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2024-07-03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精选12篇)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1

0 前言

从1990年深沪证交所相继创立到今天, 中国股票市场走过近20年。中国上市公司大部分由国有企业转制而来, 公司的成功上市往往是原先国有企业提供核心盈利资产, 剥离不良资产为代价的, 因此在上市之后曾经付出许多的原国有企业必然要求上市公司给予回报。

公司治理问题概括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 存在代理成本, 要想达成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统一就得促使管理者在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前提下谋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股东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这是由我们上市公司“一股独大, 股权分置”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股权特点产生的问题, 大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只有通过诸如“恶意派现”, “隧道挖掘”等方法占有上市公司资源, 对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造成侵害。

如何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是成为了上市公司治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也是本文所有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小投资者保护的三个层面:公司治理改善是核心。

关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的概念框架可以从国家层面, 市场层面和公司治理三个层面提出建议。

在国家层面上, 主要的是关于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健全性和执行力度。我们通常用是否存在相关法律作为考察指标, 相关学者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与投资者法律保护程度显着负相关。对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法律越健全, 中小投资者利益被侵害的程度就越小。

在市场层面上, 要加强独立审计和证券分析师的作用。独立审计师的作用在于鉴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非性, 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合理确定财务报告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在公司IPO的时候, 独立审计也可以发挥资产定价的作用, 减小了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对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侵害。

公司治理方面的措施和改进是对中小投资利益的保护最具有现实意义。

1 积极发挥董事会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作用

中国资本市场 “股权分置, 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这一独特现象, 是资本市场的中国特色, 这一特点在资本市场发展初期对稳定资本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 表现在董事会上就是大股东在董事会上控制了一切重要的决策权利。自从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之后, 随着国家强制要求独董比例之后, 独立董事对大股东的集权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优化董事会结构, 提高董事会效率, 要从董事会结构特征和董事会行为两个方面考虑:

(1) 首先从董事会的规模和结构特点看, 余怒涛, 沈中华 (2008) 提出了企业价值与董事会规模呈现出以公司规模为门槛变量的分段函数关系。在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中, 应相对提高董事会的规模, 不仅可以获得较多的技术知识支持, 而且权衡了多方的利益, 可以有效制约大股东及其代理人操控董事会, 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 对于大规模的上市公司, 董事会应当精简, 因为董事会变大可能分散打乱讨论, 缺乏沟通且执行决策效率低下, 尤其可能产生中小股东“搭便车” (take lift) 的问题, 更有利于大股东通过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因此应当积极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 提高独董占董事总人数的比例。同时从中小投资者中推举董事, 保证一定的中小股东作为董事有利于有效地维护自己股东群组的利益。

(2) 仅仅从董事会规模设计和提高独董比例上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不足的, 还要从董事会行为上发挥保护的作用。王斌, 童盼 (2008) 认为, 董事会成员的能力, 努力程度和组织认同与和谐三个方面会影响公司的业绩。我们认为要提高董事会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效果, 应当相应提高董事会成员认知能力, 提高对公司长远发展的认识, 同时第二大股东到第五大股东也应当有意识的联合起来, 避免与第一大股东“竞争性合谋”, 应当积极与第一大股东制衡, 这不仅是自身利益的需要, 也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刘慧龙, 陆勇, 宋乐 2009) 。

2 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参加股东大会

股东大会是由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组成的最高权力机构。公司的重大事项, 比如投资经营的决定、人事的任免、董事会报告的审批、公司章程的修改等都须通过股东大会。

年度股东大会每年召开一次, 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会议之一, 也是股东最应该重视的会议。如果中小投资者想向已投资的上市公司董事表达对他们以及公司经营运作的看法, 或者有很多的问题或建议, 年度股东大会就是中小投资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最好机会。年度股东大会为上市公司提供建立良好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 并让股东知道公司的业务运作情况。许多中小投资者都误以为他们对董事如何营运上市公司的业务没什么影响力。事实上, 作为一名公司权益拥有人, 股东在决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影响力主要通过年度股东大会发挥出来。

2009年6月, 东阿阿胶年度股东大会上, 其中“开展信托投资计划”议案被股东大会否决, 这是2009年第一例因为流通股东反对而导致的上市公司议案“流产”。

3 增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披露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核心可以从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入手。

建立完善的内部约束机制, 就是要完善企业内部会计制度, 严格规范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 并健全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的制度, 同时坚决制止管理者任意违反财务规定、自行支配企业财产物资和经营的行为看, 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 建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流程上进行风险管理, 将内部控制与战略相结合, 与公司的流程和每个岗位相结合, 并监督大股东和管理者的异常行为, 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

在建立外部约束机制方面, 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首先是完善立法, 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其次, 增强会计监督的全面性与权威性, 加强对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这对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 发挥社会审计的公证作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在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因素中, 信息使用者的成熟程度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西方, 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已经比较成熟, 各种信息中介分析技术高超, 对推进信息需求、影响信息披露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其偏好已成为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晴雨表。

4 结论

本文主要是从公司治理方面的措施和改进入手, 研究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护中小投资利益。不仅要积极发挥董事会的作用, 中小投资者自己也要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当中, 并增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尊重和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是证券市场监管的核心, 也是上市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中小投资者对于活跃资本市场, 提高上市公司业绩和价值至关重要。像我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初期的新兴证券市场, 中小投资者占绝大多数, 强调中小投资者利益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曹廷求, 刘呼声.大股东治理与公司治理效率[J].改革, 2003, (1) .

[2]董任.论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法律责任[J].价值工程, 2004, (5) .

[3]林丽娟.流通与流通股股东利益保护[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04, (10) .

[4]陈宝明.对大股东控制的控制[J].集团经济研究, 2005, (6) .

[5]黄志忠.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J].南开管理, 2006.

[6]王斌, 童盼.董事会行为与公司业绩关系研究[J].中国会计评论, 2008, (03) .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2

浅谈我国资本市场损害中小投资者的若干现象

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至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走过了的历史,在这短短的21年中,中国资本市场走完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将近1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一场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我们有必要反思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在10月16日至4月2日短短六个月中,沪深两市市值快速蒸发了7.29万亿,相当于20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35%,这其中固然有外围市场的消极影响,但更深层的原因还是由中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制度缺陷与诸多违规操作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回顾了现有文献中关于我国资本市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描述,并对股票市场中存在的高额派现、大股东虚假出资、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配股或增发新股、资产重组、为大股东提供担保、散布虚假消息等形式出现的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现象进行了梳理。同时,对比了基金市场中公募基金向理财专户输送利益、创造佣金收入向券商股东输送利益、公募基金向社保基金组合利益输送、新发产品向老产品利益输送、非自购产品向自购产品进行利益输送、“老鼠仓”行为基金经理及其关联方利益输送等形式。最后,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改革独立审计委托模式,提高其监督作用;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

一、股票市场

在针对捷克资本市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用隧道行为(Tunneling)一词描述了1992至捷克国企股份私人化过程中大股东将上市公司掏空的现象。美国学者Johnson,Porta,Lopez-de-Silanes 和Shleifer在指出,隧道行为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他们将隧道行为定义为“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将公司的利润或资产进行的转移”.

由于大股东谋取非法收益使大量中小股东在高位被套牢,以关联交易等手段,将上市公司的资产转移出去使上市公司效益逐年下降,许多公司最终沦为ST公司或被摘牌。一些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挖空后,最后只剩下一只空壳。实践证明,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是促进经济更快更好运行的有力保障。在中小股东利益遭受到严重掠夺、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有关隧道行为的诸多问题值得思考和研究。

国内的证券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一股独大”的现象却十分显着,并且大股东通过上市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有关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输送利益问题与公司的大股东密切相关,其利益输送方式主要包括关联交易、直接占用及高额派现等。唐宗明和蒋位的研究表明,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害小股东的程度远高于美英国家。余明桂和夏新平()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大样本进行了分析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代理问题,有控股股东存在的公司,其市场价值显着小于无控股股东存在的企业,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约在6%至16%之间。

1、高额派现

高额派现是指为了避免非公开发行股票相对于二级市场价格过低,发行对象在获得新股后立即在二级市场上套现,直接获取价差的“圈钱行为”.我国定向增发规范规定了限售期, 其间不允许二级市场交易。但锁定期越长,风险越大,尤其对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而言,在长达36个月的限售期内股价波动带来的市场风险极高,因而许多控股股东在定向增发股票的锁定期内会通过上市公司高额派现的方式收回股权成本,减小锁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年以来,证监会增加了强制性派现规定后,上市公司高额派现现象引人注目。高额派现的公司中,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公司较多,而且派现额度惊人。就发放现金股利而言,控股比例越高,从上市公司转移的现金也就越多;控股比例越低,从上市公司转移的现金就越少,所以控股股东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倾向于发放现金股利。另外,控股公司注入了优质资产帮助公司上市改组,有些控股股东为自身日常营运需要大量的现金,而自身的经营活动不能弥补支出,上市公司的股利成为了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即使现金留于上市公司的效益更高,大股东也宁愿推出高额派现政策,确保有充足的现金维持自身的日常营运。

2、大股东虚假出资

大股东虚假出资是指大股东在上市公司成立时或增资配股中并没有完全履行其出资行为或公司成立后抽逃其出资,包括公开发行虚假出资、配股虚假出资、收购出资不实等。控股大股东利用自己的虚假出资获得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再进一步利用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募集资金谋取私利。

这种公司管理混乱和市场监管不严所产生的控股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屡见不鲜。1月16日,ST金马起诉潮州市旅游总公司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判令第一被告潮州市旅游总公司因设立时虚假出资所持有的上市公司广东金马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060万股法人股股权无效。现实中,注册资金是衡量一家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控股大股东虚假出资误导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影响了投资和交易的安全性,但注资不到位的大股东却在公司经营中拥有与其他股东至少是相同的权利,包括参与经营权、管理权、利益分配权等,这显然违反了公平原则,对中小股东极为不利。

3、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

在我国,控股大股东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是最常见的隧道行为,其具体方式有无偿占用上市公司资金、拖欠往来账款、直接借款等。

由于控股大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特殊地位和主导作用,使其具有超越法****限的能力,即可以利用控制使用资源的便利优势,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控股大股东非法占用上市公司资金,通过转移上市公司财产使上市公司为其业绩不佳的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即以低于市场利率向公司借款等。

王俊秋()以大股东资金占用行为作为大、小股东之间代理冲突的变量,研究了大股东资金占用的经济后果。研究结论表明,投资者能够部分识别大股东的资金占用行为,当绩效较差的公司发生资金占用时,公司价值降低。

姜国华、岳衡(2005)通过考察至期间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数据,发现大股东资金占用和上市公司未来年度的盈利能力呈显着的反比关系,表明隧道行为对公司产生了负面影响。

刘丹丹()研究认为,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是违反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及债权人之间理想契约关系的行为,其隧道行为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降低了公司的经营效率、降低了公司的获利能力,甚至危及到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从而控股股东的隧道行为给上市公司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危害。我国目前采取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行政监管以及加大法律惩治的三类措施都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

4、配股或增发新股

控股大股东常以不断增加发行股票和配股攫取中小股东资金、稀释中小股东的股份价值,并从中获利,使中小股东利益遭到侵害。

《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把定向增发定价规定为“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控股股东进行利益输送的最主要措施便是操纵增发定价,主要通过在定向增发前采取盈余管理隐藏利润、释放利空消息、联手庄家砸盘、漫长停牌等手段来打压股价,以便大幅降低增发对象的持股成本,达到以低价格向相关联股东定向发行股份的目的。

不流通的大股东愿意通过面向流通股东的高溢价增发或自愿放弃配股的方式稀释自己的股份来获取流通股东的资金,因为这些稀释性后续发行并不会改变大股东的控股地位并获取控制收益或溢价的局面。

刘仁和、郑爱明和刘援朝()通过截面回归分析发现,增发作为公司的特殊事件显着影响个股收益率。同时,增发期间个股收益率受到业绩的影响,增发个股增发时期获得的收益与每股盈利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与价值投资理念相一致。

高世跃()对“宝钢股份”定向增发方案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宝钢股份的定向增发定价过低,控股股东通过定向增发加强了自身的控制地位,侵占了其他股东的合法权益。他认为监管处罚制度的不健全不利于切实维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郑琦(2008)认为,机构投资者的参与显着提高了发行价格,而完全向大股东进行定向增发的发行相对价格最低,原因是这有可能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

王志强、张玮婷、林丽芳()研究表明,我国定向增发定价基准日和价格制度的不完善给大股东、关联方进行利益输送提供了机会,作者的结论印证了目前理论界对定向增发融资方式存在“寻租”行为的质疑。

在通过高价配股或增发,大股东利用其绝对或相对控股权的优势,把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小金库”,任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通过投资行为、侵占资产、非公平关联交易等手段获取隐性收益。

5、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本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改善资产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升级、转换的重要手段,但却被一些重组股东用来“损人利已”.在取得控股权后,有些重组股东利用不等价的资产置换、挪用资金、利用壳资源再度进行股权转让获利以及让上市公司为其关联企业贷款担保等手段,将被重组方的财产占为已有。

6、为大股东提供担保

薛爽,王鹏(2004)以―2000年亏损公司为研究样本,通过与配比样本的对照,验证了大股东占用损害公司业绩的假说:一方面,大股东直接占用资金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业绩;另一方面,大股东要求上市公司为大股东及其下属公司担保间接地损害了上市公司的利益。

万良勇和魏明海()研究了河北担保圈的形成动因和经济后果,他们发现河北担保圈并不具备西方理论所言的交易成本节约功能。大股东的利益输送需求诱发了上市公司过度信贷的融资需求,并进而催生过度担保需求,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失衡。河北担保圈的形成并非单个公司的问题,而是在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各主体间相互博弈所达成的一种非效率性均衡解。地方政府的本位利益驱动是导致金融生态失衡的主要因素。面临政府干预和市场竞争双重压力的商业银行既是事件的受害者,同时又在危机形成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地方政府干预下的监管机构独立性受到较大侵害,导致对违规事件处理的延迟和乏力。失衡的金融生态环境及上市公司治理缺陷最终导致了信贷资源的低效配置。

7、散布虚假消息

控股大股东通过操纵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和发布虚假信息摄取控制权收益是其掠夺小股东的另一重要手段。由于大股东在实施隧道行为时会冒一种风险,即中小股东一旦对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内幕交易有所发觉,就很可能会通过法律起诉或“用脚投票”等方式予以反抗,所以大股东常常在发行股票时作虚假陈述,或调整会计政策向外部中小股东报告虚假的会计信息,或违反法律和章程规定故意拖延,拒发信息。

首先,对会计报表的分析是中小股东了解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主要方式,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按期定时公布年度、半年度及季度报表,但实际上,上市公司常以粉饰会计报表的方式欺骗公众,例如琼民源案和银广厦案(张启案、刘知强,2005)。粉饰会计报表直接导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使中小股东无法评价公司的机会和风险,无法区分上市公司的质量;误导中小股东的投资决策,使中小股东将资金投到质量低下的公司,提高了投资风险,严重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其次,上市公司中存在大量信息披露不充分、虚假披露和利用内幕消息进行交易的行为。另外,上市公司不能及时、完整、透明地披露有关信息,造成了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如对于关联方交易,公司常常含糊其词,不披露有关交易或关联交易金额,不陈述交易对公司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对关联交易转移定价的确定依据或不作说明,或说明的定价方式缺乏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常常只列示按市场价格或评估价、成本价等,而不具体说明制定价格的方法和基础,使得小股东不能对关联交易做出判断,从而无法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有的公司甚至隐瞒不报关联交易,用以掩盖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利益的行为。上市公司改变资金使用用途,中小股东往往要等到年度报告或中期报告披露以后方能得知募股项目已经更改的信息。

除上述以外,上市公司大股东还会利用其他一些手段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任意罢免或无理阻挠中小股东担任高级管理人员职务;违反法律或章程的规定,为中小股东参加股东大会附加不合理条件,如规定持有股份达到一定数量的股东才有权出席股东大会;无理拒绝向中小股东提供有关公司经营状况、资产情况以及其他必要的信息和资料等等。

二、基金市场

基金市场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主要是与关联股东之间的利益输送行为集中发生在同一公司不同基金间的违规操作上。

1、公募基金向理财专户输送利益

专户理财是指基金管理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由商业银行担任资产托管人,为资产委托人的利益,利用委托财产进行证券投资的一种活动。

邱加蔚在指出,基金公司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基金经理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委托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要求基金公司在投资决策、交易执行、客户关系、人事管理等环节中进行利益输送。

专户理财出现后,基金管理公司进行利益输送的可能性还是相当大的,虽然其规模不一定大。当前专户理财刚刚起步,资金量并不大时,从公募基金转移哪怕一小点利益,既不会太影响基金的业绩,也可以带来更多的专户理财资金,并且基金管理公司还可以得到更多的业绩报酬。

2、创造佣金收入向券商股东输送利益

基金利益输送的另一种形式是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产品租用券商股东的交易席位。根据天相投顾统计,2005―间,东吴证券从东吴基金获得的佣金收入分别为133.36万元、63.11万元、1407.78万元、1415.79万元、1166.21万元,四年多的时间,东吴基金为东吴证券总计贡献了4000多万元佣金收入。资料显示,东吴基金管理公司成立于9月,注册资本为1亿元人民币,东吴证券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公司49%的股权。不考虑每年的分红,仅从佣金收益来看,东吴证券就已经收回了投资成本。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区域性的小券商,东吴证券除了从东吴基金获得可观的佣金收入外,几乎没有其他基金租用东吴证券的交易席位。可见,如果没有东吴基金每年向东吴证券输送可观的佣金利益,东吴证券的经营形势或许将变得很不乐观。类似的现象还发生在很多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券商股东广发证券上。

3、公募基金向社保基金组合利益输送

另一种利益输送的现象存在于同一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产品与社保基金组合之间。从常理来看,尽管社保基金交给公募基金管理的投资组合金额不算很大,对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利润贡献有限,似乎基金管理公司不存在向社保基金进行利益输送的动力,但是,由于社保基金在资本市场中处于十分敏感和重要的地位,被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社保基金每年也会评价各个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社保组合投资绩效。如果社保组合表现不佳,不但会影响基金管理公司的品牌和声誉,甚至有可能被剔除出社保基金委托管理人的行列。因此,基金管理公司格外重视社保组合的表现,少数基金公司会出现利益输送行为也就不难解释了。

4、新发产品向老产品利益输送

新基金向老基金的利益输送间接提升了老产品的整体业绩表现,这种行为存在于少数产品线比较完善、品种比较丰富的基金公司之中。对于此种利益输送方式业界存在不同的看法。由于基金经理需要面对排名的压力,在公司内部排名靠后的基金经理随时面临下岗,因此,基金经理不应当存在为兄弟基金进行利益输送的动力。对此需要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风格加以区分。在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中,基金经理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会享有较大的投资决策自主权(单兵作战风格);而在另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中,投资决策委员会的作用更加重要,基金经理的个****限较小(集团作战风格)。后面一类基金管理公司,在投资组合中的表现往往是多只基金交叉持股,对于此类基金管理公司,是存在利益输送的动机的。因为在交叉持股较多的情况下,新基金的建仓容易引发交叉重仓股价格的上涨,令原有基金净值受益。

赵迪(2008)利用南方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其可能存在的不公平交易行为。从其2007年四季报中发现,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南方高增和南方绩优两只基金存在明显的反向交易行为,其中南方绩优基金增仓527.09万股,南方高增基金减仓430万股。从三季度末和四季度末的两个时点数据的反向交易看,笔者怀疑其可能存在着不公平交易的行为。

5、非自购产品向自购产品进行利益输送

基金管理公司纷纷自购旗下基金产品。从基金公司的利益出发,如果仅仅认购了其中的一只或几只产品,则可能存在着非自购产品向自购产品输送利益的动机。同一基金管理公司以雷同的投资风格运作不同的产品,却在半年的时间取得几十个百分点的投资收益差距,表明此种基金管理公司通过非公平交易行为在非自购产品和自购产品之间进行了利益输送。

6、“老鼠仓”行为基金经理及其关联方利益输送

根据《刑法修正案(七)》中第180条第一款的修改规定,对于基金“老鼠仓”的界定应该是“两个先于”,即先于有关联的基金建仓之前买入,先于有关联的基金之前卖出,并从中获利。通俗来说,“老鼠仓”是指基金从业人员用公有资金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或者亲友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利用基金资金将该证券拉升到高位后,又让自己或其关系户的证券率先卖出而获利。因为这种行为具有比基金资金跑得更快、偷食基金盈利,且账户大多很隐蔽等特点,所以被形象地称为基金“老鼠仓”.

除此之外,基金管理公司与代销银行、托管银行;公募基金与各种类型的私募基金、上市公司之间也存在不同形式的利益输送。

三、相关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实行累积投票制度限制大股东的投票权,强化大股东的赔偿责任,完善并严格执行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人员、资产、财务”三分开等制度;强调投资者的求偿权,建立股东的代位诉讼制和股东直接诉讼制;完善《破产法》等法律,实施“揭开公司面纱”原则,提高法律的执行质量。要保证专门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相互之间的衔接性,保证专门的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之间的衔接性,提高金融立法的可操作性。同时,政府应对上市公司加强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事件的打击力度,强化中国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地位和独立性,加强监管者与自律组织之间的配合,充分实现中国证监会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2、改革独立审计委托模式,提高其监督作用

因目前聘用制度存在缺陷,注册会计师没有起到“经济警察”的作用。具体来讲应该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查关联交易的披露情况,调查其交易价格是否符合市场规则,分析未结算金额的比例构成,重点抽查大额销售和非经营性资产转让。因此,应实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审计市场保险制度并健全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改进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合伙制、有限合伙、有限责任)、改进行业协会的定位、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及行业监管和惩戒、健全审计失败的法律诉讼机制,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水平、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市场分配和激励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的打击力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违规成本。

3、加强诚信建设,提高诚信水平

诚信是企业、社会发展的灵魂和根本。企业失信等同欺诈行为,不仅影响企业发展、危害社会,甚至影响一国的经济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诚信建设。首先从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奖惩机制等方面强化经营者诚信经营的自觉意识;其次,建立信用考核体系,提高其失信成本。对于诚信较差的上市公司,予以退市。对于诚信较差的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实行永久性市场禁入,并让其承担无限责任,赔偿由此给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 Simon Johnson,Rafael La Porta,Florencio Lopez-de-Silanes,Andrei Shleifer[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0,No.2,May,2000.

陈建军:融资额突破8300亿沪深股市急速扩容[N].上海证券报,2007-12-26.

姜国华、岳衡: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与上市公司股票回报率关系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5(9)。

刘仁和、郑爱明、刘援朝:我国股票定向增发期间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8(8)。

马红雨:大股东的资金占用魔方[N].证券日报,2008-08-29.

邱加蔚:委托资产管理与公募基金利益输送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5)。

万良勇、魏明海:金融生态、利益输送与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基于河北担保圈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5)。

王俊秋:股权结构、隧道挖掘与公司价值的实证研究[J].财会通讯,2006(8)。

张启案、刘知强:证券市场监管的博弈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5(2)。

[10] 赵迪:“南方系”疑似利益输送基金公平交易何其难[J].股市动态分析,2008(13)。

如何保护资本市场的中小投资者 篇3

一是加快推进证券民事侵权行为的集体诉讼制度,降低中小投资者维权成本。证券市场侵权案件的突出特点是受害者众多,总体危害大,但单个中小投资者侵权损失小,因此无经济激励去单独诉讼索赔。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发达市场逐渐将消费品民事责任类案件中的集体诉讼制度应用于证券类民事侵权案件。当投资者因为上市公司或控股股东的侵权行为使自己遭受损失时,可以直接提起集体索赔和起诉,而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一旦索赔成功(达成和解或得到法院的判决),所有相同受害者均可获得赔偿,而发起的律师行可获得总赔偿金额30%左右的分成,这就极大地鼓舞了律师行和投资者的诉讼热情。

二是推动建立解决金融行业和资本市场法律争端的专门法庭。建议成立自成体系的全国性金融法庭专门解决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相关的司法问题,并指派具备必要法律和金融专业技能的法官進行审理,提高纠纷的解决效率,避免地方法院判决相似金融争端产生的不一致性,以及隔离地方企业和地方政府的不当影响。

三是转变行政监管方式,厘清中小投资者行政监管保护有效措施,强化监管而大幅减少行政性的审批管制。建议在疏通民事救济措施以及加强刑事执法保护的前提下,逐步放松对证券发行的审批与管制,建立预期明确的退市制度,通过加强信息披露监管、加大行政执法打击力度、加强对投资者教育与风险揭示等措施,切实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水平,纠正市场价格扭曲,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四是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从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看,由于中小投资者在信息获取与风险识别等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加上投资行为的非理性,羊群效应与跟风现象均很突出,因此投资者结构中,中小投资者比重过大本身会影响市场定价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加市场的脆弱性。从成熟市场发展经验看,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通过机构投资者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提高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是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举措。当前应该借助新《基金法》实施的契机,放松管制,培育和发展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资产管理服务。同时,监管部门要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管,降低中小投资者在资产管理环节的委托代理成本。

另外,从提升资本市场长远竞争力的角度,应该考虑如何建立有效的平衡机制,既充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又能照顾创始人对企业控制权的诉求,满足创新型企业的上市需要,适应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发展需求,提升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的竞争力。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4

一、投资者保护

投资者保护是指法律对投资者的保障程度,以及相关法律的有效实施程度。投资者保护是企业治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自然也成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这源于代理问题,信息不对称就是由于委托代理机制而形成,这可能导致公司的管理者以及大股东为了实现个人的私人利益,从而侵犯投资者的权益,即源于“内部人”对“外部人”的掠夺。“内部人”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以及控股股东,“外部人”主要指对企业不具有控制权的投资人,包括较为分散的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等,“掠夺”指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为了自身利益利用机会主义侵犯外部投资者的权益,这就催生了所谓的投资者保护机制。投资者保护机制主要由以下两种:一是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二是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

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通常是指我们所熟知的法律、法规、条文、条例等对于投资者保护的作用,这主要体现了法律派对于投资者保护问题的观点,以La Porta、Lopez—de—Silanes、Shleifer和Vishny(以下简称LLSV)为代表,认为法律对于投资者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决定投资者保护最重要的因素。LLSV理论讨论了各国的法律渊源对于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各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同,对多个国家的投资者保护水平进行了分析,最终发现法律水平决定了投资者保护水平,法律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越大,企业外部融资能力越强;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越倾向于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越高的国家,内部人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侵占越少,这样的公司具有更高的企业价值以及投资价值,因此投资者更加愿意为投资者保护水平较高的公司的股票支付更高的价格。

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主要是指企业的治理机制、治理水平、管理制度等内部制度对于投资者保护所起的作用,这与契约论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契约论学派认为,投资者通过和公司签订契约就可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只需要政府和法律保证契约执行即可。在同一个国家,法律规定的对于投资者保护的条例等是相同的,但是不同企业对于法律的依赖程度不同,通过不同的内部治理机制和不同的管理制度等公司治理机制,他们可以对外部投资者提供不同程度的保护,从而造成不同企业之间的代理问题程度不同,进而形成的代理成本也不同。因此,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对于投资者保护的不同也会影响其融资成本。

二、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是公司融资的机会成本,是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票获得资金而付出的代价,是公司融资进行风险项目投资必须要达到的最低利润率,是公司财务理论的核心概念。权益资本成本等于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东的必要收益率。

权益资本成本是衡量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对于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测算权益资本成本时,应用比较广泛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多因子模型法、历史平均收益法、股利折现法、股利增长模型法等,这些方法均是基于企业实际收益计算企业权益资本成本。

权益资本成本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以及行业的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况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变化状况有一个总体的影响,如利率、通货膨胀以及全球化程度等,除此之外,政治关联、政府干预、社会规范等对权益资本成本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从微观层面来看,权益资本成本受公司财务特征影响,如企业的面值市值比、系统性风险、资金流动性以及公司规模等因素,除财务特征之外,企业信息披露、治理结构、管理结构、股权结构以及公司绩效等因素均对权益资本成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投资者保护与权益资本成本

从国家层面的制度机制来看,法律的建立和实施都能够对投资者保护产生影响。影响一个国家整体投资者保护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一国投资者保护法律的水平,这其中主要包括立法、执法和司法两个方面。

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立法即一国是否对投资者保护树立了法律上的支持,是否具有法律保障投资者保护措施的实施。投资者保护法律的立法可以限制大股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权力,由于法律保障投资者保护的实施,因此可以降低投资者监督的成本。我们都知道,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越高,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对外部投资者利益侵犯的程度越小,而由于管理层和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犯也要发生一定的侵占成本,当投资者保护法律水平越高,侵占成本越大,这会促使管理层和控股股东减少对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侵占,降低利益侵占水平。因此企业实际上降低了权益资本成本,这会提高外部投资者对资本市场要求的投资回报率,资本市场的融资量会越来越大,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就会降低。

投资者保护法律的执法和司法是在投资者法律已经存在的基础上,对于执法效率、执法实效、司法水平的衡量。在我国,证监会拥有对投资者保护的法律进行行政执法的权力,而投资者保护法律的司法工作主要由各地人民法院进行。法律的实施有时候具有滞后性,可能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行政严重干涉司法的情况。因此,在已立法的情况下,法律实施情况显得尤为重要。强有力的法律实施可以促进资本市场有效运行并提高融资量,从而提高公司项目的收益率,增强外部投资人的信心,提高投资回报率,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由以上立法和执法、司法两个方面发现,投资者保护法律较高的国家,内部管理层和大股东侵犯外部投资者权益的能力和可能性大大下降,这导致公司价值变得更高,投资回报率变得更高,那么投资者也更愿意为购买此公司的股票付出更高的价格,资本市场上的融资量变大,从而降低权益资本成本。

从公司层面的政策机制来看,投资者保护和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受到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在一定时间段内,法律制度相对稳定不变,投资者保护的水平受公司内部治理的影响较大,通过公司治理的各种机制,投资者保护可以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通常用股权结构(主要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等)和董事会特征(包括董事会规模、高管人员持股比例、独立董事比例等)来表现公司治理结构。当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大股东以及持股比例较高的管理层利用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担保和占用资金的手段来为自己谋取私利,从而侵害外部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在持股比例比较小时,我们将中小股东也视为“外部投资人”)的利益,因此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公司对投资者的保护水平越差。董事会具有控制和监督高层管理者的职能,董事会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控制和监督职能来减少大股东进行不正当的关联交易和资产置换等方式侵害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因此,能够对中小股东和外部投资者提供相应的保护,董事会规模越大,企业对投资者保护的能力就越强,自然而然的,投资者保护水平就越高。同理,独立董事具有制约大股东的功能,并且他们具有独特的信息渠道,可以制约控股股东操纵股票等机会主义行为,独立董事比例越高,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投资者保护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控股股东、占股比例较高的管理层与中小投资者的代理成本,这样,中小投资者对未来风险的预期就会降低,权益资本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从信息披露方面来看,由于公司内部和外部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对项目的不确定性增强,投资者的信心降低,公司内部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外部投资者更多地面临着权益被内部人侵占的风险。信息披露质量越高,披露越频繁,披露及时,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因此,信息披露水平越高,企业投资者保护水平越高,投资者信心越大,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5

【摘要】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缺乏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水平对一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中小投资者法律权益主要包括:股东知情权、股东对公司事务监督权、股东分红权以及股东诉权。应当注重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建立独立高效的证券司法体系,建立专门的中小投资者保护组织,提高政府监管效率,以提高对中小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水平。

【关键词】证券;投资者;法律保护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改制脱困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政府关注的主要是如何保证国有经济的控股地位。因此,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一直不是政府关注的重点。随着我国证券市场日益扩大,普通百姓参与证券投资的比率也越来越大,证券市场的起伏与百姓的生活日益相关,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逐渐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最新的“法与金融学”以及“法与财务学”研究成果表明:对投资者保护越差的国家,金融市场就越不发达,资本市场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差;[1]上市公司数量、公司市场价值越小,上市公司融资权益成本越大,难度越高。

一、中小投资者法律权益的主要内容

中小投资者在证券市场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后即成为公司的股东,因此享有一切法定的股东权力。由于中小股东所持股份比例较低,因此类似公司人事任免和重大经营事项的参与权等对公司决策影响不大,在本文中不予讨论。公司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影响也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一)股东知情权

股东知情权是指股东具有依照法律规定,获取公司相关信息的权利。对中小投资者保护力度大的国家,其要求公司公布的信息的范围和详细程度都比较高。

(二)股东对公司事务监督权

股东对公司事务监督权顾名思意是指股东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公司经营管理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检查、督导的权利。

(三)股东分红权

股东分红权是指股东基于持有股份而有权要求公司按照持股比例或者持股份额分取公司部分利润的权利。事实上很多上市公司更愿意通过赠送公司股票的方式发放公司红利。

(四)股东诉权

股东诉权又称股东的司法救助权,是指股东在认为自己的权利受到非法损害时,通过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获得救助的权利。

二、我国证券市场上中小投资者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

在此必须指出保护中小投资者并不等于保证投资者盈利。购买股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就面临着投资风险。因此,对中小投资者提供的法律保护实际上是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以及当证券市场上出现违规者时,法律进行事后的矫正补救。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上的交易的一方对对方并不充分了解,经济主体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非对称的。信息的不对称在证券市场上尤为严重,我国股市信息供给主要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及时,披露虚假不实信息等问题。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存在于控制上市公司实力雄厚的大股东与散户之间,也存在于上市公司与证券市场监管者之间。投资者常常因为虚假信息而做出逆向选择,损失惨重。信息披露不充分也导致投资者因为未无从得知公司真实状况而对投资犹豫不决,进而增大了上市公司融资难度。市场监管者由于信息有限也很摸清股市状况,这对政府宏观调控以及对股市走向预测造成了困难。

(二)投机气氛浓厚

股市一直被看做一国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中国股市却基本上丧失了这一作用,来,中国股市基本上是背离了中国实体经济,起落完全不受实体经济的约束。中国市场的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超过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些现象是中国证券市场投机气氛浓厚的佐证。当然,资本市场是不可能避免投机的存在的,但是如果一个如此巨大的资本市场,会如此轻而易举地大起大落,这说明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很不成熟。此外,我国上市公司很少分红,并且常常以送股的方式分配股利,所以投资者基本不期望能通股分红收回资本,而是期待股市大涨转手获利。这也助长了证券市场的投机气氛

(三)相关证券法律可诉性不强

根据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证券市场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从法理上来说,在三大法律责任中,应以民事责任为优先。但是我国法律却重行政处罚和刑事制裁,强调政府整治证券市场秩序、惩罚犯罪行为,轻民事责任追究。1月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配偿案件的若干规定》,我国有了第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立法规定。就立法保护而言,我国尚处在构建法律保护制度框架的开始阶段,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四)行政监管滞后于市场发展出现的新情况

我国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中介机构以及大股东利用发放其优势地位使用各种手段欺诈中小投资者。例如,控股股东控制上市公司,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上市公司对股东连续多年、少分红或者是没有现金流出的股息股利;中介机构为企业虚假“包装”,骗取上市资格或财务造假,散布虚假信息误导投资者等等。就笔者个人看来以上事件频发与惩罚制度不完善,惩罚力度不够不无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市场变化多段,会计、审计准则滞后,立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三、完善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证券法律制度

(一)完善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6

关键词: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保护;创新

一、投资者关系管理(IRM)的由来

投资者关系管理(investor relations management),主要指利用财经传播和营销手段,把本公司相关的财务和战略的信息,积极主动与投资者双向互动沟通,减少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实现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同,促进公司和投资者双方价值的最大化。

1. IRM是资本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IRM在欧美发达国家证券市场已有三十多年发展历史,是资本市场竞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投资性资本的竞争,是IRM产生的直接原因。就全球资本市场来看,投资者的选择范围非常广泛,仅以美国就有约13,000家上市公司。在这样资源丰富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上市公司甚至真正的蓝筹股公司都很容易被忽视。显然,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而言,只在管理、业绩、财务状况等层面达到相应目标,已不再是足够吸引投资者。公司管理层还应积极向现有及潜在投资者、合伙人、销售商等相关主体主动提供有关公司竞争力及发展潜力的信息,资本市场竞争的发展也就必然导致了IRM的萌芽与发展。

2. IRM是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相互博弈的结果。

在海外市场,机构投资者尤其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证券市场的主导力量,如美国市场,至2002年9月,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持有美国股市总股本的46.7%。因此,上市公司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就要力争成为基金投资组合中的核心力量。而机构投资者,作为专业机构,拥有信息渠道、技术和人才等优势。在上市公司和机构投资者的博弈中,就要明确不同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战略,进行市场细分,进而确定向具体机构投资者发布信息的时间、内容方式等,努力获取机构投资者的认可。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要在海外融资,避免文化背景差异的很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强化信息的沟通交流,提高企业战略和财经沟通的开放程度。而近些年的通讯网络技术也进一步促进IRM的发展。

二、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IRM的发展阶段分析

在我国,IRM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主要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资源还比较稀缺,没有实现向买方市场的完全转变。同时,很多上市公司的股权存在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公司缺乏股东价值观念,而且上市公司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信息组织网络和相关管理制度,使信息披露工作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受到影响。

第一阶段:从1990年~2000年,股票发行的机制使得上市公司重视如何通过审批,而不重视投资者关系,股票数量处于严重的供不应求的局面。在整个资本市场中,投资者保护的理念远未形成,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充斥市场,上市公司出现了一批虚假陈述的案件,比如原野实业、苏三山、红光实业等。此时,由于广大中小投资者处于弱势地位,对公司的情况缺乏基本的了解,媒体缺少曝光性的报道,投资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也十分淡薄,因此这一时期的投资者关系并不紧张。

第二阶段:从2001年开始,大量市场操纵、会计丑闻、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损害中小股东权益案件的曝光,股价大幅下跌,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空前紧张,引发了市场信任危机。2001年元旦前后,中科创业(原名“康达尔”)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中第一个股价泡沫破灭的典型案例; 2001年1月, ST猴王事件是大股东通过担保、关联交易等方式恶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典型案例,严重侵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2001年4月,中国证监会宣布对联手操纵亿安科技股价的广东欣盛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广东中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总额达8.98亿元的罚款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是空前的。从2001年开始,曝光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案还有蓝田股份、浙江证券、宇通客车、数码测绘、有色鑫光等。大量令人触目惊心的大案曝光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信心屡屡遭到重创,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空前紧张,公司与股市价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三、我国的IRM存在的问题

如前所述,由于大量的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虚假陈述的曝光,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关系总体上讲比较紧张。而由于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差距就更大,存在的问题也就更加明显:第一,我国大多数公司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尊重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意识淡薄。大多数公司的投资者关系还处于被动状态,迫于国家监管机构压力的披露制度,还没有形成积极主动的意识。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战略管理内容之一,对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有重要意义,很多公司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在如何宣传公司文化,提升公司形象,利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公司的价值方面,所作努力远不够。第二,我国的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单向的,只有单方的信息披露,没有信息反馈及采纳合理建议,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而且由于一些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存在的问题较多,上市公司很难按投资者关系管理的诚信和充分信息披露的原则将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问题完全暴露给广大投资者。第三,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内容单一,形式简单。如上市公司发行时的路演,定期报告、重大事件报告等法定的强制性信息。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未成熟,机构投资者仍处在发展过程中,投资者对自身权益的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都使投资者关系管理还处于一种形式或者与它所应该发挥的效用还相差很大。第四,我国证券市场上,存在着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区分,大股东一般持有的多是非流通股,因此具有实质控制权的大股东难以享有因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提高公司相对估价水平带来的股票升值利益,从而缺乏实施投资者关系管理最原始的利益驱动。

四、现实和问题面前,开展IRM的意义

在国际资本市场,也出现安然、世通等丑闻案件,如何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倡导股权文化,成为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中国新兴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积极实施和推广,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对于上市公司,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获得投资者的认同,才能在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提高证券的流动性,提高公司的经济附加值。根据美国金融分析师对公司财经信息沟通调查研究表明,财经信息的质量与市盈率存在统计意义上的重大相关性。投资者关系作为连接公司和投资界的桥梁,对双方需求作出回应,是信息链上重要一环。上市公司在和投资者和财经媒介进行沟通时,充分了解对自己公司的意见反馈,努力改善本公司的行为,提升公司的信誉形象,有助于在其他方面如营销等活动的实施,促进了公司的综合效益。

其次,对于投资者,上市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降低投资者搜寻信息的成本,尤其对于中小股东,方便投资者识别优质股票,也有利于投资者从投机型向投资型过渡。强化关系管理,不仅提高公司的价值,也有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这是证券市场稳定发展和改革的基础。IRM的实施解决部分信息不对称,缓解了监管机构的压力,是证券市场竞争格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必然。

五、IRM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

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及人们投资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意识到要保证融资渠道的畅通和公司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拥有长期稳定的投资者客户,建立与公众投资者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中国诸多的企业中,出现了积极实施IRM的,比如东风汽车、联想集团,宝钢集团等,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在欧美等成熟证券市场上,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具体内容一般就有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研究;信息沟通;危机处理;公关;参与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等。而目前我国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工作却主要集中在信息披露、路演等方面,很多公司的投资者关系管理还是停留在表面,还存在很大的操作空间。对于IRM的进一步的实施,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普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理念,重视与投资者沟通。国内的上市公司都由原国有企业发展而来,从计划经济下受政府行业部门监督和指导,发展到上市的公众公司后,要向持股的广大投资者负责,股东的积极参与对公司的持续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改变公司的融资结构和获得持续再融资能力,必须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第二,结合诚信建设,推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发展。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公司履行自己的诚信义务,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引入投资者关系管理概念,将有助于加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的进程,推动证券市场各参与主体营造诚信互利的氛围。第三,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增强公司透明度。投资者关系管理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披露,它的内容和含义更广泛,强调积极主动的信息披露,不仅包括财务经营方面,还有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等。上市公司要运用多种媒体,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使投资者更加及时迅捷地获取信息。第四,成立IRM行业组织,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的IRM经验。IRM是最近才引入中国证券市场的概念,在证券市场的全面实施还有一个过程,当前亟待完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的组织与流程。在欧美等30多年发展历程中,如美国、日本等国家都设立投资关系协会,1990年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IIRF)成立。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促使投资者关系实践在全球范围内逐步统一,使财经沟通的态度和行为逐步推广趋同,使其各公司相互交流经验数据,与国际接轨,加入国际投资者关系协会,更好地融入国际资本市场,这也是统一的监管规则和通用会计标准逐步全球化的必然要求。而这些对我国的IRM的发展以及未来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罗·A.阿根狄著.公司沟通.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理查德·B·希金斯编著.全球投资者最佳关系管理.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朱从玖主编.投资者保护——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南京大学商学院硕士生。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7

(一) 机构投资者的相关定义

在证券市场上, 凡是出资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个人或机构, 统称为证券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广义上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 我国《证券词典》的定义是:“机构投资者是指以自有资金或者信托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活动的团体, 包括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储蓄银行、各种基金组织和慈善机构等。”在西方国家, 以有价证券投资收益为重要收入来源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福利基金、养老基金及金融财团等, 一般都称为机构投资者;在中国, 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指具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 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投资管理基金等。

(二) 机构投资者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

中国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 (1992———1997年) 。证券市场发展初期, 市场参与者主要为个人投资者, 由于投资主体过于单一, 规章制度监管不力, 市场环境限制严格, 共同基金在一种投机盛行的状态中发展。2、第二阶段 (1997———2001年) 。1997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 引入了信托等制度框架;1998年3月封闭式基金成立并开始运作;1999年三类企业资金和保险公司资金入市;2001年9月底我国开放式基金成立, 自此, 基金产品差异化日益明显, 基金的投资风格也趋于多样化。3、第三阶段 (2002年至今) 。在市场规范逐渐完善, 监管机构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环境下, 我国基金业开始了超常规的发展历程。截至2007年底, 基金所持股票市值已达24010亿元, 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社保基金、QFII、券商等持股市值约占股票流通市值的3%;截至2008年1月底, 我国已有52家境外金融机构获批QFII资格, 核准外汇额度99.95亿美元, QFII持股市值约占股票流通市值得1.7%。种种迹象表明, 我国证券市场正逐步走向机构投资者时代,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中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与可行方式

公司治理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从根本上它被视为一个关于所有权安排的契约。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控制权与所有权分离以及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备导致的代理问题。在与公司治理相关的各类主体中, 限于资金实力、成本效益方面的约束, 有条件对公司的治理效果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参与经营的大股东、因债务关系产生的债权人。

(一)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机

机构投资者积极行为是一种新的公司治理方式, 机构投资者是否有意愿参与公司治理, 是机构股东综合参与成本、参与收益与参与风险的比较而做出的经济决策。

1. 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所持有的资本总额逐渐增加

随着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持有资本总额的不断增加, 机构投资者的规模也逐渐壮大, 为了避免潜在损失, 他们再运用传统的“行走于华尔街”的方式显然不便, 这样就使得机构的持股方式有必要从被动持股向主动投资转化, “用脚投票”势必转变为用手投票来参与公司治理。

2. 机构投资者参与成本的消化与递减

单个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获得的收益与产生的成本不对称, 参与成本往往成为小股东介入公司治理的障碍。由于持股比例较高, 相对参与治理的收益而言, 参与成本易于被机构股东消化;当机构投资者持有某公司较高的股份并参与公司治理, 长期合作下来就能逐步增加其信誉, 参与成本将随着和所参与对象交流得深入和了解的加深而逐渐递减。

3.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能产生信息收益

财务的账面价值和股票的市价都不足以作为公司业绩反映的真实指标, 而公司治理是非常重要的非财务指标, 机构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才有可能获取企业的内部信息, 从而有效地监督企业的各项政策, 从根本上改变投资者利益受损的局面。

4.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是一种社会责任

作为直接利益相关者, 机构投资者一旦认识到必须通过参与公司治理才能保障自身利益时, 必然会对公司的内部框架及决策程序进行关注, 并积极介入公司的治理之中。当我国的机构投资者全面介入公司治理, 长线持有公司股票时, 才能真正发挥机构投资者的市场引导作用, 才能在中小投资者心目中树立起公信力。

(二) 我国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可行方式

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 我国机构投资者可以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介入公司治理:

1. 利用投票权

机构投资者凭借自身拥有的股票份额参与股东大会, 表达自身观点, 促使公司做出正确决策, 甚至还可以通过改组董事会, 直接介入公司的重大决策, 参与公司经营管理。

2. 行使股东提案

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团体, 其提出的意见往往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机构通过向公司管理层提供决策建议、对公司重大决策表明意见等提案行为, 引起其他机构投资者和中小股东的注意, 从而影响公司决策和治理。

3. 进行联合行动

当机构对上市公司控制权不足时, 还可以通过联合行动的方式来发挥积极影响, 如在美国, 机构投资者协会曾经多次组织其成员对一些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提案进行集体抵制,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4. 发起股东诉讼

当公司管理层实施了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而相关诉讼主体又怠于提出诉讼时, 机构投资者可以自己的名义代表公司提起诉讼, 从而加强对管理层行为的监督, 维护公司利益。

此外, 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方式还包括推荐董事、聘请独立董事、与管理层协商、对被投资公司实施监控等。

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功效与障碍分析

(一)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研究表明, 机构持股不仅提高了股东对公司的监控力度, 机构持股量大的公司效益也要高于其他公司。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功效,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 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过高、流通股股东股权比例低、国有股股东虚位严重, 目前, 国有股份上市流通已是大势所趋, 同股不同权的现象将不会存在, 而机构投资者通过整合社会闲散资金, 持股量较大, 从而能与大股东进行抗衡, 这样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结构, 进而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减少“内部人控制”问题。

2. 提高董事会独立性

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关注有助于提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董事会是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 机构投资者以独立董事身份进入公司比非独立董事在治理与增强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要强。

3. 减少经营者短期行为

相对于个体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往往投资巨大, 更为关注公司的长远利益。大量持股以及成熟的机构投资者会监督和约束管理层, 以提高公司经营效率和经营业绩, 并确保他们选择的投资水平能使企业的长期价值最大化, 而不只是满足短期效益的目标。

4. 防止恶意收购

一方面, 实施收购公司为了发展自己的利益, 一般会限制被收购公司甚至放弃被收购公司的发展, 这时, 关心长期稳定收益的持股量大的机构投资者可以作为反对恶意收购的力量;另一方面, 恶意收购者的目标一般为股价波动较大的公司, 而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手中的股票稳定股价, 从而降低被恶意收购的可能性。

5. 为公司决策提供建议

机构投资者集中了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通常都有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专门机构, 能更好地履行治理职能, 加强公司决策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因此他们的加入, 能影响管理层策略的制定, 完善公司治理。

(二) 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障碍

相对于直接参与公司经营的大股东, 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时, 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障碍:第一, 被动式的参与公司治理。我国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基本上是被动投资, 主要靠炒作和联合坐庄等手段获取短期差价收益, 很少通过以公司治理为导向的积极投资而获利。第二, 缺乏长期投资的意图。我国目前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流通股过分分散也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追求短期效益的便利条件, 机构投资者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盈利而不是公司治理。第三, 发展时间较短, 参与公司治理不够深入。我国机构投资者在资金规模、投资理念、投资技巧和风险控制上与国机构投资者还不能相提并论, 还处于起步阶段。第四, 法律规范的限制。我国现行法律和规章制度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有着严格的限制, 从而影响其治理公司的能力。此外, 我国机构投资者介入公司治理还存在投机性强、管理能力不足、多重代理等实际操作障碍。

四、对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几点建议

(一) 大力扶植培育多元化的机构投资者, 促使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机构投资者种类应该多样化, 以便能够使不同种类机构投资者为追求利益而积极参与公司治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社保基金、养老基金、金融投资公司的规模将会越来越庞大, 这些机构的发展为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从而对其参与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创造了更为积极的条件。

(二) 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非常高, 国有股占据控股的地位, 这使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无力与之抗衡, 同时, 由于现阶段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的存在, 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同股不同权等现象也阻碍了投资者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因此, 只有坚定地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才能发挥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三) 适度放宽有关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法律方面的限制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一定的限制, 这些限制导致机构参与公司治理积的极性不强, 一味地追求资金的回报和流动, 只有放宽这些限制, 机构投资者才能由消极股东变为积极股东, 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关注公司的发展。

(四) 加强建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严重失真, 更加重了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整, 因此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建立动态化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 防止少数上市公司利用其特殊手段操纵市场, 误导投资者。

(五) 建立机构投资者组织

建立机构投资者组织有利于减少机构投资者集体协商成本问题和搭便车的问题, 为了促进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 我国管理部门可以尝试知道建立机构投资者的自律性组织, 同时可以指导证券交易所或者民间研究机构建立一些调查中心, 组织协调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王建辉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因分析[J]企业经济2009 (10)

[2]傅强, 邱健华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治理的影响[J]2009 (06)

[3]闫惠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D]2009 (01)

[4]霍中超机构投资者与公司治理[J]财税纵横2008 (23)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8

现代经济学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重要方式,而资本市场在资本等资源的配置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资金首先通过资本市场流向企业和行业,然后带动人力资源等要素流向企业,进而促进企业和行业的发展。因此,资金配置是资源配置的核心。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研究它们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也就是研究机构投资者与资本市场效率的关系。

相对地资本市场效率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微观效率,即资本市场本身的效率,指资本市场能否高效和低成本的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行业及时提供所需资金,这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等密切关联;二是宏观效率,即各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流向不同效益水平的行业和企业的情况,反映资本市场将稀缺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或产业部门的有效程度。

一、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微观效率

机构投资者的资本市场微观效率包括定价效率、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

1、机构投资者对定价效率的影响

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就是指资本市场上交易的各种证券的价格揭示其相关信息的准确和全面的程度,揭示的程度越高则该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越高。“有效市场假说”认为,若资本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能够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全部相关信息,则该市场就是有效率的

由于有效市场假说所描述的资本市场有效性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含义是一致的,因此本节联系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运用理性预期均衡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等理论,通过分析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影响,来讨论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分析中假设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获得了较好的实施、市场透明度较强,投资者都能以较低成本地获取上市公司有关信息。

(1)理性预期均衡理论框架下机构投资者对定价效率的促进作用。理性预期均衡理论假设信息披露得到改进、知情交易者的信息精确度得以提高的情况下,机构投资者的行为与资本定价效率的关系。

将机构投资者和散户分别理解为市场中的知情交易者和不知情交易者,由于信息披露的改善,机构投资者有资金实力且有搜寻信息的意愿,散户则只愿意从价格中去推测信息。因此,作为知情交易者的大户(机构投资者)更能够准确地获取利空信息和利好信息,从而更有能力把握利空和利好“相距足够大”时的机会,采取价格完全反映信息的均衡定价策略,以获取用定价效率最大化。

(2)散户为噪音交易者的条件下,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对定价效率的促进作用。在此机构投资者是完美理性预期者,而散户是一些不能获得或正确使用信息的噪声交易者,他们要么由于信息供给方原因不能获得正确信息或由于理性有限不能从价格中准确地推测出信息,要么即使有了正确的信息,却由于过度自信、过度反应、损失厌恶、后悔延误和从众行为等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偏差,不能很好地遵从最优决策模型。

这种情况中,在促进市场效率方面,机构投资者是否能起到促进市场效率,要看作为理性交易者的机构投资者和非理性交易者的实力对比。只有当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在实力方面占优,并能够影响到非理性交易者的行为,证券价格才能主要反映机构投资者所掌握的基本面信息,市场也才能因此而变得有效。

具体判断如下:第一,在市场上,非理性交易者的数量不能过多,否则,理性交易者将无力纠偏价格,非理性交易者将支配市场,价格也将远离均衡。第二,理性交易者且只有理性交易者可以在市场上卖空,如果非理性交易者也参与卖空,价格将更加不均衡。同时理性交易者的这种卖空是低成本的,能够实施的。第三,非理性交易者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应该了解到资产的真正价值,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纠正自己对市场价格的错误估计,停止偏离。

(3)当散户为完美理性预期的交易者时有限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对定价效率的影响。在此机构投资者是噪音交易者,而散户则是完美理性预期者。这种情况下,信息披露的改善得不到机构投资者的利用,市场有效性难以改善,市场定价效率降低。

2、机构投资者对运行效率的影响

运行效率是指市场本身交易营运的效率,即证券市场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并支付最低的交易费用,反映证券市场的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的效率。

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要靠交易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因为机构投资者的市场交易和投资组合需要一个成熟而具有高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为此市场创新出大宗交易制度来满足机构投资者的需要。下面便以机构投资者交易时特有的大宗交易制度为例说明机构投资者对运行效率的影响。

对一个市场来说,由于摩擦的存在,研究市场微观结构各部分对价格形成的影响就是要降低摩擦所导致的,这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还包括落后的技术、过时的规则、较差的信息传导机制、不合适的金融工具,以及缺乏参与者等所产生的成本。所有这一切都将影响市场的效率和价格的形成。成本最可能的影响是使得交易价格不能完全、立即地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此外,成本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股票的均衡价格和预期收益。因此,从信息和操作的观点来看,一个较低的交易成本是股票市场有效率的标志。大宗交易制度的建立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所以它可以提高市场效率。

3、机构投资者对配置效率的影响

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可以概括为资本市场是否能通过价格机制,将金融资源从储蓄者手中向生产者手中转移,引导资金朝向能使资金产出最大化的企业配置,从而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利用。它反映了资本市场调节和分配资金的能力。

具体说来,资本市场配置效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发行市场使资金向不同的企业流动,实现资金向业绩优良、经营良好,盈利前景好的企业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二是通过二级市场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来影响二级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而引导资源进行再配置。

机构投资者影响配置效率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在一级市场上购买证券,使大量资金由闲置状态进入生产领域,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使金融资源由储蓄转换为投资,从而促进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二、机构投资者通过参与上市公司治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二、机构投资者和资本市场宏观效率

资本市场宏观效率是指资本市场对整体国民经济的作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资本的形成和积聚,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就是引导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促进资本的形成和积聚,以提高全社会的总体产出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机构投资者的出现能有效实现金融体系功能,提高资本市场的微观效率。本文要考察的是机构投资者在金融结构和资本市场中起到主导地位后,是否能促进国民储蓄的形成,推动经济增长,从而影响资本市场宏观效率。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储蓄率一直较高,这两年一方面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在发展,另一方面储蓄的增速较快,我国居民储蓄的猛增,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了银行部门的发展。但同时,储蓄高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最终消费的实现,储蓄高增长造成风险向银行集中,使银行体系运行的压力和风险增大,对中国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利用资本市场适当分流储蓄资金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非常现实也非常紧迫的工作。

从我国储蓄存款的增速来看,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速度与之相比是远远落后的,由此可以清楚看出,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居民储蓄与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断层。一方面是居民储蓄存款每年快速增长,而另一方面,是证券市场上机构投资者队伍近年来相对萎缩的局面。近年来,不断出台的政策想把居民储蓄“赶”入证券市场或消费领域,但均未取得预期效果。

因此,我国资本市场当前发展的重点,应当是侧重发展低风险市场产品,尽快使我国资本市场的产品结构趋于合理,以便吸引各类投资者,特别是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广泛参与,以促使我国储蓄和投资能良性的发展。

摘要:资本市场效率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微观效率,即资本市场本身的效率,指资本市场能否高效和低成本的为需要资金的企业和行业及时提供所需资金,这与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技术环境等密切关联;二是宏观效率,即各种资源通过资本市场流向不同效益水平的行业和企业的情况,反映资本市场将稀缺资源配置到效率最高的企业或产业部门的有效程度。

关键词:资本市场效率,微观效率,宏观效率,储蓄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徐龙炳陆蓉,金融市场有效性探讨,2005年12月第1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英]E.philip Davis&Benn Steil著,唐巧骑周为群译《Institutional Investors/机构投资者》,2005年11月第1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中国的证据,2004年3月第1版,上海三联书店;

[4]、姜硕,杨敏,试论机构投资者行为对中国股市稳定性的影响,2009年第1期,经济研究导刊;

论量化投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篇9

1.1 量化投资国外的发展状况

据查询相关资料可知,这种投资方式在国外的发展史中长达三十多年,与其他投资策略比较,量化投资在国外的使用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所以,在当今市场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法运用在美国市场中。同时,这种投资也是全球基金投资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实,量化投资在国外发展历程来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经历几个阶段才发展成至今的模式。截止目前,定量投资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主动投资中也越来越多地用到量化方法。

1.2 量化投资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量化投资在中国起步相对比较晚,几乎没有竞争者,这也给量化投资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相比海外市场,在中国投资中,投资者团队能力不一,在投资理念方面也有所欠缺,国内A股市场也属于非有效市场。同时,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多数都会存在,这也导致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以及政策等信号的变化会经常引起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量化投资方式是通过理性的科学研究统计以及对实证的解析来最大程度上降低投资决策行为中的人为失误及人类共性偏差等行为产生的投资风险。还有,为构建适合投资目的的有效投资组合和保证投资决策中所包含的客观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需要考虑风险收益配比的原则性。

2 量化投资的优势及不足

2.1 量化投资的优势

量化投资属于主动有效的投资工具,与定性投资不同的是,量化投资存在以下的优势:

(1)量化投资使得科学理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量化投资通过计算机对数据进行采集和处理,有效避开个人主观判断和直觉,能够持有一种客观性、理性以及统一性,摆脱市场心理的影响。通过数量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个人情绪对投资决策的影响,避开随着市场盲目追随所做出不理性的投资决策。

(2)在整个市场范围内,量化投资使择股实现高效率处理。因为这种投资是利用数量化模型对所有满足的对象进行分选,把握资本市场中每个可能投资的机会。然而,与之作比较的定性投资较多受人资、物资和专业技术水平等条件的限制,其选股的覆盖面和正确性远远不如量化投资。

(3)量化投资比较注重风险组合管理。这种方式在三步选择的过程中,经过严格的风险控制约束条件下,对所选择的投资对象进行组合,确保在实现期望收益的同时有效地控制风险水平。与此同时,量化投资摆脱个人的主观判断,做到有效避免因主观误判所形成的交易风险。

2.2 量化投资的缺点

量化投资本身具有以上所述的优势,其实在现实操作中,难免也会存在一些缺陷。

(1)量化投资采用数据模式处理数据,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时会因为忽略基础面而造成巨大的投资失误。因此,在决策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量化投资,还是要结合现实市场基本面情况,否则如果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失误,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所谓的程式化交易也是没什么作用,严重会给市场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2)量化投资应用的范围比定性分析狭窄。量化投资属于基本面的分析,虽然这种投资方式是一种高效、无偏的方式,但是应用范围远远不如定性分析。

3 量化投资对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中国资本市场中,量化投资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量化投资在我国的市场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存在某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针对问题提出进一步原因分析。

3.1 证券市场缺乏有关的机制

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历史远远不及美国资本主义市场。资本主义市场也是比较不成熟,量化投资借助统计以往规律的数据作为基础。在国外市场上,某些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内在价值存在许多可以量化的尺度,以便量化模型在价值投资上突出本身的优势,但是在中国股票市场还是相对不成熟,量化投资作为新兴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同时各方面的信息收集都存在较大的难度。

3.2 国家政策的影响导致量化投资的优势无法突出

国家的政策影响使得量化投资无法准确量化,预期的影响比经济政策的影响更难以量化。因为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不够完善,但是针对我国的匹配程度,投资团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和创造力所决定量化投资的效果。就如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国内量化投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带有“政策市”的中国股市,它的变化程度大小主要依靠调节政府经济政策,但是经济政策本来就是根本不能量化的。基金的发行往往是先于政策而执行,一般也是针对问题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基于对经济政策的预期,总体上预期的影响比经济政策的影响根本无法进行量化,量化投资优势也无法突出其本身所具备的准确性。

3.3 市场缺乏和量化技术配套的专业风险控制技术

量化技术一般不可能独立存在,想要量化模型获得更好的应用,那就应该配备一套与之对应的风控技术,还需要配备相关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日常的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在市场环境来看,在金融危机后,我国在量化投资方面也引进海外人员及先进的技术理念,但是跟欧美国家相比,我国的在风控技术方面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4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

4.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

我们由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的知道,量化投资给投资者具有规避风险和作用,但是这也是一把双刃剑,也带来一定的风险,特别在证券行业这种变化多样的市场中,更加需要不断创新中国市场上的监督,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填补空白,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使量化投资充分发挥本身所具备的市场价值。

4.2 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投资技术

不同的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同,资本市场也是有区别的。对于国内的量化投资,只有设计出符合国内市场环境且能够取得良好业绩的量化模型,投资者才会真正认可此种基金。然而,就目前中国市场来说,限制着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量化投资技术的维护及日常升级更新。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直以传统投资为主,对于新生事物还是缺少一定的准备,我国的风控技术也相对比较落后,而且其他的高端技术常常都是被保密的,能够流传至我国的一般都是发达国家所淘汰下来的,所以这也是导致量化及时很难被成功引进中国资本市场及对投资者缺乏吸引力的原因。总之,想要使量化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取得更好的发展,就应该不断创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量化投资技术,吸引更多投资者进行投资并持续不断发展,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4.3 量化投资技术需要不断引入专业人才

人才是发展的必备条件,想要量化投资在中国资本市场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不断引进专业技术性人才。就当前情况来说,国内的量化投资主要依赖国内基金公司自己创建的团队,然而对量化基金管理精通的人才在国内相当紧缺。所以,为了更好的发展,应当引进相关专业人才,解决人员稀缺,培养扎实的公司基本面研究功底,增加工作就业经验,促进发展。

5 结论

量化投资随着在国内发展基本条件的逐渐完善,不断对国内资本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量化投资为发展寻找大量佣金的来源,刺激证券市场经纪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促进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有,由于量化投资的到来,完善我国市场产品鼎价,实现市场的有效性,优化资源的配置,对国内经济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在经济发展的当今时代,量化投资策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所以,更应该不断发现量化投资中的不足之处并不断改进,使中国资本市场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唐炜怡,孟小菊,鄢方方.量化投资盛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3,(31).

[2]乔嘉.别被量化投资迷惑[J].英才,2015,(6).

[3]宣云云.量化投资策略及其绩效分析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4]刘振彬.量化投资在券商资产管理业务中的实现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4.

[5]陈小慧.市场期待慢牛,量化指数投资不容错过[J].大众理财顾问,2015,(1).

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的市场研究 篇10

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可分为隐性培训投资和显性培训投资两种形式。二者在培训导向、培训人员结构、课程内容设置、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差别。

培训导向是指企业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根据不同的经营战略需要制定培训方案和不断改进培训项目。在培训人员结构上则是两种培训类型最显著的区别。能力资本显性培训投资, 趋向于由固定地从事某一特定职能, 如指导设计的培训者和管理者来运营。而企业家能力资本隐性培训的培训者结构, 则根据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同而变化。培训者不仅具有专业能力 (如指导设计) , 而且能作为内部咨询专家并能提供更完善的服务。从课程内容设置上看, 能力资本隐性培训投资是培训、学习和研发与工作间的融合, 既可以看成是能力资本的开发, 也可以看成是能力资本的投资, 即工作中有培训, 培训融合到工作中, 难以区分, 难以分离。从培训投资的责任承担看, 隐性培训投资强调企业家个人的投资行为, 企业则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学习条件的支持。企业中常见的隐性培训投资形式主要是干中学和干后学, 具体有工作轮换、研发培训和学习型组织等。可以看出, 隐性培训形式是企业市场竞争中演变而来的。传统的显性培训的企业环境是一个比较确定的经营环境, 可为企业所驾驭, 并且能控制并预测未来所需要的知识;而隐性培训投资的产生是由于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外部环境存在持续不确定性因素, 由于不能事前预见到可能存在的问题, 培训建立在虚拟的、隐性的基础上, 以帮助员工应付实际将出现的特定的经营难题。

总之, 企业家能力资本显性和隐性投资具有下列特性:第一, 在能力资本隐性投资中, 企业家个人对学习负主要责任, 这取决于企业家的主动性、悟性和毅力;而在能力资本显性投资中, 是公司对学习负主要责任, 而且, 在现实条件下, 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者, 为提高企业家的质量、推动企业家群的崛起, 也会为企业家能力资本的显性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和帮助。第二, 在能力资本隐性投资中, 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工作当中进行的;而在能力资本显性投资中, 则是在课堂上。第三, 在能力资本隐性投资中, 为将培训成果转换成工作绩效的提高, 企业家和员工的关系协调至关重要, 也就是说, 为了让员工能够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 企业家应该负责学习内容并能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 具体是让员工承担在工作中应用培训成果的责任, 同时帮助员工排除在开展工作中应用所学技能的障碍, 这种企业家和员工的互动, 达到了企业家和员工对能力资本隐性投资的目的;而在能力资本显性投资中, 更强调完成企业的培训任务。

二、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的经济分析

此处的研究涉及企业家能力资本、员工能力资本、组织能力资本, 三者共同构成企业能力资本。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企业家, 其投资的目标不同于政府的投资目标。尽管企业家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但必须通过员工和组织才能实现其能力资本的增值。因此, 对员工能力资本的投资和对组织能力资本的投资同样是重要的。企业作为市场中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其行为动机主要来自于企业对利润的内在追求, 在长期中达到企业价值增值的目的。在此前提下, 企业对能力资本的投资主要表现在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投资, 这可视为一种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对应的投资, 其投资动机符合一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企业经济利益目标性。

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是在职培训, 主要是培训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技术、知识、经验, 特别是企业与生产经营相关的特殊性培训, 多偏重于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技能的提高上, 以确保员工能及时将投资结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运用于实际生产中, 使之增加实用性。近年来, 随着企业管理人性化的发展, 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的内容逐渐地延伸到行为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呈现出一种向广泛化发展的趋势。并且, 企业开始注重投资的长远化目标责任制, 即强调企业价值最大化, 而不仅仅是短期利润最大化。

2、企业组织能力资本投资的长期性、非易变性。

组织能力资本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同时, 组织能力资本的形成是需要投资的, 这就形成了组织能力资本。组织能力资本一旦形成, 具有非易变性, 即它不会随企业家和企业员工的变更而立即丧失组织能力资本, 它的变化期限要长于企业家和企业员工能力资本变化的期限。

3、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多样化、灵活化。

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形式呈现多样化。企业员工能力资本在职培训投资中的具体形式主要根据企业的培训内容来选择, 应选择投资效果好的培训形式, 让参加培训的员工容易接受培训的内容, 同时要把培训的内容转化为员工的能力, 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从而增加企业价值。不同的培训内容需要不同的培训形式加以配合, 这需要企业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4、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客体的复杂性。

企业员工能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企业的全体员工, 他们的工作岗位不同, 经历、能力、敬业精神不同, 因而对他们工作的要求也不同, 从价值增值的角度来选择培训客体, 就需要适应客体的不同需要, 对培训客体进行选择, 同时也要对培训内容很好地规划、设计。

三、企业家能力资本的定价

我们知道, 所谓能力, 是指企业家综合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等, 并加以创造性运用, 以使企业家能力资本增值的本事。能力资本能否增值, 取决于企业家是否愿意调用其知识存量, 同时还要看这种能力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

能力作为一种资源,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 进入市场以后, 要解决好生产能力的成本与能力产品的关系问题。尽管社会用于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相同, 但其能力产出则是不同的, 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就企业家而言, 在没有引进公司治理、创新、文化三因素以前, 其能力资本定价通过市场交易来确定, 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即:

企业家能力资本价值=企业家一般能力价值+社会满意度

如果用AV表示企业家能力资本价值, 用GV表示企业家一般能力价值, 用SC表示社会满意度, 则:

GV表示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投资, SC表示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家的认可度。

对企业家能力资本价值的定价, 应满足以上约束条件。

四、企业家市场制度安排

1、企业家流动的政策鼓励。

在实现企业家的自由流动和企业家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存在影响企业家流动的多种因素, 例如企业体制、内部治理结构、经济周期、企业创新能力、企业文化的保证作用、社会政治经济的法治基础以及企业家的寻利动机等。如果其它因素不予考虑, 影响企业家从一个企业向其它企业的流动, 就取决于该企业家在不同企业所能获得的预期收入的比较, 即企业家总是从预期效用低的企业流向预期效用较高的企业;反过来, 企业家流动能否真正实现, 还取决于企业聘用某个企业家所能得到的预期利润和聘用另一个企业家所能得到的预期利润的比较。只有在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的情况下, 企业家流动和企业选聘企业家的交易才能实现“博弈均衡”。只有在此种情况下, 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家和企业的双重利益最大化。因此, 企业家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同时, 企业家流动也会使企业家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没有企业家的正常流动, 就没有真正有效率的市场经济体制, 也不能说我们的市场经济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故而我们应从政策导向上鼓励企业家的流动。

2、企业家的市场导向安排。

发达的企业家市场和完善的企业家市场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企业家市场制度安排应充分体现对企业家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竞争机制、能力资本增值机制。在完善的企业家市场上, 企业可通过企业家市场公开招聘和签订无任期合约等形式, 给企业家以市场竞争激励。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 一方面拥有利润收入的激励, 另一方面又拥有剩余控制权收入激励。企业应满足企业家对此两方面的要求。同时, 还要建立一套适宜的企业家资信等级制度, 让市场来评价企业家业绩, 从而使真正的企业家通过竞争进入和经营企业。

3、企业家市场的法律保障。

企业是整个经济的细胞, 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缺少高素质的企业家群,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损失将是难以估量的。企业家的社会地位和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也不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家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 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五、中国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要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双重利益最大化, 必须使企业能力资本增值;而企业能力资本包括企业家能力资本、企业员工能力资本和企业组织能力资本, 因此, 必须使这三种形式的能力资本都增值, 才能保证企业和企业家的双重利益最大化。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国家在宏观指导上应重视企业能力资本增值。

当今中国将逐步走向能力型社会, 作为政府应在政策导向上重视企业能力的培养, 即重视企业家、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能力的培养。国家应建立各种类型的、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培训中心, 并加大此方面的投资。

2、国家应以法律的形式确保企业能力资本投资的实施。

国家应出台有关法律, 并在法律条款中明确规定企业家、企业员工和企业组织接受能力资本投资的权利及义务, 并规定企业进行能力资本投资的最低期限、费用、参加培训人员的比例、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具体措施等。

3、应建立学习型组织。

企业家和企业员工都存在终身学习的问题, 因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新技术、新商机、新信息、新竞争不断出现, 要保证企业家和企业的双重利益最大化, 就要以组织的形式保证终身学习的持续, 在这一过程中, 组织也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使其更有效率。

摘要:企业、企业家能力资本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 对企业价值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保证企业家能力资本不断增值, 实现企业和企业家的双重利益最大化, 必须对企业家能力资本投资采取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能力,能力资本投资

参考文献

[1]梅宪宾.企业家能力资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2]梅宪宾.企业家能力资本及其双重利益最大化[J].决策探索, 2005, (8) .

[3]梅宪宾.析企业家能力资本[J].理论前沿, 2005, (18) .

[4]杨晓维, 张勇.企业家能力、个人财富与核心雇员的创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 .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11

此次调查基于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对42位股票分析师进行定性访谈,另一方面是从买方或卖方搜集的数据。

作者认为,在对一家企业的形象进行评估时,证券分析师会将以下八个非金融信息作为考虑因素:组织中利益相关人的关系、企业和政府的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性、企业的声誉和品牌状况、企业的管理质量、企业战略的一致性。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的沟通质量,它强调在促进积极的资本市场关系中,投资者应该扮演战略性角色。如果深入探讨,不仅要探讨非金融因素对企业形象形成的影响,还必须审视企业金融因素和非金融因素在企业形象形成中两者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

因此,研究投资者关系的专业人员必须将以上内容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满足资本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的需求。对非金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提高金融沟通的质量,同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投资者的战略沟通情况。

金融服务者、企业利益相关人对企业关系管理越来越重视,因此应该将投资者关系作为一种战略性传播功能加以管理。

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 篇12

在资本市场得到不断完善的情况下, 风险投资在国内也取得了发展。但就目前来看, 国内风险投资管理存在着退出渠道不畅通、风险管理体制不完善和缺乏风险投资人才等问题, 从而影响了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因此, 相关人员还应加强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管理的研究, 以便更好的促进资本市场风险投资业的发展。

二、风险投资的相关研究

所谓的风险投资, 其实就是创业者以知识密集和高科技为基础将资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融资方式。在金融行业, 金融风险投资又被称之为创业投资, 伴随着不同程度的风险。但是, 拥有较高的风险也相对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 所以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高新技术行业发展资金的重要获取方式。早在1946年, 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风险投资, 而国内的风险投资则处在起步阶段。但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 国内就开始研究风险投资问题。依据新疆实际情况, 学者张文中 (1999) 提出风险投资应该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基地, 同时加强政策优惠的利用, 从而进行持续不断的投资。同时, 其认为内地可以成为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渠道, 但是还需要尽快完成风险投资技术交易和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在资本市场结构分析方面, 郭建林 (2007) 指出风险投资市场需要打破行政区规划限制才能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完成由场外交易市场、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构成的资本市场结构体系的创建。此外, 近年来, 也有学者对风险投资退出问题进行了研究, 高如券 (2009) 就指出, 需要通过完善市场配套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实现股权协议转让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路径。

三、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问题

(一) 组织形式与退出渠道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 国内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明显过于单一, 主要包含有限合伙制、信托制和公司制。目前, 发达国家主要采取有限合伙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 但是国内采取的是事业型公司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 以至于金融行业主要需要依赖政府获得风险投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 风险投资的项目选址和资金投向都会受到政府限制, 从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在资本市场出现。此外, 政府寻租行为也会随时发生, 继而影响民间投资发展。而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 则会导致政府出现营私舞弊行为, 同时造成投资懈怠问题的出现。

在风险投资退出方面, 国内金融行业缺少畅通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在国外发达地区, 政府将通过建立二板市场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 比如美国的纳斯达克。但从国内情况来看, 具有可行性的退出方式仅有股权转让, 需要企业通过清算、兼并和收购将股权转让给第三方[1]。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国内通常采取场外协议转让和大宗交易方式进行股权转让, 从而大幅度降低了风险投资人的资本得利。

(二) 体制问题与资金来源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 国内风险投资明显存在着体制障碍。目前, 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制度建设仍然未能完善, 以至于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无法得到合理的利用, 从而导致风险投资的激励和约束难以有效实施。

在风险投资资金来源方面, 国外的资金来源渠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养老基金和商业银行等多个渠道获得风险资本。但从国内来看, 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虽然已经注入了民间资本, 而政府投入仍然为风险资本主要组成部分, 以至于大多数从事风险投资的公司都是由政府主导创建的。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将成为金融行业的风险投资主体, 以至于风险投资市场只能在行政干预下运行。在这种管理模式下, 不仅投资决策主体的产权将以明确, 资本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也将产生信息不对称, 继而导致风险投资的风险加大。

(三) 风险投资的人才缺乏

作为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行业, 金融风险投资行业需要拥有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才能够使投资风险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但就实际情况而言, 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 很多机构的人员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并且欠缺业务技能[2]。同时, 也有一些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 从而导致金融风险投资行业蕴含了较大的道德风险, 会给金融风险投资工作的开展埋下较多的安全隐患。而从事金融风险投资行业, 从业人员必将时常接触巨额资金, 所以容易因无法承受优惠而挪用投资基金或收受贿赂。在这种情况下, 风险投资者较容易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同时投资者的名誉也将遭到严重损害。

四、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模式

在资本市场条件下, 金融行业采取的经营模式主要有混业经营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而采取不同的经营模式, 则会给风险投资模式的选择带来不同的影响。在德国, 金融业采取的是混业经营模式, 风险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为德国银行, 而银行可以向非金融机构进行不超过总资产15%的股权投资。在这种限制下, 德国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受到了影响, 从而导致其资本市场发展较慢, 同时其风险投资退出也较为困难[3]。而美国金融业采取的分业经营模式, 拥有较多种类的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产融结合中占据主要地位, 所以其资本市场较为发达。在风险投资方面, 采取的分散决策投资模式, 即投资众多高新技术小企业。目前, 美国金融风险投资拥有有利的金融环境, 能够通过各类基金获得投资资金, 并且拥有良好的投资退出机制。从国内金融业发展情况来看, 目前采取的仍然是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 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和国企, 只有小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投资和境外投资[4]。但是,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政府资金在风险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已经开始逐步弱化, 养老基金和保险基金在风险投资中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因此, 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国内风险投资模式将转变为以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为主的管理模式。

五、基于资本市场条件下风险投资的管理

(一) 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针对国内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问题, 还应尽快加强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建设, 从而加强金融业的风险投资管理。为达成这一目标, 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配套制度, 并且积极引导创业板企业上市, 从而建立畅通的金融风险投资退出渠道, 以便帮助风险投资者顺利退出资本市场。在上市融资的过程中, 创业板企业可以通过找寻已上市的公司进行资产注入, 也可以通过购买部分股权控股以达成上市的目的[5]。此外, 政府还要进一步进行股权转让协议和产权交易机制的完善, 以便建立国内风险投资的外场交易退出渠道。具体来讲, 就是在实现股权转让时, 既可以利用自有渠道, 同时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 从而帮助风险投资者尽快退出风险投资市场。

(二) 风险投资体制建设

为加强金融业风险投资管理, 还要建设适合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风险投资体制。一方面, 为使风险投资的委托代理问题得到解决, 可以利用信息传递或型号甄别功能进行外部信息的获取, 从而对风险投资委托人展开客观评价。而通过建立风险投资运作机制, 则能够使风险投资的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 从而使风险投资者更加积极的参与投资项目的管理决策。所以, 通过加强风险投资体制建设, 能够减少委托代理的不规范行为, 因此能够有效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 为降低投资失败带来的损失, 可以建立灵活的股权制度, 从而使风险投资者进行分阶段投资[6]。而该制度的建立, 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和投资方的利益得到更好的协调, 所以能够使风险投资的激励约束问题得到解决。

(三) 政策扶持体系建立

为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政府还应该建立扶持体系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首先, 在税收方面, 政府可以为风险投资者提供一定的税收优惠, 比如通过减少投资者承担的税种帮助其获得更多的利益, 从而鼓励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从获利来源上来看, 风险投资主要需要依靠资本增值, 即需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利。所以, 政府可以调整有关税法, 即通过减免资本利得所得税鼓励投资者的风险投资行为。另一方面, 政府也需要采取有力监管措施进行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监督管理, 从而使该行业得以健康发展[7]。为此, 政府需要充分发挥自身在金融风险市场管理的主导地位, 加强对投机取巧和扰乱市场秩序的风险投资者的惩处, 从而确保金融风险投资行业的秩序。此外, 针对规模较小的风险投资企业, 政府可以通过降低银行贷款门槛扶持其发展。

六、结论

总之, 通过促进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 将能为国内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融资渠道, 从而使我国的经济科技实力得到提升。所以, 相关机构和人员还应该加强对资本市场条件下的风险投资管理问题的认识, 积极寻求对策解决风险投资问题, 从而使国内金融风险投资行业取得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幸.我国社保基金投资资本市场的风险分析与管理[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2, 02:53-57.

[2]邹辉文, 周夕志.契约理论和实物期权在风险投资契约设计中的应用评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14, 06:11-21.

[3]晏文隽, 郭菊娥.不确定性条件下风险投资高收益的触发条件——以估值调整协议为视角[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2:22-26.

[4]贾正晞, 杜纲, 李娟.基于内部模型的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分配方法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15, 03:231-238.

[5]袁琳, 陈凌云, 何玉润.集团资金集中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基于大中型集团公司的案例分析[J].会计与经济研究, 2013, 02:40-49.

[6]唐大鹏, 杨紫嫣, 翟路萍.社保基金投资组合的定价效率和投资风险研究——基于股价同步性的实证检验[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 09:96-112.

上一篇:PE聚乙烯下一篇:婴幼儿法洛四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