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2024-10-04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共10篇)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篇1

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约占全球死亡率的7%,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心血管病和肿瘤。我国幅员辽阔, 人口众多, 也是一个除火山以外多自然灾害的国家, 随着社会的发展, 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及意外伤害事故创伤均呈上升趋势, 危重创伤、多发伤、复合伤、群体伤的发病率均明显增多, 创伤已成为年轻人群的第一死因。因而提高创伤急诊救治水平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也是社会舆论较为关注的敏感问题, 关系到医院的信誉。因此, 普及创伤急救知识, 建立完善、适合我国国情及地区状况的急诊救治体系、规范院前救治的流程和措施, 是提高创伤患者生存的关键。本研究通过对两种不同就诊模式创伤事件患者的分析, 评价不同就诊模式对创伤事件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影响, 完善创伤事件院前急救的应急策略及流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 院前按香港简易创伤分类法及院前指数 (prehospital index, PHI) 得分进行分类分为红色 (PHI≥6分) 32例、黄色 (PHI≥4且≤5分) 130例、绿色 (PHI≤3分) 14例。各类创伤事件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176例患者分为救护组和自救组各88例, 救护组为120救护车出诊收入院的患者, 自救组为同期自行来医院诊治并收入院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创伤分类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处置方法

对入院的创伤患者进行登记, 将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患者分为救护组, 自行来院就诊的患者为自救组。内容包括: (1) 院前检伤分类及院前指数 (PHI) 得分; (2) 在急诊停留时间; (3) 住院情况, 包括入院科室、创伤疾病名称、住院费用等。评价指标包括:在急诊停留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救治方案: (1) 院前出诊准备:接到120中心指令, 简要了解患者病情, 携带必要的仪器设备, 5 min内出诊。 (2) 现场救护措施及转运: (1) 检伤分类:按香港的简易检伤分类法将患者分为红色、黄色、绿色、黑色 (总时间≤30 s) ; (2) 初级创伤救治:气道管理 (吸氧、提下颏或托下颌、清除口腔异物或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道、吸痰、面罩给氧、气管内插管、环甲膜穿刺或切开、使用颈托) 、呼吸管理 (张力性气胸和血胸的引流减压、关闭开放性胸外伤、人工辅助通气) 、循环管理 (止血、建立静脉通道、输液) 、神经损伤程度评估、全身检查 (评估总时间2~5 min) ; (3) 途中转运:救护车内实施抢救及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书写院前创伤病历, 同时进一步向家属及陪护人员了解病情, 电话与医院联络做好接诊、会诊准备。院内救治:开通院内绿色通道, 根据病情进行检查及治疗, 包括输液、输血及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

急诊停留时间:指从患者到达急诊科至收入各科室的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指患者从入院开始到出院时的所有费用。创伤院前评估方法: (1) 模糊定性法 (香港简易检伤分类法)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创伤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4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 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 遵循下列的救治顺序: (1) 第1优先 (红色) :立即救治, 伤员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2) 第2优先 (黄色) :延迟救治或观望:伤员不需要马上进行拯救生命的医疗干预措施, 其治疗可以稍后进行;观望是指由于损伤本身的严重性及环境和资源缺乏等造成的复杂形势导致伤患实际上已经失去救治的可能; (3) 第3优先 (绿色) :可行走的轻微受伤伤员:仅需要简单救治或不需要救治; (4) 第4优先 (黑色) :死亡、呼吸停止, 创伤已与生命无关[1]。 (2) 定量评分法:PHI评分≤3分为轻伤、评分≥4且≤5分为中度伤、评分≥6分为重伤。

1.4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7.0分析实验数据, 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创伤患者疾病构成

急诊科创伤患者176例中男性122例 (69.3%) , 女性54例 (30.7%) ;年龄8~80岁, 平均38.6岁。红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68.8%) , 黄色患者以骨科外伤为主 (62.3%) , 绿色患者以脑科外伤为主 (50%) , 见表1。

2.2 创伤事件患者临床资料

两组患者间基线资料、院前状况、起病状态、职业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表3。

2.3 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黄色患者、绿色患者急诊停留时间均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4。

2.4 两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

两组红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两组黄色患者、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高于救护组 (P<0.05) 。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指急危重症患者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 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院外延伸, 主要包括院前出诊准备、现场紧急救护、转运及转运途中的救治监护3个部分。快速而有效的院前急救, 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PHI法用数据定量评判, 比模糊定性法更加科学、准确, 但评分过程相对复杂、费时。我们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 即先采用模糊定性法初步筛查, 然后再对筛选出的重伤员和中度伤员用PHI定量评分, 综合二者的优点与长处, 比单用一种方法更加合理、正确[2]。

目前国际上院前急救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 说明院前急救具有非常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潜力, 这种潜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西方医学工作者所认识。但是多年以来, 我国的院前急救学术领域少见前瞻性、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的成果。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伤、建筑、矿井等事故以及由火灾等所造成的大量伤亡往往是群体性创伤, 特点是急诊突发性强, 常成批出现, 多发伤、复合伤发生率高, 病情复杂, 这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因此, 建立完善的急诊急救医疗体系, 制定规范的院前创伤事件应急策略, 完善救治措施及流程已经势在必行。但是, 当前我国医院急诊科外科力量还比较薄弱, 创伤救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3]。

2010年开始, 卫生部以南宁等若干国家级基地为依托, 引进和推广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 (primary tyauma care, PTC) [4], 内蒙古包头市亦对各级急诊医师进行了国际初级创伤救治培训, 同时在包头市重大交通事故院前急救演练中使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提高了院前急救医护人员的创伤急救水平。

我市120每年救治患者数约1万例,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包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08年至2011年院前急救疾病谱中创伤占所有疾病的30.47%, 位居第一位[5]。我院在包头市是第一家开设120急救中心的医院, 每年急救的创伤患者也占全部出车患者的31%~33%。本研究通过开设交通事故绿色通道、制定初步的创伤急救方案和流程, 取得了显著成果, 为今后制订完善的创伤患者救助体系、改善创伤急症患者的致残、致死率和预后奠定了基础。

本文结果可见, 两组急诊停留时间为救护组较自救组短, 可能与拨打120救护车者创伤较重有关;虽然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但因创伤较重、住院时间较长、费用相应增加, 故与自救组平均住院费用无差别;另外, 两组黄色、绿色患者平均住院费用自救组均较救护组高, 这可能与救护组在院前应用了初级创伤救治, 缩短了急救反应时间及急诊停留时间, 因而缩短了住院时间、费用相应减少有关。

参考文献

[1]基础灾害救援医学[M].北京:中援思德 (香港) 有限公司紧急救援训练中心, 2010:3-8.

[2]赵伟.灾害救援现场的检伤分类方法—评述院外定性与定量法[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5) :291-294.

[3]陈国庭, 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的现状与未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8, 17 (4) :441-442.

[4]赵会民, 曾光, 张剑峰, 等.推广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提高急诊创伤救治能力[J].中国急诊医学, 2012, 32 (10) :949-950.

[5]霍小东, 刘永旺, 郭文峰, 等.包头市41387例院外急救患者流行病学分析与对策[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2, 7 (7) :611-615.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篇2

2.术者检查受伤部位后,面向助手,介绍病情,“患者因车祸致伤,自觉下腹部、右小腿疼痛,检查腹部可见肠外溢,右小腿活动受限、可见畸形。请按多发伤处理!” 术者观察患者双上肢,诉:“患者双上肢无疼痛、无畸形”,展开患者双臂,暴露腹部伤口(同时口诉:“暴露腹部伤口”)。

3.术者下达按多发伤处理的命令后,助手答:“是”。一助走向患者左侧,将物品从急救箱中拿出,将生理盐水及无菌辅料交于术者,测血压,屈健肢。二助将脊柱板置于患者右侧后,牵引伤肢。术者按无菌原则取大块敷料,用生理盐水加湿后,覆盖伤口,要求将内脏脱出物覆盖完整。

4.用三角巾做环形圈,大小以能将脱出物环套为宜,一助选择大小合适的治疗碗,消毒碗口,扣于环形圈上,不能压突出物。

5.与一助配合用三角巾宽带将治疗碗固定于腹部,一助于患者左侧打结,打结处垫敷料,同时,术者将三角巾底边叠边后(约一寸宽,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术者将患者右侧的三角巾底角绕过患者腰部后交与一助,一助在左侧打结,术者同时在会阴部放置大块敷料,整理三角巾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向患者左侧,由一助于两底1

角连接处打结。期间一助汇报血压、心率。6.术者进行全身检查:

(1)头面部:头顶、前额、颧骨、鼻骨、下颌骨、双侧瞳孔、口腔、双耳;

(2)颈部:颈后部、气管;(3)胸部:锁骨、胸骨、肋骨;(4)上腹部发现有肠外溢,已作包扎;

(5)双上肢:包括双侧桡动脉及末梢循环,检查完后将患者双手放于上腹部;

(6)放平左下肢后检查骨盆;

(7)左下肢及右大腿,包括双侧足背动脉。注:各部位检查完毕,汇报有无外伤、出血。

7.一助打结并汇报血压、心率后,将约束带固定于脊柱板上,准备夹板。

8.术者查体结束,诉:“准备固定”;放置五条带状三角巾:骨折断端两侧、膝部、足踝部、股骨中段。

1)双下肢并拢,空虚处加棉垫填实,患肢外侧放置夹板,膝、踝处加棉垫保护

2)先固定踝部(足踝处用“8”字固定),再固定膝关节,然后行断端两侧固定,最后固定股骨中段。趾端外露,检查末梢循环。9.术者诉:“准备搬运”,二助右前臂放于患者颈后部,左前臂放于患者腰部;一助右前臂放于患者臀部,左前臂放于患者小腿后方;两助2

手均手心向上,术者手心向下分别与两助手左手、右手十字相扣,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将患者抬起,术者再喊“

一、二起”,两助手将左腿抬起后,将患者放于腿上,确认稳定后术者松开手并检查患者背部(诉:背部及脊柱无压痛、无出血),将担架移至患者下方合适位置,术者再次与助手扣手(手法同上),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放”,将患者平稳放于担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胸部两条(相互交叉),膝部一条,平形固定于对侧,松紧适宜。

10.术者至患者头部右侧,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两助手分别至患者头部左侧及足部,靠担架一侧腿跪地,术者诉:“准备转运”,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篇3

【关键词】急性创伤;院前急救

【中图分类号】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141-01

随着社会生产建设和交通事业日益发达,急性创伤的发生也不断上升。其病死率也随之上升。创伤是当今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院前急救中占据了首位。现将我院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院前急救创伤1864例,其中死亡83例,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我院院前共抢救急性创伤1864例,死亡83例占4.6%,其中男性67例,女性16例。年龄11~58岁,平均38.4岁。现场实施救治包括止血、包扎、输氧、输液、输代血浆、固定肢体、阻断伤肢血流、降颅压、气胸紧急处理、气管插管和心肺复苏等。

2结果

2.1死亡人员年龄分布83例急性创伤院前死亡者中以23~48岁为最多58例占70%,49~55岁16例占19%, 11~23岁9例占11%。

2.2死亡人员创伤类型83例创伤死亡者均为多发伤。多发骨折41例,多发骨折伴颅脑损伤19例,多发骨折伴胸部损伤12例,多发骨折伴腹部损伤8例,四肢大血管损伤和脊柱损伤3例。

2.3死亡原因交通肇事伤57例占69%,生产事故伤11例占13%,坠落伤6例占7.5%,坍塌伤6例占7.5%,伤害3例占3.7%。

2.4死亡人员呼救时间伤后20分钟内呼救者6例占7.5%,30分钟内呼救者24例占29%,40分钟以后呼救者53例占64%。

3讨论

本报告83例院前创伤死亡的年龄大部分为青壮年,23~48岁58例占70%与王正国[2]报告相似,这可能与青壮年是社会活动和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有关系,这些人伤亡无论对社会和家庭都是很严重的损失。

从创伤死亡的原因分析交通肇事是居海城地区院前创伤死亡的首位。海城是县级市,小型企业和各种镁矿极发达,比较富裕。各种机动车也多,再加上酒后驾车、违章行驶等致频发的交通肇事。仅2007年就发生3700起左右交通事故。它所致均为多发性损伤.病情十分凶险危及生命.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就会大大降低创伤发生。

83例创伤死亡均为多发性损伤,以多发骨折为主。多发骨折同时伴有颅脑、胸部和腹部损伤。病情重且复杂,若呼救不及时,得不到最佳时间治疗是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报告中显示,在伤后30分钟呼救24例占29%,大部分是在伤后40分钟后才呼救,53例占64%,伤后不能及时呼救得不到恰当的救治,丧失了抢救最佳“白金时”和“黄金时”,与伤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急性创伤死亡发生在院前90%,因此加强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开通生命抢救的绿色通道,普及急救知识。加强和提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能力,反应能力和技术水平,使伤员在最佳时间内得到合理及时救治是降低死亡和伤残,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中民.改善急救模式提高创伤救治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4(11):79-80.

[2]王正国.21世纪的交通伤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02,(1):1-4

823例创伤院前急救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收集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急诊出诊记录病例共4 832例, 其中空车511例, 转送其他医院389例, 到现场已死亡患者185例, 有效病例3 747例, 其中急性创伤823例, 因创伤到现场已死亡病例12例, 有效急性创伤811例。

1.2 研究方法

每例院前急救病例均按照性别、年龄、疾病类别进行登记汇总, 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其规律。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

811例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811例创伤院前急救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比较见表1, 其中年龄0~组指>0岁且≤10岁的患者, 其它年龄段依次类推, 80~组指>80岁年龄的患者。

2.2 创伤院前急救致伤原因构成比

创伤院前急救致伤原因前3位是交通伤、斗殴伤、坠落伤, 另有烧伤、挤压伤、电击伤等, 见表2。

3 讨论

3.1 从创伤院前急救患者性别分布看, 男性 (60.67%) 明显多于女性 (39.33%) , 男女比例为1.54:1。

从患者年龄分布看, 20~59岁年龄段患者为690例, 占总人数85.08%。结合年龄与性别分布比例分析, 青壮年男性是创伤的主要群体。这主要由于男性是各种生产活动主力, 同时, 由于性别而致性格特点区别, 比女性更易受到伤害。因此, 应重视男性安全防范宣传教育, 培养男性自我防范意识。

3.2 我院2013年院前急救疾病谱

前6位是创伤、心血管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与国内有关报道基本一致[3]。创伤是院前急救病种中的首位, 包头市是重工业城市, 工矿企业众多, 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交通伤数量日益增多[4], 增强创伤救治能力应该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本组创伤院前急救致伤原因统计中, 交通伤最多, 占44.02%, 且对比2012年及2013年的数据, 呈明显上升趋势, 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5,6,7]。这与当前车辆激增, 交通拥挤有关。同时, 广大人群交通安全意识欠缺也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及时健全交通管理, 并对人群进行交通法律法规的宣教, 对减少交通事故所致创伤有着积极意义。斗殴伤作为创伤第2大致伤因素也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 我院院前急救斗殴伤患者中多数合并酒精中毒, 这与本民族地区生活习惯有关, 也需要我们对当前社会治安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应加强宣传教育, 使社会形成良好饮酒风俗习惯。同时, 结合目前复杂的医疗环境和近期频发的恶性伤医事件, 醉酒患者人数较多, 需要我们对医护人员工作环境安全性引起警惕[8], 并根据形势对医护人员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坠落伤往往发生于职业性损伤。加强企业工人的安全教育, 采取防范措施, 应该作为减少该类事故的有效手段。

3.3 分析创伤院前急救患者常见致伤原因意义

针对致伤原因对院前急救队伍进行针对性培训考核, 对出诊携带抢救器械和急救药品作出相应调整, 加强院前急救力量, 加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 以全面提高创伤院前急救水平[9]。同时, 根据创伤院前急救患者常见致伤原因进行健康宣教, 以社区为单位, 广泛开展以社区居民为对象的大众急救知识普及非常必要。在院前急救工作中, 充分发挥第一目击者的作用, 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提高急救成功率, 降低院前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目击者 (first responder) 原意指心脏骤停发生后, 现场第一个做出反应, 采取急救行动的人。这个人一般不是医务人员, 而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人[10]。现在一般泛指所有意外或急症发生时, 在现场为突发伤害、危重疾病的病人提供紧急救护的人。包括现场伤病人身边的人 (亲属、同事、警察、消防员、保安人员、公共场合服务人员等) 。对这些公共场合人群进行救护培训, 可以提高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提高社会整体应急能力和水平, 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提高急救成功率, 降低院前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11]。

摘要:目的:了解院前急救创伤患者主要疾病谱, 分析其临床特点, 以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为改善创伤院前急救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823例院前急救创伤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创伤院前急救患者中, 就诊时已死亡患者12人, 占1.46%, 其余有效病例811例中, 男性 (60.67%) 明显高于女性 (39.33%) , 男女比例约为1.54:1。创伤院前急救患者中以青壮年居多, 2059岁占85.08%;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 (44.02%) 、斗殴伤 (19.98%) 、坠落伤 (9.12%) 。结论:创伤院前急救患者的主要疾病谱前3位依次为交通伤、斗殴伤、坠落伤, 男多于女, 青壮年为主。

120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篇5

(一)、“120”电话呼救:当发生意外或急病时,患者或目击者,拨打“120”急救电话。

(二)、受理急救电话:急诊值班人员了解病情、事发地址,按需要迅速调派急救资源,并做好详细记录,必要时向上级报告(如:大型突发事件)。

(三)、救护人员接到电话后快速出动,急救人员根据呼救受理人员的指令和病情,携带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医疗设备10分钟出车。

(四)、到达现场:急救人员携带急救药品、器材,尽快赶到病人身边,根据病种、病情实施现场急救。

(五)、安全搬运:根据病情,采取正确搬运方式和体位,安全搬运病人。

(六)、确定转达医院根据病情以就近、就急、就能力,尊重病人及家属意愿为原则,确定转送医院。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时,转送病人要服从现场指挥。特殊情况,需要病人或病人家属在医疗文书上签字。

(七)、途中监护:急救或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应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护,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途中生命安全。

(八)、抵达医院:抵达医院后将病人送入相应科室,并与接诊人员认真交接病情与处置。

(九)、返回:返回科室后,整理院前急救病历、进行登记、检查器材、补充药品、做好再次出诊准备。

车祸创伤伤员的院前急救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124例为2003年1月—2007年12月车祸致伤的伤员, 其中男96例, 女28例;年龄5岁~78岁;颅脑外伤35例, 胸部伤22, 腹部创伤25例, 肋骨骨折4例, 腰椎压缩性骨折2例, 骨盆骨折3例, 四肢开放性骨折5例, 四肢闭合性骨折3例, 头皮撕裂伤11例, 小腿皮肤撕裂伤6例, 散在皮肤擦伤、软组织挫伤8例。经积极院前急救, 124例伤员中院前急救成功112例, 现场死亡12例, 死亡原因为严重多发伤、失血性休克、血气胸。

2 伤情评估

事故现场抢救目的在于挽救生命, 最大限度减少再损伤和预防并发症发生, 医务人员应尽快帮助伤员脱离致命因子, 对存在的危险因素要立即采取措施, 如呼吸道阻塞应立即采取开放气道, 活动性大出血应给予伤肢固定、止血等措施。检查伤员对刺激的反应, 要特别注意无反应的伤员, 能活动能呼救者不一定是伤情最重者。依据现场情况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伤情。在病情危重的伤员多时, 不能对所有伤员进行血压检测, 只能进行血压评估, 如能触及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搏动时收缩压至少为10.7 kPa、9.3 kPa、8.0 kPa[1]。事故现场评估休克意义:①检查脉搏, 估计血压评估心搏出量;②毛细血管再充盈实验, 再充盈速度迟缓是组织灌注不足最早的指证之一;③评估意识状态, 在无头部外伤情况下, 意识水平是脑血流灌注可靠指证, 如有明显意识改变, 可考虑有严重组织灌注不足或低氧血症。

3 急救护理

3.1 组织管理

在批量伤员的现场应组织管理好伤员, 才能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突发事件后伤员不同程度受到精神上的打击, 待救护车到达时, 轻伤员、能行动的伤员会迅速往救护车上拥挤并大喊救命。护士应将轻伤员安置在旁, 将有生命危险的伤员, 经抢救后先安置在第1辆车上, 送院内急救。

3.2 心理护理

车祸伤事发突然, 伤员会产生焦虑、恐惧心理, 此时应做好心理护理, 保护病人的自尊心;抢救时表现出处变不惊、果断有序, 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加强与病人沟通, 诚恳解答病人及家属提出的问题, 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减轻心理压力, 配合治疗。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充分给氧, 昏迷伤员特别是颅脑损伤伴有颜面、口鼻腔出血或伴有呕吐的伤员往往引起误吸阻塞气道, 直接威胁生命, 有文献报道由此死亡者占71.4%[2]。解除呼吸道阻塞,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严重车祸伤急救处理的重要环节[3], 所以必须迅速处理呼吸道梗阻, 清除呼吸道异物, 如义齿、血块、呕吐物等。批量伤员现场不能照顾周全时, 病情分类后, 在不影响急救处理的情况下, 协助伤员平卧、头偏向一侧, 可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误吸, 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正压给氧[4]。

3.4 迅速建立有效循环通道, 补充血容量

增加有效循环血量是抢救伤后休克的重要措施之一。迅速建立两条以上的静脉通道, 选择健侧离心较近的血管, 采用静脉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根据病情调节输液速度[5]。本组休克病例, 大部分经急救处理后休克纠正, 为进一步治疗争取了时间。

3.5 护送

批量伤员经病情分类、现场急救后要迅速护送回院, 使其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治。第一批护送的是病情严重而不能延误的伤员, 包括昏迷、休克、血气胸发生呼吸困难心肺复苏成功者, 转送途中护士应给予清醒伤员心理支持, 解除其心理负担。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不间断进行救治。急救护士应具备在急救车内进行熟练抢救的技能, 能快而准地完成各种操作, 转运时伤员必须安全开放气道, 确保途中有足够的氧气吸入, 合理的体位放置和肢体固定, 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 直至院内急诊科处理或创伤手术治疗。

3.6 保温

严重创伤往往合并休克、脑外伤, 休克和脑外伤均可抑制正常的热调节反应, 低血容量、低血流状态使代偿性的周围血管收缩反应丧失, 很快能引起低体温。有文献报道, 输注1 000 mL未加温的液体或1个单位的冷藏血可降温0.25 ℃[6]。应用未湿化的和未加温的气体辅助呼吸支持, 也可以引起低温。因一般低温病人中心体温≤32 ℃时病死率达23%, 而创伤病人的中心体温<32 ℃时病死率达100%, 可见低温对创伤病人的危害较一般病人严重, 因此对严重创伤病人应给予及早保温。

3.7 密切观察病情

特别对于颅脑损伤的病人应观察意识、瞳孔的变化, 留置导尿管, 记录每小时尿量。做好现场包扎、止血、止痛工作, 控制活动性出血, 防止失血性休克[7]。

3.8 预防医源性感染

严重创伤进行紧急抢救时, 经常使用介入性操作, 如输液管道、气管插管、导尿管等, 医源性导管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护理的目的不仅在于促进病人康复, 还必须严格无菌操作, 防止医源性感染。

4 讨论

创伤急救护理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救措施必须保证病人安全, 应制订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措施, 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救治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医护人员的急救技术水平, 急诊科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 还应特别具备现场复苏和在各种艰苦条件下进行救护的能力。在批量伤员的现场, 要有综合分析与处理问题的能力, 要有应变能力, 抢救工作要“快”。院前救护既要快速, 又要强调有效, 一些头部外伤意识不清的伤员常因误吸胃内容物造成气道阻塞而窒息死亡, 并非死于原发伤。一些失血性休克的伤员如能及时得到补液扩容, 休克可逆转。因此, 救护人员对伤员要及时做出判断, 迅速有效地处理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另外, 护士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重型多发损伤的伤员, 常常是开放性损伤与闭合性损伤并存, 明显损伤与隐匿性损伤并存, 而往往容易被忽视的闭合性损伤、隐匿性损伤更危险。因此, 在抢救中要全面检查, 不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 及时发现情况, 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急救。

总之, 车祸致伤的急救护理中应做到快速反应, 迅速而准确地对伤情进行评估, 给病人以基本生命支持, 维持呼吸道通畅,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积极抗休克治疗、妥善的创面处理和伤肢固定, 安全运送, 并辅以心理护理, 使整个抢救过程快速、通畅、有序的进行, 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伤情发展, 熟练采取各种应变措施, 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亚卓, 赵文静, 等.严重创伤急救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1996, 31 (7) :418.

[2]陆红, 张宁.11例多发伤病人的院前急救护理[J].暨南大学学报, 2005, 26 (6) :12.

[3]李双宝, 赵伟.重型颅脑损伤20例死亡原因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9 (15) :9-10.

[4]韦凤鸾.院前急救护理管理[J].家庭护士, 2008, 6 (4B) :1017-1018.

[5]刘思蓉.院前急救护理[J].家庭护士, 2006, 4 (1B) :58-59.

[6]张延龄.创伤病人中的低温[J].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 1999, 20 (4) :227.

创伤性休克的院前急救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2例, 男33例、女19例;年龄6~68岁。平均35岁。急救半径2~50km, 平均8.5km。反应时间3~45 min, 平均10 min。详见表1。

1.2 急救与转运

根据院前急救的特点, 笔者将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流程总结为:现场伤情评估→呼吸道管理→止血、固定→建立静脉通道→止血药物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监护→转运。

1.2.1 休克判断及评估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 可按“五步检伤法”和“简明检伤分类法”进行早期检伤, 迅速判断伤情。实际操作中, 可实行两次检查法[1], 减少漏诊。评估见表2。本组轻度18例, 中度26例, 重度8例。

1.2.2 急救措施

(1) 呼吸支持: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 氧流量4~10L/min左右;必要时予面罩-球囊通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本组鼻导管给氧40例, 面罩给氧7例, 气管插管5例。 (2) 循环支持:a.止血。本组采用压迫止血9例, 加压包扎止血32例, 普通止血带止血7例, 气动止血带止血4例。b.尽快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本组全部病例全部打开了静脉通道, 必要时予静脉留置套针同时建立两条及以上通道。c.药物应用。可选用止血敏、止血环酸等, 本组应用28例;复苏液体主要为晶体液, 以生理盐水和平衡液为主。 (3) 转运措施根据病情取适当体位;昏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尽量保持患者安静, 予以心理安慰, 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注意保暖。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本组患者全部上心电监护, 同时监测血压直至到达医院。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 经院前急救并平稳送至医院45例, 途中病情恶化4例, 死亡3例。入院随访治愈出院46例。

3 讨论

3.1 合理抢救措施

在院前有限的时间内, 快速评估, 遵循简单有效的原则, 以“救命为主”, 主要着重于呼吸与循环的支持[2]。 (1) 严重创伤因大出血、意识不清, 有误吸呕吐物及血的危险, 而气管插管可以减少上述风险, 有效通气, 因此有学者以为气管插管是较理想的选择, 可以放宽插管指证;有学者认为气管插管因技术、客观环境、患者情况等可能延误院内抢救时间而反对现场插管。笔者认为应视情况而定, 简单、有效即为最优, 如用喉罩来替代插管。 (2) 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的影响很大, 以往提倡早期快速足量的输注复苏液, 到近年提出了延迟复苏和限制性输液, 就是在满足血液灌注和血液凝血功能以及内环境的稳定之间寻找平衡点, 其目的都是为了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加重, 提高患者的存活率[3]。但在实际工作中, 患者的出血速度、受伤程度、生命体征等情况不同, 这个平衡并不容易掌握, 有待广大急救工作者的研究总结。目前我中心院前复苏液体仍以晶体液为主, 以往过于强调平衡液的优势, 但是单纯输注大量平衡液可能导致体内血红蛋白减少, 不利于危重患者抢救, 因此目前提倡生理盐水为首选。

3.2 把握转运时机

现代急救模式已从单纯转运向现场高级救治和快速转运转化。院前急救的最大目的就是阻止休克的加重。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就地抢救”和“拉了就跑”的观点冲突, 前者强调现场充分开展高级生命支持 (ALS) 后, 再转送至医院;后者强调现场只做基础生命支持 (BLS) , 迅速转送至医院[4]。笔者认为应根据对患者的具体评估实施不同方案, 如远距离转运如高速公路、僻远乡村等, 为确保转运途中的安全, 应现场开展ALS, 而内脏、大血管破裂等必须尽快手术者, 则应选择后者, 这也要求急救人员具有相应的经验和技能。至于途中监测、护理等, 随着车载设备的完善, 已不再是大问题。

3.3 健全急救机制

休克的早期救治至关重要, 素来就有“黄金1h”、“白金10min”之称。从本组结果也可看出院前的有效干预对预后的重要影响!本中心为减少应急反应时间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1) 依托本地已有医疗资源建立急救分站, 缩短急救半径, 现已有3个中心站, 8个急救分站, 针对高速公路急救路径长的特点, 特别筹建了两个专门的急救分站。 (2) 于全省率先实现市县区三级联网, 缩短大型事故的应急反应时间、配置随车手持台, 保障通信畅通。 (3) 推行严格的出车反馈制度, 利用车载定位系统, 将出车反应时间与个人绩效挂钩。同时不断加强急救人员的培训, 通过专家讲课、医院进修结合个人学习总结相结合, 提高急救水平。

参考文献

[1]景炳文.创伤与失血性休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12 (3) :215.

[2]党成相.创伤性休克67例救治体会[J].海南医学, 2008, 19 (9) :99-101.

[3]黄宗海, 孙英刚.创伤性休克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3, 28 (8) :675-678.

醉酒合并颅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 篇8

1 临床资料

98例患者中男90例, 女8例, 年龄18岁~64岁之间, 平均年龄39岁。在现场即死亡者3例, 昏迷者38例, 兴奋、躁狂者24例, 意识清楚者33例。

2 现场伤情判断

急救人员接到120指令后3 min内立即出车, 迅速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立即进行迅速、准确的伤情判断。首先是患者的意识、心搏呼吸情况 (98例患者身上均有浓烈的酒精味, 82例患者身上或身旁有呕吐物) 。头部有无开放性伤口及活动性出血, 有无合并伤, 双侧瞳孔的变化及血压情况。

3 急救措施

心搏呼吸停止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意识不清者立即将头偏向一侧, 呕吐者立即抠出呕吐物并放置口咽通气导管, 条件允许时行气管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眼、耳、鼻有液体流出忌用敷料堵塞, 将头偏向一侧, 头部开放性伤口处进行加压包扎止血。根据病情建立静脉通道, 低血压者双通道快速输入代血浆、平衡盐液, 颅内压高者快速滴注甘露醇, 必要时合并推注速尿, 所有患者均给予纳洛酮催醒, 解除酒精中毒引起的昏迷[2], 并能改善脑代谢维持脑压。

4 病情观察

运送患者途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判断酒精中毒程度和颅脑创伤病情发展趋势的可靠指标[3], 而醉酒伴颅脑创伤的患者中间清醒期较难判断。因酒精中毒及颅脑损伤的患者都易引起误吸, 造成呼吸道梗阻, 途中要密切注意呼吸道的通畅情况, 防止误吸。严密监测血压的变化, 血压低时要扩容, 血压高时颅内压升高, 要脱水降颅压。瞳孔的细微变化可反映病情的发展, 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 酒精中毒时瞳孔呈对称性缩小, 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如患者出现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消失, 应警惕颅内血肿及脑疝的发生。

5 安全护理

经急救处理控制呼吸及循环障碍后, 即送医院, 搬动患者时重点保护头颈部, 身体呈一直线, 动作要协调一致, 途中头颈部适当固定, 防止颠簸摇动引起继发性脑损伤, 头部侧向一侧。24例醉酒后表现为兴奋躁狂者给予适当约束,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以避免重型脑创伤的躁动致继发性脑损伤。平车护栏要挡好, 防止烦躁患者再次发生摔伤等意外, 并要告知家属转运途中的危险性。

6 开启绿色通道

电话联系医院, 告知即将送达的患者的伤情、所作的初步诊断及急救措施、即将送达的时间, 医院根据患者的病情立即通知专科医生, 抢救人员到场, 备好抢救设备、药品等, 为患者的进一步救治赢得时间 (由于是意外事故, 本组患者有43例接诊时均无家属陪护) 。

7 现场保护

交通事故的处理颇为复杂。笔者曾遇一交通事故致创伤者, 120接到求救电话后即赶到现场处理患者并带到医院, 患者家属来急救中心, 责问为何将患者带离现场导致交警难以区分责任。我们吸取教训, 在120接线员接到电话时即提醒打电话者报警或直接联系110, 如果120赶到现场时警察未到情况下先紧急救治患者, 并用随身携带的记号笔在患者原位置作记号, 协助保护好现场, 以便于交警处理,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由于是意外事故, 本组患者有43例在接诊时无家属, 我们通过检查患者身上的证件、电话, 协助与公安机关联系, 并将患者身上的物件交专人妥善保管。

8 讨论

醉酒合并颅脑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要视患者的伤情、受伤地点、转送时间等而定, 要在维持患者生命器官的正常灌注, 通气氧合的基础上尽量缩短现场急救处理的时间[4], 但也不能拉着就走[5], 使患者失去挽救生命的机会。本组患者无1例在途中死亡。颅脑创伤的伤后1 h为救治的黄金时间, 我们注意要通过简单快速的判断、紧急的处理、安全的转运等环节为患者的院内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陆咏梅.醉酒后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J].河北医学, 2005, 8 (12) :47

[2]徐学明, 李建新.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25例[J].急诊医学, 1994, 3 (3) :111

[3]辛代瑜.醉酒后颅脑损伤患者264例急救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06, 22 (2) :115

[4]童一明, 卜文良.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院前急救[J].浙江创伤外科, 2005, 10 (6) :42

院前急救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征 篇9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所抢救的300例老年创伤急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174例,女性126例,平均年龄为(68.4±4.2)岁。

1.2 方法:

对这300例院前抢救的老年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老年创伤患者的创伤病因的特征以及伤情的评分特征,同时对老年创伤患者的死因特征、创伤类型、存活病例的并发症特征以及存活病例的后遗症等进行研究。制定出抢救老年创伤患者的急救方案。

1.3 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特征:

300例老年创伤急救病例中,有127例(42.33%)为交通事故伤害,26例(8.67%)为社会治安伤害,18例(6.00%)为爆炸伤害,24例(8.00%)为锐气伤害,21例(7.00%)为火灾伤害,39例(13.00%)为跌打伤害,45例(15.00%)为其他伤害。可见老年创伤伤害中交通事故伤害最多。其次为跌打损伤。

2.2 伤情评分与创伤类型:

300例患者的平均创伤评分为(15.3±2.7),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12.5±3.2),创伤的严重程度评分为(26.4±12.4)。并且各个评分段的死亡数与病例数的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00例创伤患者中有257例为骨折患者,仅有43例为非骨折患者。在骨折患者中21例(8.17%)患者为颅骨骨折,28例(10.89%)患者为肋骨骨折,89例(34.63%)患者为上肢骨折,65例(25.29%)患者为下肢骨折,其他骨折患者54例(21.02%),有19例(6.33%)患者骨折且伴有血胸,27例(9.00%)患者骨折且伴有肝脾挫伤,51例(17.00%)患者骨折且伴有软组织损伤。

2.3 死亡病例死因特征:

300例患者中有63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中有54例(85.71%)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例(12.70%)患者死于ARDS,1例(1.59%)患者死于感染性休克。

2.4 存活病例的并发症与后遗症:

在237例存活病例中,有19例患者出现气胸、血胸的症状,并发症率为8.02%,4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率为1.69%,9例患者出现并发胸膜炎,并发症率为3.80%。其中有59例患者出现后遗症,后遗症的发生率为24.89%。其中41例(69.49%)患者四肢残疾,13例(22.03%)患者意识障碍,其他后遗症有5例(8.48%)。

3 讨论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对患者进行生命抢救的快捷通道。老年创伤患者是比较特殊的急救群体,由于大多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脏器慢性疾病,并且病情复杂、多变,免疫力与恢复能力都比较低[2],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院前急救的难度。在进行院前急救时,对于存在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适当的放宽人工呼吸支持指针以及气管的切开指征。对于重症老年胸外伤的患者,应尽早将气管切开,并进行人工呼吸机支持[3]。综上所述,在进行老年创伤患者的急救,不仅需要注意明伤,同时对患者的闭合伤与暗伤也要有足够的重视,把握好患者的损伤特征,进行针对性的救治,能够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创伤患者急救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所抢救的300例老年创伤急救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0例急救老年创伤患者中,有6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21.00%,平均格拉斯哥评分为(12.5±2.8)分,患者的平均创伤严重程度为(26.4±1.2)。结论:急救老年创伤患者的病情比较复杂,应及时的确定手术的抢救时间与抢救方案,保证抢救效率与抢救质量,有效的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老年创伤患者,临床特征,抢救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志刚,孙义萍,吴敏,等.镇江市934例老年创伤患者院外救治特征分析[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756-757.

[2]亚俊.对急诊科老年严重性创伤患者进行综合急救治疗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12(5):174-175.

创伤院前急救流程 篇10

1 资料来源

选取嘉善县第二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7年12月急诊科接诊的创伤患者163例, 分为2个组, 以2006年1-12月接诊的80例为对照组, 2007年1-12月接诊的83例创伤患者为观察组。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情况 见表1。

经过检验,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病例数、年龄、创伤原因及现场评估意识情况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对照组与观察组

病例抢救成功率及死亡率, 见表2。

对2组病例进行χ2检验, χ2=5.60, 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91.6%, 高于对照组77.5%。

3 讨论

3.1 以往院前急救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基层医院条件的限制, 无专人负责, 导致院前急救质量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①人员安排不合理。基层医院急诊科由于人力不足、无专人负责院前急救等因素影响了现场急救职能的发挥。一旦遇到群众呼救或者110报警, 随机安排上班人员出车。②现场急救流程不够明确、合理。以往的院前急救和转运无专门的流程, 途中监护也没有明确的流程和质量监督机制而导致抢救成功率不高。③院前急救护理措施不到位。受基层医院条件的限制, 抢救病人相对较少, 急救仪器使用频率不高, 护士在现场急救中综合分析问题能力不够, 急救操作不够熟练等, 如气管插管成功率不高、反复静脉穿刺等均影响了基层医院对创伤病人的急救。

3.2 建立院前救护体系

鉴于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 2007年1月, 医院加强对创伤病人入院前管理, 改善院前急救模式, 优化急救流程。

第一, 建立完善的院前救护体系。

①增加护理人员配置数, 合理安排随车急救人员。在2007年1月申请院部增加2名急诊随车护士, 安排有一定工作经验, 熟练掌握院前急救技能, 思想和业务素质较好的护士随车急救, 实行24小时值班制。②完善救护车内急救物品器械的配备, 备有肾上腺素、地塞米松、阿托品等常用抢救药品, 呼吸机、吸引器等抢救设备。③规定值班人员一旦接到报警, 3~5分钟内必须出车救护。

第二, 建立并完善创伤救护流程。

自2007年1月起规范了创伤现场急救流程, 具体步骤为:①快速外观评估判断伤情; ②根据评估情况, 决定建立循环或维持气道通畅或止血, 如心跳呼吸停止, 立即给予CPR, 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立即予以甘露醇250ml静注, 动态GCS评分等;发现患者意识不清, 保持呼吸道通畅, 密切注意生命体征变化, 排除呼吸道梗阻、休克、大出血等致命症状, 待初步控制休克、大出血后作进一步评估;③病史采集, 重点询问受伤时间、受伤方式、撞击部位、上止血带的时间要标明, 有无昏迷史等;④护理体检, 按创伤评分原则指导体检, 包括心脏、呼吸、腹部、脊柱、头部、骨盆、四肢、动脉和神经等。⑤安全转运, 对于严重创伤病人, 首先抢救生命, 然后利用好现场的人力、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 及时与医院急诊科联系并汇报病情, 转运前, 对病情进行评估, 做好适当的救护准备, 转运途中,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动态变化, 保持气道通畅, 选择适当的给氧方式, 做到安全、有效, 保证患者到院时能及时检查、及时抢救和及时手术。

第三, 加强监督与培训考核。

科内每月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和呼吸机的应用等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 安排急诊护理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现场模拟抢救训练等方式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 科内绝大多数护士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 能正确使用呼吸机、除颤仪、多参数监护仪, 掌握中心静脉压监测方法, 现场急救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随车护士必须经过理论和操作考核合格后方可随车。

4 小结

基层医院是110、交警部门及群众首选的呼救对象, 如何有效地缩短院前急救有效时间, 安全将病人转送到医院内急救是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之一[2]。本文通过对2年来163例创伤病人的院前急救特点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分析, 认为建立和完善创伤救援体系和创伤救治模式[3], 加强基层急诊护理人员急救技能的培训, 规范院前急救和转运流程, 为院前和院内急救赢得时间和条件, 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降低创伤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邓勇, 柴中民, 韩庆.创伤急救模式对救治水平的影响[J].中华创伤杂志, 2004, 11 (20) :682-684.

[2]何秀凤.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5, 19 (3) :545-546.

上一篇:城市化历史下一篇:设备材料制造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