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2024-07-13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共12篇)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1

安全是人们的基本需要, 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1]。急诊科是医院接治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窗口, 面对的人群和病种复杂, 且节奏快, 具有24小时不分昼夜, 甚至夜间患者多于白天的特点。为了保障急诊科各环节、各时间段的医疗护理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我院急诊科于2002年改变了护士排班方式, 实行护理组长负责制, 经过5年多的实施, 收到很好的效果。本人作为护理组长之一, 现就护理组长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介绍如下。

1 护士排班的方式

按职称、年资、实际工作能力、经验和责任心等进行新老、强弱合理搭配, 将急诊科护士分成4个护理小组, 每组5~6名组员, 设1名组长, 组长负责本组在岗时间段内的护理质量。4个护理组的排班方法是:白班 (8AM~6PM) →夜班 (6PM~8AM) →休息→休息, 每4天一个循环, 每组承担当班时间段内的分诊、抢救 (包括院前急救) 、以及输液室、观察室的所有护理工作。正常上班时间的人员调配是由护士长安排, 其余时间由护理组长安排及调配。

2 护理组长的职责

负责本组当班时间段内的人力资源调配及岗位协调工作, 参加并组织、配合各种抢救, 同时对当班的护士进行技术指导, 协助解决疑难问题;监控当班时段内的各项护理工作质量, 尤其是加强中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段的护理工作及低年资护士工作质量的监控, 处理查询、化解纠纷, 不定时巡查各岗位职责、工作制度的落实情况等;当遇到护理纠纷时及时主动化解, 做好当班时段内的护理管理工作。

3 护理组长的素质要求

3.1 基本要求

急诊护理组长必须是护理师以上职称, 且在急诊科工作3年以上, 业务及组织协调能力强、善于沟通、为人正直、作风严谨、有责任心、关心体贴护士、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不断学习的精神。

3.2 业务水平

必须是科室的护理工作骨干, 具备一定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本专业的护理知识及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与管理;能够独立处理护患矛盾、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3.3 心理素质

急诊科的工作忙、劳动强度大、节奏快, 护士要承受多方面的压力, 如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 因此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理组长除了要承担护士的责任外, 还要积极配合护士长做好当班时的环节管理工作, 保证护理安全。所以要求护理组长在遇到重大的抢救工作及突发事件时自己不能慌, 要忙而不乱, 镇静从容、有序地指挥协调抢救工作。

4 护理组长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4.1 做好岗位协调及人员调配工作

护理组长根据在班时患者的轻重、多少等合理搭配护士人力。如晚上12点钟后就诊患者减少时, 组长可适当安排部分护士在值班室休息待命, 一旦患者增多或遇到重大抢救时, 做到随叫随到, 解决了夜间人员不足的缺陷, 从而保证了护理安全及急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另外, 护理组长按岗位、能力、新老、强弱搭配等进行人员调配, 充分利用现有的护理人力资源合理安排工作, 同时还可使护理技术得到均衡的分配, 使年轻护士的急救专业技术有很大提高, 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2]。

4.2 做好环节管理工作

护理组长承担着中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段管理盲区的护理管理工作, 以确保此时间段内的医疗护理安全, 保证护理质量。有学者认为护理工作得以安全正常进行的非物化保证因素之一是管理者的监督作用及其他人员的发现和弥补。实行组长负责制后, 使急诊科24小时都有护理管理者监督、指导。特别是急诊抢救这一环节, 护理组长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护理组长除参加并指导复杂的护理技术和危重患者抢救外, 还负责对本组护士的工作安排和调度, 特别是当发生大批伤病员或突发事件时, 组长承担了护士长的部分组织、协调、指挥职能, 合理安排抢救工作, 保证了护理组织管理的严密性和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使急救工作忙而不乱, 患者都得到快速救治, 真正体现了急诊管理24小时不间断的现代急诊管理模式。

4.3 负责护理人员业务培训工作

急诊患者涉及内、外、妇、儿等多学科, 而且多为病情既复杂又凶险的危重患者, 这些患者的特点是入院时间短、病情变化快, 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将危及生命。这就要求急诊护士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多元化的理论知识, 能够娴熟地运用各种急救技术和抢救器材, 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然而, 由于急诊护士普遍年轻化, 年轻护士在心理素质、业务能力、处理紧急事件等方面不够成熟。因此, 我们规范了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科室除了定期开展系列的抢救应急培训, 如心肺脑复苏术、呼吸机使用、气管插管配合等培训外, 主要是采取分组学习、培训的方法, 由组长负责对本组人员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进行培训并进行考核, 然后再由科室不定时地进行抽考, 要求每位护士都要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的配合以及急诊科五机 (呼吸机、除颤仪、心电图机、洗胃机、吸痰器) 的使用等急救技术;熟悉常见急诊抢救程序、意外事故发生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院前急救中急救的配合及途中患者病情的观察与处理方法等。通过培训, 使急诊科护士的急救知识及急救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特别是使年轻护士在遇到疑难杂症和紧急突发事件时, 不会因技术生疏而手忙脚乱。

4.4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护理组长的经验比较丰富, 而且从事临床第一线工作, 相对于护士长来说, 更容易发现护理工作中的不足及护患之间的矛盾。而急诊科是公认的医疗纠纷的高发科室, 尤其在患者及家属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因此, 组长在工作中要督促、提醒护士, 特别是年轻护士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技术操作规程。同时, 要及时巡视, 注意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环节如护士的服务态度、技术操作、法律意识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 预知意外状况, 提前做出相应的处理。当发现护患纠纷时, 要及时处理。必要时, 及时上报护士长讨论解决办法, 有效地避免了护理差错事故及护患纠纷的发生[3]。

5 效果

我院急诊科通过实施护理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5年多来, 使急诊科的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及充分利用, 急诊科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提高, 护患纠纷也明显减少, 保障了急诊科各环节、各时间段, 特别是中午、夜间及节假日时间段管理盲区的医疗护理安全, 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护理组长全权负责本组的护理质量, 使护士长的管理更加有力、更加系统和宏观, 使护士长能够从更多的琐碎事物中解脱出来, 进行科室整体、宏观的管理[4]。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191-192.

[2]方芳, 刘慧珠, 郑雅芬.实施护理人力资源动态管理的尝试[J].现代护理, 2003, 9 (2) :141.

[3]杨静, 王丽军, 雷蕾, 等.科室质量控制组长规范化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2 (6) :25-27.

[4]王玉玲.临床护理总带教老师的岗位设置与效果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04, 3 (4) :4-6.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2

项 目 质 量 标 准 评估方法

一、制度与护理常规

1、急诊科工作制度

2、抢救室工作制度

3、危重病人抢救制度

4、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

5、查对制度

6、值班交接班制度

7、安全管理制度

8、急诊科护理常规

二、专科护理质量

1、药品、物品管理

1、抢救室的用物定点、定位、放置合理、方便取用,专人管理,班班 交接记录

2、人人熟悉抢救用物放置地点及使用

3、物品、药品柜摆放整齐,标签醒目,分类清清楚,柜内清洁

4、冰箱内有备用冰块或冰水

5、物品、药品、消毒液无混放,无过期,药品应存放于药品盒内,盒 内外药品名称相符,有说明书

1、抢救仪器定点、定位,每周检查,终末消毒,及时维修,并有记录

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消毒方法正确,使用后有记录

3、人人掌握仪器的检查方法、充电方法故障或断电时的应急处理

4、仪器的各种连接线用后及时擦拭,分类缠绕放置,以方便急用,抢 救仪器清洁无尘,并加罩

1、接诊及时,急症分诊准确,能鉴别哮喘、水肿、呕血、急腹症、昏 迷等

2、急诊抢救按程序(即判断生命体征—应急抢救—及时报告—及时记 录)进行

3、外伤处理按程序(安置病人—通知医生—判断伤情—应急处理—清 创缝合—术前准备或者通知手术室—用物处理—及时记录进行

1、急救车(箱)药品做到“五定”,无混放,无过期,有说明书

2、急救车(箱)物品准备齐全,符合要求,定期消毒,无过期物品,消毒液呈备用状态

3、急救车(箱)药品、物品用后扩时补充,班班交接记录,每周总查 记并记录

4、开口器、吸痰包、心内穿刺针备用两套,对换消毒,呈应急状态

1、开放气道及时、方法正确

2、呼吸机模式的选择及各种参数的设定正确

3、心电监护及电除颤时电极板的位置安放正确,电除颤模式及电流量 选择正确

4、洗胃时插管 1 次成功,动作轻柔,确定胃管在胃内的方法正确,洗 胃液的选择正确,洗胃效果达到无色、无味、清洁彻底

5、三腔二囊管操作前检查气囊并做标记,插管方法正确,动作轻柔,熟悉胃气囊及食管气囊充气量,压迫及放气时间,观察止血效果及估 计出血量1、2、3、4、掌握传染病防治知识扩传报 传染病人的处置:隔离检查、治疗和护理 掌握传染病有效的消毒、隔离方法 掌握自我防护措施,密切接触者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交院感科,垃圾处理符合要求 现场提问 考核相关知 识 操作规程符 合要求 各种记录完 善 现场检查 抽查考核 检查记录

1、资料齐全

2、定期组织学习、考核并有记录

3、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并记录 抽查资料 现场考核

2、仪器的管理

3、应急能力

4、急救车(箱)管理

5、急救技术

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1-01

急诊科是抢救危重患者的阵地,处于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更是纠纷的易发生场所。在患者就诊或对其实施抢救时,急诊护理人员的处理稍有不当,就极易产生护患矛盾,甚至出现护患冲突和护理纠纷。为使病人顺利得到救治,避免急症护理风险的发生,本文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结合急诊护理工作,对急诊的主要风险及其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一急诊科护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日益普及、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利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使急診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系数不断增加,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者看似微不足道的护理活动都会存在风险。通过总结近年来出现的各种情况,笔者将当前护理风险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护士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低年资护士的增多,导致技术操作熟练度低,经验不足,协作精神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任务繁重,超负荷劳动,精神压力大;服务意识不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意识和能力不到位;缺乏应对风险防范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操练度不够;缺乏证据意识,不重视护理记录管理等等。

二急症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法制与安全教育,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急诊科是医院的前沿窗口,应急事件多,抢救现场比较混乱,事件本身还可能存在法律纠纷。因此,护理人员需要熟知有关法律、法规,并经常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安全生产知识等,做到工作中时时处处以法律为准绳,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医院应定期召开安全会议,讨论通报护理安全问题,制订急症安全管理措施,做到事事有法可依,处处有章可循,使广大护理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能明辨法律界限。

(二)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与责任意识,增强服务自觉性

目前,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急诊护理工作只有加强服务意识、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对此,医院应经常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评比活动,规范护理文明用语,深化护理服务内涵,组织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事迹,使护士在服务理念和行为上逐步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树立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对病人进行人性化服务,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三)加强业务素质培训,保障护理质量安全

为适应急诊工作,护士须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过硬的急救技能和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相关科室要制定详细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不定期举办各种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心肺脑复苏、气管插管等操作,以及各种仪器,如呼吸机、起搏器、洗胃机、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监护除颤仪的使用及维护;采用培训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督促护士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要求急诊科护士在精通业务、熟练技术操作的同时,有预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能熟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

(四)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程序及急诊抢救预案

风险管理制度是降低风险系数、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的基本保证。医院要根据急诊工作特点,完善急诊护理程序,规范急、危、重症疾病的处置;合理配置护理人员,明确护理人员在急诊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求每位护士熟练掌握流程;有针对性地制定突发事件护理应急预案,如突然停水、停电应急预案,输血、输液反应及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患者自残、坠床的应急预案等;建立紧急应急小组,制定各种急诊抢救预案,如颅脑损伤抢救预案、多发性创伤抢救预案、严重胸外伤预案等,并将其汇编成册以便参考使用;定期加以模拟演练,避免人员、设备和后勤保障的危机。

(五)树立证据意识,强化和规范护理记录

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医疗护理工作面临举证倒置的新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临床护理记录都有可能成为避免纠纷、维护正当权益的证据。因此,护理记录的书写应考虑到法律因素,遵循 “该写的要写到,写到的要做到”原则,其存档也应注意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护理记录不仅要规范,还要保证其真实和准确,以使其能客观反映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抢救危重病人时,要在事后及时补写护理记录,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六)加强护患沟通,落实签字制

对于急诊护理,及时的交流沟通是缓解矛盾、避免纠纷的重要途径。急诊科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新理念,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知情权等一切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护士作为护理服务的组织者、参与者,要从病人角度去理解其需要,重视维护病人的权利,掌握沟通技巧,使病人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护理人员在各种操作前应讲明操作的目的、风险,特殊操作如侵袭性操作前,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履行签字手续,从而使护理操作中的高风险因素在护理人员与病患和家属之间透明化,将职业风险降至最低。

(七)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实行人性化管理

急诊护理工作应根据护理工作强度和复杂性,以及科室护士在岗及工作能力情况,进行人力资源合理搭配,避免超负荷运转。医疗高峰时应实行弹性排班制度,充分调动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团队精神,体现人性化管理。

三结语

急诊护理工作有较强的技术性、服务性、复杂性和高风险性。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是预防护理安全事件发生的关键。风险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能帮助护理人员树立风险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增强工作责任感,激发主观能动性,增强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同时也有助于减少护理纠纷的发生和患者的投诉。

参考文献

[1]卫枝,周海燕.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探讨与体会[J].实用医技杂志,2005,30:43.

[2] 方翠霞. 41例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 [J].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3)

[3] 沈居丽,孙祖燕,郜玫,贾惠芳,曹琳. 提高优质护理病房护士综合素质的实践与体会 [J]. 大理学院学报. 2013 (03)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0年7月100例急诊病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3~74岁。对照组50例,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7~75岁。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心理疏导; (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 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 (3) 做好检查, 适时报告患者心理状态, 调整护理措施; (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等。

1.3

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 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患者关怀、支持和帮助,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进而促进患者成熟和发展[1],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4 急诊病房患者的心理特征

安全感和早日康复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 也是求医的最终目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 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威胁, 期盼得到可靠, 确切安全的治疗, 而且没有痛苦, 急诊病房患者在院时间短, 这点期望尤其迫切。需要尊重, 需接纳和关心, 需要信息, 需要安全, 需要和谐环境, 适度活动与刺激。

1.5 急诊病房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主要有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依赖心理、退化心理, 猜疑与怀疑, 愤怒, 否认心理, 自我概念变化, 过多期待心理等[2]。

2 护理

2.1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关心与同情是一种心理的交流, 从态度、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友善的微笑, 关怀的问候, 表示同情的说“我能理解”等, 这些会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 感到被接受, 感到有依靠。患者总是容易对自己的病情有很多顾虑和担忧, 害怕和不安, 或将疾病看得过分严重, 看不到希望, 只看到消极不利得一面, 可向患者说明病情, 启发患者接受现实, 面对现实, 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 劝导患者以积极地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 面对疾病, 还可以介绍病友战胜疾病的事例,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 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 为患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 重新认识问题, 有新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并积极改变, 战胜疾病。

2.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 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进行。

2.3 做好检查, 适时报告患者的心理状态, 调整护理措施。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社会力量, 如单位、同事、亲友参与, 共同努力, 协助解决困难, 让患者安心休养[3]。

2.5 护理过程注意的要点

2.5.1 护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见到病情恶化的表现或病情趋向好转的变化, 及时辅以医疗护理措施, 高度的责任心和警觉性, 将极大满足患者关注生命安全的心理需求, 稳定患者情绪, 排除不必要的困扰。

2.5.2 每项医疗护理措施, 护士依据知识和经验, 对其安全性和疼痛忍受程度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加上娴熟的技术, 到位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觉得被尊重, 接纳和关心, 了解足够信息, 感觉住院期间更安全。

2.5.3 医院急诊患者检查, 检验报告第一时间反馈患者, 安抚患者焦虑心理, 避免刺激性语言, 如“怎么现在才来医院?病情就那样了, 还怕什么?”等,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对100例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 心理护理组患者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理护理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 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

4 讨论

心理护理对康复十分关键, 其并不因患者疾病的治愈而结束。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格特征,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行为习惯有关[2]。心理护理服务不是一劳永逸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疾病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并不是与所患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应采取与患者相适应的心理护理, 了解和掌握留观患者心理需求, 适时进行教育, 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性行为, 建立健康行为, 十分重要。

心理护理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 敏感的细心, 善解人意, 亲切善良,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 温暖人心的, 可创造经济价值的, 极受患者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急诊病房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即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结果 对100例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 观察组患者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护理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 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讨论心理护理对康复十分关键, 其并不因患者疾病的治愈而结束。心理护理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 敏感细心, 善解人意, 亲切善良,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 温暖人心的, 可创造经济价值的, 极受患者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敏, 张晓丽.急诊患者家属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7) :74-75.

急诊手术护理持续质量改进体会 篇5

444300湖北省巴东县人民医院手术室谭青青 张泽梅 肖晖

【摘要】 目的:通过护理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有效地提高急诊手术护理质量。方法: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健全相关制度和急诊手术护理质量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对急诊手术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整改、评价。结果: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急救仪器完好率达到100%,无菌物品合格率为100%,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90.29%提升到95.37%,健康教育覆盖率由85.67%提升到90.28%,患者服务满意度由87.24%提升到96.55%,无护理事故和投诉。结论:在急诊手术护理质量管理中大力推行持续质量改进,能使护理质量达到更高标准。

【关键词】 急诊;手术;护理管理;持续质量改进

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CQI)是一种促进产品质量达达到更优、更高标准的有效方法,使产品更符合消费者的需要,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基础上更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1,2]。CQI的基本方法是:测量分析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解决办法、实施解决办法、测量实施结果[3]。为了配合我院创建“二优”,自2008年3月起,应用CQI对急诊手术护理质量进行管理、监督、评价,提高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素质,护理质量也得到了提高。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手术室有护理人员10人,均为女性,年龄31~40岁,平均34岁;学历:本科8人,大专2人;工龄10~20年,平均12.5年;职称:护师4人,主管护师6人。2006年3月至2008年2月共完成手术2977台次,实施CQI后(2008年3月至20010年2月)完成手术4010台。

2CQI的实施步骤

2.1组织计划

成立由护士长为组长、护理骨干为组员的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士长为负责人,全科护理人员均为责任人。小组负责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急救物品、消毒隔离、教学科研等工作,进行过程性、持续性、预防性的全面管理。同时,组织全科护理人员学习CQI理论知识,制定手术室各项工作质量考评标准,召开护理工作讨论会,讨论改进措施,这也是最高质量标准[3]。

2.2制定急诊手术护理质量标准

根据湖北省卫生厅制定的护理工作质量标准制定手术室护理质量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人员、环境、设施),环节标准(护士的护理过程),终末标准(护理结果),对每一项标准均按照“检查→分析→改进→评价→再检查→再评价”的程序实施质量管理。

2.3确定存在问题,建立预期目标

根据二级质量控制(二级:护理部质控、科室间质控),科内护士自查互查,患者服务满意度调查及手术、麻醉医生反映,查找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管理制度不健全,质控措

施不得力;②护理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服务意识、护理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等参差不齐;③对患者健康宣教不到位;④护理文书书写不够规范等。通过CQI使我院手术室护士认识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进而根据存在的问题确立明确的目标,最终使各项护理质量指标达到湖北省卫生厅护理质量标准。

2.4实施对策

2.4.1加强质量控制

界定护理质量控制小组职责,把护理文书、护士操作培训考核、急救物品管理、感染控制等各项工作具体分到个人管理,分工合作。质控小组按质量标准每月检查考评两次,每周不定期检查,使护理工作各个方面做到有人监督、有人控制,事事处处都在受控状态。质控小组每月召开质控会议,对有共性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措施,布置质控重点,形成一个质控循环系统,达到持续质量改进。利用“及时贴”[4]及时纠正护理疏漏,杜绝差错隐患,并将近期整改和检查的重点告诉护士,明确工作的目标。坚持实行护士量化考核,并针对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制定量化考核标准。每年进行修改,并与年终考评挂钩。

2.4.2健全护理制度

我们建立了护理质量管理制度、护理质量检查考评制度、手术室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危重患者护送制度、突发事件报告制度等各项制度,进行经常性的督促、检查、落实。制定各种应急预案,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院内急救应急预案、仪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的应急预案、紧急封存患者病历及反应标本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并组织护士演练。针对急诊手术患者在术前访视时间短,健康教育不易落实到位的情况,对进行健康教育的护士落实到岗,在一对一的讲解的同时发放健康教育处方。

2.4.3提升护士综合素质

①加强专科手术知识及技能的培训:根据护理人员专科知识及技能掌握的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重视对低年资护士的培训,选择技术熟练、工作责任心强的高年资护士负责带教,指导低年资的护士。重点培训专科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仪的操作及观察记录,除颤仪的操作,气管插管的配合,呼吸机的连接及注意事项,吸痰、吸氧、导尿等。②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鼓励护理人员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学术讲座,订阅护理杂志,吸取国内外先进护理经验,更新知识,提高专业理论水平。③提高护理文书书写能力,规范护理文书书写。质控小组每周和随机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④强化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一方面,重视高风险因素环节的防范,重视法制教育,推行护理安全案例分析,增强安全意识;另一方面,倡导以患者的需要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护理。

2.4.4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和物资的保证:合理排班,弹性排班,新老护士搭配,技术力量强弱搭配。物资准备充足。恰当的激励方式: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把成就激励,竞争激励,期望激励,感情激励,培训进修激励,奖罚激励等激励方式综合运用到工作中,既实现了护理人员的自我价值,又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患者的满意度。

2.5效果评价

采取三个层次的评价:二级质控组织的检查,科内护士自评及互查,患者评价(满意度调查)。护理部每月检查以及随机抽查,每月一次患者满意度调查,发现问题,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各科护士长每月一次交叉检查;护士长每周一次不定时夜查房;护士长每天跟班检查,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患者满意度调查;护士自查及护士间互查,以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每月科内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分析讨论,提出下一步需要改进的存在问题,再进入下一个CQI的工作循环。

3结果

经过两年的持续改进,我科的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得到了持续的提高,公开发表护理论文3篇。护士熟练掌握了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急救仪器完好率达到100%,无菌物品合格率为100%,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90.29%提升到95.37%,健康教育覆盖率由85.67%提升到90.28%,患者服务满意度由87.24%提升到96.55%,无护理事故和投诉。

4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现代质量管理的精髓和核心。急诊手术护理的特点是抢救患者多,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变化快。护理工作量随机性强,患者及家属要求高,要求护士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应变能力。持续质量改进是以全面质量管理思想为指导,重视过程管理,突出环节质量,提高终末质量,增强满足要求能力的循环活动。CQI强调过程改进、持续改进、预防性改进的原则。提倡不断寻求改进机会,主动发现和分析已出现的问题及潜在问题的迹象趋势。强调事前的质量控制以达到根本性的质量改进。急诊手术护理质量管理是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比较薄弱的方面。CQI方法的应用,使护理管理工作更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5]。通过对急诊手术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探索,我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大的提高,使院方、医方及患者等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幅度提高。坚持持续质量改进的观点,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满意度,它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长期的、不间断的、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持续的改进过程和活动。

参考文献

[1]张成普.新形势下持续质量改进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4):27-28.

提高急诊抢救护理质量的必要性 篇6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给医疗卫生管理工作和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卫生技术队伍整体素质,规范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执业行为已经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势在必行,尤其是急救医学已成为当今医学发展的重要学科和内容。

急诊抢救是急救医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它具有多科综合性的医疗任务,而护理工作则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急诊护士在执行整个救治过程中起着前哨、助手、组织者之一的重要作用,因此,护士整体素质,护理质量对抢救病人有直接的影响。如何提高护士素质和护理质量是急诊护理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1 急诊抢救工作的特点

1.1 随机性强:需救治的病人何时来,来多少,病伤情况如何,危重程度如何,这些都是事先无法知晓的,因此要求无论在任何条件下都要做好一切接应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用物准备),坚守岗位。

1.2 应急性强,时间性短,急诊病人多数来势凶猛,必须争分夺秒,迅速判断,获取良好的抢救时间和抢救效果。

1.3 病伤情况多为复杂,特别是目前分科细,对鉴别分诊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相应的分诊鉴别水平。对危重病人抓主要矛盾,对危及生命的因素应先进行处理。急诊抢救护理工作的要求则是配合医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措施,熟练的抢救技能来挽救病人的生命,并要求做到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2 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

良好的业务素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广大患者。服务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要树立珍惜生命,同情和尊重病人的责任感。要客观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认识心理护理对危重病人更为重要,不良的言行举止会导致病人的心理改变,或加重病情,或使他们失去对救治的信心和安全感,从而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产生救治工作中的不利因素。因此,急诊护士应具有一定的言行修养及严谨、认真、敏捷的工作作风。

3 提高护理质量是抢救工作的保证

3.1 急诊护士是抢救工作的直接执行者之一,抢救的成功于否,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因此必须掌握扎实,规范娴熟的护理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外,必须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争分夺秒,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时间进行抢救,做到迅速评估病人,判断准确,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极为重要,对任何原因导致的呼吸、循环衰竭,呼吸心跳骤停者都不应该放弃救治,而應争分夺秒,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迅速抢救。

3.2 急诊病人多数来势凶猛,决不允许延误时间,因此除医护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外,用物准备对抢救工作至关重要,尤其是氧气、急救药品、,抢救器械等,所以对抢救用物应该加强管理,做到配备齐全、定期检查、定点放置、专人保管,用后即补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开展抢救工作,争分夺秒的去挽救病人的生命。

3.3 复苏(心肺脑全面复苏CPCR)是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也是急诊抢救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作为急诊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对临床死亡者的救治,必须抢在未进入生物学死亡以前,即在心跳呼吸停止的4-6分钟以内。因此,对心跳呼吸虽停,从表面看生命活动已经消失,但组织内部的代谢过程仍在进行,脑中枢机能活动虽不正常,但未进入完全不可逆状态,因而必须抓住时机进行复苏救治。

心肺复苏的同时,不可忽略脑的保护与复苏,它具有与心肺复苏的同等重要性,因为脑性死亡是人类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而只有心肺功能的复苏已不再是复苏成功的最高标准。由于脑是维持生命机体意识与思维的重要器官,只有当脑功能的恢复,意识状态,尤其是智能的恢复,才是衡量全面复苏成功的唯一标准。

我科于2011年4月16日收治一例36小时无自主呼吸的病人,由于全科医护人员的奋力抢救,抢救成功,使病人重获新生。

病人张××,女,36岁,住院号265,因与家人发生口角,服安定(时间、剂量不详),次晨8时15分送入我科,入院时血压为“0”,瞳孔左>右,对光反射消失,脉博未触及,呼吸停止。及时给予心肺复苏,脑保护等处理,数分钟后,心跳恢复,但仍无自主呼吸,即行气管切开,同步呼吸机供氧、血压回升。36小时后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转入病房,治愈出院。

3.4 在熟悉各类危重病症病情鉴别,判断及病情进展的同时,要全面考虑来自表面的和潜在的危险,以及抢救要点和抢救程序,对某些特别抢救手术,要配合好医生打破过去认为急诊抢救仅限于复苏、升压,支持治疗处理,待平稳后再转入病房手术的常规,这样才能抢时间,采取有效措施,生存机会才越多。

例一:叶××,男性,28岁,住院号159,因胸部刀刺伤于2011年9月20日晚12小时送入我科,病人失血性休克,血压为“0”,剑突偏左约3.5CM大小的刀口向外喷血,意识不清,考虑心机损伤,立即给予抗休克,开胸止血,手术时发现患者右心室壁裂口3CM,由于抓住时机争取了时间,抢救成功,住院27天痊愈出院。

例二:简××,男性,48岁,住院号200,因车祸于2011年10月5日入我科,病人右颈动脉损伤,面总动脉断裂,失血性休克,血压为“0”,呼吸停止,心率微弱,34次/分,立即就地抗休克并手术修补、止血,抢救成功,住院15天痊愈出院。

3.5 由于急诊病情千变万化,范围较广,必须将“急”字赋予数量概念,即按病情、伤情的急骤发展变化,从接诊开始计算,以0-2小时内,8小时以内,12小时以内,24小时以内可导致生命活动停止(或留下终身残疾)的可能将抢救分为:特急、急重、普急、亚急等四类。特急抢救(0-2小时),急重类(8小时以内),普急类(12小时内),亚急类(24小时内)进行安排,大体估计还有多少有效时间利用,不但增加抢救人员的时间紧迫感,也可提供和探索更为合理,更为有效的抢救时间,改进我们的工作,提高抢救工作的质量。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7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包括抢救、预检、清创、诊疗、门急诊注射等各诊室, 平均每天接诊124例急诊病人, 2008年接诊急诊病人约45 000例, 抢救危重病人约1 200例。

2 急诊科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急诊纠纷发生率高, 安全系数低

急诊病人不仅病情重, 病人及家属无心理准备并迫切想得到救治的心理, 导致他们对医疗护理的要求比一般人要高, 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如抢救一个危重病人时怠慢了其他急诊病人而造成纠纷;突发外伤及疾病造成的危重病人虽尽力抢救而死亡, 由于家属无法接受突发的冷酷现实, 拒绝撤离抢救而引发纠纷;医护人员整日工作处于紧张、忙碌状态, 当病人或家属有疑问不能得到及时满意的答复时, 他们认为医护人员麻木、冷漠而引发纠纷, 纠纷常造成护理人员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2.2 职业风险高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最前线, 护理人员常在病人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病人的处置和抢救, 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护士很容易被利器所伤, 血液、呕吐物也常溅到脸上、身上。因而急诊护士易被病人血液污染而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另外结核、麻疹等传染病人在确诊前大多在急诊科就诊, 加上急诊科流动人员多、病种多, 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并难以控制, 这些因素对护士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2.3 职业压力感增加

目前急诊科护士缺编, 护理人力资源短缺, 护理工作负荷过重, 劳动强度较高, 导致工作紧张, 护士身心疲劳更是不言而喻, 而且病人、病人家属、医生和医院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质量提出了高要求, 使护士产生精神紧张情绪, 害怕差错事故发生。

2.4 社会心理因素

急诊护士长期面对危重病人、意外伤害以及死亡, 忧伤情绪会影响精神状况和生活态度。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以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了急诊工作的风险和紧张感。急诊护士长期处于持续紧张状态, 以及频繁夜班导致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增加、角色紊乱、生物钟紊乱等。有研究报道, 急诊科护士心理状态不佳检出率最高[2]。

3 人性化管理的具体实施

3.1 人性化关爱

日常工作中, 护士长应多与护士交流, 关心和理解他们的感受, 使护士心情舒畅。经常倾听其宣泄, 深入了解他们的需要, 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求, 从而有利于激励和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 尽可能使护士班内全身心投入, 班外完全放松, 以恢复体力、精力。排班时尽量满足护士合理要求, 休假尽量安排在夜班后, 使他们身心疲劳得以恢复。进行弹性排班, 关心中年护士的家庭情况、身体状况, 切实帮助解决每一个实际困难, 使她们全身心投入工作。引导青年护士以诚相待、和睦相处, 努力创造条件, 充分满足护士的求知欲望。尽可能减少非护理工作, 减轻护士负担。教会护士做好自我心理调节, 疏导不良情绪, 以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医护关系, 使其相互尊重、相互协作,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3.2 避免护理纠纷

提高全体护士的认识, 追求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和谐结合。人性化管理不等于宽松管理, 而是在严格管理下的人性化, 不能丢弃管理原则。对新进科护士的传、帮、带, 采取以老带新、新老护士结对子等形式, 同时, 利用护理会议交流工作经验和沟通的技巧, 合理安排班次, 对双休日及晚间病人增多这种情况, 安排老护士带班, 增加工作力度, 把隐患降低至零。

3.3 提供安全的环境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健全防护制度, 完善与改进防护措施,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做好防护工作, 戴橡胶手套、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等。应用安全型留置针, 避免针刺伤。我院急诊大厅和抢救室装有监控录像, 两名保安进行24 h值班, 管理者创造了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以更好地保证护士的健康安全。

3.4 合理运用激励机制

护士长是护士的楷模, 其言行对护士有着最具体、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护士长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者即是服务者的思想, 努力当好护士姐妹们的公仆, 为护士培训、提升、展示各种才艺搭建资源平台。时刻关心并努力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如职称、加薪、福利待遇, 解除其后顾之忧, 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在工作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加强自身素质修养, 增强责任感、事业心。在工作中多用情、少用权;多表扬、少指责。放大每个人身上的优点, 让护士之间相互学习, 重视人的心理需求, 启发工作创新思路, 尊重每个人的想法, 使其发挥最大潜力。

3.5 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护士长应了解每个护士的知识结构及能力水平, 了解每个护士的心理特征, 对下属护士的优缺点了如指掌, 继而做到知人善任, 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 充分调动护士参与科室管理的意识, 使他们感到自身才能得到发挥, 同时也体会到做管理工作的辛苦, 从而更好地配合护士长的工作。让全员主动参与科室管理, 人人都有责任感, 并有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全员素质提高的同时, 科室护理质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3.6 强调团队精神, 增加团队凝聚力

护士长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质, 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冷静果断地处理问题, 关爱、理解、尊重护士姐妹, 以自身的品德直接影响下属在工作中的心理和行为, 鼓励护士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团结协作, 对工作中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护士及时予以表扬, 并树为榜样。节假日进行聚餐, 这样使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 增加彼此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 提高团队精神, 最终形成一种“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自觉与医院、科室荣辱与共的好风尚。

4 实施人性化管理的效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实行人性化管理, 激发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调动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潜能, 护理技术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期, 全体护理人员主动加班, 毫无怨言。2006年—2008年急诊科护理人员先后被评为市十佳护士1人, 苏州市十佳护士1人, 十佳职工3人。2007年科室获得奉献奖。2008年又被评为文明示范岗。护理人员满意度提高后, 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防范纠纷意识增强, 病人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护理缺陷有效降低。2008年急诊护理实现零差错、零投诉, 急诊护理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5 小结

护理管理者应时刻去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护理人员, 挖掘他们的潜能, 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对工作价值的认同性, 从而有力地促进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的提高, 打造出一支生机勃勃的护理团队[3,4,5]。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急诊,护理

参考文献

[1]李秋屏, 丁泽林.人性化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1) :41-42.

[2]寿宇雁.实施人性化管理减少急诊护士流失[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1) :50-53.

[3]唐安顺, 王爱莲.人性化管理在门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 2006 (6) :106.

[4]谭彩姬, 陈丽红, 赖素芳.基层医院手术室人性化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545-546.

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 篇8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我院急诊88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管理护理, 为观察组。其中患者年龄17~42岁, 平均年龄 (25.24±4.27) 岁;男性患者49例, 女性患者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情况方面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风险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综合满意率、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情况发生率, 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对比。

1.3 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均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以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风险管理实施后两组患者护理质量对比情况如下表。从表中对比数据来看, 实施风险管理后, 医疗纠纷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 患者综合满意度提升, 治疗与操作熟练度提升, 护理质量提升, 前后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 两组护理人员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比较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84.1%, 而观察组患者对管理模式的满意度为100%。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对医院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较高,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意外事故发生率比较

临床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时, 意外事故发生率为9.1%, 观察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3%。和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患者意外事故发生率较低,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3 各项管理评分分析

通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实施的各项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因 (P<0.05) , 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3 讨论

临床护理中风险类型多样, 造成这些风险因素包括护理人员、制度常规、病区管理、技术操作、设备设施、用药管理、患者护理以及院内感染等, 要从这些方面加强风险管理工作的实施与监督。

首先对医护人员进行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 提升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在工作中, 树立风险防范的高度意识, 掌握医疗事故处理办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 以个案为例对医护人员进行教育, 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率, 在护理工作中提供给患者更好的服务, 实施人性化关怀措施, 提升自我管理及安全保护意识[2]。对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主要有这些方面的内容, 给患者讲述一些有关疾病的知识, 同时还要加强对患者用药的一些观察, 同时还要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指导, 最后还包括患者在出院时对患者的指导, 在护士长的组织下, 同时主管护士和责任护士进行一些交流, 然后才能对患者开展有计划的健康教育[3]。护士门要进入病房和患者进行广泛的交流, 护士可以和患者讨论一些患者比较感兴趣的和喜欢的话题, 交流进行的越多, 患者和家属更容易接受这些问题。

其次是制定良好的护理计划, 明确护理重点, 提升医护人员对于新技术护理流程和规范的认识及掌握程度, 提升业务熟练度;对呼吸科危重患者实施重点护理;落实强化床头交接班制与护士长每天3次查房制;对护理工作实施班班评估, 接班首先评估危重患者, 其次是普通患者[4];对于患者的投诉及需求及时记录, 报告给相关领导;对有潜在医疗纠纷、特殊患者、疑难危重患者, 有护理并发症等, 及时上报护理部, 并制定相关工作计划;下班前, 互相提醒有没有未完成的工作或需特殊交班的事项。

最后是规范护理物品、仪器的管理。设专人管理, 定位放置, 随时保证器械处于备用状态, 做好灭菌消毒工作。对护理人员先培训后上岗, 制定各专科仪器操作程序卡, 对于不合格仪器、设备、设施、物品, 及时进行处理, 避免增加安全隐患。制定更加完善安全用药管理规定, 强化监督和实施, 做好药物的存放与管理工作。

摘要:目的 对风险管理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内科88例患者, 随机将其分成两组, 其中一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为对照组;另外一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 进行风险管理护理, 为观察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意外事故发生率以及各项管理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100%高于对照组的84.1%,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意外事故发生率为2.3%低于对照组的9.1%,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管理以及消毒隔离管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风险管理护理在急诊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率, 可在临床中进行广泛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急诊护理,应用

参考文献

[1]曾桂英, 刘国英.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10) :147-148.

[2]孙琦, 张梅.护理安全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1) :58-59.

[3]马素兰.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6) :96-98.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济南市中心医院2014年8月一2015年8月120例急危重症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68例),前者男女比例30:22,年龄61—78岁,平均(70.78±2.68)岁;后者男女比例35:33,年龄62—79岁,平均(71.28±2.94)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42例,重症颅脑损伤31例,脑梗死30例,脑出血8例,严重骨折创伤9例;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护理,于入院后采取相应急救措施;研究组予以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模式进行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每日予以2次会阴护理,且保持尿管通畅,观察并记录尿量及尿液颜色,拔除其尿管前应予以膀胱功能等训练,当患者导尿通畅,则及时予以拔除。②操作呼吸机前后均需进行无菌操作,当患者未出现禁忌证,将床头抬高4 5°左右;于鼻饲营养期间,定期检查患者胃潴留情况,且于每日指导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对患者积极吸痰,可予以雾化吸入,每周更换呼吸回路1次。③营养管插入深度60cm左右,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将床头高度适当抬高;密切观察患者痰液性质,指导患者予以正确咳痰、咳嗽方式。④依据患者病情变化以改变适当体位,当皮肤潮红时则采用药物外用擦涂。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记录并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表现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误吸、感染、压疮方面。理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当天向其发送本院资深心理医师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由专员向其解释问卷内容,主要包括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十一般满意[2]。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SPSS21.0软件分析,均数标准差()表计量资料,t行组间、组内比较;百分比(%)表计数资料,X2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VAP(51.92%)、误吸(19.24%)、感染(28.85%)、压疮发生率(15.38%)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1.18%高于对照组71.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危重症患者的护理质量的标准非完全固定,对现行护理质量予以不断改进,于临床实践过程中应对影响患者的危险环节与因素予以改进,从而完善急诊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3]。ICU护理要包括专科护理、护理安全、基础护理三方面,专科护理主要包括控制VAP、感染、误吸等的发生,因此,选择一个高标准的护理指标且严格执行显得尤为重要[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VAP、误吸、感染、压疮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提示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分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若患者存在留置尿管,护理人员每日予以2次会阴护理,且保持尿管通畅;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尿量及尿液颜色,并耐心询问其存在的不适症状。(2)护理人员于操作呼吸机前后均行无菌操作,当患者未出现禁忌证,将床头抬高45°左右,且于鼻饲营养期间,定期检查患者胃潴留情况,每日指导其进行口腔护理,指导与协助患者进行拍背、翻身,嘱患者家属予以配合。(3)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将床头高度的适当抬高,从而减少食物反流而造成呕吐、呛咳等;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痰液性质,指导患者予以正确咳痰、咳嗽方式[5]。(4)依据患者病情变化改变其位,从而减少局部过长时间摩擦、受压。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1.18%比对照组71.15%高,进一步说明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的应用有效性、可行性。

综上所述,急诊危重症患者予以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及运用。

摘要:目的:观察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济南市中心医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120例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对照组(52例)与研究组(68例),前者予以用常规急诊危重症护理模式,后者予以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模式,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VAP(51.92%)、误吸(19.24%)、感染(28.85%)、压疮发生率(1 5.38%)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91.18%高于对照组71.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质量指标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护理质量指标管理,急诊危重症,效果

参考文献

[1]顾琴,张红,黄华.无缝隙护理管理在急诊-ICU患者转运交接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04):1 09-110.

[2]胡琴节.急诊危重患者风险管理的策略及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02):12-14.

[3]任海瓯,胡琴节,林海鸟.急诊危重患者应用风险管理策略的效果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12):136-137.

[4]陈小明,叶舒展,徐凤珠.护理风险管理对急诊护理质量指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12):1823-1824.

危机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1~6月收治应用危机管理的急诊患者10例,设为观察组,另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1~6月未实施危机管理时收治急诊患者1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0~78(58.1±3.6)岁。其中一般输液6例,留观4例,其他类型10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诸如性别、年龄及病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管理方法

对照组没有应用危机管理措施,由科室工作人员自觉发现风险并采取解决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危机管理,具体如下。

1.2.1 加强护患沟通:

医院规模不断扩大,队伍已经有年轻化的趋势,这些新上任的护理人员无高度的危机意识,不能有效的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有可能会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因此需要加强危机教育和传授沟通技巧,取得患者配合。

1.2.2 规范管理制度:

对于医师的口头嘱咐应该复述1次,确定无误后才告知患者,规范对病例的书写,如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应在抢救后6h内全,提高自身修养并严格遵守护理规范和医疗制度。

1.2.3 危机应对措施:

危机出现之后工作人员需要对情况有一个迅速准确地判断,对事前已经制定的危险应对措施认真执行,除了通知医师外还要和相关部门取得联系,立即对危机事件进行处理。危机处理之后要对该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寻和总结,并以此为教训制定改进方案,降低事件再次发生的概率。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出现例数、抢救成功率、病历书写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其中危机意识分数为1~20分,分数越高的表示护士危机意识越敏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管理效果

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病历书写合格率及危机意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护理满意程度

观察组满意率为1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满意度比较,*P<0.05

3 讨论

在新时期下,无论医院还是患者对于护理的质量都在不断的提升,而急诊科室作为医院收治危急重病的一个重要科室,其护理服务高低显得尤为重要,危机管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新型管理模式。医疗事故的频繁发生使得医院对于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特别是急诊护理中要最大程度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的概率,对医院和患者都十分有必要。

危机管理通过对急诊科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措施,让工作当中危机出现概率最大程度降低,作为医院护患纠纷和护理危机的高发科室,急诊科室应用危机管理极有必要[2]。本次研究中接受危机管理的观察组患者,无论不良事件发生例数、病历书写合格率、抢救成功率和护理满意程度等均相对于一般管理措施的对照组有显著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丁小丽,陈长春.护理风险管理在骨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6(2):154-155.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11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管理;护理操作;护理风险

急诊护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护理工作,其对急诊科护士各方面要求较高,但急诊护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为医院带来各种纠纷难题。对此医院采取急诊护理操作风险管理,通过设立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急诊护理带来的风险。医院的风险管理针对急诊护理工作量大、易变化、高死亡率的特点对医护制度、医护技术及急诊科患者药物治疗、患者所处环境、医院与患者及其家属间关系等因素进行整体管理调控,从医院硬件、医护人员及患者三方面着手管理急诊护理风险,促进三方进行良好沟通、合作,降低急诊护理风险,避免纠纷发生,进而达到急诊护理的最终目的。本文笔者对急诊护理及急诊护理风险管理进行分析概述,分析研究风险管理对急诊护理风险因素控制的积极意义。

1 急诊护理概述

急诊护理是护理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其有着工作量大、风险系数高的特点。急诊科的患者通常病情都较为严重复杂,死亡率较高,易产生医患纠纷,因此需要受理医护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对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技术也有颇多要求,急诊科护士需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较强心理素质及熟练的抢救技术,以使急诊科患者能够有一定的生命保障,达到急诊护理的最终目的。另外,急诊护士还应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在医患出现各种纠纷时,有能力应对患者及其家属所提出的各种要求及问题。

2 对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的意义

2.1 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身权益的意识越来越强,对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今社会人们对医院抢救及治疗效果的期望值都过高,对疾病缺乏认识,同时也对医院急诊科护理工作的风险缺乏了解,导致患者及家属在接受急诊护理时经常抱以怀疑态度,对医护人员的操作无法做到积极配合,经常造成各种纠纷发生。另外,加上社会媒体对医疗系统的一些负面报道及对医院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患者喜欢将事故夸大。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有利于维护医院护理工作权益,降低护理操作风险,维护医院的社会形象。

2.2 医患关系意义 急诊科患者较多,且患者疾病多为突发,变化快,为急诊科护理带来大量工作。另外,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疲劳工作状态,其工作效率较低,经常出现治疗准备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一些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年龄相对较小,处理事情能力低,这些因素均易导致医患纠纷发生。急诊护理操作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控制护理人员治疗准备工作的及时性充分性,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沟通,大大降低因护理工作导致的医患纠纷。

3 急诊护理风险因素及管理

3.1 高危重症抢救护理风险及管理 高危重症抢救是最易激发医患矛盾的情况。高危重症患者一般发病紧急,需要迅速抢救,因此其护理工作量大、难度高,工作节奏紧张,使得护理人员不能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加上患者家属心情激动、情绪易失控,稍有不慎易与护理人员发生纠纷。另外,一些高危重症患者发病在夜间,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准备好医疗器材,使得护理服务不到位,增加急诊护理工作风险。对此医院应实施制度,要求急诊护理人员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另外,医院应定时检查抢救器材,使得急诊抢救能够及时实施。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素质,年轻护士应学习年长护士处理突发事情的方法,并做好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工作。

3.2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及管理 许多出诊护士专业知识不够,不能熟练掌握急救护理知识,对于出诊转运时病人病情的突然恶化不能有效处理。急诊车内医疗急救设备不完善,无法给予患者环境病情的有效抢救措施,錯失最佳抢救时间。另外,出诊护士没有向患者家属说明病人病情的风险意识,造成患者家属经常因不理解而与医院发生纠纷。对此医院应设立完善的院前抢救护理方案,做好患者运输及交接工作。定时检查急救车中抢救设备,保证设备完整能够正常使用。出诊护士应选用有急救经验的护士,并对出诊护士的医疗急救知识进行培训。

参考文献

[1]王雪莉,孙萍,黄祥柱,等.护理风险与护理风险管理的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

[2]李鸿雁.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七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

[3]王素玉,贾利平,李玉,等.持续护理风险管理对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2.

[4]郭春蕾,张小妹,戚连芳,等.加强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J],东南国防医药,2006,4.

急诊护理质量管理 篇12

1方法

实施以护理部统一岗前培训、病区护士长重点教育、主管护师带教的一体化安全教育管理体系, 健全急诊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机制, 规范急诊科抢救操作流程, 加强护理安全的教育和培训, 进行患者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注重护理缺陷、事故管理等。

2结果

我科对急诊临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 使急诊科各项指标有了显著的提高, 护理事故和纠纷的发生率降低, 临床护理安全评价指标评分达到了三甲要求, 护理质量大大提高。采用临床护理安全评价指标进行评分[3], 结果见表1。

3讨论

护理安全是护理管理的重点[2]。在临床工作中, 健全急诊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制度, 经常性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法律及法规知识的规范培训, 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生的典型案例讲解、分析, 引导护理人员学法、知法、守法、用法, 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 提高自律性及慎独精神, 使护士认识到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4], 熟知患者权力以及个人违规行为可能负的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事故的发生, 确保患者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制定急诊科抢救操作流程图, 让护士了解各种突发性疾病、外伤、车祸患者的抢救程序。对高难度、高风险的护理操作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 规范常见抢救操作的工作程序、方法、步骤流程, 并经常性进行常见急救护理技术操作集训, 让护士熟练各种突发性疾病、外伤患者的抢救。护士长每周分层次对各级护士进行技能抽查考核, 不断提高各级人员的业务技能, 保证护理质量。

强化护理安全的教育和培训是关键。新护士、进修护士及实习护士是容易发生差错的危险人员[5]。将护理安全教育列入岗前培训中, 经常组织护士参加“护理管理制度及护理安全”专题讲座。全科护士分别参加了护理部举办的3期“医疗风险的防范与对策、护理行为过失的防范对策”专题学习班, 提高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每年底召开护理骨干会议, 对全年度护理安全事件做回顾性的讲评教育, 并充分利用医疗事故鉴定会中涉及护理安全的典型案例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确保了临床护理的安全。

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监控。每天晨交班总结前1d的工作缺陷, 实施“病区周安全讲评教育”和“月护理安全信息通报”, 对本月发生的护理差错及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进行重点讲评分析, 可增强全体护理人员的安全质量管理意识;建立以护理部-病区护士长-病区质量控制小组为主体、全体护士人人参与的三级护理安全监控网络体系, 以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急救药品、器械定点存放, 定时检查, 发现缺损及时更换, 保证药品器械处于功能完好状态。质量控制小组主要协助护士长对各级护士的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协助护士长负责质量检查把关工作, 发放出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 认真分析患者反馈信息中与护理安全有关的问题, 及时查核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以保证护理安全, 促进和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73.

[2]潘绍山, 翁庐英, 李妮.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7) :547-549.

[3]黄秀凤, 赖敏贞, 许倩茹, 等.临床护理安全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6, 20 (10) :2606-2607.

[4]衡君清.急诊科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7, 16 (3) :222-223.

上一篇:塔什库尔干下一篇:现代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