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护士论文

2024-06-10

院前护士论文(精选4篇)

院前护士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分析院前急救护士职业病危害因素(意外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化学性危害及心理-生理危害)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管理者应将职业病危害的防护行为列为常规性的培训和考核内容,使之形成稳定的防护习惯与职业行为,是提高院前急救护士防护意识的重要手段;提供较好的防护用品,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院前急救护士职业病危害的重要途径;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安全防护氛围,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培养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帮助院前急救护士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危害的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职业危害,职业防护,护士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患者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流动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复杂、体力强度大等特点[1]。院前急救护士经常处于高压力、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暴露机会多,成为护士群体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1]。处于医疗特殊环境下的职业病危害包括职业病危害因素导致的损伤和与工作有关的疾病,我们现对院前急救护士的职业病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

1 职业病危害

1.1 意外危害

1.1.1 意外事故

院前急救护士面临各种不同的抢救现场,有时院前急救人员可能会先于警察或消防队员赶到现场,而有时现场环境又非常危险,如正在倒塌的建筑、未能控制的烟火、交通事故现场随时可能发生汽车爆炸、化学有害气体泄露等状况,都会给院前急救人员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如果没有对现场环境进行安全评估,贸然进入现场抢救患者,就有可能危及自身而发生意外事故。另外,救护车车况不好或路况差、驾驶员技术不熟练或疲劳驾驶、恶劣天气等原因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给院前急救护士自身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1.1.2 人身攻击

医生护士是工作场所暴力的高危职业人,院前急救护士面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群,患者或家属的个人素质和心理需求各不相同。由于突发的疾病或伤害,患者或家属在等待救护车到达期间心情急躁,对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不能理解,对医疗效果期望过高,当不能达到他们的期望时,往往会把责任归咎于院前急救医护人员, 极易发生医患冲突[3],容易产生过激行为,造成人身攻击或人身伤害。

1.2 物理性危害

1.2.1 锐器伤

锐器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院前急救锐器伤多发生在光线昏暗的救护现场、在疾驰的救护车上以及在颠簸的途中执行护理操作时。此外,用药时安瓿的切割伤、清理物品过程中也容易发生针刺伤。

1.2.2 人体工效学危害

有调查显示,由于不合理的搬运姿势或负荷过重都可造成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4]。院前急救时护士需携带急救箱、担架到现场,还要抬患者上下楼梯和救护车、抢救患者行徒手心肺复苏、转送搬运患者做检查或住院。转运途中为了观察病情,护士往往侧身坐在患者旁边,长久扭曲的不良坐姿也会导致护士腰背扭伤。经常在空间狭小的救护车里操作护理患者,对护士的腰背部以及膝、肩关节等部位的肌肉均会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1.2.3 噪声危害

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遇到灾害或交通事故,现场混乱,人声嘈杂,各种指责声、哭泣声让人难以忍受,救护车行驶过程中的警笛声及急救仪器产生的尖锐噪声,空调运行震动嗡鸣声等,都可以对医护人员的听力造成伤害[2]。长时间在高音量环境中工作,易导致头痛、失眠及易怒,甚至耳聋[5]。

1.3 生物性危害

1.3.1 血源性污染

院前急救护士往往是最早接触创伤患者的医护人员,由于情况危急来不及戴手套,或急救包扎过程中手套被刺破难免接触其血液造成血源性污染。有报道显示,一旦发生锐器伤及针刺伤,只需要0.004 ml的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6]。

1.3.2 呼吸道接触的传染

院前急救工作首先强调的是速度,救治原则是只救命不治病。突发事件诊断不明确,潜在着各种传染源。与医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上空间狭窄,血液、呕吐物的污染和传染病随时可能侵袭院前急救护士[7],反复近距离接触更增加传染的机会。

1.4 化学性危害

常用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甲醛、过氧乙酸等,对人体的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院前急救护士经常出现在各种灾害现场,毒气泄露、火灾等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直接危害着护士的生命安全,其化学性职业暴露危险远远高于医院任何科室的护士。

1.5 心理-生理危害

1.5.1 高风险职业的压力

院前急救工作高风险高、技术含量高。护士长期面对危重患者、意外伤害及死亡的抢救,再加上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要求的提高,导致护士担心工作中出现差错事故造成医疗纠纷,增加了院前急救护士工作的风险性及紧张感,造成护士心理-生理上的损害。

1.5.2 超负荷工作的压力

由于呼叫紧急,接到出诊命令后必须在二三分钟内出诊,护士时刻处于应急待命紧张状态,工作节奏快,有救就必应,出诊连轴转,工作超负荷,睡眠质量差,身心得不到调整,频繁的轮班影响护士的社交活动及家庭生活, 造成情绪波动及不良心理状态,严重影响护士的心身健康。

2 防范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与防护的培训,避免意外伤害

在传统教育中,过分强调护士的奉献精神,易给护理人员造成错觉,认为注重自身安全防护就是不讲奉献,这种想法是导致院前急救护士疏忽自我防护的原因之一,重视职业防护在社会上还没有形成普遍的氛围。在灾害和中毒事故现场时,若情况不明不要贸然进入现场,应首先做好自我防护,这并不是自私或没有奉献精神,而恰是高度睿智的表现,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护伤员。管理者可以通过宣传学习,提高护士对职业防护的正确认识,营造良好的职业安全与防护的文化氛围;对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8]。加强护士对交通安全的教育与指导。首先,要使护士意识到在救护转运过程中,难免发生事故而致自身受伤或死亡,护士应尽量避免某些危险因素,如在救护车紧急制动时容易造成人身伤害[9],在救护车开动时必须系好安全带,要认识到自身安全与患者的安全同样重要。其次,提醒司机加强车辆维护,遵守交通规则,安全行车,杜绝酒驾,避免疲劳驾驶后发生交通事故危及医患双方的安全。

2.2 物理性危害的防范

2.2.1 防范锐器伤

锐器伤难以完全避免,但大部分是可以通过采取措施预防的。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使用后的锐器或针头应当直接进锐器盒;不要将针头丢弃在一般的垃圾桶内;绝对不要徒手处理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破碎的玻璃等锐器。通过培训,增强锐器收集意识与自我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职业损伤。建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与防范系统,及时进行追踪干预,以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也使医务人员获得巨大的安全感[10]。

2.2.2 防范噪声危害

加强对救护车设备的维护与保养,合理设置报警音量。针对高噪声环境下的急救现场,寻求外部援救力量协助维持院前急救现场秩序,尽可能保持相对安静的急救环境;在急救过程中注意高噪声场所的方位位置,在不影响正常急救工作的前提下,合理规避远离噪声源,避免对听力造成直接的伤害[2]。

2.2.3 人体工效学危害的防护

鼓励护士加强体育锻炼,出诊时着软底鞋,根据病情携带器械设备,上班时适当使用护腰带,防止腰损伤。规范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使院前急救护士熟练掌握在不同条件下搬运患者的正确方法和技巧[11];充分利用省力原则,加强同事间的协作,动员家属参与搬运,避免脊柱损伤和腰背肌肉扭伤的发生[12];医院宜保障院前急救护士的人力资源,增加担架工与护理支助体系,减轻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负荷,让职业性肌肉骨骼损伤的护士得到必要的休息与治疗。

2.3 强化防护意识,减少生物性职业暴露

2.3.1 救护车应常备防护用品,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行为

院前急救护士要有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防止疾病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患者[13]。出诊时应备齐防护用品,手套供护士在进行可能接触到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使用。在急救特异性感染或特殊传染病患者时,护士除了戴双层手套外,还须戴护目镜及口罩,穿上隔离衣及高筒靴,以更好保护自己。

2.3.2 加强手卫生

严格洗手是护士在繁忙的工作中,自我防护措施中最简单而又难以很好执行的一项控制感染的基本措施。救护车上洗手设备故障率高,受条件限制,手卫生执行难度也大,快速手消毒剂是适合院前急救护士手卫生的一种好办法[14]。

2.3.3 空气消毒

救护车接诊每名患者后要开窗通风30 min,每日用紫外消毒60 min,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减少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发生。接诊特异性感染病患者后及时使用2%过氧乙酸液(8 ml/m3)气溶胶喷雾消毒2 h ,开窗通风换气2 h以上,减少消毒剂的残留。

2.4 化学性危害的防范

在火灾或毒气泄露的救护现场,院前急救人员应根据风向选择救护位置,尽可能站在风头的上方,避免造成自身的伤害。在进行环境评估及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参与救助。救护车上应常备隔离衣、救生衣、护目镜以及防毒面具等防护用品,有助于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行为。

2.5 心理-生理危害的防护

在院前急救这个特殊行业里,很多护士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不能排解工作带给自己的不良情绪和各种压力。不善于利用亲属、朋友、同事和伙伴的关心和帮助,力图独立承担是部分院前急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15]。

2.5.1 加强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适

首先护士应充分认识到从事急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性,有利于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和正视压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健康的人格和广泛的兴趣,经常参与文娱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内容。当已有的负性情绪解决方式无效时,寻求积极的外在支持,通过向家人、亲朋好友倾诉来转移不良情绪,也可以通过娱乐宣泄[16],使自己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2.5.2 强化业务技能培训,提升自我技能水平

院前急救护士要具有自我培养和自我提高的观念和意识,在平时训练中提高心理适应能力,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筑起稳固的心理防线,舒缓心理压力,使人的思维在特殊的环境中处于正常状态,有效地实施抢救工作。

2.5.3 管理者的支持与关心

得到管理者的支持是影响个人工作的满意感和心理健康最有效的方式。管理者应关心护士生活,改善值班室的环境与条件,保障院前急救护士必要的休息与睡眠,保障护理工作的效率与安全。采取科学弹性排班、轮班的方法,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

总之, 院外急救护士面临的各种职业病危害, 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管理者应将职业危害的防护行为列为常规性的培训和考核内容,使之形成稳定的防护习惯与职业行为,是提高院前急救护士防护意识的重要手段;提供较好的防护用品,完善防护措施,是减少院前急救护士职业病危害的重要途径;加强护理安全文化建设,营造职业安全防护氛围,在不断提高护士业务素质的同时培养护士对安全护理的信念和态度,帮助院前急救护士将职业安全防护意识转化为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急救护理过程中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院前护士论文 篇2

关键词:微格教学,院前急救,技能培训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1963年产生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由计算机、数码摄像机、DVD、投影仪、监控台等现代化设备构成,通过摄像机记录教学或练习过程,以便课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更细致地观察和研究的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或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1]。微格教学最大的特点是让受培训者能够直观地反馈到自身细节的不足,正确认识自我,及时纠正错误,通过技能分解、分步示范、录像、同屏重播等技术手段,进行卓有成效的技能训练[2]。为此,将微格教学应用到护士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中,以探讨微格教学对提高院前护士急救操作技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中心护士28人,女25人,男3人;年龄24岁~51 岁(38.14岁±7.04岁);主管护师17人,护师8人,护士3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4人。两组年龄、职称、平时急救操作技能考核成绩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培训方法

参照《急救护理学》并结合《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分别对两组护士进行4个项目的培训:成人气管插管术、基础生命支持(包括心肺复苏、电除颤术)、急救止血技术、颈椎损伤的固定与搬运。同一培训项目的培训教师相同。两组均先通过大屏幕投影仪观看培训项目的标准操作演练视频,再由培训老师详细讲解每一项操作步骤并进行操作示范。然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即教师在进行操作示范后,由护士各自进行练习,遇到问题时再请教老师或老师巡视时发现给予纠正。观察组在观看标准操作演练视频和老师操作示范以后,边练边通过数码摄像机连续记录该护士的全部操作过程,然后通过电脑、大屏幕投影仪同时播放护士自己的演练过程和标准规范操作视频进行比较,使操作过程一目了然,练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也即时反馈,并利用暂停、重录、重播等按钮,及时矫正和修正操练中的错误,对某些高难操作动作进行集中突破,直至操作动作规范而美观,与标准规范操作视频同时播放时相差无几[3]。

1.2.2 评价方法

培训结束后按照《全国急救中心急救技能大赛项目操作流程与评分标准》分别对4个培训项目(成人气管插管术、基础生命支持、急救止血技术、颈椎损伤固定与搬运)进行操作考核,为保证考核可靠性,采用单盲法,由我中心统一安排主考老师和人员考核。考核成绩满分100 分,≥90分为及格,<90分为不合格。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3.1 微格教学法更有利于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 护士急救操作技能的形成,一般通过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4个阶段来构建;急救技能操作流程复杂、规范、细节多,不易掌握[3,4]。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重现护士练习操作的全过程,动作的对错自己心中无数,只有通过指导老师才能发现,影响了技能的构建过程和效率。而微格教学法能够将每名位护士的实际操作过程通过数码摄像机传送到电脑存储并处理,再将标准操作视频和护士的练习过程同时通过投影仪进行播放。微格教学能够真正做到反馈及时全面、直观、形象。练习护士急救技能的动作正确与否,可直接从投影仪播放中耳听目睹自己的练习。护士得到地反馈信息不仅来自指导教师和一起练习的同伴,更重要的是来自于自己的操作练习信息,可以全面地看到本人操作的动作全过程。从第三者的立场来观察自己的操作练习活动,收到“旁观者清”的效果,产生“镜像效应”的作用。微格教学能够做到技能训练单一集中。护士可以针对自己练习时不正确或不规范的动作,重放、慢放、放大,并反复练习,直到熟练掌握。由于微格教学通过重放产生的刺激强烈,练习者看后印象深刻,对缺点改正快,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具优势。

3.2 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 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能使技能训练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技能或动作。在没有指导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护士可以通过微格设备重复播放、重录自己的操作,或将某一技能的细节加以放大,反复练习,更容易达到练习的效果,提高培训的效率。

3.3 提高了护士急救技能的操作规范性 通过微格教学,能够对护士的练习过程准确、及时的反馈和恰如其分地评价,使其操作的动作更加标准、规范。通过同屏播放标准演示视频和护士练习视频,指导老师、练习同伴和练习护士可以从各自的立场来评价操练过程,指出练习优点和存在的不足,与标准规范动作不一致的地方。护士通过反复练习,操作技能的动作必然更加标准、规范和美观。

3.4 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护士的自我练习 指导老师通过微格设备可以随时观看某名护士的练习情况视频,了解护士练习的效果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护士操作练习中不规范或不正确的动作。护士除了正常的培训时间外,平时也可以一个人或几个人在没有指导教师在场的情况下,自己练习自己录制操作过程,通过同屏重播观看比较自己的练习效果,为护士学习提高急救操作技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自我练习的环境。

3.5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现代教学设备,以提高院前护士急救技能培训服务 微格教学是一个集现代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以及包含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教学实践系统。在急救技能培训中,训练目标明确,信息反馈及时、准确、具体、形象,评价客观、标准。培训的所有资料可以长期保存,可以随时使用和作示范教学;还可以将资料放在中心的网站供护士随时观看、练习,也可以作为后续的培训材料,有利于培训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汪振海,张东慧.微格教学法在教学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0,83(3):51-56.

[2]胡勇花,黄晓华.微格教学法在心肺复苏术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10B):29-31.

[3]沈雪琴,黄彩娥.连续影像记录法提高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6B):66-67.

院前护士论文 篇3

1 临床资料

2009年~2012年我科护士在院前急救中发生的11例针刺伤。

2 针刺伤原因

2.1 缺乏规范的, 持续的教育

据调查, 在2012年8月第五版本科基础护理学之前, 教科书上没有相关的职业防护知识。目前, 很多卫生学校、大专院校, 仍在使用旧版基础护理学教材。我科护士皆为2012年前毕业, 在学校未学习相关职业防护知识, 医院也没组织系统职业防护的培训, 大家职业防护知识缺乏。

2.2 自我防护意识淡漠

数据显示41.0%[2]的护士对针刺伤不重视或不太重视。因此, 工作粗心大意, 操作不规范。绝大多数急诊护士认为, 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 也是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所必须承受的, 因此, 没必要把它看得太重要。也有一部分护士心存侥幸, 认为因一次小小的针刺伤就传染上某种疾病不太可能。有的护士为了方便进行静脉穿刺, 更好感觉静脉的弹性, 更好的使用敷贴, 不愿意戴手套, 导致针刺伤的感染率增加。

2.3 环境

院前急救在患者家里或野外某个角落;光线暗, 特别是晚上;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体位不利于护士操作, 这些环境因素都增加了护士针刺伤的机会。病员病情危重, 为了尽快将病员转运回医院, 在行车途中进行静脉穿刺, 道路弯曲、颠簸, 增加了行车的不稳定性, 同时也增加了针刺伤的发生率。

2.4 患者及家属

院前急救的患者大多数很急或很重, 家属也比较着急, 甚至情绪化, 现场很多家属围着护士, 护士心理压力增大, 特别是低年资护士, 由于紧张, 穿刺时发生针刺伤。同时患者病情危重, 烦躁, 不配合, 护士在操作中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导致操作失误而发生针刺伤。

2.5 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

(1) 由于护士的操作技术不熟练, 在使用锐器操作时, 粗心大意等均易造成针刺伤; (2) 在穿刺失败后, 为了节约成本, 重复使用留置针; (3) 护士双手回套已污染针头; (4) 护士徒手处理锐器。

2.6 防护用品的不到位

(1) 安全留置针价格昂贵, 为了为患者节约费用, 出诊过程中非安全留置针仍在使用; (2) 出诊现场没有锐器盒, 导致出诊时产生的医疗垃圾包括锐器放在出诊箱里, 收拾用物时, 不小心针刺伤发生。

3 对策

3.1 加强职业防护的培训

以基础护理本科教材第五版为蓝本, 对科室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的培训, 并进行考核。加强护士职业危害的教育, 使护士认识到医疗锐器伤的危害性, 树立防护意识, 自觉采取防护措施。

3.2 加强操作技术训练和严格规范操作

加强科室操作培训, 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并考核, 人人过关。培养个人良好习惯。 (1) 注射器使用前:提倡单手重新盖帽技术, 使用重新盖帽装置[3]; (2) 注射器使用中:注射过程中要带手套; (3) 注射器和其他锐器使用后:禁止对使用过的针头重新盖帽及用手移去注射器针头或手直接去拿其他锐器;使用后的针头应立即丢入锐器合; (4) 禁止在穿刺失败后重复使用留置针。

3.3创造有利的操作环境

(1) 在野外或患者家里急救患者, 如需进行穿刺, 光线暗的情况下, 尽量将患者移到光线较强的地方; (2) 若患者病情不允许搬动, 使用自备光源; (3) 若家属或患者比较情绪化, 本着救死扶伤的宗旨, 一定要沉着冷静, 边处理患者, 边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若患者由于病情原因烦躁, 一定要请医生和家属协助; (4) 在救护车行驶途中如需穿刺或肌内注射, 请驾驶员将车停靠路边, 再进行操作。

3.4 采用安全性能高的医疗用品

如安全注射器、安全留置针等, 是降低使用针刺伤危险的有效措施。同时, 我科根据护士出诊箱的尺寸, 自制加盖的铝制锐器盒, 放在出诊箱里, 在出诊现场使用锐器后立即用止血钳分离锐器, 将锐器放入锐器盒。回到科室, 戴好手套, 再将锐器倒入科室锐器盒。

3.5 加强急救技能训练

完善抢救流程, 使分工明确, 各行其责, 达到默契配合, 减少因慌乱造成的针刺伤[2]。

3.6做好针刺伤后的正确处理

(1) 保持镇静;戴手套者按规范迅速脱去手套; (2) 处理伤口:立即用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但禁止局部挤压。使部分血液排出, 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同时, 用肥皂的净水冲洗, 并用流动清水反复清洗受伤部位;碘仿或乙醇消毒受伤部位; (3) 及时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并尽早报告部门负责人、预防保健科及医院感染管理科。启动应急预案, 并做跟踪随访。

4 结束语

随着护理事业的发展, 护士的职业防护提上了新的高度, 护士的职业防护关系到护士的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护理事业的发展。而院前急救中的护士的针刺伤是既是客观存在的, 又是可以预防的。因此, 我科的护士应加强自己职业防护意识, 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 合理采用防护用品, 远离针刺伤害, 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院前急救,针刺伤原因,对策

参考文献

[1]陈亮, 张敏, 缪剑影.医护人员锐器伤害分析进展与控制对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6, 33 (3) :167

[2]应菊素, 徐国英, 王晶, 牛小秀..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 39, 3.

院前护士论文 篇4

1 男护士在院前急救工作中的特点

1.1 生理方面

120是在单位时间内搬动病人数量最多的科室,每次出诊都要提着沉重的急救箱楼上楼下快速行走,而且反应速度快,院前急救的患者通常都是外伤或重症病人,加上人口老龄化,他们更希望让更多体格强壮的男护士来参与搬运。急救过程中常常需要协助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辅助呼吸、电除颤、心脏按压等急救技术,单位时间内会消耗护士很多的体力,男护士通常精力充沛,耐力持久、体格强壮。实践结果发现,由于男护士在身体素质上的优势,以前很多困难的事情,都能迎刃而解。

1.2 心理方面

120护士是危、急、重患者专职监护人员,面对紧急情况时,需要护士迅速作出反应、立即参与施救。这些除了需要较高的业务素质外,还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男护士在遇到类似紧急情况时,心理上往往能比较冷静,尤其面对家属或其他外界干扰时他们能够淡定地积极配合医生或独自处理。

1.3 学习方面

院前急救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设备、新理念、新技术层出不穷,男护士在接受新鲜事物方面有较强的敏感性、自主性,尤其在机械设备方面更是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在众多救援过程中、在众多危急时刻、在众多新理念的推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应急方面

120遇到紧急突发事件比较多,经常接诊一些重大创伤、酗酒、斗殴致伤的患者,如遇到病人或家属有过激行为时,女护士常会感觉体力和心理上的压力,缺乏安全感。而男护士出诊时表现出对局面的控制能力强、思维拓展性强、与患者及家属心理沟通能力强等,能够坦然面对、承受和抵御护理对象因其疾病而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各种恐惧及死亡等负面影响的心理素质,体现出明显的优势。

1.5 服务方面

男护士在服务的细心程度上总体来讲与女护士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重症转诊过程中表现得比急救更加明显,但在流程化的标准制定后会有明显的改观;另一方面,对于专业技能施行的熟练度以及条理性,男护士能给予危重症病患安全感。

2 对男护士的管理经验

男护士逐渐成为院前急救工作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管理者应高度关注男护士的成长,充分发挥男护士特有的优势,为他们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另外又要加强管理,优化队伍的结构,建立一个适应新时期院前急救发展的护理团队。

2.1 详尽解读职业要求,规避性别差异引起的服务不周

男护士在职业初期多会出现认识上的不足,认为很多护理工作没有必要或者自己不便于做,不够细心、缺乏耐心,只重专业学习,忽视基础护理。管理者只有不断详尽解读职业要求,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狠抓环节质控,让他们在工作中学习,在工作中进步,规避性别差异引起的服务不周。

2.2 充分展示男护的群体优势,树立工作信心

男护进入院前急救行业时间不长,对自身优势认识不够,在实习或其他工作领域产生的自卑感容易带到急救工作中来,管理者必须让他们充分认识在本专业中的优势,积极乐观的面对每一位患者,发挥专业优势,树立工作信心。

2.3 多方推举,创造机会,巩固护理从业信念

男护士在从业初期,遇到困难与歧视时更多的会选择逃避,因其高学历,重新择业机会也多,护理队伍面临着非战斗减员。我们尝试着不仅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深造,参与在更多的媒体宣传,也在专业竞赛、院内活动等项目中让他们感受到未来的希望,从而巩固护理从业信念。

2.4 个性化发展与团队意识

男护士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兴趣爱好广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管理者不仅要遵从个性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的个性发展与团队相结合,在团队中体现他们的价值,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团队的竞争与良性发展,培养良好的团队意识与作风。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高强度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护士的要求越来越高。男护士作为一种新兴的职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其生理和心理优势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已经迅速成长[4],所以改变以女性为主体的护理方式时临床护理工作发现的必然趋势,男护理工作人员在为护理事业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加速了护理质量的提高。但是由于护理工作主要面对的琐碎的生活以及清洁护理,直接与传统男性的工作之间形成了一种反差意识,所以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形成不自信、焦虑甚至是想要跳槽的想法。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为护士争取合理权益,探索减少120护士职业倦怠感的有效措施,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医院相对成功的经验,社会应该为男护士实现自身价值搭建起施展才华的平台,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建立男护士的自豪感状态,肯定其工作成绩,给予更多的精神支柱,培养其乐观开朗的积极心态,将有利于院前急救护理行业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做好对男护士的在岗培训工作,达到最大限度提高临床护理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隋显玉,邵海燕,杨瑞贞.骨伤专科医院对男护士需求的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3(4):97-98.

[2]楼蓉蓉,陈吉东.实施男护士人才管理模式的实践与收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28):63-64.

[3]杨磊,姜超美,李春燕.9所医院男护士岗位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6):559-560.

上一篇:行波故障测距技术下一篇:电缆密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