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

2024-10-18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精选5篇)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 篇1

摘要:目的:研究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 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观察组, 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接受院前急诊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院前急诊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院前急诊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率及患者的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中推广实施。

关键词:院前急诊护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预后影响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次研究重点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救治及预后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11~66岁, 平均 (32.9±2.3)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2例, 挤压伤8例, 酒后跌伤16例, 打架受伤14例, 车祸伤30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5例, 脑挫裂伤30例, 颅骨骨折12例, 硬膜外血肿23例。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9~69岁, 平均 (32.5±2.1)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0例, 挤压伤6例, 酒后跌伤20例, 打架受伤12例, 车祸伤32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4例, 脑挫裂伤31例, 颅骨骨折10例, 硬膜外血肿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使用院前急诊护理, 以下是院前急诊护理的具体方法。接到急诊救治信号后,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 对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进行初步估计之后, 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为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吸收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为了避免患者发生误吸而窒息的现象, 需将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头部偏向一边, 然后将患者鼻子和口腔的分泌物清理干净[1]。为了给予患者补充血容量及相关药物,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如果患者需要输血, 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清楚患者口鼻的分泌物之后, 帮助患者吸痰, 需要注意的是, 吸痰管的外直径最好要小于内直径的一半, 利用吸痰管的负压进行吸痰, 如果吸痰管遇上阻力就立刻停止, 稍微退出吸痰管之后再继续负压吸引[2]。如果患者的黏液比较黏稠, 最好将痰液稀释之后再吸痰, 稀释方法可以是在气管内滴入大约8 ml的生理盐水。在吸痰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动作一定要快速、准确、温柔, 而且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 min以内, 如果要连续吸氧, 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 需要注意的是, 在吸痰的过程中要适当给患者吸入纯氧[3]。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导尿、备血、抽血等护理措施。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由于处在无意识的状态, 因此很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研究表明,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 吸氧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0%, 因此在院前急诊护理中要确保患者的肺部气体能够正常交换。对于重度昏迷的颅脑损伤患者, 要立刻给予气管插管以便通气。护理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情况,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和意识的变化, 护理人员要频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 后遗症也很多, 患者只有接受早期的治疗和护理, 才能将治疗效果提高, 并减少后遗症[5]。因此,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院前护理最重要的环节是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变化等一一记录下来。院前急诊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这些护理人员要有镇定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具备专业的急救和护理知识, 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对患者的病情能够初步准确的估计, 以便能够展开准确的抢救行动。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及时的执行医生的嘱咐, 在急救护理原则的基础上, 强化急性期的护理。在转运的途中, 护理人员要强化护理,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6]。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 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部伤口包扎好, 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免伤口被污染, 还能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减少。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的头部不受振动, 如国伤道里面有异物, 护理人员不能随便将其拿出来, 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7,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容易引起呼吸道不畅通, 主要原因是分泌物被吸入气道。另外, 患者的舌头后坠也是引起呼吸道不顺畅的原因。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清除干净, 同时给患者吸入一定量的纯氧。此外,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9,10]。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院前急诊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率、患者的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广宇, 徐洪波, 赵峰.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急救中心一体化救治探讨 (附148例报道) [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5 (3) :555-556.

[2]覃智, 卢东, 韦海苏,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19例救治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4 (4) :366-367.

[3]惠健康, 孙景平.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附478例临床报告) [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5 (4) :957-958.

[4]蔡侃芝, 杨成山, 卢健祺.257例摩托车事故致颅脑损伤特点及救治[J].现代医院, 2011, 12 (2) :345-346.

[5]黄博婷.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3) :347-348.

[6]陈秋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外急救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15 (3) :655-656.

[7]姜宝满.2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12, 14 (3) :505-506.

[8]邹兴军.98例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116-118.

[9]陶红霞, 赵开花.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6 (3) :551-552.

[10]杨旭萍.抢救急性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18 (5) :335-336.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 篇2

[摘要]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 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 c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颅脑手术;昏迷;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5-120-03

颅脑手术患者病情多较重,术中需放置深静脉置管建立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保证术中输液、输血的顺利进行,多行股静脉置管穿刺,具有风险小,操作简便,易掌握的优点,但不可避免可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1]。如未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高危人群的小腿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可高达40%~80%,下肢近侧深静脉栓塞可达10%~20%,同时静脉血栓脱落,可造成静脉栓塞症,可危及生命安全[2-3]。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发生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键因素,因而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组旨在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术后患者临床预后,现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10月期间住院部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观察组中男27例(71.05%),女11例(28.95%),年龄为18~64(38.6±6.6)岁,右股静脉置管26例(68.42%),置管时间7~10(8.8±0.6)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8例(21.05%),脑深部肿瘤切除术5例(13.16%),对照组中男25例(65.79%),女13例(34.21%),年龄为18~66(39.4±6.5)岁,右股静脉置管28例(73.68%),置管时间7~10(8.5±0.5)d,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例(65.79%),高血压脑出血行血肿清除术7例(18.42%),脑深部肿瘤切除术6例(15.79%),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针对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的分析,采取以下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1)深静脉置管护理:使用过黏稠度较大药物后应使用20mL左右的生理盐水先行冲管,防止管壁药物沉积,然后再行封管;对于因剧烈咳嗽、烦躁等可能引起血液回流导管内的患者,应注意观察,一经发现可使用注射器抽出微血栓,防止管腔堵塞,然后再继续输液;输液前应检查深静脉置管是否通畅,先抽回血,感觉无阻力,方可静脉滴注,防止导管内栓子注入血管内,一旦管道被堵,应及时及时拔除导管,勿强行推注;(2)使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皮下注射0.4mL/次,qd;(3)严密观察病情:值班护士应严密观察患者下肢血运状况,观察是否存在肿胀,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观察下肢皮肤温度及色泽是否异常,及时反馈患者主诉并做好记录,异常者通报医生可通过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进行进一步确诊,一经确诊立即拔除股静脉置管。(4)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及家属掌握股静脉置管的护理要点、注意事项,使患者、家属提高重视,做好相关预防措施,术后保持肢体抬高20°~30°,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mL,多食水果和粗纤维的食物,尽早活动,并指导如何进行早期主动、被动活动,讲解深静脉血栓的常见症状,嘱咐患者及家属一旦下肢感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或护士反馈,给予弹力袜(梯度压力袜)和间歇充气加压泵的康复护理,术后2~3d开始给患者24h持续使用弹力袜,术后72 h持续使用或持续使用问歇充气加压泵,直到患者能够自己走动,对于手术需要置入股静脉置管的患者,手术后返回病房病情平稳的情况下尽早拔除深脉置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深静脉血栓的评判标准参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指南(第2版)”[4],每日定时定部位用皮尺测量患侧肿胀处和健侧同水平处的周径,观察下肢肿胀发生情况,统计下肢肿胀发生率,统计肺栓塞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录入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讨论

外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较高[5],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影响患者术后预后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临床治疗成本,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术后痛苦,严重者可导致患者死亡,因而,颅脑手术昏迷患者加强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是非常必要。

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与深静脉血液回流无力及血液黏滞度增高所致。颅脑手术的创伤性较大,再加上术前的全身麻醉,可引起组织因子的大量释放,激活外源性的凝血系统,且术后患者多需使用脱水药物降颅内压,诸多因素共同导致血液高凝状态[6],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是DVT发生的三大因素,此三种因素相互作用,但以血液高凝状态是主要发病因素[7]。晕迷是颅脑手术术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往往会忽视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下肢静脉造影是公认的诊断DVT 的标准方法,但存在一定创伤性,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同时具有较高临床诊断准确率[8-9]。

本文结果显示,针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制定的预防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结果与时会云等[3]研究相符。采取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深静脉置管护理、预防性抗凝、病情密切观察、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其中由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静脉血流回流无力,又不能自主活

动或肢体活动减少,通过被动活动、穿弹力袜、间歇充气加压泵能够有效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促进滞缓的血流加速运动,防止血液过多地淤滞在腿部。争取术后尽早拔除深静脉置管,尽量减少频繁穿刺损伤血管和药物对血管局部刺激,导致血栓形成,最好避免行股静脉留置[10]。综上所述,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对急诊出诊的480例院前昏迷患者进行快速血糖测定,其中男264例,女216例;年龄14~87岁,平均52.4岁。

方法:用皮肤消毒液消毒患者中指或无名指指端,待干后,根据手指表皮的厚度,用自动取血笔以足够深度刺入,让血液自然流出,用罗氏快速血糖仪测定毛细血管血糖,5秒钟显示结果。

结果

480例昏迷患者经快速血糖仪测定,血糖在正常范围内(3.5~6.1mmol/L)201例(41.88%);6.2~11.1mmol/L 129例(26.88%);血糖≥11.1mmol/L 72例(15%);血糖≤3.5mmol/L 78例(16.25%)。78例低血糖患者中,49例有糖尿病史,应用降糖药或饮食减少而昏迷。

讨论

急诊出诊患者有相当数量以昏迷为首发症状。昏迷可由急性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糖尿病昏迷、低血糖昏迷、各种中毒等原因引起。为了尽快明确昏迷的原凶,正确选择对患者的救治方案,快速血糖测定成为很必要的检查方法之一,对鉴别高血糖昏迷、低血糖昏迷起决定性作用,对其他原凶引起的昏迷,选择抢救液体种类也有一定的帮助。

快速血糖仪的优点是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用血量少,测定血糖时间短、5秒钟显示结果,特别适合急诊出诊使用,每辆救护车均配备快速血糖仪,其中31例家中现场检测出低血糖后,立即给予高渗糖静注后清醒,无需回院治疗,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建议院前急救常规配备快速血糖仪。

明确诊断,及时治疗,提高院前抢救成功率:院前昏迷患者快速血糖测定,能够及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明确糖尿病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昏迷等,减少或避免了由于等待各种检查、检验结果而延误抢救时间和产生的医疗费用。现在不少临床医生,对昏迷患者第一时间就是头颅CT,这是个误区,对所有昏迷患者,首先常规快速血糖测定,排除高血糖或低血糖引起的昏迷后,其次才是头颅CT及进一步病因检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CT检查。

減少误诊,避免医疗纠纷:院前昏迷患者就诊时,在诊疗前及时监测血糖浓度,能为指导正确用药提供有力依据。帮助医生避免在不明确病情的情况下,为高糖患者输注葡萄糖,使病情加重,从而减少了医疗纠纷。对低血糖昏迷患者,大部分有糖尿病史,对于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症常表现为脑功能障碍症候群,酷似急性脑血管病发作,如未及时查血糖易造成误诊,错过抢救时机,严重者导致死亡[2]。故院前昏迷患者快速血糖测定尤为重要。

总之,快速血糖测定能快速、简便地提供可靠的血糖值,且检测结果与生化法测定静脉血糖相似,花费小、痛苦小,能缩短对患者诊断、治疗的决策时间,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检查方向和输液种类,有利于院前昏迷患者的抢救,为院前安全转运提供保障和进一步院内系统治疗争取了机会[3],同时减少误诊,避免医疗纠纷等有重要临床意义,建议院前急救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宝芬.三种方法测定血糖结果的比较[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0.

2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5.

428例昏迷患者院前急救 篇4

我中心和平分站至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共诊治昏迷患者428例, 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院内跟踪, 现将其分类及救治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按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 3~8分者入选, 病例共428例, 其中男性242例, 女性186例, 男女比例为1.3∶1.0, 年龄15~88 (平均55.3) 岁, 其中40~70岁355例占83%, 急救半径为1~25 (平均6.2) km, 到达现场2~25 (平均8.3) min, 现场救治时间15~45 (平均24.6) min, 途中救护时间3~28 (平均10.5) min, 具体分类见表1。

1.2现场急救措施

对所有昏迷患者立即进行救治, 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和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 (1) 保持呼吸道畅通,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异物或呕吐物, 避免发生窒息, 痰多者予以吸痰, 抽搐者口腔内置口咽管防止舌后坠阻塞气道, 常规吸氧, 呼吸停止者给予气管插管和使用简易呼吸机; (2) 进行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的监测, 糖尿病者常规检测血糖, 心跳停止者现场行CPR及电除颤; (3) 开通静脉通路, 有循环衰竭者予以补充血容量, 升血压, 药物中毒引起者用特效解毒剂如有机磷农药中毒者给予解磷定、阿托品治疗, 酒精中毒、镇静安眠药物中毒者给予纳络酮治疗,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及酮症酸中毒给予小剂量胰岛素静滴及纠正脱水, 低血糖给予静推高渗葡萄糖, 颅内高压者给予脱水降颅压治疗。

2结果

每个昏迷患者都行Glasgow评分,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评分1次, 送到医院急诊科再评分1次, 两次评分进行对比, 如评分降低表示恶化, 评分升高表示好转, 见表2。

3 讨论

我和平分站所接诊昏迷患者病因主要构成为脑卒中及各类中毒, 其中神经系统疾病占昏迷患者的第1位, 也是目前继肿瘤、心血管疾病后的第三大杀手, 致残率高, 为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昏迷患者往往病情重, 变化快, 在院前医疗检测手段有限的条件下, 需要医师迅速通过所获信息判断病情, 及时准确做出治疗, 为进一步入院抢救创造良好条件。从本组患者可知, 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昏迷有以下特点: (1) 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 (2) 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 以老年人居多; (3) 常合并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第2位为各类中毒, 其中主要为有机磷农药中毒、酒精中毒、镇静安眠药物中毒及CO中毒[2]。此类患者有较可靠中毒病因及病史, 便于诊断, 年龄以中青年为主。代谢性疾病占第3位, 有明确的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甲亢、肝硬化、初的6h为脑缺血超早期治疗时间窗, 在此时间内进行溶栓治疗可降低脑代谢, 控制脑水肿及保护脑细胞, 挽救缺血半暗带。脑出血患者手术最佳时间为发病后6~24h内[1]。脑卒中昏迷患者抢救成功与否与院前医师到达现场及进有效的救治, 途中安全转送及合适医院的选择, 密切相关可减少脑卒中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 如任何环节出现不当都可能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经院前急救后, 好转143例, 稳定219例, 占所有患者的84.56%。说明院前急救是有效的, 能够稳定病情, 为患者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表2可见病史率最高者为心血管疾病, 占病死率25.93%, 资料记载心脏骤停发作的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3]。另外普及市民急救常识, 提高急救意识, 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给予有效的CPR, 将大大提高心血管疾病抢救成功率, 减少病死率。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 126, 139-150.

[2]洪建芳, 李维仪.2238例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5, 14 (10) :861-863.

昏迷患者的院前护理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照组试验对象均是该急救中心自2013年8月—2014年8月间救治的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病例数共计为50例,采用以往的院前急救干预措施进行抢救,该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为13∶12,年龄在45~77岁,平均年龄为(64.2±4.5)岁,轻度昏迷36例、中度10例、重度意识障碍4例;观察组研究对象即2014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低血糖昏迷患者50例,采用改良后的院前急救干预措施,该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42~75岁,平均年龄为(64.5±4.3)岁,昏迷程度:轻度30例,中度11例,重度9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诊断标准[3],患者血糖含量检测<50 mg/d L,临床症状为颤抖、冷汗、视力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发冷、恶心呕吐等;Hb Ac<6%。排除标准:其他原因造成的低血糖患者,排除乳酸酸性中毒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等。

1.3 方法

(1)对照组:即急救护理干预操作,即接到救助电话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立即前往现场,抵达现场后立即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评估,分别观察患者气道、神志状况,同时检测患者的血糖含量情况,然后根据检测数值进行静脉滴注葡萄糖治疗,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到达医院后让病人保持平卧状态头侧一边,及时检查患者的呼吸道情况,及时清理呕吐物和分泌物防止呼吸道堵塞,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情况,对于病情极为危重的患者可以按医嘱在葡萄糖溶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滴注,具体剂量遵照医嘱。

(2)观察组:经过对以往的急救措施进行改良后,新型的急救护理措施主要从电话沟通、现场急救、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健康教育等进行改进。(1)电话沟通: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院前急救医务人员立即赶往现场,途中急救医务人员和求助人取得联系,了解患者的目前状况,病史、症状发生的状况和时间等信息,急救人员初步掌握患者的发病信息。(2)现场急救护理:首先使用快速血糖检测仪对患者的血糖含量进行准确检测,昏迷状态的患者保持平卧位,将头部偏向一侧以免呼吸道被分泌物和呕吐物堵塞,引起窒息;认定为低血糖昏迷进行吸氧治疗,静脉推注40 m 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按医嘱使用125 m L浓度为20%的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同时使用脑复康进行脑神经保护治疗。(3)运输途中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血压、心率、脉搏、呼吸和瞳孔的变化,因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所以应频繁的清理其呼吸道的分泌物,在保持平卧体位时将头偏向一侧,并给予氧气吸入支持,氧气供给流速2~3 L/min左右,另外将患者的实际情况实时向院方急诊科汇报,做好进一步抢救的准备。(4)健康宣教: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危害非常大,其不仅会造成患者的脑细胞受损,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永久性痴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低血糖产生的原因、病情发作的前兆、典型的临床表现,叮嘱患者和家属随身携带糖果,以便在病症初期口服缓解症状,有效预防疾病发作;告知患者科学用药的重要性,让其知悉饮食和胰岛素的注射时间间隔和先后顺序(即胰岛素注射后20 min左右用餐为宜);定期到医院进行复诊,按照患者调整后的胰岛素剂量进行注射治疗,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1.3 观察指标

观察该组患者抢救的有效率,预后优良率,随访过程中患者低血糖复发率等,做好详细的数据记录。急救有效的标准[4]:即在急救现场、转运途中或院内治疗后患者清醒则为有效,死亡则为无效;预后优良率判定标准参考文献[5]。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良前后患者对于护理干预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抢救后3例死亡,治疗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为90.0%,观察组患者对于院前急救护理的满意度为100.0%,χ2=15.442,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预后有效率和复发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预后优良率(死亡3例不计算总例数内)89.36%(42/47),观察组患者预后优良率为98.0%明显优于对照组,χ2=16.894,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随访6~12个月,对照组患者复发人数为6例,复发率为12.77%;观察组复发人数为0,χ2=21.254,P<0.05。

3 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慢性病症之一,目前尚没有治愈的临床方案[6],只能通过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低血糖昏迷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为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使用不合理所致,其初期症状和酸中毒等症状相似,而对于糖尿病史的患者低血糖发生几率比较大,及时有效的抢救能够得到快速缓解症状,促进患者迅速的清醒并恢复正常。

对于糖尿病引起的低血糖病症尽早的、科学合理的急救非常关键,及时的糖类药物补充是治疗的关键。该急救中心在2014年开始对以往采用的院前急救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制定了电话指导、现场急救、转运急救、救护车-医院交互等4个步骤的改良版护理干预方案。通过电话指导可以给求助者最快速的初期护理治疗,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后采取科学性更强的干预治疗,在运输的过程中做好对患者的保护,同时和院方急诊科室取得交互告知患者的情况,随时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改良后的干预方案更加细化和人性化,急救的效果明显提升,该次试验中未出现患者死亡的情况,预后的优良率也明显提升。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低血糖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时采用改良版的干预方案,效果更好、治疗的安全性更高,因此值得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袁邦清,谭新民,王守森,等.翼点入路开颅视神经管减压联合高压氧治疗视神经损伤16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14,12(10):188-189.

[2]邱桂斌,纪宇明,周春晖,等.高压氧联合手术治疗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29例疗效分析[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0,5(4):144-146.

[3]殷明,赵敏,章建程,等.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减压病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研究[J].海军医学杂志.2015,16(4):752-754.

[4]盘晓荣,樊秋萍.高压氧综合治疗对颅脑外伤致面神经、听神经损伤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0(12):2177-2179.

[5]孙丽华.47例低血糖昏迷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2013,19(9):63-65.

上一篇:桂西南地区下一篇:分布式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