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护理

2024-05-25

昏迷/护理(精选12篇)

昏迷/护理 篇1

昏迷是机体高级神经活动受到严重抑制的一种临床表现, 是病情危重的一个征象。此类病人往往深度意识丧失, 对各种刺激失去正常反应。浅昏迷病人角膜反射、吞咽及咳嗽反射存在, 四肢似有舞动。如何正确地对昏迷病人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包括昏迷过程、昏迷程度、体温、脉搏、呼吸及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等。观察有无偏瘫、颈强直及瞳孔变化等, 就显得十分重要。这有利于昏迷病人的康复, 本人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 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快设置单间病房, 对昏迷病人进行专护

要注意准备好急救用品, 如氧气、吸痰器、开口器、舌钳、压舌板、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机等。

2 要密贴观察病情变化, 并详细记录

2.1 了解昏迷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 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护理计划, 并严格执行。

2.2 密切观察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大小便情况等。可通过病人的神态、表情及各种反射来判断其意识是否完全丧失。

3 昏迷病人根据不同病种, 给予不同饮食, 可给鼻饲

4 做好安全护理

4.1 浅昏迷病人, 因躁动不安易发生头部碰伤、摔伤及抓伤, 因此病人头部应方一软枕, 加用床档及保护带, 经常剪指甲。

4.2 有假牙应取出, 以防误入气管发生窒息。

4.3 对血液循环差, 四肢厥冷的病人, 应用热水袋保温。注意不要烫伤病人。

5 预防合并症

5.1 呼吸道护理

病人肩下垫高, 使颈部伸展, 防止舌根后坠,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应准备好吸痰器、吸氧用具等。定时翻身拍背, 吸痰, 以利痰液排出。

5.2 防止泌尿道感染

对尿失禁者, 男病人用塑料袋套在阴茎上再用小夹子夹好;女病人会阴部接小便器, 并及时更换尿垫。有尿潴留者, 先协助排尿, 效果不明者, 可行留置导尿, 每周更换尿管, 每日冲洗膀胱两次。

5.3 皮肤护理

昏迷病人不能自己转动体位, 最易发生褥疮, 应定时翻身、按摩, 每两个小时一次。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 有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等应及时擦洗干净, 不可让病人直接卧于橡胶及塑料床单上, 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 被褥应随湿随换。使用的便盆不可脱瓷, 盆边要垫上布垫。已有褥疮可用0.5%洗必泰擦拭, 保持疮面干燥, 可局部照射紫外线等。

5.4 注意口腔护理

每日用4%硼酸水棉球擦洗口腔3-4次, 有溃疡或白膜可涂1%龙胆紫溶液等。

5.5 保护眼睛

眼睛闭合不全者, 可用湿纱布覆盖两眼, 每日用4%的硼酸水洗眼并涂抗菌素眼药膏。

5.6 体位及肢体护理

病人绝对卧床、平卧位、头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入气管。翻身采用低幅度、操作轻柔、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以免肢体肌关节挛缩, 以利功能恢复。

5.7 注意营养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应鼻饲富有营养的流质, 每次250ml为宜, 每日6-8次, 注意鼻饲护理。

昏迷/护理 篇2

Results In addition to 4 patients failed to get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the first time, resulting in the rescue is invalid, all patients were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 The cure rate was 94.29%.Conclusion Acute cerebral edema in patients with coma after timely treatment, supplemented by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effectively, the mortality rate declined sharply.

Key words:High altitude;Acute cerebral edema;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Treatment effect

高原急性脑水肿是由急性缺氧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严重障碍。

其特点为发病急,临床表现以严重头痛,呕吐,共济失调,进行性意识障碍为特征[1]。

病理改变主要有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损伤,脑循环障碍,因而发生脑水肿,颅内压增高[2]。

患者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将危机生命。

高原急性脑水肿由于多发于高原等地区,医疗条件有限,护理难度大。

我院在长期的临床研究,总结出对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的内科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3月~3月收治高原性脑水肿昏迷的70例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

其中男49例,女21例;汉族61例,少数民族9例;初次进入高海拔地区者62例,再次进入者8例;年龄15~68岁,平均年龄(35.1±2.8)岁。

患者住院前昏迷时间2.3~70h,平均(14.7±0.8)h。

所有患者均无颅脑病史,经检查后均无发现其他疾病。

1.2临床症状 身体疲劳、感冒等为诱因的患者共61例,无任何诱因的患者共9例;患者发病初期均出现头痛、头晕、纳差等症状,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昏迷。

70例患者中出现深度昏迷的共29例,浅昏迷41例;出现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共34例;病理反射24例为阳性,脑膜刺激征15例为阳性。

1.3方法 患者平躺,早期给予患者6~10L/min的吸氧治疗,待患者病情逐渐稳定并且开始好转后将吸氧量降为3~5L/min,医护人员时刻注意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

在患者不同部位进行地塞米松15~30mg、速尿15mg、静点25%甘露醇250ml静脉注射,2次/d。

同时根据患者自身的情况,予以营养脑细胞、抗感染等治疗,直到患者恢复意识。

2 结果

在所有接受治疗的70例患者中,除4例患者因未能第一时间送入我院进行治疗,错过宝贵的治疗时机,经抢救无效死亡。

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

患者康复率为94.29%。

患者恢复清醒时间为0.7~26h,平均时间(8.7±0.4)h。

患者住院时间3~11d,平均(4.7±1.9)d。

医院在患者出院后的1个月进行跟踪回访,所有患者恢复状况均为良好。

3 讨论

在对70例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的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为需要注意。

3.1护理评估 接诊护士应当在患者入院后的第一时间对患者病史、发病时间、病情危重、昏迷程度及发病原因进行初步调查。

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同时,严格观察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及时向主治医生进行反馈。

3.2监护 每位入院接受治疗地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均应有专人看护,病房保证安静通风[3]。

患者昏迷时,医护人员要经常变换患者体位,避免床褥。

3.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以不加重患者病情为前提,让患者处于相对舒适的体位,从而加速患者康复。

医护人员应及时观察患者口腔内异物,包括食物残渣、痰液等,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

部分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时,医护人员应第一时间建立人工呼吸通道。

吸痰时医护人员应注意动作,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保证吸痰效果。

3.4加强氧疗护理 所有接受治疗的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均基于氧疗。

患者在治疗初期氧气流量保持6~10L/min 水平,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减少至3~5L/min。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全程保持呼吸道畅通。

患者在3h内均采用高压氧舱进行治疗,后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高压氧舱治疗周期。

3.5药物护理 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在恢复意识前均应避免进食,以防食物残渣堵塞呼吸道。

在患者清醒后,医护人员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予以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同时留意静脉注射的输液量及滴速,做到既保证治疗效果,又达到患者脱水效果的目的。

3.6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医护人员应及时向患者及患者家属普及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的相关知识。

包括发病原因、预防措施等。

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进行健康教育[4]。

主要内容包括:①在进入高海拔地区前应做有关身体检查,若情况较差,则应远离高海拔地区,如果因特殊原因必须进入,必须提前服药,减轻高原反应;

②体检合格后,个体应当加强体能锻炼,包括登山、踢球等;③在进入高海拔地区的1~2d内,个体应避免感冒、劳累,保证睡眠时间;

④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应当随时保证氧气供应,加强保暖,多吃清淡的食物,禁烟禁酒;⑤当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时,无论情节是否严重,都必须第一时间与当地医疗工作者进行联系;

⑥群众之间应当有互帮互助的意识,在向医生求助的过程中,及时为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

综上,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的患者在经过及时治疗,辅以有效的内科护理,能使死亡率大幅下降。

参考文献:

[1]周毛措. 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的内科护理[J]. 中国医药科学,,16:156+167.

[2]赵生英. 15例重症高原脑水肿的护理[J]. 青海医药杂志,2012,06:52-53.

[3]苓颖. 高原地区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病因分析及临床护理[J]. 西南军医,2014,06:697-698.

颅脑损伤后昏迷护理干预 篇3

方法:把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列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方法,对实验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格外施以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结果:实验组患者无论是苏醒时间还是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情况都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的缩短,并且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关键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颅脑损伤日常活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349-01

在我国,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仅比四肢创伤的发病率低,排名第二。每年大约有60万新增颅脑损伤的患者,在这之中,接近一半的都是30岁年龄上下的人群。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对全国六大城市进行的神经系统疾病调查中发现,颅脑损伤的发病率达到了每10万人中,有783.3人的概率,而重度颅脑损伤致死的概率是58%,致残的概率是100%。患有颅脑损伤的患者伴有运动和认知以及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障碍,配以良好的药物治疗并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之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都能有所恢复。本文主要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具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统计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科室所收治的80例颅脑损伤的患者资料。在8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龄在23-4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5歲;患者体重为43-79kg,平均体重是52.8kg。两组患者的文化程度:大专以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7例,高中及高中以上24例,初中及初中以上33例,初中以下16例。把8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两组患者无论是性别、年龄和病情轻重,还是文化程度和家庭背景等方面都不存在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护理。两组患者都经神经外科的治疗与护理,对照组的患者在昏迷期间的肢体应保持功能位,患者在清醒之后需进行适当活动;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病情稳定,颅内无高压以及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给予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1.2.2评价。两组患者送入医院之后,神经外科医生需对其进行CCS评分,以判定脑损伤的程度。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进行一个月之后,应从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评分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衡量。

1.3统计学分析。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与实验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以及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评分情况详见表1。

注: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早期康复的护理干预

3.1基础护理。因为患有脑外损伤的患者对自己的早期生活难以自理,因此,基础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每隔1-2小时给患者翻身,并按摩1次患者的受压部位,对压疮易发部位垫设海绵等,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与干燥。使患者保持呼吸通畅,以预防肺炎。每日清洁患者的尿道2次,每隔2小时将尿液的引流管放松1次,使其膀胱的逼尿肌得到锻炼。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维持体内的代谢需求,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3.2体位的摆放。颅脑伤后的早期,将患者保持功能位。在伤后的48-72小时患者病情稳定后,将患者保持良肢位。患者仰卧时,需在其上肢和腋下垫置软枕,使肩前屈,外旋上臂,伸直肘腕关节,使掌心向上,伸直手指。前挺下肢骨盆,内旋大腿,垫设软垫于膝关节下部,使其微屈,保持踝关节90°使足尖向上。患者健侧卧位时应在胸前放置软枕,前伸患侧上肢于枕上,伸直肘腕关节,使五指稍分开。患者的患侧下肢应屈膝屈髋到软枕之上,保持踝关节90°,自然放置健侧。患者患侧卧位时应前屈患侧肩、前伸上肢、伸直肘关节,旋后前臂、使掌心朝上并分开手指,微屈患侧的膝髋关节,保持踝关节90°,使健侧肢体摆放到支撑枕头之上。每隔2小时对患者进行1次翻身并更换体位。

3.3加强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对患者进行每天3-4次的肢体与关节按摩,时间在20-30分钟。关节活动由近至远,包括诸如髋、膝等各种关节的伸直和屈曲以及内外旋锻炼。患者恢复意识之后,还应进行转移和站立等日常的康复训练。

4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昏迷时间的缩短,并且使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岩.颅脑损伤患者76例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4):103—104

[2]李艳,杨凤霞,赵学静.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恢复期心理状态调查及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4):35—36

[3]张艳莉.早期被动肢体锻炼对颅脑损伤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313

[4]罗玲,庄雷.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09,8(1):49

肝昏迷诱因及其护理 篇4

1 临床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38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慢性肝昏迷的患者,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10例, 年龄32~82岁。其中30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 转危为安出院, 3例因肝昏迷死亡, 5例死于其他并发症。

2 诱因及护理

2.1 饮食与肝昏迷

肝脏是制造、储存、分配营养物质和排除代谢产物的主要器官之一。特别在蛋白质及糖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肝功能严重受损后, 若一次摄入超负荷性食物, 会造成消化不良和产氨过多而诱发肝昏迷。肝昏迷患者的饮食治疗原则是控制总热量和蛋白质, 减少体内代谢产氨。能量供应应适当控制, 每日供给1600kCal为宜。饮食应以碳水化合物为主, 应占重热量的75%。昏迷期禁止任何蛋白质摄入, 待病情好转、神志清醒后, 可逐渐恢复蛋白质。从小量开始, 每天先给20g, 每隔2d增加10g, 逐渐达到50g左右, 肝昏迷患者蛋白质饮食以富含支链氨基酸的植物蛋白为好。维生素供给应充足, 尤其是维生素C的供给量应更多一些, 以利解毒。脂肪量以30~40g/d为宜, 为防止供给热量不足, 可采用脂肪乳化剂, 既可提高能量, 同时也可预防腹泻。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 正确记录出入液量, 限水限钠, 一般每日摄水量2000mL左右, 限钠500~800mg/d (氯化钠1.0~1.28/d) 。

2.2 出血与肝昏迷

晚期肝硬化患者, 门脉高压, 胃底或食管, 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是肝昏迷的另一重要诱因。由于消化道大出血, 肠道内大量血液 (100g血相当于15~20g蛋白质) 。在细菌作用下产生大量氨, 吸收后血氨增多, 常引起急性严重昏迷。同时大量出血, 血容量减少, 缺氧、休克, 肝细胞损害加重, 促进肝衰竭而导致昏迷加重。我们除给积极止血降血氨抗感染药物、补液和输血外, 还应用10%米醋50mL加水100mL保留灌肠, 也可口服乳果糖以保持患者大便通畅, 从而减少肠道氨的吸收。

2.3 感染与肝昏迷

晚期肝病患者, 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受到干扰, 尤其是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和高球蛋白血症, 致使防御机能减弱, 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 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如肺炎、腹膜炎、胆囊炎等) 。众所周知, 感染后则增加了组织的分解代谢, 同时细菌及其毒素侵犯肝脏, 又加重了肝细胞坏死缺氧, 而促发肝性昏迷。所以一方面要教育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另一方面, 医护人员要仔细观察感染迹象, 包括皮肤、泌尿和呼吸系统以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

2.4 便秘和肝昏迷

严重肝病时, 患者常因食欲差, 摄入量少, 卧床少动造成便秘。由于肠道内产氨3/4系在结肠, 便秘使肠道氨吸收增加。因此, 每天要了解大便情况, 及时调整患者结肠排便功能。保持大便通畅, 1次/d, 亦是预防肝昏迷发生的必要措施之一。

2.5 麻醉药、安眠药、镇静药的使用与肝昏迷

应用这些药对解毒功能已降低的肝脏来说成为额外的超负荷。此外的大脑亦处于敏感状态, 所以对这类药应慎用。

2.6 利尿药不合理使用与肝昏迷

常使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代谢性碱中毒, 致使水、电解质失衡。大量排尿后, 肾血流量减少可继发功能障碍, 均可诱发或加重肝昏迷。因此要正确记录24h尿量。根据尿量调整利尿药剂量, 以防肝昏迷发生。

2.7 其他

腹腔穿刺放液一次过多, 导致腹腔内压力骤降, 门静脉淤血, 进入肝脏血流量减少, 导致肝细胞缺氧坏死, 诱发肝昏迷。另外还有呕吐、腹泻等亦是肝昏迷常见诱因, 均应该从护理角度给于认真重视和及时防治。

糖尿病低血糖昏迷的护理体会 篇5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朱春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第六人民医院,江苏启东,226211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低血糖的病因、临床治疗和护理体会。方法 对本院31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与讨论。结果 通过临床观察,2型糖尿病低血糖发病原因主要是未按时进食、胰岛素过量、感染、腹泻及大量饮酒等。结论 医务人员应该全面掌握糖尿病低血糖的临床知识和护理要点,从患者心理、饮食、运动、用药、健康教育等多方面进行护理,以减少和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临床护理

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1]。而低血糖则是糖尿病病人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极为凶险。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糖尿病低血糖的发生率在临床也呈上升趋势。低血糖是因多种疾病因素导致的血糖下降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的一种临床症状,一般认为有低血糖症状,且血糖值﹤2.8m m ol/L则诊断为低血糖。目前在临床糖尿病治疗中,以因使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过量引起的的糖尿病低血糖症状最为常见,特别以老年糖尿病和病程时间较长的患者多见。为了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糖尿病低血糖的认识和预防,对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经临床确诊的31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选择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于我院内科就诊并经临床确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58.1±10.3)岁,糖尿病史4个月~23年,平均病史为(18.9±6.3)个月。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W HO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1例均为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注射治疗中出现交感神经兴奋和/或中枢神经抑制症状,血糖﹤2.8m m o l/L。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虚汗,心跳加快,四肢无力,饥饿感,头晕头疼,颤动,焦虑不安,烦躁甚至于视力障碍及昏迷。31例中81.2%的患者存在诱发低血糖的因素,其中11例未能按时进食,7例存在合并感染,3例伴有腹泻,5例有过量使用降糖药和大量饮酒,1例因剧烈运动出现低血糖。夜间发病者有2例。

2.方法。对于中度低血糖患者,首先给予10%葡萄糖静脉注射,继之10%葡萄糖静脉滴入。重度低血糖则先予50%葡萄糖静脉注射,待血糖恢复至3.0以上时改为5%葡萄糖静脉加入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同时适当补充钾盐或给予极化液,尤其是药物或胰岛素性低血糖要注意防止低血糖的再发。因此在处理过低血糖后,嘱咐患者仍保持原来的饮食计划。

3.结果。本组31例2型糖尿病低血糖患者中,有23例经过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7例于4~5天后恢复,治愈率为96.8%;1例因多器官衰竭而死亡,死亡率为3.2%。

二、护理

1.饮食教育。饮食治疗是糖尿病一切治疗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至关重要。①控制全天食物的总摄入量,主食尽量以粗制米面为主,少食精制米面;②控制蛋白质的量,提高优质蛋白的比例;③限制脂肪与胆固醇的摄入量,减少盐的摄入;④服降糖药期间须禁烟酒;⑤服降糖药期间如出现食欲差,纳入少的情况时,也须适当减少降糖药的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控制饮食不等同于饥饿疗法,糖尿病病人尤其要按时进食,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有夜间低血糖的病人在睡前可适当加餐,减少晚饭前或睡前胰岛素量。

2.运动指导。运动锻炼是糖尿病治疗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原则上以定时定量,运动后稍感疲劳为宜。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决定运动方式,时间以及所采用的运动量。为防止低血糖意外的发生,运动不宜在空腹时进行,运动时需随身携带糖尿病卡,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随身携带糖果,当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头晕,四肢无力等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

3.密切观察,及时处理。护理人员应该提高对低血糖的反应意识,更换降糖药或增加剂量时,要加强巡视,观察患者是否有低血糖症状,及时进行血糖监测,以便及时处置。

4.做好疾病的宣教。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与了解,告知其低血糖的危害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及家属多交流与沟通,确立他们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告知低血糖的常见症状,简单的自我诊断和自我救治,督促他们正确服药和定期监测血糖,增强他们对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也不断增高,对人民健康已经造成巨大冲击。本研究对收集的31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因胰岛素过量者有5例,可能与注射时胰岛素笔使用不当,造成重复用药或注射入肌肉致吸收过快有关;因未按时进食而发生低血糖者11例占35.4%;夜间发生低血糖者有3例占9.6%。持续的低血糖对于患者智力损害较大,还会增加脑功能障碍和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即使抢救过来,很可能并发精神异常,痴呆抢救等[2]。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生糖尿病低血糖症状,作为医护人员应该及时进行血糖检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对症治疗,纠正血液电解质紊乱,立即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对于休克、昏迷患者还应该加注地塞米松,在低血糖纠正后的短时间内应将血糖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建议患者或其家属学会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自行监测日常血糖,当患者怀疑发生低血糖时,只需一滴血就可知现时的血糖值,为及时治疗提供方便。若无条件立即检测血糖,但低血糖症状明显者亦需及时治疗。同时,防重于治,指导患者与家属掌握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充分了解低血糖反应的症状,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切勿盲目加量,经常咨询医护人员。

【参考文献】

浅谈昏迷病人的临床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昏迷病人;临床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7-01

昏迷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由于大脑病变引起的昏迷,这包括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脑炎、中毒性脑病等;另一个是由于全身疾患引起的昏迷,这包括酒精中毒、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肝昏迷、一氧化碳中毒等。本文从病情观察、护理方法等方面浅谈昏迷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1病情观察

1.1意识观察 观察病人的听觉、视觉、痛觉及生理反射。通过呼唤病人观察有无反应,观察其对简单的命令反应是否存在,压迫眶上神经观察表情及肢体有无移动,观察瞳孔大小,对光反应,角膜反射、吞咽及咳嗽反射等,综合判断意识障碍的程度,以及昏迷是由浅变深,还是由深变浅。

1.2生命体征 定时观察体温,温度过高时采取物理降温,过低时注意保暖。颅脑病变颅内压增高时,脉搏迟缓而洪大,循环衰竭时脉快而弱,脉速常由于感染、缺氧、心衰等而变化。呼吸中枢受损,舌肌麻痹,呼吸道堵塞,均可发生窒息和呼吸骤停,呼吸衰竭时可出现呼吸变浅,点头呼吸、双吸气、潮式呼吸。由于脑缺氧和颅内压增高,早期血压可增高,当血压迅速下降,脉速而弱,提示病情恶化。

2护理方法

2.1饮食护理 应给予病人高热量、易消化流质食物,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鼻饲食物可为牛奶、米汤、菜汤、肉汤和果汁水等。另外,也可将牛奶、鸡蛋、淀粉、菜汁等调配在一起,制成稀粥状的混合奶,鼻饲给病人。每次鼻饲量200~350ml,每日4~5次。鼻饲时,应加强病人所用餐具的清洗、消毒。由于患者意识不清,不能主动进食,尤其是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对能量的需要有所增加,故营养管理对于其生存至关重要。急性期主要依靠静脉输液,每日入量为2500ml。除消化道出血者可经鼻饲供给营养物质,但应注意适量缓给,使病人逐渐适应。也可经胃肠道灌注要素饮食。发生应激性溃疡或消化道出血,不能经胃肠道摄入营养时,则需实施肠外营养。

2.2并发症护理

2.2.1急性呼吸道梗阻 昏迷病人意识丧失,咽喉部肌群麻痹,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常致上呼吸道梗阻。由于舌根后坠阻塞咽喉通道,致呼吸道完全或部分梗阻。要使病人平卧,头侧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顺。病人有活动性假牙,应立即取出,以防误入气管。注意给病人保暖,防止受凉。当病人有痰或口中有分泌物和呕吐物时,要及时吸出或抠出。每次翻身变换病人体位时,轻扣病人背部等,以防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的发生。床旁应备吸引器,痰液过多时及时吸出。备好气管切开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

2.2.2感染

2.2.2.1口腔感染 昏迷病人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口鼻腔分泌物积聚,易引起细菌或真菌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棉球蘸0.9%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擦洗口腔两次。如病人张口呼吸,可用两层湿纱布盖在口鼻部,便于呼吸湿润空气,避免口腔或呼吸道干燥。如有口腔溃疡,可涂1%龙胆紫,若为真菌感染,可在清洁后涂制霉素、甘油。

2.2.2.2呼吸道感染 昏迷时呼吸中枢处于抑制状态,咳嗽反射和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口腔喉头分泌物或痰液聚积,呕吐物误吸,长期仰卧易引起坠积性肺炎等。每2—3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利用体位变动促进气管内分泌物排出。吸痰时吸引动作要轻,切忌无效的反复吸引,勿损伤气管粘膜。吸痰管尽量放深些,但不能触及气管隆突,因迷走神经反射有致呼吸、心跳停止的危险。

2.2.2.3尿路感染防止尿路感染,对尿潴留患者应先采用热敷、按摩、针刺等方法,必要时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还可采用长期留置导尿管,定时开放,用无菌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J,冲洗膀胱每日2~4次,每次50~200ml,每周更换尿管一次,做到有效避免尿路感染。随时注意保持尿管的通畅,防止尿管脱出、扭曲、受压,不要将引流管的末端抬高以防止逆行感染。保持尿道口的皮肤清洁干燥。

2.2.2.4褥疮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及早翻身,受压部位给予按摩等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褥疮发生。在病情允许时,开始每2小时翻身一次,用红花酒涂受压部位后局部按摩。如已经发生了褥疮应及早处理,并在骨骼突出处给予软垫等减少受压。

2.2.2.5输液并发症 长期昏迷的病人应注意滴速及输液量,一般维持在20~30滴/min,液量要根据及记录出入水量不断调整,随时观察病人脉率及呼吸变化。昏迷病人意识丧失,失去痛觉反应。一些刺激性的液体,如氯化钾、氯化钙、升压药及高渗液体等,对血管或皮下组织都有刺激性,久之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静脉炎或血管栓塞等,故输液时一定掌握药的性质,给药浓度和速度,同时也应请注意血管的选择。最好选择较粗大的血管,切忌药液漏出。

2.2.2.6肢体肌肉萎缩和关节的强直 慢性昏迷病人长期卧床应做到保持病人的功能体位,防止足下垂等。护理时按摩肢体每日1~2次,帮助患者作被运动,活动关节,保持肌肉张力,改善血液循环及正常代谢,维持肌肉的收缩,防止关节囊、韧带和附近肌腱粘连,保持肢体关节正常活动。

3体会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了解病人的需求,施以正确的、精心的护理,防止各种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是昏迷病人治疗成功的重要关键。

肝昏迷前期的护理研究 篇7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8~2009年间总共收治54例肝炎后肝硬化合并慢性肝昏迷的患者, 其中男性39例, 女性15例, 年龄35~71岁, 平均年龄57岁。其中34例经过精心护理和治疗转危为安出院, 9例因肝昏迷死亡, 1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

2 观察及护理

2.1 加强巡视细心观察是发现昏迷前期的关键

肝昏迷前期主要表现在情感、性格改变及行为异常, 只要加强巡视, 严密观察, 通过与患者交谈均能发现异常。例如:肝硬化患者张某某, 平时少言寡语, 不开玩笑, 我在巡视病房时发现患者异常兴奋, 话语增多, 讲一些与病情治疗无关的话, 当时我就立刻意识到患者处于昏迷前期, 立刻报告大夫采取措施。还有在查房时发现患者衣冠不整、错穿衣服, 当中大小便及反应迟缓等等表现, 都能及时通知医生立即进行抗昏迷治疗, 去处诱因等得当措施, 使病情得到很好控制。

2.2 黄疸变化的观察

黄疸是血液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 其深浅是肝细胞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标志之一。护士在观察黄疸时要注意光线影响, 在自然光线下观察。肝硬化患者皮肤多黝黑, 重点要注意连续的对比的观察, 通过对巩膜、皮肤、尿液颜色的全面观察, 即可判断黄疸是否变化。黄疸逐渐加深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及时报告大夫, 积极防止肝昏迷的出现。

2.3 认真注意诱因观察及早去除诱因

肝昏迷的发生多伴有诱因, 如果我们能及早注意到诱因的存在, 而及早防治, 就可以避免肝昏迷的发生发展。肝昏迷的诱发因素主要有:大量利尿、大量放腹水、消化道出血、感染、大便不通畅、镇静药使用不当、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大量进食蛋白质等。在我们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针对以上诱因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利尿要缓和

利尿剂从小计量开始, 逐渐增加, 认真准确地做好出入量记录, 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放腹水时量不易过大以免诱发肝昏迷。

2.3.2 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尤注意低血钾症的产生, 每日尿量超过500~700ml, 应补充氯化钾。另外, 还应观察是否低氯、低钠及碱中毒等情况。

2.3.3 忌用吗啡、苯巴比妥、磺胺等对肝脏有害的药物

用胰岛素一定准确计算药量, 抽吸准确, 按时给药, 以免计量过大致低血糖昏迷且不易与肝昏迷鉴别。

2.3.4 降低血液和脑脊液中的氨水平

慢性肝昏迷80%以上为氨中毒或氨与其他毒性物质协同作用所致。氨水平增高可能是氨的生成和吸收过多, 及氨清除不足。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2.3.4. 1 摄入蛋白质饮食应适量

忌食入高蛋白饮食, 如肉丸等, 对低蛋白血症者, 适当输入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对促进肝细胞再生和改善肝功能, 均有较好作用, 但不宜输入库存血, 因库存血含氨, 可增加血中氨浓度。建议每日蛋白摄入量在40~60g, 以植物蛋白为主, 给予低脂易消化, 富含丰富维生素, 无渣软食。每日热量维持在6.3~8.4kJ的热量。

2.3.4. 2 减少肠道内毒素吸收, 保持大便通畅

清洁肠道以清理肠道积血积粪, 利于清除体内含氮物质, 可降低肠道氨的吸收。灌肠液微弱酸性, 如:食醋加温开水或生理盐水、乳果糖等, 忌用肥皂水, 因氨在碱性环境中吸收增加。另外也可以口服乳果糖10ml, 3次/d, 酸化肠道, 还要积极控制感染, 减少肠道内细菌的产氨。

2.3.5 认真观察及早发现肝昏迷的其他并发症

如肺炎、自发性腹膜炎和败血症等, 及时发现, 及时治疗, 因这些并发症均可增加昏迷预后的严重性。因此, 对肝硬化者只要在护理上加强责任心, 通过细致的观察昏迷前期症状, 去除诱发因素, 及早治疗, 实施优质护理有利于预防和治疗肝昏迷, 提高生存率。

摘要:目的 通过对肝昏迷病人进行严密的观察, 及时发现和去除诱因, 及早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以降低肝昏迷的发生及病死率。方法 以54例肝昏迷病人的治疗与护理为案例, 加以分析总结。结果 肝昏迷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降低。结论 只要做到对病人进行神志意识观察, 清除某些可诱发或加重肝性脑病的诱因, 就可以降低肝昏迷的发生及病死率。

关键词:肝昏迷,昏迷前期,护理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80-486.

浅谈昏迷患者的护理思维 篇8

护士在医疗及对病患救治过程中, 与医师合作共同承担着对患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抢救、治疗工作, 而不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其中思辨性思维、评判性思维尤为重要, 一方面双重把关, 减少误诊、漏诊的可能, 及时发现治疗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实时进行有预见性的急救护理, 可以减少患者痛苦, 赢得抢救时间[1]。

笔者对2006年1月—2009年6月所接触的昏迷典型病例52例进行了分析, 以期对培养护士思辨性思维、评判性思维能力均有所帮助,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29例, 女23例;年龄33岁~85岁, 平均年龄 (56.70±11.20) 岁。其中脑出血17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0例, 肝性昏迷7例, 肺性脑病6例, 一氧化碳中毒3例,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 急性巴比妥类中毒2例。

2 护理

2.1 正确评估病情的思辨性思维

昏迷患者多为突发疾病, 抢救时多病因尚未明确, 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对病史叙述不清。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 应与医生一起评估患者, 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代诉, 及时处理各种急症危象。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病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诊断—继续进一步救治这一科学的护理抢救程序中。在医生检查时, 护士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 这在未明确病因的昏迷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确诊, 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回来的根本。守在患者身旁,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的同时, 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创造时机。同时, 注意护士与患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发生的互助作用, 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使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映出病情, 对护士所做的一切表示信任和接纳, 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突发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

例1, 患者, 女, 27岁。孕6个月早产, 自行分娩出一1 100 g女婴, 婴儿出生后很快死亡。患者逐渐出现呼吸急促, 心率增快, 进行性加重。医师拟诊为羊水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和急性心力衰竭。给予强心、利尿、大剂量激素等治疗后, 病情仍继续恶化, 出现癫痫大发作样频繁抽搐, 并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护士在监护时发现, 患者体型瘦小, 呈营养不良状态, 皮肤弹性极差, 呈重度脱水状, 深大呼吸, 有烂苹果味, 考虑到糖尿病昏迷的可能。急查血糖21.4 mmol/L、尿糖 (+++) ~ (++++) , 尿酮体阳性;动脉血气分析pH 7.049, 确诊为高血糖昏迷。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转危为安。

例2, 患者, 女, 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逐渐加重的意识模糊, 到医院就诊。问诊:患者既往健康, 无肝病史, 无消化道溃疡病史, 无原发性高血压史, 无饮酒史。脑CT检查未发现异常, 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观察。护士在监护时发现, 患者面色晦暗, 有肝掌, 蜘蛛痣, 建议做肝功能和B超检查, 确诊为肝性脑病, 当晚, 患者出现呕血, 经积极抢救, 第2天患者逐渐清醒。

2.2 正确应用抢救设备药物的预见性思维

护理思维往往直接影响着整个抢救过程的顺利与否, 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准备仪器设备和正确地配合医生的操作将直接影响对患者生命的抢救。在抢救仪器的应急操作中, 应把思维定势放在快速反应、灵活机动、果断处理上, 即使情况突变也能沉着冷静地应对。护士在抢救患者时抢救仪器的准备与应用时的思维活动, 是护士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思维方式等的综合体现。昏迷患者可以建立两条以上的通路, 保证晶、胶体液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输入。若还需输入其他药物, 可再建立另外的通路, 使各个通路的液体互不干扰, 保证足够的血药浓度和液体剂量。静脉给药的思维活动是护士在抢救昏迷患者时瞬间作出的, 包括静脉穿刺工具和多通路穿刺部位的最佳选择, 它可以直接提高抢救的质量和速度。危重病患者病情凶险, 短时间内需做大量的处置, 药物使用是稳定病情的第一关键。

2.3 人文关怀

常言道“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应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自身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治疗, 促进医患配合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如1例患者, 60岁, 有糖尿病史20年, 多次因糖尿病高渗昏迷住院, 30 d前老伴去世, 08:00时许家人发现, 患者昏睡于床, 呼唤不应, 患者瞳孔散大, 一侧巴彬征阳性, 血压100/6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呼吸20次/min, 脉搏60次/min, 测随机血糖, 结果为18 mmol/L, 医生按糖尿病高渗昏迷处理。护士在护理时, 发现患者肌肤湿冷, 有肌肉颤动, 考虑有机磷农药中毒可能, 建议先使用阿托品, 并检查胆碱酯酶, 半小时后报告胆碱酯酶活力偏低, 立即洗胃, 并对症治疗。患者清醒后说, 因为老伴去世, 自己又有病, 产生厌世情绪才服毒的。随后家人送来找到的农药瓶。针对这种情况, 护士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提供可口的糖尿病饮食, 精心护理治疗10 d后出院, 患者家人逢人便夸。

3 体会

医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科学, 现代医学对护士的要求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打针、发药等机械性执行医嘱方面, 它要求护士应注意配合医师主动护理、参与治疗能力的培养。因此, 作为护士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 还必须加强自身护理思维能力的培养[2]:

(1) 强化护士的思辨性思维的培养, 使护士在平时和急救工作中能做到心中有数, 从而为患者实施有预见性并有效的救护, 为治疗和抢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此外, 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计划性、有效性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护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护士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 对患者关爱, 精心护理, 态度和蔼亲切, 动作沉稳、技术娴熟。在抢救患者时要有计划、有重点, 方法得当, 认真学习危重症急救有关知识及各种抢救技术, 主动关心患者、观察患者, 完成好救护任务。例如, 对于昏迷患者, 应避免活动, 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 尽快通知医师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如果缺乏经验, 不加思考, 体位不当, 不注意输液畅通等都会导致抢救失败。

(3)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求护士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了解自身疾病应注意的问题, 如饮食起居、锻炼等的安排, 给予患者良好的心理暗示, 促进医患配合。

参考文献

[1]张晓河, 张文惠.浅谈急救护理思维[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28.

病毒性脑炎昏迷患儿的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患儿, 男, 5 岁, 2009年3月27日因感染发热2 d, 昏迷2 h, 呼吸暂停, 心肺复苏成功后由病房转入本科。患儿转入时处于深昏迷状态, 时有抽搐肢体强直, 1~2 min自行缓解,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迟钝, 压眶反射消失, 膝腱反射活跃, 未引出病例反射。脑电图:成弥漫性低幅慢波。脑CT:额叶, 顶叶见不规则低密度灶。诊断:病毒性脑炎。经过积极的药物治疗和合理的护理措施17 d后患儿意识转为朦胧状态, 24 d神态清醒, 28 d自主呼吸平稳, 完全撤离呼吸机, 30 d拔除气管插管, 36 d转入普通病房。

2 护理

2.1 患儿曾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 早期应注意保护头部脑组织, 给予头部冰袋物理降温。

2.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患儿早期因无自主呼吸, 建立人工气道后, 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开始采取容量控制呼吸, 当自主呼吸恢复后转为SIMV+PSV的通气方式, 以免发生人机对抗。应用呼吸机时严密观察患儿意识、血压、心率、呼吸、瞳孔大小、对光反射以及全身情况与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 发现异常及时与医生联系。

2.3 口腔、眼睛的护理 昏迷患儿的吞咽反射迟钝, 口鼻分泌物蓄积, 容易感染, 同时眼睑闭合不全, 易发生角膜炎。每天做3次口腔护理, 用0.9%生理盐水清洗口腔, 保持口腔清洁, 防止口腔炎的发生, 口唇涂石蜡油保护。每天用生理盐水洗眼一次, 并用红霉素眼膏涂眼, 再以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纱布覆盖于眼部。

2.4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 注意呼吸机参数调节, 观察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是否同步, 每日复查血气, 湿化温度保持在32℃~35℃, 及时吸痰昏迷患儿可用硅胶吸痰管吸痰, 每次吸痰时间不得超过15 s。定时翻身叩背, 防止肺不张及肺部感染。当患儿一般情况好转和稳定, 循环平稳, 自主呼吸增强, 呼吸功能明显改善, 血气分析正常, 酸碱失衡得到纠正, 水电解质平衡即可考虑脱机。采用SIMV+PSV过度脱机, 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 利于撤机成功[1]。

2.5 皮肤护理 患儿处于深度昏迷状态, 皮肤护理尤为重要, 采用积极措施, 床上铺气垫床, 及时更换尿布湿及床单,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1~2 h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患儿皮肤对冷热耐受力差, 在体温不升时, 把热水袋用毛巾包好, 放在脚下, 经常检查, 防止烫伤, 经过精心护理, 患儿昏迷24 d没有发生压疮和其他意外。

2.6 高热期护理 较好的方法是物理降温, 若体温超过39℃, 给予冰枕降温, 体温超过39.5℃给予乙醇拭浴或大动脉处冷敷, 另外用4℃中药保留灌肠, 2次/d。

2.7 恢复性护理 患儿苏醒后, 除了相应的护理措施外, 要抓住功能锻炼和肢体活动这一环节, 每天协助患儿活动, 按摩肢体, 协助做被动运动, 逐渐下床活动, 防止肌肉萎缩。对语言障碍, 每天教患儿发音、说话等语言训练。

2.8 加强营养支持 患儿早期意识模糊, 无法正常进食, 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补足热量、氮源及各种营养素, 提高机体免疫力, 促进康复。患儿清醒后, 鼓励经口进食, 通过营养支持, 提高患儿抵抗力, 顺利走向康复。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患儿,护理

参考文献

外伤性昏迷患者急诊护理要点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急诊外科收治的76例外伤性昏迷患者, 其中男55例, 女21例, 年龄18~62岁, 平均 (33.23±3.01) 岁。送诊10~40min确诊外伤, 有明显撞伤伤口42例, 骨折受伤患者19例, 摔伤致呕吐15例。

1.2 研究方法

采取回顾分析, 总结所有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护理方法, 对其住院期间的病历、护理资料进行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保存, 用%表示比例。

2 护理措施

2.1 对病情评估和对症处理

外伤性昏迷患者被送到急诊抢救时, 接诊护理人员应配合急诊医生, 通过仔细观察和详细询问送诊者或家属, 对患者做出初步判定, 查出患者昏迷原因, 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同时准备相应的急诊抢救药品及器械, 联系通知相关科室做好接诊抢救准备[2]。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有效提高抢救效率。对于危急重症患者, 在静脉疏通的处理方法上要有区别。因患者脑血管破裂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双侧瞳孔不均并伴有呕吐现象的患者应采取甘露醇 (20%) 快速静脉滴注;对于因失血过多引起昏迷的患者, 禁止用甘露醇, 患者需要补充大量液体, 应采取氯化钠注射液 (0.9%) 500ml静脉滴注;对于伤口严重且不停出血的患者, 应采取立即包扎, 并加压减少流血, 等待急诊医生治疗;对于因受重创引起性情暴躁不听医嘱的患者, 应安排专职人员看护, 以免患者因躁动引发二次受伤。

2.2 建立有效呼吸通道及体位护理

对于外伤性昏迷患者及时施救是最重要的, 首先要保证呼吸道通畅, 清除口咽部位异物及血块和分泌物, 解开患者衣服以减轻受力, 为使昏迷患者大脑可有氧交换, 所有昏迷患者均应给予氧气吸入治疗, 身体取平放仰卧, 并使昏迷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 防止因呕吐引起窒息[3]。

2.3 监测并观察外伤昏迷患者体征

争取最短时间仔细观察、密切监测外伤昏迷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和呼吸等生命体征, 以便近一步了解患者病情危重程度, 随时掌握外伤患者病情变化, 为随时实施的各种抢救措施提供参考。

2.4 书写抢救记录

护理人员在陪同急诊医生做好一切抢救措施后, 负责的护理人员应及时、简要、准确、完整的书写患者抢救记录, 为急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掌握做好第一手资料, 并作为患者后续治疗的依据。

2.5 护送护理

外伤昏迷患者在进行了紧急有效的抢救措施后, 病情稍稳,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视患者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 联系外伤患者相关科室或上级医院进行转送。在转送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备好抢救物品, 确保患者转送途中生命安全, 使外伤性昏迷患者安全抵达病房进行系统治疗。

3 结果

在我院76例外伤性昏迷患者中, 积极抢救成功患者69例, 成功率为90.79%, 因病情严重并伴多发器官衰竭, 抢救无效7例, 死亡率9.21%。

4 讨论

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昏迷是由于脑部缺血、缺氧, 导致脑功能紊乱、受损, 使代谢异常而导致的昏迷状态。急诊对于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抢救最佳时间为30min内, 外伤患者被送到急诊时, 接诊护理人员应及时迅速对患者进行有效抢救, 通过丰富的医学知识判断患者病情严重性, 为急诊医生的抢救提供有效依据, 减少危重症患者病死率, 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急诊抢救中接诊护理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做到快速及时的抢救, 并敏锐观察患者病情, 准确简要地记录病历资料, 为急诊医生救治提供牢靠的参考, 通过护理人员完备的护理技能、自主的能力辅助急诊医生抢救。总之, 急诊护理人员要具备丰富扎实的护理经验, 丰厚的医学知识, 善于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力, 自主能动性强, 合作能力强, 在急诊中配合急诊医生做到快速有效的救治患者, 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摘要:目的 依据临床实践探讨外伤性昏迷患者的急诊护理要点。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收治76例外伤性昏迷患者, 通过对其急诊、住院期间记录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76例外伤性昏迷患者中, 通过正确判断有效抢救69例, 成功率为90.79%, 因患者伤情严重并发多器官衰竭, 抢救无效者7例, 病死率9.21%。结论 急诊护理人员须医护基本功扎实、具备丰厚的医学知识、敏锐的观察力, 并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经验, 做到万无一失, 以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外伤性昏迷,急诊护理,观察

参考文献

[1]刘丽平.急诊昏迷患者的接诊分诊及急救护理[J].吉林医学, 2007, 28 (6) :219-219.

[2]陈小红, 张巧琴, 俞继芳, 等.急诊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处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8, 20 (1) :132-132.

昏迷/护理 篇11

【关键词】 内科昏迷;急诊抢救;护理方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62-02

昏迷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其发病突然、病情复杂、死亡率高,有报道显示,死亡率高达25%左右[1]。昏迷是意识障碍较严重的一种,其发病原因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感染、中毒、外伤等引起,及时、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是救治昏迷患者的有力保证。本文选择114例昏迷患者,初步探讨对内科昏迷患者有效的急诊抢救相关护理方法。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内科昏迷患者114例,男性65例,女49例,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58.69±10.54)岁。心血管疾病14例,脑血管疾病52例,急性中毒9例,感染8例,低血糖16例,癫痫4例,中暑4例,肝性脑病5例,不明原因2例,分别占12.28%,45.61%,7.89%,7.02%,14.04%,3.51%,3.51%,4.39%,1.75%。

2 护理方法

2.1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外急救及护理 首先,急诊人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要立即出诊,并根据电话内容做出相应预案;其次,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要对昏迷患者所处的环境做出迅速判断,包括有无高热、农药容器等,并询问家属疾病发生进过;再次,迅速使患者脱离所处环境,观察生命体征,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最后在途中转运时要保持患者状态稳定,避免二次打击,并根据病情实施心电监护、吸氧等初步护理措施。

2.2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内分診 对昏迷患者实施正确的分诊,其意义重大。首先,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在急救车到来后,立即对患者及家属进行观察、询问、触摸等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大致判断,根据有无生命危险分别安排到不同的急救室;其次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询问患者及家属疾病发生经过,有无诱因,既往史等,同时对患者进行仔细查体,并进行相应的辅助检查;最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经患者送到相关科室或进行相关治疗。

2.3 内科昏迷患者的院内急救及护理

2.3.1 保证气道通畅 院内抢救的第一步为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因呼吸道梗阻而引起的呼吸骤停。具体的做法是使患者平躺,松解衣领,使头部充分后仰,面部偏向一侧,同时要防止舌头后缀,在必要时要进行器官插管或者切开。充分给予氧气吸入,以保证重要脏器的氧供,同时要进行血氧分压的检测,及时调整氧气流速。

2.3.2 建立液体通道 静脉通道的建立对于昏迷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直接决定着抢救成功与否。昏迷患者往往血管条件较差,应由有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必要时建立2-3个静脉通道,开始时可用生理盐水维持。

2.3.3 迅速对症处理 在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后,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对症处理:休克、循环血容量不足时要迅速扩容;根据具体病情遵医嘱进行调整血压、调整血糖、强心、利尿、纠正酸中毒、降温、降低颅内压等对症处理。

2.3.4 查明病因 生命体征稳定后,要迅速查明病因,可行血糖检测、心电图、心肌酶谱、CT等辅助检查予以确诊。但是,急性中毒时,要根据中毒种类及中毒药物,在急诊科立即实施洗胃或高压氧气吸入或血液灌流等对因处理。

3 结 果

内科昏迷常见原因为心脑血管意外、中毒、代谢性疾病感染等,对其院前处理正确率92.11%(105例),院内分诊正确率93.86%(107例),死亡率为20.18%(23例)。

4 讨 论

4.1 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特点 内科昏迷患者病情复杂,基础疾病较多,并且起病快,要求医疗工作者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有效判断及处理。由于存在交流障碍,在短时间内医护人员只能通过经验及对症处理。因此对昏迷患者的救治直接体现了就诊科医疗水平的高低[2]

4.2 内科昏迷患者的护理路径 本研究中通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在最短时间内对114例患者进行救治护理,其死亡率为15.79%,低于有关报道的数据[3]。昏迷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本着效率第一的原则[4],将医疗资源合理优化,将多个部门进行统筹。首先是接诊部门在第一时间内做好记录并安排人员出诊,出诊人员在院外进行有效的初步处理,以保证后续的抢救;再通过正确的分诊处理,时患者最终得到合理救治。

综上所述,内科急救护理流程能有效降低内科昏迷患者的病死率,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黎明.急性昏迷患者82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9):64-66.

[2] 史静,马宪荣.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8(35):8645.

[3] 陈小红,张巧琴,俞继芳,等.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处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B):47-48.

昏迷/护理 篇12

1 气管套管的选择

常用的气管套管有配有内套管无气囊的金属气管套管和无内套管的一次性低压气囊套管。张霞[1]通过对使用两种气管套管的病人观察发现:金属套管因配有内套管便于清洗消毒, 有效地防止了痰痂的形成;而一次性低压气囊套管的气囊装置可有效阻断反流液流入呼吸道, 降低了误吸的发生率[2]。刘华凤等[3]使用配有内套管具有气囊的掺硅胶聚乙烯塑料气管套管弥补了金属套管和一次性低压气囊套管的不足, 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发音气管套管使气管切开病人在确保机械通气的同时重建发音功能和语言交流功能, 在国外获得广泛应用。汤秋芳等[4]应用可冲洗式气管套管自制发音气管切开导管改善了病人抑郁状况和生理营养指标, 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体现了人性化的医疗护理服务。

2 气管套管的固定

近年来, 气管套管固定寸带对颈部皮肤的损害得到护理人员的重视。临床上常规使用的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法, 是将单根系带从病人颈后绕过, 穿过套管两翼分别打结固定 。金珠凤[5]采用双层扁纱布单结法固定气管套管, 固定方法简单, 减轻了局部摩擦。具体方法:将宽1 cm, 长70 cm~80 cm纱带, 从气管套管一侧翼部穿过, 双层绕过病人颈后, 再从套管另一侧翼部穿出, 外层扁纱带在离翼部5 cm处打结。选用棉布做面料, 柔软的纱布做里料改良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带, 减轻了病人颈部的皮肤损害, 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6]。

3 气道湿化

3.1 湿化液的选择

在碱性溶液中痰的吸附力降低, 并可加强内源性蛋白酶活性与纤毛运动, 此外可取代钙离子, 促进黏蛋白降解;碱性溶液具有皂化功能, 使痰痂软化, 黏痰变稀薄。张美兰等[7]采用生理盐水加5%碳酸氢钠湿化气道, 既发挥生理盐水对水肿气道的脱水收敛作用, 又发挥了碳酸氢钠对痰液的稀释作用, 取得良好效果。丁彩儿等[8]通过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0.45%的盐水和蒸馏水气道湿化效果都较好, 但蒸馏水对气道和肺组织损害较大, 可造成细胞肿大, 而生理盐水作为传统的湿化液对气道的湿化作用相对差, 且对气道及肺组织细胞损害也相对较大, 在临床上应慎用。0.45%的低渗盐水是临床进行气道湿化较为理想的湿化液。

3.2 湿化方法

3.2.1 间断湿化

传统的湿化方法均采用间歇给药的方法, 有雾化吸入和间歇气管内滴药两种方法。较多研究认为, 气管内间歇滴药易引起病人的呛咳和刺激性咳嗽。王丽萍[9]研究结果显示, 在中度颅脑损伤病人中雾化吸入法更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和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而在重度颅脑损伤病人中气管内滴药法效果则更优于雾化吸入法。吴智芬[10]通过观察重型颅脑损伤雾化吸入过程中氧饱和度的变化认为, 氧气雾化吸入能有效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人的血氧饱和度, 在治疗效果上优于超声雾化吸入。

3.2.2 持续湿化

近期的研究更多倾向于持续气道湿化。持续气道湿化符合气道生理需要, 使痰液黏稠度降低。湿化液迅速、少量、持续滴入, 对气道刺激性小, 不易引起刺激性咳嗽。①输液器湿化:目前用于气道湿化的输液器有普通输液器和可调节静脉输液器。使用普通输液器直接滴注, 因在持续湿化的过程中滴数不易控制容易造成湿化过度或湿化不足。可调节输液器应用重力原理, 利用滚轮控制器, 使持续气管滴药的速度控制在5 mL/h~10 mL/h, 避免气管内滴药过多或过少及湿化不当现象的发生, 当不需滴药时可关闭调节夹停止滴药, 因其价格便宜, 操作简单, 无噪声, 便于控制受到临床欢迎[11]。②微量泵湿化[12,13,14,15] :微量注射泵和输液泵因其流量易于控制, 速度均匀已较多地应用于气管切开持续湿化。也有报道, 采用硬膜外镇痛泵持续气道湿化, 因镇痛泵可固定于病人身上, 有利于病人的翻身和活动。③人工鼻湿化:人工鼻作为被动型湿热交换器, 模拟人体解剖湿化系统的机制, 具有适度湿化、有效加温和滤过功能, 从而维持了呼吸道黏液—纤毛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保持了呼吸道内恒定的温度和湿度。应用人工鼻吸氧, 可以把开放性气道改为封闭式气道, 防止氧气流失, 增加了肺内氧气, 保证了氧疗效果[16]。

4 气管切口的护理

常规气管切开置管术后切口换药, 是以碘伏棉球自切口向外环形消毒, 再以生理盐水棉球清洁伤口后用无菌纱布覆盖, 每日换药2次, 纱布被污染时要及时更换。吴智芬等[17]在此换药的基础上加用10 cm~12 cm的无菌透明敷料, 即将无菌透明敷料两次对折后, 将折叠角剪一与气管套管外口相同大小的孔, 穿过气管套管外口覆盖在无菌纱布上。无菌透明敷料具有直观性好、防水功能强的特点, 能够避免痰液及雾化水珠对伤口的污染。赖玉莲[18]对长期气管切开的病人进行切口氧疗, 改变了切口的无氧环境, 降低切口的感染率。

5 气管内套管消毒

5.1 内套管清洗

气管内套管的清洁和消毒是气管切开护理的重要环节。取出内套管仅用流水冲洗, 不仅耗时且不易清除痰痂。流水冲洗后用90 ℃~100 ℃开水浸泡、煮沸或用过氧化氢、多酶清洗液浸泡后再清洗可有效去除痰痂, 缩短清洗时间[19,20]。

5.2 内套管消毒

5.2.1 物理消毒法

①煮沸法:煮沸消毒是最早应用的消毒方法, 因其操作简单且不需特殊设备, 更适用于家庭护理。一般认为将内套管取出彻底清洗干净后放入煮锅内煮沸10 min~30 min便可达到消毒效果。何平等[21]将内套管放入盛有90 ℃~100 ℃开水的不锈钢水杯内, 同锅多管一起煮沸消毒, 既可省时节能降低消毒成本, 又避免了交叉感染。②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是可靠有效的灭菌方法, 具有穿透力强, 能杀灭所有微生物的特点。研究发现, 金属内套管经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效果可靠, 可直接更换内套管, 避免了内套管分离时间长而导致外套管管壁痰痂形成, 同时减轻了护士工作量。但高压蒸汽灭菌需配备同规格型号内套管4个~8个, 增加了消毒成本[22,23]。

5.2.2 化学消毒法

①过氧化氢浸泡消毒法:过氧化氢是一种氧化性消毒剂, 在过氧化氢酶作用下分解释放出新生氧, 对细菌组织起强氧化作用, 干扰其酶系统而发挥抗菌效果, 其作用时间短暂[25]。因此, 一般认为过氧化氢浸泡消毒内套管仅需3 min~5 min。王玉梅[26]对使用3%过氧化氢浸泡气管内套管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效果肯定。但过氧化氢对金属及棉织物有腐蚀性, 受有机物影响大, 稀释液不稳定等特点, 浸泡时容器需加盖, 置于阴凉、避光处。② 2%戊二醛浸泡消毒法:戊二醛对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均有迅速的杀菌作用, 对结核杆菌、某些真菌和病毒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也有效, 具用稳定性强、腐蚀性小的特点。用于器械消毒需浸泡10 min~20 min, 可起到迅速消毒作用。因本品蒸汽对呼吸道有刺激性, 所以用于消毒气管内套管时要充分冲洗干净[25]。③术必泰消毒液浸泡消毒法:术必泰消毒液是一种新型消毒剂, 无毒、无刺激, 可彻底杀灭致病菌、病毒, 能快速达到消毒灭菌效果。将内套管清洗干净后置于术必泰消毒液中浸泡5min便可达到消毒效果[27]。

6 堵管方法

气管切开后病因解除, 病人呼吸排痰功能恢复良好, 全堵管24 h~48 h, 病人无呼吸因难, 痰液可自行咳出即可拔管。刘春英等在全堵管前为病人更换较原套管小2号或3号的气管套管适应3 d无胸闷、憋气、呼吸因难, 再使用棉签全堵管3 d观察病人无不适便可拔管。 采用此种方法堵管成功率高, 缩短了堵管时间。韩斗玲等[28]使用一次性输液器茂非氏滴管为堵管工具, 为病人实行渐进式堵管取得良好效果。

目前, 护理人员研究出更多的堵管材料, 具有取材方便、堵管效果好等特点。如引流袋接头、注射器活塞、瓶塞等均可制作为堵管材料, 在堵管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7 并发症

气管切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 其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尤为重要。护士应常握常见的并发症急救护理措施, 提高抢救成功率。①出血:术中止血彻底一般出血不多, 大量出血常见于气管切口过长过低、病人自身的出血性疾病或损伤无名动脉所致。②皮下、纵隔气肿及气胸:与气管前软组织分离过多、气管切口外短内长或皮肤切口缝合过紧有关。术中损伤胸膜或使用机械通气设备常会造成严重的纵膈气肿及气胸。③呼吸道狭窄:长期反复感染、气道损伤以及多次气管切开和更换套管均可造成呼吸道狭窄。④食管气管瘘:吸痰、肺部感染、气管套管管壁较硬以及病人体位不当造成气道黏膜损伤或术中损伤气管后壁及食管前壁可并发食管气管瘘。⑤脱管:系带过松、套管固定不牢固、翻身方法不当、呼吸机管路牵拉、病人颈部短粗、烦躁不安是气管切开病人发生脱管的主要原因。⑥剧烈咳嗽:病人自身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或有长期吸烟史, 气道黏膜防御功能低下, 冷空气及痰液均可引起剧烈咳嗽。另外, 护士在吸痰操作、气囊护理及安放气管内套管时动作要轻柔, 以免刺激气道黏膜引起病人的剧烈咳嗽[29]。⑦套管断裂:气管套管断裂造成气道异物较为罕见。仇和悦等[30]报道1例长期带管病人发生气管套管断裂, 主要与套管的清洁消毒方法不当, 病人未检查更换套管有关。因此, 正确的清洗消毒套管, 避免套管的机械性、疲劳性损伤;经常对气管套管进行检查, 发现异常及时更换处理, 是避免气管套管断裂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草坪建植与管理技术下一篇:诱导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