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精选11篇)
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篇1
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应急演练方案
一、演练时间:2015年6月3日14:00—15:00
二、参加演练人员:
胸痛中心:毛镇伟、张国辉、尹春阳、王成华、姚永伟、俞捷、姜大鹏、王莹莹、夏芸、顾仁春、武文俊
院前急救:丁传明、吴敏、张恒
三、演练预案:
(一)现场设计:
1、【14:00】120急救中心接到胸痛患者报警电话:王某,男性,65岁(实习同学扮演),诉胸痛胸闷10分钟,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目前神志清楚,未服用任何药物,请求救治。地点在市区华都名城,从救护车出发地到达事发地点约20分钟,从事发地点到胸痛中心约20分钟。
2、【14:02】由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120救护中心派急救车前往现场。急救车携带18导联有心电图机,车载心电监护远程传输系统。
3、【14:20】120急救医师到达事发现场。观察病情:患者老年男性,65岁,诉胸痛胸闷持续无缓解,无咳嗽、咳痰,无咯血,无呼吸困难,无晕厥,未服用任何药物。查体:T37.0℃,P94次/分,R24次/分,BP125/85mmHg,神志清楚,呼吸急促,平卧位,口唇无紫绀,颈静脉无充盈,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无杂音,腹部、四肢及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
4、【14:25】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固定。
5、【14:30】吸氧,给患者作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将心电图通过微信和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至胸痛中心,持续心电监护监测血压、心率、SPO2并通过远程传输系统上传胸痛中心,电话通知胸痛中心值班人员,建立静脉通道。
6、【14:35】胸痛中心值班人员王成华医师收到上传心电图,V1~V6胸前导联广泛ST段抬高,判定为STEMI,一键启动导管室,导管室相关人员(尹春阳、夏云、武文俊)到位,准备手术。王成华电话联系救护车急救人员询问患者病史,既往史,在家服药情况,指导术前用药,阿司匹林300mg、替格瑞洛300mg嚼服,和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可能需要介入手术,家属同意手术,王成华医师立即至急诊门口等待患者。
7、【14:50】救护车进入医院到达急诊门口,记录患者到院时间,急救人员将患者抬下救护车,在王成华医师带领下沿胸痛中心指引标志至导管室,系统自动采集进导管室时间。王成华医师从接触患者及家属开始即进行术前谈话,到达导管室签署术前同意书,抽血查心梗三项,8、【15:00】模拟手术开始,预计球囊扩张时间15:30
(二)应急演练总结
1、院前急救系统对急性胸痛患者救治流程掌握熟练,达到了检验院前急救系统与院内急救系统无缝连接真实性的目的。
2、实现了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绕行急诊的流程,提高了胸痛中心对STEMI患者救治的成功率。
3、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较少,患者及家属对行介入治疗无心理准备。
4、胸痛中心对微信传送的心电图反应延迟。
—
END
—
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篇2
1对象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对全科71名医护人员进行急救演练培训, 均为女性。其中医生25名 (医师15名, 主治医师6名, 副主任医师4名) , 年龄25~50岁。护士46名 (护士20名, 护师15, 主管护师11名) , 年龄23~50岁。
2方法
2.1 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各科室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共同应对急危重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2 成立应急预案演练小组
各阶层医护人员以副主任医师和护士长为统一领导, 随机分为四组, 分别以病房、手术室、产房、急诊室为四个模拟急救现场。每组由副主任医师将从临床收集的常见疾病的多种表现形式, 以文字或投影的方式介绍给该组医护人员。例如产后大出血的病例:1例巨大胎产妇经钳产后进入母婴同室区, 产后1h按摩子宫底出血400 ml。由于出血的病因不同, 该产妇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多种变化及转归, 针对这种情况, 让学生确定需预见及解决的问题, 再进一步提出恰当的诊疗护理对策。
2.3 组织前期教学查房
针对本病区多见的急危重症病种确定急救演练病例。在教学查房过程中, 通过真实病例的观察论证, 使医护人员对疾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了解应采取的急救措施。
2.4 确定问题
医护人员经过讨论, 确定当前的问题是积极查找出血原因, 通过积极干预阻断出血过程。
2.5 演练实施步骤
模拟演练重点为急救技术水平、计划组织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现场反应等综合素质。由各阶层医护人员分别组成四组以模拟病房、手术室、产房、急诊室四个急救现场, 由护士长及高年资医师扮演患者、家属, 医生进行下达医嘱或提出要求, 护士对急救过程进行组织实施, 并书写整个抢救过程的特护记录单。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心肺复苏、心电监护、心电除颤等。邀请科主任、护士长按照抢救预案、单向操作流程、抢救配合质量评分标准进行考核评分, 演练结束由考评人员及患者扮演者现场评价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改进措施。
2.6 存在问题分析
(1) 低年资医护人员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较欠缺:在演练中, 暴露出大部分医护人员存在行动犹豫、动作迟缓、对病情判断不细致、处置不果断等不足。 (2) 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在平时的理论考试与提问时, 医护人员对抢救制度及注意事项对答如流, 而在考核中, 大部分会说不会做, 不会合理安排, 做错顺序, 不利完成抢救操作。 (3) 计划与组织协调有待提高:在复苏抢救中, 对不符合标准的条件进行急救, 在救治过程中未能及时与家属沟通, 操作不熟练, 抢救流程安排不合理, 医护配合不协调, 延误抢救时间。 (4) 法律意识淡薄:由于忙于抢救, 忽略了抢救时必要的记录, 记录不全面, 给抢救后整理病历的准确性带来困难, 暴露出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欠缺, 为医患纠纷埋下隐患。
2.7 制定整改措施
(1) 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各科室密切配合, 协调一致, 共同应对急危重症的发生, 提高救治能力和工作效率。 (2) 加强急救现场的组织管理使急救物资充足、分工明确、层次分明、任务清晰, 有效维护急救环境, 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3) 在演练时先由经验丰富、应急能力强、操作技术娴熟的医护人员做示范, 反复演练, 发现不足并及时修改, 保证急救现场有序。
3结果
(1) 快速:应用应急预案, 规范和简化了急救流程, 在紧急情况时可以快速反应, 缩短了发病至抢救的时间, 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具有重要意义[2]。 (2) 沉着:急救应急预案实施后, 医护人员在急救状况发生时可以做到临危不乱, 有条不紊, 有效利用能力资源。 (3) 果断:提高了对病情定性的果断和行动的果断。 (4) 细致:突出一个细字, 抢救是否成功, 很大程度上看医护人员的急救应急能力是否经得起考验。抢救时对每个细节都要尽量询问到, 以便判断病情。 (5) 全面:急救预案的演练是一个统筹安排的过程, 需要有一个指导性和全面统一的安排, 否则容易使抢救现场混乱, 这是急救管理的重要部分[3]。 (6) 急救预案的实施, 加强了急救现场组织管理, 使救护中物资充足、层次分明、任务清晰, 有效地维护了急救环境, 保证急救护理的有效进行, 也极大地提高了救护成功率。 (7) 提高了医护人员风险防范意识, 使护理应急预案得到持续改进。
4讨论
4.1 实施急救演练的必要性
急救技术是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并能熟练操作的技术, 尤其在产科医院, 随时都有病情突发的状况, 只有制定一套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应急预案, 健全应急系统, 完善应急措施, 并保持常备不懈, 经常演练, 才能在危重症来临时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应对, 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健康损害, 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4.2 急救演练是提升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快捷有效途径
临床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能力强的医护人员, 可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因临床抢救时面临的不只是某项操作技术, 而是受到环境因素、人为因素、时间因素干扰的综合性操作。尤其对于低年资医护人员来讲, 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 参与抢救少, 处理经验不足, 往往难以从容应对。应急预案流程设计从临床应用实践出发, 通过针对性的情景模拟演练, 为临床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提供一个快捷有效地途径, 增加临床经验, 缩短培训周期。
4.3 急救演练加强医护配合增强科室凝聚力
医护共同参与、共同提高, 强化风险意识, 提高救治能力, 打造科室团队精神, 对降低风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青, 邓懿文, 韦风媛.谈谈零度宽容与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J) .中国医院管理杂志, 2002, 22 (6) :41-42.
[2]钱萍.加强医院护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J) .护理管理杂志, 2004, 4 (6) :17-19.
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妇产科;病种构成;存在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272-02
为积极探究凉山州妇产科院前急救状况,并针对性提出建设意见,本文选择2005年1月~2015年1月凉山州“120”各网络医院的妇产科院前急救15481病例进行详细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2005年1月~2015年1月妇产科病人有效呼叫“120”的指挥调度信息及各网络医院院前急救情况信息反馈表。
1.2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式,分析妇产科院前15481例病人的呼救记录、病种构成、抢救记录等情况,深入探究妇产科院前急救规律及存在问题。
2结果
2.1呼救情况
10年来全州各网络医院妇产科有效呼救共15481次,其中急救病人并送院14817人,中途病员退车443人次,车到现场病员已死亡19例,车到现场病员拒绝入院202例。收到“120”调派指令后,均于3-5min内出车前去营救(医院无车情况除外),平均反应时间为3.78min,平均急救半径为21.34公里。
2.2病种构成
14817例送院病员中,先兆临产及临产8846例,产后胎盘滞留及产后出血2263例,孕期外伤1935例,胎膜早破539例,腹痛待诊398 例,流产及先兆流产355例,阴道流血原因待查236例,子宫先兆破裂及子宫破裂 117 例,外阴损伤21例,宫颈癌出血18例,其他89例。
2.3急救情况
所有出诊均由妇产科专科出诊,而非急诊科出诊。院前处理:对症处理为主,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急救结果:急救病人14817例中,14614例安全送院,13例途中死亡,8例送院后死亡,182例途中分娩。
3讨论
3.1凉山州妇产科院前急救基本情况分析
凉山彝族自治州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漢、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244万、占50.1%[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因地处偏远地区,住院分娩率较发达地区差,部分山区极度偏远,救护车无法到达,院前急救往往采取病家将病员送至通车公路旁再由急救车转送的方式。近年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铺开及各县大力抓住院分娩率,产妇住院分娩率上升至90%左右,所以近年来“120”呼救以先兆临产及临产、孕期外伤、胎膜早破、阴道流血、腹痛待诊(宫外孕)等为主。
3.2存在问题
1、全州妇产科病人呼救均由妇产科科室出诊,而绝大多数医院没有排“120”出诊班,均由值班医生或二线医生出诊,一旦出诊势必会造成院内科室救治力量薄弱,甚至院内妇产科无医生值守的情况,弊大于利。但全州妇产科医务人员的严重缺乏及急诊科对妇产科出诊专科性的限制,此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得到解决;2、急救车配备不足,各“120”网络医院大多数只有1辆急救车从事院前急救,面对呼救往往需要排队等急救车,而我州地广人稀,急救半径过大,有些地区急救来回需要10几个小时,这也更加大了急救难度;3、近年来住院分娩率急剧增加,医院妇产科床位极度紧张,在西昌市城区,“120”调派各院前往急救病人非常困难,各家医院均以无床为由拒绝出诊。4、在出诊装备上,往往只有1个担架,1瓶氧气,1个产包,1个小诊箱,但病人现场情况千变万化,配备远远达不到急救需求。
3.3解决对策
3.3.1积极更新观念
凉山州妇产科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必须开拓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向东西部地区学习,积极借鉴其成功经验,取长补短,少走弯路。积极参加跨地区学术经验交流会,通过以点带面方式,促进其发展。
3.3.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我州的城乡道路建设,改进通行状况,从而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急救水平。各网络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通讯、车辆、医药器械、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3.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应提升妇产科院前急救人员的综合服务水平,强化其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谨记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人道主义原则。其次,全面加强妇产科院前急救人员的学习与培训力度,培训范围应包括各临床学科,全面提高其院前急救技能水平,使其通过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为急救患者更好地提供服务。
3.3.4加强途中风险评估及处置能力
院前急救性质决定了现场病人情况千变万化,往往合并有其他学科情况,更增加其风险性,导致风险评估往往片面,加强途中风险评估及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所有处置都暴露在病家面前,往往是产生医疗纠纷的导火索,加强途中处置能力,特别是一般处理如:建立静脉通道,必要时吸氧等,缓解病家急躁及紧张情绪;注意病情变化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合并其他学科病情,也应积极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及时有效的急救处理是确保妇产科急症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必须针对凉山州妇产科院前急救基本情况,针对性进行解决,全面提高妇产科院前急救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这一中心任务,服从服务于我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和卫生计生整体工作部署,进一步推进急救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着力提升院前急救服务质量,规范医疗急救服务行为,确保医疗急救安全高效,促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活动主题
持续提高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医疗急救质量,保障医疗服务安全。
三、活动内容
(一)建立健全全市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三级体系
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要求,我委委托济南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完善制定相关制度、规范、标准,指导、监管各急救网络医院落实院前急救质量管理相关规章制度,落实质量管理与控制有关工作要求。
探索建立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急救网络医院相应院级质控组织——急救网络医院相应科级质控组织组成的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三级体系。进一步规范细化工作流程,明确各急救网络医院负责人为质控管理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机构具体的质量检查及管控工作,及时查找发现问题,及时落实整改,使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工作深入网底、形成常态。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负责每季度汇总分析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信息,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指导全市院前急救工作开展,促进我市院前急救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
(二)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强化执行和落实
年内健全完善首诊负责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院前院后交接制度、车载GPS终端和单兵使用制度、查对制度、电子病历填报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重大事件报告制度、车辆消毒制度、车载设备管理制度、药品管理制度、新技术新项目准入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通过培训、考核、督导检查等形式,真正将工作制度执行落到实处。
(三)实行院前急救各岗位精细化管理
以MPDS操作标准和质控内容、院前病历评比、急救技能操作考核、回访满意度、院前出诊反应速度、院前急救治疗率、院前车载信息终端使用率和车载设备的完善、完好率等为抓手,实施120调度员、医生、护士、驾驶员以及急救员,院前急救全环节各岗位的精细化管理。
(四)规范急救收费行为
l.严格执行济南市物价局收费标准,不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收费、重复收费。
2.完善急救服务收费制度,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建立医疗收费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受理、调查、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制定并严格执行违规收费处理措施。
(五)开展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专项整顿活动
1.落实主体责任。要充分认识院前急救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地位,时刻牢固树立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各急救网络医院作为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管领导靠上抓落实,明确岗位职责,坚决消除侥幸心理、麻痹思想和松懈情绪,认真夯实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各项基础工作。
2.全面查摆整改。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对院前急救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现状进行梳理排查,重点查找责任和制度落实情况以及体系、机构建设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切实查摆急救管理等环节的质量安全隐患和风险,进行认真、强力、高效的整改。对于梳理排查发现的问题、隐患要建立台账,实施“统一备案、销号管理”。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监督指导各急救网络医院认真整改,并及时通报整改情况。
3.强化制度建设。各急救网络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范、指南、操作规程等,规范院前急救服务行为,坚决杜绝违反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适应院前急救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社会及医学发展形势,建立健全院前急救服务安全评价和监管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4.强化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院前急救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相关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要建立对重点环节的安全风险监控和管理机制,针对发现的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保障体系良好运行。
5.加强教育培训。要加强对全体人员的培训,健全培训和技术档案,加强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考核。要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着力增强医务人员的院前急救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重点关注新入职人员的安全教育和风险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务人员院前急救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营造医疗质量安全“生命线”的良好文化氛围。
6.加强不良事件报告。各急救网络医院要加强对不良事件等安全信息的监测,做好不良事件的报告和处置工作。
7.强化责任追究。市院前急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各急救网络医院做好院前急救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各项工作。建立院前急救安全责任追究机制,加大监管工作力度。对疏于安全管理、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发生重大安全事件的机构和相关人员,要进行认真督查,提报我委严肃处理,并从重追究相关管理人员责任。
(六)探索开展院前急诊急救服务新模式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模式,探索区域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等救治中心多学科诊疗模式。进一步加强全市医疗机构救护车管控,规范救护车审验标准和流程,推进实施救护车辆分类管理。
四、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1月-3月)。
1.成立“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专项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总结评价、信息通报等工作。
2.制定《济南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方案》。
3.召开全市120急救网络“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动员大会,完成专项活动的动员及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4月-11月)。
1.培训(4月-6月)。紧紧围绕活动内容,全面、广泛、深入开展培训,做到全市120急救网络全体人员人人熟知活动内容、人人履行岗位职责、人人掌握工作流程、人人遵守工作规范,共同创造工作业绩。
2.考核(7月-10月)。根据活动内容,结合岗位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考核,巩固和深化活动成果。
3.评比(9月-11月)。根据考核结果,将全市各急救网络医院评出相应等次,并做好考核结果的运用。
(三)总结阶段(年12月)
组织召开“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总结会,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和先进典型。同时,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急救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管理的长效机制。
五、活动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卫生计生局要加强对辖区院前急救工作的支持、指导,加强监督检查。市急救中心要把“院前急救质量管理年”活动纳入重要日程,切实明确目标,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二)高度重视,宣传发动到位。全市120各急救网络医院要高度重视该专项活动,做好宣传发动和动员工作,营造浓厚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在开展专项活动过程中,各急救网络医院要不断创新和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进行交流、推广。
院前急救多发伤急救流程 篇5
2.术者检查受伤部位后,面向助手,介绍病情,“患者因车祸致伤,自觉下腹部、右小腿疼痛,检查腹部可见肠外溢,右小腿活动受限、可见畸形。请按多发伤处理!” 术者观察患者双上肢,诉:“患者双上肢无疼痛、无畸形”,展开患者双臂,暴露腹部伤口(同时口诉:“暴露腹部伤口”)。
3.术者下达按多发伤处理的命令后,助手答:“是”。一助走向患者左侧,将物品从急救箱中拿出,将生理盐水及无菌辅料交于术者,测血压,屈健肢。二助将脊柱板置于患者右侧后,牵引伤肢。术者按无菌原则取大块敷料,用生理盐水加湿后,覆盖伤口,要求将内脏脱出物覆盖完整。
4.用三角巾做环形圈,大小以能将脱出物环套为宜,一助选择大小合适的治疗碗,消毒碗口,扣于环形圈上,不能压突出物。
5.与一助配合用三角巾宽带将治疗碗固定于腹部,一助于患者左侧打结,打结处垫敷料,同时,术者将三角巾底边叠边后(约一寸宽,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术者将患者右侧的三角巾底角绕过患者腰部后交与一助,一助在左侧打结,术者同时在会阴部放置大块敷料,整理三角巾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向患者左侧,由一助于两底1
角连接处打结。期间一助汇报血压、心率。6.术者进行全身检查:
(1)头面部:头顶、前额、颧骨、鼻骨、下颌骨、双侧瞳孔、口腔、双耳;
(2)颈部:颈后部、气管;(3)胸部:锁骨、胸骨、肋骨;(4)上腹部发现有肠外溢,已作包扎;
(5)双上肢:包括双侧桡动脉及末梢循环,检查完后将患者双手放于上腹部;
(6)放平左下肢后检查骨盆;
(7)左下肢及右大腿,包括双侧足背动脉。注:各部位检查完毕,汇报有无外伤、出血。
7.一助打结并汇报血压、心率后,将约束带固定于脊柱板上,准备夹板。
8.术者查体结束,诉:“准备固定”;放置五条带状三角巾:骨折断端两侧、膝部、足踝部、股骨中段。
1)双下肢并拢,空虚处加棉垫填实,患肢外侧放置夹板,膝、踝处加棉垫保护
2)先固定踝部(足踝处用“8”字固定),再固定膝关节,然后行断端两侧固定,最后固定股骨中段。趾端外露,检查末梢循环。9.术者诉:“准备搬运”,二助右前臂放于患者颈后部,左前臂放于患者腰部;一助右前臂放于患者臀部,左前臂放于患者小腿后方;两助2
手均手心向上,术者手心向下分别与两助手左手、右手十字相扣,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将患者抬起,术者再喊“
一、二起”,两助手将左腿抬起后,将患者放于腿上,确认稳定后术者松开手并检查患者背部(诉:背部及脊柱无压痛、无出血),将担架移至患者下方合适位置,术者再次与助手扣手(手法同上),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放”,将患者平稳放于担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胸部两条(相互交叉),膝部一条,平形固定于对侧,松紧适宜。
10.术者至患者头部右侧,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两助手分别至患者头部左侧及足部,靠担架一侧腿跪地,术者诉:“准备转运”,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6
1、服从120指挥大厅的指挥调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急救站工作人员按分工严格执行各项交接班制度;
3、实行24小时值班制,急救站按要求安排充足的值班急救 人员和急救车辆,不得出现因人员、车辆、急救设备物品等空缺而影响院前出诊工作。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4、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车辆、车载急救单元的急救设施、物品和药品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经常保持急救车辆整洁、卫生,符合感染质控要求,时刻处于待命出发状态;
5、接到出诊指令后,出诊医生、护士、急救员和司机必须 在3分钟内出诊;
6、出诊途中必须与报诊方取得联系,进一步确定接车地址,急救医师给出进一步的现场自救、互救指导;
7、到达现场,以出诊医师为组长的急救医疗小组应立即展 开救治,动作迅速,处理果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对病人及家属态度适度,文明礼貌,用语规范;
8、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对病人的生命指征立即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如病人确已救治前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告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留取证据。未经抢救者,不能出具死亡证明。疑似非正常死亡的经抢救患者,迅速报警110,由公安部门出具验尸证明后方能出具死亡证明;
9、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下达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重复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记录。凡经抢救的病人,应有详细病案及抢救记录;
10、现场救治结束,急救人员必须将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等认真检查核对,整理归位带回,将所有的医用废弃物(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用过药物空安瓿、液体空瓶、消毒用的敷料等)要集中带回进行处理,不得遗留救治现场;
10、病情紧急时应就地抢救,病情允许后方可搬运。若病情许可应尽快将病人安全转送院内进行救治,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采取救治措施;
11、对出诊不需要来院或拒绝来院的伤(病)者,要求有完 整的签字凭证,现场将院前急救病历患者持有联交付对方并有记录凭证;
12、出诊现场与出诊命令单内容有出入时(地址、伤病情、人数等),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反馈,不得隐瞒或擅自处理;
13、急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有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120指挥中心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交通堵塞、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使时,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救护车辆;
14、转送病人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遇危急情况时,应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救治病人;
15、将病人转送本院或他院急诊科后应按照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班工作制度作详细交接,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交接记录单;
16、详细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病历要完整、清楚、准确、扼要,签字完善;
17、返回后及时补充抢救药物、更换急救物品、清洁消毒车辆等。完成急救出车任务可站内待命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操作车载GPS或电话回馈;
18、院前工作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标准预防措施、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消毒隔离措施等;
19、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其他灾害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120指挥中心,听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处理。接到通知的相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院、科领导应迅速组织足够力量并组织抢救或请求现场增援。与公安、消防和防疫等部门进行联动,保证完成院外救护任务;
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篇7
一、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院前急救事业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急救医疗工作,建立适合社会需求比较完善的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应对日常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实行业务院长亲自主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救护车车辆及车载设备,20xx年医院投资170万元购置两辆救护车及相关设备,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每班保持足够的人员和救护车值班,每车单元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架工四名人员,做到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急救队伍的加强,对加快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所面对的人群社会背景复杂,患者病情来势凶险,进展快,是高风险的地方,故此,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医疗这根弦,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为不断提高急救医生的`业务水平,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急救理论与技术,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及国内各项急救会议,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术操练,科室要求急救人员经常就心肺复苏术等十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进行演练操作。并进行逐个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进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医疗和护理分别取得了第一名。
四、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
提升我院整体形象科室积极组织义诊,深入到基层医院、厂矿、企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比如我院在铜川电视台对心肺复苏、溺水、气管异物、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进行了现场宣教,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存在问题
1、院前急救可控性小,随机性强,人员不够充足。
2、科室新进人员及年轻人较多,业务能力、临床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个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责任心不强。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缺少拔尖优秀技术骨干;加之患者在病人停留时间较短,新技术、新业务及科研开展较困难。
4、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既承担院前急救,还承担院内急诊病人处置与危重病人抢救,不能保证值班的正常运转,出车较多时,科室留有空挡,存在医疗安全隐患;科室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的急诊专业培训且从业时间短,不能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5、工作人员安全缺乏保证。由于急诊急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随机性强等性质决定,加之无理取闹、酒后滋事与日俱增,工作人员经常受到围攻、辱骂、甚至殴打,导致身体、心理及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近年来由于恶意欠费、无主病人、三无等患者较多,导致科室工作量增大。
六、20xx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力争做到铜川最好。
2、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种相关文件及政策。
3、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持续改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及时维护及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应急状态。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院前急救自查工作报告 篇8
一、检查项目:
1、护士长工作手册
计划、季计划、周计划、周总结,能按时完成。
2、护理培训记录本
每月业务学习计划有安排,能按时组织科室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并有记录,科室考试有成绩,有签到登记。
3、质量管理方面
科室有质控小组、质控成员名单、检查记录、月总结,有改进措施。
4、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流程齐全。
5、车辆管理方面
有急救车辆管理办法,车辆维修保养有记录,有车辆保险、入户等使用相关手续,车辆加油有登记,各车辆百公里油耗每月有对照。
二、存在问题:
1、护理培训方面:晨会提问每周两次未能及时做到,业务学习个别无课件。
2、质量控制方面:
(1)、院前急救病历:个别医生书写不认真、字迹潦草、有漏项、主诉表达不确切、有时未用医学术语。(2)、调度登记有涂改、字迹不清晰、登记数据不准确等现象。(3)、个别医务人员出诊时未能严格执行出诊制度。
(4)、急救车辆因条件有限设备不齐全(缺心电图机一台、血糖仪两个)。
(5)、急救标识不统一,不符合规范。
(6)、缺一名跟车护士,其他护士连续加班,工作时间太长,身心疲惫,影响工作质量。
三、整改措施:
1、组织医生学习院前病历书写规范,请临床专业医师指导病历书写,使病历书写达标符合要求。
2、护士长、质控人员加强质控力度,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将急救车上所缺仪器配备齐全(心电图机、血糖仪)。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简报 篇9
(2014 第5期)
灵武市人民医院 2014年11月18日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灵武辖区医疗机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理及时。我院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加入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建立了灵武市急救分站,“120”院前急救归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为了提高急救分站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11月17日下午2:00分,我院特邀请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殷刚,指挥调度科科长杨蕴青、车辆管理科科长王晓东三人,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医院应急领导
小组成员及急救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包括院内急救,院前急救,120急救车司机全部参加了此次培训。会上,院长胡学清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120急救热线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规范运行,生命大于一切,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急救工作;他说:这是一次正规化的培训,这标志着我院作为急救中心分站正式开始运行,灵武市急救分站的建设,要以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核心,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24小时听候银川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确保急救工作的万无一失。之后由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三位领导分别对紧急救援工作做了详细讲解。
首先,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调度科杨科长对《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及院前医疗纠纷的防范》做详细介绍。她重点强调: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延伸,服务时限性强,要求我们要做到“有呼必应”“有求必救”。按照“现场抢救,就近救急,病人自愿,医院能及,统一调度”的原则,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同时杨科长通过培训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救治环境的局限性、院前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因素和防范对策 等内容做详细介绍。
其次,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车管科王晓东科长,对《救护车交通事故分析及防范》做了专题介绍。他提到了救护车作为救援运输最重要交通工具,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救护车的安全在救援工作中就变得尤为重要。王科长通过真实实例分析了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并且详细介绍了避免交通事故的防范措施。强调完善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目标责任书、驾驶员岗前培训及车辆维修保养等制度对减少救护车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性。
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的论文 篇10
1.1一般资料
本组132例,男78例,女54例;年龄12-65岁,平均33岁。致伤原因:挤压伤36例,撞击伤83例,坠落伤5例,爆炸伤8例;其中,颅脑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48例,胸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3例,腹部创伤为主合并其他伤25例,骨盆骨折合并其他伤3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为主合并其他伤18例,多发性肋骨骨折并合血气胸11例,脊柱骨折合并截瘫4例。
1.2急救方法
本组132例均经现场和途中急救,包扎、止血128例,建立静脉通路60例,胸腔闭式引流术2例,骨折外固定21例,途中密切监护20例。急救时间<5min16例,5-10min50例,10-15min56例,15min以上10例。
2结果
本组132例,其中,有效88例,死亡5例。死亡原因:多发伤伤情过于严重及复杂、休克不可逆、多脏器功能衰竭、呼吸及心跳骤停,导致死亡。
3讨论
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急救人员应争分夺秒,掌握好急救的方法及常用操作技术,并应具有高度责任感,迅速勇敢、机智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安全地送到医院。现场急救原则为“先抢后救,先重后轻,先急后缓,先近后远”。笔者在实践工作中的救治体会如下:
3.1建立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救治的重要性
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急救队伍对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的救治至关重要,严重创伤合并休克患者,病情极为严重,随时可能死亡,对这类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地救治。院前急救人员应争取在30min内赶到事故现场,根据病情及现场条件,就地救治;救治过程中建立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转诊等环节均很重要。
3.2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的重要性
急救人员应本着“治疗先于诊断”的原则,快速实施救治措施,力争使患者病情及早转危为安。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内分泌物及异物,遇有喉头水肿或昏迷患者舌后坠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立即行气管插管,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其低氧状态。
有外出血者应立即止血。在创伤中,休克主要是由大出血引起的,控制出血量是创伤性休克急救处理的紧急措施,一般用敷料加压包扎止血。查看伤口后随即包扎止血,四肢外出血可用止血带,此方法止血虽最有效,但容易损伤肢体。影响后期修复。止血带最好用有弹性的橡胶管,不可过紧或过松,最多绕两圈,以出血停止为宜;严禁使用铁丝、电线等做止血带。上好止血带后应在其上做明显的标记,写明止血的时间,每30-50分钟放松一次止血带,每次2-5min。此时用局部压迫法止血,再次结扎止血带的部位应上下稍加移动,以减少皮肤损伤。放松止血带时应注意观察出血情况,如出血不多,可改用其他方法,以免长时间压迫血管造成肢体坏死。疼痛可引起休克,在必要时可肌内注射度冷丁50-100mg,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的副作用,有严重颅脑损伤或胸部损伤伴呼吸困难者慎用。有脏器脱出者先给予覆盖,不要急于还纳。有骨折者要先行临时外固定。对严重的四肢挫裂伤危及生命者,可优先处理;如四肢外伤性不全离断,截肢对稳定病情抢救生命起重要作用。
迅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创伤性出血性休克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应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路,静脉选择近心端穿刺,对穿刺困难者应及时行静脉切开。快速扩容,用12-16号针头穿刺。一般选用一条静脉早期合理地扩容,在30min内输入液体1000-2000ml,以平衡盐液为主,加适量的低分子右旋糖酐等,对没有进行有效止血的患者要实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另一条则可及时输入各种抢救药品,有心功能不全者给予强心药,有呼吸功能不全者可给呼吸兴奋药,有颅内高压或肺水肿者在血压稳定后可用脱水药。
3.3途中监护及必要的观察
应根据血压、脉搏、心电图等情况,不断调整输液速度及晶体液、胶体液的搭配。
3.4诊断方法
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研究论文 篇11
1充分认识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学科一般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系统知识,与专业相比,学科更侧重于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其在不同专业领域实际运用。对于一家医疗机构而言,学科建设是其业务发展的引领与核心,是提高学术水平的必由之路,是内涵建设最重要的抓手,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手段,是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4]。作为专业院前急救机构,应将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作为唯一的终极目标。如何更多、更快、更好、更省地救治患者应是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必须纠正“重转运、轻救治”和“重硬件、轻技能”的错误观念,应切实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才培养,明确诊疗标准,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注重科学研究,这些要素都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对于院前急救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5]。
2准确把握院前急救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内涵
院前急救作为一个有别于院内急救的独立学科,具有许多院内急救所不具备的特点。首先,相对院内急救而言,院前急救要求反应时间更短,且现场情况也更为复杂多变,特别是有时可能面对的是重大突发性事件,因此,需要有更强的应急、处置能力;其次,院前急救更多面对的是第一现场,尤其是一些灾难现场情况更为紧急、复杂,需要医务人员有更全面的检伤分类、应急处理、灾难医学等相关知识及其能力;其二,院前急救在第一现场对患者的诊断处置过程中,与院内急救相比,往往缺乏必要的药物、诊断仪器、治疗器械等的支持,因此,其诊疗规范与处置原则与院内急救也存在差异;其三,在患者随车转运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对其观察、治疗均要在狭窄、移动、颠簸的外部环境中进行,但即便如此也必须对患者采取最为适宜的治疗手段;其四,由于院外急救是在紧急状态下且嘈杂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其知情告知、风险防范、沟通协调乃至媒体应对均与院内急救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院前急救学科建设应包含几方面的基本内容。
2.1院前急救的网络建设与管理
院前急救的效率由时间效率和救治效率决定。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急救网络以提升时间效率是每一个急救中心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各个城市的不同特点其急救模式可有所不同,如可选择一点一车、一点多车的急救方式,急救点可依托综合医院设立,也可独立建造或是两者结合,此外应增设多少流动救护车,急救摩托化出警是否有益,海陆空立体化急救网络如何构建,急救中心与急救点之间是否需要增设急救站管理层级,急救站职能如何界定,主城区与区县院前急救网络如何整合,以及急救网络建设如何适应各地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与扩张等都是我们亟需探讨的问题。目前国内院前急救的方式主要是独立型、指挥型、依托型等多种模式并存,从现有发展情况看,非独立型院前急救模式由于无法实现对医务人员的完全一体化管理,因此,在学科发展、内涵建设等方面必然要受到掣肘。
2.2建立院前急救诊断、治疗、护理等技术应用规范
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我们要通过研究各种疾病状况,特别是对心搏骤停、创伤、休克、各类中毒制定出其急症诊疗、护理的最优化方案,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院前急救各相关疾病诊疗规范,以推动院前急救诊疗与护理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积极开展适宜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适用于院前急救特点的诊疗技术;重视研究院前与院内紧急救治方面的衔接及其配合。要在制定诊疗规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院前急救方面的质量控制标准,以提高院前急救的科学化质量管理水平。
2.3院前急救车辆及其装备配置
救护车是院前急救必不可少的救治工具,各个城市应针对自身服务半径的不同及特点,在其车型、装备配置、内部空间设计以及担架、氧气、随车设备等方面进一步开展适宜性优化研究,要根据实际需求提出适合自身特点的装备设备方案。此外,还应针对院前急救的应急处置功能,开展对特种车辆,如信息指挥车、消毒杀菌车辆、移动ICU、婴幼儿专用抢救车、批量伤员抢救转送车辆以及应急物资配置车辆等的应用研究,以提升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此外,还应在车辆的维护保养及其管理流程上,以及驾驶员准入及其技能培训、管理等方面进行专门性的研究。
2.4通信调度与信息化建设
建立完善的通信调度系统是院前急救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与核心。一个平稳、高效的通信调度系统可以为急救中心的业务发展与学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调度系统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逐步实现急救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管理,并实现通过电话对患者开展标准化的医学指导。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研发内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并实现系统与外部相关系统的信息整合,如与所辖各区县的调度系统、省市卫生应急指挥平台、各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公安消防等特服信息系统的整合等,以提高救治效率。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更为重要的工作需要积极进行研究,以实现患者在救护车转送过程中的信息无线实时传输,从而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
2.5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
当患者出现危急状况时,第一目击者的救治往往对患者的预后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我国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率还很低,这也直接导致了国内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低的状况。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院前急救系统在第一时间能给予目击者或患者准确、有效的电话医学指导外,进行急救技能的社会化普及也非常重要。因此,要认真研究如何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急救技能社会化普及培训体系,以迅速扩大普及受众,提升培训效率。
3多措并举以提升院前急救学科建设水平
3.1明确建设方向
院前急救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在国内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紧紧围绕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这一终极目标,根据自身的不同特点及其需求,提出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要将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要重点突出,分层次推进;要正确把握主攻方向与非主攻方向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科发展主攻方向的不同侧面,科学、合理地细分工作团队,各团队都应围绕着主攻方向开展工作,团队间既要明确分工,又要有效合作,并要实现资源共享。
3.2完善组织制度
完善的组织制度是学科建设的有力保证。要建立起一把手负责的学科建设领导组织体系,指定职能管理科室并确立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以及业务骨干,建立完整的学科建设组织架构。要以目标责任制为主导,并建立起相应的监控机制、竞争机制、淘汰机制、激励机制以及动态管理机制。在资金投入、科研学术、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监督管理等各个层面要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保证学科建设的常态化、动态化、规范化,确保学科建设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
3.3打造人才队伍
在学科建设中,人是最关键的核心因素。我们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准确地把握人才培养、发展的关键环节,科学决策,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积极鼓励专业人员的业务提升及其发展,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建立以学分管理为手段的全员继续教育体系等以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科研水平。另一方面要充分引入竞争与考核机制,为优秀人才与业务骨干优先提供出国进修、高层次学历教育等自身业务发展提高的机会,同时通过目标考核等手段对人才进行动态化管理。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还要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对现有管理干部及业务骨干进行管理学知识培训,把优秀中青年人才选拔到管理队伍中来[6]。
3.4搭建学科平台
要加大投入,积极建设学科发展所必须具备的软件、硬件平台。如信息检索平台、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临床技术和基础理论研究平台、院前急救临床信息数据库平台、病理标本数据库平台、管理数据处理平台等,为学科发展创造良好的软件、硬件条件。同时要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优秀临床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特别是与优秀的院内急救医疗机构以及急救基础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同搭建一体化的、院前院内相衔接的学科建设发展研究平台,并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业务骨干融入国内外以及所在区域的主流学术组织。还要积极与所在区域高校开展合作,一方面培养院前急救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为院前急救人员搭建起教学平台。
3.5制定评价体系
要根据院前急救学科发展的特点,着眼于其路径和流程的持续优化和质量持续改进,制定院前急救学科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包括学科质量评价体系、个人质量评价体系,以形成目标导向的评价系统,从而提高学科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产科院前急救演练方案】推荐阅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院前急救演练方案05-28
卫生应急演练院前急救09-24
院前急救10-11
院前急救治疗05-16
院前急救系统10-02
院前急救进修总结08-30
院前急救喉罩07-24
院前急救与转运08-28
院前急救与护理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