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2024-08-27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共6篇)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1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1997-02-26 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广东省深圳市

(1997年2月26日深圳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 1997年2月26日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4号公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护社会治安,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规范社会治安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深圳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对在特区内见义勇为的人员进行奖励和保护,适用本条例;本市公民在外地见义勇为的,参照适用本条例。

人民警察、武装警察、现役军人和其他公职安全保卫人员,在非执行公务时的见义勇为行为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依法设立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以下简称基金)。

基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接受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五条 深圳市人民政府(以下简称市人民政府)负责本条例的实施。人民银行、公安、民政、卫生、社会保险、劳动、人事、新闻宣传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条例的实施。 深圳市社会治安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是依法成立的社团法人,负责办理本条例规定中的具体事项。基金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基金会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

第二章 见义勇为行为的确认

第六条 本条例所称的见义勇为行为是指:

一、同正在进行的侵犯国家、集体、个人财产或者公民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使之免遭或者减轻损害的;

二、同正在进行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斗争,制止违法犯罪行为的;

三、积极协助公安、司法机关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大案,事迹突出的;

四、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使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事迹突出,影响重大的。

第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可以向基金会申请确认其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也可以向基金会举荐见义勇为人员。经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本条例规定的奖励和保护。

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应当提供身份证明及其他证明材料。

第八条 基金会受理申请或者举荐后,应当及时派员对见义勇为行为进行调查核实,并收集和保存有关证据材料。对不属于见义勇为行为的,基金会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调查核实的材料应当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公安机关证明。属于第六条第四项行为的,调查核实材料应当由法定主管机关证明。

第九条 见义勇为行为没有被确认的,行为人或者举荐人可以向基金会申请复议。基金会对复议申请应当认真研究,并在接到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书面答复申请人或者举荐人。

第三章 奖励

第十条 基金会对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不同等级的奖金奖励。奖金的等级、适用条件及审批权限由基金会理事会决定。

基金会对于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可以颁发荣誉证书,事迹特别突出的,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推荐奖励。

第十一条 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于事迹突出、贡献较大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给予以下表彰和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晋升工资;

四、记功;

五、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前款表彰和奖励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事迹特别突出的,可以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表彰和奖励。

上述表彰和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属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呈报;其他人员,由基金会呈报。

第十二条 获得人民政府授予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升学、入伍、就业、住房、晋升工资、入户等方面的优先权。

获得市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市级劳动模范的待遇。

第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并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由市民政部门申报有关部门批准。被依法批准为烈士的,其遗属按照有关规定享受烈属待遇。

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用人单位或者其所属基层组织可以按本规定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表彰或者奖励。

第十五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公开进行,但被奖励人员要求保密或者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除外。

第十六条 新闻宣传部门应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事迹,及时报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有关活动。

第四章 保护 第十七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及丧葬费,依法由加害人承担,但有关单位和部门应当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先行支付。

先行支付单位依法享有对加害人的追偿权。

第十八条 各医疗卫生机构对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优先抢救和治疗,不得推诿或者拒绝。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费用按下列方式先行支付:

一、见义勇为人员用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按工伤保险规定支付,并同时享受工伤保险的其他待遇;

二、见义勇为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支付;

三、其他见义勇为人员,由基金会对医疗机构支付一次性医疗费用补助。医疗费用补助的等级、数额及审批权限由基金会理事会决定。

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丧葬费用,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先行支付;有用人单位的,由该单位先行支付;无用人单位的,由基金会先行支付。

第二十一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期间应当视为正常出勤,用人单位不得因此扣减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残废等级,参加工伤保险的,由社会保险机构依法确认;其他人员由民政部门依法确认。

第二十三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抚恤金或者致残人员的慰问金,属国家公职人员或者参加工伤保险的,分别由民政部门或者社会保险机构按有关规定支付;其他人员由基金会一次性定额发给。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致残而不能在本市从事原工作的人员,用人单位应当给予适当调整,并不得因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辞退;在外地工作的,基金会应当出具见义勇为证明,并建议其用人单位给予适当调整和照顾。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工作安排,属于深圳市常住户口的,由民政部门、残疾人联合会或者劳动人事部门负责适当安置。

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致残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的劳动就业,由劳动人事部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

第二十五条 对协助追捕犯罪嫌疑人或者协助侦破大案的见义勇为人员不宜公开的,基金会及有关部门应当保密。公安、司法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第五章 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 基金由基金会依法筹集、使用和管理。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筹集。

基金会应当建立、健全基金的使用和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由理事会行使基金的使用权和管理权。

第二十七条 基金通过下列方式筹集:

一、国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的捐赠;

二、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以及外国友好团体和人士的捐赠;

三、社会福利基金给予的资助;

四、各级人民政府提供的必要资助;

五、其他合法的方式。

凡捐款的单位和人员,基金会可以予以公布和表彰。

对于捐款较多的单位或者个人,基金会可以推荐其参加理事会。第二十八条 基金主要用于下列用途: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奖金;

二、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补助;

三、见义勇为人员的丧葬费、抚恤金、慰问费用;

四、经基金会核定的其他开支。

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不得挪作他用。

第二十九条 基金应当在增值额度内开支使用,确需超出增值额度开支的,应当经基金会的理事会全体会议批准。

每年度基金增值的结余部分,应当提留一定比例转为本金,其余部分转入下年度使用。提留比例由基金会决定。

第三十条 基金应当以储蓄、购买债券和国家允许的其他安全方式增值。

第三十一条 基金会应当接受人民银行、民政等有关部门的监督,并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基金收支报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拒绝或者拖延抢救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由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评教育,并责令其抢救;造成严重后果的,对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扣减见义勇为人员的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批评,责令其纠正;拒不纠正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处以5000元罚款。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对见义勇为致残人员的工作不进行适当调整的,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进行批评,责令其纠正;因此终止劳动合同或者辞退的,应当责令其继续履行合同;拒不履行的,由市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情况,责令其对见义勇为人员一次性支付20000元以上补偿费。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举报犯罪、追捕逃犯的见义勇为人员应当保密而不保密,或者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未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违法筹集基金的,由市人民银行责令其停止非法筹集活动,没收其非法筹集的款项,按有关规定处以罚款,并由有关部门依法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将基金挪作他用的,由主管部门责令其纠正,并对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不按法定方式投资增值,或者在投资过程中,因失职而使基金受到损失的,由其行政主管部门对基金会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有个人非法获利的,追缴其非法所得,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未定期向人民银行、民政部门报送基金收支报表的,由人民银行、民政部门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报送。情节严重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2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单位)19950616(颁布时间)19950616(实施时间)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1995年6月16日江苏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奖励 第三章 保护 第四章 罚则 第五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与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以及在抢险救灾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员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正气,扶正祛邪。

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应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见义勇为。

第四条 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办理。公安、民政、劳动、人事、卫生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应当密切配合,认真履行本条例所规定的职责。

第二章 奖励

第五条 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应当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奖励:

(一)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违法犯罪分子侵害时,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事迹突出的;

(二)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免受重大损失,表现突出的;

(三)其他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表现和贡献,应当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授予荣誉称号;

(二)记功;

(三)嘉奖;

(四)发给奖金;

(五)其他奖励。

第七条 荣誉称号分为“见义勇为英雄”和“见义勇为先进分子”。

“见义勇为英雄”称号由省人民政府批准授予,获此称号者享受省劳动模范待遇;“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授予。第八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第九条 对需要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奖励的见义勇为人员,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公安派出所、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单位负责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申请。公安机关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办理奖励的申报工作,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 保护

第十条 见义勇为的行为受法律保护。当违法犯罪分子正在进行伤害、杀人、抢劫、强奸、放火、爆炸等犯罪行为时,受害者本人或者他人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制止不法侵害行为。

第十一条 各级公安、司法机关对需要保护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行凶报复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的违法犯罪分子,应当依法从重处罚。

第十二条 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各级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抢救和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者拖延治疗。

第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医疗费用,由其所在单位负责解决,但所在单位无力支付的医疗费用和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学生等人员的医疗费用,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解决。应当由加害人赔偿的医疗、误工、生活补助等费用,依照公安、司法机关的裁决或者判决执行。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负伤后,所在单位对其治疗期间的工资、奖金、福利等待遇不变。对无固定收入的人员,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发给误工补贴或者生活补助。第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并符合革命烈士条件的人员,由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因见义勇为牺牲和负伤致残的人员,属于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有关工资福利待遇按照因公(工)伤亡人员的规定办理;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和学生等人员,由民政部门参照国家有关因战伤亡的民兵民工抚恤规定办理。

第十六条 对见义勇为受伤致残的职工,经县级以上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所在单位应当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办理退休手续。

无固定收入的农民、城镇居民和学生等人员,因见义勇为受伤致残,经民政部门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地人民政府发给基本生活费;城镇企业在招收农村劳动力时,应当优先招收其符合用工条件的一名直系亲属为合同制工人。

第十七条 获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人员,在同等条件下,享有就业、入学、入伍、住房、工资晋级等优先权。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

第十九条 省和设区的市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成立见义勇为基金会,其办事机构设在同级公安机关。见义勇为基金的来源是:

(一)各级人民政府拨款;

(二)省内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赠;

(三)见义勇为行为受益者捐赠。

(四)其他捐赠。见义勇为基金主要用于:

(一)奖励见义勇为人员;

(二)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家属和伤残人员生活困难提供资助,为伤残人员康复治疗提供经费;

(三)为

见义勇为人员办理人身保险;

(四)宣传见义勇为先进事迹;

(五)按照规定可以支付的其他费用。

第二十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对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当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成立监事会,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第四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时,因未采取力所能及的措施直接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履行维护社会治安和抢险救灾等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有前款行为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责任人,应当从重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照本条例的规定没有得到保护的,本人、家属或者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有权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申诉。对拒不执行本条例规定的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处理。

第二十三条 对贪污、挪用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或者基金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四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3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救治,不得拒绝急救处置。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临床需要用血的,免交用血互助金。

急救处置的医疗费用,依照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的规定偿付。

第十八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致残、死亡的人员,符合工伤范围的,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为工伤。

第十九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费用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下列办法先行解决:

(一)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参加职工工伤保险,并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认为工伤的,医疗费用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未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其医疗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按职工工伤医疗待遇解决。

(三)无工作单位或者所在单位确无能力解决的,医疗费用由行为实施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按职工工伤医疗待遇解决。

第二十条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行为使自己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的,由加害人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受益人对见义勇为人员的损失,可以给予适当补偿。

先行支付医疗费的有关单位、机构,对加害人依法享有追偿权。

第二十一条 公民因见义勇为受伤,在治疗期间,有工作单位的,享受职工工伤待遇;无工作单位或者无固定收入的,由基金管理机构按照职工工伤保险规定予以补助。

第二十二条 公民因见义勇为致残,其伤残等级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的标准评定。

有工作单位并且单位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伤残补助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单位未参加职工工伤保险的,伤残补助由工作单位支付。

无工作单位的,其伤残补助由民政部门按照职工工伤保险规定予以补助。费用由财政部门核拨。

第二十三条 公民因见义勇为死亡,有工作单位的,单位按照因工死亡人员待遇对待;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按照因工死亡人员待遇对待,费用由财政部门核拔。符合烈士条件的,依照国家烈士褒扬条例的规定,报请有关部门批准为烈士,其家属享受应有的抚恤。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丧失全部或者部分劳动能力的人员,其配偶、子女在就业、入学方面,有关部门应当予以照顾。

第二十五条 因见义勇为行为引起纠纷需要法律援助的,可持有关证明向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诉讼管辖地的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援助。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安排律师承担法律援助义务。

第二十六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因见义勇为受到诬陷、报复,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第五章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

第二十七条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通过下列渠道筹集:

(一)市和区、县人民政府财政拨款;

(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捐赠;

(三)社会福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的资助;

(四)其他合法方式筹集的资金。

第二十八条 基金管理机构应当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按照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实现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的保值、增值。增值所得纳入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

第二十九条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主要用于:

(一)见义勇为人员的表彰奖励;

(二)见义勇为人员或者见义勇为人员亲属的慰问、补助;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费用。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应当专款专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

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的筹集和使用应当依法向社会公布,接受财政、审计、社会团体管理部门及捐赠人的监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拖延、拒绝执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或者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从事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工作的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贪污、侵占、挪用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基金的,由其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三条 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的,由原批准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励及其他相关的经济利益;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诬陷、报复,危害其人身、财产安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4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江苏省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及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在法定职责和法定义务之外的以下行为之一:

(一)在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受到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时,挺身而出,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

(二)在抢险救灾中,不顾个人安危,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他人生命财产,表现突出的;

(三)其他见义勇为事迹突出的。

第四条

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应当坚持下列原则:

(一)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与社会参与相结合;

(二)社会保障与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相结合;

(三)公开、公平、公正与及时保护相结合。第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弘扬正气,扶正祛邪。

第六条

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办理。

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应当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护工作。

宣传部门应当大力宣传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

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教育、司法、交通运输、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和单位应当密切配合,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服务和保护工作。

第二章

申报和认定

第七条

见义勇为由行为发生地的县(市)区公安机关负责认定。县(市)区公安机关可委托同级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见义勇为申报和组织认定工作的具体事宜。

县(市)区公安机关应当将认定见义勇为的程序和期限,向社会公开。

第八条

见义勇为的申报,由见义勇为行为人及其近亲属、相关单位和个人,向行为地县(市)区公安机关举荐或者申请。县(市)区公安机关接到举荐或申请后,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并可邀请社会公众参加认定工作。

认定工作应当自受理举荐或者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的,经县(市)区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

见义勇为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予以认定。对因抢救需要、情况紧急且事实清楚的,经县(市)区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当场作出调查结论并认定。

认定为见义勇为的,县(市)区公安机关应当发给见义勇为荣誉证书,并通知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不予认定见义勇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第九条

下列材料可以作为认定见义勇为行为的主要依据:

(一)公安、司法等机关提供的证明;

(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村(居)民委员会提供的证明;

(三)受益人提供的证明;

(四)外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见义勇为工作部门提供的证明;

(五)其他单位和个人提供的证明。第三章

表彰和奖励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表现和贡献,应当给予下列单项或者多项奖励:

(一)嘉奖;

(二)记功;

(三)授予荣誉称号;

(四)其他奖励。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进行上述奖励的同时,发给一定数额的奖金。

第十一条

对见义勇为行为事迹突出的,经县(市)区公安机关审核后,报县级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对见义勇为行为事迹特别突出且社会贡献较大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地县(市)区公安机关申报,县级人民政府同意,经市公安局会同市相关部门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进行表彰奖励;对见义勇为人员事迹特别突出且社会贡献重大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地县(市)区公安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程序报省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

获得市人民政府“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人员,享受市劳动模范待遇。

第十二条

受表彰奖励人员或者法定监护人要求保密以及有关部门认为应当保密的,有关部门在认定、表彰奖励和宣传过程中应当为其保密。

第十三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对本系统、本单位的见义勇为人员给予奖励。

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可以根据见义勇为人员的事迹,按照有关程序,授予同级“五一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第四章

保护

第十四条

见义勇为的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对正在实施见义勇为的人员,应当予以援助和保护。

对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护送至医疗机构,并报告见义勇为行为地县(市)区公安机关。

第十五条

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应当开辟“绿色通道”及时组织救治,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或拖延救治。

第十六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有加害人或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责任人承担;无加害人或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责任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地政府专项经费或见义勇为基金支付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及继续救治所需的医疗费用。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救治见义勇为人员,诊治、用药范围应按《江苏省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南通市市区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规定执行。

根据病(伤)情确需超范围用药或检查的,由医疗机构负责人签字并经见义勇为行为地见义勇为基金会同意后实施,紧急抢救除外。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用,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适当减免。

第十八条

见义勇为负伤、致残、死亡人员的医疗费、误工费、伤残抚恤金和生活补助金、死亡人员抚恤金和丧葬费、供养亲属救济费等合理费用,经行为发生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调解或者依法判决,由加害人或者责任人承担。

先行垫付、暂付前款相关合理费用的单位或者机构享有对加害人、责任人的追偿权。

第十九条

见义勇为人员负伤致残符合享受工伤、医疗保险条件的人员按工伤、医疗保险规定执行。

不享受工伤、医疗保险的人员,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由县(市)区民政部门参照国家和省伤残抚恤管理有关规定办理;

(二)见义勇为人员所在单位为国家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含社会团体),其医疗费用由所在单位支付;其他单位或者无工作单位的,其医疗费用由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见义勇为专项经费或见义勇为基金直接支付。

(三)见义勇为基金会根据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经济状况,伤残人员的致残程度,综合考虑本办法第十九条中不能落实的其他费用,可发放一次性康复补助金。

(四)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由当地政府发给基本生活费。

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人员需要后续治疗的,由本人提出意见,经见义勇为行为地县(市)区公安机关、见义勇为基金会会同卫生部门审核同意后实施,费用结算按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见义勇为负伤人员救治医疗费用数额特别巨大的,由市人民政府、见义勇为行为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见义勇为基金会协商确定分担比例后分别拨付。

第二十二条

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在治疗期间其工资、奖金和福利等待遇不变。

无工作单位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地县级人民政府或见义勇为基金会按照每月不低于当地上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

第二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符合视同工伤条件的,经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进行视同工伤的认定,鉴定伤残等级后,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不符合视同工伤条件的,经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按照民政部《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落实相应待遇。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死亡)的,享受下列抚恤和补助政策:

(一)见义勇为牺牲(死亡)的人员,被评定为革命烈士的,抚恤按照《烈士褒扬条例》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见义勇为牺牲(死亡)的人员,不符合烈士评定条件,属于因公牺牲(死亡)情形的,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抚恤;

(三)见义勇为牺牲(死亡)的人员,属于视同工伤情形的,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本人40个月工资的遗属特别补助金,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遗属特别补助金由当地财政部门安排,民政部门发放;

(四)不属于前款

(一)、(二)、(三)情形的见义勇为牺牲(死亡)的人员,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40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放一次性补助金,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落实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见义勇为行为地县(市)区民政部门会同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发放。

第二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因见义勇为遭受财产损失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或见义勇为基金会给予相应财产损失补助金。

第二十六条

因见义勇为受伤、致残人员,由行为发生地县(市)区公安机关出具相关证明、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不得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无工作单位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见义勇为人员,当地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对其进行培训,并按照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优先安排其就业。

第二十七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或者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家庭,享受下列保障待遇:

(一)符合困难救济条件的,由残疾人联合会给予困难救济;

(二)符合低保条件的,由民政部门纳入低保范围,可以由当地政府增发一定的生活补助;

(三)对致孤人员,属于城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的优先安排到福利机构供养;对致孤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四)家庭无生活来源的,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残疾人联合会等部门和单位应当优先安排其直系亲属或者具有抚(扶)养关系的亲属就业;已经就业的,非因法定事由,用人单位不得辞退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

第二十八条

因见义勇为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及上级人民政府表彰奖励、因见义勇为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及子女)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工商行政管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优先为其办理相关证照,依法免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第二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配偶、生前抚(扶)养的其他亲属或者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符合城市住房保障条件的,由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优先给予住房保障;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当地政府要给予优先安排。

第三十条

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的子女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就读期间,免收学费、杂费;在我市教育行政部门管辖的高中学校就读期间,可以实行补助。

第三十一条

因见义勇为被南通市人民政府及上级人民政府记功或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人员、因见义勇为牺牲或丧失劳动能力人员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及子女)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范围,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救助,参保(合)费用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

第三十二条

见义勇为基金会根据见义勇为专项资金状况,可以为因见义勇为被同级人民政府记功或者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人员、因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生前赡养、抚(扶)养的亲属,或者因见义勇为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购买相应的商业保险。

第三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受到诬陷、报复,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要求保护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

见义勇为人员遭受人身伤害或者财产损失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提供法律援助。

第三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奖励的人员、见义勇为牺牲人员的直系亲属(配偶、父母及子女,限定一人),经同级公安机关审核确认,办理公交IC卡后,可在同级人民政府辖区内免费乘坐城市公交车。凭相应的有效证件,可以免费游览同级人民政府所属公园景点。

第三十五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见义勇为相关待遇不能落实的,由当地人民政府解决。

第三十六条

本市公民在本市跨区域见义勇为受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表彰的,由行为发生地的人民政府或见义勇为基金会在表彰满一年后,将其档案材料移交到其户籍所在地人民政府或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留复印件备查。移交后的见义勇为人员享受其户籍所在地的奖励和保护性制度。

第五章

专项资金、基金筹集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用于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护。

各级见义勇为基金会依照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募集、使用和管理见义勇为基金。

第三十八条

见义勇为基金来源:

(一)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排的基金;

(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三)福利机构、商业保险机构以及社会慈善机构等公益社会团体的资助;

(四)其他合法渠道收入。

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见义勇为人员进行捐赠或者捐助。单位和个人向见义勇为基金会的捐赠,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准予在缴纳所得税前的所得额中扣除。

第三十九条

政府安排的见义勇为专项资金按照本办法规定的用处专项使用,并接受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和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市、县(市)区见义勇为基金会监事会负责监督见义勇为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市、县(市)区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每年定期向本级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会报告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同时在媒体上公布,依法接受有关国家机关和社会的监督。

第四十条

见义勇为专项资金和见义勇为基金应当用于:

(一)表彰、奖励、慰问见义勇为人员;

(二)依据本办法给予见义勇为牺牲、伤残人员或者其亲属的抚恤、补助金;

(三)依据本办法规定支付的见义勇为负伤人员的医疗费用;

(四)向见义勇为牺牲人员亲属和生活困难的见义勇为伤残人员提供救助;

(五)办理见义勇为人员人身保险;

(六)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基金会章程规定可以支付的其他费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在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过程中,相关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造成恶劣影响的,由其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不及时认定见义勇为或者违反规定错误认定的;

(二)不按规定落实见义勇为人员的待遇以及相关费用的;

(三)对有关人员未按规定或者依照申请予以保密或者保护,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贪污、侵占、挪用见义勇为奖励和保护经费的。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和有关单位拒绝或者故意拖延救治见义勇为负伤人员,造成不良后果的,由县(市)区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法予以查处。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非因法定事由,对见义勇为牺牲人员家属或者伤残人员予以辞退及解除劳动(聘用)合同的,由市、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责令改正。

第四十四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亲属诬陷、报复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照本办法没有得到保护的,本人、家属或者所在单位、村(居)民委员会有权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申诉,对拒不执行本办法规定的责任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处理。

第四十六条

弄虚作假骗取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或者相关利益的,由原授予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励及其他相关利益,并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章

第四十七条 本市户籍人员在本市以外见义勇为没有受到奖励和保护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八条

外国人、无国籍人在本市行政区域内见义勇为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四十九条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弘扬社会正气,鼓励见义勇为并保障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实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见义勇为,是指不负有法定职责、法定义务的人员,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制止正在发生的违法犯罪行为或者实施救人、抢险、救灾等行为。

公民救助有赡养和抚养义务的直系亲属的行为、有监护职责的公民救助被监护人的行为,应视为履行法定义务,不认定为见义勇为行为。

第四条 本办法由本市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日常工作由同级公安机关负责,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审计、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共同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相关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应当协助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和保障工作。

第二章 确认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成立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负责见义勇为的确认。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由公安、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教育、卫生计生、住房和城乡建设、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负责。第六条 具有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人员及其近亲属,可以向行为发生地所在的区、县级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有关单位和个人也可以举荐见义勇为人员。

申请、举荐确认见义勇为的,应当自行为发生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

没有申请人、举荐人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可以依照职权予以确认。

第七条 向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申请确认见义勇为行为的,应当提交以下证明材料:

(一)行为人的身份等有关基本情况;

(二)行为人伤残或死亡的,提交伤残鉴定或者死亡证明;

(三)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材料或者公安机关的询(讯)问材料。

(四)提供有关单位、人员的见证材料。

第八条 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受理见义勇为书面确认申请或者举荐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于受理之日起 30日内组织进行评定并作出书面决定;情况复杂需要延期的,经评定委员会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对未确认为见义勇为的,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举荐人并说明理由。

第九条 见义勇为申请确认的日常工作由公安机关组织开展;遇有重大、疑难问题的,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全体成员会议,由全体成员进行投票表决,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

第十条 对拟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除《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应当将其事迹予以公示,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个工作日;公示时间不计入确认工作时间。

被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名单和事迹,除《广东省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障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十一条 市人民政府和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安排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用于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的救治、抚恤、表彰、奖励、生活困难资助、康复治疗补助以及经济补偿等,并制定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办法。

第三章 奖励和保障

第十二条 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实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和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原则。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对确认的见义勇为人员可以给予下列表彰或者奖励:

(一)通报嘉奖;

(二)颁发奖金;

(三)授予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第十三条 见义勇为人员除享受国家和省有关抚恤补助规定的相应待遇外,经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确认,由市人民政府颁发一次性抚恤奖金:

(一)牺牲的,颁发50万元抚恤奖金;

(二)丧失劳动能力的,根据《关于印发〈广东省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关于见义勇为的确认办法〉(试行)的通知》(粤见义勇为〔2013〕7号)第八条规定的伤残等级,颁发20万元至40万元抚恤奖金:

1.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40万元抚恤奖金;

2.大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30万元抚恤奖金;

3.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颁发20万元抚恤奖金。

第十四条 对确认为见义勇为的人员,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应及时通报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基金会章程做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奖励保障和家属慰问等工作,并协助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做好见义勇为宣传的相关工作。

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的基金来源包括财政拨款、募集收入、捐赠收入以及其他合法收入。鼓励社会力量向见义勇为基金会捐赠。

第十五条 见义勇为人员的伤情、伤残鉴定,应由申请人或举荐人在提出书面申请前,经司法鉴定机构作出鉴定。

第十六条 本市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因见义勇为负伤的人员,应当及时告知公安机关和医疗机构,并采取协助救治、援助等措施。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救治,不得拒绝、推诿。

第十七条 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的,在救治期间的医疗费、护理费等合理的治疗费用,由公安机关通知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管理部门先行垫付。造成残疾的,并垫付残疾生活辅助器具费。造成死亡的,并垫付丧葬费。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并有侵权人的,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侵权责任。依照前款规定先行垫付相关费用的,应当向侵权人或者侵权人的监护人追偿。

因见义勇为而遭受人身损害并有受益人的,有关费用可以由受益人或者受益人的监护人适当承担。

第十八条

参加工伤保险的见义勇为人员,被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第十九条 因见义勇为误工的人员,所在工作单位应当视同出勤,不得降低其福利待遇或者违法解除其劳动合同。第二十条 因见义勇为致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所在单位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

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因见义勇为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见义勇为人员不能享受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待遇,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或者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纳入就业援助,优先安排到公益性岗位。

第二十一条 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符合相关条件申请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的,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优先救助。

第二十二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将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者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应当给予优先安排。

第二十三条 事迹突出的见义勇为人员或者其配偶、子女在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申请常住户口的,见义勇为行为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优先安排。

第二十四条 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家庭成员属于我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或者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安排。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我市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未成年子女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因见义勇为人员牺牲而致孤的符合相关条件人员纳入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

第二十五条 对不宜公开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个人资料和相关事迹等情况,各级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及有关部门应当保密。

因见义勇为致使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受到威胁的,公安机关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属进 行打击报复的,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

第二十六条 因实施见义勇为行为而造成他人财产损失,依法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的,由行为发生地的区、县级市见义勇为评定委员会在见义勇为专项经费中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助。

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民事权益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免予经济困难审查,及时提供援助。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本市各级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贪污、挪用、截留、私分见义勇为专项经费的;

(二)不按规定发放见义勇为人员奖金、抚恤金或者落实待遇的;

(三)有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 医疗机构或者医务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拒绝、推诿或者拖延救治负伤的见义勇为人员的,依法追究医疗机构和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九条 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见义勇为荣誉或者奖励的,由原确认机关撤销其荣誉称号,追回所获奖金、抚恤金和其他补助费,取消相关待遇;当事人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由其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打击报复、诬告陷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近亲属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训诫、责令悔过,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深圳经济特区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篇6

2012年7月19日 国办发〔2012〕39号

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

民政部 教育部 公安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卫生部

国家对公民在法定职责、法定义务之外,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挺身而出的见义勇为行为,依法予以保护,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依法予以保障,对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生活困难给予必要帮扶。为切实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实际困难,进一步做好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在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和表彰见义勇为人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陆续出台法规政策,同时利用优待抚恤政策和社会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在实践中,见义勇为权益保护工作仍存在政策措施不统一、补偿标准不明晰、保护措施操作性不强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实际困难,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对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良好社会风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困难、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立足于解决实际困难、保障合法权益,从基本生活、医疗、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切实保障好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

二、积极完善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政策措施

(一)保障低收入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对符合城乡低保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应按有关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申请相应的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的抚恤金、补助金不计入家庭收入,见义勇为人员所得奖金或者奖品按照现行税收政策的有关规定免征个人所得税。对致孤人员,属于城市社会福利机构供养范围的优先安排到福利机构供养,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纳入农村五保供养范围;对致孤儿童,纳入孤儿保障体系,按照相关标准发放孤儿基本生活费。

(二)提高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保障水平。对见义勇为负伤人员,医疗机构要建立绿色通道,坚持“先救治、后收费”的原则,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救治。对急危重症的,要优先救治。因紧急救治发生的医疗费用,有加害人或责任人的,由加害人或责任人承担;无加害人或责任人以及加害人或责任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的,按规定通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因负伤造成长期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较重的人员,可通过适当医疗费用减免、城乡医疗救助等方式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致孤儿童的医疗保障,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等制度覆盖范围,符合条件的优先给予救助,参保(合)费用可通过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解决。

(三)扶持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就业。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只要其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优先纳入就业援助,予以重点支持,帮助他们就业、再就业。地方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排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见义勇为人员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的,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应优先依法办理证照,有关费用依法给予减免。

(四)加大对适龄的见义勇为人员或其子女受教育的保障力度。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入公办幼儿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要将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适龄子女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对见义勇为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中考、高考给予一定优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当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办法。对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以及经济困难的家庭,教育部门要根据有关规定优先落实教育资助政策。

(五)解决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住房困难。各级政府要积极解决中低收入见义勇为人员家庭的住房困难。对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对符合农村危房改造条件的见义勇为人员家庭要给予优先安排。

三、认真落实见义勇为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政策

对见义勇为死亡人员,凡符合烈士评定条件的,依法评定为烈士,其家属按照《烈士褒扬条例》享受相关待遇。不符合烈士评定条件,属于因公牺牲情形的,按照《军人抚恤优待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抚恤;属于视同工伤情形的,享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以及相当于本人40个月工资的遗属特别补助金,其中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由工伤保险基金按有关规定支付,遗属特别补助金由当地财政部门安排,民政部门发放。不属于上述情形的,按照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40个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排职少尉军官工资标准发放一次性补助金,有工作单位的由所在单位落实待遇;无工作单位的由民政部门会同见义勇为基金会负责发放,所需资金通过见义勇为专项基金统筹解决;尚未建立见义勇为专项基金的,由当地财政部门安排,民政部门发放。

对见义勇为致残人员,凡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落实相应待遇;不符合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条件的,按照《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由民政部门评定伤残等级并落实相应待遇。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做好见义勇为伤亡人员抚恤补助待遇的申报、认定和落实工作。加大精神奖励力度,对已落实伤亡抚恤补助政策的,原则上不再另行发放一次性物质奖励;对仍有特殊生活困难的,要采取积极措施给予帮扶。

四、切实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将鼓励见义勇为行为、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权益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在政策、资金、待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努力推进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的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切实保护见义勇为人员的合法权益。各地教育、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见义勇为伤亡人员抚恤补助政策落到实处。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见义勇为人员的保护力度,防止见义勇为人员受打击、报复或陷害。对于见义勇为人员在非户籍地发生的见义勇为行为,事发地政府要积极与见义勇为人员的户籍所在地政府进行沟通协商,共同做好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及时落实见义勇为人员的相关待遇,研究解决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强化宣传引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图书、影视等文艺作品,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通过举办报告会、巡讲等活动,大力宣扬见义勇为人员的先进事迹,倡导科学合理实施见义勇为行为,充分展现党和政府对见义勇为人员的关爱、广大人民群众对见义勇为行为的支持与肯定,给予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更多的精神关怀和鼓舞,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关爱见义勇为人员的浓厚氛围。

上一篇:物流客户信息资源管理下一篇:物流部装载机驾驶员考试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