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精选12篇)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1
一、网络银行的运行特点
1.业务智能化、虚拟化。网络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 只有网址, 其分行是终端机和因特网带来的虚拟化的电子空间, 主要借助智能资本, 客户无须银行工作人员的帮助, 可以自己在短时间内完成账户查询、资金转账、现金存取等银行业务, 即可自助式地获得网络银行高质、快速、准确、方便的服务。
2.服务个性化。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 向客户推销产品和服务, 客户只能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银行服务, 而因特网向银行服务提供了交互式的沟通渠道, 客户可以在访问网络银行站点时提出具体的服务要求, 网络银行与客户之间采用一对一金融解决方案, 使金融机构在与客户的互动中, 实行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服务, 通过主动服务赢得客户。
3.金融业务创新的平台。传统银行的业务创新主要围绕资产业务, 针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 进行资产证券化, 对金融产品进行改造与组合, 满足客户和银行新的需求, 而网络银行侧重于利用其成本低廉的优势和因特网丰富的信息资源, 对金融信息提供企业资信评估, 公司个人理财顾问、专家投资分析等业务进行创新和完善, 提高信息的附加价值, 强化银行信息中介职能。
二、网络银行发展的前景
随着网络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 它将成为一个行业, 成为金融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今后网络银行发展的潜力很大。
1.产融网络结合的趋势将会加强。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传统工作方式的更替, 资本市场的发展, 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 一大批企业将会设立自己的网站网页, 居民也会积极投身于网络银行之中, 网络企业的扩展, 网络消费者的增加, 使众多的网络企业从开展电子商务转而向网络银行结合, 网络银行的经济效益会显著提高。
2.网络银行业务将向多样化、创新化发展。网络银行的出现, 使传统银行经受了一场技术革命, 传统银行业务将受到挑战, 网络银行具有灵活强大的业务创新能力, 不仅可延伸改造传统的业务, 而且会不断设计业务新品种, 创新业务方式, 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 网络银行利用现代金融技术, 大力开展网上交易, 网上支付和清单业务, 拓宽业务范围、增加业务收入, 利用网上银行为企业和居民进行资金余额查询、账户转移、第三方支持, 银行业务通知等基本业务服务。
3.网络银行业务的创新将会推动金融市场网络化发展, 并可能再现综合性市场。随着网络银行业务的深入开展, 迫切需求外汇市场、黄金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及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网络化长足发展;反过来, 这些市场网络化的发展也能提升和促进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网络金融市场的地区整合和行业互动将会带动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和银行合业经营的出现, 带动整个金融市场深化网络金融市场和非金融市场之间界限模糊, 距离缩短, 各类市场将混为一体, 并且可能出现综合性市场。
4.网络银行全球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发展步子的加快, 世界各国银行业运用并购重组方式积极向海外扩张, 采取“打出去, 请进来”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扩展业务, 占领世界市场。
三、中国网上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环境欠完善。目前中国网络银行业务纵深和宽度都还有限, 受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小、终端设备普及程度失衡, 客户群体缺乏规模, 现代支付体系不完善, 信用评价机制不健全。
2.市场主体发展不健全。目前国内网络银行是在现有银行基础格局上发展起来的, 通过网络银行延伸服务即所谓的传统业务外靠的电子银行系统, 大多只满足存款、汇款、汇兑等业务, 只是一个简单化的传统业务外挂, 其实只能算照搬柜面业务的“上网银行”。目前, 国内网络银行一方面盲目攀比, 盲目地引进与投入;另一方面技术手段停留在低层次, 缺乏内涵, 缺乏适合市场的特色。
3.监管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的要求开始规范化, 然而, 商业银行过去那种在技术上想方设法采取措施避开监管的行为还会出现, 网络金融的监管要纳入网络经济、电子商务整体管理框架中考虑, 同时制定国际性标准。就此而言, 监管的成熟之路还很长。
四、实现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对策分析
(一) 营造中国网上银行发展的良好环境
1.大力推进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扩大网上银行的生存空间, 电子商务与网上银行的发展空间取决于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的水平, 信息终端以及信息知识的普及程度。因此, 要加强网络信息基础建设, 尽快普及计算机及网络知识, 必须提高认识, 进一步推广应用网上银行成果, 更新理财观念, 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 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
2.结合信贷登记系统和存款实名制, 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要积极推行“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 在建立和完善企业信贷登记制度的基础上, 尽快开发和推广个人信贷登记系统, 逐步实现贷款信息共享, 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3.建立和规范安全认证体系。资金在网上划拨, 安全性是最大问题, 发展网上银行业务, 大量经济信息在网上传递。而在以网上支付为核心的网络银行, 电子商务最核心的部分包括ca认证在内的电子支付流程。国内不少银行都在做网络银行业务, 但都因为法律、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最后只能实行局限交易, 只有真正建立起国家金融权威认证中心 (ca) 系统, 才能为网上支付提供法律保障。
4.建立统一的支付网络体系, 解决跨行结算体系。支付网关连接消费者、商家和银行, 是商业银行系统与公共网络联系的桥梁, 彻底改革这种传统的联行业务体制, 尽快建立资金汇划清算系统的高速公路, 而建立这种支付网关, 需要选择与各商业银行既紧密联系又权威性、公正性, 又可按市场化运作的第三方机构进行建设, 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 建立会员制机构。
5.建立健全自身的网络安全系统。在网络环境下, 银行业一些传统业务的风险将被放大, 使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大。因此, 银行应建立和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体系, 不仅包括防范计算机犯罪、防病毒、防黑客, 还应包括各类电脑识别系统的防护系统。
(二) 积极转变观念, 加强网上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新型的银行组织管理制度, 适应网络金融发展, 网络银行发展使传统商业银行组织管理制度发生变化, 多层次的内部组织制度将被平行式的制度所替代, 银行内部的管理成本和协调成本会大大降低。网络中的各个成员可以直接从职能管理部门获取管理指令和反馈管理信息,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中的各种授权, 授信等均可通过网络实时实现。银行组织结构的变化使得银行对金融理论、金融技术、软件开发数值分析, 法律等方面的高级人才的需求将会日益上升。
2.树立全新的银行理念。在网络经济条件下, 银行业拓展全新的服务, 以此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 提高智能化、标准经、个性化的业务发展模式。因此, 要求银行在经营管理的指导思想中, 只有客户这个中心, 银行运作所有的构件都是为了客户这个中心服务的。
3.开发新的产品服务, 进行全新的业务拓展, 银行业务拓展、银行业实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 采用新的业务开拓视角, 新的操作方式, 金融服务的延伸来赋予传统业务以新的内涵外延网络银行。
(三) 强化银监会对网上金融风险的监管
一般认为, 政府之所以要对金融机构实施广泛的监管, 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缺陷。这些缺陷包括信息不对称, 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些缺陷加上银行业较强的外部性和天然的脆弱性, 都极易给消费者带来消极影响。引发消费者对银行体系的不信任。因此, 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政府对银行业监管的最基本目的是保护消费者和提升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传统的监管体系正是这一理论上建立起来的。
网络银行的金融监管应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将网络银行业务正式列入金融机构管理范畴, 建立专门的网络银行准入制度;完善现行法律, 补充适用于网络银行业务的相关法律条文;加强网络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便促使网络银行的经营者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网络银行的安全标准, 建立安全认证体系;结合网络银行业务的特点、完善现行金融监管办法;加强国际间的网络银行监管合作;加强金融监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 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饶余庆.现代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11-220.
[2]Yi, G.The Monetization Process in China During the Economic Reform[J].China Economic Review.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2
网络银行的出现与发展是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产物,准确地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和一系列创新制度的互动关系。由于网络银行在初期投入计算机应用软件系统等固定成本后,其边际成本只与信息收集、整理有关。客户越多其边际成本越低,同时随着掌握的客户信息量的增加,网络银行在出售信息产品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时,其边际收益反而会上升。这样的结果是使网络银行可以获得一个非常大的盈利空间,所以作为金融机构是愿意致力于网上银行业务的。作为银行客户,由于网络银行全新的经营模式,顾客可以享受到3A服务(Anytime, Anywhere,Anyhow)随时随地的进行网上交易和支付,也减少了他们的交易成本.从目前国际银行发展来看,网络银行发展很快。美国目前已经有22%的家庭拥有网络银行账户,美联储于的银行修正案中规定,今后美国银行都应适应网上处理金融业务的潮流,积极开展网上交易。欧洲网上银行也已拥有了三百多万的网络用户,整个欧美地区完全不借助网络的金融服务渠道比重已经由原来的56%下降到了41%,客户对网络银行的依赖性日益增强。
一、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的定位
1、国际网络银行发展的基本形式及经验借鉴
按照有无实质性的分支机构,网络银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网络银行或称虚拟网络银行,这种网络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具体的办公场所而没有分支机构;另一类是由传统银行发展而来的网络银行,原有银行通过新设网点,利用互联网开发网上业务以超越传统银行的地域限制。在前一种模式中,由于纯网上银行不存在分支机构、营业柜台和营业人员耗用的成本;往往采取成本领先策略,希望利用竞争性的定价扩大市场份额来降低营业成本。这种模式的网上银行常常许诺给予顾客高额的回报,表一就是美国的纯网络银行TeleBank和全美银行平均存款利率的比较。
表一 纯网络银行TeleBank和全美银行平均存款利率的比较(%)
存款类别
TeleBank
全美银行平均水平
利差
支票存款
3.15
0.84
2.31
活期存款
5.00
4.70
0.30
1年期存款
6.73
5.60
1.13
2.5年期存款
7.07
5.53
1.545
5年期存款
7.24
5.64
1.60
资料来源:Bank Rate Monitor,392月
对于基于传统银行而发展起来的网络银行而言,一般采取产品差别化和价格差别化策略,通过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获得利润。这类银行虽然经营成本要比纯网络银行高,但利润来源广泛,既能在传统银行开设的业务品种上获利,又能得到来自互联网的收益。
纯网络银行近年来发展陷入困境。世界第一家纯网络银行――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在被加拿大皇家银行集团收购。另据法国权威调查表明,法国7大传统银行集团控制着99%的网上管理账户。在准备开立网上账户的法国居民中,75%的人希望借助传统银行进行网上支付。纯网络银行的高利率政策使得其发展陷入成本高、客源少的境地,而业务品种少造成的利润来源单一使得纯网上银行短期难以处于收支平衡线以上。
2、交易费用理论与中国发展网络银行的模式选择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金融交易费用包括信息费用、实施合约所需的监督费用、界定和保护产权的费用以及源于交易安全性和市场不确定性的保险费用。
信息费用一般指交易双方为达成金融交易所花费的选择潜在合作者,调查其资信和正确评估其履约可能性过程中存在的信息收集、选择、整理、传递的成本。毫无疑问,互联网为从事网上业务的当事人进行广泛的信息收集、追踪、分析提供了便利,交易的各方均可以在开放的网络中获得所需的各种信息,使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并带来相关费用的大量节约。
然而,信息费用的节约至少包括两个前提。首先,交易者应该熟练掌握有关上网及搜索信息的手段,其次,网络的通畅性及较低的上网费用应得到保证。我国目前电脑普及率、光纤覆盖率仍然不高,网络吞吐能力也非常有限,较低的人均收入和较高的上网费用的矛盾使得广大居民及企业进行金融交易与支付的方式和真正意义上的在线业务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这样,对我国大部分居民和企业而言,利用网络银行节约的信息费用可能并没有想象的大。
实施合约所需的监督费用是在金融交易双方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下产生的。在投资者对企业进行投资时,由于其掌握的信息质量和数量的有限性,需要对企业进行事前监督以避免“逆向选择”,同时为了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投资者需要在交易发生后尽心事后监督。由于个人无法负担巨大的监督成本,从而产生了对传统银行的需要,由其代替单个投资者对企业进行监督。网络银行的出现使投资者可以利用丰富的信息优势进一步节约监督成本,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现在并未完全建立起普遍的信誉机制,单纯利用网上公布的信息作为事前和事后监督的依据,可能会由于信息深度和准确性不够造成投资者的损失,传统的深入贷款企业进行贷前调查等做法仍有存在的必要。从这个角度来看,传统银行的部分监督成本是无法由于网络银行的出现而化解的,相反,传统银行和网络银行的相互结合反而是一种更有效率的监督方式。
网络银行从产生之时起,就一直面对管理策略风险、加密技术风险、群机系统协调风险,尤其是网络安全风险的困扰。同时,在网络金融条件下,虚拟货币的出现使网络银行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一方面得到增强,通过在线交易加快了货币流通的速度;另一方面突发性的交易又可能引起网络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保险费用占网络银行交易费用的比重不会比其在传统银行交易费用中的比重低。基于网络银行的这种风险性,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界定网上客户和银行双方的权利义务,保护交易合约中约定的金融资产的产权完整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网络银行业务中所涉及的金融交易合同通常难以确定签定地和履约地,从而难以确定对合同的管辖权。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不仅要考虑本国的法律标准,更要考虑到国际的使用性。这样,在我国既有的法律框架下制定一系列适应网络银行发展需要的、能合理仲裁产权纠纷和制裁破坏产权行为的法律法规并非能一蹴而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调查分析,以支付高昂的法律框架初设成本。
从上面分析中可以发现,我国目前发展网络银行,其信息成本和监督成本相对传统银行而言,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节余,同时仍要支付高昂的保险费和界定与保护产权的成本。现阶段我国网络银行交易成本的节约可能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同时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有机结合成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国金融中介效率的最佳方式。
二、网络银行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国内商业银行在日益激烈的银行业竞争中,开始把视角投入网络银行。,作为国内同业的先行者,招商银行斥资1000万元开发“网上银行”系列产品,19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广。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都相继开通网上银行业务,通过网络自助服务系统提供信息服务和金融交易服务。截止底,在互联网设立网站的中资银行达50多家,占国内现有各类银行的26.7%,同时目前正有多家中资、外资银行向人民银行申请开办网上银行业务。
由于网络银行在我国起步晚,发展快,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
1、网络银行提供的产品单一,呈同质化特征
我国近年在银行电子化建设方面尽管取得了长足长进,但仍存在重复建设、重复开发等问题,各家网络银行提供的产品种类单一,产品定位趋同。
表二国内四家网上银行功能比较
银行名称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功能
提供企业客户查询账户信息,内部转账,资金划拨等金融服务
企业(集团)客户账务查询、内部转账资金划拨、国际结算业务网上查询服务,国际收支申报、银证快车、支付网上行等
网上银证转账服务、网上支付业务、网上银行查询、内部转账等业务
企业银行、个人银行、网上证券、网上支付等
资料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第94期
由表二可以看到,我国网络银行的业务深度和广度有限,基于集中在账户查询、代收代付、信息服务等简单业务种类上。由于难以形成有特色的金融服务产品,各网络银行的产品功能和服务功能呈现同质化特征,这就形成了两个后果:首先同质化的竞争造成了各网络银行实际开展的是一种价格竞争和关系竞争,而不是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较量,这就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其次,客户难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对银行进行比较和选择,而只是简单地凭一时的喜好,这样网络银行很难保持客户的“忠诚度”,从而无法有效地扩大市场份额。
2、网络银行缺乏增值服务,赢利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分类标准,网络银行业务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基本业务,如余额查询、内部转账等;二是更高一级的业务,如个人融资理财、账户明细等;三是以互联网为营销渠道开展的业务,如消费信贷、大额存单设计等;四是利用互联网交叉出售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网上保险销售、互助基金销售等。目前,我国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只能达到第二个层次,而且所有的网上业务都可以由传统的银行柜台完成,这样网络银行无法给客户带来更多的价值增值,因而也难以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另外,由于我国网络银行开展的大部分业务都属于免费项目,主要目的是吸引潜在客户,所以难以创造足够的直接利润来源,如果不改变这种趋势,长期看网络银行的发展可能会难以为继。
3、服务理念需要从“银行导向”转向“客户导向”
客户在接受任何金融中介提供的服务时,都希望自己具体的需要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能够享受到尽可能方便、安全的金融服务,然而各金融机构往往基于网络银行特定风险的考虑,难以把握网络安全性和业务便捷性两者的关系,在网络银行业务的规划中缺乏对某些异常情况的弹性处理。
网络银行在服务理念上,应该从仅以银行自身的安全、便利为出发点转到尽可能最大化地满足客户需要上来。银行应当在现有金融法律框架基础上对客户所有需求进行效益、成本和风险的评估及测算,针对每个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最能满足其服务要求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简单沿袭既有的服务方式和有关制度中已经不合时宜的条款,真正做到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
三、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风险管理,保证网络银行的安全
网络银行要在我国得到一个较大的发展,关键是要具备一个运行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法律框架保护网上交易者交易的安全性。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有关身份认证、资金划拨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交易双方身份,合理界定电子资金划拨当事人的权利和业务等,同时应加快部门规章和地方法规建设步伐,建立完善的网络犯罪预防和惩治体系。
2、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打造网络银行服务品牌
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银行经营体制的创新,即银行由行政化的组织机构体系转向面向市场的企业化组织结构体系;其次才是基于市场和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依托于传统银行的国内网络银行才能改变产品和服务单一的局面,通过确立各自的优势业务,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网络银行品牌优势。
3、整合网络银行资源,加强核心竞争力
开展网络银行业务时,应充分利用网络银行信息量大,数据资料处理迅速便捷等特点,在个人业务方面以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家庭理财等高知识含量业务为突破口,在对公业务方面着力满足企业集团等大客户实际需要,努力提高盈利能力和竞争实力。
4、转变服务理念,关注客户个性化需求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个人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制约因素
一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概述
入世以来,金融业与国际接轨使得国内银行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内外的银行竞争不仅局限于传统领域,而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网络银行这一业务领域上。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是网络经济下传统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结合的模式,现有传统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银行。它是以商业银行的计算机为主体,以银行自建的通信网络或公共网络为传播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为操作终端的“三位一体”的新兴银行。
随着国民个人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个人对理财的需求不断深入,形式趋向多元化。个人金融服务就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和个人家庭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网络银行提供个人金融服务主要是网络支付服务和网上增值服务。网络支付服务是网络银行基于BtoC商务模式下提供给个人支付网上购买商品或服务的方式。这一业务构成BtoC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项目。网上增值服务主要是提供给个人的账户信息查询、投资咨询、股票分析、开户、理财、转账、贷款、保险以及通过经济人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等服务。
二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特点分析
1.便利性的多元服务分析
个人或家庭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下进入了网络世界的金融服务,便利性是网络银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大关键点。首先,个人用户可以不再受银行营业时间和营业网点的限制,24小时实现网上个人账户的查询、挂失,改密码、消费贷款、理财等多种业务。其次实现了任意时间下在线支付网上购物、订票、缴费和证券买卖等业务。如招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银行大众版本中就提供了一卡通理财、存折理财、信用卡理财、网上支付卡的申请和理财、一卡通缴费、存折缴费、国债投资和消费者贷款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提供的个人金融服务则包含了个人储蓄业务、个人消费和住房贷款业务、个人外汇业务、个人中间业务、个人电子银行以及个人理财等。这些多元服务的提供可以使客户足不出户完成所需的个人金融服务。
2.引导性的客户定位分析
近两年,我国的国民人均收入不断增加,银行利率的连续调整,股市的火爆,商品房价的政策控制等多方面都加深了个人或家庭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详细了解自己的目标用户群的偏好、行为模式下结合自己网站的主题,实现清晰的网页和内容引导。改变过去同一化、大众化的服务方式,达到高层次化、专门化的金融服务水平。传统的一些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分层,主要是根据持有可投资性资产的数额进行分类。而网络银行则主要是根据个人客户所需的理财功能的多少对个人客户进行分层。进入招商银行的主页下可以清晰的看到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内容的链接,进入个人银行业务网页后,客户层次分类清晰的显现。个人银行专业版、个人银行大众版、银证通/银基通、财富财户专业版。个人客户可以根据每一种网上银行服务的系统介绍、功能介绍、功能演示、申请指南、操作指导、常见问题解答来了解和确定自己所需网络的个人银行业务。
3.资讯性的内容认知分析
我国正处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过程中,新旧体制的交替,充满着种种的不确定性。网上个人金融服务是金融行业发展出现不久的衍生品,目前我国个人客户对其相关知识的认知和普及率还是十分低下。银行在网络上实行个人金融服务就特别注重内容认知这个环节。内容认知主要包含了各种个人金融业务的认知、操作步骤的认知、安全认知等。在招商银行的网上个人银行的主页上,可以看到一网通、移动数字证书、专业版转账汇款等各种业务的内容介绍;也可以看到各种业务之间区别的内容介绍;同时可以点击安全说明,了解实现网络个人银行业务所面临的一些安全性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介绍,功能介绍、演示,能够是个人很快掌握相关的个人网上金融业务的实现和运作。
三发展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制约因素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分析,截至2007年1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达到13700万,其中15%的网民平时会在网上购物;透过网上进行股票或基金买卖的比例有14%;而其它理财等服务为5.8%,还不超过6%。这一系列数据可以看出网络银行发展个人金融服务形式还比较单一,存在很大的上涨空间,因此需要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中个人金融服务。但是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面对以下所分析的制约因素。
1.个人的文化观念相对落后
首先从中国国民分析来看,大部分人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对财富的认识还主要是积累现金和储蓄,投资理财的概念还没有转变。其次能够实现网上的个人金融业务的个人,基本要求就是必须配备电脑和文化素质较高。对于家中没有电脑和文化素质较低的个人则现目前无法实现个人的网上金融业务,但是这一部分家庭在整个国民家庭中却占有绝大多数。进一步分析,即便是家中配备电脑,文化素质较高,能很快熟悉网络个人金融服务的家庭很多也不愿意参与网上的个人金融服务。因为他们还存有顾虑,交易是否安全,帐号、密码是否容易被泄露,有多大的风险等等一系列安全和法律问题。
2.商业银行的宣传意识相对落后
一方面当前我国的银行主要是从完善功能和技术领先的角度投入了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对于个人金融服务这个潜在的市场的需求了解甚少,而且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个人需求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个人金融业务的开展与信用体系的完善密不可分,我国目前的信用体系发展缓慢,个人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网上按揭等业务的开展也无从谈起;另外银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投入大,成本高,业务规模小,总体看得不偿失。这一系列的问题最终使得银行不愿意过多的投资开展网络开展个人金融服务业务,更不愿意冒风险对此业务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推广。只是为了保持该银行的核心竞争优势,搭建了这一平台。
3.网络市场环境不完善,信用机制不健全
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150年的历史, 而我国才进行试点。我国的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许多客户不愿意采用信用结算交易方式, 而是以现金交易、汇款等方式进行。网络具有充分开放、管理松散和不设防护等特点,因此交易的真实性不容易考察和验证, 对社会信用的高要求迫使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以支持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尽快健康的开展。其次,在网络经济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对信息的优化配置将成为银行信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商业银行网上支付系统各自为政,个人客户资信零散不全, 有关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其整体优势没有显现出来。第三,税务等与电子支付相关部门的网络化水平未能与银行网络化配套,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个人业务的开展。
4.政府法律、法规制定落后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带来了网络银行下的金融法律、法规建全的新课题。网上银行的个人金融服务开展诱发新的网络犯罪,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各种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管理,保障个人与银行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现阶段我国网络银行执行的是在2001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这一办法的实施,对规范和引导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范银行业务的经营风险和保护个人客户的合法权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许多细节与技术问题上仍无明确规定。目前网络银行多采用协议形势,与个人客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出现问题通过仲裁解决。然而一旦问题出现,又涉及责任认定、仲裁结果的执行等。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使得问题难以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
5.具备网络技术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缺乏
网络银行是金融业与高科技行业完美结合的产物,因此网络银行个人金融业务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是决定网络银行能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必须具有一批既掌握网络高科技知识,又精通金融业务知识的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他们实现网上银行系统与传统的后台业务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从而提高我国网络银行的个人金融业务的整体应用水平。但是我国现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的是在各自领域下的专业人才,同时具备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几乎是空白。更进一步的是我国面临外资银行激烈的人才竞争。
四 、我国网络银行下个人金融服务的前景
与国外银行比较,国内银行最薄弱的环节就是个人金融业务方面,主要停留在作为消费节余的存取款范围,理财、支付、信贷等个人金融服务市场占有率极低,而对方在理财、支付、信贷和信用资料积累有着相当丰富的经验,进驻我国后,势必会抢去这一业务大量的市场份额。因此我国银行必须转变观念和经营模式,树立以个人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下,锁定更多自己的目标客户群体,同时根据客户的需求确定自己的业务方向不断完善和发展个人网上金融服务,在面对国外银行的竞争和自身发展的环境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和丽.个人金融服务:银行的热点[J].经济问题探索,2002,9:21-23.
[2]马思萍.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其法律对策[J].法学与实践,2006,3:56-58.
[3]王友文.网络银行发展的五大瓶颈[J].西部论坛,2004,11:99-101.
[4]蒋小萍.试分析网络银行的利弊[J].消费导刊,2006,3:55-57.
[5]孔淑红.我国网络银行模式选择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开发研究,2004,3:84-86.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问题研究 篇4
一、网络民主及其发展现状
1. 网络民主。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 (Mark Slouka) 在1995年提出, 之后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理论热点。所谓“网络民主”即在民主中加入网络因素, 也就是借助网络技术, 通过网络公共领域加强和巩固民主的过程。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递的新通道, 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使信息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世界各地, 让所有的人能够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其快捷、全面、有效、廉价的优点也就决定了“网络民主”开放性、直接性、互动性、平等性、虚拟性的特性。虽然这些特性决定了“网络民主”超乎传统民主形式的诸多优势, 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民主”已臻于完美, 至少在现阶段看来, “网络民主”在多方面的可操作性仍较低, 还很不完善。
2. 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
中国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 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 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 网民数量激增, 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成为网民数量第一大国。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稳步上升, 网民结构不断完善, 公众对互联网的使用也日趋理性, 网络民主的发展也将拥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自从中国政府建立信息高速公路时起, 互联网在中国的政治力量便不断加强。1997年1月1日, 随着《人民日报》网络版载入互联网, 标志着网络民主与中国政治社会发展的沟通平台正式建立。1999年5月8日, 就北约轰炸中国驻守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 人民日报建立起“抗议北约暴行论坛”, 引起了广大网友们心灵上的强烈的共鸣, 数百万的网民在网上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政治言论, 使之成为中国政府以网络为媒介平台表达民意进而形成舆论的标志性事件。2006年1月1日, 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 使网络民主表达成为政府公布信息、公众抒发民意的重要沟通渠道。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 众多网民利用互联网捐款捐物抗震救灾。同年, “3·14”西藏事件后, 面对西方媒体的一些不实报道, 网民利用互联网所展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 不仅震撼了西方世界, 更让多年来主导世界政治舆论的西方媒体黯然失色。还有, 2012年节假日高速免费通行政策的出台, 以及为缓解交通拥堵收费卡的停发, 这其中公众的网络舆论力量均功不可没。这一系列的实践表明, 中国已经初步具有了网络民主的形式, 网络民主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网络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数字鸿沟影响中国网络民主发展。
经济发展不平衡, 是中国数字鸿沟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致公民的经济能力以及接受相关的文化教育的程度不同, 加之公众在语言、性别、年龄、民族宗教、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都直接影响着其网上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 甚至部分贫困群体、底层弱势群体根本没有使用互联网的机会。可见, 网络民主只局限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 能够行使网络民主权利的只占中国人口中的1/3。这种数字鸿沟的存在, 不仅拉大了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政治参与的不平等性, 更违背了民主最基本的原则与精神, 大大抑制了网络民主的在中国的发展。
2. 网络民主的无序化。
由于网络的自由性、匿名性、虚拟化与数字化的特点, 使其具有遮蔽的作用, 能够把人的身份进行修饰或掩盖, 这也就使得网民自己放松了对伦理道德的要求, 再加上法律对虚拟空间规范的空缺, 使人们误认为网络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 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 从而导致某些网民网络行为的极度放纵, 甚至不惜违背道德规范和法律的限制, 使得政治参与的安全感大幅度下降。
3.“网络民主”降低了民主的稳定性。
网络民主虽然激发了广泛的政治参与, 但网民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理性不足。一方面, 随着“网络民主”的不断发展,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 参政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这是一件好事。但从另一方面看,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门槛的降低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使用网络, 但这种快速扩张的公民政治参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这其中一部分网民能够审慎、文明地利用互联网, 较好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 而另一方面必定有些网民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恶搞、网络欺诈、甚至进行网络犯罪。
总之, 网络民主虽然凭借网络的先天优势, 突破了传统民主在地理上、沟通方式上的诸多局限, 使民主在较大范围内得以实现。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民主也不例外。然而目前人们对网络民主局限性的认识还比较片面, 主要是集中于有关网络用户的民主能力、网民自律与他律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 而信息技术自身的发展给民主带来的风险及消极影响又是未知的, 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完善中国网路民主的路径思考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消除数字鸿沟。
为了保证网络民主的平等化, 缩小数字鸿沟, 我们要从经济建设入手, 不断深化改革, 推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建设, 缩小贫富差距, 实现社会公平, 加强各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使那些被信息社会边缘化的群体, 能够接触到网络, 能够利用网络参与政治管理, 从根本上保障公民平等地参与网络民主的权利。
2. 建立健全网络民主制度, 促进网络民主法治化。
健全的制度是网络民主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中国目前还不存在独立的关于网络民主的法律法规, 网络民主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完善, 我们应该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网络立法进程, 构建完善的网络民主法律机制, 保障网民的言论自由, 为中国网络民主的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3. 提升网民政治素养, 培育网民的政治理性。
要保证网络民主发展的良好环境, 就要从培养合格的网民入手, 提升网民的政治素养, 提高其政治理性, 引导其通过合理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民意表达, 从而优化网络政治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80.
[2]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276.
[3]毛泽东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6:765.
[4][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5]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6]何精华.网络空间的政府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8.
[7]刁雷.当代网络民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8]唐丽萍.网络民主能重塑民主治理吗?[J].学习与探索, 2006, (3) .
[9]郭小安.网络民主在中国的功能及限度[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
[10]涂晓燕.中国的网络民主及其对民主发展的影响[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1]徐勤萍.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现状探析及完善[J].才智, 2011, (7) .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5
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预测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世界网络营销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第一节 世界网络营销市场发展状况分析
一、世界网络营销行业特点分析
二、世界网络营销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世界网络营销市场分析
一、世界网络营销需求分析
二、世界网络营销产销分析
三、中外网络营销市场对比
四、世界网络营销行业市场规模现状
五、世界网络营销行业需求结构分析
六、世界网络营销行业下游行业剖析
七、网络营销行业世界重点需求客户
八、2013-2018年世界网络营销行业市场前景展望 第三节 世界网络营销行业供给分析
一、世界网络营销行业生产规模现状
二、世界网络营销行业产能规模分布
三、世界网络营销行业技术现状剖析
四、世界网络营销行业市场价格走势
五、网络营销行业世界重点厂商分布
第二章 国内外网络营销生产工艺及技术趋势研究 第一节 当前我国网络营销技术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网络营销产品技术成熟度分析
第三节 中外网络营销技术差距及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分析 第四节 提高我国网络营销技术的对策
第三章
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发展现状
一、网络营销行业品牌发展现状
二、网络营销行业需求市场现状
三、网络营销市场需求层次分析
四、我国网络营销市场走向分析
第二节 2008-2013年网络营销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第三节 网络营销行业运行分析
一、网络营销行业产销运行分析
二、网络营销行业利润情况分析
三、网络营销行业发展周期分析
四、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五、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利润增速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四节 对中国网络营销市场的分析及思考
一、网络营销市场特点
二、网络营销市场分析
三、网络营销市场变化的方向
四、中国网络营销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五、对中国网络营销产业发展的思考
第四章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第一节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动态分析
一、网络营销行业新动态
二、网络营销主要品牌动态
三、网络营销行业需求新动态
第二节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运营格局分析
一、市场供给情况分析
二、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三、影响市场供需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进出口形式综述 第四节 中国网络营销市场价格分析
一、热销品牌产品价格走势分析
二、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五章
2013-2018年中国各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状况分析及预测 第一节 华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一、2011-2012年华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二、2011-2013年华北地区网络营销市场规模情况分析
三、2013-2018年华北地区网络营销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四、2013-2018年华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发展前景预测
五、2013-2018年华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投资风险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华东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同上下略)第三节 2013-2018年华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第四节 2013-2018年华中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第五节 2013-2018年西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节 2013-2018年西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第七节 2013-2018年东北地区网络营销行业运行情况
第六章 2011-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出口状况及预测分析 第一节 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口情况分析
一、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口量分析
二、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口金额分析
第二节 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出口情况分析
一、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出口量分析
二、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出口金额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2009-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分析 第四节 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出口预测分析
一、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进口预测分析
二、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出口预测分析
第七章
中国网络营销行业市场分析 第一节 网络营销市场需求分析
一、网络营销市场的需求变化
二、网络营销行业的需求情况分析
三、网络营销品牌市场需求分析 第二节 网络营销需求市场状况分析
一、网络营销市场需求特点
二、网络营销市场需求分析
三、网络营销市场需求结构分析
四、网络营销市场存在的问题
五、网络营销市场的需求方向 第三节 主要应用的发展趋势
第八章
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第一节 2011-2012年我国网络营销市场调查分析
一、主要观点
二、市场结构分析
三、价格走势分析
四、厂商分析
第二节 2011-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用户调查分析
一、整体市场关注度
二、品牌关注度格局
三、产品关注度调查
四、不同价位关注度
第九章
网络营销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第一节 上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网络营销行业的影响
四、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网络营销行业的意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分析
一、发展现状
二、发展趋势预测
三、市场现状分析
四、行业新动态及其对网络营销行业的影响
五、行业竞争状况及其对网络营销行业的意义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章
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
三、替代品威胁分析
四、供应商议价能力分析
五、客户议价能力分析 第二节 行业集中度分析
一、市场集中度分析
二、企业集中度分析
三、区域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中国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综述
一、2011-2013年网络营销行业集中度
二、2011-2013年网络营销行业竞争程度
三、2011-2013年网络营销企业与品牌数量
四、2011-2013年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四节 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营销行业竞争分析
二、我国网络营销市场竞争分析
第十一章
网络营销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一节 网络营销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一、网络营销市场增长潜力分析
二、网络营销主要潜力品种分析
三、现有网络营销市场竞争策略分析
四、潜力网络营销竞争策略选择
五、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 第二节 网络营销企业竞争策略分析
一、后危机对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的影响
二、后危机后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三、2013-2018年我国网络营销市场竞争趋势
四、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五、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竞争策略分析 第三节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机会分析 第四节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风险分析
第十二章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第一节 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前景与机遇分析
一、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发展前景
二、我国网络营销发展机遇分析
三、网络营销的发展机遇分析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趋势分析
一、网络营销市场趋势总结
二、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三、2013-2018年网络营销市场发展空间
四、2013-2018年网络营销产业政策趋向
五、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技术革新趋势
六、2013-2018年网络营销价格走势分析
七、2013-2018年国际环境对网络营销行业的影响
第十三章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 第一节 网络营销市场发展潜力分析
一、市场空间广阔
二、竞争格局变化
三、高科技应用带来新生机
第二节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品牌格局趋势
二、渠道分布趋势
三、需求趋势分析
第三节 网络营销行业发展战略研究
一、战略综合规划
二、技术开发战略
三、业务组合战略
四、区域战略规划
五、产业战略规划
六、营销品牌战略
七、竞争战略规划
第四节 对我国网络营销品牌的战略思考
一、企业品牌的重要性
二、网络营销实施品牌战略的意义
三、网络营销企业品牌的现状分析
四、我国网络营销企业的品牌战略
五、网络营销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第十四章
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发展预测 第一节 未来网络营销需求与需求预测
一、2013-2018年网络营销产品需求预测
二、2013-2018年网络营销市场规模预测
三、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总产值预测
四、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五、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总资产预测
第二节 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行业供需预测
一、2008-2012年中国网络营销供给预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二、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产量预测
三、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需求预测
四、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供需平衡预测
五、2013-2018年中国网络营销产品价格预测
六、2013-2018年主要网络营销产品进出口预测 第三节 影响网络营销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2013-2018年影响网络营销行业运行的有利因素分析
二、2013-2018年影响网络营销行业运行的稳定因素分析
三、2013-2018年影响网络营销行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分析
四、2013-2018年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分析
五、2013-2018年我国网络营销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分析 第四节 网络营销行业投资风险及控制策略分析
一、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市场风险及控制策略
二、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政策风险及控制策略
三、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经营风险及控制策略
四、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技术风险及控制策略
五、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同业竞争风险及控制策略
六、2013-2018年网络营销行业其他风险及控制策略
附表略……
网 址:
论中国电视传媒产业的发展 篇6
摘要:电视媒体作为我国当今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体系,它除了有资讯的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的功能外,还担负着政府的喉舌、舆论监督的重要责任。但在这样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电视行业的业态和形态正在进行着颠覆性的革命,新媒体正在挑战传统的广播电视市场,让传统媒体的受众开始呈现流失趋势,为应对这种传播受众格局的变化,电视媒体应以积极的姿态重新定位并变革出一条未来市场经营之路。
关键词:电视传媒;市场经营
1电视产业关注的焦点依然是市场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媒体的格局。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化程度的加深,速度的提升,已超过人类历史上几个世纪的发展。作为新一代的电视观众,面对多渠道的媒介传播途径,看电视的模式变得更加自由随意,观众正在突破你播我看的传统电视模式,通过电视、手机或者互联网,怎么方便,怎么喜欢就怎么看,主动性大大增强,在上海推出的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中,我们发现IPTV的用户中间,70%是自己控制时间。手机电视也一样,绝大部分用户是用手机下载点播来看,用户可以自主选择观看的内容和时间,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2舆论导向与产业化经营
导向功能与产业功能在本质上并不是相互矛盾的,更不是在强调电视发展的产业经营时要弱化舆论导向。
“湖南电视现象”在我国电视产业进程中十分引人注目。其对传媒产业及传媒研究领域带来的冲击,从一个侧面呈现出电视产业发展道路或者说模式探索的一些特点。如在开拓全国市场过程中,对电视节目的制作,对品牌栏目的打造策略,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大产业”目标的运营,即依托资本市场,广告、节目、有线网络三业并举,致力于打造电广传媒的“旗舰”地位,无疑是电视产业探索中的有益尝试,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电视传媒业面临着内外竞争压力下,湖南电视产业发展中对系统资源做出的新整合,无论是提出“资源重新配置,资产重新组合,结构重新调整”,还是确立“集中优势、创造品牌、强力扩张”的改革目标,实际上都触及了电视传媒产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旅游卫视的出现,也是我国电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它在公司化和市场化的运作中,民营制作公司的参与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现象,其实,民营电视的发展也正是我国电视产业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民营电视机构已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节目制作业务,而是依托节目制作优势和优质节目资源,拓展到产业中下游和其他相关产业,跨媒体资源整合和跨产业运营成为重要特征,表现出要在产业链中博取某种主导地位的企图。
3电视市场多元化播出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以广告为核心的免费模式正走向与付费模式相结合的模式,传统电视靠提升收视率,吸引广告商投广告,观众收看电视是免费的,但广告是有偿的,而今天的电视逐步走向付费模式,电视转移到手机,手机就是付费的,IPTV也是收费的,这种按次收费,按月收费或者按照节目包付费的方式正改变传统电视市场经营模式,同时视频广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视频广告只有电视台可以播,现在走进餐馆、酒吧、卡拉OK厅、电影院都会看到广告的存在。由此,产业中的各个环节将配合观众以及广告商的需要,从生产到播出的各个环节进行严密控制,紧密分工,以适应变化,假如现在有某个热播节目,这个节目又有配套的游戏,那么游戏的制作商必然和节目制作商有合作,而节目场景地如果又有实体场所,广告商也可以将产品在场景地中体现,最终节目商、游戏商、场景提供地,三者之间形成一个共生共利的关系,获取市场最大利润。
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电视,运营模式,发展
0 引言
随着新媒体的全面融入, 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以及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电视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 如何与互联网更好更有效地结合起来, 成为当下重要的话题。
互联网电视是电视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 因此既具备传统电视直观性强、信息传达丰富等特点, 又具备网络交互性、多元化、内容海量的特性, 更好地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随着我国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推进, 及移动互联网用户的迅猛增长, 中国互联网电视蓬勃发展, 一场“客厅革命”正在悄然兴起。
1 中国互联网电视发展概况
在国际上, 通过公共互联网直接向电视传输IP视频并和其他互联网应用融合的服务被称为互联网电视 (OTT TV) , 其接收终端一般为互联网电视一体机, 或机顶盒+电视机。而在我国, 互联网电视是指通过公共互联网面向电视机传输的由国有广播电视机构提供视频内容的可控可管服务。[1]
我国自1998年便陆续出现一些“电视机上网”的尝试。先是1998年微软向中国消费者提供一种廉价个人电脑替代品的“维纳斯”计划;接着是2004年盛大的“盒子”战略, 它试图将电视升级为网络终端, 但最终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2007年TCL与英特尔、腾讯合作推出中国首台智能交互电视——i TQQ电视, 标志着内容提供商和终端商开始融合。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行业政策环境也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逐步宽松的变迁。1999年9月17日, 国办发[1999]82号文件的出台, “电信部门不得从事广电业务, 广电部门不得从事通信业务, 双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2010年, 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管理规范》、《互联网电视集成业务管理规范》两大文件, 对互联网电视采取“集成业务+内容服务”的管理模式, 分别颁发内容服务和集成业务两类牌照, 内容服务商提供节目资源, 集成服务提供商建立平台。但是到了2011年末, 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 广电总局决定改变以往通过叫停规范互联网机顶盒的“单纯监管”方式, 转而以“鼓励运营”引导互联网电视产业的发展。[2]
2013年被称为我国互联网电视发展元年, 整个互联网产业在宽带中国和三网融合的战略下, 发展势头猛进, 网络用户持续增长。目前互联网电视在中国覆盖用户数已超过5000万, 根据《2014年中国互联网电视行业研究报告》显示, 2014年中国互联网电视终端销售量达3312万台, 市场渗透率达72.3%。按照我国原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有线电视向数字化过渡时间表》, 我国将于2015年完成模拟电视整体转换, 届时将停止播出模拟信号的电视节目, 全面实现数字电视信号播出。这意味着2015年中国将全面进入数字电视时代。
互联网电视已然呈现出爆发性增长的态势, 尤其在2014年世界杯期间, 互联网电视以其随时点播的优越性, 借助赛事实现销售额井喷。新的媒介催生了全新的传播生态, 构建起全新的市场格局。
2 我国互联网电视主流模式
目前, 我国互联网电视产业链上的内容供应商、集成播控平台、渠道供应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在力图成为运营平台的主体, 加紧实现战略转型, 出现了相互竞争与跨界合作的局面, 抢占风口的新模式不断涌现。
2.1“电视机生产商+运营商”合作模式
目前国内互联网电视对播出平台及内容来源的集成有着严格要求, 一台电视机只能植入一家集成商的客户端, 并且必须由获得OTT TV播控业务牌照的集成服务商提供, 而一般家电厂家不得涉足播控平台。当前我国互联网电视牌照有7张, 分别是CNTV、百视通、华数、南方传媒、湖南广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七家互联网集成播控牌照方均成立了实体公司, 授权其进行可经营性资源的开发和运营。
因此, 电视机生产商想进军互联网电视领域, 必须与运营商合作, 这也成为最典型的模式。例如, TCL与华数, 夏普与百视通合作等, 传统的电视厂家已不再仅仅局限于“终端制造者”的角色, 通过这种合作, 建立诸如应用商店及电子商务的业务模式, 实现终端商以自身为主导的互联网电视平台。
2.2“电视机生产商+互联网企业”合作模式
彩电业与互联网业深度融合之势必不可挡。2013年7月, 阿里巴巴发布智能TV操作系统, 并希望联合彩电行业共同构建智能TV生态联盟;9月, 创维与阿里巴巴共同推出内置“阿里OS系统”的“酷开TV”。同月, TCL与爱奇艺联合推出互联网电视“TV+”, TCL负责终端电视机制造, 爱奇艺负责云端内容;同年10月, 创维联手爱奇艺推出超清盒子, 将目标指向存量市场。电视机生产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 一方面使得电视终端能够通过新的电商渠道出货, 降低对原有渠道的依赖, 集成更多的电子商务及网络支付功能;另一方面使互联网企业将电商搭载到客厅屏幕媒介上, 获得更多的广告收益。
2.3 以乐视为代表的“内容+平台+应用+终端”垂直整合模式
2013年5月7日, 乐视网正式发布其自有品牌互联网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 该电视搭载乐视网Letv UI系统和应用市场, 拥有90000集电视剧、5000部电影的网络版权, 垂直整合了一云多屏的视频及大屏产业链的完整生态系统, 形成了乐视在内容全覆盖上的核心竞争力。乐视也成为全球首家正式推出自有品牌电视的互联网公司。以乐视为代表的内容供应商, 已经摈弃单一的内容分发业务, 打造出垂直化的产业链条, 构建“内容+平台+应用+终端”的四大核心路径。[3]
对于内容供应商而言, 借助自身丰富的内容资源, 逐步进军电视终端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与传统电视相比, 内容供应商打造的电视终端不再依赖于硬件盈利, 而是拥有多重盈利模式, 包括硬件收入、付费内容收入、广告收入及应用分成收入等, 通过自有品牌电商销售的模式省去营销成本、渠道成本和不合理的品牌溢价, 全流程直达用户, 这使得其定价更为灵活, 加上自有的海量用户, 优势大大凸显。
2.4 电视台独立运营模式
芒果TV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它是湖南卫视新媒体金鹰网旗下的网络电视台。2011年, 湖南广电获第五张全国互联网电视牌照, 国家广电允许其开展互联网电视集成服务和内容服务双业务。湖南卫视作为第一省级卫视, 拥有相当丰富的综艺节目及独播电视剧资源, 借助牌照便利和内容优势, 湖南电视台开始独立运作互联网电视。
2013年4月, 湖南卫视、华为终端及京东商城三方联合推出一款高清互联网电视播放器——芒果派M210。2014年8月, 芒果TV携手TCL推出“TCL芒果TV+”双品牌互联网电视机, 这是国内互联网电视牌照方与终端商合作推出的第一款联名电视机。芒果互联网电视是湖南卫视出品节目的唯一互联网电视播出平台, 从牌照商、内容商进入终端和渠道, 成为中国版的HULU。
3 互联网电视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4年, 互联网电视的发展进入到一个转型接轨的重要时期, 产业链条协同发展, 上游的内容供应商, 中游的集成播控平台, 下游的渠道供应商和终端制造商将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 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用户体验多维升级, 高清晰度解码和显示正成为三网融合时代终端设备的基本能力, 用户体验从标清走向高清;同时, 客厅终端与移动终端开始实现台网联动。回顾我国互联网电视发展简史, 结合前文介绍的运营模式, 本文总结了互联网电视发展的核心思维, 引“它山之石”, 以期能为现实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3.1 内容和用户体验专业化建设是互联网电视发展的核心
互联网电视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用户回归客厅, 最核心的一点就是依托其海量的云端内容, 用户经历了从传统电视时代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互联网电视时代自由点播任意节目的转变, 消费者主导权大大增强。以海量内容为基础, 借助信息技术, 使细分客户群并为之提供精准化、定制化服务有了可能。比如Netflix的《纸牌屋》就是一部基于庞大用户收看习惯和偏好进行数据挖掘所生产出来的作品, 使数据成为生产力, 为国内诸多自制剧制作提供参考。
除了内容本身, 用户的使用体验也在互联网电视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体验的好坏和品质高低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意愿及忠实度。客厅文化之所以得到延续, 就是因为家庭客厅是一个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场所, 与个人电脑视频和手机视频相比, 家庭互联网电视更适合家庭成员一起观看节目并沟通感情, 实现家庭文化与情感的重建结合。
3.2 内容与渠道结合是互联网电视双赢的基石
传统电视时代, 内容生产商、播出机构电视台、传输渠道有线网络和广告公司构成了封闭的产业链, 而互联网的发展颠覆了这个生态链, 通信、电视机制造、终端生产商、视频网站纷纷进入电视行业, 产业生态圈开展深度合作。
2014年11月21日, 百视通与东方明珠合并, 成为SMG统一的产业平台和资本平台。作为内容基因的传统媒体, 必须要跨越和整合, 进入渠道建设领域。强势的内容可以帮助渠道产生、激发、吸引流量, 在这种渠道和内容的博弈中, 内容本身也是一种入口, 成为强大的吸引流量的入口。[4]类似的像TCL与爱奇艺、乐视与富士康合作, 这种内容与渠道的有机结合, 已成为互联网电视双赢的基石。
将互联网思维深入互联网电视发展过程, 无论是内容方还是渠道方, 都应把握三网融合的有利时机, 实现各方在用户人群、内容资源、制播能力和渠道建设等资源上的优势互补, 实现乘法效益, 共同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布局。
参考文献
[1]黄辉.广播电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3.
[2]王传珍.三网融合背景下互联网电视业务发展研究[J].广播电视信息, 2012, 10:47-50.
[3]张帆.我国互联网电视SWOT分析——以乐视超级电视为例[J].青年记者, 2014, 9:67-68.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战略研究 篇8
数字电视 (Digital TV) 系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 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全过程。数字电视按传输手段可分为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无线数字电视, 以及电信IPTV[1]我国推行的电视数字化主要是有线电视数字化。
数字化是广播电视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技术变革、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和最大的一次严峻挑战。数字电视能够让观众接收到更高质量的电视信号, 能够使观众由被动收看转为主动点播, 不再受到节目播出时间的限制;数字电视大大增加了可传送的节目容量, 由原来模拟电视的几十套增加到几百套;数字电视具有视频点播、网上购物、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功能, 产业层次上覆盖了传媒、文化、娱乐、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等领域。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 中国目前的几亿台电视机将成为一个集公共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交流互动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终端, 而相关的文化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产品制造业、软件业等信息产业的发展, 会形成上万亿元的产值。因此, 在目前模拟电视资源渐趋饱和的情况下, 电视数字化对于电子厂商、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二、有线数字电视发展战略
如今, 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逐渐驶入快车道, 数字化平移转换工作由点到面, 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历史给予了有线数字电视发展的良好机遇, 能否把握机遇, 利用好政策, 建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1数字化转换战略
这是当前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必须统一思想, 排除争议,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集中力量, 尽快完成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转换, 抢占终端, 使现有的1.15亿模拟电视用户成为有线数字电视基本用户, 并发展更多的新用户。
2网络整合战略[2]
逐级整合、建立全国性网络
首先推动城市为单位的网络整合, 把镇、区一级的网络改造、纳入城市统一的网络, 然后以省为单位, 组建省级网络, 最后形成全国性网络。
打破地域条块分割, 鼓励跨区域整合
发挥主要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 大城市的有线电视网络公司走出地域限制, 跨区域整合、兼并中小城市、周边县市的有线网络。比如:在杭州地区, 杭州有线数字电视公司已经开始走出杭州、向外扩张, 首先进入了嘉兴市, 省内的其他城市也在计划之中。
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并举
网络整合, 单靠行政力量不够, 单靠市场机制也难以完成, 必须二者并举, 既有政策推进, 鼓励兼并, 也要兼顾市场机制的作用, 通过持股比例、合理分配利益、分担成本、内部核算等形式, 加大网络整合的力度, 加快网络整合的速度。
3内容开发战略
电台电视台加大数字化的力度, 解决节目数字化的问题
电视台内部加快编辑手段的数字化, 尽快建立数字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实现海量制作和海量存储。挖掘节目素材资源的潜力, 真正把存量内容变成数字节目资源。
加强区域性合作, 共享节目资源, 打造区域性、全国性节目供应平台
要解决数字电视对内容的海量需求, 单靠一家或者几家电视台是难以满足的, 必须形成合作、联盟, 共享资源。不同地区、城市、省份的电视台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 打破按照行政区划经营的格局, 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的运营商, 都可以跨地区经营。可以针对某类专业频道、付费频道或VOD业务, 组建各种数字节目制作、包装联合体, 为本地有线数字电视提供内容服务, 也可以提供给其他地区的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平台。
大力发展高清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向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提供高清晰度电视节目是未来有线数字电视的重点业务, 也是唯一可以区别于IPTV的业务。由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需要的传输带宽要求很高, 电信IP网无法承载, 因此, 高清业务将是有线数字电视留住用户, 吸引用户, 与电信IPTV竞争的重要法宝。
4经营管理战略
数字电视产业价值链是一条全新的、开放型的价值链, 必须走出原来单一、封闭的传统广播电视价值链的局限, 在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参与竞争、加强内外联合、开展多种业务。在稳固基本业务同时, 向增值业务和扩展业务发展, 主要结点包括:付费频道, 节目点播业务, 宽带接入服务, 虚拟专网服务等。
5人才战略
广电有大量的节目人才、技术人才储备, 但是懂管理、会经营的复合性人才非常少。要重点培养、引进既懂广播电视, 又具有市场开发、运作、管理能力的经营性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高技术、制作水平高、会管理、会经营的开拓型、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队伍。
三、结语: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9
关键词:文化,科技,融合,网络音乐,音乐发展
一、概况
(一) 网络音乐的概念
广义上的网络流行音乐可以泛指一切出现在互联网, 或者依靠互联网进行传播和扩散的流行音乐。[1]从现实的狭义的概念理解, 网络音乐大多是相对“草根”的音乐爱好者的作品, 同样其受众也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 音乐题材和形式更为大众化, 受众对其接受程度高。
(二) 网络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时间差不多只有20年, 但是在这短短的发展历程中却经历了很多, 从无到有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大致上可以将这20年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 萌芽期、起步发展期、成熟期、出现问题的缓慢期。
萌芽期是指中国音乐刚开始借助网络发展的五六年时间。此期间电脑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 在中国的普及率也不断提高, 为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提供了硬件设施基础。
起步发展期, 网络音乐的出现对中国流行音乐而言开启了新时代, 它具有很强的历史性意义, 瞬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使用网络的方式视听音乐, 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用网络的形式展示音乐, 多种类性、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充斥在网络世界。网络音乐在题材和内容上更贴近年轻人的喜好, 又大多是免费的视听, 因此对传统的唱片、磁带的音乐方式的发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成熟期的起步和发展期的时间同样很短, 基本上就是两三年的时间。中国网络音乐发展到这个阶段, 创作和传播方式的自由性已经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 网络音乐市场缺少监管的弊端逐渐地显现出来。
近几年, 中国网络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呈现出衰败的迹象, 鼎盛时期的光环逐渐减弱, 发展中的问题开始影响了网络音乐的发展。
二、中国网络音乐在不断融合发展中产生的问题
(一) 创新性音乐创作难以维持
在网络音乐发展之初, 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了相对公平和开放的空间, 这样促使很多音乐爱好者开始尝试着进行音乐创作, 涌现出一大批“草根音乐人”和“草根音乐作品”。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音乐创作人在进行创作时的创新性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 音乐作品数量激增, 在经济利益和急于出名的心理下, 中国网络歌曲出现了同质化、低俗化的现象, 网络音乐创作人的创新和激情难以维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也开始质疑网络音乐人和这类新形式音乐的存在意义和生命力。
(二) 音乐版权问题纠纷不断
在网络音乐形式自由和市场缺少监管的双重作用下, 中国网络音乐开始出现版权纠纷问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天里》的版权官司。这种现象在网络歌曲中有很多, 中国网络歌手偏向抄袭、翻唱“口水歌”居多, 相对而言, 版权意识也淡薄, 结果无可避免地牵扯出版权纠纷、作品涉及抄袭等问题。[2]盲目模仿、强大的经济效益都是造成版权纠纷的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缺少针对这个新型市场的监管方式和监管制度。自由化的发展对音乐艺术的创作而言具有积极的效果, 但是对存在经济利益的市场关系中, 这种自由化的发展方式却毫无约束性。
网络音乐从出现到今日, 一直处于一种免费试听的状态。在发展的初期, 这种免费试听能够迅速地扩散音乐作品, 增加受众, 同时对传统唱片业也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维护创作者、唱片公司等传统音乐界相关人员的知识版权, 除了坚持打击盗版唱片外, 将更多的目光集中于网络音乐试听收费制度。如今对网络音乐试听是否收费已经成为社会关注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三、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对中国网络音乐的影响
文化借助科技的力量创造新的形式, 同时文化赋予科技形式更多的内涵, 丰富其种类。因此, 文化与科技之间的融合是一种互助的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 带给中国网络音乐的发展更多的是积极的影响。
(一) 方便快捷的视听体验具有即时化和互动化
即时性是网络音乐的重要特性, 主要体现在音乐的发布、传播和推广方面。[3]即时化是网络音乐相较于传统唱片发行方式而言比较重要和显著的特征, 借助网络作为音乐推广的平台, 让音乐的推广更加便捷, 音乐信息和音乐受众之间的距离被缩短, 推广和宣传变得更加容易, 成本也更低。对音乐爱好者而言, 网络音乐的出现, 不仅是改变和增加了音乐种类和形式, 更重要的是增加和改变了试听体验的形式和渠道。网络音乐形式从出现发展到现在都是以免费试听的形式存在, 音乐爱好者可以足不出户、低成本地进行音乐的视听、下载, 省去了购买传统唱片的花销。同时还能够在网络音乐论坛中自由地评论新的音乐作品, 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形式直接和音乐创作人交流, 增强了试听者的互动体验。
(二) 为创作者提供展示音乐的平台
在传统的发行音乐的方式中, 由于发行成本的限制和对预期经济效益的要求, 唱片制作方和发行方对音乐创作人、演唱者和音乐类型都有严苛的限定, 音乐展示方式的狭窄性和被选择性造成音乐人展示音乐作品的机会很少。网络音乐形式的出现, 赋予网络媒体更多的自由化的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即使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出于兴趣而创作的音乐作品, 也能够将作品放到网络平台上供人试听和评论。这种低成本、不以发行销售获取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方式和行为, 能够为广大音乐创作人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
(三) 传播限制逐渐减少为音乐创造了广泛的传播范围
传统的音乐推广方式从早期的老唱片和磁带到CD、DVD, 无论是音频形式还是视频形式, 在传播途径上都受到了一定的成本、途径的约束。当电脑逐渐在中国社会普及成为普通家庭的常见物品后, 网络覆盖率愈发呈现出高密度和高质量的特点, 这为宣传各类信息和咨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音乐脱离了实物化的唱片模式, 转换为虚拟化的文件形式存在于网络媒介中, 通过电脑、手机终端等多元化的多媒体方式, 使网络音乐具有良好的传播效果。网络媒体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具有传统音乐唱片发行模式无法企及的高度, 网络音乐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并不是成倍的增长, 而是瞬间以百倍的方式增长, 无论是传播推广的时间还是范围和效果都有很强的优势。中国音乐在这种网络传播方式下得到了良好而快速的发展。
(四) 音乐形式在文化科技融合下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和主体, 网络音乐的主题和形式都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网络渠道为音乐创作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很多“草根”音乐创作人根据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创作出很多朴实化、贴近平凡生活的音乐, 在词句上更加直白, 在编曲上更加朗朗上口, 在内容上更易引起现实中同类人的共鸣。例如, 反映“北漂族”“打工族”的歌曲, 还有反映家庭亲情的音乐等。中国的流行音乐不再局限于“男女的感情生活”, 更多地反映了时代中的真实生活, 体现了小人物的情感、困惑、伤感和奋斗历程, 让我们看到了小人物的精彩生活。这种变化对中国音乐界来说, 算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这种巨大的变革来源于网络技术以及这种渠道提供给音乐传播和推广的空间和机会。
四、结语
中国网络音乐在20年间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 对中国音乐界而言是一种跨时代的革命, 在创作音乐积极性、音乐种类、音乐题材、推广方式、视听体验感等多方面都有体现。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将音乐的质量、数量和受众提高和扩大了很多倍。借助网络音乐的力量, 很多带有现实主义精神的“草根音乐创作人”和“草根音乐”一度成为社会的主流, 其体现小人物生活和精神层面的音乐所引发的话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网络音乐带给音乐受众的是便捷的视听体验、低成本的视听消费、广泛的选择性。由于网络音乐的自由性和免费性, 传统唱片行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缺少监管的网络音乐市场, 音乐的质量和创新性无法得到有效的规范管理。中国网络音乐在未来的发展和传统唱片行业之间的竞争将影响中国音乐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莹.对于中国网络流行音乐发展现状的思考[J].黄河之声, 2012 (02) :106-108.
[2]邱敏.中国网络音乐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青年文学家, 2012 (11) :113.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10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更加突出强调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或一种主体文化,继而利用创意、技术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广播影视、音像、动漫、工艺与设计、广告装潢、传媒、服装设计、雕塑、环境艺术、表演艺术、视觉艺术、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另外,旅游、美术馆、体育、博物馆等行业也与创意文化相关联。
二、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创新意识弱
我国广播电视传媒发展的区域垄断的特征使得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缺乏竞争意识,行业没有良性竞争会使得相关工作人员不能积极工作,创作的广播电视节目也缺乏创意,大家相互借鉴从而导致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工作人员沉溺于老套的节目形式,缺乏对新颖节目的创新开发,仅仅只是在原有某些节目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没有真正地开发节目,使得节目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广播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要有创新性,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媒体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要想吸引更多的观众,就需要树立广播电视的创新意识,祛除以往模仿、修改其他节目形式的想法,真正地创作新型的广播电视节目,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缺乏创新机制
地区垄断性和行业特征明显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缺少淘汰机制,这样就会使得工作人员创新意识薄弱、责任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强。许多广播电视节目在开发和发展的时候,由于没有创新机制的支持,使得其发展动力不强,创新机制的缺乏使得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新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三)市场环境的缺失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竞争也就愈发激烈,广播电视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势必会受到同行业的影响。然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关法律法规方面并不完善,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使得广播电视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容易受制于恶性的市场竞争,难以大展拳脚。恶劣的市场环境严重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创意发展,需要加以改善。
三、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创新能力
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创新意识尤为重要,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在广播电视节目上下功夫,摆脱传统的千篇一律的电视节目内容,将节目进行创新,提高观众的兴趣。要促进广播电视高端化,重点发展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影视创作、后期制作和发行销售等产业环节。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内容为王,着力推进内容创新,提高原创能力,打造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广播影视精品。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快速发展普及移动智能终端,鼓励交互式网络电视、视频点播、手机电视创新型业务应用,面向多平台、多通路,加快依据媒体形态定制节目内容的创作生产,加强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建设。加快影视产品与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云影音等媒体的结合,以高清交互式数字电视网络为基础,积极布局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存储、监管等环节的全数字化和大数据化。但是绝对要避免创作一些“垃圾文化”,要坚持广播电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健康创新的文化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的有效动力。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由于创新机制的缺乏致使其动力严重不足,因此也就少了很多创造效益的机会。所以,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元素的有效发挥,需要完善的创新机制的支持。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利用拥有感染力和号召力的电视媒体品牌,有了这种健全创新机制的基础和条件,有利于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电视媒体品牌,也可以最有效地发挥电视媒体品牌的影响力和附带作用。另外,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通过构建接受全民创意的相关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收集大众的创新意见,从而使创造出来的电视文化产品具有创新元素,进而不断完善创新机制,为电视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拓文化创意市场
随着我国的媒介竞争由传统的节目竞争转变为品牌创意营销竞争,广播电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日益迫切。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更好地发展。首先,必须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以法律形式来约束市场行为,规范市场环境,为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其次,应集合我国当前社会中的各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使用品牌创意营销策略积极拓展文化创意市场,走出一条品牌化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道路。
四、结语
文化创意企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近年来,我国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效益良好的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它们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都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节目创新意识薄弱、缺乏创新机制以及市场环境缺失等问题。因此需要提高创新能力,对其内容和节目形式进行创新,要建立健全创新机制,最后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开拓文化创意市场。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以文化和创意为核心,传统的文化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产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有益于提高广播电视文化创意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尚伟,李家伦.电视如何叩开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门[J].电视研究,2010(06):19-21.
[2]任欢.中国广播电视文化创意的实现[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70.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篇11
【关键词】网络银行 现状 银行业务 监管
一、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
1996年我国只有一家银行通过国际互联网向社会提供银行服务,现如今网络银行的发展呈现了势不可挡的态势。网上银行方便快捷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越来越受到广大公民和企业的重视,在中国有了显著发展,我国网络银行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根据艾瑞咨询《2011~2012年中国网上银行年度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交易规模达701.1万亿元,同比增长35.9%。2011年中国电子银行替代率达66.9%
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左右。尽管如此,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在2012广东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截至今年三季度,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分别达到1.91亿人和1.87亿人,网络银行用户仅仅占人口总量的比例只有13.9%,2011年欧盟16~75岁人口中网上银行用户比例为37%,而在网上银行用户比例最高的荷兰该比例高达79%,相比之下,我国网络银行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困境
(一)中国网络银行发展基础和背景局限
1.网络银行基础设施有待加强。网络银行硬件软件系统都存在严重不足,首先,中国目前电脑普及率,光纤覆盖率以及电信行业都飞速发展,但是仍然有限,在一切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电脑普及率和光纤覆盖率较高,但是在农村或者一些小城市,电脑和光纤入户情况就相比之下差很多。其次,网络银行软件开发有待提高,发展过慢,投入资金很多但是成效不明显,效率相对较低。
2.网络银行技术提高和人才培养不足。网络银行是金融的一部分也是信息技术的一部分,网络银行的长久发展需要计算机和金融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中国网络银行在技术方面有待加强,网络数据通信技术和硬软件系统开发都关系到网络银行能否更好的发展,在中国,创新型人才比较缺失,再加上技术上提升还有巨大空间,这也相对制约了网络银行的发展。
3.网络银行业务需要扩展。我国网络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为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产品交易提供了便利,但是中国银行分业经营无法更好的开拓业务,我国网络银行发展模式是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始终局限于传统业务形式,中国网络银行要实现更快速发展,扩展业务势在必行。
(二)内部经营环境和外部市场环境存在缺陷
1.网络银行存在安全隐患。在网络银行这一虚拟环境中,无论是密码的安全保障,还是每个银行推出的口令卡或数字证书,都存在一点的不安全性,尽管方便快捷,但是密码存在被盗取的风险,数字证书和移动口令也不能保证完全的安全。系统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都直接导致网络银行安全得不到保障。
2.网络银行相关的法律不完善。金融活动越来越活跃,但是中国网上银行相关法律还存在一定缺陷,现行的法律无法严格规范网上银行业务的发展,也无法切实保护消费者相关权益,而且网络银行关系到资金流动或者金融产品的买卖,出现法律纠纷后,依靠法律也无法完全保障消费者相关利益。由于网络银行发展迅速,法律法规的制定必定有一定滞后,法规制定与实际状况之间存在一定不全面性和时间差。
3.电信费用高限制网络银行发展。对比各国宽带发现中国资费高于英美澳印等国多国,对于现今中国居然生产力水平,电信费用和宽带费用相对较高,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网络银行的发展,尽管网络银行方便快捷,但是若消费者面临的上网费用问题使得限制了网络的普及,进而限制网络银行的发展。
4.信用体系不完善,体制不健全。例如在网购的过程中,大多数消费者比较倾向与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尽管信用卡支付和储蓄卡支付等方式较方便,但由于信用体系不完善还是得不到很好的利用,消费者即使开通网上银行,但实际信用体系不完善、體制不健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网上支付使用率和网络银行应有的的效率。
三、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加强消费者个人安全意识
1.健全网络银行安全系统。从银行方面保障网络银行服务的安全性,最大可能防范病毒入侵,防范黑客破坏,同时也要减少内部操作故障导致的错误。
2.提高消费者个人安全意识。从消费者方面提高网络银行安全性,目前有些不法分子设立假金融机构网站窃卡号密码。银行卡犯罪越来越智能化,网民使用网上银行须警惕黑客软件。加强虚假金融机构网站识别意识,以防登录后银行卡的卡号、密码被不法分子窃取。
(二)发展金融创新,扩展网络银行业务
设立网上银行创新专业部门,专门针对网络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业务创新方面的发展,更好地为网络银行发展服务,网络银行发展迅速,与之相对应的创新必将更好的促进网络银行发展。针对消费者的需要发展新产品,扩展网络银行业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巩固已有的消费群的同时也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三)提高网络银行技术和培养金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网络银行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要积极培养金融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兼备的专业性人才,培养人才是基础,发展科技是目的,无论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还是吸取发达国家技术经验,提高网络银行相关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技术,才是发展网络银行的最快途径。
(四)加大网络银行信用监督力度,完善网络银行相关法律制度
国务院颁布的法律法规,如电子交易和电子商务法、隐私法、计算机犯罪法、电子签名法、专利法、合同法、票据法等相对全面,但是银行监管当局指定的法律法规,有关网络银行风险管理、网络银行的安全评估标准、网络银行监管程序、客户隐私、银行网站建设规范等方面的制度还处于研究制定阶段,应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立法来加大网络银行信用监督力度。另外,加强信用观念,各方信用意识也是完善信用体系的重要部分。
(五)政府支持宽带和事业
政府可以效仿发达国家,加大宽带事业的支持,以提高网络银行消费人群,从而促进网络银行进一步发展。在政策和技术上扶持宽带发展,促进信息通讯产业的发展,投入资金进行调控,普及电脑使用率和光纤覆盖率。从提高上网率来进一步提高网络银行使用率,促进中国网络银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海英.网络银行安全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0.
[2]王远均.网络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3]王翊,郭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现代银行,2009.
[4]钟晨.我国网上银行经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时代金融,2011.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 篇12
电视剧作为视听艺术, 产物化的存在见证了信息时代新技术的进步。如今, 新媒体平台不断拓展使中国电视剧不断地突破其内容和风格, 并且不断升级其播出模式, 其宣传与推广方式也不断地推陈出新, 呈现出的一片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使电视剧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在新媒体的环境下, 电视剧在不断地尝试新的表现手段与播出方式, 极大地提升了其传播的价值。近年来, 电视剧不断出现的“触网”问题使电视剧的艺术品质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此, 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的电视剧艺术发展进行了研究。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电视媒体地位逐渐动摇
在20世纪乃至21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电视都作为最主要的信息发布平台。互联网入户后不断崛起的新兴媒体使传统的电视媒体受到了冲击, 这种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原来相比, 传播信息的格局大有不同, 如今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传播信息的领导者。根据2012年的调查统计, 上网观看视频的网民已经达到5亿,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二) 电视媒体受众在逐渐分流
根据相关调查我们得知, 网民对电视的内容和互联网的内容的可信度, 有一半的网民认为互联网的信息更为可靠, 这明显地表明了新媒体的公信力正在迅速上升, 并且呈现了分流电视媒体公众的现象。如今, 电视也暴露了自身的缺点, 固定的播放时间和与观众缺少互动都是其明显的缺点。针对这一点, 年轻的观众更喜欢新媒体, 新媒体快速的节奏和较多的互动机会能够吸引很多的白领和大学生, 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年龄较大并且知识水平不高的人喜欢看电视剧。除此之外, 丰富精彩的节目都能够呈现在新媒体平台上, 这样新媒体就拥有了大量的广告资源, 而且明显的是电视剧的播放平台也正在被新媒体占领, 在新媒体平台上源源不断地出现了大量具有良好口碑的电视剧。
(三) 通讯行业给电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如今, 不断进步的科技使智能手机上也能实现传媒功能, 它的传播功能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传媒行业的许多业务纷纷被各大通讯运营商占领, 运营商重要的产业之一就是娱乐通讯业。如今, 无线网络和手机通讯对电视媒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传播的新特征
(一) 传播内容不断延伸
如今的电视剧突破了原有的美学风格, 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变化。为了更好地“使用和满足”消费者, 新媒体时代, 电视剧受众的地位明显提高了, 在内容上利用新颖的方式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求变心理和好奇心理, 也给网络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第一, 如今网络剧的题材不断地变化, 虽然十年前利用小说改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最后失败, 但如今时代IP这个词大热, 从《盗墓笔记》到《和空姐同居的日子》, 还有前两年的《步步惊心》《甄嬛传》无不是如此。第二, 如今的电视剧突破了以往的叙事技巧。例如, 在2010年出现的《黎明之前》, 其叙事手法非常巧妙, 强劲的情节, 短碎的镜头, 多重角度和快速的节奏都能让我们认识到它类似美剧的手法。第三, 网络化已经延伸到网络语言层面, 最早的《武林外传》的台词十分有意思, “老虎不发威, 你当我是hello kitty”, 热播的《太子妃升职记》更有被人叫“污”的台词, “你就是那春茶, 我就是那茶水, 我得泡你啊”。
(二) 播出模式不断创新
互联网发展使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快速崛起, 出现了新型的播出模式——“台网联动”, 如《回家的诱惑》。这部剧作为湖南电视台独家播出单集的收视率就达到了10.69%。2016年有很多电视剧更是如此, 如《欢乐颂》, 不仅在电视上播出, 在各大门户网站也出现了, 收视率高得让人诧异。不仅如此, 很多的电视剧采取了网络首播的模式, 最早的是2005年的电视剧《小鱼儿与花无缺》, 在同年又出现了《幸福像花一样》的网络首播电视剧。对于这点, 我们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谈论, 稀缺性决定了它的价值, 因此混合平摊的竞争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选择, 也是电视剧传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 营销手段不断拓展
如今, 互联网已经与传播电视剧的渠道进行了很好的融合, 因此出现了媒介传输空前膨胀的局面。这些海量的内容资源也就变相导致了每一个新剧都有被淹没的危险, 因此营销手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拓展营销手段应该做到三点:第一, 丰富营销手段, 从而不断地整合电视剧传播渠道。第二, 逐渐建立品牌化效应, 不断提升网络剧的价值, 观众口碑在传播中仅是一个方面, 在电视剧中没有极大的影响, 但是在网络剧中口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不断地增强口碑就能吸引固定的观众。第三, 不断延长新媒体的生命周期, 从而使并不热门的剧具有一定的长尾效应。每年能够登上电视台的电视剧仅只有一方面, 利用网络可以使在一定时期非热门的电视剧抓住空隙从而取得不错的收视率。
四、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艺术传播采取的重要策略
(一) 充分把握新媒体调研平台, 精准掌控观众的审美期待
电视剧能够吸引多数人的原因就是观众有强烈的情感和心理需求, 以及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欲望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满足, 很多人试图从电视剧中寻求这种满足, 也就对电视剧产生了期待。新媒体调研平台应该很好地掌握观众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以及生活方式等问题, 从而能够更加有效精准地营销和传播电视剧。不断地传播和互动才能更贴近广大受众的审美期待, 从而得到他们的认可。
(二) 利用多媒体进行联合播出从而实现传播的协同效应
当今, 是一个多媒体共生共存的环境, 这种环境下呈现出大众媒介日益融合和跨媒体的特点。如今利用多媒体传播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平台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是最好的方式, 这样能够很好地构建电视剧品牌, 也能够较好地实现宣传效果, 最后生存下来。
(三) 不断增强电视剧品质和创新传播本体
在新媒体环境下, 电视剧的艺术品质是基础性的存在前提, 也就是说电视剧也应该具有较好的品质。虽然网络文化的兴起带来了很多的低俗文化, 导致电视剧的质量明显下降, 但是总的趋势还是好的。我们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电视剧的优良品质, 并且创新传播内容, 最后平衡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之间的关系, 从而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五、结语
笔者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传播要采取的重要策略, 其中讲到了三点:一是充分把握新媒体调研平台, 精准掌控观众的审美期待;二是利用多媒体进行联合播出, 从而实现传播的协同效应;三是不断提升电视剧的品质以及不断创新传播本体。我们必须要牢牢地把握住这三点内容, 在时代的不断变革与发展中, 电视剧的发展过程也可能出现其他的问题, 唯有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 才能使电视剧在任何一个时期, 无论是传统时期还是新媒体时期都能积极地向前迈进。
摘要:对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谈论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其次浅谈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传播的新特征, 最后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中国电视剧艺术传播要采取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视野,中国电视剧,艺术,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史龙龙.电视剧《少林寺传奇》的传播学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2014.
[2]魏婷婷.中国电视剧产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5.
[3]彭流萤.中国电视剧史学研究新论[D].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4]刘虹利.新世纪大陆电视剧与革命叙事[D].吉林大学, 2013.
[5]李百晓.地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D].南京艺术学院, 2014.
[6]周红丰.“我的电视, 我的家”:女性个体化进程中的电视经验研究[D].复旦大学, 2014.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推荐阅读: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研究10-08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08-28
中国白领网络购物调查研究报告09-12
中国航空网络10-05
中国市场网络数据07-03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11-0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0-16
网络经济时代与中国07-08
中国移动网络现状分析11-01
网络文学与中国电影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