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共12篇)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1
步入21世纪以来,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 网络零售异军突起。网络零售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他电子渠道, 针对个人或者家庭的需求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属于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1]。美国著名的Amazon网上书店是网络零售成功的案例, 国内的淘宝网也是网络零售运营的典范。网络零售改变了传统零售的交易渠道和交易模式, 具有省时多效等优点, 传统企业进行网络零售是大势所趋。与传统线下零售市场比较, 网络零售市场具有不同的特性。网络零售企业更深入地认识网络零售市场特征, 是提高企业网络零售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因子。因此, 如何认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是目前我国网络零售行业发展需要面对的严峻挑战, 也是亟待理论解释的重大课题。本文选取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消费结构、消费金额和频次、行业集中度、区域表现等代表性指标,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一、文献回顾
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是抽象化的网络零售市场的实际状况和趋势, 同时也是国家、政府、企业制定政策、制度的考虑因素之一。目前, “网络零售”这个新兴领域开始吸引学者们的注意力。尽管中外学者对零售市场特征研究已有一些成果 (程华[2], 刘戈[3], Guan and Zhang et al.[4], HoeKyun Shin, 王斯[5]) , 但针对网络零售的评价指标体系则基本上处于空白。作为全新的零售模式, 网络零售有其特殊性, 用对传统零售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显然不能完全适用网络零售模式 (李骏阳, 赵晓北) [6]。因此, 统一网络零售市场特征是本文研究的一项主要任务, 网络零售市场特征主要包括定量特征 (规模、效益、市场占有能力) 和市场定性特征 (网络零售并购、政府政策) 等, 归纳如表1。
二、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主要特征
市场包括有可能对一种产品的销售产生影响的全体公众 (雅克·朗德维) [7], 所以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包括网络零售企业、消费者、政府以及其他网络零售相关者。网络零售市场各部分行为及相互作用的不同, 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特征, 学者们从市场规模 (仲文[8], 栾慧[9]) 、集中程度 (李卫兵[10], 肖挺, 邹晓琴[11]) , 考察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及特征。由于网络零售业的发展受到国家和地区政府法律法规以及基础设备、供应商关系的影响, 地理结构不同和经济差异造成中国不同地域的网络零售市场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区域表现也是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一个重要的特征。因此, 本文根据已有文献, 选取网络零售市场的规模、消费结构、消费金额和频次、行业集中度、区域表现作为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指标, 并建立网络零售市场特征的概念模型, 如图1。
(一) 规模
1. 网络购物市场规模。
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指当年互联网渠道交易商品的价值总额, 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已经持续多年高速度扩张。从2008-2010年, 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00.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供求两旺, 一方面网购用户规模快速增长, 显示庞大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商、渠道商进入网络购物市场, 市场供给日渐丰富。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中国网络零售市场发展相对较为落后, 另一方面也说明此市场潜力无穷。
虽然亚洲新兴市场的网络零售逐渐繁荣, 但欧洲和北美依然是全球网购比例和网购频率最高的两个地区。美国网络零售综合在全球网络零售中居第一, 英国是欧洲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尽管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增速迅猛, 但是其在社会零售总额中占的比例还远远低于网络零售市场发达国家 (见表2) 。201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达到5 131亿元人民币, 超过社会零售总额的3%, 而同期在韩国这个比例为6.3%, 美国为7.8%, 英国则高于10%。
2. 网络购物市场用户规模。
网络购物市场用户指每半年至少会在网上发生一次购物行为的用户, 网民渗透率指网民数量占一国国民数量之比, 网络购物渗透率指网购用户数量占网民数量的比例。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48亿人, 占互联网网民的32.9%, 较2009年增长365.8%。但这样的比例并不算高, 当网购渗透率达到70%才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结构。尽管中国网购网民随网民总体规模同步增长, 但其增幅要小于后者。这是由于网络购物是较为成熟的应用类型, 而大量新增网民网络使用是从娱乐类的应用开始的, 商务类应用使用率较低。因此, 网络购物网民的增幅相对较缓。随着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的增长, 及网络购物接受度的提高, 中国正在步入全民网购时代, 表3计算了部分国家的网民渗透率和网购渗透率。
数据来源:Kelkoo咨询公司、com Store咨询公司、艾瑞咨询公司、日本产业经济省、e Marketer咨询公司, 以及Forrester Research。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公司, Forrester Research Inc.。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Mintel International Group, 韩国统计厅。
欧美国家凭借网络的高普及率和高度发达的工业背景, 在网络零售业市场中称霸。网购渗透率和网民渗透率远远大于中国的数据。但是,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崛起, 上网人口不断增加。由于这两个国家网民基数庞大, 随着新增网民网络使用逐步成熟化, 以及网络购物相关服务不断优化, 可以预见这两个国家网络购物人数在未来会有较大规模的增长。
(二) 消费结构
消费结构按人们日常生活中实际消费支出的不同方面或消费的具体形式, 可以形成吃、穿、住、行、用等形式, 这是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的主要分类方法。网络零售中的产品结构和传统零售市场消费的产品结构有所差别, 表4列出了中国、韩国、美国和法国的网络零售市场中排名三的商品结构。在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用户最常购买的商品结构中, 服装、饰品类商品排名第一, 用户比例达46.1%;其次是图书音像类、虚拟卡, 用户比例分别为9.4%、8.6%;化妆及护理品类、IT产品类分列第四、第五位 (艾瑞咨询集团) [12]。IT、图书、化妆品消费比重总体都有所增长, 体现了我国零售消费结构由以货物消费为主转向货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并重的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衣着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消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达国家的电影、旅行等服务类消费支出明显比我国的支出多。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的商品以服务消费为主, 而我国的商品仍以货物消费为主。结构数据一方面反应出了中国消费者网络购物行为逐步成熟, 另一方面也反应了网络零售厂商在商品结构分布方面的变化特征。
(三) 网络购物消费金额和频次
网络零售市场日渐成熟, 用户对网络购物接受程度正逐步加深, 整体消费水平提升迅速,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购物消费金额逐步上升;二是用户网络购物频次增加。中国消费者通过网络实现日常购物份额不断走高, 交易金额也滚雪球式地增长。2010年我国网购用户人均年消费3 259元, 增速超过50%, 其中B2C购物网站人均年消费金额为2 049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3]。网购金额超过2 000元的用户占网购消费者的43.9%, 超过5 000元的占21.4%。网络购物的异军突起也成为其他国家零售业的一个亮点。2010年日本人均互联网购物花费折合人民币为8 352元 (冯武勇) [14]。2010年英国每个网络购物者花费1 031英镑, 折合人民币10 722元 (Mintel) [15]。新加坡和韩国的网络购物平均消费额, 分居亚洲地区最大和第二。新加坡网络购物者人均一年网络购物消费在2008年已达20 588元人民币, 韩国则为18 900元人民币 (efairshop) [16]。
在网络购物频次方面, 我国网购用户购买频次提升显著。2010年中国累计网购3-10次的用户比重最高, 达到28.9%, 低于2009年的37.6%;但累计网购11-20次、21-30次、31-40次、40次以上的用户占比均有所增长, 其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年累计网购40次以上。经过具体换算, 2010年53.5%的网购消费者的网购次数在6次以上, 即每2个月至少有一次网购。35.3%的消费者网购次数在12次以上, 即每月至少有一次网购。每个网购消费者年均网购15.8次, 平均22.8天进行一次网购 (北京正望咨询) [17]。中国网络购物人均消费额虽然增速迅猛, 但和发达网络零售市场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网民规模持续增加, 会有更多的新网民进入网民群体, 成为网购群体的新生力量。
(四) 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CRn (Concentration Ratio) 可以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对该行业的垄断竞争程度。作者通过搜集数据, 计算了各国网络零售行业集中度 (表5) , 其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CRn为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为第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资产总额等;n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N为产业内的企业总数。若n=4, 此时行业集中度就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4家企业的集中度。
根据贝恩市场结构分类法, 如果行业的集中度CR4≤30%或者CR8≤40%, 即属于竞争性行业。如果CR4>30%或者CR8>40%, 则该行业为寡头性行业, 65%-75%为极高寡头垄断性行业。
在中国, 网络零售商通过抢占先机、并购扩张等策略使网络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 市场势力非常明显。与美国、韩国等全球网络零售发达国家比较, 中国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处于相对集中水平, 即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几家网络平台所占据。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CR4和CR8均在89%以上, 该数字远远大于美国同期的CR100。目前, 中国网络零售行业是一个高度寡头垄断性行业。美国网络零售业从2007-2009年的CR4和CR8均在40%以下, 属于竞争性行业, 网络零售前4强或前8强已经形成了行业领导地位, 其中淘宝网占据市场份额最大, 其次是拍拍网、易趣网。2010年淘宝网交易规模是拍拍网的8.5倍。这要是因为淘宝网这样的网络平台的产业链掌控能力要求较高。在趋近饱和的市场下, 创新商业模式, 寻求差异化、垂直化发展是市场参与者的重要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公司、e Marketer咨询公司、韩国统计厅。
(五) 区域特征
研究区域特征指标是为了分析网络零售在一定自然区域, 或行政区域中变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结合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 比较在中国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之间, 网络零售活动所表现的不同特征。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 农村网络零售将迎来发展良机——一方面, 农村网民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城镇网民, 如2007-2009年, 农村网民年均增长71.6%, 远高于城镇网民年均增长34.6%的速度;另一方面,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 增长空间巨大。
网购市场发展的区域差异是各地经济水平发展不均的表现, 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200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网购渗透率分别达到51.3%, 52.6%和35.2%, 京广沪三地网民数量虽然只占到全国的8.4%, 但网购用户规模却占到全国的15.6%。从全国来看, 网络购物渗透率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中西部经济发达城市。如长三角经济区, 珠三角经济区, 以上海、广州和深圳为代表, 这一区域整体网络零售环境较好。环渤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网络购物渗透率以北京、天津为代表, 这一区域网民网络使用正在深化, 是未来可能的网购用户高增长区。西部地区是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的另一潜在区域, 其中陕西和四川的网络购物市场发展相对较好。东北老工业基地网络购物市场发展较缓。2013年, 中国网购市场容量预计将超过1万亿人民币, 而单靠沿海省份的容量, 无法满足这种发展的诉求。因此, 二三线城市, 甚至中西部区域和农村, 是网络零售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三、研究结论
为系统直观地从规模、消费金额和频次、集中度水平等方面, 比较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与国外网络零售市场, 把握和总结中国网络零售市场的特征, 本文制作了其中三个指标的综合比较雷达图 (图2) 。
注:中国的所有数值为1, 其他国家的数值均为较中国的相对比值;纵向的0-3代表比值大小;其中英国、日本的集中度缺少数据, 所以将比值定为零。
本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远大于韩国、欧洲等一些国家的市场规模, 中国的网民渗透率和网购渗透率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 零售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2.我国衣着类消费支出比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消费支出主要还是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发达国家网络零售市场的商品以服务消费为主, 而我国的商品仍以货物消费为主。
3.我国网民的网购金额和网购频次增速迅猛, 但和发达国家的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4.中国零售市场的行业集中度水平高, 即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几家网络公司所占据, 市场结构不利于新兴网络零售企业在中国零售市场中成长和壮大。
5.二三线城市, 甚至中西部区域和农村地区的网络零售市场增长速度较快, 未来将成为网络零售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2
导读:全球领先的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洞察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Kantar
Worldpanel)在最新发布的2013年四季度的报告中指出, 中国城市居民2013年在快速消费品上的花费较上一年同期仅增长了7.4%, 而此季度的市场回暖也预示着2014年中国快速消费品市场将会有一定的回升。报告指出,居民花费的增长仍远高于购买量的增长, 反映了价格的上升仍是市场增长的推动力, 而产品高端化继续成为价格上涨的原因。
在中国城市消费者中,95%的家庭使用现代零售通路(包括大卖场、超市、小型超市和便利店), 其通路份额占到市场总体花费的42%。然而报告也表明中国消费者光顾现代零售通路的频次有所下降,导致该渠道在2013年增长放缓。同时,消费者开始更多地使用电商和保健美容专业零售商等的新兴渠道。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丰富的商品选择,更具优势的价格以及不同的购物体验,将对市场的发展产生新的影响。
在2013年,高鑫零售集团中在中国新开的45家大润发超市帮助其市场份额显著上升。相比于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大润发的新店数量是最多的,2013年在中国大陆已经达到264家门店。大润发在东部地区进一步奠定其领先优势,帮助整个集团获得16.2%的区域市场份额。此外,在相对弱势的南部和西部地区也有不断的扩张。大部分国际零售商在过去一年表现不佳,面临了来自当地零售商强大的竞争压力,诸如永辉和步步高等。其中永辉的增长尤其显著,从两年前的区域零售商上升为足迹遍布全国重点区域的全国性零售商。很多本地的区域零售企业也更快地向原来优势区域以外的地区扩张,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对中国的零售竞争格局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凯度消费者研究预测2014年中国的快速消费品市场将比2013年有更高的增长幅度,同时揭示2014年及以后的几年零售市场发展的五大趋势。
更多的整合回顾2013年,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零售业的兼并与收购,其中华润万家对Tesco乐购的股权收购使得其门店可以覆盖到22%的中国城市家庭,并使合并后的合资公司一举成为中国最大的零售集团。虽然华润系在顾客覆盖方面仍将落后于沃尔玛集团,但在顾客购买频次上凭借集团内多业态的优势保持领先。目前,中国排名前十的零售商占据了全国重点城市56%的市场份额,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整个市场仍处于碎片化的状态,在县城级别市场只有16%的市场份额,兼并整合将是零售业竞争的自然规律,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延伸,我们将会在下线城市里看到更多地整合。这也意味着我们在不久的将来可能看到在发达市场出现的影响力向零售商转移的现象。
多业态零售商的崛起
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多样化的购物需求往往会使用不同类型的零售商。零售商若要在未来的中国市场保持优势,就需要提供多业态的零售渠道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需求。社区店、高
端超市和电商都将会在2014年有所增长。我们也将看到,一些多业态的零售商通过现有品牌的延伸,并购或新品牌的建设扩大其份额。例如大润发在2013年高调推出的飞牛网,大举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从区域到全国
我们在2013年见证了中国零售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一些像永辉这样的区域性零售业品牌从区域扩展到全国,并且这样的例子可能在2014年会越来越多。此外,零售业格局的变化也影响到很多主要零售商,其中也不乏一些因关注单店效益而选择关店。对于制造商来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与那些有战略眼光并能保持高速增长的本土零售商们建立伙伴关系,从而及时受益于他们的业务范围扩展。
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尽管电商相对快速消费品市场来说的市场份额还很小,但随着消费者在电商渠道购买更多的高端产品,电商渠道为整个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增量。相比两年前的19%,在2013年全国已经有29%的家庭使用了电商渠道购买快速消费品,在一线城市的渗透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6%。这其中1号店等B2C电商平台的成功对此发展功不可没,还有很多较小的电商品牌不断进入市场也对增长做出了贡献。随着电商们不断扩展其物流配送的能力和网络建设,中国中小城市居民使用电商渠道的数量将会在近年赶上大城市。而对于电商来说,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则是要知道怎样鼓励消费者在电商平台扩大购物篮,而不仅仅选择性地购买特别优惠的商品。目前,消费者在电商渠道购买快消品的购物篮里平均有5件商品,而在大卖场则有8件商品,这也折射出电商在提升购物篮大小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的消费者会变得更加精明
凯度消费者指数2013年的研究显示,中国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会光顾更多的渠道来选择价格最优的商品,购买相对划算的大包装产品,但同时也更多选择优质的高端产品。在2014年,随着消费者更多使用互联网和APP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比较,消费者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性,做出更精明的购买选择。消费者们可以更轻松通过手机应用和互联网获取商品价格的信息并进行比较,甚至可以轻松地直接用手机进行移动支付。对于零售商来说,他们最大的挑战是应对消费者对价位和产品多样化更高要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市场地位和销售增长。这一切也让顾客洞察变得尤为重要。成功的现代零售企业必须与供应商紧密合作,及时洞悉在新的营销时代下消费者购物行为并推动共同的业务成长。
中国零售市场两极分化日益加剧 篇3
根据AC尼尔森2005年《购物者趋势调查》显示,随着购物者的购物偏好逐渐倾向于大卖场和便利店,零售业态两极分化趋势正在加剧。
每年一度的AC尼尔森《购物者趋势调查》在亚太区的15个国家展开,旨在洞悉购物者行为及影响购物者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因素,了解购物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和使用情况。AC尼尔森近日公布的是其在中国范围的调查结果,包括哈尔滨、北京、成都、武汉、上海、广州和深圳的7个主要城市,年龄在15到65岁之间的近7,000名购物者参加了该项调查。
“去年年底中国零售市场开放以来,零售市场上的竞争愈加激烈。2004年超市/大卖场等现代通路门店数量涨幅超过30%,极大超出零售销售额的增长,单店销售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并因此影响到零售商及制造商的利润。”AC尼尔森零售研究总监高善达评论,“如今,对购物者的深刻洞察已经成为争取购物支出份额的先决条件。”
购物者日益两极分化
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数字,2004年中国零售业销售额上涨10%,购物者在零售市场的花费增长迅猛;同时,调查显示购物者的大幅支出主要花费在大卖场和便利店,超市及传统通路的销售额则维持原有水平或只有较少增长。
2004年,选择大卖场进行花费的购物者比例有所上升,有46%的受访者称在大卖场支出最多金额,比2003年上升3%;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称经常在大卖场购物,相对2003年的61%出现明显的上涨。另一方面,2004年选择超市购物的受访者比例与2003年相比则呈下降趋势。
购物者花费及光顾频率的大幅增加同样影响到便利店,17%的受访者称经常光顾便利店,比2003年增长5%。
“如今的零售业态正日益变得两极分化,市场营销人员——无论来自供应商还是零售企业——都必须明确他们的目标购物者,调整布局,更有效地为这一目标群提供服务。”,AC尼尔森零售服务总监高善达谈到,“现今,零售商之间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彼此之间缺乏明显的差异,加强品牌建设,差异化经营才是零售商在中国市场上成功的关键。”
零售业态的两极分化同时反映在平均购物门店数量的减少:购物者依然选择多种业态类型来满足购物需求,但更多的人集中在某些门店类型以及较少数量的门店购物。根据AC尼尔森《购物者趋势调查》,2004年,79%的受访者称过去一个月仅光顾1~3家大卖场/超市,这一比例比2003年增长了10%,21%的受访者称在过去一个月光顾4~7家大卖场/超市(见图一)。购物者光顾便利店的情况同样顺应这一趋势,85%的受访者称过去一个月光顾1~2家便利店,而2003年这一比例为78%。
“如今的购物者正选用更少的零售门店来满足日常需要并且更加集中在个别业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购物者在某些零售业态上购物花费的增加。然而,购物者对个别业态的忠诚并未转化为对个别零售商的忠诚度。”高善达评论到。
自有品牌认知度仍然不高
根据AC尼尔森《购物者趋势调查》,虽然零售商加大了对自有品牌的投资,购物者对自有品牌认知度却仍然不高。零售市场上,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任何自有品牌。
尽管零售商货架上自有品牌单品的数目有大幅增加,购物者对自有品牌的认知度仍然毫无改观,对自有品牌商品的购买也无增长。AC尼尔森的调查显示,2004年在过去一个月中购买过自有品牌的购物者比例为31%,与2003年相比仅提高3%。
然而,在购物频率方面,自有品牌在日用品品类如卫生纸、生鲜产品、食品及油类等已经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低价格及高品质是目前自有品牌购买的主要动力。调查中22%的购物者选择“低价格”为主要购买因素,15%的受访者认为“高品质”为主要购买因素,其次为“促销活动”(13%的受访者)及“广泛的选择范围”(10%的受访者)。(见图2)
满足当今购物者“生活方式”的需要
AC尼尔森《购物者趋势调查》表明,中国此次调查的7个城市中主要购物者为女性(84%),年龄在35-49之间(41%),这一趋势与其他国家非常类似。15%的受访者为专业人士/政府工作人员, 36%的受访者为其他白领,11%为家庭主妇。60%的受访者来自中等收入家庭。
调查显示,随着购物者对产品了解的逐渐成熟,以及生活方式的不断演变,购物者对产品品质的期望逐渐提高。
“由于收入的提高及大量的广告宣传为购物者提供更多接触现代产品和娱乐的机会,如今的购物者正在享受一种健康、舒适和方便的生活方式。对盥洗室、餐厅、自动银行等齐全的店内设施的需求已经成为购物者选择购物地点的重要因素”,高善达谈到。
“因此,零售商需要关注为购物者提供更为全面、具有附加值的品质来满足目标购物者生活方式的需求。零售商提供的将已经不再仅仅是基本生活用品,而更多的是一种‘购物体验’。”
同时,市场上进行促销活动的手段可谓种类众多,市场营销人员必须明确何种促销手段能够更加有效地向目标消费群传达信息。
根据AC尼尔森《购物者趋势调查》,55%的受访者选择“传单”,认为是大卖场/超市最有效的广告手段,42%的受访者认为“店内海报”最为有效,紧随其后为“宣传册”(36%)。(图3)
“随着购物者日益成熟、市场意识不断加强以及需求的提高,目前对零售商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建立并执行零售商‘核心价值取向’,同时密切关注目标购物者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以满足目标购物群的基本需求,更为有效地向购物者传递整体的零售商品牌内涵。”高善达评论到。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4
2015年1月5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建立纳税人识别号制度,“其他个人纳税人应当在居住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对此,应如何加强电子商务中的税收征管,再一次引发人们的热议。
众所周知,我国对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使得社会上对电子商务中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征管所持意见不一。此次征求意见稿的提出,为规范电子商务中所得税征管,尤其是个人电商的所得税征管提供了基础。
但是电子商务中增值税征管问题还是存在,基于电子商务交易的特性,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中的商品流通税负不公平,导致商品在网络经营中的价格优势更加凸显,且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税收征管问题多。同时,从增值税税收征管在电子商务中的覆盖范围来看,目前对于B2B,B2C模式下的的税收征管已较规范,但对C2C模式进行税收征管极困难。
二、网络零售市场对增值税的影响
增值税是对商品生产、流通、劳务服务中多个环节的新增价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根据增值税暂行条例中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的纳税人。网络零售市场中的商品交易属于纳税范畴,事实上,世界各国普遍上对电子商务征税持支持观点。我国对电子商务的增值税征管还没有提出具体规定,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对增值税的影响越来越大,从网络零售市场来看,其对增值税的影响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零售市场中增值税大量流失
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迅速,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增幅大。根据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统计显示:2013年网络购物市场继续迅猛地发展,交易金额接近18851亿元,较2012年增长42.8%;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较2012年(6.3%)增长27.6%,预计2014年达9.8%。中国产业洞察网的研究数据显示,B2C市场交易规模在中国整体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中的占比近40%,而C2C市场虽在缩小,但占比也高达近60%。
在巨额交易规模背后,却没有产生应有的增值税。由于电子商务中交易的直接性,生产者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虽然降低了销售者的销售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但增加了生产者不开销售发票逃避税收行为。我国电子商务交易中发票管理不完善,导致网络零售市场商品流转税负低,尤其是C2C市场甚至完全没有增值税,C2C商家全年未缴税金额或达百亿元。增值税在电子商务中的大量流失,必须引起重视。
(二)增值税税负不公,不利于公平竞争
众所周知,网络零售市场中的商品价格比传统实体经营中的商品价格低,追究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网络零售市场上不需要固定经营场所,经营成本低;二是网络零售市场上,商品生产者可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商品流通过程环节少,价值增值小,再加上消费者不索要发票的习惯,使得商品交易价格为不含税价格。综合来看,网络零售市场经营成本低,商品流通环节少而增值税税负低,这均是电子商务较传统实体经营模式的优势所在。但是,由于网络零售市场上电子商务交易虚拟化、电子化、直接性等特点,使得对其实施传统的增值税征管困难,导致了增值税税负不公,不利于网络电子商场与传统实体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电子商务不完全税收管理,会增加企业逃避税收行为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目前京东、苏宁易购、亚马逊中国、聚美优品、当当网、1号店、国美在线、唯品会、银泰网、凡客V+、走秀网等十余家第三方平台型B2C电商,其卖家均已进行工商注册,并正常纳税。而淘宝网、拍拍网等C2C平台上的中小卖家绝大部分为个人网店,尚未纳入征税范畴。电子商务缺乏税收监管,而C2C电子商务模式几乎是税收管理空白地带。企业打着个人的幌子,转为C2C模式从事网络交易,从而规避电子商务企业税收监管。
三、加强网络零售市场增值税征管的建议
(一)加快电商,尤其是个人网店的税务登记
第三方平台应积极加入到促进电商进行税务登记的行列中,电商相应的网站中,应公开其税务登记号、纳税身份等相应信息。这样对网络零售交易主体进行有效监管,减少税源流失,保证税负公平。还可以为防止企业虚拟个人电商的身份进行非法避税。
(二)网络零售交易支付实现价税分离,完成增值税收缴
在B2B模式中,可以通过完善电子发票来实行对商品的增值税税收监管。与B2B模式交易不同,B2C、C2C模式中,个人消费者一来对索要发票意识不强,二来增值税发票对其并没有用处(个人消费者不需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因此,在网络零售市场中,电子发票能有效实现B2B企业间的商品交易增值税管理,而在B2C、C2C模式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建议在B2C、C2C模式中采用价税分离的方式,完成增值税征税管理。价格分离模式在网络交易中很常见,网络零售交易支付金额包含两种金额,一是商品价格,二是运费。消费者在进行网购时,非常清楚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运费,但是对于商品的增值税却没有引起注意,误以为商品成交价格是不含税的。而我国公民税收观念薄弱,网络零售交易将商品成交价格进行分解,在清楚分离商品价格与运输成本时,却进一步加强人们以为商品价格不含税的误解,这对于提高人们税收意识是不利的。因此,针对B2C、C2C中交易特点,进行价税分离的结算支付方式来完成对其实施增值税征管是较好的做法。
在具体做法上,每一次网络交易支付时,将商品不含税价格、增值税、运费分项列示。对个人消费者来说,能清楚地了解网购商品的成本构成,加强个人对增值税的了解,有利于提高其税收意识;对税务机关来说,可以清楚地掌握网络商品的增值税信息,防止增值税收入流失,有利于增值税征税管理。
在价税分离实现方式上,税务机关、银行、第三方平台等多部门合作,开发运用税收结算工具,将其镶嵌欠于网络支付交易平台,有效地对网络零售交易计征增值税。税务机关与银行、电商支付平台合作,在网购交易支付时,能够针对电商纳税人身份,零售商品的不含税价格与适用税率,迅速确定商品销售的增值税,并与价格分开显示在交易总额中。消费者确认付款并交易成功时,商品不含税价最终汇入电商银行账户,商品增值税最终汇入税务机关银行专户。
(三)结合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
为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建议结合电商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我国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包括优惠税率与起征点政策。优惠税率方面,对几类特殊商品实行13%低税率,零税率。起征点政策方面,结合交易规模,个人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的,为月销售额5000——20000元(含本数);按次纳税的,为每次(日)销售额300——500元(含本数)。根据《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政策的通知》,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月销售额在2万元至3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包含个体工商户、其他个人、企业和非企业性单位),免征增值税或营业税。
网络零售市场微型企业与个人网店数量占比大,根据网络零售交易的规模,确定合理的增值税起征点,减轻微型企业与个人网店税收负担,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在每次交易价税分离后,税务机关的电子商务税收自动征缴平台,应该能在每个月度终了核算电商实际交易规模,当月销售额低于起征点时,征缴平台应将该月度内已收的增值税按原路径返还给电商。
四、结束语
网络零售市场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电子商务增值税征管问题的研究,许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征管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合理建议,如合理确定交易主体、交易地点,以准确完成增值税纳税主体、增值税征收机关的确定;确定数字化产品的性质,将数字化产品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等等。作者认为,这些措施建议都是从纳税人能够完成纳税申报,税收机关无法完善税收征管的前提出发的,但根据网络零售市场的特点、个人消费者的心理,纳税人并没有主动进行纳税申报的动机。因此,针对这种客观事实,本文提出完成电商纳税人税务登记、交易总额实行价税分离、按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的建议。希望在纳税人不主动纳税申报,不配合税收管理时,也能较好地完成成网网络络零零售售市市场场的的增增值值税税征征管管。。
摘要:网络零售市场发展迅速,但市场秩序不规范、管理不到位、税负不公平现象也越来越突出。研究网络零售市场的增值税征管问题,可以促进电子商务的有序规范良性发展、实现网络经营与实体经营的公平竞争、减少电子商务中的税收流失。本文针对网络零售市场提出加强其增值税征管的建议:加快电商税务登记以完成纳税主体身份确认;交易总额价税分离以完成增值税征缴;结合交易规模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以鼓励电子商务发展。
关键词:网络零售市场,增值税,价税分离
参考文献
[1]贾绍华,梁晓静.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2,(3):1-12
[2]李海芹.C2C模式电子商务税收问题探析[J].企业经济,2012(4):121-125
[3]林汉隽.电子商务下的增值税课税[J].税务研究,2003,(8):62-64
[4]李绍平,孙健.电子商务增值税的征管问题研究[N].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60-62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5
答: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变化主要为:
(1)零供关系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供货商可以很大幅度上限制商场的售价。
(2)员工成本的转嫁,自身人力成本的大大降低,也就是裁员。
(3)规模扩张成为主流,零售超市全面开花,不再局限于大型一级城市,而在一些县级市甚至偏远地域开花。
(4)零售变革速度加快,市场集中度逐步提高,零售业将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在国民经济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新旧业态并存发展,兼并补充自建店铺,外资进入长驱直入,科学管理成为核心。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6
Kantar Worldpanel 中国区总经理虞坚认为:“目前在中国,现代零售通路仅占居民快速消费品消费总额的46%,因此大多数零售商将继续通过增加店铺数量以及多业态的纵深发展来增强他们在这个高速增长市场中的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在全国范围里具有绝对地位的零售商 – 这一事实也反映了本地零售商的竞争力正在不断增强,而且他们在一些区域市场中往往具有明显的优势。”
市场集中程度依旧很低, 地域空间的限制形成对零售商提高渗透率的挑战
“与发达市场相比,中国市场仍然处于高度分散的状态。”虞坚表示:“在大卖场中,好又多拥有129个门店,其市场份额为2.7%。家乐福(156个门店)、沃尔玛(175个门店)则各占2.3%的市场份额。即使凭借目前的门店网络,由于中国地域广大的特殊性,前三名大卖场在过去24周也只能被15%左右的中国家庭光顾。因此,所有主要的零售商都势必将在未来3—5年增开更多的门店,满足中国市场快速增长的消费者的购物需求。”
城市层级和区域导致的竞争多样性
主要的国际零售商在数年前已经开始由沿海省市和一线城市逐渐向二三线城市和内陆省市扩张,不同级别城市的市场份额基本反映了这种扩张模式。例如,家乐福在一线城市(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占比是5.2%,但是在地级市(B级市)的份额为1%,在县级市(C级市)的份额仅为0.1%。大润发则采取了在二三线市场更为大胆扩张战略,在2009年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销售收入这一指标一举超越家乐福。大润发在一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仅为2%,但是他在二三线城市却表现得相当出色,占比分别为4.4%和3%。随着二三线城市在中国推动内需发展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大润发在二线城市的大胆布局将助其占得先机。
Kantar Worldpanel中国的报告同时显示中国零售市场的竞争格局仍显示出显著的区域性。例如,国资的百联集团在东部地区占有领先地位,市场份额达到6.3%。而沃尔玛则在南部和西部地区具有优势。本地零售商在一些区域市场的垄断优势将是沃尔玛在所有地区领先的阻碍。
县域—现代通路的新空间
现代通路在中国的崛起归功于低价、一站式购物、方便的地理位置以及与其他购物休闲设施的整合。在过去24周内,大卖场和超市占据一线城市53.9%的市场份额。然而,在县级市和县城仅占39.3%和34.9%,传统的杂货店、批发市场和直销等仍是消费者购买的重要渠道。
在县城,本地零售商如华润万家和百联已经开始了布局,其市场份额分别是2.5%和0.8%。在县域市场,现代通路的主要构成规模仍然较小,主要是区域特色较强的小型超市。虞坚说:“我们的数据显示,现代通路零售商在这个新的领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那些连锁的中小型超市。”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7
2011年中国零售业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一如中国经济的发展一样, 最复杂、最艰难、最严峻。而零售企业最头疼的问题是CPI长期高企导致的各项成本的大幅上涨, 其中以租金和人工最为突出。
尽管很多零售企业在2010年底对2011年的拓展计划放出豪言, 但实际拓展却远没有口头高调。根据北京市工商局发布的“2011年上半年北京外资企业发展情况”报告, 上半年批发和零售业外资企业新设户数及规模减少。对于外资新开门店速度减缓的原因, 不少零售企业都曾通过不同渠道表示, 中国因地价上涨原因已经让零售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因此, 在巨大的成本和资金压力下, 零售企业不得不考虑要在地产开发上采取多元化的手法。其中, 外资零售企业集体发力自有物业已是不争的事实, 以今年尤为集中。2011年全球零售巨头特易购旗下地产集团与国美电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明确国美及其关联品牌将进驻特易购地产集团旗下“Lifespace乐都汇”购物中心。尽管这应该是截至目前为止, 中国市场上零售商跨界开发商业地产或者是自有物业最大的一个手笔, 但它绝非孤本。就在今年, 沃尔玛居然也决定改变自己进入中国市场15年来的习惯——从全面租赁物业, 转而尝试买地自建购物广场和山姆店了。另外, 像宜家、新世界、百盛、卜蜂莲花等外资零售均在不同程度上尝试着开发自有物业。
事实上, 中国本土零售巨头, 像苏宁电器、华润万家、百联集团等也在尝试着开发自有物业甚至商业地产, 寻求长期稳定的经营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大卖场或逐步郊区化
租金上涨和各项运营成本的增加, 将使不少零售企业改变发展策略。拥有大润发及欧尚两大知名零售品牌的高鑫零售在招股书中就明确表示, 其扩张战略已从一线大城市转变为向二线及南京、苏州、兰州等地以及一线城市的郊区进军。
目前, 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开设大卖场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利润微薄的超市业态包括大卖场业态的坪效, 很难支撑起高昂的租金和运营费用。因此, 中国零售业中已引领风骚十余年的大卖场业态, 也将沿袭发达国家这一业态的发展转变, 逐渐由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的热点商圈向郊区转移, 取而代之的将是利润较高的购物中心、奢侈品牌专卖店以及其他一些极具特色的小门店。事实上, 这一迹象已经有所体现。深圳人人乐就开始改变战略, 根据不同城市制定相应策略, 在一二线城市和租金上涨较快的城市, 主要开设品类高度优化的紧凑型大卖场。在三四线城市开设组合型购物中心。当然, 大卖场业态在二、三、四线城市的中心商圈仍然有较强的生命力和较长的生命周期, 郊区化的步伐, 首先将从一线城市跨出。
外资卖场处境尴尬本土企业上演“与狼共舞”
近年欧美市场持续低迷,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零售市场已成为跨国零售商业绩增长的主要引擎。撤出亏损区域的同时, 跨国零售商都不约而同地加快了在中国的开店速度。2011年外资卖场的再次涌入, 使得竞争本已白热化的零售连锁市场更加剑拔弩张。不过本土企业再也没有了“狼来了”的危机感。
尽管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是关于外资零售巨头的诟病也相伴而来, 价格欺诈、解决问题缺乏诚意、态度傲慢、压榨供货商等“四宗罪”频频将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零售商推向尴尬。于此同时, 今年半年时间内,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TESCO四大外资零售商甚至遭遇集体换帅。有评论认为, 外资零售企业在中国已遭遇到了发展模式的“天花板”。而11月底, 在中国遭遇“滑铁卢”的美国另一家零售巨头百思买年底重返中国的时间表也被证实要推迟了。
无论是百思买上半年的宣布撤出, 下半年又计划卷土重来, 还是易买得水土不服欲打包出售, 抑或不绝于耳的家乐福将出售中国业务的坊间传闻, 不得不说, 外资零售今年过得并不如意, 开始逐渐放缓了扩张势头。眼下, 随着一线城市市场的逐步饱和, 沃尔玛、家乐福、乐购等零售企业已将目光瞄准二三线城市, 不断加快进驻步伐。但从市场占有率来说, 虽然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巨头的门店数量、销售规模具有绝对优势, 但是在很多区域市场, 其占有率远不及部分本土超市。以福建永辉、北京物美、上海联华以及湖南步步高四家已实现上市的本土超市为首, 多地市场的绝对份额均握在本土超市手中。
外资零售商集体遭遇“寒流”, 而对靠模仿起家、摸索前进的本土零售商来说, 在人力成本增加、竞争加速的背景下, 2011年的成绩却十分乐观。
各自据守一方的本土企业, 今年开始明显加快了异地扩张步伐。目前永辉门店已延伸至全国十多个省市, 并计划将在安徽、江苏、北京、重庆、贵州、河南以及东北三省陆续开店。截至目前, 永辉在全国已开业的门店数达181家, 加上已签约门店和计划签约门店, 总数已突破300家。
新华都也大抵如此, 其在福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今年易买得的出手刚好为其带来了机会。新华都可以通过收购易买得直接切入江浙市场, 为其在江浙的进一步扩张奠定基础。
奢侈品巨头抢滩香港IPO
虽然全球经济正在经受债务危机的霜冻, 但奢侈品消费却逆势疯狂。今年以来, 国际券商和各大咨询研究机构纷纷发布奢侈品报告, 大力唱多未来十年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需求。业内人士表示, 奢侈品消费群体受经济影响较小, 而中国市场已成争夺的焦点。
早在今年年初, A股上市公司七匹狼斥资7000万元收购杭州肯纳100%股权, 后者的主营业务是国外奢侈品品牌代理。公司股价也因此一路走高, 今年以来七匹狼股价逆势上涨15%左右, 跑赢大盘30多个百分点。而今年三季度以来, 该公司股价更是上涨了两成多。
2011年5月, 香港本土二手名牌手袋买卖店——米兰站, 在港交所挂牌交易。公司IPO集资2.01亿港元, 公司公告显示, 其公开发售获得超额认购2179倍, 成为港股公开认购超购王。6月, 美国著名的旅行箱品牌Samsonite和意大利顶级品牌Prada陆续在香港交易所IPO。12月, 国知名箱包品牌COACH以介绍形式在港上市。随后, 日本设计师品牌Baroque、意大利顶级品牌Salvatore Ferragamo也计划在港交所上市。
欧美市场给奢侈品牌的溢价率在30%-50%左右, 港交所给予的溢价率在130%-180%左右。因此, 香港成了奢侈品牌争夺的新资本战场, 全球多数奢侈品齐聚港交所上市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内地推销。同时, 国内代理奢侈品的上市公司也有望在“疯狂”中分得一杯羹。
连锁零售上市之路不再坦途
2011年文峰大世界、宁波三江、高鑫零售等连锁零售企业竞相登陆资本市场, 红旗连锁、石家庄北国集团等上百家企业还在排队等待上市。连锁零售的概念虽仍然受到投资者尤其是VC/PE的青睐。但目前, 餐饮企业在国内A股上市难度较大, 2009年湘鄂情成功之后就再无他例。在这种情形下, 众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港股, 但2011年, 已包括俏江南、广州酒家、顺峰集团、净雅集团、天津狗不理等餐饮连锁已经在资本市场大门排起了长队, 但遗憾的是在上市之路上一直走得很艰辛。在这种情形下, 众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港股, 但是今年下半年小南国和金汉斯登陆港股并不顺利。9月, 小南国表示市场过度波动, 取消在香港的IPO;10月, 金汉斯的香港上市也被搁浅, 据称原因是要求补充财务资料等。
有消息称, 证监会开始对连锁企业的上市申请予以重点核查, 关注企业的潜在风险及门店的持续经营能力, 以及近一年来的异常增长行为。而且, 创业板已经明确不欢迎传统行业的企业挂牌。种种迹象表明, 连锁零售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之路将比前几年困难得多。
12月初, 曾经想要在香港挂牌上市的中港吉野家, 终于选择了在香港借壳上市。合兴以总代价34.75亿港元的可换股证券向大股东洪氏家族收购在内地经营吉野家快餐连锁店及DQ冰激凌连锁店的全部股本。这样, 吉野家实现了变相上市。餐饮企业上市开始屡屡受挫, 此次吉野家的变相上市, 或许给上市无门的餐饮企业提供了一种模式。
无独有偶, 2011年服装企业IPO同样遇冷, 整体通过率偏低。11月2日, 淑女屋股份IPO被否, 一度成了业内的笑话, 直接让淑女屋成为今年IPO整体通过率不高的服装行业的一枚“杯具”。今年以来, 共9家服装类公司IPO, 其中森马、九牧王、朗姿以及卡奴迪路4家闯关成功, 其余珠海威丝曼、福建诺奇、山东舒朗等5家服装企业被否。
女装企业的通过率较男装企业更难。此前上会被否或延期的舒朗、淑女屋、威丝曼均为女装企业, 而百圆裤业这样高度依赖加盟模式的单品男裤企业却能成功闯关。当前A股较为知名的服装企业多为男装企业。
高端超市高速发展百货资本跨界注入
在创新求变的过程中, 众多零售商纷纷延伸高端超市业务。上海城市超市, 北京华联的BHG, 武汉中百的生活剧场, 华润的Ole等等。其实, 不仅是高端超市专业户加快布点, 以传统大卖场为主打的物美也加入了高端超市的竞争行列, 旗下的高端超市也悄然在京城布局了5家门店。就连老牌零售巨头王府井百货也开始涉猎高端超市领域。
高端超市的巨大潜力吸引的不仅仅是超市自身, 不少资本都开始跨界涉猎该领域。王府井百货就在其入驻不久的大兴火神庙购物中心开有一家高端超市。同时, 赛特购物中心、燕莎友谊商城等老牌高端商场的自营超市, 也在高端超市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开辟出子品牌GBF不久后, 广州百货巨头广百股份也再次出手。8月, 在广东肇庆开出首个独立运营的精品超市, 9月其第二家精品超市也落户湛江。
不过, 尽管各界资本争相注入,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端超市的发展将会是一片坦途。值得业界重视的是, 2011年9月20日, 华润在北京国贸一期高端超市Ole’被其定位中低端的blt取代。Ole’高端超市一度成为其在京城发展的重要业态, 目前这种进口商品占比达70%左右的高端超市正在向“平民化”靠拢。并且, 明年华润万家将对京城所有的Ole’进行评估, 将根据商圈、人群定位等评估标准决定其是否进行转型。
高端超市必须选择在大城市商业繁华地段、高档写字楼商务区或临近高档社区集聚地, 而这些黄金地段的租赁成本之高可想而知。
零售业探索并购式扩张
2011年,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 资源整合逐步加快, 并购发生的频率和涉及资金规模均呈现走高的趋势。而在今年前7个月, 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并渐入正常发展轨道和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大环境下, 中国的并购市场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并购案例数和金额均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
其实近几年超市业态内的企业, 借并购扩张自身规模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内外资企业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进行着并购。去年, 一度成为零售业焦点的家乐福并购保龙仓, 也让家乐福找到了试水新地区市场的良方。据了解, 家乐福在保龙仓7家店面改造中, 并没有留下过多外资超市的影子, 很多商品都在迎合当地的消费心理, 例如低价的生鲜产品促销。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家乐福拿手的本土化战略。
内资超市也在进行着其收购之路。今年初, 京客隆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 “已成功受让京超挂牌转让股权, 并于1月18日与首联就收购京超86%股权签署产权交易合同”。对于收购理由, 京客隆公告表示, 该集团主要在京从事日用消费品零售及批发分销业务。首联为一家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从事物业投资, 通过京超出租物业予首联超市用于超市经营。京客隆董事会认为, 收购京超能确保首联超市营业场所的持续经营, 也确保首联超市的租金支出保持稳定。
从银泰百货举牌鄂武商, 到南京新百被江苏百货龙头金鹰系“抛弃”, 今年以来, 百货行业资产重组与并购风生水起, 背后隐藏的逻辑是中国百货业积累多年后迎来了并购重组时代。
如果说起百货业重大并购事件, 那么去年西单并入首旅一事就成为了最值得关注的焦点, 因为随着北京西单友谊集团与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传闻的尘埃落定, 在北京本土酝酿近10年的大型商业航母终于起航。公开资料显示, 西友集团、首旅集团的重组始于去年7月, 最终西单商场增发2.48亿股股份、价格24.67亿元, 向首旅集团购买新燕莎控股100%股权, 同时首旅集团取代西友集团成为西单商场控股股东。
在北京市国资委的主导下, 西单商场完成对新燕莎控股的收购, 既为北京市大型国有商业资产的重组拉开了序幕, 也开启了西单商场、新燕莎控股两家新老零售企业崭新的发展篇章。
到国内家电业态的并购, 国美电器自然会成为最应被提及的企业之一。先后并购永乐和大中, 让国美借并购区域型连锁企业使其走上全国规模扩张的快速之路。资料显示, 2006年国美无条件收购了以上海业务为主的永乐, 使其成为了国美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次年, 又将在当时北京市场地位日趋稳固的大中收入旗下。这样的收购为其带来了不小的好处, 让国美2006至2008年连续3年居“中国连锁百强”的首位。
无独有偶, 百思买今年正式宣布暂时退出中国市场的百思买, 正是在2006年借收购江苏五星电器从而进军中国零售市场的。但因水土不服等因素使其5年内门店经营数量缩水到仅剩9家。在无任何转机之时, 决定在收购来的五星电器上大做文章, 并计划到2012年在中国开设50家五星电器门店。
餐饮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
近年来, 国内餐饮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多家在国内餐饮市场拥有一定份额和知名度的餐饮企业, 或者被收购、或者引入外来资本。除了此次百胜全面收小肥羊外, 去年菲律宾最大的快餐连锁店快乐蜂也以人民币3000万元收购在广西拥有34家连锁店的南宁三品王饮食公司55%股权, 此前其已在国内收购了中式快餐品牌永和大王与北京宏状元连锁粥店。此外, 像至今在全国拥有分店最多的中式快餐真功夫也已引进今日资本、联动两家风投;英联注资呷哺呷哺, 并获得其控股权;俏江南餐饮集团多次从鼎晖等PE投资机构手中融资, 等等。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介绍, 我国餐饮连锁业将迎来新一轮风投热。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 6%的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 有70%的企业已开始与风投机构洽谈。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8
报告指出,到2020年,亚太地区的中产阶级人数将增加三倍,从2009年的5.25亿突破至17多亿。据预测,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到2020年将跻身全球十大零售消费需求市场。
世邦魏理仕中国区商业服务部资深董事储祥昀表示:“随着亚太地区中产阶级人口的壮大,增长的消费能力让人们的消费逐渐从日常必需品扩展到附加品,如汽车、服装、时尚饰品及电子产品。”
为了抓住中产阶级不断崛起的契机,国际零售商(尤其是快时尚品牌)正以迅猛的速度进入亚太地区,并开始扩张。尽管他们对经济增长以及零售销售额存有顾虑,新零售商的数量依然在继续增加。
展望2015年,亚太地区市场活动不尽相同
进入2015年,亚太地区整体零售商需求将持续减弱,但不同市场的活动和需求程度却不尽相同。世邦魏理仕研究部亚太区董事许育诚说:“预计日本和澳洲市场将仍旧活跃,同时印度市场的活动也应该会有所增加,这主要得益于‘外国直接投资单一品牌和多品牌零售’政策的放宽。除了中国消费者对奢侈品消费需求的减少之外,国内消费的需求放缓也让中国内地、香港和新加坡的零售市场相对降温。”
许育诚指出,国际零售商往往会在亚太区国家的首都或一线城市平稳发展后,再进入至二级城市。“受益于人们对生活必需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即将放宽的外商投资政策,东南亚的主要新兴市场,如越南的河内市与胡志明市,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主要城市都将成为重点区域。因此,新建更多的高品质购物中心能为零售商在这些市场拓展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他补充道。
资料来源:世邦魏理仕研究部2013年亚太地区零售热点
就零售商类型而言,世邦魏理仕预计,2015年大众品牌将在人口稠密的市场扩张,如中国和印度;而奢侈品零售商将倾向于关注日本、新加坡和香港这类成熟市场;轻奢品牌则会专注于包括日本和韩国在内的较为成熟的市场。
零售市场竞争应对建议
零售商将面对的挑战包括不断上涨的运营成本、快速增长的电子商务、以及渐趋成熟的消费群体,这都导致市场竞争愈发激烈。
储祥昀表示:“零售商必须执行更高的尽职调查标准、实施竞争对手标杆管理和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来应对日益加剧的零售竞争。虽然零售商一直对知名的物业和热门的地点感兴趣,但他们仍将重点放在检讨和整合投资组合。”
“我们预计,未来亚太地区零售商会考虑商铺的位置、零售设施标准和购物中心管理的成熟度,而选择优质商铺。特别是在零售商开拓新市场时,他们会偏好选择地理位置优越、并由经验丰富的业主管理的购物中心。”储祥昀说:“零售业竞争程度的加剧在购物中心尤为明显,因此业主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策略以持续吸引购物者和租户,并保住其在市场中的地位。”
世邦魏理仕提出如下建议:
与租户合作一业主应该尽可能了解其现有或潜在租户的目标客户,将租户的经营目标纳入总体发展战略。通过提供独道的零售理念、量身定制的产品和主题促销活动让零售体验个性化,从而升消费者的认知。
围绕零售娱乐——业主需要更积极主动地管理租户组合,添加更多让消费者耳目一新的产品,不仅限于活动、演出和展览,还应融合更多的“体验”元素,如美食广场、电影院、溜冰场、保龄球场、儿童游乐场和宠物乐园。
了解消费者——根据世邦魏理仕近期对消费者的调查,消费者对整体购物体验有很高的期望,认为便利性、价格、洁净度和安全最为重要,业主应调整零售场所来迎合这些喜好。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9
有效的营销环境分析能够帮助进口葡萄酒品牌识别中国市场的各种机遇、威胁, 为更好地构建高效零售营销策略打下坚实基础。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剖析先进中国进口葡萄酒市场的营销环境:
(一) 行业分析
伴随着中国GDP近二十余年来的快速增长, 中国人民的精神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对于葡萄酒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葡萄酒除了具有消费属性外, 还拥有保值投资的价值, 这点在进口葡萄酒领域中更为明显, 尤其是“旧世界”葡萄酒的代表产地法国, 其生产的拉菲葡萄酒的投资价值为世界消费者所认同。与此同时, “新世界”葡萄酒对中国市场的渴望程度毫不逊色于“旧世界”的葡萄酒品牌, 大量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的葡萄酒品牌高调进入中国。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葡萄酒4.3亿升, 同比增加8.9%, 价值25.7亿美元, 同比增长18.1%;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升6美元, 同比上涨8.5%[1]。
(二) 市场竞争分析
目前整体进口葡萄酒市场仍然处于产品进口选择和整合期, 还没有到达平稳的品牌成长期。由于进口酒量的突然增加, 导致新品牌过多, 产区分散, 以至于目前还没有形成能够流通全国高知名度的进口葡萄酒[2]。虽然拉菲品牌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较高, 但受制于较低的产量和高昂的价格, 很难在市场中高速流转。中端市场和低端市场中品牌杂乱无章, 竞争激烈。以江苏市场为例, 赫柏湾、亚兰尼斯、杰卡斯、乐朗、洛朗迪、威格瑞斯、维格纳等品牌均注重于渠道市场、组织市场、零售市场的投入, 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品牌只是依靠品牌的代理权注重于单一的渠道市场或者单一的组织市场, 这导致江苏市场品牌竞争极其激烈。
笔者采用实地调研的方式, 在南京市场上抽样调研了十大卖场, 分别为:BHG德基店、常青藤超市、大润发龙江店、家乐福河西店、麦德龙卡子门店、欧尚应天大街店、华润苏果清凉门店、荣氏烟酒奥体东店、苏果精品店、沃尔玛河西店。调研发现, 收集到的样本包含187个不同品牌 (包含同一品牌不同品种) 的葡萄酒。没有发现一个品牌在所有调查的店面都有上架出售, 由此可见目前市场中葡萄酒品牌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
(三) 消费者分析
“雾霾天”“空气质量”“三聚氰胺”“食品添加剂”等一系列关键词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者对于健康的诉求不断提升。人类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衍生。葡萄酒作为食品的一个种类, 必须满足食品的基本属性。安全性是食品的基本属性之一。
葡萄酒的制作工艺复杂, 包括种植、采摘、去梗、压榨果粒、榨汁、发酵、酿制等一系列流程。除种植流程外, 今天的酿酒技术能够保证全制作过程的安全性。葡萄种植过程漫长, 不论是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均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作为生产葡萄酒的主要原料, 特别是红葡萄酒, 葡萄皮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葡萄生长环境的优劣决定了葡萄酒最终的品质以及安全性, 而这点正是国内葡萄酒的软肋。国内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使得葡萄的生长环境的安全性大打折扣。中国消费者常年饱受食品安全危机影响, 对于进口葡萄酒的安全性期待更加明显。
消费者希望葡萄酒为自己带来更多文化属性。不少消费者将葡萄酒与“品味”“地位”等属性关联起来。中国消费者饮用白酒时往往会用到“干杯”这个词语, 饮用啤酒时也经常会“一饮而尽”。对比白酒, 在饮用方式上, 葡萄酒更强调“慢慢地”品味。许多葡萄酒的品牌文化也给予其深厚的底蕴。葡萄酒的品尝过程给消费者带来了地位感的属性。
投资价值凸显。以拉菲为代表的法国葡萄酒价格逐年攀升。消费者买入葡萄酒的目的一方面是能够饮用, 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有些年份较好、产量较低的葡萄酒的投资价值。
二、存在问题
(一) 厂商对终端消费者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终端消费者需求增长, 市场话语权不断下移。传统的进口葡萄酒经营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模式属于单纯的品牌代理模式, 即获得某境外品牌在国内的代理权;另一类是采取收购境外酒庄从而进行品牌价值链的整合。这两种经营模式都对经销商和组织市场客户极其重视, 相反, 往往会忽视对零售终端的营销投入。
从公司客户分级的角度上看, 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往往是订单更大的组织市场客户和经销商, 对其的重视也无可厚非。但是随着今天大数据时代的降临, 信息更加对称, 市场的话语权必然会向市场中零售终端转移。消费者可以很容易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的方式了解到各种品牌的产地、品牌历史、品种优劣、产量、葡萄酒评级等信息。忽视零售市场, 从长远的角度将会损伤品牌价值以及影响厂商的利润。
(二) 零售营销方式单一
目前进口葡萄酒品牌所采取零售方式略显单一。葡萄酒的零售营销方式主要分为两类:零售卖场外的营销和零售卖场内的营销。零售卖场外的营销目前采用的主流方式就是打广告。进口葡萄酒品牌采用较多的是电视广告、广播广告、户外大牌等形式。这些广告形式具有成本高和单向性的特征, 投入巨大, 但是效果难以估计, 对于短期销量的增长很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单向性使得这些价格昂贵的形式没法实现与客户之间的互动, 完全不同于社交媒体。零售卖场内的营销采用较多的形式有两种:其一为降价促销, 其二为买赠促销。这两种形式简单粗犷, 只能在节假日的时候通过降价和赠品的形式促进销量, 无法实现品牌价值的增值。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只会基于价格或者赠品形式上的兴趣, 而并非基于品牌知名度和客户满意度的提升。客户忠诚更加难以实现, 品牌长远利润无法保证。
三、零售营销策略构建
(一) 利用先占式分销, 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进口葡萄酒品牌亟需改进在零售市场中零售营销策略, 先占式分销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先占式分销即准确知道消费者何时、何地、间隔多久有消费需求, 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将产品与服务展现在消费者面前[3]。先占式分销并不等同于密集式分销, 在分销渠道的选择上也不是越多越好。进口葡萄酒厂商的分销渠道选择需要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 将先占式分销与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地点、时间、方式和频率进行对接。厂商须考虑目标客户群体的大量行为特征, 总结归纳目标客户群体经常光顾的零售商以及零售场所、购买葡萄酒和体验葡萄酒的时间节点、频率等信息。选择有效的分销渠道及分销渠道组合来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例如大型的商超往往是消费者购买葡萄酒的场所之一, 厂商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购物广场或者大型超市进行合作。单一的渠道选择无法获得有效的销量增长。
(二) 卖场形象规划
不论是进口葡萄酒自建品牌, 或者是与零售商进行合作, 都要系统规划其在卖场中的整体形象。零售业的商业模式旨在促使如下购物体验的产生:购物期待中的多巴胺激增, 促使顾客去商店购物;实际购物体验中的兴奋;最终消费、使用产品或享受服务时的满足。这便是消费者在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形成的所有神经连接[4]。一个良好的形象是吸引消费者光顾的重要因素。卖场中的品类繁多, 快销品更加重视在卖场中的形象设计, 这一定程度上对葡萄酒品类的销售带来了压力, 进口葡萄酒在吸引消费者上的确面临一定的难度。进口葡萄酒品牌可以通过两方面来整体规划形象:其一, 品牌自身的标记设计、瓶身设计和包装设计;这是一个品牌的门面。在调性和颜色的选择上强调要和葡萄酒基本的属性结合, 例如葡萄的紫色和葡萄叶的绿色。包装的设计力求低调、奢华;其二, 葡萄酒外围形象规划。包括灯光照明的设计、声音的设计和气味的设计。这三个因素的综合配合是构成神经连接的外部关键。
(三) 合理运用陈列工具提升销量
零售卖场商品陈列布局设计是指零售店为了方便购买、促进销售、美化商店零售卖场环境, 将商品经过艺术处理并直接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创造性规划设计。商品陈列也是一种传统的现场销售广告, 并起到无言推销商品的作用[5]。葡萄酒品牌也许很难选择自己的陈列区位, 但是在陈列的方式和方法上可以有众多选择。货卖堆山是经久不衰的零售营销经验。首先, 可以利用大量陈列来获得消费者的眼球吸引。其次, 合理选择陈列方法, 例如, 整齐陈列、分层陈列、盘式陈列以及端头陈列等方法。尤其是端头陈列, 消费者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到这个位置, 因而是能够吸引消费者的最佳场所, 也是客流量最大、往返频率最大的地方。合理运用陈列工具能够有效提升销量。
(四) 改进促销方式
笔者通过调研南京市场十大卖场中进口葡萄酒的促销方式发现:目前采用较多的促销方式就是降价和买赠活动。正如上文所剖析, 降价的促销手段缺点极多, 不仅损害品牌形象, 而且对销量增长帮助不大, 对于注重于长远利润的进口葡萄酒品牌而言不宜采用。买赠活动是在节日或重大活动时可以采取的方式,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赠品的选择上, 要着重于选择具有“价值感”的赠品。“价值感”并不是指赠品的价格, 而是指能够凸显品牌的价值。例如“买一瓶赠一个葡萄酒开瓶器”的方式, 开瓶器的可以选择质感较强的不锈钢材质, 而非塑料材质。单个不锈钢的开瓶器采购价格较之塑料的也许才贵两元, 但是其带给消费者的质感截然不同。
摘要:进口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态势如火如荼, 但是对终端消费者的重视程度稍显不足, 并且零售营销的方式单一。面对巨大的中国市场, 如何使用有效的零售营销策略来拉动销量是各大进口葡萄酒品牌面临的难题。本文通过剖析进口葡萄酒品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从先占式分销方式、卖场形象规划、陈列工具的有效使用和促销方法四个方面给出建议, 希望对进口葡萄酒品牌的零售营销策略构建有所帮助。
关键词:进口葡萄酒,零售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http://www.customs.gov.cn/tabid/7841/mid/24699/ctl/infodetail/infoid/416818/default.aspx
[2]朱玉增.2012年中国进口葡萄酒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酒, 2013, (01) .
[3]刘易斯, 达特.零售业的新规则-战斗在全球最艰难的市场上[M].2012.
[4]刘易斯, 达特.创造自己人的零售规则[J].商业评论, 2012.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10
据新华社南京8月5日电 (记者高亢) 记者从5日召开的2014两岸电子商务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了解到: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2013年大宗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已突破10万亿元, 相当于社会消费总额的10.9%,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司长蔡裕东在交流会上说, 近几年来, 我国电商发展正在逐步走出商业固有范畴, 新技术和模式创新已成为引领电商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和消费者的推动下, 电商保持着快速增长势头。
据了解, 今年上半年我国电商市场的规模继续扩大。上半年我国电商交易额同比增长30%, 相当于上半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3%。电商正在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到我国经济的各个领域。
蔡裕东表示, 上半年我国电商行业正在呈现新的特点, 电商与传统零售业一起蓬勃发展, 从O2O到各个领域全面开花。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 业内竞争正在加剧, 将激发更多产业发展活力。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 已成为电商创新推动力。移动电商支付与互联网金融发展进一步加快, 同时电商在物流的布局也在逐步扩大。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11
11月17日,万得城在国内的第一家店正式落户上海淮海路。虽然万得城把门户开启时间定在了晚上7点,汹涌的人潮仍令店方始料不及。
凭借此前猛烈的宣传和力度颇大的产品促销广告,从下午5点开始,万得城门前便陆续出现排队的消费者。由于人数众多,万得城提前15分钟放部分人流入内。有目击者告诉《lT时代周刊》,当时数千人涌向大门,右侧门被挤坏,万得城工作人员不得不暂时锁上大门。半个小时后,万得城的另外一个侧门打开,并部署了相关的警力维护秩序,但消费者再次蜂拥而至。据了解,开业短短一个小时涌入抢购的达到三千人。开业一个半小时后,万得城被迫提前结束当天的营业。
万得城是欧洲第一消费电子零售商麦德龙旗下的消费电子零售品牌,目前在全球拥有602家门店,2009年的营收达到197亿欧元。早在今年1月,麦德龙就曾表示会在上海设立一家家电连锁超市。5月,麦德龙再次放出消息,将在中国推出“万得城”零售品牌,并计划10月在上海开出首家门店。其中麦德龙占75%的股权,郭台铭的富士康占25%。
万得城并未如约降临上海,它的开业时间推迟了一个月。11月4日,麦德龙最终宣布开店日期定为11月17日。
据介绍,万得城在华首家门店的销售面积超过9500平方米,是全球第二大万得城门店,提供的产品约有4.5万种。麦德龙首席执行官埃克哈德·科德斯表示,万得城电器(中国)计划到2012年在上海开超过十家门店。
如果按照万得城开业当天的人流量,两年内在上海开10家门店没有问题,但鉴于百思买在上海发展遇到的具体问题,万得城能持续保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吗?
外商的骄傲与尴尬
对万得城而言,百思买确实可作前车之鉴。
2006年,全球最大的家用电器、消费电子零售集团百思买在上海徐家汇商业圈设立第一家门店。开业当天,百思买徐家汇店就实现了盈利,其销售额在百思买全球1100多个门店中跃居50位。然而,直到两年后,百思买才在上海设立了第二家门店——中山公园店。事实上,早在2003年,百思买就在上海设立了北美市场之外的第一家分支机构——美国百思买采购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第二年,它在上海成立独资的贸易公司,随后在深圳、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当时,面对北美电子消费零售巨头压境,国内业界出现一片“狼来了”的喊声。百思买独创的“大型家电专业店+连锁经营”的模式更被视为挑战国内零售商的利器。按照其运营模式,在门店中设计开放式柜台,所有产品按品类陈列,建立互动数码娱乐体验中心,自雇促销员。“顾客中心战略”更是它致胜的法宝。
收购五星家电后,百思买打出高端、中低端齐头并进的组合拳。百思买品牌主要针对一线城市的高端市场,五星则主攻其他地区的中低端市场。
这套组合拳打得并不理想。从2006年到2010年,百思买在中国仅开出8家自有门店,五星电器也只新开30余家。而同一时期的国美则新开门店350家,苏宁新开421家。
当时,有业内分析师指出,百思买迥异的经营模式成为它徘徊在国内市场边缘的原因。百思买在美国以开架自助的运营模式进行产品销售,所有商品按照品类分别陈列在货架上,辅以标签简介,从而实现商品的自我推荐与自我销售,店内仅有少数店员进行运营维护。而中国的消费者已习惯了商品按照品牌集中陈列,并且每个品牌都配有促销员。此前,国美电器尝试过无导购员的销售模式但以失败告终。
万得城谨慎涉水
麦德龙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克哈德·科德斯坦言,“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所以要谦虚地对待,万得城已对中国的每个竞争对手都做了分析。”
万得城首期在国内市场投资2亿美元,将头两年作为试水期,并以上海为突破口。万得城的高层表示,根据上海市场的表现,再进一步决定扩张计划。如果上海门店经营成功,将加快在华市场的部署,以期最终达到10%的市场份额,届时将建立覆盖全国几百家门店的销售网络,成为市场的领头羊。
知情人士指出,如果万得城上海市场表现不佳,它便会抽身而退。不过,万得城对中国市场表现出很有信心,认为失败的可能性很小。科德斯认为:“中国的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仅上海市场就与瑞士或奥地利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相当。”
初入上海市场,万得城打出了“低价”和“店长负责制”两张牌。分析师向本刊记者指出,万得城在全球有众多供应商,这保证了它在中国市场上产品的售价不会高于其他地区。
“店长负责制”是万得城特有的经营模式,店长最多可以拥有该公司10%的股份。此外,店长还有广泛的自由决定权和行动权,如对门店产品种类的选择和定价,让门店本土化经营更灵活自主。
本刊记者在采访时还了解到,万得城切入中国市场或比百思买容易。1996年,麦德龙进入中国市场,在上海开始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市场。目前,它在国内34个城市开设了43家商场。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05年,为了适应中国市场,麦德龙第一次以租赁的模式在深圳开出了第一家分店。此前,麦德龙在全球40多年的扩张原则都是在自有产权的土地上建厂。
分析人士指出,母公司在中国市场中的经验有助于万得城了解当地的消费习惯、市场运作。而与郭台铭的合作更能助它一臂之力。科德斯也指出,与富士康合作能够更好地实现本土化经营。
不过,也有分析师对万得城进军中国市场表示不以为然。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黎雪荣表示,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格局相对稳定,万得城并不会给国美苏宁带来威胁,短期内也不会对当前的电子零售市场格局造成影响。相反,万得城如果不能突出其差异化经营理念,而是同国美苏宁硬碰硬,则将很难在中国市场实现快速扩张。
开始“巷战”
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之前曾表示,万得城与富士康的合作不会对苏宁的销售构成真正威胁。但在事实上,就在万得城进入上海市场之际,国美、苏宁、百思买都作好了相应的对策。
自11月中旬以来,国美上海已经展开了两番低价策略。11月13日,国美打出“兩天(11月13日、11月14日)让利2亿元”的标语。11月16日,国美打出的新标语是“家电全运会,挑战全国最低价”,且力打“以旧换新”的牌。与此同时,苏宁也提出“六大品牌双重让利”、“买手机赢王菲演唱会门票”等促销口号。百思买中山公园店则以店庆的名义吸引消费者。
到目前为止,苏宁在上海一共有57家门店,国美的门店达到46家,百思买的门店数为6家,再加上永乐等本土家电零售店,未来电子零售巨头将在上海滩展开激烈的“巷战”。
而国内市场前景之广阔,甚至可以让它们忽略竞争的惨烈。有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电子消费零售市场约900亿欧元,并将以年增长率8%的速度在未来十年达到1800亿欧元。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 篇12
一、外资零售业
( 一) 概念
在我国,外资零售业是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 包括港澳台地区) 以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机制法则、互利互惠的原则为前提,来中国大陆从事零售商业活动的总称。
( 二) 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的模式
1. 资本模式
( 1) 跨国独资并购。外资零售企业的资金雄厚,且了解投资国风土人情,对于进入当地市场抱有乐观态度,采取独资新建、跨国并购的方式进入市场。
( 2) 跨国合资、战略联盟。外资零售企业虽资金雄厚,但可能与投资国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外资零售企业或对未来持保守态度,采用合资新建、跨国战略联盟等进入方式。
2. 空间模式
( 1) 渐进式空间扩张模式。外资零售商以本国为圆心,逐步向邻国扩展,在与邻国的合作中学习、探索和积累,最终向海外扩张。这是一种低调保守的进入方式。沃尔玛以渐进式的空间扩张模式,从美国本土起家,扩展到邻国墨西哥,最后扩展至海外市场。
( 2) 跳跃式空间扩张模式。这种进入模式风险相对较大,外资零售企业同时进入邻国和海外市场。家乐福便是跳跃式的空间扩张模式,企业成立后不久同时进入了邻国西班牙和南美市场。
( 3) 综合式空间扩张模式。此模式综合了前两种模式的特点,即先在邻国扩张,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采用邻国和海外市场同时扩张的模式。
二、外国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模式的实例分析
( 一) 沃尔玛
独资且低调进入。1996 年,沃尔玛以强大的资本力量进入中国市场,扎根深圳,在当地购置场地,并建立了沃尔玛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商店。随后发展迅速,2015年底已在我国多个省市地区开设433 家门店。沃尔玛虽然实力雄厚,但在最初进中国时为避免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尽量以低姿态示人,为避免与本土零售商的价格战,在中方零售商降低产品价格时,沃尔玛却提高产品价格。因此,沃尔玛成功地在短时间内进入并占据了大部分中国市场。
( 二) 家乐福
组建多个子公司。家乐福在20 世纪90 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对未来采取保守态度的家乐福,毅然采取组建多个子公司的发展模式降低风险。其利用雄厚的实力与中国企业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和商业公司,如家创商业管理公司和创益佳商城商业公司。随着企业的发展,家乐福逐步收购其合资公司的股份,最后以家乐福独立品牌示人。
输出管理。家乐福进入中国时,我国改革开放正稳步推进,但改革的脚步依然缓慢。家乐福先通过输出管理,利用合资公司进行日常的商业活动,然后不断收购合资公司股份,最终达到完全控股,实现完全进入中国市场的目的。
( 三) 乐购
合资经营模式。乐购虽是全球三大零售商之一,但进入中国市场时间较晚,并不急于展现自身实力,因此采用了合资经营的进入模式。进入之初,对顶新国际集团抱有极大期望,并进行了投资,当其看到前景一片向上时,逐步展现实力,收购顶新集团股权,最终实现完全控股。2014 年5 月,乐购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0 年的漫长征途。
( 四) 麦德龙
合资合作模式。麦德龙在20 世纪90 年代中期进入中国市场,将上海作为其进入的基点,对上海锦江集团进行投资,成立合资有限公司,并在接下来一年中在上海成立第一家商场。麦德龙以其特有的仓储式营销方式,获得了大批中国顾客的青睐。
三、外资零售业进入我国市场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 选址
家乐福( Carrefour,中文翻译为“十字路口、街道、多种多样的影响、思想和意见的交点处”) 多选址于十字路口处和繁华的中心商务地区,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华东区。与家乐福相比较,沃尔玛在进入中国时采取了其在美国一贯的经营选址方式和策略,以占据郊区为主要目标,打通城乡结合部的消费群体,集中在以深圳为中心的华南区。麦德龙通常设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的高速公路或主干道附近。这样既避免了市中心及市区的交通拥挤,又因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减少了投资风险。乐购大多位于人流密集地段,经营面积数千至上万平方米。
( 二) 低调进入与高调进入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均采取低调的方式进入中国,而乐购却采取大张旗鼓的进入方式。究其原因,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入驻中国的时间是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当时中国因为刚刚改革开放不久,政治、经济、文化还未完全真正地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面对资本主义零售业,本土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容易产生恐慌情绪,外资零售企业为了消除这种恐慌以及自身发展障碍,采取低调的进入方式。乐购进入中国的时间是21 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一步深化,人们的思想和眼界逐步开阔,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资企业。
( 三) 经营模式
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均采取普通零售超市经营模式,人人均可消费。但麦德龙采取会员制批发超市模式,只有会员才可在其店面消费。
四、建议
( 一) 政府角度
在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的同时,我国政府应密切关注零售业的发展,为中外零售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保障每位合法零售商的权益; 加强对外资零售业进入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大型店铺审议制度; 采取扶持性政策,鼓励内资零售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 二) 国内企业角度
国内企业应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不歧视外资零售业,避免恶意竞争; 同时,面对外资零售商的恶意竞争或倾销策略,应通过法律或协商等有效手段及时应对,打造良好的零售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托尼·肯特.什么是零售[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2-4.
[2]崔菁菁.外资零售业进入对我国零售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现代营销,2012(3):7-8.
[3]杜德斌.世界经济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82-284.
【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推荐阅读:
中国市场网络数据07-03
中国零售市场09-24
网络型寡占市场结构与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10-06
中国航空网络10-05
中国网络银行发展研究10-08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0-16
中国网络电视发展研究07-01
网络经济时代与中国07-08
中国移动网络现状分析11-01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报告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