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2024-09-11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共10篇)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1

引用信息陈祖香.PDCA护理模式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价值的分析[J].全科护理, 2016, 14 (33) :3535-3536.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质量的高低对抢救工作开展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同时也对抢救病人的生命安全密切相关。近些年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率越来越高, 但是在对该类物品的管理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 为了有效实施院前急救, 必须保证管理的常态化、系统化以及规范化[1]。PDCA循环管理理论具体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4个方面, 其中P (Plan) 表示计划, D (Do) 表示执行, C (Check) 表示检查, A (Action) 表示处理。PDCA最早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一种方法, 目的使提高产品质量,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当前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2]。本研究主要分析PDCA理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运用效果, 现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 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其中对照组为2014年1月—2014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观察组为2015年1月—2015年12月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进行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 观察组采用PDCA护理模式对院前急救物品进行管理, 两组均随机选取15 000件物品进行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方法进行管理, 观察组选择PDCA模式进行管理。

1.2.1 目标设置

首先调查院前急救物品的使用情况,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管理目标的设定:物品使用有效率必须在98%以上, 物品复核差错率不能超过1%, 物品去向明确率必须超过98%, 不合格报损率不能高出30%。

1.2.2 制订管理方案

(1) 开展准入管理:对医院原有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目录进行进一步完善, 规范物品的临床使用, 开展统一的物品采购及物品管理。对新上市的物品以及急需的物品, 首先要由护士长进行具体数量的计算, 由科室主任签字后上交到设备科审批, 经主管以及院长签字后才能进行常规采购。 (2) 对采购人员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人员职称在主管医师以上, 对药品管理法规非常熟悉, 掌握该类物品的市场情况, 了解院前急救物品的管理方法, 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3) 对供应商进行明确:院前急救物品的采购必须选择正规渠道的供应商, 供应商必须一照三证配备齐全, 还要按照规定进行法人委托书、廉政协议、质保协议的签署[3]。 (4) 做好物品入库管理:物品入库时要遵照票货同行的原则, 供应商必须依据规定提交物品的出库清单以及发票, 对物品的各类信息进行核对, 包括有效期、名称、单价、规格、数量、批号、金额等内容。填写好物品入库验收单, 及时录入信息系统。 (5) 实现库房完善管理:做好库房仓位管理工作, 按照具体情况对设置冷库、阴凉库、常温库进行设置。院前急救物品在出库前, 要确定出库的先后顺序, 对物品的库房存量、价格、使用频率、有效期等进行充分考虑, 保证估算的正确。

1.2.3 实施方法

对院前急救物品入库管理制度确保严格执行,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采购人员以及物品供货商的选择, 对院前急救物品出入库登记制度确保严格执行。每个月开展1次定期检查以及多次随机抽查, 确保对设备科管理情况有全面的了解, 及时完善管理方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复核差错率、去向明确率、不合格报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所用软件版本为SPSS19.9, 对涉及的计数数据进行统计时, 采用χ2检验;客观对照分析两组入选对象的临床数据,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件 (%)

3 讨论

院前急救物品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管理缺乏细化的流程以及明确的责任分工, 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工作时没有明确的操作指引, 无法实现院前急救物品的精细化管理, 从而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4]。PDCA循环管理模式强调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循环, 永不停歇的过程, 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其循环的顺序为计划、执行、检查、处理。计划阶段需要做到分析现状、找出问题的原因、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找出其中的主要原因、拟订措施计划;执行阶段需要执行技术组织措施计划;检查阶段需要把执行结果与预定目标对比;处理阶段需要巩固成绩, 进行标准化。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 目的都是使管理的有效性及科学性得到提升[5], 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于制订质量计划以及计划的组织实施非常适用。如果一项工作需要多次反复开展, 该工作的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法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通过在医院管理中实施PDCA循环法, 能够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时发现并给予有效的改进, 实现物品管理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 保证管理质量, 避免出现医患纠纷, 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效果的提升。本研究对比分析常规管理以及PDCA管理院前急救物品的结果发现, PDCA管理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为99.21%, 去向明确率为99.47%, 均高于常规管理组使用有效率9 6.7 3%, 去向明确率90.45%;PDCA管理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常规管理组2.92%、1.4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提高管理质量, 减少医疗纠纷。

摘要:[目的]通过对院前急救物品管理进行分组比较分析, 旨在探讨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发放的院前急救物品各15000件视作研究对象, 将2014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常规管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对照组, 将2015年1月—2015年12月使用PDCA护理模式的院前急救物品管理列为观察组, 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物品使用有效率、去向明确率分别为99.21%、99.47%, 均高于对照组使用有效率9 6.73%, 去向明确率90.4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分别为0.74%、0.57%, 均低于对照组复核差错率、不合格报损率2.92%、1.47%,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运用PDCA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提高管理效果。

关键词:院前急救物品管理,PDCA护理模式,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冯春爱, 杨裕红.持续质量改进在院前急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1) :3338-3340.

[2]张利平.院前急救物品应用“五常法”管理与效果评价[J].西部医学, 2012, 24 (7) :1434, 1436.

[3]赵玉冰, 庄东明, 江景怡, 等.目视管理在救护车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 (20) :175-176.

[4]谭承雯.系统追踪法在院前急救抢救物品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 2015, 26 (3) :149-151.

[5]陈静.急诊科救护车及急救物品管理的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3 (8) :850-850.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2

(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以人为本”和“以病人为中心”的第一文库网服务理念,一切围绕病人的健康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提高病人满意度。(2)强化急救意识: 时间就是生命,要突出一个“急”字,出车、救治必须争分夺秒。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可在医师下医嘱前先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以争取抢救时机。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吸痰、止血等。(3)加强法律知识学习: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使护士了解护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责任、强化意识,减少和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护理纠纷的发生。对病人履行告知义务,将可能出现的问题告知病人,是确保护理安全的可行性措施。(4)提高应变能力:院前急救没有规律,可能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出诊护士要忙而不乱,随机应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 5)强化院感意识: 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发生传染病后按要求要做好隔离救治、自身防护和上报工作,对救护车和污染物品进行终末消毒,有效地提高护理安全性。(6)加强护士理论和操作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如除颤器、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机等;掌握急救药物的剂型、剂量、作用、副作用和观察要点;了解常见急症的临床表现、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能熟练配合医师完成现场救治工作。

2. 2 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各项操作规程根据院前急救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医院护理质量管理标准建立了各项制度,健全了出诊人员岗位职责,使每位护理人员明确职责并认真履行。

2. 3 救护车的急救物品做到“五定”

定数量品种、定点安置、定人保管、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药品品种齐全,定位、定数,交接清楚,有登记;急救仪器性能良好,做到完好备用。

2. 4 规范护理记录

在发生护理原因所致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时,规范的护理记录,有利于举证、保护护士和病人的合法权益。护理文件书写应遵循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合法等原则。出诊记录、抢救记录必须按规定书写,与医师记录要一致,因抢救急危病人未能及时记录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内据实补记,并注明抢救时间和补记时间。

[ 声明:或引用本网内容请注明“转自(或引用)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 www.chkd.cnki.net”字样 ]

院前急救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院前急救是指受伤或发病时,由急救人员实施现场救治及监护的行为。而院前急救护理是指在上述过程中所做一切的护理工作。护理风险是指在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后果的可能性[1]。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环境多变性,时间紧急,车载设备有限,现场救护条件有限,常常是在家属和围观者的众目睽睽之下开展救治工作;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及自2011年7月1日《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护理人员在院前急救工作中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多,因此护理风险事件极易发生。

通过对加强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减少护理风险事件,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

1 院前急救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

1.1时间 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是4 分钟,因此及时赶到现场展开救护是院前急救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要求,救护车出诊时间是4分钟,然而对信息反应不及时、信息反馈流程不通畅等因素均会延长院前急救的反应时间,贻误患者的抢救时机。

1.2急救现场护理操作技术不过硬 现场急救的所有护理工作都是在患者家属的监督下完成的,如果护士对护理技术操作中的安全隐患缺乏预见性,急救技术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等易引起护患纠纷。由于技术经验不足,遇到复杂的病情,在第一现场救治中往往暴露出较严重的技术问题,影响救治效果[2]。

1.3硬件配备不全或性能不好 院前急救物品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保证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设备、药品准备不全或设备性能不良,放置不规范将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如喉头阻塞患者未带气管切开包,脊椎骨折患者未带脊椎固定板等,导致急救工作不理想。

1.4现场急救缺乏有效的沟通 院前急救环境复杂,病情多样,抢救过程中治疗操作均处于开放性。在开放性的环境下,护士的每项操作均被家属亲眼目睹,抢救中任何一点疏忽,护理操作不到位,动作生硬都可能引起纠纷。而院前急救紧张的气氛中,如果护士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够沉着、冷静、关心体贴地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病情变化,治疗原则,抢救护理操作的必要性和风险性等都可能引起纠纷。

1.5护士法律意识淡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特别在对患者抢救时,没有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在护理处置时,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对出诊时间、现场病情及抢救中的动态变化,采取的治疗护理措施等,没做详细记录或未能及时补记;对现场伤情中可能存在法律问题未及时与公安等相关部门联系。

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2.1强化急诊护士对《广州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条例》的学习,要求严格遵守4分钟内出车的规定。要求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旁,司机、医生、担架员休息室也要在急诊科内,保证随时应急出车。

2.1.1加强急诊护士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精神, 具有较强的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病情,机智、冷静、迅速、准确地处理病人,有条不紊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2.2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抢救能力

2.2.1要求急诊科护士持证上岗。每一位护士均需参加“120”急救中心组织的院前急救技能培训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急诊院前急救上岗证,而参与出车的护士必须还要有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

2.2.2加强急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按急诊护士的层级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各种危重病人的急救技术,如心肺复苏术、紧急气道开放技术、止血包扎固定等;掌握对成批危急症的分诊和观察;掌握各类突发重大传染病、中毒、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现场救护方法等并组织和实施考核。

2.3.各种急救物品、药品配备齐全、急救仪器的完好率达 1 0 0%。

2.3.1出诊前准备工作保障到位,是保证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急救物品、药品、设备设专人管理。急救药品实行“五定”管理,班班交接、登记签名,用后马上补充,每天四个班次检查药品数量、质量、有效期。急救设备班班清点、检测并签名记录,建立仪器档案。

2.3.2要求每一位急诊科护士熟练掌握各种急救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等等。每个急救仪器旁悬挂简易操作流程。有新仪器时及时组织学习仪器操作及性能、检测方法等。

2.4讲究语言艺术,提高护患沟通技巧

2.4.1急诊护士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态度诚恳,语言文明,加强护士护患沟通技巧培训。

2.4.2护士与病人家属的交流中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生冷硬的语言。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多进行换位思考。病人和家属出现急躁、恐惧、痛苦情绪并不配合治疗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及安抚工作。

2.5强化护士风险意识教育,增强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安全意识

2.5.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权,对于患者潜在风险向患者或家属进行详细交代,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2.5.2完善和规范医疗护理文书,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质量。院前急救的医疗护理文书具有法律效用,应当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 严谨、细致、合法地记录院前急救医疗护理活动。因此,急诊护士必须以认真严谨的态度书写院前急救病历,不能弄虚作假和任意涂改,各项记录应客观准确、真实,字迹清楚。

2.5.3严格落实签字制度做好与急診衔接工作。在转运途中应交代可能出现的风险,并请家属或代理人在转运同意书上签字。病情危重者及时通知急诊做好相应救治准备,到急诊后就病情及救治过程与急诊医生、护士严格交接并双方签字,严防医疗护理纠纷发生。

3结语

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随机性强、病种复杂、病情紧急、各种干扰因素多等特点,急救过程隐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我院通过加强护士急救业务技能及护患沟通技巧培训,增强法律意识,规范护理文件的书写,提高了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缪薇菁.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 0 0 7,4 2 ( 9 ): 8 3 0.

[2] 黄永义.院前急救医疗纠纷原因及防范对策[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83-484.

作者简介: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资料来自宁波市急救中心(不包括县市区急救分中心)在2010年1-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排除出车后患者已自行转运或因各种原因拒绝救治等的空诊次数)。

1.2 调查方法

对院前救治病例的诊断以出诊医生的诊断为准,根据院前救治病例的年龄、性别、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出诊月份分布、病种等进行统计,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出诊的一般情况

2010年1—12月宁波市急救中心共计出诊18030例,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其中男9439例,占52.35%,女8591例,占47.65%,男女之比为1.10∶1.00。年龄范围1~96岁,以46~64年龄组为多,占53.94%,各组男性多于女性(见表1)。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全年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救护车空诊(指出车后患者已自行转运、因种种情况拒绝检查或送医院等导致救护车跑空的情况)[1]共计2856次,平均每月空诊次数为238次。

2.2 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及病种分布构成比

18030例院前急救患者前5位病种分别为创伤、脑血管急症、心血管急症、呼吸科急症、各种中毒(见表2)。

2.3 院前急救出诊月份分布

1、7、12月份院前急救出诊次数较多(见图1)。

2.4 院前急救疾病发生的季节分布

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见图2)。

2.5 院前急救死亡患者情况

院前死亡患者217例,其中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已死亡或抢救后死亡的患者181例(83.5%),运输途中死亡36例(16.5%),死亡原因前5位分别为:脑血管急症59例(35.77%),心血管急症56例(34.29%),创伤41例(18.89%),各种中毒7例(3.23%),儿科急症4例(1.84%)。

3 讨论

3.1 宁波市急救中心简介

3.1.1 院前急救患者呈现性别与年龄差异

宁波市急救中心主要承担宁波市中心城区221.82万[2]常住人口的日常急、危、重患者和自然灾害事故、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伤病员的院前急救任务。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与柳松等[1]、阮海林等[3]的调查结果一致,但性别差异较其不明显。发病年龄以46~64岁年龄组为多,这可能和青壮年是社会劳动的主体,涉及的危险因素较多,且该年龄段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有关。

3.1.2 空诊率高

平均每月238次,不仅造成了院前急救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急危重症患者因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延误了抢救的黄金时间。

3.1.3 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

在18030例院前急救患者中,创伤位列第一,导致创伤的主要原因是车祸和各种意外事故。这和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经济相对较发达,境内陆路交通便利,私家车拥有量多有关。据统计,宁波市辖区内高速公路里程达300余公里,私家车达20余万辆,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导致交通事故等时有发生[4]。另一方面,宁波市中小企业较多,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大,自我防护知识欠缺,也是导致各种创伤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在院前急救患者死亡原因排序中,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位居前二,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3.1.4 疾病的发生率与季节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全年月平均急救人数为1502例,其中1月份出现最高峰,达1634例,6月份最低,为1355例。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其余差别不明显。

3.2 对院前急救管理的启示

3.2.1 掌握院前急救规律,明确院前急救工作重点

院前急救工作的重点应该适应现代疾病谱的新规律、新特点,因此应当加强对创伤、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急症的研究,并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建立合理的院前急救诊疗体系。(1)对于院前急救中的常见病、危重病,应当建立急症诊疗或急救常规,从而提高急救医疗质量。(2)加强急诊外科建设。近年来,医学界提出了“三环理论”,即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实现院外、院内和重症监护治疗全程一体化的创伤救治模式[5]。沈阳市急救中心以此为理论基础,开展了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业务功能,通过各环节密切联系,协调运转,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中间环节,从而缩短了治疗延误时间,降低了死亡率[6]。 (3)高度重视救护车抢救设备,救护车上应该配备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急救设备,以提高对创伤的综合抢救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对供养、输液、复苏监护以及呼吸机等的配置并保持各项设备处于完好状态[3]。(4)以疾病的季节分布规律为依据,做好人力、物力的合理安排,使工作更具主动性和预见性,从而提高院前急救服务质量。(5)进一步健全急救网络系统。加强急救中心与基层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的联系、交流,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加强与110及119的协作,使之形成完整的急救网络,从而缩小急救半径,争分夺秒地抢救生命。

3.2.2 降低空诊率,提高急救资源利用率

针对空诊率高,急救资源浪费多的特点,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的宣传,从而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呼救。(2)加强对出诊人员,尤其是救护车司机对城市及近郊道路的熟悉,以便于能及时到达急救地点。(3)急救人员在出车后应保持通讯工具的畅通,出车后积极与病发现场人员取得联系,明确急救地点,避免接车地点误差,节省救护途中时间[7]。

3.2.3 提高院前急救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院前急救具有多样性、危重性和复杂性,应加强对院前急救人员的岗位培训,将常见急症作为培训重点,既要注重培养急救人员的全面救护能力,又要确定重点培养方向,做到一专多能[1]。此外,还可根据各地条件酌情安排院前急救人员参与院内急救轮训,提高对院内急救的了解,不仅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还能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在向院内急救医生交待病情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从而减少接诊延迟时间,更好地做到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的无缝对接。

3.2.4 加强公众院前急救知识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交往日趋频繁,活动空间增大,人均寿命也在增长,车祸等各种意创伤害明显增多,各种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扶摇直上,并往往以急危重症的形式危及生命[8]。因此,要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必须提高公众的急救能力,建立完善的社区公众急救网络,倡导第一目击者参与急救,从而让公众真正拥有急救的“白金10分钟”[9]。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途径加强对院前急救的宣传,并在社区、学校等场所对公众开展有针对性的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进而提高公众的院前急救能力[10]。另一方面,转变公众对急救的认识,急救并不是医务人员的专利,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第三,在加强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普及的基础上,建立社区居民自救互救体系,从而形成居民自救、急救中心院前救护和院内救护三位一体的急救网络。

摘要:目的 调查宁波市院前急救的现况。方法 对宁波市急救中心在2010年1—12月的全部病例共计18030例进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结果 院前急救平均每天出诊49.40次,男女之比为1.10:1,以46~64年龄组患者为多,占53.94%;呼救-救护车到达时间为(10.41±1.62)min;发生率最高的前5位疾病依次是创伤(56.78%)、脑血管急症(9.44%)、心血管急症(7.15%)、呼吸科急症(4.46%)、各种中毒(3.88%);月平均急救患者数为1502例,1月份急救出诊最多,创伤以12月份较多,脑血管急症和呼吸系统急症以1、2月份较多;院前死亡患者217例,脑血管和心血管急症是院前急救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分别占35.77%和34.29%。结论 院前急救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和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关键词:院前急救,流行病学,院前急救管理

参考文献

[1]柳松,王东华.沈阳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9,7(5):519-521.22010宁波统计年鉴[EB/OL].(2010-10-08)[2011-1-

[16]].http://www.nbstats.gov.cn/tjnj/2004njbg.htm.

[3]阮海林,杨春旭,丁爱国,等.6646例院前急救与转运患者的疾病谱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5,8(20):1689-1691.

[4]朱兴德,王国文.宁波地区突发性事故院前急救反应能力探讨[J].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6):474-475.

[5]Jiang GY,Shen WF,Gan JX.Development of the trauma emergency care system based on the three links theory[J].Chin J Traumatol,2005,8:259-262.

[6]刘秀香,刘义德.急救中心一体化创伤救治模式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4):369-370.

[7]周峰,陈一峰.丽江市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62-63.

[8]中国红十字总会.救护[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

[9]何忠杰.建立社区急救体系,提高猝死抢救成功率[J].中国全科医学,2006,19(20):1659-1662.

医院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篇5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出车前:

(1)救护车为医疗救护专用,实行24小时院内值班,由院办公室统一安排(夜间由行政值班,特殊情况下医务科可直接调用)。(2)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保持车辆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接到电话10分钟内必须出车。并填写有出车登记,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3)急救车应按规定停放在指定位置,定人、定车、责任到人。车上的设备、附件不得私自拆卸,如需变动,需经院办公室批准后由专业人员拆卸。

(4)急诊护士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到班班交接。当日出诊前必须对照《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对抢救物资进行检查。护士长每周一次检查药品、器材、物品,护理部每月检查一次。

二、出车中:

(1)院办公室或行班值班接到120电话,并简单询问病情及联系方式后,立即通知驾驶员及值班医生、护士,告之简要病情和联系方式,医务人员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10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出发前出诊医生必须与报警人取得联系,再次询问病情。(2)当班驾驶员严禁饮酒,不得酒后驾车。驾驶车辆时不得抽烟,不得与人闲谈,驾驶室内不得私自带人,病人及陪护人员上车后应关好车门后再启动车辆。(3)救护车司机应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认真执行操作规范。确保行车安全。完成救护任务后及时返回医院,不得路途中办私事和单独出车,私自出车。

(4)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在出车救护时,应穿工作服、戴工作帽、佩戴工作牌,对病人及家属在态度热诚,文明礼貌。

(5)出诊人员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进入现场应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对危重病人必须向病人家属交待病情并签署《120出诊、转诊、转院知情同意书》,取得家属签字。

(6)抢救病人要严格遵守医疗急救工作程序及急救原则,按急救医疗规范及服务标准对待病人,合理用药,确保医疗安全。

(7)使用担架搬运病人时,必须使用安全带将病人固定于担架上。(8)接送过程中医护人员至少应有一人在病人身旁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如系危急重症病菌,医护人员均须在病人身旁密切病人生命体征变化,便于及时处理,严禁医护人员坐在驾驶室内。如遇危急情况,可第一时间报告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取得院办公室或行政值班的同意后,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就近医院抢救,杜绝责任事故发生。(9)加强查对制度,不管是在现场还是在路途中救护,护士所执行的口头医嘱及所有操作,包括时间、药名、剂量、给药方法,要及时记入抢救记录,所有药品安瓿及包装均要核对后带回医院。(10)接诊病人返回医院后,出诊医师要立即对接诊医师交接出诊情况。如系危急重症患者或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须提前向行政值班或院办公室汇报,告之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11)车辆在外出执行急救任务时发生交通事故或机械事故,驾驶员应第一时间及时报告院办公室,等候院办公室的指示和安排。

三、出车后

(1)为防止传染病交叉感染,救护车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一般情况下每周清洗消毒一次,如遇外伤血液、呕吐物污染等需及时清洗消毒。车辆清洗消毒由救护车驾驶员负责,车内抢救设施的清洗消毒由出诊护士负责。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排除标准: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的患者;严重的心肺功能不全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和肿瘤患者。观察组中男11例, 女7例;年龄24~56岁。对照组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5~5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观察组给予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具体要求如下: (1) 加强培训和学习。首先对护士进行集中思想培训, 让护士从思想上开始转变, 自身主动重视院前急救护理学, 加强知识的积累;其次对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抢救体系培训和管理, 采用模拟患者的方法进行现场抢救和护理措施, 以期能够不断提高护士应急反应能力, 在发生院前急救工作时, 护士能够在接到紧急任务后迅速出发并赶赴急救现场实施准确有效的护理措施, 帮助患者尽快进入手术室治疗, 在整个过程中有条不紊, 帮助医生救治。 (2) 信息及时掌握。护理站工作人员应该24h值班, 一旦出现紧急情况,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患者所在区域和大致情况, 同时第一时间通知医院相应科室做好准备工作, 并且调派人员出发去现场, 抢救患者。 (3) 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护士工作时应该严格遵守急救管理制度, 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挪用或者损毁急救设备和药品, 保证设备和药品的齐全, 平时应该有专人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定期查看设备和药品是否出现问题, 以期能够在第一时间整理所需设备和物品, 出发去现场进行急救, 在去现场的途中, 保证和医院本部的联系, 能够双管齐下, 充分做好患者的救治工作。 (4) 规范现场急救制度。鉴于平时急救培训获得一定经验, 要求急救护士在进入现场时, 能够保持冷静客观, 对患者进行迅速诊断, 保证患者从头到脚, 没有一丝遗漏, 之后针对不同病情进行相应救治, 如患者有骨折或者肢体实质性损伤时, 应该保持患者体位不变, 尽快止血。实施心肺复苏时, 开放患者气道, 并且保证患者处于平躺地位。另外, 对于平时身体素质较高, 遭遇特殊状况下受伤, 抢救应该有足够时间, 一般而言, 心肺复苏的时间需要持续30min以上。 (5) 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院前急救患者应该秉持先救治后送回的原则, 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相应人员和设备的调配, 在患者脱离危险时, 尽可能让患者自行就医, 将资源留给更需要的人, 将患者运送到医院时, 应该小心搬动, 避免造成二次伤害[2]。

1.3 评价指标

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和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3 讨论

近些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伴随而来的医学也有了长足地进步, 在很多领域上已经能够和国际上接轨, 医院作为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 更加容易引起关注。特别是院前急救护理, 关系到患者生命存亡, 更需要引起重视。国际研究表明, 猝死患者的最佳抢救时间为4min, 严重伤员的黄金抢救时间为60min, 白金抢救时间为10min, 由此可见, 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对于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重伤患者, 院前急救及时与否, 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存亡。本院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内容重点包括加强培训和学习、信息及时掌握、保证急救物品和设备齐全完好、规范现场急救制度以及对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加以规范等内容, 并与进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后, 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所需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等院前急救护理效果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护理宗旨, 具有深远社会和经济效益。

摘要:目的 研究加强院前急救护理对于提高院前抢救的临床效果和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进行院前急救的患者35例, 将患者随即分为观察组 (18例) 和对照组 (17例) 。给予观察组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对照组常规护理服务, 治疗结束后, 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救护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急救呼叫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对于提高院前救护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实践和推广。

关键词:急救医疗服务,护理管理研究,护理

参考文献

[1] 冯晓薇, 吴仙蓉, 向美焕, 等.质量控制路径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 (22) :71.

院前急救中的护理风险管理 篇7

1 识别和评估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

护理风险识别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连续性识别和归类分析, 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常见的护理风险因素主要包括病人和护士两方面的因素。

1.1 病人因素

发病突然, 病史不详, 缺乏客观资料, 病情复杂, 变化各异, 时间紧迫, 在抢救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家属在已知病人死亡的情况下拨打120呼救。一旦救护人员没有按时到达现场或行为稍有过错, 就可能导致医疗纠纷。

1.2 护士因素

院前急救要求护士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因此担负院前急救的护士多为年轻护士, 但年轻护士由于技术不熟练, 缺乏临床经验, 易慌张, 为急救工作或医疗纠纷埋下隐患。技术操作不熟练, 如在急救过程中不能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以至延误静脉给药和抢救的时机。骨折固定不妥当、搬运方式不当等导致病情加重。年轻护士应急能力低下, 在大型事故的院前急救时面对现场杂乱多变的环境, 护士常由于经验不足, 甚至把院前急救当成特殊转运任务来完成, 错过抢救时机。在病人转运之前对病情估计不充分, 忽视重症病人转运过程中的风险, 未向病人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以致途中病情发生变化时家属不理解。执行口头医嘱时未按要求复述核实就用药, 抢救完毕也未与医生核对和补开医嘱。抢救物品准备不齐或未处于备用状态, 在抢救中不能得心应手。到基层卫生院接诊病人时交接不清, 未仔细检查而只听卫生院的口述就将病人转到救护车上, 对病人病情严重程度不清。途中观察病情不仔细, 对病人病情发生变化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由于急救现场忙于抢救, 转运途中汽车颠簸, 护士无法记录, 到达医院后未及时补记, 或抢救用药登记使用时间不准确, 一旦引发纠纷, 就缺乏书面证据。

2 控制护理风险的措施

2.1 加强护士院前急救和安全意识, 提高识别护理风险的能力

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院前急救理论知识, 了解院前急救的重要性。培养护士学会对院前急救中存在或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规范护理行为, 减少医疗纠纷。接听120电话时应详细询问和评估病情, 针对病情备齐必要的抢救物品, 出车途中及时与呼救人取得联系, 了解病人情况并做好解释和临时急救指导, 以稳定呼救方的焦急情绪。

2.2 加强急救技能的培训, 提高业务水平

将常见病、多发病抢救预案按计划组织学习考核, 对意外事故进行实地演练。通过对护士进行急救技术的培训和考核, 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技术、静脉穿刺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 确保在紧急复杂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工作。对出诊护士分别在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骨科进行轮转培训, 熟悉各专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及操作规程, 提高专科应急处理能力。严密观察, 确保转运途中病人安全, 转运途中医生护士必须守护在病人身边, 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处理。

2.3 强化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现场急救及转运中, 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在病人或家属面前不说与抢救无关的话, 不谈笑风生, 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时告知家属, 使家属对病情有所了解并有心理准备。规范院前急救过程中的抢救记录, 对急诊抢救记录中存在的缺陷进行评价分析, 使护士认识到护理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原始文件, 客观、真实、准确地记录,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认真执行抢救时口头医嘱执行制度。医生在下达口头医嘱时必须讲清药名、浓度、剂量及用法, 护士进行复述核实无误后方可执行, 所使用的空安瓿集中保留, 抢救结束后或到达医院后与医生再次核对后双方签字。到乡镇卫生院接病人时, 必须测量生命体征, 查看病情、皮肤状况及用药情况, 并做好记录, 到达急诊科后将病情及用药情况详细交班后双方签字。加强急救药品及物品管理, 做到“四定”, 班班交接, 并建立抢救用药登记本, 使用后及时补充归位。

3 体会

院前急救指挥调度质量管理的探讨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制定与调度工作相关的管理指标

围绕调度工作流程,制定与质量、服务相关的工作量化标准。

1.1.1 平均摘机时间

是指呼救电话触发报警信号到调度员接通来电的平均时间。以振铃号音为准,一声接起为优秀,二声接起为良好,三声接起为合格,超过三声为不合格。月统计优秀率与不合格率[2]。

1.1.2 平均接处警时间

从接通电话开始到派车指令下达的时间,以读秒为准,60 s以内为优秀,120 s内为合格,>120 s为不合格。月统计优秀率与不合格率。

1.1.3 受理电话工作量

与调度工作相关的电话流水量,每月通过管理软件实现数据统计。同一工作时间周期做平行比对。

1.1.4 派诊工作量

调度员一定工作时间内派诊数量。通过管理软件实现日、周、月、年的时间段统计。

1.1.5 派车单合格率

派诊三要素包括地址、病情、联系方式,要求准确无误。地址是必须准确的要素之一,且越详细越好。其次为人员伤情,视事件性质具体情况而定,如为车祸现场的群体伤亡,要求判明人数。如为家庭个例则对联系电话重点要求。

1.1.6 就近派车率

有无就近派车反映调度员对地址的熟练程度和对车辆状态的把握,直接关系到院前急救的质量、效率。通过每月质控检查统计,查找原因,弥补短板。

1.1.7 改派率及原因

指令发出后因各种原因而改派的数量。改派既浪费急救资源,又延误救治时间。通过追踪统计此类数据,可以分析原因,暴露问题,利于整改。由于改派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患方因素,又有急救站和指挥中心的因素。从调度质量的管理上,我们重点查找调度因素造成的,如业务不熟、车辆状态掌握不准确等,从而减少或避免二次派车,为患者赢得时间。1.1.8电话回访患者的满意率由调度员、质控组长共同对一周内调派事件进行随机电话随访,要求随访率占每周工作量的30%~50%。从患方的视角评价“120”服务流程质量,增加医患沟通的渠道。

1.1.9 急救分站反馈满意率

由指挥中心向分站发放对指挥调度的满意调查表,每月一次听取反馈意见,加强沟通,共同整改提高。

1.1.10 系统安全维护率

重点统计调度员在夜班0:00~8:00以前的系统测试维护率。从夜班12点交接开始,每30分钟通过座机和手机拨打一次“120”,测试系统安全运行情况。

1.1.11 调度员上机打字速度合格率

以听打为测试统一标准。100个字/min以上为优秀,80个字/min以上为良好,60个字/min为合格。从每周考过渡到月考、季考,低于60个字/min为不合格,周考合格上升至月考。

1.1.12 急救指导的合理运用

学习规范的急救知识,合理运用在电话指导中。急救指导的作用以及效果如何是体现质量的重要环节。

1.2 调度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措施

1.2.1 训练基本功,提升业务能力

调度基本功是提升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打字速度的快慢,对市区、郊区地图地理的熟悉程度,是否掌握急救专业知识以及沟通协调能力、调度时的灵活掌握应对方法等,直接影响到调度质量。通过每月二次的案例分析讨论,学习总结交流等提高调度综合能力;通过定期训练考评打字速度,背地图、画地图,走街道,考察地理位置信息、急救知识讲课等夯实基本功。

1.2.2 规范调度服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

实行首接负责制,要求受理一分钟,派车一分钟。从制定摘机时间标准到调度受理全过程,通过对急救指导、平均接处警时间等各项目标的周期性考核,制定各类应急指挥预案,优化流程,进行操练。全方位督促调度员提高业务能力和工作效率。

1.2.3 规范调度用语,提高服务水平

从“您好,120”开始到调度中的急救业务指导,科室分内、外、妇、儿专业制定书面的规范调度用语。在语音、语调、语气词上摒弃方言和个人用语习惯,沿用普通话中的规范标准语音与分站沟通,如用“明白”、“收到”替代“知道了”;与患者沟通时灵活运用普通话或方言,以取得高效、快捷、准确的效果。

1.2.4 人人参与质控,做质量的管理者

科室成立质控组,有固定的质控组长,但质控组成员由排班轮转,对质控管理目标项目内容根据情况有针对性的日查、周查和月查。对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制定下一步整改计划和措施。

2 结果

2.1 调度时间缩短,整体工作效率提升

平均摘机时间缩短,优秀率提高。从2006年的平均摘机时间为12 s,2011年平均摘机时间缩短到6 s。优秀率从2006年的30%提升到现在的80%,平均接处警时间2006年为150 s,2011年12月提升到平均100 s。2011年京珠高速7.22事件和2012年京珠高速5.28事件的院前指挥调度成为科学、高效、准确、及时的成功案例,多次被专家点评赞扬。

2.2 服务水平提高

从急救分站调查问卷和电话回访患者对服务满意度评价显示,服务满意率显著上升,投诉减少,表扬感谢的电话反馈占回访事件的98%以上。

3 讨论

(1)调度工作质量事关院前急救体系的运行效率和急救对象的生死存亡。因此,提高调度工作质量是提高出诊效率乃至抢救成功率的重要一环[3]。管理的意义在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对指挥调度实行全程量化质控与管理,对促进院前急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很有必要。

(2)管理指标的合理拟定和工作流程的规范优化是实行调度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基础。调度工作具有多重性,既是技术工作又是业务工作还是管理工作[4]。对其质量管理与控制需要我们不断在工作中探索与提高。如对未分配上台的电话和震铃未接听的电话实行全部回拨这一质量控制指标是否适度合理,仍然需要继续探索。

(3)对质量的管理离不开对人的管理,对人的管理重在引导思想中的文化理念,院前急救理念的提升有助于调度员的自律、慎独与敬业。院前急救提倡黄金时间和急救白金10 min[5]等分秒必争的时间理念,时间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的急救理念是调度质量管理的文化沉淀。先进的急救文化理念有助于质量管理各项措施的落实。

摘要: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方法 对受理120急救电话的各个环节制定管理标准,对指挥调度实行全程量化管理。结果 工作效率提高,平均受理派车时间缩短,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服务满意度达98.1%。结论 对院前急救的指挥调度工作实行全程量化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是提升质量水平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院前急救,调度,质量管理,控制

参考文献

[1]武秀昆.有关调度受理摘机挂机问题的释疑[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1):86.

[2]靳毅,袁海,王雅南.院前急救调度工作的绩效管理[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7):659.

[3]武秀昆.调度工作质量控制的标准确定与实用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10):947.

[4]武秀昆.院前急救调度工作量化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09,29(9):851.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9

1 资料来源

选取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急诊科接诊的创伤患者163例, 分为2个组, 以2006年1-12月接诊的80例为对照组, 2007年1-12月接诊的83例创伤患者为观察组。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见表1。

经过检验,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病例数、年龄、创伤原因及现场评估意识情况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

病例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 见表2。

对2组病例进行χ2检验, χ2=5.60,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1.6%, 高于对照组77.5%。

3 讨论

3.1 以往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的限制, 无专人负责, 导致院前急救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人员安排不合理。基层医院急诊科由于人力不足、无专人负责院前急救等因素影响了现场急救职能的发挥。一旦遇到群众呼救或者110报警, 随机安排上班人员出车。②现场急救流程不够明确、合理。以往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无专门的流程, 途中监护也没有明确的流程和质量监督机制而导致抢救成功率不高。③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不到位。受基层医院条件的限制, 抢救病人相对较少, 急救仪器使用频率不高, 护士在现场急救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够, 急救操作不够熟练等, 如气管插管成功率不高、反复静脉穿刺等均影响了基层医院对创伤病人的急救。

3.2 建立院前救护体系

鉴于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2007年1月, 医院加强对创伤病人入院前管理, 改善院前急救模式, 优化急救流程。

第一, 建立完善的院前救护体系。

①增加护理人员配置数, 合理安排随车急救人员。在2007年1月申请院部增加2名急诊随车护士, 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 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技能, 思想和业务素质较好的护士随车急救, 实行24小时值班制。②完善救护车内急救物品器械的配备, 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等常用抢救药品, 呼吸机、吸引器等抢救设备。③规定值班人员一旦接到报警, 3~5分钟内必须出车救护。

第二, 建立并完善创伤救护流程。

自2007年1月起规范了创伤现场急救流程, 具体步骤为:①快速外观评估判断伤情; ②根据评估情况, 决定建立循环或维持气道通畅或止血, 如心跳呼吸停止, 立即给予CPR, 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立即予以甘露醇250ml静注, 动态GCS评分等;发现患者意识不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排除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症状, 待初步控制休克、大出血后作进一步评估;③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受伤时间、受伤方式、撞击部位、上止血带的时间要标明, 有无昏迷史等;④护理体检, 按创伤评分原则指导体检, 包括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四肢、动脉和神经等。⑤安全转运, 对于严重创伤病人, 首先抢救生命, 然后利用好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 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并汇报病情, 转运前, 对病情进行评估, 做好适当的救护准备, 转运途中,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动态变化, 保持气道通畅, 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 做到安全、有效, 保证患者到院时能及时检查、及时抢救和及时手术。

第三, 加强监督与培训考核。

科内每月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和呼吸机的应用等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 安排急诊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现场模拟抢救训练等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科内绝大多数护士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能正确使用呼吸机、除颤仪、多参数监护仪, 掌握中心静脉压监测方法, 现场急救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车护士必须经过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随车。

4 小结

基层医院是110、交警部门及群众首选的呼救对象, 如何有效地缩短院前急救有效时间, 安全将病人转送到医院内急救是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2]。本文通过对2年来163例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特点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分析, 认为建立和完善创伤救援体系和创伤救治模式[3], 加强基层急诊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 规范院前急救和转运流程, 为院前和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邓勇, 柴中民, 韩庆.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11 (20) :682-684.

[2]何秀凤.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3) :545-546.

院前急救物品管理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各种工伤事故、车祸、灾害不断增加, 创伤日渐增多。创伤病人不少属于颅脑损伤, 且病死率高。颅脑损伤发生后, 早期正确的处理最为关键。对严重脑创伤病人, 伤后1 h是抢救治疗的黄金时段, 因而院前救治及转运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颅脑外伤病人的后期救治工作。由于市场经济对医疗行业的冲击, 人们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以及社会上不良的舆论导向, 使医疗行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院前急救工作处在众人注视之下, 做好颅脑外伤病人院前急救工作, 降低急救风险, 减少医疗纠纷非常重要。针对院前急救、转运途中的相关风险因素, 给予相关对策及防范措施, 并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中心负责全县百万人民群众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工作。2009年—2010年共接诊外伤病人2 376例, 其中颅脑外伤1 092例, 现场死亡45例, 转运途中死亡21例, 接受投诉13例, 引起纠纷5例。

2 潜在风险因素

出诊医护人员法律意识不强, 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缺乏, 急救观念淡薄, 思想松散, 对病人缺乏热情, 服务态度生硬, 在车内互相谈论与病人病情无关的事情, 遇到危重病人, 医生不能及时与护士一起观察处理病人等。与病人及家属沟通不到位, 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各种潜在危险未能与病人及家属交代清楚, 导致发生病情恶化时家属认为医护人员抢救不及时。出诊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下或不熟练, 遇到紧急情况不能及时处理, 导致意外发生。救护车内仪器、设备、药品、物资准备不充分, 导致要用时无法使用。救护车光线过暗, 各种仪器、设备固定不牢靠, 甚至遇到道路颠簸时跌落或摔到病人身上。病人体位安置不正确, 烦躁病人未加约束带, 昏迷病人呕吐物引起窒息。另外, 还有出诊各项记录不完整。

3 对策及防范措施

3.1 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加强医护人员各项法律法规的学习, 完善急救流程, 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 把握好途中的每一个环节, 环环相扣, 不留任何不安全因素。

3.2 出诊前做好准备

出诊前应仔细检查车内的仪器、设备、药品和其他物资是否齐全及性能是否良好。例如, 药品甘露醇在寒冷季节容易结晶析出, 上车前应检查更换或加热溶解, 以防途中需要时无法使用。

3.3 加强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途中继续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急救现场未能交代完善的事宜, 进一步进行沟通。告知病人及家属途中可能出现的情况, 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合作、理解, 稳定病人及家属的情绪[1]。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4.1 生命体征

反复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 能及时发现伤情严重程度, 如“两慢一高” (呼吸慢、脉搏慢而有力、血压升高) , 则提示有颅内血肿或脑挫裂伤[2]。低氧血症和低血压是颅脑外伤的主要危险。

3.4.2 意识

意识障碍程度对判断颅脑外伤的轻重最有意义。一般伤后立即出现昏迷代表有脑损伤;如病人由躁动转入昏睡、昏迷或对疼痛刺激反应迟钝, 则提示伤情趋向恶化。

3.4.3 瞳孔变化与眼球活动

密切观察瞳孔的形状、大小是否对称及对光反射情况, 对颅脑外伤的伤情判断起决定性作用。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蛛网膜下隙出血或桥脑损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伴脑受压综合征, 多为脑疝形成;双侧瞳孔散大、眼球固定、深昏迷为脑疝晚期, 病情危重。

3.4.4 肢体活动

观察自由活动是否对称, 如合并脊髓损伤, 可出现截瘫。

3.5 保证各项急救措施及时落实

3.5.1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必要时建立两路静脉通道, 以保证充分扩容和脱水剂快速滴入。

3.5.2 止血包扎

对裂伤或撕裂伤的伤口在指压出血区主要供应动脉的基础上盖以干敷料, 加压包扎;对活动性出血要上止血钳或结扎;开放性颅脑外伤包扎时应注意避免造成脑组织受压的危险。

3.5.3 安置合适的体位

上车时, 病人头部应向前, 担架车要固定, 并用保护带防止病人翻落。病情许可的情况下, 将病人头部抬高15°~30°, 减少出血量, 降低颅内压。昏迷病人采取侧卧或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吸。有脑液耳漏者取患侧卧位, 禁止填塞、抠挖、冲洗。

3.5.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病人口鼻咽分泌物、血凝块、呕吐物, 给予充足的氧气吸入。有舌根后坠引起呼吸障碍者用口咽通气管或拉舌钳将舌头拉出固定, 保持呼吸通畅[3]。另外, 颅脑外伤病人有一部分合并颈髓损伤, 要以颈围固定, 防止途中再次损伤导致呼吸抑制或瘫痪。

3.6 认真做好抢救、观察、监护记录

记录时间具体到分, 记录内容包括病人的主要症状、意识情况、已采取的急救措施等。

3.7 加强培训

加强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及技能培训, 定期进行综合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 组织急救演练, 以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和服务质量。

4 小结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风险性、复杂性。颅脑外伤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是一种较为复杂、病情变化迅速的病种, 因此, 要求急救人员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娴熟的操作技能, 又要掌握沟通技巧, 切实履行告知的义务, 充分尊重患方的知情同意权, 要密切观察病情, 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护措施, 完善急救记录, 同时保持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心态, 从而紧张有序地做好颅脑外伤病人院前的急救、转运工作, 增强护理安全性, 降低护理风险。

参考文献

[1]张天玉, 陈香, 张小艳.脑外伤病人的急救与转送[J].全科护理, 2009, 7 (10C) :2772.

[2]任彩萍.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 2010, 8 (2C) :526-527.

上一篇:供电服务下一篇:金平水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