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2024-11-07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通用7篇)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1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2004年修正本)

(1999年6月30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

2004年4月16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确认商人资格和规范商行为,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登记设立的商人和在特区商人登记机关管辖的地域内发生的商行为,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商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保护。

商人在特区从事商行为,必须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侵害其他商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四条

本条例和国家的商事法律未规定的事项,适用商人章程或合伙协议,商人章程或合伙协议未作规定的,适用民事法律。

第二章

商人

第五条

商人是经依法登记,以营利为目的、用自己的名义从事商行为且作为经常性职业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本条例所称商人,是指:

(一)有限责任商人,包括各种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

(二)无限责任商人,包括非法人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合伙组织及其分支机构、个体工商户和其他经济组织。

本条例所称商行为,是指商人从事的生产经营、商品批发及零售、科技开发和为他人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的行为。

第六条

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军事机关、政府投资的中小学校不得设立商人,不得从事商行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上列机构中在职的工作人员和国有企业中的管理人员不得设立商人,不得从事商行为。

第七条

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不得设立商人,不得从事商行为。

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不得成为合伙人。

第三章

商事登记

第八条

商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应当依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

第九条

深圳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商人的登记机关(简称登记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本条例办理商事登记。

第十条

商事登记分为有限责任商人的登记和无限责任商人的登记。

有限责任商人的登记,由登记机关依照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办理。

无限责任商人的登记,由登记机关授权的分支机构(派出机构)依据本条例办理。

第十一条

无限责任商人的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地址)、负责人、企业类型、经营范围、营业期限、出资人或合伙人的姓名(或名称)和住址以及身份证号码。

第十二条

设立无限责任商人的申请人或其委托人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文件:

(一)出资人或合伙人签署的由登记机关印制的商事登记申请书;

(二)商人名称核准文件;

(三)住所(地址)的证明文件;

(四)载明负责人、出资人或合伙人的姓名(或名称)等事项的身份文件;

(五)合伙组织的合伙协议;

(六)登记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须报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应当在申请设立登记时提交批准文件。

第十三条

设立无限责任商人的申请人向登记机关提交虚假证明文件的,登记机关有权责令其改正,并处以五千元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其商事登记。

虚假登记的申请人或虚假证明文件的提供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

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无限责任商人设立申请登记文件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是否登记的决定。对符合条件的,予以登记,发给由登记机关统一印制的营业执照;对不符合条件的,不予登记,并应当给予书面答复,说明理由,告知申请人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登记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决定。

第十五条

营业执照的核发日期为无限责任商人的成立日期。

在取得营业执照后,无限责任商人可以凭登记机关核发的营业执照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申请纳税登记。

在领取营业执照前,无限责任商人不得以拟使用的名称从事商行为。

违反第三款规定的,登记机关处以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六条

无限责任商人要求变更登记事项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原登记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

违反前款规定,擅自变更登记事项的,登记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

无限责任商人歇业六个月以上的,应当向登记机关申请办理歇业登记。

违反前款规定的,登记机关可以暂扣其营业执照或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十八条

无限责任商人终止营业的,应当向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并提交下列文件:

(一)出资人或合伙人签署的由登记机关印制的注销登记申请书;

(二)营业执照;

(三)由出资人或合伙人签署的债权债务清算报告;

(四)完税证明;

(五)登记机关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无限责任商人申请注销登记,不得以此逃避其应负担的债务。

故意隐瞒债务注销登记的,一经查实,登记机关应当撤销注销登记,并处三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十九条

无限责任商人应当在每年一月一日至四月三十日,向登记机关申请检验,并根据登记机关的要求提交有关文件。

违反前款规定的,登记机关处以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其限期接受检验;逾期仍不接受检验的,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二十条

自设立、变更和注销登记申请被核准之日起三十日内,有限责任商人和合伙组织应公告其被核准的登记事项。公告的事项应当与登记事项一致。

违反前款规定的,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五千元罚款。

登记事项未公告的,不能以此对抗他人。

与登记事项不一致的公告事项,不能对抗他人;因过错造成公告错误,造成善意第三人损失的,应对善意第三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任何人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查阅或复制有关商人登记事项的文件,但涉及商人商业秘密的文件除外。

第二十二条

登记机关应当与税务主管部门交换商事登记的资料。

第二十三条

对严重违反本条例关于无限责任商人商事登记规定的个体工商户,登记机关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二十四条

申请人认为自己的申请符合商人设立条件而登记机关不予登记的,或者商人对有关商事登记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五条

登记机关对不符合商事登记条件的登记申请准予登记的,登记机关应当对负责登记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四章

商人的名称与营业转让

第二十六条

商人应当有自己的名称。

商人的名称由以下部分依次组成:行政区划的名称、字号、行业或经营特点和组织形式。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七条

商人可以用自己的姓名作字号,但仅限于投资者为自然人的商人。

第二十八条

字号应当由两个以上的字组成。

申请登记的字号其文字或内容不得:

(一)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

(二)含有封建迷信色彩;

(三)有违社会公德和善良风俗;

(四)含有不良政治意义或带有种族、民族歧视;

(五)与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相同;

(六)与他人已登记注册的字号同音、同形,容易令人误解为他人营业的字号;

(七)用阿拉伯数字或外文字母组成;

(八)为法律、行政法规所禁止使用。

第二十九条

商人名称实行预先核准制度。登记机关核准后应当发给申请人名称使用文件。在名称被核准后六个月内,申请人没有使用该名称的,登记机关自动注销该名称。

第三十条

任何人不得使用他人在特区内已登记的字号作为自己在特区内商事登记的字号,但有投资关系或依据协议特许经营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与注册商标不同一的字号或不含注册商标的名称可以单独转让,但只能转让给一个受让人。

在单独转让字号或名称时,转让人在登记机关同一管辖区内不得继续使用被转让的字号或名称。

转让字号或名称未经登记的,不得以此对抗他人,转让人和受让人应当对与第三人所发生的债务负连带清偿责任。

违反本条第一、二、三款规定的,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罚款。

第三十二条

营业转让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依法办理变更登记及其他相应的手续。

第三十三条

营业转让应当转让包括名称在内的营业财产。在受让人不使用因转让取得的名称时,登记机关自动注销该名称。

有限责任商人可以转让其分支机构,但仅限于财产转让,受让人不得使用该分支机构的名称。无限责任商人不得转让其分支机构。

第三十四条

营业转让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应当以合同的形式,确定在营业转让前转让人所负债务的承担方式。

第三十五条

营业转让的受让人未使用转让取得的名称但公告承担转让人所负债务的,债权人可以向受让人请求偿还转让人所负债务。

第三十六条

营业转让的受让人承担转让人所负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在营业转让生效或公告一年内请求受让人清偿债务。

第五章

商业帐簿

第三十七条

商人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和本条例的规定建立财务、会计制度。

第三十八条

商人应当在开业时设置会计帐簿。为了解营业上的财产和损益情况,应制作会计帐簿和资产负债表。

第三十九条

商人可以采用电子帐簿,但在更换所使用的财务软件时不得破坏已经生成的数据。

第四十条

商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详细记载已经发生的交易情况。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一条

会计帐簿应清楚地记载开业和每一年终了时营业上的财产及其价值。

会计帐簿的制作人应当依据会计帐簿制作资产负债表,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签名。

第四十二条

会计帐簿应当依据原始凭证记载对交易和营业财产发生影响的以下事项:

(一)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二)财务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三)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四)资本、基金的增减和经费的收支;

(五)收入、费用、成本的计算;

(六)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七)依法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第四十三条

商人应当设置专人妥善保存商业帐簿。商业帐簿的保存期限依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第四十四条

司法机关、税务机关、审计机关和登记机关依据出资人(股东)、合伙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可以责令诉讼当事人或商人提交全部或一部分商业帐簿。

第六章

商业雇员

第四十五条

商人可依章程或合伙协议选任经理从事具体的营业。

第四十六条

商人可以聘任若干经理(包括副经理)共同行使代理权。

其中任意一名代理人根据商人的委托所从事的商行为,对商人有效。

第四十七条

经理有权在其授权范围内代理商人处理各种营业。

经理有权提名副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并提请商人聘任或解聘。

经理可以选任和解聘副经理以下的雇员。

第四十八条

对经理代理权的限制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但经理未经商人授权为他人提供担保或处分商人的不动产者除外。

第四十九条

经理应当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定的竞业禁止的义务,不得从事与聘任自己的商人相同的业务。

商人有权将违反该义务的经理的交易视为自己的交易,并因此取得其收入。

商人从知道经理有违反该义务时起经过三个月或从经理进行交易时起经过一年不行使前款规定的权利,该权利即丧失。

第五十条

有限责任商人分支机构的负责人,其职责类似于经理职责的人,其权限视为与经理的权限相同,但不得代理商人进行诉讼方面的行为。

第七章

代理商

第五十一条

代理商是固定或持续地接受委托,代理其他商人或促成与其他商人进行交易的独立商人。

委托人授权在特区内代理从事营业活动的代理商,称为区域代理商。

委托人授权在特区内独家从事代理活动的代理商,称为独家代理商。

第五十二条

代理商在代理其他商人或促成与其他商人交易时,必须首先与委托人订立代理合同,否则其行为适用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

代理商与委托人的合同期届满,双方当事人未续订合同但继续履行原代理合同的,视原合同变更为不定期合同。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任何一方均可要求终止不定期合同,但应当提前三十日通知对方当事人。

因一方当事人的重大过错或不可抗力而终止合同时,不适用前款规定。

第五十三条

代理商应当按照代理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维护委托人的利益。委托人应当为代理商履行其义务提供必要的条件。为促成交易与其他商人进行交易,代理商与委托人均有及时向对方提供相关信息的义务。

第五十四条

除代理合同有明确限制外,代理商可同时接受二个或二个以上委托人的委托或者从事与委托人存在竞争关系的营业。

第五十五条

代理商不得擅自利用或向第三人披露属于委托人的商业秘密,即使代理合同终止代理商仍负有该义务。

第五十六条

委托人与代理商代理关系终止时,双方可以订立协议,约定在委托代理关系终止后的合理期限里限制代理商从事与委托人相同的营业,该期限自委托代理关系终止之日起不得超过二年。代理商可以就此要求委托人给予合理的补偿。

代理商因重大过错造成代理合同终止,丧失前款规定的补偿请求权。

第五十七条

委托人应当依照合同的约定支付代理商应得的报酬。如果代理合同未明确规定报酬的数额的,代理商有权依据其在授权范围内实际提供的服务,依商业惯例获得合理的报酬。

第五十八条

代理商已为交易的进行提供了服务但因委托人的过错或违约而交易未成功的,代理商有权请求委托人支付合理的报酬。

第五十九条

在代理合同解除后六个月内,如果委托人所达成的交易可归因前代理商的服务,前代理商对这些交易享有报酬请求权,但因代理商的过错而解除代理合同的除外。

第六十条

委托人在区域代理商代理的区域范围内达成的交易,区域代理商代理无论是否参与这些交易,均享有对委托人的报酬请求权。

第六十一条

代理合同的解除适用合同法的规定。

第六十二条

因代理或促成交易代理商对委托人享有债权,但清偿期届满而未获清偿的,可以留置所占有的委托人的货物或有价证券,双方另有约定或法律禁止留置的除外。

第八章

附则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关于字号、经理、商事登记的公告和商业帐簿的规定不适用于个体工商户。

第六十四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条例制定实施细则。

第六十五条

本条例自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2

(1) 用经济学的方法 (主要是微观经济学) 分析法律规则、法律原则, 尤其是论述法律系统的运行。

(2) 分析法律系统的运行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即以效率为核心, 考虑“不同法律系统对特定的经济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当采用这种而不是其他法律规则时, 对经济系统又有何不同影响?”这两方面内容可以概括为: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律并评价法律的经济效果。

1 商事信用的经济解释

据历史考证, 信用问题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在这一意义上, 信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属历史范畴, 而商事信用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商事信用是一种以人格和财产为基础, 以履行为保障的, 对当事人商事能力的法律上的一种综合评价, 其是一种法律信用。新古典经济学由于假定了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 任何背叛行为都能马上被觉察, 因此在充分竞争的均衡市场上, 理性的交易者都主动诚实地进行交易, 不存在欺诈, 不存在失信行为。然而, 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只是美好的幻想, 真实的世界既存在信息不对称, 又存在交易费用。随着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的各个学派的兴起, 再加上现实中交易秩序的失衡, 商事信用在经济学界又被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1.1 商事信用能够节约流通费用, 降低交易成本

商事信用的核心意义在于:信用装备了社会的交往进而促进生产力, 信用的存在使得交易各方都能够低成本地获取资源, 可以使得当事人不需要配置资源予契约和执行上, 从而得到原先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 试图通过契约无法得到的剩余。良好的商业信用可以降低交易费用, 加快企业资本的流通, 同时可以减少因为失信而带来的社会成本这一机会成本, 进而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一个信用普遍存在并维持良好的社会可以大大降低搜集信息、寻找交易对象、监督及诉诸法律的费用, 扩大和便利人们的交易, 达到双赢的均衡结果。

1.2 商事信用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凡勃伦指出:“在依据收益力的资本估价中, 资本估价的核心不是工厂, 而是所谓公司的商誉。”这里所指的商誉, 即指的是商事信用。商事信用虽然不像物质资产那样可以给企业直接带来市场份额和利润, 但它通过提升企业的信用度实现了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进而赢得更多的认可 (其他企业认可、消费者认可、政府认可等) , 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推动力, 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 商事信用缺失法经济学分析

2.1 信息不对称是商事信用缺失的外在诱因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都或多或少地拥有一些对方不拥有的私人信息, 即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失衡的, 而且交易双方对自己的在信息方面的地位都是清楚的。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 由于利己主义动机, 人们在交易中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 总是想通过投机取巧获取私利。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交易当事人可以很容易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 通过隐瞒真实信息甚至制造虚假信息操纵交易行为, 谋取不正当收益。如果一个社会缺乏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机制, 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不能被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及时发现, 失信动机就会加强, 最终必定导致商事信用的严重缺失。可见, 信息不对称的存在是商事信用缺失的根源之一。

在商事信用缺失的情况下, 为降低风险, 交易参与主体的信息搜寻成本就会更高, 市场的交易成本也就更大。于是交易的效率降低, 一个潜在的帕累托改善就不能实现。相反, 如果存在着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参与交易的商事主体诚实守信, 尽管经济生活中存在信息不对称, 但信用的广泛存在, 使人们利用信息不对称牟利的动机大为降低, 从而交易双方可以减少对信息的搜寻成本, 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2.2 失信成本过低是商事信用缺失的内在动因

商事信用缺失本质上是一种违约行为。经济学分析表明, 经济活动主体是否选择违约, 主要取决于违约成本的高低:当违约行为的预期效用超过将时间及另外的资源用于从事其他活动所带来的效用时, 便会选择违约。商事信用的实践中, 利益是占主要位置的。信用信仰是在无数次的交易中逐渐形成的, 即在可重复博弈中形成的博弈论认为, 博弈各方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寻找对自己最优的策略, 从而形成一个纳什均衡。

在商事信用环境良好、市场监督机制健全的社会, 如果某经济活动主体某次不讲信用, 它因此可以获得额外的收益, 但由于商事信用环境好、市场监督到位, 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很快知道并在以后的经济交易中拒绝对它提供信用, 那么它就会在整个市场中被孤立, 从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此时博弈各方的最终结果是:不讲信用不是最优的策略, 诚实守信才是最优的策略。反之, 在商事信用环境不太好、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的社会, 如果某经济活动主体某次不讲信用, 它在短期内是可以获得额外收益的。因为市场监督机制不健全, 信用信息传递不畅, 其他潜在的市场参与者无法及时获取它的信用信息而无法判断是否提供信用。由于利益的驱动机制它还会在其他经济交易中骗取信用, 直到其他经济活动主体了解到该信息为止, 因此, 它的最优策略就是不讲信用。当其他的经济活动主体发现信用缺失者可以获得额外收益, 而自己因为讲信用却受到了利益损失时, 那么不讲信用也会成为这些经济活动主体的最优策略。

2.3 制度失灵是商事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

制度经济学作为当今主流经济学之一, 其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制度。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制度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激励结构, 因而, 经济和政治制度是经济绩效的根本决定因素。制度是人们为了防止机会主义而缔结的契约, 是一种行为规则, 是为了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 制度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 其中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 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等级结构, 即从宪法到成文法, 再到特殊的细则, 最后到个别契约。正式约束通常表现为法律制度, 具有强制性、外在性、有形性等的特征。非正式约束则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性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非正式约束通常表现为人们的道德标准, 具有自发性、自觉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等的特征。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是一个社会人们行为约束的两个方面, 它们两者的高度兼容则表现为社会运行的有序和稳定, 而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的井然有序就意味着该社会具有良好的信用关系。我国信用缺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产权制度不明晰和道德滑坡两个方面。

首先, 产权制度不明晰, 缺乏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所有权约束。信用的基础是产权, 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只有确保产权所有者在位, 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交易信誉价值的索取者, 同时也是失信行为的相应职责的承担者, 才能使守信成为经济活动主体的理性选择。经过20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虽然在我国架构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采取了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但是, 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仍然没有理顺, 国有资产所有权虚置, 所有者缺位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仅仅是所有者的代表, 他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财产责任, 既不能从企业讲信用中获得什么法律许可的财产好处, 也不会从企业不讲信用中受到财产损失。同时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任命机制也使经营者无法确定企业的未来收益将由谁来享受, 那么企业经营者只关心、注重眼前利益, 信用无从谈起。大量的私营企业又由于私有财产在法律上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使得非公有制经济主体没有长远的经营战略和目标, 也不可能把信用放在应有的经营位置上。

其次, 道德滑坡, 导致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许多人从经济人的理念出发, 忽视了信用问题, 认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的目标就是惟一的利润最大化。在此错误的观念引导下, 经济人的品性把道德人的品性挤出了交易市场的舞台, 从而否定了亚当.斯密有关经济人、道德人的命题。其结果是社会道德滑坡, 加上在宣传教育方面力度不够, 使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面临瓦解, 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 整个社会信用关系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自我约束的道德力量被严重减弱。

3 结论与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商事信用管理体制

法律制度的基本作用之一就是使人类为数众多、种类纷繁、各不相同的种类与关系达到某种合理程度的秩序, 并颁布一些适用于某些应予限制的行动或行为的行为准则或行为标准。在可预期性上, 法律制度是解决信用需求的最有效的制度供给。首先, 构建并完善征信法律制度。通过规范征信机构、征信行为、征信范围等建立起高效的信息采集系统, 使信息的流动成为可能。其次, 规范信息的使用和管理, 使信息的流动有法可依。

3.2 完善法律救济制度, 增大失信成本

法律制度作为博弈的游戏规则, 会使理性的当事人对行为后果产生合理的预期, 从而影响当事人的行为选择。法律制度属于正式制度的范畴。法律是靠第三方实施的规范, 第三方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如国家) 。科恩豪斯指出:法律规则所产生的激励是主体选择法律行为的参照物。他认为, 法律规则的存在事实上为主体的不同行为种类产生了不同的隐含价格, 这样就可以把主体的行为 (守法或违法) 视为对这些价格参数做出反应的结果。因此, 经济参与人选择守信或不守信, 不仅仅是道德、伦理或文化问题, 更多的还是个经济问题。在博弈论中, 法律的作用可能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 法律可以改变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收益函数, 从而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而且法律的威慑力越大, 均衡结果就越稳定。其次, 法律通过改变个人行动的预期来影响均衡结果, 而不改变博弈本身。增大失信者的成本, 即除了要求失信者承担对方的损失, 还要增加其行为性成本。使失信者的成本远远大于其预期收益, 从而是失信者放心失信决策, 主动向守信靠拢。

3.3 加强舆论引导, 保护良好的竞争环境

信用是社会交易的双方直接进入到群体体系的集合行为。一方的社会行为触发另一方的社会行为, 即产生互动。帕森斯把它表达为期望的互辅性。信用以道德为基础, 用舆论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信用观念, 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氛围, 维系良好的竞争环境。要知道:兼爱可以使企业成功。通过科学、合理的舆论引导, 一方面, 对诚实守信且具典型性的企业予以报道宣传, 以点带面, 影响更多的企业诚信经营;另一方面, 对信用低劣、影响大的企业进行曝光, 尤其是对其因失信而受到的损失进行重点报道, 杀一儆百。由此, 通过良好的舆论引导, 可以为商事信用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激励市场经济中的商事主体产生正确的信用期待, 进而在信用互动中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冯登艳.信用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2) .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3

我们从百姓投资兴业的第一道门改起,以改革工商登记为切入点,通过工商系统的自我革命、主动放权,带动相关部门审批制的改革,减少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激发群众创造力和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

简政放权,不是一放了之,必须做到放管并重,在放活的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这是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对此,工商系统积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特别是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积极推动企业信用信息监管,通过建立经营异常名录、企业黑名单等制度,努力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让信用创造财富。

通过商事制度改革,成功促进新设立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新设立公司的便捷程度、新设立公司的数量多少,是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自2014年3月1日改革实施到2015年5月底,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1691.1万户,同比增长16.3%。世界银行《2015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的营商便利度排名,由前年的第96位,上升到去年的第90位。特别是“开办企业”专项排名,由151位上升至128位,提升了23位。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4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换发营业执照

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商事登记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我市各类商事主体(包括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下同)应当从2013年3月1日起一年内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发新样式营业执照(以下简称“换照”)。为做好换照工作,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实施范围

2013年3月1日前在深圳市核准登记注册的下列商事主体,应当申请换照:

(一)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含外资);

(二)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分公司(含外资);

(三)股份合作公司及其分支机构;

(四)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

(五)合伙企业(含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六)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

(七)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

(八)个体工商户(含香港、澳门、台湾在本市申请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

二、实施时间

2013年3月1日至2014年2月28日。

在此时间范围内仍未申请换照的,由商事登记机关公告责成未换照商事主体限期申请换照。

三、实施单位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所属各分局依照本实施办法负责组织实施商事主体换照工作。股份有限公司及其分公司(含外资)、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外商投资合伙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市民中心行政服务大厅市市场监管局窗口申请换照;其他商事主体换照工作按照属地管辖原则,由市场监督管理局所属各分局组织实施。各换照实施单位应根据所管辖区域商事主体数量及分布特点合理设置并保证足够数量的换照窗口,方便商事主体就近申请换照。

四、申请材料

商事主体向商事登记机关申请换照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深圳经济特区商事主体换发营业执照申请书》(原件1份);

(二)营业执照正、副本(原件);

(三)经办人第二代身份证(复印件1份,核对原件);

(四)授权委托书(申请书内填写)(原件)。

五、换照程序

商事主体营业执照换发工作遵循便民、高效的原则,优化程序,简化材料。具体换照程序如下:

(一)提交换照申请材料。商事主体持本实施办法第四大项所列申请材料到商事登记机关换照窗口申请换照。

(二)核准换照。申请材料符合要求且商事主体没有本实施办法第六大项“有关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第(一)项所列的三种情形的,商事登记机关当场核准换发新样式营业执照。

依法设立的法人企业、合伙企业(含外商投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以及外国(地区)企业来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核发新样式《企业营业执照》;依法设立的个体工商户核发新样式《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核发营业执照的同时,由商事登记机关同步向商事主体发放《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启用商事主体新样式营业执照的说明》。

换发营业执照不收取费用。

(三)换照档案保存。商事主体换照档案按照原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登记档案管理办法移交归档。

六、有关特殊情况的处理办法

(一)商事主体有下列情形的,不能直接换照,应当分别处理:

1.营业期限(经营期限)已经过期的,应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相关登记事项的变更登记;

2.查无实处、擅自变更住所和经营场所的,应按变更登记程序办理相关登记事项的变更登记;

3.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不予换照,应依法办理注销登记。除上述三种情形之外,商事主体均可按换照程序直接换照。

(二)在规定的换照时间范围内,商事主体申请注销登记的,不用办理换照,商事登记机关收回旧样式营业执照后予以核准注销;商事主体申请办理变更、备案、纠错等登记业务的,不用单独换照,商事登记机关按变更、备案、纠错程序办理相应登记业务,收回旧样式营业执照,核发新样式营业执照。

(三)商事主体申请换照时,如果正本或副本缺失的,不能直接换照,应按登记程序申请补发营业执照,经商事登记机关核准后领取新样式营业执照。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毁坏的,在交回全部营业执照(包括毁坏的营业执照)原件后可按照本办法规定直接换照。

深圳经济特区消防条例 篇5

(1999年8月24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 2004年6月25日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修正 2009年9月24日深圳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以及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区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

市、区政府应当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增加消防投入,保障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四条 消防工作由市公安机关实施监督管理,并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市、区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消防工作。

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应当按照本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活动。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人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灭火工作的义务。

居民委员会应当制定防火安全公约,协助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等部门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并就防火安全公约的执行情况向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报告。

第六条 每年11月9日为深圳消防日。

第二章 消防安全责任

第七条 市、区政府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实施消防法律、法规;

(二)研究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消防工作重大问题;

(三)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市民消防意识;

(四)建立处置火灾和特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统一领导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工作;

(五)组织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六)定期听取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汇报;

(七)督促有关部门和企业落实消防安全、安全生产责任;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八条 市消防安全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一)审议消防规划和消防安全方针政策,为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意见;

(二)定期对消防安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评估并通报情况;

(三)督促重要部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及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落实本部门、本系统的消防安全工作;

(四)组织开展重大火灾事故善后处理工作;

(五)协调有关部门联合开展消防安全执法检查和消防安全专项检查;

(六)审定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名单;

(七)市政府确定的其他消防安全工作。

市消防安全委员会由主管消防工作的副市长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消防安全委员会会议由主管副市长召集。

第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履行下列职责:

(一)贯彻执行消防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消防监督检查,查处消防违法行为;

(二)参与编制消防规划;

(三)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组织、指导消防演练;

(四)对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执勤、训练、救援、管理等工作进行业务指导;

(五)依法实施建设工程的消防设计审核、验收、备案、抽查以及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营业前的消防安全检查;

(六)拟定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名单,经消防安全委员会审定后,由公安机关报本级政府备案;

(七)对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

(八)负责或者参与火灾事故调查;

(九)组织灭火救援并依照国家规定参加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 街道办事处履行下列职责:

(一)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指导居民委员会制定防火公约;

(二)定期对本辖区消防安全状况进行评估;

(三)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组织、管理、培训消防安全大使;

(四)督促、协助有关单位建立专职消防队或者志愿消防队;

(五)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消防监督检查;

(六)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七)区政府交办的其他消防工作。

街道办事处可以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对本辖区消防工作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报区政府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十一条 公安派出所履行下列职责:

(一)督促检查居民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有关单位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工作制度,落实消防安全工作职责;

(二)按照本条例规定对消防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或者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查处;

(三)协助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火灾事故调查;

(四)按照职责范围对举报、投诉的消防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五)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公安派出所开展消防安全监督检查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公安机关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市、区政府规划和国土、交通运输、文体旅游、住房和建设、安全生产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有关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一般火灾隐患应当及时督促整改;对发现的严重火灾隐患和消防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移送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处理。

第十三条 单位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和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实施;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并保存五年以上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

(五)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置重点防火标志,定期组织防火检查,发现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立即整改,消除火灾隐患;

(六)对职工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消防演练;

(七)保障消防安全管理经费;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责任。

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全面负责。单位应当根据需要确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对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和落实本单位消防安全管理各项具体工作。

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接受消防安全管理培训。

第十四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城中村、旧工业区以及消防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区域的管理单位,除履行本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根据本单位消防安全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消防安全管理队伍,确定一名消防安全主任,组织实施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

(二)建立防火档案;

(三)开展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

(四)实行职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五)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本单位专职消防队和志愿消防队;

(六)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

(七)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本单位消防设施配备、维护情况,防火巡查情况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设置火灾报警远程监控系统,具体办法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住宅区物业服务企业在管理范围内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管理责任: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

(二)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发现消防违法行为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

(三)保障公共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

(四)管理、维护物业区域内的公共消防设施,保障消防器材以及消防安全标志完好有效;

(五)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演练。

非住宅区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前款规定对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负责,但与物业业主另有约定的除外。

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业主之间、物业业主与使用人之间应当签订社区防火协议,明确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履行相关义务。

第十六条 出租人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出租的建筑物符合消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并承担相应的消防安全责任;

(二)监督承租人不得擅自改变出租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结构;

(三)监督承租人安全使用出租建筑物及相关设施,发现存在火灾隐患的,及时整改或者督促承租人整改;发现承租人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

第十七条 承租人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不得租赁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出租条件的建筑物,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租赁合同的约定承担相应的消防安全责任;

(二)不得擅自改变建筑物使用功能和结构;

(三)发现火灾隐患应当及时消除或者通知出租人进行整改。

出租人和承租人发现另一方有不履行消防安全责任或者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且拒不改正的,可以依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解除租赁合同。

第十八条 娱乐场所经营者除履行本条例第十三条、第十四条规定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经营场所的室内装修、装饰应当按照消防技术标准的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

(二)营业时必须确保经营场所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畅通无阻,不得将安全出口上锁、阻塞;

(三)至少每半年组织一次消防安全演练,培训全体员工掌握报告火警、使用灭火器材、疏散人员等必要的消防安全知识;

(四)在营业时,不得超过额定人数;

(五)不得在经营场所内存放、使用烟花、爆竹以及其他易燃易爆危险品;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责任。

第十九条 公共交通经营者除履行本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外,还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责任:

(一)定期对车辆进行维护;

(二)定期对车辆的车门手动开关、灭火器、安全逃生锤等应急设施进行检查维护;

(三)定期对车辆电气线路进行检测,避免电气线路发热过度导致自燃;

(四)定期对司乘人员进行安全知识、逃生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司乘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使用车上安全设施、保护乘客安全疏散的能力;

(五)公共交通车辆发生火灾危险时,司乘人员应当立即组织、引导乘客疏散。

禁止消防安全设施配备不全的公共交通车辆上路载客。禁止在公共交通车辆上非法携带、存放易燃易爆危险物品。

第二十条 单位、个人可以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提供消防安全技术服务。具体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三章 火灾预防

第二十一条 市规划和国土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制订本市消防规划,并依法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消防规划应当包含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监控网络、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消防战勤保障等内容。

第二十二条 依法需要审核验收的建设工程,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审核建设工程消防设计文件。

建设工程符合依法许可的消防设计要求,并按照国家有关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予以验收合格。

第二十三条 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配备标准,需要增建、改建、配置或者进行技术改造的,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提出整改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由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影响公共安全需要搬迁的,市、区政府应当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单位限期解决,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十四条 市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中村既有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制定相应的具体消防技术规范。

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对城中村、旧工业区、老城区消防安全工作的监督检查,根据需要改造公共消防设施,配备必要的消防装备。

第二十五条 根据《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农村城市化历史遗留违法建筑的处理决定》规定,可以确认产权或者临时使用的既有建筑物,依法应当办理而未办理消防备案或者审核验收手续的,在工程质量检验合格后,由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按照建筑物建造时的消防技术标准或者市政府制定的具体消防技术规范就现状进行消防安全评价,取得消防安全合格意见后,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进行抽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现前款规定的既有建筑物不符合市政府制定的具体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的,应当责令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整改;无法整改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发出限制使用令,限制其使用功能。

设置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建筑物内的大型人员密集场所和其他特殊建设工程应当依法取得消防行政许可。

第二十六条 区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制定区、街道消防安全监督检查责任制,组织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落实检查责任,开展消防演练。辖区内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及相关单位应当参加或者予以配合。

第二十七条 属于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可以委托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消防安全评价,并出具消防安全评价报告,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第二十八条 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操作人员应当接受消防安全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从事相应工作。消防自动控制系统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纳入职业技能鉴定范围。

第二十九条 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就下列消防安全事项向社会作出承诺,并将承诺书张贴或者悬挂在场所出入口的显著位置:

(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保持畅通;

(二)消防设施保持完好有效;

(三)装修、装饰材料符合消防技术标准要求,使用不燃、难燃材料;

(四)发生火灾时有专门的工作人员组织、引导疏散。

鼓励前款规定的单位就其他消防安全事项向社会作出承诺。

第三十条 禁止在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和疏散通道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一条 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消防产品以及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

第三十二条 鼓励、引导娱乐场所、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和从事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鼓励保险公司承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第四章 消防宣传教育

第三十三条 市、区政府及其规划和国土、交通运输、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文体旅游、安全生产、广播电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结合本行业工作特点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并纳入相关工作考核内容。

第三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每年制定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计划,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每年安排工作人员到全市中小学讲授消防安全课,每所学校每年至少讲授一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建立消防宣传开放站和消防安全示范点,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第三十五条 市、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指导和监督学校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工作,并纳入工作考核范围。

第三十六条 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当指导和监督企业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职工教育培训内容。

第三十七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本单位全体员工的消防安全知识培训,每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两个小时;培训记录至少保存两年。

国家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宣传教育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 未列入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下列单位,应当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消防演练或者应急疏散演练:

(一)国家机关对外办公场所;

(二)娱乐场所、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

(三)市政府规定的其他人员密集场所。

前款所列单位组织消防演练的,应当提前三个工作日告知辖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关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需要给予指导。

第三十九条 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开展下列消防安全教育工作:

(一)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教学内容;

(二)在开学初、寒假或者暑假前、学生军训期间,对学生普遍开展专题消防安全教育;

(三)结合不同课程实验课的特点和要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四)组织学生到当地消防宣传开放站参观体验;

(五)每学年至少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

(六)对寄宿学生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用火、用电知识教育和应急疏散演练。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采取适合幼儿特点的方式,对幼儿开展消防安全常识教育。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指导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知识教学。

第四十条 公众聚集场所的经营管理者应当利用场所内的广播、视频设备、宣传栏等形式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第四十一条 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应当面向社会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按照有关规定安排一定时段或者一定版面免费刊播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的消防公益广告。

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团体应当结合各自工作对象的特点,组织开展消防宣传教育。

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以及公安机关等部门,加强消防宣传教育。

第四十二条 建立消防安全大使制度。消防安全大使在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指导下开展下列活动:

(一)向公众宣传消防安全知识;

(二)举报火灾隐患及消防违法行为;

(三)就本市消防安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凡年满14周岁、在本市居住的人员,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培训合格后,可以成为消防安全大使,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市义工联合会联合颁发证书。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每年对消防安全大使进行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其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

消防安全大使对本市消防安全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市义工联合会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消防安全大使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市义工联合会另行制定。

第五章 消防组织和消防技术服务机构

第四十三条 市、区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并将其纳入防灾减灾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政府建立的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履行下列职责:

(一)协助公安消防机构开展消防安全监督检查;

(二)开展消防法律、法规及消防安全知识宣传;

(三)参与火灾扑救及其他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

第四十四条 除按照国家规定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单位以外,城中村、旧工业区等重点区域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适合自身需要的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第四十五条 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

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队员经专业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

第四十六条 鼓励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的组建单位为消防队员购买因执行职务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四十七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任履行下列职责:

(一)组织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制并监督落实;

(二)督促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三)组织开展本单位的消防安全检查;

(四)向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消防安全状况并提出改进意见;

(五)定期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报告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状况。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主任应当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的安全主任可以兼任消防安全主任。

第四十八条 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从事消防设施、产品维护和检测,室内装修装饰材料检测,消防安全评价,消防技术咨询和培训,火灾损失评估等消防技术服务,并对服务质量负责。

前款所涉及的业务材料,应当保存两年以上;对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相关材料,应当长期保存。

第六章 灭火救援

第四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需要调动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参加火灾扑救和其他应急救援工作。

火灾发生地的区政府应当对参加外单位火灾扑救的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所发生的物资损耗给予补偿;对相关人员工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对火灾扑救中表现突出的人员给予奖励。

专职消防队、志愿消防队队员参加火灾扑救工作时,与公安消防队员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时,应当根据掌握的情况和现场需要,启动相应的灭火救援预案,合理调派灭火救援力量。

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其他部门协助时,有关部门应当予以协助。

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扑救有人员死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火灾事故时,应当及时向市、区政府报告现场情况和处置结果。

第五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接到火警或者应急救援报警后,应当指令就近的消防队赶赴现场处理,接到指令的消防队应当在一分钟内登车出动,赶赴现场。

消防队到达火灾事故或者应急救援现场后,应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救助遇险人员,扑救火灾,搜索现场,排除险情。

公安消防队出警后到达现场的时间要求由市公安机关根据实际情况向社会作出承诺,并每年公布上实际执行情况。

第五十三条 灭火救援工作结束后,实施灭火救援的公安消防队应当及时制作接警出动报告和火灾扑救经过报告。

第五十四条 消防车辆在执行扑救火灾任务或者其他应急救援任务的过程中,对占用消防车道的车辆或者其他障碍物,情况紧急时,可以实施强制让道或者拆除。消防车辆所属的消防队应当书面告知受损车辆或者障碍物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

第五十五条 发生火灾事故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市、区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或者责成相关单位和个人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医疗救助。

第七章 火灾事故调查

第五十六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调查火灾原因和统计火灾损失。

火灾事故调查应当坚持及时、客观、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五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认火灾发生后,应当立即指派火灾调查人员开展火灾调查工作。

第五十八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火灾事故调查中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移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一)有放火嫌疑的,移送公安机关刑侦部门;

(二)车辆在道路上发生火灾事故的,移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三)因爆炸物品爆炸引起火灾事故的,移送公安机关治安管理部门;

(四)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和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发生火灾事故的,由市、区政府组织或指定有关部门调查;

(五)电力设备、设施因故障引起自身燃烧未蔓延至其他物品的,移送电力主管部门;

(六)发生燃气火灾事故的,移送住房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

第五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根据火灾事故调查需要划定现场封闭范围,并可以进入现场及场所进行勘验和检查。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有权向火灾发生知情人询问情况,调取资料,扣押物品;有权向有关机关、组织查阅、复制相关文件、资料。

第六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接到火灾报警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火灾事故认定;情况复杂、疑难的,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火灾事故调查中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检验、鉴定时间不计入调查期限。

火灾事故调查结束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制作火灾事故认定书,自作出之日起七日内送达当事人。

火灾事故认定书应当包含火灾事故基本情况和起火原因,并列明相关证据。

第六十一条 火灾事故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认定的火灾原因有异议的,可以自火灾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机构应当自收到复核申请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其他有关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

复核申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核机构不予受理:

(一)非当事人提出的;

(二)超过复核申请期限的;

(三)已经复核并作出复核结论的;

(四)按照有关规定适用简易调查程序作出火灾事故认定的。

复核申请以一次为限。

复核机构应当自受理复核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复核结论,并在七日内送达申请人、其他有关当事人和原认定机构。

第六十二条 保险公司或者保险公司委托的代理人在不妨碍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调查的情况下,可以对火灾造成的损失进行核查,相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六十三条 火灾发生后,有关单位、个人应当立即报告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保护火灾现场。

火灾事故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的火灾事故认定书有异议申请复核的,有关单位、个人应当保护火灾现场,直至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解除保护现场通知书时为止。

认为火灾有放火嫌疑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六十四条 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火灾事故的,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就火灾事故情况形成专题报告报市政府。

第八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五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范围履行消防监督检查职责,建立执法责任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和公安派出所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时,可以进入现场,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

第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实施消防监督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两名,并出示执法身份证件和经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人签发的检查令。

实施消防监督检查时,应当填写消防监督检查记录,记载消防监督检查情况,并由被检查单位现场负责人或者陪同人员签名确认;被检查单位现场负责人或者陪同人员拒不签名的,应当在消防监督检查记录中注明。

第六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根据火灾发生的规律、特点并结合重大节日、重大活动等消防安全需要,按照规定组织监督抽查;对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每年至少监督检查一次。

第六十八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接到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依法受理、登记,并按照下列规定进行实地核查:

(一)对举报或者投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以及擅自停用消防设施的,应当在接到举报、投诉后二十四小时内进行核查;

(二)对举报、投诉本款第一项以外的消防安全违法行为,应当在接到举报或者投诉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进行核查。

核查后,对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依法处理。处理情况应当及时告知举报、投诉人;无法告知的,应当在受理登记中注明。

第六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建筑物、场所建造或者改造时的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对建筑物或者场所进行消防监督检查。

建筑物、场所符合建造或者改造时的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但按照现行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存在火灾隐患确实需要改正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出具消防安全改正建议书;对严重危及公共安全的,应当向社会公布。

第七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在消防监督检查中发现火灾隐患的,应当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具有下列情形之一,不及时消除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应当对危险部位或者场所采取临时查封措施:

(一)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数量不足或者严重堵塞,已不具备安全疏散条件的;

(二)建筑消防设施严重损坏,不再具备防火灭火功能的;

(三)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

(四)公众聚集场所违反消防技术标准,采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的;

(五)其他可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的火灾隐患。

临时查封期限不得超过一个月。逾期未消除火灾隐患的,责令该场所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

第七十一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临时查封决定和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并执行后,应当于二十四小时内将临时查封决定和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抄送辖区公安派出所,由辖区公安派出所对临时查封和行政处罚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辖区公安派出所发现擅自启用、擅自施工、擅自开业的,应当对有关责任人依法予以处罚。

临时查封和责令停产停业,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较大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意见,并由公安机关报请本级政府依法决定。本级政府组织公安机关等部门实施。

第七十二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出具的建设工程消防设计竣工验收违法通知书、责令改正通知书、消防安全改正建议书、火灾事故认定书、火灾事故认定复核不予受理通知书、火灾事故认定复核结论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法律文书,依法直接送交受送达人。

受送达人无法接收或者拒不接收的,可以送交其成年近亲属;受送达人为单位的,可以送交其他负责人或者该单位现场工作人员。

按照本条第一款和第二款规定仍无法送达的,可以依法留置送达、邮寄送达或者公告送达。

第七十三条 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所属的消防大队可以履行区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消防监督职责。

第七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作出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的处罚决定,被处罚单位拒不执行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出具协助执行函,要求电力、燃气、供水经营单位对被处罚单位停止供电、供气、供水服务。

第七十五条 建立政府部门消防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场所作出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决定,或者作出撤销原同意其使用或者开业的行政许可决定,或者发出限制使用令后,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三日内将处理结果抄送有关行政管理部门。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处理结果之日起十日内将处理情况书面告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第七十六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通过互联网或者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内存在严重消防违法行为的单位及其整改情况。

单位或者个人存在严重消防违法行为,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且逾期不改正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在规定时间内通知有关机构将该单位或者个人的违法信息录入企业或者个人信用征信系统。

按照前款规定录入信用征信系统的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承接政府投资项目,不得参加政府采购;不得享受本市有关优惠政策,已经享有优惠政策的,应当予以终止。政府及有关部门不得受理其在经营方面的评优评先申请,不得授予其荣誉称号。

第七十七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每年将消防工作年报、重大火灾事故专项报告、专项监督检查报告等消防工作资料和消防行政执法依据及法律文书标准文本向社会公布。

第七十八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进行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和消防安全检查,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牟取利益;

(二)指定或者推荐消防产品的销售单位、品牌、消防设施施工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

(三)利用职务关系从事与消防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四)干扰消防执法活动;

(五)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行为。

第七十九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应当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执法中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收到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及时查处,并将处理结果书面答复举报人。

第八十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聘请消防社会监督员,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

消防社会监督员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灭火、救援的出警时间进行统计和测评,并及时反馈给公安机关消防机构;

(二)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三)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履行职责的其他情况进行监督。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八十一条 按照国家工程建设消防技术标准需要进行消防设计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消防设计审查机构未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消防设计审查、施工、监理、验收、备案或者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抽查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投入使用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处罚。

建设单位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将消防设计文件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或者在竣工后未按照法律、法规规定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处五千元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止施工、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

第八十二条 公众聚集场所未经消防安全检查或者经检查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擅自投入使用或者营业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三条 降低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进行设计、施工,或者使用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强制性要求的建筑构件、建筑材料、装修装饰材料的,责令改正或者停止施工,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四条 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处以警告;不能立即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消防设施、器材或者消防安全标志的配置、设置不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者未保持完好有效的;

(二)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的;

(三)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碍安全疏散行为的;

(四)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的;

(五)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妨碍消防车通行的;

(六)人员密集场所在门窗上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的;

(七)对火灾隐患经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通知后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的。

个人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有本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第六项行为,经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强制执行,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八十五条 建筑物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违反本条例规定,不按照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出的限制使用令的功能使用建筑物的,责令停止使用或者停产停业,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六条 非法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公共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车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八十七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单位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消防安全责任人处五千元以上两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公布实施的;

(二)未按照规定组织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确定消防安全重点部位并设置重点防火标志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的;

(四)公共交通经营者未按规定履行消防安全责任的;

(五)未按照规定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消防演练的。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前款行为之一的,按照本条例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处罚。

第八十八条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责任单位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消防安全责任人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配备消防安全管理人或者消防安全主任,组织实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

(二)未建立防火档案的;

(三)未开展防火巡查,并建立巡查记录的;

(四)未实行职工岗前消防安全培训;

(五)未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和管理本单位的专职消防队的;

(六)未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定期组织消防演练的;

(七)未按照规定将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本单位消防设施配备、维护情况、防火巡查情况报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

第八十九条 物业业主、使用人、负有消防安全责任的物业服务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的;

(二)未开展防火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

(三)未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有针对性地组织消防演练的。

第九十条 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人员密集场所使用不合格消防产品或者国家明令淘汰的消防产品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五万元罚款。

第九十一条 在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规定对有关责任人给予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在接到报警一分钟内,未下达警情处置命令的;

(二)不服从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发出的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命令,致使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指挥调度延时或失败的;

(三)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指挥调度和灭火救援人员不执行命令或者未按规定执行命令,影响扑救火灾和应急救援行动的;

(四)执行扑救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任务的人员现场处置严重失当,导致事故损失扩大和人员伤亡增加的;

(五)执行扑救火灾和其他应急救援任务的人员故意破坏火灾和灾害事故现场的;

(六)未按照规定报送灭火救援信息的;

(七)未按照规定制作灭火救援档案的;

(八)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未履行灭火救援和其他应急救援职责、影响灭火救援行动的。

第九十二条 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决定和执行。但本条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需要传唤消防安全违法行为人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公安派出所根据规定的监督检查职责范围,对消防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接受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业务指导。

第九十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按照下列权限行使本条例规定的处罚:

(一)对单位或者个人处警告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或者公安派出所工作人员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并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

(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可以作出对单位或者个人处罚款、责令停止施工、责令停止使用、责令停产停业的行政处罚决定;

(三)对当事人作出行政拘留处罚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将案件移送至市、区公安机关决定。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公安派出所实施行政处罚时,应当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或者限期改正违法行为。

第九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有下列行为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处分:

(一)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消防设计文件、建设工程、场所准予审核合格、消防验收合格、消防安全检查合格的;

(二)无故拖延消防设计审核、消防验收、消防安全检查,不在法定期限内履行职责的;

(三)发现火灾隐患不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整改的;

(四)利用职务为用户、建设单位指定或者变相指定消防产品的品牌、销售单位或者消防技术服务机构、消防设施施工单位的;

(五)将消防车、消防艇以及消防器材、装备和设施用于与消防和应急救援无关的事项的;

(六)对举报、投诉或者发现的消防违法行为未调查处理导致发生火灾事故的;

(七)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九十五条 发生火灾或者发现有重大火灾隐患的,有关单位应当核查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并按照相关规定做出处理;需要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的,依法追究其责任。

第九十六条 市、区政府及其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街道办事处、公安派出所的工作人员在消防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不够成犯罪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十七条 拒绝、阻碍消防监督检查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或者对执行职务的消防监督检查人员进行围攻、打骂、侮辱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第九十八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单位,是指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一定规模的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其他组织。

(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是指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出,经消防安全委员会审定、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

(三)火灾隐患,是指违反消防法律、法规,可能造成火灾危害的下列情形:

1.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或者灭火救援行动,不能立即改正的;

2.消防设施未保持完好有效,影响防火灭火功能的;

3.消防产品和装修、装饰材料不符合国家规定的;

4.擅自改变防火分区,容易导致火势蔓延、扩大的;

5.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不能立即改正的;

6.不符合城市消防安全布局要求,影响公共安全的;

7.其他可能增加火灾实质危险性或者危害性的情形。

重大火灾隐患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认定。

(四)城中村含城市待建区域内的旧村,是指本市城市化过程中按照有关规定,由原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民及继受单位保留使用的非农建设用地的地域范围内的建成区域。

第九十九条 本条例规定市政府或者市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或者具体规定的,市政府或者市公安机关及其消防机构应当在本条例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制定。

本条例规定罚款处罚的,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制定具体处罚办法,与本条例同时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6

8月28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正式公布《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标志着深圳辅警这支队伍从法律上已经得到确认,深圳辅警职业的春天已经唱响。该《条例》经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17年8月17日通过,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

回顾立法过程,《条例》出台可谓是一波三折,几经修改。由于《条例》对全国辅警改革进行创新突破,赋予深圳辅警有限执法权,因而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应,也出现很多不同的声音。深圳市人大作为立法机关,高瞻远瞩,着眼于特区一流法治城市建设的长远目标,采用特区立法的形式,力排众议,明确辅警身份为“公安机关工作人员”,赋予辅警有限执法权,大幅度提高辅警薪酬待遇水平,并以法规形式加以确认。这不仅是深圳公安机关内部4万名辅助人员的幸事,也是完善优化深圳执法队伍结构的创新举措,将给全国带来积极正面的示范效应。为了方便各位掌握学习,我们将重点条款进行标示。接下来,辅警考试中心会继续对《条例》进行解读,帮助广大内部人员和社会考生准确理解把握立法精神和主旨,从而尽快转变观念,摒弃不通过公开考试而“内部转正”等不切实际想法,增强复习备考的紧迫感和针对性,尽早通过辅警考试实现职业梦想!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条例

(2017年8月17日深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三章招聘条件和程序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五章权利义务和保障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保障警务辅助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发挥警务辅助人员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和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深圳经济特区警务辅助人员的职责、招聘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警务辅助人员(以下简称辅警),是指由公安机关统一招聘和管理,履行本条例规定的职责,为公安机关日常运转和警务活动提供警务辅助支持的非人民警察身份的工作人员。辅警分为勤务辅警和文职辅警。

第四条辅警应当在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的指挥和监督下开展警务辅助工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支持和配合辅警依法履行职责。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会治安状况、警力配备情况合理配置辅警,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专项规划。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辅警的工资福利、装备配置、教育培训以及日常管理等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第六条市公安机关统一负责辅警的招聘和管理。辅警所在单位负责辅警的日常管理。

市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核定辅警员额,并进行动态调整。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辅警的招聘指导和薪酬标准核定。市、区财政部门负责辅警招聘和管理的经费保障。第二章工作职责

第七条勤务辅警协助人民警察从事执法执勤等警务工作;文职辅警从事公安机关非执法岗位相关工作。

辅警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具有法律效力,履行职责的后果由其所在的公安机关承担。

第八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勤务辅警可以从事下列警务工作:

(一)预防、制止违法犯罪活动;

(二)接受、处理群众求助,依法调解民事纠纷;

(三)治安巡逻、值守;

(四)在车站、机场、码头等人员聚集场所开展安全巡查;

(五)维护案(事)件现场秩序,保护案(事)件现场,救助受伤受困人员;

(六)疏导交通,劝阻交通安全违法行为,采集交通违法信息;

(七)消防安全巡查;

(八)开展社会治安、交通安全、禁毒、消防安全等宣传教育;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勤务辅警从事前款第三项、第四项、第七项工作,无人民警察带领时,不得少于两人。

第九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勤务辅警可以在一名以上人民警察的带领下从事下列警务工作:

(一)接报警现场处置;

(二)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进行当场盘问、检查,继续盘问;

(三)传唤、抓捕、押解违法犯罪嫌疑人;

(四)对行政案件进行调查取证,实施查封、扣押、强制检测等行政强制措施;

(五)对行为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员、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采取临时保护性约束措施;

(六)治安、消防监督检查;

(七)看守所、拘留所、强制隔离戒毒所、收容教育所、执法办案区等场所的管理勤务;

(八)涉案财物管理;

(九)人员身份信息核录;

(十)维护大型公共活动秩序;

(十一)群体性事件处置;

(十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相关工作应当安排不少于两名人民警察从事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根据公安机关的安排,文职辅警可以从事下列工作:

(一)计算机网络通讯、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等工作的技术支持;

(二)接线查询、数据分析、视频监控研判、信息采集录入、警用装备维护保养等警务保障工作;

(三)文书助理、档案管理、证照办理等行政助理工作;

(四)心理咨询、医疗、翻译等其他可以由文职辅警从事的工作。

第十一条公安机关不得安排辅警办理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以及从事国内安全保卫、刑事案件调查取证、执行刑事强制措施、技术侦察、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行政处理决定等工作。第三章招聘条件和程序

第十二条招聘辅警应当遵循公开、公平、择优的原则,统一招聘标准和程序,严格选拔聘用。

第十三条招聘辅警由市公安机关根据市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辅警员额,按编制招聘计划,统一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应聘辅警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二)年满二十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

(四)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五)市公安机关规定的其他条件。

退役士官和士兵应聘辅警的,其学历条件可以为高中以上。但是,未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应当在入职后最长四年内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四年内未取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聘用期满后不予续聘。第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招聘为辅警:

(一)曾被追究过刑事责任或者涉嫌犯罪尚未结案的;

(二)曾被行政拘留、收容教养、收容教育或者有吸毒史的;

(三)曾因违法违纪等原因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除公职或者辞退的;

(四)曾因违反公安机关管理规定被解除合同的;

(五)有较为严重的个人不良信用记录的;

(六)依照国家规定不适合从事辅警工作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招聘辅警应当发布公告公开招聘。公告应当载明招聘的职位、名额、报名条件、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以及其他须知事项。

第十七条市公安机关可以从革命烈士、公安英模以及因公牺牲和四级以上因公伤残公职人员的配偶、子女(无配偶、子女的,可为一名同胞兄弟姐妹)中定向招聘辅警,并可以在年龄和学历方面适当放宽条件。

第十八条招聘辅警,应当经过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素质和体能测评、体检、公示、签订劳动合同等程序,并约定试用期。

第十九条新录用的辅警上岗之前,应当由所在单位参照人民警察宣誓规定组织宣誓。

第四章管理和监督

第二十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参照国家工作人员和人民警察相关管理规定,结合辅警特点,建立健全辅警管理和监督制度。

第二十一条辅警实行层级管理制度,从高到低依次设置为一级辅警至六级辅警。市公安机关应当合理设置各层级辅警职数和任职条件。

第二十二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辅警培训制度,对辅警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勤务辅警初任培训时间不少于九十天,培训时间不少于十天,晋升培训时间不少于十五天。文职辅警的培训时间由市公安机关另行规定。

第二十三条公安机关应当对辅警的工作绩效、遵纪守法、教育培训等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晋升、奖惩以及续签或者解除合同的主要依据。

第二十四条辅警由公安机关统一配发工作证件,持证上岗。工作证件由市公安机关制发和管理。

第二十五条辅警履行职责期间,应当按照规定穿着统一制式服装、佩戴辅警标识,必要时出示工作证件表明身份。因执行特殊任务需要着便装时,应当携带工作证件。非履行职责期间,不得穿着制式服装、佩戴辅警标识。辅警离职时,应当交回配发的证件、服装和标识。辅警制式服装、标识样式由市公安机关确定。

第二十六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制造、贩卖、使用辅警制式服装和标识。第二十七条勤务辅警在工作期间,可以配备警棍和安全防护装备,可以驾驶警用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勤务辅警在从事巡逻、检查、抓捕、押解等工作期间,遇有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紧急情况,可以使用必要的约束性警用器械。第二十八条辅警履行职责,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社会的监督。第二十九条市公安机关应当建立辅警督察制度,对辅警履行职责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三十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辅警的违法违纪行为,有权向公安机关和监察机关检举、控告。受理检举、控告的机关应当及时查处,并依照有关规定将查处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

第三十一条辅警在执行职务过程中,遇有可能影响其公正履行职责的情形需要回避的,应当回避。当事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前款规定的回避,由辅警所在的公安机关决定。

第三十二条公安机关应当对辅警加强保密教育,落实保密责任。对违规泄露保密信息的辅警,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三条辅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安机关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初任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的;

(三)严重违反纪律的;

(四)严重失职给公安机关造成重大损害或者不良影响的;

(五)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可以解除合同的其他情形。第五章权利义务和保障 第三十四条辅警享有下列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获得工作报酬、享受福利和保险待遇;

(三)获得岗位所需业务知识、技能培训;

(四)对公安机关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提出申诉和控告;

(六)依法解除劳动合同;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第三十五条辅警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依法履行工作职责;

(二)服从公安机关管理和人民警察指挥;

(三)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四)忠于职守,文明执勤;

(五)依法使用警用器械;

(六)保守工作秘密;

(七)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义务。

第三十六条市公安机关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部门建立符合辅警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薪酬和福利制度,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辅警薪酬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财政状况等实施动态调整。

第三十七条辅警和其所在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缴纳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

公安机关应当为辅警购买包含附加意外伤害医疗险、意外伤害住院保障险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第三十八条公安机关应当定期组织辅警参加健康检查,建立辅警健康档案。第三十九条辅警履行职责有显著成绩或者特殊贡献的,应当给予表彰奖励。辅警因公死亡被评定为革命烈士的,其遗属依照革命烈士褒扬有关规定享受相关抚恤待遇。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公安机关在辅警招聘、管理工作中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一条辅警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按照辅警管理相关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二条辅警在履行职责时,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公安机关依照国家赔偿有关规定予以赔偿。

第四十三条阻碍辅警依法履行职责或者对辅警实施不法侵害的,依法追究阻碍人或者侵害人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非法制造、贩卖制式服装、辅警标识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货值五倍以下罚款;非法使用制式服装、辅警标识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没收,并处五百元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文职辅警可以采用劳务派遣方式招录,其招聘和管理依照本条例相关规定由劳务派遣协议另行约定。但是,应当严格控制文职辅警的招录规模。第四十六条公安机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招聘非全日制兼职辅警。兼职辅警的招聘和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市公安机关另行制定。

第四十七条本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司法行政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的招聘、管理和保障,可以参照本条例执行。

深圳经济特区商事条例 篇7

1资料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内居住满半年的居民。

1.2调查方法

使用多阶段抽样方式采样,首先将辖区内35个社区按照人口数分为3组,分别为3万人口以上社区组、1.5~3万人口社区组、1.5万人口以下社区组;随后分别在3组社区中按比例随机抽取部分社区,3万人口以上社区组抽取3个、1.5~3万人口社区组抽取5个,1.5万人口以下社区组抽取8个,共抽取16个社区;最后通过偶遇方式调查社区居民。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信息、吸烟情况,以及《控烟条例》重点知识、实施态度、获取信息途径。设有质量控制员负责整个问卷调查工作的质量控制。调查员为公共卫生工作者,均已接受关于本调查工作的培训。

1.3统计分析

使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AS 9.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卡方分析、趋势卡方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检验水准为0.05。统计图表使用Excel软件制作。

1.4相关指标说明

《控烟条例》知识得分:问卷中有17个《控烟条例》相关问题,每个问题为1分,被调查者答对得1分,答错不得分,分数之和为被调查者的个人《控烟条例》知识得分。吸烟指现在吸烟,即每天持续吸烟超过6个月,调查前30天有吸烟行为。

2分析结果

2.1基本情况

本次共调查辖区居民1 461人,其中男性居民851人(占58.25%),女性居民610人。居民年龄中位数为30岁,四分位数为23~37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397人(占27.19%),高中文化程度484人(占33.15%),大专文化程度357人(占24.45%),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222人(占15.21%)。户籍居民205人(占14.29%),非户籍居民1 230人(占85.71%)。

调查的1 461份问卷中有部分问卷选项缺失,但因该问卷缺项率小于5.00%,因此未予剔除,造成某些调查项目总计不足1 461份,如文化程度项目总计1 460人,户籍项目总计1 435人。

2.2居民吸烟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辖区吸烟居民276人(占18.89%),非吸烟居民1 185人。在进行趋势卡方检验时,纳入分析的吸烟居民为275人。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烟民93人(占33.82%),高中烟民99人(占36.00%),大专烟民50人(占18.18%),本科及以上烟民33人(占12.00%),趋势卡方值Z=-3.47,P<0.01,说明居民文化程度越低、吸烟率越高。

2.3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总体认知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辖区居民条例实施时间知晓率为31.44%,条例规定的禁烟场所知晓率为67.35%,个人违规吸烟最低与最高处罚知晓率为39.59%,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最低与最高处罚知晓率为9.17%,条例中公共场所禁烟规定知晓率为33.84%,控烟举报投诉电话知晓率为34.14%。

2.4不同居住情况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表1显示,辖区非户籍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各项知晓率均低于户籍居民,且各项均有显著性差异。

2.5不同文化程度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表2显示,辖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较低。经趋势卡方分析,发现居民文化程度越低,对条例实施时间、条例规定的禁烟场所、个人违规吸烟最低与最高处罚、条例中公共场所禁烟规定、控烟举报投诉电话的知晓率也越低,P值均小于0.01。即居民文化程度越低,对条例重点知识的整体知晓率越低。

2.6居民对《控烟条例》实施的态度分析

对辖区居民《控烟条例》实施的态度进行分析(纳入分析的居民为1 439人),结果显示,认为个人违规吸烟处罚严厉的居民有298人(占20.71%),认为不严厉的有633人(占43.99%),不了解该项处罚规定的有508人(占35.30%)。认为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处罚严厉的居民有356人(占24.74%),认为不严厉的有562人(占39.05%),不了解该项处罚规定的有521人(占36.21%)。赞同条例相关规定在公共场所实施的居民有1 317人(占91.52%),对条例实施持无所谓态度的居民有83人(占5.77%),对条例实施持反对态度的有39人(占2.71%)。辖区内认同条例中个人与公共场所处罚规定的居民相对较多,赞同条例实施的居民占大多数。

2.7居民《控烟条例》实施态度与控烟得分相关性分析

表3显示,赞同《控烟条例》相关规定实施的居民控烟得分较持无所谓与反对态度的居民高,认为个人违规吸烟处罚严厉的居民得分与认为不严厉的居民得分相同,认为对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处罚不严厉的居民得分较认为严厉的居民得分高。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条例相关规定支持情况与控烟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处罚的认同情况与控烟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居民控烟得分越高,越趋于赞同条例实施,对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处罚认同程度也越高。

2.8居民控烟意愿及相关分析

对辖区居民控烟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禁烟场所内的违规吸烟行为有上前劝阻意愿的居民有651人(占44.59%),没有上前劝阻意愿的居民有809人。其中有上前劝阻意愿的居民控烟得分中位数为12.0分,四分位数为8~14分;没有上前劝阻意愿的居民控烟得分中位数为8.0分,四分位数为4~11分。经Spearman秩相关分析,发现劝阻意愿与控烟得分存在正相关关系(rsp=0.37,P<0.01),说明居民控烟得分越高,劝阻违规吸烟行为意愿也越强烈。

2.9居民获取《控烟条例》相关知识途径分析

图1显示,家庭电视是辖区居民获取《控烟条例》知识的主要途径,从广播、楼宇广告、杂志、手机短信等途径获取知识的居民较少。

3讨论

研究发现,辖区居民《控烟条例》认知及态度有以下特点:(1)非户籍居民条例重点知识的各项知晓率均低于户籍居民,其原因可能是辖区内户籍居民多为原住民,非户籍居民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健康的关注度也相对较低[3]。而沙井街道非户籍居民人数众多,其对条例知晓率的不足直接导致了辖区居民条例知识的整体认知程度不高,居民多项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低于深圳市2014年电话控烟调查结果[4]。提示辖区应着力加强对非户籍居民的控烟宣传教育。(2)居民文化程度越低,条例相关知识知晓率也越低,但吸烟率越高;该特征可能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居民对吸烟与二手烟的危害认识较浅[5],因而对控烟信息了解意愿较少,且更容易出现吸烟行为。要注意的是,高吸烟率且对条例知晓率低的居民更可能出现违规吸烟行为,表明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应该成为控烟教育宣传的重点对象。(3)居民的控烟得分与条例支持程度、公共场所未履行控烟职责处罚认同程度与对违规吸烟的劝阻意愿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进一步加强辖区居民的控烟教育宣传,让居民了解更多《控烟条例》相关知识,可以巩固其对条例实施的支持程度,提高其对条例相关规定的认同程度,并增强其对违规吸烟行为的劝阻意愿,保障条例顺利落实。(4)只有少部分居民通过广播、楼宇广告、杂志、手机短息途径获取条例相关信息,但楼宇广告、手机短息却是居民在生活中获取信息常见且有效的途径[6]。提示辖区应提高手机信息与住宅小区信息等传播途径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沙井街道应该以非户籍与低文化程度居民为控烟重点宣传对象,采取多途径进行宣传,并加强与通讯、住宅管理部门的合作,提高手机信息与住宅小区信息等宣传途径的利用率,从而提高辖区居民对条例实施的支持与认同程度,确保条例顺利落实。

摘要:目的 调查深圳市沙井街道居民对《深圳经济特区控制吸烟条例》的认知及态度,促进辖区落实《控烟条例》相关规定。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式抽取16个社区,共1 461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辖区居民《控烟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不高;非户籍居民的知晓率低于户籍居民;居民文化程度越低,条例重点知识知晓率越低;居民控烟得分与条例支持程度、相关处罚认同程度与劝阻吸烟行为意愿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广播、楼宇广告、杂志、手机短信等途径获取条例知识的居民较少。结论辖区应通过手机短信、楼宇广告等多种途径,以非户籍与低文化程度居民为重点宣传对象,加强控烟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对条例实施的支持程度,保证条例顺利实施。

关键词:深圳居民,控烟条例,知晓率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report on the global tobacco epidemic[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9.

[2]杨功焕.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国报告[R].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11.

[3]戎志东,许坚.外来务工人员健康知识、行为及需求调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5):388-390.

[4]王晓芳.逾五成市民不知道12345是什么号码[N].深圳晚报,2014-5-27(8).

[5]李玉青,刘秀荣,韩梅,等.北京市公共场所成人被动吸烟及其危害认知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8(5):461-464.

上一篇:子洲中学高中下一篇:初中音乐基本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