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血液中心

2024-07-20

深圳市血液中心(共6篇)

深圳市血液中心 篇1

摘要: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反映出深圳市福田区的人口规模、结构、分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改善, 与此同时, 依然存在社会建设与管理、社会安全和民生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问题, 了解现状、找出问题、探索相应的对策是我们分析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六普,现状,问题,对策

1人口现状

人口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基础要素, 对福田区经济社会转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分析福田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发展趋势, 将有利于监测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根据“六普”数据, 福田区人口主要特征如下。

1.1规模得到控制, 增幅下降

人口总量逐年上升, 增幅逐年下降。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以下简称六普) 数据显示, 福田区201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131.75万人, 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以下简称五普) 多40.75万人, 增长45.0%, 年均增长3.8%;比1990年建区时多100.38万人, 增长3.78倍, 年均增长16.9%, 人口总量逐年上升。1990年到2010年人口规模的增长可以清晰的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从1990年建区到2000年这一阶段, 人口增长较快, 多数年份的增速超过2位数, 第二个阶段是从2001到2010年这十年, 增长曲线在2001年出现明显拐点, 增速开始下降、趋缓, 增速均控制在7%以下。

常住人口比上年增长1.6%, 呈逐年降低的趋势, 并且增速连续6年保持在5%以下。福田区的人口增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人口规模稳定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控制和经济规模的大幅上升, 福田区人均正效应水平逐年提高, 2010年人均GDP14.17万元, 比上年增长10.4%;人均绿地面积26.87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1%;万人公共体育场馆13.37个, 比上年增长2.5%;人均住宅建筑面积27.77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1.0%。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趋优、社会大幅进步、民生福利提高, 辖区居民幸福感提升。

1.2人口结构调整加快

人口类型为“成年型”和“稳定型”。2010年“六普”数据中, 0-14岁的少年儿童有156580人, 少儿系数为11.88%, 比“五普”时比重增加0.20个百分点;15-64岁的成年人有1116673人, 占常住人口的84.76%, 比“五普”时比重下降2.01个百分点;65岁以上老年人有44258人, 老年系数为3.36%, 比“五普”时上升1.81个百分点。“六普”15-49岁的生育人口比重为76.01%, 比“五普”下降5.62个百分点。“六普”的老化指数为28.27%, 比“五普”增加14.97个百分点。“六普”的年龄中位数为30.94岁, 比“五普”增加了4.4岁。根据国际通用人口类型标准和人口再生产类型标准判断, 福田区的人口类型已经从“五普”的年轻型转变到“六普”的成年型, 再生产类型由增加型向稳定型过渡。

行业人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六普”对家庭户的10%进行长表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从业人口共80791人, 主要从事的行业分布在20个行业内, 其中从业人口最多的三个行业为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居民和其他服务业, 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8.20%、12.08%和5.95%;“五普”从业人口最多的三个行业为制造业、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 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6.95%、25.67%和9.48%。福田区从2000年到2010年期间, 产业结构由二产占较大比重逐步向三产占绝对优势转变, 工业逐步外迁, 第三产业新兴行业增多, 城区功能定位逐渐向金融、文化、政治等转化, 产业结构变动推动了行业人口的流动。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五普”的37.17%下降到“六普”的17.14%, 下降20.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从“五普”的62.61%上升到“六普”的82.71%, 上升20.1个百分点。“六普”中新兴行业从业人口比重逐步增加, 其中居民和其他服务业比重为5.9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比重为4.49%,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比重为4.10%,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重为3.28%。人口倒挂逐步缓解, 人口流动趋于稳定。“六普”常住人口中户籍人口613032人, 占比46.53%, 非户籍人口占53.47%, 非户籍人口占绝对比重, 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户籍人口增加较快, 户籍人口的比重也显著上升, 比重比“五普”时提高了14.31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倒挂现象得到较大转变。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沉淀, 福田区的倒挂现象会逐步改善。在户籍人口中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136801人, 主要流入地区为省内, 占87.30%, 流入外省的省市按比重排名为湖南、湖北、北京、上海、江西等。常住人口中户籍在外省的人口数467926人, 主要来自的省市按比重排名为湖南、湖北、四川、河南、重庆、广西等, 来自地区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较为迟缓, 人口较多, 离深圳较近的省市。户口在外乡镇的人口流入福田区的原因主要是务工经商, 占71.92%;家属随迁, 占7.56%;投靠亲友, 占6.44%和工作调动, 占4.81%。

1.3人口素质提升

“六普”中, 六岁及以上人口中未上过学的人口比重比“五普”下降0.4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的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下降10.57个百分点;高中、高中中专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下降3.86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重“六普”比“五普”提高14.85个百分点, 是六岁以上人口中受教育情况比重最高的类别, 而“五普”中比重最高的类别是初中以下人口, “六普”计算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09年, 比“五普”提高了1.02年。由此可见经过十年的发展, 福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高素质人口是促进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发展的基石, 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使得社会自治能力提高, 管理成本下降。

1.4人口分布改变

人口密度全市最大。“六普”福田区的人口密度为16749人/平方公里, 比“五普”增加5088人/平方公里, 增长43.6%, 人口密度增长较大。比排名第二、第三的罗湖区和南山区密度分别大5023人/平方公里和10872人/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与区域建设和功能定位关系较大, 南山区是我市的科技区, 城区较新, 科技相关人才扎堆;罗湖区是老的中心城区, 生活配套完善, 生活便利;福田区作为新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 要素更为集聚, 吸引更多人口迁入。福田区人口密度排前三位的街道是园岭街道、福田街道和华强北街道, 这三个街道分别是福田的工商中心、金融中心和经济旺区。

2福田区人口问题及对策

人口发展在与经济增长、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环境保护和管理转型等诸多方面相互协调的过程中, 矛盾此消彼长, 不论是人口的规模、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受教育结构, 还是人口迁徙变动, 一系列的问题逐渐产生和暴露, 难以在短期内彻底解决。人口素质、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调、人口基数大负担重和人口经济结构等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存在, 福田的人口问题存在普遍中的特殊性。

2.1人口类型的转变, 社会建设与管理滞后

分析历年来人口、经济、社会的主要发展指标, 未来5年左右福田人口仍将稳定增长。人口规模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仍将趋紧, 民生、教育、卫生、就业创业、住房保障、公共安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和环境质量将由于人口规模而加重负荷。人口增速将缓慢降低, 将引发人口结构及相关的经济社会问题, 老龄化加快、性别比失调、人口迁徙对素质的贡献下降等,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养老、计生政策和人口管理政策无法简单精准到位。为此正视及把握人口内在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积极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 稳定人口规模, 科学合理地规划调度各项公共资源的分布和使用, 增加投入, 提高社会发展的质量, 是建设社会经济的基础环节。与此同时, 统筹解决人口规模与结构的问题, 通过加快产业升级, 逐步调整优化各项社会建设、人口管理政策, 针对人口结构、分布、老龄化趋势加快等问题, 保证人口的适度流动和经济发展的活力, 建立健全居民保障机制, 提高人口素质, 增强自治参与, 提高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2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倒挂现象依旧, 社会安全压力较大

发展时间短、发展速度快、发展过程及所处的发展阶段, 使得福田区和深圳市的户籍人口与非户籍人口的比重从建市及建区以来都是倒挂的, 并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至今。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 既满足了福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更加大了人口的流动, 稳定性降低, 给福田区的社会治安和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严峻的挑战。福田区应在全市先行一步, 根据居住年限、健康、文化、技能等标准, 对流动人口放开户籍, 加大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引导低素质人口随传统产业外迁。大力发展社会志愿者队伍, 加大社会参与和社会自治, 发挥社会的力量, 对流动人口进行就业技能培训, 提高人口素质, 优化人口结构。

2.3人口密度较大, 推动生活成本高企

区域人口规模不断增加, 推动物价上涨, 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福田区作为深圳市的中心城区, “衣食行”的消费虽高但与其他区相差不大, “住”的成本却遥遥领先, 租房贵, 买房更贵。2010年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物价水平增长提速,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3.5, 比上年上升3.5个百分点。从分类价格指数看, 八大类商品中有六类不同程度的上升。食品类、医疗保健个人用品类和居住类的上涨居前三。过高的物价水平让年轻人才与毕业生却步, 影响了城市的人才储备, 进而影响城市和区域的的创新源泉和未来发展, 阻碍人口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此, 落实价格调控各项措施, 拓宽住房的保障渠道。同时要有针对性的解决人口住房问题, 不仅要关注高端人才、领军人才, 视野应更多的向范围更广的年轻一代倾斜, 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共同发力, 把房租与房价调控在合理水平。稳定物价, 保障群众基本生活。

2.4资源环境压力过大, 阻碍生活品质提高

福田区人口规模庞大, 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 随着产业升级, 社会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就业压力增大、能源和自然资源消费量扩张。人口数与人口消费力的增长加大了生态环境的压力, 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增多, 土壤、水、空气都遭受严峻考验。人多也会导致人均资源偏低, 比如人均绿地、市政设置、医院和人均GDP等。在这方面, 根本之路在于统筹兼顾、标本兼治, 持续不断地加快产业转移, 继续通过政策导向有序调控, 迫使有污染的行业外迁。近年来的工作成效比较明显, 自2008年以来工业三废的产生量逐年降低, 空气指数优良率也一直稳定在96%左右。

2.5人口全面发展受制, 素质与国际化标准有差距

人口发展是科学发展的目的和归宿, 人口素质是重要的评判依据, 决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程度。2010年福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12.09年, 与发达国家14年的上限比仍有近两年的差距。人口素质以健康为基础, 重要一环在于出生人口素质和健康, 由于人口仍将有所增长, 需不断加大投入。根据福田区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布和人口类型, 合理配置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资源, 根据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 逐渐改善硬件强于软件的现状, 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人口文化素质是人口全面发展的外在表现, 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的手段和推动力, 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制定, 统筹计划生育政策及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政策, 继续通过管理服务、政策导向、合理调控及产业转移, 积极科学应对人口类型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预判新的人口类型将引发的创新人才减少、动力不足及社会养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文化、安全等一系列新需求。

参考文献

[1]深圳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深圳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概要[J].2011.

[2]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统计年鉴[M].2010.

[3]中国统计出版社.深圳统计年鉴[M].2011.

[4]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深圳市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R].2010.

[5]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J].福田区建区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R].2010.

深圳市血液中心 篇2

作为一名医学生,如果连血液中心和急救中心都没有去过的话,恐怕是不合格的。但是这绝不是我去参观理由。在血液中心和急救中心,我懂得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在血液中心,老师们对我们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们以后当了医生一定要记住,这血啊,能少用就少用,能不用就不用!”每新见一个老师都会对我们这么说。一开始以为是老师开的玩笑,后来才知道这不仅不是玩笑,反而非常严肃,非常重要。血库看起来很大,可是要供应整个北京市的血源需求确实非常紧张的。血液中心采用了那么多手段来保存血液,冷却、冷冻、震荡,就是希望能让血液能保存的长久一点,在长久一点,拯救更多人的性命。

很多人都认为血液中心是个“暴利”机构,为什么呢?因为血液中心只要派出一辆车收集一点捐献人的血就可以卖给病人上千元啊!殊不知,采血的成本就要上千元!成本都花在仪器设备上,设备都要进口的、高级的,这是为了保障输血卫生安全,保护献血人的安全,同时也保障了被输血人的安全。血液中心和所有医疗人员的无私奉献,守护着千千万万的生命。

急救中心更加让人震撼,这里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一个字“急”。从门诊室到ICU,从急救车到手术室,忙忙碌碌的人影交汇着,甚至动用整个中心的力量,只是为了能够早一秒钟给予病人救助。在这里,时间就是生命。

然而战争不仅发生在急救中心内。急救中心的责任感覆盖到了全国,覆盖到了全世界。地震救援,急救中心的工作人员总是第一时间冲上急救车,连夜开往灾区,只为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菲律宾海啸,急救中心把专用飞机装满救灾物资,连带医疗人员紧急送往那里。在那里,时间就是生命。

深圳市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 篇3

2004年1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批准深圳市向国际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申办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为成功申办这次运动会,深圳市于2005年通过国际招标确定了运动会场地的城市规划方案,并于2006年对运动会的场馆设计进行了国际招标,GMP及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的方案被评为优胜方案,最后该方案被采纳。2007年1月,深圳成功获得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举办权。根据政府的要求,经市规划局、市公务署、市体育局研究,决定委托GMP和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共同对大运会场地进行修建性详细规划。于2007年2月已上交“深圳大运会体育中心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方案文本,本次总图(52ha一场两馆体育用地)规划在此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化设计。

二、现状概况

1. 地理位置及范围:

本项目用地位于龙岗区奥体新城核心地段,周围山水相间。用地东侧为80m宽黄阁路,南侧为80m宽龙翔大道,西侧隔70m宽龙兴路与铜鼓岭相对,北侧为40m规划道路(鼓岭路)。南北长约1050m,东西宽约990m。总用地面积52.05 ha。

2. 用地现状:

用地内大部分为未开发建设区域,有少量工业厂房及民居,今后会安排外迁。用地范围内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约10m。用地高程存在一定变化。

三、规划理念与构思指导思想

建设基地西南面的铜鼓岭是本项目最重要的景观要素。由于“健康大道”可通往绕山而建的各种不同体育设施,因此,创建一条通往该区的步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条步行联系基本不受任何车行交通的约束。根据上述设计目标,形成了本项目的基本景观要素:将铜鼓岭的山坡延伸到体育中心的建设基地,从而在不同标高上创造出优美的地形。健康大道与体育中心的建设基地通过步行道相联系,以跨路绿化平台形式跨越龙兴路。这样,设计完全实现了“休闲带”的设计理念,即利用景观带连接各体育场馆。

四、总体构思

主体育场坐落在基地南部的山脚下,所有三座体育场馆均按照清晰的几何秩序布置,形成三角形。因此,体育馆位于体育场北面,与规划12号道路和黄阁路的矩形十字路口相呼应。主体育馆西面是矩形的游泳馆,所有的三个体育场馆通过+6.00m标高层上抬高的步行休闲体育广场相互联系。

1. 用地布局:

整体布局按照几何秩序布置:南侧的主体育场与北侧的体育馆形成纵轴线,与未来用地北侧的高交会馆形成呼应;热身赛场布置在主体育场西侧,与铜鼓岭山体形成整体景观;西北侧设置游泳馆,与未来的体育商场形成轴线关系。

2. 空间组织与景观特色:

所有体育场馆通过一个人工湖相互联系。根据总体总平面规划设计中提出的“景观带”的设计理念,水面从基地的最南面一直延伸到最北面。人工湖设计为核心的景观元素。它的各种活动,如划船运动、湖滨舞台上的音乐会与表演活动、喷泉等特色不断吸引人们前往。湖岸设计多姿多彩,柔和的造型、配以繁茂的绿色植被、或硬质铺地和台阶,吸引人们驻足、坐下、欣赏周边的美景。湖内设有多座桥梁,因此,人们可以从湖岸一侧,穿过湖面到达另外一侧的湖岸,从而在基地内形成高效的人流流线。喷泉提供了宜人的声音背景,而它的夜间景观照明更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整个建筑群体布置在面积广阔的景观公园里,具备了传统景观园林的全部特征:水流、植物和树木代表着花园内的流动和生长。柔和流畅的造型烘托出和谐浪漫的氛围,而铜鼓岭作为一种与之结合的景观主导要素,形成和谐的世界。设计赋予体育场馆充满表现力的特性,令人联想起在广阔景观衬托下的一颗颗巨型水晶。这些富于表现力的体块与柔和的景观造型之间形成了有趣的对话,并为体育中心塑造具有高度可识别性的形象。夜间,半透明的外立面看上去如同巨型的发光体,形成本项目浓厚的节日特色和标志特色。

3. 道路交通系统:

交通系统的设计通过+6.00m标高的平台分开人流与车流,避免了步行交通与车行交通在基地内部的交叉。在用地中心(中心广场)下设置公共地下停车场,以解决大运会期间大量的停车需求。在基地南部也组织了一定数量的停车位,车位数量根据体育场馆的容量进行规划。在高峰期期间,展览中心周边的车位也可同时投入使用,因此设有人行天桥联系这两个地块。由于所有的停车场均通过周边道路进入,因此在核心景观区内除了消防通道外不设任何道路。消防车辆可到达任何需要的区域,包括6m平台。三座体育场馆的步行出入口均设在+6.00m的标高层上,所以,小车和送货卡车的入口通道均在各建筑的地面层上进行组织安排,卸货平台、vip下车点等均设在地面层,不会对步行交通构成任何约束。穿梭大巴和出租车可直接抵达各体育场馆的前广场,从而建立了与公共运输系统的联系,尤其是与深惠路轨道交通站的联系,最重要的巴士车场位于龙兴路与规划2号路(鼓岭路)的交叉路口。

血液中心实习心得体会 篇4

在深圳市血液中心领导、业务科及各科室老师的关怀和支持下,我们不仅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适应了社会,得到了很多的锻炼。从一开始初来乍到对所有知识、技能充满着好奇,对仪器的使用感到欣喜若狂,到迫不及待的了解各项实验具体操作,掌握各种检测方法流程,从采血、检测、成分分离、成品制备到血液制品用于临床,以及研究所的配血等,让我懂得了老师的一句话“做我们这样工作的人,追求的永远不是做实验出报告的速度有多快,而是准确”。这样的一句话,在我们接下来的学习过程里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浮现。

每一个科室有着不同的工作职责,不同的实习岗位大家都尽己所能完成每项工作,即使扮演一个很小的角色,也都十分欣喜。还记得在献血服务科,与献血者轻松愉快的交流;成分科紧张快节奏的脚步;待检科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质控科对质控品的严格检测;检验科忙碌而和谐的工作氛围……每一次操作由陌生到熟悉,每一个原理从疑惑到理解,都离不开每个科室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在研究所实习的最大感触,就是地贫患者颇多,有的小小年纪就要每半个月、一个月就要定期进行一次配血,如果没有足够的血源,等待他们的即将是一次次生命的垂死挣扎。作为一名医学生,我们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更需要一颗博爱宽厚的仁心。周末去献血服务科做义工、当志愿者,献全血、献血小板,或许我们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往往是被一些小事感动着,我们举手之劳,可能挽回的是一个生命。

同时在各位指导老师教导下,我们不仅掌握了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与流程,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教给了我们作为科研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课题的选题、设计、书写综述,到整个实验,以及最后的分析、讨论、撰写论文,每一位指导老师都倾注了很大的心血,给予了很多的帮助,让我们在科研思维上也得到了训练与开拓创新。我们严格遵守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要求,在指导老师的监督下独立完成整个实验,在业务科组织安排下,参加了预答辩,各位专家老师针对文章的纰漏之处和PPT展示的优缺点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深刻的见解,为我们回学校之后的正式答辩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如果说大学校园是象牙塔,那么真实的社会真的是一鼎现实的大炼炉。实习就是一个锻炼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在这里没有矫情,没有懒惰,也不可以逃避。我们是未来的医生,我们要对自己做过的每个标本负责,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体会,这些都得益于深圳市血液中心的领导给我们提供这个优秀的实习基地和科研平台。

实习生活在校园与社会之间形成一个过渡,不仅仅是外表角色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心。除了责任感的时刻存在,还有个人的成熟。深圳市血液中心的实习已经结束,要感谢太多人的关心与帮助。首先感谢血液中心的领导给我们提供的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其次科室里的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同时也感谢献血、做志愿者的社会爱心人士,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坚持,社会因为我们而丰富多彩,患者因为我们而多了一份希望。

血液中心加强质量管理的思考 篇5

1 血液中心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即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的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使其设施的全部管理职能的一切活动。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规范阶段。GMP和ISO 9000体系关于全面质量管理与不断改进的思想完全相同。国家卫生部1988年正式发布GMP, 1992年进行修订, 表明了管理不断改进的发展过程。因而, 有人呼吁, 在血液管理行业引入全面质量管理, 依靠科学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 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是当务之急[2]。从实际状况看, 真正按上述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并不普及。虽说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 但质量管理意识淡薄与标准化、规范化措施不到位是关键因素。

2 质量管理意识及改进措施

一般说来, 管理本身就是主观的能动追求。质量管理意识不强必然导致管理行为的被动适应, 随意忽略或故意回避日常执行相关标准、规范。已经有若干因输血感染造成的医疗意外以致诉诸法律解决的个案报告。尽管数量不多或偶尔发生, 但负面影响之大、对医疗卫生行业名誉损害之重令人扼腕。从血液资源及其效益极为特殊的角度出发, 科学认识血液管理意识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对策, 有着重要现实意义[3]。

2.1 质量意识与质量需求

质量即符合顾客要求, 最大限度维护或体现用户的权益, 它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血液质量需求是指采供血过程发生的血液产品以及临床用血者服务能满足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种合理要求, 以最经济的成本为临床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以保证输血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消除和预防质量问题产生。因而, 质量需求是血液管理的起点与归宿。这样提出问题只是为消除一个误区。很多人还尚未明确认识到, 不是质量意识决定质量需求, 而是质量需求决定质量意识。一旦认识到这一点, 必然要提升把握质量意识的水平。质量意识不仅是对日常工作、技术行为的规范与约束, 而且涉及到血液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血液管理工作的社会职责。

2.2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管理科学, 要求全过程管理、单位各部门管理和全员参加管理, 及全面综合管理。为保证全面管理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应该从血液采集及其前期准备开始到提供血液产品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条件进行质量控制。在实际工作中, 把从各种数据、记录里面寻找异常信息的工作日常化, 及时分析其发生的原因, 从而采取适当的改进措施的必要性较为突出。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蒙古血液中2005—2006年每年丙氨酸转氨酶 (ALT) 活力高于正常值, 报废率占总报废率的34.8%, 2005年中、重度乳糜血过多, 占总采血量的7.2%, 2006年中、重度乳糜血过多, 占总采血量的5.7%, 这2项指标不合格既影响血液质量, 又造成大量血资源浪费和试剂材料损耗。由于ALT活力升高的原因很复杂, 除肝脏、心血管疾病和骨骼疾病能引起ALT活力升高外, 诸多非病理性因素如药物、乙醇、疲劳、运动也能引起ALT活力升高。如何在采血前将ALT和乳糜血进行控制已成为改进的关键, 单纯靠咨询和增强宣传力度显然不能很好地杜绝和降低ALT活力升高及乳糜血的采集, 因此, 要从源头达到控制, 必要时从筛查上下功夫。通过调查、分析、论证, 及时采取了给采血屋配备罗氏干式生化分析仪及小型离心机的改进措施, 加强ALT和乳糜血的采前筛查,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3 标准操作程序 (SOP)

SOP能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个有效的完成任务模式, 涉及从献血者初筛和选择到血液成分发放以及工作人员培训、安全健康和仪器使用维修。制定SOP应按国家和地方政策以及涉及到的特定程序起草, 随工作流程变化应及时做必要的更新。如检测实验室就其承担的所有重要工作制定相应的SOP, 以此作为完成筛检工作的一套书面操作指南 (包括检测的各种特殊步骤) , 并随我国相关法规完善及检测技术提高作必要的调整, 遇到发生质量问题而导致法律纠纷时, 该SOP有助于解决法律纠纷, 降低血液中心及血站承担风险责任。

2.4 质量体系

质量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建立的综合体系。首先在于提供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服务, 而且必须对采集、制备至发放的各工作环节进行全方位控制, 为此, 必须确定最佳工作方案, 建立检测和控制体系。其中最本质的是编制总管理体系文件、质量手册、质量计划、程序性文件, 质量记录从质量职责角度讲, 血站全员都应对质量负责, 必须互相配合形成一个集体以建立并保证适合的质量系统, 才能进一步确保血液成分临床使用安全、有效。

2.5 质量审核和记录

质量审核是检查质量保证系统的管理手段, 审核应集中着眼于特殊区域并进行审核跟踪。如在检查多个化验结果的同时能对化验方式本身进行检验, 发现任何问题应在审核之前就采取行动来纠正。质量记录保证了产品的可回溯性。记录可证实特定的标准已被采用, 应包括血液的采集、成分制备到使用整个过程, 这可以使每个单位血液的历史能从病人追溯到献血者, 以检查是否存在问题或遗漏。

2.6 评价改进措施的效果

任何一个改进的实施都应该有始有终, 应定期评价其实施效果。血液成分本身制备质量达不到规定要求以及较早由免疫作用引起输血、发热、过敏反应等一般要认定责任。输血感染输血后肝炎风险最大, 输血风险一旦发生必然导致病患及治疗问题[4]。血液成分是特殊医疗用品, 输血及其成分制品是医疗抢救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不同于商品买卖关系, 在输血这一行为过程中, 受血者应遵医嘱服从医疗安排。血液成分不是一般普通产品, 在人造血及代用品尚不能完全替代之前, 只能取自人体;输别人的血液成分可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因此, 面对新的特殊问题, 目前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 输血风险责任承担不能依产品质量有关法律来处理。同时输血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 献血者感染某种病毒, 在早期血液中病毒标志物却难检出, 医学上称“窗口期“, 而这时血液有传染性;目前检测试剂, 还不能检出所有的病毒, 还可能有新的病毒尚未被发现[5], 因此, 需要对检测方法及试剂进行必要的控制并规范化操作, 加强人员培训, 保证输血安全。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血液感染,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1]陈云科.临床输血感染的相关环节.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2) :234.

[2]陈平, 邹昌新, 何秉洪, 等.血站的全面质量管理及意义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 2001, 14 (4) :263-264.

[3]辛永红, 刘强, 郑秀峰.血液成分病毒灭活与安全输血.实用医技杂志, 2006, 13 (1) :77-78.

[4]段建民, 王春梅, 段宁.成分输血在临床上的应用.中华医学写作杂志, 2000, 7 (5) :597-598.

浅谈大型血液净化中心的设计 篇6

1 建筑布局

1.1 分区要求

血液透析室(中心)应按照实际需要合理布局,通常应划分出以下三大区域:污染区、半污染区、非污染区。

1.1.1 污染区

污染区为血液透析室(中心)的布局重点,在污染区内,须设置如下分区:

(1)普通病人透析治疗间(区)。1台透析机与1张床(或椅)称为1个透析单元,透析单元间距计算>0.8 m,实际占用面积>3.2 m2。每一个透析单元应当有电源插座组,反渗水供给接口,废透析液排水接口、供氧装置,中心负压接口或移动负压抽吸装置[1]。

(2)隔离病人血液透析治疗间(区)。根据隔离病人的数量设置透析单元,布局要求同普通病人治疗间。

(3)污物/废弃物/洁具储存清洗间。用于暂时存放医疗废弃品,可回收的治疗包以及病人使用的洁具和生活垃圾。

(4)透析器复用冲洗间。用于对病人使用的可重复使用透析器进行复用冲洗,要求有反渗水供水接口和复用机,以及存放复用透析器的冷藏柜。

1.1.2 半污染区

半污染区起到防止污染扩散,交叉感染的重要功能。通常情况下水处理间、配液供液间、治疗室、小储物室、工程师办公室、病人更衣室、病人卫生间、接诊区和病人家属休息室均划分在此区。

(1)水处理间。水处理间面积至少为水处理机占地面积的1.5倍以上。地面承重应符合设备要求并进行防水处理并设置地漏。水处理间需采取隔音措施。透析机供水管路、管件应选用无毒和非金属或不锈钢材料制备[2],没有死角和死循环,避免死区滋生细菌。

(2)配液供液间。用于进行配置和存储透析治疗所需液体。

(3)工程师办公室。有5台以上(含5台)透析机的透析中心应配有专职工程师完成设备维修,消毒等工作。工程师办公室应配有电源、反渗水供水口、废透析液排水口等装置,方便设备的检修。

1.1.3 非污染区

非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办公室、储藏室、病历资料室、会议室/教室、医务人员休息用餐室、医务人员更衣室、医务人员卫生间和浴室等。

1.2 环境要求

1.2.1 普通/隔离病人透析治疗间、治疗室

透析治疗间应当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Ⅲ类环境,应具备空气消毒装置、且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安静、空气清新,做到良好的通风或设新风装置,地面应使用防酸材料并设置地漏。

1.2.2 水处理间

水处理间除需隔音消毒措施外,对进水也有要求:水质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进水压在0.2~0.4 MPa入口处安装压力表,流量不低于水处理设备产水量的2.5倍,地面除做防水层外还应有不积水处理[3,4,5]。

1.2.3 配液供液间

此房间应避免与水处理间同室,且地面承重应符合配液罐、桶的容积要求,地面除做防水处理外还要使用防酸材料并设置地漏,保持通风,透析粉应分别码放在托架上,距地面≥20 cm,距墙壁≥5 cm。

1.3 我院具体分区和环境设计

我院新血液净化中心为原有建筑改造而成,该大楼共有4层。我院现配备医护人员共20余名,规划扩建至80个独立透析单元,在综合考虑科室长期发展后作出的设计如下:

1.3.1 分区设计

(1)1~3层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4层为非污染区。

(2)1层是隔离病人血液透析治疗间(区),设计15个独立治疗单元,考虑地面承重情况水处理房间设置在一楼;2层是普通透析治疗间(区)设计50个独立治疗单元,同时复用间、污物间也设置在2层;3层是CRRT治疗间(区)设计15个独立治疗单元,同时该层设有工程师办公室,中央供液配夜间;4层作为医护人员办公室、休息区和资料储存室等。

1.3.2 环境设计

(1)消毒。血液净化科室的部分分区要求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的Ⅲ类环境,为此我们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挂壁式空气消毒机和紫外线消毒灯。墙壁遵循弧形设计避免死角积灰,地板材料防酸腐蚀。

(2)美观。我院新科室拟启用中央供液系统和血液透析中央信息系统,而每个透析治疗单元需要独立的透析液出口及废水排放口,如此势必造成管路繁杂错综不堪。为美观实用,我院于设备带下方加装了层柜,所有管路置于柜中,同时如有需要临时实用的监护仪、血压计等中小型医疗设备亦可置放于柜上。

2 管路设计

2.1 反渗水管路

我院采购了劳饵Aquaboss型反渗透水处理系统,该系统高约2.1 m,重量约达6吨,可同时负载120个透析单元用水。由于我院的净化中心共有3层楼房且每层应对不同需要的病人,所以水处理设计为2个闭合环路。1、3层为1个环路,2层为另一闭合环路。此设计便于某一环路产生故障时可单独关闭,科室仍可维持运作,争取维修处理时间。为使科室外观整洁美观,所有管路均采用暗装方式,上下楼层的管路则统一走水井。管路走向如下:

(1)1、3楼环路:反渗水处理系统→水井上CRRT治疗区→工程师办公室→中央供液配液间→水井回一楼→隔离病人血液透析治疗间(区)→返回反渗水处理系统。

(2)2楼环路:反渗水处理系统→水井上普通病人血液透析治疗间(区)→复用间→返回反渗水处理系统。

2.2 中央供液管路

我院采用康盛公司的中央供液系统,布管走向基本同水处理管道一致。但中央供液管内装溶液为酸性,需要耐腐蚀管道,为防止老鼠啃噬需加装管套。

2.3 信息化网络设计

我院拟将血液净化设备、病人体重秤、及检验科信息系统、医院实验室信息系统(LIS)[6,7,8]进行网络连接构成血液净化中央工作站。该工作站可完成对净化设备的数据读取和数据发放,便于科室医护人员实施监控病人治疗信息和设备工作状态。实现该系统的设计后,血液净化的流程如下:

(1)病人插入个人信息卡,记录透析前体重,系统将自动采集体重数据,自动计算超滤目标。

(2)信息卡插入透析设备卡槽,病人处方被下载到透析设备。

(3)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可通过信息管理系统了解病人的治疗情况及设备运转情况。

(4)医生可通过信息系统发送医嘱到指定透析设备上,护士亦可在透析设备上对仪器设置进行微调。

为实现该系统,我院于每个透析单元上均保留足够的网络端口,便于信息采集。中心机房单独设置在4楼,支持该系统的硬件均存放于机房中。

3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院血液净化科室的装修工程接近尾声,纵然装修前各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参观学习兄弟医院的装修设计构想,实际操作中仍遇到很多问题,现总结如下:

3.1 废水管设计

由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并非一个大的平面,而是由3层楼房构成;加上设计了2个闭合环路致使管路较为复杂。初步设计时拟采用原有建筑的废水管道,施工后期发现出现问题:(1)血液净化科室需要消毒,消毒中不少液体具有强腐蚀性且温度偏高,原有废水管道不具备耐腐蚀、耐高温性质;(2)每个独立治疗单元均需废液排放口,原有废水排放管道无法满足。基于以上两点考虑我院对废水管进行重新设计。

3.2 反渗水管路设计

现有建筑前身为我院急救中心大楼,当初的设计并未考虑铺设大量管路。本次装修中发现铺设管路时很多地方被横梁阻断要绕弯路,所以反渗水管路显得较为错综复杂,不少地方为了避免穿横梁上下交错,不仅耗时费力也为以后的维护带来了不便。

摘要: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今年将再次扩建,本次装修工程由使用科室、设备科、基建科共同配合完成。本文主要从建筑布局、管路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设计布局,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信息。

关键词:血液净化中心,建筑布局,管路设计,医院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血液透析质量管理规范[S].2009.

[2]殷衡基.血液透析水处理设备的现状与研发[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27-29.

[3]陈斌,王艳丽.血液透析水处理的质量控制[J].医疗设备信息,2001,(12):32-33.

[4]赵作宁,薛小红.血液透析用水-水处理系统的监测[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5):98-99.

[5]康勇,王志,朱宏吉.工业纯水-制备技术、设备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6]魏景锋,张蕴.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LIS)开发中的问题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08,(5):70-71.

[7]丛玉隆,李健,检验科计算机管理网络的建立与应用体会[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6):361-363.

上一篇:管杆管理下一篇:提高员工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