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

2024-10-11

院前急救(共12篇)

院前急救 篇1

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本类疾病有着极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2]。本病发病后常发展迅速,临床研究显示,3~6 h为本病的有效治疗时间,如错过有效治疗时间,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差,给社会及家庭带来深重的负担[3]。院前急救因其工作特点,往往可第一时间接触到患者,因此有效的院前急救策略对于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及改善患者的预后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笔者所在医院所应用的院前急救护理路径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出诊接诊的8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需符合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且由家属拨打120。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0例,以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护理者为路径组,以接受常规院前护理者为对照组。路径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33~61岁,平均(46.16±7.35)岁;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5例,以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1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32~62岁,平均(46.26±6.95)岁;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2例,以言语不利为主要临床表现者12例,以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者为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院前急救常规护理,即于接到120调度中心通知后上车出发,病情评估、判断及对症护理均于到达现场后实施,并于完成对症护理后转送至医院。而路径组按照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按四步实施:第一步,迅速登车,即在接到出诊信息后1 min内全员上车,驶往现场;第二步,初步病情评估,即通过车载电话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病情及既往病史,初步判断病情,准备必要急救设备,做好急救前准备;第三步,护理初步指导,通过车载电话初步明确患者病情后,指导家属进行清除口腔异物、开通气道、头部降温等护理操作;第四步,现场急救护理及急救转运护理,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患者吸氧并测量患者生命体征,报告医生,同时迅速对患者进行GCS评分,当患者GCS<8分时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并按照医嘱准确操作,转运途中注意保持患者体位,防止误吸,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第五步,患者在转运医院途中,积极与医院急诊室取得联系,将患者病情向急诊医师进行汇报,协助急诊医师准备进一步的救治措施。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患者呼救开始计时,统计所有患者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对比两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同时于患者送至医院后及治疗1个月后由同一接诊医师对患者进行GCS、NIHSS及BI评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后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比较

路径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院内治疗效果比较

送至医院时两组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路径组治疗1个月后GCS、NIHS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通过总结疾病以往的护理经验并参考临床文章而制定出的规范化护理方案,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目前将已有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院前急救的护理中,显著的提高了院前急救效果,提高了患者救治的临床效率[4]。本研究为将笔者所在医院通过总结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中临床经验及参考文献报道,总结出脑卒中院前急救的护理路径。本研究所得结果显示:在应用了路径组呼救后到达时间及接受治疗时间分别为(16.27±6.37)min及(30.21±9.16)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3.11±8.21)min及(41.03±11.26)min(P<0.05)。可见在应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后,明显缩短了患者接收到救治的时间,使得患者可以在短时间得到有效的治疗。其原因为实行护理路径之后,规范了院前急救人员的出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在前往患者患病现场的时间。同时途中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可初步判断患者病情,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准备急救物品,减少了到达现场后判断病情及准备物品的时间,并可以在途中对患者家属进行初步指导,也提高了救治效率。

同时本研究进一步对患者入院之后接受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患者在送至医院时GCS评分、NIHS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接受了1个月的治疗后,接受院前急救护理路径的路径组,其GCS、NIHSS及B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在应用了院前急救护理路径之后,可在到达现场之前保证患者建立其有效的气道,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同时在到达现场后可迅速的对患者采取治疗,避免了因再次判断病情等所导致延误治疗。

综上所述,脑卒中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可显著的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并可提高患者院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8):41-43.

[2]林建荣,黄汉华,杨春森.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前急救中应用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2):47-48.

[3]彭海菁,郭佳华,钟育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2):84-86.

[4]李丽琴.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老年脑卒中急救护理50例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7):30-31.

院前急救 篇2

院前急救运行情况汇报

在院领导的支持下,在各兄弟科室的配合下,我院120急救站分别增设了肖云、马庙、胡集三个急救点并于2016年1月28日正式运行。现将一个月以来,院前急救工作的基本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车辆运行情况:120急救中心全体医护人员、驾驶员克服种种困难,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均能独立接警,并及时反馈出警信息,同时向本部调度员汇报执行任务情况。根据我院三个急救点的设置及出车次数统计,结合院内急救车辆偏少的情况下,原则上事发地点至站点、本院同等距离的情况下,尽可能从站点派车,特殊情况(产科),由院内派车。运行一个月以来,总出车次数为

858次,平均每日出车29次。其中院内

585 次,(院内三听出车次数31次)三个站点共

273次,马庙、肖云、胡集分别为 80次

101次

92次。备用车常规排班,共运行6辆车,院内3辆,三个站点共3辆。自2月20号以来出车总数有所下降,平均每日21次。分析原因为春节高峰期已结束,患者人数总体有所下降。

二、人员配置:现有值班医生12人(其中一人休假,不包括备用车人员),出诊护士12人,驾驶员14人(班长除外)均未达到急救站建设标准1:3的配置,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三、胡集医院停车问题,医院内车辆多,停放混乱,交通阻塞,不利于出车,经与张院长积极协调,现已将急救车停放在大门一侧,夜间停放在院内。

四、经与马院长及袁院长协调,马庙及肖云急救点空调有线电

金乡县人民医院

视已维修,马庙急救点并安装一个新空调。

五、为方便管理院前人员建立了微信群。存在问题:

一、医疗人员不固定,不利于培训工作的开展,需招聘固定院前急救医疗人员。

二、各站点监管问题,监控定位系统不完善(现有设备已无法使用,站点无监控),希望在市120指挥中心系统升级完成后给予完善。

三、救护车不能及时维修,维修期间无备用车辆,影响出车。

四、由于院内车辆偏少,病人转院、长途接诊原则上未安排出车(特殊情况除外),有一例胸腹主动脉夹层的病人,病情危急,需紧急转往上级医院治疗,一边派急救车陪护转诊,一边向院领导汇报,使病人及时转诊,避免了纠纷发生。

五、备用车出车待遇问题,按其他院前急救人员给予待遇,并划拨给科室。

院前急救 篇3

【关键词】社区医师;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9-0544-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急救医学逐步形成一门崭新而独立的学科,我国的院前急救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均寿命的持续增长,疾病谱发生了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等突发病症时时危及生命。而人类交往频繁、活动范围扩大,又使各种意外伤害诸如陆路交通事故、飞机航空意外、城市大火、建筑倒塌、毒气泄露明显增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得到现场及时准确的救治。

1 社区急救服务的重要意义

我国的急救医学服务系统应该由现场救护、院前急救、急救医学科内和急救重症监护室四环组成[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卫生服务的基层组织,具有方便、可及、连续、综合及广覆盖的优势,其参与部分院前急救工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院前急救体系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与院前急救体系的结合,将对提高社区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急救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调查发现,87.39% 的急救呼叫病人发病地点在社区,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2]。因此,社区是院外急救的重点场所。

2 社区医师在院前急救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初步形成,基本实现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生指导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而其中急诊抢救、现场救护、家庭医疗、健康教育等正日益受到急救专业人士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和期望。急救社会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区医师的重要作用。社区医师不仅要自身掌握现场救护的知识技能,还有为社区人员进行普及基本救护知识技能的责任和义务。在突发情况下,社区医生应该对现场进行初步处理,熟练掌握高热、昏迷、休克、急性脑血管病等急症的现场救护原则;熟练运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技术操作,还要能够现场指导群众自救、互救,能够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社区群众实施有效地院前救治。急救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急救专业机构和红十字会的共同职责,应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贴近社区居民的优势,指导社区居民,特别是高危人群和家属,当急病发作或伤害时及时正确的呼叫、自救、互救、避险、逃生,以期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急症患者都能得到“第一目击者”的正确现场急救和有效的急救医疗服务,实现急救整体水平的提高。

3 社区医师急救能力现状及对策

由于社区病人病种相对较少、病情相对较轻、急危重症患者在社区就诊不多见,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临床经验不足、各项急救技术操作以及各种急救设备使用操作频率较低、急救技术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在急救过程中往往不能及时正确判断病情并给予相应急救处理,以致抢救的效果不理想,甚至贻误患者病情。由于社区医师自身能力不足,其健康教育功能开展尚未能尽如人意,急救普及工作不容乐观。加强社区医师的急救培训,既能准确有效地抢救宝贵的生命,又能广泛开展急救普及工作,对院前急救事业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我市加强社区医师培训的实践和展望

随着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方便化、家庭化,市急救中心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全市卫生工作精神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积极推动社区医师急救培训工作,推进我市院前急救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急救网络社会化、现场急救全民化的目标。

4.1 首先我市积极争取上级政府有关行政部门的支持,在市急救中心成立急救培训基地,加快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将社区医师强化急救专业培训作为长期的一项工作任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教育培训机制,不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

4.2 市急救中心通过座谈、走访、发放调查表等方法广泛征求社区人员意见建议,了解社区医师、社区居民急救需求,并结合我市近10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情况(前三位依次为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在市急救专业委员会的组织讨论下精心制定我市社区医师的培训内容方案。

4.3 市急救中心开展各类急救技能培训工作,实行短期培训、反复培训、分级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进行基本救护知识、心肺复苏术、四项技术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增加电除颤、气管插管术、呼吸机使用的培训,培训后经考核合格由市卫生局授予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并颁发培训合格证书。

4.4 以医疗机构结对联动、建立共建单位为抓手,全面实施市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结对共建,按照“学科联创、发展联动、实事联干、活动联办”的主题要求,大力开展急救知识技能的培训指导工作。

4.5 全面实施城市医生在晋升中高级职称前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一年的制度,积极开展“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发挥公立医疗机构对社区医师的传帮带作用。“医学专家坐诊社区”行动,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模式从“小病不出社区”向“大病少出社區”的跨越,是我市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民生幸福的创新之举。

4.6 我市率先试点开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急诊抢救室视频传输系统,与市应急指挥中心、市专家远程会诊中心实时连接,按需实施远程会诊,对社区医师的急诊急救起到了实时指导作用。

急救面对着社会各个层面,触及到社会每个角落。只有全社会及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迅速有效的组织实施成功的救援,更是社会高度文明的标志[3]。如果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发挥社区医师在现场急救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区医师在应急培训中的巨大潜力,就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加强社区医师培训,提升院前急救水平,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一镗.必须大力提高现场救护的水准[J].中国急诊医学杂志,2008,17(4):342.

[2] 刘全等.社区急救在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5,8:995-997.

[3] 吕传柱、黎敏.试论院前急救体系与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关系[J].中国急救,2009,29(5):459-461

作者简介:

院前急救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206例脑卒中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103例。其中, 观察组:最大年龄79岁, 最小年龄45岁, 平均年龄 (55.7±14.7) 岁;女31例, 男72例;对照组:最大年龄86岁, 最小年龄43岁, 平均年龄 (57.7±18.6) 岁;女33例, 男70例。所有患者均经MR或CT等影像学检查, 均符合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研究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排除恶性肿瘤、造血异常、贫血、严重肝肾功异常患者及合并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等其他脑部疾病患者[2]。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严重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脑卒中急救护理措施,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判断病情, 对病情评估,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建立静脉通路, 对症处理后转运入院。

1.2.2 观察组

病情评估, 急救人员接听急救中心电话后, 尽快到达现场, 途中和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尽可能多获取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信息, 例如患者的病史、目前神志状况、发病时间、药物过敏及以往用药情况, 尽快制定救治计划。院前急救护理步骤如下: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用电话嘱咐家属, 切勿搬动患者, 使患者保持静卧、头高位, 清除患者口腔异物[3]。②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评估病情:GCS≥8分, 立即转运入院;患者GCS<8分, 即患者陷入昏迷, 立即给予院前急救护理路径抢救, 吸痰清除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 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用药物降低颅内压, 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再转送入院。③途中, 防止误吸维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观察各项生命体征变化, 若恶化应及时对症处理[4]。④与收治科室的大夫做好联系, 使其做好入院抢救准备工作。

1.3 观察指标

统计从呼救到入院时间、治疗效果 (即致残率和致死率) 。致死是指因脑卒中患者死亡, 致残是指因脑卒中, 患者失去部分活动能力[5]。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在SPSS17.0软件上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从呼救到入院的时间 (31.3±10.9) min, 短于对照组的 (43.1±12.6) min;其治疗效果、致残率 (57.28%) 及致死率 (8.74%) , 低于对照组的致残率 (70.87%) 及致死率 (16.51%) , 治疗效果和呼救到入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为一种致残和死亡系数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绝大多数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致残率高达70%~80%, 其具有病情凶险、发病急、进展恶化快的特点, 治疗黄金时间为发病后6 h以内, 越早进行护理干预, 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死率就会越低。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护理模式, 具有顺序性和时间性, 在患者突发疾病而不能及时送入医院进行专业救治时, 可以根据此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提供护理, 避免过于慌乱中遗漏护理项目, 规范了程序, 大幅提高了护理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 根据病情评估, 采取不同救护措施, 对GCS评分8分以下, 也就是昏迷级患者, 立即根据院前优质护理进行护理抢救, 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运入院。院前优质护理缩短了从呼救到入院时间, 降低了致死率和致残率, 研究结果与谭承雯[6]发表的临床路径在脑卒中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结果基本相符。

本研究, 主要对比分析了临床护理路径和常规院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组:致残率57.28%, 致死率8.74%;对照组:致残率为70.87%, 致死率16.51%。从呼救到入院时间也明显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可以比常规护理更能有效挽救患者生命, 提高其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 院前护理路径与常规护理措施相比可以有效加快患者从呼救到入院时间, 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提高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骏.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研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5) :106-108.

[2]薛兰芳.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3) :62-63.

[3]吴荣.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现代临床护理, 2011, 10 (8) :41-43.

[4]钟娥.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4, 22 (2) :88-89.

[5]赖启姣, 孙玉萍, 刘华萍.脑卒中病人的院前急救与护理配合156例分析.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1, 8 (1) :121-122.

院前急救的护理管理 篇5

院前急救( p re - hosp ital emergency medicalcare)以救治各种急性发作的疾病及各种突发事件为主,内容包括现场救护和转运工作,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可以为院内救治争取抢救时机。院前急救的主要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艰难性、复杂性等,工作随机性强, 病情危重,病种复杂,预后凶险,死亡率高,易发生医疗纠纷。因此做好院前急救的护理配合,对于降低急危重症病人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防范医疗纠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院前急救医患纠纷如何防范 篇6

关键词院前急救医患纠纷防范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的逐渐增强,对医护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前急救由于病情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伤情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产生医疗纠纷甚至医疗事故的可能性大,医护人员如何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知法用法并依法行事,以保护患者和自身的利益,已成为医护人员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将中心院前急救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提出院前急救中医疗纠纷的防范措施,供同行们借鉴。

资料

我中心于2008年1月成立,2008~2011年1月出诊量达31736次,出诊时间8分钟~3小时,出诊距离200m~75km,急救地点包括发病现场和基层医院。

发生医疗纠纷的原因主要有:①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的差距。由于院前急救起病突然,病情紧急,患者与家属遭受突如其来的重大变故,短时间心理上难以承受,对医务人员产生过分依赖和过高期望,希望得到及时救治,容易发生实际等待时间与心理等待时间的差距,发生医疗纠纷。②现场急救一般远离医院,经常受到家属及围观人员的监督及无形干扰,甚至暴力攻击,致使医务人员产生紧张及不安全感,影响抢救技术的发挥。如果急救基础知识不扎实,急救技术不熟练,对一些新仪器设备的功能、特殊性能用途缺乏了解,操作生疏,影响抢救的及时性。常容易引发纠纷。③抢救仪器及有关设备、药品的准备和保养不善,主要表现在急救车所准备的设备药品难以满足现场的实际需要或设备性能不佳,药品过期、破损,严重影响抢救质量,由此造成患者的伤害。④有些医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认真执行医疗、护理规范的意识不强,抢救患者结束后不能及时、客观、准确、规范、全面补记院前急救过程及患者病情变化,送入医院以后不能很好的与接诊医护人员做好病情及救治情况交接,都为以后的医疗纠纷埋下隐患。⑤医疗行为不规范,在整个急救及搬运过程中,给患者造成了新的损伤,往往导致纠纷的发生。⑥忽视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知情权是指公民应该享有了解与自己利益相关情况的权利。凡事要预先告知,争取主动,病情变化要随时交代,并且要留有余地,签定知情同意书,注意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患方一旦发现有未经同意的措施时,就会产生疑问、误解,容易导致纠纷。

预防措施

缩短心理等待时间与实际等待时间的差距,120接线员要选择具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通过培训达到上岗要求的护士,担任院前调度工作,在紧急情况下,接线员一定要详细询问具体地址和周边醒目标志、联系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及时通知急救人员出发营救,同时发出患者信息、联系方式,给予电话急救指导,教给患者及家属一些急救医学知识,以免他们盲目行动或正确操作发生新的意外损伤,指导时注意语言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救护车司机除熟练掌握驾驶技术外,还应熟悉本地区的地理分布情况,并避开城市上下班的主要街道,快捷的到达呼救地点。

强化技术培训,提高院前救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出诊医生必须具有高尚医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技术的主治医师以上的职称人员,护士必须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并经护理主管部门考核,德才兼备方可聘任,并接受过专门严格的急救训练,掌握全面的专业知识,具有对病情观察、判断能力和过硬的技术,熟练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抢救患者时,工作态度严肃认真,急救技术娴熟、精湛,观察力敏锐,判断力迅速准确,丰富而有预见性的想象力,紧张有序参与院前急救。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抢救器械、设备、药品的完好备用,急救车辆必须保持随时待发的良好状态,严格执行仪器保养检修制度,建立抢救仪器使用登记制度,以维护仪器的良好功能,对院前急救中使用的药物要及时补充,并严格交接班,急救设施应尽量准备完善,一些特殊用药也应根据需要及时配备,车上还应配备先进的通讯设备和器材,以保证畅通无阻的与有关领导部门、呼救人员和医院进行联系。

建立完善的急救网络:首先急救医护人员的配置要合理,加强急救分站建设与管理,要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和依法行医的意识。

加强医疗文书书写,落实院前急救记录: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履行告知义务,落实知情同意制度。对于拒绝送医院,途中有危险或现场患者已死亡等情况,要让家属或患者签字认可,确实做到有据可查。

在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救护理念,重视人性化服务,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效率观念,把患者的生命放在首位,加强医患沟通,体現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

加强组织协调,注意患者的专业化治疗,坚持就近可及、专科专治和尊重患者及家属意愿的原则,既要合理分流患者,又要让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只有这样,方可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时,更好地保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利。

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对群众的健康科普宣传,及相关的法制宣传,打击医疗领域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讨论

医疗职业及医疗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高风险性,在挽救一个生命体的同时,成功与失败并存,这就要求急救人员既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在完善急救技术的同时,把自救互救知识在院前急救中普及,开展院前电话指导,使急救从接触患者开始提前到呼救开始,缩短反应时间和服务半径,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人文关怀体现在院前急救的医疗服务全过程中,综上所述,这些都是防范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84.

院前急救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科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院前急救患者500例, 其中男312例, 女188例, 年龄4~81 (平均52.3) 岁。年龄分布:≤20岁者24例, 占4.8%;21~45岁者135例, 占27.0%, 46~65岁者190例, 占38.0%;≥66岁者151例, 占30.2%。疾病类型: (1) 脑血管疾病235例, 占47.0%, 包括脑出血71例, 脑梗死62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8例, 短暂性脑缺血44例; (2) 心血管疾病患者188例, 占37.6%, 包括高血压56例, 冠心病49例, 心脏病43例, 心律失常27例, 肺心病13例; (3) 呼吸系统疾病36例, 占7.2%, 包括慢性支气管炎14例, 支气管哮喘21例; (4) 消化系统疾病24例, 占4.8%, 上消化道出血19例, 下消化道出血5例; (5) 泌尿系统疾病7例, 占1.4%, 所有患者均为结石; (6) 其它10例, 占2.0%。

1.2 急救措施

对于内科急救的患者应遵循维持生命体征为先的原则, 具体方法: (1) 快速到达现场后, 进行病史的采集, 快速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 并在给患者进行快速的体检后迅速作出初步的诊断, 为实施有效抢救奠定基础; (2) 心电监测患者的呼吸、心跳、脉搏以及血压等情况, 采取吸氧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可利用便携式起搏器、气管切开术等手段实施心肺复苏; (3) 若患者的口腔或鼻腔内存在分泌物应及时给予清除, 以免阻塞气道, 必要时可留置胃管; (4) 与此同时, 其他的抢救人员应及时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如对脑疝患者快速静脉滴注甘露醇;颅内高压患者给予脱水降颅压;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阿片类中毒患者给予纳洛酮;低血糖昏迷患者给予高渗葡萄糖静脉注入[1]; (5) 对心脏骤停的患者给予肾上腺素的同时, 给予人工呼吸、气管插管后行胸外心脏按压等处理; (6) 在对患者转运期间应密切观察各种通道的通畅性, 同时严防管道脱落。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电监测各项指数恢复正常 (即心率维持在60~100次/min;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体温36.5~37.2℃) , 呼吸困难的症状明显改善 (呼吸频率保持在16~20次/min) 有效:心电监测的各项指数明显升高或接近正常, 呼吸困难的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死亡) :患者的心率、呼吸、脉搏以及血压情况均消失, 心电图提示死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软件统计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 应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救效果

本组500例患者经过积极的院前急救, 显效181例 (36.2%) , 有效308例 (61.6%) , 无效 (死亡) 11例 (1.2%) , 总有效例为97.8%。

2.2 急救前后生命体征观察

500例患者在院前急救后的心率、呼吸、收缩压、舒张压以及血氧饱和度的情况均明显优于急救前,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附表。

3 讨论

院前急救作为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间的就地抢救、运送以及到医院的过程, 是急救组成的重要部分。院前急救的意义在于使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使患者生命得到维护, 且院前急救的“早”与“晚”以及急救处理是否妥善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应尽早对患者实施院前抢救, 挽救患者的生命[2]。

对于内科急救患者来讲, 院前急救的内容包括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判定、保持呼吸道的顺畅、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必要时可实施心肺复苏等内容, 同时注意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还应对加强相应的心理疏导, 稳定患者的情绪, 协助患者渡过精神上的难关, 并且在急救的过程中还应注意动作要轻柔、避免剧烈颠簸[3]。在本组的资料中, 对500例内科疾病患者实施院前急救的总有效率为97.8%, 且对患者在急救前后生命体征的观察, 急救后的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急救前, 且P<0.05。

总之, 对内科急救患者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意义重大,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田育红, 李奇林, 黄力.7387例院前急救病例特点的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9, 2 (14) :21-22.

[2]洪瑞, 杨彬, 李锐凯.内科急救患者的院前诊断和治疗[J].安徽医药, 2010, 14 (8) :935-936.

院前急救的护理 篇8

1院前急救的护理

1.1 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电话接听员接电话时要问清楚发病对方的病情、地点和联系电话, 以便出诊时方便联系对方, 根据病情准备所需要的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并且在去的途中随时与患者家属联系, 了解病情并安慰患者及家属。

1.2 现场伤员的分类

在遇到重大灾害及事故发生时, 要及时对伤员进行伤检分类。按照国际通用伤员分类法:根据伤员意识、循环、呼吸和神志等方面的情况将伤员分为4种优先等级, 并使用伤情识别卡。红卡:病情危重;黄卡:中重;蓝卡:轻重;黑卡:死亡[1]。

1.3 患者体位的放置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根据病情的轻重不同, 将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体位, 如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屈膝侧卧位, 并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 安抚患者,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1.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开放气道, 清除口内异物 (包括义齿) 、痰液及分泌物、吸氧。如患者呼吸暂停, 立即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及呼吸兴奋剂的应用, 最终保持呼吸道通畅。

1.5 维持有效的循环系统功能

护理措施包括测量生命体征,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尽可能选用静脉留置针, 避免注射患侧肢体, 如休克的患者要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路。对于高血压急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或各种休克进行心电监护, 必要时配合医师进行心肺复苏术。

1.6 对症处理

护理措施包括协助医师进行止血、包扎、固定及搬运, 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 进行止痉、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外伤患者必要时注意松懈或去掉衣服, 以便于抢救患者, 尤其是烧伤、创伤的患者, 衣物不但掩盖伤口还可污染伤口。保证患者生命, 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

1.7 转运途中的护理

一旦病情允许, 迅速将患者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接受治疗。对病情危重的患者, 必须对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运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危险, 并填写告知书。搬运患者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方法, 以防发生严重的后果。比如腰椎或颈椎骨折的患者要注意搬运的方法, 避免损伤脊髓。在转运过程中, 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必要时对患者施以生命支持与检测, 保证静脉通道通畅, 随时要发现问题, 及时进行处理。用药时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并保留空安瓿, 以便再次查对和记录。

1.8 心理护理

对清醒患者不要反复提问, 不要在患者面前讨论病情, 安慰患者及家属, 让患者安静休息并减轻其心理压力。大多数院前急救患者病情复杂、症状严重。对于遭受突然的意外伤害, 缺乏思想准备, 常表现为惊慌、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 医护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 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忙而不乱、急而有序的态度, 熟练精湛的技术, 用自己温暖的话语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赖和安全感。

1.9 做好患者的交接工作

如患者病情危急, 途中抢救的同时应通知医院做好一切抢救准备工作, 并予开放“绿色通道”以便更好地为患者赢得抢救的时间。 患者被安全送到急诊科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与急诊科护士做好患者病情交接班工作, 包括患者的四大生命体征、用药情况, 各种引导管的引流情况、外伤的部位及处置情况等, 以便急诊科护士制定护理方案。

1.10 救护车上急救器材、急救药品的清洁消毒及补充

救护车回医院后, 院前急救护士应做好现场清理工作。包括:清理用物, 归还原处;检查清洗, 维修急救器材, 以备后用;补充急救药品;抢救患者完毕。

1.11 按照规范及时书写护理文件

护理文书不仅是救护过程的记录, 同时具有法律效力。院前急救护理病历要及时、准确、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无遗漏和涂改, 以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2院前急救的体会

目前, 人们对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对院前急救的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同时, 院前急救护士还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精湛的急救护理技术才行。抢救时要灵活机动:先救命, 再救急, “避轻就重”, 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间, 甚至危及生命。尽管院前急救是暂时的、应急的, 但对于一些危重患者, 如果未在院前急救过程中所争取到的分分秒秒, 医院内的设备再好, 医师的医术再高也难以起死回生。因此,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前沿阵地, 我们要有效的做好院前急救, 做好每一个环节, 以保证急救工作的有效到位。

参考文献

[1]江容.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13) :2062-2063.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2010年6~7月共收治260例病人, 其中男150例, 女110例。年龄最大104岁, 最小的9岁, 平均年龄54岁, 包括:车祸51例、刀伤8例、坠楼3例、溺水2例、心脑血管以外90例, 其他52例。

2 院前急救

现场抢救, 院前处理与院内急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随着国内外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 院前急救已经成为医院急救工作的主要环节。

(1) 强化急救意思、赢得抢救时机。接听电话时应问清病情、发病地点、联系电话等, 备好急救药品及抢救药品及抢救设施。病情危重的应通知相关医护人员做好抢救装备, 准确及时到达现场, 快速地为病人做初步检查, 观察其意思、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 并做好记录, 根据病情配合医生对病人对缤纷人进行相应的处置, 为病人的院内治疗做好准备和赢得抢救时机。

(2) 对不能自行活动、体位受限的患者进行合理搬动, 因为不合理的搬动会加重病人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对创伤引起的大出血应给予及时止血后再搬动, 并定时松解止血带, 以防肢体坏死。有颈椎、腰椎四肢部位骨折的应保持被动体位, 并用夹板固定及硬板担架搬运, 现场呼吸、心跳骤停的应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待病情稳定后再搬动。

(3) 对病情危重病人, 要认真地向病人家属交待清楚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 必要时填写告知书,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避免给病人带来比疾病本身更严重的后果,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3 护理体会

(1) 出诊要及时, 为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赢得宝贵时间。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急救环境差, 时间紧迫, 车载设备有限, 技术要求高, 随机性强, 责任心强及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稍有不慎极易造成医疗纠纷和事故。院前急救是急诊环节的基础, 院前急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抢救成功及预后。

(2) 技术操作过硬, 工作责任心强。现场急救要快速、正确进行所需要的处置, 途中监护要充分利用车载设备对患者施以必要的生命支持与监护,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瞳孔神志的变化, 保证静脉通路通畅。用药时要做到3查8对, 并保留空瓶, 以便记录和再次核对, 避免出现用药差错, 并做好抢救记录。

(3) 抢救物品装备充分, 这样才能给以正确救治, 不会延误抢救时机。

(4) 医护人员态度要好, 需要有“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与行为, 以消除病人及其家属的担心与恐惧心理, 有利于更好的救治病人。

(5) 心理护理, 被急救的患者多数病情复杂、病情较重。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对于意外伤害缺乏思想准备, 情绪失控常表现出惊慌、焦虑和恐惧。施救人员要有良好的应急能力, 视病人为亲人, 努力消除病人及家属的紧张情绪。急救时既要沉着冷静又要迅速敏捷, 用自己熟练的技术和温暖的话语争得患者及其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10

1 一般资料

2013年6月至2013年12月,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院前急救共553例, 其中, 内科237例, 外科258例, 妇产科58例。死亡30例, 院前抢救的成功率为94.5%。

2 院前急救的护理

2.1 用物处于备用状态

出诊护士每日每班上班前必须清点出诊车上的仪器, 药物和其他用物。检查仪器性能是否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如除颤仪、转运呼吸机、心电图机、铲式担架、氧气瓶、吸引器、呼吸囊, 气插用物、血压计等。检查药物基数是否符合配备, 药品的质量完好, 是否在有效期内。其他用物, 如无菌手套、输液器、留置针、敷贴、注射器、方纱、肢具, 夹板等, 是否齐全。每次出诊后, 必须清理出诊车, 补充车上的用物, 使出诊车随时处于备用状态。

2.2 接诊迅速

当值班护士接到急救电话时, 须详细正确记录患者的信息, 如患者的病情, 详细地址, 联系电话及时间, 结合所有提供的信息, 立即通知医生、出诊护士及司机, 在3分钟内迅速出诊。

2.3 现场评估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 迅速评估现场环境, 确保现场环境安全。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查及评估, 测量患者的生命征, 检查患者神志, 受伤的情况, 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类。

2.4 现场急救

评估患者后, 遵医嘱进行抢救, 如吸氧、心电监护、开通静脉通路, 取舒适体位等。如心梗患者, 立即予绝对卧床休息, 吸氧, 心电监护, 开通静脉通路, 急查心电图;中风患者, 立即予平卧, 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颅脑损伤患者, 进行格拉斯评分, 观察瞳孔变化, 病情危急时进行气管插管, 呼吸机或呼吸囊辅助呼吸;大出血患者, 尽快开通静脉通路, 插尿管, 观察患者意识、生命征、尿量的变化, 防止休克发生;有伤口的患者应予以包扎止血, 骨折的患者要妥善固定。在抢救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征, 用药效果等。初步抢救后, 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转运, 将患者送往就近的医院继续接受治疗。

2.5 转运

快速、安全的转运, 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1) 转运途中救护车的行驶应平稳, 禁忌过度颠簸及紧急刹车, 医护人员应应该坐在病人身边, 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2) 转运途中应详细、认真、准确的记录所检测到的生命体征记录; (3) 返回医院时, 要与相关科室联系, 以便做好接诊的准备, 争取抢救时机。如遇重大灾害或群体性事件时, 及时报告上一级领导。

2.6 心理护理

“三分治疗, 七分护理”, 说明了护理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 而心理护理, 在进行抢救工作时, 往往容易被忽略。患者及家属, 在面对突发的意外伤害, 会焦虑、恐惧、不知所措, 此时, 医护人员更应该向患者或家属做好病情解释, 每个操作, 都向患者做好解释, 取得患者的配合,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医护人员沉着冷静地处理病情及适当地安慰, 会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 同时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2.7 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书写

院前急救的护士应迅速的完成护理文件的书写, 包括病情记录、一般项目、救治记录、辅助检查、完成病历的时间、出诊结果及急救转归、患者交接情况记录等。院前急救的护理病历要准确、及时, 保证护理文件书写的质量, 无涂改及遗漏, 为下一步的抢救治疗提供必需的信息及数据,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2]。

3 体会

3.1 强化急救意识, 提高急救工作的快速反应能力

院前急救是迅速到达现场, 采用现代化的技术, 实现综合的急救措施, 使患者能够得到最有效的、最迫切急救及治疗[3]。急诊科的医护人员更应该强化急救的意识, 掌握急救技术。充分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掌握急救技术, 如CPR, 除颤, 监护, 气管插管, 呼吸囊的使用等。护士具有过硬的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才能在院前抢救时做到争分夺秒, 快速反应, 及时抢救。

3.2 注重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 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院前死亡患者大多是因为群众不了解或者不具备院前自救的有关知识, 因此, 做好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很重要。如在社区、学校、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讲解、示范操作并指导群众学习院前急救知识, 让更多群众了解及参与急救, 可以有效降低院前的死亡率。

摘要:院前急救当中应积极运用护理的急救思维, 使用高效的护理方法, 于院前急症、危、重症病人的急救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熟练的了解院前急救现场及转运途中的监护且及时有效的予以心理护理, 明显的提高了院前抢救的成功率, 为患者转入医院内进行下一步的治疗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关键词:院前急救,心理护理,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2]邓樱.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2B) :153.

院前急救 篇11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609-02

院前急救对于新生儿急救具有重要意义,有效的院前急救机制能够更好的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就是指从第一救援者到达现场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处置,然后将病员送达医院急诊室之间的这个阶段。院前急救对于突发疾病或者遭遇意外创伤的病员来说,至关重要,甚至关系到病员的生命能否延续[1]。

新生儿有着群体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用药,护理,诊断的特殊性,儿童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一岁之前,主要与围生期多种因素有关。其次各种创伤导致心脏骤停,且通常发生在院外。因此,制定有效易行的新生儿院前急救措施是降低其死亡率的一项紧急任务。

1.1 新生儿院前急救的特点:

① 院前急救的环境:由于院前急救的随机性强,危险性极大。一些不太明显的环境因素难以发现。

② 急救设备造价,使用范围局限性。表现为,救护车的内部空间只允许储备适应救护危重新生儿的急救设备,而非适用于各层年龄段的设备。相对于成人,新生儿组织器官正处于发育的阶段,因此在选择救护设备,应该选择伤害少,出血量少的设备。

③急救人员专业性。心脏骤停通常发生在很短时间内,所以及早对患儿进行处置至关重要。这一点可以讲授给急救人员和本专业医生的警觉。

1.2新生儿院前急救的组成因素

① 求助医院:主要是指新生儿力量相对薄弱或无儿科的医院。

② 专业组织:在国外发达国家大多由专职人员担任,他们经常进行培训和强化,熟悉转运中的各个环节。国内的转运过程主要由院NICU医生和护士各担任,他们都受过严格和良好的急救培训,能够熟练处置新生儿各方面的问题,包括气管插管等复苏技术。

③ 转运工具:主要是急救车辆。

④ 转运网络:一般由一所上级医院负责,与周围各层次求助医院建立联系。联系求助医院的多少与上级医院接受能力的大小有关。

⑤上级医院:指接收转运新生儿的医院,一般是设有NICU的专科医院和三级医院。

3新生儿转运过程

转运流程包括[2]:①转出医院急救电话:转出医院电话通知接收医院或"120"急救中心,请求转运。②电话沟通:了解患儿基本情况,做好急救准备。③转运队伍出发:转运队伍携带药品器械迅速出发。④现场急救:转运队伍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患者,与转出医院医生一起抢救患者。⑤转运途中:对患者充分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实验室指标等。⑥到达NICU。转运回到NICU后,向NICU医师护士交班,交代病情。抢救医生和护士立即到位,根据病情需要,采取抢救措施。

(二)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

1新生儿窒息:复苏后要进行以下评估是否有脑损伤,是否有循环功能障碍,是否有严重酸中毒,5和10 min Apgar 评分是否 ≤3分,是否有其他严重合并症;如果有上述问题存在,需要积极处理,然后考虑转运到 NICU。

2呼吸急症:①呼吸窘迫综合征 (RDS):轻度RDS先使用CPAP,如果没有呼吸机,尽早转运,对超低出生体质量可先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②要密切注意选择性剖宫产新生儿,湿肺呼吸困难>12h A 改善者,可考虑转运。③感染性肺炎:有呼吸困难者须转运。④胎粪吸入综合征:有呼吸困难者,如没有呼吸机,要尽快转运。⑤呼吸暂停:偶然发生者,先用药,频发者需转运。⑥肺出血:先就地抢救,气管插管,稳定后转运[3]。

3新生儿心血管急症:(1)动脈导管开放(PDA):无症状不需要转院;出现分流、呼吸困难和青紫需转院。(2)持续肺动脉高压(PPH):有窒息病史,缺氧时间比 较长,青紫较明显, 吸高氧青紫仍很难改善,肺部病变可以不重,联系转院。(3)先天性心脏病:有青紫、心力衰竭、呼吸困难、多位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如大血管错位及肺静脉异位引流等需转运。(4) 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等,可有休克表现,需考虑转院。(5)休克:一旦考虑休克,应先扩容,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然后转运。

4新生儿脑损伤:(1)新生儿惊厥:诊断不明确,反复发生者,需转运。(2)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诊断要明确,先进行初步检查。轻度不需转院;中重度先止惊,维持通气和灌注,然后转院。(3)颅内出血:需影像学检查确诊,生后 3~4d床旁头颅 B超检查,必要时行头颅 C T检查,需转运。(4)早产儿脑病:有早产、缺氧缺血及感染等病史,影像学检查可通过床旁做头颅B超检查,需转院。怀疑或明确诊断细菌性脑膜炎者,应该转院。

5 其他:母糖尿病、新生儿溶血病、宫内发育迟缓等;新生儿危重评分 <90 mint。

(三)危重新生儿急救的综合评价

危重新生儿院前急救系统的评价标准主要以,危重儿发生率、治愈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等指标作为标准。通过此指标,可以确认院前急救对危重新生儿的作用。

(四)体会

通过比较与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在所在区域建立起适合的院前急救意识。院前急救的开展,使本地区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致残率均有明显下降,也为医院赢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使危重新生儿的院前急救和转运工作能在本地区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李颖,中雪峰,董宇.浅谈儿童院前急救[J].中国健康月刊 2011,30(7)359-360.

[2]封志纯.珠江三角洲新生儿转运网络工作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1999,1(4):214~216.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 篇12

1具备高度的应急意识和能力

院前急救患者发病急, 对医疗需求急, 医护人员对患者处置急, 因此要求院前急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应急意识。同时, 院前急救护士还要具备较强的应急能力, 如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丰富的急诊工作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施急救, 为提高急救效率提供保障。再者, 院前急救现场环境复杂, 院前急救护士同时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面对现场各种意外情况, 积极实施急救工作。

2充分做好出诊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做好准备工作是做好院前急救工作的保障[2], 出发前要详细了解患方所处位置, 包括县 (市、区) 、街道或小区的标准名称, 门牌号或楼号、单元及房间号, 附近的明显公共标志、设施或标志性建筑 (如汽车站、单位、宾馆饭店及公共建筑等) , 以便准确、迅速到达现场。要明确患者当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 (如心脏病发作、交通事故中毒、溺水等) 或受伤人数以及目前给患者采取了何种急救措施, 以根据情况备齐所需抢救器材、药品等。同时要保持通讯畅通, 方便医护人员及时和患方取得联系, 发现意外情况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并与医院急诊科取得联系。另外, 院前急救现场情况复杂、变化多端, 要求护士必须要根据现场情况携带好个人防护设备 (如口罩、手套) , 特殊情况下还应携带反光背心、安全头盔头灯帽、路桩等, 必要时还需要准备防毒面罩、隔绝式防护服装等。

3掌握好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方法及流程

院前急救是否取得成功, 有赖于现场救治方法选择是否及时得当、伤情的评估和初诊是否准确。护士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 配合医师对伤情作出全面、详细而准确地评估, 采取正确的救治手段对提高现场救治成功率至关重要[2]。因此护士要掌握常见危重症的急救护理方法, 急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技术及急救护理操作技术, 急诊各种抢救设备、物品及药品的应用和管理方法, 突发事件和群伤的急诊急救配合、协调和管理方法, 针对不同病情进行有序的抢救护理措施, 同时还要掌握急诊患者心理护理要点及沟通技巧,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支持。

4安全转运患者

在对院前急救患者进行初步抢救之后, 要根据病情轻重, 及时将患者转运至医院。在转运过程中, 要注意搬运时患者的体位,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病情变化等,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问题。到院后要向接诊医护人员详细交代病情及抢救过程, 对于大批患者要根据病情轻重有效安排抢救力量、合理分流[3]。

5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的护理文件书写

绵阳市于2009年出台了《绵阳市院前急救医疗规范 (试行) 》, 对院前急救病历书写进行了详细要求。院前急救护士要根据该《规范》完成护理文件书写, 包括一般项目、病情记录、辅助检查、救治记录、出诊结果及急救转归、完成病历的时间、患者交接情况记录等。院前急救护理病历要及时、准确, 保证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 无遗漏和涂改, 以为下一步抢救治疗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

总之, 从出诊至把患者接至医院, 护士要认真按护理要求做好每个环节, 快速、安全地将患者送至相应的临床科室, 进一步诊疗。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6) :66-67.

[2]金银环.院前急救病人的护理[J].甘肃医药, 2011, 30 (1) :58-59.

上一篇:会计税务下一篇:化学计算题的解题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