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急诊护理

2024-07-12

做好急诊护理(精选10篇)

做好急诊护理 篇1

急诊抢救患者记录是护理人员针对护理对象所进行的一系列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 由于它是最原始的文字记录, 故成为急诊病案中最重要依据, 但其没有统一的规范。现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原有的《急诊患者抢救记录本》已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 遇到一些涉及纠纷的问题时, 其常被复印作为医院与患方对簿公堂的证据, 或被患方复印作为与肇事方打官司的证据。因为其记录缺陷而给护理人员自己带来许多麻烦, 为此笔者于2006年11月, 对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内容进行了改进, 现将具体做法与体会介绍如下。

1改进急诊抢救护理记录的格式

1.1 原有记录格式存在的缺陷

原有抢救记录只记日期、时间、姓名、年龄、科别、诊断、抢救经过、患者去向。对患者的入院情况无记录, 无护理评估, 护士会忽略对患者生命体征的观察与记录。对生命体征记录时间不一, 有时超过1 h, 记录简单, 抢救记录无明确的记录格式。常出现抢救记录、医疗记录与监护仪器记录时间不相符, 造成医疗文书之间的矛盾, 当有纠纷时无法作为举证依据。

1.2 改进原则

做我所写、写我所做。记录患者即刻状况以及在抢救室一切救治过程和最终离室去向, 只做客观记录不做主观评价。评估患者时采用打钩或填空, 可避免护士遗漏记录, 同时突出了记录的客观性、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2急诊抢救护理记录要求

2.1 重塑对抢救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

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认识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在医疗纠纷中是举证倒置的重要依据, 树立证据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自觉把好抢救记录文书的质量关。学习《病例书写基本规范 (试行) 》及我院护理部制订的护理记录规范, 特别是改进后的格式要求, 使护士认识到正确书写抢救记录的重要性, 如列举以往由于书写不到位所带来的纠纷事例, 以此强化护理人员对护理记录重要性的认识。

2.2 正确书写抢救护理记录

由护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模拟写出各种病例抢救记录的模版以供护士参考。抢救危重患者, 未能及时书写病例的, 记录在临时草稿本上, 后在6 h内据实补记。抢救时间、死亡时间、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都不能记录马虎, 特别是抢救中生命体征的记录尤为重要, 要求所有记录字迹工整、清楚、整洁。对于轮转、进修人员首先培训如何书写抢救记录, 其书写的抢救记录必须由带教老师检查并签名。一般抢救患者每30 min记录一次生命体征, 病情危重者随时记录。由专人每天核对抢救室内的时钟, 使抢救时间、仪器记录时间及登记时间一致。

2.3 追踪书写情况

由一主管护师负责检查每一例抢救记录的书写情况, 将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置于《急诊抢救护理记录本》的封面以便让记录者知道记录中缺陷所在并加以改正。签名要清晰。护士长每天早交班前查看夜班抢救记录情况, 每周抽查一次,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当事人沟通, 或在护士会上加以说明, 每月护理查房时将记录本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和提出整改意见, 使抢救护理记录书写尽量进入PDCA循环。

3体会

3.1 全面评估患者, 为医师抢救患者提供依据

原抢救记录虽然要求护士从不同方面去评估患者, 但由于急诊工作量大、繁忙, 加之轮转进修实习护士多, 常常遗漏评估患者一些重要指标。新设计制定的急诊抢救护理记录格式类似表格版本, 能更全面、客观、及时、详细记录患者抢救时的资料, 为医师抢救患者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如在抢救一位心力衰竭患者时医嘱5%葡萄糖静脉滴注, 护士立即提醒医师该患者原有糖尿病史。抢救患者时直接填入所获得的数字, 既方便护士的记录, 又能腾出时间抢救患者。

3.2 避免了遗漏评估现象, 提高护理安全防范能力

急诊抢救护理记录是护理人员为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实施护理以及患者病情动态的记录, 是护士执行医嘱实施抢救的重要依据, 漏记、错记等均可能导致举证困难。由于记录方式为打钩或填空式, 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漏记现象, 使抢救护理记录符合其客观、真实、及时、准确、完整的标准。如一位患者家属提出患者皮肤压疮是在医院发生的, 当我们将其送入抢救室时的皮肤记录情况出示给家属看时, 家属才消除了对护士的误解。又如一位患者在转院的途中输液外渗, 入院时护士及时告知家属, 避免了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在患者有疑问或发生医患纠纷时所复印的急诊抢救患者记录为医护双方提供证据, 提高了护理安全防范能力, 也提高了抢救护理的整体水平。

3.3 为联系家属提供线索

每一位患者入抢救室时都详细记录患者入室方式、方法。遇到无家属护送的昏迷患者, 可为院保卫部门报警和寻找家属提供线索赢得时间。

总之, 改进、完善急诊抢救护理记录后, 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既保证了文书的原始性、完整性, 也杜绝了纠纷的发生, 提高了护理安全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段艳贤.焦点记录法在CCU护理记录中的应用.护理研究, 2004, 18 (2B) :356.

[2]俞燕宪.急诊抢救记录中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山东医药, 2004, 8:67-68.

急诊护理风险与预防 篇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急诊护理中存在的与护士有关的风险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急诊科2001年至2O14年的护理工作进行调查,对工作中存在的主观护理风险和客观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急诊护士的主观原因是导致急诊护理风险中的主要因素.急诊护士综合能力的有效提高可有效降低急诊护理中存在的风险。结论: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是提高急诊科的护理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急诊;护理风险;主观;客观;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9-01

急诊科作为医院工作的最前沿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对的病人病情较为复杂和不稳定,不同病人的病情不一样,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应具有非常娴熟的操作技术和应急能力。由急诊护士的主观原因导致的急诊医疗风险成为主要因素。本文就我院急诊科2001年2月至2014年2月的护理工作进行全面分析,并对存在我院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风险因素以及采取的相应防范措施作以下分析 。

1方法

1.1 护士自身原因 在对我院急诊科2001年至2014年的护理工作概括分析后发现,急诊护理风险因素主要是由护士的主观因素造成。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1.1护士服务意识不强 急诊护理不仅要对病人进行救治,还要具备优质的护理服务意识。病人病情相对比较急,危险性相对比较高,急诊科护士假如没有较高的服务意识,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不能够对患者进行热情主动的询问,则易引发护理纠纷。

1.1.2 护士法制观念浅薄 与医疗活动相关的法律知识很重要,许多护士对法律知识不是很了解,导致在医疗纠纷中不能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急诊科护理工作中,口头形式的医嘱比较多,容易被遗忘或是忽视,或没有做好详细的记录,缺乏有力的证据材料,可能使自己在医疗纠纷中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1.3 护士自身医疗技术不熟练 病人就医期望值越来越高,对急诊科护士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我院急诊科护理队伍趋于年轻化,临床工作经验少,不够熟练操作护理操作方面的技能。再者,如果由于护士的医疗技术不熟练,不能对病人的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或治疗,则容易延误救治病人的抢救时机,关系到病人最终被抢救的成功与否。

1.1.4护患之间缺乏沟通 病人的期望值高,心情烦躁,如果急诊护士不能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则易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情绪。如果护士不能及时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不能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稍有意外情况发生过,容易引起医疗纠纷。

1.2 客观因素 除主要来自护士的主观因素外,急诊护理风险中还有次要的一些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2.1来自病人的因素 其一,急诊病人病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使护理的困难性增加,护理的风险性也随之增加;其二,病人出现的某些意外情况,如坠床或撞伤,呼吸、心搏骤停等都极大地增加了护理的风险性。

1.2.2医院自身规章制度不健全 由于医院的规章制度不够健全,不能针对护理风险中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则一旦出现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易引起更大的医疗纠纷。

1.3预防措施

1.3.1 强化护士自身服务意识、增强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护士的工作应以病人的健康为目的,急诊中要护理工作人员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要让患者留下“不被重视,不被救治”的错觉,在实际行动中真正做到视病人为亲人。

1.3.2注重法律知识的学习 急诊科要制定相关的医疗法律知识学习计划,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法律观念,医院还要定期举行应对医疗纠纷的相关模拟演练,让护士在具体医疗事故中学会相关法律知识,使急诊护士在护理纠纷事件中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3.3培养高素质队伍 医院要制定护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制度,要求护士熟练掌握急诊八大件的操作技术,学习急诊处置、创伤急救的相关知识,提高急诊护理人员的整体急救水平。在遇到紧急情况时都能禁得起严格的考验。

2结果

通过采取以上预防措施,我院急诊接诊质量、急诊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医院医疗纠纷和突发事件次数明显减少。我院急诊科护士的护理专业技能提高,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也显著增强,护理人员医疗法律相关知识得到普及。医院科学管理制度得以有效完善,整体医疗水平得以提高,降低了急诊护理风险,提高了急诊护理的安全性。

3结论

在對急诊科病人进行抢救以及治疗的过程中,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是非常关键的,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是提高急诊科的护理水平、减少医疗纠纷和差错的主要途径。护理人员法律观念的树立,能有效保护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另外,优质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护理工作者与病患间的纠纷,为医护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有利于医院急救手术的成功,促成一种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玉凤.急诊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 [J].临床医学工程,2010,1 7

[2] 杨秀红,李新萍,侯桂红.急诊诊疗流程在急诊护理管理巾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9,23(11B):2979—2980.

[3] 段晓巧.急诊护理风险闪索分析与对策[J].检验医学与临床,20l0,7(2):l70~ l71.

[4] 崔亚萍.规范护理行为在防止护患纠纷发生的作用[J].护理研究,2008,22(7C):l950— 1 951.

[5] 刘晋.急诊护理纠纷的易发环节分析及预防 [J].护理研究,2009,23(7C):1955一I956.

[6]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7] 陈蓓敏.急诊护理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9,23(3A):573一575.

做好急诊护理 篇3

关键词:护理,急诊救治,急诊内科,昏迷

昏迷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意识障碍,在急诊内科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为4%~5%,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诊断难度大,并且因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下,无法准确叙述自身病情和病史,容易出现误诊[1]。所以,在治疗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时,需要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及时找出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病死率降低[2]。因此,本研究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30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女25例,男40例,年龄20~80岁,平均(49.8±18.2)岁,其中20例为重度昏迷,30例为中度昏迷,15例为轻度昏迷;观察组女24例,男41例,年龄22~78岁,平均(49.6±18.3)岁,其中19例为重度昏迷,29例为中度昏迷,17例为轻度昏迷。两组的昏迷程度、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诊救治

患者入院后,及时对送诊人员进行询问,对患者的昏迷程度和昏迷原因进行了解,初步对患者进行处理,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对于合并创伤的昏迷患者,如脊柱创伤,应该对脊髓进行保护,并且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心肌酶、肾功能、血糖以及电解质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同时,在急诊抢救中,要确定患者发生昏迷的原因,只有明确病因,才可以对症治疗,但是在实际抢救中,在短时间内经常无法明确病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障抢救和诊断的同步性,尽量使治疗时间缩短,降低病死率。此外,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应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碱紊乱,使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还需要给予补液治疗,对酸中毒进行纠正,并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对于重症昏迷患者,还需要进入复苏室急救。

1.2.2 护理配合

对照组在急诊救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急诊抢救护理。及时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鼻面罩吸氧,运用软枕垫高患者的双肩,使患者的颈部保持伸展,预防舌根后坠,并且及时吸痰。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在病因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平衡盐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心搏停止现象,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脑复苏术,密切配合医师,开展抢救治疗。(2)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观察各项临床指标,包括血压、体温、脉搏以及呼吸等,认真做好记录,并且及时告知医师。(3)检查护理。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快速、敏捷地与医师配合,如充分暴露患者的检查部位,运用血糖仪测定患者的血糖,采血行血常规检查等;由于一些患者需要行尿常规检查,护士应该常规留置导尿管,并采集尿液标本行尿常规检查。同时,在对患者进行B超、MRI或者CT检查时,护理人员应该全程陪同,给予患者吸氧和监护,避免发生不良事件。(4)分诊护理。待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后,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固定好各种治疗管道,避免弯曲、折断或者脱落,并且在转运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1.3 评价标准

运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如下:(1)满意: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时提供帮助,且给予健康指导;(2)比较满意:护理人员给患者介绍医院相关制度,提供帮助,且定时打扫病房;(3)不满意: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较差,基础工作不合格。记录两组的病死率和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58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23%;对照组56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昏迷患者进行诊断时,主要方法为通过对目击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询问,对患者的既往病史、持续时间以及昏迷前情况进行了解,及时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且将患者的病症和昏迷特点作为基本依据,诊断患者病情[3]。在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如负压置管、快速止血等,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4]。同时,在急诊治疗期间,还需要加强护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合并呼吸、心搏停止的患者,应该及时行心肺复苏术;对于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复律;对于合并休克症状的患者,应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且对患者进行补液、扩容治疗;对于肺性脑病诱发的昏迷,应该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并且运用抗感染药物,使电解质保持平衡,预防酸碱度紊乱[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抢救成功率提高,还能预防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殷黑兰,吴南妃,姚芳,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加强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6):8139-8140.

[2]郑丽.浅谈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2):244-245.

[3]王彩霞.急诊内科昏迷病人的紧急抢救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66):224.

[4]曹君.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及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2):1546-1547.

做好急诊护理 篇4

【关键词】急诊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7-01

急诊科是我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的实施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水平及管理水准,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基于此,分析我院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5±2.3)岁;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45.9±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律、血压、呼吸等指标监测)及开放静脉通路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①学习文件: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2010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及《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充分掌握基础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方针和举措。②开展无缝隙服务: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的需求进行评估,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常规制度及规范流程等提供服务,特殊情况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来提供服务,直至患者满意为止。③开展APN排班模式:按照A班(8::0-16:00)、P班(16:00-0.00)、N班(0:00-8:00)三班的原则安排班次,并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在均有1~2名高年资护士担任A班和P班组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把关,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保证护理安全。④加强护理管理:参照医院护理人员考评体系,结合临床需要,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术等急诊技术的培训,并进行绩效考核,包括护理满意度、日常护理工作质量等,奖金分配由绩效和岗位来决定,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理念及应急急救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患者入院后,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环境,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就诊的相关流程;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主动热情为患者安排就诊,以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绪;为发病急、病情较重的患者开设绿色通道,获得最佳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3]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评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士知识指导、护理质量、病区整体环境、服务主动性及人文氛围等6个方面,1~2分为差,3分为基本满意,4分为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率及投诉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 +S)单位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比较两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顯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比较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投诉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差错发生率为0,投诉率为1例(2.33%),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3例(6.98%),投诉率为4例(9.30%),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医院的急危重科室,其护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加强护理管理和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的临床路径[5]。在急诊科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可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提高医院的服务形象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首先必须开展优质护理知识的培训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和急救处理能力,只有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开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表现、病人满意度等内容进行考核,提高了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使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地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本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投诉率为2.33%;对照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6.98%,投诉率为9.30%。可见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缓解了患者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抢救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使护患关系得到了增进。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理念,不仅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进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秀春,黄妹,招婷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4):1325-1326.

[2]赖淑芬,肖春燕,饶海冰等.危机管理联合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42-243.

[3]陈祥莺,陈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2-273.

[4]郭晓英.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244-245.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篇5

1 风险因素

1.1 操作风险

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 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可抗拒的风险, 如实施紧急医学措施, 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 无过错输血感染, 违反操作规程, 输液反应, 过敏反应, 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

1.2 暴力风险

发生急症后, 患者和家属往往焦虑不安, 情绪激动, 失去平静的心态, 他们求治求愈心切, 极易发生医患冲突;加上患者与家属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有不同文化素养, 护理人员稍有不慎, 将会面对身体和言语暴力的伤害, 给心理、身体、工作质量等造成负面影响。

1.3 职业损害风险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 时效性强, 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 如肝炎、艾滋病等, 救护过程中易淡化防护意识, 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很容易造成自身感染, 发生职业损害。

1.4 心理损害风险

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患者的心理, 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 不信任护理人员, 个别人甚至故意刁难, 或制造医疗纠纷, 索取巨额赔偿。

2 对策

2.1 建立风险监控组织

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风险监控小组, 对科室潜在风险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 特别对有风险的患者: (1) 老年人; (2) 生命垂危者; (3) 生育期妊娠患者; (4) 外地打工者; (5) 流动人口的患者; (6) 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 (7) 有敌意或好斗的患者; (8) 打架斗殴的患者; (9) 一时搞不清诊断, 需要留观的患者; (10) 腹痛的患者;11多次住院的患者, 特别一些给予了特别关怀的患者;12饮酒;13药物等中毒企图自杀者;14有神经精神疾病史患者;15过敏史者;16医疗保险的患者;17有本院工作人员陪护的患者等, 应有较高的防范意识, 灵活地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

2.2 加强风险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法制、法规教育, 深入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增强法律意识, 使护理人员明确责任角色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每项操作和护理的具体工作中。对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深刻反思, 引以为戒。

2.3 注意风险环节

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等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监控, 把好质量关。急诊患者的抢救、输液、过敏试验等都是纠纷、事故的好发点, 应高度警惕, 杜绝想当然, 凭经验, 或者存在侥幸思想的现象。近年来, 创伤和疑难病患者逐年增加, 且危重患者疾病谱广泛, 伤情多危重、凶险, 极易失去抢救机会, 也极易出现纠纷。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抓住“黄金”抢救时机, 但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程度与患者认识水平的矛盾, 患者就医的高期待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 使急诊风险加大。因此, 抓好急诊急救工作是护理人员预防风险的重中之重。

2.4 提高救护水平

医院的技术水平因素和医务人员的医德对于风险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 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急救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与道德素质,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才能为患者服务得更好, 从而将事故拒之门外。

2.5 严格制度落实

急诊护理中要重点完善并落实质量监控制度, 既要调动起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要控制护理质量, 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抢救设备的检查、维护一定要责任到人, 保证急救设备、药物、器械完好,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流程。对遇有大批创伤、中毒、特大交通事故的患者及涉及法律问题或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患者, 要及时逐级汇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重视自我保护, 在应急状态下避免或减少职业性损伤。

2.6 保证文书记录的有效性

急救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医保、赔偿等种种问题, 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当班护士应及时、准确、认真、全面地记录患者就诊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病情发展过程, 杜绝出现不记、遗漏、涂改或不认真记录。“做自己该做的, 记自己做过的”这样记录的文书才会客观、真实、详尽, 一旦医疗纠纷发生, 作为可靠的法律依据, 举证有据可寻。

2.7 增进护患交流

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医患交流是医学诊断的需要不是临床治疗的需要, 是医德教育的需要, 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是减少纠纷的需要。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 要求高, 矛盾多[1], 急诊患者来时病情急, 急诊科作为就诊的第一站停留时间短, 在短时间内, 很难建立起友好的护患关系。患者或家属稍有不如意会迁怒于医护人员, 工作中极小的疏漏, 都会引发纠纷。因此护士一定要调整个人情绪, 在积极执行各项操作中, 突出急诊服务的重点, 尽量做到理解与沟通相结合, 且注意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2.8 及时处理纠纷

急诊无小事,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对患者提出的任何不满要及时回应, 并妥善处理或解决, 尽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生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后, 在界定责任时往往会产生更激烈的纠纷, 除花费大量的精力外, 还可带来经济负担, 甚至正常的职业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当护患双方发生分歧, 产生矛盾, 出现纠纷后, 要冷静处理问题, 尽量避免事态的扩大。如不可避免, 要注意收集、保管好有关的护理记录, 应以事实为依据, 以相关的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急诊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 可控制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6

1外伤患者

外伤患者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任何原因所致的外伤多有伤口、出血、疼痛, 因突遭创伤, 毫无防备, 故承受能力差, 心理压力重, 容易产生恐惧、紧张、不安的心理。急诊护士应敏捷、冷静、沉着, 有条不絮、一丝不苟, 迅速止血、固定、包扎。在处理过程中, 护理人员不要惊慌失措, 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在抢救工作中神态自若, 忙而不乱, 操作准确无误, 取得患者的信任。

在外伤患者中, 由于致伤原因不同, 也就有着各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如有的患者因车祸或打架而致伤, 此类患者除和一般外伤患者有着共同的心理活动外, 还担心医护人员不能根据病情做出正确处理或偏向他方, 处理不公等。还有个别患者不能如实叙述病情, 故意把病情说重, 给诊断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对一些有纠纷因素在内的患者, 除积极给予抢救治疗外, 还要评估患者心理问题, 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首先, 对患者要充分关心、理解、同情以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1], 高度热情地对待患者, 耐心向患者讲明。我们救死扶伤, 对患者一视同仁, 秉公办事, 实事求是。要求双方都不要夸大或隐瞒病情, 同时说明夸大或隐瞒的危害。解除顾虑, 使其及时如实的反映病情, 取得合作, 及早作出诊断治疗。

2腹痛患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 约占急诊就诊人数的三分之一。这类病症的人常有烦躁、紧张、个人应对无效、不信任治疗的心理问题。急诊护士针对这种心理, 应多方关怀安慰患者, 同时对所进行的各项检查、治疗应该表现出信心十足, 非常有把握的态度。

急腹症患者腹痛剧烈, 难以忍受, 有濒死感, 特别恐惧, 有迫切要求止痛的心理。认为到了医院不给用药止痛, 就是不体贴患者。这时。一方面给患者正确迅速检查。尽快明确诊断, 并耐心说明不能随便用止疼药, 以免掩盖病情, 使病情恶化, 不利诊断治疗;鼓励患者坚持片刻, 会很快得到彻底治疗, 以激励患者配合诊治, 信赖医护人员,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服毒自杀的患者

这类患者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 如:吵架、失恋等。多处于狭隘的心理状态, 存在绝望的心理问题, 心理变化复杂, 毒性发作时多有后悔的心理, 但就诊时多又爱面子, 有羞辱心理, 因此, 故意不和我们配合。如洗胃, 本来可口服洗胃液, 故意不喝, 插胃管不合作, 甚至插上后, 故意拔出胃管使洗胃没法进行。因此, 拖延时间, 失去抢救机会, 所以对该患者不应流露厌烦鄙视的情绪, 根据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支持、提供健康的知识教育, 主动与患者“心理换位”, 谅解患者的过激行为[2], 用同情的语言去感化, 使患者认识到不应该为此而轻生。对亲属做好说服工作, 主动安慰患者, 在家属的配合下, 取得患者的合作, 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以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做好急救工作, 并以适当的语言鼓励患者, 减少其悲观厌世的念头。

4对患者家属采用的心理护理

急诊患者病情急重, 甚至有的处于濒死状态, 作为患者的家属, 难免有着各种不同的复杂心理变化, 要根据情况分别对待。

4.1 对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家属

应该首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暂时离开患者, 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 然后对他们劝慰, 说明他们的失态将对患者产生不良的影响, 使他们安下心来, 相信经过我们的诊断治疗, 患者会得到最好的救治, 尽早康复。

4.2 对担忧、焦虑的家属

应评估焦虑的因素, 帮助他们减轻焦虑, 多做解释, 使他们建立对医院的信任, 去影响和鼓励患者。

4.3 对比较镇静有主见的家属

可如实告诉其患者的情况, 及准备采用的诊断治疗方案, 因患者往往较易接受家属意见。争取家属通力合作[3], 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 以便使我们各项检查治疗顺利进行。

总之, 急诊护士首先接触患者, 而且接触的都是急、危、重患者。要求护士要积极主动, 热情接诊, 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要关心、同情和体贴患者, 消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并且要重视患者家属的心理, 使急诊患者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促进患者最早地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做好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的质量。方法 做好心理评估, 作出相应的护理诊断, 制定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 影响患者的心理活动, 促进疾病的转归与健康的恢复。结果 临床实践证明, 通过加强对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可以促进护患交流, 减少护患纠纷。结论 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将解释工作做到位, 把人性化服务有机地融入整体护理的全过程, 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提高急诊临床护理的水平及抢救质量。

关键词:急诊患者,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袁耿清.医用心理学.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4:146.

[2]朱明宝.现代医务护理技术与临床规范化操作及医护管理实务全书.金版电子出版公司, 2002:1469.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7

关键词:急诊病人,心理护理,抢救

过去认为急诊病人病势危急, 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 无须实施心理护理。近年来, 随着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急诊病人也同样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因为急诊病人不是面临生命威胁, 就是遭受躯体伤残, 心理正处于高度应激状态。此时, 如果进行良好的心理护理, 有助于转危为安。

如果在病人心理上高度紧张之时, 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 就会加重病情,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急诊病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 渴望得到最佳和最及时的抢救, 以便转危为安。但急诊病人的心理活动又是复杂的, 多种多样的。瞬间袭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超常的紧张刺激, 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 出现心理异常。一向自以为健康的人突然患了心肌梗塞或脑卒中等, 也会因过分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病情不同、年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条件不同等也对病人的心理活动有影响。因此, 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急诊病人的心理状态, 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

由于急诊病人的主导心理活动是恐惧, 因此, 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具体工作方法有以下几点:

1 对待急诊病人和亲人一样

急诊病人大都求医心切, 一旦进入医院, 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 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 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 悉心体贴关怀入围与周到, 使病人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医患关系, 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比如, 有一天我们医院急救站来了一位头部外伤男性病人, 67岁, 陪伺人讲述患病过程, 这个病人气喘息不停, 不能语言, 不能睁开眼睛看人, 出现寻衣摸床的严重迹象, 周围随从几个陪伺人的情绪越来越大, 有人还哭喊起来, 急诊室内乱作一团, 这时, 我们大夫眼疾手快在床上急救起来, 两位护士分别给病人双鼻孔插入氧气吸引管和肌肉注射急救药品, 同时一边安慰病人家属不要紧张, 医生会有紧急措施把病人治好等语言, 真的象这位护士说的, 病人不一会呼吸平稳, 四肢换暖, 不再乱动了, 病情进入稳定状态。可见, 使急救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亲是非常重要的。急诊护士要掌握与病人沟通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 特别是常用的沟通技巧。熟练运用语言技巧向病人提供心理疏导, 传递明确可信的信息,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 使病人感到医护人员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不仅是赢得时间使病人转危为安的保证, 同时对病人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病人感到可信、可敬, 从而获得安全感。当一个人带着疾病来门诊就医时, 其处于一种急躁、忧虑、恐惧、担心、期望的状态之中, 这时对护士的每句话都是洗耳静听的。所以在和患者进行语言沟通时, 要讲究艺术, 将心比心, 态度和蔼, 用友善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 同时注意语气, 因为它可以给患者带来信任和希望, 也可以给患者带来痛苦和绝望, 即既可治病, 也可以致病。

3 使病人感到安全

做好急诊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0年7月100例急诊病房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0例, 男30例, 女20例, 年龄23~74岁。对照组50例, 男25例, 女25例, 年龄27~75岁。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 心理疏导; (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 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 (3) 做好检查, 适时报告患者心理状态, 调整护理措施; (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等。

1.3

心理护理是针对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心理问题、心理需要及心理状态, 护士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技术给患者关怀、支持和帮助, 以满足患者的需要, 解决心理问题, 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带来的变化和适应能力, 进而促进患者成熟和发展[1], 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4 急诊病房患者的心理特征

安全感和早日康复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心理需要, 也是求医的最终目标。需要了解自己的病情, 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威胁, 期盼得到可靠, 确切安全的治疗, 而且没有痛苦, 急诊病房患者在院时间短, 这点期望尤其迫切。需要尊重, 需接纳和关心, 需要信息, 需要安全, 需要和谐环境, 适度活动与刺激。

1.5 急诊病房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主要有焦虑、恐惧、抑郁、孤独感、依赖心理、退化心理, 猜疑与怀疑, 愤怒, 否认心理, 自我概念变化, 过多期待心理等[2]。

2 护理

2.1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关心与同情是一种心理的交流, 从态度、言语和行动表现出来。如友善的微笑, 关怀的问候, 表示同情的说“我能理解”等, 这些会使患者感到亲切、温暖, 感到被接受, 感到有依靠。患者总是容易对自己的病情有很多顾虑和担忧, 害怕和不安, 或将疾病看得过分严重, 看不到希望, 只看到消极不利得一面, 可向患者说明病情, 启发患者接受现实, 面对现实, 认识自己有利的方面, 劝导患者以积极地态度和行为面对人生, 面对疾病, 还可以介绍病友战胜疾病的事例, 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疑问, 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误解, 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指导, 为患者提供新的思维和方法, 重新认识问题, 有新的、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并积极改变, 战胜疾病。

2.2 妥善做好常规医疗护理, 心理护理辅助医疗护理进行。

2.3 做好检查, 适时报告患者的心理状态, 调整护理措施。

2.4 运用社会支持系统 动员社会力量, 如单位、同事、亲友参与, 共同努力, 协助解决困难, 让患者安心休养[3]。

2.5 护理过程注意的要点

2.5.1 护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预见到病情恶化的表现或病情趋向好转的变化, 及时辅以医疗护理措施, 高度的责任心和警觉性, 将极大满足患者关注生命安全的心理需求, 稳定患者情绪, 排除不必要的困扰。

2.5.2 每项医疗护理措施, 护士依据知识和经验, 对其安全性和疼痛忍受程度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加上娴熟的技术, 到位的心理护理, 让患者觉得被尊重, 接纳和关心, 了解足够信息, 感觉住院期间更安全。

2.5.3 医院急诊患者检查, 检验报告第一时间反馈患者, 安抚患者焦虑心理, 避免刺激性语言, 如“怎么现在才来医院?病情就那样了, 还怕什么?”等, 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对100例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 心理护理组患者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理护理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 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

4 讨论

心理护理对康复十分关键, 其并不因患者疾病的治愈而结束。许多心身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格特征,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行为习惯有关[2]。心理护理服务不是一劳永逸的,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是因为患者的心理活动总是受到疾病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而并不是与所患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所以应采取与患者相适应的心理护理, 了解和掌握留观患者心理需求, 适时进行教育, 通过学习消除不适应性行为, 建立健康行为, 十分重要。

心理护理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 敏感的细心, 善解人意, 亲切善良,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 温暖人心的, 可创造经济价值的, 极受患者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急诊病房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护理组即观察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 进行临床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结果 对100例患者出院时进行评估, 观察组患者情绪稳定, 心情愉快, 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护理提高了医院护理质量, 体现了医院优质护理。讨论心理护理对康复十分关键, 其并不因患者疾病的治愈而结束。心理护理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它要求心理护理的实施者要有天使般的爱心, 敏感细心, 善解人意, 亲切善良, 强烈的服务意识和深入的人文关怀理念。这种护理是人性化的, 温暖人心的, 可创造经济价值的, 极受患者和家属欢迎和赞赏的。

关键词:心理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敏, 张晓丽.急诊患者家属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7) :74-75.

急诊护理纠纷分析120例 篇9

关键词 急诊 护理纠纷 原因 应对措施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在逐渐提高,随着近些年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逐渐得到医护人员和人们的关注。急诊室是一个综合性科室,接待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发病情况不同,处理措施及治疗也各不相同,因此,较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近些年我院制定并加强对护理纠纷的应对及处理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120例,其中由于医疗文献书写不规范引起护理纠纷30例(2500%),技术操作失误30例(2500%),因对护理人员态度不满导致护理纠纷45例(3750%),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差导致护理纠纷15例(1250%),针对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护理纠纷的原因:①医护人员技术失误:医护人员技术失误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各项护理技术不熟练,导致错误执行医嘱或是错误进行操作流程,如只能肌注的药品进行静滴使用;应缓慢静滴的药物,没有进行药物滴注速度的控制;将胃管插入气管内;错误操作雾化吸入治疗等。因此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的精神及身体造成严重损伤。②医护人员态度问题:在进行急诊护理工作中,态度问题是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因为在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常需要进行快速、及时的抢救,患者家属的心情比较迫切和急躁,在询问病情和就诊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急躁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给急诊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难免会对护理工作产生挑剔的情绪,导致护理纠纷发生。③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急诊科就诊均为急症、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常需要执行医生的口头遗嘱,所以在急救措施完毕之后应及时的补充完整各種医疗文献,例如:医嘱、执行单、操作流程等,证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护理工作中如没有早规定时间补充完整医疗文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患者家属则认为护理工作没有有效、尽责的执行抢救措施,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④违反规章制度操作:护理人员没有按照已经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尽责的护理操作。因此导致发生意外情况,导致发生护理纠纷。⑤应变能力低:在护理工作中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对急诊室进行的急救措施实施和流程不能快速的反应,导致延误治疗时机,产生的护理纠纷。

应对措施:①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班:为提高护理知识业务水平,我院定期针对急诊室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急救培训班,提高急诊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施各种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执行。②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和学习:定期开展医疗及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印制和派发法律知识的宣传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法律知识学习,预防和避免在工作中因法律知识薄弱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③推行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在医院和急诊室内推行人关怀护理措施,对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均采用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及家属的情感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护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情感干预,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度,从而避免和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讨 论

综上所述,导致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有效解决的方法就是针对于问题的本身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纠纷发生的比例和原因制定有效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本文通过对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采取了有效合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均获得圆满解决。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减少护理纠纷,改善医护关系,使就诊治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王益锵.护理社会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2-144.

2 霍宗红,莫不梅,许帮文.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155.

做好急诊护理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急诊室急救患者170例, 其中男90例、女80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50.25±4.79) 岁, 其中疾病类型有严重外伤、脑出血以及突发性休克等, 患者均经过急救室急救, 并且了解受伤过程或者原因。患者均符合整体护理或者常规护理条件, 符合伦理道德, 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两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基础资料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基础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措施。整体护理: (1) 院前急救护理:患者均具有发病急、病变快、死亡率高等特点, 院前急救目的就是缓解患者危险态, 尽量争取抢救时间, 医务人员首先观察患者意识和生命体征, 初步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相应急救措施;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等, 对于出血患者紧急止血等, 基本措施完毕后合理的对患者进行转运治疗。 (2) 急诊室急救护理措施:入院后医护人员询问患者症状和院前处理措施,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 针对患者症状以及受伤部位决定由什么医生处理, 立即送入抢救室抢救, 并且连接相应监测和急救仪器;注意患者呼吸道有无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 必要时实行气管插管;观察患者口唇颜色, 对于有循环障碍者建立静脉通路, 对于休克患者, 通过相应处理措施, 使患者苏醒, 缩短休克时间等。整个抢救过程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以及情绪变化, 尽量安全患者, 同时与家属实情沟通等。 (3) 急救后护理措施:经过24h后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稳定后, 患者分诊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恢复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以及抢救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临床护理效果评价[3]: (1) 显效:患者整个护理过程准确无误, 病情稳定, 恢复较快, 病人清醒后对自身病情有清楚了解。 (2) 有效:患者整个护理期间无任何差错, 病情稳定, 恢复较快, 但是清醒后对自身的疾病无清楚了解。 (3) 无效:整个护理期间存在护理差错, 患者恢复较慢, 清醒后对自身的疾病无清楚了解。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 组间采用χ2检验;以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7.65%, 对照组为88.2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698, P<0.01) , 见表1。

2.2 两组抢救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满意率

观察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 低于对照组的20.0%, 满意度为96.0%, 高于对照组的66.0%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一种新兴的护理工作模式, 护士除了应加强对病人自身的关注外, 还需要把注意力放到病人所处的环境、心理状态、物理因素等对疾病康复的影响因素上[4]。整体护理概念是在现代护理观的指导下,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 将临床护理和护理管理的各个环节系统化的工作模式。急诊室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 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是综合急症医院主要接收求医服务的患者的其中一个部门, 相对于有预约的门诊部, 使用急症室的病人, 他们的求诊需要多数是突发的、急重的, 因此急诊室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病情稳定、生命安全至关重要[5]。

本文通过收集我院急诊室急救患者, 与常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整体护理措施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经过整体护理急诊室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常规护理措施, 有效率高达97.65%, 护理满意度为96.0%, 高于常规护理的66.0%, 这均有助于患者疾病恢复, 整体护理措施患者抢救时间缩短, 这对于患者至关重要, 并且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少, 抢救的成功率高, 临床上对急诊急救的患者进行准确有效地护理是保证患者是否能够急救成功的关键, 整体护理的模式主要是以患者为中心进行护理的, 相对于传统的护理方法来说, 护理更为周密。

综上所述, 整体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室急救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并且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急诊室急救患者170例, 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整体护理措施, 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等。结果:两组急救患者护理效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中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6.47%, 对照组为88.23% (P<0.05) ;观察组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00%, 低于对照组的20.00%, 满意度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66.00% (P<0.05) 。结论:整体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急诊急救护理效果和满意度, 缩短急救时间, 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整体护理,急诊急救,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蒋丽莉, 徐淑英.整体护理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 2012, 28 (14) :36-38.

[2]郭会.探讨整体护理工作在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14, 27 (6) :339.

[3]曲玲.整体护理在急诊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7 (7) :208-209.

[4]常秀海.家属行为对急救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22 (2) :167-168.

上一篇:专业认知的计算机专业下一篇:就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