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诊护理

2024-09-19

院前急诊护理(共9篇)

院前急诊护理 篇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 起病急, 发病快, 致残率和致死率高, 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供血快速减少, 发生心肌缺血现象[1]。患者发病后若未得到及时治疗, 可直接致死, 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院前急诊护理, 对稳定患者病情, 提高预后, 降低死亡率有着显著意义。因此, 笔者就对比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及未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的患者进行对比。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2例患者于2010年4月~2013年6月到我院就诊, 男31例, 女21例;年龄45~78 (63.5±3.6) 岁;患者均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对照组50例患者于同一时间到我院就诊;男30例, 女20例;年龄42~75 (64.1±3.3) 岁;患者未接受过院前急诊护理;两组患者才年龄、性别等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院前护理。院前急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救护车立即到现场后就接受到专业护理。 (1) 院前急救。急救人员接到120电话, 立即准备急救设备, 与家属及时联系, 了解病情, 让患者即时平卧, 在到达现场后立即检查, 测试生命体征。 (2) 积极配合抢救。到达现场后, 立即将患者平置床上, 带面罩供氧。若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适当提高纯氧浓度, 以此缓解病情。若患者出现胸部疼痛, 应立即采取5~10mg吗啡皮下注射, 以此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在积极配合, 做好预判, 确保可有条不紊工作[2], 减少各环节工作的时间。 (3) 建立静脉通道。患者起病急, 病情重, 多伴有并发症, 在起病时, 应及时救治。在到达现场后, 在最短时间内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采用静脉留置针, 对患者注射。 (4) 安全转运。患者发病后应减少过长路程的搬运, 护理人员在搬运前, 应妥善固定, 并随救护车快速转运到附近有救治能力的医院, 并做好患者入院转交接记录的书写, 减少患者救治时间。 (5) 心理护理。患者发病后, 会无法控制出现紧张、恐慌、焦虑情绪, 同时家属在患者发病使也会出现无法避免的负面情绪, 而患者及家属的负面情绪均会影响急救人员的抢救措施。护理人员到达现场后, 在抢救同时也应采取必要心理护理, 安抚、鼓励患者, 并安抚患者家属, 以此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情立即实施手术抢救, 术中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若抢救成功则转到普通病房。术后加强护理循环频率, 密切监测患者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等, 避免发生呼吸骤停、房颤等。同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减轻其心理负担, 指导患者正确饮食, 做好康复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死亡率、入院时间、急救时间、护理质量、满意度及纠纷发生情况。护理质量[3]:自制调查问卷表对护理质量进行评价, 内容包括基础护理质量、急救护理质量、准备情况、工作质量、操作情况等, 共100分, 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5.0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死亡率及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无死亡病例, 抢救成功率100%;48例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4例患者转入ICU治疗;对照组患者5例死亡, 占10%;30例患者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15例患者转入ICU治疗;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2% (50/52) , 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4% (32/50) ;两组死亡率对比 (χ2=5.63, P<0.05) , 满意度对比 (χ2=5.72, P<0.05) 。

2.2 两组患者入院时间、急救时间及护理质量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时间与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见附表。

2.3 两组患者纠纷发生对比

观察组纠纷发生率为1.9% (1/52) , 对照组纠纷发生率为20% (10/50) , 两组纠纷发生率对比 (χ2=5.63,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急症, 发病快, 起病急, 病死率高, 对患者生命安全有较大威胁。因此, 及时治疗, 稳定生命体征, 避免病情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据研究资料[4]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后尚未及时去医院就诊, 有高达50%患者出现死亡。而大部分患者因发病后几小时内未得到任何急救措施也会导致死亡。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诊护理, 降低患者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院前急诊护理可有效预防患者病情恶化, 以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5,6], 可有效提高患者入院后治疗效果。在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无死亡病例, 抢救成功率100%, 对照组患者5例死亡, 占10%;由此可见, 通过院前急诊护理, 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 确保患者身心健康。在实施院前急诊护理时, 必须要保证护理人员可熟练操作急救过程以及丰富的急救经验, 才能保证患者能够得到准确有效的急救治疗。通过院前急诊护理, 对患者实施吸氧、镇痛, 建立静脉通道等, 采取急救心理护理干预, 对稳定患者病情, 预防病情发展起到显著效果, 也相应的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同时加强患者的搬运转运护理,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患者急救时间和住院时间, 更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 避免死亡。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入院时间与急救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P<0.05) , 使患者能够得得到及时治疗, 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同时观察组护理质量好于对照组, 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总而言之, 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院前急诊护理, 可稳定患者病情, 降低死亡率, 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增强护理质量, 避免医患纠纷, 应用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刘颖, 赵婷.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 :13-15.

[2]李亚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方案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7 (2) :217-218.

[3]蒋彩霞, 张梓童, 周细银, 等.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2) :235-236.

[4]李贞田.急性心肌梗死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25) :180-181.

[5]锦英, 陈小燕.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J].福建医药杂志, 2006, 28 (6) :148-149.

[6]张巧风.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6 (14) :352-353.

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各种急症和意外伤害明显增多,因此院前急救是新的医疗行为。

急救中心应24小时应诊,迅速接听“120”呼救电话,用最简练的语言在短时间内问清病人的地址、人数、病情、电话,争取到的一分一秒都将对病人进行院内急救起决定作用。所以我科向全县人民承诺,接到电话后3分钟出车。

对车和车内的要求:保证急救车各种性能完好,保证不出任何故障。车内抢救物品柜内放灭菌敷料、气管插管、清创缝合包、血压计、手电筒、开口器、吸痰管、穿刺包。此外,心电图机、电除颤器、简易呼吸器、止血带、氧吸入器、输液用品、各种急救药品,做到四定:定位置、定数量、定人管理、定期维修,消毒、车内舒适、安全可靠的设备,满足患者需要。

急救与护理:院前救护的关键就是及时准确判断病人病情,果断采取抢救措施:护士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表情、皮肤黏膜、感觉末梢血管充盈程度。保持呼吸道通畅非常重要,应迅速给予清理鼻腔、口腔异物,头偏向一侧,对舌后坠病人应舌挟出,并及时给氧吸入,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维持正常呼吸功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①对于创伤性大出血、出血量大者,快速补充血容量,必要时建立2条静脉通道,维持有效循环。②有颅内高压者,给予20%甘露醇时加压给液,用9号软针头插入20%甘露醇瓶内,然后接入50ml针管,给瓶空气加压。③对于抽搐烦躁不安的病人,确保安定,慎用镇静剂,以免掩盖病情。④急性心梗的病人,做心电检查,给氧,注意安静平卧少搬运,给予扩冠、镇静,给于止痛药。⑤开放性气胸的患者,用无菌厚敷料严密封闭伤口,使之变为闭合性气胸。⑥活动性出血者,用止血带,或直接用血管钳止血,绷带加压包扎。⑦四肢骨折者给予夹板初步固定。脊柱受伤患者首先保持被动体位,防止再度损伤,颈椎损伤的患者严禁转动颈部,以免造成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功能障碍。⑧对于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的患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要密切配合医生,认真听取口头医嘱,执行前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执行并做好护理记录。在急救现场条件差、病情程度各异、设备差的条件下,护理人员更应有高度的责任心、熟练的抢救技术和全面丰富的急救知识,并且沉着、冷静、细心、快、稳、准、灵活、果断地采取措施,体现了全体急救人员齐心协力、能力互补的战斗成果。

院前急诊护理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12月—2011年11月我院急救中心总出动救护车7 869次, 排除出诊病历随访资料不全等原因, 共收集病历资料6 220份, 其中男3 618例, 女2 602例, 年龄12~82岁, 平均年龄42.6岁。

1.2 研究方法

对院前急救患者的院前急救病历、出诊登记表和院内急诊病历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项目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疾病和就诊时间等。

分类方法: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0~14岁组 (少年组) , 15~40岁组 (青年组) , 41~60岁组 (中年组) , 61岁以上组 (老年组) 。按疾病系统分为: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创伤 (四肢骨折、颅脑损伤、腹部损伤、胸部损伤和多处软组织挫伤) 、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等7大类。季节划分标准为:冬季为12月1日—2月28日, 春季为3月1日—5月31日, 夏季为6月1日—8月31日, 秋季为9月1日—11月30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7及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用χ2检验做计数资料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院前急救病种分布

排在急诊科疾病构成比前4位的疾病为创伤、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 分别占29.2%、25.4%、14.4%和11.0%, 见表1。

2.2 急诊疾病的性别构成

院前急救急诊疾病的性别构成见表2。

例 (%)

2.3 急诊疾病的年龄构成

院前急救急诊疾病的年龄构成见表3。

例 (%)

2.4 急诊疾病的季节构成

院前急救急诊疾病的季节构成见表4。

例 (%)

3 讨论

3.1 院前急救急诊疾病谱分析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利用院前条件和设备, 现场抢救危重病人, 其以挽救患者生命为宗旨, 为医院治疗赢得时间和条件, 是一门独立的临床专科[3]。院前急救对于危重病患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系着患者的生命是否可以延续。对急诊患者疾病谱的分析不仅可以为院前急救的管理和培训提供参考, 还可以为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4]。

本研究结果中, 由表1可见, 在7大类疾病中, 最多的为创伤, 占比为29.2%, 然后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急性中毒、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疾病, 所占比例分别为25.4%、14.4%、11.0%、8.3%、6.8%和4.9%。这个结果与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有一定的差异, 这是由于疾病分布与多种因素相关, 而每个地区的生活条件、风俗习惯都有差异, 致使每个地区的疾病谱不尽相同[5]。这表明各地疾病谱不能盲目照搬, 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由表2可以看出创伤患者中, 男性构成比为68.4%, 女性为31.6%, 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 这是由于在当今社会中, 从事危险性行业的大多数为男性, 比如建筑工人、司机等行业, 这些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有发生创伤的危险性, 致使创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由表3可见, 40岁以上的患者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构成中占重要比例, 尤其是61岁以上的人群。这是由于随着年龄增大, 人的器官功能降低, 免疫能力下降,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危险性增加[6]。由表4可以看出, 冬春季节多发呼吸系统疾病, 这是由于春季为病原菌传播活跃的季节, 而冬季由于环境温度降低, 人体抵抗病原菌的能力弱于其他季节, 所以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7]。总体来讲, 本次研究疾病谱符合疾病的发病规律。

3.2 护理对策

⑴依据疾病谱分析, 为从事院前急救工作的相关人员制定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方案。护士长应学习现代化的护理理论与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知识, 了解急诊护理进展。一般护士应提高专科技能, 以提高危重病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鉴于疾病谱所展现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需尽量做到一专多能, 除具备专业技术外, 还应掌握好急救患者的心理状态, 以消除患者的消极心理。⑵对院前急救常见疾病, 制订抢救、治疗和护理预案, 建立标准化的急救和诊疗常规。另外, 在取得相关管理部门的支持下, 结合疾病谱的时间变化特点, 加强药物、器材的配备以及急救队伍建设。急诊科有着工作量大、节奏快和高度紧张等特点, 相关医护人员常常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所以在建设急救队伍时, 应挑选年轻且专业技术又比较成熟的人员, 以提高急救队伍的应急能力。⑶根据急救时间呈现出的规律性, 合理配备资源, 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争得更多的抢救时间。

总之, 应以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为依据, 对参加院前急救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有方向、有重点的培训, 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 提高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郝璐, 尹文, 黄杨, 等.55650例急诊病例疾病谱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8 (5) :32-34.

[2]乃远福.百色市3718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和防控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18) :3482-3483, 3495.

[3]曹灵红, 徐平, 邹永丽, 等.院前急救4109例ICD-10疾病谱分析[J].华西医学, 2009 (10) :2677-2679.

[4]张巍, 路璐, 李会, 等.徐州市区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中国校医, 2012 (1) :20-21.

[5]陈又铭, 韩自华, 马晓飞, 等.银川市27915例院前急救患者疾病谱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2 (9) :921-923.

[6]屈莉.3428例急诊住院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12 (30) :2820-2821.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 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51-02

院前急救是指对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在伤病现场对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途中监护和转运等环节[1]。由于院前急救护理的特殊性,急救工作存在更大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防范和减少护理纠纷,保护护理人员;才能为患者提供快速、有效和安全的救护,更好的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1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现场救护风险

1.1.1急救药品、物品、器械准备不足

由于现场救护的紧急性和复杂性,救护车上的物品、药品准备有限,或者由于使用后没有及时补充、准备、检查不及时,导致到现场才发现抢救物品没带齐,仪器不能正常使用,直接影响患者的抢救。

1.1.2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

现场急救人手有限、环境复杂、位置不舒适、精神紧张等都可能造成护士不能与医生密切配合进行抢救,如仪器操作不熟练,静脉穿刺数次不成功,延误抢救用药最佳时间,直接影响院前抢救质量[2]。由于现场急救多数在患者家里或路边等公共场所,家属或路人目睹抢救过程,如果急救技术不熟练或不及时,容易引起护患纠纷。

1.1.3 未实行告知、知情同意

在院前急救中,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容易忽略患者和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如在使用急救仪器或紧急抢救技术如气管插管、除颤等未征得患者或家属的同意,一旦患者抢救不成功,容易引起纠纷。另外,患者拒绝治疗或因病情危重不宜长途转运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转运而中途病情加重或死亡的患者也易引起纠纷。

1.2 转运途中风险

在转运前未向患者或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脊椎外伤患者在搬运或固定时不当,或由于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观察病情不到位,未充分评估路况,造成患者输液外渗及输液速度的改变引起患者病情变化。

1.3 暴力伤害风险

院前急救注重的是时间,面对的是危、重、急症患者,但由于路况原因或出车地点比较远,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家属在等车过程中,常常认为救护车出车时间慢,没有尽到责任,尤其在抢救患者无效、死亡时就容易引起家属的不满,甚至暴力伤害,而护理人员是暴力发生最危险的人群。

1.4 职业伤害风险

1.4.1 针刺伤

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紧急状态下由于时间紧逼,现场急救由于环境、人力、用物的限制,护士显得更加紧张,在建立静脉通道和各种注射及处理医疗废物时容易被针头、留置针芯刺伤。

1.4.2 传染病感染

院前急救情况紧急,对患者的传染病的不确定性,由于缺乏人手,在现场急救时只能靠自己去完成所有的工作,而护士为了能尽快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常常忽略了安全检查和戴手套程序,或者在操作中手套破损,就容易接触到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当有伤口的时候就有被感染的潜在危险。在转运过程中,由于救护车空间小,呼吸道传染病容易传染给护士。

1.4.3 身体性伤害

急救护士的工作就是出诊,大多数院前急救时没有担架工,在现场急救时需要把患者移至安全和适合抢救的地方,或者抬上救护车,如果在抬举过程中用力不当,很容易造成护士腰椎损伤或肌肉拉伤。

1.4.4 心理性伤害

急救护士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时间的不可预计性,即便是休息也是在待命状态,一旦遇到突发事件随时必须出发。长期在繁重和紧张的工作中承受着很大的压力,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

1.5 其他风险

护理记录不准确或不齐全;护士与患者或家属的沟通不良都容易引起纠纷。急救护士在车上的时间长,而急救车车速快等都存在一定的风险。

2风险管理

2.1加强法律知识及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随着我国法制法规的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院前急救工作面临许多法律问题,常引发医疗纠纷。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护士长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组织护士相关法律知识学习,树立法律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在进行高风险护理工作前,及时告知病人及家属其操作的目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和注意事项,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配合,维护医护人员自身的合法权益[3]。

2.2 保证急救物品的完好与齐全

急救药品、器材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是急救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值班一线、二线护士坚持每天早上检查车上各种物品、药品、仪器性能状态并做好登记,血压计、咽喉镜、吸痰机、除颤机、监护仪等定期充电或更换,以保证诊治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救护车每天进行消毒液搽拭一次,保持车况运行良好。对救护车上的抢救药物和物品做到“四定、三及时”,分管到个人,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用后及时补充,护长随机抽查,分管护士每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大检查,认真、准确登记各种药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批号及有效期,近效期在6个月内的药品及时给予更换,检查者签名以示负责,确保急救物品完好率达100%。

2.3 加强急救理论及技能训练

科室制定各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大型事故、火灾、车祸、成批中毒病人的抢救与预案,确保护士在抢救过程中,做到忙而不乱,从容应对。科内定期请高年资医生讲课,外派护士参加各种急救护理学习班,每月进行基础操作和急救技能培训和考核一次,特别是急救仪器的使用,并进行分级考核,主管护师考护师;护师考护士的办法,达到彼此起促进的作用。除外我们还进行模拟抢救训练,与医生一起进行配合,如:气管插管术、CPR、除颤等配合训练,使医护配合默契,提高抢救成功率。

2.4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成立安全质量管理小组,科护士长为组长,带班护士长为护理质量控制组长、院前急救护士为成员的“三级安全管理监控网络”,对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进行监控。主要职责是:制定院前急救预案,培养护士的院前风险意识及抗风险能力,及时收集潜在的护理风险信息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的问题,利用每月一次的护士安全例会时间,组织大家把各自在院前遇到的一些风险、教训、经验积极交流,对有益的一些建议或教训,不仅对当事者不予批评,还给予适当奖励,以鼓励大家个个都发言,人人有收益,避免发生重复的差错。

2.5 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生命高于一切的信念,保证在接警后白天3 min内出车;夜间5 min内出车。在抢救时做到沉稳、熟练。在进行一些急救措施如:气管插管、除颤等仍然需简明扼要的对家属解释,做到边抢救边沟通,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建立一个特殊事件登记本放在出诊箱内,对于需要到医院治疗而不愿到意愿者向患者或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后果,让病人或家属签字;或者确实因为病情严重不宜长途转运的病人,家属强烈要求转院的要详细向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让家属签字,以防病情发生变化而把责任推诿到医护人员身上。护理人员从平时做起,不断的学习、提高与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能力。

2.6 制定转运风险预案,重视患者病情观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转运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病情变化和家属的心理需求,及時解决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我科要求医护人员不管病人病情轻重都必须坐在患者身边,不能坐副驾驶座,要求每一位护士在患者转运过程中仔细把握好每一个环节,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避免扭曲、挤压、脱落、堵塞等;始终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患者得到不间断的治疗和护理。

2.7 加强职业防护教育

定期进行职业防护讲座和职业暴露防护培训,每个进入院前急救队的护士在岗前培训时均要接受基本的职业安全防护技能训练。在搬运患者时正确运用人体力学原理及技巧,保持身体的正常平衡,尽可能用最大的肌肉及杠杆作用去完成工作,避免肌肉和韧带的损伤。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程序,避免被针头等利器刺伤。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手套预防感染。

我科通过院前急救护理风险管理半年多来,全体护理人员树立了风险意识,提高了自觉学习业务的能力,对护理工作中出现的缺陷、缺点不回避,不隐瞒,积极交流,主动想办法解决工作中易出现、常出现的问题,对有风险的事件做到“先知道、先告知、先预防”,科室制定相应的措施,真正达到防范于未然,病人的抢救成功率明显上升,而投诉,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同时也看到了院前急救护理安全管理上的缺陷。人人参与管理,人人接受管理,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及科室主人翁意识,减少了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和发生。

参考文献

[1]吴有平.120急救中心规范化建设与管理工作百科全书[M].长春:吉林科技出版社,2003:103,109.

[2]李明凤.急诊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7):187.

院前急诊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获得明确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所有患者在接诊过程中,均表现出呼吸困难、胸痛、大汗、腹部不适等症状。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5~86(54.8±13.2)岁,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44~87(56.2±12.8)岁。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院前急诊过程中,采取个性化护理,而后对这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2.1 对照组:院前急诊护理中,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医护人员在接到任务之后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现场,以现场所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作为参考依据,对患者的全身展开详细勘查,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检查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心率、血压、脉搏等,及时进行18导联心电图监测,由专业医师进行评估,实施常规急救方案,主要措施包括:建立静脉通路、充分氧气吸入、及时镇痛镇静、血管扩张剂类药物、充分抗凝、并发症预防等几大措施。目前在临床上,面罩、鼻导管均属于较为多见的几种吸氧治疗方式,将氧气的流量水平控制在5L/min,浓度范围控制在38%~44%之间,早期,注意保持充分的氧气吸入,使患者心肌缺氧状态在短时间内得以扭转,使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症状表现程度明显减轻,这对于减小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具有显著效果。

1.2.2 观察组:

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急救与护理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包括:(1)保证出诊及时且速度要尽可能快。为该类患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出诊规范,对人文关怀因素对疾病控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应该给予充分考虑,有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医护工作者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培训,保证能够及时有效的提高相关医护人员的素质,医护人员在接受急救电话后,应简单明了的对患者的病情基本情况进行询问,并及时派车。救护车出发之后应该及时主动的与患者的家属取得联系,并对病情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询问,指导家属确保患者安全的正确方法[5]。(2)急救护理。急救过程中相关医疗和护理人员必须保持安静,嘱咐患者一定不能够进行剧烈运动,在大多数情况下该类患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很冰出现胸部压榨小疼痛症状,在用药处理的同时应加强沟通,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在最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信心显著增强。建立静脉通路,穿刺操作的动作要保证做到快速而准确,各项操作均应该做到熟练,急救前了解患者病情,建立多条通路,为后期急救过程中药物治疗给予保证[6,7]。(3)心理护理。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起病速度相对较快且急,患者由于程度较为剧烈疼痛会出现严重的不良情绪,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对抢救计划的实施过程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相关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加强心理护理,给予患者足够的心理层面的安抚,语言和动作均应该保证适宜[8,9,10]。(4)转运护理。在接受科学的急救与护理之后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此时应该将其及时的转运至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在转运前,应做好家属的工作,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保证其能够对病情有基本的了解,并将转运期间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向其进行说明,争取获得其理解和支持,而后迅速对患者进行转运。并与医院相关部门沟通,交代患者的基本情况,医院也应该同时做好相应的接待准备。

1.3 观察指标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急救时间、转运成功率、急救诊断率、急救成功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出诊反应时间、急救事件、入院时间

观察组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

观察组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显著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病死率、肺水肿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观察组肺水肿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临床工作中,尽量减轻患者心肌梗死为改善预后的关键,传统院前急救护理中,多数情况下只注重护理效率,注意护理的配合,将救护时间缩短,将护理流程简化,大部分医护工作中,致力于构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路径,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依旧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诊护理中个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的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了分组观察,对比分析了院前急救过程中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急救时间、出诊反应时间、入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显著较对照组高;观察组患者肺水肿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减少。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过程中,对其实施个性化的护理,虽然无法使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但是其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缩短出诊反应时间、急救时间、入院时间,提高急救诊断率、转运成功率、急救成功率,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杏婷.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3):72-73.

[2]赵明星,赵凯明,楚瑞雪,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5):466.

[3]陶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50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36(13):145-146.

[4]关家凤.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06):1893-1894.

[5]杨林霞,林喜爱,徐秋英.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3(4):115-116.

[6]张巧风.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6(14):352-353.

[7]彭锐,廖容,张雪兰,等.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21-22.

[8]王国芳.个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2(11):27-28.

[9]翟继卫,曹汴英,王佳楠.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救护分析和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7):262.

院前急诊护理 篇6

关键词:院前急诊护理,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救治,预后影响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次研究重点探讨院前急诊护理对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救治及预后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4例, 女36例, 年龄11~66岁, 平均 (32.9±2.3)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2例, 挤压伤8例, 酒后跌伤16例, 打架受伤14例, 车祸伤30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5例, 脑挫裂伤30例, 颅骨骨折12例, 硬膜外血肿23例。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45例, 女35例, 年龄9~69岁, 平均 (32.5±2.1) 岁。其中高空坠落物伤10例, 挤压伤6例, 酒后跌伤20例, 打架受伤12例, 车祸伤32例。另外, 硬膜下出血14例, 脑挫裂伤31例, 颅骨骨折10例, 硬膜外血肿2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使用院前急诊护理, 以下是院前急诊护理的具体方法。接到急诊救治信号后,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往现场, 对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进行初步估计之后, 要立刻采取相应措施。为了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医务人员要给予患者吸收高浓度、高流量的氧气。为了避免患者发生误吸而窒息的现象, 需将急性脑颅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头部偏向一边, 然后将患者鼻子和口腔的分泌物清理干净[1]。为了给予患者补充血容量及相关药物, 医务人员要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 如果患者需要输血, 需要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诊护理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顺畅, 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的变化, 清楚患者口鼻的分泌物之后, 帮助患者吸痰, 需要注意的是, 吸痰管的外直径最好要小于内直径的一半, 利用吸痰管的负压进行吸痰, 如果吸痰管遇上阻力就立刻停止, 稍微退出吸痰管之后再继续负压吸引[2]。如果患者的黏液比较黏稠, 最好将痰液稀释之后再吸痰, 稀释方法可以是在气管内滴入大约8 ml的生理盐水。在吸痰的过程中, 护理人员的动作一定要快速、准确、温柔, 而且每次吸痰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 min以内, 如果要连续吸氧, 次数应控制在3次以内, 需要注意的是, 在吸痰的过程中要适当给患者吸入纯氧[3]。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导尿、备血、抽血等护理措施。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由于处在无意识的状态, 因此很容易造成呼吸不顺畅。研究表明, 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 吸氧血症的发生率高达70%, 因此在院前急诊护理中要确保患者的肺部气体能够正常交换。对于重度昏迷的颅脑损伤患者, 要立刻给予气管插管以便通气。护理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情况,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瞳孔的变化和意识的变化, 护理人员要频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情况[4]。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例 (%)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是常见的人类创伤之一, 引起颅脑损伤并且导致昏迷的原因主要有爆炸、自然灾害、煤矿事故、车祸、高空坠落等。由于颅脑损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 伤残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病情相对严重, 后遗症也很多, 患者只有接受早期的治疗和护理, 才能将治疗效果提高, 并减少后遗症[5]。因此, 对于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来说, 院前急诊护理具有很大的意义。院前护理最重要的环节是要随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并且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 并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瞳孔的变化等一一记录下来。院前急诊护理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这些护理人员要有镇定的心理素质, 同时要具备专业的急救和护理知识, 具备敏捷的思维能力, 对患者的病情能够初步准确的估计, 以便能够展开准确的抢救行动。另外, 护理人员还要及时的执行医生的嘱咐, 在急救护理原则的基础上, 强化急性期的护理。在转运的途中, 护理人员要强化护理, 为医生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为患者赢得抢救时间[6]。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 护理人员将患者的头部伤口包扎好, 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免伤口被污染, 还能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率减少。将患者送往医院的过程中, 要确保患者的头部不受振动, 如国伤道里面有异物, 护理人员不能随便将其拿出来, 否则会对患者造成严重的伤害[7,8]。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容易引起呼吸道不畅通, 主要原因是分泌物被吸入气道。另外, 患者的舌头后坠也是引起呼吸道不顺畅的原因。因此, 护理人员一定要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 将患者的口鼻分泌物清除干净, 同时给患者吸入一定量的纯氧。此外,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协助医生进行有效的治疗[9,10]。

在本次研究中,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高达96.25%, 观察组的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对照组,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施院前急诊护理后, 观察组的恢复情况都远远优于对照组, 护理7天后, 对照组的恢复率仅为85.00%, 而观察组的恢复率高达96.2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的患者满意度仅为81.25%, 而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达92.50%,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院前急诊护理有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治疗效果、恢复率、患者的满意度, 因此值得在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中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吴广宇, 徐洪波, 赵峰.以颅脑损伤为主的多发伤急救中心一体化救治探讨 (附148例报道) [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2, 5 (3) :555-556.

[2]覃智, 卢东, 韦海苏, 等.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非酮症高渗性糖尿病昏迷19例救治分析[J].医学信息 (上旬刊) , 2011, 4 (4) :366-367.

[3]惠健康, 孙景平.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 (附478例临床报告) [J].延安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10, 5 (4) :957-958.

[4]蔡侃芝, 杨成山, 卢健祺.257例摩托车事故致颅脑损伤特点及救治[J].现代医院, 2011, 12 (2) :345-346.

[5]黄博婷.急性颅脑损伤合并昏迷患者病情观察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 (3) :347-348.

[6]陈秋蓉.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外急救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 2012, 15 (3) :655-656.

[7]姜宝满.23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体会[J].安徽医药, 2012, 14 (3) :505-506.

[8]邹兴军.98例急性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9) :116-118.

[9]陶红霞, 赵开花.急性颅脑损伤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6 (3) :551-552.

急诊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构建体会 篇7

1 我急救中心实现急救绿色通道以及还存在的问题

急救医疗是一个医院以及各个急救中心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急诊工作有着很特殊的工作性质,不仅要对医院内部的一些急诊患者给予科学合理的抢救,更重要的是,需要院前急救人员提供很好的急救绿色通道。我急救中心采取了分区急救的救治方式在各个区域内都有自己的救助团队,这样保证在各个地区出现的急重病患者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得到及时的抢救。同时由于我急救中心成立的时间比较长,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工作素质,有着很丰富的急救经验,这是我急救中心的人员优势所在。但是由于整个团队的时间较长,人员结构上显得不是很协调,工作人员中很多是有着多年急救经验的老医生,他们虽然经验比较丰富,抢救手法娴熟,但是他们中很多年龄偏大,在抢救病重患者中需要高强度的工作,甚至需要大量体力工作,对抢救人员的本身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现在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医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每次在抢救完1例患者后自己的身体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长期工作导致身体体力透支。所以医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通过问题的解决保证急救中心在工作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医生同时还要保证医生团队朝着年轻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急救工作是忙而不乱,有条不紊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提高急救医疗的服务质量。对于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的解决方法是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保证人员的合理分配,同时还要为医院的其他重大项目例如脑卒中筛中心以及胸痛中心做好配合工作,保证院前急救工作正常、稳定、高效的进行。

2 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构建方法

2.1 成立专业的诊疗小组:

为了很好地配合我院的急救工作,我院根据此项工作的具体情况成立的专业的诊疗小组。首先对以上所有人员进行前期的整体培训,采取正规、科学、严谨的培训方法,在进行培训以后对所有人员进行上岗前考核,只有那些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上岗。采取此种方式后,提高了我院各种病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了医院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在遇到大的急救医疗时能够保持医疗的秩序,保证了在患者抢救中的灵活性。由于诊疗小组成员都是医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普遍有很高的医学理论知识,经过长期科学、专业的培训已经能够在关键时刻起到重大作用。最为重要的是这些诊疗小组的成员普遍年龄都不大,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有着充沛的精力和能力。在遇到突发的急救事件时他们能够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为一些有经验的老医生提供各种支持,保证整个抢救过程快速有序地进行。随着我院诊疗小组建立越发的完善我院的抢救的危重患者逐年增多。具体见表1。

2.2 各科合作提高抢救医疗:

事实上一个医院实现绿色通道能够很好地为各科间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的机会,在团队的相互协作中,很好地弥补了各科间对于其他疾病处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研究表明在医疗抢救中出现严重伤害后30分钟以内能够给予医疗急救的患者,有18%~25%的受伤者生命可以得到抢救,事实上很多重伤的患者都是死于伤后1h,所以在国外医院一直强调“黄金一小时”的概念。对于那些重病的患者急性联合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治疗,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重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抢救中在最短时间内确定出抢救的方案,进行正确的医疗操作,特别是那些处于生命一线的重病者,例如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心肌梗死、脑卒中、重度颅脑外伤等急危重患者给予正确的抢救手段是提高抢救效率的保证。由于技术的加强,我院对于心肌梗死、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有着更好的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心肌梗死、脑卒中在治疗中滞留时间2012~2014年连续3年降低,心肌梗死的滞留时间分别为:70 min、55 min、54min;而脑卒中的时间为60min、58min、51min。可以看出我院急诊科近3年以来急诊诊治心肌梗死、脑卒中急诊滞留时间不断缩短。

2.3 需要提高对于突发事件及多发创伤病例的认识和对应的处理水平:

平时不定时地加强突发事件演练,及时地做好总结工作,保证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医疗人员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采用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提高在整个急救过程中的处理水平。在医疗诊治中对于患者经常出现的一些严重性病例发生情况,要作为急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来抓。将各个科室积累的宝贵经验汇集起来,分门别类,为将来紧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参考。不能因为在治疗方案的制定上错过良好的治疗时间,甚至失去最佳的抢救时间,对于多发创伤的患者,特别是可能出现潜在危险的患者要加强医疗监护,专业医师要对病情进行反复评估,及早专科或者多学科会诊,对于可能出现的危重病情预先采取处理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抢救中不会浪费一点时间。总之,对于多发创伤的病例要做好前期急救准备,在处理中尽可能地提高处理的水平。

3 结语

对于院前急救工作要保证科学迅速、有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急救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于病重患者给予快速,专业的医护治疗,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的生命。然而要想保证在抢救工作中的快速、有效、准确,就必须要具备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从目前来看,要想保证院前急救的高效和快速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起绿色通道。当出现重大突发事件时以及病重患者需要抢救时,有相应的应急预案,能够在最短的时间给予患者正确、专业的医学抢救。在绿色通道的建立中我院还进行了各个科室的配合工作,能够最短的时间内制定正确的抢救方案,为患者的抢救节约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总体来说,在对患者的抢救中,进行对应的绿色通道是非常有必要的,值得在实际工作中实行。

参考文献

[1]朱一龙.赵云鹏,陈虾.社区医院构建院前急救绿色通道的体会[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6,11(6):451.

[2]王凤霞,宁娟娟,逯振想.基层医院急救绿色通道建立的体会[J].工企医刊,2010,23(4):93-94.

院前急诊护理 篇8

2010年6月-2013年6月收治在急诊抢救室及院前心肺复苏的患者81例, 男53例, 女29例;年龄16~85岁, 心跳呼吸骤停时间1~45分钟;心跳呼吸骤停原因有心源性猝死, 电击, 急性呼吸衰竭, 中毒, 外伤, 脑卒中, 休克, 窒息。

诊断标准[1]:意识丧失, 瞳孔散大或固定, 呼吸停止,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显示室颤、心室停搏或电-机械分离。

成功标准[2]:自主心跳恢复, 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 面色转红润, 收缩压>60 mm Hg, 出现自主呼吸。

抢救措施:按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流程进行心脏胸外按压、电除颤, 呼吸道管理, 气管插管、气囊面罩呼吸、口咽管使用, 吸氧, 抢救药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胺碘酮、多巴胺、尼可刹米、洛贝林、等静脉注射。

结果

81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29例在一定时间内心跳恢复, 恢复窦性心律时间3~30分钟, 29例恢复心跳的患者中有17例自主呼吸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时间0.5~36小时, 17例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有10例神智恢复, 见表1~4。

心脑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 有无电除颤、气管插管时间、现场目击者参与有直接关系。

讨论

复苏开始越早, 成功率越高, 通常心跳停止10~20秒, 患者会出现惊厥与抽搐, 停止30~60秒瞳孔可出现散大, 停止4~6分钟, 脑细胞出现不可逆死亡。为了使患者在心跳呼吸恢复后, 神智也能恢复, 就必需在心跳停止4~6分钟内进行有效的CPR, 本组病例复苏成功29例中, 心跳停止到复苏开始时间<4分钟的18例, 其中<1分钟的14例。

合理使用除颤技术, 心跳停止最初的心电图表现为室颤, 如果室颤未及时治疗, 可在数分钟内转为心室停搏, 心室除颤配合CPR可提高成活率, 18例成活病例中, 有4例目击下室颤即可除颤, 全部成活的4例说明室颤病人早期除颤是有效的, 有很多报道证实电除颤时间每延迟1分钟, 复苏成功率下降6%~10%, 在无心跳状态下, 只有胸外按压才能维持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3]。

如果患者没有自主呼吸, 尽早进行气管插管, 充分通气, 改善供氧, 插管成功后, 有氧人工机械通气, 加上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 这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 从表中可以看出, 整个气管插管的操作耗时60秒以内的患者复苏成功率最高 (36.84%) 。如果耗时超过180秒, 建议当机立断, 先行面罩加压给氧, 或考虑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 以免延误抢救时间。

院前CPR, 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了提高复苏成活率必须提高市民心肺复苏普及率。在本研究中显示, 81例患者中现场目击者参与救护的仅9例 (11%) , 这个数据和发达国家的20%之间有着十分巨大的差异[4], 如果第一目击者能够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抢救, 及时的对患者实施心肺复苏, 则可以使有效的抢救时间大大提前,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挽救患者的生命。在本研究中, 有18例患者在发生心跳骤停后实施了心肺复苏并且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其中有9例是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了CPR, 这能够充分的证明第一目击者参与患者的积极抢救,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对成功抢救患者的重要性。急救中心四大功能之一是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 急救中心的医务人员, 人人都应努力成为向市民传播CPR技术的师资, 利用业务时间向社区、中小学等普及CPR技术。可拍一些CPR操作技术的专题录像片, 在电视台播放, 并制作成VCD发行, 向市民普及急救知识。此外, 120调动人员应熟练掌握复苏理念及CPR操作技术, 在接听猝死病人家属的电话时能及时提供急救措施 (体位、气管及用药等) 的指导, 尤其是对家属现场实施CPR急救的指导。

总结:近年我国急诊医学快速发展, 急诊医疗服务体系也不断发展与完善, 院前急救系统完善与否, 及其急救医疗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医学科学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院前急救水平提高除需要不断完善自身急诊医疗服务系统外, 还需要医务人员加大社区的卫生健康宣传力度, 提高社区高危人群自身的防病意识, 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提高社区人群对于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和处理的能力, 这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降低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心脏呼吸骤停发生在急诊室和院外的患者很多, 迅速准确的判断心跳呼吸骤停, 尽早地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 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分析与探讨院前急诊急救流程。方法:收治在急诊抢救室和院前心肺复苏的患者81例, 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1例心肺复苏患者中有29例在一定时间内心跳恢复, 恢复窦性心律时间3~30分钟, 29例恢复心跳的患者中有17例自主呼吸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时间0.5~36小时, 17例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中有10例神智恢复。结论:①心脑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复苏时间, 有无电除颤、气管插管时间、现场目击者参与有直接关系, 复苏开始越早, 成功率越高。②合理使用除颤技术。③尽早进行气管插管, 充分通气, 改善供氧, 这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④提高社区人群院前急救常识及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这对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 降低死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院前急救,复苏成功率,普及心肺复苏技术

参考文献

[1] 沈洪.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 余涛.心肺复苏50年:我们学到了什么[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1) :6-8.

[3] 叶新民, 吴泉青.心肺复苏过程中常见的错误分析[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 (11) :696-697.

院前创伤评分在急诊救护中的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采用前瞻性研究收集资料的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在罗定市人民医院院前急救的病例共400例, 将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200例, 其中女性60例, 男性140例;年龄20~80岁, 平均年龄35.3岁;研究组200例, 其中女性55例, 男性145例;年龄18~82岁, 平均年龄36.1岁;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如例数、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各项指标经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本研究使用《创伤评分工具集》和《危重疾病评分系统》计算机软件进行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测算[2]。此软件进行评价花费的时间很短, 一般只需几秒钟。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立即用软件进行创伤评分, 在进行初步救治离开急诊时再次用相同的方法进行创伤评分。

1.3 研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共收集400例急诊患者, 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 其中对照组的急诊救护诊断根据急诊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临床体征等;研究组则根据院前创伤评分给出诊断。然后比较临床医师给予两组患者现场明确诊断、现场急救情况、两组转运情况和延续抢救的临床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反则无统计学意义。

2 研究结果

2.1 两组患者现场急救情况的比较

详见表1, 对照组中, 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35例 (17.5%) 、急救成功者共180例 (90.0%) 、死亡共计20例 (10.0%) ;研究组中, 现场明确急救诊断者共196例 (98.0%) 、急救成功者共193例 (96.5%) 、死亡共计7例 (3.5%) ;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三项指标分别进行组间统计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现场转运情况的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转运成功的情况和转运失败的情况 (即出现死亡病例) :对照组中, 转运成功194例 (97.0%) , 转运失败6例 (3.0%) ;研究组中, 转运成功200例 (100.0%) , 无转运失败的病例。将两组患者的以上两项指标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急诊内科延续抢救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中, 急诊内科延续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169例 (96.6%) , 抢救失败 (即患者死亡) 共计6例 (3.4%) ;研究组中, 抢救成功的患者共计192例 (99.5%) , 抢救失败共计1例 (0.5%) 。将两组患者组间进行统计学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随着患者对伤后生活质量要求的逐渐提高, 在救治中, 增强早期救治的强度和效度, 尽量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残疾率, 从而减轻社会和个人的负担已经成为广大医师关注的热门问题。急诊救治中的院前评分是指在达医院前的过程中, 由医师根据受伤者的各种参数 (包括解剖、生命体征等) , 对受伤程度作出快速判断, 决定受伤者送往何处 (诊所、综合医院等) [3]。

目前临床上正在流行的用于急诊救护的创伤评分的方法多达10余种, 可分为院前和院内两大系统。主要评分方法有: (1) 创伤指数:根据患者受伤位置、受伤的种类、机体循环状态、呼吸系统情况和中枢神经情况五个指标; (2) 创伤评分:主要用于颅脑及其他部位损伤的评分 (TS) 。TS值的计算主要依据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收缩压和毛细血管再充盈度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分别记分后得到; (3) 修正的创伤记分法:即修正后的创伤记分法 (RTS) , 由于TS中的呼吸幅度和毛细血管充盈度很难确认, RTS剔除了次两种指标, 只用加以权重处理TS余下三项指标相加即为RTS值; (4) 院前指数 (PHI) :参数分别是收缩压、脉率、呼吸状态和意识, 四项参数相加之和即为PHI值; (5) CRAMS评分:五项参数分别为循环、呼吸、胸腹部、运动和语言, 各参数之和即为CRAMS评分。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已经开始重视创伤数据的收集, 实际应用中主要由软件完成[4], 计算速度很快, 工作效率很高, 从而使创伤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处理更方便简洁。

急诊救护中创伤严重程度的评分主要依据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临床体征等作为参数, 然后量化评价受伤程度和预后。院前评分由经验性的、直观性的评分演变为只用生理指标为参数的科学的、客观的评分方法, 但实际中其灵敏度、特异度欠佳, 可能的因素主要有[5]: (1) 数据中参杂了客观因素, 可靠性较差; (2) 评分方法尚不完善; (3) 采用的指标不够完善。因此须对目前的院前评分系统进行改进和验证, 以创建更实用完善的院前评分系统。

此次实验中, 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 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内科延续性治疗, 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我们认为应大力加强院前创伤评分, 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 尽量降低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创伤评分是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并能提高救治质量。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 探究院前创伤评分对院前急诊救护患者的诊治效果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共收集400例急诊患者, 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0例, 其中对照组的急诊救护诊断根据急诊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临床体征等;研究组则根据院前创伤评分给出诊断。然后比较临床医师给予两组患者现场救治、现场转运及延续抢救的临床效果。结果 此次实验中, 与对照组相比, 研究组在现场迅速做出了明确的诊断, 成功实现了现场救治和转运及急诊内科延续性治疗, 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院前创伤评分应用量化和权重对受伤程度进行判断, 提高急诊救治有效率, 尽量降低了患者病死率和残疾率, 正确的院前评分系统对指导急诊医师进行临床救护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院前创伤评分,急诊救护

参考文献

[1]成伟, 彭博, 蹇华胜, 等.创伤评分在急救中的应用及分析[J].重庆医学, 2007, 36 (3) :249-250.

[2]方和金, 吕军, 何长街.两种创伤评分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现代医院, 2009, 9 (6) :113-114.

[3]殷婷婷, 孔悦, 应可满.院前创伤评分法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 28 (1) :28-29.

[4]关紫云, 张宗绵, 刘大川, 等.严重创伤急诊急救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J].现代医院, 2007, 7 (11) :6-8.

上一篇:《玛纳斯》下一篇:电话回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