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2024-07-09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精选10篇)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1

院前急救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在这里我们以狭义概念进行研究。其狭义概念专指从事急诊急救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为急、危、重患者提供的现场急救、分诊分流、转运和途中监护服务。院前救护工作相对院内救护工作而言独具其特殊性, 比如 (1) 呼叫无时间限制, 情况一般较紧急; (2) 随机性大, 讲求时效; (3) 现场救护条件差; (4) 服务对象复杂等。不难看出, 这些特殊性说明了院前救护工作不仅要求急救护理人员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又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不怕苦, 不怕累, 不怕脏, 不怕险等高尚的医风医德。院前救护处理并非治疗伤病患者的全过程, 其医疗护理定位应是以症状性诊断、对症性处理和生命支持为基础。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可大大降低各种急慢性疾病以及意外伤害事故的病死率和伤残率[1,2]。本文即是从临床病例出发进行分析研究, 进一步证实有效及时的院前急救在急诊救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选择自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月1日间我科接诊的589例急性创伤患者, 并从中随机选出60例及时得到我医护人员有效的院前急救的患者和60例没有及时接受正规的院前急救的患者, 分别称作救护组和非救护组。其中救护组年龄10~65岁, 平均年龄 (38.8±10.6) 岁, 男33人, 女27人;非救护组年龄4岁~72岁, 平均年龄 (40.0±10.9) 岁, 其中男31人, 女29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我们分别对两组病例从: (1) 是否有伤口继发感染; (2) 病程中有无继发重要器官功能受损。 (3) 最终死亡例数; (4) 出院时有无残疾四方面进行研究对照。

1.3 评价标准

通过数据分析即可得出结论:救护组是否明显区别于非救护组。

1.4 统计学方法

在保证样本的独立性的基础上用样本统计量反应总体参数, 所得所有数据用SPSS13.0进行处理, 并使用t-检验、χ2-检验, 在α=0.05时, 0.01<P≤0.05, 说明两组数据通过计算存在统计学承认的差距, 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可支持我们的推断;如果0.001≤P≤0.01, 说明两组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数据

见表1。

两组同类数据计算, 从左向右依次χ2-=5.92, 4.68, 4.09, 4.12,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2 结论分析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随机选择的原发疾病为急性创伤的两组患者 (救护组和非救护组) , 在排除了年龄和性别的干扰后, 其病程中的病情状况及转归都存在明显统计学承认的差距 (P<0.05) 。所以, 能够获得及时和正规的院前急救, 可以很大意义上降低遭受意外伤害患者的伤残率和病死率, 亦即完善、先进的院前救护工作对遭受突发创伤的患者非常重要,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 及时和正规的院前急救又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康复率和回归社会后的生活质量。总之, 以小见大, 院前急救服务系统是否完善和健全, 是衡量一个城市, 乃至一个国家的急救医疗反应能力和急救医学水平的重要标准。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临床病例进行研究得出可信数据, 进一步证明了完善、先进的院前急救护理是多么的重要。方法 随机选择60例遭受突发创伤患者后及时接受了正规的院前救护处理的患者作为救护组, 同时随机选择60名没有及时接受正规的院前救护处理的患者作为非救护组。对两组进行创伤后病程中是否出现如正文所列的四方面进行调查, 所得同组数据分别通过SPSS 13.0计算, 用t和χ2检验, 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救护组在我们选定的调查项上明显区别于非救护组, 存在统计学承认的差异。结论 完善的先进的院前救护工作对遭受突发创伤的患者非常重要.

关键词:院前急救,急性创伤,创伤救护

参考文献

[1]陆一鸣.急症与急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贾俊平, 何晓群, 金勇进.统计学[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院前创伤急救中护理方式分析 篇2

【关键词】护理方式;院前创伤;急救

【中图分类号】R47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433-01

大部分创伤是指机械性损伤,由于机械致伤因子对人类机体组织机构带来损害,严重的甚至还会危及病人生命。院前急救也被称之为现场急救,其指的是从医务人员抵达现场实施护理干预开始至病人送到医院以后的这段时间采取的急救。其属于临床急诊服务的第一个阶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当中的报告指出,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20%的创伤病人因无法在现场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造成病人死亡。因此,院前创伤急救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现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收的75例创伤病人,对75例病人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其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接收的75例创伤病人,当中男42例,女33例。年龄在14-76岁,平均年龄为34.7±2.3岁。其中致伤因素包括有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刀伤、挤压伤以及其他致伤因素,它们依次为32例(%)、11例(%)、14例(%)、12例(%)、6例(%)。

1.2临床护理干预

1.2.1伤情评估

临床护士在抵达现场以后,要立即对病人伤情给予全面评估,首先要对重伤人员进行处理,之后再处理轻伤。在对病人病情评估的时候,要对病人相关生命体征给予密切观察,之后再判断病人有无胸外伤、颅脑外伤以及骨折等,如果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立即给予吸氧。

1.2.2护理急救

(1)伤口处理:创伤严重的病人有几个死亡高峰期:一是在创伤后几分钟;二是在创伤后几个小时以内;三是创伤几日一直到几周以内,这个时间段的病人大部分感染较为严重,多个脏器器官衰竭严重,死亡率非常高。因此,面对病人可谓“黄金1小时”、“白金10分钟”。其原则就是首先救治生命,保证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窒息是创伤后的致命威胁,从而必须要保证病人呼吸道通畅,对呼吸道阻塞的病人立即将异物彻底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另外,对休克病人;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及时补充有效循环血量,纠正休克。对于非内脏流血的病人,要采取加压包扎止血,对病人出血部位用力按压,将动脉近心端按住,使血液流出量明显减少。如果病人四肢血管破裂出血,并且出血不止,可以采取止血带进行包扎,扎紧1小时以后放松1-2分钟,这种方式不可超过3小时,以免局部组织由于血液流动供应不足而导致坏死。如果病人为开放性气胸,应立即采取无菌敷料或油纱将伤口给予封堵,进而形成闭合性气胸,之后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对张力性气胸病人,首先要马上给予排气,使用粗针头插入受伤一侧锁骨中线的第二肋间,但是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对于呕吐或昏迷的病人,其头部要偏向一侧,以免发生误吸或者窒息。对骨折病人,首先要将受伤部位给予有效固定,以免出现畸形,但是要保证局部组织血液供应充足,开放性骨折病人应该特别注意相关并发症。对于暴露在外面的骨折要保持这个状态,切勿随意推入到伤口内部,不然会造成内部组织感染;(2)心理护理:对于创伤病人而言,心理恐惧会对其生命体征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严重的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所以,临床护士要对病人身心变化给予密切观察,同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如果病人受伤情况严重,可以采取握手、拍背以及抚摸等相关肢体语言,给予病人更多的关怀以理解,进而使病人能够主动配合救治,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

1.2.3转运傷员

(1)搬运伤员:临床医护人员在现场救治以后,应立即转移病人,在搬动病人过程当中,动作一定要轻柔、缓慢,如果病人出现休克,在搬运时病人头部要稍低或者呈现水平体位,如果病人脊柱受创,必须使病人脊柱轴体保持水平,在搬动途中最好采取硬板担架,如果病人胸部受创或呼吸抑制,那么应该采取半卧体位,如果病人颅脑损伤,应该将其头部抬高。在上救护车的时候一定要让病人保持头部在前,下肢在后,同时在抬上救护车以后要将病人给予有效固定,以免救护车在遇到突发情况的时候,导致病人翻落,进而造成二次损伤,以及在对病人进行有效固定时,便于临床救治工作顺利开展;(2)转运期间监护:在转运病人期间,要通过救护车当中的设备对病人进行密切监护,比如吸氧或机械辅助通气,使病人呼吸道保持通畅。另外,临床护士要对患者病情相关变化给予全面监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之下采取及时、有效的救治以及详细记录[2]。

2结果

在本文75例病人当中,3例由于病情严重,已经伤及到身体多个重要脏器,引发病人休克,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2例病人因院前救治及时,护理干预适当,均给予成功救治。

3讨论

对创伤病人采取院前急救当中的护理干预的优势在于可以使院前救治具有系统化、制度化以及规范化。在入院之前对需救治的病人来说,要采取相对应的护理干预,并临床操作得当,可以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所以,对临床医护人员而言,在院前抢救病人的时候,提高人员反映速度以及护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尽最大努力让病人在最短时间以内获得有效的救治,任何耽搁都有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整个现场救治期间,临床护士应该对病人相关病情变化给予密切观察,并给予记录,进而可以使救治成功率明显提高。本文结果显示,在本文75例病人当中,3例由于病情严重,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72例病人因院前救治及时,护理干预适当,均给予成功救治,和上述相关报道大致相同[3]。

总之,创伤病人采取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存活率明显提高,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参考文献

[1]吴卫娟,刘连弟.320例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0,8(24):26-28.

[2]刘述来.68例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2011,5(6):48.

车祸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为2003年1月—2007年12月车祸致伤的伤员, 其中男96例, 女28例;年龄5岁~78岁;颅脑外伤35例, 胸部伤22, 腹部创伤25例, 肋骨骨折4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 骨盆骨折3例, 四肢开放性骨折5例, 四肢闭合性骨折3例, 头皮撕裂伤11例, 小腿皮肤撕裂伤6例, 散在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8例。经积极院前急救, 124例伤员中院前急救成功112例, 现场死亡12例, 死亡原因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血气胸。

2 伤情评估

事故现场抢救目的在于挽救生命, 最大限度减少再损伤和预防并发症发生, 医务人员应尽快帮助伤员脱离致命因子, 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要立即采取措施, 如呼吸道阻塞应立即采取开放气道, 活动性大出血应给予伤肢固定、止血等措施。检查伤员对刺激的反应, 要特别注意无反应的伤员, 能活动能呼救者不一定是伤情最重者。依据现场情况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伤情。在病情危重的伤员多时, 不能对所有伤员进行血压检测, 只能进行血压评估, 如能触及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时收缩压至少为10.7 kPa、9.3 kPa、8.0 kPa[1]。事故现场评估休克意义:①检查脉搏, 估计血压评估心搏出量;②毛细血管再充盈实验, 再充盈速度迟缓是组织灌注不足最早的指证之一;③评估意识状态, 在无头部外伤情况下, 意识水平是脑血流灌注可靠指证, 如有明显意识改变, 可考虑有严重组织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3 急救护理

3.1 组织管理

在批量伤员的现场应组织管理好伤员, 才能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突发事件后伤员不同程度受到精神上的打击, 待救护车到达时, 轻伤员、能行动的伤员会迅速往救护车上拥挤并大喊救命。护士应将轻伤员安置在旁, 将有生命危险的伤员, 经抢救后先安置在第1辆车上, 送院内急救。

3.2 心理护理

车祸伤事发突然, 伤员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此时应做好心理护理, 保护病人的自尊心;抢救时表现出处变不惊、果断有序,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加强与病人沟通, 诚恳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减轻心理压力, 配合治疗。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充分给氧, 昏迷伤员特别是颅脑损伤伴有颜面、口鼻腔出血或伴有呕吐的伤员往往引起误吸阻塞气道, 直接威胁生命, 有文献报道由此死亡者占71.4%[2]。解除呼吸道阻塞,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严重车祸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3], 所以必须迅速处理呼吸道梗阻, 清除呼吸道异物, 如义齿、血块、呕吐物等。批量伤员现场不能照顾周全时, 病情分类后,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协助伤员平卧、头偏向一侧, 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4]。

3.4 迅速建立有效循环通道, 补充血容量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伤后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选择健侧离心较近的血管, 采用静脉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5]。本组休克病例, 大部分经急救处理后休克纠正, 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

3.5 护送

批量伤员经病情分类、现场急救后要迅速护送回院, 使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第一批护送的是病情严重而不能延误的伤员, 包括昏迷、休克、血气胸发生呼吸困难心肺复苏成功者, 转送途中护士应给予清醒伤员心理支持, 解除其心理负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不间断进行救治。急救护士应具备在急救车内进行熟练抢救的技能, 能快而准地完成各种操作, 转运时伤员必须安全开放气道, 确保途中有足够的氧气吸入, 合理的体位放置和肢体固定,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直至院内急诊科处理或创伤手术治疗。

3.6 保温

严重创伤往往合并休克、脑外伤, 休克和脑外伤均可抑制正常的热调节反应, 低血容量、低血流状态使代偿性的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 很快能引起低体温。有文献报道, 输注1 000 mL未加温的液体或1个单位的冷藏血可降温0.25 ℃[6]。应用未湿化的和未加温的气体辅助呼吸支持, 也可以引起低温。因一般低温病人中心体温≤32 ℃时病死率达23%, 而创伤病人的中心体温<32 ℃时病死率达100%, 可见低温对创伤病人的危害较一般病人严重, 因此对严重创伤病人应给予及早保温。

3.7 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应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留置导尿管, 记录每小时尿量。做好现场包扎、止血、止痛工作, 控制活动性出血, 防止失血性休克[7]。

3.8 预防医源性感染

严重创伤进行紧急抢救时, 经常使用介入性操作, 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导尿管等, 医源性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病人康复, 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

4 讨论

创伤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救措施必须保证病人安全, 应制订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救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水平,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还应特别具备现场复苏和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进行救护的能力。在批量伤员的现场, 要有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应变能力, 抢救工作要“快”。院前救护既要快速, 又要强调有效, 一些头部外伤意识不清的伤员常因误吸胃内容物造成气道阻塞而窒息死亡, 并非死于原发伤。一些失血性休克的伤员如能及时得到补液扩容, 休克可逆转。因此, 救护人员对伤员要及时做出判断, 迅速有效地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另外, 护士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重型多发损伤的伤员, 常常是开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并存, 明显损伤与隐匿性损伤并存, 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闭合性损伤、隐匿性损伤更危险。因此, 在抢救中要全面检查, 不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 及时发现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急救。

总之, 车祸致伤的急救护理中应做到快速反应, 迅速而准确地对伤情进行评估, 给病人以基本生命支持, 维持呼吸道通畅,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积极抗休克治疗、妥善的创面处理和伤肢固定, 安全运送, 并辅以心理护理, 使整个抢救过程快速、通畅、有序的进行,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伤情发展, 熟练采取各种应变措施,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亚卓, 赵文静, 等.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7) :418.

[2]陆红, 张宁.11例多发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暨南大学学报, 2005, 26 (6) :12.

[3]李双宝, 赵伟.重型颅脑损伤20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9-10.

[4]韦凤鸾.院前急救护理管理[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17-1018.

[5]刘思蓉.院前急救护理[J].家庭护士, 2006, 4 (1B) :58-59.

[6]张延龄.创伤病人中的低温[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1999, 20 (4) :227.

急性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与护理 篇4

急性颅脑损伤主要分为闭合性颅脑损伤与开放性颅脑损伤,包括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和颅内血肿,按脑损伤的病理改变,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脑损伤。原发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继发性脑损伤主要为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血肿和脑疝引起。近两年来,随着车辆的增加,交通事故也随之增加,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也明显增加,因而,探索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是必要的。

引起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为暴力,其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暴力的直接作用引起的颅脑损伤;二是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的机制有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钙超载、氧自由基的损害、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基因的改变等到生物化学改变及颅脑损伤引起的颅内压增长和脑疝。因此,院前急救和护理的主要目的是正确处理急性颅脑损伤的外部损伤,阻止或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急性颅脑损伤往往多种颅脑损伤并存,下面将颅脑损伤的单一病种的表现与诊断表述如下:

1.头皮损伤 其表现及诊断容易,因头皮血管丰富,损伤时出血往往较多,易发生休克;院前急救时应注意压迫或综合止血,预防休克的发生。

2.颅骨损伤 包括骨盖骨折和颅底骨折,主要表现为颅骨内陷、外耳道或鼻腔流血,X线摄片、CT检查可明确诊断。

3. 原发性颅脑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和脑干损伤

3.1 脑震荡 头部外伤后立即出现短暂昏迷,同时有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慢而瞳孔散大,肢体松软等,旋即恢复。并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近事遗忘等,但无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CT或MRI检查无明显异常。

3.2 脑挫裂伤 伤后初期常有脑震荡相似的症状,但昏迷时间较长;常有神经系统局燥症状和血型脑脊液,生命体征也可出现变化。CT或MRI可示脑挫裂伤部和水肿及出血灶。

3.3 弥漫性轴索损伤 患者常昏迷较重,脑挫裂伤症状复杂,可致早起死亡或后期植物人状态;CT或MRI常显示胼胝体、脑干上端背外侧、大小脑的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及脑室周围等出现脑挫裂伤和出血灶。

3.4 脑干损伤 中、桥脑和延髓受外力直接损伤及由于颅内压增高和脑疝引起的继发性脑干损伤。主要表现为深昏迷、去大脑强直、颅神经损害征及生命体征改变。CT或MRI有助于鉴别诊断。

4. 颅内血肿 颅内血肿包括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多发性血肿和迟发性血肿。

4.1 硬膜外血肿 患者早期仅为脑震荡或轻度脑挫裂伤的表现,有典型的中间清醒期。CT显示硬膜外凸形高密度血腫灶。

4.2 硬膜下血肿 急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3天内出现脑受压症状,进展快而重,常有意识障碍,无明显中间清醒,有的可出现中间好转期,继而昏迷加深而形成脑疝。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伤后4~21天出现症状加重。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伤后数周或数月之后缓慢出现脑受压症状。CT示硬膜下新月形稍高密度或混杂密度灶。

4.3脑内血肿 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或硬膜下血肿相似。需行CT或MRI检查明确脑内血肿的部位和大小。

5.开放性颅脑 分为火器伤和非火器伤。火器伤又分为切线伤、盲管伤和贯穿伤。伤口和伤道出血较多,常有休克症状;大多有意识障碍、脑挫裂伤的神经局灶征、颅内出血和脑水肿,创口处可有脑膨出,颅内有异物,常继发颅内感染。非火器伤症状较火器伤轻,可无意识障碍,常有毛发、骨碎片、异物进入颅脑内。CT或MRI可助诊断。

二、院前急救与护理

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往往急且较重,院前急救与护理的正确与否,对病人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下面就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与护理浅谈一下我们的做法。

1. 密切观察病人的瞳孔、脉搏、呼吸、血压;采取心理疗法,减轻或解除病人的紧张和恐惧情绪,促使病人配合诊断和治疗。

2.综合止血和预防休克的发生,主要采取压迫止血,必要时给予输液。

3.保持呼吸道通畅,适当给氧,昏迷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同时注意吸痰,避免呕吐物误吸,造成的呼吸道阻塞。

4. 脱水治疗 可应用20%的甘露醇、速尿和激素,以减轻脑细胞内外水肿,防止脑疝的发生。

5. 早期应用硫酸镁 近年来研究表明,镁除有镇静、降压等作用外,镁还是天然的钙离子通道阻塞剂、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及1L—1β的产生,并能保持细胞膜和血脑障碍的完整物,从而保护神经元和减轻脑损伤。有人认为镁可以减轻脑水肿及脑损伤;张迅报道颅脑损伤后,受损脑组织中1L—1β表达增加,硫酸镁可以通过抑制伤后1L—1β表达,起到保护创伤神经元的作用。由此可见,早期应用硫酸镁可起到减轻颅脑损伤及脑水肿的作用。

6. 对颈部疼痛、高处坠落或者昏迷患者应行颈部制动,防止颈椎损伤。费力等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合并颈椎骨折在早期极易漏诊,而不稳定性颈椎骨折如不及时诊断、处理后果非常严重;并提出了在颅脑损伤的急诊处理中,对有颈椎疼痛或意识障碍患者尤其是受伤机制较复杂的车祸伤、或高处坠落伤者应常规行颈部制动。

7. 对于烦躁患者,可以应用短期镇静剂如安定等;这样可减少病人的紧张情绪及氧耗,有利于病人的恢复。

8. 其他 应用于制酸药物防治上消化道出血等其他措施。

参考文献:

[1] 张迅,李栓德,毛小林等.硫酸镁对大鼠急性颅脑损伤后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中学急诊医学杂志,2001,10(2):82—84.

创伤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5

1 临床资料

2002年我院急救中心成立, 院前急救设有院急救指挥中心和司机调度室, 2009年我院120救护车安装了GPS导航定位系统,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电子地图、电话录音, 实现了院急救指挥中心、120救护车、120指挥中心间的及时相互联系、沟通, 做到了随时了解120救护车的方位和患者病情, 便于急诊科提前做好抢救准备。2009年8月—2011年12月, 我院急救共出诊18189车次, 接诊急救创伤患者1024例。其中煤矿井下事故402例, 交通伤307例, 地面塌方砸伤166例, 打架斗殴伤81例, 电击、烧伤68例。抢救危重患者430例, 成功403例, 死亡27例, 抢救成功率为93.72%。

2 急救护理

2.1 快速反应

大量的创伤死亡病例教训及急救经验证明, 创伤所致气道阻塞及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死亡的最快速原因, 其次是严重出血, 再次是颅腔血肿。这就使得创伤急救理论和措施需不断完善和提高, 创伤早期迅速、科学、有效的急救、护理对于抢救生命, 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 为后续治疗奠定坚实基础, 减轻伤残、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为保证院前急救的及时、迅速和准确, 急救车配备的急救药品用后要及时补充, 急诊车仪器要绝对随时保持良好状态。急救中心护士接听急救电话, 要问清并记录出事地点或接车地点、联系电话, 询问受伤人数和伤情, 使出诊前能准确定位患者的地理位置、受伤人数和创伤情况, 为迅速、准确到达现场, 抢救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后, 必须于白天3 min内, 夜间5 min内通知120调度室司机, 突发重大事件同时上报院领导。

2.2 现场伤情评估

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应立刻实施“听”、“看、”“摸”、“问”、“测”, 迅速获取伤员意识、呼吸、脉搏、血压、体表温度等生命体征数据。根据伤员生命体征, 迅速准确判断、评估伤者伤情及呼吸、循环状况, 有无气道阻塞、气胸、活动性大出血及颅脑损伤, 预测是否存在死亡的危险因素, 依据先危重后轻伤的原则, 快速开展抢救工作。

2.3 现场急救处理

创伤患者有几个死亡高峰期:一是在创伤后数分钟内;二是在受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 被称为抢救危重患者的“黄金时段”, 是救治关键;三是伤后数日至数周内, 多因继发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严重创伤患者50%死于创伤现场, 20%死于创伤早期[1]。所以, 创伤的急救主要体现出“急”与“救”的科学, 从“黄金一小时”到“白金十分钟”概念的推出[2], 教训和经验证明早期积极救治的重要性。现场急救原则以抢救生命为先, 先危重患者后轻伤患者。对创伤的急救目标是建立通畅气道, 保持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 控制出血和患者保温。对于心搏、呼吸停止者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有呼吸道阻塞, 立即清除呼吸道异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休克者及时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补充血容量, 纠正休克;非内脏活动性出血包扎止血, 最有效的止血方法是加压包扎止血, 压住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供血动脉, 抬高伤肢。对于出血不止的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 应用止血带结扎止血, 每隔1 h放松1 min~2 min, 且应用不宜超过3 h, 以防组织缺血坏死。对开放性气胸患者迅速用无菌油纱或敷料封堵伤口, 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 以待进一步处理;对于张力性气胸要即刻无菌操作下在伤侧锁骨中线第2肋间以粗针头插入排气。昏迷、呕吐患者头应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妥善固定骨折肢体, 减少畸形和压迫, 改善局部血运, 尤其是开放性骨折, 以防止损伤加重和继发性损伤;外露的骨折端严禁推入伤口内, 以免污染深部组织。

2.4 伤员转运

2.4.1 搬运伤员护理

完成现场急救处理后, 争取迅速转移伤员, 搬运患者动作要轻柔, 休克患者要水平位或头稍低位搬运, 脊柱受伤患者要保持脊柱轴体水平稳定, 最好用硬板担架搬运, 胸部创伤呼吸困难患者应取半卧位, 颅脑损伤患者应抬高头部。上车时患者应头在前、脚在后, 上车后妥善固定好患者, 以防120救护车启动、刹车时患者翻落, 发生再损伤, 同时也有利于抢救护理的正常进行。

2.4.2 转运途中监护

转运途中要充分利用120急救车设施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支持和监护, 给氧或机械通气,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维持静脉通道的畅通。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随时做好发生循环、呼吸危象时的抢救准备, 情况允许条件下及时做好用药和抢救记录。

参考文献

[1]宋成珍, 刘伟.城市创伤783例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05, 6 (4) :50.

醉酒合并颅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篇6

1 临床资料

98例患者中男90例, 女8例, 年龄18岁~64岁之间, 平均年龄39岁。在现场即死亡者3例, 昏迷者38例, 兴奋、躁狂者24例, 意识清楚者33例。

2 现场伤情判断

急救人员接到120指令后3 min内立即出车, 迅速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立即进行迅速、准确的伤情判断。首先是患者的意识、心搏呼吸情况 (98例患者身上均有浓烈的酒精味, 82例患者身上或身旁有呕吐物) 。头部有无开放性伤口及活动性出血, 有无合并伤, 双侧瞳孔的变化及血压情况。

3 急救措施

心搏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意识不清者立即将头偏向一侧, 呕吐者立即抠出呕吐物并放置口咽通气导管, 条件允许时行气管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眼、耳、鼻有液体流出忌用敷料堵塞, 将头偏向一侧, 头部开放性伤口处进行加压包扎止血。根据病情建立静脉通道, 低血压者双通道快速输入代血浆、平衡盐液, 颅内压高者快速滴注甘露醇, 必要时合并推注速尿, 所有患者均给予纳洛酮催醒, 解除酒精中毒引起的昏迷[2], 并能改善脑代谢维持脑压。

4 病情观察

运送患者途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判断酒精中毒程度和颅脑创伤病情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3], 而醉酒伴颅脑创伤的患者中间清醒期较难判断。因酒精中毒及颅脑损伤的患者都易引起误吸, 造成呼吸道梗阻, 途中要密切注意呼吸道的通畅情况, 防止误吸。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血压低时要扩容, 血压高时颅内压升高, 要脱水降颅压。瞳孔的细微变化可反映病情的发展, 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 酒精中毒时瞳孔呈对称性缩小,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如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消失, 应警惕颅内血肿及脑疝的发生。

5 安全护理

经急救处理控制呼吸及循环障碍后, 即送医院, 搬动患者时重点保护头颈部, 身体呈一直线, 动作要协调一致, 途中头颈部适当固定, 防止颠簸摇动引起继发性脑损伤, 头部侧向一侧。24例醉酒后表现为兴奋躁狂者给予适当约束,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以避免重型脑创伤的躁动致继发性脑损伤。平车护栏要挡好, 防止烦躁患者再次发生摔伤等意外, 并要告知家属转运途中的危险性。

6 开启绿色通道

电话联系医院, 告知即将送达的患者的伤情、所作的初步诊断及急救措施、即将送达的时间, 医院根据患者的病情立即通知专科医生, 抢救人员到场, 备好抢救设备、药品等, 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由于是意外事故, 本组患者有43例接诊时均无家属陪护) 。

7 现场保护

交通事故的处理颇为复杂。笔者曾遇一交通事故致创伤者, 120接到求救电话后即赶到现场处理患者并带到医院, 患者家属来急救中心, 责问为何将患者带离现场导致交警难以区分责任。我们吸取教训, 在120接线员接到电话时即提醒打电话者报警或直接联系110, 如果120赶到现场时警察未到情况下先紧急救治患者, 并用随身携带的记号笔在患者原位置作记号, 协助保护好现场, 以便于交警处理,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由于是意外事故, 本组患者有43例在接诊时无家属, 我们通过检查患者身上的证件、电话, 协助与公安机关联系, 并将患者身上的物件交专人妥善保管。

8 讨论

醉酒合并颅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要视患者的伤情、受伤地点、转送时间等而定, 要在维持患者生命器官的正常灌注, 通气氧合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现场急救处理的时间[4], 但也不能拉着就走[5], 使患者失去挽救生命的机会。本组患者无1例在途中死亡。颅脑创伤的伤后1 h为救治的黄金时间, 我们注意要通过简单快速的判断、紧急的处理、安全的转运等环节为患者的院内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陆咏梅.醉酒后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J].河北医学, 2005, 8 (12) :47

[2]徐学明, 李建新.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25例[J].急诊医学, 1994, 3 (3) :111

[3]辛代瑜.醉酒后颅脑损伤患者264例急救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 :115

[4]童一明, 卜文良.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急救[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0 (6) :42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 院前按香港简易创伤分类法及院前指数 (prehospital index, PHI) 得分进行分类分为红色 (PHI≥6分) 32例、黄色 (PHI≥4且≤5分) 130例、绿色 (PHI≤3分) 14例。各类创伤事件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176例患者分为救护组和自救组各88例, 救护组为120救护车出诊收入院的患者, 自救组为同期自行来医院诊治并收入院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创伤分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置方法

对入院的创伤患者进行登记, 将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分为救护组, 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为自救组。内容包括: (1) 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 (PHI) 得分; (2) 在急诊停留时间; (3) 住院情况, 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在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救治方案: (1) 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 简要了解患者病情, 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 5 min内出诊。 (2) 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 (1) 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 (总时间≤30 s) ; (2) 初级创伤救治:气道管理 (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 、呼吸管理 (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 、循环管理 (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全身检查 (评估总时间2~5 min) ; (3) 途中转运: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院前创伤病历, 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 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 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 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 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创伤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4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 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 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 第1优先 (红色) :立即救治, 伤员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2) 第2优先 (黄色) :延迟救治或观望:伤员不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其治疗可以稍后进行;观望是指由于损伤本身的严重性及环境和资源缺乏等造成的复杂形势导致伤患实际上已经失去救治的可能; (3) 第3优先 (绿色) :可行走的轻微受伤伤员:仅需要简单救治或不需要救治; (4) 第4优先 (黑色) :死亡、呼吸停止, 创伤已与生命无关[1]。 (2) 定量评分法:PHI评分≤3分为轻伤、评分≥4且≤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为重伤。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实验数据, 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患者疾病构成

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中男性122例 (69.3%) , 女性54例 (30.7%) ;年龄8~80岁, 平均38.6岁。红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68.8%) , 黄色患者以骨科外伤为主 (62.3%) , 绿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50%) , 见表1。

2.2 创伤事件患者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间基线资料、院前状况、起病状态、职业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3。

2.3 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黄色患者、绿色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高于救护组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延伸, 主要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运及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3个部分。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PHI法用数据定量评判, 比模糊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 但评分过程相对复杂、费时。我们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即先采用模糊定性法初步筛查, 然后再对筛选出的重伤员和中度伤员用PHI定量评分, 综合二者的优点与长处, 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正确[2]。

目前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 说明院前急救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潜力, 这种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工作者所认识。但是多年以来, 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领域少见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成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建筑、矿井等事故以及由火灾等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往往是群体性创伤, 特点是急诊突发性强, 常成批出现, 多发伤、复合伤发生率高, 病情复杂, 这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因此, 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 制定规范的院前创伤事件应急策略, 完善救治措施及流程已经势在必行。但是, 当前我国医院急诊科外科力量还比较薄弱, 创伤救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3]。

2010年开始, 卫生部以南宁等若干国家级基地为依托, 引进和推广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 (primary tyauma care, PTC) [4], 内蒙古包头市亦对各级急诊医师进行了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 同时在包头市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演练中使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提高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创伤急救水平。

我市120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例,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 位居第一位[5]。我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 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本研究通过开设交通事故绿色通道、制定初步的创伤急救方案和流程,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今后制订完善的创伤患者救助体系、改善创伤急症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和预后奠定了基础。

本文结果可见, 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费用相应增加, 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无差别;另外, 两组黄色、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较救护组高, 这可能与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基础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中援思德 (香港) 有限公司紧急救援训练中心, 2010:3-8.

[2]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291-294.

[3]陈国庭, 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4) :441-442.

[4]赵会民, 曾光, 张剑峰, 等.推广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提高急诊创伤救治能力[J].中国急诊医学, 2012, 32 (10) :949-950.

严重创伤96例院前急救体会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急诊科在2011 年1 月—2014 年12 月院前救治的96 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74 例 (占77%) , 女22 例 (占23%) , 平均年龄33.6 岁, 创伤严重度评分 (LSS) 均≥16;其中骨盆、脊柱、四肢损伤39 例, 颅脑损伤32 例, 胸部损伤14 例, 腹部损伤11 例;致伤原因分别为:交通伤57 例, 坠落伤15 例, 打击伤13 例, 机器挤压伤8 例, 钝锐器伤3 例。

1.2 院前急救措施 所有患者均严格采取规范的救治流程:①初级创伤评估与救治。对患者的伤情迅速进行判断, 并通过血压和脉搏的测量, 患者皮肤、面色以及神志的改变对其休克程度进行判断。②保持气道通畅。对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吸痰以及血块等进行清理, 迅速建立人工气道。③维持患者的良好呼吸。④对患者的循环系统进行维持。所有患者均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⑤立即进行确定性手术以对患者的活动性出血予以控制。

1.3 方法 回顾性分析96 例患者院前急救资料, 总结伤情评估、检伤和紧急处理措施, 并对急救效果进行分析。

2结果

通过检伤分类、院前急救和合理转运, 96 例患者中, 现场死亡3 例, 在转运途中死亡2 例, 现场抢救无效死亡2 例, 入院后死亡3 例, 共死亡10 例, 病死率10%;抢救成功86 例, 抢救成功率90%。

3讨论

通过对本组96 例严重创伤患者早期救治的总结分析, 笔者对严重创伤患者院前救治有以下体会。

3.1 现场急救 接到急救指令后, 先要了解受伤情况, 然后迅速通知出诊人员, 并立刻赶赴事故现场。迅速对患者病情评估可为进一步救治打好基础。

3.2 初级创伤评估与救治 首先对现场周围评估:到达事故现场是否安全, 如不安全, 解除不安全因素后到达创伤现场。严重交通事故、生产事故等往往会造成多人受伤, 批量伤员, 为了使有救治希望的患者能够得到优先救治, 因此现场快速检伤分类尤为重要。

3.2.1 初级创伤救治 ①创伤预防;②按伤情分类;③初步检查;④进一步检查;⑤病情稳定;⑥转运。

3.2.2 初步检查与分类 ①检查步骤:a) 气道 (A, airway) 。b) 呼吸 (B, breathing) 。c) 循环 (C, circulation) 。d) 神经功能障碍 (D, disability) 。e) 暴露 (E, esposure) 。②检伤情分类为4 个等级:a) 死亡 (黑色标示) 。b) 重伤 (红色标示) 。c) 中度伤 (黄色标示) 。d) 轻伤 (绿色标示) 。

3.2.3 按FHI法的分类评判标准 评分0~3 分轻伤员;4~5 分中度伤员;6 分以上为重伤员。第一优先重伤员, 其次优先中度伤员, 稍后处置轻伤员, 最后处理死亡遗体。首现解除正在威胁患者生命的因素 (窒息、大出血、心搏呼吸骤停) , 对威胁生命但有救治希望的患者, 立即进行现场救治, 及时实施心肺复苏, 进行有效的止血、止痛、固定等, 并迅速合理转运。遇到群伤的, 逐一检伤分类, 救治和转送分类。

3.3 现场检伤分类 多发性创伤涉及多部位、多脏器, 伤情变化速度快, 病情复杂, 常易顾此失彼。因此为了避免漏诊, 应按照“Crash plan”顺序检查C=cardia (心脏) 、R=respiratory (呼吸) 、A=abdomen (腹部) 、S=spine (脊柱) 、H=head (头颅) 、P=pelvis ( (骨盆) 、L=limb (四肢) 、A=arteries (动脉) 、N=nerves (神经) 。

3.4 院前急救顺序 迅速脱离危险区域, 将患者转移至安全地带, 搬运时要平抬平放, 避免加重损伤。

3.5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平卧位, 将头偏向一侧, 及时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及异物, 并给予氧气吸入, 必要时使用负压吸引及吸痰。抬起下颌解除舌后坠, 昏迷患者可放置口咽通气道, 环甲膜穿刺术、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 以及时改善患者低氧状态。胸部开放性伤口应立即用敷料封闭, 有反常呼吸者进行加压包扎固定。

3.6 建立静脉通路 快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输液通路, 并行深静脉置管, 便于输液和监测, 估算失血量, 初步预计补液量。按损伤部位和休克指数, 优先选择休克指数:失血量= 脉率/ 收缩压, 预算补液量= 失血量×2~3 倍。先晶后胶, 早期快速晶体补液, 加小剂量高渗液 (7.5%氯化钠液300 m L) , 能迅速扩张血管, 在休克早期有较好的复苏效果。使平均动脉压达到40 mm Hg时减慢输液速度, 限制输入液体量, 防止血液稀释, 造成凝血功能障碍, 并使平均动脉压维持在40~50 mm Hg。按晶胶比例2~3∶1 输入, 严重大出血性时可以达到1∶1。

3.7 止血、止痛、固定 在创伤中, 出血是引起休克的主要因素, 正确地控制出血尤其重要, 是减少死亡的必要步骤。依据病情实施不同的止血方法, 止血以加压包扎为主, 对于四肢大血管时应注意止血带捆绑的压力, 要做明显标记, 写明上止血带时间, 每30 min~50 min放松1 次, 防止患肢的缺血性损伤。疼痛是休克的另一因素, 疼痛可加重休克, 需要及时处理。可适当使用镇静剂、止痛剂, 但要注意其抑制呼吸或呕吐的副作用。固定可防止骨折断段损伤血管、神经和重要器官, 减少疼痛便于搬运[3]。固定时应该注意几个问题:①创伤有出血时应先止血、后包扎、再固定。②固定动作要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扭动和搬动, 以免加重损伤血管神经。③固定时松紧适宜、固定牢固、暴露充分, 以便观察末梢循环情况。④怀疑颈椎损伤者必须使用颈椎固定托;对脊柱、骨盆骨折的患者要运用3~4 人平托至脊柱板或硬板担架固定。

3.8 合理转运与持续评估 对于严重创伤患者现场急救基本稳定后, 要就急、就快、就近转运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伤情的发展趋势, 记录病情变化并对医疗干预效果进行评估, 以确保医疗干预措施正确合理。对于稳定的患者, 每15 min评估和记录1 次;对于不稳定的患者, 至少每5 min评估和记录1 次。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意识、血氧饱和度等情况, 妥善安置, 时时监测, 有效的干预, 如实、准确填写记录, 并及时与院急诊科保持联系, 做好抢救患者的准备, 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在转运中医护人员要以熟练的技术和从容的态度处理患者, 让患者感到安全, 并给患者关切、鼓励, 适当的抚摸、握手等增加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 利于救治工作。

综上所述, 创伤在院前急救患者中排第一位, 交通事故是主要的致伤原因, 因此应加强交通法规和交通安全教育, 加强交通安全监管,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院前急救是“先遣部队”, 医护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创伤现场, 给予患者最初的治疗和最基本的生命支持干预, 是取得抢救成功的第一步[4]。在严重创伤中, 时间就是生命, “黄金一小时”、“白金十分钟”, 越早对患者实施救助, 并给予确定性的治疗, 可以减少病死率10%[5]。

可见, 对于创伤急救来说, 时间就是生命, 越早实施救治伤者的损伤越小, 可大幅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提高出诊速度, 缩短急救半径和救治反应时间,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对创伤现场病情的准确评估, 检伤分类和有效及时的急救, 以及合理、及时的转运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科学规范的急救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保证, 院前急救与院内紧密衔接一体化创伤救治是密不可分的, 主动联系、预报病情、早做准备、多方互动, 开辟绿色通道, 可提高创伤救治的时效性和整体性, 为患者争取手术赢得宝贵时间, 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卢加发, 杨顺露, 徐耀伟, 等.嘉定区1 402例交通事故院前急救调查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 2013, 4 (14) :168-170.

[2]丁涵障.现代医院管理全书[M].杭州:杭州出版社, 1999:2468.

[3]方海云, 岑美珠.临床常规急症护理程序[M].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5.

[4]白祥军, 李占飞.完善创伤医学急救体系建设的必要性[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0, 19 (5) :456-458.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脑血管疾病;院前急救;致残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61-02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易发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致残率较高,如若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临床上对该病的治疗的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这是减低该病患者死亡率的首要原则。研究表明,院前急救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将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一时间内未经过我院院前急救的75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在观察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35例,他们的年龄在5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4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8例,有高脂血症4例,合并三高病史3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7例,他们的年龄在5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8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患者23例,有冠心病病史26例,有糖尿病史19例,有高脂血症3例,合并三高病史34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自行或者家属陪同来院就诊,未对其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处理,具体方法为:

1.2.1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出诊后,嘱咐患者不要随意活动,耐心等待救援,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的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进行检测,以此作为明确病因、判定病情严重程度的依据。

1.2.2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为患者清理口鼻异物,防止患者因阻塞气管发生危险,对于呼吸不规则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处理,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吸氧,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护理,避免患者因紧张、急躁影响医护人员的救援。

1.2.3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途中,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氧气充足的基础上将患者及时进行入院治疗,以增加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1.3统计学方法 我们使用SPSS19.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x2检验,用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4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处理以及入院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2人,所占比率为2.67%,对照组患者的死亡人数为11例,所占比率为14.67%,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残疾例数为3人,所占比率为4%,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16%),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见表一。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病以老年人多发,其包含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的病变,一般是由于血液黏稠、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等引起的心脏、大脑和全身组织出现缺血性或者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表明,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且很容易复发,患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严重危险其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心脑血管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非常快,通常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或者胸后骨疼痛,若病情在夜间发病,患者的疼痛感愈发强烈。临床研究报道显示,

现行的临床院前急救措施通常为院前准备、现场救护、转运途中的检测和救护等环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早发现、早抢救的治疗原则,时间就是生命,对患者进行尽早的医疗救护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减少死亡状况的发生。急救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好出诊准备,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紧急救护,对病情复杂不能明确病因的患者进行中性治疗,严格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在对患者进行转运的过程中进行密切观察,防止不良情况的发生,实践证明,经过上述处理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较未经过上述急救处理的患者低很多。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2014年3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接受到院前急救的患者的病情控制率较高,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这与上述临床报道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的致残率能够有效降低,利于患者的康复,此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玥 . 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救治分析 . 中国社区医师 , 2011, 31(35):63.

[2]肖玉光 , 邓伟峰 , 黄尹虹 , 等 . 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分析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4, 12(19):28-29.

[3]李志旻 , 张萍 , 张美蓉 , 等 . 心脑血管疾病的院前急救模式 .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 2012, 33(22):3069.

[4]王海荣 , 刘永胜 , 王合玲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应用 . 中国医药指南 , 2013, 11(21):726-727.

[5]段志兰 . 122 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分析 .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 2014, 14(9)

[6]黄晓鸣. 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院前急救分析[J]. 医学信息,2014,27( 39) : 513

[7]郑锋. 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3,36( 6) : 112.

[8]郭洪峰,田波. Hcy 与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14,37( 4) : 37 - 38.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 篇10

1 争取时间,提高出车效率

院前急救最重要的是时间效率,当接到呼叫电话时必须认真做好记录:接电话的时间、详细地址、电话号码、患者主要表现及症状、意识是否清醒、出车时间等,为抢救赢得时间,避免盲目、随意的处理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丧失抢救时机。立即通知司机、医生、护士,在2~3min内出车。

2 现场评估

护士是第一时间的主要参与者,在正确评估病情和进一步救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到达现场后应配合医生迅速对患者判断有无威胁生命的征象,在急救现场应按照以下顺序及时检查与优先处理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呼吸道梗阻、出血、休克、呼吸困难、反常呼吸、骨折。

在转运途中进一步检查,在转运途中可进行病史采集,通过询问护送人员、事故目击者了解受伤原因,以发现一些隐蔽部位的伤情,进一步处理,减轻患者伤情,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

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出血情况,以及加压包扎部位的末梢循环情况等,以便及早发现问题,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

3 急救与护理

3.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障氧气顺利输入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合并呼吸道梗阻,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抢救过程中非常重要,检查呼吸频率、深度及规则性,若病人没有呼吸或呼吸缓慢时(<6次/min),护士应立即开放气道,对口、鼻腔内有分泌物、呕吐物及血凝块或其他异物者应迅速给予清除,平卧,解除束缚,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倒流至口腔引起窒息,对舌后坠患者应侧卧,并将舌体暂时拉出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准备气管插管用物,护士应熟练掌握气管插管术,紧急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要提防频繁的呕吐或胃内容物返流引起气道阻塞。

3.2 妥善处理出血创口,防止创面二次损伤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大多有开放性伤口,应密切观察出血情况。迅速处理活动性出血,较浅血管破裂出血可直接钳夹结扎止血,创面广泛出血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或填塞后绷带加压包扎止血。对于四肢开放性骨折、大动脉损伤、皮肤撕脱伤者,可用大拇指压迫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加厚敷料加压包扎伤口或上止血带加压止血,上止血带之前用纱布、毛巾等软垫保护受伤皮肤,止血部位上肢在上臂上1/3处,下肢在大腿中上1/3处,以防损伤神经,并标明包扎时间,每小时放松1次,并用简易夹板妥善固定骨折肢体。

3.3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确保液体顺利输入

严重多发创伤患者病情复杂,出血量大,紧急情况下患者的血压值可由周边血管脉动来推测,以食指及中指轻触桡动脉,摸不到表明血压不超过60mm Hg,颈动脉若10s内摸不到任何搏动,有出血性休克征象则立即给予胸外按压。护士必须马上选用12~16#留置针头建立2~3条静脉通道快速输液,快速补充血容量,确保输液用药通畅,维持有效循环,有颅内血肿患者应给予20%甘露醇、地塞米松、速尿等降低颅内压、改善脑组织供血、供氧,对于躁动患者不宜给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准备除颤电复律用物,必要时进行心脏除颤电复律,监测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

3.4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院前抢救工作

抢救同时通过向现场人员询问,了解致伤原因,判断有无其他部位伤情,防止隐匿伤情继续发展,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血压、脉搏、呼吸、皮肤颜色、感觉、末梢血管充盈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5 确实保障途中安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经过现场紧急处理后,在患者呼吸道通畅、休克得到基本纠正的情况下,立即转回医院抢救。做好护理记录及初步检查记录,准备、通知院内领导和相关科室,畅通绿色通道,作好抢救工作,到达医院后与急诊室医护人员做好交接班工作,详细说明负伤时间、原因、意识、瞳孔、合并损伤、现场及途中呼吸情况等。

4 抢救小组的沟通

现场急救另一重要原因是抢救小组间的默契配合与沟通,护士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患者的病情变化、生命体征,医生也要及时将体查情况反映给护士,与护士共同进行抢救;担架员应配合医护人员,在医护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可施行一些急救措施,安全顺利地将患者送到医院。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卫生急救事业的发展,人们对院前急救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发展院前急救事业的重要保证,院前救护的重点在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建立静脉通道,保护重要器官,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为进一步的救治赢得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

上一篇:唐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下一篇: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