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2024-09-13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共11篇)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篇1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

一、各急救单元(车组)所有人员必须提前15分钟到岗进行交接班。

二、各急救单元(车组)必须服从120通讯调度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三、值班调度必须做到“铃响三声 立即接警”,并在1分30秒内受理完毕,及时向相关分中心下达出诊指令,遇重大、突发事件要坚持报告制度。

四、各急救单元(车组)接到出诊指令后,应在3分钟内出车。

五、抵达现场后,急救医师应严格按照急救医疗

院前急救电话受理工作流程

1、调度员要提前15分钟上班,做好上班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2、铃响三声有应答。

3、“您好,东屏镇卫生院”起始语。

4、症状询问并迅速判断病情,询问详细地址并确定接车地址(有三字段信息的电话需要重新核对地址)。

5、受理时间控制在1分30秒。

6、登录信息并调度派车。

7、确认出车车辆状态。

8、接到医院周边的求救电话,在派出急救车辆出诊的同时,立即打电话通知医院急诊室或医务科派人外出参与急救,并做好院内抢救准备。

9、接到一线人员要求进行急、危重病人病情转报时立即告知相关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并做好转报登记。

10、凡接到涉及被打伤、交通事故的求救电话,应告知求救者需拨打110求救,同时通知最近的120分中心出诊到现场抢救。

11、准确判读骚扰电话,对于辨别不清楚的电话不要随意锁定,以免错过真实的求救信息。

12、凡接到市卫生局下达的重大突发灾害事故救护任务,调动人员应立即按要求调度车辆、人员,并立即向卫生院领导报告。

13、如遇突发事件或重大灾害事故,要及时与现场人员取得联系并详细询问现场情况及伤亡人数,合理调配,以便随时增减车辆,通知接受医院做好抢救准备。同时,上报卫生院领导和卫生局值班室,并做好记录。必要时,按照省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出响应级别,做好指挥调度工作。

14、急救呼救区域内无车派出时,应尽快通知临近区域的车辆前往,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和安抚工作。

15、接受一线车辆反馈的病人信息及时与送达医院急诊科通报。

16、任务完成后记录相关数据信息存入电脑并完成每日报表工作。

院前急救医生工作流程

参照《医院院前急救人员工作流程》和《院前急救医生岗位职责》的要求,在熟练掌握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突出掌握如下工作流程:

1、提前15分钟上班,穿工作服,佩戴工作牌,做好一切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上班后上车插卡,由调度室度对值班人员予以确认,待命出诊。

3、值班时间内,应保持高度待命状态,接到出诊指令后,3分钟之内出车。

4、到达接车地点后,医生要再次询问接车人患者病情及有关情况,以确定携带相关抢救物品。

5、到达伤病员现场后,应根据伤病员的病史、病情等,立即检查病人情况,及时做出初步判断,按照急救操作规程,实施现场救治。

6、向病人及家属交待病情,按照就近、就急、尊重病人家属意愿的原则,确定病人转送医院进行救治,及时书写病历并填写相关文书。

7、初步救治后,根据伤病员病情指导担架员采取正确的搬运方式和体位,安全搬运伤病员。

8、如遇病人死亡的,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理,并由病人家属签字确认。病情危重需提前告知医院进行抢救准备的,要告知调度室通知医院做好抢救准备。

9、转送病人途中,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抢救、处理。

10、送达医院后,负责将病人送入急诊科(室)后,应主动向接诊医生介绍病情及处理情况,移交相关医疗文书,并由接诊医生签收,妥善安排病人后,立即返回分中心待诊。

11、返回后,及时检查补充急救物品、药品、器械,为下一次出诊做好准备。

院前急救护士工作流程

参照《医院院前急救急救人员工作规范》和《院前急救护士岗位职责》的要求,在熟悉掌握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突出掌握如下工作流程:

1、提前15分钟上班,穿工作服,佩戴工作牌,做好一切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上班后上车打卡,由调度室当班人员予以确认,做好待命出诊。

3、接到出诊令后,3分钟之内出车。

4、到达现场后,按照医嘱,配合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救治。

5、接诊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做出相应的处理。

6、抵达医院后,协助司机收费并填写核价单。

7、应及时检查补充急救物品、药品、器械,按规定进行消毒处理,并为下一次出诊做好准备。

院前急救驾驶员工作流程

参照《医院院前急救人员工作规范》和《驾驶员岗位职责》的要求,在熟悉掌握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以下工作流程:

1、驾驶员要提前15分钟上班,并做好一切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驾驶员上班后首先上车插卡,由调度室予以确认待命出诊。

3、接到出诊指令后,驾驶员应在3分钟内出车。同时要向调度室发送出车信息,以最近的行车路线到达调度员指定的接诊地点。

4、到达接诊现场后,应立即向调度室发送车辆到达信息,根据现场情况将车辆摆放在最佳行车位置,打开急救车辆后门,方便病人上车。

5、病人上车后,应向调度室发送病人上车信息,并根据急救医师意见要向所要送达的医院告知调度室,安全快速地将病人送达医院。

6、救护车辆到达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接诊时,驾驶员应向调度室发送到达医院信息。负责根据护士开具的收费单据收取相关费用。

7、急救医护人员与医院的医护人员交接完病号后,驾驶员应向调度室反馈任务完成信息和返回分中心信息。在完成任务和返

回分中心途中,如接到再次出诊指令,应按照急救工作流程“再次循环”。

8、如遇到三无病人和车祸等不能收费时,应向调度室汇报,进行记录。属联合出警(110)的要由民警签字证明。

9、在出车出诊途中,如遇堵车及意外情况发生不能及时到达急救现场的,要及时向调度室报告,并随时保持联系。

10、到达接诊地点后未发现病人或病人家属等候接诊时,应立即告知调度人员,由调度人员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进行接诊。

院前急救担架员工作流程

参照《院前急救人员工作流程》和《担架员岗位职责》的要求,在熟悉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突出掌握如下工作流程:

1、担架员应提前15分钟上班,做好一切出诊前的准备工作。

2、接到出诊指令,要在3分钟内上车出诊。

3、到达现场后,担架员应协助医护人员携带抢救器械,送至病人家中或现场。

4、现场急救时担架员应做好搬运伤病员的准备工作。

5、搬运病人时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特点做好搬运工作。

6、运送途中,担架员坐在副驾驶位置。

7、完成任务离开医院后,担架员坐在后车厢;返回分中心后协助相关人员做好车厢内的整理工作;若下一班人员未到,本班人员不得下班。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篇2

1 心肺复苏的研究

1.1 心肺复苏的发展历史

急救复苏术最早出现于, 公元800年前的《圣经》中[4], 它介绍了通过口对口换气, 挽救在死亡边缘的幼童, 从而被定义为最早的心肺复苏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 曾经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 口对口呼吸可以治疗自缢症患者。1958年, 美国人Pater Safar使用了人工呼吸[5], 成功急救了一名新生儿。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 Safar确认了人工呼吸与胸外按压联合使用进行心肺复苏, 从而实现了现在心肺复苏的医学基础。1973年, 美国心脏病协会 (AHA) 颁布了心肺复苏指南[6,7], 想要在群众中普及心肺复苏。2000年, AHA制定了《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 并在之后的2000年、2005年、2010年对改指南进行修订。每次颁布新指南, 都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这不仅改变了医生对心肺复苏的认知, 还促进了心肺复苏的发展。

1.2 心肺复苏的流程进展

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让心肺复苏这项技能变得更加流畅, 流程也更加简洁, 有利于提升医护人员对CPR的操作技能, 使培训效果变得更加突出, 并且, 该指南强调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在于尽早使用心肺按压, 以及使用心电除颤。200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将检查脉搏流程做出了简化, 只要确定患者没有呼吸、咳嗽或是身体动作, 就可以判断该名患者心脏骤停。2005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提出[8], 即便患者有间隙的咳嗽, 医护人员也应该警醒患者已经出现心脏骤停现象, 需要进行心肺复苏。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从中剔除了呼吸时常用的听、看、感觉等流程, 这些判断耗时较长, 医护人员强调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实施急救, 对没有呼吸或是呼吸异常的患者马上使用胸外按压。同时, 在2010年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大的变化是, 专家将气道-呼吸-胸外按压流程转变成胸外按压-气道-呼吸流程, 减少心脏从骤停开始到胸外按压的时间。有研究资料显示, 要想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率, 关键在于胸外按压与除颤。早期胸外按压的频率为60~80次/min, 1988年之后更改为100次/min;按压深度逐渐从4~5 cm改为至少5 cm。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注重胸外持续按压, 尽量减少停顿时间。所以, 团队合作能够使心肺复苏操作高质量地进行, 这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一些医学使用心肺复苏仪, 相较于人工胸外按压而言, 有效性大大提升了。最新颁布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指出, 尽早开放气道也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有资料显示, 器官插管可以大大增强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保证患者的生命质量。

1.3 心肺复苏后的电除颤

1960年, 胸前锤击这个词首次面世[9], 但是锤击效果并没有准确记录, 锤击后33.3%的室速转变为窦性心律, 33.3%没有任何反应, 33.3%转变为室颤。所以, 2010年推出的心肺复苏指南中明确指出, 胸前锤击不适用没有目击者的院外急救中。由于心脏骤停患者产生室颤的几率高达80%, 电除颤是治疗室颤最佳方式。有研究资料显示, 除颤时间每拖延1 min, 心脏猝死的几率就会高达7%~10%, 如果15 min后进行除颤, 那么几乎不可能抢救成功。所以电除颤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10]。除颤器主要分为两种, 一种为单相波形、一种为双相波形, 以往的除颤方式主要是单相波形, 直到1996年, 美国学者首次推出双相波形。单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建议为360 J, 双相波形的除颤计量可以选择120~200 J。有研究资料显示, 双相波形的除颤效果明显优于单相波形的除颤效果。2000年, 专家一致认为, 当目击或是发生院内心脏骤停时, 应立即为患者提供电除颤;当未目击或发生院外心脏骤停时, 特别是快速反应超过5 min者, 建议在心肺复苏后5 min, 再使用电除颤。

1.4 心肺复苏的药物使用

心肺复苏技术与电除颤操作只能维持患者重要器官血液的暂时供应, 所以需要辅以药物治疗, 这样才能让患者保持自主呼吸, 使血液流动异常得以治疗, 所以, 使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 药物治疗是必不可少的。一线复苏药物[11], 如静脉注射1 mg肾上腺素, 并且每隔3~5 min重复使用一次;静脉注射40 U血管升压素;使用胺碘酮治疗室颤, 使用300 mg治疗首次室速, 如果没有效果, 3~5 min第二次给予150 mg的胺碘酮, 最大剂量为2 200 mg/d, 每次注射时加入5%的葡萄糖500 m L稀释, 静脉滴注。当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肺功能恢复自主循环后, 维持血压与组织灌注可以使用多巴胺, 控制剂量在20~60 mg/d之间, 并且加入5%的葡萄糖250 m L, 静脉滴注。当患者出现呼吸衰竭时, 可以静脉滴注山梗菜碱与尼可刹米。

2 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发展现状

有资料显示, 我国民众对心肺复苏这项技能的掌握还不完全, 很多民众没有接受过正规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的培训。这意味着, 在大多数情况下, 很多“第一目击者”, 没有办法在最佳黄金时间为心脏忽然停止跳动的患者提供心肺复苏, 从而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 所以, 在我国民众中广泛普及心肺复苏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现如今, 我国对民众普及心肺复苏技能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建立并完善培训机构, 主要由急救中心与红十字会联合完成民众的培训任务。 (2) 利用互联网建立急救机构, 在医院、红十字会、急救中心等场所设置培训体系, 将医疗救治机构中符合资质的人员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实施网络优化培训, 接受培训并完成考核的优秀人员可以通过相互教育将心肺复苏技能传递给其他社区成员。 (3) 将急救知识并入教育体系中, 在高等院校中开设急救课程, 定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课程讲解与模拟练习, 让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对社区今后开展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的普及起到传播与推广的作用。 (4) 将心肺复苏操作流程不断简化[12], 让接受培训的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方法。 (5) 根据培训人员的具体情况, 设置个性化的培训方针。 (6) 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利用电子设备、发宣传册、媒体推广、现成模拟等多样化形式, 让培训人员在不断练习中, 使知识得到巩固。

3 总结与展望

没有呼吸与心跳停止, 是院前急救最危急的状态, 大约75%的患者死于院前, 4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15 min内, 30%的患者死于发病后2 h, 所以掌握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技能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得到有效延续。现如今, 国内只有一些一线城市在机场、港口、车站等地方配备符合国际标准的自动体外除颤器等医疗设备, 同时对相关急救人员提供现场技能培训。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以及心肺复苏指南的不断完善, 我国应加强各个地方的院前急救措施, 在民众中普及心肺复苏技能, 让心肺复苏的操作变得更加简洁、有效, 向着人性化发展, 从而使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凤尔稳, 倪莎, 李光辉, 等.潮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5, 3 (5) :318-320.

[2]徐胜勇, 于学忠.心肺复苏的研究热点和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5, 22 (3) :330-333.

[3]卢士云, 周明浩, 吉春风, 等.中学校园普及心肺复苏的重要性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 2014 (11) :667-668.

[4]李谊.有效建立开放气道技术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 2016, 23 (2) :18-20.

[5]Berg RA, Hemphill R, Abella BS, et al.Part 9:post-cardiac arrest care: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 3) :768-786.

[6]GD Perkins, IG Jacobs, VM Nadkarni, et al.Cardiac Arrest and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Outcome Reports:Update of the Utstein Resuscitation Registry Templates for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Circulation, 2014, 63 (3) :233-249.

[7]Field J M, Hazinski M F, Sayre M R, 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 2010, 122 (18 Suppl 3) :640-656.

[8]张佳, 刘靖圆, 柯小娥, 等.肝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对重要脏器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6, (1) :4-6.

[9]李伟, 于学忠.高渗盐干预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急救医学, 2015 (7) :302-304.

[10]林晓鸿, 刘红霞, 张文馨, 等.仿真模拟人在护生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 2014, 29 (10) :92-94.

[11]罗燕玲, 蒋龙元.心肺复苏与线粒体功能的研究进展[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 (6) :353-355.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篇3

【关键词】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R16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06-02

院前急救处于急救医学的最前沿,是医疗卫生行业的重要服务窗口[1]。院前急救包括患者发生伤病现场,多医疗救护的呼救、救护车行车安全、现场急救与转运及死亡通知单的填写等环节[2],各环节紧密相连,其管理的好坏决定院前急救的质量。所以,本科从2010年4月起把院前急救作为一个重要单元进行规范化管理,制定了科学、严谨、规范的急救管理流程,具体如下。

1 上班前准备

出诊护士应提前15分钟上班,按规定穿戴整齐(统一订制的120急救服),保持良好的仪容仪表。做好救护车财产物资的交接工作及5S管理规定。

2呼救指令的管理

我院急诊科院前呼救指令主要来自三方面:区120急救指挥中心指令,病人自主呼救,院内病房呼救。

2.1出诊护士在接受呼救指令时必须准确获得并记录如下呼救信息:呼救患者所在位置(街道、楼名、楼层、房号),特别记录标志性建筑物位置;呼救人的联系电话,最好为移动电话,并要求呼救人保持通讯畅通;呼救原因,或者说明发生什么事;多少人需要救治;呼救时间,呼救来源。

2.2接到指令后,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白天3分钟,晚上5分钟内出车。司机对救护车出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病人上车时间、回院时间及归位时间进行GPS的确认记录。

2.2.1接受中心指令后,出诊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司机到位。同时电话联系呼救人,了解并核实呼救信息,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

2.2.2接病人自主呼救指令后,根据呼救人实际情况可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并上报120中心。

2.2.3接院内病房呼救指令后,对病房医护人员进行必要的电话指导,同时出诊护士应及时通知出诊医师、司机到位,通知相关部门配合,例如电梯员、携带相应的急救物资出发协助急救。

3 行车途中的管理

3.1行车途中,出诊医护人员应保持与呼救人的电话联系,及时核实信息

3.2行车途中不得擅自改变指派的救护对象。如遇特殊情况时,需要及时汇报120急救指挥中心或急诊科负责人安排其他院前急救小组救护新发呼救对象。但有责任做好解释与急救指导。

3.3出诊途中,如遇救护车故障时,司机应立即检查故障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立即修复时,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

3.4出诊途中,如遇交通事故时,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处理,出诊医师或护士应立即汇报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请求另派救护车完成救护任务。遇有伤人事故时,应认真做好事故现场的救护工作。

3.5按规定使用警报灯、警报器

4现场急救与转运的管理

4.1立即对伤病员进行迅速准确评估。首先确定是否呼吸心跳停止。对呼吸心跳未停止者,确定主诉和主要症状体征,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

4.2对呼吸心跳停止的病人,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同时要及时告诉伤病员家属,必要时通知110协助处理。

4.3对判断为危重的病人除按相关诊疗常规进行院前急救外,应及时将伤病员病情告知家属,并签发《病危通知书》。

4.4现场救治伤病员原则上不应超过半小时,如遇必要,可以边急救边转运回医院,现场的情况也应该及时向科室负责人和120指挥中心汇报,如有必要可通过110协助处理、

4.5对需转运回医院继续救治的伤病员,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及转运的必要性,同时告知转运途中风险,确保病人或家属充分理解的情况下签署《院前病情告知书》。

4.6伤病员或家属拒绝转运到医院治疗的,需要向家属说明病情以及转运的必要性,伤病员或家属仍坚持拒绝转运治疗,需要在《院前病情告知书》上签署拒绝转运意见并签名。

4.7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搬运工具搬运伤病员上救护车,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相互协作,必要时可请求并指导家属协助搬运。搬运途中应注意安全,防止二次损伤。

4.8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应负责病人头部搬运,担架抬上救护车时,保持病人头部朝向车头的方向,头在前,脚在后的位置,以利病情观察,出诊医师、护士应与病人同在车厢。

4.9转运途中,出诊医师护士严密观察病情,及时记录,对出现的病情变化应立即按诊疗规范处理。同时应及时将伤病员信息通报给急诊科医护人员,以方便科室医护人员做好抢救准备。

5 到达医院的管理

5.1出诊医师护士护送病人进入急诊科指定诊疗区域。出诊医师应向急诊科预检分诊护士或值班医师进行书面交接伤病员情况。

5.2危重病人,在未与科室值班医护人员交接前,不能中断救治

5.3伤病员安排妥当后,出诊护士协助开具出诊收费单,严禁乱收费

5.4完成任务后出诊护士应及时清理医疗废物,维护补充所用药械。

5.5出诊医师在完成每一位伤病员抢救后,应及时书写院前急救病历。出诊医师护士按要求填写出诊登记本,若指令来自120指挥中心的应及时将出诊相关信息及时汇报。若因为连续出诊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当在任务完成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院前急救病历以及出诊登记本的书写应做到字迹清楚、整齐、无涂改。内容实事求是,不得伪造。

6关于《死亡通知单》的填写说明

6.1填写《死亡通知单》必须严肃认真,用黑色或深蓝色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填写准确,不得涂改,若写错时,要注明"作废"后另填写一张,有加盖医院的疾病病情证明鲜章方有效。

6.2《死亡通知单》由负责救治的医师填写,不得由其他医护人员任意填写。

6.3凡可疑为非正常死亡者,需交由110或派出所处理

6.4死亡必须有户口本或身份证为依据才能填写《死亡通知单》

6.5遇到外籍或港澳台死亡者,开具《死亡通知单》的手续与国内人士基本相同,但必须具有护照或港澳台通行证,并需通知110及医院外事办。

7 讨论

7.1 职责明确:急救单元由医生、护士、司机组成[3],明确各自工作,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完成院前急救工作任务,使病人快速、及时得到救治,提高急救工作效率。

7.2 规范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简单清晰 对新进急诊人员及轮转人员起到引导作用,使其尽快熟悉掌握院前急救工作内容,提高急救工作质量。

7.3 注重环节沟通,避免了医患纠纷。从院前接受指令到院前病情告知及死亡通知书的填写,规范相应的处理流程,提高了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医疗风险,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卢青.院前急救管理5要素风险分析与预见性干预[J].全科护理,2012,10(4):1017-1018

[2] 齐英.浅谈院前急救的细节管理体会[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2,10(2):110-111

院前急救工作制度 篇4

1、院前援救医务人员认真作好院前援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 急救器材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 100%,并经常保持救护 车车厢内的卫生。

2、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在 5 分 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

3、出诊执勤时,对病人应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到达现场应立即检查 病人,动作迅速,处理果断。

4、根据病员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好转后再送医院。若病情允许 应尽快将病员护送回医院进行抢救。

5、出诊医生到达现场后,如病人已死亡,应详细询问病人家属或在 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 属和在场人员。出诊医师不能开具死亡证明。

6、援救出诊途中不准擅自改变救护对象,若新出现的救护对象病情 确实危急,须经科室同意后方可改变。遇有救护车辆损坏或交通 事故不能行驶时,应及时向科室或 120 指挥中心汇报,请求另派 救护车。

7、转送过程中,出诊人员应在病人身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 遇危急情况时,可送就近医院抢救,任何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拒 收病人。

8、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力求完整、清楚、准确、扼要,送转医院急诊室后应作详细交接。完成援救出车任 务后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返回后及时作好补充抢救药物、更换 物品等工作。

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简报 篇5

(2014 第5期)

灵武市人民医院 2014年11月18日

铃声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

为进一步规范灵武辖区医疗机构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高医院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能够反应迅速,处理及时。我院于2014年11月17日正式加入了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建立了灵武市急救分站,“120”院前急救归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统一调度指挥。

为了提高急救分站的院前急救和应急救援能力,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11月17日下午2:00分,我院特邀请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副主任殷刚,指挥调度科科长杨蕴青、车辆管理科科长王晓东三人,在四楼多功能厅进行《灵武市医院院前急救网络使用知识培训》,医院应急领导

小组成员及急救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包括院内急救,院前急救,120急救车司机全部参加了此次培训。会上,院长胡学清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120急救热线是医院急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必须规范运行,生命大于一切,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做好急救工作;他说:这是一次正规化的培训,这标志着我院作为急救中心分站正式开始运行,灵武市急救分站的建设,要以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为核心,医院网络信息化建设为基础,24小时听候银川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确保急救工作的万无一失。之后由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三位领导分别对紧急救援工作做了详细讲解。

首先,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调度科杨科长对《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及院前医疗纠纷的防范》做详细介绍。她重点强调: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的延伸,服务时限性强,要求我们要做到“有呼必应”“有求必救”。按照“现场抢救,就近救急,病人自愿,医院能及,统一调度”的原则,开展院前急救工作。同时杨科长通过培训对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救治环境的局限性、院前急救工作流程、院前急救医疗纠纷的因素和防范对策 等内容做详细介绍。

其次,银川市紧急救援中心的车管科王晓东科长,对《救护车交通事故分析及防范》做了专题介绍。他提到了救护车作为救援运输最重要交通工具,在整个救援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救护车的安全在救援工作中就变得尤为重要。王科长通过真实实例分析了救护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原因,并且详细介绍了避免交通事故的防范措施。强调完善健全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行为规范、目标责任书、驾驶员岗前培训及车辆维修保养等制度对减少救护车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性。

北京市院前急救护士工作规范 篇6

为加强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管理,规范院前医疗急救护士的工作行为,提高院前医疗急救整体工作效率和水平,特制订本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120/999XX护士,您需要什么帮助可以告诉我。

(二)请您带好去医院就医的相关物品。

(三)急救车空间狭小,请您上下车注意,避免磕碰受伤。

(四)请您下车时携带好随身的物品(药品)。

二、禁用语

(一)别动,我正给你XX(检查/治疗)呢。(二)太胖了,血管都找不到。(三)你这人怎么回事,这么不配合。(四)快点儿上车,别磨蹭。

三、仪表着装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规定穿着工作服上岗(服装同女医生),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

(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强化首都意识、急救意识,医德高尚,医风端正,不以工作之便收受任何钱物,不示意患者赠送钱物,廉洁行医。

(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工作态度认真负责。

(三)工作期间统一着工作服,佩戴工号牌,做到着装整洁规范、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精神饱满。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不得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合理要求,尽全力配合医生救治患者。

(六)配合医生与患者和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七)救治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动作迅速、思维敏捷、处置果断、争分夺秒、临危不乱、团结协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提前到岗,上岗前检查利器盒、医疗废物袋是否按规定配置;药品及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均在有效期内,无过期。填写《医疗设备交接本》,与上一班人员做好交接记录。如发现器材有缺损或不能正常使用,应及时报告急救站

负责人并使用备用物品。

(二)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插卡登陆上班或电话登陆上班,因故不能自动登陆时,应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由调度人员负责人工登陆上班。因故不能出车,应及时通知急救站负责人及立即向120/999指挥调度中心报告。

(三)10秒钟内接听派车电话,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四)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应立即下车寻找。协助司机与120/999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五)无菌技术操作时,须再次检查一次性无菌物品包装密封程度,有无破损,是否过期,确定无误后方可使用。

(六)院外抢救病人时均执行口头医嘱,听清医嘱并重复一遍:药名、剂量、用法、与医生核对后方可执行。使用麻醉药品、特殊用药时,须经两人核对。

(七)诊疗完毕后,清点物品,用药后的空安瓿保留,与用过的注射器具、纱布等一并带出现场,注射器、针头等按规定销毁。

(八)协助患者家属、医生、司机、担架工完成患者的搬抬工作。患者被搬上担架后,负责立起担架护栏并按要求系紧安全带。在关闭车门时,应提醒患者家属注意安全。

(九)患者送院途中,坐在医疗舱,协助医生观察患者病情,如病情变化随时准备抢救。

(十)完成任务后,把医疗废物放置在医院指定地点并负责更换一次性担架单。如转运完传染病患者,救护车离开医院之前,负责车厢消毒。

(十一)出诊回来后及时检查氧气、心电图机电量、心电图用纸是否充足。按规定补充诊箱内所缺药品及医用耗材,以确保正常工作的运转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 篇7

1 常见护理工作模式的特点

1.1 个案护理

指1名护理人员负责1例患者全部护理内容的护理工作模式。此模式主要适用于病情复杂严重、病情变化快、护理服务需求量大, 需要24 h监护和照顾的患者。

1.2 功能制护理

将护理活动按照功能分类, 根据本部门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及资质进行分工, 每个护理人员从事相对固定的护理活动[1]。此模式便于护士长对护理人力的组织安排, 但因是分段式护理不利于护患的沟通。

1.3 整体护理

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活动时要以人的功能为整体, 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帮助和照顾。此护理模式便于护士长进行病房护理人力的组织安排, 其核心是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

1.4 临床路径

从控制医疗成本着手、以医疗团队合作为主的工作模式。此模式主要特点为:综合性、时效性、多专业合作性, 适用于诊断明确、病情相对单纯的一般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护理。

以上几种常见的护理模式有其对应的优、缺点, 但这些护理模式主要适用于临床护理, 更准确地说是住院患者的病房护理, 而不适用于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2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模式的探讨

院前急救中, 护士强有力的配合、规范的急救护理程序、娴熟的护理抢救操作技能是提高成功救治和质量的保证。笔者以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为例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何种护理工作模式更适合于当前快速发展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

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拥有医护人员162名, 护士平均年龄32岁, 各急救站点每班次常规配备3辆出诊车:一线出诊车、二线出诊车、备用车 (长途转运车、传染性疾病专用车、社会保障服务) , 每车各配备1名医生、1名护士、1名司机。

2.1 出诊次数增多

随着急救医学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急救意识随之不断增强。1999年太原市紧急救援中心成立之初两个分站日平均出诊量约50趟次, 2010年1月—11月, 共接诊37 982趟次,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3 690趟次, 同比增加了10.8%;接诊患者37 239人,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3 589人, 同比增加了10.7%;完成各项社会保障任务264起。作为一名一线出诊车上的护士1个班次出诊次数可达10余趟, 现场的伤者搬运、紧急救治、转运途中的多项急救护理操作, 对于每一位出诊护士在体力上无疑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从这方面考虑院前急救护士应该适当年轻化, 以确保有充足的体力和精力投入到每一次的救援工作中。

2.2 急救病种复杂多样

急救护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急救病种复杂多样, 针对不同的疾病, 护士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及时有效的护理, 配合医生完成一系列的急救治疗工作。另外, 近几年来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频繁发生, 无形中使得院前急救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骤然增高。作为一名急救护理人员, 永远是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人, 在人们因为害怕被传染躲在家中不敢出门时, 她们却必须冒着被感染的危险, 穿着厚厚的隔离服去完成一项项护理操作, 完成一次又一次的患者转运。从这方面考虑院前急救首先应该配备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护理人员, 以确保可以在现场救援工作中配合医生完成抢救任务。这就需要通过强化技术培训, 通过教学不断促进护理人员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 从而建立起一支技术精湛、经验丰富的急救护理队伍。此外, 由于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通常是在近似无保护状态下完成一系列护理操作, 所以院方应当定时对她们进行全面体检, 以保证她们拥有健康的身体来维持正常的急救护理工作[2]。

2.3 重大事件发生率不断增加

2010年1月—11月, 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共出诊3人以上重大事件428起 (其中6人以上的重大事故36起) , 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10.3%.2010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救援中, 中心医院挑选26名救援队员和5辆装备精良的急救车、1辆救援指挥车亲赴救灾一线, 共接诊玉树重灾区伤病员537人, 巡诊结古镇东区和琼龙路群众2 000多人, 伤病员203人。2010年5月王家岭煤矿透水事故患者转运中, 80名医、护、司及20辆救护车前往火车站将60名矿工兄弟转运到省城医院接受救治。重大事故的频繁发生无疑使院前急救护士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应激状态, 长期的高度紧张和高度危险的救助环境极易造成护士焦虑度增高, 身心疲惫。从这方面考虑应该定期给予院前急救护士休假或者轮转岗位, 以确保护士以最佳的身心状态投入到紧张的急救工作中。

3 院前急救的发展趋势

世界急救医学与其他各行业一样正在飞速发展, 院前急救护理也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方向迈进。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的救援中心都相继与110、122、119联合互动出诊, 共同来完成一系列的出诊救援任务。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2010年1月—11月与110台联运出车1 732趟次, 与122、119台合作成功地完成了多次重大交通事故及火灾的救援工作。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特点:随机性强、流动性大、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且病情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 常用的护理工作模式根本无法满足院前急救的护理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护理资源, 从整体角度满足患者需要, 合理的护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想为患者的生命健康开通一条快捷、有效的急救绿色通道, 那么所对应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模式必须做到如下几点:其一要保证每个班次护理人员的年龄比例、应急能力和专业护理水平相对平衡, 保证每个班次的护士都能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其二要公平对待每一个护士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这对加强组织凝聚力, 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具有直接影响;其三要制订并完善一系列有责、有序、有效、系统科学的管理标准, 实行竞争上岗、末位淘汰, 并通过不断培训学习建立一支反应快速, 技术精湛、全面的急救护理队伍;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合理地调配出诊。现在太原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各分站各班次均保证3组人员出诊, 通常情况下一线车负责全天的急救任务;二线车负责后备出诊;三线车则负责平稳患者的转运及一些日常保障性任务。但针对目前出诊量日渐增多的现状, 一线车的护士很有可能整个班次都奔波在救治途中, 长期紧张的工作会使其身心疲惫而降低工作效率。再者, 由于出诊情况不同, 各急救分站同班次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也参差不齐,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笔者认为各急救分站不应遵循既定的成文的规定出诊, 而应根据出诊的特点, 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护士出诊。换言之, 为了更好地适应院前急救, 更为出色地完成每一次出诊任务, 院前护理模式应当是一种相对灵活、机动, 可以随时根据出诊特点及突发情况并结合本地区、本时段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调配的工作模式。

总之, 院前急救医学正处于发展阶段, 工作强度大, 风险大, 又非常辛苦, 一支具备良好的医德、熟练的护理操作技能、灵活、果断、应急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吃苦奉献精神、招之能来、来之能战的护理队伍, 再加上合理的院前护理工作模式, 才能更加出色地完成好院前急救工作。

参考文献

[1]郭新萍.院前急救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4, 2 (6B) :56.

颅脑外伤的院前急救 篇8

面对颅脑外伤,某些人可能会急切采取措施,殊不知方法不当往往给伤者带来更严重的后患。那么,面对颅脑外伤,应如何进行急救呢?

一、了解伤情仔细询问受伤时间、受伤姿势、着力部位、伤情变化等情况。尤其是应详细了解伤情变化,因它常可提示伤情的严重程度。

二、院前急救如果对伤者入院前给予一定的现场急救,往往可起到重要作用常见外伤及急救措施如下:

头皮下血肿

常因头部受到钝器打击或撞击所致。头局部有隆起,触摸有柔软、波动感,伤员自感伤处疼痛。

急救措施: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休息1~2周即可。局部隆起部位可作冷敷,或口服云南白药。当头皮开裂出血时,可用纱布或清洁手帕之类直接压迫伤口止血包扎。

脑震荡

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或高处坠落物是造成脑震荡的常见原因。这是脑组织损伤最轻的一种。这类病人一般有短暂的意识丧失,清醒后常不能回忆受伤经过,医学上称之为“逆行性健忘”,常伴有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急救措施:绝对卧床休息,一周内停止脑力和体力劳动。可适当服用镇静止痛剂,如安定,每次1片,口服,一天3次;阿司匹林,每次0.5克,口服,每日3次。

异物嵌入颅脑内

对于嵌入颅脑内的异物,切勿随便拨出,应请有经验的医师处理。因颅内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和血管,而残留在伤口内的异物如木片、铁杆、碎石子等,如取出方法不当,常可使神经、血管断裂,造成脑损伤、大出血等严重后果。如本文开头那位同学。

急救措施:一般应在输血的同时,迅速将异物拨去,并对伤口进行缝合。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后,颅内很快会出血,病人随即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昏迷等症状。颅内血液如渗入组织疏松的眼眶周围,会出现血肿,使眼球突出,形成“熊猫眼”。这类病人还可能伴有鼻、耳道出血。

急救措施:用清洁棉花不断地将流出的血液、脑髓液擦去,并急送医院。

颅内血肿

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各种类型的血肿,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高压。病人可出现持续性昏迷、恶心、呕吐、肢体瘫痪等症。

急救措施:密切注意伤情变化,保持安静,切勿翻动病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快速静脉滴注20%甘露醇和速尿,以降低颅内压。

开放性颅脑损伤

由钝器或锐器致伤,易造成头皮、颅骨、硬脑膜和脑组织的损伤。脑组织常可膨出。

急救措施:迅速控制头皮出血,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如脑组织已膨出,则可用一个清洁的碗扣上,包扎后再送医院。

三、在急救中,还应注意以下事项保持气道通畅急救者应清除伤员口腔内的呕吐物和血块,将他的头偏向一侧,牵拉出舌头,以防舌头后坠和呕吐物流到气管,造成窒息。同时应注意,血液可沿鼻腔和耳道流出,此时切勿用棉花球塞住,否则极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和颅内感染。另外,应及时取出病人衣服口袋中的小刀、硬币和钥匙等,以免受压伤。

搬动应保持平直体位在搬运颅脑外伤者的过程中,应小心谨慎,先上颈托,若无颈托,可用二块枕头或沙袋置于伤员头两侧制动(如下图),伤员宜固定在木板上,切忌推拉、翻转或摇动伤员的头颅或肢体,因为颅脑外伤者大多伴有颈髓损伤。

不宜服用止痛剂因服用止痛剂后可掩盖某些疾病,容易贻误治疗;且脑外伤者多伴有呕吐,故不宜服用。

院前急救工作流程图 篇9

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行业的服务“窗口”,救护车是完成院前医疗急救工作的重要载体,为使救护车司机能够安全、快捷、规范的完成每一次急救任务,树立良好的院前急救形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急救服务,特制定本工作规范。

一、规范用语

(一)您好,我是XX救护车,我们现在从XX地出发,请告诉我您的具体地点。

(二)我们马上就到您家了,请您做好出发准备(三)路上有些堵车,我们会尽快赶到。(四)请您扶好坐好,我们准备开车了。(五)前面路颠(转弯),请您扶好坐好。

(六)我们到医院了,请您下车时留意,小心碰头。(七)请围观的群众尽量散开,便于医生抢救病人。

二、禁用语

(一)叫家属出来接车,不然找不着。

(二)你别瞎嚷嚷,说清地点,到底从哪过去。(三)路上太堵,根本走不动,你以为我们是开飞机的呀。

(四)还没到呢,你等着吧。

(五)快点坐好儿,开车了。(六)看热闹的别看了,赶快让开。

三、仪表规范

(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

(二)按工作岗位要求穿着工作服上岗(见附图1、2),着装整洁规范。

(三)佩戴工号牌上岗(工号牌必须挂在前胸左上方)。(四)仪容修饰得体(不戴戒指、耳环、手镯,不浓妆艳抹)。

四、行为规范

(一)爱岗敬业,维护院前医疗急救行业的良好形象。(二)增强首都意识、急救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三)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

(四)态度和蔼,语言、举止文明,解答问题耐心,主动为患者排忧解难;切忌与患者发生争吵。

(五)小心驾驶,对病人有同情心,尽可能快速、安全、平稳地将病人送达目的地。

(六)执行任务全过程时时体现“急”字,出车迅速、动作灵敏、争分夺秒、团结协作、适时使用警灯警报。

(七)爱护车辆,勤检查、勤调整、勤清洗,保证救护车整洁卫生,车况性能良好。

(八)遇有重大灾害事件,积极配合现场抢救工作。

五、工作流程规范

(一)上岗前

1、应提前到岗,穿规定的工作服、佩戴工号牌。

2、按顺序检查担架、通讯系统、警报器和蓝色警灯、随车记录用具品种和数量是否按规定配置,能否正常使用和是否有损坏。与上一班人员做好车辆交接登记。

3、全面检查车辆安全状况。

(二)站内待命时

1、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站内待命“键。

2、接到出车任务后,在2分钟内出车。

(三)执行任务途中

应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确保行车安全。具体要求如下:

1、救护车出发后,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驶向现场键”。

2、途中驾驶必须系好安全带,要集中精力;控制车速,避免“四急”;急刹车、急转向、急调头、急靠边;按规定使用警灯、警报装置;服从交警指挥。

3、如发生行车事故应立即报告指挥调度中心,请求另派车辆完成此次任务。同时及时上报急救站负责人,并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程序处理。

4、如发生车辆故障,立即检查原因并排除故障。如无法及时修复,应立即报告指挥调度中心,请求另派车辆完成此次任务。

5、按规定使用警灯、警报器。

(四)到达现场后

1、救护车停稳后,将车停放在安全及方便患者上车的地方,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到达现场“键。并立即下车与医生、护士(担架工)共同将担架抬下车。

2、如现场无呼救者或者患者家属等候时,立即与指挥调度中心联系,进一步核实地址。

3、如患者已离开(车到人已走),确实无法找到患者时,立即向指挥调度中心报告,并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完成任务“键。

4、当医生、护士进行现场救治时,在救护车边等候。

5、协助医生、护士、担架工、家属搬抬患者,并协助担架上车。

(五)送院途中

救护车行驶速度和停靠应服从医疗需求。

(六)到达医院后

1、送达医院后,协助医生、护士、担架工将担架抬下救护车。

2、开具救护车收费单据,交与患者家属,收取救护车

费。

(七)离开医院后

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途中待命”键。

(八)回到站中

在GPS车载显示器上按“站内待命“键。

(九)离岗后

1、在GPS车载显示器上刷卡下班。

2、清洁驾驶室及车厢外卫生,按规定做好车辆交接工作。

3、填写车辆工作日报表,向财务部门交所收救护车费,结清收费账目。

4、油箱存油少于油箱一半时应及时加油。附图1:司机夏装

120司机

附图2:司机冬装

120司机

999司机

院前急救精选心得 篇10

急性脑血管病与冠心病并列为危害当代人健康和生命的两大杀手,并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治愈率低,“四高一低”的特点。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比美国高出一倍。中国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是心肌梗死的4-6倍,3/4的病人不同程度的丧失了生活和劳动能力,带来的经济负担是心肌梗死的10倍,给我国每年带来的社会经济负担达400多亿。【3】

癫痫病是一种慢性病,可迁延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对患者的身体、精神、婚姻及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

原始点疗法是从根本上调节身体,调动人的自愈能力,使得身体回归健康状态。原始点急救法处理的不是传统医学常常处理的患处,而处理的是他处,即病因所在之处——原始点【4】。比如心肺复苏术按压的是心脏,原始点疗法按推的是心脏对应的原始点,即是上背部原始点;急性脑血管病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疾病,通常要绝对静卧,头部更不许移动或摇动,理论上是避免更大的出血或加重脑部症状等。原始点对所有的急性脑血管病,不管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都是按推头部原始点,就会有所移动头部。事实证明这种按推所引起的头部移动的影响,相对于按推头部原始点,修复体伤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上述所有案例用原始点院前急救苏醒后,及时补充热能,一般很快恢复如常人,用原始点急救苏醒后送到医院的少数几个患者,查体状况良好,也都证明原始点的急救,没有后遗症。但遗憾的是,本研究中突发心脏病、意识丧失的一组案例,在施救前未探测其心跳呼吸是否停止,虽然从原始点医学角度,按推上背部后随即苏醒可判断其为突发心脏病,但尚不足以断定其心脏是否停跳。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 篇11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现场救护风险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1.1.2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3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1.2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1.3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1.4 职业伤害风险

1.4.1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1.4.2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1.4.3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1.4.4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5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2.1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2.2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3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2.5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2.6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時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2.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2]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上一篇:过独木桥下一篇:幼儿园工作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