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2024-05-26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精选11篇)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1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1、服从120指挥大厅的指挥调度,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2、急救站工作人员按分工严格执行各项交接班制度;

3、实行24小时值班制,急救站按要求安排充足的值班急救 人员和急救车辆,不得出现因人员、车辆、急救设备物品等空缺而影响院前出诊工作。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

4、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车辆、车载急救单元的急救设施、物品和药品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急救用品必须实行“五定”,即定数量、定地点、定人员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经常保持急救车辆整洁、卫生,符合感染质控要求,时刻处于待命出发状态;

5、接到出诊指令后,出诊医生、护士、急救员和司机必须 在3分钟内出诊;

6、出诊途中必须与报诊方取得联系,进一步确定接车地址,急救医师给出进一步的现场自救、互救指导;

7、到达现场,以出诊医师为组长的急救医疗小组应立即展 开救治,动作迅速,处理果断。严格执行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对病人及家属态度适度,文明礼貌,用语规范;

8、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对病人的生命指征立即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如病人确已救治前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告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留取证据。未经抢救者,不能出具死亡证明。疑似非正常死亡的经抢救患者,迅速报警110,由公安部门出具验尸证明后方能出具死亡证明;

9、医护人员要密切配合,口头医嘱下达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口头医嘱时必须重复无误方可执行,并及时记录。凡经抢救的病人,应有详细病案及抢救记录;

10、现场救治结束,急救人员必须将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材等认真检查核对,整理归位带回,将所有的医用废弃物(用过的注射器、输液器、用过药物空安瓿、液体空瓶、消毒用的敷料等)要集中带回进行处理,不得遗留救治现场;

10、病情紧急时应就地抢救,病情允许后方可搬运。若病情许可应尽快将病人安全转送院内进行救治,转送途中医护人员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随时采取救治措施;

11、对出诊不需要来院或拒绝来院的伤(病)者,要求有完 整的签字凭证,现场将院前急救病历患者持有联交付对方并有记录凭证;

12、出诊现场与出诊命令单内容有出入时(地址、伤病情、人数等),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反馈,不得隐瞒或擅自处理;

13、急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有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确实危急,须经120指挥中心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交通堵塞、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事故不能行使时,应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救护车辆;

14、转送病人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遇危急情况时,应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救治病人;

15、将病人转送本院或他院急诊科后应按照院前与院内病人交接班工作制度作详细交接,并认真填写院前急救交接记录单;

16、详细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病历要完整、清楚、准确、扼要,签字完善;

17、返回后及时补充抢救药物、更换急救物品、清洁消毒车辆等。完成急救出车任务可站内待命时及时向120指挥中心报告,操作车载GPS或电话回馈;

18、院前工作严格执行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和标准预防措施、无菌技术操作流程、消毒隔离措施等;

19、遇突发性灾害事故(如集体食物中毒、重大交通事故、塌方、火灾等其他灾害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120指挥中心,听从统一指挥,不得擅自处理。接到通知的相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院、科领导应迅速组织足够力量并组织抢救或请求现场增援。与公安、消防和防疫等部门进行联动,保证完成院外救护任务;

20、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救治工作,在积极抢救伤(病)者的同时,要做好各种记录、登记,包括详细地址、家属及陪同人员的姓名、住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病人发病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及人证、物证、旁证等,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2

1 常见护理工作模式的特点

1.1 个案护理

指1名护理人员负责1例患者全部护理内容的护理工作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病情复杂严重、病情变化快、护理服务需求量大, 需要24 h监护和照顾的患者。

1.2 功能制护理

将护理活动按照功能分类, 根据本部门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及资质进行分工, 每个护理人员从事相对固定的护理活动[1]。此模式便于护士长对护理人力的组织安排, 但因是分段式护理不利于护患的沟通。

1.3 整体护理

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活动时要以人的功能为整体, 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帮助和照顾。此护理模式便于护士长进行病房护理人力的组织安排, 其核心是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1.4 临床路径

从控制医疗成本着手、以医疗团队合作为主的工作模式。此模式主要特点为:综合性、时效性、多专业合作性, 适用于诊断明确、病情相对单纯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护理。

以上几种常见的护理模式有其对应的优、缺点, 但这些护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临床护理, 更准确地说是住院患者的病房护理, 而不适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2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

院前急救中, 护士强有力的配合、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娴熟的护理抢救操作技能是提高成功救治和质量的保证。笔者以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何种护理工作模式更适合于当前快速发展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拥有医护人员162名, 护士平均年龄32岁, 各急救站点每班次常规配备3辆出诊车:一线出诊车、二线出诊车、备用车 (长途转运车、传染性疾病专用车、社会保障服务) , 每车各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1名司机。

2.1 出诊次数增多

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急救意识随之不断增强。1999年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成立之初两个分站日平均出诊量约50趟次, 2010年1月—11月, 共接诊37 982趟次,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3 690趟次, 同比增加了10.8%;接诊患者37 239人,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3 589人, 同比增加了10.7%;完成各项社会保障任务264起。作为一名一线出诊车上的护士1个班次出诊次数可达10余趟, 现场的伤者搬运、紧急救治、转运途中的多项急救护理操作, 对于每一位出诊护士在体力上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这方面考虑院前急救护士应该适当年轻化, 以确保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每一次的救援工作中。

2.2 急救病种复杂多样

急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急救病种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的疾病, 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有效的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一系列的急救治疗工作。另外, 近几年来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频繁发生, 无形中使得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骤然增高。作为一名急救护理人员, 永远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 在人们因为害怕被传染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时, 她们却必须冒着被感染的危险, 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去完成一项项护理操作, 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患者转运。从这方面考虑院前急救首先应该配备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 以确保可以在现场救援工作中配合医生完成抢救任务。这就需要通过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教学不断促进护理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 从而建立起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队伍。此外, 由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通常是在近似无保护状态下完成一系列护理操作, 所以院方应当定时对她们进行全面体检, 以保证她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来维持正常的急救护理工作[2]。

2.3 重大事件发生率不断增加

2010年1月—11月, 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共出诊3人以上重大事件428起 (其中6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6起) ,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10.3%.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中, 中心医院挑选26名救援队员和5辆装备精良的急救车、1辆救援指挥车亲赴救灾一线, 共接诊玉树重灾区伤病员537人, 巡诊结古镇东区和琼龙路群众2 000多人, 伤病员203人。2010年5月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患者转运中, 80名医、护、司及20辆救护车前往火车站将60名矿工兄弟转运到省城医院接受救治。重大事故的频繁发生无疑使院前急救护士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应激状态, 长期的高度紧张和高度危险的救助环境极易造成护士焦虑度增高, 身心疲惫。从这方面考虑应该定期给予院前急救护士休假或者轮转岗位, 以确保护士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急救工作中。

3 院前急救的发展趋势

世界急救医学与其他各行业一样正在飞速发展, 院前急救护理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的救援中心都相继与110、122、119联合互动出诊, 共同来完成一系列的出诊救援任务。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10年1月—11月与110台联运出车1 732趟次, 与122、119台合作成功地完成了多次重大交通事故及火灾的救援工作。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特点:随机性强、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且病情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 常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根本无法满足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护理资源, 从整体角度满足患者需要, 合理的护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想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开通一条快捷、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 那么所对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要保证每个班次护理人员的年龄比例、应急能力和专业护理水平相对平衡, 保证每个班次的护士都能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其二要公平对待每一个护士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这对加强组织凝聚力, 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具有直接影响;其三要制订并完善一系列有责、有序、有效、系统科学的管理标准, 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并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建立一支反应快速, 技术精湛、全面的急救护理队伍;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合理地调配出诊。现在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各分站各班次均保证3组人员出诊, 通常情况下一线车负责全天的急救任务;二线车负责后备出诊;三线车则负责平稳患者的转运及一些日常保障性任务。但针对目前出诊量日渐增多的现状, 一线车的护士很有可能整个班次都奔波在救治途中, 长期紧张的工作会使其身心疲惫而降低工作效率。再者, 由于出诊情况不同, 各急救分站同班次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参差不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笔者认为各急救分站不应遵循既定的成文的规定出诊, 而应根据出诊的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士出诊。换言之, 为了更好地适应院前急救, 更为出色地完成每一次出诊任务, 院前护理模式应当是一种相对灵活、机动, 可以随时根据出诊特点及突发情况并结合本地区、本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的工作模式。

总之, 院前急救医学正处于发展阶段, 工作强度大, 风险大, 又非常辛苦, 一支具备良好的医德、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灵活、果断、应急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奉献精神、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护理队伍, 再加上合理的院前护理工作模式, 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好院前急救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新萍.院前急救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 2 (6B) :56.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06-02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1]。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多医疗救护的呼救、救护车行车安全、现场急救与转运及死亡通知单的填写等环节[2],各环节紧密相连,其管理的好坏决定院前急救的质量。所以,本科从2010年4月起把院前急救作为一个重要单元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管理流程,具体如下。

1 上班前准备

出诊护士应提前15分钟上班,按规定穿戴整齐(统一订制的120急救服),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做好救护车财产物资的交接工作及5S管理规定。

2呼救指令的管理

我院急诊科院前呼救指令主要来自三方面: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病人自主呼救,院内病房呼救。

2.1出诊护士在接受呼救指令时必须准确获得并记录如下呼救信息:呼救患者所在位置(街道、楼名、楼层、房号),特别记录标志性建筑物位置;呼救人的联系电话,最好为移动电话,并要求呼救人保持通讯畅通;呼救原因,或者说明发生什么事;多少人需要救治;呼救时间,呼救来源。

2.2接到指令后,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内出车。司机对救护车出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回院时间及归位时间进行GPS的确认记录。

2.2.1接受中心指令后,出诊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司机到位。同时电话联系呼救人,了解并核实呼救信息,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

2.2.2接病人自主呼救指令后,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可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并上报120中心。

2.2.3接院内病房呼救指令后,对病房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通知相关部门配合,例如电梯员、携带相应的急救物资出发协助急救。

3 行车途中的管理

3.1行车途中,出诊医护人员应保持与呼救人的电话联系,及时核实信息

3.2行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指派的救护对象。如遇特殊情况时,需要及时汇报120急救指挥中心或急诊科负责人安排其他院前急救小组救护新发呼救对象。但有责任做好解释与急救指导。

3.3出诊途中,如遇救护车故障时,司机应立即检查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立即修复时,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

3.4出诊途中,如遇交通事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理,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遇有伤人事故时,应认真做好事故现场的救护工作。

3.5按规定使用警报灯、警报器

4现场急救与转运的管理

4.1立即对伤病员进行迅速准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对呼吸心跳未停止者,确定主诉和主要症状体征,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

4.2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要及时告诉伤病员家属,必要时通知110协助处理。

4.3对判断为危重的病人除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外,应及时将伤病员病情告知家属,并签发《病危通知书》。

4.4现场救治伤病员原则上不应超过半小时,如遇必要,可以边急救边转运回医院,现场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汇报,如有必要可通过110协助处理、

4.5对需转运回医院继续救治的伤病员,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的必要性,同时告知转运途中风险,确保病人或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签署《院前病情告知书》。

4.6伤病员或家属拒绝转运到医院治疗的,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以及转运的必要性,伤病员或家属仍坚持拒绝转运治疗,需要在《院前病情告知书》上签署拒绝转运意见并签名。

4.7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伤病员上救护车,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相互协作,必要时可请求并指导家属协助搬运。搬运途中应注意安全,防止二次损伤。

4.8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应负责病人头部搬运,担架抬上救护车时,保持病人头部朝向车头的方向,头在前,脚在后的位置,以利病情观察,出诊医师、护士应与病人同在车厢。

4.9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记录,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应立即按诊疗规范处理。同时应及时将伤病员信息通报给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方便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5 到达医院的管理

5.1出诊医师护士护送病人进入急诊科指定诊疗区域。出诊医师应向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或值班医师进行书面交接伤病员情况。

5.2危重病人,在未与科室值班医护人员交接前,不能中断救治

5.3伤病员安排妥当后,出诊护士协助开具出诊收费单,严禁乱收费

5.4完成任务后出诊护士应及时清理医疗废物,维护补充所用药械。

5.5出诊医师在完成每一位伤病员抢救后,应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出诊医师护士按要求填写出诊登记本,若指令来自120指挥中心的应及时将出诊相关信息及时汇报。若因为连续出诊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当在任务完成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院前急救病历以及出诊登记本的书写应做到字迹清楚、整齐、无涂改。内容实事求是,不得伪造。

6关于《死亡通知单》的填写说明

6.1填写《死亡通知单》必须严肃认真,用黑色或深蓝色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准确,不得涂改,若写错时,要注明"作废"后另填写一张,有加盖医院的疾病病情证明鲜章方有效。

6.2《死亡通知单》由负责救治的医师填写,不得由其他医护人员任意填写。

6.3凡可疑为非正常死亡者,需交由110或派出所处理

6.4死亡必须有户口本或身份证为依据才能填写《死亡通知单》

6.5遇到外籍或港澳台死亡者,开具《死亡通知单》的手续与国内人士基本相同,但必须具有护照或港澳台通行证,并需通知110及医院外事办。

7 讨论

7.1 职责明确:急救单元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3],明确各自工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工作任务,使病人快速、及时得到救治,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7.2 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简单清晰 对新进急诊人员及轮转人员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掌握院前急救工作内容,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7.3 注重环节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从院前接受指令到院前病情告知及死亡通知书的填写,规范相应的处理流程,提高了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青.院前急救管理5要素风险分析与预见性干预[J].全科护理,2012,10(4):1017-1018

[2] 齐英.浅谈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110-111

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篇4

一、完善基础建设,加快发展院前急救事业

加强院前急救队伍,更好的满足社会对急救服务的需求。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急救医疗工作,建立适合社会需求比较完善的急救服务体系,更好地应对日常急救任务和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此,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实行业务院长亲自主管,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院前急救队伍建设,及时更新救护车车辆及车载设备,20xx年医院投资170万元购置两辆救护车及相关设备,急救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首诊医师负责制,每班保持足够的人员和救护车值班,每车单元保证一医一护一司一担架工四名人员,做到急救药品及装备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急救队伍的加强,对加快院前急救反应速度,提高危急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疗急救的各项工作制度:如急救管理制度、出诊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重大事件现场救护报告制度、病人家属签字制度、驾驶员工作制度等,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加强监督力度,进行专项检查,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是医院医疗工作的前沿阵地,所面对的人群社会背景复杂,患者病情来势凶险,进展快,是高风险的地方,故此,要求我们时刻绷紧安全医疗这根弦,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意识,做好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教育,减少医疗差错,避免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三、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为不断提高急救医生的`业务水平,结合本地区疾病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急救业务知识学习,让大家熟练掌握急救理论与技术,通过这些学习进一步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同时,积极参加省内及国内各项急救会议,了解相关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在理论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术操练,科室要求急救人员经常就心肺复苏术等十项院前急救常用技术进行演练操作。并进行逐个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在医院进行岗位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现场徒手心肺复苏医疗和护理分别取得了第一名。

四、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

提升我院整体形象科室积极组织义诊,深入到基层医院、厂矿、企业单位、学校、社区等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同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工作,比如我院在铜川电视台对心肺复苏、溺水、气管异物、一氧化碳中毒等疾病进行了现场宣教,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五、存在问题

1、院前急救可控性小,随机性强,人员不够充足。

2、科室新进人员及年轻人较多,业务能力、临床急救水平和应对突发事故处置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个别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较差、责任心不强。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缺少拔尖优秀技术骨干;加之患者在病人停留时间较短,新技术、新业务及科研开展较困难。

4、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既承担院前急救,还承担院内急诊病人处置与危重病人抢救,不能保证值班的正常运转,出车较多时,科室留有空挡,存在医疗安全隐患;科室大部分人员未经过专门的急诊专业培训且从业时间短,不能达到相关规定要求,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少。

5、工作人员安全缺乏保证。由于急诊急救工作强度大、风险高、随机性强等性质决定,加之无理取闹、酒后滋事与日俱增,工作人员经常受到围攻、辱骂、甚至殴打,导致身体、心理及精神受到极大的挑战。同时近年来由于恶意欠费、无主病人、三无等患者较多,导致科室工作量增大。

六、20xx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加强院前急救建设,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力争做到铜川最好。

2、加强管理,认真落实各种相关文件及政策。

3、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持续改进,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4、加强急救设备的管理,及时维护及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应急状态。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

医院院前急救工作总结 篇5

XX医院急诊科占地约1000平米,共有具备执业资格的医生14名,护理人员28名,急救车4辆,司机6名;急救车共配备急救箱8个、心电监护除颤仪2台、多功能监护仪2台、人工气道设备及人工呼吸器4套、车载氧气设备4套、吸引器2台、便携呼吸机1台等。作为市急救中心的一个急救分站,可保证24小时同一时间段内连续出诊2车次以上,较好的配合市急救指挥系统完成了院前急救工作。现总结如下:

XX年1-6月份共接到呼救电话1306个,派出急救车完成出诊任务1253车次,其中平均日出诊量为7车次,最高日出诊量为15车次;院前急救中危重病人为450人次,占出诊量的35﹪,县区以上长途出诊76车次,成批伤出诊10车次。

院前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医护人员配比不足,急救人才梯队断层,不利于院前救护的长远发展。

2.没有配备急救车担架员,对需要搬运服务的病患无法满足其需求,造成搬运困难,延长急救时间,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3.出诊空车率较高,占出诊总量的19﹪,造成公共医疗资源浪费。4.出诊病人中“三无人员”占出诊总量的1﹪,无人为病人医疗费用买单,由急诊科垫付,造成科室经济负担。

120院前急救站工作总结 篇6

一年来在各级领导及市120指挥中心的指导下,我站较好地完成了院前急救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量统计

本我站共出车4389车次,运接诊病人3150人,其中收住院1954人,空车率30.3%,收住院率64.1%。

二、急救站概况

我站目前业务用房使用面积为740平方米,开展业务包括院前急救、急诊门诊及留观治疗,现有医师14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5名,医师8名;护士15名,其中主管护师2名,护师13名;司机6名,平均驾龄为15年;急救站配备救护车3辆,其中重症监护型1辆,普通型2辆;观察床14张,重症监护床2张,抢救床2张;车载及院内急救设备基本满足现有业务需求。

三、建设与待遇同步,稳定急救队伍

不断强化院前队伍建设,为急诊配员,其中主治医师1名,男护3名,业务能力得到空前提高;医院领导为了提高急诊人员2待遇,不但提高了绩效工资核算方法,同系数不低于优势临床科室绩效水平,还在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方面加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120急救人员的团队凝聚力,也稳定了急救队伍。

四、注重制度建设,规范急救行为,狠抓安全管理。

科室积极制定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流程、应急预案及特重大突发事故流程,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各项工作制度,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逐步规范急救工作流程。

五、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急救水平。

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月定期组织急救业务学习,尤其是按照中心培训计划,制定详细的培训内容,包括中毒、心血管、创伤等严重危及生命的课题;同时注重对急救人员的技能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做到“技能操作人人练,人人操作规范化,规范操作熟练化”,力争为急救患者提供更加快捷、畅通、专业的生命绿色通道。

六、加强宣传工作,普及急救知识,提升我院整体形象

根据中心要求,由主任牵头,护士长精心组织,我站成立了培训小组,分批次到学校、社区进行急救知识培训,全年共外出培训10次,受训人数达2025人,场场精彩,均受到一致好评。

科室组织业务骨干到社区义诊,为老百姓免费诊病,全年共下乡义诊15次,义诊半径达30公里,受益百姓达2000余人。

七、正确面对问题,持续完善改进

1、没有急诊住院病房及急诊监护室,满足不了病人在急诊办住院治疗的要求,也严重制约了科室业务人员的成长。

2、业务开展缓慢,急诊就诊人员少,疑难病种少,虽然今年外派了2人次到内科学习,但总体业务提高空间不大。

3、人才梯队配制不合理,尤其是医生人数短缺,年轻医师偏多,高学历人员偏少,严重阻碍了梯队建设。

4、院前与院内没有分开,拉来的病人还需要院前人员处置到底,主班医生还要看门诊,严重影响了出车速度,造成经常出现“有车派不出”现象。

5、救护车车辆偏少,虽然我们为2级急救站,按照要求应该配备5辆救护车,但我站目前全天接警均为10余次,3辆救护车就足够用,所以没有必要配备太多车辆;再者车辆中有1辆已经为报废状态,车况极差,安全隐患重重,已向领导做了购新汇报。

6、抢救用及治疗用设备部分老化,设备申请进度缓慢。

八、2019年工作计划

1、结合科室实际情况,继续加强院前急救建设,努力提高院前急救能力和水平。

2、继续狠抓医疗质量安全,改善服务态度,简化就医流程;强化细节与环节管理,定期考核,不断整改完善。

3、加强急救设备的培训,让所有人员均能熟练操作。

4、更新急救设备,拟申请车载呼吸机2台,洗胃机1台,微量泵1台,心肺复苏机1台。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资料来自我院2012年1—12月急诊科出车的院前急救记录, 我院急救范围包括市内和周边各县区。

1.2 方法

建立健全院前急救出车登记本、空车登记本, 并对救护车空返原因进行记录并分析其原因。登记标尺:急救车收到出诊通知并开出急诊科但最终没有接回患者, 称为空返。空返车次除以总出车车次为空车率。

2 结果

2.1 统计结果显示

2012年我院院前急救出诊共2 532车次, 其中空返507车次, 空返率为20%。

2.2 救护车空返原因分析

2.2.1 指挥中心调度员因素

(1) 出车标准判断不正确, 因调度员问诊时间短暂, 太简单不明确, 不了解基本情况, 因此造成派车错误或中途返回。 (2) 调度员未问清等候急救车的具体地点, 联系电话未记录清楚, 导致救护车出诊后无法联系对方。患方告错救护车等侯地点, 患方打完急救电话后未放好电话、手机关机或无信号等, 使调度员及出诊小组无法与呼救方进行联系, 造成空车或延长到达时间。 (3) 由于调度员未能认真、及时、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因此造成对病情的初步判断不明确, 盲目派车, 导致有些患者的病情根本不需急救。或患者已死亡很长时间, 甚至出现尸体僵硬等现象, 由于家属缺乏最基本的医学常识, 无法识别是否死亡而拨打急救电话, 调度员又不能合理处理问题, 导致空车。 (4) 信息反馈不及时, 患者因其他原因或病情已缓解而自行离开现场, 调度员未及时与患者或家属联系, 造成未能及时准确将信息传递给院前急救小组, 导致空车。 (5) 对患者或呼救者未给予正确、及时的院前指导 (即用电话指导患者或呼救者如何进行自救互救的方法) , 如及时给予正确的院前指导可争取到急救的黄金时间 (我科特制订了院前指导流程图) , 可减少患者擅自离开发病或等车地点而造成空车。 (6) 调度员协调指挥能力不足, 做不到调而有度, 有效调度, 出诊率高时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指挥调配人员亦会增加空车率。

2.2.2 院前出诊人员的因素

(1) 院前出诊小组中的部分人员对院前急救的认识不到位, 意识不到快速出诊的意义和对患者的重要性, 因而造成出车时间超过3 min, 延误出诊时间。出诊小组配合不协调, 使现场抢救时间相对延长, 同时转运时间也相对延长, 患者未能在最短时间内转送至医院接受进一步救治, 从而间接影响了出诊时间。 (2) 院前急救人员的素质和急救技术水平, 以及院前急救系统的管理水平都会影响急救的实际效果, 如院前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常作为评价急救效果的主要客观指标之一。完善的院前急救诊疗制度和提高急救技术和管理水平、实施标准化院前急救流程都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的院前急救流程为院前急救工作进一步完善、及争取更多抢救时间起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不完善的院前急救制度同样是造成空车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院前出诊小组到达目的地后, 不能迅速展开有效的急救工作, 而是因条件有限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处置, 这样就使家属误认为医院急救人员根本不起作用, 等车等于浪费抢救时间, 遂自行驾车去医院, 造成空车。 (4) 院前出诊人员、车辆、设备相对不足。院前急救无规律性, 出诊率高时, 无法合理调度造成空车。 (5) 个别司机业务能力较差, 急救车行车要求速度快, 时间就是生命, 但部分司机驾车技术差, 不能处理特殊情况, 造成行车时间延长, 导致空车;部分司机对急救范围内的周边环境和路线均不熟悉, 在出诊时不能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现场, 导致患者被其他医院接走或由于等不及救护车而自行去医院, 造成空车。

2.2.3 急救知识缺乏及急救意识淡薄

(1) 群众对院前急救的意义不理解, 院前急救知识普及率较低, 有报道我国目前急救知识普及率不足1%。患者及家属不知何时何故下打急救电话报警, 盲目性高, 打完电话一味等救护车, 不会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救互救, 有时在等不及的情况下, 索性不等救护车而自行去医院, 也不告知调度员或出诊人员, 造成空车; (2) 群众对院前急救组织形式不了解, 出于个人方便考虑, 认为救护车是接送车, 急救小组到现场后要求送到其他医院, 造成空车; (3) 报警人员为陌生人:陌生人看见有人躺倒在街头巷尾时, 大多数出于一片好心, 对患者的安危考虑, 主动拨打急救电话。但他们并不管对方是否真正需要急救, 而且也不主动询问患者情况, 也不考虑院前急救是国家的资源, 不要随意浪费, 将其留给真正需要急救的患者, 反而认为急救电话是免费的, 打也无妨, 拨打急救电话后便离开现场, 现场无人等候, 救护车到达时, 现场已找不到任何人, 造成放空车。 (4) 打急救电话者多数为家属或邻居, 拨打急救电话时, 多表现得紧张、害怕、不知所错。在等待救护车到达前这段时间内, 只知道呼喊患者, 等患者病情有所好转或恢复正常后, 又忙于照顾患者。早已遗忘了快速赶往现场的救护车, 更无人将现场情况告知院前出诊人员或调度中心, 致使救护车继续开向已不用急救的事发现场。经常是等车到现场后, 才了解到患者已好转, 不用急救了, 造成空车返回。

2.2.4 其他原因

(1) 例如路况不好, 途中道路堵塞, 社会其他车辆及行人不给救护车让路, 或因下雨或雪天等造成道路积水, 路滑不能快速行驶而导致救护车延误到达现场的时间, 到现场后患者已离去。 (2) 在事故现场, 家属、司机及其他相关人员不懂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只求速度, 不求质量, 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 呼救急救车的同时, 打车自己送走;或者同时给多家医院打急救电话, 导致多家医院几乎同时出诊, 多辆救护车到现场, 但患者只有一个, 因此造成空车。

2.2.6 谎报

缺乏急救意识, 保护急救资源意识淡薄:由于个别人道德品质低劣、素质差, 常因急救电话是国家免费电话, 故意随便拨打, 报假警, 致使急救小组到达现场后根本找不到患者。

3 防范措施

造成院前急救空车返回的原因很多, 但归根结底是急救机构管理不完善和公众急救知识缺乏所致, 因此加强急救机构的内部培训、管理和公众急救知识教育, 是降低救护车空返率的重要途径。

3.1

加强对调度中心人员急救业务的培训, 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加强调度员的责任心, 提高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 明确在指挥中心工作的重要性, 讲究工作方法和策略。针对特殊情况要特殊对待、特殊处理, 采取特殊的措施和方法, 强调做到1 min内派车, 派车后有联络, 联络后有反馈。对呼救者提供的信息进行鉴别, 对谎报、不属于急救范畴的求助电话进行回绝, 以避免空车。救护小组出诊后, 在整个出诊途中, 调度员应追踪信息, 时刻主动与呼救者及相关人员 (如交警等) 保持联系, 及时传递与急救相关的信息, (1) 用电话指导患者或家属进行自救互救, 进行简明、扼要的院前指导, 争取最佳抢救时间, 提高抢救成功率; (2) 缓解患者或相关人员等待时迫不急待的心理, 调整打急救电话人员的紧张心态; (3) 了解患者的动态变化, 避免不必要的空车; (4) 确定患者确实不用急救时, 迅速将信息传递给院前出诊小组, 使出诊小组及时返回, 减少急救人员及资源的浪费。空车的现象可以在调度中得到一定的控制。

3.2

医疗机构要健全院前急救的各项规章制度, 改善院前急救设施, 优化急救流程, 加强院前急救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急救”即紧急救护之意, “急”是指时间, “救”是指技术手段[3], 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 对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至关重要。急救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操作, 应当不断学习掌握与急诊相关的一切业务技术知识和操作规程, 提高院前急救人员对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能力, 医护配合要默契, 更好地为患者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 做到“五定二及时”, 即定数量、定品种、定位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检查消毒维修, 保证数量齐全, 用后及时补充, 急救药品要注意失效期, 及时更换。由于室外温度不稳定, 夏天温度高, 冬天温度低, 如20%甘露醇, 温度低时容易结晶, 故救护车内的药物、物品应定期更换, 药物、物品均要在有效期内。加强对司机熟悉道路的培训, 以保证及时出车, 及早赶到现场。

3.3

针对公众对院前急救知识的缺乏, 政府机构应加大院前急救事业的各种投入与管理, 媒体应加强对院前急救工作和急救知识的宣传, 强化普通公众和非专业人员对急救电话的正确认识, 了解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 强化急救报警的严肃性, 杜绝随意报警等不负责任的行为。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 建立由专门机构主管, 医疗机构、社区服务人员、志愿者参与的向公众普及包括“掌握正确呼救”在内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众急救知识普及体系。让公众都学会正确求救和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 包括呼救电话中应讲述的内容、如何讲清目前最危急的情况、发病地点及等候救护车的确切地址等, 正确地拨打急救电话和一些简单的创伤包扎、心肺复苏等, 进行自救、互救, 减少急救资源的浪费。

3.4

解决院前急救中的交通拥堵是我们面临的又一个挑战。可以学习瑞典等国家的经验, 在交通拥挤的地段和时段, 采用便捷急救交通工具 (如摩托车) , 尽力延伸院前急救资源的投送能力, 减少空返。

3.5 联动报警互助。

110、120、122联动, 相互传递信息, 共同携手为患者服务,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以减少伤残率, 降低空车现象的发生。

综上所述, 院前急救空返率居高不下的现状使我国有限的急救资源大量浪费, 解决该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救护机构和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支持。加强对院前急救的政策支持与投入, 建立一个完善的包括呼救、调度和呼救者追踪制度的院前急救体系十分重要, 公众院前急救知识的普及性教育是当前需解决的首要问题。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部分, 当今社会对院前急救工作的成效评价日益重视, 已将其作为衡量一个地区医疗水平和急救能力高低的标志, 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应做好院前急救工作, 降低空车率, 最大程度地利用和保护急救资源, 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梁小琼.院前急救空车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24 (16) :3074-3077.

[2]李燕.综合性医院急诊模式的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 8 (8) :152-156.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 篇8

面对颅脑外伤,某些人可能会急切采取措施,殊不知方法不当往往给伤者带来更严重的后患。那么,面对颅脑外伤,应如何进行急救呢?

一、了解伤情仔细询问受伤时间、受伤姿势、着力部位、伤情变化等情况。尤其是应详细了解伤情变化,因它常可提示伤情的严重程度。

二、院前急救如果对伤者入院前给予一定的现场急救,往往可起到重要作用常见外伤及急救措施如下:

头皮下血肿

常因头部受到钝器打击或撞击所致。头局部有隆起,触摸有柔软、波动感,伤员自感伤处疼痛。

急救措施: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休息1~2周即可。局部隆起部位可作冷敷,或口服云南白药。当头皮开裂出血时,可用纱布或清洁手帕之类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包扎。

脑震荡

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或高处坠落物是造成脑震荡的常见原因。这是脑组织损伤最轻的一种。这类病人一般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清醒后常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医学上称之为“逆行性健忘”,常伴有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急救措施:绝对卧床休息,一周内停止脑力和体力劳动。可适当服用镇静止痛剂,如安定,每次1片,口服,一天3次;阿司匹林,每次0.5克,口服,每日3次。

异物嵌入颅脑内

对于嵌入颅脑内的异物,切勿随便拨出,应请有经验的医师处理。因颅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残留在伤口内的异物如木片、铁杆、碎石子等,如取出方法不当,常可使神经、血管断裂,造成脑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本文开头那位同学。

急救措施:一般应在输血的同时,迅速将异物拨去,并对伤口进行缝合。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后,颅内很快会出血,病人随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颅内血液如渗入组织疏松的眼眶周围,会出现血肿,使眼球突出,形成“熊猫眼”。这类病人还可能伴有鼻、耳道出血。

急救措施:用清洁棉花不断地将流出的血液、脑髓液擦去,并急送医院。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病人可出现持续性昏迷、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症。

急救措施:密切注意伤情变化,保持安静,切勿翻动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和速尿,以降低颅内压。

开放性颅脑损伤

由钝器或锐器致伤,易造成头皮、颅骨、硬脑膜和脑组织的损伤。脑组织常可膨出。

急救措施:迅速控制头皮出血,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如脑组织已膨出,则可用一个清洁的碗扣上,包扎后再送医院。

三、在急救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保持气道通畅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将他的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同时应注意,血液可沿鼻腔和耳道流出,此时切勿用棉花球塞住,否则极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和颅内感染。另外,应及时取出病人衣服口袋中的小刀、硬币和钥匙等,以免受压伤。

搬动应保持平直体位在搬运颅脑外伤者的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先上颈托,若无颈托,可用二块枕头或沙袋置于伤员头两侧制动(如下图),伤员宜固定在木板上,切忌推拉、翻转或摇动伤员的头颅或肢体,因为颅脑外伤者大多伴有颈髓损伤。

不宜服用止痛剂因服用止痛剂后可掩盖某些疾病,容易贻误治疗;且脑外伤者多伴有呕吐,故不宜服用。

院前急救驾驶员工作流程及制度 篇9

1、坚守岗位,每日早上对救护车进行检查,确保出诊任务。发现需维修必须汇报调度人员及主管院长。做好出车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接到任务迅速出车。

2、服从120调度指挥,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接到出诊指令后,驾驶员应在2分钟内出车。以最近的行车路线到达调度员指定的接诊地点。

3、到达接诊现场后,根据现场情况将车辆摆放在最佳行车位置,打开急救车辆后门,方便病人上车。

4、病人上车后,安全快速地将病人送达医院。

5、在出车出诊途中,如遇堵车及意外情况发生不能及时到达急救现场的,要及时向调度室护士报告,并随时保持联系。

6、到达接诊地点后未发现病人或病人家属等候接诊时,应立即告知调度人员,由调度人员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进行接诊。

7、任务完成后立即返回,不得私自出车。

8、爱护车辆,做好救护车的检查、保养和清洁消毒工作,保证车况良好。

9、上班期间严禁饮酒,不开赌气车、霸王车和乱用警报器。

10、下班时锁好车辆门窗,严防随车物品丢失。

11、负责警灯、警报器年检。

12、节约用油,严防浪费。院前急救驾驶员工作职责

l、在主管院长及科主任的领导下,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医务人员完成院前急救工作和任务。

2、坚守工作岗位、遵守劳动纪律、服从120调度指挥,必须在2分钟之内出诊。

3、出诊后,核实出车地点,如地点不符应及时与指挥调度员联系。

4、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熟悉辖区地图与交通情况,确保安全、迅速地完成急救任务。

5、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和警灯、警报器的使用规定,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确保行车安全,任务完成后立即返回,不准私自出车或出诊途中偏离出诊路线办私事。

6、负责与医生、护士搬运伤病人上下车;病人上车后,根据病人病情及医护人员意见,经病人或其家属同意后确定行驶路线和行驶速度,不得私自绕道和改变目的地。

7、做好车辆内外观的清洁,定期进行车辆检修、保养和清洗,保持车况良好,节约油料;爱护车辆及车载设备,发现故障及时按规定报修。如因车辆故障不能执行急救任务,应及时上报调度员及主管院长,停止调度该车。故障排除后,应及时告知调度员对该车恢复调度。

8、积极参加救护车驾驶技术、车辆与交通事故安全及急救知识等方面学习,熟悉特殊情况下的急救运输任务,掌握本区域内路线、居民小区标志特征;认真学习并执行交通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严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院前急救多发伤急救流程 篇10

2.术者检查受伤部位后,面向助手,介绍病情,“患者因车祸致伤,自觉下腹部、右小腿疼痛,检查腹部可见肠外溢,右小腿活动受限、可见畸形。请按多发伤处理!” 术者观察患者双上肢,诉:“患者双上肢无疼痛、无畸形”,展开患者双臂,暴露腹部伤口(同时口诉:“暴露腹部伤口”)。

3.术者下达按多发伤处理的命令后,助手答:“是”。一助走向患者左侧,将物品从急救箱中拿出,将生理盐水及无菌辅料交于术者,测血压,屈健肢。二助将脊柱板置于患者右侧后,牵引伤肢。术者按无菌原则取大块敷料,用生理盐水加湿后,覆盖伤口,要求将内脏脱出物覆盖完整。

4.用三角巾做环形圈,大小以能将脱出物环套为宜,一助选择大小合适的治疗碗,消毒碗口,扣于环形圈上,不能压突出物。

5.与一助配合用三角巾宽带将治疗碗固定于腹部,一助于患者左侧打结,打结处垫敷料,同时,术者将三角巾底边叠边后(约一寸宽,底边向上,顶角向下)横放在腹部,术者将患者右侧的三角巾底角绕过患者腰部后交与一助,一助在左侧打结,术者同时在会阴部放置大块敷料,整理三角巾后,将顶角由两腿间拉向患者左侧,由一助于两底1

角连接处打结。期间一助汇报血压、心率。6.术者进行全身检查:

(1)头面部:头顶、前额、颧骨、鼻骨、下颌骨、双侧瞳孔、口腔、双耳;

(2)颈部:颈后部、气管;(3)胸部:锁骨、胸骨、肋骨;(4)上腹部发现有肠外溢,已作包扎;

(5)双上肢:包括双侧桡动脉及末梢循环,检查完后将患者双手放于上腹部;

(6)放平左下肢后检查骨盆;

(7)左下肢及右大腿,包括双侧足背动脉。注:各部位检查完毕,汇报有无外伤、出血。

7.一助打结并汇报血压、心率后,将约束带固定于脊柱板上,准备夹板。

8.术者查体结束,诉:“准备固定”;放置五条带状三角巾:骨折断端两侧、膝部、足踝部、股骨中段。

1)双下肢并拢,空虚处加棉垫填实,患肢外侧放置夹板,膝、踝处加棉垫保护

2)先固定踝部(足踝处用“8”字固定),再固定膝关节,然后行断端两侧固定,最后固定股骨中段。趾端外露,检查末梢循环。9.术者诉:“准备搬运”,二助右前臂放于患者颈后部,左前臂放于患者腰部;一助右前臂放于患者臀部,左前臂放于患者小腿后方;两助2

手均手心向上,术者手心向下分别与两助手左手、右手十字相扣,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起”,将患者抬起,术者再喊“

一、二起”,两助手将左腿抬起后,将患者放于腿上,确认稳定后术者松开手并检查患者背部(诉:背部及脊柱无压痛、无出血),将担架移至患者下方合适位置,术者再次与助手扣手(手法同上),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一、二放”,将患者平稳放于担架上,用约束带固定,胸部两条(相互交叉),膝部一条,平形固定于对侧,松紧适宜。

10.术者至患者头部右侧,检查患者呼吸脉搏,并询问患者有无异常。两助手分别至患者头部左侧及足部,靠担架一侧腿跪地,术者诉:“准备转运”,确认稳定后,术者喊:“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现场救护风险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1.1.2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3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1.2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1.3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1.4 职业伤害风险

1.4.1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1.4.2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1.4.3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1.4.4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5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2.1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2.2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3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2.5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2.6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時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2.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2]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上一篇:汽车抵押借款协议下一篇:庆建党90周年比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