、妈湾及大铲湾三个物流园区。提供集装箱中转、拆拼、仓储、保税、简单增值加工、海关查验等物流服务功能。

2.航空物流:机场物流园区。以处理国内、国外航空货物为主,集货运村、货站、快件货场、海关查验场物流功能区为一体,并进一步引导大型物流企业在园区集聚。

3.铁路综合物流:平湖物流园区。联接东、西部港区,发展公铁联运、海

[/face]

发布时间:2007-12-7 11:59:06

深圳总体规划(2007-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篇5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保障交通畅通和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城市规划区内道路上通行的车辆、行人、乘车人和从事与道路交通有关的活动,均应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由市公安机关负责实施。其职责是:

(一) 宣传道路交通法规;

(二) 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三) 管理道路交通设施;

(四) 监督管理本市车辆和驾驶人员。

第四条 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应建立和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加强交通安全教育,协助公安机关开展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车辆、行人必须遵守交通规则,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

第六条 大型公共交通车必须按规定的线路行驶,小型公共交通车必须按规定的线路、时间行驶。 大型公共交通车、小型公共交通车、长途客车必须按规定站点停车。

第七条 机动车辆不准在禁行的道路和禁行的时间行驶。因特殊情况需要通行时,应事先到公安机关办理通行证。 禁止拖拉机六时至二十二时在主要道路上行驶。 禁止载运不可解体的超过高度、宽度、长度物品的车辆七时至十九时在主要道路上行驶。

第八条 自行车不准带人。但配有安全座具的,可带一名学龄前儿童。 人力三轮车、板车七时至九时和十七时至十九时禁止在主要道路上行驶,在禁行时间内横过主要道路时,应服从交通警察的指挥。

第九条 车辆通过交叉路口时,应减速慢行,直行和左转弯的车辆遇红灯必须停在停止线以外。 机动车在主要道路上停车装卸货物应于二十时至次日六时进行。 机动车不得在市区禁止鸣喇叭的地段鸣喇叭。

第十条 车辆必须在停车场或公安机关指定的地点依次停放,不准在车行道、人行道或其他妨碍交通的地点任意停放。 设置在道路上的临时停车场地由公安机关划定,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准在道路上设置停车场地,不准占用道路设置台阶、门坡或其他妨碍交通的设施。

第十一条 禁止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堆放物料和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因特殊原因需要临时占用其他道路的,应经公安机关和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二条 市政建设临时占用道路,应与公安机关协商,共同采取维护交通措施。单位和个人基建施工临时占用道路,应经公安机关和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和范围施工。 施工现场应设置路栏和标志,夜间应设置红灯,必要时派专人维护交通秩序。工程竣工后,应及时清理现场,按标准修复路面,验收合格,保障道路平整、畅通。

第十三条 交通设施必须齐全、完整、明晰,破旧的应及时更换或修复。新建、扩建道路,必须同时规划建设相应的公共停车场及其他交通设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占用或擅自移动交通设施。 行道树、绿篱、跨路管线、标牌、广告及其他设施,不得遮档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

第十四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商场、体育场、旅游场所、影剧院、展览馆、医院、车站、码头、航空港、仓库等公安建筑和居民住宅区、商业街应设置相应规模的停车场;未设置相应规模停车场的,规划行政管理部门不得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公共停车场地不得改作他用。

第十五条 有下列事迹之一的单位或个人,由人民政府或公安机关给予表彰和奖励:

(一) 维护道路交通安全或道路交通设施成绩显著的;

(二) 检举违反道路交通管理的行为或交通肇事逃逸人员有功的;

(三) 为避免或制止重大特大交通事故作出贡献的;

(四) 在道路交通科研工作中成绩突出的。

第十六条 大型公共交通车、小型公共交通车,不按规定线路、时间行驶的,处三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单处吊扣二个月以下驾驶证。

第十七条 大型公共交通车、小型公共交通车、长途客车不按规定站点停靠造成交通严重堵塞的,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也可以并处吊扣六个月以下驾驶证。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吊扣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驾驶证。

第十八条 机动车驾驶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三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可以并处吊扣二个月以下驾驶证:

(一) 未经许可在禁行的道路和禁行的时间内行驶的;

(二) 通过交叉路口违反本规定的。

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占用道路影响车辆通行的,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一) 单位或个人基建施工未经批准,临时占用道路的;

(二) 临时占用道路施工不按规定清理现场修复路面的;

(三) 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堆放物料和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的;

(四) 擅自在道路上设置停车场地的;

(五) 占用道路设置台阶、门坡或其他妨碍交通的设施的;

(六) 在主要道路上停车装卸货物的。 前款所列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由市政工程路政主管部门进行处罚。

第二十条 违反本规定、损坏、占用或者擅自移动交通设施的,责令限期改正、恢复原状或赔偿损失,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元罚款或者警告:

(一) 机动车违反规定鸣喇叭的;

(二) 自行车违反规定带人或者闯红灯的;

(三) 人力三轮车、板车在禁行的道路或禁行的时间行驶的。 在禁止停放车辆的地方停放车辆的,处五元罚款或者警告,可并处吊扣一个月以下驾驶证。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行为的处罚,应按国家规定的交通管理处罚程序处理。 受罚款处罚的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应当当场交纳罚款而未交罚款的,公安机关对机动车驾驶员可以暂扣驾驶证或者行驶证;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可以暂扣车辆;对其他人员,无正当理由不交纳罚款的,可以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受吊扣驾驶证处罚的人,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交出驾驶证的,迟交一日增加吊扣期限五日。 公安机关或者交通警察收到罚款或吊扣的驾驶证后,应当场给被处罚人开具收据。罚款全部上交国库。

第二十三条 交通警察在执行任务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枉法裁决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罚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机关申请复议;复议机关应当自收到复议申请书之日起十日内对复议申请作出处理;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议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的具体应用问题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篇6

来源: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日期: 2010-06-13 【字号大 中 小】 【内容纠错】

一、城市更新单元拟订的基本条件

申请以拆除重建方式实施城市更新的特定城市建成区须具有以下情形之一,且通过综合整治、功能改变方式难以有效改善或消除的。

(一)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完善

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按规划需要落实独立占地且用地面积大于3000平方米的医疗、教育、市政道路、供电设施、公共开放空间等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城市公共利益项目的成片城市建成区。

(二)环境恶劣或者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1.环境污染严重,通风采光严重不足,不适宜生产、生活的成片城市建成区。

2.经相关部门鉴定,建筑质量(主要指根据《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鉴定危房等级为D级)、消防安全(主要指消防通道、消防登高面等不满足相关规定)、经常性水浸等隐患严重的成片城市建成区。

(三)现有土地用途、建筑物使用功能或者资源、能源利用明显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影响城市规划实施

1.所在片区规划功能定位发生重大调整,现有土地用途、土地利用效率与规划功能不符,影响城市规划实施的成片城市建成区。

2.属于我市禁止类和淘汰类产业,能耗、水耗严重超出国家、省和市相关规定的,或土地利用效益低下,影响城市规划实施并且可进行产业升级的成片旧工业区。

3.其他严重影响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实施的成片城市建成区。

二、城市更新单元的拟订标准

(一)城市更新单元应以相对成片的区域,在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整的前提下,按照有关技术规范,综合考虑道路、河流等自然要素及产权边界等因素拟订。城市更新单元应符合全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要求。

(二)城市更新单元内拟拆除重建范围(以下简称“拆迁范围”)的用地面积应大于城市更新单元总用地面积的70%。拆迁范围原则上不得包括未建设用地,并应参照下述要求拟订拆迁范围边界。

1.拆迁范围边界涉及道路的:

(1)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一致的,原则上以现状道路边界为界,现状道路用地不纳入拆迁范围。

(2)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不一致且规划道路为未建成区的,原则上以规划道路边界为界,规划道路用地不纳入拆迁范围。

(3)规划道路与现状道路不一致且规划道路现状为建成区的,原则上以规划道路中心线为界;规划道路为支路的,拆迁范围应包含相对应的规划支路用地。

拆迁范围边界涉及其他线性工程控制用地的,参照上述要求确定边界。

2.拆迁范围边界涉及山体、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原则上以自然地理实体边界为界。

3.已建设完成的用地,拆迁范围原则上应包含完整的产权边界,产权边界范围内涉及建筑物保留的区域除外。

(三)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应包含完整的规划独立占地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公共利益项目用地。

(四)城市更新单元的拟订应充分考虑和尊重所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关系的延续性要求。

(五)福田、罗湖、南山、盐田区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原则上应以整村范围拟订城市更新单元,鼓励我市其它各行政区的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整村范围拟订城市更新单元。按整村范围拟订城市更新单元的拆迁范围用地面积可小于城市更新单元总用地面积的70%。

(六)已纳入我市城中村综合整治(二类)计划且实施整治完毕未满5年的城中村区域原则上不得单独拟订为城市更新单元。

(七)零散用地①、政府社团用地、特殊用地原则上不得单独拟订为城市更新单元。

(八)旧居住区建筑物建成时间未达到20年的,原则上不得拟订为城市更新单元。

(九)政府土地整备区范围内原则上不得拟订城市更新单元。

(十)确需纳入城市更新单元的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②等未出让的国有用地总面积不得超过项目建设用地面积的10%,位于特区内的不得超过3000平方米。

三、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的申报

(一)申报情形

法定图则已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且迫切需要拆除重建的特定城市建成区,可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并在统筹时优先考虑。

尚未划定城市更新单元但迫切需要拆除重建的特定城市建成区,可按照本指引要求拟订城市更新单元,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

(二)申报要求

1.已按本指引要求拟订城市更新单元。

2.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的用地功能应符合法定图则和其他上层次规划要求。

3.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的开发强度应合理可行。

4.申报的城市更新单元应保障规划独立占地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其它城市公共利益项目可按规划实施;同时确保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其它城市公共利益项目建设的用地应大于3000平方米且不小于拆迁范围用地面积的15%。城市规划或其他相关规定中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或其他公共利益项目建设配比要求高于以上标准的,以城市规划或相关规定中确定指标为准。

5.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涉及支路以上等级城市道路拆迁建设的,申报主体应提供区政府(管委会)关于规划道路拆迁实施的相关意见,保证相对应的道路建设与更新项目同步实施。

6.除政府收回、收购情形以外的旧居住区申请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的,应提出符合市场水平的拆迁补偿初步方案,并提供经济可行性研究等相关材料。

7.申报的城市更新单元应符合基本生态控制线、一级水源保护区、橙线(重大危险设施管理控制区)、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控制区)、紫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等城市控制性区域管制要求。

8.已完成征、转及补偿手续的国有用地被非法占用的、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内的用地,原则上不得纳入城市更新单元进行申报,通过更新实现用地清退的除外。

9.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内的权利主体③应具备更新意愿,并满足以下要求:

(1)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用地为单一宗地的,须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且占总数量2/3以上的权利主体同意申请拆除重建后,方可申报。

(2)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用地为城中村、老屋村④、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村民在依法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范围外形成的建成区域⑤,须经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的股东大会或股东代表大会表决同意申请拆除重建后,方可申报;或经占建筑物总面积2/3以上且占总人数2/3以上的权利主体同意申请拆除重建,并经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继受单位同意后,方可申报。

(3)申报拆迁范围内涉及多个地块⑥的,同意申请拆除重建地块的面积占到拆迁范围用地面积4/5后,方可申报。

(三)申报主体

1.申报城市更新单元内权利主体单一的,可由权利主体申报或委托单一主体代为申报。

2.申报城市更新单元内存在多个权利主体的,同意申报的相关权利主体须共同委托单一主体代为申报。

3.市政府各相关主管部门、区政府(管委会)认为确需实施拆除重建,且通过政府主导的方式实施城市更新的,可由市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区政府(管委会)进行申报。

4.属城中村、老屋村、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村民在依法划定非农建设用地范围外形成的建成区域的,由所在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继受单位进行申报,或由相关权利主体委托单一主体代为申报。

(四)申报途径

申报主体可向拟申报更新单元所在地的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各管理局或区政府(管委会)城市更新部门提交申报材料,各管理局对辖区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并征询区政府(管委会)意见后,上报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

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将对申报纳入计划的城市更新单元相关内容进行审议。审议通过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按程序公示,报市政府审批。

四、申报材料

(一)申请书

所有申报均须提供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请书,申请书内容应包含以下内容:

1.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的基本情况,包括现状建设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用地及建筑物产权情况等。

2.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的理由与原因。

3.申报城市更新单元的再开发用地功能、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具体请求。

4.承诺按照城市规划及我市城市更新相关政策的要求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5.城市更新单元现状整体情况照片(3-5张)。

(二)申报表格

申报表包括《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报表》和《地块现状详细信息一览表》,表格规范格式详见本指引附件1和附件2。

(三)申报主体的身份证明材料

1.属个人的,提供身份证(复印件);

2.属企业的,提供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工商部门复印专用章)及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身份证明;

3.事业单位或其他社团组织提供政府批准成立的批文复印件(核原件)或核准登记证明、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证明;

4.国家机关的,提供法定代表人或单位负责人证明;

5.单位授权他人代理的,提供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个人身份证明;

6.个人授权他人代理的,一般应提供公证的授权委托书及委托代理人个人身份证明。属旧居住区业主授权他人代理的,应参照本指引要求,提供规范格式的《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旧居住区)计划申报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个人身份证明;

7.境外企业、组织及个人提交的身份证明按规定需经过见证或认证,香港和澳门的须经司法部授权的律师见证。

(四)图纸

1.更新单元范围图

“更新单元范围图”须包含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范围及其坐标、拆迁范围及其坐标、地块边界及编号、周边(现状与规划)道路及其名称、邻近地理实体及其名称、最新地形图等信息。

2.现状权属图

“现状权属图”须包含申报城市更新单元范围、拆迁范围、地块边界及编号、宗地号或用地方案号、权属性质⑦、权属单位、周边(现状与规划)道路及其名称、邻近地理实体及其名称、最新地形图等信息。

“现状权属图”应附表,以地块为单元申报各地块宗地号或用地方案号、用地面积、现状用地利用功能、权属性质、权属单位、权利人数量、总建筑面积、建筑物竣工时间、同意申请更新权利人数量占比及占有建筑物占比等详细信息。

3.建筑物信息图

“建筑物信息图”须包括更新单元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平面位置、编号、楼层、建筑结构、已使用年限等信息,并简要说明建筑物质量情况。如有危房的,须进行标注和说明。

4.图纸规范格式应参照本指引附件5《图纸规范格式要求》与附件6《图纸范例》要求。图纸图幅不小于A3,比例尺不低于1:1000,提供的CAD格式文件须使用深圳标准坐标系。

(五)更新意愿证明材料

1.申报主体应根据情况提供证明更新意愿达成的相关证明材料。

2.属旧居住区业主委托申报的,须提供《深圳市城市更新单元(旧居住区)计划申报委托书》,规范格式详见本指引附件3要求。

3.属城中村的,须提供股东大会会议纪要或股东代表大会会议纪要、参会人员签名等相关证明材料。

4.旧居住区、旧城等业权分散或地块较多的城市更新单元,须提供《更新意愿统计表》(规范格式参见本指引附件4),对更新意愿比例达成情况进行详细统计。

(六)权属材料

申报更新单元范围内土地及建筑的相关权属证明材料。

(七)照片

申报主体须提供更新单元范围内每一建筑单体的近期实物照片(电子文件)。照片上应附拍摄日期,照片电子文件名称须与“建筑物信息图”上的建筑物编号完全对应。

(八)其他材料

1.除收回、收购情形以外的旧居住区申请拆除重建的,应提供经济可行性研究等相关材料。

2.更新单元范围内涉及危房的,须提供相关质检部门认定书。

3.申报主体认为需要提供的其它材料。

(九)材料格式要求

所有申报的书面材料均应加盖申报单位(人)公章(印章);权属证明材料较多的,加盖骑缝章。

提交的电子文件应以光盘形式提供,具体要求如下:

1.《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请书》、《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申报表》和《地块现状详细信息一览表》:提供WORD格式文件;

2.《现状权属图》和《建筑物信息图》:提供JPG及CAD两种格式文件;

3.《更新意愿统计表》:提供WORD或EXCEL格式文件;

4.建筑物照片:提供JPG格式文件。

五、其他事项

(一)纳入计划内的城市更新单元,仅获准编制城市更新单元规划。更新单元规划审核通过,符合相关要求并纳入深圳市城市更新实施计划后,方可实施。

(二)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将按照进行调校。纳入计划的更新单元,自公告之日起一年内未能按规定要求完成城市更新单元规划编制的,将予以清理。

(三)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按照相关规定配建保障性住房及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四)纳入计划的“申报单位”仅为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制定计划的申报主体。城市更新单元改造主体须依据《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经相关程序予以确定。

(五)城市更新单元的范围及用地规模,以获批准的城市更新单元规划为准。

(六)纳入计划内的城市更新单元,经发现不符合城市更新相关政策的,将取消其计划资格。

(七)本指引可在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网站上(http://)下载。

(八)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①本指引所称“零散用地”指根据《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用地面积小于1万平方米的用地。

②本指引所称“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是指:

“边角地”:难以单独出具规划要点、被改造范围地块与建设规划边沿或者线性工程控制用地范围边沿分隔(割)、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地块。

“夹心地”:难以单独出具规划要点、被改造范围地块包围或者夹杂于其中、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地块。

“插花地”:难以单独出具规划要点、与改造范围地块形成交互契入状态的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地块。

③本指引所称“权利主体”包括土地使用权人与地上建筑物、构筑物或者附着物所有权人。

④本指引所称“城中村”指我市城市化过程中依照有关规定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及继受单位保留使用的非农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内的建成区域;“老屋村”是指符合《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宝安龙岗两区城中村(旧村)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深府2007[257]号文)的老屋村。

⑤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村民在依法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范围外形成的建成区域,应按照相关规定优先落实非农建设用地指标或划定老屋村范围,属其他情形的,须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处理。

⑥权属清晰的用地,应以独立的产权边界作为一个地块。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原村民在依法划定的非农建设用地范围外形成的建成区域,一般作为一个地块;确需分割的,可由申报主体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地块划分。

深圳市城市发展战略 篇7

作为应对小汽车高速增长和交通拥堵所采取的一项城市战略, “公交都市”已成为全球大都市的发展方向。东京、巴黎、伦敦、新加坡、香港、首尔、斯德哥尔摩、哥本哈根等世界闻名的八大公交都市经过多年的发展, 已经形成了公交都市公认的标准:具有高达60%及以上的公交分担率;以高快速路引导产业布局、以快速公交走廊引导人居集聚, 以公交车站打造城市开发中心;采取全方位的公交优先政策 (如财政补贴、公共交通换乘优惠、公交专用道等) , 保证公共交通的优先发展;采取包括限制小汽车过快发展、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的需求管理措施。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公交都市建设也已被写入我国《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家公共交通“十二五”发展规划》。

此次论坛内容包括对我国“十二五”期间城市公交的发展政策及“公交都市”规划和标准的解读、国家“十二五”的公交发展战略、深圳“公交都市”的缘起及规划等最前沿政策信息和最前沿业界资讯, 是国内首次综合探讨“公交都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的高峰盛会。

为了学习、交流和借鉴各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推动中国城市公交都市的建设和发展, 整个论坛围绕城市交通下一个十年的形势、挑战与选择, 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方式多元化时代下公交发展的话题, 低碳交通的路径等议题, 就国内外发达城市公交都市建设经验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部道路运输司司长李刚在论坛上强调要把公交都市建设这一项惠民大事真正办好,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李刚:公交都市建设是惠民实事

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司长李刚在论坛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阐述了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 强调要完善措施, 科学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 把一项惠民事业真正办好,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李刚指出, 城市公共交通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出行需求的社会公益性事业, 是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基础支撑。针对“十二五”我国公共交通事业的新要求和新特点, 充分借鉴国内外公共交通发展经验, 交通运输部提出了开展国家公交都市示范试点工作的战略决策。2010年11月11日, 交通运输部与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 这标志着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试点工程正式启动, 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准确把握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的背景和战略意义:推进国家公交都市建设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抓手, 是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性措施, 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具体行动, 是贯彻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

李刚重点强调了在科学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方面:首先, 应充分发挥城市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公交都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法律、政策、设施、财税、管理、服务等多种因素, 因此, 必须将公交都市建设由部门行为归位为政府行为, 实行政府主导。其次, 科学确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目标和系统结构。不同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同, 因此没有统一的模式。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准确把握不同区域, 不同规模,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之间的差异, 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经济社会和交通需求特征, 科学论证, 系统谋划适应城市自身特点的公共交通发展模式。灵活选择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目标, 实行分类指导, 合理分工, 差异化的管理。第三, 加强公共交通相关规范和编制, 科学编制和实施城市公交规划, 这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 保证多种交通方式协调发展的基本手段和重要载体, 这也是公交都市建设的关键环节, 是积极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

李刚认为, 大家对建设公交都市要有足够的信心, 并对参与公交都市建设的城市提出了要求, 希望通过各个城市的努力, 使公交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首选, 切实做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公交都市建设的指示:让大家愿意乘公交, 更多地乘公交。

黄敏:力推公交为主结构的发展模式

作为首个与交通运输部签订《框架协议》的城市, 也是本次论坛的东道主,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主任黄敏则主要介绍了深圳建设公交都市的情况。

黄敏说:作为一个人口过千万的大都市, 深圳市已迈入“交通拥堵”和“交通紧约束”时代, 深圳已经具备建设公交都市的各项基础条件。目前, 深圳城市中心区半径拓展至40公里以上, 形成了“三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这为建设公交都市创造了有利的城市形态布局。而深圳实际居住总人口已经超过1200万, 日均公交出行量超过650万人次, 也创造了巨大的运输需求。此外, “一城一交”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网络化运营的轨道交通, 较高覆盖率的常规公交和干支衔接的道路网络, 都是深圳进行公交都市建设的良好基础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深圳的交通问题, 必须借鉴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的先进经验, 建立出行结构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用5到10年的时间, 将深圳打造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深圳市交委主任黄敏在论坛上表示, 深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推动市民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变

黄敏将深圳市的公交都市建设理念概括为五个方面: (1) 紧凑城市, 使70%的人口居住和就业集聚在公交走廊两侧; (2) 模式多元, 形成“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网络、出租车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都市公交体系; (3) 统筹衔接, 实现地下和地面交通、大容量和中低运量交通、机动化和非机动化交通的有机结合和有效衔接; (4) 空间提升, 集成轨道、公交、慢行系统及交通环境等要素, 打造安全、畅达、绿色的交通空间, 提高市民出行品质; (5) 实现交通与城市、经济、生活和谐共生。

据黄敏介绍, 深圳将采取一系列措施, 实现市民出行结构由个体机动交通和公共交通并行, 向公共交通主导转变。包括线网完善、公交提速、枢纽支撑、低碳交通、智能交通、可持续发展等。届时, 将满足不同距离市民的出行服务需求、提升中心城区和关键路段的公交运行速度、推动建立公交自行车系统, 同时加强国铁、城际轨道、一线口岸综合枢纽建设、加快常规公交与地铁接驳换乘枢纽建设、建设公交路外换乘中心等。

按照深圳市的公交都市建设规划, 预计到2015年, 深圳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公交都市”, 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 常规公交为网络, 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 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城市交通拥堵和乘车拥挤状况明显缓解。届时,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交通的分担率达到60%以上;中心城内部85%的通勤出行时耗不超过30分钟、通勤圈内各组团中心通过公交方式1小时内到达核心区;公共客运交通在交通建设投资中所占份额提高到50%以上;交通事故死亡率小于2人/万车;机动车排污总量较现状减少20%-30%。

薛兴海:打造一体化的城市公交体系

同样介绍所在城市公交都市发展状况的还有济南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薛兴海。据薛兴海介绍, 济南市素有“泉城”美誉, 泉水是城市的灵魂, 但同时也为公交道路建设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受地域条件的限制, 目前济南市的城市道路发展无法满足机动车日益增长的需要, 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薛兴海介绍说, 为了缓解交通拥堵的难题, 济南市高度重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以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为契机, 济南市已建成“两横三纵”的快速公交 (BRT) 网络, 并于2010年12月出台了《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 同时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的网络规划, 进一步完善BRT网络建设。

“十二五”时期, 山东省将实施“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及济南 (6+1) 都市圈”的建设, 济南市的产业集聚辐射能力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将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未来五年, 预计济南市经济将继续保持年均11%的高速增长,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充分发挥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主导作用。新修订的《山东省道路运输条例》和正式发布实施的《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济南市将紧紧抓住省会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 依托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 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TOD) 的科学理念, 着力推进和打造一体化的城市公交体系, 积极建设国内一流的“公交都市”示范城市。

济南市目前已经确立了公交都市建设的总体目标, 至2015年, 济南市将建成以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为战略导向, 加快建成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 常规公交为主体, 慢行交通为延伸, 出租汽车为补充的“公交都市”, 提高出行的可达性, 建设更宜居的城市, 提升城市的竞争力,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实现“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优质、设施更完善、管理更规范”的发展目标,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快捷、安全、方便、舒适的公交服务, 使广大群众“愿意乘公交、更多乘公交”。

为保证实现“公交都市”的建设目标, 济南市将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 (TOD) 的理念, 使公交逐步从适应城市空间布局, 转向引导城市空间发展, 借鉴国际“公交都市”发展经验, 完善一次规划、分期实施、长期可持续的规划保障体系, 重点推进轨道交通推进工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路网工程及快速公交 (BRT) 实施工程等“十大工程计划”, 并在组织机构、政策法规、行政措施、建设资金、土地利用、技术咨询等八个方面提供保障措施, 确保“公交都市”建设的顺利推行。

公交都市论坛意义深远

除此之外, 与会的交通运输行业专家学者也相继发表主题演讲, 积极建言献策。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公交服务水平提升后政府应该扮演的问题?深圳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主任林群对深圳的公交模式选择作了详细的介绍。香港何黄交通顾问有限公司主席黄良会介绍了香港在公交都市建设过程中的有益经验;南京城市与交通研究院董事长杨涛介绍了南京公交都市建设的发展规划和执行措施。重庆城市交通研究所周涛重点介绍了重庆市的全国首条BRT线路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 为其它城市规划BRT快速公交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广州市岭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振东介绍了粤港澳公共交通一卡通的发展状况;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葛颖恩以其在英国十多年的生活经验, 介绍了英国等欧洲国家发展双层巴士的情况, 并且探讨了双层巴士在中国大量使用的可能性。

13日上午论坛结束后, 包括交通运输部道路运输司司长李刚在内的领导与与会代表一起参观了深圳正在建设中的福田枢纽中心, 它是我国国内首座地下火车站。福田综合交通枢纽汇集了地铁2号线、3号线, 即将动工建设的11号线, 以及广深港客运专线福田站。启用后, 市民可以在这个枢纽实现1、2、3、4共4条线路的轻松换乘。搭乘3号线南行一个站, 与地铁1号线购物公园站连接。2号线与4号线也可直接在市民中心站换乘。目前广深港客运专线正在加紧建设中, 预计明年年底开通, 届时, 市民从这里乘坐列车, 到达香港只需要16分钟, 到达广州约35分钟。

作为国内首次综合探讨“公交都市”的高峰盛会, 公交都市论坛架设起国内外公交都市建设发展合作交流的桥梁。与会政府官员和学者专家表示, 整个论坛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天, 但是对我国公交都市的建设而言意义重大, 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代表聚集一堂, 互通信息, 交流各自的经验, 对我国公交都市建设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深圳探路城市低碳化 篇8

以“改革试验田”闻名的深圳,在城市低碳化发展上也先人一步,不仅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低碳立法工作,率先启动了碳交易市场,还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

2015年,深圳GDP较上一年增长8.9%,财政收入增长了30.2%,但每万元GDP能耗已经下降到0.398吨标准煤,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率超过21%,领先全国。

低碳城缩影

深圳国际低碳城,就是深圳走向低碳化的一个缩影。

4年前,坐落于龙岗区坪地街道的国际低碳城会展中心的所在地,一度是深圳最落后、最高碳的区域。当时,整个片区单位面积GDP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1/5,但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大约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倍。

2015年8月,深圳国际低碳城成为国家首批低碳城试点。

据了解,深圳国际低碳城的设计方案结合绿色低碳理念,实现了5个100%目标——100%的绿色建筑、100%的绿色交通、100%的清洁能源、100%的废弃物回用、100%的雨污水回用。

在国际低碳城,新建建筑沿用传统岭南建筑中低成本通风、隔热、遮阳节能技术,采用适应深圳本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真正实现了资源可再生利用。

深圳市龙岗区副区长侯海表示,低碳城里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环保低碳,“地面、道路安装了雨水收集过滤系统,废弃钢材、纸张被回收再利用,制作成各式雕塑与座椅”。

2014年11月,国际低碳城斩获2014年“可持续发展规划项目奖”。

全国首个碳交易平台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议》签署的第一年。此前,中国已明确计划于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以实现减排目标。

2013年6月16日,深圳碳交易平台正式挂牌,并于6月18日正式上线交易,深圳由此成为中国首个正式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的城市。

交易所正式运营第一年,深圳市碳排放总量就比前一年下降了约100万吨。

深圳碳交易平台启动后,进行了大量创新。2014年5月,平台推行全国首单“碳债券”;9月,成为全国首家向境外投资者开放的碳交易平台;10月,启动全国首个私募碳基金;11月,落地全国首笔绿色结构性存款。

在立法建设方面,深圳也走在了最前面。2012年,深圳率先制定并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碳排放若干管理规定》;2014年,又通过了《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暂行办法》,形成了既有人大决定又有政府规章的完整制度体系。

目前深圳已将636家重点工业企业和197栋大型公共建筑纳入碳排放管控范围,覆盖了公共交通、能源生产和制造业。

输出深圳经验

气候问题没有疆界,因此,对于深圳来说,如何将自身经验对外输出,亦是低碳化探索的应有之义。

从2014年至今,深圳陆续与包头等地签署碳交易体系建设合作协议,异地输出深圳经验,最终实现深圳与包头两市碳交易市场的区域对接。

2015年6月,在第三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珠三角地区9市共同发布《珠三角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深圳宣言》,加强区域合作。

李干明告诉记者,在6月17—18日举办的第四届深圳国际低碳城论坛上,广东省政府继续举办了“第二届珠三角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论坛”。论坛上,有关城市就珠三角城市绿色发展现状、城市治理向低碳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度交流;签署《深莞惠三市坪新清绿色低碳发展规划研究合作备忘录》,发布珠三角城市优地指数。

而在国际化方面,深圳亦有所尝试。

上一篇:岳麓山红色调研报告下一篇: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占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