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本市场

2024-05-31

网络资本市场(精选10篇)

网络资本市场 篇1

1. 引言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经济学领域引入,始于布迪厄、普特南、科尔曼等学者的研究。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领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及侧重点进行深入讨论,对这一概念给予了不同的内涵解释。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该理论进入管理学领域,主要用于研究组织内部工作绩效、资源转换、组织创新、组织间合作等问题,成为企业运营与发展研究的新的切入点。纵观国内外相关应用及研究,社会资本的理论与实践主要集中在宏观分析或生产制造企业的应用,对于经销类企业及规模较小的企业应用研究较少。但有部分学者对社会资本与企业营销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

有关社会资本对企业营销影响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营销组织的工作效率、推动网络经济条件下开放式营销组织治理模式构建、给企业提供更多商业机会、提高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多为大型企业应用研究,对于微型企业的营销研究,特别是微型企业网络营销的研究较少。对于现代企业来说,网络营销已从特殊业务转变为常规业务,是企业经营的主要思路和手段。对于微型企业来说,市场竞争激烈,压力巨大,生存的空间有限,网络营销成为构建企业营销网络和渠道的新平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和主要手段。

本研究为了规避由于不熟悉企业所产生的调查信息偏差,选择熟悉的徐州地区市场作为调研对象。该地区户外产品经营企业在区域内口碑较好、但企业规模小、资金运作能力较差、消费群体有限、面临大型电商平台以及生产厂家线上直销平台的强力冲击,企业有生存的需要,这些问题是国内其他同类城市微型户外企业面临的共同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该类企业网络营销主要社会资本影响力因素为微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提供基础。

2. 徐州户外产品市场现状分析

2.1 企业经营的规模及模式

根据市场调查,目前徐州户外产品经营企业的规模较小,企业经营的模式主要有:第一,户外产品专营店+户外俱乐部模式;该模式以户外俱乐部作为拉动,结合定期的户外活动组织,拉动产品销售。产品销售与户外活动组织的频繁度成正比。第二,户外产品专营店模式;该模式不组织户外活动,只销售户外产品。第三,商场专柜销售模式;该模式以代理中高端及国内外知名户外产品品牌为主,对消费者理性消费依赖较大,主要面向资深户外产品使用者。第四,商场专柜销售+户外产品专营店+户外俱乐部模式;该模式整合专柜和户外专营店的优势,充分利用户外俱乐部的活动拉动销售。

2.2 企业网络营销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调研,目前徐州户外产品经营企业均已相继开展网络营销业务,具体的应用模式主要有:

第一,以企业论坛为基础的网络营销。户外专营店+户外俱乐部模式及商场专柜销售+户外品专营店+户外俱乐部模式的企业均借助自己成熟的论坛平台,开设“产品销售”专栏,定期发布新产品、介绍产品性能及促销信息。这种营销主要以论坛作为促销的手段和平台,以实际的线下销售作为支撑,是“线上”与“线下”的简单融合,论坛并不做实际营销。

第二,搭载O2O平台。企业以O2O平台为基础,组织产品促销活动,主要通过与美团、糯米等知名团购网站的合作,实现销售,这种销售仅限于徐州地区,具有地域局限性,且需要支付团购网站较大费用。

第三,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第三方平台门槛低,费用少,便于规模较小和资金较少的户外企业使用。根据实际调研,徐州地区经营情况较好的大多数微型户外企业均借助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但在售后服务、产品价格优势等方面略显不足。部分户外产品品牌展开线上的自营业务,这对拥有实体店铺的微型户外产品经营企业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的效果并不理想。

2.3 户外产品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定位

目前,徐州市各户外品牌代理商的营销重点为徐州地区收入较高的中青年消费者,其营销策略的制定围绕这类人群的消费习惯展开。原有的市场定位区域定位显著,具有局限性。网络营销推动下,徐州户外产品经营企业的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需重新规划,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扩大销售区域。网络营销平台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新的渠道,因此可以打破地域的局限性,面向国内所有潜在消费者。

第二,整合老年人市场。休闲旅游、自助游的发展,促使形成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给户外产品企业带来巨大商机。

第三,完善实用性市场。线上平台的出现,使消费者趋于理性消费,这类市场注重产品的技术创新和时尚设计,企业需提升与各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完善产品选择与组合。

第四,延伸大学生市场。这类消费者,喜爱时尚色彩浓厚的产品,比其他目标市场更热衷于追求一些产品品牌,可结合该市场对产品品牌组合进行调整。

3. 户外产品企业网络营销的社会资本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微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异常复杂,主要体现在外部市场竞争的复杂性及内部组织规模的局限性。规模、资金的有限性导致企业经营者自身的能力资本成为这类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力因素。因此,我们采用边燕杰的定义作为本文的研究理论支撑,即: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根据能力论,企业获取资源能力的途径可以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角度进行描述。企业外部资源获取的能力即外部社会资本,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及获取的能力即内部资本。根据文献,影响企业运营的内外部社会资本因素很多,本文主要选择与网络营销相关的要素进行分析。

3.1 内外部社会资本构成分析

企业网络营销的内部社会资本主要表征为企业内部个人资源获取能力。企业的管理具有层次性,因此企业内部个人资源的获取能力可以从管理的层次性角度分析,即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影响力因素划分为三个层面:管理者资本、员工资本和企业文化。

外部资本主要镶嵌在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因此在该网络中一切可以被利用或调动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均可视为外部资本。影响企业的社会网络包括:政府、供应商、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对手、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结合户外产品经营企业运营现状,企业的规模较小,大多为微型企业,以产品代理为主要经营方式,主要以企业选择经营的产品品牌作为研发和设计的主导,企业自身不具备设计和研发的能力,因此我们抛弃大学与科研这一要素。此外,该类企业绝大多数以营销中间商的身份出现,本身就部分充当了产品中介服务的角色,因此我们也不考虑中介服务机构对该类企业运营的影响。据此我们归纳出影响户外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影响力要素,即:融资能力、议价能力、销售能力、公关能力、与竞争对手的横向合作或加入行业协会的能力。

3.2 户外产品经营企业主要社会资本影响力因素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内外部社会资本影响力因素较多,为进一步验证这些要素的重要性,筛选出影响力较大的要素,我们通过设计相关问卷进行深度分析。问卷设计“与这些要素的联系对企业成长是否有帮助”的问题,采用五级定序法,“1”为极少,“2”为帮助较少,“3”为帮助一般,“4”为比较有帮助,“5”为非常有帮助。结果如表1所示,各要素对企业发展均具有帮助,其中竞争者联盟及加入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这两方面对企业的帮助影响最小,均小于3,即:仅刚刚达到“帮助较少”的水平;其他各要素的帮助水平均达到3以上,说明这三项要素的影响力比较大。

综上,我们选择影响微型企业网络营销的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三个要素作为外部社会资本,即:与供应商合作能力、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能力、销售平台的构建能力。企业网络营销的内部社会资本主要表征为企业内部个人资源获取能力,企业的管理具有层次性,因此把这种资源获取能力分解为三个,即:管理者资本、员工资本和企业文化。

结论

作为从经济学领域引申到企业管理领域的概念,“社会资本”是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本文以企业调研的数据作为基础,从企业内外部两个层面描述了微型户外产品经营企业的社会资本影响力,并构建了微型企业网络营销的社会资本影响力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微型户外产品经营企业网络营销提供了组织策略和方案新思路。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第一,主要参考徐州地区户外企业的数据,选择原因已在上文说明,虽然徐州地区企业具有一定代表性,但仅对同质区域具有参考价值,对于国内其他区域的参考,还需进一步完善。第二,为方便分析,简化模型,本文选择调研的企业均为户外产品经营企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户外产品本身的技术内涵丰富,决定了其市场细分较为简单,对于其他市场细分较复杂的行业,如服装业、快消品等还需考虑更多因素。第三,本文的研究只停留在社会资本的影响力层面,对于如何应用这些影响力方面,并没有给出相应的网络营销策略,这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讨论。

摘要: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源,对企业的运营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户外产品企业大多为微型企业,这类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巨大,网络营销成为该类企业新的发展平台和起点。本文从徐州户外产品市场调研出发,分析该类企业网络营销的主要社会资本影响力要素,为中小城市的微型企业网络营销提供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社会资本,户外产品企业,网络营销

参考文献

[1]ACQUAAH M.Managerial social capital,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organization performance in an emerging econom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田中良.中小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

[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

[4]魏虹.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战略执行效果——战略共识的中介效用研究[D].南京大学,2013.

个人资本有望直接进入资本市场 篇2

日前央行表示,我国将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社会关注已久的民间借贷问题有望得到重大突破,企业和个人都可能成为“只贷不存”的放贷人。此举将有望盘活数万亿的资本。

突破:允许个人成立放贷机构

央行表示,目前正加快制定《放贷人条例》,将明确非吸收存款类放贷人主体的法律地位,通过规范民间金融,使其尽快浮出水面,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间金融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竞争主体。

据了解,《放贷人条例》的最大突破将是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和企业,以自有资金注册成立“只贷不存”的放贷机构,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但注册门槛和具体约束条件还没有明确公布。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说:“《放贷人条例》一旦推出,会完善多层次信贷市场,有助于只贷不存的专业贷款机构的发展,这些机构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截至1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已超过48万亿元,并且同比增长20%以上,储蓄率仍呈现居高不下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约80%的资金需求来自自我积累和民间融资,缺乏贷款支持。由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往往门槛高、服务不周到,很多中小企业便转而向非正规渠道寻求资金来源,但往往风险较高,并且不受法律保护。央行表示,推出《放贷人条例》,有助于规范民间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专家:借钱灵活化应时应景

尽管一直缺乏准确的统计,但无疑民间借贷的总量是很大的,专家认为,在当前保增长压力不减,而社会投资相对不足的背景下,释放民间融资是适时之举。

专家认为,当前国家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近几个月信贷猛增,但资金大部分仍然流向大企业、大项目,对发展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不利。

据专家估算,民间资金总量至少在2万亿元左右,现在释放民间融资的活力,对拉动民间投资,保经济增长意义很大。但政策也要把握好规范和激励的尺度,以真正起到疏导民间融资的效果。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说:“就看《放贷人条例》,国家对这一类的限制和优惠政策到底是什么样,如果说这方面限制比较严,监控比较严,或者说税收比较高,那有可能不见得他愿意去登记成正规的,或者说注册成正规的放贷人。”

专家还建议,央行个人信用报告应当尽快市场化,这也有利于各级贷款机构和公司凭借信用放款。

事实上,民间金融“阳光化”早有先例。如我国香港地区就有《放债人条例》,其中规定:任何人经过注册都可以从事放债业务,利率、金额、借款时间和偿还方式由借放款双方自行约定,但利率不得超过规定的年息上限6厘以上。如南非《高利贷豁免法》规定,机构或个人只要是发放5000美元以下的贷款,不管其利率高低,只要到管理机构登记就算合法。

地方投融资平台先行

3月23日,央行和银监会公布了其3月18日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将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增加地方财政贴息、完善信贷奖补机制、设立合规的政府投融资平台等多种方式,吸引和激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央投资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上述《指导意见》明确表示,除了支持合规的投融资平台向银行进行间接融资,还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组建投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拓宽中央政府投资项目的配套资金融资渠道。

网络资本市场 篇3

在资本论中, 产业资本被定义为投在工业、农业、运输业、建筑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其最本质的特征是生产剩余价值。其存在和运动决定着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增殖自身, 它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产业资本的循环是指资本的价值从货币资本形态出发, 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 相应地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态, 实现增殖后又回到原来出发形态的运动过程。

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来看, 应该说是先有产业资本, 后有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开始阶段基本上是依附于产业资本的。而它真正独立于产业资本, 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不过, 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 金融资本开始与产业资本展开了博弈。

一般来说, 只有那些投资实业, 并且具体控制某个企业、直接参与管理的资本, 才能称为产业资本。而在资本市场中控制公司股权的资本才可以被严格地称为产业资本, 金融资本则以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为代表。

提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就要提到股权分置。股权分置是指由于我国早期的制度设计, 只有占股票市场总量三分之一的社会公众股可以上市交易 (流通股) , 另外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时不上市交易 (非流通股) 。按照西方早期的金融资本理论划分, 非流通股在性质上属于产业资本, 而流通股属于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本质上存在着差异, 表现为:产业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 金融资本的表现形式是虚拟经济。

上市公司上市时, 国有股、法人股就被剥夺了上市流通的权利, 从而直接导致我国在股份制和股票市场的初始设计时就出现了股权分置的情况。股权分置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是当时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制度上设计的国有股、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是中国股票市场得以建立、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对于政府而言, 股权分置一方面能够控制上市公司, 另一方面又能募集到大量资金。但是股权分置也存在很大弊端, 结果是:占三分之二绝对多数的国有股不能在证券市场上流通;占三分之一少数的流通股股东以远远高于股票面值的价格认购股票。所以它一直成为困扰股市健康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托宾Q理论是现实中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套利的基础

托宾Q理论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比, 可作为衡量是否进行新投资的标准, 这个比率称为“Q”。其中, 企业的重置成本指建造这个企业所需成本;企业的市场价值就是这个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总额, 它等于每股的价格乘总股数之积。用公式表示:

如果Q<1, 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小于新建造企业的成本时, 收购该企业比建造新企业便宜, 此时会选择收购该企业, 就不会出现新增投资。

如果Q>1, 即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新建造企业的成本时, 建造新企业比收购该企业便宜, 此时当然会选择建造新企业, 就会有新增投资出现。由上说明, 若Q比较大时, 新增投资会较大。

在股权分置改革后, 部分限售股票允许上市流通。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较高时, 即当Q>1时, 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大于在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对相关企业股权的定价。因为存在这种价差, 产业资本就会在股票市场上卖出解禁的上市公司股权, 即存在从股票市场退出的理由, 这时它可以重新投资实业, 从而完成套利。进一步, 可能产生以下后果:原来的上市公司失去主要管理团队后, 开始走下坡路。而刚刚成立的新公司又在逐渐壮大, 再经过运作上市, 这时又给产业资本的套利提供了可能。因此, 可以看出:由于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和重置成本存在价差, 产业资本的这种直接套现只是这些股东减持的一个动力所在;这些股东抛售股票获得资金后重新投入下一个即将上市的公司, 待新公司上市后再次套现是减持的另一个动力。这种模式重复循环, 实际上使大小非从二级市场的多头转变为空头。

当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到一定程度时, 即当Q<1时, 企业的股票市场价值小于在实体经济中产业资本对相关企业股权的定价。此时重新建造类似企业所需成本会高于购买已经上市的公司的股票, 这样当然会选择购买市值较低的公司的股票, 从而出现抄底或者并购等一系列做法。因此, 可以看出:由于企业股票市场价值小于新建造企业的成本, 产业资本此时从股票市场退出的可能性很小, 替代的做法是并购其他市值较低的公司。

凸显的一个现实问题是, 如果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套现后, 把资金投入到待上市的新公司, 等到新公司运作上市后再次套现, 这样产业资本“左右逢源”, 在一轮一轮与金融资本的“蜜月”、“离异”、“联姻”的路途上完成超常规的套利操作。这主要缘于国内对于上市公司主要股东的这种行为没有在制度上和法制上进行约束, 因此存在这种套利空间。国外的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 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出售原有公司后, 会有一些限制性条款, 即禁止在一段时间内, 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在股票市场上抛出原公司的股份后再入股同行业的企业或者组建同行业的公司, 这就使该股东在若干年内无法再涉足这一行业, 从而产业资本反复套利的模式无法实现。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根据投资时间的长短和投资方式的差异, 金融资本又可以分为财务投资者和证券投资者。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模型

1.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博弈模型的假设条件

股票市场上存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这两种资本都有两个可选择的策略, 即做空与做多。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多, 两种资本得到的效用都是9; (在经济学中, 具体的数值并没有意义, 只是用来作比较。) 如果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选择做空, 则两种资本得到的效用都是2;如果一种资本做空, 另一种资本做多, 那么做空得到的效用为10, 做多得到的效用为0。图1的支付矩阵描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图1中的数字均表示得到的效用。

2.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博弈过程如下

先考虑产业资本的策略选择。产业资本在考虑金融资本的策略选择的前提下来决定自己的策略选择。根据已知的支付矩阵, 如果金融资本选择做空, 则此时产业资本也选择做空。 (因为做空的效用2优于做多的效用0。) 如果金融资本选择做多, 此时产业资本仍然选择做空。 (因为此时做空的效用10优于做多的效用9。) 这样, 无论金融资本选择做空还是做多, 产业资本均选择做空, 此时做空是产业资本的占优策略。

按照以上思路来分析金融资本的策略选择时, 我们会得到类似的结论, 即无论产业资本选择做空还是做多, 金融资本均选择做空, 此时金融资本的占优策略也是做空。

3.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博弈后结论

博弈双方都有一个占优策略, 即做空。这样该博弈有一个占优策略均衡 (做空, 做空) 。此时, 再仔细分析一下该矩阵, 我们发现:双方都选择做空策略是因为即使双方都采取合作的做法 (即都选择做多) , 这时股票价格可能会上涨, 对于两者整体来说可能会达到最好的效果。但是每一方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 都会有一种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冲动, 即单方面偷偷独自采取不合作的策略 (即做空) , 期望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双方都会担心因为对方做空而给自己的利益带来损失, 这样双方都会产生先于对方做空的策略, 这样所赚到的盈利要好于做多。此时如果当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都产生这样的想法并且这样实施后, 一方的做空会引致另一方的抛售。这样 (做空, 做空) 的最差结局就会出现, 不仅使得整体利益下降, 各自利益也没有得到满足。

事实上, 低位抛售无论对产业资本还是对金融资本来说, 都没有任何好处。但是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行博弈的角度, 两者均会选择做空。首先产业资本存在做空冲动, 因为:第一, 当初股权分置时, 有许多公司的部分股票暂时是不能上市流通的, 这些非流通股当初以极低的成本购入, 即使按照暴跌后的市价套现, 仍然能获取暴利。因此市场很难准确估量解禁后的套利冲动。第二, 后续的产业资本筹码会越来越多, 抛售难度会越来越大。第三, 产业资本也面临着宏观调控下的产业转型问题。

除了上面提到的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套利的冲动之外, 产业资本套利还存在另一种冲动, 即套现后可以继续进入到下一个待上市公司, 等时机成熟后开始新一轮套现。所以, 此时产业资本会大量抛售所持有的股票, 而众多蓝筹被抛弃使得金融资本也更加确信产业资本做空的策略。此时, 如果股票市场上流动性的增长跟不上流通盘涌现的速度, 那么就会造成股票价格的下跌, 此时金融资本自然也会做空, 资本市场也必定会走低。这个时候对于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来说, 抛售 (做空) 就是他们的占优策略。这就形成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囚徒困境”。

这样的恶性循环促使股价进一步下跌。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抄底或者并购等行为,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又会频频做多, 重新抬高股价, 新一轮的博弈会重新开始, 形成一个重复的“囚徒困境”。

在我国, 股权分置和全流通这两个时期,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力量对比是有所不同的。在股权分置时期, 金融资本占据上风, 这时中国资本市场的股票定价权基本由流通股确定, 也就是由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导的金融资本之间的博弈来确定。最近几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 逐渐进入全流通时期, 以前的非流通股大部分通过支付对价的方式转变为流通股。由于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人们对金融资本的信心, 此时产业资本又似乎有上升势头。随着股权分置的改革, 非流通股转变为流通股之后, 出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博弈和转化, 并且逐步实现融合的趋势。毕竟产业资本是金融资本增殖的源泉, 金融资本是产业资本增殖的助推器。因此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在资本市场上的博弈,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最终实现双赢的格局。

摘要:本文首先对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运用托宾Q理论来分析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单方向套利过程;同时运用博弈论来分析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两者双向的博弈过程。

关键词: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套利,博弈

参考文献

[1].付刚.解禁引发估值向下:产业资本套利金融资本买单.华夏时报.2008.4.12.

[2].黄君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博弈困境.证券时报.2008.5.14.

[3].王盛, 叶军.地板界的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博弈.中国木业国际网.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解构资本市场 篇4

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的经济基础,在于对资本的建构;那么第二次现代化(后现代化)—信息化的经济基础,恰好要建立在对资本的解构之上。

我十年前提出“资本是赚钱的负担”的预言,对于发展中国家也许过于超前;不过,当前对于美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对资本市场进行解构的苗头,在实践和理论上已越来越明显。

从理性向经验的转向

正当从农村公社中走出的一代中国经济学人象朝圣一样,拜向在二百年工业化中形成的以理性为内核的西方经济学时,西方经济学家正从夕阳工业的废墟中爬出来,逃往非物质产业的信息化新大陆。

R.S.戈德法布和T.C.伦纳德在《新千年经济学展望》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现代性传统,进行了与发展中国家朝拜者方向相反的思考。他们首先发现在工业化的高潮之中,经济学存在严重的理性中心倾向,忽视感性经验。

经济学家很晚才发觉,第一轮现代化的趋势是理性的不断加强,第二轮现代化的趋势是理性的削弱。文章提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C.S.贝克尔(G.S.Becker)在1976年的一本书中写道:‘被人们持续不断、亘古不变地使用着的最大化、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这三个假定形成了经济学处理方式的核心。’由于稳定偏好促进了动态的最大化,决定了一段时间内的最优的选择系列,因而贝克尔把稳定的偏好加入最大化和均衡当中。然而,所有这三个假定都正在受到削弱,我们可以肯定,这一趋势仍将持续”。

所有人文学科从二战后都开始了学科的现代化转向。成学科的后现代化转向,为接受信息化的分布式、虚拟化的现实,提供了思想基础。R.S.戈德法布和T.C.伦纳德终于在经济学中也发现了同一方向的新的趋势:“为数不多的经济学家(他们已经接受了“行为经济学”这一称谓)开始相信,实验和其他经验事实的重大价值正在否定最大化假设。行为经济学试图探询以经验证据为基础的对理想理性的偏离。”

这就是我要指出的东西:工业化的经济学以理性为内核,信息化的经济学将以感性为内核。所谓经验经济学,不过是这一趋势的一种被动的反映。这里的感性和经验,绝不同于农业经济所推崇的感性和经验,而是一种网络化、社会化的信息体验。中国经济学家仍然推崇理性经济学,这只不过是中国身处工业化高潮的一种正常条件反射。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是这种过份囿于工业化条件的理论选择,使他们面对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感性化浪潮—游戏、短信、超女、动漫、创意时,缺乏必要的理论反应,从而应付不了三元经济的复杂局面。

在了解到第二次现代化推动经济出人意料地在向感性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后,我们正式的问题就来了:作为理性的最坚固的堡垒—资本、资本市场,以及资本的各种“主义”如何被感性的事物“解构”呢?

我准备从解构资本和资本市场的独特视角,向大家阐释和介绍获得诺贝尔奖的行为经济学家和信息经济学家的观点。在我看来,他们的学说正好具有经济学的后现代转向最主要的特征之一—解构资本和资本市场。想象一下,德里达、福柯、拉康这些现代性的解构者如果会用经济学术语说话会怎样?我认为他们会干与卡尼曼和斯蒂格利茨一样的“勾当”。事实上,在《生产之镜》中解构了政治经济学的鲍德里亚与《普遍经济学》作者、“经济学的尼采”巴塔耶已经在这么干了。区别仅在于,正宗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在表述经济思想时,用的是经济学家甚至信息化工作者听不懂的语言,而行为经济学家和信息经济学家使用的是经济学的语言。

经济学后现代主义的靶心

在经济学家禀赋差异对研究路径锁定作用下,经济学对资本的解构,奇异地表现为一种外围式的解构,即从解构资本市场入手,解构经济学的理性内核。

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我一直在发表一个观点,得不到应和:我认为股票市场本质上是信息市场而不是货币市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信息市场的非均衡,而非单纯的货币市场问题。最近终于看到斯蒂格利茨一个完全同方向的研究。斯蒂格利茨与格林沃尔德在《通往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一书中,运用信息经济学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货币经济学理论,核心就是把股市理解为信息市场而不是货币市场。

这一观点是后现代和信息化的一个核心经济学观点。道理很简单:股市作为资本市场,如果认为它是货币市场,主角就是央行,资本货币就是由集中统一的理性中心决定的;如果认为它是信息市场,主角就是企业甚至个人,资本货币就是由分布式的感性的节点决定的。换句话说,就是解构的。事实上,股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双重性。换句话说,股市对于资本的解构作用表现在,它对资本的定价,不是以黑格尔绝对理念式的超级理性决定,而是由后现代分布式的个体力量通过个别信息决定的。斯蒂格利茨正好也是这样认为。这个问题与信息化有明白无误的联系。

如果说,斯蒂格利茨通过信息经济学对资本市场的解构,还是受到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压制的“异端”的话,那么以卡尼曼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其中的行为金融学)对资本市场的解构,则已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主流观点。行为金融学,是后现代经济学中,唯一在对应领域取代现代性观点而获得正统地位的一支。而他们取得正统地位的,恰恰是在一个最重要的领域—美国金融市场的主导话语权。这是因为股市本质上就具有对资本的解构作用,后现代理论比现代性理论更贴近金融实战的实际,按照优胜劣汰法则淘汰了现代性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将感性提高到了理性之上,强调一种包括理性又超越理性的“更高的”感性。通过感性选择,克服经济人理性的致命弱点—在时间不足、信息不足条件下理性难以施展的弱点—由繁入简,直奔“以人为本”主题,建设性地走向日常生活、走向真实世界。

我说过,信息化的实质是生命化。生命总是理性寓之于内,而感性形之于外的。而工业化的毛病是里外皆理性,最后冒傻气。工业化一旦完成,资本之所以会成为赚钱的负担,而且只适合租金化,就是因为资本这种理性过头抑制灵气的特点所致。这就是后现代要走向感性的原因,信息化中的网络、信息、个人知识不过是通灵宝玉而已。

为什么现在行为金融学却在华尔街大受欢迎、在美国经济学界大行其道呢?这就要归于历史潮流的力量了。美国比中国更加具备信息化的条件,突出表现在,它不光在技术外围实现信息化,在资本市场这个价值核心地带,已经处在非用信息化的规律、第二次现代化的规律,否则难以解释也难以运转的地步了。

首创搅动资本市场 篇5

在此之前的8月10日, 首创置业获得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即将于中国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对此, 首创置业总裁唐军表示, 此动作标志着集团已成功打通香港和国内两个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 将有利于首创置业优化财务结构, 拓展业务规模, 实现资本运作与业务发展的更佳良性互动。

募资总额或达百亿?

首创置业公告显示, 此次发行将按照每股人民币1.00元面值发行不超过14亿股。公司的声明称, A股的发行价将根据届时的市况及H股价格等确定, 筹集资金将用于一批涉投资额95.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 主要是发展及兴建位于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及无锡等14个项目。

有业内人士估算, 以目前港股股价计算, 首创置业A股价值将超过150亿元人民币。即使按照目前股价进行折让, 公司募资总额或达百亿之巨。

公告披露, 首创置业A股发行的对象包括母公司首创集团、机构投资者 (透过网下发售方式) 以及其他内地合格投资者。其中将透过私人配售安排方式, 根据A股将发行予其他投资者之同一发行价, 向首创集团配售不超过3.2亿股新A股。A股发行完成后, 首创集团将持有合共不少于首创置业30%直接及间接权益, 上市股份将达2420756000股, 占总股份的70.62%。

就回归A股的时间表, 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日前称, 公司自身决定不了。“当然, 我们希望越快越好。”同时, 他透露, 首创置业目前正在排队, “排队的大概有200多家。”

首创置业回归A股只是时间问题, 而其在资本市场的运作并未等待。据了解, 从2004年开始, 首创置业就在谋求回归A股, 为此, 公司曾在2005年年底宣布放弃对阳光股份的控股权, 即便如此, 回归事宜始终无果。今年年初, 首创置业总裁唐军就曾透露, 今年公司将继续努力回归A股。尽早确定公司债的发行时间, 并继续探索新的资本合作路径。

新一轮土地扩张运动

在8月10日, 首创置业已获在国内市场发行不超过人民币18亿元公司债券, 意欲打通香港和内地两个资本市场的融资平台, 改善负债结构。

就在获18亿元公司债发行的第二天, 首创置业也对外披露了2009年1-7月的销售业绩。截至2009年7月底为止, 公司实现签约面积共达64万平方米, 签约金额人民币64亿元。

此前, 首创置业拿下位于CBD核心区的郎家园6号地。该地块邻近首创·禧瑞都, 均座落于地铁10号及1号线沿线, 西侧紧邻北京电视台新址, 北隔长安街与万达广场相望, 东边为SOHO现代城, 交通四通八达, 地理位置极其优越。

首创置业总裁唐军表示, 成功收购郎家园6号地块, 代表集团将进一步加强于北京CBD核心区的市场力度。

首创除了透过公开市场及兼并收购获取土地之外, 还将与母公司首创集团的基础设施业务协调互动, 通过早期介入土地整理积累土地资源。

据了解, 首创集团最值得骄傲的基础设施是环保产业。首创集团发展环保产业拥有两种优势:首创集团由政府授权负责北京市污水处理、轨道交通等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业务, 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首创股份卓越的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将推动北京市基础设施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这两种优势的结合, 犹如公司在环保产业起飞的一对翅膀, 有助于公司抢占市场资源。

在取得郎家园6号地块后, 首创置业在北京接下来的一个战略取向, 就是在非核心区域、但是交通便捷的地区, 发挥综合营运的优势来进行完整的生活设施的建设, 以住宅为主, 兼顾商业和配套。西安首创国际城就是如此, 在北京可能也会这样做, 在位置比较偏、但交通便利的区域, 发挥综合营运的能力, 来进行开发。

强调交通条件 (地铁、高速公路) , 是首创置业在北京发展的关键诉求, 这与首创集团的战略完全吻合。首创置业接下来的两个最可能方向:一是大兴方向, 一是京津方向。

根据某地产网新盘数据监控中心上半年的统计数据, 大兴和丰台成为今年上半年北京房价涨幅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 大兴区共有8个项目涨价, 平均上涨达到939元/平方米, 平均涨幅比例达到11.66%。进入7月以来, 受地价高企刺激, 大兴新盘均价普遍超过1万元。

“我们在2007年拿下润枫-锦尚项目用地时, 门前就是一条马车道, 但现在不一样了, 从蒲黄榆桥一直往南的京源快速公路年底将会从项目门前经过, 我们就是看准了南城开发带来的土地升值。”润丰地产总经理王宇向记者表示。

异地扩展战略

首创置业是首创集团旗下的专业房地产公司, 2003年在香港上市, 始终致力于投资开发中高档住宅、甲级写字楼以及高档商用物业, 并有计划地将部分酒店、商场等作为投资型物业长期持有。首创置业在北京开发了中环假日酒店、金融街洲际酒店、阳光大厦、领秀硅谷、阳光丽景、雪梨澳乡、温哥华森林、北环中心、阳光上东、嘉裕花园、AZ-Town等20多个项目。

据了解, 首创异地扩张的企业发展战略是2005年确定的。对于异地扩张, 首创置业执行总裁唐军表示, 在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企业利润两极分化的趋势下, 资本战略、全国化战略成为房地产企业的必由之路。首创一直坚持谨慎原则,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稳健地一步步推进。由此首创制定了近期确立区域扩张战略、搭建管理基础框架;中期树立全国品牌、快速增加外地业务收入;远期成为全国性房地产综合运营商的三大步骤。

据悉, 除在大本营北京、战略核心城市天津等施展作为外, 在3 (X+Y) 扩张战略指导下, 首创置业同时也在中西南、长三角板块择机而动, 争取斩获更多优质土地资源。

截至2008年底, 首创置业拥有的土地储备可建楼面面积约为712万平方米, 其中北京占9%, 另外91%, 分布在天津、沈阳、成都、重庆、西安和无锡。

为此, 中金公司今年上半年做出了首创置业中期业绩预览:计首创置业2009年上半年盈利增长24.5%。上半年收入增长33%, 至33亿元, 结算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预计上半年每股收益0.15元, 同比增长24.5%。

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晓光对于首创下一步新计划有了比较明确的思路。“一个好的地产企业, 要不断在资本市场融资。我认为下一步中国市场中很重要的一条, 地产融资渠道越来越宽。除了货币的宽裕之外, 还有发债上市, H股, 包括信托、房地产基金, 我们公司债券批下来对于下一步的发展肯定是增添了一些力量, 同时也在相应A股的回顾, 也都在做。通过资本的力量, 增强我们的开拓能力。”

链接:

首创系地产拼图

8月24日, 首创集团旗下香港上市公司首创置业登陆A股的努力终于迎来了光明。首创置业发布公告称, 公司已经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申请, 拟发行不超过14亿股新A股。

与此同时, 首创系控制的裕田中国宣布, 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集资3.13亿元, 随后又宣布投得长沙商住地皮, 及收购海南省一幅住宅地。

事实上, 去年首创集团3亿港元曲线入主德信集团 (德信集团已于2009年5月11日更名为裕田中国) , 当时市场猜测, 首创系将通过影子裕田集团借壳德信集团为首创股份基建业务的香港上市做伏笔, 不过当时首创对此不予置评。

可以肯定的是, 首创集团在构建自己的地产帝国战略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另一方面, 作为首创集团旗下一家上市地产板块的首创置业, 一直被认为是首创系最具价值的一个上市平台, 拥有多元化融资渠道。

2003年6月首创置业于香港上市, 2004年2月宣布A股发行计划不被证监会接纳后, 一直努力坚持回归A股的计划不变。

2009年8月10日, 首创置业在发债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突破, 成功获得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即将于中国境内市场发行不超过18亿元公司债。

网络资本市场 篇6

(一) 借款费用的概念

借款费用是指企业因借款而发生的利息及其他相关成本, 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着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以及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等。

(二) 借款费用的确认

1、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

根据借款费用准则的规定, 借款费用确认的基本原则是:企业发生的借款费用, 可直接归属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购建或生产的,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其他借款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2、符合资本化的资产, 是指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生产活动才能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或存货等资产。资本化期间, 是指从借款费用开始资本化时点到停止资本化时点的期间, 但不包括借款费用暂停资本化的期间。

3、借款费用允许开始资本化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即资产支出已经发生、借款费用已经发生、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须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

(三) 借款费用的计量

1、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1)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借入专门借款的, 应当以专门借款当期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或进行暂时性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2) 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占用了一般借款的, 企业应当根据累计资产支出超过专门借款部分的资产支出加权平均数乘以所占用一般借款的资本化率, 计算确定一般借款应予资本化的利息金额。资本化率应当根据一般借款加权平均利率计算确定。

(3) 在资本化期间内,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 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借款辅助费用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 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 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3、外币专门借款汇兑差额资本化金额的确定

出于简化核算的考虑, 借款费用准则规定, 在资本化期间内, 外币专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汇兑差额, 应当予以资本化, 计入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而除外币专门借款之外的其他外币借款本金及其利息所产生的汇兑差额应当作为财务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二、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与资本市场的关系

通过对借款费用准则的解读可以看出, 企业利用专门借款尚未动用的借款资金进行暂时性投资, 就会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与资本市场产生密切关系。为了更清晰的说明两者间的关系, 现举例如下:

某公司发包给甲企业兴建两幢结构完全一样的办公楼A、B, 工期均为12个月, 工程采用出包方式。合同约定, 鉴于甲企业施工能力, 办公楼A于2007年1月1日建造, 于2007年12月31日完工。办公楼B于2008年年1月1日建造, 于2008年12月31日完工。该公司分别于每月月初支付给甲企业工程进度款100万元。为了此项工程, 该公司分别于2007年1月1日和2008年1月1日专门借款1200万元, 借款期限为1年, 年利率分别6%和7%。办公楼A和B分别于2007年12月31日和2008年12月31日完工,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该公司为了提高资金效益, 经董事会决议将闲置借款资金用于投资上证50交易型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50ETF) 。2007年该公司投资记录见下表:

2008年该公司投资记录见下表:

为了简化核算, 不考虑钱存入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

2008年由于投资亏损, 导致赎回本金不足以支付工程款, 差额部分该公司用自有资金支付。不考虑自有资金的成本。

1、确定办公楼A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办公楼B借款费用资本化期间为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

2、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专门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2007年专门借款每个季度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1200×6%÷4=18 (万元)

2008年专门借款每个季度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1200×7%÷4=21 (万元)

3、计算在资本化期间内每个季度利用闲置的专门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的收益:

即用剩余投资本金×季度收益率, 具体金额见上表。

4、由于在资本化期间内, 专门借款利息费用的资本化金额应当以其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 减去将闲置的借款资金进行短期投资取得的投资收益后的金额确定, 因此:

2007年1至3季度利息资本化金额为0。因为实际发生的利息费用减短期投资收益后的金额为负数, 而利息资本化金额不能为负数。

2007年4季度利息资本化金额=18-0=18 (万元)

2008年1季度利息资本化金额=21- (-278.64) =299.64 (万元) , 但是利息资本化金额只能为21万元。因为在资本化期间内, 每一会计期间的利息资本化金额, 不应当超过当期相关借款实际发生的利息金额。

同理, 2008年2季度和3季度利息资本化金额均为21万元。

2008年4季度利息资本化金额=21-0=21 (万元)

5、经过上述计算可以得出办公楼A借款费用资本化为18万元。办公楼B借款费用资本化为84万元。

三、总结

在资本市场繁荣时期, 可能会导致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小于资本市场萧条时期。进而会低估资产的价值, 从而提升企业的内在价值, 对资本市场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网络资本市场 篇7

一、作者简况及文献基本结构

(一) 作者简况

《研究》作者S.P.Kothari, 系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 兼经济、财务和会计系主任。于1982年获印度管理学院会计与财务硕士学位, 1986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会计学博士学位, 哈佛大学商学院和伦敦商业学院访问教授、罗彻斯特大学赛门商业管理学院副教授。S.P.Kothari现任《会计学与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主编, 他在《会计评论》 (The Accounting Review) 、《会计学与经济学杂志》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金融经济学期刊》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美国金融学会期刊》 (Journal of Finance) 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几十余篇, 并著有《财务报表分析》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 等著作。

(二) 文献基本结构

《研究》以回顾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需求为开端, 从基本分析和估价、资本市场效率检验、会计在契约和政治进程的作用以及披露监管四个主要的资本市场研究的来源为主题, 展示了多年来对资本市场研究的需求程度。《研究》以早期 (20世纪60年代) 的和20世纪80、90年代的资本市场研究为主线贯穿全文, 形成了资本市场领域系统的较完备的回顾与评述, 为研究者和从业者提供了宝贵的教学意义和实务指南。本文的研究结构主要包括:介绍、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需求、早期资本市场研究、20世纪80、90年代的资本市场研究以及总结和结论五个部分。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需求

在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文献, 很大一部分是检验财务报表信息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 被称为资本市场的研究, 研究显示了资本市场研究的需求程度。

一是基本面分析和估价。基本面分析在证券定价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简单地讲, 基本面分析就是利用过去的信息来进行股票选择, 目的是通过详细分析关键项目, 如盈余、风险等因素确定公司证券价值。当前财务业绩和未来的现金流在时间上的联系, 以及同时期的财务业绩和证券行市或价格变动的影响是可预计的。资本市场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提供这些联系的证据。基本分析的重点是以鉴别错定价格的证券为目的的估价。基本面分析使当前和过去的财务报表信息的利用成为必需, 再结合行业和宏观经济数据以形成公司的内在价值。并且相信“价格趋同价值是一个比预先证据的提出慢得多的过程” (Frankel和Lee, 1998) 已在学者之间传播开来。此外, 作者回顾了与基本面分析和价值评估有关的价值评估模型, 推动了基本分析的研究。

二是市场效率的检验。Fama (1970, 1991) 定义一个高效率的市场, 在这其中证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所有可用的信息。证券市场是否有效地提供报告是很多人非常关注的, 包括投资者、管理者、准则制定者和其他市场参与者。证券价格受财务信息的影响, 这解释了学术和执业会计师和准则制定者对市场效率研究的兴趣。然而, 从一个会计处理方法到另一种的转变无直接现金流、信号或者奖励结果的影响, 这样的转变不影响高效率市场中的证券价格。披露和财务报表确认之间的选择从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影响角度看来存在较少的争议。因此, 需要对市场效率进行实证研究。与市场效率有关的会计文献显示出两种类型的检验:短期和长期事件研究。

三是会计在契约和政治进程中的作用。实证会计理论 (Watts和Zimmerman, 1986) 预测, 使用会计数字薪酬和债务契约以及政治进程中影响公司的会计选择。大量的会计文献验证实证会计理论的预测。许多检验需要使用资本市场的数据, 如果执行有力的实证会计理论检验和改善省略变量相关的检验的影响, 研究人员试图控制影响证券价格的财务信息, 这与市政会计理论是无关的。这引起了资本市场研究的需求, 也会帮助研究人员设计功能更强大的以股票价格为基础的实证会计理论的检验。

四是信息披露监管。在美国, 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由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授权, 负责规范发行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的披露准则。资本市场研究可以帮助确认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所陈述的目标是否为已发布的准则服务。财务报表的编制是否根据一项新的准则转达资本市场的信息;财务报表的数字是否根据一项新的准则与同期股票收益和价格更高程度地相关;颁发新的披露准则的经济后果;准则的制定的性质和范围也有可能受准则制定者对于证券市场信息是否效率的看法的影响。因此, 准则制定者对资本市场中检验市场效率的研究有兴趣。在国际上, 准则制定者大概是从资本的市场研究寻求证据。如果准则被统一, 是否应将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 (GAAP) 当做准则;或者准则是否应国际化发展, 对这些问题和相关问题的关心促成资本市场研究对国际会计与资本市场数据的使用的需求。

(二) 早期 (20世纪60年代) 资本市场的研究

Ball和Brown (1968) 以及Beaver (1968) 开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之先河, 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它们的出现也是具备了一定条件后才可实现。19世纪60年代中期, 会计理论逐渐标准化, 会计理论家预先提出会计政策建议是建立在一套假定的会计目标的基础上。产生了很多针对是否历史成本会计传达有用的信息或者公司财务健康情况的准确估计的怀疑。虽然会计理论家们和从业者们对是否历史成本会计数据能精确反映一个公司的财务健康状况提出了一个含糊的观点, 但针对该问题的科学的证据还不存在。确认是否会计数据包含或是传达公司的财务业绩的实证证据为Ball和Brown还有Beaver的研究提供了动机。在金融和经济学中有三个专业并行发展, 为Ball和Brown还有Beaver的开创研究铺平了道路, 它们是: (1) 实证经济理论。该理论由Friedman (1953) 为开端, 它描述实证科学是“一种‘理论’或‘假说’, 基于它将产生尚未得到观察的现象的有效并有意义的 (不是毋庸置疑的) 预测”。 (2) 市场有效假说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Fama (1965) 介绍了过去理论的和实证的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对概念完善和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证测验做了重大贡献。持续的市场有效假说为资本市场实证会计研究敞开了大门, Sharpe (1964) 和Lintner (1965) 发展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CAMP对公司具体会计信息和与该公司的股票报酬具体组成部分相关的研究, 与有效市场假说共同为国内公司具体报酬组成的估计提供了便利, 公司具体组成部分的使用单独增强了会计报告的信息内容的测验 (Brown和Warner, 1980, 1985) 。 (3) Fama等人 (1969) 的事件研究。Fama等人 (1969) 引导了金融经济学的第一次事件研究。Fama等人的研究检测经济事件盈利公告的过去、现在、将来的证券价格情况。

一是事件研究。Ball和Brown (1968) 和Beaver (1968) 是资本市场会计研究领域的先驱学者, 它们都涉及事件研究方法。在事件研究中需要判断是否为事件, 向市场参与者传达新的信息。事件研究结论的可信任程度取决于事件是否散步于日历时间以及是否有混淆事件 (如股利分配宣告和盈余公告同时出现) 与研究者感兴趣的事件共同发生。Ball和Brown以及Beaver (1968) 提供强制的会计盈余公告的信息内容的证据。Ball和Brown提供用于两个盈余期望模型的证据:一个简单的随即游走模型和一个市场盈余模型。Beaver还通过比较盈余公告期间和亏损期间的交易量来检验信息流动。Beaver (1968) 提出了通过检验盈余公告中股票报酬和交易量而指定一个盈余期望模型面对的问题。

二是关联研究。Ball和Brown除了从事事件研究外, 还引导了关联研究。一项关联研究是检验财务业绩计量方法 (如盈余或经营现金流) 和股票报酬率正相关关系, 每项计量都贯穿相关的长期, 同时期时段。所以, 关联研究推断会计信息和证券价格之间没有因果关系。Ball和Brown的证据清晰的显示当期的会计盈余获取了证券报酬反映的信息集。Ball和Brown还通过检验市场对盈余公告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反映的迅速性和无偏性来检验市场有效性。他们找到盈利公告后漂移的初步证据, 证据表明市场特别地对坏消息的的调整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这就解释市场的反映不足和对盈余信息的后期逐步调整。早期的事件研究和联合研究是开创性的研究反驳了历史成本盈余计量过程只会提供毫无意义的数字的观点;驱散了关于会计对资本市场信息垄断的想法。早期证据清晰地证明会计不是一个特殊的及时的影响证券价格的信息资源, 伴随着很多竞争性的的盈余信息, 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所暗示。

(三) 20世纪80、90年代的资本市场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的内容予以研究。

一是资本市场研究方法论。资本市场研究试图回答一个广泛领域的问题。对前期的研究检验包括:可观察的审计质量是否影响公司盈余和证券报酬的关系;作为正常收益部分的短期获利和非常项目的短期损失的报告如何影响价格;如何检验会计方法变更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对其他退休后的雇员收入 (OPEB) 的披露是否有价值相关性;经济增长值 (EVA) 指标与股票报酬的相关性比是否高于与历史成本会计收益的相关性;证券交易委员会停止对美国公认会计原则GAAP和国外或者国际公认会计原则的协调的要求, 为非美国公司在美国上市交易并且在美国增资的后果是什么;如果GAAP变为允许管理者将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财务报表是否就提供更多现行经济收益的信息。《研究》从以下四部分具体讨论了研究方法:

盈余反应系数。盈余反应系数研究动机在于其本身对估价和基本分析中的潜在应用和便利设计, 更加有效的对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假说或者自愿披露或者会计信号传递假说。最有希望的关于盈余反应系数的研究领域是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与经济决定因素的关系, 如竞争、科技、创新、公司治理效果、奖金政策等。在过去的研究中, 普遍存在盈余反应系数较小的情况, 可用四个假设解释:价格主导盈余;无效资本市场;盈余噪音和不完善的GAAP;以及短期盈余。随着对盈余反应系数研究的发展, 其研究模型也随其不断进步。一般的对盈余反应系数的估计模型为Rt=a+b Xt+et, 修正可决系数过低, 为25%;关于现行和未来盈余报酬的回归模型, Rt=a+b Xt+c Xt+1+et, 由于在此模型中不存在遗漏变量, 所以其修正可决系数由25%增加到了50%;Rt+Rt+1=a+b (Xt+Xt+1) +et, t+1模型扩大了报酬———盈余测量窗口, 可决系数为56.25%;包括主要时期报酬模型:Rt+Rt-1=a+b Xt+et-1, t在此模型中, 克服了价格引导盈余为结果的对报酬-盈余的回归中产生的变量误差问题。然而, 回报———盈余的关系是不完美的, 因为在模型中忽略的变量去解释关于未来的反映当期报酬的盈余增长的信息。另外, 因变量包含了t-1时期的盈余的消息, xt-1, 这仍然没有包含在解释变量, Xt;包括未来盈余和未来报酬的模型:Rt=a+b Xt+c Xt+1+d Rt+1+et。通过采纳未来报酬作为自变量会减轻变量误差问题。如果对未来盈余增长的新信息和现行增长的预期成分的代替是正确的, 那么估计的盈余反应系数将是无偏的且模型的解释能力接近100%。此外, 模型的成功还依赖于代替的质量。

时间序列、管理和分析师对盈余的预测。研究盈余和管理以及分析师预测的时间序列特性的研究至少有五个原因:几乎所有的估价模型都直接或间接地适用盈余预测;资本市场研究和财务报表信息以及证券报酬相关, 频繁地适用期望盈余模型以便孤立未期望盈余成分和预测成分;市场有效假说在实证和理论上都逐渐地被质疑;实证会计理论研究假设有效的或机会主义的盈余管理和 (或) 探究管理者对会计程序的选择;分析师和管理预测是资本市场的信息资源, 预测反映了信息环境并影响证券价格变化水平。对盈余预测的前提是要明确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 对盈余的研究分为年度盈余和季度盈余两方面。其中, 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征为随机游走和均值回转。大量证据表明随机游走或伴随漂移的随机游走是对年度盈余的时间序列特性的合理描述。年度盈余随机游走不像证券价格的随机游走特性没有得到经济理论预测支持, 而是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理论预测。均值回转的经济因素是:产品市场的竞争暗示超出正常的盈利能力是可以忍受的;会计谨慎原则激励管理者对经济上坏消息的确认快于好消息;公司承受损失时, 如果管理者不打算恢复, 公司有清算的权利;短期特别项目和损失的发生频率随着时间流逝会剧烈地增加, 这意味着盈余变化是可预测的。对季度盈余特性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点展开:季节盈余在很多行业中具有季节性的, 是因为它们主要的商业活动的季节性自然状态;季节盈余更及时, 所以季节盈余预测的使用作为对市场期望的代替很可能比使用过去年度盈余预测更精确;GAAP要求季报期间作为年报期间的主要部分;年度盈余观察值是季度盈余观察值的四倍。对季度盈余的预测可运用Box-Jenkins自回归整合移动平均 (ARIMA) 模型, 也存在简单些的模型。此外, 还可从盈余组成成分特性入手。盈余分为应计利润和现金流量两个成分。利用应计利润这项指标能追踪管理者利用会计职业判断机会主义地操纵应计利润的动机, 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应计利润或盈余成分的经济模型不是最适合历史数据的。

管理预测是自愿的预测, 但存在经济动机:诉讼对管理者针对自愿预测和坏消息预测的决策有威胁;考虑管理对披露管理预测成本的影响;以及管理预测和公司内部股票交易的及时性。一些证据表明管理预测有信息含量, 而且这些信息含量与大量管理预测质量的决定因素正相关。《研究》回顾卖方分析师预测。这类研究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检验分析师一致预测的特征。第二类注重个别分析师预测的特征, 在横截面或时间限制上。Brown等人 (1987a, b) 表示, 分析师预测控制了及时的优点, 它们也比时间序列预测更精确, 而且与股票报酬的相关性稍高一些。然而分析师的乐观主义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研究, 进而导致预测偏差。资本市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主要问题包括:因为数据的交叉相关或者回归残余形成的检验统计量的偏差;价格和报酬回归模型;与备选模型信息内容的比较, 如比较与现金流量及股票报酬相对的盈余的关系。可操控性和非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至少有三种研究使用了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在检验可操控性会计数字的管理动机有关的契约成本和政治成本假说中得到使用。许多研究将市场效率作为一种保全假说使用, 将盈余成分和股票报酬相关联, 检验了有效的契约和机会主义假说。最近研究的流行领域, 即检验市场无效和应计利润操纵的资本市场动机的联合假设, 如在股票发行前上调利润。在这些研究中, 有5个模型, 它们是De Angelo (1986) 中的模型, Healy (1985) 中的模型, Dechow和Sloan (1991) 中的行业模型, Jones (1991) 中的模型以及Dechow等人 (1995) 中修正的Jones模型。这些模型中只有Jones模型和修正的Jones模型被普遍的使用。Dechow等人 (1995) 的结论是:“Jones (1991) 发展的修改后的模型译本在检测盈余管理上有很强的能力”, 提供了修正的Jones模型对偏差的广泛应用。未来对可操控性和非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的研究倾向于更好的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和更完善的检验。可操控性应计项目模型的不规范和偏差说明对盈余管理的推论可能是不准确的。应计项目应该被建成与公司过去经济业绩紧密联系的函数模型, 以至于可操控性应计项目能被更准确地分解。对公司经济业绩的冲击影响了正常应计项目, 也提供了管理者乐观地操控应计项目和传达信息的动机。这使研究者从非可操控性应计项目中分离出可操控性应计项目的任务变得更复杂。

二是备选会计业绩计量方法。以Ball和Brown (1968) 为开端, 很多研究适用股票报酬比较备选的会计业绩计量方法。例如, 历史成本盈余、现行成本盈余、剩余收益、经营期现金流量等。研究对比备选业绩计量方法的动机是发现业绩计量方法的不足。Lev (1989) , 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 (1994) 也叫做Jenkins委员会, 以及薪酬顾问如Stern, Stewart和Company (Stewart, 1991) 都认为, 历史成本财务报告模型提供相对于公司盈余“低质量”的盈余。当时的研究关注检验新的FASB要求披露的业绩计量方法。这些研究的证据表明, 在无管制的环境 (如在REIT行业的业绩度量方法) 下自由发展的业绩度量方法比受规章管制 (如全面收益) 的有更多的信息含量。备选会计业绩计量方法的研究以与报酬相关作为标准, 并且一些研究者反对使用业绩计量方法的未预期成分。这暗示使业绩度量方法水平与价格水平相关。使用价格的好处是, 它包含了关于有效市场中未来现金流量的期望的信息, 这意味着未来现金流量期望向量瓦解为一个单一数字。价格和业绩度量方法相关的不利面为, 由于异方差性和与遗漏变量的相关性会产生严重的计量经济学问题。

三是价值评估和基本分析研究。基本分析研究的主要动机和它在实际中的应用是因为投资的目的而鉴别错定价格的证券。然而, 即使在有效的市场, 基本分析都扮演重要角色。运用财务比率预测未来的盈余将比用其他方法更加准确;它能识别被错误定价的证券, 基本前提是财务比率基础模型好于其他方式预测未来盈余, 而且这种出众的预测能力现行市价难以反映出来。对于基本分析和估值, 会计文献依靠股息贴现模型或其转换形式, 如盈余 (资本n化) 模型或k者剩余收益模型。股利折现和盈余资本化模型该模型归因于Williams (1938) 。股利折现模型将股价定义为未来股利折现期望的现值, 折现率为风险修正的报酬的期望率。这里Pt是时间t时的估价, 是一个加和的符号, Et[Dt+k]是股利在t+k时期的市场期望, rt+j反映股利在t+j时期的系统风险的风险修正后的折现率。Gordon (1962) 对分红过程和源于简单估值公式的折现率做了简单的假设, 得出了著名的Gordon增长模型。如果折现率r是常量, 而且预期股利在g

四是市场效率检验。财务会计文献中检验市场效率的文献分为两类:事件研究与回报可预测性横截面的检验 (Fama, 1991) 。事件研究检验证券价格在几分钟至几天的短期窗口或一至五年的长期窗口期间的表现。回报可预测性横截面的检验, 检验了形成于具体交易规则的投资组合回报横截面是否与期望回报的模型 (像CAPM) 一致。从事件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来自短窗口事件研究的证据大体上和市场效率一致;长期窗口事件研究这些研究假设市场会对新的信息过分反应或者反应不足, 因为持续的非理性的明显行为以及市场上的误差因此它需要花费较长的事件去纠正错误的估计。在检验市场效率检验的研究中, 也可以使用回报的可预测性的的横截面检验这一工具。它与事件研究有两点不同:包含在分析中的公司不需要经历一个像发行新股一样的具体事件;回报可预测性的检验通常分析具有明确特征的股票投资组合的回报, 以一年的普通日期开始, 而事件研究的日期通常并不局限于日历时间。会计中有两种类型的回报可预测性的横截面检验:检验基于市场错误定价的单变量指标的业绩表现的可预测性检验以及估算如公司与市场价值相关的基础价值的多变量指标的检验。无论是错误定价的单变量还是多变量指标都产生了一个重大的一至三年的证券投资组合形成后期的异常表现。未来研究应关注以回报可预测性检验为基础重新评估现有研究发现。

三、《研究》对西方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意义

(一) 《研究》对西方会计领域发展的评价

《研究》在时间和空间上系统地总结并评价了过去30年西方会计领域资本市场会计研究发展历程。《研究》将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分为20世纪60年代和80、90年代两个阶段, 形成时间脉络, 而会计领域资本市场会计研究供需的经济基础框架构成了空间层次。《研究》回顾了资本市场和财务报表信息的关系, 指出现存文献的不足并讨论了为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并行发展的探索将引导研究的重大突破。《研究》指出目前最受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可操控性应计项目、分析师预测特性动机的影响、价值评估、基本分析以及市场效率检验。市场无效和基本分析下的异常回报已经引发了一场检验市场效率研究的巨浪。这些研究吸引了学者、投资者、金融市场监管者以及准则制定者。

(二) 《研究》指明了检验市场效率的研究取得进步与否的衡量标准

一是研究人员必须认识到有缺陷的研究设计选择可能产生市场无效假象。二是支持市场无效的研究者应该提出稳健性假设和经验检验以区分行为金融理论和不依赖投资者非理性的有效市场假说。上述设计解释力更高的检验和可反驳的市场无效理论强调会计研究者突破学科界限对经济学、金融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研究需求。

四、我国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缺陷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 我国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缺陷

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表明, 资本市场与会计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我国资本市场发展首先对会计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蒋义宏, 1998) 。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触及到会计信息的作用、会计准则制定、会计计量、会计信息披露、会计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由于起步较晚, 这必然会给资本市场内的会计研究带来潜在的不便。我国最早的实证文章是吴世农等 (1997) 和赵宇龙 (1998) 的研究, 但这些研究没有做出更多贡献且同时期众多的研究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忽视了中国和外国制度背景以及数据的差异。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会计领域对资本市场研究的加深, 我国对资本市场的研究水平已逐步提高。但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是个新兴产物, 对其研究历程荆棘密布, 然而, 克服这种困难的过程也是会计和资本市场并行发展的过程, 将必然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拓展会计研究领域和方法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 我国会计领域资本市场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金辰:资本市场重在声誉 篇8

编者按:“财经公关”这一概念,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接受, 随着资本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必将涌现出巨大的投资者关系管理和财经公关需求, 迎来这个行业的大发展。财经公关的本质是什么?它与常规公关公司的区别在哪里?未来将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带着这些问题, 《国际公关》杂志记者采访了怡桥财经传播有限公司总裁金辰。

《国际公关》:作为公关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 财经公关主要为客户提供哪些服务, 它与常规公关公司提供的服务区别在哪里?

金辰:财经公关归根结底还是公关行业, 它的本质是帮助客户建立完善的品牌营销体系, 配合客户的产品营销计划, 提供专业的路径渠道。财经公关包含了很多常规公关公司的服务, 但它主要是具备了跟资本市场对话的平台, 帮助企业制定专属的路径图, 这才是财经公关发展的核心所在。与常规公关公司面对的实物产品营销不同, 财经公关主要是针对资本市场的抽象金融类产品, 如股票、证券等, 与常规产品营销相同的是, 招股说明书就像是产品的规格使用手册, 投资金融产品就意味着投资未来。

财经公关扮演着渠道供应商的角色, 为客户提供融资策略, 制定路径图, 帮助他们实现融资目标。

现实中很多人对财经公关还存在误解, 认为财经公关就是帮助企业消除负面影响、包装股票, 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发展历程所造就的印象, 对财经公关有很大的误读。目前, 我们公司推出很多新的服务产品, 近期我们即将推出一个关于声誉管理的培训课程。通过这个课程, 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树立在资本市场中良好的公众形象的意识。如若干年前《21世纪经济报道》提出了关于“企业公民形象”的概念, 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企业公民形象的重要性, 他们对企业公民形象的概念是模糊的, 对媒体也始终持一定的距离, 甚至是躲避的态度。其实如何与媒体沟通, 与公众投资者沟通是有技巧的, 这也是我们公关公司必须要帮助企业做好的事情之一。比如未来, 新闻发布会将成为一个常态, 企业必须学会跟媒体、跟公众投资者正常沟通, 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完善企业的公民形象。

好的声誉不是建造出来的, 而是伴随着企业的诞生, 慢慢成长起来的, 就好比一个生态系统, 要加以规划和引导, 使之如园林般美丽, 而不是杂草丛生的原生态。

《国际公关》:怡桥财经已经成立10余年, 在行业内一直处于领先位置。与其他财经公关公司相比, 怡桥财经最大的优势体现在什么地方?

金辰:怡桥财经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 也经历了几番大起大落。这个行业门槛低, 竞争激烈, 能生存到现在的财经公关公司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公司的核心优势是我们一直着力的方向。首先, 我们有着非常清晰的行业定位, 我们是服务商, 为资本市场提供专业的渠道平台, 如何把这个平台搭建好, 是我们内部一直在积极探讨的一个问题;其次, 我们的人员定位和专业素质要求非常清晰, 我们要求员工必须具备全面的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路径的规划能力, 同时要对资本市场的融资融券业务有足够的了解。怡桥财经的核心能力是路径规划能力和执行能力。财经公关未来的竞争不光是人才的竞争, 更是思路和战略的竞争, 好的创意可以四两拨千斤, 它带来的价值将是无法衡量的。

我们正在积极规划如何把基础服务平台搭建起来, 以便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如A PP的应用, A PP是目前一对多最好的平台, 它的优点是内容更新及时, 成本低, 而且速度快, 客户只要下载就可享有相应服务。财经公关如何将基础服务做到信息透明化、便捷化、及时化, 是我们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在我们的业务链上, 我们往往更多地倾向于券商的专业方向, 但财经公关与券商方向不同, 角色不同, 财经公关更多的是一种对外的推广窗口, 就像打造一个歌手, 演唱功力的培养是券商的职责所在, 而我们财经公关要做的是帮助歌手打造公众形象, 使之能够闪亮登场, 建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

在中国的股市, 很多股票的市值与企业本身价值是脱钩的, 有的企业质地优良, 但是股价始终涨不上去;有的企业质地一般, 股价却被炒得很高, 这都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我们身处网络时代, 信息就是最大的产品, 基于信息之上的积累得到大量的数据。我们正在研究一个新的课题, 帮助客户做数据的挖掘和分析, 得出具有参考性的指导意见, 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加客观理性的决策。

《国际公关》:每次新股停发后都会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巨大改革, 也会对财经公关行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如2007年停发后的股权分置改革, 2009年停发后的创业板推出, 等等。2012年下半年开始的新股停发, 对财经公关行业有什么影响?据说新股发行又将开始, 您觉得这次改革会对财经公关及媒体行业产生哪些革命性影响?

金辰:中国股市从建立至今已经停发过7次, 每次停发过后, 市场都会有一轮报复性反弹, 而我们财经公关更希望看到的是一种良性循环, 而不是市场的大起大落。

无论监管政策如何变化, 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市场化的脚步迈得更大一些, 虽然新股停发, 但这样有利于财经公关这个行业的自我反省与沉淀, 以便在未来的市场提供更加有效的专业服务。

《国际公关》: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财经公关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金辰:传播渠道的改变, 必然会影响整个行业, 比如说自媒体的兴起。自媒体平台有很多, 自媒体在未来可能与主流媒体分庭抗礼, 将会有1/3的渠道被自媒体所取代。对于财经公关来说, 建立完善的媒体平台渠道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善于沟通驾驭所有的渠道, 我们才能给客户提供更加专业的市值管理服务。比如微博营销、微信营销, 包括未来的A PP构建, 包括帮助客户建立他们自己的微信平台, 通过这些帮助企业建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 只有声誉和口碑才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持续动力。

《国际公关》:能否预测一下财经公关未来的走势?

金辰:总体而言, 财经公关未来的生长空间还很大, 主要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媒介渠道的发展以及客户的成熟程度有关。随着参与到这个市场的人数不断上升, 也将会促进财经公关的不断发展。

资本市场的使命 篇9

如果中国能将商业银行、养老保险、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等纳入统一的金融市场,人民币借助这场危机逐步成为国际化货币,那么中国的金融将为优化中国的出口结构、树立中国的金融国际地位、改变全球资源品定价起到实质性的助推作用。

中国经济的驱动力正在悄悄进行着新老更替。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必将担当重任的资本市场,需要大决断。

中国的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历史性的关头。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新的经济增长引擎正在构建;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中国经济也比以往更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股市。

探索中国股市走出困局的路径,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资本市场已经与中国经济高度相关。2007年年底以来,中国股市深幅下跌的内在原因就是,我国的经济转型遭遇了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例如,最近股票市场的快速下跌就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使得整个市场,特别是包括大小非在内的投资者,对经济将可能陷入危机达成共识。

因此,在这样一个转折的年代,我们又不得不正视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经济过去10年乃至30年发展的老驱动轮将逐步衰减,那么未来中国中长期快速稳定发展的动力又在何方?

中国经济的新驱动轮

我们认为中国未来10年,乃至更长的30年,主要的经济动力来源于新的驱动轮:新农村改革和PRC模式。

第一个新的驱动轮——新农村改革。新农村改革是指十七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新的农村和城镇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以及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新模式所带来的新期待。

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将在以下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对投资品行业的影响。不同模式的城市化进程继续演进,房地产出现结构性变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向中西部腹地发展,带动建材、钢铁、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原材料等行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推动城市化制造资源的发展;

二是对消费结构的影响。国家进一步配套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赋予农民财富、加快农村消费信贷的发展,推动农民消费;提高农村劳动力成本、加快收入分配体制改革、进一步启动内需;

三是对贸易结构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农村改革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化资源和累计产能的充分利用,加大机械设备等行业的出口竞争力。发展农村金融可以进一步扩大货币乘数,深化金融改革。

第二个新的驱动轮——PRC(Producer-Resource Supplier-Cycle)模式。即,随着发达国家在经历经济衰退以后,他们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资源品国家在这一轮大宗商品牛市中获得了发展的启动财富,具备了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条件,反过来需要中国等制造业国家输出城市化的制造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这就为中国在原有和消费国之间形成的经济循环基础上找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这个新的模式将在三个方面产生影响:一是出口结构,二是中国金融国际定位,三是改变全球资源品定价。虽然这些都是长期的因素,但我们可以等待市场不断改变预期,甚至于我们将看到短期出现一些反向变化的可能。包括因为大宗商品价格下滑导致的部分资源国的支付能力下降,包括部分资源立国的国家的外汇储备迅速下降,包括部分资源企业出现财务危机,这些因素意味着中国资本将迎来海外并购的良机。正因为如此,资本市场肩负重任,没有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这些预期的实现将非常困难。

大智慧、大决断和大操盘

显然,在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发挥起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当前,必须在危机中推动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

一是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构建中国曲线。没有一个统一的金融市场,就存在很多不可知的风险。13年前商业银行离开交易所市场是为了规避风险,现在让商业银行重回交易所市场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只有充分利用交易所市场透明的交易机制,才能为资本市场发展建立一个通道,疏通当下分割的资金融通。

二是引导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投资者结构。只有像社保、企业年金和其他各类养老金都能大批量进入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才具备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结构。而包括企业年金的税收政策、投资管理人的统一管理、保险资金的市场化管理体系等问题都需要有大决断才能推进。

三是把握机遇,乘势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没有货币权,就没有国际地位,就会受制于人。中国的外汇储备如何在这轮危机中发挥作用,是中国千载难逢的机遇,包括争取在IMF中的话语权、提高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的清算比例、获得和亚太地区、资源国(PRC模式所指的国家)之间的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等等。

第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加快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的出台。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并不会改变市场的趋势,但使市场具备了双向投资的机制。有了双向投资机制,资金才能持续地留在市场里,市场才能自动找到底。管理层应充分培育市场的机制,进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进一步放松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和收购兼并的制度性障碍。一旦上市公司自身发现股票被低估了,就可以回购股票;一旦大股东或者其他战略投资者发现股票价值被低估了,就会出现增持和购并。这些都是资源配置必需的手段。

——拿出推动股改的勇气推动双向扩容。资本市场本源的任务是建立一个投融资的市场,要让资本市场走出困境,必须想方设法恢复再融资。树立几个铁路、电网等公共设施公司再融资的典型案例,可以推动市场逐步恢复元气。

中国资本进入国际市场 篇10

一个中国的财团买下了世界上最大的农场——澳大利亚昆士兰的卡比农场。卡比农场占地9.3万公顷, 面积相当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 位于昆士兰和新南威尔士交界处。支持方表示, 这项交易将确保澳大利亚最具有标志性农场的前途。可是批评人士担心, 这将是向外国人变卖澳大利亚农业瑰宝的开端。

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业, 包括奶制品工业的兴趣越来越大, 以确保对中国新兴中产阶级的食品供应。澳大利亚南部的岛州塔斯马尼亚州政府曾经表示, 欢迎中国的农业投资。

上一篇:网络热点话题预测论文下一篇:队伍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