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的投资

2024-06-08

社会资本的投资(通用9篇)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1

社会资本是一种存在于社会结构关系当中、能够降低合作成本的资源。社会资本具有促成成员之间自愿合作的功能, 那么, 社会资本是如何产生的呢?又能通过何种办法来增加社会资本呢?这就涉及到了社会资本的起源和投资的问题。

怀特利归纳了四种社会资本的起源模型。一种是“托克维尔模型”, 它是解释社会资本起源的主导模型, 认为“社会资本产生于志愿性社团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二是人格模型, 它以心理学理论为探讨基础, 认为“社会资本是由个体的人格特征创造的, 一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个体是幸福的, 对他们的社会是满意的, 那么在那个社会中将产生出高水平的信任和社会资本”。三是个体道德模型, 它认为社会资本主要产生于个人的道德, 在一个道德水准较高的社会当中, 社会资本的存量自然较多。四是社会认同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社会认同感有助于产生社会资本, 在一个社会认同度高的社群当中, 成员的之间就会拥有更多的信任。

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于传统因素, 这些传统因素包括了社会环境、历史和社会制度等, 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 社会资本得以产生。他也强调了“托克维尔模型”在社会资本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指出“在一定时间里不断重复的交换, 往往鼓励者普遍互惠规范的发展”, 而这些也有助于形成网络和信任。

福山从文化的角度来阐述社会资本的起源问题。他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内容是信任, 而信任是以文化为基础加以传承的指出社会资本“通常是经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因而, 文化是社会资本深层的决定性因素。

福山和普特南的观点有着相似之处, 即他们都强调了传统的重要性。无论是历史、社会环境, 还是文化, 它们都是传统的一部分, 有助于产生社会资本。那么, 在传统之外, 还有哪些办法可以增加社会资本的存量呢?或者说, 当一个社会当中不存在能够产生社会资本存量的传统文化时, 是否意味着这个社会注定无法拥有一定数量的社会资本呢?对于这个问题, 社会资本的研究者们并未持有悲观的态度, 他们认为, 虽然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资本的存量, 但对于不具备此种传统的社会而言, 仍然可以通过其他办法来增加社会资本, 即社会资本的投资。

福山从国家或政府的角度来谈社会资本投资。福山认为, 国家可以做的有三点:一是增加在教育领域的投入, 从社会意识领域加大投资;二是政府还应当提供必须的公共物品, 例如制订社会规则、规范、保护公民财产权和公共安全等, 以使公共互动在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中重复发生;第三, 福山还强调, 国家不应当参与到公民社会或者民间组织自身能够承担的活动中, 因为国家的某些行为会导致社会资本的消耗, 他认为“合作能力是建立在习惯和实践基础上的……当国家开始从事那些本该由民间组织或公民社会来承担的活动时, 国家将会给社会资本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福山列举了两个例子对此予以说明, “在中世纪的末期, 法国有一个发达的公民社会, 但是后来个体之间的水平信任大为减少, 其原因就是集权国家的建立, 把法国人纳入了一种公民基本权利很小而地位差异又很明显的体系中, 限制了他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前苏联在革命后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政府为了在党政与民众之间确立垂直联系, 有意识地对各种水平交往的形式进行了破坏。这给后苏联时代的社会也带来了影响, 造成那里至今仍缺乏信任和持久的公民社会。”

林南从行动者的角度来探讨社会资本的投资问题。林南首先强调了“个体互动”在创造社会资本中的重要作用, 认为“几乎所有的社会资本理论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个体互动在扩展社会资本中的作用”。林南将个人行为定义为“目的性行动”, 这些行为都是理性的, 人们为了获得与维持财富和名声, 不断地与群体之内的成员发生“重复交往”, 这个过程加深了个体之间的认可, 社会资本就产生于个体互动的关系当中。行动者还要尝试着与群体之外的个体产生联系, 这种联系能够扩展资源存在的社会网络, 它为社会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条件。此外, 林南还强调了制度在产生社会资本中的重要性。他将制度看作是“互动的原则”, 认为制度是文化性的, 它们会对“某些种类的行动和互动产生价值偏好, 通常以道德、信念、意识形态、礼仪或 (治愈和表现的) 能力的形式出现”。在一个“制度场域”之内, 行动者受到了社会制度的约束与激励, 从而在个体行为的关系当中“嵌入”了社会资本。

从上述探讨中,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第一, 在一个社会当中, 最初的社会资本主要源于传统, 社会的传统制度、文化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当中的社会资本存量。第二, 社会资本可以被投资, 从而产生社会资本增量。这说明, 即使在一个社会资本初始存量较低的社会里, 社会资本仍然有增多的可能性。社会资本投资首先应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性, 社会成员之间不断进行的重复交往有助于产生社会资本。其次是合理的政府角色定位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政府角色定位也是以增进成员互动性为基础的, 它首先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涉社会成员之间的行为, 尤其是政府不能承担那些社会成员能够自发处理的活动;其次要增加政府在教育、法律、公共安全方面的投入, 为成员交往创造良好的条件。

摘要:社会资本具有促成成员之间自愿合作的功能, 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有助于增加社会当中的社会资本存量。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理论的梳理, 指出进行社会资本投资、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资本,起源,投资

参考文献

[1]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1]怀特利:《社会资本的起源》, 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2]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2]普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3]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4]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 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4]福山:《公民社会与发展》, 曹荣湘:《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 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5]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5]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2期。

[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6]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 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2

一、事项名称:建设工程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备案(民营资本社会投资项目)—招标公告、招标文件备案

二、事项类型:行政备案

三、办理对象:法人、其他组织

四、办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七条

五、法定期限:无

六、承诺期限: 1.5个工作日

七、申请材料:(所有材料需提供PDF电子版,并准确命名各个文件。)

邀请招标(适用于涉及公共利益的民营企业项目):

(一)立项批文(仅设计类需提供);

(二)初步设计批复(仅施工类需提供);

(三)规划许可证或规划工作联系单(仅施工类需提供);

(四)红线图和规划要点(仅设计需提供);

(五)建设单位工商营业执照及股权情况资料; 注:以上资料核原件留复印件。

(六)建设方银行资金到位证明;

(七)招标方法人代表委托书;

(八)非国有或非财政投资承诺书;

(九)招标公告、招标文件;

(十)承诺书(承诺电子版与纸版文件一致)。注意事项:

请将文本资料按顺序整理出A4大小,所有复印件需原件持有者签注“与原件核对无误”后加盖公章,项目申请人对原件和复印件的一致性负责。同一项目上一阶段已提交的资料,下一阶段无须重复提供。

八、办理环节:

(一)受理

1、岗位责任人:住建局窗口工作人员

2、岗位职责与权限:

(1)对申请人提供接待、解释以及咨询服务。

(2)对照申请材料目录,查验申请人提交的申请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并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a.申请事项依法不符合申报条件的,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当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

b.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窗口受理事项职权范围的,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c.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d.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当场送达《补充材料告知书》。

e.申请事项属于本窗口受理事项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申请,当场送达《受理通知书》。

3、办理时限:即时办理

(二)初审

1、岗位责任人:住建局行政审批处工作人员

2、岗位职责与权限:

(1)、初审不合格,做出不予受理申请决定的,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退回受理窗口;

(2)、初审合格,同意备案意见,提交审批处处长进行复审。

3、办理时限:0.5个工作日

(三)复审

1、岗位责任人:住建局行政审批处处长

2、岗位职责与权限:

(1)复审不合格,做出不予受理申请决定的,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退回受理窗口;

(2)复审合格,同意备案意见(确定专家评标时间,不含在审批期限

内)。

3、办理时限:0.5个工作日

(四)决定

1、岗位责任人:住建局首席代表

2、岗位职责与权限:

(1)符合法定条件的,签发同意备案;

(2)不符合法定条件,做出不予受理申请决定的,告知不予受理的理由,退回受理窗口。

3、办理时限:0.5个工作日

(五)办结告知

1、岗位责任人:住建局窗口工作人员

2、岗位职责与权限:

(1)及时准确告知、送达申办人员审核结果并在窗口公示;(2)对未通过审批而退回的资料,及时转给申办人员并告知原因,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3、办理时限:即时办理

九、是否收费:否。

十、收费依据:无。

十一、收费标准:无。

十二、咨询电话:88995404

十三、流程图: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3

[关键词] 人力资本投资 新农村建设 农村发展

一、人力资本与新经济增长理论

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1958年舒尔茨完整论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随后又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与途径、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建立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上世纪60年代,贝克尔把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教育领域,用来解释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罗默把技术进步内生化,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内生化,解释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创立了新经济增长理论。在新古典生产函数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强调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投资在内生性经济增长,以及从不发达经济向发达经济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确立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

这对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经济把资本划分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两种形式,随着物质资本的增加,经济产出增加;同样,随着人力资本的增加,产出也增加,但人力资本的提高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的增加更重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劳动力转移等途径来进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将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适应农村现代化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存量。通过人力资本投资的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促进农村技术进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人力资本投资

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科学的范畴,不仅仅强调农村经济发展,还包括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具有比农村经济发展更为丰富的内容。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自身发展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增加农民人力资本积累,培养和造就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要的现代农民,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一,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将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促进农民素质提高,提高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生产效率,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在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又反过来制约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又给劳动力转移带来巨大的障碍,即使转移到非农产业,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基础劳动,无法获得更好的岗位。

第二,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农村科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速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业科技含量,更多注重科学技术与物质资本投入的结合,逐步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推动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第三,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要求,提高农民在非农产业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新农村建设不能光靠农村,还必须发挥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走城市化或城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注重就业机会和分配的公平,要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与配置。

第四,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全面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促进农村全面进步。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的生产能力、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还有助于重塑人的道德品质与精神素质,更新思想观念,增強人的自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

无论是从城乡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来比较,还是从城乡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或者从人力资本的培育水平来衡量,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不容乐观。而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由于教育、社会保障、健康和机会等缺失,农民缺乏对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动力。这已严重阻碍农村教育发展、阻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提升。从实践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途径有:第一,加大教育投入,进行农村教育投资制度创新和教育体制改革,使农民享有基本教育的平等机会,增加农村人力资本存量。教育对提高劳动者劳动能力和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作用,能提高农民对所拥有的资金、土地、时间等资源的配置使用效率,促进技术创新和推广,是实现农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第二,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创新培训机制,为农村劳动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以市场为导向,依托产业发展,围绕新农村建设,对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广泛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围绕农民转岗就业,加快进行职业教育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第三,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保健的投资,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为农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第四,继续开放和深化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配置农村人力资源,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本投资的基础和需要。

参考文献:

[1]姜长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J].农业经济问题,2006.6

[2]曹明贵:人力资本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5.1

[3]喻晓社:把培育新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农村·农业.农民,2006.5

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分析 篇4

一、企业社会资本的外部性

企业社会资本与其他领域内的社会资本是不完全相同的。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是经济行为者;同时, 企业也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中运行的。提出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 就是强调企业不是孤立的行动个体, 而是与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发生种种联系的网络节点。

企业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内员工之间和部门间的信任和行为规范, 它有利于加强企业成员的信任与合作, 促进企业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 进而减少企业内的信息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 以社会网络为中介, 不断融合社会金融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等因素, 达到提高企业成长效率的目的, 这种从外部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本文所指的企业社会资本主要是企业的外部社会资本。

企业社会资本不是私有财产, 不被任何个体企业独占, 而是存在于企业之间, 存在于企业群体网络之中。它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一样, 是一种生产要素, 可以不断增值, 创造价值, 实现企业的目标。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不同的是, 特定的社会网络结构不仅使积极参与的人获益, 也使处于这个网络中的其他人受益。

虽然企业社会资本具有很强外部性, 但实际上, 企业社会资本只能算得上是准公共物品, 只有网络内部的企业可以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即只对网络内的成员有正的外部效应, 网络外部的企业是得不到这种好处的。同时, 企业社会资本依赖于企业社会网络, 一旦有成员离开这个特定的网络, 它的社会资本就会减少。同时, 物质资本属于私人物品, 财产权保证了物质资本的投资获得资本利润。因此, 人们投资于物质资本的积极性始终没有降低, 人力资本也是这样, 作为公共物品, 社会资本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 造成人们对社会资本的投资有可能不足, 从而影响到它自身功效的发挥。

另一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认为, 社会资本的形成是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投资策略的产物。企业首先确定在短期或长期内直接用得着的、象征着利益的社会关系, 把这些本来看起来是偶然现象的关系, 如初次交易的供应商或客户, 转变成为双方在主观上愿意长期保持关联的、稳定的关系。这种转变是通过各种物质或非物质的交换和投资实现的, 并且需要连续的、长期的维持才能确立企业间的社会资本, 并不断自我再生产。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企业的一种投资。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 企业社会资本是一个重复的信誉博弈过程。企业间的初次合作因为囚徒悖论而不会产生合作解, 但是, 博弈重复进行, 博弈双方逐渐磨合, 就会产生合作解。从非博弈理论的角度来看, 如果企业之间反复地进行互动, 他们就会对“诚实可靠”之类的声誉进行投资 (Fukuyama, 2001) 。所以, 社会资本的获得是需要不断进行追加投资来维持的, 不然, 社会资本就会枯竭。正如科尔曼 (1990) 提出的, 社会资本的价值是随时间的推移而降低的。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投资模型和供给模型

作为公共物品存在的企业社会资本是由网络中的个体企业供给的。在市场中, 每个企业都是以自我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 力图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回报, 但社会资本的供给和需求是相互的, 一个企业既是社会资本的需求者, 又是社会资本的供给者。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 在企业网络中该如何确定自己的供给水平、供给模式呢?

1、企业社会资本投资模型

对于一个企业, 假设有两种行动, 一种是平时不注重投资, 构建社会资本收入流为gt, 另一种是投入成本于企业网络, 创造社会资本收入流为ft。这两种行动产生的社会资本收入流是不相等的。参考顾慈阳博士建立的访友投资模型, 建立如图1的模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种行动的的收入流会有不同的变化趋势。进行投资的企业在初期, 需要花费大量的物质资本去创造社会资本, 其获取的收入流会小于不投资的情况, 它牺牲当前的利益, 进行社会资本的投资, 在投资期[0-t*], 投资大于收益, 其差为:

这是社会资本的投资成本。

在受益期[t*-T], 收益大于投资, 其差为:

这是社会资本的投资回报。

从模型中我们可以得出, 从个体企业出发, 长期投资社会资本可以获得投资回报。

2、社会资本供给模型

接下来, 我们来研究企业如何确定社会资本的投资水平。每个企业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这样, 在投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 企业会考虑社会网络中其他企业的决策, 因为在这个社会网络中, 企业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 最终企业的投资收益取决于企业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企业的社会资本投资就成为对社会网络资本的供给。我们采用博弈的方法来模拟社会资本投资过程中的企业行动。模型技术参考张维迎 (1995) 和Fudenberg&Tirole (1991, 2002) 。

假设第i个企业的社会资本供给为Si, 则社会资本总供给为。假设企业i的效用函数为ui= (xi, S) 。这里的xi是企业i的非社会资本要素的数量。假定, 即每一种要素坠xi坠S对企业效用的改善都会有一定的贡献。而且, 非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令p1为非社会资本要素的价格, p2为网络社会资本的价格 (可以看做是企业i获得社会资本付出的代价) , Mi为企业i的预算收入。那么, 每个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给定其他企业的行为情况下, 确定自己的最优策略 (xi, S) i, 以最大化下列函数: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把上述优化问题转化为下面的无约束的优化问题:

这里, λ是拉格朗日乘数。最优化的一阶条件为:

由上面两式可得:

这就是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均衡条件, 也是微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中最常见的均衡条件, 这样一个纳什均衡解告诉我们, 当给定其他企业的选择后, 每个企业在获得社会资本和获得非社会资本时, 都会像消费理论中的消费者那样遵循 (3) 的选择原则。

假定其他企业的选择给定, n个均衡条件决定了社会资本自愿供给的纳什均衡。

因为非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所以 (3) 式是逐步递减的, 这说明P2对P1的比率是在不断下降的, 也就是说, 在社会资本供给的纳什均衡中, 对企业i来说, 随着S规模的增长和企业的逐步投入, 它将用越来越少的非社会资本要素代价获得社会资本资源, 通俗地讲, 企业将越来越容易获得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从 (4) 式中, 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资本的总供给水平是由各个企业根据纳什均衡规模作出的供给水平决定的。

三、结论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出, 对单个企业而言投资社会资本是一项长期有益的行动。在提供社会资本策略选择的过程中, 企业都是根据其他企业的选择来确定的, 在这样的博弈循环中, 提高企业的投资意识, 增强企业间的合作互惠,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共赢。不容忽视的是, 企业社会资本的提供是与企业非社会资本息息相关的, 企业在投资社会资本的过程中, 一方面不要忽视了对非社会资本的投资, 如物质资本、人力资本, 另一方面, 要量力而行, 综合考虑企业的总体情况进行决策。

参考文献

[1]周小虎:企业社会资本与战略管理——基于网络结构观点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 2006.

[2]卜长莉:社会资本与社会和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3]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4]石军伟:社会资本与企业行为选择——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实证检验[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李敏:论企业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功能[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8) .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5

这些学者对土地整治的融资投资多元化进行了探讨,但对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内在推动力和经济规律研究较少,对参与者之前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作用也缺少阐述。本文从分析土地整治过程中运用社会资本的内在推动力及参与者相关影响着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对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政府激励社会资本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思路

(一)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内在经济规律分析

根据信息经济学中委托代理理论,社会投资者选择投资土地整治的过程可以表述如下:首先,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出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的门槛和途径。社会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和各地政策特点选择有利于获取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行为。当然,在具体项目运作实施中,一些诸如国家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改变、国家对农业生产的鼓励政策、农产品价格的变化、房地产市场(用地指标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转变等意外事件和社会投资者的应变决策行为最终共同决定了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效益。

从项目收益角度看,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对于农用地整治项目而言,其收益主要为土地种植(养殖等)收益,特别是传统种植时,其收益的增加与投资额相比较小,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要以此来形成合理的投资回报,则需要很多年来逐步实现。从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看,由于涉及农户搬迁,不仅所需资金较高,而且还面临农户搬迁风险、指标交易受房地产市场影响等因素的制约。在这种成本-价值体系下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很难成为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这种回报方式在现实中也鲜有成功的案例。

由于市场中各类信息的反馈具有不完整性,所以政府通过市场调查得到参与各方,如社会投资者、项目所在的村组农民、项目实施的主要参与人等各方的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进而通过分析这些变化,最终了解社会投资者获得的效益情况。当然这一效益情况,还受社会投资者自身的能力的影响。

(二)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的思路

一些学者认为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不仅靠契约将风险约定,还可以通过柔性方式适应环境变化,由此,提出了激励柔性概念,即通过柔性化的方法手段对参与主体进行的针对性激励,其目的仍是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鼓励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形成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土地整治新模式,其核心是如何科学的分配和调整各方收益。在收益分配中,引路柔性思想,目的是,通过增加柔性成分使各方的需求得到有效的满足。

传统的土地整治模式,更注重于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引入社会资本后,社会投资者更注重于经济效益。因此,需要构建新的成本-价值体系,而新的体系中,必须保持政府的主导作用、监督作用,而又要使社会资本自愿投资于土地整治,从而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因此,以政府为主导的激励主体,可以使用非强制性的方式,根据市场状况和一些前期政策效果,灵活地调整相关政策,能够产生持续且潜移默化的说服和引导作用,从而推进社会资本投资的意愿转化为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按照这种激励机制,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和作为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社会投资者,都能够以各自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实现拟定目标的最优化理性决策。

二、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效益函数建立

(一)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短期效益函数

从经济角度讲,社会投资者可以采取不同的投资决策行为,而这些行为将产生各类不同的效果,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收益可能会由于采取粗放投资(如取得农户土地后给予很少的投资,甚至不对其进行投资)而增加,也很可能会因为大量投资,形成高标准农田,发展现代农业,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而新购生产设备、进行人员储备、开展沟渠路配套和土地平整等行为而减少。

社会投资者对土地整治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短期综合效益函数F可以近似认为与社会投资者的自主行为A以及农产品市场或指标交易市场发生的市场环境变化ε具有线性相关性,可以表述为

F=A+ε,

其中V(ε)=σ2,E(ε)=0,ε为正态型分布。该函数方差值反映了市场对社会投资的影响,方差值越大,表明影响越大。

设Fs为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效益;其中c是与投资方式无关的效益,短期少量投资维持传统农业方式产生的效益为m,传统生产方式对效益的短期增加系数为p(p>0),短期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效益为n,社会资本投资方式对效益的短期降低系数为q(q>0),则由于社会投资者采取传统生产方式增加的短期效益为m*p,由于社会投资者采取现代农业方式减少的短期收益为n*q。根据以上分析,社会投资者的短期效益函数可以表述为:

Fs=c+m*p-n*q+ε,

它能直观地反映短期内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决策行为与短期效益的关系。

(二)社会投资者投资土地整治长期效益函数

设Fl为社会投资者的长期效益,c′是与生产方式无关的效益,p′为传统种植业生产经营模式对效益的长期降低系数,传统模式对长期效益的降低效应大于其对短期效益的提高水平。社会资本投入较大成本采取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对效益的长期增加系数为q′(q′>q,现代农业经营模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获得的长期收益增值大于短期收益的降低额),则由于传统经营模式长期效益的降低额为m*(p′-p),由于采取社会资本投资者采取现代农业方式(或者获取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增加的长期效益为n*(q′-q)。

从而可以把社会投资者在某一较长时期内的效益函数表述为:

Fl=c′-m*(p′-p)+n*(q′-q)+ε,

它能直观地反映在某一较长时期内社会投资者的投资方式决策行为与长期效益的关系。

三、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模型设计

(一)政府的最优化决策分析

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对社会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其产生的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及其对原有村组农民的权益保障进行考量,从而希望借助柔性激励手段促使社会投资者获得最大化长期效益。

假定政府期望社会投资者获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长期综合效益为

Fg=Fl-Clg,

Clg代表社会投资者和参与各方(含政府、村组农民)共同支出成本。

社会投资者自身的净收益R=ClgCl,其中Cl为社会投资者投资成本,其大小与具体经营方式有关。

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其风险一般是中性的,因此可以认为政府效益效用的期望等于期望效益的效用,即E[u(R)]=u[E(R)],R为效益。按照信息经济学中风险中性的定义,实现期望效益的最大化也就实现了期望效用的最大化。从而得到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最优化选择约束条件为:max E(F)=max E(Fl-Clg)。

(二)社会投资者的最优化决策分析

社会投资者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的期望效用,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政策,使社会投资者采取自愿投资土地整治,并形成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使得其采用现代农业经营方式或获得的指标收益高于传统方式,反之,则社会投资者不会投资土地整治。

设社会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u(R)=-e-w R,R服从均值为E(R),方差为V(R)呈正态分布,则V(R)风险厌恶系数可以表述为w=-u″(w)/u′(w),用其来衡量社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程度。

社会投资者效益效用的期望为

社会投资者在投资方式不确定的情形下,加上农产品市场或用地指标交易市场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为实现上述期望,社会投资者会要求得到稳定的效益水平B。根据u(B)=E(u(R)),得,故B=E(R)-w V(R)/2。

在风险厌恶的情况下,由u(R)=-e-w R、w>0知u′(R)=we-w R>0,从而得出u(R)为单调递增函数,这样只要社会投资者会要求得到稳定的效益水平B最大化,其获得效用u(R)也就最大化,从而

max B=max[E(Clg-Cl)-w V(Clg-Cl)/2]。

(三)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柔性激励线性规划

通过以上最优化决策分析,不难发现市场竞争中社会投资者与政府的决策不完全一致,社会投资者以自我盈利为目的,其最有决策也是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社会投资者参与投资土地整治的约束条件:投资土地整治带来的期望效用要高于其投资其他领域的机会成本。由此,作为激励主体的政府应采取较为灵活和务实的激励政策安排,引导社会投资者进行投资,使两者的目标相吻合,即为激励相容条件。

按照线性规划的思路和方法,从政府的角度看,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驱动机制就是让社会投资者在满足上述约束条件和激励相容的条件下,实现政府效用最大化,即

目标:max E(Fl-Clg)

约束条件:s.t.max[E(Clg-Cl)-w V(Clg-Cl)/2]

E(Clg-Cl)-w V(Clg-Cl)/2≥B0

四、结语

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是实现土地整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必备条件。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用地指标的土地整治,应逐步全面放开社会资本投资,从而维持土地整治投资的可持续性。本文从柔性激励角度构建了线性规划模型,能够实现社会投资者和政府效用的统一,对如何政府引导社会投资者进入土地整治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文章基于柔性激励的视角,运用信息经济学相关理论,从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过程内在经济规律和参与者相互作用关系着手,建立了社会投资者和政府对社会投资土地整治的短期和长期效益函数,揭示了社会资本投资土地整治的柔性激励机制,并将其转化为线性规划模型,以期为政府鼓励社会投资土地整治,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柔性激励,社会投资,土地整治,线性规划

参考文献

[1]黄贤金,赵小风.论我国土地整理融资体系创新[J].资源与产业,2008(05).

[2]韩延华.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

[3]王丽.农村土地整理资金良性循环研究[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1).

[4]陈佳骊,徐保根.基于可转移土地发展权的土地整治项目融资机制分析--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5]郭熙,黄俊.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筹集途径探讨--以江西省为例[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04).

[6]吴九兴,杨钢桥,汪文雄.土地整治项目收益分配与投资博弈分析--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7]赵谦.农村土地整理融资制度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2(04).

[8]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徐青.为土地整治输入新鲜血液--土地整治中的社会投资收益方式分析[J].中国土地,2011(01).

[10]Braverman A,Stiglitz J E.Moral Hazard,Incentive Flexibility and Risk:Cost Sharing Arrangements Under Sharecroping[M].Princeton University,1982.

[11]Forestierre A,Torck B,Le Prince P.MTBE/ETBE,an Incentive Flexibility for Refiners[C]//Fifth Conference on Oxygenated Fuels in Europe,London.1990.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6

农田水利设施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加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民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产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普遍薄弱, 建设滞后, 部分地区存在工程毁损、设施老化严重的现象, 农田水利建设难度不断加大。根据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 全国有70%以上的村庄没有任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 能够获得国家投资的村庄仅占9.56%, 说明我国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具备抗御大旱的能力。目前我国农田水利改革主要是由政府推动, 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建设中, 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 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农户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微观决策主体,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收益和成本的最优比是其选择的依据。但是在2012年夏对陕西、河南的部分地区进行的调研中发现, 一些农户的选择行为并非通常所言的理性选择, 他们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参与态度积极但是投资意愿比例较低。另外一些个案资料也显示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投资参与行为的选择并不完全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在特定情境下会受到农户的社会网络限制。换言之, 农户选择行为的标准可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不再以经济利益计算为唯一标准。

学界关于农田水利投资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制度研究和农户投资影响因素研究两个方面。制度研究方面, 贺雪峰、罗兴佐 (2003年) 、杨平富 (2006年) 等分析了制度变迁对水利设施供给的影响[1]。唐忠、李众敏 (2005年) 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田水利建设相关利益主体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上的不同态度, 进而提出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主体应是政府和农民, 农民可以根据水源特点分别采取股份制和参与者管理两种方式[2]。农户投资影响因素方面, 刘力、谭向勇 (2006年) 分析了县乡政府和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资的态度和意愿投资比例及其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 县乡政府和绝大多数农户的投资态度积极但意愿投资比例均较低, 地方公共品供给能力、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影响县乡政府的投资意愿, 农户的人均耕地面积、家庭收入结构、家庭财产、户主年龄、本村水利建设资金缺口等因素影响农户投资意愿[3]。孔祥智、涂圣伟 (2006年) 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例, 通过入户调查数据对影响农户需求偏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农户公共物品需求偏好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村庄特征共同影响, 但不同特征变量的影响方向和程度存在显著性差异[4]。近几年来, 国内学者对农户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在继续, 并且更多的集中于农户对小型农田水利的投资行为和参与用水协会的意愿这两个方面。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 主要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投资, 其投资行为的影响因素已经逐渐从经济因素扩展到家庭因素和农户个体因素等[5]。

但是, 已有研究从经济、地域条件、农户个人家庭特征等方面分析农民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 而忽略了对农户非经济因素的研究。因此, 对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还存在着继续深入的空间。鉴于此, 本文将从农村社会资本视角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1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已有文献表明, 社会资本中的交往和信任有助于促进个体的投资意愿, 而互惠对个体参与投资的意愿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首先, 社会交往正向促进个体的投资意愿。

一般来说, 农户的社会交往有利于促进农田水利投资信息的传播, 农户是否愿意参与投资农田水利设施首先取决于是否能获取农田水利投资信息。而相对于政府宣传, 人际网络等非制度性渠道更容易使农田水利投资信息在农户之间传播。也就是说, 农户通过社会交往获得 (或交换) 了农田水利投资信息, 降低了农户信息搜寻成本。文献表明, 个体的社会交往会影响个体的行动, Manski (2000年) 在社会互动的研究中解释了同一群体成员行为趋向一致的原因,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要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6]。Durlauf (2004年) 的研究也表明, 个体和参照群体成员之间的互相影响, 是一种“伙伴效应”[7]。当询问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时, 许多农户表现出从众心态, 他们表示, 是否投资和投资多少都要参考同村的其他村民。除此之外, Hong等 (2004年) 认为农户的社会交往还具有“结果示范性效应”。具体到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时, 农户看到其他农户投资使用的农田水利设施效果良好, 会倾向于愿意投资农田水利设施, 也就是“结果示范性效应”为正向;当农户感觉其他农户的农田水利设施收益不大时, 会倾向于不愿意投资, 即“结果示范性效应”为负向。Akerlof (2000年) 和Fershtman (2001年) 等认为社会交往有助于成员之间采取互利行为和利他行为[8]。当农户认为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对全村的经济发展有益时, 会倾向于愿意参与投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总体上和现实经验来看, 社会交往将会正向促进农户的投资意愿。

其次, 社会信任正向促进个体的投资意愿。

Paxton (1999年) 的研究指出, 社会资本中富含一种积极的情感, 这种情感激发了普遍信任和制度信任的产生。社会信任程度高的个体会认为制度约束下的交往对象、交往行为和交往过程是值得信赖的 (薛天山, 2006年) 。由于制度信任, 参与者可以在合作范围内得到彼此的战略计划, 可以共享相关的成本信息和成本预测, 风险和回报也是公开提出的 (朱权贞, 2009年) 。由此推测, 农户的信任水平越高, 越倾向于相信政府对农田水利资金利用的合理性和公开透明性, 越倾向于相信农田水利设施的改善对农业生产的正向促进作用。

再次, 社会互惠对个体参与投资的意愿具有正负两种效应。

社会互惠对农户的参与行为具有正向的“挤入效应”和负向的“挤出效应”, 社会互惠有助于农户在投资农田水利设施的资金问题上互相帮助, 也有助于农户之间的相互帮工, 因此社会互惠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9]。与此同时, 社会互惠也有可能为农户提供灌溉支持, 这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需求, 从而产生替代效应, 这将不利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考虑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调查中了解到的具体情况, 近年来干旱的情况要多于风调雨顺的情况, 因此农户的灌溉情况不乐观, 也就没有余力去帮助其他的农户, 因此在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的意愿中, 社会互惠对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的正向促进程度要大于负向促进程度。

最后, 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正向促进个体的投资意愿。

有研究表明, 社会规范强有助于个体有更强的遵守社会规范行为的意图和满意度 (刘汝萍等, 2010年) 。而由于政府具有的天然优势, 政府行为可以轻易地确立或摧毁参照信号 (埃里克, 2004年) , 不同于政策、法律和市场的调节机制, 它对个体的经济行为起着非经济方面的影响作用, 如Guiso等 (2006年) 认为, 个体在参与经济决策的选择时会受到社会规范的影响。总体而言, 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将会推动个体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

综上所述, 形成以下假设。

假设1:社会交往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越高。假设2:社会信任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越高。假设3:社会互惠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越高。假设4: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的意愿越高。

2 数据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为了了解农村的社会资本状况, 本调查采用了立意抽样的方式, 对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中宁、中卫3个县市的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4份, 回收有效问卷361份, 有效回收率为99.18%。尽管调查并非严格的随机抽样, 但由于样本的分布较广, 容量较大, 数据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调查对象的年龄基本在30~70岁之间, 以保证调查对象的价值观和行为成熟稳定。在调查的对象中, 男性占47.65%, 女性占52.35%。调查对象的最小年龄为23, 最大为85, 平均年龄为51.5, 基本为中年有配偶的村民。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偏低, 小学及以下的占50.97%, 初中占41.00%, 高中 (中专) 及大专以上仅为6.92%。调查对象大多为群众 (95.29%) 并且无行政职务 (98.61%) 。主要收入来源以务农为主、打工为辅。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总之, 这样一个分散范围广的样本能够满足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目的在于探究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民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意愿的影响, 因此, 农村社会资本和农户参与意愿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2 变量设计

2.2.1 自变量

农村社会资本是本文的自变量。本文借鉴Putnam (1993年) 的定义, 将农村社会资本定义为农民之间的互动和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关系特征。而根据我国学者林聚任、吴玉峰、马红梅等的研究成果, 把村域社会资本操作化为社会交往、社会信任、社会互惠、社会风气和社会规范5个维度。社会交往反映了农户和不同对象之间的交往情况。在问卷调查中, 通过询问被访者与亲戚、本家族成员、同小组村民、同自然村村民、同行政村村民以及村干部的交往情况来测量农户的社会交往。答案按照李克特量表的格式设计, 分为“经常来往”、“有时来往”、“较少来往”和“很少来往”4个等级, 根据被访者的不同回答分别记4~1分。社会信任反映了农户对不同对象的信任情况。通过询问被访者对亲戚、本家族成员、同姓村民、同小组村民、同自然村村民、同行政村村民以及村干部的信任情况来测量农户的社会信任情况。测量农民信任情况的7个项目的答案也分为4级, 即“非常信任”、“比较信任”、“有点信任”和“不信任”, 分别记4~1分。社会互惠反映了农户之间在“借款”、“互相帮忙”、“照顾孩子”、“拜托小事”等项目的互助情况, 通过询问农民对邻里之间帮忙的认同程度来测量农户的社会互惠, 答案分为“非常赞同”、“比较赞同”、“有点赞同”和“不赞同”, 分别赋值4~1分。此外, 本文通过4个问题测量社会风气, 通过4个问题测量社会规范, 答案分为4级或5级, 根据认同程度分别记4~1分, 或5~1分。

为简化农村社会资本指标, 需要对以上24个项目进行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 需要进行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 KMO值为0.81, 一般认为, KMO值为0.9以上表示效果很好, 0.7以上表示适合因子分析, 0.5以下表示不适合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也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 表明本文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本文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 经过最大方差旋转法, 共抽取7个因子, 它们一共解释了73.818%的方差。根据因子负载, 这些因子分别命名为信任因子、交往因子、互惠因子、亲缘因子、安全感因子、规范因子和和谐因子。信任因子包括对同姓村民信任程度、对同小组村民信任程度、对同自然村村民信任程度、对同行政村村民信任程度以及对村干部信任程度5个项目;交往因子包括与亲戚交往情况、与本家族成员交往情况、与同小组村民交往情况、与同行政村村民交往情况以及与村干部交往情况5个项目;互惠因子包括对村干部信任程度、出远门钥匙给邻居保管、托邻居办小事可靠、从邻居处借钱、互相帮忙、村民有参与公共治理义务以及生活更好7个项目;亲缘因子包括对亲戚信任程度和对本家族成员信任程度2个项目;安全感因子包括安全秩序感、农作物是否被盗、村民家是否被盗等3个项目;规范因子包括违反习俗如何对待和社会风气2个项目;和谐因子包括邻里之间是否经常吵架1个项目。

2.2.2 因变量

本文中, “农户是否愿意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是因变量, 通过“您是否愿意投资农田水利设施”这一问题测量农民是否参与。调查结果表明, 在361个有效样本中, 愿意参与的有212个, 占58.7%;不愿意参与的有149个, 占41.3%。

2.2.3 控制变量

从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来看, 农户的个体和家庭特征也是影响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鉴于此, 本文献选取了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务农和是否曾外出务工作为控制变量。其中, 性别、是否务农和是否曾外出务工采用虚拟变量方法构造, 年龄作为定距变量, 受教育程度分成4个等级 (小学及以下, 中学, 高中, 大专及本科) , 分别赋值1~4分。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3 基本分析和研究结果

3.1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本文中的因变量“农民是否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是一个两分变量 (是=1, 否=0) , 因此, 采用两分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Logistic回归拟合方程的公式是:

式中:Pi为第i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本文中指农户愿意参加农田水利投资的概率;1-Pi为该事件不发生的概率, 指农户不愿意参加农田水利投资的概率;x为模型自变量;n为自变量的个数;β为相关变量的回归系数;β0为常数项。

3.2 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使用SPSS19.0软件对该方程进行逐步回归。逐步回归过程中依次剔除了性别、年龄、是否务农、教育年限、互惠因子和和谐因子变量, 最终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

首先, 关注假说的证实情况。假说1为农户的社会交往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程度越高。在模型中, 交往因子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农户的社会交往有助于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程度。从模型结果来看, 交往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可能性提高69.9%。假说2为农户的社会信任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程度越高。在模型中, 信任因子达到了0.05的显著性水平, 并且回归系数为正, 表明农户的社会信任有助于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程度。从结果来看, 信任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程度提高117.9%, 这表明信任因子对农户农田水利的投资意愿有很大影响。此外, 反应农户宗族关系的亲缘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意愿程度也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回归系数为正, 亲缘因子每提高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程度提高42.6%。

注:***、**、*分别代表在0.01、0.05和0.1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其次, 假说3为农户社会互惠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越高。这在模型中未得到证实。在模型结果中, 农户的互惠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程度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这个结果并不能说明农户的互惠因子对农户的参与意愿没有影响, 这也许是因为互惠的“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相互抵消的结果。

再次, 假说4为农户社会规范和社会风气水平越高,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的意愿越高。模型的结果与假设有出入。反映社会规范的安全感因子和规范因子分别达到0.01和0.05的显著性水平, 但是安全感因子的回归系数为负, 规范因子的回归系数则为正。这说明农户的规范因子能促进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 农户的安全感不利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从结果来看, 安全感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下降26.1%, 规范因子每增加一个单位, 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增加123.4%, 这说明规范因子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反应社会风气的和谐因子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也许与本文选择的社会资本测量指标有关, 反应农户社会规范的指标没能有效测量农户参与意愿的规则。

最后,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中, 只有“是否曾外出务工”达到了0.1的显著性水平, 并且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农户曾经外出务工的经历有助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 有外出务工经验的农户信息搜集的能力更强, 这将提高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可能性。年龄在本文中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意愿影响并不显著, 这与谭力勇、刘力 (2007年)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这一变量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这与孔祥智、涂圣伟 (2006年) 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同时, 性别和是否务农也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解释是, 随着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和宣传, 农户获取和解读农田水利投资信息不再为受教育程度所影响, 同时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的认识程度和依赖程度提高, 年龄和务农与否不再是影响农户对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的主要因素。

4 结语

从调研和模型结果来看, 农户并没有普遍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热情, 相当一部分农民没有参与意愿。本文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出发, 认为农户对农田水利投资意愿是受农村社会资本影响的, 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 实证分析了农户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有如下3点。

第一, 信任因子和交往因子正向影响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农户的社会信任和社会交往构成了其参与农田水利投资的重要因素:农户的信任程度高, 能降低农户的监督成本和制度交易的成本, 农户之间的交往密切, 能降低农户搜寻信息的成本, 从而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

此外, 亲缘因子和规范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意愿也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亲戚间的信任和互助越密切, 在农田水利设施投资问题上给予资金帮助的可能性就越高, 从而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而规范因子反映农户对社会秩序的认知, 规范因子越高, 农户对所在村庄的社会秩序越满意, 从而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而从变动百分比可以看出, 信任因子和规范因子是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

第二, 安全感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有负向作用。农户的安全感越高, 对农业生产的预期经济效益就越高, 从而降低对农田水利设施的依赖性和需求程度, 因此农户的安全感不利于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

第三, 农户的外出务工经历将会促使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投资。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 获取信息的广度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强, 对农田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有更深刻的认知, 并且有更广的资金获取途径, 因此曾经外出务工的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更强。

摘要:运用2013年3月对宁夏回族自治区364个农户的调查数据, 实证分析了农村社会资本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意愿的影响。运用因子分析得出农村社会资本由信任因子、交往因子、互惠因子、亲缘因子、安全感因子、规范因子和和谐因子组成, 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信任因子、交往因子、亲缘因子、规范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意愿有正向影响, 其中, 信任因子和规范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投资意愿的影响作用非常大;安全感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投资的意愿有负向影响;互惠因子和和谐因子对农户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意愿没有影响。此外, 曾经外出务工的农户比没有外出务工经历的农户投资意愿高。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7

2014年末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为49.9万亿, 达到了历史新高, 较2013年增长11.5%, 据相关部门统计, 我国社会及民间资本中的三分之二是存放于银行金融机构的, 照此推算我国的社会及民间资本规模在75万亿至80万亿之间, 如此庞大的资金规模对应着的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如何有效地利用社会及民间资本成为我国政府及经济、金融学界再次讨论的重要议题。早在2005年前经济、金融界就展开了对引导社会及民间资本合理有效投资的讨论, 2005年起国家也陆续出台了有关社会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相关政策。

针对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老36条) , 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新36条) 及2012年实施细则的出台, 民间投资社会反响不大等存在的诸多问题, 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明确指出扩大社会资本重点领域投资, 加大力度进行投融资机制的创新。2014年11月26日, 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显然, 投融资机制的创新是此次扩大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有效投资的突破口。

二、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

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加大投融资创新机制, 使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向水电、核电、基础电信企业、铁路、港口、环境、生态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重大领域投资。同2005年的“老36条”和2010年“新36条”相比, 2014年的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 投资创新重在扩大、细化及强化社会民间投资

2005年“老36条”明确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电力、电信、铁路等垄断领域, 虽然, “老36条”对于促进民间投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但是,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 民间资本依旧被排除在垄断领域的大门之外, 民间投资垄断领域成为了空话。

2010年“新36条”将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扩大到了电信、能源、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国防科技工业、保障性住房建设、兴办金融机构、投资商贸流通产业, 参与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虽然, 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新36条”的实施细则, 但是, 因为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存在等诸多原因, 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的社会反响并不明显。

2014年国务院关于扩大社会资本及民间投资领域的决定是在2010年“新36条”基础上的重大创新, 对社会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及范围的支持力度前所未有, 几乎涵盖了能源、电信、铁路、机场、卫星、民用航空、城市基础设施等领域。同“新36条”相比, 其创新点在于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细化及强化。

社会资本投资领域的新增内容包括: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水电、核电等项目, 建设跨区输电通道、区域主干电网、分布式电源并网等工程和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可交由社会资本运营管理;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投资生态建设项目,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运营农业、水利工程, 与国有、集体投资享有同等政策待遇。

民间资本投资领域的细化内容包括: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 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宽带接入网络建设运营, 参与卫星导航地面应用系统等国家民用空间设施建设, 研制、发射和运营商业遥感卫星;加快实施引进民间资本的铁路项目,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内河航运设施及枢纽机场、干线机场等建设, 投资城镇供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

社会资本投资的强化内容包括:积极落实社会资本支持政策, 吸引社会资本并进一步强化对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的投资。

(二) 融资创新重在用好PPP模式

会议明确指出, 要大力创新融资方式, 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PPP) 模式。

PPP模式是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 由社会资本承担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基础设施的大部分工作, 并通过“使用者付费”及必要的“政府付费”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政府部门负责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 以保证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融资模式。PPP是政府与企业长期合作一系列方式的总称, 包括BOT、PFI、BOOT、BT、BTO、ROT、DB、DB-FO、BOO、BBO等等。其基本要求是政府给予投资者特许经营权, 并给予风险担保、利息贴补等优惠。为了吸引社会资本, 此次会议中明确指出政府要为社会民间投资者出让一部分排污权、收费权等权利, 提供投资补助、基金资助、担保补贴、贷款贴息, 并允许政府认购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

(三) 金融服务重在提高社会民间资本的融资能力

为了增强社会民间投资者的融资能力, 此次会议明确指出金融机构将从不同层次给予社会资本, 特别是民间资本以信用支持。一是, 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排污权、收费权、购买服务协议质 (抵) 押等担保贷款业务;提供工程供水、供热、发电、污水垃圾处理等预期收益质押贷款;给予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农业保险等, 以增强其融资能力;二是, 政策性金融机构为重大工程提供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体现政策性金融资金使用周期长, 利息低的特点;三是, 证券市场做好为重点领域建设项目提供股权和债券融资的服务工作;四是, 二板市场为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做好服务工作。

投融资机制创新的重点在于融资机制的创新, 投资领域向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开放, 并不意味着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大举进入, 其前提在于政府如何有效地保障社会及民间资本的权益不要受到侵害的同时尽可能多地获取投资收益, 那么, 政府有关部门只有在管理模式升级、综合绩效升级等宏观层面的体制机制变革的前提下, 才能切实带动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的大量投资。PPP模式的推广, 不仅是融资模式的升级, 更重要的在于可以推动管理模式升级、综合绩效升级, 并实现宏观层面体制机制的变革, 只有这样, 更多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才会水到渠成地投资于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

三、政府落实投融资机制创新

2014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以来, 全国各级政府积极响应, 山东省、石家庄市、重庆市等纷纷出台《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 重点内容是政府如何简政放权, 给社会、民间资本让利。目前, 政府已经取消和下放了行政审批事项700项, 2015年我国继续推进简政放权, 采取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中涉及投资体制改革的内容有:按照《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2014年本) 》, 进一步取消和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制定并公开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及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清单;进一步简化、整合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制订《政府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管理条例》;创新投资管理方式, 抓紧建立协同监管机制, 推动国务院有关部门主动协同放权、落实限时办结制度, 督促地方抓紧制定细化、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加快建设信息共享、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 推进落实企业投资项目网上并联核准制度。加强政府投资支持引导, 探索建立完善“使用者付费”和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益性领域项目建设, 在同等条件下, 政府投资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建立投资收益合理回报机制, 对于社会资本参与承担公益性任务的项目, 对建设投资、维修养护和管护经费等给予适当补助。允许通过分享周边土地增值开发收益、与经营性较强项目组合开发等方式, 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各级政府将打破不合理的垄断和市场壁垒落在实处, 着力解决投资领域对社会资本及民间资本设置的各种“玻璃门”、“弹簧门”, 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投资环境, 让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真正进入到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信息、社会事业等创新的投资领域之中。

四、金融机构推动投融资机制创新

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出台投融资机制创新政策, 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抓住资本市场新“国九条”的政策机遇, 大力推动企业上市, 开拓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全面引入债务融资工具, 加快中小企业私募债券试点, 积极推动企业并购重组, 扩大融资规模。金融机构积极尝试开展抵押、质押物创新, 海域使用权、蔬菜、花卉大棚、畜牧活体和农村“三权一房”等抵押、质押物融资创新, 发展壮大普惠金融组织, 积极引导权益类和大宗商品类交易市场发展, 深入探索财政金融联动机制, 积极引入社会资本, 大力发展私募市场, 推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 重点发展民间资本管理机构, 民间融资登记服务机构, 尽快出台规范引导民间融资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出台民间融资机构监管细则和分类评级办法, 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中国经济是一个靠投资拉动的经济, 只有政府归位尽责, 转变职能, 投融资改革的措施能够真正实施,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会逐步形成, 投融资的效率才会提高。

摘要:2014年10月24日,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指出, 要加大投融资创新机制, 使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资本向水电、核电、基础电信企业、铁路、港口、环境、生态建设、教育、医疗、养老、体育健身和文化设施等重大领域投资。投融资机制的创新为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提供了非常广泛的投资领域, 对于提高资本使用效率,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投融资,机制创新,社会资本,民间资本

参考文献

[1]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把握好国企改革节奏力度[N].东方早报, 2015-5-17.

[2]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N].国务院办公厅, 2014-11-26.

[3]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简称老36条) [N].国务院办公厅, 2005-9-12.

社会资本的投资 篇8

一、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一元投资

我国国有企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很多投资项目规模较大, 项目建设难度大, 周期很长, , 投资收益率低, 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很多具有一定的政策壁垒、法律壁垒和市场壁垒, 很多投资项目有较高的门槛, 一些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很难进入到国有企业投资项目中去, 因此往往是国有企业作为单一投资主体, 承担投资项目全部风险。在很多国有企业具有完整的项目投资体系, 从项目立项、可研论证、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建设都可以由作为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单独完成。但是这种投资管理体制往往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 无论是项目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项目建设的成本都落后于同行业民营或其他竞争对手, 使很多项目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不能因此简单地认为多元化投资主体比单一投资主体优越, 但多元化投资主体较单一投资主体有更多的市场化因素, 有利于促进项目决策科学化、合理化, 为项目建设提供多种资金来源, 从而分散投资风险, 对项目建设和后期运营的效率和效益提升有很大作用。

(二) 盲目投资

我国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垄断性行业和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 以国有资本为后盾, 掌握着巨大的经济发展资源, 从而追求企业规模增长, 投资冲动强烈, 或是采取依赖投资扩大生产的增长模式, 重复建设导致产能过剩;或是采取收购兼并的模式实现自身的多元化发展, 盲目进入不相关领域, 往往由于管理、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导致投资失败。就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现状来看, 国有企业往往什么项目热门就投资什么项目, 部分企业集团及成员企业热衷于跑项目, 企业领导追求个人政绩, 盲目投资, 只要是大项目就争取大干快上, 对项目技术成熟度、市场成熟度缺乏充分论证, 在项目决策时, 以家长制作风代替集体决策, 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给后期项目运行质量和经营效益带来了许多隐患。这些年, 我国高铁建设、公路桥梁建设领域出现的工程质量事故和国有企业盲目投资钢铁、有色金属行业, 导致行业产能过剩, 造成了资源浪费, 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国有企业盲目投资的状况。

(三) 过度投资

现在不少国有企业为了扩大规模, 急于将各种投资项目揽入怀中, 却不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资金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情况, 尤其不考虑资金的筹集、投入、周转等问题, 不顾企业实际经济能力, 不量力而为, 过度投资, 依靠提高负债水平实现项目建设, 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部分企业在项目资金未落实, 项目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边设计、边修改、边建设, 很多项目短贷长投, 项目投资超概算, 给企业带来极大的风险。有的企业将项目建设作为解决现有矛盾和问题的方法, 期望增量带存量, 由于市场环境变化, 新增项目和资产并未达到预期, 企业困难局面不但没有解决, 还使企业状况进一步恶化。

(四) 低效投资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投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保守一些说有一半左右的投资是无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这里有客观因素, 也有主观因素。即使是客观因素, 其根本原因还是来源于企业对市场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把握不准、措施不力。国有企业往往资金雄厚,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浪费现象也层出不穷。严重的资金浪费不仅使得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收益水平大打折扣, 甚至还会出现严重的亏损现象。对外投资前期论证不足重复投资较多而造成投资效率不高。由于对投资单位和项目没有进行可行性研究, 使不少对外投资项目效益不高或发生亏损。如有个别对外投资项目由于对市场情况论证不足, 投产后就亏损, 形成“投资之日, 就是亏损之时”。

二、引入外部资本参与项目投资的优点

(一) 解决合作问题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向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开放, 打破国有企业一元化投资主体格局, 有利于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 形成市场竞争, 打破垄断, 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合作实现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兼容, 国有企业吸收民营资本使得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有机结合起来, 既保证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又使得企业能够作为自主经营的微观主体, 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办事, 成为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社会资本、民营资本的相对于国有资本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更高, 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项目决策, 有利于项目风险控制。以中石油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开发西气东输部分管线项目为例, 引入的投资方包括保险、养老金、银行、公益基金, 泰康人寿、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新华人寿、太平洋保险等来自保险行业的出资者,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长江养老、中国清洁发展基金等银行基金出资者共同参与, 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很大程度上分散了项目风险。

(二) 解决资金问题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往往资金需求巨大, 往往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 如由国有企业单一的投资主体完成投资, 需要举债完成项目建设, 在项目贷款资金无法取得或是不能完全满足项目资金需求时, 还可能将流动资金贷款用于项目建设, 短贷长投, 极大地增加了国有企业债务负担和财务风险。资金市场受国家经济政策、金融政策宏观调控的影响非常大, 近年市场普遍认为资金短缺, 但事实是市场资金找不到更好的投资项目, 真正好的项目并不缺资金。中石油西气东输项目能够引入600亿元社会资本、民营资本, 是中石油2007年重回A股以来, 单笔金额最大的融资, 并且是社会融资, 这与中石油所面临的投资规模过大、负债率较高的现状不无关系。中石油也表示, 加快对这一油气管道的开发合作, 有利于营造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公正使用生产要素和参与竞争环境, 有利于拓宽民间社会资本投资渠道, 优化资本结构, 实现全民资本的保值增值。

(三) 解决效率问题

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资有确定的财务约束, 对项目投资有较高的回报要求, 并且对项目风险有独立的风险评估体系, 具有较高的效率。引入外部资本,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项目建设成本控制、项目建成后运营管理的效率都有极大好处。

三、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创新的建议

中石油引入600亿元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西气东输管线对国有企业投资管理创新具有借鉴和示范意义。国有企业投资管理上是否可以将是否能够引入包括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在内的外部资本, 作为项目实施的先决条件, 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国有企业投资项目的风险, 有助于项目效益和效率提高。

摘要:以往我国国家重点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进行投资, 这导致一元投资、盲目投资, 过度投资和低效投资等问题的存在, 严重影响了项目投资效益, 给国家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 今年6月中石油引入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运营西气东输部分管线。这是国家重点项目多元化投资的重要尝试和重大创新, 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合理性。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资,社会资本,多元化,创新

参考文献

[1]邵巍.略论国有民营资本合作的优势[J].金山下半月2012 (4)

[2]李泽峰.浅谈我国国有企业投资管理相关问题.[J].时代金融.2012 (36)

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探讨 篇9

企业人力资本, 是凝结于企业全体员工, “能够为企业带来现在以及未来收益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要素的总和, ”其功能表现为在企业生产与经营中所发挥出来的创造力, 是企业获取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和战略性资本。根据人力资本在企业合约中的不同地位和功能, 企业人力资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企业家人力资本, 是企业的战略性员工;技术型人力资本, 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高技能人员, 是企业的核心员工;一般人力资本, 企业中大多数员工属于此类型, 他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和坚强后盾。

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

1、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含义

“企业是人力资本的主要投资主体之一。”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提高企业的生产率, 改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是指, “企业通过一定量的投入, 增加与工作相关的企业员工的各种技能水平, 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 改善企业管理, 使企业人力资本与企业生产资料的结合处于最佳状态, 从而使企业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有计划的投资活动。”这种投资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支持。企业在资金的运作、投资的方向、方式、期限、时机等重大问题的投资决策上拥有独立的决策权, 并享有最终的收益。其行为动机主要产生于企业对利润的内在追求以及来自于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在此前提下, “企业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视为一种与物质资本投资相对应的投资, 其投资动机符合一定条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原则。”

2、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特征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除具有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特征之外, 还有其独特的一些特征:

(1)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企业不仅是人力资本的投资者, 而且还是人力资本的直接需求者, 主要是对企业内已经或将要在某个职位上从事一定工作的人员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其投资的内容多与员工的工作岗位、企业的经营发展、员工个人需要有密切的关系。这使得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甚至同一企业内不同部门对人力资本有不同方式的投资。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往往强调的是当前的、直观的利益, 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多偏于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的各项技能的提高上, 以确保员工能及时将投资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但是, 近几年来, 随着企业管理人性化的发展,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逐渐地延伸到行为科学、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 逐渐从单纯的强调企业利益, 兼而考虑员工职业发展的需求和社会责任, 开始注重对人力资源理念上的投资, 注重投资的长远目标。

(2)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的多样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具体形式, 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员工状况以及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社会背景等灵活机动地选择和组合, 侧重于启发、参与, 并且经常评估投资的效果, 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员工以及每次投资具体的执行者, 这样便于更好地控制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对于现代企业来讲,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要采用多种投资形式, 各种形式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 以达到每一次投资的预期效果。

(3)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复杂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对象是企业内的全体员工。他们在专业背景、文化水平、个人经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年龄、性格、爱好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复杂性。要实现投资目的, 就要求企业在人力资本投资内容、形式的选择上要因人而异, 对不同层次的人力资本要有侧重的投资。

(4)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凝结于员工体内, 同时由于“这一投资过程必须伴随着个人对同一形式人力资本的投资, ”所以, “在取得和使用企业人力资本时的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传递时滞, 人力资本载体的流动, 以及道德风险等, ”都可能带来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使得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了一定的风险。

3、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方式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

根据投资的作用不同, 可以分为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和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投资。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投资主要是获取人力资本或提高现有人力资本的质量, 如人员招聘, 在职培训等, 而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的投资主要是在现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水平上如何使人力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如企业文化建设, 对员工的激励等。

根据人力资本投资的适用范围, 可以分为通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通用性投资是指对大部分企业普遍适用的人力资本投资, 即某一个企业为职工提供了某种技术培训, 到另一个企业也同样适用;专用性投资, “是指企业员工的技能依赖于所在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以及企业文化和企业组织中的人员等, 当员工离开原企业后, 价值则因其专用性程度的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 可以分为人员招聘、在职培训、卫生保健、企业文化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是企业获得人力资本的最基本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的所有人员都是通过招聘获得的;在职培训是企业增加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 主要采取脱产培训、“干中学”、自学等方式;卫生保健主要是为了增强企业员工的体力和精力, 增进员工的健康水平, 这方面的投资可以减少企业的医疗费用, 降低员工的病假率, 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 对企业的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好处;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企业领导的倡导和身体力行, 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信仰、习惯体系和行为准则, 使全体员工按统一的标准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使企业员工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齐心协力, 提高人力资本使用效率;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人力资本效能的重要方式, 人员考核、调配和提升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的关键环节。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决策者对人力资本作用的认识和人才观念。人力资本投资对生产和经营活动是一种间接的投资, 它不直接增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能力, 它只形成潜在于人体之内的生产能力, 其产出效果不能在当期收益。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因此, 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开发人力资源潜能, 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人力资本存量, 开发人力资源潜能, 必会产生持久的收益。实践证明,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员工拥有的劳动技能得到不断提高并且充分有效发挥, 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价值。而掌握了先进劳动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资本。”因此, 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是企业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2、提高员工忠诚度, 减少员工外流,

促进企业内人员流动, 丰富工作生活, 提高工作生活质量。“从理论上讲, 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 向员工灌输了企业理念、职业道德等一系列有助于企业凝聚力形成的意识, 一旦该思想、意识在员工中普遍形成, 便会产生强大的向心力, 吸引员工不外流。”企业投资于每位员工的人力资本, 员工在学习了新的技能之后, 可能会发现自己原来更适合在企业内的另外某个岗位工作。这时, 只要其提出申请, 企业就应适当的考虑岗位调换。这样做, 解决了由于工作岗位越分越细, 造成员工感到工作越发单调乏味的问题。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既增加了员工的技能, 又促进了员工在企业内的流动, 丰富了员工的工作生活, 增强了其工作的兴趣, 企业则将更适合的人放在了更合适的位置上。

3、保障企业长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 而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本的竞争, 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企业若要持续经营, 就必须有素质良好的员工来支撑组织的发展。同时, 企业也必须提供员工学习与发展的机会, 以不断提升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 否则将导致工作绩效不佳, 进而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时代的前进, 企业的责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由原来的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到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 到实现相关群体利益最大化, 发展到现阶段的社会责任最大化。企业必须尽社会责任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认识就不一定很清楚了。

1、人力资本投资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

政府是基础型人力资本投资主体, 近年来, 我国一直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口素质有了全面提高。但是, 人力资本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行为, 人力资本存量不可能由一次性投资而形成, 是不断进行多次投资的结果, 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系统中重要的投资主体, 其人力资本投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效应是政府和个人作为投资主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所不能取代的, 有利于弥补政府和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微观盲目性和不足, 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2、提高全民素质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经济实力有限, 穷国办了一个大教育。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可以减轻政府和个人的费用负担, 这不仅是为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更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贡献, 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有的企业不愿把资金投入人力资本开发, 认为那是远水不解近渴。这种只追求自身利益的短期化行为, 应该改变, “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企业忽视人力资本投资的观念, 建立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大于物质资本的意识, 促使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

3、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企业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投资, 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投资, 可以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心理素质, 增强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的能力, 减少冲突, 积极进取, 和睦相处。企业增加文体活动和医疗保健投资, 可以提髙员工身体素质, 能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企业增加薪酬福利方面的投资, 更多地满足员工物资方面的需求。这些都能极大地改变员工精神面貌, 增强团结, 提高员工满意度, 有利于建设和谐企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单位都和谐, 全社会自然就和谐了。

4、培养全面自由发展的新人。

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正在将“利用人”的工具性理性与“为了人”的价值性理性相融合。企业不仅仅是追求经济效益, 还要满足人的需求, 促进人的发展。在管理过程中, 始终将人放在核心的位置,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使员工与企业真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达成共识, 充分调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确保企业战略理念的贯彻, 企业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全面自由发展人是人本管理的精髓,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核心理念, 是实现人性化管理的最高目标, 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本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是企业能够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着重论述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现阶段的研究成果, 由此提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经济增长的决定性作用, 提出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人力资本,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姚静.试论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J].宜宾学院学报, 2005 (5) :52-54.

[2]、席酉民等.企业集团人力资本管理研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6.

[3]、G.S.Becker, Human Capital.New York.:National Bureau for Economic Research, 1964.

[4]、荀厚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与管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50.

[5]、阮利华.浅谈我国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4) .

[6]、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8:85.

[7]、徐红军, 倪清燃.企业人力资源投资风险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1 (1) :41-43.

[8]、吴爱华.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企业组织与公司治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13.

[9]、盛运华.人力资源价值、投资与收益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22-25.

[10]、万顺福, 王兰.企业人力资本特点及其投资效应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2 (1) :212-216.

[11]、胡建平.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效益评估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6.

上一篇:辩护律师调查取证下一篇:手机心理健康软件