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程序(精选10篇)
急诊护理程序 篇1
随着建筑业与交通业的迅速发展, 外伤性脊髓损伤已成为现代社会公害。为提高脊髓损伤患者抢救质量, 笔者应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预见性护理程序, 对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进行预防性抢救和护理,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0例, 男47例, 女13例;年龄18~55岁, 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 来诊时间为脊髓损伤致不全瘫后10min~4h, 均入院治疗。采用阶段对照法, 将来诊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0例。观察组脊髓损伤致不全瘫后平均时间为 (50.33±49.77) min, 对照组为 (52.50±49.71) min。2组性别、年龄、来诊时间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以自行设计的急诊科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预见性护理程序为依据, 分4个护理组, 每组2名护士, 对来诊的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按程序要求实施护理。该程序共分6步, 依次为外观预测→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及时清除呼吸道异物→呼吸停止者即插入喉罩接呼吸囊辅助呼吸→开放静脉通道→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处置。观察组按预见性护理程序护理, 对照组按急诊科常规抢救护理程序护理, 即: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开放静脉通道→遵医嘱处置。
1.3 观察指标
急救有效抢救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 (48.66±17.32) min少于对照组的 (76.66±15.5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3讨论
3.1 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思维
预见性护理也叫超前护理, 是护理人员在准备护理前以及实施护理的过程中, 预测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 确定护理重点, 及早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从而实现由被动救治向主动抢救的转变[1]。现代急救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抢救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出现, 要求急诊科护士对脊髓损伤致不全瘫危重患者能够做到快速评估病情、果断决策, 争分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2]。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 因大部分为复合伤, 死亡危险性高, 抢救成功的关键取决于时间。虽说短时间内做出正确诊断有利于合理有效的治疗, 但毕竟还需通过各种理化检查手段才能完成。因此, 急诊科护士应预见到将患者从致命的危险中抢救出来才可能在有效时间内挽救其生命, 思维的着眼点应放在病情评估→紧急护理救治→配合诊断→继续进一步救治这一科学的护理抢救程序中[3]。在医师检查病情时, 护士应立即投入护理抢救, 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抢救和诊断, 这在未明确病因的抢救中是不能颠倒的顺序;确诊, 是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抢救出来才得出的。
3.2 急诊科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作用
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 大部分为复合伤, 病情发展迅速。患者及家属缺乏心理准备, 对病史叙述不清。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 应与医师一起以各自的方式评估患者, 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和家属的代诉, 及时处理各种急症危象。如呼吸、心跳骤停, 要迅速进行心肺复苏术, 建立静脉通道, 给氧, 持续心电监护等。因此, 要加强护士对危重病的护理意识, 提高救护技能,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为医师提供诊断依据的同时, 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为进一步治疗原发病创造时机。同时, 注意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发生的互助作用, 以交流、沟通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支持, 使患者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真实反应出病情, 对护士所做的一切表示信任和接纳, 从而提高患者对突发疾病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4]。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具有急救护理意识的护理队伍。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 及时救治存活性大, 应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3.3 应用预见性护理多项处置时间
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护理程序是以整体护理为指导, 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应用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护理程序, 护士不再是被动地依医嘱做处置, 而是通过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的病情评估, 主动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对生命体征不稳的患者进行套管针开放静脉通道同时进行配血及化验, 提早集中做各种过敏试验;对颈髓损伤患者为其剃头以便观察或颅骨牵引, 把各项处置做在医师下达医嘱之前, 以缩短救治时间。
3.4 调整科室间协作缩短辅助检查时间
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病情复杂, 要求各科室间相互协作密切配合, 才能超出科室的个人能力界限, 发挥集体的功能。应用急诊科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护理程序, 护士可有计划做好协调工作, 默契配合, 形成护士围着患者转的工作模式, 等处置转变为主动为患者提供服务的整体护理, 边救治边通知有关科室以保证患者通过这些科室时不受任何阻力, 缩短辅助检查时间, 使抢救节奏加快。
3.5 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的效果
急诊科护士应具备机敏、沉着、耐力强、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等素质, 富有同情心, 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知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的注意力与领悟力。尤其是在复杂的高风险环境中应锻炼其稳定的心理素质, 把紧张的抢救变成熟练有序的工作, 在紧张状态下将自身的实力、技术、心智、意志都处于最佳状态, 在瞬间的抢救中充分发挥个体娴熟的抢救技能, 使其思维在特殊环境中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职业精神的体现由健康向上、至善至纯的护理理念支配, 这种精神表现为对患者高度的热忱、爱护与尊重及对护理工作严肃、认真、自信。预见性思维的培养, 无形中促进了护士自身素质的要求, 从而使护士主动学习各危重症患者有关知识及各种抢救技术, 主动关心患者、观察患者, 更好地完成救护任务。
预见性护理程序是通过科学手段提高护士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 其突出特点是:以症状护理为依据, 主动对患者进行循环评估管理, 按流程实施稳健有序的救治, 缩短了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在急诊科的有效抢救时间, 使急诊科急救管理规范化。通过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提高了护士的急救意识, 建立起快速反应的急症抢救机制, 培训出了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急救技能高的急诊护士。本文显示, 此程序使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抢救时间比原来提前了28min, 提高了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的生存质量。
摘要: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抢救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应用自行设计的急诊科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预见性护理程序, 对30例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 (观察组) 进行抢救护理;另选30例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作为对照组, 对照组按常规急救护理程序护理。比较2组抢救时间。结果 观察组有效抢救时间为 (48.66±17.32) min少于对照组的 (76.66±15.55)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预见性护理程序为脊髓损伤致不全瘫患者赢得了时间,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诊科,预见性护理,脊髓损伤致不全瘫
参考文献
[1]何忠杰.白金10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观念与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10) :745-746.
[2]赵文静.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5) :265.
[3]张晓河, 张文惠.浅谈急救护理思维[J].实用护理杂志, 2000, 16 (3) :3-5.
[4]张宏, 朱光君.循证护理实践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 :42-43.
探讨如何做好急诊护理 篇2
【关键词】急诊;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29-01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以病人为中心,其核心是为病人提供全程优质服务。而急诊科是救治生命的前沿阵地,要做好急诊护理工作,要求急诊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专科技术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病人的护理不仅仅依靠高超的专业技术措施,而且更加注重心理、社会及情感等综合因素在护理中的地位。作为急诊护理人员,我们应该怎样做好护理工作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 加强业务训练,确保护理工作质量
集多专业护理技能于一身是急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高质量的完成护理工作就需要过硬的专业素养。首先,急诊科是危、急、重症病人集中的场所,工作量大、环境复杂、工作人员心理压力大。为了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急诊护士既要掌握急救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熟练的抢救操作的技术,才能在抢救病人时操作娴熟、稳重、准确,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技术的训练。如坚持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抢救、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心电监护等操作的培训和考核。其次,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技术的开展、医疗设备的更新,临床上出现了大量的新设备、新仪器和新技术,要求护士必须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加强训练,以适应新形势,承担新任务。在临床上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时,聘请专家讲解理论知识,演示操作程序。定期或适时选派急诊护士轮流赴上级医院进修学习,使全体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
2 强化法律意识。维护护患合法权益
护理人员应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特别是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要有所了解,使自己成为一个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医护人员。在此基础上结合过去医院发生的医疗纠纷,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以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及对护理工作的责任心。在急诊医疗护理工作中,应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四要”,即解释病情要科学,签字手续要完善,执行制度要严格,说话办事要谨慎,对每项治疗、护理、医嘱、操作规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护理文件应书写规范,学会遵照法律程序处理护患矛盾,以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1]。因此,从既要保护病人权益,又要保护医护人员的自身利益出发,医护人员都应主动学好法,用好法。
3 提倡礼仪服务,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南丁格尔说过:“护理工作的对象不是冷冰冰的石块、木片和纸张,而是具有热血和生命的人类。”因此,护理人员除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应该具有礼仪服务意识,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理念。尊重病人的生命健康权、隐私权等一切合法权益,注重病人的人格尊严,将为病人提供高技术护理和人道护理统一整合到“以人为本”的理念中,竭尽全力地满足和造福于病人。在和病人的接触中有效的沟通,礼仪服务无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表达方式,护士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礼仪服务是解决护患矛盾、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在医疗服务行业中开展礼仪服务有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个人素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有助于塑造并维护服务单位的整体形象、有助于使服务单位创造出更好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此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护士形成了“不、笑、好、请、歉、忍、雅”七字服务意识和行为。“不”即不对患者说不字;“笑” 即真诚微笑;“好”即见面道声好;“请”做事请字当先;“歉”即操作失误道声歉;“忍”即患者无理,也要忍让在先;“雅”即举止优雅[2]。护士以良好的语言修养,优雅的举止,赢得患者的信赖。
4 注重心理护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急诊病人发病急、病情重、病种复杂,多具有焦虑、恐惧、依赖、易激怒、孤独、绝望和无助感等[3]心理问题,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形成心理生理的恶性循环,再加上其家属的焦虑烦躁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情绪稳定。因此急诊护理人员,在做好患者生理护理的同时,应主动的承担起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开展医疗工作。护士所使用的语言应是亲切、温暖、善意、礼貌的语言,应注意说话的态度、语气、方式,创造和谐融洽的气氛。针对不同个性的患者应用不同的方式,对性格固执、做事缺乏果断的患者,谈话要耐心,措辞婉转;与年轻人交谈必须注意避免教训的语言,以免引起反感;与老年人交谈时应使用尊重、体贴的语言,使老年患者产生信赖和亲切感,增强交流效果。掌握患者不同的个性及心理特征是交谈收到良好效果的主要环节。如针对服毒自杀的病人,考虑这类病人有一定的社会或家庭因素,如:吵架、失恋等。多处于狭窄的心理状态,存在绝望的心理问题,心理变化复杂毒性发作時多有后悔的心理,但就诊时多又爱面子,有羞辱心理,因此,故意不和我们配合。如洗胃,本来可口服洗胃液,故意不喝,插胃管时不合作,甚至插管后,故意拔除胃管使洗胃没法进行。因此,拖延时间,失去抢救机会。所以对该病人不应该流露厌烦鄙视的情绪,根据情况给予心理疏导、支持、提供健康的知识教育,主动与患者“心理换位”谅解病人的过激行为,用理解语言去感化,使病人认识到不应该为此而轻生。对亲属做好说服工作,主动安慰病人,在家属的配合下,取得病人合作,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4]。
综上所述,急诊科的护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因此作为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不断加强业务训练,强化法律意识,提倡礼仪服务,注重心理护理,调整处理好护患关系,使病人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以配合急诊诊治取得最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赵晓艳,黄庆红.急诊护理纠纷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黑龙江医学,2006,30(4):305-306.
[2] 丁炎明.开展礼仪服务,提高整体护理质量[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70.
[3] 王秀萍.急诊病人的健康教育[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7(18):242.
急诊医学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研究 篇3
1 方法与步骤
成立教学小组。由教研室主任 (科主任) 全面负责, 科教总医师专门负责, 定人带教, 选派科内高年资、高职称从事急诊急救工作3年以上的医师5-6人为带教老师, 其中1人任教学组长, 协助科主任管理和实施教学工作。并制定教学工作职责, 对带教老师的工作进行督促。
制定目标。急诊科实习一般为3-4周, 要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熟悉和掌握急救专科知识, 教研室将需要了解、熟悉和掌握的内容分类进行教学。强调急诊医学有别于传统内、外科的专科特色, 将教学内容明细化、具体化。
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教学计划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将所有的教学活动按照次重缓急的特点, 在整个实习周期 (以4周为例) 的时间顺序上进行具体安排, 以使急诊教学活动遵循一定的程序进行, 并按期达到目标。①入科学习与测试。学生入科第1天由科教总医师组织入科学习, 介绍实习要求和目标, 让学生明确并认定目标, 以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同时, 向学生介绍医院及科室规章制度、工作纪律, 科室工作环境、带教老师情况、急诊科工作特点与性质等, 让学生尽快适应并进入急诊专科实习状态。入科测试重在基础理论摸底, 由科主任与教学组长共同组织实施, 有利于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施教, 并督促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与急诊专科相关的基础理论的巩固复习与补缺学习, 有利于学生在急诊科实习中对专业信息的良性接收。②跟班临床带教。学生在急诊科实习中, 固定带教老师跟班教学, 参与临床急诊急救工作, 便于带教老师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按既定目标通过言传身教、循序渐进地完成教学任务。③理论讲课。实习期间由带教老师轮流为全组学生进行集中讲课, 每星期至少1次, 主要内容为急诊科常见危急重病的急救, 以常见临床急诊症状为主, 如急腹症、昏迷、急性胸痛等, 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急诊临床思维。每天早查房提问, 要求学生参加本科室业务学习、教学查房和危急重病的抢救讨论, 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专科知识的机会,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④专科实习检测与补缺。实习最后一周, 由科主任组织学生遵循目标, 进行专科实习检测, 以了解实习进展及目标知识掌握情况, 主要通过专科理论预测试、提问、操作抽考等方式进行, 找出学生之间的知识差距, 再集中为学生进行概括性的急救知识要点讲课, 并对实习没有见到的专科操作和常见危重病例的急救, 通过模拟抢救训练的方式进行补缺, 力求每位学生都能按目标完成急救实习内容学习任务。⑤教学实施监督。在实施教学过程中, 由科主任监督落实教学措施, 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和学进行动态抽查, 主要通过晨间提问、操作抽查、夜查房、检查医疗文件书写等方式检查教学实施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学评价。学生在急诊科1个周期实习结束, 由科主任组织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①专科理论。通过测试了解学生专科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目标完成情况。②专科操作。测试按照实习目标对学生进行急诊专科重点操作考试, 如徒手心肺复苏术、心电图操作、急诊清创缝合、创伤的急救等, 不合格者由责任带教老师补课带教, 直至达到合格。③抢救程序抽查。按照实习目标, 由科主任向学生模拟1名常见危急重病例的抢救病人, 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病情以抢救记录的形式, 写出急救过程, 并行计分评价, 以检查学生对危急重病抢救常规掌握情况和急救医疗文件书写能力。④双向评价。由科主任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评价活动。一方面由实习学生客观地评价急诊科临床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 找出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及时将改进措施落实在后来的教学工作中, 以利急诊科教学工作的不断改进。另一方面, 由科主任与学生共同评价带教老师的教学质量, 科主任主要从学生的实习考核效果方面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监督抽查情况对带教老师进行评价, 学生则从实习中的感受, 客观地评价带教老师履行职责情况、教学方法、个人能力和素质、讲授能力等, 为教师总结优缺点, 以利在将来的带教工作中扬长避短,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科主任、带教老师对学生实习的全过程进行客观综合评价, 主要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学习态度、应急应变能力、专科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进行, 总结优缺点, 鼓励学生扬长避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2 结果
我们在2005年-2006年对某省属医学院2001级、2002级两个年级先后共80名在我科实习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随机分成两组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将上述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分别应用于上述两组教学中。教学完毕后, 让两组医学生对急诊医学常见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诊治, 写出书面处理意见, 由急诊教学小组对其进行评分, 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采用改进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医学生对危重症病人的处理能够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 条理清晰, 能够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而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医学生不能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同临床实践相结合, 面对危重病人束手无策。同时进行的跟踪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7.5%的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讨论
传统的带教方法, 不能突出急诊急救专科的特点, 许多实习内容与内、外科系统的内容重复。带教人员只凭经验将一般的急救基础知识和急救操作技术传授给学生, 临床工作中只能做到有遇则学, 整个教学工作没有目标、没有教学计划和程序遵循, 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不利于学生急救专业能力的训练。
程序化目标教学是急诊科在急诊急救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增强实习医生的急救意识和综合素质, 强化基础理论, 训练急救技术操作, 培养急救基本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而设计的一种临床教学新方法, 其实质是根据临床应用需求, 制定急救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按照一定的程序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有序地进行, 并进行周期性效果评价, 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采用改进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 在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式教学的同时, 可以使教学活动标准化、程序化, 有利于避免急诊临床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接受过急诊程序化目标教学的本科生其急救意识和综合素质明显增强。有利于强化学生基础理论, 训练急救技术操作, 培养急救基本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学生毕业工作后能快速适应由医学生向医生的角色转换, 进入最佳工作状态。
这种程序化目标教学模式是对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将有助于规范和提高急诊医学的教学、科研和临床水平。该项目成功实施后我们可尝试在其他临床专业后期转化为急诊小专业方向, 条件成熟时可尝试开设急诊医学本科专业, 培养高水平的实用型急诊急救人才, 有利于拓宽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途径。
欢迎以E-mail方式向《西北医学教育》投稿, E-mail:xbyj@mail.xjtu.edu.cn
摘要:程序化目标教学是在急诊急救专业教学的基础上, 为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 增强实习医生的急救意识和综合素质, 强化基础理论, 训练急救技术操作, 培养急救基本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理能力而设计的一种临床教学新方法, 其实质是根据临床应用需求, 制定急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核心, 按照一定的程序与临床工作有机结合有序地进行, 并进行周期性效果评价, 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急诊护理程序 篇4
【关键词】急诊护理;优质护理服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07-01
急诊科是我院的重要科室,其护理工作的实施直接反应了医院的急救医疗水平及管理水准,优质的护理服务工作是提高医院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病人为中心”的一种护理模式,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案,可显著提高护理工作水平。基于此,分析我院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急诊科就诊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43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3~78岁,平均年龄(45.5±2.3)岁;对照组男27例,女16例,年龄24~79岁,平均年龄(45.9±2.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律、血压、呼吸等指标监测)及开放静脉通路等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急诊护理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①学习文件: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2010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1]及《常用临床护理技术服务规范》[2],充分掌握基础护理及优质护理服务的具体方针和举措。②开展无缝隙服务: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对患者的需求进行评估,提供个性化服务,按照常规制度及规范流程等提供服务,特殊情况下,以患者健康为中心来提供服务,直至患者满意为止。③开展APN排班模式:按照A班(8::0-16:00)、P班(16:00-0.00)、N班(0:00-8:00)三班的原则安排班次,并对护士进行层级管理,在均有1~2名高年资护士担任A班和P班组长,对护理工作进行全面把关,尤其是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以保证护理安全。④加强护理管理:参照医院护理人员考评体系,结合临床需要,加强护理人员专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术等急诊技术的培训,并进行绩效考核,包括护理满意度、日常护理工作质量等,奖金分配由绩效和岗位来决定,以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理念及应急急救能力,从而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患者入院后,主动向患者介绍科室环境,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就诊的相关流程;用和蔼可亲的语气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主动热情为患者安排就诊,以消除患者不安的情绪;为发病急、病情较重的患者开设绿色通道,获得最佳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3]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对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况进行评分。采用自制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护士知识指导、护理质量、病区整体环境、服务主动性及人文氛围等6个方面,1~2分为差,3分为基本满意,4分为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率及投诉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 +S)单位表示;计数资料的比较经x2检验,单位以百分比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比较两组的抑郁、焦虑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比较差异顯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比较两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投诉率,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差错发生率为0,投诉率为1例(2.33%),观察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3例(6.98%),投诉率为4例(9.30%),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及投诉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医院的急危重科室,其护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医院的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根据病人的实际需求,加强护理管理和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从而提高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的临床路径[5]。在急诊科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可以提高急诊科的护理服务质量,同时也可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对提高医院的服务形象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中,首先必须开展优质护理知识的培训和护理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意识和急救处理能力,只有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开展考核评价体系,对护理人员的职业素养表现、病人满意度等内容进行考核,提高了护理人员主观能动性,使护理人员主动热情地为患者提供服务。通过本组对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观察组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投诉率为2.33%;对照组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6.98%,投诉率为9.30%。可见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不仅缓解了患者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对患者给予及时的抢救护理,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使护患关系得到了增进。
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服务理念,不仅缓解了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进而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秀春,黄妹,招婷等.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4,(14):1325-1326.
[2]赖淑芬,肖春燕,饶海冰等.危机管理联合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3,18(3):242-243.
[3]陈祥莺,陈祥燕.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护理中的推广与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1):272-273.
[4]郭晓英.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护理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9):244-245.
急诊护理程序 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程序康复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成为老年人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根据传统医学观点, AMI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2周, 下床时间及其他日常生活活动受严格限制。近30年来, 在美国及西欧等国对AMI患者的康复已被纳入常规临床治疗, 且近10年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治疗在老年AMI人群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IRA) 早期重建、再灌注, 使患者术后早活动、早下床、早出院更为安全可行。现对近3年来AMI患者实施急诊PCI后早期康复治疗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CCU住院并接受直接PCI治疗符合本研究标准的AMI患者166例。AMI诊断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 (ISFC) /世界卫生组织 (WHO) 诊断标准[1], 并随机分为康复组82例, 对照组84例, 两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1) 。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PCI前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水溶性阿司匹林300 mg。经直接PCI治疗后, 予氯吡格雷75 mg, 1次/d;肠溶阿司匹林100 mg, 1次/d;低分子肝素钙0.4 ml, 皮下注射1次/12 h (应用1周) 及硝酸甘油静脉滴注、镇痛、镇静、通便。并根椐不同并发症予抗心律失常、抗感染、强心、利尿等对症处理。
1.3 早期程序康复治疗
对照组PCI后予按既往常规康复治疗方法进行, 则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一周绝对卧床休息;第二周可坐起床上活动;第三周下地站立、床边活动;第四周室外活动准备出院。康复组在PCI后予早期程序康复治疗, 具体康复治疗方法如下。
术后第1天, 床上运动:绝对卧床, 在护理人员帮助下进食。他人帮助下被动活动关节、大肌群 (有手术伤口肢体制动) , 禁止自主活动。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解除顾虑。
术后第2天, 坐于床上自已进食, 开始坐时可以有依托, 例如把枕头或被子放在背后, 或将床头抬高。在床边擦洗、梳头, 可在床上坐1 h。逐步开始抗阻活动。抗阻活动可以采用捏气球、皮球, 或拉皮筋等, 不需要专用器械。徒手体操、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病情稳定后允许听收音机。开始呼吸训练, 主要指腹式呼吸。在吸气时腹部浮起, 让膈肌尽量下降;呼气时腹部收缩, 把肺的气体尽量排出。呼气与吸气之间要均匀连贯, 可以比较缓慢, 但是不可憋气。 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介绍心肌梗死及心脏程序康复常识。
术后第3~4天, 椅上自已进餐, 在椅子坐1 h, 坐在浴室他人帮助下洗澡、穿脱衣服。下床站立, 床边坐和悬脚允许下床到盥洗室、病房内走动。允许看报纸。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介绍冠心病发病机理及易患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 。
术后第5~6天, 允许在走廊内每天慢步100~300 m, 可上下一层楼, 允许看书、看杂志、会客、谈话。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讲解药物、饮食、运动与自我保健。教会患者作脉率自测。
术后第7~10天, 继续前述的活动, 可慢步400~500 m, 2次/d。可上下两或三层楼。允许看电视。心理康复与常识宣教予随访事项、心理咨询及注意事项。准备出院。
注意事顶:住院期间应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可药物协助通便, 必要时灌肠通便。
1.4 康复方案调整与监护
训练过程中无不良反应, 运动或活动时心率增加<10次/min, 次日训练可以进入下一阶段。运动中心率增加20次/min左右, 需继续同一级别运动。心率增加超过20次/min, 或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则应该退回到前一阶段运动, 甚至暂时停止运动训练。为保证活动安全性, 可在医学或心电监护下开始所有的新活动。在无任何异常情况下, 重复性的活动不一定要连续监护。
1.5 康复活动的终止指标
(1) 本程序强调个体化, 患者若有疑虑应予详尽解释、说明; (2) 应严格掌握禁忌证, 活动须在监护下进行; (3) 活动中遇有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 然后视情况延长活动程序:①心率≥110次/min;②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悸、眩晕、晕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③活动时ST段下移≥0.1 mV;④活动时血压不升, 反而在1 d内出现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 Hg;⑤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1.6 观测项目、随访及疗效评定
患者出院前均使用美国产惠普SONOS 5500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行心脏检查, 测定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及节段室壁运动分析。室壁瘤诊断依据为心室壁局限性膨凸伴矛盾运动或运动消失。随访1年后再予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显像仪行心脏检查, 并评定死亡率。
1.7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0.0处理有关资料,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结果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周均行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 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心律失常康复组75例 (91.5%) ;对照组77例 (91.7%) , 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明显著性差异 (P>0.05) 。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康复组1例 (1.2%) ;对照组17例 (20.2%) , 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住院期间两组均无心绞痛及死亡病例。
康复组和对照组患者出院随访1年后再行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后壁厚度及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心律失常康复组3例 (3.7%) ;对照组4例 (4.8%) , 两组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0.05) 。随访期间康复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出现心绞痛。经冠脉造影证实非支架内再狭窄而为其他冠脉病变所致。对照组有1例发生猝死 (见表2、3) 。
3讨论
我国以往对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康复治疗的程序大多为4周, 而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常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例如便秘、坠积性肺炎、肌肉废用性萎缩、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焦虑及忧郁等。近三十年来, 欧美国家广泛对无合并症AMI患者实施早期程序康复早期出院方案, 结果表明并不增加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2,3]。也有报道, 对AMI患者进行2周运动程序康复治疗后, 康复组的心率变异明显改善, AMI患者运动耐量明显增加, 并且能降低AMI病死率, 改善其预后[4]。特别近来PCI在临床的应用, 使AMI患者IRA得以早期开通重建, 挽救了濒死心肌, 减少心力衰竭发生率。本研究康复组患者在PCI后予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 住院期间及随访1年, 心脏结构、心功能、心律失常、心绞痛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对照组院内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康复组, 这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所致坠积性肺炎有关。本研究与国外研究所显示的早期程序康复治疗可缩短AMI患者的住院时间,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而且安全可靠相一致[3]。总之, AMI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可使毛细血管床开放, 有助于静脉回流, 降低周围血管阻力, 降低血压, 减轻心脏后负荷, 降低心肌氧耗;缩小心肌缺血范围, 增加心肌供氧。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血液中纤溶酶的活性, 减轻血小板聚集, 从而减少冠脉血栓形成。对老年患者更重要的是改善或恢复患者心功能, 使患者信心增强, 改善消极、抑郁的悲观情绪, 提高生活质量, 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住院费用, 减轻经济负担[5]。综上所述, 老年AMI患者急诊PCI后早期心脏程序康复治疗, 对患者来说有益、安全、可行, 并能明显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ISFC/WHO.Nomenclature and criteria for diagnosis of ischemia heart disease.Circulation, 1979, 59 (5) :607.
[2]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ion.Guidelin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ion programs.ed, Cham-paign:Human Kinetics, 1995:19-22.
[3]Vongvanich P, Paul-Labrador MJ, Merz CNB.Safety of medically supervised exercise in 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enter.Am J Cardi-ol, 1996, 77:1383-1385.
[4]李莉, 李艳美, 杨军, 等.急性早期康复运动耐量与心率变异性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1999, 8 (4) :8-10.
急诊护理程序 篇6
关键词:护理,急诊救治,急诊内科,昏迷
昏迷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意识障碍,在急诊内科患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为4%~5%,具有复杂的发病机制,诊断难度大,并且因为患者处于昏迷状态下,无法准确叙述自身病情和病史,容易出现误诊[1]。所以,在治疗急诊内科昏迷患者时,需要各个学科相互配合,及时找出发病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使病死率降低[2]。因此,本研究对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与护理方法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急诊内科收治的130例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65例。对照组女25例,男40例,年龄20~80岁,平均(49.8±18.2)岁,其中20例为重度昏迷,30例为中度昏迷,15例为轻度昏迷;观察组女24例,男41例,年龄22~78岁,平均(49.6±18.3)岁,其中19例为重度昏迷,29例为中度昏迷,17例为轻度昏迷。两组的昏迷程度、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急诊救治
患者入院后,及时对送诊人员进行询问,对患者的昏迷程度和昏迷原因进行了解,初步对患者进行处理,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对于合并创伤的昏迷患者,如脊柱创伤,应该对脊髓进行保护,并且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查,包括心肌酶、肾功能、血糖以及电解质等,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同时,在急诊抢救中,要确定患者发生昏迷的原因,只有明确病因,才可以对症治疗,但是在实际抢救中,在短时间内经常无法明确病因,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保障抢救和诊断的同步性,尽量使治疗时间缩短,降低病死率。此外,将患者送入手术室后,应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纠正酸碱紊乱,使水电解质保持平衡,对于合并休克的患者,还需要给予补液治疗,对酸中毒进行纠正,并且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改善患者的循环功能;对于重症昏迷患者,还需要进入复苏室急救。
1.2.2 护理配合
对照组在急诊救治的基础上,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1)急诊抢救护理。及时将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清除干净,使患者的呼吸道保持通畅,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患者鼻面罩吸氧,运用软枕垫高患者的双肩,使患者的颈部保持伸展,预防舌根后坠,并且及时吸痰。同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在病因尚未明确的情况下,给予患者平衡盐或者0.9%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期间,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心搏停止现象,应该及时对患者进行心脑复苏术,密切配合医师,开展抢救治疗。(2)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要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进行密切关注,与心电监护仪相连接,观察各项临床指标,包括血压、体温、脉搏以及呼吸等,认真做好记录,并且及时告知医师。(3)检查护理。在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时,护理人员要熟练、准确、快速、敏捷地与医师配合,如充分暴露患者的检查部位,运用血糖仪测定患者的血糖,采血行血常规检查等;由于一些患者需要行尿常规检查,护士应该常规留置导尿管,并采集尿液标本行尿常规检查。同时,在对患者进行B超、MRI或者CT检查时,护理人员应该全程陪同,给予患者吸氧和监护,避免发生不良事件。(4)分诊护理。待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后,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固定好各种治疗管道,避免弯曲、折断或者脱落,并且在转运的过程中,应该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1.3 评价标准
运用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理满意度,评价标准如下:(1)满意:护理人员热情接待患者,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及时提供帮助,且给予健康指导;(2)比较满意:护理人员给患者介绍医院相关制度,提供帮助,且定时打扫病房;(3)不满意:护理人员对待患者的态度较差,基础工作不合格。记录两组的病死率和抢救成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成功率比较
观察组58例抢救成功,7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9.23%;对照组56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8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临床上在对昏迷患者进行诊断时,主要方法为通过对目击者或者患者家属进行询问,对患者的既往病史、持续时间以及昏迷前情况进行了解,及时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的脉搏、血压以及体温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且将患者的病症和昏迷特点作为基本依据,诊断患者病情[3]。在诊断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患者进行紧急抢救,如负压置管、快速止血等,及时对病情进行控制,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4]。同时,在急诊治疗期间,还需要加强护理,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案,对于合并呼吸、心搏停止的患者,应该及时行心肺复苏术;对于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要求,给予患者药物复律;对于合并休克症状的患者,应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并且对患者进行补液、扩容治疗;对于肺性脑病诱发的昏迷,应该给予患者机械通气,并且运用抗感染药物,使电解质保持平衡,预防酸碱度紊乱[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高(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抢救治疗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可以使抢救成功率提高,还能预防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殷黑兰,吴南妃,姚芳,等.急诊内科昏迷患者加强人性化护理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36):8139-8140.
[2]郑丽.浅谈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抢救和护理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2):244-245.
[3]王彩霞.急诊内科昏迷病人的紧急抢救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8(66):224.
[4]曹君.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紧急抢救及护理配合[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2):1546-1547.
急诊护理风险干预 篇7
1 护理风险发生的原因
1.1 急救经验不足
急诊护士观察病情不细致, 操作技术不熟练, 对患者病情缺乏正确的判断力, 容易出现工作上的失误。有的护士对患者的提问不能耐心解答, 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满, 容易导致护患纠纷。
1.2 违反操作规程
在临床上有很大一部分操作是由护士独立完成的, 如:急诊护士的分诊, 护送危重患者外出检查, 输液、输血、给药、使用抢救仪器等, 这些都是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措施, 但是由于违反操作规程, 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
1.3 护士心理损伤引发的风险
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喧哗紧张的工作环境中, 精神高度紧张, 工作中易产生厌倦情绪, 面对不同病种、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素质的人群, 极易发生各种冲突甚至暴力伤害, 这些会对护士的心理、身体、工作质量造成影响。
1.4 患者因素所致的风险
患者医学知识缺乏、认知水平低、护患沟通不畅导致医患纠纷。
2 护理风险干预措施
2.1 培养护士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针对年轻护士处理问题差的特点, 首先更新护士知识, 学习新理论, 教育护士有意识地积累知识和经验, 培养自己观察病情能力的广度和深度。科室建立“纠错登记本”, 可以通过纠纷实例及时教育全体护士举一反三吸取教训, 并记录在“纠错登记本上”, 以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学习和考核医院制定的护理服务标准, 将急诊常见病抢救预案定为:一人抢救程序、二人配合抢救程序、三人配合抢救程序, 并进行急救情景演示模拟考核, 训练护士应对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
2.2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急救技能
加强护士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期望的提高, 致使护理人员必须重视知识更新和技能训练, 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及娴熟的护理技能, 才能高质量地实施护理。护理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结合单位需要组织护士业务学习, 反复训练专业技术操作, 加大执行和考核力度, 提高护士的业务水平。同时针对低年资护士, 选派高年资护士做好“传、帮、带”工作, 使她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抢救危重患者的能力。鼓励广大护理人员通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专业水平, 选送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 使护理人员毕业后研修制度化, 不断更新知识, 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从根本上防止技术性护理缺陷的发生。护理人员只有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 才能适时准确地为患者解决健康问题, 做到护理到位, 患者满意。
2.3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首先让急诊护士深刻认识到, 在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 必须从自身做起, 强化风险意识, 加强护理风险教育, 提高护理风险识别和评估能力。让每位护士都能判断护理风险, 分析产生的原因, 确定高风险环节, 利用医疗安全分析和识别指导等形式对全科护士进行风险教育。学习医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相关的法律知识, 学习识别哪些情况隐含风险, 有多大危害, 提高对护理风险的预见性, 以便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防患于未然。
2.4 转变服务观念、加强护患沟通
随着新时期医学模式的转变, “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护理服务理念的形成, 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应增强护理人员为患者服务的意识,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为急、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特殊检查治疗前应征得患者同意, 履行签字手续及告知义务, 治疗护理过程中要告知患者接受治疗护理的名称、目的、注意事项、副作用及应承担的风险, 对意识不清、昏迷、无行为能力的患者, 对其家属履行告知义务;对危重患者要及时向家属告知病情, 以取得家属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护理隐患, 防范护患纠纷的发生。
医疗是高风险的行业, 而急诊护理更是处在风口浪尖, “一念之差”和“一技之差”都有可能出现医疗事故, 甚至患者的死亡。“一念之差”差的是责任, “一技之差”差的是技术水平[1], 但是很多医疗纠纷并不是出现在高、精、尖的医技措施, 而是出现在最基本的三严和“三查七对”上。因此, 急诊护理安全是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急诊护理风险防范对策 篇8
1 风险因素
1.1 操作风险
急诊医疗的对象是人, 医疗护理过程中存在不可抗拒的风险, 如实施紧急医学措施, 患者体质特殊无法预料, 无过错输血感染, 违反操作规程, 输液反应, 过敏反应, 患方延误诊疗等因素造成不良后果可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或伤残且后果难以弥补。
1.2 暴力风险
发生急症后, 患者和家属往往焦虑不安, 情绪激动, 失去平静的心态, 他们求治求愈心切, 极易发生医患冲突;加上患者与家属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 有不同文化素养, 护理人员稍有不慎, 将会面对身体和言语暴力的伤害, 给心理、身体、工作质量等造成负面影响。
1.3 职业损害风险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往往比较急, 时效性强, 面对患者潜在传染病的不确定性, 如肝炎、艾滋病等, 救护过程中易淡化防护意识, 在接触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时, 很容易造成自身感染, 发生职业损害。
1.4 心理损害风险
医疗卫生行业中发生的个别不良事件影响了部分患者的心理, 在看病治疗中持有怀疑态度, 不信任护理人员, 个别人甚至故意刁难, 或制造医疗纠纷, 索取巨额赔偿。
2 对策
2.1 建立风险监控组织
由科主任、护士长、医生、护士组成风险监控小组, 对科室潜在风险作出分析、评估和预测, 特别对有风险的患者: (1) 老年人; (2) 生命垂危者; (3) 生育期妊娠患者; (4) 外地打工者; (5) 流动人口的患者; (6) 有潜在生命危险的患者; (7) 有敌意或好斗的患者; (8) 打架斗殴的患者; (9) 一时搞不清诊断, 需要留观的患者; (10) 腹痛的患者;11多次住院的患者, 特别一些给予了特别关怀的患者;12饮酒;13药物等中毒企图自杀者;14有神经精神疾病史患者;15过敏史者;16医疗保险的患者;17有本院工作人员陪护的患者等, 应有较高的防范意识, 灵活地制订相应的处理措施, 以预防和减少风险事件。
2.2 加强风险教育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经常性法制、法规教育, 深入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增强法律意识, 使护理人员明确责任角色和工作中潜在的风险, 并将风险意识贯穿到每项操作和护理的具体工作中。对于已发生的风险事件深刻反思, 引以为戒。
2.3 注意风险环节
护理人员一定要对抢救室、输液室、治疗室等工作环境进行严格监控, 把好质量关。急诊患者的抢救、输液、过敏试验等都是纠纷、事故的好发点, 应高度警惕, 杜绝想当然, 凭经验, 或者存在侥幸思想的现象。近年来, 创伤和疑难病患者逐年增加, 且危重患者疾病谱广泛, 伤情多危重、凶险, 极易失去抢救机会, 也极易出现纠纷。这就要求急诊护理人员抓住“黄金”抢救时机, 但由于存在着医疗技术专业程度与患者认识水平的矛盾, 患者就医的高期待值与医疗发展阶段性的矛盾, 使急诊风险加大。因此, 抓好急诊急救工作是护理人员预防风险的重中之重。
2.4 提高救护水平
医院的技术水平因素和医务人员的医德对于风险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 对在职人员进行持续的急救教育与培训, 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业务与道德素质,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 才能为患者服务得更好, 从而将事故拒之门外。
2.5 严格制度落实
急诊护理中要重点完善并落实质量监控制度, 既要调动起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要控制护理质量, 减少差错和医疗事故。抢救设备的检查、维护一定要责任到人, 保证急救设备、药物、器械完好,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流程。对遇有大批创伤、中毒、特大交通事故的患者及涉及法律问题或发生重大医患纠纷的患者, 要及时逐级汇报。护理人员日常工作中应重视自我保护, 在应急状态下避免或减少职业性损伤。
2.6 保证文书记录的有效性
急救护理文书牵涉到患者法律、医保、赔偿等种种问题, 也是医疗纠纷的第一手资料。当班护士应及时、准确、认真、全面地记录患者就诊的抢救措施、医嘱执行情况、采取的护理措施及病情发展过程, 杜绝出现不记、遗漏、涂改或不认真记录。“做自己该做的, 记自己做过的”这样记录的文书才会客观、真实、详尽, 一旦医疗纠纷发生, 作为可靠的法律依据, 举证有据可寻。
2.7 增进护患交流
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医患交流是医学诊断的需要不是临床治疗的需要, 是医德教育的需要, 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是减少纠纷的需要。急诊护患关系的特点是建立时间短, 要求高, 矛盾多[1], 急诊患者来时病情急, 急诊科作为就诊的第一站停留时间短, 在短时间内, 很难建立起友好的护患关系。患者或家属稍有不如意会迁怒于医护人员, 工作中极小的疏漏, 都会引发纠纷。因此护士一定要调整个人情绪, 在积极执行各项操作中, 突出急诊服务的重点, 尽量做到理解与沟通相结合, 且注意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2.8 及时处理纠纷
急诊无小事, 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处理, 对患者提出的任何不满要及时回应, 并妥善处理或解决, 尽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发生医疗事故和医疗差错后, 在界定责任时往往会产生更激烈的纠纷, 除花费大量的精力外, 还可带来经济负担, 甚至正常的职业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当护患双方发生分歧, 产生矛盾, 出现纠纷后, 要冷静处理问题, 尽量避免事态的扩大。如不可避免, 要注意收集、保管好有关的护理记录, 应以事实为依据, 以相关的护理记录为凭证, 必要时借助专业部门鉴定。急诊护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但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 可控制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 从而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急诊护理纠纷分析120例 篇9
关键词 急诊 护理纠纷 原因 应对措施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自我保护及防范意识在逐渐提高,随着近些年医疗纠纷的不断增加,逐渐得到医护人员和人们的关注。急诊室是一个综合性科室,接待的患者病情较为复杂,发病情况不同,处理措施及治疗也各不相同,因此,较容易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近些年我院制定并加强对护理纠纷的应对及处理措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120例,其中由于医疗文献书写不规范引起护理纠纷30例(2500%),技术操作失误30例(2500%),因对护理人员态度不满导致护理纠纷45例(3750%),护理人员应变能力差导致护理纠纷15例(1250%),针对护理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护理纠纷的原因:①医护人员技术失误:医护人员技术失误主要是由于护理人员对各项护理技术不熟练,导致错误执行医嘱或是错误进行操作流程,如只能肌注的药品进行静滴使用;应缓慢静滴的药物,没有进行药物滴注速度的控制;将胃管插入气管内;错误操作雾化吸入治疗等。因此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给患者的精神及身体造成严重损伤。②医护人员态度问题:在进行急诊护理工作中,态度问题是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因为在就诊于急诊科患者均为急性重症患者,常需要进行快速、及时的抢救,患者家属的心情比较迫切和急躁,在询问病情和就诊过程中难免会存在急躁或是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样给急诊治疗和护理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和理解,难免会对护理工作产生挑剔的情绪,导致护理纠纷发生。③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由于急诊科就诊均为急症、重症患者,需要进行快速有效的抢救和治疗。在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常需要执行医生的口头遗嘱,所以在急救措施完毕之后应及时的补充完整各種医疗文献,例如:医嘱、执行单、操作流程等,证明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在护理工作中如没有早规定时间补充完整医疗文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患者家属则认为护理工作没有有效、尽责的执行抢救措施,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④违反规章制度操作:护理人员没有按照已经完善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尽责的护理操作。因此导致发生意外情况,导致发生护理纠纷。⑤应变能力低:在护理工作中不能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对急诊室进行的急救措施实施和流程不能快速的反应,导致延误治疗时机,产生的护理纠纷。
应对措施:①定期开展业务知识培训班:为提高护理知识业务水平,我院定期针对急诊室护理人员开展护理急救培训班,提高急诊室护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及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有效的实施各种急救护理技术操作。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执行。②加强法律知识宣传和学习:定期开展医疗及护理相关的法律知识讲座,印制和派发法律知识的宣传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法律知识学习,预防和避免在工作中因法律知识薄弱导致护理纠纷的产生。③推行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在医院和急诊室内推行人关怀护理措施,对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均采用人文关怀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及家属的情感为出发点,实施人性化护理,增加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情感干预,增加相互间的交流、提高相互理解和信任度,从而避免和预防护理纠纷的发生。
讨 论
综上所述,导致护理纠纷的因素较多,有效解决的方法就是针对于问题的本身采取相应的措施,针对纠纷发生的比例和原因制定有效合理的措施进行预防。本文通过对急诊科发生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统计和分析,同时采取了有效合理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均获得圆满解决。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减少护理纠纷,改善医护关系,使就诊治疗更加人性化。
参考文献
1 王益锵.护理社会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42-144.
2 霍宗红,莫不梅,许帮文.急诊患者家属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2):155.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 篇10
1 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需求
大量研究显示, 急诊患者通常有紧张、不安、焦虑、恐惧、急躁、埋怨、怀疑、矛盾、依赖、悲观等负性心理, 其中以焦虑、恐惧、急躁为主[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急诊疾病一般起病急、发展迅速、病势凶猛, 所以患者及家属对突如其来的状况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心里感到异常紧张[3]。急诊患者不是面临威胁就是遭受躯体伤残, 所以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紧张不安[3]。担心肢体伤残、住院费用、病后生活和工作能力能否恢复等, 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的心理[4]。急诊外伤患者多有伤口出血, 常使患者惊恐、焦虑不安[5]。由于患者对医疗知识了解较少, 因而对疾病的预后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缺乏足够的认识, 同时强烈的疼痛等不适, 都易导致患者对预后的悲观及对死亡的恐惧感[6]。患者因疾病的痛苦, 而渴望得到最佳最及时的抢救与治疗以结束疾病的痛苦[3,8,17], 所以容易心情急躁, 缺乏理性, 进而易引发医患矛盾[17]。事故受害者或对就医环境不适应患者, 常有埋怨情绪, 易激动, 爱发牢骚[10]。一些患者因所患慢性疾病突然恶化, 常常产生濒死感及悲哀、绝望等不良情绪, 这无疑可加速病情恶化和死亡[3]。
王梓凌[1]的研究显示, 大部分急诊患者都有对疾病的相关知识、护士的操作水平、护士的服务态度的心理需求。陈由珠等人[13]的研究则表明, 大部分急诊患者的家属都想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危险性、治疗费用及疾病的相关知识。
2 急诊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急诊科护士扎实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所提供的精细护理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减轻甚至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赢取患者信任的前提, 是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4]。急诊科护士还应了解疾病过程中患者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 通过观察、沟通来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并运用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评估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 因人而异地实施心理护理[4]。
2.1 实施心理护理的基础——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急诊科护士必须掌握扎实的医学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 才能及时、准确地协助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处理,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强其安全感、消除其恐惧心理, 也才能对患者实施正确的健康教育, 满足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方面的需求[1,4,6,11,13,17]。急诊科护士应该及时向主管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等[13], 以便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 消除其心中的焦虑、恐惧, 使其充分信任医护人员, 进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
急诊科护士还应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4,19], 才能通过观察及时发现患者及家属的负性心理, 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2.2 发现急诊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急诊科护士只有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了解并尽量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将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紧密结合, 才能适应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才能有效地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身心痛苦, 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顾虑, 提高患者依从性, 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1,2]。
急诊科护士应积极主动地与患者沟通, 通过自己的语言及表情、姿势、态度等非语言沟通技巧, 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 缓和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积极配合治疗[1,4,7,8,17,18]。
因急诊患者常有孤独感和依赖心理[2,4,6,8,10], 可留一名家属陪伴, 既协助看护患者, 又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急诊科护士还应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家属因为希望患者能马上得到救治、担心患者病情恶化、担心患者致残、担心医疗费用过高等, 容易产生担忧、焦虑不安、易激动、惊慌失措等一系列负性心理[3,6,7,11,13], 其表现可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 进而影响患者的救治配合度[3,16,17,18]。研究显示, 劝慰家属放松, 使其先于患者接受现实, 适时适当地给予患者鼓励, 会对急救护理工作起到积极作用[3]。
同时应让患者知道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是密切相关的, 各科室都是医院整体的一部分, 如病情需要可以立即到相关科室接受治疗, 保证急救畅通, 以增加其安全感[8]。如需转诊, 应简化手续、缩短不必要的转诊时间[5], 以免引发患者的焦虑、烦躁心理。
总之, 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 并掌握一些常用的心理护理措施[3]。优秀的急诊科护士还应研究患者的一般心理活动规律和特殊的心理表现, 并能依据其心理需要恰当地实施心理护理[3]。
摘要:急诊患者常有焦虑、恐惧、急躁等负性心理, 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及家属有疾病相关知识、护士操作水平及服务态度的心理需求, 都想了解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预后、危险性、治疗费用等。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需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及基本的心理学知识, 还应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